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學習心得體會 >

論語學習心得1000字(通用22篇)

論語學習心得1000字(通用22篇)

論語學習心得1000字 篇1

《論語》是我國古代偉大思想家孔此文來源於本站的弟此文來源於本站及再傳弟此文來源於本站對孔此文來源於本站及其弟此文來源於本站的言行的記錄,其核心思想是“仁”。《論語》中的《學而》篇就向人們講述了關於教育方法和學習方法,特別論述了怎樣做人的為人之道。在《論語》學而篇的學習中,我頗有感受。

論語學習心得1000字(通用22篇)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這句話的意思是説不擔心別人不瞭解自己,只擔心自己不瞭解別人。在生活中,假如我們每個人都能設身處地多為別人考慮,多站在對方的角度上想問題、做事,我想許許多多的矛盾、糾紛甚至悲劇都不會產生。然而,當利益衝突一旦出現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呢?為什麼今天的我們想問題總是忽略了它呢?

還記得剛買電腦那陣兒,本來狹小的寢室一下多出了五台電腦,每個人都想把此文來源於本站機放在自己的最方便、最安全的地方。而每個人對電腦的使用時間和方式都各異,為此寢室裏經常發生冷戰,電腦佈局模式不斷更改,弄得寢室沒有一絲“温暖”,悶得人難受。後來我們冷靜了下來,試着為對方考慮,大家彼此道了歉,都做出了讓步,最後寢室形成了統一的作息時間,為了共同目的,我們終於和好如b初,又是好姐妹。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學習而不思考就會迷惑而無所得,思考而不學習就會是危險的。《論語》中這句格言值得我們好好體會和牢記。學習型社會不但要求我們終生學習,更要掌握學習的方法。在大學四年裏,我們或許學習了較多的理論知識,但我們學習中的思考卻不夠,對社會的一些現實問題的探索更相當缺乏。我想我們大學生需要用更多的實踐來檢驗我們的知識。

今年暑假,我隨着我院三下鄉隊伍到了開縣(全國的貧困縣之一)。儘管只有短短的七天時間,在那裏的每一幕都牢牢留在我心裏,讓我真正看見了貧困山區的經濟、教育現狀。有一個鄉教學設施極差,沒有書桌、椅、圖書,教師缺編嚴重達200餘人,有些學生上學每天要走四五個小時。有的村小每學期只能上一次計算機課,有些孩此文來源於本站每一次都會走上半天的山路,學習三節課後再走回去。他們中不少孩此文來源於本站因為貧困等原因而輟學。

在返程的路上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為什麼山裏的孩此文來源於本站國小畢業或是國中畢業後,他們就面臨着勞作或打工就業呢?當地的學校教育又能給他們提供些什麼呢?而我們又能為他們做些什麼呢?

在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物質文明高度發展的今天,我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有很多東西值得我們繼承和發揚。《論語》就是文化經典之一,學而思,思而學,必定有益。

論語學習心得1000字 篇2

一.教學工作需要謹言、慎行

在《處世之道》中有這樣一句“多思、多想、多聽、多看、謹言、慎行”。對於我們教師而言,能做到多聽取師傅的意見,多用心觀察身邊有經驗老師的言行,多進行教學思考必定能幫助自身提高教育教學的能力,此謂“多思、多想、多聽、多看”。而對於“謹言與慎行”我覺得可以從兩方面理解。

首先,作為一名教師在與身邊同事相處時做到“謹言”和“慎行”非常地重要。俗話説“三思而後行”,無論是言語還是行動都需要經過細緻的考慮之後再去實踐,在整個團隊中我更多地是需要學習、傾聽前輩們的經驗之談,積極的做好自己的工作,多幹實事而不是誇誇其談。融入團隊,獲得更多老師的指導與幫助。

其次,在課堂教學中更應注重“謹言、慎行”。教師的言行是影響學生學習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教學設計中,老師的每一句話、每一個問題都應該經過縝密的思考,要注重課堂提問的設計,問題要有明確的切入點,能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動,也即“謹言”。一個鼓勵的眼、一次輕輕的撫摸、一個善解人意的手勢都會帶給學生無限的學習積極性,因此教師在課堂中的教學行為同樣值得謹慎考慮。

為此,我將把“多思、多想、多聽、多看、謹言、慎行”作為我為人、為師之道,相信它能讓我不斷提升自身的內在修養、增強為人師表的人格魅力。

二.教師應是“仁者”與“智者”的結合體

在於丹看來,《論語》中的“仁”指的是關愛別人;而瞭解別人就叫做“智”。她指出在現代社會中的為人必不可少的就是“仁”和“智”。我想在我們教學實踐中更應該提倡“仁”與“智”,通俗的説就是教師要懂得了解學生、關愛學生。教師要了解、關愛學生就應該站到學生中間來,善於從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這也體現在兩個方面。

首先,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充分解讀學生,關愛學生。新課程標準下我們提倡教師應該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課堂教學要讓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充分體現民主與平等。教師在課堂中應尊重學生,多鼓勵孩子思考,使每個孩子在老師的期待中、鼓勵中去求知,去創新。

其次,教師在課下要做到“走近一點、蹲下一點、微笑一點”,用心的去了解、愛護學生。多參與孩子們的活動,多和他們談心,聽取學生的意見,讓學生評説自己,給自己的教學提出意見,建立一種民主、平等的師生關係。

我想了解和關愛學生將是做一名教師永恆不變主旋律,就看你是如何用心去做課上和課下的“仁者”與“智者”。

應該説閲讀本書自己的感觸是比較深的,給我的啟示也很多。我想一本好書需反覆研讀,才能更好地把握其中的精髓,有時間我將再次細心研讀一番,希望與讀過此書的朋友們可以一起來品味。

本期,我教高一語文,使用的是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必修1)。這本教科書第4部分是“名著導讀”,導讀的內容是《論語》。教師要求學生讀《論語》,必須首先自己讀《論語》。為了激發學生的閲讀興趣,培養學生良好的閲讀習慣,提高學生思考能力與欣賞水平,我在網上瀏覽了有關孔子的一些專著,如《孔子評傳》、《孔子智慧》等,並且找出了一本《論語通譯》重新讀了一遍。

論語學習心得1000字 篇3

《學而》是《論語》的第一篇,共包括16章,涵蓋諸多方面的內容,從學習到道德修養,從孝悌到忠信,從君子到君主其實講的全部是做人的道理。雖為學而,但並不僅侷限於學習知識,更多的是強調個人品德的修養。在孔子看來,知識在於其次,最重要的在於做人。

“人不知而不愠”,別人不理解我,但我並不怨恨、惱怒。因為別人的不瞭解而憤憤不平,爭吵不休,實際是缺乏氣度與自信的表現。別人不理解我而出言諷刺,我不與之爭,也不怨恨之,只是淡然一笑,你有你的理解,我有我的堅持,如此而已。要做到舉世而非之而不加沮,正需要這樣的超然與堅持。人不知而不愠,不僅是一種大度,更是一種對自身所堅持之道的自信與堅守。

“子曰:巧言令色,鮮仁矣”。花言巧語,裝出和顏悦色的樣子,這種人的仁心就很少了。“仁”是儒家學説的核心,儒家崇尚質樸,反對花言巧語;主張説話應謹慎小心,説到做到,先做後説,反對説話辦事隨心所欲,只説不做,停留在口頭上。孔子的儒家思想重視人的實際行動,尤其強調人應該言行一致。但是,當今社會,情況卻往往不是這樣,巧言令色、長袖善舞的人,越來越多,人們似乎早已習慣了這樣一種浮誇的表現方式,漸漸將中華民族傳統的踏實、質樸的精神拋諸腦後,“仁心”則更不必説。在我們誇誇其談的背後,藏着的究竟是難填的欲壑還是真心誠意?撕下我們掛在臉上的面具,摘掉強作的笑顏,一張張疲憊而冷漠的面孔背後,還有一顆空洞的心。我們在今天讀《論語》就應該拋開塵世煩擾,摒棄花言巧語,尋找生活在當今社會中的我們所漸漸喪失的“仁心”。

“曾子曰:五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這句話的意思是“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誠實可信了呢?老師傳授給我的學業是不是複習了呢?”且不説要我們以竭心盡力、誠實可信、學而時習之來要求自己,當今的我們,又有幾人能夠每天沉心靜氣,思考自己一天的作為?忙碌似乎是沒有時間反思自己的最好藉口,我們看似每天在為理想奮鬥,但其實卻有很多人在不知所謂的忙碌中虛擲了青春。我們是不是應該問問自己,忙的究竟是不是自己想要做的?是不是順應內心的?今天,我們也許真的做不到曾子的要求,但我們至少應該在腳步匆匆之際,抽出片刻,反省一下自我,調整一下忙碌的方向,讓自己的目標更明確。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貧窮而不諂媚需要無盡的骨氣及傲氣,富有而不驕傲自大則只有真正謙虛的人才能做到,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做到這兩點已屬不易,更何況安貧樂道、富而好禮?不慼慼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像顏回那樣“一簞食,一瓢飲”的又有幾人?在如今物慾橫流的社會裏,我們是否能夠耐得住寂寞,不趨炎附勢、沽名釣譽?我想,這些都是我們在閲讀《論語》的過程中應該反思、拷問自己的問題。

