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演講稿 >發言稿 >

在新農村座談會上的發言

在新農村座談會上的發言

一、意義

在新農村座談會上的發言

中央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在深層次上有兩個重大意義:一方面,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就是把農業和農村工作放在了中國現代化建設全局更加突出的位置。通過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促進農村的小康和農業現代化,這是整個現代化建設的一個重大步驟。另一方面,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着眼點是發展現代農業,提高農業的綜合生產能力。中國之所以提高出要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村各項社會事業的發展,就是為了改善農民的生產和生活條件。XX~XX年連續三個涉農的“一號文件”,充分體現了中央、國務院對“三農”工作的高度重視,也讓我們體會到中央對“三農”工作循序漸進的探索過程。【①XX年的《關於促進農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見》,文件最重要的政策內容是:“兩減免”、“三補貼”,其目的是利用公共財政工具“少取多予”來減輕農民負擔、促農增收。②XX年的《關於進一步加強農村工作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見》,文件中的重要政策都圍繞着鞏固農業的基礎性地位,文件着眼長遠,希望以促進農業增效的方式來帶動農民切實增收。③XX年的《關於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直指去年10月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文件提出農村綜合改革和體制改革的長期規劃】。從中可以看出,XX、XX年兩個文件都旨在以促農增收為途徑來讓農民滿意,區別是前者突出了短期效果、直接效果,後者更着眼於長期打算。XX年的文件與前兩年不同,不再抓着農民增收一點不放【因一方面農村人口基數過於龐大,無論農民是從事農業生產還是外出務工,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獲得收入增長的空間十分有限;另一方面,單純靠中央財政來增加支農投入,難度也很大】,而是從發展現代農業、加強基礎設施、全面推進農村綜合改革等長期規劃入手。

而對於我們海峽西岸經濟經濟區來説,中央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更是有着特殊意義。因為目前海西東部沿海與西北部山區經濟社會發展、新農村建設差距是較大的,而且呈越拉越大的趨勢。①發展水平上的差距。在從人均gdp上比: XX年全省人均gdp為16415元,而山區僅為 9247元,也就是説,XX年山區的人均gdp已落後全省平均七年,與沿海比的話就落後更多了。②城鎮化水平上的差距。沿海基本都達到46%以上,而山區在20%左右。③農民收入上的差距大。XX年沿海地區農民人均收入大概是5000多元,而山區大概是3000多元。所以,具體分析我省狀況,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一項長期而艱鉅的任務,西北部山區應是海西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難點和重點。而從海西建設的整體規劃佈局來看,“兩冀”(閩西南一冀和閩東北一冀)也是海西建設必須突破的難點。中央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勢必強調各級公共財政加大對山區欠發達地方的支持力度。新農村建設資金的分配、建設項目安排都將向這些地方傾斜,這樣必然激發西北部山區的快速發展,也就是海西的兩冀的發展,從而有力地推進“海西”經濟社會的整體發展。

二、問題

從海西目前的實際來看,社會主義新農村最突出的問題是“錢、人、地”

①錢從那裏來。新農村建設需要政府大量的投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目前,山區縣市收入普遍很低,依靠上級轉移支付運轉,有的甚至負債運轉,基本無力加大對新農村建設的投入。比如我縣,今年建設試點村42個,縣財就需補助經費1500萬左右。而目前,資金運作有三個方面突出問題,不利於農村發展:其一,金融資金向工業集中。據我縣金融部門統計,5月底貸款餘額15.45億元,而用於農業貸款的只有5.6 億元,僅佔1/3。而農業貸款大都是農村信用社放貸,商業銀行的農業貸款只有300多萬元。其二是政府公共產品投入向城市集中。城市的道路、路燈、公共娛樂設施全部由政府負責,而農村建設則需農民共同承擔。這幾年,雖然政府加大了“工業反哺農業,城市反哺農村”的力度,比如,省出台扶持農村公路硬化改造政策,但由於山區公路成本高,實施起來,農民還是要承擔一定的負擔。事實上,財政對農村的投入遠遠不及城市,甚至只佔城市的“零頭”。三是投資主體乏力。目前,鄉鎮、村收入普遍很低。如我縣,大部分鄉鎮經濟十分薄弱,只能靠轉移支付或靠爭取上級補助維持正常運轉,而大部分的行政村是經濟“空殼村”,也基本上依靠上級轉移支付運轉,有的甚至負債運轉,基本無力加大對新農村建設的投入;從農民這個角度看,務工收入較高且較穩定的農民,不少已在城鎮購房,仍居住在農村、從事務農的這一部分農民收入偏低,只有3000元左右,在温飽線邊沿,無力投入新農村建設。原創文章,盡在本站網。

