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行政公文 >決定 >

關於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決定

關於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決定

中國共產黨**市第*屆委員會第**次全體會議,根據中央關於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部署和《中共**省委關於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決定》精神,認真總結“和諧**”、“平安**”建設和民主法治建設的實踐經驗,全面分析當前我市社會發展面臨的形勢和任務,着重研究了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問題,結合**實際,作出如下決定。

關於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決定

一、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重大意義、指導思想和基本要求

(一)充分認識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是黨中央深刻分析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要求,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出發確定的一項重大戰略任務。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xx大以來,市委按照省委的部署和要求,不斷就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進行研究部署,開展了一系列創造性的實踐探索,取得了明顯成效,有效維護了社會和諧穩定。其中民主懇談、領導幹部蹲點調研活動長效機制、工資集體協商機制、基層綜治組織建設等方面的創新探索,在全省乃至全國都產生了積極影響。當前,我市既處於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又處於社會矛盾凸顯期,經濟轉型步伐加快,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日趨多元,思想觀念深刻變化,社會矛盾多樣多發,社會管理任務更加艱鉅繁重。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事關鞏固黨的執政地位,事關社會長治久安,事關人民安居樂業,對**實現全面建成惠及全市人民的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具有重大戰略意義。全市上下要從全局和戰略高度,深刻認識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統籌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以及生態文明建設,全面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繼承和發展我市在社會管理方面積累的寶貴經驗,堅持與時俱進、開拓創新,不斷提高我市社會管理科學化水平。

(二)指導思想。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最大限度激發社會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諧因素、最大限度減少不和諧因素的總要求,着眼於**“xx”經濟社會發展大局,深化民生優先戰略,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根本出發點,以解決影響社會和諧穩定的突出問題為突破口,以建設社會管理服務綜合平台為切入點,積極推進社會管理理念、體制、機制、制度、方法創新,努力使社會關係更加協調,社會行為更加規範,社會秩序更加良好,社會大局更加穩定,逐步建立完善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具有**特色的社會管理體系,切實提高社會管理科學化水平,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創造良好社會條件。

(三)基本要求。從**實際出發,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要切實把握以下基本要求:

——堅持科學謀劃,統籌推進。着眼於完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五位一體”的總體佈局,堅決破除重經濟建設、輕社會管理的思想,把社會建設和管理納入發展大局,統籌經濟建設與社會建設,統籌社會建設與社會管理,統籌行政管理與公共服務。樹立統籌兼顧、協商協調的理念,正確反映和協調各方面、各層次、各階段的利益訴求,兼顧好各方面羣眾的利益,促進社會動態平衡。

——堅持以人為本,服務民生。堅持羣眾觀點和羣眾路線,把羣眾滿意度作為衡量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根本標準,進一步改進管理方式,在服務中實施管理,在管理中體現服務,讓羣眾感受到服務便捷、管理有序、社會和諧。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切實解決好羣眾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維護羣眾合法權益,讓羣眾共享社會發展成果。

——堅持社會協同,公眾參與。充分發揮黨委、政府在社會管理中的主導作用,支持、鼓勵、引導社會各方積極參與社會管理,建立政府調控機制與社會協調機制互聯、政府行政管理與社會自治管理互補、政府管理力量與社會管理力量互動的社會管理網絡,有效發揮社會力量在社會管理中的作用,形成推動社會和諧發展、保障社會安定有序的合力。

——堅持固本強基,源頭治理。堅持把富民惠民安民作為解決社會矛盾問題的關鍵,加快推進經濟社會轉型,統籌城鄉、區域發展。樹立重心下移、夯實基礎的理念,推動人、財、物等要素向基層傾斜,健全基層管理服務網絡,加強基層社會管理服務能力建設和隊伍建設。注重從源頭上解決問題,推進關口前移,及時發現處置苗頭性問題,不斷增強工作的前瞻性、主動性。

