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演講稿 >精選演講稿 >

關於弘揚傳統文化的演講稿(精選23篇)

關於弘揚傳統文化的演講稿(精選23篇)

關於弘揚傳統文化的演講稿 篇1

尊敬的老師們,親愛的同學們:

關於弘揚傳統文化的演講稿(精選23篇)

滄海桑田,中華民族走過悠悠五千年,而在這歷史長河裏,黃河岸邊迸發出智慧的火花,那便是我所欣賞的中國文化。

作為文明古國的重要象徵,語言文字是一個民族的精神,漢語以其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流傳了幾千年而未衰亡,這種強大的生命力早已被世人所折服為四大古文明。埃及的文化早在尼羅河水的泛濫和英國的殖民中泡的失去顏色;燦爛的古巴比倫文明在風沙的肆虐中成了廢墟;而強大的瑪雅文明,如今人們只能在亞馬遜原始叢林的遺址裏想象它曾經擁有的輝煌。惟有漢語,成為流傳五千年的文化屹立不倒,為世人所推崇。

漢語作為中華民族恆古至今的語言,體現的是我們這個國家,這個民族的精神。她是根植與民族靈魂與血液間的文化符號。試想,倘若沒有漢語,又怎麼會有“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持節;又怎麼會有“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只致遠”的高志;又怎麼會有“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愛國熱情!

太多太多,融匯成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和一如既往的中華美德。

這不禁又讓我想起了中國文化的精神內涵——中華傳統美德。“修身”、“齊家”、“治國”作為中華美德的三個方面是不可不談的,而作為高中生的我們則更應注重“修身”之所在。令我感觸最深的便是剛經歷的軍訓生活。大家一定還記得那篇軍訓日誌裏所説的那句話:“當我看到站在我前面的男生,汗水從指尖滑落,才發現地上早已是一灘積水的時候,我被感動着,同時也告訴自己不能放棄……”大家一定也還記得去食堂打飯時,男生謙讓着讓女生排到自己的前方,同學們即使遇到不喜歡吃的飯菜也不曾浪費,大家更不會忘記對宿管阿姨的一聲聲問候,一句句感謝……真的,90後的學子們正是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着温、良、恭、儉、讓的中華美德,也正是我們自己將這看似古老卻終將永恆的中華美德傳承了下來。

中國文化承載的不僅是祖先對生命的體驗和感悟,更是中華民族永垂不朽的精神財富。

中國文化是神祕的,是古老的,是豐富的。我們應該為中華文化流傳至今而感到自豪。也該為傳承中華文化而獻出自己的一份力。中國文化博大精深,今天所講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但也正因為她的廣博才讓我欣賞她,並由衷的熱愛她。最後,我也要呼籲同學們一起關注中國文化,將中華民族的文明繼續傳承下去,只有這樣,中國文化——這壇承傳了千年的佳釀,才會越陳越香!

關於弘揚傳統文化的演講稿 篇2

今天,我為大家演講的題目是《學會寬容》。

數千年前,有這樣一場對話: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孔子對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時間飛逝,幾千年如白駒過隙,可就是這樣一句話,在經歷了數千年整個世界的滄桑鉅變之後,依然高高矗立在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之巔,俯瞰着人間冷暖。

寬容不是懦弱,不是無能,而是一種豁達,一種氣量,一種將軍額前能跑馬、宰相肚裏可撐船的寬廣胸懷。

有一個故事,説是在美國一個市場裏,有位中國婦人的攤位生意特別好,引起其他攤販的嫉妒,大家常有意無意地把垃圾掃到她的店門口。這位中國婦人只是寬厚地笑笑,不予計較,反而把垃圾都清掃到自己的角落。旁邊賣菜的墨西哥婦人觀察了她好幾天,忍不住問道:"大家都把垃圾掃到你這裏來,你為什麼不生氣?"中國婦人笑着説:"在我們國家,過年的時候,都會把垃圾往家裏掃,垃圾越多就代表會賺越多的錢。現在每天都有人送錢到我這裏,我怎麼捨得拒絕呢?你看我的生意不是越來越好嗎?從此以後,那些垃圾就再也沒有出現過了。

這位中國婦人化詛咒為祝福的智慧確實令人驚歎,然而更令人敬佩的卻是她那與人為善的寬容的美德。雖然身處異地,可她依然堅持着中華民族的傳統精神文明,她將寬容帶出了國門,帶到了世界。她用智慧寬恕了別人,也為自己創造了一個融洽的人際環境。俗話説和氣生財,自然她的生意越做越好。如果她不採取這種方式,而是針鋒相對,又會怎樣呢?結果可想而知。

寬容是一種理解,一種體諒、是一種美。

有個姑娘要開音樂會,在海報上説自己是李斯特的學生。演出前一天,李斯特出現在姑娘面前。姑娘驚恐萬狀,抽泣着説,冒稱是出於生計,並請求寬恕。李斯特要她把演奏的曲子彈一遍給他聽,並加以指點。過後爽快地説:“大膽地上台演奏,你現在已是我的學生。你也可以向劇場經理宣佈,晚會最後一個節目,由老師為學生演奏。”李斯特在音樂會上彈了最後一曲,這場音樂會完美落幕。

生活需要寬容。在生活中每個人都會有不如意,每個人都會有失敗,當你的面前遇到了竭盡全力仍難以逾越的屏障時,請別忘了:寬容是一片寬廣而浩瀚的海,包容了一切,也能化解了一切,會帶着你你跟隨着他一起浩浩蕩蕩向前奔湧。

當看到引車避匿的藺相如和負荊請罪的廉頗相擁而泣,誓言共保趙國的時候;當看到蔣琬用寬容之心對待無禮的楊戲而得到世人稱讚的時候,你們難道沒有發現,寬容是世界上最神奇的鑰匙嗎?仁義衚衕的故事家喻户曉,董篤行的一句:你仁我義結近鄰,讓出兩尺又何妨?發人深省。俗話説得好:"退一步,海闊天空。"。一個人只要遇事多為他人想一想,多為集體、社會想一想,多往大處、遠處想一想,就不會被暫時的煩惱所困擾,就能夠保持樂觀向上的情緒,生機勃勃地前進在人生的道路上。

深邃的天空容忍了雷電風暴一時的肆虐,才有風和日麗;

遼闊的大海容納了驚濤駭浪一時的猖獗,才有浩瀚無垠;

蒼莽的森林忍耐了弱肉強食一時的規律,才有鬱鬱葱葱;

泰山不辭杯土,方能成其高;江河不擇細流,方能成其大,一寬一容笑天下。

年年花開,拉開了“寬容”的華美與絢麗;

歲歲雁來,捎來了“人情”的夢想與天堂;

花開雁來,寬容謹記,人情莫忘。

同學門,我們有緣而相識,相聚,相知,穿梭於茫茫人海中,難免會發生一些不和諧不愉快的事情,面對小小的過失,如果能報以一個淡淡的微笑,説上一句輕輕的歉語。能讓我們收穫許多意想不到的結果。幫別人開始一扇窗,也就是讓自己看到更完整的天空。

我的演講完畢,謝謝大家。

關於弘揚傳統文化的演講稿 篇3

從千年前江新漁船上越女的歌聲,到水之《詩三百》的悠揚旋律;從優美的楚辭常規漢賦,到多姿多彩的唐詩宋詞,再到被江南女子捧紅了牙、捧紅了板的宋詞。從南山種草的桃花源,到西湖煙雨中的油紙傘;從三六的“且改名為淺唱低唱”,到蘇東坡的“此心安處是吾鄉”…飛雪爛泥反映時間,歷史充滿滄桑;一首悲傷的歌曲訴説着一個人的內心,但春秋的歌曲並沒有結束。你知道嗎,以前有一對圖騰叫龍鳳,還有一套羽毛套裝叫霓虹;你知道有一個朝代叫漢唐,有一條河叫長江嗎?

