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演講稿 >精選演講稿 >

我知道的風俗演講稿(精選14篇)

我知道的風俗演講稿(精選14篇)

我知道的風俗演講稿 篇1

春節是所有節日中規模最大,禮儀最隆重的節日,過春節又叫“過節”。即使是千里之外的人,都會盡量趕回來跟家人團聚,過一個和和美美、團團圓圓的快樂年。

我知道的風俗演講稿(精選14篇)

千百年來,人們使年俗慶祝活動變得異常豐富多彩,每年從農曆臘月二十三日起到大年三十,民間把這段時間叫做“迎春日”,也叫“掃塵日”,在春節前掃塵搞衞生,把屋裏屋外打掃得乾乾淨淨,整理得整整齊齊,是我國人民素有的傳統習慣。

然後就是家家户户準備年貨,節前十天左右,人們就開始忙與採購物品,年貨包括雞鴨魚肉、茶酒油醬、南北炒貨、糖餌果品,都要採買充足,還要準備一些過年時走親訪友時贈送的禮品,小孩子要添置的新衣新帽,準備過年時穿。

大年三十是最忙碌的一天,人們一大早就起來殺雞宰鵝,包餃子、煮湯圓,還有呢,就是掛年畫、貼春聯。除夕晚飯,非常豐盛,一家老小圍在一起吃團圓飯,好不熱鬧!吃完年夜飯,一家人一起看中央電視台的春節聯歡晚會,一片快樂祥和。

節日的熱鬧氣氛不僅洋溢在各家各户,也充滿各地的大街小巷。一些地方的街市上還有舞獅子、耍龍燈、遊花市、逛廟會等習俗。這期間花燈滿城,遊人滿街,熱鬧非凡,盛況空前,直要鬧到正月十五元宵節過後,春節才算真正結束了。

我知道的風俗演講稿 篇2

爆竹聲中一歲除,

春風送暖人屠蘇。

總把新桃換舊符。

描繪了我國人民歡度春節盛大的喜慶情景。爆竹聲響是辭舊迎新的標誌、喜慶心情的流露。經商人家。放爆竹還有另一番意義:他們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是為了新的一年大發大利。不過,據舊習認為,敬財神要爭先,放爆竹要殿後。傳説,要想發大財者,炮仗要響到最後才算心誠。

我的故鄉浙江和全國許多地方一樣,過年時都有一樣的風俗。如:

守歲

我國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俗名“熬年”。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據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守歲的習俗,既有對如水逝去的歲月含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吃年夜飯

孩子們在玩耍放爆竹的時候,也正是主婦們在廚房裏最忙碌的時刻,年菜都在前幾天做好了,而年夜飯總要在年三十當天掌廚做出來。在北方,大年七年級的餃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來。這時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着剁肉、切菜。此時,家家户户傳出的砧板聲,大街小巷傳出的爆竹聲,小店鋪子傳出的“劈劈啪啪”的算盤聲和抑揚頓挫的報帳聲,再夾雜着處處的説笑聲,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織成除夕歡快的樂章

……

除了這些以外,我的家鄉還有一些不同的民俗。我就舉其中一個來説吧。

照田蠶

也叫“燒田蠶”、“燒田財”,是流行於江南一帶的民間祈年習俗。臘月二十五這一天將綁縛火炬的長竿立在田野中,用火焰來占卜新年,火焰旺則預兆來年豐收。

我知道的風俗演講稿 篇3

我知道的風俗我國有許多傳統節日,比如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陽等。

這些傳統節日不難看出,貫穿這些節日的正是:樹正氣、揚美德,顯智慧,懲惡揚善的民族精神,這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精髓。是需要我們傳承和弘揚的內容。從傳統節日中,我們深刻認識和領會到了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就説春節吧,它是我國最隆重、也是最熱鬧的民族傳統節日。我喜歡春節,因為春節總要貼春聯、貼年畫和貼窗花,放爆竹煙花、拜年祝賀……