——堅持依法管理,綜合施策。注重運用法律手段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依法調整社會關係、規範社會行為,使各項社會管理工作有法必依。綜合運用經濟調節、行政管理、道德約束、心理疏導、輿論引導等手段,充分運用民主方式、羣眾工作方式、説服教育方式研究解決社會問題,化解社會矛盾,提高社會管理的針對性、有效性。

——堅持改革創新,務求實效。立足**實際,加強實踐探索,積極借鑑國內外先進經驗和成功做法,大力推動社會管理思路理念、體制機制創新,以體制機制創新帶動載體和手段的創新。堅持深入調研,鼓勵先行先試,善於總結推廣,切實加大並保障對社會管理的有效投入,使社會管理工作真正做到思路務實、措施切實、工作紮實、績效落實。

二、加強和創新維護羣眾合法權益體系

(一)建立健全羣眾利益訴求表達機制。把知民情、解民憂、化民怨、暖民心作為各級黨委和政府的經常性工作,充分發揮人大、政協、民主黨派、人民團體以及各類社會組織等的社會利益表達功能,拓寬羣眾利益訴求表達渠道。堅持用羣眾工作統攬信訪工作,認真落實領導幹部信訪包案責任制和領導班子成員“一崗雙責”等制度,常態開展領導幹部接訪、約訪、下訪和在線訪談等活動,建立健全信訪巡調工作機制、信訪與行政複議銜接機制、信訪問題解決和終結機制,構建“大信訪”工作格局。整合羣眾來信綠色通道、政府直線電話、網上信訪、部門熱線等多種資源,進一步探索建立黨委羣眾工作部,使之成為彙集羣眾問題、分解落實任務、協調各方關係、維護羣眾利益的平台。完善羣眾利益訴求表達辦理保障機制,建立健全有效投訴查處、黨政機關問責等制度,促進羣眾訴求問題的解決。

(二)建立健全社會矛盾糾紛調解機制。建立健全反應靈敏的預警機制、條塊結合的排查機制、多管齊下的聯調機制、高效規範的處置機制,着力推動矛盾糾紛排查化解工作常態化,切實把矛盾糾紛解決在基層、化解在萌芽狀態。強化調解意識,創新調解方法,把調解優先原則更好地體現到調節經濟社會關係中去。進一步完善“大調解”工作體系,在充分發揮人民調解、司法調解、行政調解和信訪工作各自作用的基礎上,不斷加強縣市區社會矛盾調處中心、鄉鎮街道綜治中心、村居(社區)調委會等調解組織的規範化建設,深入推進訴調聯動、警調聯動、政調聯動、訪調聯動、檢調聯動等機制建設,綜合運用教育、協商、懇談、對話等方式解決問題,及時有效地化解矛盾糾紛。

(三)建立健全維護羣眾利益的決策機制。規範和健全重大事項專家諮詢、社會公示與聽證、決策評估等公眾參與機制,凡是涉及羣眾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項,都要充分聽取羣眾意見建議,對大多數羣眾不理解、不支持的事項緩出台或不出台,真正使決策充分反映民意、維護民利。深化完善常委會和全委會運行機制,全面推行“三重一大”票決制,努力實現科學決策、民主決策、依法決策。建立健全有效的決策執行監督和保障機制,為決策執行創造條件和環境。充分保障羣眾對決策執行效果的評議權,深化“人民滿意機關”創建及評議活動。建立健全嚴格的決策失誤糾錯機制和責任追究機制,對決策失誤造成重大損失和嚴重不良影響的,嚴肅追究有關責任人的責任。

(四)建立健全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機制。全面貫徹落實《**市重大事項穩定風險評估暫行辦法》,將社會穩定風險評估作為各級各部門作出重大決策、制定重大政策、建設重點項目的前置程序。突出抓好重點工程建設、企業改制、徵地拆遷、教育醫療、環境保護、安全生產、重大活動等重點領域的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工作,防止因決策不當引發社會矛盾。建立健全社會穩定風險評估通報備案、部門聯動、考核考評、責任追究等配套機制,保障和推動評估措施落到實處。

