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學習心得體會 >

教師讀論語學習心得(通用15篇)

教師讀論語學習心得(通用15篇)

教師讀論語學習心得 篇1

于丹教授的《論語心得》對於我,就像是人生中的良師益友。于丹教授用樸實無華的語言,為我們解讀了一個親切而温暖的孔夫子,讓本以為莫測高深的《論語》變得通俗易懂。每讀一遍,總會有不同的感觸。作為一名教師,更是受益匪淺。

教師讀論語學習心得(通用15篇)

一、教師的“仁恕”

“仁恕”是孔子儒家理論中最精髓的東西。于丹教授在“天地人之道”中解讀了“關愛別人,就是仁”;“恕,就是寬容的力量”。“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為人不僅要拿得起放得下,還應儘自己的力量去幫助別人。對於教師,就是要將心比心地理解學生,關愛他們,幫助他們健康成長。關愛學生,我們不僅要關心學生學業上的進步,知識的積累,身體的健康,更要全方位地關愛學生,關心他們的心理健康,關心他們正確人生觀、世界觀的形成,關心他們的精神需求,關心他們各種能力的培養。愛學生就要本着平等的心態去尊重每一個學生,傾聽他們的意見與呼聲,給他們足夠的寬容與理解,體諒他們的煩惱與苦悶,肯定他們的進步與成長,讓每個學生每天都能感受到老師對他們的愛與尊重,那麼他們將來也一定會是一個充滿愛心,尊重他人的人。

在我們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每天接觸各種性格鮮明的學生。在他們成長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過分的苛責或訓斥,只會讓學生的心離我們越來越遠,它遠不及寬恕的力量那麼恆久偉大。學會了寬恕,我們才能讓自己走進學生的內心,瞭解他們的真正需求。同時,寬恕別人才能讓我們享受心靈的安寧。因此,我們在工作中,應少一些抱怨和指責,多一些寬容和理解;少一些批評和訓斥,多一些讚揚和鼓勵;少一些歧視和誤解,多一些尊重和理解。

二、 尋找“快樂”

于丹教授寫到,一個人的視力是有兩種能力的。一個向外去無限寬廣地拓展世界,另外是向內心無限深刻地發現內心。孔夫子教給我們快樂的祕訣就是去找到內心的安寧。《論語》真正的道理就是告訴我們大家怎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快樂生活。于丹教授認為,幸福快樂只是一種感覺,與貧富無關,於內心相連,對此我深有同感。在現在這樣一個物質生活富足的時代,人們都在拼命為了豐厚的物質生活而努力打拼。作為教師,我們能否抵抗各種物質的誘惑、安貧樂道,嚴峻地考驗着我們的意志。我也向往富裕的生活,但我更享受心理上的滿足和成就感。感謝我的學生們,是他們的成長讓我充分地體驗到當一名教師的幸福和快樂!每當看到學生臉上那豁然開朗的表情,每當看到學生變得越來越懂事,每當聽到學生金榜題名的消息,那就是我最快樂最幸福的時刻。在學生人生成長的道路上,自己能起到引導、扶持的作用,幫助他們健康成長,我為此感到自豪,並甘願為此終生努力。雖然在物質上我不富有,但精神上我是一個富翁。正如於丹教授所説“如果能用內心的富足與飽滿,能用一種內心鮮活的力量去彌補這些遺憾,那你就會成為一個坦蕩磊落而勇敢的人。”孔子倡導的“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説的就是這樣的境界。

三、看待“缺憾”

在《心靈之道》中於丹教授説,每個人一生中都難免有缺憾和不如意的事情。如果你放不下這種缺憾和不如意,那你就永遠活在陰影中。也許我們無力改變生活中的缺憾,也許我們不能避免人生的苦難,如果你用不同的心態來對待生活中的缺憾和苦難,你就會擁有完全不同的人生。作為教師,我們生活、工作在一個充滿壓力的環境中,煩惱、苦悶和壓力每天都伴隨着我們。如何看待這些煩心事和缺憾,心態不同,結果會完全不同。我教兩個畢業班的英語課,課時多,要求高,班裏學生基礎差,每天備課批作業頭昏眼花,身體疲憊不堪。但我告訴自己:備課既是為了教好學生,又是為了讓自己不斷進步;批作業工作量雖然大,但能保證課堂上的高效率。遇到學生出問題時,教師,尤其是班主任,應學會遇事冷靜,有耐心,不能讓壞心情一直陰霾不散,否則會影響你的工作,甚至是你的生活質量。

再比如,每次考試結束成績出來後,學校都會做成績分析,老師們對此倍感壓力和煩惱。有的老師會因為成績不佳而寢食難安,有的老師對學生良莠不齊而抱怨,有的會為成績和自己的付出不成比例而鬱鬱不樂。總之,考試成績出來後,老師們內心苦悶又無處訴説。其實,我們應該像《論語》教給我們的那樣,放開心態,正確看待成績。有些缺憾是我們必須面對的,不要埋怨學生懶惰,不要抱怨領導不近人情。而是應以積極地心態去思考,總結經驗與不足,知道我還能做些什麼,同時更應看到,班級有很多學生在我們的幫助下取得了很大的進步,説明我們的教學並非完全失敗。只要我們認真反思,總結經驗教訓,努力找尋更好的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相信曙光就在前面。于丹教授説,承認現實生活中的不足,並通過自己的努力去改變不足,這就是《論語》告訴我們如何對待人生缺憾的態度。也正如人們常説的:記住該記住的,忘記該忘記的,改變能改變的,接受不能改變的。

每次讀于丹的《論語心得》,我都會產生很多的共鳴,也總會有所感悟,有所收穫。它已植根於我的心中,成我流淌在我血液中的精髓。感謝于丹教授,感謝我們偉大的聖人——孔子!

教師讀論語學習心得 篇2

初讀《論語》,或是無法參透,或是略有所悟,或是心有靈犀,但那種“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精神,那種循循然善誘人的教學方法,那種謙謙君子之風,卻總能讓我心存快慰,欲罷不能。於是不止一遍地讀她,品她,悟她,儘管只是片言隻語,但字字珠璣,如行雲流水,簡約精煉:或睿智從容,如天之遼遠;或縱橫開闔,如飛瀑流瀉;或恬靜悠然,若和風習習……面對《論語》,我猶如面對一位巨人——從古至今,它的精深博大,言簡意賅,讓人有高山仰止之感。我邊讀邊記,邊記邊思,在品味與欣賞中,我像一株乾渴已久的禾苗,忽然遇到了一場痛快淋漓的甘霖,舒枝展葉貪婪地汲取其中的養料。越走近孔子,愈發感覺孔子教育思想的博大精深。透過文字,我和智者正面晤對,聆聽他“任人唯賢”的人才觀念、“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的教學方法、“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義”的教育主張……

讀《論語》,令我感念至深的當屬孔子的“學而不厭”。孔子“學富五車”,卻一生“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用行動踐行着“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些教育思想激勵了無數教師,也照亮了無數心靈。孔子的精闢言論,不正是一種謙虛、嚴謹、勤奮、自勵的治學態度嗎?再想想自己,雖然也很敬業,無日不在思索如何使學生的學業更加進步,但是卻很少從“學”上下功夫,以至事倍功半,職業倦怠感日增。其實,我們的教育生活本可以達到一種清風朗月、高山流水的境界。“學”以教之始,只需我們把心思放到學習上,向前人學、向同事學、向學生學,我們就會發現那“潺潺小溪、綠草茵茵”的精神家園。正所謂“善學者,師逸而功倍,又從而庸之;不善學者,師勤而功半,又從而怨之”了。

讀《論語》,讓我心靈震顫的當屬孔子的“誨人不倦”。他的 “有教無類”令人感動,也讓人倍感温暖。《論語•為政》中記載了孔子對其學生顏回的觀察:“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孔子正是在觀察學生,瞭解學生,尊重學生的基礎上,對他們因材施教。的確如此,正如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葉子,我們面對的學生都有着各自的特點。作為教師,只有深入細緻地瞭解、尊重學生的個別差異,方能“因材施教”。於是我想方設法、通過多種渠道,走進學生心靈,開展“週記對話”,健全“班級檔案”,開展 “教師贈言”,開設“心語班刊”,給每一個孩子平等的呵護,在“春風化雨”般的教育中,享受“誨人不倦”的大樂!“有禮者敬人。敬人者,人恆敬之。”孔子和學生的關係也是歷代師生關係的典範,他們既像父子,亦像兄弟,更多的則是像朋友。正是在這種亦師亦友的關係中,在因材施教的智慧薰染下,孔子20xx年弘道,誨人不倦,終得桃李遍天下,三千弟子,七十二賢人 。仁者愛人,愛眾親仁,應成為我們的立身之本;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更應成為我們的為師之道啊!