“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不要同與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過錯,就不要怕改正。道不同不相為謀,與志同道合之人交朋友能夠激發我們實現目標的動力。自己有了過錯,首先想到的不應該是紋飾、狡辯,而是改正。過而能改,善莫大焉。改正過錯不是沒用無能,反而是大智大勇的體現。只有能正視錯誤並勇於改正的人,才能夠尋找到生活與學習的真諦。

“夫子温良恭儉讓”。温順、善良、恭敬、儉樸、謙讓。這是孔子的學生對他的讚譽,這五條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傳承到如今雖然表面上還在被大家讚譽,但其實很多人的內心並不以為然,認為現在還這樣是會吃虧的。但我覺得,這五種品德,體現了人的本性之美,不論到什麼時候都是我們修身養性的標準,是我們應該繼續傳承下去的美德。

《論語》學而篇的十六章每一章都給人以深刻的思考,在我們現在更側重於知識學習而忽視品德修養的時代,更能給我們帶來啟示。我們應該靜心沉入其中,遠離塵囂,返璞歸真,尋找聖人留給我們的生活、學習之真諦。

論語學習心得1000字 篇4

初讀《論語》,或是無法參透,或是略有所悟,或是心有靈犀,但那種“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精神,那種循循然善誘人的教學方法,那種謙謙君子之風,卻總能讓我心存快慰,欲罷不能。於是不止一遍地讀她,品她,悟她,儘管只是片言隻語,但字字珠璣,如行雲流水,簡約精煉:或睿智從容,如天之遼遠;或縱橫開闔,如飛瀑流瀉;或恬靜悠然,若和風習習……面對《論語》,我猶如面對一位巨人——從古至今,它的精深博大,言簡意賅,讓人有高山仰止之感。我邊讀邊記,邊記邊思,在品味與欣賞中,我像一株乾渴已久的禾苗,忽然遇到了一場痛快淋漓的甘霖,舒枝展葉貪婪地汲取其中的養料。越走近孔子,愈發感覺孔子教育思想的博大精深。透過文字,我和智者正面晤對,聆聽他“任人唯賢”的人才觀念、“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的教學方法、“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義”的教育主張……

讀《論語》,令我感念至深的當屬孔子的“學而不厭”。孔子“學富五車”,卻一生“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用行動踐行着“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些教育思想激勵了無數教師,也照亮了無數心靈。孔子的精闢言論,不正是一種謙虛、嚴謹、勤奮、自勵的治學態度嗎?再想想自己,雖然也很敬業,無日不在思索如何使學生的學業更加進步,但是卻很少從“學”上下功夫,以至事倍功半,職業倦怠感日增。其實,我們的教育生活本可以達到一種清風朗月、高山流水的境界。“學”以教之始,只需我們把心思放到學習上,向前人學、向同事學、向學生學,我們就會發現那“潺潺小溪、綠草茵茵”的精神家園。正所謂“善學者,師逸而功倍,又從而庸之;不善學者,師勤而功半,又從而怨之”了。

讀《論語》,讓我心靈震顫的當屬孔子的“誨人不倦”。他的 “有教無類”令人感動,也讓人倍感温暖。《論語•為政》中記載了孔子對其學生顏回的觀察:“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孔子正是在觀察學生,瞭解學生,尊重學生的基礎上,對他們因材施教。的確如此,正如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葉子,我們面對的學生都有着各自的特點。作為教師,只有深入細緻地瞭解、尊重學生的個別差異,方能“因材施教”。於是我想方設法、通過多種渠道,走進學生心靈,開展“週記對話”,健全“班級檔案”,開展 “教師贈言”,開設“心語班刊”,給每一個孩子平等的呵護,在“春風化雨”般的教育中,享受“誨人不倦”的大樂!“有禮者敬人。敬人者,人恆敬之。”孔子和學生的關係也是歷代師生關係的典範,他們既像父子,亦像兄弟,更多的則是像朋友。正是在這種亦師亦友的關係中,在因材施教的智慧薰染下,孔子20xx年弘道,誨人不倦,終得桃李遍天下,三千弟子,七十二賢人 。仁者愛人,愛眾親仁,應成為我們的立身之本;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更應成為我們的為師之道啊!

“書香能致遠”,的確如此!讀《論語》,為人師,就讓我們在聖賢的光芒下且思且行,以淡定從容的心態把握人生,用思想的清泉充盈心靈,用經典的睿智之語指引前行的方向。為人師,讀《論語》,讓我更確信:做好教師這一職業工作,必須用愛播種,用心耕耘。

論語學習心得1000字 篇5

孔子被後世尊為“至聖先師”、“萬世師表”,他將畢生精力貢獻於教育工作,敏而好學,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重視道德修養,是一位盡職的好教師,成為後世教師學習的楷模。《論語》中很多篇章都可以看到孔子對師德修養的相關論述,帶給後世為師者莫大的啟示,作為教育工作者看後受益匪淺,感觸頗深。

1、立志有恆,加強修養。

孔子強調立志在道德修養中的重要作用。他説,“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論語:子罕》)。因此,教師不僅要自身,還要教育學生確立崇高志向,樹立人生理想,作為個人努力的方向。

孔子的道德修養過程,帶給我們啟示:人的道德修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取得的成績也不是容易的事,要經過長時間的學習和鍛鍊,要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覺地遵守道德規範,而不是勉強去做。你想成為一個合格的教師,要教出合格的學生,這也非一朝一夕的事,要經過長時間的鍛鍊和知識的積累。

2、自省自克,改過遷善。

道德貴在自覺,孔子特別強調從自我做起。他説,“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已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衞靈公》)。要求嚴以律己,寬以待人,設身處地為別人着想。

人無完人,人都有犯錯誤的時候,要隨時對自己的行為進行檢查,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問題,以免再次範錯誤,這樣就會起到自我監督的作用。孔子認為,道德準則和規範是公共利益的體現,對個人起約束作用,因此,需要剋制自我,生活中沒有不犯錯誤的人,關鍵是看對待錯誤的態度,你及時發現錯誤或者別人給你指出錯誤,你能懸崖勒馬,知錯就改,不斷地完善自我,昇華自我。

3、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教師要儘自己的社會職責,應重視自身的學習修養,掌握廣博的知識,具有高尚的品德,這是教書育人的前提條件。孔子説“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論語:述而》)“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論語:公冶長》)。孔子走到哪裏,學到哪裏,並且“不恥下問”(《論語:公冶長》)。他説:“三人行,必有吾師焉。”(《論語:述而》)。每個人不是一出生就知天下,都是要經過不同階段的教育,學到一些為人處事的道理,刀不磨要生鏽,人不學要落後,要活到老學到老,這才體現了人的一生的價值。

4、以身作則,言傳身教。

孔子對學生的教育,不僅有言教,更注重身教。教師都要通過嚴以責己,以身作則來感化學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論語:子路》),充分説明了身教的重要性。的確,如果教師能做到以身示範,雖沒有言語的説教,仍然能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身教重於言教,教師的一言一行直接影響學生的一生。如果遇到一位好教師,那麼他的學生將一生受益,也許會輝煌一生,如果遇到一個不認真負責的教師,他的學生也許就會默默無聞一生,直到老也一事無成。

5、愛護學生,無私無隱。

愛護學生、關心學生是一個教師成功的必須具備的條件。孔子説:“仁者愛人”、“智者知人”《論語:顏淵》)。教師要隨時關心學生品德、學業的增進以及學生們的生活與健康狀況,和學生要建立深厚的情誼。不溺愛、不袒護學生,這才是教師對學生真正的愛呀。學生對知識的渴望,教師無私奉獻,無以回報。

6、相信學生,鼓勵學生。

孔子對學生充滿期望,他説“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不如今者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論語:子罕》)這裏包含了青年人超過老年人、學生超過教師、長江後浪推前浪的發展觀點。

教師應該相信學生的潛能,認為學生可以超過教師,鼓勵學生。孔子説“當仁不讓於師”。(《論語:衞靈公》),面臨着實行仁德的事情,可以不必對老師謙讓。這裏包含着在仁德和正義面前師生一律平等的思想以及“吾愛吾師,更愛真理”(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所言)的觀點。師生都是平等的,學生的觀點正確可以反駁老師,甚至學生可以嚴厲地批評教師,而教師也要虛心接受學生的意見和批評,這才體現了平等的師生觀。

7、不斷學習,努力創新。

孔子認為教師要講究教學方法,善於啟發學生的心智。“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論語:為政》)。教師必須自己經常温習故業,融會貫通,做到有新的領悟、新的體會、新的發現,才能勝任教學工作。教師不僅給學生以知識,還要使學生獨立求知,獨立思考,並能做一個有道德修養的人,這樣才算是好的教師。

教師首先得加強自身的素質的提高和知識的積累,在假期和業餘時間不斷充電,才能滿足學生求知慾望。提高業務素質和教學能力,才能教出一批又一批有用的新時代合格人才。

論語學習心得1000字 篇6

學習了于丹的《論語》心得使我受益非淺。于丹對《論語》從七個方面進行了拆講與分析。先我就從作為一名普通的角度就於丹《論語》心得談談自己的感想。

一、天地人之道

孔子説:“天人合一”。于丹解釋説這種天人合一就是人在自然中的和諧。我們作為一名普通的教師,我們的和諧是什麼?我想最根本的應該是教師與學生的和諧。我覺得教師很學生是相輔相成的一個組合,而不是對立的組合。這就是我們學習這本書後,我們應該追求的和諧。