我們倒貼“福”字,拿壓歲錢、包餃子、吃年糕……在春節的前一天晚上我們都要“守歲”,除了吃年夜飯,人們還要進行各種遊戲,如下棋、玩紙牌、玩麻將、看春節聯歡晚會等等。在擺放的節日供品中,必備一大盤蘋果,這叫做“平平安安。”還有些地方在守歲時準備的糕點食品富有討吉利的諧音、口彩有:吃棗表示春來早,吃柿餅表示事事如意,吃杏仁表示幸福人,吃長生果表示長生不老,吃年糕表示一年比一年高,所有的這一切是多麼有趣和富有意義,這些習俗顯示了中國人的智慧,代表着我們淵遠流長的民族文化,我也為這些習俗的誕生而自豪。一個節日,就像一個故事,情節美妙動人;一個節日,就是一種文化,內容絢麗多姿。

在當今很多洋化了的節日文化的衝擊中,願我們更多的傳承中國的傳統文化,歡度具有中國本土特色的節日。

我知道的風俗演講稿 篇4

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日,是傳統的中秋佳節。這時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中秋也稱仲秋,又叫作“月夕”“八月節”。

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遊子,也藉此寄託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

我國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相傳古時候,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等祭品,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吃團圓月餅。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在北宋京師,八月十五夜,滿城人家,不論貧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説出心願,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間以月餅相贈,取團圓之義。

明清以來,中秋節的風俗更加盛行。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迎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今天,月下游玩的習俗,已遠沒有舊時盛行。但設宴賞月仍很盛行,人們把酒問月,慶賀美好的生活,或祝遠方的親人健康快樂。中秋節的習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託着人們對生活無限的熱愛和嚮往。

我知道的風俗演講稿 篇5

今晚的月兒格外圓,今天的月餅格外甜。因為,今天是中國最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中秋節。

我坐在陽台上,與家人一起細細品味着這香噴噴的月餅,看暗夜漸漸織上天空,一輪若隱若現的明月也爬上星空。奶奶告訴我,一邊看着月亮,一邊吃月餅,眼睛會變得更明亮。我看着月亮,想到了嫦娥奔月的故事。我又拿起一塊桂花餡兒的月餅,輕咬吃月餅要眼前彷彿出現滿園桂樹,就連月亮上那若有若無的花紋,在我眼中都成了吳剛伐桂、玉兔搗藥……

在這中秋節,我們一家三口團聚,這就足夠了。我看了看爸爸媽媽和藹可親的臉,又想起了許多不能團聚的家庭,幸福的感覺一下子湧上心頭。月餅象徵的團圓,那麼就願我家永遠團團圓圓!

奶白的月光一瀉千里,將我的思緒牽到了外面。我不禁想起了我在遠處的朋友們,不知道他們是否也在沐浴着這月光。回想我們的友誼,我的嘴角揚起了微笑,一句“中秋快樂”足以表達我想説的一切。

恬淡的月亮仍在微笑着,將祝福送到千家萬户。“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我知道的風俗演講稿 篇6

一提到清明節,大家的心一定都很沉重,因為它是一個紀念逝去親人的節日。在我市,清明節最流行的節俗就是插柳條,掃墓。

在清明節這天,大家都要起個早,趁着太陽還沒“起牀”時,跑到河邊去摘一些新鮮,鮮嫩,帶有泥土清香的柳條回來,插在門的兩邊。有些小孩子還把柳條編成花環的形狀,把它戴在頭上,或許能交上好運吧。

掃墓,也是清明節的一個習俗。在清明節這天,人們會買一些黃色的紙,還有紙元寶。帶到親人的墳墓上去燒,同時,還會準備一些祭品,擺在親人的墳墓旁邊,嘴裏默默唸叨着什麼,像是在祝福親人在這邊一切都好。

在拜祭親人這天,人們還要把一些紙用石頭壓在墳墓的最頂端,向人們示意這些親人還有自己的後代。否則,這些這些在莊稼地裏的墳墓會被種莊稼的農民鏟成平地。

還有一些不能回去祭祀的人,他們就會在十字路口燒紙錢,因為十字路口通向四面八方,去世的親人或許會到這裏來取錢吧!

