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讀書心得體會 >

論語讀書心得1000字(精選15篇)

論語讀書心得1000字(精選15篇)

論語讀書心得1000字 篇1

讀《論語》,令我受益匪淺。

論語讀書心得1000字(精選15篇)

世界上的真理永遠是最樸素的,就好像太陽每天從東邊升起,西邊落下。就好像春天永遠要播種,秋天要收穫一樣。《論語》告訴大家的東西永遠是最簡單的,只有它能把你內心深處的良知給激活。

簡潔而經典的語句是中國古詩文的特點,正因如此,中國古詩文以其獨特的魅力倍受矚目。我認為,在中國古代文化的瑰寶中,《論語》便是其中精品之一。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悦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貧窮的人羨慕富豪,因為他有讓他一輩子也花不完的錢;而富豪卻羨慕那些平凡的人,因為他們很快活,不會整天杞人憂天地擔心錢是否被用光、是否被偷走。可是,就如孔子説的,快樂的事有很多:學了又時常温習和練習,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高興嗎?人家不瞭解我,我不怨恨、惱怒,不也是一個有德的君子嗎?現在的大人們,更注重物質化的世界,卻忽略了我國的傳統觀念:忠、信。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道德永遠是做人的第一,想做一個受人歡迎的人,沒有德與孝不行。

孔子曾經説過“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以及“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諸如此類的話,並且還説過“吾十有五而志於學”。孔子一直活到了七十二歲,五十七年的經歷使他仁德兼備,學問淵博,成為冠絕一時的大學問家,大思想家,可謂是震古爍今(不敢説後無來者,也起碼是前無古人了)。以如此身份,當他的高足問他時,他的回答竟然是“朝聞道夕死可矣”,多麼令人不可思議!

作為一個完全有足夠的資本炫耀自己的大學問家,孔子還有必要孜孜不倦的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學習探索中去嗎?答案是肯定的。

孔子的特點不是探求天地萬物的具體性理,而是探求社會與人生的具體性情。因為世間萬物的客觀規律也許是有限的,但是人的具體感情是無限的。作為有限的“人”,探究的是無限的“人”,這也正是讓孔子感到學無止境的'原因。人的性情舉止,是處於不斷的變化過程中的,每探究出新的內容,就打破了原來的舊的規律。“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把話已經説得很明白,去了解人性,才是最困難的。而孔子最精闢的論述,也自然而然體現他對人性的入木三分的見解。

為了學習,可以三月不知肉味,這足以見孔子的勤奮,可如果僅僅是勤奮,恐怕孔子就不會如此得到世人的尊敬了。他的好學表現在方方面面: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是謙虛;我不如老農,我不如老圃,這是實事求是;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這是一種樂觀。他的學習精神,不僅僅限我們常人的思維:這個是學問,那個不合適。孔子會以最博大的胸懷,去接容包納世間萬物,這就是我們所不及的。

兩千年前的孔子,就是一位具備着各種謀生技能、又具備着對於生命意義有深隧洞見的哲學家及教育家。他一方面具備着各種禮、樂、射、御、書、數的專業知識,又具備着經營管理政治的理念,又對教育的目標有着明確的方向指引,因為他眾多的知能,他成為中國文明史中最重要的教育家,他的許多謀生技能的知能細節固然沒有保存下來,但是他的人生智能的談話卻成了綿延兩千年的中國知識分子立身處世的智能寶典,當我們閲讀吟詠他的話語之時,每一句話都發每一個人都可以從他的智能中找到自己生命的目標。

孔子提倡仁愛,但他並不認為應當以喪失原則的仁愛之心去寬宥所有人的過失。《論語》告訴我們,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態度去尊重每一個人,且彼此之間要留有一點分寸,有一點地。常言道:世界是個大家庭。既然是在“家”裏,就不免人各有志,人各有稟性,正如有愛茶者喜歡龍井,有愛好烏龍茶一樣,不過都是求真的一種心境。“不奪其真香”,“不損其真味”,那麼,還有什麼不可以真心待人,真誠説話,真情做人的道理呢!