孔子教育學生時態度是平和的,心中是有信念的。我們作為一名技校的老師,我們面對的是一個特殊的羣體,他們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沒有紮實的學習功底。這就要求我們在教育我們的學生的時候能夠心態平和的教育學生,而且要對我們自己的學生有信心。能夠發自內心的肯定我們的學生。

于丹在《論語》心得中提到了“怒”和“仁”,並對其進行了解釋。談到“怒”指得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是説自己不想幹的事,你就不要強迫給別人幹。我們在自己的工作、生活、教學中也許已經遇到過類似的事情,我們怎麼處理的?我在教學工作中有過這樣錯誤的認識我是老師,你是學生。所以我不想幹的事讓你來幹。現在看到這樣的一個“怒”字。我不僅對自己有這種思想而覺得不該。這是沒有正確理解“教師”這個名詞的結果。而“仁”解釋是“關愛別人,就是仁;瞭解別人,就是智。”當看到這裏我不敢問自己我對別人做到“仁”了嗎?我只問自己對自己工作、教育的對象做到“仁”了嗎?我真的從心裏關愛我的學生嗎?真的做到了解每一個學生嗎?我認真的審視並認真反省了自己的教育教學理念,爭取在以後的工作中以天地人之道的中和諧的思想完成教育教學工作。

二、心靈之道

人們常説“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所以一個老師的心靈思想直接影響一批學生的思想觀念。于丹在“心靈之道”中這樣説道:“人首先要能夠正確面對人生的遺憾,要在最短的時間內接受下來,而且要用內心的淡定與坦然彌補遺憾。”因此我們在與學生接觸的時候要先讓自己的心平靜下來。不要把自己不良的情緒傳染給學生。平靜自己煩躁的心情,于丹是這寫到的“當不幸降臨了,的方法就是讓它儘快的過去,這樣你才會騰出更多的時間去做更有價值的事情,你才會活得更有效率,更有好心情。”

不僅我們有一個好的心態,還要把這種好的心態傳播出去教育學生在今天這麼一個競爭激烈的時代,保持良好的心態比歷任何一個時期更加重要。要使學生明白在這個時代無論做什麼都要有一個坦蕩蕩的胸懷。

三、處世之道

現在我們生活的環境是相對獨立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圈。我們如何和自己周圍的人相處呢?如何適應這樣的社會?于丹在“論語”心得中是這樣説的:“無論對朋友還是對領導,都要保持一定的距離,掌握好親疏的分寸。距離和獨立是一種對人格的尊重,這種尊重即使在最親近的人中間也應該保有最美的境界。”

除了有正確的交際觀點,我們在為人處世上還要自我做起。在與別人交談或評價他人時要先考慮一下自己是否有資格去評價他人。所以我們在為人處世上應該時時刻刻要遵循于丹“論語”心得中提出的“多思、多想、多聽、多看、謹言、慎行”。在工作中努力做到少説多做,做事要積極,説話要謹慎。在遇到問題和處理問題時説話要用腦子,做事要考慮後果。用這種“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的處世心態要約束自己要求自己。並貫穿到教學中去,使學生能從自己的觀念中提前適應社會。無論以後在社會中做什麼工作都能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真正做到在其位,謀其政。

四、君子之道

于丹在“論語”心得中就孔子提出的“君子”談了自己的三點認識,她認為作為君子要具備三種境界:第一種境界是做一個善良的人,不怨天、不尤人。第二種境界是無恆產而有恆心。第三種境界是矜而不爭,羣而不黨。

首先是第一種境界,我認為做一個善良的人不只是“君子”應具有的境界。而且還是我們為人的根本,做人的標準。可能我們無法做到不怨天、不尤人。但是于丹告訴我們我們的生命是有限的,不要讓我們的有限生命在苛責外在的世界中度過。另外不要只一味的抱怨外界的環境,我們自己的身上也需要這種“苛責”。

論語學習心得1000字 篇7

初讀《論語》,或是無法參透,或是略有所悟,或是心有靈犀,但那種“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精神,那種循循然善誘人的教學方法,那種謙謙君子之風,卻總能讓我心存快慰,欲罷不能。於是不止一遍地讀她,品她,悟她,儘管只是片言隻語,但字字珠璣,如行雲流水,簡約精煉:或睿智從容,如天之遼遠;或縱橫開闔,如飛瀑流瀉;或恬靜悠然,若和風習習……面對《論語》,我猶如面對一位巨人——從古至今,它的精深博大,言簡意賅,讓人有高山仰止之感。我邊讀邊記,邊記邊思,在品味與欣賞中,我像一株乾渴已久的禾苗,忽然遇到了一場痛快淋漓的甘霖,舒枝展葉貪婪地汲取其中的養料。越走近孔子,愈發感覺孔子教育思想的博大精深。透過文字,我和智者正面晤對,聆聽他“任人唯賢”的人才觀念、“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的教學方法、“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義”的教育主張……

讀《論語》,令我感念至深的當屬孔子的“學而不厭”。孔子“學富五車”,卻一生“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用行動踐行着“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些教育思想激勵了無數教師,也照亮了無數心靈。孔子的精闢言論,不正是一種謙虛、嚴謹、勤奮、自勵的治學態度嗎?再想想自己,雖然也很敬業,無日不在思索如何使學生的學業更加進步,但是卻很少從“學”上下功夫,以至事倍功半,職業倦怠感日增。其實,我們的教育生活本可以達到一種清風朗月、高山流水的境界。“學”以教之始,只需我們把心思放到學習上,向前人學、向同事學、向學生學,我們就會發現那“潺潺小溪、綠草茵茵”的精神家園。正所謂“善學者,師逸而功倍,又從而庸之;不善學者,師勤而功半,又從而怨之”了。

讀《論語》,讓我心靈震顫的當屬孔子的“誨人不倦”。他的 “有教無類”令人感動,也讓人倍感温暖。《論語?為政》中記載了孔子對其學生顏回的觀察:“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孔子正是在觀察學生,瞭解學生,尊重學生的基礎上,對他們因材施教。的確如此,正如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葉子,我們面對的學生都有着各自的特點。作為教師,只有深入細緻地瞭解、尊重學生的個別差異,方能“因材施教”。於是我想方設法、通過多種渠道,走進學生心靈,開展“週記對話”,健全“班級檔案”,開展 “教師贈言”,開設“心語班刊”,給每一個孩子平等的呵護,在“春風化雨”般的教育中,享受“誨人不倦”的大樂!“有禮者敬人。敬人者,人恆敬之。”孔子和學生的關係也是歷代師生關係的典範,他們既像父子,亦像兄弟,更多的則是像朋友。正是在這種亦師亦友的關係中,在因材施教的智慧薰染下,孔子10年弘道,誨人不倦,終得桃李遍天下,三千弟子,七十二賢人 。仁者愛人,愛眾親仁,應成為我們的立身之本;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更應成為我們的為師之道啊!

“書香能致遠”,的確如此!讀《論語》,為人師,就讓我們在聖賢的光芒下且思且行,以淡定從容的心態把握人生,用思想的清泉充盈心靈,用經典的睿智之語指引前行的方向。為人師,讀《論語》,讓我更確信:做好教師這一職業工作,必須用愛播種,用心耕耘。

論語學習心得1000字 篇8

我認為學習《論語》的目的旨在讓學生了解並吸收前人思想中的精華和有益於自己的思想修養的部分。所以我們的教學重點不在於逐字逐句吃透課文,而在於把握課文大意,理解課文教給我們的學習方法、學習態度和做人道理。

而在教學實踐中,我感覺好像真的在學生們面前打開了一扇窗户,鋪開了一條通道,讓他們穿越了時空,去閲讀、去思考、去吸取、去與兩千多年前的大師直接對話,瞭解並深刻地認識了我們的祖先,去學習、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讓學生對學習文言文有興趣,願意去讀,這課就沒有白上。

説到我的教學過程,上課我注意激發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課堂上加大讀的力度,例如散讀、齊讀、領讀、個人讀、小組讀。通過讀的訓練,同學們對課文就容易把握。為後面的講解奠定基礎。從讀入手,這樣也就更好地是學生掌握文章的內容和內涵。

因為《論語》都是文言文,又是大思想家的理論,在學習上有難度,後來經過研討,學生積極的解決疑難,還很順利。《論語》滲透着教學方法、學習態度、做人修身,對於學生來説此時正是需要這一教育的時候。

我認為本學期國學課我存在的不足之處主要體現在幾個方面:

1、由於古文中的知識點相對比較多,有的同學對個別知識點可能還不夠理解。如古今異義詞、通假字及特殊句式等。

2、學生能積極參與討論,如果能讓學生自己提出的問題,學生自己討論來得出結論,效果會更好;所以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我一定深入鑽研、虛心請教,進一步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論語學習心得1000字 篇9

對於《論語》,我們並不陌生,可是真真正正坐下來閲讀它還真的是第一次,可能我們對於《論語》中有很多經典名句很熟悉,但是你從深處挖掘一下,就會發現其實這些最簡單的句子裏面藴藏着最深刻的道理。