清明節的風俗,會一代傳一代的傳下去,一直傳到永遠。

我知道的風俗演講稿 篇7

農曆五月初五,是家鄉最有特色的日子----端午節.雖然端午節是中國人民中一個十分盛行的隆重節日,無論在中國南方還是北方,都有過端午節的習俗.但我感覺,南方的端午節要比北方的更有意思,氣氛更濃郁,更能表現端午節特色.

端午節是為紀念偉大詩人屈原所定的節日.每到端午節這一天,我們家家户户都會包一種"中山蘆兜棕:.圓棒形的粗如手臂,用新鮮的竹葉來縛棕,裏面放有配料,分有鹹粽子和甜粽子兩種口味.甜粽子有蓮蓉,豆沙,慄蓉,棗泥:鹹的呢,就是鹹肉啊,燒雞,蛋黃,乾貝,冬菇,綠豆,叉燒等材料.包好的粽子放在一個鍋裏煮,等粽子熟了以後,會聞到淡淡的竹葉香,清香四溢,瀰漫整個廚房.......

解開扎藤,剝開粽子葉,甜粽子裏藏着紅紅的粽肉,鹹粽子裏白白的粽肉都升騰着蒸汽,散發着一種特有的蒸棕香.兩粽子用盤子放在一起,活塞兩顆亮晶晶的紅白寶石,糯米在燈光下晶瑩透亮散發着撩人撲鼻的濃郁糯米香,是幫極了!最最令愛吃甜食的我深愛的還是棗紅般的甜粽子.端午時節,家裏包了一大把粽子,總要送親戚朋友一大包,一大包的.其他人也用自家包的粽子作為謝意送給我們.因此,在端午哪天,我家總有從姨媽,外婆家帶來的吃不完的粽子!

我知道的風俗演講稿 篇8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人屠蘇。

千門萬户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描繪了我國人民歡度春節盛大的喜慶情景。爆竹聲響是辭舊迎新的標誌、喜慶心情的流露。經商人家。放爆竹還有另一番意義:他們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是為了新的一年大發大利。不過,據舊習認為,敬財神要爭先,放爆竹要殿後。傳説,要想發大財者,炮仗要響到最後才算心誠。

我的故鄉浙江和全國許多地方一樣,過年時都有一樣的風俗。如:

守歲

我國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俗名“熬年”。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據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守歲的習俗,既有對如水逝去的歲月含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吃年夜飯

孩子們在玩耍放爆竹的時候,也正是主婦們在廚房裏最忙碌的時刻,年菜都在前幾天做好了,而年夜飯總要在年三十當天掌廚做出來。在北方,大年七年級的餃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來。這時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着剁肉、切菜。此時,家家户户傳出的砧板聲,大街小巷傳出的爆竹聲,小店鋪子傳出的“劈劈啪啪”的算盤聲和抑揚頓挫的報帳聲,再夾雜着處處的説笑聲,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織成除夕歡快的樂章

……

除了這些以外,我的家鄉還有一些不同的民俗。我就舉其中一個來説吧。

照田蠶

也叫“燒田蠶”、“燒田財”,是流行於江南一帶的民間祈年習俗。臘月二十五這一天將綁縛火炬的長竿立在田野中,用火焰來占卜新年,火焰旺則預兆來年豐收。

我知道的風俗演講稿 篇9

各位來賓:

你們好!

我知道的風俗我國有許多傳統節日,比如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陽等。

這些傳統節日不難看出,貫穿這些節日的正是:樹正氣、揚美德,顯智慧,懲惡揚善的民族精神,這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精髓。是需要我們傳承和弘揚的內容。從傳統節日中,我們深刻認識和領會到了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就説春節吧,它是我國最隆重、也是最熱鬧的民族傳統節日。我喜歡春節,因為春節總要貼春聯、貼年畫和貼窗花,放爆竹煙花、拜年祝賀……