三、加強和創新流動人口和特殊人羣服務和管理體系

(一)加強和創新流動人口服務管理工作。完善流動人口服務管理組織網絡,強化職能部門服務管理責任,形成服務管理合力。進一步理順市、縣兩級流動人口服務管理的工作體制和機制,提高流動人口管理能力和水平。加強流動人口居住登記工作,有效落實出租房房主和企業業主的治安、計劃生育等管理責任,切實做到“以證管人、以房管人、以業管人”。完善和落實居住證配套政策措施,積極迴應流動人口在政治參與、就業服務、社會保障、子女就學、居住環境等方面的需求,有計劃有步驟地實現基本公共服務由户籍人口向常住人口擴展。大力推行流動人口“村企自主服務管理”,積極推進流動人口黨團、工會、婦聯等組織建設,切實提高流動人口自我服務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強化對流動人口中高危人員的管控措施,努力遏制流動人口犯罪高發的勢頭。

(二)完善特殊人羣管理服務措施。落實歸正矯正人員幫教管理、必送必接和分類安置政策,明確安置幫教各成員單位的責任,落實對矯正對象的教育監督和管控。推進社區矯正工作規範化建設,深化社區矯正法律監督試點工作,探索推廣心理矯正室和網上監督矯正平台的經驗,加強對歸正矯正人員的就業培訓,減少重新違法犯罪。加強精神衞生防治體系建設,建立對具有肇事肇禍傾向的精神病人的監測、預警、救治、服務、管理機制。加強對閒散人員、有不良行為青少年的教育幫扶和心理輔導、技能培訓。加強對吸毒人員的排查登記和管控,全面推進社區戒毒和社區康復,創建“無毒社區”。深化無邪教創建工作,強化對邪教人員的教育轉化工作,加強對邪教組織、有害氣功的防範控制。

(三)加強對困難羣體的關愛幫扶。完善對困難羣體的救助制度,進一步健全以市救助管理站為中心、縣市區為依託、街道社區為補充的救助管理網絡和長效管理制度。大力開展扶老、助殘、救孤、濟困、法律援助等活動,保護老年人、流浪兒童、留守婦女兒童、殘疾人、下崗失業和無勞動能力人員等羣體的合法權益。完善對困難羣體的技能培訓、就業再就業等政策,提高困難羣體的謀生能力。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落實各項扶貧幫困政策,使發展成果更好惠及低收入羣體。積極發展老年人事業,成立養老服務行業協會,加強對社區養老模式的探索、引導和管理。加快構建孤兒、流浪乞討少年兒童等困境少年兒童福利機制,加強殘疾人社會保障體系和服務體系建設,促進他們融入主流社會。發展公益慈善事業,動員全社會關愛睏難羣體。

四、加強和創新基層社會管理和服務體系

(一)加強基層組織建設。建立健全以黨組織為核心、基層行政管理和基層羣眾團體、自治組織管理相結合的基層社會管理格局。發揮鄉鎮街道黨委(黨工委)龍頭作用,加強鄉鎮街道黨委(黨工委)規範化建設,紮實推進鄉鎮街道機構綜合改革,理順條塊關係,提高鄉鎮街道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能力。不斷健全完善以“四化一核心”為重點的村民自治組織體系和運轉機制,開展“和諧班子”創建活動,推動城鄉村(居)民委員會承擔起依法組織開展自治活動、協助政府工作的職責。加強非公有制經濟和社會組織中黨的建設,深入實施“雙強爭先”活動、“兩新”組織黨組織組建“百日攻堅”行動和“黨建雙增工程”,推進“兩新”組織黨建工作擴面提質。大力推進服務型基層黨組織建設,配強基層黨組織班子,深化“網格化管理、組團式服務”工作,充分發揮黨員在社會管理和服務中的先鋒模範作用。創新城鄉一體的流動黨員管理機制,探索推廣外來黨員教育服務管理“六步法”,發揮好流動黨組織、流動黨員在社會管理和服務中的作用。進一步加強基層羣團組織和其他社會團體建設,努力形成與黨委、政府互聯互補互動的社會管理網絡。