品味人生,修身養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度好這一輪迴。淡泊的襟懷,曠達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閒適的心態去生活,將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狀態,這樣才無愧與祖先,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導我們快樂地生活的祕訣那樣,去找到你內心的安寧。

這就是孔子的學習!這就是聖人的學習!這些就是印象最深的語句。今後,我要細讀論語,細讀這中華悠悠千年智慧,讀懂這其中的做人道理與處事方法,品嚐這暖暖的心靈雞湯。

也許我們這些凡人是永遠無法領會萬世師表的學習的內涵,但每一個人也許都可以從中找到一個新的自我。

《論語》深深地影響了我們的生活,其中所藴含的豐富哲理啟迪着我們的心靈,它告訴了我們如何為人處世,修身養性。

有人説過:“人做好了,世界也就做好了。”讓我們從自身做起,完善自我,讓這個世界更加和諧。

論語讀書心得1000字 篇2

在現在社會中,所謂的孔孟、老莊已經離人們越來越遠,聖賢與經典也逐漸模糊,紛繁世界的庸俗煩瑣和思想的高貴純粹似乎缺少了一些必要的鏈接。而於丹教授以白話詮釋經典,以經典詮釋智慧,把兩千多年前的論語用一個現代人對社會,對生活,對人生的感悟演繹出來,灰色的孔子一旦鏈接了這個多彩的世界,催生而出的是一種純粹的積極的態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昇華。讀于丹説論語,讓我領略到的就是這樣一種智慧,是對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確對待,是對身邊朋友的理智看待,是一種心態,一種融入在現在社會中的理性道德。

“每個人的一生中都難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許我們無力改變這個事實,而我們可以改變的是看待這些事情的態度。”于丹給我們講述的《論語》的精華之一,就是告訴我們,如何用平和的心態來對待生活中的缺憾與苦難。“如果你因為錯過太陽而哭泣,那麼你也將錯過星星了。”承認現實的不足之處,並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彌補這種不足,這就是《論語》告訴我們對待生活缺憾的態度。

人們常説,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社會環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從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見自己的影子。其實人這一生有什麼樣的朋友直接反映他是一個什麼樣的為人,好朋友就是一本書,他可以打開整個你的世界。我們經常説物以類聚,人以羣分。什麼樣的人你只要觀察他的社交圈子,從這樣一個外在環境是可以看到他自己內心價值取向。

平時,總喜歡看一些純文類的書籍、目的也是想淨化自己的心靈,盪滌內心的浮躁,但這種借之外力的注意力轉移較之於自內而外的因“三省吾身”而泰然自若的從容實則“其遠差矣。”能將一部《論語》經典講得深入淺出,顯示了作者深厚的國學造詣。在“君子之道”章節,作者對君子進行了精闢講解。但書中有個觀點讓我費解,“君子的社會角色是變通的、與時俱進的。一個君子重要的不在於他的所為,而在於他所為背後的動機。他們是社會的良心。”用動機而不是用行為判斷人,這是早已被唾棄的謬論,讓人聯想起衞道、道德殺人等不雅字眼,作者放在自己鍾情的君子身上所為何來?歷史上心懷悲憫手舉利刃和流着眼淚殺人的人着實不少,莫非他們也是君子?不知該敬佩還是同情作者,一位《論語》的信徒,卻無心快語道破了“君子”的偽善本質。

大家別以為,孔夫子的《論語》高不可及,現在我們必須得仰望它。這個世界上的真理,永遠都是樸素的,就好像太陽每天從東邊升起一樣;就好像春天要播種,秋天要收穫一樣。《論語》告訴大家的東西,永遠是最簡單的。《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説白了,《論語》就是教給我們如何在現代生活中獲取心靈快樂,適應日常秩序,找到個人座標。這就是于丹教授《論語心得》給我們的啟迪。全書以白話詮釋經典,以經典詮釋智慧,以智慧詮釋人生,以人生詮釋人性,以人性安頓人心。穿越兩千多年的時間隧道,體悟經典的平凡智慧。相比易中天的《品三國》更好一些,她的語言沒有易中天那樣幽默,但絕對值得思考。

于丹教授的《論語心得》是從天地人之道説起的。從盤古開天地這種變化最終達到的一個境界,叫做“神於天,聖於地”,她説:這六個字其實是中國人的人格理想:既有一片理想主義的天空,可以自由翱翔,而不妥協於現實世界上很多的規則與障礙;又有腳踏實地的能力,能夠在這個大地上去進行他行為的拓展。……理想主義與現實主義就是我們的天和地。有了這樣一個大的宇宙觀,再將心靈之道、處世之道、君子之道、朋友之道娓娓道來,全方位地解讀了孔子及論語的思想以及這種思想對於現代人、普通人及現代社會的需要。

我們從小接受的就是儒家的“仁,義,禮,自,信”的倫理教育,從孔融三歲讓梨的尊禮,守禮,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憂患意識,無不顯示着儒家學説對國 民成長過程中千絲萬縷的滲透。幾千年來世人仍願意尊奉孔子,把他的話作為座右銘,作為修身養性的準則,我想這與孔子的“直道而事人,何往而不做黜!”的思想有着密切的關係。