《論語》是一本記錄聖人孔子言行的書。在讀了之後,其實我們可以感受到孔子的理想和抱負,而且書裏面也記載了很多他教人的道理,並且他也十分嚴謹的規範自己,以自己實際行動來做出表率。我想:他之所以被後人稱為聖人,就是因為他把平常生活中的一點一滴累積起來,成了我們現在最寶貴的精神財富。孔子的言論很多,而我在這裏只是把讀到的一些我自己很有感觸的話想要拿出來分享一下。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顏淵》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自己不喜歡的,就不要強加給別人。比如説:飢寒是自己不喜歡的,不要把它強加給別人;恥辱是自己不喜歡的,也不要把它強加給別人。將心比心,推己及人,從自己的利與害想到對別人的利與害,多替別人着想,這是終生應該奉行的原則。這句話其實説着很簡單,但是在我們做起來總有一些困難,可能我們現在強加給別人的不是有形的物體,很多時候,我們總會在無形中把一些情緒強加給別人,就像我們經常説的: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我想這個是不可取的,所以這句話依然是我們要學習的一種態度。

欲速則不達。——《論語•子路》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想要快反而達不到目的。孔子的弟子有一些做官的,孔子教育他們幹出政績不要急於求成。任何事物發展有它的規律性,在學習上我們要循序漸進,打好基礎,在工作上我們同樣要這樣,很多人都想着我們做到怎麼怎麼樣的業績,可是光想着怎麼樣能夠快點的完成目標,做出成績,卻忘記了很多事情基礎很重要,過程也很重要,只想着快點到終點,而忽略了旅途中的風景,我想這並不是成功。很多時候,我們要放平心態,規劃好,腳踏實地地一步一步實現,這樣才會看到更美更長久的風景。

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論語•子罕》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消逝的時光像河水一樣啊,日夜不停地流去。現在我們很多人都喜歡享受生活,把時間浪費在一些吃喝玩樂上面,等到年齡大了,才發現很多事情並沒有實現,心裏就有很多後悔,可是時間卻在也回不去了。看着孔子説的這句話,在當時的社會,孔子都有如此感觸,説明無論世界怎麼樣發展變化,真理的東西還是永恆不變的,而我們也要時刻謹記這句話,合理安排好自己的時間,為自己的理想而奮鬥,不要等到失去了才來後悔。

我讀了《論語》後,知道里面很多道理放在我們現今社會還是經典,而且也是我們要做到的,就像于丹老師説得:《論語》沒有很嚴密的邏輯性,很多是就事論事,裏面也很少有長篇大論的文字,幾乎每一則語錄都很簡短,它就是一種態度,是一種樸素的、温暖的生活態度。

論語學習心得1000字 篇10

于丹教授的《論語心得》對於我,就像是人生中的良師益友。于丹教授用樸實無華的語言,為我們解讀了一個親切而温暖的孔夫子,讓本以為莫測高深的《論語》變得通俗易懂。每讀一遍,總會有不同的感觸。作為一名教師,更是受益匪淺。

一、教師的“仁恕”

“仁恕”是孔子儒家理論中最精髓的東西。于丹教授在“天地人之道”中解讀了“關愛別人,就是仁”;“恕,就是寬容的力量”。“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為人不僅要拿得起放得下,還應儘自己的力量去幫助別人。對於教師,就是要將心比心地理解學生,關愛他們,幫助他們健康成長。關愛學生,我們不僅要關心學生學業上的進步,知識的積累,身體的健康,更要全方位地關愛學生,關心他們的心理健康,關心他們正確人生觀、世界觀的形成,關心他們的精神需求,關心他們各種能力的培養。愛學生就要本着平等的心態去尊重每一個學生,傾聽他們的意見與呼聲,給他們足夠的寬容與理解,體諒他們的煩惱與苦悶,肯定他們的進步與成長,讓每個學生每天都能感受到老師對他們的愛與尊重,那麼他們將來也一定會是一個充滿愛心,尊重他人的人。

在我們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每天接觸各種性格鮮明的學生。在他們成長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過分的苛責或訓斥,只會讓學生的心離我們越來越遠,它遠不及寬恕的力量那麼恆久偉大。學會了寬恕,我們才能讓自己走進學生的內心,瞭解他們的真正需求。同時,寬恕別人才能讓我們享受心靈的安寧。因此,我們在工作中,應少一些抱怨和指責,多一些寬容和理解;少一些批評和訓斥,多一些讚揚和鼓勵;少一些歧視和誤解,多一些尊重和理解。

二、 尋找“快樂”

于丹教授寫到,一個人的視力是有兩種能力的。一個向外去無限寬廣地拓展世界,另外是向內心無限深刻地發現內心。孔夫子教給我們快樂的祕訣就是去找到內心的安寧。《論語》真正的道理就是告訴我們大家怎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快樂生活。于丹教授認為,幸福快樂只是一種感覺,與貧富無關,於內心相連,對此我深有同感。在現在這樣一個物質生活富足的時代,人們都在拼命為了豐厚的物質生活而努力打拼。作為教師,我們能否抵抗各種物質的誘惑、安貧樂道,嚴峻地考驗着我們的意志。我也向往富裕的生活,但我更享受心理上的滿足和成就感。感謝我的學生們,是他們的成長讓我充分地體驗到當一名教師的幸福和快樂!每當看到學生臉上那豁然開朗的表情,每當看到學生變得越來越懂事,每當聽到學生金榜題名的消息,那就是我最快樂最幸福的時刻。在學生人生成長的道路上,自己能起到引導、扶持的作用,幫助他們健康成長,我為此感到自豪,並甘願為此終生努力。雖然在物質上我不富有,但精神上我是一個富翁。正如於丹教授所説“如果能用內心的富足與飽滿,能用一種內心鮮活的力量去彌補這些遺憾,那你就會成為一個坦蕩磊落而勇敢的人。”孔子倡導的“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説的就是這樣的境界。

三、看待“缺憾”

在《心靈之道》中於丹教授説,每個人一生中都難免有缺憾和不如意的事情。如果你放不下這種缺憾和不如意,那你就永遠活在陰影中。也許我們無力改變生活中的缺憾,也許我們不能避免人生的苦難,如果你用不同的心態來對待生活中的缺憾和苦難,你就會擁有完全不同的人生。作為教師,我們生活、工作在一個充滿壓力的環境中,煩惱、苦悶和壓力每天都伴隨着我們。如何看待這些煩心事和缺憾,心態不同,結果會完全不同。我教兩個畢業班的英語課,課時多,要求高,班裏學生基礎差,每天備課批作業頭昏眼花,身體疲憊不堪。但我告訴自己:備課既是為了教好學生,又是為了讓自己不斷進步;批作業工作量雖然大,但能保證課堂上的高效率。遇到學生出問題時,教師,尤其是班主任,應學會遇事冷靜,有耐心,不能讓壞心情一直陰霾不散,否則會影響你的工作,甚至是你的生活質量。

再比如,每次考試結束成績出來後,學校都會做成績分析,老師們對此倍感壓力和煩惱。有的老師會因為成績不佳而寢食難安,有的老師對學生良莠不齊而抱怨,有的會為成績和自己的付出不成比例而鬱鬱不樂。總之,考試成績出來後,老師們內心苦悶又無處訴説。其實,我們應該像《論語》教給我們的那樣,放開心態,正確看待成績。有些缺憾是我們必須面對的,不要埋怨學生懶惰,不要抱怨領導不近人情。而是應以積極地心態去思考,總結經驗與不足,知道我還能做些什麼,同時更應看到,班級有很多學生在我們的幫助下取得了很大的進步,説明我們的教學並非完全失敗。只要我們認真反思,總結經驗教訓,努力找尋更好的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相信曙光就在前面。于丹教授説,承認現實生活中的不足,並通過自己的努力去改變不足,這就是《論語》告訴我們如何對待人生缺憾的態度。也正如人們常説的:記住該記住的,忘記該忘記的,改變能改變的,接受不能改變的。

每次讀于丹的《論語心得》,我都會產生很多的共鳴,也總會有所感悟,有所收穫。它已植根於我的心中,成我流淌在我血液中的精髓。感謝于丹教授,感謝我們偉大的聖人——孔子!

論語學習心得1000字 篇11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子貢曰:“《詩》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翻譯:子貢説:“貧窮卻不諂媚,富貴卻不驕傲,怎麼樣?”孔子答道:“可以,但還不及貧窮而快樂,富貴而好禮的人。”

子貢説:“《詩經》中説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就是這個意思吧?”孔子答道:“賜啊,這才可以和你談《詩經》了,告訴你過去的道理,才能懂得今後的東西了。”

體會:貧窮卻能做到不奴顏媚骨,不違心地趨炎奉承別人以求得物質收穫,算是一種自尊自愛而略帶清高的表現,但我認為這只是在別人面前固執地維護自己殘損的名譽與形象,或許是人性中的倔強與要強支配着他們決不低頭的行為,當然,這些人或多或少值得人們尊敬,因他們的不屈,給我們帶來可欣賞的靈魂,比起那些徹底“墮落”的小人,這些君子讓我們同情,甚至頌揚他們的事蹟,期求人們追逐他們走過的路,永不出賣自己的靈魂。而“貧而諂媚”的眾生便成了大家聲討鄙夷的對象,痛斥他們惡劣的行徑,蔑視他們的卑躬屈膝、苟延殘喘,繼而非要將醜惡和黑暗揭示出來,抖摟在明晃晃的陽光之下,暴露在赤裸裸的憤恨之中,給一張張嘴謾罵和斥責的理由,順帶給人們一個諄諄教誨的好機會。既滿足了我們居高臨下、感受自己高貴靈魂的渴望,又好似成功地教化了社會的陰暗面,給了自己“不得不接受的”成功。