(二)整合基層管理和服務資源。最大限度整合基層管理服務資源,強化基層工作基礎,形成覆蓋城鄉、條塊結合的管理服務體系,做到橫向到邊、縱向到底,實現社會管理終端化。進一步拓展和發揮各級服務平台的功能,構建市、縣、鄉鎮街道、村(社區)四級服務體系,最大限度地方便羣眾辦事。全面加強鄉鎮街道綜治工作中心、便民服務中心、公共安全監管中心等三大社會公共服務管理平台的規範化建設,並推動其功能向村級延伸,提高覆蓋率,增強聯動性。加強基層綜合執法機制建設,重視發揮垂直部門在基層派出機構的社會管理作用。建立健全政府投入和社會投入相結合的基層經費保障機制,確保基層社會管理和服務有人幹事、有錢辦事。

(三)強化城鄉社區自治和服務功能。建立健全以城鄉社區(村)黨組織為核心、以羣眾自治組織為主體、社會各方廣泛參與的新型城鄉社區(村)管理機制,推進社區居民依法民主管理社區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深入開展“社區建設年”活動,積極推進和諧社區創建活動,把社區建設成為管理有序、服務完善、文明祥和的社會生活共同體。健全社區管理服務機構和內部組織結構,發揮業主委員會、物業管理機構、駐區單位等在社區建設中的積極作用,引導各類社會組織、志願者參與社區管理和服務。積極引導羣眾通過各種方式參與社區建設,吸納流動人口參與社區治理。完善社區硬件建設,加強社區專職工作者隊伍建設,加大財政對社區建設的保障力度,積極探索一條社會化、市場化管理和服務的新路子。

(四)建立完善社會管理綜合信息系統。廣泛運用現代信息技術作為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有效手段,儘快形成全面覆蓋、動態跟蹤、聯通共享、功能齊全的社會管理綜合信息系統。推進“數字**”建設,搭建地理信息數據交換與共享平台。加強公安、綜治、人口和計劃生育、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建設規劃、民政、教育、金融等部門各類信息的整合,加快建立社會管理綜合信息系統,探索創新“一站式”服務管理平台,實現互通互聯、共建共享。建立健全有關實名登記制度,探索建立以公民身份號碼為唯一代碼、統一共享的人口基礎信息庫。加快公共服務信息化建設,大力推廣“市民卡”,真正方便羣眾生活。

五、加強和創新社會治安打防控體系

(一)着力完善刑事犯罪打擊與整治工作機制。始終保持對刑事犯罪活動的高壓態勢,加大對黑惡勢力、涉槍涉爆、搶劫搶奪盜竊等犯罪活動的防範打擊力度,堅決遏制嚴重刑事犯罪高發的勢頭,全力維護人民羣眾生命財產安全,切實提升羣眾安全感和滿意度。加大對治安混亂地區和突出治安問題的整治力度,對問題突出的地方,查清問題產生原因、工作薄弱環節和責任部門單位,採取掛牌督辦、領導包點、通報警示等方式,限期改善面貌,防止釀成大的事件。

