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演講稿 >家長會演講稿 >

學校家長會上學生髮言稿大綱

學校家長會上學生髮言稿大綱

今天能來這裏和在座的各位家長交流,主要是要完成兒子佈置的“作業”。當然,這首先要感謝學校的老師給我們提供了這樣一個機會,使家長與老師,家長與家長之間可以面對面地交流我們在孩子的學習,教育方面的心得。所以,我在這裏談不上介紹經驗,也沒有經驗,因為我們面對的是同一個難題,就是怎麼樣使我們的孩子能更好地完成國小階段的教育。我為什麼説我們面對的是同一個難題呢?這是因為在坐的大部分家長做為教育者的身份來説,是人生的第一次,而這個第一次,又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我們的下一代的教育成功與否。因此,我做為一個家長,願意就孩子的教育問題與大家共同交流,不妥之處,請大家批評指正。

學校家長會上學生髮言稿大綱

第一,“應試教育”的時代,該如何教育我們的孩子?

談到“應試教育”,我相信無論老師還是家長,都有太多的感觸。所謂“應試教育”,就是用學生的分數來評價一切。一個學生,從國小,中學到大學,在所有的學習階段,他要經歷無數次的考試,而每一階段,每一科的考試成績就是他所學到和知識,能力及升學的最終也是唯一的評價標準。教育部門也一樣,學校,乃至一個城市,地區它的教學能力,業績,教育水平都是用學生的分數,升學率來評價的。就拿一個老師來説,學生的考試成績是學校對他工作認可的唯一標準。乃至評先進,長工資都是用學生的分數來説話,在這種壓力之下,他也只能向學生強調分數。據我所知,很多人對“應試教育”這種教育模式深感憂慮,包括教育界的有識之士都對“應試教育”所產生的弊端深惡痛絕。人的教育是本來最多樣化,人性化,最需要差別的,而“應試教育”模式正好抹殺了教育的這種特性。所以我聽到過一個教育工作者這樣説:“在中國沒有‘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之分,只有“人的教育”和“非人教育”之分”。

面對“應試教育”這個時代,我們在坐的家長也是這種教育的始作俑者啊!我們在孩子學習的問題上,不就是管它學校,老師用什麼方法手段,只要自己的孩子考試成績好,就是好學校,好老師嗎?應當説,“應試教育”的產生是一個社會的教育理念的缺失,教育資源的匱乏,教育制度僵化共同促成的,而且它不會在短時期內有所改變。那麼接下來的問題是:我們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

二千多年前,中國最早的一位教育工作者孔子説,“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它的大概意思是説,大學的宗旨在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在於使人棄舊圖新,在於使人達到最完善的境界。我們今天二十一世紀的中國現代教育有這樣的教育理念嗎?我看不如這樣改一下更合乎我們的想法:大學之道,在於找工作,在於升官,在於發財!我們今天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過於短視,所謂“可憐天下父母心”無非就是希望自己的孩子長在以後在人生的竟爭中搶佔一個好位置,我們的目的並不高尚嘛!做為一個家長,我能理解大家對自己的孩子最世俗的期望,但問題是我們的教育理念不對。很多家長包括我在內,把自己不能實現的理想寄託在孩子身上,讓孩子背上父母不曾實現的人生目標。自己至出校門以後就不曾再讀一本書,上班讀報紙,下班看電視,而要求自己的孩子卻是考上重點中學,考上好大學,念成博士最好。按照我們這種思路,最後達到目標的依然是少數。如果我們的孩子達不到家長所要求的目標,是不是説我們的孩子的人生失敗了?我常常聽到家長這樣抱怨:孩子沒考上重點中學,書白唸了;沒考上大學,書白唸了。我不認可這種以成敗論英雄的狹隘的思想觀念,因為你沒有看到你的孩子從小到大的成長歷程中學到的任何知識不能教給他的經驗,你沒有看到他像所有的孩子一樣經歷了從小到大的人生;在他受教育的過程中,許多知識,能力,經驗,心智的成熟是無法用考試來衡量的。談到這裏,我想起了蘭老師在這個班一年級結束時家長會上講的話。她的大意是説,孩子們從剛入學什麼也不懂到現在他們漸漸懂得了很多,知道聽老師講道理,也學會了讀書,寫字;學會了禮貌待人。那時候,聽了這些話我有一種感動,因為她説出了我的感受,也説出了教育最樸素的目的。

我在這裏我最想説得就是,我們的孩子受教育的目的不只是知識,考試能力;更重要的還有生活的勇氣,樂觀的精神,誠實,健康,善良,以及對家庭和社會的責任感。這也是我們教育的最終目的。

第二,國小階段,要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

個人認為,比之知識的學習,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才是國小階段最重要的。我國著名的教育家葉聖陶先生曾深刻指出:什麼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的習慣。良好的習慣對於一個人的終身學習都會有重要的影響,也為國小生今後的升學學習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首先,要養成經常閲讀的習慣。我個人在這方面做了一些思考,也願意在這方面多和大家做一些交流

