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職場指南 >創業人生 >

大學生創業不是光有熱情就可以

大學生創業不是光有熱情就可以


學生創業不是光有熱情就可以。

大學生創業不是光有熱情就可以

冷清的創業諮詢展台。

儘管有關部門高調地鼓勵大學生畢業後選擇創業,但有關專家則呼籲學生要“更慎重地抉擇”,不少曾熱衷創業的年輕人如今“迴歸理性”

XX年的畢業季已經來臨,在畢業後的眾多選項中,“創業”的排位卻彷彿不斷靠後。

為支持大學生創業,國家各級政府的有關部門相繼出台了許多優惠政策,涉及融資、税收、創業培訓、創業指導等諸多方面,以上海地區為例,應屆大學畢業生創業可享受免費風險評估、免費政策培訓、無償貸款擔保及部分税費減免等優惠政策。但每年應屆畢業生中,最終選擇走上創業之路者仍然屈指可數。

顯然,國家政策的扶持不是推進大學生創業的全部。大學生創業作為一個新興事物從萌芽到如今,已有10餘年的歷史,其間社會對此的態度也幾經變化。

但大學生創業環境的成熟,是否還應包括教育體系的完善、創業理念的更新以及對健康創業氛圍的培養?大學生成功創業還有多少路要走?這一切都似乎還前途未卜。

文/圖 本報記者 賀涵甫、陳慶輝、周裕嫵

“友誼萬歲!”歡呼聲中,一頂頂學士帽被高高拋起。在復旦大學XX屆本科生畢業典禮上,應屆生雯秀正笑容燦爛地與每一位同學合影留念。而就在兩個月前,已經把網店開得有聲有色的她還在為畢業後的去向糾結着——找工作還是繼續創業?最終在父母的勸説下,雯秀還是放棄了創業的打算,應聘進了一家500強跨國企業,轉而把網店交由親戚打理。“我覺得父母的想法還是對的。創業自己要擔負的風險太大,而我的營銷經驗根本不足以保證我每個月都有穩定的收益”,雯秀如是説道。

在就業難的背景下,類似雯秀所面臨的這樣一道選擇題其實也在考驗着全社會的判斷。日前,在上海舉辦的全球創業周峯會上,就出現了耐人尋味的一幕:與有關部門高調地表示要繼續“大力扶持大學生創業”、“將創業視為就業的一項重要內容”、“創業必須發揮大學生的力量”等不同的是,大多數學生、家長和教育專家們對於學生創業的熱情並不高。著名教育學者李開復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甚至直言,鼓勵大學生畢業後就創業是一種很危險的誤導,“在我看來,欠缺社會經驗和資源的大學生,他們創業成功的概率幾乎為零”。

良好的初衷:

“創業是對就業的促進”

在相關部門看來,對大學生創業的扶持不失為解決就業問題的一條出路。在全球創業周峯會上,有領導指出,要完善各種機制,創造條件鼓勵大學生創業,“培養更多會創業的青年,對社會發展將是巨大的推動”。

某高層領導就表示,要形成全社會支持創業的氛圍,“通過基金會、項目資助等形式加大對科技型創業企業的扶持”。還有領導甚至在會上建議,是否可以考慮模仿商學院的模式,設立一所“中國創業者學院”……資料表明,平均1個成功創業者至少能創造出3個就業崗位。支持創業,就目前嚴峻的就業形勢而言,的確不失為一個好辦法。

根據政府部門提供的數據顯示,截至XX年,全國正在孵化的創業企業有6500家,從業人數將近100萬人,其中8成以上為大學畢業生;XX多個大學生創業基地總面積超過330萬平方米。

追溯到上世紀90年代末,大學生創業還遠非如今這樣受到政府相關部門的重視。從1999年開始,隨着大學擴招帶來的就業壓力逐步顯現,政府對大學生創業的關注度才明顯提高。

設立大學生創業基金、開辦創業知識講座和培訓,企業以各種名義舉行創業競賽……但在教育專家熊丙奇看來,這些做法卻有點“本末倒置”。

“用鼓勵大學生創業來緩解日益增長的就業壓力,這個導向本身就值得探討”,熊丙奇表示,儘管這些年國家出台扶持大學生創業的優惠政策越來越多,對創業的指導也越來越細,但真正在畢業後就選擇直接創業的大學生在所有應屆畢業生裏的比重連1%都不到。“並非學生熱情不高,恰恰證明他們更加理性了”。

持類似觀點的還有被稱為中國大學生創業導師的著名學者李開復,他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説:“近年來,隨着社會各方對大學生創業越來越重視,以及輿論對創業成功的個案不遺餘力地宣傳,很容易對孩子產生某些誤導。鼓勵學生有創業精神是完全可以的,但對於剛畢業的大學生來説是否合適就另當別論了。”

專家疾呼:

改善教育體系更迫切

對於到底應該將創業置於何種地位,熊丙奇認為,現在社會上對大學生創業存在着一種誤解,即“創業是一種再就業”。“很多學生是在找不到理想工作的情況下,不得已選擇創業的,這其實是把創業看低了。創業需要一個長期的教育和準備過程,還有社會是否存在着一種成熟的創業氛圍。從某些專業方面來説,創業的要求遠高於找一份稱心如意的工作”。

熊丙奇告訴記者,促進學生就業是教育主管部門不可推辭的責任,這一點上不應該有用“引導創業”來推脱責任的想法,相反應該嘗試一點更加實際的做法,真正提高畢業生的就業率。