我們倒貼“福”字,拿壓歲錢、包餃子、吃年糕……在春節的前一天晚上我們都要“守歲”,除了吃年夜飯,人們還要進行各種遊戲,如下棋、玩紙牌、玩麻將、看春節聯歡晚會等等。在擺放的節日供品中,必備一大盤蘋果,這叫做“平平安安。”還有些地方在守歲時準備的糕點食品富有討吉利的諧音、口彩有:吃棗表示春來早,吃柿餅表示事事如意,吃杏仁表示幸福人,吃長生果表示長生不老,吃年糕表示一年比一年高,所有的這一切是多麼有趣和富有意義,這些習俗顯示了中國人的智慧,代表着我們淵遠流長的民族文化,我也為這些習俗的誕生而自豪。一個節日,就像一個故事,情節美妙動人;一個節日,就是一種文化,內容絢麗多姿。

在當今很多洋化了的節日文化的衝擊中,願我們更多的傳承中國的傳統文化,歡度具有中國本土特色的節日。

我知道的風俗演講稿 篇10

各位來賓:

你們好!

一提到清明節,大家的心一定都很沉重,因為它是一個紀念逝去親人的節日。在我市,清明節最流行的節俗就是插柳條,掃墓。

在清明節這天,大家都要起個早,趁着太陽還沒“起牀”時,跑到河邊去摘一些新鮮,鮮嫩,帶有泥土清香的柳條回來,插在門的兩邊。有些小孩子還把柳條編成花環的形狀,把它戴在頭上,或許能交上好運吧。

掃墓,也是清明節的一個習俗。在清明節這天,人們會買一些黃色的紙,還有紙元寶。帶到親人的墳墓上去燒,同時,還會準備一些祭品,擺在親人的墳墓旁邊,嘴裏默默唸叨着什麼,像是在祝福親人在這邊一切都好。

在拜祭親人這天,人們還要把一些紙用石頭壓在墳墓的最頂端,向人們示意這些親人還有自己的後代。否則,這些這些在莊稼地裏的墳墓會被種莊稼的農民鏟成平地。

還有一些不能回去祭祀的人,他們就會在十字路口燒紙錢,因為十字路口通向四面八方,去世的親人或許會到這裏來取錢吧!

清明節的風俗,會一代傳一代的傳下去,一直傳到永遠。

我知道的風俗演講稿 篇11

各位來賓:

你們好!

中國,是一個龐大的家族、有五十六個不同的民族,每個民族肯定都有它獨特的風俗習慣。在我美麗的家鄉上海,就有許多不同的習俗。其中,元宵節就是我印象最深刻的。

在我的家鄉,總是特別重視元宵節。在正月十五那天,家家户户都吃元宵。因為元宵的形狀是圓形,圓就意味着團團圓圓,它能夠祈福家人團聚,每天都能幸福圓滿。

吃完元宵,接下來就是元宵節的高潮部分。要表演踩高蹺、舞獅子、劃旱船、耍龍燈等元宵節特有的節目。在表演時,每一個觀眾都全身心地投入到表演中、都被表演所吸引了。

説起元宵節,最負盛名的便是觀花燈、猜燈謎了。在元宵節那天晚上,每天街上都張燈結綵,處處顯示出元宵節特有的氣氛。就像《東京夢華錄》中説的那樣:每逢燈節,開封御街上,萬盞彩燈壘成燈山,花燈焰火,金碧相射,錦繡交輝。京都少女載歌載舞,萬眾圍觀。遊人集御街兩廊下,奇術異能,歌舞百戲,鱗鱗相切,樂音喧雜十餘里。大街小巷,茶坊酒肆燈燭齊燃,鑼鼓聲聲,鞭炮齊鳴,百里燈火不絕。”熱鬧的氣氛足以形成一條河流,讓所有看到的人們都跟他們一起歡呼起來。

正月十五之夜還有一個獨特的習俗:觀月。正如唐代詩人崔液的上元夜中提到:“誰家見月能閒坐,何處聞燈不看來。”一邊欣賞着天空中美麗的月亮,一邊看着人們歡慶元宵佳節的樣子,此時還有誰能坐得住呢?趕緊出來和人們一起慶祝象徵美滿的元宵佳節。

啊!這是一派多麼祥和、熱鬧的景象啊!這就是我家鄉最獨一無二的習俗。是不是也令你十分神往呢?我愛我的家鄉,愛家鄉獨有的習俗!