《論語》終極傳遞的是一種態度,是一種樸素的、温暖的生活態度。品味人生,修身養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度好這一輪迴。淡泊的襟懷,曠達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閒適的心態去生活,將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狀態,這樣才無愧與祖先,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導我們快樂地生活的祕訣那樣,去找到你內心的安寧。

論語讀書心得1000字 篇3

論語,是記錄聖人孔子的言行的書。讀了之後,你可以感受到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抱負,他的很多高尚品德是當今很少人有的。他不僅教會人們應該如何接物待事,而且十分嚴謹的規範自己,以行動來做出表率。他之所以被後人成為聖人,就是因為他在平常生活中的一點一滴,累積成了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給我們的思想帶來了無窮的寶藏。

讀了論語通譯,雖然不能看了古文就知道如何翻譯成現代文,但是在註釋的幫助下也能明白孔子所想告訴我們的。覺得十分感慨,孔子在那時就能明白的這些道理,為什麼那麼多的人到現在都還不明白。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學而篇第一》了。“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這句話翻譯過來就是:不擔心別人不瞭解自己,只憂慮自己不理解別人。是啊,現實生活中,人人都需要理解,個個都渴望理解。人們視理解為溝通感情的紐帶和聯繫心靈的橋樑。大家都希望人與人的相處應該多一點寬容和尊重,多一點容忍和諒解。但是,世界何其大,人生何其複雜。若時時都想得到別人的理解,恐怕是不可能吧。因為,人生沒有相同的路,每個人都不一樣,兩個思想志趣不同的人對待同一件事,兩種價值取向相異的人看待同一個問題,要彼此理解不是強人所難嗎?人不是從一個模子裏造就出來的,你有另人頭痛的事,我也有。我們彼此都渴望理解,可又用自己的要求去看別人,去苛求別人,於是我們之間有了“牆”,於是你苦惱,我也苦惱。可是,人們有沒有想過,許許多多的小事,為什麼一定要他人明白,一定要他人理解?其實,面對種種的不理解,只要我們給他一個微笑,用寬闊的胸懷去面對,不被理解又何妨?

商鞅是行變法,落得“五馬分屍”的結局;達爾文在説物種進化的時候被人們罵成瘋子;助人為樂的雷峯經常被人嘲笑,他們這些舉動,又有誰能理解?如果他們一味的追求理解,又怎麼扞衞真理?他們最初不被接受,是因為他們的追求走在了時代的前列;他們最終名垂青史,是因為他們敢於在不理解的目光中昂首向前。在現實中,有多少人能明白“理解”這個東西。他們可以追求別人的理解,以別人的議論為自己的主題,以別人的言談作為自己追求的目標,以別人的反應來調整自己的行為方式,甚至要去討好別人,為了所謂的理解,寫了一些優柔寡斷毫無逐漸的可笑人生。他們真的知道理解嗎,他們覺得他們真的是在理解別人,並換取別人的理解嗎,不是這樣的。

理解不僅僅只是你需要別人來理解你,根本就不是同路人為什麼要逼迫別人理解你,難道是為了得到別人的同情和憐憫?這樣作難道不會太悲哀了嗎?於是,終日沉浸在觀察別人對自己的態度之中,優柔寡斷,碌碌無為。不再努力改造自己的生活,不再努力實現自己的價值,卻只是追求理解。理解不是牽強的,是需要別人有和你相同的東西然後互相共鳴而產生的。就算不被理解,又有什麼關係,只要我們能在某些方面理解了別人,想必別人也一定能理解你的吧。孔子很早就這麼説過了,不擔心別人呢不瞭解自己,只憂慮自己不理解別人。

大千世界,芸芸眾生,人不光為理解而活!

“理解萬歲”?

不被理解又有何妨。

論語讀書心得1000字 篇4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儒家學派的創始人,經典傳世之作《論語》,包羅萬象,令人無一不回味無窮,否則,何以留芳千古,為世人所稱道呢?

《論語》之所以稱得上是經典,是因為它將中國的國寶級別的人物——孔丘,所言所行完完全全的記錄了下來,真正的講述了中國千年以來所傳承的正統學派的真諦,而且,其中大部分還被現代華夏兒女所沿用着,不失為歷經風霜而留其真諦。

孔子的政治主張是“禮”和“仁”的學説。他生活於春秋大變革時代,他反對以政、刑來強迫人民服從。他所説的“禮”,是一種政治秩序,他所説的“仁”,是最高的道德規範,當然,這種仁和禮是有上下、尊卑、貴賤、等級之分的。動盪不安的春秋時代,諸侯為了爭霸,是講究實力,着眼於利的,所以未能採納孔子“仁”的政治主張,孔子也沒有被重用。孔子師徒顛沛流離20xx年周遊列國,於公元前484年(魯哀公十一年)返回魯國,這時孔子已是白髮蒼蒼的68歲的老人了。但孔子用他晚年的精力,集中整理古籍——“六經”。