我認為國小生到四,五年級的時候,已經具備了基本的閲讀能力。學生在認識了幾千個漢字後,閲讀就應該成為他一生最重要的習慣之一。這也是他們從國小會自我教育的最重要的能力之一。在我讀過的高爾基自傳,美國作家傑克·倫敦的傳記裏,敍述了他們因家庭貧窮如何從小就開始自食其力的生活,但不管多麼困難的環境他們總是可以找到自己想讀的書,並藉着閲讀幫助他們完成了自我教育。因此,閲讀習慣的養成,怎麼評價都不過分。我們讀語文有三個目的:一、提高自己的閲讀能力。二、提高自己的口頭表達能力,也就是説話的能力;三、提高自己的書面表達能力,也就是作文的能力;第一個,五年級實際已經有了基本的閲讀能力。第二個,説話每個人都會,特別能説的人和特別不會説的人比例都很少,因此這個目的可以去掉;那麼,我們學習語文最顯性的目的,其實就只剩下一個,那就是提高自己作文能力了。而“讀”與“寫”的關係是一種父與子的關係。閲讀是老子,寫作是兒子。沒有閲讀,就沒有寫作;有什麼樣的閲讀,就會有什麼樣的寫作。那麼,我們應該如何教孩子閲讀呢?

一是要重視閲讀的內容。開卷未必都是有益的,要看你開的是什麼“卷”。國小生們的閲讀必須要有所選擇,否則,如果開錯了“卷”,非但無益,反倒有害。在給孩子選擇讀物的時候,一要選“經典”。 經典”是經過了歷史考驗的人類智慧的結晶,那些真正的“經典” 無論是對我們的人生,還是對我們的作文,其作用和價值都是巨大的。

二是國小生少讀《國小生作文選》。讓孩子讀那些“作文選”之類的書,其實就是浪費時間和精力。“取法乎上,僅得其中。”閲讀的目標定位一定要高,定位低了,就會白白耗費自己的生命資源。可能有人會擔心閲讀目標高了會讀不懂,這種想法大可不必。閲讀本身就是一個自我提高的過程,讀得多了,只會懂得更多,不會不懂。

説到閲讀就不得不説作文。大多數家長對孩子的作文都很頭疼,我們在這裏特別交流一下。首先,什麼是好作文呢?我個人認為好作文,特別是國小生作文應該達到三個基本要求。

第一是語句要通順。這是國小生作文的基本要求,説起來簡單但做到並不容易。什麼是“通順”?按詞典的解釋,通順就是“沒有邏輯上或語法上的錯誤”。怎樣做到語句通順呢?一是要向生活學習。多多觀察生活,勤於記錄生活,學習生活中的生動語言和表達方式。二是還是多閲讀。閲讀本身就是一個很好的摹仿過程,通過閲讀,看別人怎麼寫,怎麼敍述。三是在於説真話。這個學期我的孩子有一次回家説學校佈置了關於“見義勇為”為題材的作文。我説這個題目不容易寫好,因為你沒有生活嘛。你要麼編造一個自己見義勇為的故事,要麼編造一個別人見義勇為的故事,總之,你只能説假話。因為見義勇為這個事孩子們一生也不一定碰到,而在坐的家長也不希望我們的孩子碰到,是不是?而是否要鼓勵孩子們去見義勇為本身也是個值得思考的問題。所以有時候老師給孩子佈置作文逼得他説假話的情況也有。

第二是文字要優美。作文要有“文采”,“文采”包括語言生動、詞彙豐富、修辭貼切、刻畫形象、意象優美等等。“文采”從哪裏來?除了來源於生活,更主要的是來源於閲讀——廣泛而精深的閲讀。所以,我還是強調閲讀。那為什麼有很多學生也看了不少文學作品,但是作文水平卻進步不大或毫無長進呢?我認為原因很簡單,是這些同學在閲讀方法上出了嚴重問題:只關注作品的故事情節,不去揣摩作品的語言;只對故事感興趣,對語言運用興趣不大,或者根本沒興趣。這樣去閲讀文學作品,哪怕看得再多,也等於零,對提高作文的語言表達能力毫無幫助。

第三要有思想。一説有思想,大家可能認為對孩子的要求太高了,其實不然。別看孩子小,他在許多事情上都有了自己的見解和看法啊,要鼓勵孩子獨立思考,也鼓勵他們大膽地説出自己的想法。有思想不是説要孩子重複大人的思想,而是允許有不同的思想,千差萬別的思想。

所以,做為孩子的家長 ,我鄭重建議在坐的大家要孩子在國小階段養成的最重要的習慣就是多讀書,讀好書。閲讀不僅決定作文,從某種意義上説,也影響人生。

當然,還有很多需要養成的習慣。關於這些習慣的養成,我更願意聽聽在坐各位的意見,我在這裏就不多説了。

謝謝大家!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yanjiang/jiazhang/9rdd98.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