我知道的風俗演講稿 篇12

各位來賓:

你們好!

守歲,就是在舊年的最後一天夜裏不睡覺,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來的習俗,也叫除夕守歲,俗名“熬年”。探究這個習俗的來歷,在民間流傳着一個有趣的故事:

太古時期,有一種兇猛的怪獸,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們管它們叫“年”。它的形貌猙獰,生性兇殘,專食飛禽走獸、鱗介蟲豸,一天換一種口味,從磕頭蟲一直吃到大活人,讓人談“年”色變。後來,人們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動規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竄到人羣聚居的地方嘗一次口鮮,而且出沒的時間都是在天黑以後,等到雞鳴破曉,它們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準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們便把這可怕的一夜視為關口來煞,稱作“年關”,並且想出了一整套過年關的辦法:每到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飯,熄火淨灶,再把雞圈牛欄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後門都封住,躲在屋裏吃“年夜飯”,由於這頓晚餐具有兇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辦得很豐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圍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團圓外,還須在吃飯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靈保佑,平安地度過這一夜,吃過晚飯後,誰都不敢睡覺,擠坐在一起閒聊壯膽。就逐漸形成了除夕熬年守歲的習慣。

守歲習俗興起於南北朝,樑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歲的詩文。“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人們點起蠟燭或油燈,通宵守夜,象徵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風俗被人們流傳至今。

我知道的風俗演講稿 篇13

各位來賓:

你們好!

春節是所有節日中規模最大,禮儀最隆重的節日,過春節又叫“過節”。即使是千里之外的人,都會盡量趕回來跟家人團聚,過一個和和美美、團團圓圓的快樂年。

千百年來,人們使年俗慶祝活動變得異常豐富多彩,每年從農曆臘月二十三日起到大年三十,民間把這段時間叫做“迎春日”,也叫“掃塵日”,在春節前掃塵搞衞生,把屋裏屋外打掃得乾乾淨淨,整理得整整齊齊,是我國人民素有的傳統習慣。

然後就是家家户户準備年貨,節前十天左右,人們就開始忙與採購物品,年貨包括雞鴨魚肉、茶酒油醬、南北炒貨、糖餌果品,都要採買充足,還要準備一些過年時走親訪友時贈送的禮品,小孩子要添置的新衣新帽,準備過年時穿。

大年三十是最忙碌的一天,人們一大早就起來殺雞宰鵝,包餃子、煮湯圓,還有呢,就是掛年畫、貼春聯。除夕晚飯,非常豐盛,一家老小圍在一起吃團圓飯,好不熱鬧!吃完年夜飯,一家人一起看中央電視台的春節聯歡晚會,一片快樂祥和。

節日的熱鬧氣氛不僅洋溢在各家各户,也充滿各地的大街小巷。一些地方的街市上還有舞獅子、耍龍燈、遊花市、逛廟會等習俗。這期間花燈滿城,遊人滿街,熱鬧非凡,盛況空前,直要鬧到正月十五元宵節過後,春節才算真正結束了。

我知道的風俗演講稿 篇14

各位來賓:

你們好!

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日,是傳統的中秋佳節。這時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中秋也稱仲秋,又叫作“月夕”“八月節”。

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遊子,也藉此寄託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

我國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相傳古時候,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等祭品,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吃團圓月餅。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在北宋京師,八月十五夜,滿城人家,不論貧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説出心願,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間以月餅相贈,取團圓之義。

明清以來,中秋節的風俗更加盛行。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迎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今天,月下游玩的習俗,已遠沒有舊時盛行。但設宴賞月仍很盛行,人們把酒問月,慶賀美好的生活,或祝遠方的'親人健康快樂。中秋節的習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託着人們對生活無限的熱愛和嚮往。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yanjiang/jingxuan/vve64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