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致辭 >解説詞 >

關於橋鄉飛虹專題片的解説詞

關於橋鄉飛虹專題片的解説詞

相約湖北、橋鄉彩虹

關於橋鄉飛虹專題片的解説詞

這是一個陽光燦爛的好日子

一大早,蔡駿就騎着摩托車匆匆往鄉下趕

(現場聲①)

蔡駿是咸寧市市政府———他的另一個身份是一位攝影發燒友,以拍攝咸寧的人文風物見長,在當地攝影圈裏頗有名氣。

這一次,蔡駿要拍攝的是一組咸寧的橋的系列圖片。

這裏是咸寧的萬壽橋,據説已有200多年的歷史了。

萬壽橋是一座典型的咸寧廊橋,橋上蓋有廊亭,青瓦蓋頂,兩側橋身有護欄,牆內置石椅、長凳。昔時,橋頭設有爐灶和茶桶,一年四季,村民輪流燒茶水,免費供行人飲用。

(同期聲②:咸寧市咸安區桂花鎮居民

劉德壽)

一組蔡駿拍攝現場-

(同期③:蔡駿)

咸寧是一個高山、丘陵和平原相交的地區,大自然的造化和歷史的變遷,造就了這裏山河湖泊遍佈、溝壑溪流縱橫,這河流的縱橫,孕育了風姿萬千的橋樑。橋是這裏最基本的交通設施,有了橋,阻礙了的山山水水便聯在了一起。

咸寧素有“千橋之鄉”的美稱,這片神祕的土地有着與橋密不可分的緣份。這裏河水清冽、山峯俊秀、語言雅緻、老酒醇厚、村姑美麗、民風古樸,隨便踱進一處石橋,可能會聽到一曲依依呀呀的胡琴,信手拈來一塊斷瓦,或許會翻出一段遺失已久的軼事。

咸寧的橋或大或小、或曲或折,既有拱橋,也有平橋、廊橋,有石橋,也有木橋、竹橋、鐵橋,可謂千姿百態,遍野飛虹,這些橋得天地之靈氣,和山水融為一體,相映成趣,朝暉夕陽,氣象萬千,給這片土地增添了無限的神韻,也給蔡駿他們提供了無盡的創作源泉。

(同期聲④:蔡駿)

拍攝完萬壽橋,蔡駿匆匆趕到另一個拍攝點——劉家橋。

劉家橋是漢皇劉邦同父異母弟弟劉交的第60代後裔劉伯常遷居於此後、建築繁衍而成的古民居羣,已聚族居住4個世紀,被譽為“楚天民俗第一村”。

這裏青山環繞、古木參天,村裏的老屋、雕樑鏤扇、樓欄圍核,雖殘破凋敝不堪,仍依稀可見當年的繁華。

在歷史上,劉家橋世代過着農耕為主的田園生活,這裏又是書香門弟,民風淳樸、古風凝重,小村人的生活,猶如一曲江南絲竹的小唱,舒緩有致,平靜如門前流水。

劉家橋廊橋,是一座磚木古廊橋,雖歷盡滄桑,仍巋然不動,跨越於川清水秀的河苔之上,橋前連接的破碎石板古驛站,據説古時可通漢口;過去,這裏是通山、江西通行咸寧、漢口的必經之路,昔日曾經車水馬龍、熱鬧非凡的古廊橋已經歷了400多年的風風雨雨,如今不知可否使人遺夢。

作為一個對光影世界有着執着追求的攝影愛好者,蔡駿熱愛咸寧的橋,許多看起來平平常常的橋,一旦上了他的鏡頭,往往呈現出一種別樣的神韻。

蔡駿在工作之餘,自己還辦了一個網站《咸寧熱線·藝術時空》,他把自己拍的圖片放到網上去,讓更多的人來了解這裏的橋,關注這裏的橋。

(同期聲⑤:蔡駿)

同蔡駿一樣,生在橋鄉、長在橋鄉的咸寧本土作家劉明恆也是一個對橋懷有深厚情愫的人。

劉明恆的老家就在劉家橋,可以説最美好的童年時光就是在橋下度過的,也許因為這個原因,他的第一本散文集就起名為《橋》。

(同期聲⑥:劉明恆)

咸寧的橋數量之多、年代之久,堪稱荊楚一絕。

大橋有大橋的姿態,小橋有小橋的神韻,咸寧的橋多故事也多,或記人、或敍事、或狀物、或寫意……每座橋都有不同的歷史淵源,每座橋都有它的特殊含義。在民間,留下許多咸寧人民建橋的傳説和動人的故事,為橋樑家族披上了一層神祕的霧紗。

(同期聲⑦:劉明恆)

這座橋叫“官埠橋”,為明代末年修建,古代,這條河直通長江,行船十分方便,進出咸寧的物產大多在此聚散,來往咸寧的達官顯貴、騷人墨客都在此登船上岸,故取名“官埠橋”。

官埠橋經歷了幾個朝代的車馬人行,流水衝擊,至今仍完好無損,

古風猶存。

拍攝一座橋,它的美,它的光與影的神韻固然重要,但蔡駿更多的時候關注的是一座橋背後的故事和文化。

(同期聲⑧:)

(現場聲⑨:)

第二天,蔡駿在當地文化站工作人員的帶領下,去尋訪咸寧的另一座橋——汀泗橋,照例,他們找到一位橋邊的老居民做嚮導。

(同期10:咸寧市汀泗橋鎮居民餘華德)