“書香能致遠”,的確如此!讀《論語》,為人師,就讓我們在聖賢的光芒下且思且行,以淡定從容的心態把握人生,用思想的清泉充盈心靈,用經典的睿智之語指引前行的方向。為人師,讀《論語》,讓我更確信:做好教師這一職業工作,必須用愛播種,用心耕耘。

教師讀論語學習心得 篇3

孔子被後世尊為“至聖先師”、“萬世師表”,他將畢生精力貢獻於教育工作,敏而好學,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重視道德修養,是一位盡職的好教師,成為後世教師學習的楷模。《論語》中很多篇章都可以看到孔子對師德修養的相關論述,帶給後世為師者莫大的啟示,作為教育工作者看後受益匪淺,感觸頗深。

1、立志有恆,加強修養。

孔子強調立志在道德修養中的重要作用。他説,“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論語:子罕》)。因此,教師不僅要自身,還要教育學生確立崇高志向,樹立人生理想,作為個人努力的方向。

孔子的道德修養過程,帶給我們啟示:人的道德修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取得的成績也不是容易的事,要經過長時間的學習和鍛鍊,要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覺地遵守道德規範,而不是勉強去做。你想成為一個合格的教師,要教出合格的學生,這也非一朝一夕的事,要經過長時間的鍛鍊和知識的積累。

2、自省自克,改過遷善。

道德貴在自覺,孔子特別強調從自我做起。他説,“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已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衞靈公》)。要求嚴以律己,寬以待人,設身處地為別人着想。

人無完人,人都有犯錯誤的時候,要隨時對自己的行為進行檢查,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問題,以免再次範錯誤,這樣就會起到自我監督的作用。孔子認為,道德準則和規範是公共利益的體現,對個人起約束作用,因此,需要剋制自我,生活中沒有不犯錯誤的人,關鍵是看對待錯誤的態度,你及時發現錯誤或者別人給你指出錯誤,你能懸崖勒馬,知錯就改,不斷地完善自我,昇華自我。

3、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教師要儘自己的社會職責,應重視自身的學習修養,掌握廣博的知識,具有高尚的品德,這是教書育人的前提條件。孔子説“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論語:述而》)“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論語:公冶長》)。孔子走到哪裏,學到哪裏,並且“不恥下問”(《論語:公冶長》)。他説:“三人行,必有吾師焉。”(《論語:述而》)。每個人不是一出生就知天下,都是要經過不同階段的教育,學到一些為人處事的道理,刀不磨要生鏽,人不學要落後,要活到老學到老,這才體現了人的一生的價值。

4、以身作則,言傳身教。

孔子對學生的教育,不僅有言教,更注重身教。教師都要通過嚴以責己,以身作則來感化學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論語:子路》),充分説明了身教的重要性。的確,如果教師能做到以身示範,雖沒有言語的説教,仍然能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身教重於言教,教師的一言一行直接影響學生的一生。如果遇到一位好教師,那麼他的學生將一生受益,也許會輝煌一生,如果遇到一個不認真負責的教師,他的學生也許就會默默無聞一生,直到老也一事無成。

5、愛護學生,無私無隱。

愛護學生、關心學生是一個教師成功的必須具備的條件。孔子説:“仁者愛人”、“智者知人”《論語:顏淵》)。教師要隨時關心學生品德、學業的增進以及學生們的生活與健康狀況,和學生要建立深厚的情誼。不溺愛、不袒護學生,這才是教師對學生真正的愛呀。學生對知識的渴望,教師無私奉獻,無以回報。

6、相信學生,鼓勵學生。

孔子對學生充滿期望,他説“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不如今者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論語:子罕》)這裏包含了青年人超過老年人、學生超過教師、長江後浪推前浪的發展觀點。

教師應該相信學生的潛能,認為學生可以超過教師,鼓勵學生。孔子説“當仁不讓於師”。(《論語:衞靈公》),面臨着實行仁德的事情,可以不必對老師謙讓。這裏包含着在仁德和正義面前師生一律平等的思想以及“吾愛吾師,更愛真理”(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所言)的觀點。師生都是平等的,學生的觀點正確可以反駁老師,甚至學生可以嚴厲地批評教師,而教師也要虛心接受學生的意見和批評,這才體現了平等的師生觀。

7、不斷學習,努力創新。

孔子認為教師要講究教學方法,善於啟發學生的心智。“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論語:為政》)。教師必須自己經常温習故業,融會貫通,做到有新的領悟、新的體會、新的發現,才能勝任教學工作。教師不僅給學生以知識,還要使學生獨立求知,獨立思考,並能做一個有道德修養的人,這樣才算是好的教師。

教師首先得加強自身的素質的提高和知識的積累,在假期和業餘時間不斷充電,才能滿足學生求知慾望。提高業務素質和教學能力,才能教出一批又一批有用的新時代合格人才。

教師讀論語學習心得 篇4

初讀《論語》,或是無法參透,或是略有所悟,或是心有靈犀,但那種“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精神,那種循循然善誘人的教學方法,那種謙謙君子之風,卻總能讓我心存快慰,欲罷不能。於是不止一遍地讀她,品她,悟她,儘管只是片言隻語,但字字珠璣,如行雲流水,簡約精煉:或睿智從容,如天之遼遠;或縱橫開闔,如飛瀑流瀉;或恬靜悠然,若和風習習……面對《論語》,我猶如面對一位巨人——從古至今,它的精深博大,言簡意賅,讓人有高山仰止之感。我邊讀邊記,邊記邊思,在品味與欣賞中,我像一株乾渴已久的禾苗,忽然遇到了一場痛快淋漓的甘霖,舒枝展葉貪婪地汲取其中的養料。越走近孔子,愈發感覺孔子教育思想的博大精深。透過文字,我和智者正面晤對,聆聽他“任人唯賢”的人才觀念、“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的教學方法、“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義”的教育主張……

讀《論語》,令我感念至深的當屬孔子的“學而不厭”。孔子“學富五車”,卻一生“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用行動踐行着“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些教育思想激勵了無數教師,也照亮了無數心靈。孔子的精闢言論,不正是一種謙虛、嚴謹、勤奮、自勵的治學態度嗎?再想想自己,雖然也很敬業,無日不在思索如何使學生的學業更加進步,但是卻很少從“學”上下功夫,以至事倍功半,職業倦怠感日增。其實,我們的教育生活本可以達到一種清風朗月、高山流水的境界。“學”以教之始,只需我們把心思放到學習上,向前人學、向同事學、向學生學,我們就會發現那“潺潺小溪、綠草茵茵”的精神家園。正所謂“善學者,師逸而功倍,又從而庸之;不善學者,師勤而功半,又從而怨之”了。

讀《論語》,讓我心靈震顫的當屬孔子的“誨人不倦”。他的 “有教無類”令人感動,也讓人倍感温暖。《論語?為政》中記載了孔子對其學生顏回的觀察:“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孔子正是在觀察學生,瞭解學生,尊重學生的基礎上,對他們因材施教。的確如此,正如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葉子,我們面對的學生都有着各自的特點。作為教師,只有深入細緻地瞭解、尊重學生的個別差異,方能“因材施教”。於是我想方設法、通過多種渠道,走進學生心靈,開展“週記對話”,健全“班級檔案”,開展 “教師贈言”,開設“心語班刊”,給每一個孩子平等的呵護,在“春風化雨”般的教育中,享受“誨人不倦”的大樂!“有禮者敬人。敬人者,人恆敬之。”孔子和學生的關係也是歷代師生關係的典範,他們既像父子,亦像兄弟,更多的則是像朋友。正是在這種亦師亦友的關係中,在因材施教的智慧薰染下,孔子10年弘道,誨人不倦,終得桃李遍天下,三千弟子,七十二賢人 。仁者愛人,愛眾親仁,應成為我們的立身之本;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更應成為我們的為師之道啊!