當你沉迷於魏紫的那句“山無稜,天地合而為一,卻敢與你獨樹一幟”時,你知道樂府裏有句話嗎,“為惡!我想好好了解你,我會長命百歲。山中無陵,江水疲,冬雷雷人,夏雨雪,天地合一,卻敢與君絕!”;當你不斷高喊“腳踏實地,實事求是”的時候,你是否知道它來自《漢書》中的“修身,實事求是”;當你是“哈漢”“哈日”的時候,當你痴迷於日本動漫和韓劇的時候,你知道《山海經》裏的童話,崑曲的歷史,十二木卡姆的聲音嗎。

傳統文化之美在於它的歷史,這是先人的精神積澱,也是幾千年的傳承。但今天,在這個充滿情趣和繁華的時代,歌唱中的故鄉正在消逝。我們像迷路的孩子一樣回頭看,卻找不到回家的路。那個,有着水墨香的故鄉,那個,我們的精神家園。

今天,你看不到元宵節的燈籠,看不到端午節的船掛香符號,看不到玉蘭盆地的驅鬼,看不到重陽爬進山茱萸。我們不再欣賞“融四歲能做梨;香酒玲,能暖桌”,我們才突然從風靡全國的《東風破》感受到古典美。你知道有多少語言在流逝,有多少民俗在消失,有多少樂器技藝在失傳,有多少文化遺產和古建築在被破壞…90後怎麼辦?古語有言: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於至善。

“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於歐洲則國勝於歐洲,少年雄於地球則國雄於地球。先哲梁啟超的《少年中國説》仍振聾發聵;韓美林説是漢子就要撬動地球,能晃三下晃三下,能晃五下晃五下……

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如果忘記了過去,會怎麼樣?它該如何向前,如何大踏步地走在世界前面。身為祖國的未來,如果我們不珍惜,不繼承,它們將如何保全自我?未來,不論多麼發達的高科技,都難以替代歷史的一抔黃土;無論我們在這顆星球上能走多遠,總要有一點東西,銘記於心。

先人曾説:“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讓我們去“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即《禮記》中的“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清代學者張橫渠説:“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今天,我們尚且不談奉獻社會,不談為國捐軀,但我們要知道什麼才是我們中國人的根基。我們要左手緊握"且教世界換了人間的”壯志豪情,右手秉持義不容辭勇於擔當的道義,去為傳統文化開創一片天。

你看:渭城的朝雨沾濕了王維的衣裳,巴山夜雨漲滿了李商隱的秋池;倚窗而立的女子,調一杯藍色的愁緒,敲落了一地的燈花;青衣布衫的才子,正書寫着古老的故事……

讓我們回到繁華的盛唐,與李太白一起酒入豪腸,與王昌齡一起醉卧沙場;讓我們回到如畫的江南,醉心於三國的爾虞我詐,感傷於西廂的且悲且愴。五千年的傳統文化是我們不變的榮光,她的下一縷墨香需要我們共同的力量,讓我們一起,去傳承她的滋養,成就她最燦爛的輝煌。

關於弘揚傳統文化的演講稿 篇4

各位朋友們: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在國旗下演講的題目是:賞中秋明月,揚中華文化。

漫漫歷史長河中,偉大的祖國母親孕育了燦爛輝煌的中華文明。詩詞曲賦是她柔光輕泛的雙眸,國畫、書法和曲藝展現出她曼妙的身姿,而傳統節日更是描繪出她靈動飛揚的神采。

《周易》有曰:“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成就了民族的崛起。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標誌,是一個民族歷史文化的長期積澱,每個節日都是文化的載體。兩天後,我們將迎來中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中秋節。同學們,可如今,中秋節對於我們的意義又到底是什麼呢?是忙碌喧囂中一個難得的法定假日以供消遣娛樂?是應接不暇的宴席與觥籌交錯的應酬交際?抑或僅僅只是一年之中月亮最大最圓的農曆八月十五?

現實一次次向我們證明:我們過着歷史悠久的中秋節,卻不一定了解中秋節起源於我國古代秋祀、拜月之俗;我們坐在庭院裏賞月,卻未必能再聯想起“嫦娥奔月”、“吳剛伐桂”或“玉兔搗藥”的古老傳説;我們嚐盡了美味的月餅,卻往往沒聽説過“朱元璋與月餅起義”。象徵團圓與幸福的中秋節似乎在漸漸淡化它所藴含的豐富文化內涵和民族精神。

面對韓國“端午節”成功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面對印度尼西亞將“皮影戲”捧成自家文化成就,面對無數西方節日的滲透性興起與部分中國傳統節日無形的沒落,生長在21世紀的自尊自強的我們發出了一聲聲吶喊與呼喚:“請讓我們,來繼承和弘揚這看似正在失落的中華傳統文化!”

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正是博大精深,傳承開拓。曾有人這麼説:“傳統的文化節日的淪喪就是文化的淪喪,文化的淪喪就是民族精髓的淪喪。”偉大的祖國母親為我們留下了珍貴無價的文化遺產,而那鏗鏘有力的“傳承開拓”現在正需要我們這年輕的一代去付諸實踐,而即將亮相的廣州亞運會也期待着我們向世界展示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中華傳統文化。

“歷史是逝去的無法改變的昨天,傳統文化是生於人類之始並可進化永生的。”同學們,作為附中人我們更應該走在這弘揚中華傳統文化隊伍的前列,從日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中抓住契機,認真學習中華文化知識,過好每一個傳統節日,挖掘其背後的傳統文化,深入理解並取其精華,主動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者,使中華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屹立不倒大放異彩。

最後,祝願大家在中秋賞月之際,不忘中華傳統節日傳統文化之本源,過一個幸福快樂的中秋節。

謝謝大家!

關於弘揚傳統文化的演講稿 篇5

大家好,我叫孫,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傳承國學經典,弘揚傳統文化》。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國學像一陣春風吹進我們的校園,吹進我們的課堂,吹進我們的心靈,瞭解傳統文化,提高自身修養,弘揚傳統文化,美麗情滿中華。

神州大地,國家傳承千年,何為國學?那就是“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的歷史長河中中經得起時間洗煉而深沉下來的能夠在千百年還能給人以深刻啟示,從中受益的精神財富,文化深沉。

《弟子規》教導我們人們生活的規範,教導學生為人處世的規範,“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句雖短,意深刻。孔子關於學習和交友的態度更是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三人行,必我有師焉”“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第一句意為幾個人走在一起,其中必有可以做我老師的人,第二句告訴我們要勤奮努力學習,多向別人請教,第三句告訴我們要真誠對待朋友,這些話雖出自二千年的孔子之口,但至理名言,意義深刻,正所謂:“海納百川容乃大”,我們若想具有高山的雄偉和大海的淵博,就必須從平凡的人身上汲取點滴。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國學裏有太多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人生智慧,淡泊明志,寧靜致遠。

我慶幸洪小的濃濃書香浸潤了我,讓我深刻感到濃濃傳統文化的薰陶,我明白學習國學經典,就是要以史為鑑,以古為鏡,建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實現人生夢,實現中國夢!

詩韻上週和我一起準備了一篇稿子,説是學校要舉行國學經典的演講比賽。

謝謝大家!

關於弘揚傳統文化的演講稿 篇6

尊敬的老師們同學們:

你們好!

天高水闊,萬眾一心書一段傳奇,描中華精粹,匯九州奇葩。

馳騁蒼茫,一脈血氣組一方山水,承天地之靈,秉江山之韻。

首吞滄海,尾銜大漠,東方卧龍跌宕關山,閲千秋烽火。曾經的中國,一再的在災難的大漠中跋涉,一脈血氣支持着中國人,烙下千年血與淚的執着!

