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職場指南 >職業生涯規劃 >

職業規劃三大理論

職業規劃三大理論

職業規劃三大理論

一、特質論與人境適配論(person-environment interaction theory,pe theory)

特質因素論的基本概念假定每個人均有穩定的特質,工作亦有一組特定的條件,將個人與工作相配,即為其最佳的抉擇;若個人特質與工作條件愈接近,發展成功的可能性越大。同時特質論亦假定職業選擇為一種認知的歷程,個人可藉由推理的方式作出適配的(brown,1990)惟此一假定未能考慮個人面對實際情境時的心理與情緒反應,故已有相當多的批評(gelatt,1989)。

關於個人特質方面,特質論者認為個人所擁有的特質有極大的個別差異,但都可經由測驗工具有效地加以評量。基於此一假定,加上心理計量學數十年來長足的發展,實務工作者大量使用性向、興趣、性格,以及價值觀等測驗工具,評量受試者所擁有的特質,成為職業輔導工作的標準程序。但測驗工具本身是否具有信度與效度已頗受質疑,且以靜態的方式使用測驗工具,未能深入瞭解個人真正的優點與長處,以致所謂的輔導可能僅止於表面的協助,對案主未來的發展能否到來長遠的效益,更值得商榷,因此多年來即有許多的批評(crites,1981)至於個人特質與工作條件之間如何尋求匹配(謀和)的問題亦有相當的爭議,以致有克瑞逖斯(crites,1981)所謂之[三次晤談,一團霧水]來形容心理測驗誤用的結果,因此近年來若干學者已將其過於僵化的假定加以調整,提出所謂人境適配的觀念,認為個人擁有積極找尋、甚至創造有利於其戰線特質的環境,而非被動地遷就工作條件的要求。在此一過程中,個人會影響環境,整個環境情勢也會影響個人,人境之間形成一種互動的關係(rounds&tracy,1990),這種觀點與當前重視生態的觀點頗為契合。

特質論另一受人詬病之處是其未能觸及個人的特質如何發展而來、如何協助其發展等問題,因此僅談論其特質如何與環境適配,似乎仍止於[因應]先礦所作的努力,事實上在其作出任何抉擇之前,仍有相當大的空間,可增加其潛能發展的機會,但因特質論或適配論的重點在[選擇],缺乏[發展]的觀點是特質論本身的弱點。

特質論用於輔導上,威廉森(willimson)曾提出生涯諮商的六個主要步驟,包括:分析、綜合、診斷、預後、諮商、以及追蹤。分析是指由各方面蒐集當事人的相關資料(如學校記錄、心理測驗、個別晤談、及個人傳記等)。綜合是要對所蒐集之資料加以組織,並摘要出個案的優缺點。診斷必須由所得資料作適當推論,用以解釋當事人以及當事人所面臨的問題。這個步驟的重點就在於找出問題以及問題形成的原因。威廉森把一般人在職業選擇方面經常遇到的問題分成四大類:並沒有想做任何決定、不知道如何決定、做了不明智的決定、以及興趣及性向各方面的不一致。形成這四大類問題的原因,前兩者問題的原因在較為類似,包括缺乏教育訓練、對自己的認識不夠、對工作世界缺乏認識、害怕失敗、對自己沒有信心、決定技巧不夠、或是對工作本身就是興趣缺陷。

在形成不智決定的原因方面,威廉森舉出以下可能原因,性向、興趣或能力一目標不合、人格特質使自己在工作適應方面遇到困難、自己所喜歡的領域工作機會太少、因為來自父母親或親戚朋友方面的壓力而作成決定、過於重視工作聲望、缺乏足夠的職業訊息、以及對生涯本身有不正確的觀念。而興趣與性向各方面不一致的現象,則可能是測量結果與個人想象之間的差異,也可能是個人在興趣及性向或價值觀念方面本即存在着衝突。診斷過後,接下來的步驟是預斷,預斷是指嘗試對當事人日後的情形作一個預測。此一預測是根據整個過程中所收集的資料以及診斷的結構。如果成功的情形並不明顯,則諮商就成為下一個有必要的步驟。在諮商這個步驟裏,諮商員所使用的技巧包括協助當事人探索自我,提供當事人有關各類職業方面的訊息、心理測驗的使用、決定技巧的學習、以及讓當事人有機會嘗試他有興趣或有能力的職業。追蹤是生涯諮商的最後一個步驟,在追蹤過程裏,諮商員必須定期瞭解當事人的適應情形。必要時均有可能回到上述的各個步驟。

二、類型論(holland’s typology)

何論(and,1997)根據其多年臨牀經驗與研究,認為大多數人皆以其對職業的刻板印象作為選擇職業的基礎,這種選擇同時也反映其人格特質。換言之,職業興趣即人格於學業、工作、嗜好、休閒活動上的表現,可以反映出個人的自我概念、生活目標、甚至創造力等特質。個人基於過去經驗的積累,加上人格特質的影響,形成其職業抉擇。同一種職業就吸引具有相同經驗與人格特質的人,彼此對許多情境會有相同的反應模式,進而形成一種獨特的類型。個人即依其人格類型,尋求足以發揮其能力、符合其態度與價值觀、以及可解決問題並適當扮演其叫色的職業環境,而工作上的適應、滿足、與成就決定於人格與環境間的諧和程度(congruence)。