“書香能致遠”,的確如此!讀《論語》,為人師,就讓我們在聖賢的光芒下且思且行,以淡定從容的心態把握人生,用思想的清泉充盈心靈,用經典的睿智之語指引前行的方向。為人師,讀《論語》,讓我更確信:做好教師這一職業工作,必須用愛播種,用心耕耘。

教師讀論語學習心得 篇5

于丹教授的《論語心得》對於我,就像是人生中的良師益友。于丹教授用樸實無華的語言,為我們解讀了一個親切而温暖的孔夫子,讓本以為莫測高深的《論語》變得通俗易懂。每讀一遍,總會有不同的感觸。作為一名教師,更是受益匪淺。

一、教師的“仁恕”

“仁恕”是孔子儒家理論中最精髓的東西。于丹教授在“天地人之道”中解讀了“關愛別人,就是仁”;“恕,就是寬容的力量”。“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為人不僅要拿得起放得下,還應儘自己的力量去幫助別人。對於教師,就是要將心比心地理解學生,關愛他們,幫助他們健康成長。關愛學生,我們不僅要關心學生學業上的進步,知識的積累,身體的健康,更要全方位地關愛學生,關心他們的心理健康,關心他們正確人生觀、世界觀的形成,關心他們的精神需求,關心他們各種能力的培養。愛學生就要本着平等的心態去尊重每一個學生,傾聽他們的意見與呼聲,給他們足夠的寬容與理解,體諒他們的煩惱與苦悶,肯定他們的進步與成長,讓每個學生每天都能感受到老師對他們的愛與尊重,那麼他們將來也一定會是一個充滿愛心,尊重他人的人。

在我們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每天接觸各種性格鮮明的學生。在他們成長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過分的苛責或訓斥,只會讓學生的心離我們越來越遠,它遠不及寬恕的力量那麼恆久偉大。學會了寬恕,我們才能讓自己走進學生的內心,瞭解他們的真正需求。同時,寬恕別人才能讓我們享受心靈的安寧。因此,我們在工作中,應少一些抱怨和指責,多一些寬容和理解;少一些批評和訓斥,多一些讚揚和鼓勵;少一些歧視和誤解,多一些尊重和理解。

二、 尋找“快樂”

于丹教授寫到,一個人的視力是有兩種能力的。一個向外去無限寬廣地拓展世界,另外是向內心無限深刻地發現內心。孔夫子教給我們快樂的祕訣就是去找到內心的安寧。《論語》真正的道理就是告訴我們大家怎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快樂生活。于丹教授認為,幸福快樂只是一種感覺,與貧富無關,於內心相連,對此我深有同感。在現在這樣一個物質生活富足的時代,人們都在拼命為了豐厚的物質生活而努力打拼。作為教師,我們能否抵抗各種物質的誘惑、安貧樂道,嚴峻地考驗着我們的意志。我也向往富裕的生活,但我更享受心理上的滿足和成就感。感謝我的學生們,是他們的成長讓我充分地體驗到當一名教師的幸福和快樂!每當看到學生臉上那豁然開朗的表情,每當看到學生變得越來越懂事,每當聽到學生金榜題名的消息,那就是我最快樂最幸福的時刻。在學生人生成長的道路上,自己能起到引導、扶持的作用,幫助他們健康成長,我為此感到自豪,並甘願為此終生努力。雖然在物質上我不富有,但精神上我是一個富翁。正如於丹教授所説“如果能用內心的富足與飽滿,能用一種內心鮮活的力量去彌補這些遺憾,那你就會成為一個坦蕩磊落而勇敢的人。”孔子倡導的“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説的就是這樣的境界。

三、看待“缺憾”

在《心靈之道》中於丹教授説,每個人一生中都難免有缺憾和不如意的事情。如果你放不下這種缺憾和不如意,那你就永遠活在陰影中。也許我們無力改變生活中的缺憾,也許我們不能避免人生的苦難,如果你用不同的心態來對待生活中的缺憾和苦難,你就會擁有完全不同的人生。作為教師,我們生活、工作在一個充滿壓力的環境中,煩惱、苦悶和壓力每天都伴隨着我們。如何看待這些煩心事和缺憾,心態不同,結果會完全不同。我教兩個畢業班的英語課,課時多,要求高,班裏學生基礎差,每天備課批作業頭昏眼花,身體疲憊不堪。但我告訴自己:備課既是為了教好學生,又是為了讓自己不斷進步;批作業工作量雖然大,但能保證課堂上的高效率。遇到學生出問題時,教師,尤其是班主任,應學會遇事冷靜,有耐心,不能讓壞心情一直陰霾不散,否則會影響你的工作,甚至是你的生活質量。

再比如,每次考試結束成績出來後,學校都會做成績分析,老師們對此倍感壓力和煩惱。有的老師會因為成績不佳而寢食難安,有的老師對學生良莠不齊而抱怨,有的會為成績和自己的付出不成比例而鬱鬱不樂。總之,考試成績出來後,老師們內心苦悶又無處訴説。其實,我們應該像《論語》教給我們的那樣,放開心態,正確看待成績。有些缺憾是我們必須面對的,不要埋怨學生懶惰,不要抱怨領導不近人情。而是應以積極地心態去思考,總結經驗與不足,知道我還能做些什麼,同時更應看到,班級有很多學生在我們的幫助下取得了很大的進步,説明我們的教學並非完全失敗。只要我們認真反思,總結經驗教訓,努力找尋更好的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相信曙光就在前面。于丹教授説,承認現實生活中的不足,並通過自己的努力去改變不足,這就是《論語》告訴我們如何對待人生缺憾的態度。也正如人們常説的:記住該記住的,忘記該忘記的,改變能改變的,接受不能改變的。

每次讀于丹的《論語心得》,我都會產生很多的共鳴,也總會有所感悟,有所收穫。它已植根於我的心中,成我流淌在我血液中的精髓。感謝于丹教授,感謝我們偉大的聖人——孔子!

教師讀論語學習心得 篇6

在讀罷南懷瑾先生的《論語別裁》後,可以真切的感受到南懷瑾先生對於《論語》獨到的見解,在學習上,南懷瑾先生對人們關於《論語》以往的見解進行了論述,並從另一角度來分析,不再是是以往的論述,墨守成規。就例如對“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的解釋,就匠心獨運,很直接的披露了學習其實是“不亦苦乎”,孔子的這句話實際上重點在於“時習”,講求的是學習的方法,而不是違心的高呼“學習萬歲”。對於我們所學的,南懷瑾先生也不是附庸以往的那些所謂的“聖賢書”,而是講求書的實際效益,身處在當下,只有那些搞學術研究的學者才會奮力於古典的著作,我們平常人所求的只是能夠生活的一種技藝,一項本領。因此學習不在於書籍,而在於生活。

教育應該是傳授真本領,而不是傳授應試技巧,南懷瑾先生對於這點也有很深刻的見解。他在論述老師和學生的關係時,就曾提到文化道德不實的問題,當一個學生需要老師的幫助時,如寫論文,便畢恭畢敬,誇張一點可謂是點頭哈腰,結果畢業時,連影子也找不到,當然,這也可以看出現在大學教育的一個失敗,學生與老師之間不再是中學時的親密,彼此互無交流,你可曾試想大學畢業後你能記住幾個老師,乃至又有幾個老師能知道你。

孔子教育門人是根據那個時代的社會現象,我們如今的教育也應該符合當前的國情。讀《論語》,學習的是有用的方法,從中找出適合我們這個時代的東西,這才是學習的真正意義,融會貫通方能學有所成。《論語別裁》就是希望我們能走出聖賢經典的誤區,看到當下,把握未來。

教師讀論語學習心得 篇7

一.教學工作需要謹言、慎行

在《處世之道》中有這樣一句“多思、多想、多聽、多看、謹言、慎行”。對於我們教師而言,能做到多聽取師傅的意見,多用心觀察身邊有經驗老師的言行,多進行教學思考必定能幫助自身提高教育教學的能力,此謂“多思、多想、多聽、多看”。而對於“謹言與慎行”我覺得可以從兩方面理解。

首先,作為一名教師在與身邊同事相處時做到“謹言”和“慎行”非常地重要。俗話説“三思而後行”,無論是言語還是行動都需要經過細緻的考慮之後再去實踐,在整個團隊中我更多地是需要學習、傾聽前輩們的經驗之談,積極的做好自己的工作,多幹實事而不是誇誇其談。融入團隊,獲得更多老師的指導與幫助。

其次,在課堂教學中更應注重“謹言、慎行”。教師的言行是影響學生學習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教學設計中,老師的每一句話、每一個問題都應該經過縝密的思考,要注重課堂提問的設計,問題要有明確的切入點,能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動,也即“謹言”。一個鼓勵的眼、一次輕輕的撫摸、一個善解人意的手勢都會帶給學生無限的學習積極性,因此教師在課堂中的教學行為同樣值得謹慎考慮。

為此,我將把“多思、多想、多聽、多看、謹言、慎行”作為我為人、為師之道,相信它能讓我不斷提升自身的內在修養、增強為人師表的人格魅力。

二.教師應是“仁者”與“智者”的結合體

在於丹看來,《論語》中的“仁”指的是關愛別人;而瞭解別人就叫做“智”。她指出在現代社會中的為人必不可少的就是“仁”和“智”。我想在我們教學實踐中更應該提倡“仁”與“智”,通俗的説就是教師要懂得了解學生、關愛學生。教師要了解、關愛學生就應該站到學生中間來,善於從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這也體現在兩個方面。

首先,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充分解讀學生,關愛學生。新課程標準下我們提倡教師應該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課堂教學要讓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充分體現民主與平等。教師在課堂中應尊重學生,多鼓勵孩子思考,使每個孩子在老師的期待中、鼓勵中去求知,去創新。