一澗飛瀑,碎瓊亂玉,造就此勝景的不只是水,中國人海納百川,並非柔若無骨,是一旦遇到了艱難寒冬,就齊結凍徹三千里的冰,稜角分明,不要分散,只是團結。胸中百轉千回的是一脈華夏的血氣,有了它才有了一個民族的新生,不畏艱險,眾志成城。

歲月的腳步橫越向歷史,野草般橫飛的思緒,卻依稀可見那些依舊鮮活的面孔。一望壯士別易水,秋風蕭瑟歌紅塵。荊軻的大氣穿越了生與死長眠的時空,只留一聲絕響:明明註定了了無結果,明明知曉霸業圖空,明明青山依舊在,明明等待的只是歷史的剎那,卻帶走了誰的永恆!中國人的執著古而有之,道之所在,雖千萬人吾往矣,義之所當,千金散盡不後悔,不會以為前方的黑暗就止步不前,於是,代代華夏人青絲約白首,不問重重苦難後悲淚幾行,只想履履奮爭中豪情萬丈。

依稀記得零八年的那一聲巨響,隆隆的一座四川城負了重傷。五月十二日的汶川,是灰色的,卻有生命的綠,成為了震中的脊樑,支持着廢墟中點點生存的光亮,時間的河,淌過悲憫如血的上,一雙雙手捧起了塵埃,找尋地底最後一絲生存的跡象。天哭地泣,電閃雷鳴,爾後的四川,爾後的中國,一片悲壯。一分的希望就有十分的拼搏,四面物資,八方同濟。向來温文爾雅的華夏古國,一剎那銅皮鐵骨,無堅不摧,無人可擋。讓萬眾一心,百折不撓走出了史冊,新生代看到了中國的魂,是一種發自心底的力量。這樣的民族,即使災難,也有從容不迫的抵抗。

睜開探求的眼,看清眼前一個民族的新生。機器隆隆,霓彩分明。億萬人民在九曲黃河身旁默默耕耘,換得五穀豐登,萬里飄香。在那遙不可及的破碎蒼穹之上,“神舟七號”用它的雄姿補完了千百年來華夏兒女的夢想,一股浩然氣指引着十三億雙手寫出了日夜翹盼的華彩樂章。

在倉皇的歲月裏揚鞭,看中華民族將一個個歷史的複句寫下,不畏艱險,眾志成城,用自己的靈魂,為這一方時空,塗上顯目的.色澤!

關於弘揚傳統文化的演講稿 篇7

今天站在這裏,我感到既慚愧又興奮。慚愧的是,我從十歲開始背誦《三字經》到現在接觸傳統文化也不過區區十年功夫,和真正的大師相比,是蜉蝣和大鵬鳥的差別。然而令我興奮的是,年輕的我尚有充足的精力和熱情去恣意遨遊,在傳統文化的精神海洋裏乘風破浪。

我非常感謝首都師範大學給我們這樣的大學生提供了十分舒適的環境和便捷的渠道,北一區的圖書館可能沒有想象中那麼宏偉,但是你一進去,首先引入眼簾的就是一排排厚厚的《傳世藏書》,滿滿排了三個櫃子。

我認為“典籍”便是傳統文化走進校園,走進我們大學生活的第一通道。我專門瞭解過身邊的同學對於傳統文化的一些看法。有的同學會直接將“傳統文化”等同於“文言文”。其實這也是我小時候的想法。這種理解看似簡單粗暴,但其實有一定的道理。沒錯,進入大學之前的我們,基本上都是從課本教材裏面學習一些零星的傳統文化文本,為了應付考試也根本無暇思索背後的精神內涵。而一旦進入大學,也有不少同學對“之乎者也”的古文嗤之以鼻,總想趕緊擺脱。

面對這樣的現象,有人痛心,也有人痛斥,但我覺得,時代的浪潮會把所有的泥沙都淘洗乾淨,只要是金子總會發光。只要有像在座各位一樣熱愛傳統文化的人存在,我相信我們的民族精華就有希望薪火相傳。我身邊就有一個非常典型的榜樣,他是我們文學院師範班的同學,熟讀四書五經,信手拈來完全不是問題。

一開始大家會覺得他就是個書呆子,平常也不怎麼説話,走路飛快,人稱“小馬達”。但是在我和他交流,或者説“辯論”之後,我就完全被他的修養所折服了,這個看起來瘦瘦弱弱的書生完全有“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抱負和氣魄。也是因為他,讓我對傳統文化有了新的認識。它不是我們學習中的墊腳石,而是不可或缺的,值得我們反覆咀嚼的精神食糧。

除了文化典籍之外,“活動”是傳統文化走入大學校園的另一個重要的渠道。相比於高小的學生而言,大學生無疑有更多可以自由利用的時間。在這裏,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一些親身經歷。除了參加一些校內組織的活動之外,通過老師的介紹,我還參加了一些社會上的有關傳統文化的活動。比如説書院中國的一些有關茶文化、古琴文化的雅集和四維通慧書院的講座和遊學。現在社會上傳播傳統文化的法人組織有很多,“四維國學”是我個人認為當中做的最得比較成功和有特色的。

它不僅有聯合北京高校的支教活動,而且還會資助大學生組織傳統文化遊學。去年暑假,我個人擔當了第五屆“瞻禮聖王”遊學的領隊,和劉宏毅老師一起去河南遊學,收穫頗豐。這些社會活動可以幫助大學生走出校園,去更廣闊的天地,獲取到更多優秀的文化資源和更高維度的能量。歸根結底,其實這些社會活動是為了幫助我們建設更美好的精神花園,也有利於傳統文化更好地走進校園,走進我們的生活。就首都師範大學而言,本身就有非常優厚的文化資源。

文學院就有鹿鳴演頌社和鶴鳴吟誦社,兩個社團都已發揚傳統文化精神作為自己的宗旨,並在此方向指引下開展了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作為鹿鳴演頌社的社長,我十分榮幸接觸到著名演頌家胡樂民老師,在他的指導下,我們演頌社蓬勃發展,先後出演了二十幾場大大小小的活動。比如説4月23號的世界讀書日,東城區第一圖書館邀請我社參加讀書活動,我社社員集體表演了《光的讚歌》。對處於這個階段的我們來説,學習傳統文化,老師的帶領對我們來説至關重要。

胡樂民老師正是這樣一個具有強烈責任心的能給我們很多幫助和指引的老師。胡老師為人十分隨和,每次他出差回來都會和我們同學交流心得。最近他去成都參加中國影視大學聯考培訓聯盟會議,他將所思所得分享在我們的微信羣裏,足足有一個小冊子那麼長,我和我的小夥伴們都驚呆了。在鹿鳴演頌社裏,同學們不僅能原創古詩,還能將之生動地演繹出來。

此外,我本人還在鶴鳴吟誦社擔任骨幹,參演過一些吟誦節目,比如説《木蘭辭》、《木瓜》等等。主要是我個人比較感興趣,吟誦是古代讀書人學習與交往的基本方式,優美而高雅。古人三五知己,怡然唱和,旗亭畫壁,流觴曲水。

以這樣一種真誠而高雅姿態生活怎麼能不讓人嚮往和傾羨?恰好學校也提供了非常優厚的吟誦資源,比如説像楊懿蘭老師的講座、徐建順老師的吟誦課等這個暑假我們還將迎來第三屆“中華吟誦周”,到時候名師濟濟一堂,場面會更加盛大。在這些活動中,我不僅能學會各種各樣的朗誦、吟誦的技能,還親身體驗到一種更加自然而愜意的生活態度。所以,我認為,傳統文化離我們大學生其實並沒有想象中那麼遙遠,反而可以説是觸手可及的,我們要做的,可能就是用自己更多的身體力行去表現,去感染。但並非刻意地表現,唯有我們自己本人真正瞭解和受益於傳統文化,我們才能將之發揚光大。

“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必須知道自己是誰,是從哪裏來的,要到哪裏去,想明白了、想對了,就要堅定不移朝着目標前進。”在北大師生座談會的講話中提到“傳統文化”四個字多達五次,所引用的傳統文化文本更是超過二十餘條。我們是誰?從哪裏來?又要到哪裏去?這堪稱世界上最難的三個哲學問題幾乎都可以在我們的傳統文化裏找到答案。

我們本自具足如此優厚之文化資源,怎能坐而廢棄?因此最後,我想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歷,斗膽以鄙人之見闡述我對“傳統文化走進校園”的四點建議:

第一,沉下來。我認為大學生首先要具有敏鋭的眼光和前遠的意識,這就要靠積累和沉澱,一邊從閲讀中積累,一邊從活動經驗中沉澱。從下往上打基礎。也就是所説的“勤學”和“明辨”。

第二,走進去。身處校園之中的我們,不能兩耳只聞窗外,一心只讀聖賢,必須先有勇氣走進社會去實踐。擴大自己的經驗範圍。在這個環節,是否能做到“修德”和“篤實”往往決定了一個人價值的高低。

第三,選出來。根據自己的理解,從浩浩文獻中挑選出自己認為最精華的,最經典的傳統文化書籍,同時繼續進行積累性閲讀以達到效益最大化。

第四,升上去。在體驗古人的傳統精神,吸收傳統文化的高維能量之後,我們大學生就要藉此提高自己的文化精神水平。我始終堅持,傳統文化對我們來説不是一塊墊腳石,而是我們不可缺少的養料。

關於弘揚傳統文化的演講稿 篇8

在當今開放的世界裏,我們在吸收外來文化的同時,也要大力弘揚華夏五千年的優秀傳統文化。只有這樣,世界才會健康地朝多元化方向發展,才能更加地充滿生機和活力。

小時候,每當大年三十晚,村裏便鼓聲四起,霎時間村當街便擠滿了人,有敲鑼打鼓的,有扭秧歌的,有踩高蹺的,有玩龍的,村裏好不熱鬧。小孩子穿着棉襖在街上你追我趕的,不時地放着炮,老人們聚成一堆兒聊天,年輕小夥兒,俊俏姑娘則在給人們表演節目。

而清明節,人們總會把嫩綠的柳枝插在門上;端午時,奶奶總會給我們系五線繩,煮雞蛋、煮大蒜,包粽子……到了中秋節呢,我們一家老小坐在院子裏,舉頭望明月,低頭吃月餅,真是人間一大樂事。

可現在呢,“洋節”來襲,西方的情人節代替了我們的七夕節。洋節風靡而傳統節日卻逐漸被人們淡忘,身為一名中國人,你難道不應為此做些什麼嗎?

現在,每當過年時人們總是出去大吃一頓,守在電視機旁看春晚,有許多人在歎氣,説:“怎麼一點年兒都沒有?”孰不知扭秧歌,敲大鼓等這些文化習俗正在揮手向我們告別。

清明節人們哪還會在自家門前插一枝嫩柳呢?僅僅去墳裏掃掃墓,僅此而已。端午節,還有誰會安分地在家包粽子?中秋夜圓之夜,又有誰會和家人們愜意地坐在院子裏手拿月餅,抬頭賞月呢?

中華的優秀傳統文化慢慢被人們所淡忘。傳統佳節在現在社會裏日益冷清,怎能不令人擔憂?不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呢?

優秀的傳統文化是我們老祖先留給我們的無形財富,傳統佳節藴含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因子,這些是我們民族的優秀勞動成果和智慧的結晶。

作為一名中學生,我能倡議大家為弘揚傳統文化而貢獻一份微薄之力。優秀的傳統文化不屬於這個民族,它更屬於這個世界。我們要盡全力把我們的傳統佳節推廣到世界上,讓世界變得更加炫彩多姿。

關於弘揚傳統文化的演講稿 篇9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親愛的同學們,大家好!

我是__班的__。今天,我要演講的主題是:弘中化傳統文化,展名校學子風

浩瀚蒼穹,蔚藍天空,孕育了華夏五千年古老璀璨的歷史與文明。“路漫漫其修遠矣,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激勵着多少中華兒女立志成才,報效祖國。“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的教誨激勵和成就了多少中華偉丈夫,民族大英雄。還有岳飛精忠報國的故事,林則徐虎門銷煙的壯舉,孫中山“天下為公”的胸懷,周恩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信念,都讓我們回想起中華民族一段又一段蕩氣迴腸的歷史。從古代的四大發明到如今的“神八”飛天,中國人演繹了多少了不起的神話! 有詩云: 贊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古老經,五千餘載根蒂深

孔孟之道治中國,五倫八德扎善根

百善之首先為孝,萬惡之淵首為淫

禮義廉恥心靈美,仁愛和平國安寧

梁啟超先生早就説過: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作為祖國未來接班人的我們,肩上的責任重大。因而加強文化素質教育,培養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是青年全面發展的需要。而中華傳統文化有着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優良傳統,它以其強大的生命力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英才,為世界的發展做出了寶貴的貢獻。因此我們有必要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文化,讓其指引着我們大學生前進的方向。那麼作為大學生應該如何最大限度地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呢?

我們孝敬父母,用一杯淡淡清茶,一句貼心的問候,傳承着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尊敬師長,文明禮貌,處處體現着我們禮儀之邦的風範;我們努力學習,“敬業樂羣、臻於至善”,不斷把自己培養成為具有“信敏廉毅”素質的創業型人才。雖然我們現在能做的只是一些簡簡單單的平凡之事,但是我堅信,潤物細無聲,終有一天,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一定會深入人心。

我們是華夏兒女,炎黃子孫,是中華民族的新一代。黃河在我們的血脈中流淌,長城讓我們永遠剛強,“神舟”載人飛船使我們的天地無限寬廣。傳承了五千年的民族文化,正等待我們去發揚光大。

“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未來屬於我們,世界屬於我們,讓我們在中華民族偉大精神的薰陶下,刻苦

學習,頑強拼搏,時刻準備着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奮鬥!我的演講完畢,謝謝大家!

關於弘揚傳統文化的演講稿 篇10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

大家好!

大家都知道,我們的祖國母親是多麼風景怡人、多麼偉大。祖國的自然風光是多麼壯觀,長城如一隻巨龍蜿蜒盤璇在崇山峻嶺上;西湖碧水如玉,吸引了多少古今中外遊客。

偉大的祖國能走到今天曆經多少屈辱與戰爭。明朝時,中國是世界第一強國,但後來,清末時,清政府無能,噬毒如命,不把國家大事放在眼。就在這樣的情況下,孫中山、林則徐等挺身而出,發起革命戰爭,把侵略中國的外國人一天天趕走。

但是,兇殘的日本人再次發動戰爭,南京大屠殺,殺害了多少中國百姓,香港、澳門、中國台灣相繼離開祖國懷抱......但勇敢無畏,愛國的中國百姓,和日本鬼子英勇作戰,一個戰士倒,另一個又衝上去,在戰場上鬥智鬥勇,讓日本人無條件投降。

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宣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這莊嚴地宣告,讓全中國沸騰了,讓我們看到了中國這條東方巨龍重新騰空而起,中國人民又站起來了!

中國站起來了,港澳台回到祖國懷抱,20__年申奧成功,20__年在北京舉辦奧運會。巨龍崛起,“東亞病夫”已是歷史,中國站起來了。天宮神舟對接成功、嫦娥登月成功、楊利偉太空漫步、原子彈氫彈爆炸成功,祖國成就了多少輝煌。

經歷了多少風雨,多少磨難,多少戰爭才有今日成就,所以在場的同學們,我們要好好學習,繼續為祖國爭光。

關於弘揚傳統文化的演講稿 篇11

我的曾祖父和祖父都曾在浙江紹興演社戲,大家讀到魯迅先生的《社戲》就是我爺爺帶領的戲班子在農村演的,傳統文化演講稿。解放後我爺爺帶領的“社戲劇團”改成“浙江紹劇團”。60年代初的彩色戲劇影片《孫悟空三打白骨精》裏的老猴王就是我父親演的,我還有一個哥哥“小六齡童”,在裏頭演花果山的小猴子,“報,外面來了一個豬八戒”(但是很不幸,二哥在17歲時得白血病去世了。很多年前有一部劇《猴娃》就是描述我哥的,因為這件事,所以我現在出任中國白血病基金會的大使。)這個豬八戒是誰呢?是我伯父,伯父藝名叫七齡童。所以我的家庭因為猴戲的緣故都受到良好的中國傳統文化的薰陶。

看過《藝術人生》西遊記專輯的觀眾知道,首播那天正好是雅典奧運會開幕。當時編導打電話説很擔心收視率。沒有想到播出後竟是《藝術人生》創辦以來收視率最高的一期。好象我們青年觀眾很多都喜歡美國西部大片,或者一些港台演員,其實真正屬於我們國家傳統的民族文化也是很有吸引力的!