而李開復也認為,相對於歐美成熟的教育體系,中國從小的“唯分數論”,根本無法要求學生到臨近畢業時,都即刻擁有成熟的商業知識和創業計劃。“拿美國來説,他們的基礎教育非常重視對學生的執行力、團隊精神和市場研究等方面的培養。而我們更在意考試得了多少分,全校排名第幾……創業教育並不是一句話,相反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對此,李開復還特地舉了斯坦福大學的例子加以證明,“當你進入斯坦福的第一天起,就耳濡目染了身邊學長學姐創業成功的故事。學校邊上就是著名的硅谷,不知不覺中就已經學習到了當今世界最前沿的科技。而學校的規章制度則保證了各種創新行為和想法都能得到鼓勵”,“與其人為地追求所謂大學生創業的成功率,不如先想辦法營造出一個寬鬆的學術氛圍更為實際”,李開復如是説。

過來人談經驗:

創業不是光有熱情就可以

劉學森是上海市創業成功的典範之一,創業四年不到,如今,他創辦的企業已經初具規模——近百人的員工隊伍,在上海和蘇州分別建廠。

雖然創業的想法在大學時期就有了,但剛畢業的時候,劉學森還是選擇了就業。從本科到讀研,當中間隔了五年。這五年中,他分別在英特爾和AMD實驗室工作,特別在AMD工作期間,劉學森已經成為專業工程師。“可以説,這五年的工作經驗對我研究生畢業後創建公司有直接作用”。

“第一次創業,剛開始做的是代理公司,給一家專業檢測研究所做代理,幫它接受其他公司的訂單”,劉學森告訴記者,創業時期,公司的經營其實非常簡單——拿到客户的訂單交給研究所,和研究所談妥分成比例,賺取當中的提成即可。

但好景不長,如此“簡單”的賺錢模式很快就維持不下去了。“當他們覺得可以不需要通過我來尋找客户的時候,我對於他們來説就不存在合作的意義了”,劉學森回憶道,那家研究所最後是以收購其公司的名義接收了他全部的代理業務,甚至將他都招為研究所的職員,“當時還給了我編制,對於同齡人來説,這是一份非常穩定的工作”。

一心要創業,卻不料最終還是為別人打工。“這次事件對自己的影響很大,在履行完在該研究所的全部工作之後,我就決定辭職,重起爐灶”,劉學森更願意將第二次嘗試看做自己真正的創業,“從籌措資金到確立項目,還要跟政府、企業等各個方面去談,都是自己一個人在做。第一次跟自己一起創業的夥伴選擇留在研究所當個職員。回想起來,那段時間確實非常辛苦”。

和劉學森有相似經歷的還有陳凱。三十剛出頭的他目前正在經營着幾家連鎖餐飲店,説起自己的創業經歷,陳凱認為剛開始的創業者,身上除了一身蠻勁之外,其實一無所有。“起先我選擇和自己所學專業對口的方向,做家居設計。直到正式開始做了才發現,創業並不是光有熱情就可以的”。陳凱介紹説,首次創業帶給自己最大的教訓便是如何保證現金流不出現斷裂,“後來選擇做餐飲,就是出於現金流的考慮——開飯店現金流轉會比較快。做傢俱都是要先付款,將貨買下來,如果生意不好就全砸手裏了,這些都是在第一次創業中沒有弄清楚的”。

在總結自己第一次創業失敗的原因時,陳凱告訴記者,對困難估計不足,以及對市場和經營一知半解是最大的癥結,“有些東西只有失敗後才能真正體會到”。

家境比較殷實的陳凱還有第二次實現自己創業夢想的機會。可是,對於絕大部分平凡的孩子,一次的創業失敗會意味着什麼呢?

對話李開復:

“剛畢業就去開公司?天方夜譚”

廣州日報:現在不少大學生畢業後將創業作為就業的方式之一,有些甚至在校期間就開始盤算着如何創業,您怎麼看待這種現象?

李開復:這是一種很危險的誤導,搞企業失敗的風險並不是每個人都承擔得起的,更何況剛畢業,欠缺社會經驗和資源的大學生。在我看來,他們創業成功的概率幾乎為零。創業並不是一時衝動,而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長時間的積累,包括專業素養和人脈資源等方面,等到對社會有了一個更為理性的認識,這個時候創業成功的可能性會比較大。

廣州日報:但不少學生都認為自己的靈感或創意很有前景,有些創意也確實在同齡人中比較獨特,俗稱“金點子”,他們對於創業的衝動或許更加迫切。

李開復:我想給所有正懷着這種想法的創業者們一個忠告——請拋棄所謂“金點子”的想法。點子不值錢,值錢的是執行力,就是如何把創意和想法真正付諸實踐。執行力包含很多因素,包括學習積累、創業方向、個人品性和團隊精神等。在創業之前不妨先問問自己,到底是否具備這樣的執行力,還是僅僅只有一個所謂的“金點子”?

廣州日報:很多創業者將公司上市看作是自己創業成功的標杆,特別在創業板推出之後,讓不少中小企業一下子得到了廣闊的融資渠道

李開復:上市、圈錢不是創業的最終目標,年輕創業者們該思考的是如何創造新的技術,塑造健康的創業生態系統。盲目打擊對手或者無限擴張上市,因此產生的惡性競爭對一家新創立的公司而言,弊遠大於利。

廣州日報:不少創業者,特別是科技型企業尤其重視“專利”的申請,有些甚至將科技企業等同於“獲取專利”,您怎麼評價?

李開復:這是一個誤區,科技企業的創立,申請專利只是其中比較重要的一環,更加不可或缺的是對市場的瞭解。高科技公司能否生存下去,從根本上取決於創業者是否瞭解市場,洞悉客户所需。有些領域甚至不需要大量的發明,只需要進行一些微調和改進來滿足客户需求,就能獲得很高的收益。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zhichang/rensheng/jkpqe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