其次,教師在課下要做到“走近一點、蹲下一點、微笑一點”,用心的去了解、愛護學生。多參與孩子們的活動,多和他們談心,聽取學生的意見,讓學生評説自己,給自己的教學提出意見,建立一種民主、平等的師生關係。

我想了解和關愛學生將是做一名教師永恆不變主旋律,就看你是如何用心去做課上和課下的“仁者”與“智者”。

應該説閲讀本書自己的感觸是比較深的,給我的啟示也很多。我想一本好書需反覆研讀,才能更好地把握其中的精髓,有時間我將再次細心研讀一番,希望與讀過此書的朋友們可以一起來品味。

本期,我教高一語文,使用的是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必修1)。這本教科書第4部分是“名著導讀”,導讀的內容是《論語》。教師要求學生讀《論語》,必須首先自己讀《論語》。為了激發學生的閲讀興趣,培養學生良好的閲讀習慣,提高學生思考能力與欣賞水平,我在網上瀏覽了有關孔子的一些專著,如《孔子評傳》、《孔子智慧》等,並且找出了一本《論語通譯》重新讀了一遍。

教師讀論語學習心得 篇8

孔子被後世尊為“至聖先師”、“萬世師表”,他將畢生精力貢獻於教育工作,敏而好學,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重視道德修養,是一位盡職的好教師,成為後世教師學習的楷模。《論語》中很多篇章都可以看到孔子對師德修養的相關論述,帶給後世為師者莫大的啟示,作為教育工作者看後受益匪淺,感觸頗深。

1.立志有恆,加強修養。

孔子強調立志在道德修養中的重要作用。他説,“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論語?子罕》)。因此,教師不僅要自身,還要教育學生確立崇高志向,樹立人生理想,作為個人努力的方向。

孔子的道德修養過程,帶給我們啟示:人的道德修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取得的成績也不是容易的事,要經過長時間的學習和鍛鍊,要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覺地遵守道德規範,而不是勉強去做。你想成為一個合格的教師,要教出合格的學生,這也非一朝一夕的事,要經過長時間的鍛鍊和知識的積累。

2.自省自克,改過遷善。

道德貴在自覺,孔子特別強調從自我做起。他説,“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已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衞靈公》)。要求嚴以律己,寬以待人,設身處地為別人着想。

人無完人,人都有犯錯誤的時候,要隨時對自己的行為進行檢查,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問題,以免再次範錯誤,這樣就會起到自我監督的作用。孔子認為,道德準則和規範是公共利益的體現,對個人起約束作用,因此,需要剋制自我,生活中沒有不犯錯誤的人,關鍵是看對待錯誤的態度,你及時發現錯誤或者別人給你指出錯誤,你能懸崖勒馬,知錯就改,不斷地完善自我,昇華自我。

3.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教師要儘自己的社會職責,應重視自身的學習修養,掌握廣博的知識,具有高尚的品德,這是教書育人的前提條件。孔子説“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論語?述而》)“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論語?公冶長》)。孔子走到哪裏,學到哪裏,並且“不恥下問”(《論語?公冶長》)。他説:“三人行,必有吾師焉。”(《論語?述而》)。每個人不是一出生就知天下,都是要經過不同階段的教育,學到一些為人處事的道理,刀不磨要生鏽,人不學要落後,要活到老學到老,這才體現了人的一生的價值。

4.以身作則,言傳身教。

孔子對學生的教育,不僅有言教,更注重身教。教師都要通過嚴以責己,以身作則來感化學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論語?子路》),充分説明了身教的重要性。的確,如果教師能做到以身示範,雖沒有言語的説教,仍然能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身教重於言教,教師的一言一行直接影響學生的一生。如果遇到一位好教師,那麼他的學生將一生受益,也許會輝煌一生,如果遇到一個不認真負責的教師,他的學生也許就會默默無聞一生,直到老也一事無成。

5.愛護學生,無私無隱。

愛護學生、關心學生是一個教師成功的必須具備的條件。孔子説:“仁者愛人”、“智者知人”《論語?顏淵》)。教師要隨時關心學生品德、學業的增進以及學生們的生活與健康狀況,和學生要建立深厚的情誼。不溺愛、不袒護學生,這才是教師對學生真正的愛呀。學生對知識的渴望,教師無私奉獻,無以回報。

6.相信學生,鼓勵學生。

孔子對學生充滿期望,他説“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不如今者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論語?子罕》)這裏包含了青年人超過老年人、學生超過教師、長江後浪推前浪的發展觀點。

教師應該相信學生的潛能,認為學生可以超過教師,鼓勵學生。孔子説“當仁不讓於師”。(《論語?衞靈公》),面臨着實行仁德的事情,可以不必對老師謙讓。這裏包含着在仁德和正義面前師生一律平等的思想以及“吾愛吾師,更愛真理”(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所言)的觀點。師生都是平等的,學生的觀點正確可以反駁老師,甚至學生可以嚴厲地批評教師,而教師也要虛心接受學生的意見和批評,這才體現了平等的師生觀。

7.不斷學習,努力創新。

孔子認為教師要講究教學方法,善於啟發學生的心智。“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論語?為政》)。教師必須自己經常温習故業,融會貫通,做到有新的領悟、新的體會、新的發現,才能勝任教學工作。教師不僅給學生以知識,還要使學生獨立求知,獨立思考,並能做一個有道德修養的人,這樣才算是好的教師。

教師首先得加強自身的素質的提高和知識的積累,在假期和業餘時間不斷充電,才能滿足學生求知慾望。提高業務素質和教學能力,才能教出一批又一批有用的新時代合格人才。

教師讀論語學習心得 篇9

在讀罷南懷瑾先生的《論語別裁》後,可以真切的感受到南懷瑾先生對於《論語》獨到的見解,在學習上,南懷瑾先生對人們關於《論語》以往的見解進行了論述,並從另一角度來分析,不再是是以往的論述,墨守成規。就例如對“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的解釋,就匠心獨運,很直接的披露了學習其實是“不亦苦乎”,孔子的這句話實際上重點在於“時習”,講求的是學習的方法,而不是違心的高呼“學習萬歲”。對於我們所學的,南懷瑾先生也不是附庸以往的那些所謂的“聖賢書”,而是講求書的實際效益,身處在當下,只有那些搞學術研究的學者才會奮力於古典的著作,我們平常人所求的只是能夠生活的一種技藝,一項本領。因此學習不在於書籍,而在於生活。

教育應該是傳授真本領,而不是傳授應試技巧,南懷瑾先生對於這點也有很深刻的見解。他在論述老師和學生的關係時,就曾提到文化道德不實的問題,當一個學生需要老師的幫助時,如寫論文,便畢恭畢敬,誇張一點可謂是點頭哈腰,結果畢業時,連影子也找不到,當然,這也可以看出現在大學教育的一個失敗,學生與老師之間不再是中學時的親密,彼此互無交流,你可曾試想大學畢業後你能記住幾個老師,乃至又有幾個老師能知道你。

孔子教育門人是根據那個時代的社會現象,我們如今的教育也應該符合當前的國情。讀《論語》,學習的是有用的方法,從中找出適合我們這個時代的東西,這才是學習的真正意義,融會貫通方能學有所成。《論語別裁》就是希望我們能走出聖賢經典的誤區,看到當下,把握未來。

教師讀論語學習心得 篇10

一.教學工作需要謹言、慎行

在《處世之道》中有這樣一句“多思、多想、多聽、多看、謹言、慎行”。對於我們教師而言,能做到多聽取師傅的意見,多用心觀察身邊有經驗老師的言行,多進行教學思考必定能幫助自身提高教育教學的能力,此謂“多思、多想、多聽、多看”。而對於“謹言與慎行”我覺得可以從兩方面理解。

首先,作為一名教師在與身邊同事相處時做到“謹言”和“慎行”非常地重要。俗話説“三思而後行”,無論是言語還是行動都需要經過細緻的考慮之後再去實踐,在整個團隊中我更多地是需要學習、傾聽前輩們的經驗之談,積極的做好自己的工作,多幹實事而不是誇誇其談。融入團隊,獲得更多老師的指導與幫助。

其次,在課堂教學中更應注重“謹言、慎行”。教師的言行是影響學生學習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教學設計中,老師的每一句話、每一個問題都應該經過縝密的思考,要注重課堂提問的設計,問題要有明確的切入點,能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動,也即“謹言”。一個鼓勵的眼、一次輕輕的撫摸、一個善解人意的手勢都會帶給學生無限的學習積極性,因此教師在課堂中的教學行為同樣值得謹慎考慮。