我是從小就跟父親學戲,但其實我小時候的性格是不喜歡從藝的,很內向。在我哥哥去世前,66年4月,當時我才六歲,他跟我説:我要死了。我問:什麼是死?他説:你再也見不到我了。我問:怎麼才能見到你呢?他説:當你演成美猴王那天就能見到我了!其實哥哥是一種啟示,他不可能跟小孩説很多理想,就用最樸素的話鼓舞我。我也拿他的遺言當成自己的動力。但我真正進劇團很晚,進了浙江崑劇團。我就在這個劇團學習成長,拍《西遊記》之前一直在這裏工作。崑劇現在已經是世界文化遺產。

20xx年,我和父親、還有《西遊記》劇組的演員,專門到西貢給觀眾演出,非常受歡迎!包括越南在內的很多東南亞國家,甚至有人説中國怎麼有一個叫六小齡童的人長的跟猴子一樣呢?88年《西遊記》在新加坡很轟動的時候,我們劇組去演出,本來計劃演3場,後來演了11場,非常轟動,當時我最大的感受是:我們中國傳統民族文化的魅力是無窮的!

還有一位80歲的老太太給我寫信説:因為很多人家裏沒有電視機,所以播《西遊記》時,大家都圍在一起看!我們越南人都會唱《敢問路在何方》,播《西遊記》時,街上不光小偷沒有了,連警察都沒了!

她還寫了讓我感動的:當時,越南與中國有一些小摩擦,就像一個家庭裏的兄弟姐妹有分歧一樣。當時我也有一些偏見,對中國有些不理解。但當看了《西遊記》後,我覺得人與人之間,應該像師徒四人一樣團結一致,為了理想一起堅持到最後取到真經。這實際上也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髓體現。

《西遊記》成就了我和我的家族,甚至是中國的猴戲藝術!我記得有一個鄭州大學的女生給我寫信説:吳承恩賦予孫悟空是一個生命,六小齡童賦予孫悟空是一個血液。我當時非常感動。其實中國很多人在演孫悟空,不是隻有我們章家,我們屬於南派猴戲風格,而北派也有很多人像李萬春都演得非常好。觀眾喜歡我,是因為我趕上這個時代,趕上這麼一個好的氛圍。80年代初,為了把吳承恩的創作以最好的方式延續下來,我們拍了20xx年,在創造吉尼斯世界記錄的同時也把我拍老了。我今年已經47了,觀眾支持我不是因為我多帥,而是因為大家支持我們的藝術、支持我們身上體現出的中國傳統文化。

關於弘揚傳統文化的演講稿 篇12

我國素來就有“禮儀之邦”的稱號,五千年來一代傳一代。今年,一個對全中國人民來説具有特殊意義的年度,更應該向全世界拿出我們的文明禮儀,發揚我國傳統美德。

對別人有禮貌也會得到別人的禮貌。周恩來總理不論在什麼樣的環境裏,總是保持着他應有禮貌。每次接見外國來賓時,他總是提前到達會面地點,站在門口和大家一一握手,態度非常誠懇。會見結束,他總是把客人送到門外,直到客人走後才離開。身為一個國家總理,他處處以禮待人:服務員為他端茶遞水,他總是站起來雙手接過,並微笑地點頭表示謝意;在汽車行駛中,他也再三關照司機禮貌行車,讓外賓車先走……外國記者曾讚美道:“凡是見到他的人,都認為他具有一種難以形容的魅力,其人品非凡,而且令人神往。”

這説明了一個人的文明禮貌,就是一個人內在美的外在表現,就是一面照着你自己的肖像的鏡子,你對他怎樣,他也會以同樣的態度對待你。

但是對於現在的社會來説,存在着一些不文明的行為。體現比較明顯的是在坐公交車的時候,一個老人晃晃悠悠地站在一個年輕人旁邊,年輕人就裝作沒看見一樣。儘管如此,不是有人從後面站起來請老人坐,而此時年輕人卻羞愧得無地自容。這種現象在我們周圍是頻頻出現,如有人亂丟垃圾,就有人撿起來扔進垃圾箱等,也在社會還是具有那麼多有文明、有禮貌的人,只要有這些人的存在,社會還是美好的。

再過不久,第29屆奧林匹克運動會即將在北京舉行,現在電視上天天都在播放關於“講文明,樹新風,迎奧運”的廣告。其中有一條廣告是這樣的:有一用紙包裹的垃圾放在路邊的椅子上,路邊行人來來往往,畫面定格在垃圾箱口處,此時便聽見一段廣告詞“比賽已經開始了數十分鐘,還沒有一球進門,突然有人接到了球,並且帶球進門,球進了!現在比賽仍在繼續”,就這麼一個公益廣告就體現了舉辦綠色人文奧運的主題。

傳承文明禮儀,是每個中國人的義務和責任,我們一定要肩負起將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發揚光大的責任,在這特別的年度裏,向全世界展現我國國民的風采。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源遠流長,作為中國人,讓我們倍感自豪和驕傲的是我們的傳統美德和民族精神,我們的傳統美德以德作為根本,我們每個人都應該養成良好的品德,樹立以道義為重的人生觀。

關於弘揚傳統文化的演講稿 篇13

文章導讀:要做到我們中國這樣的傳統美德,就像一個有愛心,有思想,有文明的人。要堅強,要誠實,要守信,勇敢,才能成為一個真正的英雄了。

遙遠的東方有,她的名字叫"中國"。我們都是龍的傳人,我們身上流動着同樣的血,學習着同樣的文化,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推動着人類進步,為人類培育出一代又一代英雄兒女,我們中華兒女應該學習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

我們的中國是一個有着幾千年傳統文化的國家,愛護環境,尊老愛幼,做好人好事都是我們的美德。孔融讓梨,大家都知道嗎?作為一個像孔融那麼小的小孩,就懂得了互相謙讓,尊敬老人的道理,就已經不錯了,這就是中華民族所要培育出的子孫,所要培育出來的一部分傳統美德,難道這不應該讓我們學習嗎?

一提到中國人雷鋒,這可能都是婦孺皆知的事情吧,中國的軍人們,都是具有像雷鋒一樣的品質,都是哪裏有困難,哪裏就有我們頭頂一顆閃亮的紅五星的軍人們,有着時刻關心我們的軍人們,難道你沒有看過關於我國的軍人們的連續劇嗎?個個都是那麼的嚴肅、莊嚴、樸實、勤奮、英勇的人,都是有堅持不懈的精神,關愛人民的精神,這也是值得大家學習的吧!

