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演講稿 >發言稿 >

關於構建防災減災體系建設的發言

關於構建防災減災體系建設的發言

我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發生頻繁、災害種類較多、造成損失十分嚴重的國家之一,平均每年因各種自然災害導致3億人次受災,直接經濟損失達多億元。黨的xx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要堅持興利除害結合、防災減災並重、治標治本兼顧、政府社會協同,提高對自然災害的綜合防範和抵禦能力。這是從我國自然災害的特點出發作出的重要部署。把防災減災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切實做到未雨綢繆、防患於未然,對於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推動經濟社會科學發展、保障和改善民生具有重要意義。

關於構建防災減災體系建設的發言

一、轉變觀念思路

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對防災減災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同時,隨着社會財富的相對豐裕,廣大人民羣眾對防災減災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這就需要我們樹立新的防災減災理念,以先進理念引領體制機制創新,推動防災減災工作實現新的跨越。

樹立人民羣眾生命財產安全重於泰山的思想。自然災害是對人類生存發展的嚴重威脅。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政府在防治與減輕自然災害中所表現出的行為、效能,已經成為評價其施政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標誌。對於我國來説,加強防災減災體系建設,切實保障人民羣眾生命財產安全,是貫徹落實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理念的根本要求。我們必須把人民羣眾生命財產安全放在高於一切的位置,做到防災減災工作常抓不懈,不斷提高保障人民羣眾生命財產安全的能力。

樹立變被動救災為主動減災的思想。自然災害往往是突如其來的,但也有一定的發展變化規律,且常伴有一定的預兆。面對自然災害,有意識和無意識大不一樣,有準備和無準備大不一樣,準備好和準備差大不一樣。災害防治的基本對策是預防、避讓和治理。其中,預防是上策,避讓和治理都要付出較高代價。我們要打破傳統的救災思維模式,採取更加積極有效的措施,把被動應對自然災害變為主動防災減災,把更多的資金投到防災減災設施建設和防災減災體系建設上,最大限度地減少災害損失。

樹立科學防災減災的思想。無論是災前的預防還是災後的搶險,都必須堅持依靠科學、尊重科學。我們應當更加重視發揮科技的力量,通過科技發展來提升防災減災水平,充分應用先進科研成果和技術裝備,確保各項工程、各項措施、各項工作都經得起重大自然災害的考驗;始終堅持尊重規律,按照客觀規律開展防災減災,不斷總結實踐經驗,自覺把握自然規律,努力減少工作的主觀性、盲目性。

樹立系統防災減災的思想。防災減災是一項涉及經濟、社會、生態各個領域並影響社會各個方面的系統工程,需要方方面面通力合作。我們應當堅持綜合防治、系統防治、全面防治,積極推進並確保監測、預報、評估、防災、抗災、救災等工作協調一致。建立完善的工作機制、協調機制和保障機制,最廣泛地動員全社會力量有序參與,加強防災減災力量資源整合和協調配合;做好預案制訂、專業隊伍建設、基礎設施建設、災害預警、應急處置等方面的工作,健全完善防災減災體系;重視研究不同類型自然災害之間的相互聯繫,充分發揮防災減災措施的綜合效用,開展災害及其防治知識教育、宣傳、培訓。

二、抓住重點要害

我國幅員遼闊,地理氣候條件複雜,自然災害種類繁多。抓住要害,重點突破,是做好防災減災工作的必然選擇。當前,應突出抓好四種災害的防治。

地震災害防治。地震是地球上經常發生、造成經濟損失最嚴重和人員傷亡最多的自然災害,全球每年發生地震500多萬次。20世紀以來,我國共發生6級以上地震800多次,以佔世界7%的國土承受了全球33%的大陸強震。在全國因各類自然災害死亡的人口中,地震死亡人數佔54%。作為我國地震最多的省份之一,雲南省從開始,累計投入資金100多億元,實施了預防和處置地震災害十大能力建設,即地震監測預報能力、建築物抗震設防能力、中國小校校舍安全保障能力、農村民居抗震能力、搶通保通能力、水利設施抗震能力、救災物資保障能力、專業隊伍應急能力、全民防範能力以及緊急救援能力建設。經過努力,以來雲南省地震速報時間比以前減少了一半,改造、建成的中國小校校舍和農村民居經受住了多次地震考驗,救災工作反應也更為迅速、有序。