為此,我將把“多思、多想、多聽、多看、謹言、慎行”作為我為人、為師之道,相信它能讓我不斷提升自身的內在修養、增強為人師表的人格魅力。

二.教師應是“仁者”與“智者”的結合體

在於丹看來,《論語》中的“仁”指的是關愛別人;而瞭解別人就叫做“智”。她指出在現代社會中的為人必不可少的就是“仁”和“智”。我想在我們教學實踐中更應該提倡“仁”與“智”,通俗的説就是教師要懂得了解學生、關愛學生。教師要了解、關愛學生就應該站到學生中間來,善於從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這也體現在兩個方面。

首先,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充分解讀學生,關愛學生。新課程標準下我們提倡教師應該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課堂教學要讓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充分體現民主與平等。教師在課堂中應尊重學生,多鼓勵孩子思考,使每個孩子在老師的期待中、鼓勵中去求知,去創新。

其次,教師在課下要做到“走近一點、蹲下一點、微笑一點”,用心的去了解、愛護學生。多參與孩子們的活動,多和他們談心,聽取學生的意見,讓學生評説自己,給自己的教學提出意見,建立一種民主、平等的師生關係。

我想了解和關愛學生將是做一名教師永恆不變主旋律,就看你是如何用心去做課上和課下的“仁者”與“智者”。

應該説閲讀本書自己的感觸是比較深的,給我的啟示也很多。我想一本好書需反覆研讀,才能更好地把握其中的精髓,有時間我將再次細心研讀一番,希望與讀過此書的朋友們可以一起來品味。

本期,我教高一語文,使用的是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必修1)。這本教科書第4部分是“名著導讀”,導讀的內容是《論語》。教師要求學生讀《論語》,必須首先自己讀《論語》。為了激發學生的閲讀興趣,培養學生良好的閲讀習慣,提高學生思考能力與欣賞水平,我在網上瀏覽了有關孔子的一些專著,如《孔子評傳》、《孔子智慧》等,並且找出了一本《論語通譯》重新讀了一遍。

《論語通譯》是由徐志剛譯註,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這本書,對於我們讀《論語》能夠給以很大的幫助,發揮應有的作用。

我藉助《論語通譯》讀《論語》,確實很方便。我重點是瞭解《論語》中孔子豐富的教育思想,並且將它與課改新理念及其在教學中的應用價值聯繫起來思考。讀過之後,獲得了一些心得體會。按照語文組教研活動安排,我在此作一些簡單的交流。

孔子在春秋戰國的諸子百家中,無論在當時或後世,在國內或國外,都是影響最深最廣的人物,是個言行一致、學識淵博、品德高尚的偉大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集以往文化思想之大成,開後世儒家學術之先聲。他的思想學説,經過兩千多年的潛移默化,有的已成為中華民族的道德意識、精神生活和傳統習慣的準則,構成了有別於西方國家的中國式的社會風俗,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東方國家,遠及歐美,在世界文明史上佔有重要地位,成為我們民族的驕傲。後世流傳的“天不生仲尼,萬古長於夜”和“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話有些誇張,但它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孔子和《論語》在中國古代社會所發揮的作用和影響之大。

孔子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第一個偉大的教育家,在一定意義上説,他也是全人類歷史上一個偉大的教育家,被後人稱為“萬世師表”。孔子首創平民教育,繼承、發展和傳播了古代文化,相傳孔子“弟子三千,賢人七十”,足見孔子對當時教育的貢獻。孔子在一生的教學實踐活動中,積累了一套極有價值的教學理論,在許多方面反映了樸素的辯證法和唯物主義觀點。他的教育思想、教學方法、治學態度,以及所倡導的互敬互愛的師生關係,直到今天仍然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

(一)學思結合,温故知新。孔子作為一位傑出的教育家,在教育方面有很多精闢的言論,他主張“有教無類”和“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從治學的角度看,他強調“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認為一個人要增長知識,必須認真學習並進行思考;他提倡“温故而知新”,認為時時温習已經學過的舊知識,由此就能獲取更深的新知識。國中教材中《論語十則》就是孔子對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的論述。特別是“學思結合”和“温故知新”已成為人們長期遵循的學習規律。新的課改確立了鮮明的課改理念的最高宗旨,就是“以學生髮展為本”。我們知道教師的一切都是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作為學生,要發展首要任務是學習,這其中包含着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學習文化知識,這就離不開“學思結合”;二是學習如何獲得文化知識,這就離不開“温故知新”。只有這樣,才能用所學到的知識去解決面臨的各種各樣的問題。所以,我個人認為今天課改新理念其實是對《論語》中有價值的孔子教育思想的繼承和發展。

(二)因材施教,循循善誘。孔子進行教學活動的特點,是能夠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針對智力的高下不同而因材施教,“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孔子培養弟子學習興趣的方法,是通過日常生活中一些生動的事例,用形象思維的方式去誘導,如用“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喻指節操,教導學生要有忍苦耐勞、不屈不撓的精神;用“逝者如斯夫”比喻時間一去不復返,意在勉勵弟子們珍惜時間、發奮圖強。這樣的教學方式,受到了弟子們的稱讚,顏回説:“夫子循循然善誘人。”我們通過“校本培訓”,已經確立了新的教育觀。新的教育觀要求教師面向全體學生,同時注重學生個性發展。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要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根據學生的特點提供個性化教育,讓全體學生都在原先水平上得到發展。這裏提到的個性化教育是與“因材施教”有着密切聯繫的。新的教育觀還要求教師要尊重、理解、寬容每一個學生,要善待學生的錯誤,要用優點融化學生的缺點。現在學生厭學輟學現象嚴重,部分學生存在灰心失望、悲觀消極的心態,這就要求教師對學生要“循循善誘”,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讓學生燃起希望之火,去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我認為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心靈王國,都有一片自己的情感樂園。所以,作為教師就要“因材施教”、“循循善誘”,發現每一個學生的智能強項,扶持它,呵護它,使它成為學生的成長起點。

(三)善於啟發,觸類旁通。孔子特別強調把握時機,進行啟發式教育,實際上“啟發”一詞就來自《論語》。他説“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只有對求知慾強卻百思不得其解的人加以點撥,對竭力想要表達自己的看法卻無從表達的人加以引導,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孔子的這一論點是非常高明的,他要求學生積極地思考問題,善於推論,聞一知二,舉一反三。這種啟發式的教學方法,在今天新課改的過程中仍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我們知道科學在飛速發展,很多知識都會迅速被淘汰而變得一錢不值。因此,知識本身的獲得已經不是最重要的了,重要的是如何去獲得知識,如何在知識的獲取過程中,開發學生的各種潛能。所以説,現代教學不僅是教給學生知識,更應該教會學生學知識。教師“舉一隅”是教給學生知識,學生能“以三隅反”才算教會學生學知識。要想教會學生學知識,使學生真正把知識學活,就得在舉一反三上下功夫,從而收到以一當十、觸類旁通的效果。

(四)相互切磋,教學相長。孔子在教學法上提倡師生之間相互切磋、共同討論,以收到教學相長的效果。《論語·學而》記載子貢聽了孔子的教導後,領會了“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道理,孔子非常高興。一部《論語》,實際上就是記載他們師生之間互相討論的問答情況。孔子的教學是民主的。他樂於接受來自學生的批評,對於不肯提意見的學生反而要責怪。顏回是孔子最讚賞的弟子,但顏回對孔子的話句句順從,從來不提意見。因此,孔子責怪説::“回也,非助我也,於吾言無所不説。”意指顏回從來不向他提出不同的意見,這就不能使師生之間收到教學相長的好處,所以説“顏回不是能幫助我的人”。可見,孔子是開明、民主的教育家。今天,我們提倡師生互動,與孔子的教學相長是一脈相承的。教師不僅教,也要在互動中學;學生不僅學,同時也要在互動中教。師生共同對自己和對方的發展成長負責。我們大家都教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一課,寫的是孔子與四個學生的一次課堂活動。當年孔子在課堂操作上“以問題為主線,以活動為載體,以體驗為收穫,以情趣為動力”,為我們今天的課改提供了成功的範例。只有師生互動,才能讓師生的創造精神在課堂上得到有效地發揮,課堂也才會有真正的歡樂時光。

(五)聯繫實際,評人評事。孔子評價過的人很多,上自堯、舜、禹、湯、文、武、周公、伯夷、叔齊,下至春秋時期的管仲、子產等各類名人,以及他自己的弟子。孔子通過對人的評價,教育學生辨別善惡是非,為弟子們修身養性樹立了理想人格的典範。孔子生活在一個動盪不安的時代,社會新聞很多,作為一個政治家和教育家,他密切注視和關心時事,隨時表明自己的態度,宣傳自己的主張。孔子在自己的一生中評論過很多人和事。從這些評語中可以看出他審時度勢的胸懷和抱負,並且也反映了他通過實例教育學生的理論聯繫實際的良好學風。理論聯繫實際,是教學的一條根本原則。今天,聯繫實際,評人評事,也是各科教學不可或缺的內容。貫徹理論聯繫實際的教學原則,既能使學生牢固地掌握學到的基礎知識,又能培養學生應用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次課改明確提出要實現三維目標,即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其中就體現了理論聯繫實際的教學原則。在這一教學原則的指導下,“教師既要給學生乾糧,還要給學生獵槍。”