(二)着力構建立體型治安防控體系。深入實施情報信息主導警務戰略,提高情報信息的收集、研判和應用水平,切實提高快速反應能力。堅持專羣結合、羣防羣治,強化公安機關警務力量與專職巡防隊、羣防羣治隊伍的工作聯動,健全警民聯防、村企聯防、接邊聯防、駐地單位共防等多種聯防機制,大力推行“網格化”治安巡防模式,形成“點控、線巡、面防”的大巡防格局。加強城鄉社區警務建設,把警務工作進一步拓展延伸到最基層。積極推廣農村治安管理小區化的做法,對治安形勢複雜的村莊,落實封閉、半封閉式管理措施,切實改善農村治安環境。大力推行社會管理視頻監控系統深度應用以及鄉鎮街道警務指揮中心建設的做法,組織實施新一輪社會治安動態視頻監控系統建設。堅持人機互動,做到24小時網上視頻巡邏、定點監控與治安巡邏相結合,切實提高社會治安動態管控能力。深化“技防進企業”、“技防進社區”、“技防進家庭”等活動,不斷提高廣大企業、城鄉社區和居民家庭的自防能力。加強行業陣地控制,創新娛樂場所、網吧、旅館業、廢舊物品收購業等管控機制,確保行業規範有序。

(三)着力推進“網上公安局”建設。加強互聯網警務模式創新,深化**市“網上公安局”建設,進一步拓展網站服務內容,完善網上辦事、網上服務、網上管理、網上互動、網上宣傳等功能。積極推出實名認證、網上預約、警民懇談、陽光執法等便民利民措施,建立“一站式服務、一體化辦事、一鍵式管理、一網通互動”的網上服務管理新平台,推進實體警務網絡化,切實提升治安管理和服務水平。探索將“網上公安局”這一做法推廣到其他部門和工作領域,着力破解羣眾辦事煩、辦事難的問題。

六、加強和創新公共安全管理體系

(一)健全安全生產監管機制。健全和完善市、縣市區、鄉鎮街道三級安全監管體系,落實安全生產屬地監管責任,強化安全生產基層基礎建設。進一步落實部門(行業)安全監管責任,深入開展安全隱患排查整治,有效預防各類事故的發生。大力推進各行業、各領域的安全生產標準化、規範化建設,督促企業依法履行安全生產主體責任,積極探索政府、社會、企業多方參與的安全監管方式和途徑。

(二)健全食品藥品安全監管機制。進一步理順食品藥品安全監管體制,完善考核評價和責任追究機制,落實企業在食品藥品安全中的主體作用。建立食品藥品質量追溯制度,形成來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證、責任可追究的安全責任鏈。健全食品藥品安全應急體系,強化快速通報和快速反應機制。嚴厲打擊食品藥品領域違法犯罪活動,加強對食品藥品監管過程中瀆職行為的查處,提高監管的有效性和公信力。加強食品藥品電子監管和技術支撐能力建設,強化檢驗檢測、風險監測和安全預警。

(三)健全環境、交通、消防安全監管機制。深化生態市建設,深入實施重大生態工程,加強重點區域和行業整治,切實解決羣眾反映強烈的環保問題。以減排工作為抓手,實施工程減排、結構減排和管理減排,促進環境質量改善。加強企業環境風險監管和隱患排查,切實增強企業法人環境安全意識,落實企業法人環境安全主體責任。加強交通管控中心、交通智能監控路口、“浮動車輛數據”分析系統等建設,及時跟進源頭管控、快速處置工作機制,切實解決城區交通行車難、停車難問題。積極推動社會單位消防安全能力建設和消防控制室、建築消防設施整治,開展社會消防安全“防火牆”工程建設,着力提高預防火災能力。

(四)健全應急管理體制。建立健全各類突發事件的監測預警工作機制,落實重大突發性事件風險隱患排查整改機制。進一步完善應急預案體系,加快推進政府綜合應急平台建設,建立健全應急處置聯動機制。落實基層黨政主要領導的應急處置第一責任,確保第一時間到場處置。建立健全軍地協調機制,建立市、縣兩級民兵應急分隊。加強應急保障能力建設,推進應急隊伍、專家隊伍建設。加強城鄉重要基礎設施和生命線工程的安全保護,提高重點領域、重點區域和薄弱環節的應對水平。建立健全信息發佈和輿論引導機制,形成良好的應對工作輿論環境。建立健全社會動員機制,積極開展應急示範村居、社區、企業、學校等建設,加強全民風險防範和應急處置能力建設。