這種觀點實際上即簡化的特質論,不過何論以職業興趣代表人格特質,並將人分為實用、研究、藝術、社會、企業、事務六種類型,外在環境亦可歸納為上述六種型態(見表2)。六個類型之間存在程度不同的相互關係,可在二度空間上,依其相似程度構成一正六角形(如圖1)。在六角形上距離愈近者,其興趣及人格特質相似度愈高,反之則愈低;這種相似形也反映出個人內在人格特質一致或不一致的情況(consistency)。

至於個人在六個類型上的得分高低,則可視為興趣(人格)分化與否的指針(即區分性,differentiation),在生涯輔導與諮商上具有重要的臨牀意義:六項分數有較大差距,代表個人人格特質發展或取所偏好之職業環境愈清晰,亦愈能明確指出其興趣所在;若六個類型得分十分接近,代表其分化性較低,顯示人格特質發展或對職業環境的偏好並不十分明確,較難釐清其興趣方向。若個人在目標、興趣、以及能力各方面均具清楚穩定的程度,即為統整性(identity)。

1、實用型r

詞類型的人具有順從、坦率、謙虛、自然、堅毅、實際、有禮、害羞、穩健、節儉等特質。其行為表現為:

(1) 喜愛實際操作性質的職業或情境,以從事其所喜好的活動,避免社會性的職業或情境。

(2) 以具體實用的能力解決工作及其他方面的問題。

(3) 擁有機械和操作能力,而較缺乏人際關係方面的能力。

(4) 重視具體的事物或個人明確的特性。

適合:農林漁牧相關職業、機械操作

人員、技師、一般技術人員等

2、研究型i

此類型的人具有分析、謹慎、批判、好奇、獨立、條理、謙遜、精確、理性、保守、自信等特質。其行為表現為:

(1) 喜愛研究性質的職業或情境,避免企業型職業或情境的活動。

(2) 以研究方面的能力解決工作及其他方面的問題。

(3) 擁有數學和科學方面的能力,但缺乏領導的才能。

(4) 重視科學。

適合:數學家、科學家、工程研究人員等。

3、藝術型a

此類型的人具有複雜、想象、衝動、獨立、直覺、無秩序、情緒化、理想化、不順從、有創意、富有表情、不重實際等特質。其行為表現為:

(1) 喜愛藝術性質的職業或情境,避免事務性質的職業或情景。

(2) 以藝術方面的能力解決工作及其他方面的問題。

(3) 擁有藝術、音樂方面的能力(包括表演、寫作、語言等)。

(4) 重視審美的特質。

適合:音樂家、詩人、小説家、導演、戲劇演員等

4、社會型s

此類型的人具有合作、友善、助人、慷慨、負責、圓融、善社交、善解人意、説服他人、理想主義、富洞察力等特質。其行為表現為:

(1) 喜愛社會性質的職業或情境,避免實用性質的職業或情境。

(2) 以社交方面的能力解決工作及其他方面的問題。

(3) 擁有了解別人、教導別人的能力,但缺乏機械及科學能力。

(4) 重視社會倫理的活動與問題。

適合:教師、傳教士、輔導人員、社工師等

5、企業型e

此類型的人具有冒險、野心、獨斷、衝動、樂觀、自信、追求享樂、精力充沛、善於社交、獲取注意、知名度高等特質。其行為表現為:

(1) 喜愛企業性質的職業或情境,避免研究性質的職業或情境。

(2) 以企業方面的能力解決工作及其他方面的問題。

(3) 擁有領導與語言的能力,但缺乏科學能力。

(4) 重視政治、經濟上的成就。

適合:政治家、企業經理、行銷人員、公關人員、社工師等

6、事務型c

此類型的人具有順從、謹慎、保守、自抑、規律、堅毅、穩重、有效率等特質。其行為表現為:

(1) 喜愛事務性質的職業或情境,避免藝術性質的職業或情境。

(2) 以傳統的方式解決工作及其他方面的問題。

(3) 擁有數字計算與文書處理的能力。

(4) 重視商業與經濟上的成就。

適合:會計師、銀行行員、出納、行政助理等

何論的理論架構完整、清晰易懂,其所編制的工具以及相關資料,如自我探索量表(self-directed search)、科系指引(college majors finder)等,具有相當實用的價值,已廣為生涯輔導工作者使用。然而因其仍具有特質論的色彩,故仍不免受到前述的批評,尤其在人格特質的發展方面,洗一理論忽略社會因素、機會因素、以及環境變項的考慮。