總之,《論語》是一部內涵豐富、思想深刻的書,值得我們認真閲讀、仔細品味。孔子的教育思想是《論語》中最精華的部分,是一份珍貴的遺產,對於我們今天的課改仍有一定的借鑑作用。由此看來,作為教師有必要讀一讀《論語》。如果我們教師能夠精讀細研《論語》這一千古不朽的名著,一定會受益無窮。

教師讀論語學習心得 篇11

聽了黃部長關於論語的講解後,真是受益匪淺,給我以心靈上的震撼!黃部長把兩千多年前的《論語》用一個現代人對社會,對生活,對人生的感悟演繹出來,但每個人理解的程度不同,感受也會有所不同,我的理解就是教導世人如何做人,如何做一個好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而做人的起點就是要有一個樂觀積極的心態,與人為善、修身養性,做好自我。

有同事問我《論語》2500多年前的經典語錄,今天還能啟發我們的心智嗎?還能對我們今天的心靈產生觸動嗎?我很斬釘截鐵回覆他!能“絕對能”他從如今人們面臨的心靈困惑,結合其深厚的古典修養,從中國人的宇宙觀、心靈觀、處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養之道、理想和人生觀等七個方面,從獨特的個性視角出發來解讀《論語》。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解讀《論語》,詮釋智慧,以智慧詮釋人生,以人生詮釋人性,以人性安頓人心。穿越兩千多年的時間隧道,體悟經典的平凡智慧。我看到他舉的例子,打的比方,他的經典妙句,真叫人折服。解讀之精妙,文學功底之深厚,無不叫人連連稱絕。

我決定去買一本養心、交友、處世、有利於工作的好書來苦心修讀希望我們都有啟迪和收穫人的一生難免遇到各種各樣的挫折和磨難甚至有權財的誘惑,如何來面對生活給自己帶來的不幸又怎麼樣拒絕誘惑,黃部長給我們講述的《論語》的精華思想,就是告訴我們,如何用平和的心態來對待生活中的缺憾與苦難。他説:“每個人的一生中都難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許我們無力改變這個事實,而我們可以改變的是看待這些事情的態度。”人首先要能夠正確面對人生的遺憾,不要糾纏在裏面,一遍遍地問天問地,一次再一次怨天尤人,這樣只能加重你的苦痛。子曰:“已所不欲,勿施於人”,意思是自己不喜歡要的東西,也不要強壓給別人。在孔子老人家這句話的基礎上我想在現代人,將其意思改為日:“已所欲,施於人”,就是把自己想要的東西,讓與他人,把自己喜歡的東西,送與他人,把自己的知識和智慧,傳授給他人!因為在現代社會中,可以肯定的説沒有!沒有多少人會把自己喜歡的東西讓給別人呢?現在的我們都有這等心胸嗎?人人有了,集體多和諧,社會多美妙!我們現代的得修煉。

“人與人之間,事情與事情之間的比較,沒有單純的技巧高下之分,而只有境界優劣之辨,那麼這種境界的標準就取自於“大道合乎自然”。又有誰會真正想到和做到(吾日:“已所欲,施於人”)應該放下時且放下,你要寬容別人,“不僅遇事要拿得起放得下,還應該儘自己的能力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所謂“予人玫瑰,手有餘香”,給予比獲取更能使我們心中充滿幸福感。”其實是給自己留下來一片海闊天空。對於生活中不愉快的事情,要忘卻,不要抑鬱於胸,要學會自己勸自己,想開些,何必計較那麼多呢?

他還説

——生命有限,流光苦短,每一個人的生命(命運)在我們自己的手中。

——人生有限,生也有涯. 把我們有限的情感,有限的才華用在最應該使用的地方。

“生命有限,流光苦短,而在天地之間我們每一個人的心或儒或道合乎自然大法,最終每一個生命的成全就是這一句話:每一個人的生命在我們自己的手中。”

——用你的公正、率直、耿介、磊落的人格去坦然地面對這一切,即不是德也不是怨。

一個人反省自己的行為,而能夠不後悔、不愧疚,這個標準説低也低,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做到;説高就是個至高無上的標準,大家想想,要使自己做過的每件事都禁得住推敲,實在又是極不容易的事。所以孔子才把它作為君子的人格標準。

“只有理想而沒有土地的人,是夢想主義者不是理想主義者;只有土地而沒有天空的人,是務實主義者不是現實主義者。”而在我年輕氣盛的時候,是一個只有理想而沒有土地的人。現在的我是一個只有土地而沒有天空的人。我想以後還應該看看藍色的天空。

聽完後我在想:《論語》是道德與智慧的凝結,是循循善誘思想的老師,是一個映射着我們道德情操、品性修養的一面鏡子,讓我們在生活中找準自己的方向,在現代生活匆匆的路途上,多一份藝術和智慧,多一份清涼與閒暇,多一份享受生活饋贈的心情。我要常讀更深入的讀,以理論指導我的行動。

教師讀論語學習心得 篇12

讀書心得體會 孔子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第一個偉大的教育家,在一定意義上説,他也是全人類歷史上一個偉大的教育家,被後人稱為“萬世師表”。孔子首創平民教育,繼承、發展和傳播了古代文化,相傳孔子“弟子三千,賢人七十”,足見孔子對當時教育的貢獻。孔子在一生的教學實踐活動中,積累了一套極有價值的教學理論,在許多方面反映了樸素的辯證法和唯物主義觀點。他的教育思想、教學方法、治學態度,以及所倡導的互敬互愛的師生關係,直到今天仍然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

(一)學思結合,温故知新。孔子作為一位傑出的教育家,在教育方面有很多精闢的言論,他主張“有教無類”和“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從治學的角度看,他強調“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認為一個人要增長知識,必須認真學習並進行思考;他提倡“温故而知新”,認為時時温習已經學過的舊知識,由此就能獲取更深的新知識。特別是“學思結合”和“温故知新”已成為人們長期遵循的學習規律。新的課改確立了鮮明的課改理念的最高宗旨,就是“以學生髮展為本”。我們知道教師的一切都是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作為學生,要發展首要任務是學習,這其中包含着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學習文化知識,這就離不開“學思結合”;二是學習如何獲得文化知識,這就離不開“温故知新”。只有這樣,才能用所學到的知識去解決面臨的各種各樣的問題。所以,我個人認為今天課改新理念其實是對《論語》中有價值的孔子教育思想的繼承和發展。

(二)因材施教,循循善誘。孔子進行教學活動的特點,是能夠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針對智力的高下不同而因材施教,“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孔子培養弟子學習興趣的方法,是通過日常生活中一些生動的事例,用形象思維的方式去誘導,如用“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喻指節操,教導學生要有忍苦耐勞、不屈不撓的精神;用“逝者如斯夫”比喻時間一去不復返,意在勉勵弟子們珍惜時間、發奮圖強。這樣的教學方式,受到了弟子們的稱讚,顏回説:“夫子循循然善誘人。”我們通過“校本培訓”,已經確立了新的教育觀。新的教育觀要求教師面向全體學生,同時注重學生個性發展。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要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根據學生的特點提供個性化教育,讓全體學生都在原先水平上得到發展。這裏提到的個性化教育是與“因材施教”有着密切聯繫的。新的教育觀還要求教師要尊重、理解、寬容每一個學生,要善待學生的錯誤,要用優點融化學生的缺點。現在學生厭學輟學現象嚴重,部分學生存在灰心失望、悲觀消極的心態,這就要求教師對學生要“循循善誘”,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讓學生燃起希望之火,去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我認為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心靈王國,都有一片自己的情感樂園。所以,作為教師就要“因材施教”、“循循善誘”,發現每一個學生的智能強項,扶持它,呵護它,使它成為學生的成長起點。

(三)善於啟發,觸類旁通。孔子特別強調把握時機,進行啟發式教育,實際上“啟發”一詞就來自《論語》。他説“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只有對求知慾強卻百思不得其解的人加以點撥,對竭力想要表達自己的看法卻無從表達的人加以引導,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孔子的這一論點是非常高明的,他要求學生積極地思考問題,善於推論,聞一知二,舉一反三。這種啟發式的教學方法,在今天新課改的過程中仍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我們知道科學在飛速發展,很多知識都會迅速被淘汰而變得一錢不值。因此,知識本身的獲得已經不是最重要的了,重要的是如何去獲得知識,如何在知識的獲取過程中,開發學生的各種潛能。所以説,現代教學不僅是教給學生知識,更應該教會學生學知識。教師“舉一隅”是教給學生知識,學生能“以三隅反”才算教會學生學知識。要想教會學生學知識,使學生真正把知識學活,就得在舉一反三上下功夫,從而收到以一當十、觸類旁通的效果。