保護環境也是我們中國人所追求的,現在我們中國愛護環境的人也更多了,祖國也變得更美麗了,像我們得學校,也變得更乾淨,更美麗,更漂亮了。

要做到我們中國這樣的傳統美德,就像一個有愛心,有思想,有文明的人。要堅強,要誠實,要守信,勇敢,才能成為一個真正的英雄了。

愛國,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美德,古往今來,多少愛國英雄為保衞祖國,為國家的榮譽,犧牲自己的利益,貢獻祖國。1851年,吉鴻昌將軍赴美"考察"。那時候,中國人被西方人看作"劣等民族",有些中國人自己也看不起自己。有一次,吉鴻昌將軍去郵局寄包裹,郵局的職員知道他是中國人,竟輕蔑地説:"’中國’在哪裏?我不知道"。隨行的人也埋怨他不該暴露自己是中國人,還説:"只要説’我是日本人’,就什麼事都好辦了。" 吉鴻昌將軍頓時怒不可,當面斥責道:"什麼!你要自稱日本人?我吉鴻昌決不這樣做!我是頂天立地的中國人!"他回到住處,當即製作了一塊木牌子,上面寫道:"我是中國人!",並把它佩掛在胸前,昂首挺胸地走在大街上。好一個"我是中國人",體現出了吉鴻昌的愛國心。

我們作為一名學生,我們的責任是認真學好科學知識,將來貢獻祖國。這是一項光榮而艱鉅的任務,祖國的命運就是我們的將來,我們不要辜負祖國對我們的培育,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

關於弘揚傳統文化的演講稿 篇14

各位同學:

大家好,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弘揚民族精神,傳承民族文化》。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民族的血脈,是一個民族自信的源泉。中華五千年的文化,浩浩蕩蕩,滋養出的是中華民族的錚錚鐵骨,浸染着的是中華兒女熾熱的愛國情懷,凝聚成的是中華民族百折不撓,生生不息的力量,孕育的是歷經千年洗禮依舊熠熠生輝的民族精神。

我們剛剛過了一個我國的傳統節日——清明節。它是一個莊重的日子,在這個日子裏一家人、一族人乃至整個民族,追賢思孝,祭祀祖先和民族始祖,以及緬懷英傑。我們經常説,清明到,兒盡孝。清明節的內在是孝道的傳遞、弘揚。

中華傳統節日作為中華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表現形態,千百年來經久不衰,歷久彌新。它以一種潛移默化、寓教於樂的形式,來展示中華民族的精神世界,表達着對美好的理想、智慧與倫理道德的追求和嚮往,是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和傳承中華傳統美德的重要載體。

同學們,弘揚民族精神,傳承民族文化,讓我們擁有一座美麗的精神家園,讓我們的心靈永遠在這裏棲息成長,讓我們的生命煥發光彩,讓我們每個人都為推動人類文明進步而貢獻自己的力量吧。

謝謝大家!

關於弘揚傳統文化的演講稿 篇15

這可能都是婦孺皆知的事情吧,中國的軍人們,都是具有像雷鋒一樣的品質,都是哪裏有困難,哪裏就有我們頭頂一顆閃亮的紅五星的軍人們,有着時刻關心我們的軍人們,難道你沒有看過關於我國的軍人們的連續劇嗎?個個都是那麼的嚴肅、莊嚴、樸實、勤奮、英勇的人,都是有堅持不懈的精神,關愛人民的精神,這也是值得大家學習的吧!

保護環境也是我們中國人所追求的,現在我們中國愛護環境的人也更多了,祖國也變得更美麗了,像我們得學校,也變得更乾淨,更美麗,更漂亮了。

要做到我們中國這樣的傳統美德,就像一個有愛心,有思想,有文明的人。要堅強,要誠實,要守信,勇敢,才能成為一個真正的英雄了。

愛國,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美德,古往今來,多少愛國英雄為保衞祖國,為國家的榮譽,犧牲自己的利益,貢獻祖國。1851年,吉鴻昌將軍赴美"考察"。那時候,中國人被西方人看作"劣等民族",有些中國人自己也看不起自己。有一次,吉鴻昌將軍去郵局寄包裹,郵局的職員知道他是中國人,竟輕蔑地説:"’中國’在哪裏?我不知道"。隨行的人也埋怨他不該暴露自己是中國人,還説:"只要説’我是日本人’,就什麼事都好辦了。" 吉鴻昌將軍頓時怒不可,當面斥責道:"什麼!你要自稱日本人?我吉鴻昌決不這樣做!我是頂天立地的中國人!"他回到住處,當即製作了一塊木牌子,上面寫道:"我是中國人!",並把它佩掛在胸前,昂首挺胸地走在大街上。好一個"我是中國人",體現出了吉鴻昌的愛國心。

我們作為一名學生,我們的責任是認真學好科學知識,將來貢獻祖國。這是一項光榮而艱鉅的任務,祖國的命運就是我們的將來,我們不要辜負祖國對我們的培育,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

關於弘揚傳統文化的演講稿 篇16

尊敬的老師們,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傳統文化是人類前進的動力。北京故宮,敦煌莫高窟,秦皇陵兵馬俑……這些都是傳統文化的見證。如果沒有傳統文化承傳,就不會有走向世界的中國文化。

有時,我們的生命因為社會的進步而拉長。但更多時候,我們的生命因為有文化的薰陶而更有價值。傳統文化不僅讓我們看到了泱泱華夏的偉大,更讓我們看到了中華民族之魂。我們終日奔波勞碌,疲憊不堪,不免心靈的空虛。這時,你讀一讀唐詩,誦一誦宋詞,你看一看王羲之的書法,閲一閲唐伯虎的畫卷,你的精神會為之一爽,你的心靈會為一顫。汲取傳統文化的乳汁,使我們的思想昇華。

我們在經濟上講求“引進來”與“走出去”戰略,那麼,我們在文化上也同樣應該享有這樣的權利,履行這樣的義務。

傳統文化是我們偉大祖國的象徵,它的意義不言而喻,但它的偉大價值還在於走向世界,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這才能夠充分體現它的偉大,它的朝氣蓬勃。傳統文化並不會因“傳統”而過時。

“中法文化年”,“中俄文化年”、“中德文化節”,“中美文化節”,中國傳統文化香飄四海,溢滿五洲,這都是我國傳統文化走向世界的表現。沒有一位“老外”看了不發感慨,沒有一位外來遊客不被中國傳統文化而感動,這是中華民族的偉大靈魂所在。

歷史的進步並沒有讓遺留下的文化孤獨的停駐在歷史長河之中,而是攜着它,一步一步地跨越時代,跨越未來,站在現代社會的最前端,用傳統文化的內涵引領我們走向更富有厚重文化氣息的明天,為建設和諧世界做出更大的貢獻,以更加積極開放的胸襟擁抱世界。

關於弘揚傳統文化的演講稿 篇17

當書信被電子郵件取代,當腳力被各種交通工具代勞,當傳統文化在瀕臨滅絕的邊緣苦苦掙扎:處在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的今天,我們又該何去何從?科技為上,傳統靠邊?還是傳統為要,科技為輔?

在如今紛繁蕪雜的大環境下,科技與傳統文化不可偏廢。傳統文化是我們的根,我們的魂;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促進社會進步,讓人享受舒適生活:積極發揮科技優勢,大力弘揚傳統文化已成為我們的必然選擇。

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人便對西方現代科技有一種盲目的恐懼或崇拜,西方的堅船利炮轟開了中國國門,打碎了天朝上國的美夢,也在國人心中種下了恐懼而又歆羨的種子。科技強國也被無數國家奉為圭臬。科技霸權在美國等西方國家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現代科技的優勢展露無遺。

但我們就該為此放棄傳統文化?中國傳統講究仁義禮智信,中國文化具有兼容幷包性,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偉大的中國文化是我們傳承千年,歷久不衰的法寶,也是我們走向復興,開創未來的根本保障。雖然,傳統文化不乏糟粕,虛榮、麻木等劣根性便是糟粕的體現。但,我們不能否認傳統文化的精髓讓我們經久不衰,綿延不絕。文化的包容維持着中華民族的和諧與穩定,也為民族大家庭不斷注入新鮮血液,使其煥發生機。五千年的積澱造就的是傳統文化的強大生命力。

社會轉型期的今天,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激烈碰撞,逐步融合,而在這碰撞與融合中,各自煥發出新的的生機。科技賦予傳統文化科學特性和創造力。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也是經濟發展的強大驅動力,而科技發展中形成的科技精神,包括科學思維,科學態度,科學價值觀念等,深刻的影響着人們的生活方式,影響着傳統文化。在科技條件下,傳統優秀文化經過現代科技的陶冶和兼容,具有了新的創造活力,它既藴含了現代科技的新成果,又指導着現代科技條件下的民族文化不斷創新和發展,永葆生機和活力。發揮科技優勢,改造傳統文化,是保持傳統文化生機的不二法門。

同時,傳統文化的道德原則、和諧理念也指引着具有民族特色的現代科技的發展與走向。先進科技的發展為人們創造了巨大的財富,也帶來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現代建築的發展並隨着鄰里人情的冷漠,交通工具的進步伴隨着健康的,電子文檔的的發明也不可避免地產生書寫能力的退化。而這些問題的解決需要也只能依靠傳統文化。英國著名的哲學家湯恩比博士在上個世紀70年代就提出了令舉世深思的論點:“挽救二十一世紀的社會問題,唯有中國的孔孟學説和大乘佛法。”而七十多位諾貝爾獎獲得者也在巴黎宣佈,解決21世紀人類的生存問題,必須去20xx多年前的孔子學説中汲取智慧。弘揚傳統文化,解決科技發展帶來的各種問題,也指引着科技的發展。

充分發揮科技優勢,大力弘揚傳統文化,讓傳統文化和現代科技在碰撞交融中永葆生機與活力!

