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演講稿 >發言稿 >

在全縣村支部書記培訓班上的講話大綱

在全縣村支部書記培訓班上的講話大綱

同志們:

在全縣村支部書記培訓班上的講話大綱

縣委決定舉辦這次全縣農村黨支部書記培訓班,是深入貫徹黨的xx屆五中全會精神的一個重要舉措,也是開展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的一項重要內容。大家都清楚,根據中央和省委、市委的統一安排部署,從今年元月下旬開始,我縣已先後進行了兩批先進性教育活動。目前,第二批先進性教育活動即將結束,將立即在村(居)委會全面鋪開第三批先進性教育活動。今天把大家集中起來培訓,實際上就是準備開展第三批“保先”教育活動的動員會。為搞好這次培訓,縣委常委會進行了專題研究,縣委先進性教育領導小組辦公室進行了精心籌備。從10日開始到24日止,將在這裏分三批對全縣872個村(居委會)黨支部書記進行輪流培訓。舉辦這麼大規模的培訓班,是今年村支“兩委”換屆後的第一次,也是近五年來的第一次。縣裏之所以下這麼大的決心、花這麼大的氣力來搞這次培訓,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要進一步提高新一屆農村黨支部書記的政治思想素質和應對農村形勢、駕馭複雜局面的能力,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培養新型村官。

總的來講,xx農村黨支部書記的素質是比較高的。我來xx工作五年時間裏,接觸過不少村支書。給我的感覺是: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風上過得硬,人民羣眾信得過。講政治上靠得住,就是大家都能自覺踐行“xxxx”重要思想,始終與縣委保持高度一致,能經受住改革中利益關係調整和執行急難險重任務的考驗。講工作上有本事,就是大家能想幹事、能幹事、會幹事,為發展農村經濟、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作出了貢獻。講作風上過得硬,就是大家都能迎難而上,艱苦拼搏,任勞任怨,無私奉獻,發揮了黨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和共產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講人民羣眾信得過,就是大家能始終牢記黨的宗旨,千方百計為羣眾辦好事、幹實事、解難事,以實際行動贏得了人民羣眾的信賴。這裏特別值得指出的是,我們在座的各位黨支部書記,都是在今年的換屆選舉中通過黨員羣眾“海選”出來的,都是口碑好、威望高、年富力強的幹部,都是羣眾信得過的幹部。對此,縣委是滿意的,全縣廣大人民羣眾是滿意的。今天,特藉此機會,我代表縣委,向多年來辛辛苦苦、默默無聞工作在農村第一線的村黨支部書記及廣大農村幹部表示誠摯的問候和衷心的感謝!

大家都知道,最近,黨中央召開了xx屆五中全會,高度評價了 “xx”期間取得的巨大成就,科學描繪了“xxx”規劃的宏偉藍圖,同時也給新時期的農村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適應新形勢,當好一名合格的農村黨支部書記,培訓期間輔導老師還將作專門講課,在這裏我不作多講。下面,我想從三個方面談一談自己的認識和體會,也就是三句話:樹立新信心,探索新途徑,當好新村官,與同志們共勉。

一、要正確分析農村發展的新形勢,切實樹立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新信心。進入新世紀新階段,我們黨站在踐行“xxxx”重要思想和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的戰略高度,更加關心農民、支持農業、關注農村。從全國宏觀環境看,中央明確把“三農”工作作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對農業農村發展實行了一系列更加有力的扶持政策措施,“三農”工作的政策環境和物質條件發生了重大而可喜變化。第一,中國取消農業税具有跨時代的重大意義;第二,國家能夠對農民進行補貼是重大轉折;第三,很多農民開始從事二、三產業是一個重大變化。農業、農民、農村工作面臨難得的歷史機遇,用一句話來概括,那就是,形勢越來越好。具體講,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中國農民告別幾千年皇糧國税的時代已經到來。自古以來,歷朝歷代都是依靠農民的税賦維持運轉,千百年來皇糧國税一直被農民視為應盡的法定義務。秦漢時,軍賦按人丁徵收,田租則按田畝徵收。唐武德七年頒佈了“租庸調法”,實行“據丁徵税”,收穀物、土特產或出勞力;唐德宗建中元年實行“兩税制”,一年分兩次徵税,不收米穀而改收貨幣。宋朝實行“兩田税”,民田納税,官田徵租,按土地面積定額徵税;明朝中期賦税逐漸歸併,按田畝計徵,並將人丁的力役部分攤入田賦徵收。清朝將地丁合一,賦税實行田賦制。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農民税賦過重的問題曾是歷代政權更迭的主要導火索之一。為了緩解社會矛盾,維護自身的統治,歷代統治階級都試圖通過改革農村税賦制度來減輕農民負擔。曾有三次大規模、比較有代表性的農業税制改革,即唐朝的“兩税法”、明朝的“一條鞭法”和清朝的“攤丁入畝”。歷史上的這三次農業税制改革都在短期內將雜徵變為正税,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農民的負擔,整頓了吏治,增加了中央財政收入,穩定了封建統治。但改革持續時間都不長,出現新的雜徵,如此循環往復,導致税賦逐漸加重,廣大農民不堪重負。歷史上發生的多次農民起義,基本上都是為~橫徵暴斂和苛捐雜税而進行的。“均田地、輕税賦”一直是中國農民兩千多年來的夢想。