(四)相互切磋,教學相長。孔子在教學法上提倡師生之間相互切磋、共同討論,以收到教學相長的效果。《論語·學而》記載子貢聽了孔子的教導後,領會了“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道理,孔子非常高興。一部《論語》,實際上就是記載他們師生之間互相討論的問答情況。孔子的教學是民主的。他樂於接受來自學生的批評,對於不肯提意見的學生反而要責怪。顏回是孔子最讚賞的弟子,但顏回對孔子的話句句順從,從來不提意見。因此,孔子責怪説::“回也,非助我也,於吾言無所不説。”意指顏回從來不向他提出不同的意見,這就不能使師生之間收到教學相長的好處,所以説“顏回不是能幫助我的人”。可見,孔子是開明、民主的教育家。今天,我們提倡師生互動,與孔子的教學相長是一脈相承的。教師不僅教,也要在互動中學;學生不僅學,同時也要在互動中教。師生共同對自己和對方的發展成長負責。我們大家都教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一課,寫的是孔子與四個學生的一次課堂活動。當年孔子在課堂操作上“以問題為主線,以活動為載體,以體驗為收穫,以情趣為動力”,為我們今天的課改提供了成功的範例。只有師生互動,才能讓師生的創造精神在課堂上得到有效地發揮,課堂也才會有真正的歡樂時光。

(五)聯繫實際,評人評事。孔子評價過的人很多,上自堯、舜、禹、湯、文、武、周公、伯夷、叔齊,下至春秋時期的管仲、子產等各類名人,以及他自己的弟子。孔子通過對人的評價,教育學生辨別善惡是非,為弟子們修身養性樹立了理想人格的典範。孔子生活在一個動盪不安的時代,社會新聞很多,作為一個政治家和教育家,他密切注視和關心時事,隨時表明自己的態度,宣傳自己的主張。孔子在自己的一生中評論過很多人和事。從這些評語中可以看出他審時度勢的胸懷和抱負,並且也反映了他通過實例教育學生的理論聯繫實際的良好學風。理論聯繫實際,是教學的一條根本原則。今天,聯繫實際,評人評事,也是各科教學不可或缺的內容。貫徹理論聯繫實際的教學原則,既能使學生牢固地掌握學到的基礎知識,又能培養學生應用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次課改明確提出要實現三維目標,即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其中就體現了理論聯繫實際的教學原則。在這一教學原則的指導下,“教師既要給學生乾糧,還要給學生獵槍。”

總之,《論語》是一部內涵豐富、思想深刻的書,值得我們認真閲讀、仔細品味。孔子的教育思想是《論語》中最精華的部分,是一份珍貴的遺產。讀後受益無窮。

教師讀論語學習心得 篇13

7月5日,學校組織我們進行了論語講座,通過學習,使我看到了自己身上許多的缺點。

《論語》告訴我們學習要“温故知新”、“學而時習之”、“學而思”,這樣才能“為師矣”,而現在我因各種原因疏於學習新知識,對以前學過的舊知識更是很難做到“傳而習”, 所以常常會感到非常的慚愧,作為一個老師,更應當做一個精進好學的人。學習可分為兩種,一種是主動學習,一種是被動學習。只有知道自己不知的人才會主動去學習,而自我感到什麼都知的人往往會放棄學習,或採取一種在某種壓力之下被動學習。主動學習時學習的知識會博學,被動學習時學習內容會有侷限性。學習的方式有很多,尤其是在當今發達社會,網絡、傳統教育、自學等,不管採取何種方式,總是或多或少地瞭解了不少未知領域或温故了舊的知識。

蘇格拉底曾説過:“未經省察的人生沒有價值。”真正的哲學家,一生孜孜以求的是生命的意義,他們把這種意義看得比生命本身還重要。在對人生的不斷反省中,他們認識了生命的價值。在教學中我們要常常這樣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正是在不斷的反思中,我們得以及時學習,及時修改自己的教學行為。生活也是如此。反思後則奮進,發現問題則深思,存在問題就修改,找到經驗就昇華。反思的真諦就在於我們要敢於和善於突破、超越自我。

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恕”這個字。 “恕”,即為“你不要強人所難,不要給別人造成傷害,假如他人給你造成傷害,你也應該儘量寬容。” 在教育和管理學生時,這一點也是很重要的。孔子教育學生時很少疾言厲語,他通常是用和緩的,因循利導的,跟人商榷的口氣,這是孔夫子教學的態度,也是儒家的教學態度。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對於學生的錯誤行為,教師不能只是嚴厲斥責,而是從學生長遠發展角度,採取了寬容的態度,這樣一方面保護了學生的自尊,另一方面也給學生留下了自省的空間和主動改過的機會,為學生的未來撐起了一片晴空。

寬容作為一種處世智慧是一種教育的境界,需要我們不斷地開闊眼界與胸懷提高自身修養。要尊重理解學生,並給以台階,既要讓學生下得了台,又要讓學生登得更高。這樣學生還會還老師一個驚喜,師生間更多了一種默契,達到了教育的最高境界。因為寬容,老師給了學生足夠的理解和 尊重,給了學生一個改過的機會 與過程,也贏得學生的感激之心和敬重之情。寬容能驅走怨恨,寬容能帶來親情,能創造輕鬆、和諧、融洽的氛圍。寬容也是一種無聲的教育,它的教育力量常常超出我們的想象。

任何偉大的事業,成於堅持不懈,毀於半途而廢。做為教師要讓學生樹立適合自己的志向,就要因材施教,敢於坦露自己的心聲。無論是“率而對曰”的子路,還是“春服即成,浴於沂,詠而歸”的曾皙,都敢於真誠地表露自己的內心世界。學生年齡小可能沒有很深的體會,而做教師的是有這種體會的。那麼,做教師的有責任領好學生的每一步。讓學生從無知到有知,從初級到高級,一步一步走向成功。

教師讀論語學習心得 篇14

學習《論語》,特別是“學而之道”,我對人生態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一、對己。

人生態度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怎樣認識自己,怎樣對待自己,用什麼來要求自己。

1.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省”就是檢討過去,檢討走過的道路有哪些成功的地方,有哪些失敗的地方;有什麼經驗,有什麼教訓。

我們在忙碌的生活節奏中,凡是往前看。每個人都在為自己的前程奔波。我們經常忘記了在前進中停下自己的腳步,回頭看看自己走過的路,反省一下自己的經驗和教訓,這是彌足可貴的。“吾日三省乎吾身”,在每天晚上臨睡之前,像過電影一樣反省一下我今天的所作所為,哪些是值得肯定的,哪些又是遠遠不夠的。這對於成長中的我們,對於我們將來以更加優秀更加卓越的自我走向社會是非常有用的。

2.古人云:三十而立。應該怎樣確立自己的立身處世的根本立場,根本態度呢?《論語》中有四個字可以解釋:君子務本。“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君子”是説一個有作為的人,“務”則可以理解為致力於,“本”就是根本,在這裏指的是立身處世的根本態度或根本立場。也就是説,“君子務本”是指一個有作為的人,首先要解決好自己立身處世的根本立場、根本態度。只有這樣,人的思想方面才有了定向,人生的道路才會隨之定性。反之,如果一個人連立身處世的根本立場尚未確定,其行為也就不可琢磨,搖擺不定,因此也就必然難成大事。

我們首先要樹立自己的處事立場,找到什麼才是適合自己的,然後才能走自己的路。

3.在自我價值實現中,應該怎樣提高自我?子曰:“君子不器”。孔子在《易經》中講,“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器”也就是具體的東西。“君子不器”可以理解成人不要被一些條條框框的東西束縛住,不要把注意力更多的放在眼前的、具體的事物上,放在一些瑣碎的事上,應該學會超越自我,去掉小我,實現大我,高屋建瓴的看待一切。這是一種生存境界。

人很狹隘,就不能做大事,不能有大貢獻。我們大多數人往往還是擺脱不了“器”的束縛,一味追求晉升、提薪等,追求更好的物質享受。人們其實就是被這些“器”束縛住了,活不出真實的自我,找不到真正的幸福。所以在我們的有生之年不要被一些瑣事困住,不要等到暮年才追悔莫及。做灑脱的自我,活真實

的自我,做真正有意義的事情才是最難能可貴的。

4.俗話説:人最大的敵人是自己。確實如此,自己往往是最難克服、最難剋制的。一個成功者往往是有很強的自制力的。尤其是一個人的情緒世界,是非常難以自控的。人的成功與否,幸福與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自己對情緒的把握,一個人情緒不穩定,行為就不穩定,事業也就會有波折。孔子説: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別人不瞭解我,不知道我,我也不生氣。這樣的人才能遇事沉得住氣,才能擔當重任。別人不瞭解自己、誤會自己,甚至懷疑自己,這是件非常痛苦的事情,以什麼樣的心態來對待來自外部世界的流言蜚語,這也是一個成功者必備的心理素質。