關於弘揚傳統文化的演講稿 篇18

尊敬的老師們,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中國傳統文化綿延不絕,歷久彌新。在這個渾然的星體上,有一片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廣褒的土地上有我們中華民族的家。

每個人都生活在一定的文化環境中,文化環境中對人的影響,往往很大,從我們出生的那一天起,就受到中華文化的影響。那端午的龍舟,中秋的月餅,清明的寒食無不顯着中華文化的特點。那麼,從總體來看,中華文化的特點有哪些呢?

中國傳統文化是尚羣的文化。小到家庭,大到國家,民族都是羣,而羣就是公。《禮記》所説的“天下為公”已經成為至理名言。在公與私之間,往往以公為先。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説的就是這個道理。中國詩人中有許多都是興國利民為已任,捨身為公,維繫羣體的利益已經成為一種美德。

中國傳統文化是上義的文化。義,既包含這對朋友和家人的義,又包含着對君主和國家的義。中國古代的俠客精神,“義”是其不可或缺的部分“江湖人”很講道義,重義氣,對君主,則有臣下對帝王的“賊未授首,義在必死”之言,表明臣子對君主的忠心。在三國時期,諸葛亮為報劉備的知遇之恩,就一生追隨,輔佐劉備,劉禪三主,至死仍在為蜀國謀劃大事,這就很好的表現了“義”這一精神。

中國傳統文化包含着強烈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有兩層含義:一是對人的尊崇,二是對人的品性和節操的肯定。唐太宗説過: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推廣到治國,則為人民既能擁護一個王朝,也能推翻它,表現了對人的肯定。中華文化重視人的節操和修養則是注重人的道德素質,追求人格的完美。孟子有一段名言: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在古代,道德和智能完美的人,就是聖賢。例如孔子被成為聖人;他的三千弟子中有七十三位最好的被稱為賢人。中華文化以人心為主心,以聖賢為中心,只要認真修養,“人皆可以為堯舜”

關於弘揚傳統文化的演講稿 篇19

中華美德,人人皆知,“孔融讓梨”等典故無不體現了中華民族五千年以來至高無上的美德,更説明了中華民族是一個文化之都。但是中華美德在今天,彷彿早已被人們忘卻,人們對它不管不問,正所謂:此道今人棄如土。

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獨特的傳統文化,我們國家也不例外。而中華美德正是所有文化中獨一無二的瑰寶,我們都是中國人,自然要理所當然地繼承我們祖先給予我們的一筆豐厚的禮物,就像我們是中國人,就要説中國話一樣,和諧的社會需要中華美德來構建,來填充這個空虛的世界,否則我們的生活就會變得枯燥無味,這正是中華美德給予我們的,一顆中國心。

想想這句名言吧:忘記過去就等於背叛。如果你真的對中華美德棄而不管,你就等於背叛了中華民族的祖先,雖然這是一個愈發進步的社會,但是不是因為進步了,就可以把中華美德像扔垃圾一樣遺棄呢?然後再去盲目地追求外國文化,而自己家鄉的文化卻遭到冷漠呢?那麼,你到底還是不是龍的傳人,還是不是一條地地道道的中國龍?如果是的話,你又怎能甘心,做一隻外國驢呢?

啊!讓我們保持一顆純正的中國心吧,並且是一顆有着中華美德的中國心!要永遠記住,你是個中國人,要學習中國文化,中國美德!

雷鋒叔叔永遠值得我們崇敬,因為他身上有許多我們所沒有的中華美德。中華美德人人都可以擁有,關鍵是看你想不想擁有,團結同學你就擁有了中華美德;謙虛好學你就擁有了中華美德;為爸爸媽媽洗一次腳你也擁有了中華美德……中華美德就在細微之處,只有你用心去做了才能發現它。

“弘揚中華美德,構建和諧社會”,勢在必行。這是保護中國文化的一次行動,讓我們保護好那一顆中國心,不要讓它日積月累沒有了往日的風采!請不要只展望未來而忘記過去,過去也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回味的地方!

關於弘揚傳統文化的演講稿 篇20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親愛的同學們,大家好!

我是來自。今天,我要演講的主題是:弘中化傳統文化,展名校學子風采。

浩瀚蒼穹,蔚藍天空,孕育了華夏五千年古老璀璨的歷史與文明。“路漫漫其修遠矣,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激勵着多少中華兒女立志成才,報效祖國。“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的教誨激勵和成就了多少中華偉丈夫,民族大英雄。還有岳飛精忠報國的故事,林則徐虎門銷煙的壯舉,孫中山“天下為公”的胸懷,周恩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信念,都讓我們回想起中華民族一段又一段蕩氣迴腸的歷史。從古代的四大發明到如今的“神八”飛天,中國人演繹了多少了不起的神話!

梁啟超先生早就説過: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作為祖國未來接班人的我們,肩上的責任重大。因而加強文化素質教育,培養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是青年全面發展的需要。而中華傳統文化有着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優良傳統,它以其強大的生命力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英才,為世界的發展做出了寶貴的貢獻。因此我們有必要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文化,讓其指引着我們大學生前進的方向。那麼作為大學生應該如何最大限度地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呢?

我們孝敬父母,用一杯淡淡清茶,一句貼心的問候,傳承着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尊敬師長,文明禮貌,處處體現着我們禮儀之邦的風範;我們努力學習,“敬業樂羣、臻於至善”,不斷把自己培養成為具有“信敏廉毅”素質的創業型人才。雖然我們現在能做的只是一些簡簡單單的平凡之事,但是我堅信,潤物細無聲,終有一天,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一定會深入人心。

我們是華夏兒女,炎黃子孫,是中華民族的新一代。黃河在我們的血脈中流淌,長城讓我們永遠剛強,“神舟”載人飛船使我們的天地無限寬廣。傳承了五千年的民族文化,正等待我們去發揚光大。

“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未來屬於我們,世界屬於我們,讓我們在中華民族偉大精神的薰陶下,刻苦學習,頑強拼搏,時刻準備着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奮鬥!

我的演講完畢,謝謝大家!