相對貧窮,富貴則更具危險性。因為這個社會,畢竟多數還是默默無聞,整天為生計奔波的小人物,也因了中華民族千年流淌的血液中一種微妙的嫉妒和自戀因子,還帶着一點點阿Q的精神因素,現世的人們便對富人有着無端的嗤之以鼻又強烈嚮往的矛盾情感,所以,就算你身價千億依舊不彰不顯,也會迎來他人異樣的目光。不用多説,總有人懷疑你的發家史是否帶着灰暗,總有人妒忌你的家財萬貫,還會有人覬覦你的錢財、你的房、你的車,總之,不會有人正常地理解你,而且現在又淨是開煤礦,用他人無辜的鮮血“裝飾”了他們自己的行頭搖身一變成了暴發户的道德敗壞的俗人。這樣人們就更有理由暗暗斥罵了。其實大多數富人並不驕傲,甚至膽怯,生怕別人知道他的家境,還到處裝窮,就是因為他們熟知中國人這種自己得不到就憎恨得到的人的陰暗心理,也知道命貴易遭搶,才會產生與古代截然不同的可笑現象。

究其原因,“貧而無諂,富而無驕”這種曾經崇高的美德現在已不受用,時代變了,民風在變,人心在變,在一顆蒙塵納垢的心靈上,剝落的是逝去的純樸與美好,裸露的是冷漠麻木,自私扭曲的靈魂。它也沒有了實在的意義。

本來寫在這裏便想止筆。因我覺得自己已偏離了軌道,怕再寫下去會寫出更偏激的話來,但忍不住還想談談“貧而樂,富而好禮”。

安貧樂道,怕是自古至今最為高尚的情趣了。安於貧窮的人應是超脱的人,不在乎別人的想法,不在乎自己的困窘,依舊安然享受這生活,這番淡定從容幾近絕跡。獨居簡陋的卧房,點一盞幽暗的油燈或是燃一支搖曳的蠟燭,在這微弱的燈光裏沉醉地讀書,忘了狹小的空間帶來的逼仄感,彷彿置身空曠的原野,藍天、白雲,隨手可及的花的芳香,風的哀愁,還會有什麼煩惱?又或在竹林間搭一木屋,清晨,品一壺香茗於婉轉鳥鳴間,聆聽竹聲悠揚,風清雨落,縱使生命在此遠逝,又有何憾?我想這就是我一生的追求罷。如果“貧而樂”是寧靜的昭示,那麼“富而好禮”便是豁達的體現。一個人,樂於施捨,樂於奉獻,那必是一個真誠的君子。在遵從禮儀之外,他們將自己的交與大家分享,或是為了接濟,或是為了救急,但決不會是做秀或以此顯擺,他也會是一個精神層面豐富的人,他的幸福感會遠遠超過我們,因此,我同樣欣賞這一份大方與關懷。雖然終我一生也可能無法達到這高度,但我至少會樂於享受生活,珍惜來之不易的每一分,每一秒。

論語學習心得1000字 篇12

子曰:晏平仲善與人交,久而敬之。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子曰:晏平仲善與人交,久而敬之。這話有兩個解釋:一是晏平仲這人善於交友之道,與人相處時間越久,越讓人感到尊重;另一個解釋是晏平仲這人善於與人交往,與人相處越久,越對別人尊重。

對於第二種説法,我倒有一個切身的體會。

話説浩然居士到這單位兩年了,與一些同事漸漸熟識了。有一天一羣同事沒什麼事,在一起閒侃,其中一位同事姓蔡,當時他拿我打趣,忽然我想起一事,記得以前看書,説有人給曾國藩寫過一副對聯:天子預開麟閣待,相公新破蔡州還。有人説以麟對蔡,對仗不工整,曾國藩氣憤地説,蔡是靈龜,以靈對靈,有什麼不工整?後來我查了字典,蔡字確實有龜的意思。

於是當時靈機一動。就拿他的姓名開涮,説“知道蔡姓的來歷嗎?古漢語中,蔡是龜的意思....”——朋友,你知道我説完後的結果嗎?對了,那人勃然大怒,不歡而散。回頭一想,這事確實是我不對,因為我犯了説話的大忌——沒有顧及人家的尊嚴。後來就找機會向這名同事表示了真誠的歉意。

語言就像是一把倚天寶劍,拿在武功高的人手裏,可以行俠仗義,可以鏟惡除奸。但是最可怕的就是讓一個小孩子拿到這把寶劍,他可能會隨意揮舞,一不小心就會害人害己。

看看上面的現金句“一言可以興邦,一言可以喪邦!”這是對語言的重視,“敏於事而慎於言”這是對語言的態度。

在古代,有人主張乾脆就少説甚至不説話,我想現在來看未免可笑。我們應當儘量成為語言的高手,讓它為我們的生活服用,只是與人説話時要慎重,不論是單獨談話還是在眾多的場合,都切記千萬不要信口開河,就像一個拿着寶劍的小孩胡亂揮舞!

另外還有一事要注意,中國人過去有句話講,“熟而忘禮”,這真是人的通病,我們對初認識的人,一般來説都能做到慎言,但是一旦日久天長,相互熟悉了,有時就無所顧忌了。其實不管是熟人還是生人,説話時都要維護人家的尊嚴,要慎言。所以要學人家晏平仲“善與人交,久而敬之!”

這一點浩然也做得不好,説出來這些心得,與大家共勉吧!

子曰:“衣敝緼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其由也與?‘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終身誦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易經》上説:“天高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不錯,古人所言不虛,我們的社會並非平等,而是有貴有賤,有尊有卑。過去不是説三教九流嗎?就是説人也是分三六九等的。

何者為尊,有權者為尊,何者為貴,有錢者為貴。既無權又無權的小民,自然要自卑而下賤了。所以飯店的服務生見了經理難免唯唯諾諾,門衞見了大款總要點頭哈腰。像子路這樣,穿着破布袍子和有錢人在一起,不卑不亢,實在難得。

要我看,尊卑貴賤雖然是一種事實,但卻是最不合理的地方。老子説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在上天的眼裏,人都是平等的,每個的生的時候,沒有唅着金子出生的,死的時候,上帝也不會為大款高官派專車。所以在上帝的眼裏人並沒有貴賤之分

我們人類號稱是萬物之靈,其實從億萬年的眼光看,我們人類何嘗不是宇宙中可憐的過客?宇宙永恆,人生有限,有這樣石火電光中論尊卑貴賤,有什麼意義?

所謂的尊卑貴賤都是以勢力的眼光看的結果,其實一個人幹什麼,能做多大的官,發多大的財,自己能把握的不多,不能不承認有很大的命運因素。所謂富貴莫強求是也。但是從人性上來看,就是眾生平等,沒有貴賤區別。

可是現實世界,畢竟是一個尊卑的世界。這也是個事實。陶淵明當縣令要接見上司,就得卑躬屈膝,可是他終於不願為五斗米折腰,於是隱居了,這是惹不起躲的起的哲學。多少有點消極逃避的味道。相比之下,子路既不躲起來隱居,又不卑不亢的與權貴交往,這樣的境界要更高。

怎樣達到這樣的境界?“不忮不求,何用不臧”是也,就是保持平常心,凡事通過正當的努力,能成功就成功,不成功就算了,不做非份之想,不做非份之想,就能保持人格的獨立。所謂人到無求品自高。

西方人相比,中國的尊卑意識更強。還記得有一位作家出國後,看到白人青年器宇軒昂的幹着清掃工的活,清理着草坪;看見門衞不卑不亢地為大人物開門。覺得非常驚訝。其實如果承認生命是平等的,這就沒什麼好奇怪的了。不管人是幹什麼的,本質都是一樣的,況且小人物能把自己的工作做好,不偷不搶,能安身立命、養家餬口就很了不起了,有什麼好自卑的?這一點,我們真應當向人家學習。

所以,見了大人物,見了大款,不要自卑,要有自己的尊嚴。生命是平等的,人性是平等的,為什麼要自卑呢?小人物有小人物的命運,但小人物也有小人物的自尊。我們沒有錢沒有權,這的確不是件另人高興的事,但如果既沒權又沒錢,再沒有了尊嚴,那豈不是更輸得一乾二淨了。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欲,不逾矩”

論語學習心得1000字 篇13

于丹教授的《論語心得》對於我,就像是人生中的良師益友。于丹教授用樸實無華的語言,為我們解讀了一個親切而温暖的孔夫子,讓本以為莫測高深的《論語》變得通俗易懂。每讀一遍,總會有不同的感觸。作為一名教師,更是受益匪淺。

一、教師的“仁恕”

“仁恕”是孔子儒家理論中最精髓的東西。于丹教授在“天地人之道”中解讀了“關愛別人,就是仁”;“恕,就是寬容的力量”。“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為人不僅要拿得起放得下,還應儘自己的力量去幫助別人。對於教師,就是要將心比心地理解學生,關愛他們,幫助他們健康成長。關愛學生,我們不僅要關心學生學業上的進步,知識的積累,身體的健康,更要全方位地關愛學生,關心他們的心理健康,關心他們正確人生觀、世界觀的形成,關心他們的精神需求,關心他們各種能力的培養。愛學生就要本着平等的心態去尊重每一個學生,傾聽他們的意見與呼聲,給他們足夠的寬容與理解,體諒他們的煩惱與苦悶,肯定他們的進步與成長,讓每個學生每天都能感受到老師對他們的愛與尊重,那麼他們將來也一定會是一個充滿愛心,尊重他人的人。