七、加強和創新非公有制經濟組織、社會組織管理體系

(一)明確非公有制經濟組織服務管理職工的社會責任。指導和幫助非公有制經濟組織全面提升自身素質,明確非公有制經濟組織服務管理職工的社會責任。全面貫徹實施各項勞動法律法規,深化“和諧企業”創建,建立健全工資集體協商機制,以擴大勞動合同覆蓋面、增加一線職工工資、加強社會保險、改善勞動條件為重點,依法維護職工和企業的合法權益,促進企業持續發展,實現廣大勞動者體面勞動和尊嚴生活。建立健全企業工會、共青團等羣團組織,加強和規範企業職工維權幫扶中心(站)建設,鼓勵開展各類依法維權、醫療互助等活動。積極開展對職工的教育培訓,引導職工增強覺悟、遵紀守法、提高業務水平。進一步完善非公有制經濟代表人士綜合評價約束機制建設,大力加強“新台商”隊伍建設,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組織健康發展和非公有制經濟人士的健康成長。深入推進光彩事業,積極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組織和非公有制經濟人士投身社會公益慈善。

(二)推動社會組織健康有序發展。堅持一手抓引導發展、一手抓依法管理,加強對社會組織的登記管理和日常監管,推行基層社會組織登記備案管理和評估制度。制定扶持引導社會組織發展的政策,設立並不斷壯大社會組織專項發展基金,重點培育和優先發展經濟類、公益慈善類、基層服務類、城鄉社區社會組織和民辦非企業單位,扶持社會組織規模化、品牌化。推行“政會分開”,引導社會組織完善內部治理結構,健全社會組織民主選舉、民主決策和信息公開制度,加強自律建設,更好地發揮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監督和表達訴求、維護權益、有序參與、化解矛盾的作用。拓展政府和社會組織合作渠道,推進政府向社會組織購買服務,支持和推動社會組織參與社會管理。建立健全社會組織參與基層綜治委聯席會議等制度,構建社會組織協調配合綜治工作機制。

八、加強和創新信息網絡管理體系

(一)依法促進信息網絡健康有序發展。加強組織領導和統籌協調,形成黨委統一領導、政府嚴格管理、企業依法運營、行業加強自律、全社會共同監督的綜合管理格局。各級幹部要善學、善用、善管互聯網,提高運用互聯網服務羣眾的能力。堅持分級管理和屬地管理相結合,建立健全市、縣互聯網管理機構,加強互聯網管理工作隊伍建設,進一步落實管理責任,着力提高互聯網管理效能。加強互聯網基礎管理,強化網站准入和網站接入服務等源頭環節管理,加大技術手段和監管平台建設,依法規範網絡信息傳播秩序。

(二)強化網絡輿論引導和處置工作。進一步加強網絡主流文化陣地建設,建立專兼職結合的網絡評論員隊伍,不斷鞏固和壯大網上主流輿論,培育健康向上的網絡文化。健全黨委、政府與公眾的網絡多元對話機制,深入開展各種形式領導幹部與網民互動交流活動,建立健全黨政主要領導網民留言辦理長效機制。加強網絡輿情分析、研判和監測,探索開展輿情氣象站建設,及時主動迴應社會和羣眾關注的熱點問題。完善黨委、政府新聞發言人和網絡發言人等制度,對突發性事件在第一時間發佈權威信息,掌握輿論引導的先機和主動權。深入實施“五個二”網絡計劃,修訂完善重大網絡輿情處置預案,全面實行重大輿情信息即時專報制度,落實網絡突發事件應對措施,不斷增強重大突發事件和羣體性事件的網上輿論應對能力。