這就是名揚中外的汀泗橋。

汀泗橋始建於南宋年間,是荊楚大地上最早架設的石拱橋,距今已有700多年的歷史了。

相傳汀泗橋是一個名叫丁四的鄉民,在揹人過河之餘,用打草鞋、

賣草鞋50年積蓄的錢修建的。為了懷戀這位老人,當地人民就把這座橋取名“汀泗橋”

1924年,粵漢鐵路貫通,咸寧人民又在古汀泗橋下游百米河牀上,架起了一座鐵路橋。

汀泗橋

三面環水,一面依山,易守難攻,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

舉世聞名的北伐汀泗橋戰役就在這裏發生。

1926年初8月,北伐軍光復湖南後,由平江猛追向中夥鋪逃竄之敵,形成挺進武漢之勢,吳佩孚為挽救危局,調集2.6萬主力部隊憑藉汀泗天險死守。

(同期11:汀泗橋鎮文化站站長餘大厚)

當時,吳佩孚擁有地形優勢,兩軍激戰數日,北伐軍一無所獲。

8月26日晚,長江潰堤,河水暴漲,汀泗橋三面被洪水包圍,進攻愈發無望,據國民革命軍第7軍軍長李宗仁回憶,當時,我軍望橋興歎,大有天塹難飛之恨。

在當時最危急的時刻,有一位北伐名將的出現,為汀泗橋戰役留下了最有華彩的一筆,他就是獨立團團長葉挺。

當時,葉挺在當地農民的帶領下,從古塘角繞道向敵人的後背發起進攻,一舉攻克汀泗橋。

北伐汀泗橋之戰,奠定了北伐戰爭勝利的基礎,而汀泗橋也隨着這一戰名揚中外。

“小橋通巷水依依,落日閒呤到市西,柔櫓一聲舟自遠,家家載得醉人歸”,咸寧人民愛橋、詠橋,橋與人們的生活緊密相連。千百年來,這一座座橋總是堅韌的弓起身子,深情的接待着天南海北的匆匆行人;它們默默地陪着這塊土地走過了時代的風風雨雨,見證人間的悲歡離合。

建築家説:橋是凝固的歷史,它記錄了民族精神。

咸寧的橋有韻,有味,橋是咸寧的性格,橋是咸寧的文化現象和魅力所在。生活在橋鄉,咸寧人民的性格也深深烙上了橋的印記。

(同期12:劉明恆)

對於劉明恆本人來説,橋的精神已深入他的人生,在他的創作中,有過高峯、也有過低潮,在很多的日子裏,家鄉的那一座座橋總是鼓勵着他。

(同期13:劉明恆)

一座座橋促進了生產發展,為人民生活帶來了方便和歡樂。

作為一種跨越障礙的通道,千百年來,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人們深深知道橋對他們生活的重要性。今天,咸寧人民繼承古人愛橋、建橋的傳統,他們在深厚的文化基礎上又加上了高新科技,建造了一座座雄偉壯觀的現代化橋樑。他們逢山開路,逢水搭橋,在這塊旖旎的土地上譜寫了一曲曲路網之歌。

XX年,新世紀的鐘聲剛剛敲響,咸寧市委、市政府就作出了加快路網建設的重大決策,全市人民圍繞“二次創業、交通先行”的總目標,打響了路網建設的戰鬥,通過近幾年的建設,翠竹嶺隧道、京珠高速公路咸寧段、赤通公路等23個項目相繼建成,完成國省道幹線480公里……為支線的高等級公路網絡體系。

(同期14:市交通局工程科科長吳輝)

一座座新橋與古橋一起,與眾多的公路、鐵路聯袂,共同交織成一個四通八達、縱橫交錯的交通網絡、連接着祖國的四面八方、城鎮鄉村。支撐着經濟發展與全面的社會進步。

橋,在譜寫了過去漫長歲月的輝煌之後,又帶着希望和理想走到了現在,今天,咸寧公路建設者們還在努力建設更加通達的交通網絡。

(同期15:市交通局計劃科科長匡燁)

江上的橋、湖上的橋、河上的橋、陸地上的橋,説不盡的美麗、道不盡的神韻,每一座橋都有它的傳奇故事,每一座橋都記載着建設者的心血,他們如凝固的音樂,永遠向人們展示着優美的神韻,展示着建橋者的聰明才智,也寄託着橋鄉人對未來的信心和希望。

(同期16:劉明恆)

道道彩虹架南北、遠水浮天通古今,橋的魅力所在,不僅僅在於它的美,還在於它的通達、開放,橋的本質所在,是溝通、是交流、是發展。嶄新的路、嶄新的橋,它以嶄新的面貌迎接着八方來客,迎接車如流水景象的到來。路通、財通、經濟動脈熱血奔湧;路通、心通,人民生活樂在其中。

咸寧素有“千橋之鄉”的美稱,這片神祕的土地有着與橋密不可分的緣份。咸寧的橋或大或小、或曲或伸、或古或今、可謂千姿百態,遍野飛虹,它們默默地陪着這塊土地走過了時代的風風雨雨,見證人間的悲歡離合。

今天,咸寧人民繼承古人愛橋、建橋的傳統,他們逢山開路,逢水搭橋,在這塊土地上建造了一座座雄偉壯觀的現代化橋樑,這一座座橋以嶄新的面貌迎接着八方來客,也寄託着橋鄉人對未來的信心和希望。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zhici/jieshuo/jnqpg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