在我們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每天接觸各種性格鮮明的學生。在他們成長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過分的苛責或訓斥,只會讓學生的心離我們越來越遠,它遠不及寬恕的力量那麼恆久偉大。學會了寬恕,我們才能讓自己走進學生的內心,瞭解他們的真正需求。同時,寬恕別人才能讓我們享受心靈的安寧。因此,我們在工作中,應少一些抱怨和指責,多一些寬容和理解;少一些批評和訓斥,多一些讚揚和鼓勵;少一些歧視和誤解,多一些尊重和理解。

二、 尋找“快樂”

于丹教授寫到,一個人的視力是有兩種能力的。一個向外去無限寬廣地拓展世界,另外是向內心無限深刻地發現內心。孔夫子教給我們快樂的祕訣就是去找到內心的安寧。《論語》真正的道理就是告訴我們大家怎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快樂生活。于丹教授認為,幸福快樂只是一種感覺,與貧富無關,於內心相連,對此我深有同感。在現在這樣一個物質生活富足的時代,人們都在拼命為了豐厚的物質生活而努力打拼。作為教師,我們能否抵抗各種物質的誘惑、安貧樂道,嚴峻地考驗着我們的意志。我也向往富裕的生活,但我更享受心理上的滿足和成就感。感謝我的學生們,是他們的成長讓我充分地體驗到當一名教師的幸福和快樂!每當看到學生臉上那豁然開朗的表情,每當看到學生變得越來越懂事,每當聽到學生金榜題名的消息,那就是我最快樂最幸福的時刻。在學生人生成長的道路上,自己能起到引導、扶持的作用,幫助他們健康成長,我為此感到自豪,並甘願為此終生努力。雖然在物質上我不富有,但精神上我是一個富翁。正如於丹教授所説“如果能用內心的富足與飽滿,能用一種內心鮮活的力量去彌補這些遺憾,那你就會成為一個坦蕩磊落而勇敢的人。”孔子倡導的“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説的就是這樣的境界。

三、看待“缺憾”

在《心靈之道》中於丹教授説,每個人一生中都難免有缺憾和不如意的事情。如果你放不下這種缺憾和不如意,那你就永遠活在陰影中。也許我們無力改變生活中的缺憾,也許我們不能避免人生的苦難,如果你用不同的心態來對待生活中的缺憾和苦難,你就會擁有完全不同的人生。作為教師,我們生活、工作在一個充滿壓力的環境中,煩惱、苦悶和壓力每天都伴隨着我們。如何看待這些煩心事和缺憾,心態不同,結果會完全不同。我教兩個畢業班的英語課,課時多,要求高,班裏學生基礎差,每天備課批作業頭昏眼花,身體疲憊不堪。但我告訴自己:備課既是為了教好學生,又是為了讓自己不斷進步;批作業工作量雖然大,但能保證課堂上的高效率。遇到學生出問題時,教師,尤其是班主任,應學會遇事冷靜,有耐心,不能讓壞心情一直陰霾不散,否則會影響你的工作,甚至是你的生活質量。

再比如,每次考試結束成績出來後,學校都會做成績分析,老師們對此倍感壓力和煩惱。有的老師會因為成績不佳而寢食難安,有的老師對學生良莠不齊而抱怨,有的會為成績和自己的付出不成比例而鬱鬱不樂。總之,考試成績出來後,老師們內心苦悶又無處訴説。其實,我們應該像《論語》教給我們的那樣,放開心態,正確看待成績。有些缺憾是我們必須面對的,不要埋怨學生懶惰,不要抱怨領導不近人情。而是應以積極地心態去思考,總結經驗與不足,知道我還能做些什麼,同時更應看到,班級有很多學生在我們的幫助下取得了很大的進步,説明我們的教學並非完全失敗。只要我們認真反思,總結經驗教訓,努力找尋更好的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相信曙光就在前面。于丹教授説,承認現實生活中的不足,並通過自己的努力去改變不足,這就是《論語》告訴我們如何對待人生缺憾的態度。也正如人們常説的:記住該記住的,忘記該忘記的,改變能改變的,接受不能改變的。

每次讀于丹的《論語心得》,我都會產生很多的共鳴,也總會有所感悟,有所收穫。它已植根於我的心中,成我流淌在我血液中的精髓。感謝于丹教授,感謝我們偉大的聖人——孔子!

論語學習心得1000字 篇14

《論語》是一本成就於春秋時期偉大作品。這本書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論。《論語》是一顆燦爛的明珠,在過去的2500多年中,世界人們最熟讀恐怕就是《論語》。今年,暑假我有幸讀了這部書,去感受裏面無窮的智慧。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在自省也。”它使我的心裏久久不能平靜,,它像一面警鐘一樣時時刻刻提醒着我見到比自己還有賢能的人,應該要虛心學習,以她為榜樣,不應該存有嫉妒之心。如果是見了沒有才德的人,也應該自我反省一下想一想自己有沒有和他(她)一樣的缺點,以便及時調整自身的修養。

社會發展日新月異的今天,同樣的我們也要調整自己的心態,反思當天的所作所為,就像《論語》裏面所説的:“吾日三省吾身”:替人做事有沒有盡心盡力?跟朋友交往有沒有不誠信的地方?老師所傳授的課業,有沒有不用心温習?總而言之。我們每天都要做到這一點,這樣才能讓我們自己不斷進步。

我還覺得“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也就是説求學不僅是為了明白道理,更要去實踐以此為樂,如果我們把學習當成臆見無聊、枯燥的事情,那就很難將課業學好,所以嘗試着用快樂的心情去學習,這樣必定會學得更好。我們的許多同學也像我説的這樣,把學習當成一件無比痛苦的事情,如果他們讀了這句話一定會振聾發聵的。

正如宋朝宰相趙普所説的:“以半部論語治天下。”有心的同學何不妨去讀一讀《論語》,相信你會比我的收穫更多的。

論語學習心得1000字 篇15

通過學習於丹《論語》心得講座和董事長《致全體黨委委員的一封信》,我感觸頗深,受益非淺。下面就談談自己的學習體會。

今年星會議的主題是“如何進一步增強對企業的忠誠度,對文化的認同感”。11月份董事長專門致信全體黨員委員,提出“做事先做人,治企先修身”,並且推薦全體骨幹觀看于丹《論語》心得講座,希望大家“修己以敬,內省不疚”。為何臨近年終,董事長不談如何創利,如何加強管理;反而要談忠誠度,文化認同感,我認為這藴含着深刻的哲理。

董事長在《致全體黨委員的一封信》高屋建瓴的指出最大的風險不是來自外部,而是來自我們自身。目前正處於高速發展期,在高速發展階段還存在一些與企業發展背道而馳的事情。如有對企業不忠誠的、有居功自傲、有不思進取,有抵禦不了誘惑。這些現象都需要我們修己以敬,修身立德,修己以治企業,把企業利益放在第一位,我們的企業才能立於不敗之地。我想這才是我們董事長《致全體黨委員的一封信》的良苦用心。因此,我想首先談一談自己對學習論語的心得體會。

通過對於丹教授《論語》心的講座的學習,使我感覺到事業成敗的關鍵在於領導者。我們骨幹要秉承“修身持家治天下”的使命感,要具備強烈的事業心和堅強的意志力。“修身”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一直佔有很高的地位。儒家所謂“自天子以至於庶人,皆以修身為本”,“欲先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等,都是強調領導者要注重個人道德素質的培養、陶冶和完善。

領導者要使員工信服,一要“敬事”,即要有敬業精神。二要“克己”,要自覺地約束自己,剋制私慾,行正道,不做一切非禮之事。三要“不驕”,在企業取得一定績效時,不沾沾自喜,千萬不可隨之驕傲起來,滿足於現狀。四要“寬眾”,要嚴於律己,寬以待人。要求別人做到的自己先做到。五是“知禮”。不管在工作中或生活中,無論是對直接公眾或是間接公眾都堅持恭敬、誠懇、有禮貌。

修身是搞好企業是萬事之本,我們骨幹只有全方位修煉自己的經營管理水平和決策能力,才能在紛繁複雜的市場上穩操勝券,立於不敗之地。

去年在普瑞會議上董事長提出了集團公司發展規劃,為我們描繪了美好的藍圖,然而前途是光明,但道路亦非常曲折,如何克服困難,亮劍爭贏,這就需要集骨幹隊伍的精氣神,聚我們企業魂。正如我們常説的三流企業靠老闆,二流企業靠制度,一流企業靠文化。要完成發展規劃,必需要讓企業文化統領我們的心志,建設一隻團結廉潔的骨幹隊伍。

接下來,我談一談為何要加強企業文化認同感。

什麼是企業文化?企業文化是企業的靈魂和精神支柱,它包涵了企業的精神、宗旨、核心價值觀、經營理念、最高目標、行為規範、形象標識、產品品牌與立業使命等基本內涵和功能,可以説企業文化無所不包、無所不在,是一個企業生存和發展的巨大精神力量。企業家們從自身的實踐中體會到,創建企業文化是用心錘鍊的過程,自醒自悟比學習借鑑還重要。

所以,我們每個員工,應該用企業文化武裝自己的頭腦,學企業文化,用企業文化,行企業文化。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做宣貫企業文化的排頭兵。而我們企業文化無論如何都要落實在日常工作中去,即讓企業文化落地。