新中國成立後,農業税曾一度是我國各級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為積累原始資本、建立新中國工業體系發揮了積極作用。據有關資料顯示,1949年至~年,全國累計徵收農業税3945.66億元,農業特產税從1983年開徵到~年,累計徵收1366.25億元。近年來,隨着工業和服務業的快速發展,農業税在國家財政中的比重逐步變小。全國財政收入中來自農業税的收入從1950年的41%下降到XX不到1%。由此可見,改革農業税已是勢在必行。 XX年,黨中央、xx從“執政為民”的高度,決定在包括湖南在內的16個省進行農村税費改革試點,實行“三個取消、兩個調整、一項改革”。這是繼解放初期的土地改革、改革開放初期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後的第三次重大改革。土地改革實現了“耕者有其田”,家庭聯產承包經營實現了“耕者有其權”,農村税費改革實現“耕者有其利”。就我們縣而言,通過税費改革,全縣共減少農業税、農業特產税及其附加3543萬元,農民人均減負達45元。不僅如此,黨中央、xx進一步加大了農業税的減免力度。黨的xx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完善農村税費改革試點的各項政策,取消農業特產税,逐步降低農業税税率,切實減輕農民負擔”。~年中央“1號文件”又進一步提出“有條件的地方,可以進一步降低農業税税率或免徵農業税”。今年以來,在一些發達省份的帶動下,全國大範圍開始取消農業税。到目前為止,全國已

有28個省全部免徵農業税。據測算,全國減少農業税一個百分點,將為農民減負120億元,僅湖南省全面取消農業税,一年可為農民免除税賦13.6億元。

全面取消農業税,徹底減免農民負擔,封建社會兩千多年沒有解決的難題,我們黨僅用了20年時間。媒體報刊評論説:“中國取消農業税,是中華文明史上一塊最偉大的里程碑,是中國社會與封建告別的歷史分野,是中國現代化最為強勁的動力支撐點。”從20年前中國農民實現了“分田到户,包產到户”,到目前實行的“零税賦”,中國的農民政策實現了歷史性跨越,徹底改變了2600多年來農民種田繳納“皇糧國税”的歷史。

(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局面已經形成。在黨的xx屆四中全會上,xx明確指出我國總體上到了“以工促農、以城帶鄉”新的發展階段。黨中央、xx根據當前農業和農村工作發展的新形勢,提出了“兩個趨向”的科學判斷。第一個趨向是:在工業化初級階段,農業支持工業,農業為工業提供原始積累;第二個趨向是,工業化發展到一定的水平,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實現工業與農業、城市與農村協調發展。我們國家目前已經進入了第二個趨向。近半個世紀以來,中國的產業政策一直沿襲向城市和工業傾斜的做法,從~年開始,包括取消農業特產税、減免農業税、糧食直補、良種補貼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邁出了工業反哺農業的第一步,構建了中國工業化條件下新的農村政策雛形。在中國工業發展初期,為加速積累經濟發展所需資本,從1953年開始,國家對糧食、棉花等農產品實行統購統銷政策,由於統購價低於市場價,農民在承受價格損失的同時,還要高價購買農藥、化肥、地膜等農用工業品,使資源配置長期向工業、城市傾斜。從1953年實行統購統銷政策到1985年取消統購統銷政策,32年時間裏,農業對工業化、城市化的貢獻約為8000—1萬億元。根據國際工業化發達國家的經驗,人均收入達到700-1500美元以後就進入了工業化中期階段,在這個階段,工農關係將發生轉折性變化,經濟發展也將進入工業反哺農業階段。從我國來看,~年全國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了13萬億,農業產業和非農產業的比重為15:85,財政收入達到了2.6萬億,人均收入超過了1000美元,農業對財政的貢獻為300億,只佔國家財政的1%左右。這些數據充分表明,經過多年的發展和積累,我國經濟已經進入工業化中期階段,經濟發展的整體水平已初步具備了工業反哺農業的實力和條件。目前全國逐步減免税收,減輕農民的負擔,對種糧農民進行補貼,就是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具體體現。~年是兩個“反哺”力度最大的一年,國家為 “三農”支出超過了2600多億元,增幅達22.5%,增長近500億元。其中為落實1號文件出台的政策措施,中央財政就增加450多億元。按9億農民計算,人平直接、間接受惠達289元。我們縣享受國家糧食直補、良種補貼資金達1000萬元,僅此一項,全縣農民人均直接受惠達12.8元。可以説,隨着國家財力的增強,國家對“三農”投入支持的力度只會逐步加大,不會減少。

(三)從中央到地方高度重視農村發展的思路已經確定。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始終是一個關係我們黨和國家全局的根本性問題,是我們黨三代中央領導集體一以貫之的戰略思想。建國後,毛澤東同志從我國實際出發,提出並確立我國經濟建設的方針是優先發展重工業。但耐人尋味的是,毛澤東自己卻把主要精力放在農業上。他一再提醒不能因為抓工業、抓鋼鐵而丟掉了農業。從上世紀50年代末起,毛澤東同志又一再強調農業的重要性,提出了“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糧食是基礎的基礎”等著名論斷。毛澤東同志的“重農”思想體現在幾個方面:農業是人們最基本的生活資料的主要來源,關係到社會穩定。他指出:“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yanjiang/fayan/owmjkl.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