(三)健全網上網下結合的綜合防控機制。開發完善全市網警基礎工作信息化管理系統,把網上防範控制與網下落地查處結合起來。深入開展互聯網和手機媒體淫穢色情及低俗信息專項整治行動,依法嚴厲打擊網絡色情、賭博、詐騙等違法犯罪活動,淨化網絡環境。加強網絡法制教育,繼續深化“文明辦網、文明上網”活動,使互聯網成為全社會共建共享的健康精神文化家園。

九、加強和創新社會環境建設體系

(一)大力加強全社會思想道德建設。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強化思想政治工作,大力宣傳金啟和、何小川、杜洪英等身邊先進典型,引導全社會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堅持正確宣傳導向,有效引導社會輿論,鞏固和發展積極健康向上的主流輿論,努力為改革發展穩定營造良好氛圍。深化**人文精神的研究宣傳,深入開展“解放思想、創業創新”大討論活動,激發全市人民的創業熱情和創新活力。大力推進文化大市建設,繼續深化“三個三”文化計劃,努力滿足人民羣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加強社會心理服務,注重心理危機預警和心理疏導,培育理性、開放、包容的社會心態。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優良傳統,以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為目標,深入開展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活動,大力開展羣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倡導“文明市民”新風尚。

(二)建立健全社會誠信體系和行為規範。進一步發揮政府誠信在社會誠信體系建設中的導向作用,建設“信用**”。進一步建立社會誠信規範和約束體系,構建社會化的失信懲戒機制。完善市場主體公共信用數據庫,並依法向社會開放。引導企業確立和踐行誠實守信的管理理念,建立完善企業信用管理制度。加強個人誠信體系建設,探索建立統一的公民信用記錄平台,加快個人誠信評估和失信懲戒制度建設,提高公民個人信用素質。強化社會公眾誠信教育,積極構築社會誠信網,努力營造良好信用環境。

(三)提高全社會法治化管理水平。加快推進“**法治建設”,堅持把依法治國基本方略落實到社會管理的各領域、全過程,注重運用法律手段調節社會關係、規範社會行為、保障公民權益。認真組織實施“xx”普法規劃,努力形成崇尚法律、遵守法律、維護法律權威的氛圍,增強全社會法治意識。更加註重對領導幹部、執法人員、公務員的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不斷提高依法決策和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全面推進依法行政,規範行政決策和行政執法行為,深化落實行政執法責任制,促進嚴格、規範、公正、文明執法。推進綜合執法,減少執法層級,整合執法資源,提高執法效能。進一步深化司法及工作機制改革,大力推進“陽光司法”,保護公眾的知情監督權和當事人合法權益。規範自由裁量權行使,建立健全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機制、司法過錯與瀆職責任追究制度、案件質量評查與責任追究制度,維護司法公平公正。

(四)推進基層民主政治建設。深入開展“民主法治村(社區)”建設,全面推行村委會“海推直選”和“自薦直選”,努力實現農村基層民主選舉法制化、民主決策程序化、民主管理規範化和民主監督制度化。健全基層黨員參與制度、基層黨內民主監督制度等,完善基層黨組織內部的議事規則和決策程序。深化民主懇談活動,不斷規範程序、改進方法、豐富內容,使該活動成為基層組織推進決策科學化、民主化的基本要求。大力總結和推廣村級組織民主決策五步法、參與式公共財政預算、企業工資集體協商等經驗做法,繼續深化部分機關、企業、學校基層黨組織領導班子“公推直選”試點。建立健全基層黨務公開、政務公開、廠務公開、村務公開等制度,探索羣眾參與社會管理的有效途徑。加強黨代會常任制制度體系建設,探索街道黨員代表會議制度,全面推廣黨代表工作室等做法,推進代表履職常態化。