二、對人。

人生態度中的另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如何對待他人,如何處理與他人的關係問題。《論語》也給了我很多啟示。

1.對待別人首先要了解別人。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這簡短的一句話卻是一部人際關係學。這句話是説:我不怕別人不瞭解自己,而是擔心我不瞭解別人。俗話説:“知人者智”。要想處理好與他人的關係,首先要學會了解他人。“知人”,一方面應該瞭解別人的優點和確定,“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另一方面,瞭解了他人的脾氣、性格、思想,才能最大限度的尋找共同點,在與人相處的過程中,儘量少的產生摩擦、最大限度的在一起和睦相處。

2.面對複雜的社會,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處世態度,有的人情緒豪爽,表裏如一,對上對下只有一個面孔。另一種人,性格陰險,人前一個樣,人後一個樣;對上一個樣,對下一個樣。對下態度傲慢,盛氣凌人;對上,對自己用得着的人,脅肩諂笑,百般逢迎,甚至低三下四。孔子用“巧言令色”四個字,勾畫出了人的這一現象的扭曲。這種現象在當今社會已經成為一種社會風氣,無論在官場上,還是商界,甚至教育界,都有這種“巧言令色”的不良社會風氣。在我國轉型時期,實現社會公正,打擊腐敗現象,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質,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等,都要消除這種“巧言令色”的現象。孔子説,巧言令色的結果是:鮮仁矣。就是説,巧言令色的人是沒有高尚道德的,是遠離“仁性”的。在現實中,我們所説的這種人大多是圓滑世故的,不可深交的“小人”。在與他人交往中,我們自己對他人的態度應該是表裏如一、不卑不亢,另一方面對待這種“巧言令色”的人,在交友中也要看清人的真實的一面,不要以貌取人。

三、對事。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

好學也已矣。”這句話可以説概括了我們對人生活動的整個態度。“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很多人理解成:君子吃的不要追求更好,只要吃飽就好;住的也不要有更高的追求,能安安定定的就行。但是我覺得儒家學説是一種積極入世的學説,所以孔子也不同於老子,不是安逸於現有的生存狀況。我認為這句話應該理解為:君子不應只滿足於吃飽,不應只滿足於有住處,除此之外,還應有更高的追求。對現實來説就是説,許多人的人生目標就是滿足於吃喝上,有吃有喝,日復一日,湊合着過。人們應該不滿足於現實,應該確立更高的目標。

孔子在提出了人們要樹立更高的人生目標,接着就回答瞭如何實現更高的人生追求。“敏於事而慎於言”這七個字中講的是兩件事,一個“事”,一個“言”,實質上説的是人的“行為”和“思想”。孔子把“敏於事”即行為放在前面,把“慎於言”即思想放在了後面。孔子對一個人的要求,要重視“行”的一面。“敏於行”説的是做事要靈活,有辦法,學會變通。“慎於言”即説話要慎重,不要亂説話,説假話、説大話、説空話。孔子對人們處事的要求給了我們很好的啟發。

我們在平時的生活、工作、學習中,要時刻牢記“敏於事而慎於言”。不要做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子。在做事的時候,要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切忌眼高手低,妄想一口吃個胖子。在説話上,更不能口無遮攔,誇誇其談,這恰恰是沒有素質,沒有修養的表現。

“半部論語治天下”這句話我早就聽説過,但是一直是半信半疑的。通過這學期學習了點《論語》的皮毛,,就感悟出了很多道理。在以後的學習、工作中,我會更加深入的學習《論語》,跟着孔子學習為人處世之道。

教師讀論語學習心得 篇15

在讀罷南懷瑾先生的《論語別裁》後,可以真切的感受到南懷瑾先生對於《論語》獨到的見解,在學習上,南懷瑾先生對人們關於《論語》以往的見解進行了論述,並從另一角度來分析,不再是是以往的論述,墨守成規。就例如對“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的解釋,就匠心獨運,很直接的披露了學習其實是“不亦苦乎”,孔子的這句話實際上重點在於“時習”,講求的是學習的方法,而不是違心的高呼“學習萬歲”。對於我們所學的,南懷瑾先生也不是附庸以往的那些所謂的“聖賢書”,而是講求書的實際效益,身處在當下,只有那些搞學術研究的學者才會奮力於古典的著作,我們平常人所求的只是能夠生活的一種技藝,一項本領。因此學習不在於書籍,而在於生活。

教育應該是傳授真本領,而不是傳授應試技巧,南懷瑾先生對於這點也有很深刻的見解。他在論述老師和學生的關係時,就曾提到文化道德不實的問題,當一個學生需要老師的幫助時,如寫論文,便畢恭畢敬,誇張一點可謂是點頭哈腰,結果畢業時,連影子也找不到,當然,這也可以看出現在大學教育的一個失敗,學生與老師之間不再是中學時的親密,彼此互無交流,你可曾試想大學畢業後你能記住幾個老師,乃至又有幾個老師能知道你。

孔子教育門人是根據那個時代的社會現象,我們如今的教育也應該符合當前的國情。讀《論語》,學習的是有用的方法,從中找出適合我們這個時代的東西,這才是學習的真正意義,融會貫通方能學有所成。《論語別裁》就是希望我們能走出聖賢經典的誤區,看到當下,把握未來。

教師學論語心得範文3

初讀《論語》,或是無法參透,或是略有所悟,或是心有靈犀,但那種“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精神,那種循循然善誘人的教學方法,那種謙謙君子之風,卻總能讓我心存快慰,欲罷不能。於是不止一遍地讀她,品她,悟她,儘管只是片言隻語,但字字珠璣,如行雲流水,簡約精煉:或睿智從容,如天之遼遠;或縱橫開闔,如飛瀑流瀉;或恬靜悠然,若和風習習……面對《論語》,我猶如面對一位巨人——從古至今,它的精深博大,言簡意賅,讓人有高山仰止之感。我邊讀邊記,邊記邊思,在品味與欣賞中,我像一株乾渴已久的禾苗,忽然遇到了一場痛快淋漓的甘霖,舒枝展葉貪婪地汲取其中的養料。越走近孔子,愈發感覺孔子教育思想的博大精深。透過文字,我和智者正面晤對,聆聽他“任人唯賢”的人才觀念、“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的教學方法、“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義”的教育主張……

讀《論語》,令我感念至深的當屬孔子的“學而不厭”。孔子“學富五車”,卻一生“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用行動踐行着“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些教育思想激勵了無數教師,也照亮了無數心靈。孔子的精闢言論,不正是一種謙虛、嚴謹、勤奮、自勵的治學態度嗎?再想想自己,雖然也很敬業,無日不在思索如何使學生的學業更加進步,但是卻很少從“學”上下功夫,以至事倍功半,職業倦怠感日增。其實,我們的教育生活本可以達到一種清風朗月、高山流水的境界。“學”以教之始,只需我們把心思放到學習上,向前人學、向同事學、向學生學,我們就會發現那“潺潺小溪、綠草茵茵”的精神家園。正所謂“善學者,師逸而功倍,又從而庸之;不善學者,師勤而功半,又從而怨之”了。

讀《論語》,讓我心靈震顫的當屬孔子的“誨人不倦”。他的“有教無類”令人感動,也讓人倍感温暖。《論語?為政》中記載了孔子對其學生顏回的觀察:“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孔子正是在觀察學生,瞭解學生,尊重學生的基礎上,對他們因材施教。的確如此,正如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葉子,我們面對的學生都有着各自的特點。作為教師,只有深入細緻地瞭解、尊重學生的個別差異,方能“因材施教”。於是我想方設法、通過多種渠道,走進學生心靈,開展“週記對話”,健全“班級檔案”,開展“教師贈言”,開設“心語班刊”,給每一個孩子平等的呵護,在“春風化雨”般的教育中,享受“誨人不倦”的大樂!“有禮者敬人。敬人者,人恆敬之。”孔子和學生的關係也是歷代師生關係的典範,他們既像父子,亦像兄弟,更多的則是像朋友。正是在這種亦師亦友的關係中,在因材施教的智慧薰染下,孔子20_年弘道,誨人不倦,終得桃李遍天下,三千弟子,七十二賢人。仁者愛人,愛眾親仁,應成為我們的立身之本;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更應成為我們的為師之道啊!

“書香能致遠”,的確如此!讀《論語》,為人師,就讓我們在聖賢的光芒下且思且行,以淡定從容的心態把握人生,用思想的清泉充盈心靈,用經典的睿智之語指引前行的方向。為人師,讀《論語》,讓我更確信:做好教師這一職業工作,必須用愛播種,用心耕耘。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xuexi/gwe3gr.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