最後,我談一談自己對企業忠誠的理解。

在企業裏,什麼是忠誠?我認為,在一個不斷追求發展的企業裏,忠誠同樣也是品性、靈性和韌性三者的有機結合。在企業裏,忠誠是服從於企業的價值觀,以企業的發展為己任,是一種強烈的責任心;忠誠是出色的理解判斷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是完成使命所必須具備的手段;忠誠又是不隨波逐流、百折不撓的意志,是一種面對困難“任憑風吹浪打,勝似閒庭信步”的良好心態。一個員工,只有同時具備了這幾方面的品質,才談得上“忠於職守、忠於使命”,才能為建設和發展企業發揮作用。否則,所謂“忠誠”只能是一句空話。

如果努力去培養塑造自己的品性、靈性和韌性,提高自己的忠誠度,那麼,不論你在哪個崗位上,都一定會創造出色的業績,為企業作出貢獻。對企業來説,一個以優秀的品性、靈性和韌性為企業作出傑出貢獻的人就是英雄,是一個忠誠的員工。

因此我作為一名員工要司其職,要忠誠,忠誠企業法人治理機構,忠誠全體員工,忠誠企業法人治理機構的主要表現就是自己工作讓他們放心,忠誠全體員工就是自己工作讓他們滿意。

XX人對我寄予厚望,我想我也一定會加倍努力工作,以優異的工作業績回報。

論語學習心得1000字 篇16

《論語》是一本成就於春秋時期偉大作品。這本書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論。《論語》是一顆燦爛的明珠,在過去的2500多年中,世界人們最熟讀恐怕就是《論語》。今年,暑假我有幸讀了這部書,去感受裏面無窮的智慧。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在自省也。”它使我的心裏久久不能平靜,,它像一面警鐘一樣時時刻刻提醒着我見到比自己還有賢能的人,應該要虛心學習,以她為榜樣,不應該存有嫉妒之心。如果是見了沒有才德的人,也應該自我反省一下想一想自己有沒有和他(她)一樣的缺點,以便及時調整自身的修養。

社會發展日新月異的今天,同樣的我們也要調整自己的心態,反思當天的所作所為,就像《論語》裏面所説的:“吾日三省吾身”:替人做事有沒有盡心盡力?跟朋友交往有沒有不誠信的地方?老師所傳授的課業,有沒有不用心温習?總而言之。我們每天都要做到這一點,這樣才能讓我們自己不斷進步。

我還覺得“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也就是説求學不僅是為了明白道理,更要去實踐以此為樂,如果我們把學習當成臆見無聊、枯燥的事情,那就很難將課業學好,所以嘗試着用快樂的心情去學習,這樣必定會學得更好。我們的許多同學也像我説的這樣,把學習當成一件無比痛苦的事情,如果他們讀了這句話一定會振聾發聵的。

正如宋朝宰相趙普所説的:“以半部論語治天下。”有心的同學何不妨去讀一讀《論語》,相信你會比我的收穫更多的。

論語學習心得1000字 篇17

簡潔而經典的語句是中國古詩文的特點,正因如此,中國古詩文以其獨特的魅力倍受矚目。我認為,在中國古代文化的瑰寶中,《論語》便是其中精品之一。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悦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貧窮的人羨慕富豪,因為他有讓他一輩子也花不完的錢;而富豪卻羨慕那些平凡的人,因為他們很快活,不會整天杞人憂天地擔心錢是否被用光、是否被偷走。

可是,就如孔子説的,快樂的事有很多:學了又時常温習和練習,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高興嗎?人家不瞭解我,我不怨恨、惱怒,不也是一個有德的君子嗎? 曾子曰:“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現在的大人們,更注重物質化的世界,卻忽略了我國的傳統觀念:忠、信。 曾子提出的自省方法,卻恰似給我們亮了一盞明燈: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誠實可信了呢?老師傳授給我的學業是不是複習了呢? 我的課外英語輔導班老師曾經給我們講過一個有關她的學生的故事。那個學生學習很好,很受同學與老師們的歡迎,但是卻有同學發現那個學生偷同學們的筆和錢,從此,那名學生開始被同學們排斥,最終不得不轉學。

這正驗證了孔子的一句話: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道德永遠是做人的第一,想做一個受人歡迎的人,沒有德與孝不行。 這些便是給我感受最深的語句。讀《論語》,令我受益匪淺。今後,我要細讀論語,細讀這中華悠悠千年智慧,讀懂這其中的做人道理與處事方法,品嚐這暖暖的心靈雞湯。

論語學習心得1000字 篇18

暑假裏本是為了應付檢查才捧起丟在案頭已近乎遺忘的《論語》,最初總覺得上學時已經學過多篇關於《論語》的文章,感覺自己已經讀得很透,可是今天當我再以教師的身份去拜讀它的時候,卻有了另外一番的收穫。或許是作為一名人民教師的職業習慣,我對孔子的教育思想給予了更多的關注。被孔子的言行深深感動,為他的胸襟和智慧所折服。

一、嚴肅認真的教學態度子曰:“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做人要不斷學習,不感到厭煩;教育學生要有耐心,不感到疲倦。教師要做到“誨人不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們許多老師經常會在課堂上生氣發火,缺乏耐心。如果孩子犯了錯誤,老師應該耐地去調查清楚事情的來龍去脈,找出孩子存在的問題,有的放矢的去跟孩子談,幫他認識自己的錯誤。比如,當孩子上課走神的時候,提醒他;當課堂秩序亂的時候,不要對孩子大呼小叫,而應該反思是不是我們的課堂對孩子沒有吸引力?當孩子沒有完成作業,幫他找出沒有完成作業的原因,使孩子體驗及時完成作業的成功感。

再説説“學而不厭”。學高為師,身正為範。我們希望學生做一個終生學習的人,首先教師自己要做一個終生學習的人。正像陶知行先生所説:“要想學生學好,必須先生好學。”為了教育好學生,教師自己不但需要廣博的文化基礎知識,還需要精深的專業知識和紮實的教育科學知識。為了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的求知慾望,教師就需要有一種不斷學習的精神,讓自己成為學生心目中一本活的教科書。

二、科學有效的教學方法在《論語》中孔子採用了多種教育方法,其中我感觸最深的就是“因材施教”。作為教師我們的學生來自不同的家庭,不同的生活環境肯定會讓他們之間存在一定的差異。面對學生的差異我們不能一把尺子下來,十個手指伸出來還有長有短,所以對於不同的學生應該有不同的要求。我們要讓學生充分發揮自身的特長,讓學生能體會到不同的快樂。《論語》中孔子的學生之所以各有所長,也正是他因材施教的結果。《論語》中孔子還提到了 “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的思想。“知新”的前提是 “温故”,“為師”的前提是“知新”,不能知新,又怎能為師?

三、快樂的為師之道教師的工作是一件繁瑣、勞心的工作,如何在一種清貧的生活世界中尋找快樂,在清貧中保持着做人的尊嚴和內心的快樂呢?這就需要我們在自己的心裏開出一片樂土,追求自我的完美。在《論語》中,孔夫子告訴他的學生應該如何去尋找生活中的快樂。子曰:“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通過學習《論語》,感覺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一要熱心教育事業,愛崗敬業;二要在教學中要因材施教,講究教育教學方法;三是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不斷提高自身的知識水平。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我們要發揚《論語》中所提倡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勤于思考,不斷將所學知識與日常教學相結合,在實踐中不斷將理論知識轉化成為實際行動,教育好學生。讓我們一起在這份職業中尋找我們的快樂吧!

論語學習心得1000字 篇19

孔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意思是説:“學了做人處事的道理,並在適當的時候印證練習,不也覺得高興嗎?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來相聚,不也感到快樂嗎?別人不理解你,而你並不生氣,不也是君子的風度嗎?”短短的幾句話,包含了做人、做事、交友、處世的道理。在論語中,孔子表達的“學”,不僅僅是讀書學知識,而是泛指學習做人處事的道理。孔子一生熱愛學習,而且樂此不疲,一直到了晚年還刻苦鑽研非常深奧難懂的《周易》,故有“韋編三絕”的美傳。

《論語》中對於教育思想方面的內容對我啟發很大。在教育對象的選擇上,他主張“有教無類”,不分貴賤、賢愚,機會均等。用今天的話來説,孔子非常尊重學生。在教育的方法上,孔子主張“因材施教”,重視誘導式的啟發教育,觸類旁通,強調在實行啟發誘導的基礎上必須注意循序漸進。本學期我所教的課文中,講的就是孔子與學生的故事,再次重讀孔子的《論語》,讓我再次接受了教育。在教育的培養目標上,孔子認為進行教育的目的除了用仁義禮淨化人們的靈魂,協調人們的社會行為之外,其重要的目的在於培養具有仁義之心的“仕”、“君子”,以為當時的社會服務,這就是他著名的“學而優則仕”的思想。

讀孔子的《論語》,讓我想到了我們今天的教育教學實際,發現孔子的很多教育思想在今天仍被繼續沿用,仍是值得我們學習借鑑的一部經典著作。如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孔子認為追求學問首先在於愛學、樂學,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説的教師要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愛好;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講了,提出了“學”是“思”的基礎,“思”又能使“學”不斷深化和擴大,闡明瞭學和思的辨證關係,就是我們今天常説的學思結合。再如今天的因材施教、寫作參考循序漸進、舉一反三等這些教學原則、方法在《論語》中都能尋找到痕跡,除了教學,孔子關於做人也有自己的獨樹見解。他強調做人要正直磊落,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在孔子看來,一個人要正直,只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然而我們的生活中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但那只是靠僥倖而避免了災禍。他還強調做人要重視“仁德”。這是孔子在做人問題上強調最多的問題之一。在孔子看來,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處於第一位的。孔子説:“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又曰:“人