總之,類型論簡單明瞭,其理論架構相當具有參考價值,以這個理論為基礎的研究也相當多,而評量工具方面,美國境內有許多使用頻率很高的測驗工具,即依據六角形模式編制而成,除何論本人編制的職業偏好量表(vocational preference inventory, vpi)及自我指導評量表(self-directed search,sds)之外,常用的史東興趣量表(strong interest inventory)、生涯評估表(career assessment inventory)、以及美國大學測驗中心(american college testing,act)所發展的大學入學性向測驗(uniact)均是以何論的理論為基礎。這些測驗的共同特性是測驗結構可得一所謂的何論碼(holland code),根據此一何論碼,當事人可以對照何論所編的職業索引(occupations finder)找出他可能適合的工作領域。對於已經在工作的當事人,而言可以進一步找出其工作領域所屬的何論碼,並比較他的特質與他所屬工作領域的適配情形。對於面臨選擇大學科系的學生而言,由大學科系指引(majors finder)中可以找出測驗結果所得何論碼之下的相關科系,如此之輔導策略的確可以提供當事人非常具體的參考方向,但必須強調的是測驗結果仍舊是僅供參考,絕對不能單憑測驗結果而驟下決定。

三、明尼蘇達工作適應論(the minnesota theory of work adjustment,twa)

羅圭斯特與戴維斯(dawis,england & lofquist,1964)等人早在1960呢按帶即在特質論的重鎮——明尼蘇達大學,整理當時有關就業問題所作之研究,進行[工作適應項目研究]。其後數十年,不斷修訂其立論基礎,形成目前強調人境符應的適應論(person-environment correspondence,pec)的理論(dawis & lofquist,1993).工作適應論認為選擇職業或生涯發展固然重要,但就業後的適應問題更值得注意,尤其對障礙者而言,在工作上能否持續穩定,對其生活、信心、與未來發展都是重要的課題。基於此種考慮,戴維斯等人乃從工作適應的角度,分析適應良好與否的因素。他們認為每個人都會努力尋求個人與環境之間的符合性,當工作環境能滿足個人的需求(satisfaction),又能順利完成工作上的要求(satisfactoriness),符合程度隨之提高。不過個人與工作之間存在互動的關係,符合與否是互動的過程的產物,個人的需求會變,工作的要求也會隨時間或經濟情勢而調整,如個人能努力維持其與工作環境間符合一致的關係,則個人工作滿意度愈高,在這個工作領域也愈能持久。

事實上,工作適應論仍屬於特質論的範疇,不過已將其重點擴及個人在工作情境中的適應問題,強調就業後個人需要的滿足,同時亦考慮能否達成工作環境的要求。前者主要涉及個人工作人格的問題,包括其價值觀、需求、能力、技巧等,dawis與lofquist編有[明尼蘇達重要性問卷](minnesota importance questionnaire),即用以評量個人的價值觀與心理需求(包括安全、舒適、進展、利他、成就、以及自主性)。至於工作的任務與環境的要有關,涉及工作任務與條件的分析以及環境所提供的增強系統,因此需要對於工作環境進行生態評量,[着業性向組型](occupational aptitude patterns)與[職業增強組型](occupational reinforcer patterns)兩份工具,即用以分析工作環境的性質,前者用以瞭解個人能力與工作所要能力之間的關係,後者則在比較個人需求與工作是否能滿足其需求之間的關係。輔導人員籍上述工具可增進其適應效果。人對自我及環境的探索,協助個人確實掌握其個人的需求與工作需求,進而增進其適應效果。

在輔導實務工作方面,工作適應理論所提供的概念對各類就業問題及不同的輔導對象均有取應用價值,以對象而言,已就業者、未就業者、考慮轉業者、退休人員、殘障人、復健者等等,均可以前述評量工具,包括明尼蘇達重要性問卷(minnesota importance questionnaire)、職業性向組型量表(occupational aptitude patterns)、明尼蘇達滿意感受問卷(minnesota satisfaction questionnaire)、明尼蘇達滿意指針量表(minnesota satiefactoriness scale)、及職業增強組型量表(occupational reinforcer patterns)等,視當事人情況選擇適合的工具,以增進當事人對自我及環境的探索。除工作適應方面的問題之外,達維斯及拉奎斯特(dawis & lofquist,1984)認為[適配]的觀念也可應用在個人問題的諮商,同時在企業界對員工的訓練及諮商也有其應用價值。達維斯及拉奎斯特(dawis & lofquist)的工作適應理論為工作滿意度的研究領域提供一完整的架構,提醒我們工作滿意的來源,除個人內心的需求滿足之外,亦包括個人是否滿足一共做對我們的要求。此外,在適配的觀念上亦提供一不同於parsons & holland所提出的指針。而在輔導實務工作的應用方面,如何協助當事人克服工作適應問題,除了有具體的評量工具之外,也為諮商過程提供了具體的討論架構,例如個人需求的滿足以及能力的增進等等。

標籤: 職業規劃 理論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zhichang/zhiye/gq8mjp.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