②人往那裏去。山區由於人多地少,農村大量富餘勞動力需要尋找出路。解決“三農”問題,必須跳出“三農”抓“三農”。增加農民收入,必須減少農民。出路在哪裏?必須向非農產業轉移。繼續只念“糧煙豬”老三篇,“提籃小賣”,只能解決温飽;要想富裕奔小康,除了個別種養能手外,必須走出農田,從事二三產業。比如我縣,從收入情況看, 縣內務工收入一般在800--1300元之間,平均1000元計算, 年收入可達1XX元,所以,農村勞動力轉移問題也是我們必須突破的一個難題。

③地從哪裏來。新農村建設關鍵是要加快工業化和城鎮化的進程,而推進工業化和城鎮化的一個突出問題就是用地問題。山區縣市,大都是丘陵山地。比如我們**,山地263萬畝,耕地33萬畝,屬典型的“八山一水一分田”,特別是由於“兩大工程”建設,使我縣農保區過密,要找一塊象樣的項目用地較困難。過去招商引資,主要是客商選地,我們被動地到處徵地,不僅土地利用率較低,浪費了土地,也增加了在項目基礎設施上的投入,這二三年,我縣每年投入用於徵地及“五通一平”前期經費都達到近億元。這樣也就無法有效地優化組合土地、資金等生產要素。沒有形成很好的引資平台,嚴重製約今後的發展。

三、做法

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我覺得關鍵要樹立一個理念:即城鄉一體化;講究二種方法:即政府啟動,市場動作;注重二個統籌:即統籌城鄉發展和統籌農村經濟發展;把握好四個重點:即新村建設、户籍制度改革、土地管理使用和公共財產分配;但最關鍵的是要針對存在問題,推進“三個集中”。

1、促進工業向園區集中。工業項目集中發展,最大的特點就是可以減少環境污染、節約土地、提高基礎設施利用率,形成產業聚集優勢,提高工業發展水平,從而增加税源、壯大財政。在具體工作中,要嚴格按照“增量入區集中發展,存量逐步調整到位”的指導思想,把握好“三個關”:①源頭關。新上工業項目原則上必須到集中區落户,嚴格限制單獨選址的工業項目用地,在用地報批和供地時,嚴格控制單獨選址的工業項目用地,能進入工業區的項目一律不再單獨安排用地。②集中關。採取先易後難、分類有序推進的辦法,通過土地置換等措施,將有一定規模、可結合技術改造和擴能的現有企業分期分批逐步向集中區集中,同時鼓勵企業易地技改。③集聚關。要把鄉鎮工業集中區建設與培育主導產業和特色產業相結合,把符合特色產業發展方向的項目優先安排進入園區,形成特色集中區。

2、促進土地向規模集中。土地集中經營,有利於提高農業規模經營水平,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還可以有效地減少農民數量。土地向規模經營集中,必然促進農業勞動力的轉移。當前“想種的人沒有地,有地的人不想種”的現象在一些農村普遍存在,解決這一問題,要按照“自願、有償、依法、規範”的原則,積極探索土地流轉機制,鼓勵土地向種植能手集中,而土地集約化經營有利於土地的集約高效利用,有利於農村勞動力安心轉移,促進規模農業迅速發展,有效增加農民收入。

3、促進農民向城鎮集中。農民向城鎮集中是消化農村剩餘勞動力的有效途徑,有利於提高農民生活質量,共享改革開放成果。要採取“鼓勵”和“約束”相結合的辦法,促進農民向城鎮轉移:①抓素質提升。充分利用職業技能培訓體系,擴大培訓陣地和培訓規模,把主要從事季節性務工的農村勞動力,轉化為有技能長期從事工業生產的產業工人。同時,也通過培訓,更新就業觀念,提高工作技能,使農民既“洗腳穿鞋”,又“脱胎換腦”,真正實現從農民向產業工人轉變,從農民向城鎮居民轉變。②深化各項制度的改革。比如通過對户籍管理制度的改革,抓好城鄉充分就業工作和城鄉社保工作,出台衞生醫療、子女就學等方面的政策,以此緩解農民進入城鎮的“瓶頸”制約。對建設工業集中區而失地農民, 要改變單一的貨幣補償的方法, 採取土地入股分紅、優先安排工作和養老保險等形式,建立保障失地農民穩定收入的長效機制。目前我縣正在嘗試土地入股分紅的辦法,就是把農民徵地補償款用於參股項目建設,主要採取逐年遞增回報補償方式,土地收儲中心與村居委會、被徵農户簽訂合同,由縣財政局擔保、縣政府鑑證,23年付清。按每畝補償金以2XX元計算,23年可獲88100元的回報,年回報率達0.174%(一分七釐多),比參股電站等分紅的回報還高。這樣,不僅有利用於解決項目建設融資難的問題,也有效地增加了農民的收入。

標籤: 座談會 發言 農村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yanjiang/fayan/prdqx.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