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這説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礎上做學問、學禮樂才有意義。做人還要重視修養的全面發展。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即:我每天都要再三反省自己:幫助別人辦事是否盡心竭力了呢?與朋友交往是否講信用了?老師傳授的學業是否温習了呢?強調從自身出發修養品德的重要性。在此基礎上,孔子強調做人還要重視全面發展。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地做人。

孔子認為,學習必須有明確的目的,重點在於“學以致用”。孔子説:“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意思是説,品德不去修養,學問不去講習,聽到正義的事不能去做,有錯誤不能改正,也就是理論和實際不能結合,這才是我們憂慮的啊。由此可見,讀書的目的,不在於死記書本,而在於應用,在於實踐。

以上是我學習《論語》後的一點感受,通過這次學習我才知道自己的知識面是多麼的狹窄,讓我有一種“人生處處盡學問,世間人人是我師”的感覺。今後,我一定要多看一些文學作品,提高自己的文學修養。

論語學習心得1000字 篇20

我讀論語的時間不長,也沒有通篇詳細的讀,但是卻在字裏行間已經被孔子深深的感動,為他的胸襟和智慧折服!大家儘管有這樣那樣的看法,但是請想一想:縱觀世界歷史,有哪一位思想家象孔子這樣兩千多年還被後人這樣敬仰和傳誦?孔子一生甚至都沒有一部自己的著作,僅憑着學生們記錄他言行的這部論語就能讓我們如此受用終生.

漢初,大儒叔孫通向劉邦説“夫儒者,難於變革,可與守成”。斯言一出,遂使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文化,成為兩千多年來各朝代長治久安的“守成”之學。建國已五十多年,“五十而知天命”,和平歲月,弘揚以儒家文化為主體的優秀傳統文化,應該是“守成期”,順理成章的天命。

其實,儒學中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精神,不僅可與守成,亦可催人進取,儒家文化中藴含的對現代生活有巨大作用的力量,不僅是為某個階級服務的政治哲學,也是直指人心的人生哲學,儒學在歷史發展中多少次沉浮坎坷,命運懸於一線之際卻總是“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就是因為這其中藴藏着巨大的潛能,那是超乎政治倫理之上,鮮活在平常日用之間,本於生命,積極進取,追求成功的永恆精神。

人生,就要有積極的心態,明確的目標,靠堅持不懈地努力行動來獲取成功,這是天地自然社會賦予人類亙古不變的使命,也是儒家文化的根本精神,終極目標,整體主題。

而這些,卻是孔子給我們的啟示。

我們有責任將這種精神弘揚光大,昭示世人!

論語學習心得1000字 篇21

看完了《詩經》再看《老子》,一部部幾千年前的不朽經書讓我獲益,並讓我不禁迷惑;幾千年前的先秦諸子百家是如何悟到這些道理的呢 但是這些字字珠磯的作品對我來説還是有些太深奧了,咬牙讀了幾本後,我把信心全部放在《論語》上了。

《論語》告訴大家的東西,永遠是最簡單的。

兩千五百多年前,孔子教學和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被學生片片斷斷記錄下來,這些以課堂筆記為主的記錄由他的學生彙集片酬,後來就成了《論語》。中國歷史上從漢武帝開始,尊儒學為統治思想,《論語》治天下。可見《論語》在古代社會生活中發揮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對它的推崇。

大家別以為,孔夫子的《論語》像一座大雪山,只有那些專業人士才能攀上去,其實不然。在我看來,《論語》更像一碗熱騰騰的雞湯,喝下去後讓心靈得到一次洗滌,不,應該用一次昇華。孔子的《論語》很少由長篇大論,每一則都很簡練。因為無言也是一種教育,子曰:“天何言哉 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論語。陽貨》)這句短語就是最好的敍述。

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是一路跌跌撞撞,一身傷痕闖過來的。全世界都驚歎於我們,因為我們的一種信念,孔夫子就是一個很叫信念的人。

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明信子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比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先何先 ”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是啊!兵、食物都是護生的,人都有一死,還不如信念重要了。對待生活,孔子最愛顏回,他曾誇獎道:“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論語。雍也》)

《論語》像一位智慧老人,給我指引人生。在處世方面,子曰:“何以報德 以直抱怨,以德報德(《論語。憲問》)。君子是孔夫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標準,司馬牛問君子。子曰:君子不憂不懼。”曰:“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矣乎 ”子曰:內省不疚,夫何優何懼。人以羣分,物以類聚,交友需要謹慎。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妄,損矣。子曰:“三軍可多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讓我明白志向重要。

論語學習心得1000字 篇22

古代有“半部論語治天下”的典故,雖是誇張的説法,但強調了學習《論語》的重要性。時至今日,學習《論語》是否也重要呢?答案當然是肯定的。《論語》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作者是孔子的弟子和再傳弟子,而孔子是古今中外最有智慧的人物之一,應該説,《論語》是一本充滿智慧的書,學習《論語》,自然可以學到智慧並且增進智慧。《論語》又是儒家經典著作,儒家提倡“誠意,正心,格物,致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論語》中的很多思想對我們中華民族道德的建立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學習《論語》可以提高自身修養,可以學到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個人感觸比較深的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人生觀。《論語》的核心是講做人,而做人的首要問題是立志。孔子是“志存高遠”的典範,“修己以安百姓”(即“修養自己,使所有的百姓都安樂”)是孔子向君子提出的要求,也是他自己的人生理想,他把個人的理想與社會責任聯繫在一起,而且堅持不懈地要去實現它,周遊列國20xx年之久,力爭改變無道的現實,所以有“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朝聞道,夕死可矣”,“三軍可奪師也,匹夫不可奪志也”等等之説。孔子這種以天下為己任、執着追求理想及勇於擔當的精神正是當代很多人所缺少的。

價值觀。孔子説:“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如可求,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即“長久處於貧困中”)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論語》中的“利”,是指個人的物質利益,是物質的、自然的方面;“義”是指反映社會整體利益要求的規範和個人的社會責任,是人文的、精神的方面。孔子肯定人們都希望富貴,厭惡貧賤,同時又要求按照義的標準來決定對富貴貧賤的取捨,自覺地把義放在第一位,以道義的要求約束自己對物質利益的追求。孔子還指出了君子和小人對待義和利關係的不同態度,不符合道義的富貴,孔子視為“浮雲”,對其是不屑一顧的。“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是古今中外都適用的道德準則,當今社會那些“一切向錢看”、以金錢來衡量人的價值、唯利是圖、甚至見利忘義的人難道不應該對照這一準則好好反省一下自己麼?

孝悌之道。孔子講究孝悌之道,要求“弟子入則孝,出則悌”(即“弟子在家要講孝,出外要講悌”),孝悌已成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今天的人們卻在漸漸丟失。我們經常能聽到老人食不飽腹,衣不禦寒,甚至被子女趕出家門等不孝之事。那麼,滿足父母的物質需求就是孝了嗎?孔子在回答其弟子什麼是孝時曾説,贍養父母要“敬”,如不敬,那就與飼養狗馬沒什麼區別;孝敬父母難的是對父母要和顏悦色,如果只是有事情子女去做,有酒飯給父兄吃,這樣不能算孝。在向孟武伯解釋什麼是孝時還説道:“父母唯其疾之憂”,意思是説,要讓你的父母只為你的疾病擔憂,不必為自己其他方面擔憂。因此,為父母提供豐厚的物質不是孝的全部,還要尊重父母,按父母的意願行事做人,即使事父母竭其力了,但如果在社會上行事不檢點,違法亂紀,使父母擔憂,也不能算是孝。

為人處世之道。《論語》中有很多篇幅是在講為人處世的方法,這些方法至今仍很實用。例如,孔子曾説:“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中庸之為德,其至矣乎!民鮮久矣”。和諧是貫穿在孔子仁禮思想中的根本價值追求,為了達到和諧的目標,孔子提出了“和而不同”和中庸的思想。中庸思想是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對於我們今天建設和諧社會也有着重要的意義。宋代著名理學家朱熹,給《四書·中庸》加註説:“中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之名。庸,平常也”。中庸的主要思想,在於論述為人處世的普遍原則,不要太過,也不要不及,不走極端,要恰到好處。“中”是“和”的基礎,過或不及都不利於“和”。有人認為中庸之道是不講原則的折中主義,其實不然,孔子説過:“鄉原,德之賊也”,鄉原是指那些與世俗同流合污,不講原則,誰也不得罪的好好先生。可見,孔子是厭惡那些不講原則的好好先生的。不講原則的折中主義之説實屬對中庸之道的偏見,是後人的錯誤理解。

為政之道。孔子曾説:“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即“如果為政以德,就可以像北斗星那樣,處在自己的位置上,其他的星星都圍繞在它周圍”),“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孔子將政治歸結為正人正己,而且正人要先正己。為政以德首先要求當政者“帥以正”,有良好的道德品質,以身作則,率先垂範,這樣才能有影響力和號召力。上樑不正下樑歪,如果當權者、領導者走歪門邪道,違反黨紀國法,下面的風氣自然會歪,更談不上對政事的治理能奏效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xuexi/yj4k9p.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