關於弘揚傳統文化的演講稿 篇21

中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從古至今,從現代追溯五千年的歷史。傳統文化顧名思義,就是從古代一直流傳至今的文化,這些文化都是古人,我們的失人,從他們身上演變而來的。比如,屈原是清明節的代表,屈原如果穿越到現在,絕對會是一位偉大烈士,供在中國最大的烈士陵園。

由於屈老的堅貞不屈,為國為民,不畏強權,誓死不做賣國的,寧可跳入江中犧牲自己的性命,也不會為了一點小利益,而出賣國家出賣自己的人格,不會踐踏自己的尊嚴。

屈原死後,他的後人們為了紀念他,雖然他一直活在人們的心中,但是現實中還是需要表示一下的,他們在屈原自殺的江中划着小船,撒着用葉子包着的米團,人們覺得這樣魚蝦就會吃這些米團,而不會吃屈原的軀體了。由此在江中划船變成了賽龍舟,撒米團演變成了現在家家吃的粽子,而在那一天人們把那一天定位了紀念屈原這位偉大的愛國之士的紀念日,每年的4月4日就是紀念屈原的日子,我們叫它“清明節”。

例如這樣事例還有很多,很多人肯定都不明白,在除夕春節為什麼要放鞭炮,讓我來告訴你為什麼。 相傳每年有一天,有個叫“年獸”來擾亂居民的安全,出居民糧食,毀他們的房子,弄的他們人心惶惶。可是看年獸那麼兇惡高大,他們卻又不敢與之抗衡,終於有一天他們發現年獸怕響聲,於是家家户户都在年獸來的那天放起了鞭炮。年獸聽見這些鞭炮響聲,嚇得落荒而逃,人們終於又回到了平靜的生活。那天就成了除夕春節,就是這麼來的,家家户户都要過年,給紅包,這樣才吉利,説這一年都會富富貴貴,平安無事。

這些都是我們中華的傳統文化,我們中午的傳統文化節,所以源遠流長,就説明我例舉的僅僅是個皮毛,還有好多好多的傳統文化是我們所不知道的,就是有了這些傳統文化我們才會多姿多彩,這傳統文化代表了我國古代到今天,人民的智慧結晶。 就是靠的這些傳統文化,而就是這些傳統文化是別的國家,甚至別的星球所沒有的,它們是我國獨一無二的,是智慧,是結晶,是成果,所以它們會源遠流長。

中華傳統文化又是博大精深的,你想模仿想複製那是遠遠不可能的。如果是簡簡單單的,有何是堪稱“傳統”這兩個字,就算再給你十年,五十年甚至一百年,它只會越來越神祕,你永遠知道的不是它的皮毛,其精髓不是精深,而是很精深,非常的精深。

所以我説中華傳統文化是源遠流長,是博大精深,是獨一無二的。

關於弘揚傳統文化的演講稿 篇22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老師大家好:

我叫鄭豔玲,是佳木斯市第一國小一名教師。在這春暖花開,萬木爭春之季,我很榮幸能夠代表學校參加這次評比活動,也很高興有這樣一個機會把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點粗淺認識向各位領導彙報。

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包括很多內容,概括地講,可以用“一片陽光、一塊沃土、三棵大樹”來表述。其中,“一片陽光”是指中國古代哲學思想,包括了天道自然、人天合一、五行相剋、陰陽和合。中國古代哲學思想就像一片陽光,照耀着中華民族五千年前進的步伐。“一塊沃土”是指中國傳統文化這塊肥沃的土地,包括區域文化、民族文化和宗教文化三個要素。上有陽光的照耀,下有肥沃的土地,就長成了“三棵大樹”,這三棵大樹就是儒、道、釋,好比這片“沃土”裏的氮、磷、鉀,使得這片土地變得更加肥沃。

先師用這種文化治理魯國三個月就達到“路不拾遺,夜不閉户”“四方之客歸之”的社會狀況;周朝的成康之治,更是達到“刑措四十餘年不用”,可見其和諧程度;山西晉商,運用儒家思想,以義制利縱橫歐亞九千里,誠信為本稱雄商場五百年。這就是我們的文化啊,四大文明古國中,也只有中國的文化被完整的保留下來,並一直隨時代發展至今仍閃耀光芒。

自秦漢以來,中國的GDP總值,一直佔全球第一,佔53%,最多時達到80%;到鴉片戰爭前依然是佔32。9%,仍是世界第一;而20xx年,中國的GDP只佔全球GDP的6%,美國佔18%。中國當了幾千年的世界第一強國,靠的是什麼?就是靠我們的民族文化!而且,21世紀,是中國的世紀,唯有5020xx年來中國悠久的歷史文明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東西。我們國家本身有這麼好的文化,為什麼不去學習呢?我們國家有這麼好的文明?為什麼不去傳承呢?

具體到我們的教育來説,在教育過程中傳統文化對學生人格塑造、加強學生人文素質教育、增強社會主人翁意識、加強傳統道德教育都有重要的作用。中國傳統文化從行為模式、思想傾向、心理傾向、心理素質、自我意識等多個方面塑造學生的人格和行為。然而如此重要的教育手段卻在我們的教育中經常被輕視忽略。正是這種傳統文化教育的缺失,使越來越多的學生養成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過多的依賴家長,缺乏自立能力,欠缺勞動習慣;自私自利,不太合羣,集體觀念淡薄;花錢大手大腳,不珍惜勞動成果;是非觀念淡薄的意識。在任何地方都是把自己放在第一位,沒有任何民族意識、集體意識、國家意識。這樣將直接導致的結果就是新時代的學生是一批沒有自己正確價值取向的人。對於學校來説,就必須以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為載體,汲取中國傳統文化的營養,着眼於繼承發展它的心髓,適時開展人文素質教育和傳統美德教育。讓我們的孩子從小接受傳統文化的教育薰陶,讓他們有更高的理想和抱負。

現在我要説,要想得到智慧、尊嚴、快樂,那麼你一定要去學習中國的傳統文化,不僅要學習,而且要用自己畢生的力量去傳播,因為現在全世界都需要這種文化。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我更喜歡另一種説法:天下之事教育為先!我們從事的是教育子孫後代的職業。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們更有責任向學生傳播中國的傳統文化,用傳統文化淨化靈魂,昇華思想,將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在中華大地上發揚光大。

謝謝大家!

關於弘揚傳統文化的演講稿 篇23

尊敬的老師們,親愛的同學們:

一年多年前常聽聞諸多居士提起,《傳統文化講座》這個話題,因當時自己看經書的時間,看諸位法師講經牒片時間都不充足,也就無閒暇時間看居士講座的牒片了,近來身邊居士對《傳統文化講座》反響很大,都説很受益,我就看看到底講的是什麼?

看了一期講座後,幾位善知識引用聖賢古訓,綜合自身境況,以身説法,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真的很鼓舞每位做好人,行好事的士氣。如普門品中:應以居士身得度者,即現居士身而為説法,應以婆羅門身{修清淨行之人}得度者,即現婆羅門身而為説法。弘揚傳統文化的諸位善人,就是當今社會的活菩薩,雖然有幾千人幾萬人看了他們的講座,贏得台下片片掌聲,但能有幾位聽了傳統文化的人回家給父母鞠躬,為父母洗腳,不圖名不戀利的。同時也折射出,現在人的普遍現象,光學不練,光思不進,光想不為之陋習,如果有一半人能做到,那麼聽講座的人,怎麼會有一大部分是學佛的?

傳統文化和佛學相比,{不是説傳統文化不好,想闡述學佛人熱看傳統文化},簡直就是小巫見大巫,倫常乖舛,立見消亡,德不配位,必有災殃。這些道理,不就驗證了佛法的宗旨因果關係嘛,想學佛,須先皈依三寶,佛{覺而不迷},法{正而不邪},僧{淨而不染}。想學好佛,有蓮池大師編輯的《學佛行儀二十四章》,在去年我們講解過,當時在我們寺院聽講的居士和現在聽《傳統文化講座》的人在台下鼓鼓掌有何區別?佛法的哪一點不比《傳統文化講座》講的透徹,表述得圓滿,三皈依,八正道,六和敬,六度,四恩,八難,三毒等等,只要你做到了其中之一,你還需要聽講傳統文化嗎?我覺得學佛的人看傳統文化講座是在退步,而不是在精進,證明你根本也沒有認真的學佛,你的行為不就如黑熊掰苞米,拿一個掉一個,最後花費了時間,耗費了精力,啥也沒得到。沒學佛的人,看傳統文化講座,是在進步,表明他們想學好,又不知道怎麼學,通過聽講,改變人生。

楞嚴經:如來常説,諸法所生,唯心所現,一切因果,世界微塵,因心成體。華嚴經:一念噌心起,百萬障門開。金剛經:法門平等,無有高下。等等,作為學佛的,你認真看了嗎?好好學沒?難道我們不是一門都沒有入,就想入多門,看着碗裏的,惦記着鍋裏的?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標籤: 演講稿 弘揚 精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yanjiang/jingxuan/jrq36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