十、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組織保障體系

(一)加強和完善社會管理新格局。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充分發揮黨的領導核心作用,支持人大及其常委會依法履行監督職能,充分發揮人大代表在反映羣眾利益訴求、促進社會和諧穩定中的作用;支持政府依法行政和依法管理,推進法治政府、陽光政府和服務型政府建設;支持政協圍繞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參政議政、獻計獻策、民主協商;支持民主黨派、人民團體等在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中充分發揮作用。黨政主要負責同志要承擔社會管理第一責任,各有關部門、單位要切實履行職責,抓好各項政策措施的落實。建立健全各級社會管理組織領導和協調機制,整合部門管理力量,形成工作合力。研究制定社會管理工作考核評價指標體系,將其納入市對縣市區發展目標責任制考核辦法中去,並把社會管理工作實績作為對領導班子、領導幹部綜合考核評價的重要內容。推進社會管理項目化建設,加強跟蹤督查,及時總結推廣創新做法,確保工作實效。

(二)加強各級領導幹部社會管理能力建設。各級領導幹部要主動適應形勢發展需要,加強對社會管理重大問題的調查研究,自覺學習掌握社會管理相關理論和科學分析社會形勢的方法,提高社會管理能力和水平。各級黨校、行政學院要增設社會管理相關課程,加強對各級領導幹部的社會管理知識教育培訓,對鄉鎮、村和街道、社區黨組織書記進行集中輪訓。提高新形勢下各級領導幹部的羣眾工作能力,堅持教育羣眾和服務羣眾相統一,繼承創新羣眾工作方式方法,提高新時期羣眾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牢固樹立羣眾觀點,自覺踐行羣眾路線,健全完善服務羣眾、聯繫羣眾制度,深化完善領導與羣眾面對面的“懇談日”活動、“走進矛盾、破解難題”專項行動和“雙服務”等活動,健全領導下基層調查研究和領導聯繫重大事項制度,與時俱進地做好聯繫羣眾、組織羣眾、服務羣眾、團結羣眾的各項工作。加強黨風廉政建設,嚴肅查處損害羣眾利益的違紀違法案件,以懲治腐敗的實際成效取信於民。

(三)加強專兼職社會管理隊伍建設。出台社會工作人才發展專項規劃,研究制定培養、使用和激勵等方面的政策制度,推進社會工作者組織和人才隊伍建設,發揮社會工作者在社會管理工作中的積極作用。鼓勵地方與高校開展合作辦學,加強社會管理學科建設,多途徑、多渠道培養社會工作人才。建立社工關鍵崗位持證上崗制度,確定職業規範和從業標準,推進社會工作者專業化、職業化、社會化。加強專業志願服務隊伍建設,建立機關幹部義工隊伍,建立健全市、縣、鄉三級義工組織管理服務網絡,推進社會志願服務長效機制建設。

(四)加強社會事業建設。把推進社會事業建設作為加強社會管理的重要基礎性工作,深入實施“民生優先”戰略,加快推進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從源頭上為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夯實基礎。深化公共財政體制改革,逐步提高社會建設和社會管理支出在財政支出中所佔比例。堅持教育優先發展,加快推進基本公共教育服務均等化、高中教育多樣化,積極發展成人教育、社區教育和網絡教育,構建全民教育和終身教育體系。把擴大就業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優先目標,積極實施創業扶持政策,完善城鄉就業服務體系,加強職業技能培訓,全面提高勞動者就業能力。完善社會保險體系和社會救助體系,加快推進“覆蓋城鄉、惠及全民”的社會保障進程。深化醫藥衞生體制改革,加強城鄉醫療衞生服務體系建設,逐步解決羣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

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是社會管理領域的一場深刻變革,是一項宏大的社會系統工程。全市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幹部要解放思想,搶抓機遇,大膽探索,勇於創新,切實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認真做好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各項工作,為全面建成惠及全市人民的小康社會,打造“山海秀麗、富裕和諧”的新**作出新的貢獻!

標籤: 創新 管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gzheng/jueding/373w6v.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