地質災害防治。地質災害是指自然因素或人為活動引發的危害人類生命和財產安全的山體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縫、地面沉降等與地質有關的災害。我國有65%的國土面積處於地質災害易發區,受威脅人口近3500萬人。如何最大限度地避免和減少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是我們開展防災減災工作的重點和難點。作為我國受地質災害危害最嚴重的省份之一,雲南省對地質災害防治進行了大膽探索,確立了“以預防滑坡泥石流為主、以預測預報為主、以災前避讓為主”的“三為主”方針以及“防治結合、羣專結合、單項治理與綜合治理結合、重點建設規劃與地質災害防治規劃結合”的“四結合”原則。去年,又研究部署了加強地質災害防治的10項重大舉措,力爭用時間,投入100億元,解決好68個重點地區的地質災害治理問題。自以來,雲南省已成功預報地質災害730多起,避免人員傷亡近4萬人,避免經濟損失5億元左右。

氣象災害防治。氣象災害是指大氣對人類的生命財產和國民經濟建設及國防建設等造成的直接或間接損害,包括暴雨洪澇、颱風、乾旱、大霧、沙塵暴等7大類20多種。據不完全統計,我國每年氣象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佔gdp的1%—3%。雲南省氣象災害頻繁、危害嚴重,最為突出的是旱澇災害。近年來,雲南省採取三類措施加強防災減災工作:一是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xxx”時期水利投資達到“xx”時期的3倍,全省蓄水庫容新增12億立方米,解決了1000多萬農村人口的飲水安全問題。二是加強防汛工程建設。全面完成國家規劃內541座病險水庫的除險加固工程;先後投資8億多元對南盤江、大盈江、瑞麗江、瀾滄江等10條重要江河或國界河流進行綜合防洪治理,大大提升了江河的防洪能力。三是加強氣象防災減災能力建設。出台《關於進一步加強氣象防災減災能力建設的意見》,着力提高公共氣象服務能力、氣象預測預報預警能力和綜合氣象觀測能力,全面增強應對氣象災害綜合能力。

生物災害防治。生物災害是指由於人類生產生活不當、破壞生物鏈或在自然條件下某種生物過多過快繁殖(生長)而引起的災害事件。隨着經濟全球化的加速發展,生物災害跨區域、跨國界傳播的風險增加。雲南省邊境線長達4000多公里,與3個國家山水相連,容易遭受外來生物入侵。為維護國家生態安全,雲南省一直堅持把做好生物災害防治作為防災減災工作的一個重點。一是加大生物多樣性的系統保護。實施滇西北、滇西南生物多樣性保護等一系列生態建設工程,把生物多樣性保護重點區域拓展到全省50%的州(市)和34%的縣(市)。二是建立農業有害生物應急防治隊伍。大力發展農作物病蟲害專業化服務組織,建立健全省、州(市)、縣、鄉、村五級農作物病蟲害監測系統,建成中國農作物有害生物監控信息系統雲南分中心。三是針對不同情況的林業有害生物暴發態勢,加大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力度。四是加大對外來有害生物入侵的防範。開展外來入侵物種監測預警及可持續控制關鍵技術研究,編制雲南口岸入境植物檢疫截獲有害生物名錄。

三、完善體制機制

我國正處於工業化、城鎮化加速推進階段,改革發展的任務十分繁重。在全球氣候劇烈變化的大背景下,防災減災工作面臨自然因素和人為活動引發的雙重壓力,形勢十分嚴峻。因此,我們必須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服務民生,不斷創新體制機制,着力解決突出問題,推動防災減災工作從側重技術管理向側重社會管理、從側重微觀管理向側重宏觀管理轉變,全面提升災害防治水平。

完善災害應急能力建設機制。加強專業搶險隊伍、專家隊伍搶險救援能力建設,推進“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應急預案體系建設,構築應急管理後勤保障體系,加強緊急運輸保障能力建設。特別是要增強羣眾災害防治應急能力,廣泛推廣“三小措施”,也就是發放“一個小本本”,宣傳防災減災知識;配備“一個小包包”,做好應急物資儲備;開展“一個小演習”,提高羣眾臨災條件下的自救互救能力。

完善防災減災工作機制。完善綜合協調機制、災情信息共享機制、災情會商機制、信息發佈機制、災(險)情評估機制和評估標準、救災監督機制等,夯實防災減災基礎,做到科學防災減災。

做好災情監測預報。進一步加大對災情監測預警能力建設的投入,提高監測預警科技裝備水平;完善重大災情預測預報體系,努力提高預報精確度;加強氣象、水文、地質情況監測系統建設,提高災情信息的收集、分析和處理水平。

完善社會動員機制。完善資源配置機制,統籌安排政府資源和社會資源;完善羣測羣防制度,充分調動和發揮人民羣眾的積極性;推進綜合減災示範社區創建,增強社區居民防災減災意識和避難自救能力;普及防災減災知識,提高全民防災減災意識。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yanjiang/fayan/ne83j4.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