孔子所謂“禮”,其核心是“正名”。在孔子看來,周禮最重要的原則是尊尊與親親。為了貫徹親親和尊尊的原則,孔子提出“正名”的主張,他説:“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論語·子路》)所以,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論語·顏淵》)作為“正名”的具體內容。就是説,為君者要使自己符合於君道,為臣者要符合於臣道,為父者要符合於父道,為子者要符合於子道。在等級森嚴的奴隸制社會裏,上下尊卑的關係是靠“禮”來維持的。因此,孔子對於不按自己名分行事的人和事進行批評。如他批評魯國大夫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熟不可忍也?”(《論語·八佾》)魯國的三桓在祭祖時,唱起天子祭祀“相維闢公,天子穆穆”的《雍》詩,也受到孔子的指責。

孔子道德思想的範疇,主要是“仁”。孔子主張“仁”,在《論語》中有多重涵義。一是“仁者愛人”;二是“克己復禮為仁”;三是“仁者人也”。郭沫若在《十批判書》中説過:孔子“這種所謂仁道,很顯然的是順應着奴隸解放的潮流的。這也就是人的發現。”孔子主張“仁”,孟子重視“義”,所以,孔子的“殺身成仁” (《論語·衞靈公》)與他的繼承人孟子的“捨生取義”(《孟子·告子上》),對後世志士仁人的影響極為深遠。

《論語》講學: 《論語》首先就告訴我們一件事情,學習。 學,不為人生中的一件大事,人若是隻懂得嘴尖皮厚腹中空的話,蠻不講理,一無是處,那麼,這個人就在這個世界上只起到了綠葉的作用——襯托紅花。《論語》首先就告訴我們一個鐵錚錚的事實,人要學習。 首先要有興趣,再者就需要恰當的方法,最後,需要的就是持之以恆的動力。

《論語》講孝: 孝道,在中國古代至今天都佔有着不可動搖的地位,而在這部着作之中,也毫無疑問的佔據了主導的地位,人不孝則非正人君子,此類人鮮矣,《論語》大概一半左右都牽扯到了這個“孝”字,正因如此,後被公認為百家之正統的儒家學派把孝道推廣的非常廣泛,鞏固了孝道在人們心中的地位。

《論語》講政:政治,自古以來一直才是世界上真正佔據主要地位的事,論語中對待政治,主講一個子——仁。對於政治來講,要想成功的治理國家需要什麼?答案是得民心,若想得民心最好的方法是什麼?只有仁。這一點儒家的選擇是很正確的,但不知為何,儒家的政道並未被自古以來的各大王朝用於主要政道,實是一件痛苦之事。《論語》是一部語錄體散文,記敍了千年以前我國大學者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成為我國的四書五經之一,其經典語句被我們流傳至今,可為宗矣。《論語》其實並不僅僅的記錄了孔子以人的言行,還有許多的是他弟子的言行,他的弟子無一不亦包攬羣書,通曉古今,人品正道,更有天賦異稟的弟子,在我眼中,他們的成就決不亞於孔子。

《論語》講友: 人存世上,什麼是最不可缺少的?朋友!這一點論語中就講述了許多,交友儒雅,友人高尚,就是一種激勵自己向上的方法,《論語》講交的朋友要比自己強,這樣才可以讓自己奮發向上,成為人中之龍。

儒家思想正是這種思想的代表,凡事不可偏激,也不可太淡薄,所以我們正需要一個態度去對待這些無法分化的特別明確的事情,那就是中庸之道。

《論語》作為我國文學藝術的瑰寶,對於我們來講實在是太重要了,對於它,世人也抱着神聖的態度去品讀,也是我們華夏五千年曆史的一大見證,也是歷史上不可動搖的一部分,被世人所稱道,《論語》不朽!

這僅僅是我這一段時間的小小見解,談的不一定全面,也不夠具體,可能也有一些偏及。但我在日後一定會按照論語所教的去做,謙虛謹慎,三人行,則必有我師焉。平時我會時常温故論語的,我從內心喜歡它。

論語讀書心得1000字 篇5

印象中,自己以前從沒有完整地讀過《論語》,所幸多少知道里面的一些_名句。這次寒假,利用學校開展“同讀一本書”的活動機會,我才能靜下心來系統地讀了一遍《論語》。語錄體的《論語》文字深入淺出,言簡意賅,內容包羅萬象。除了記載_、教育、政治、文學、哲學、藝術這些大的方面之外,還涉及到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其中不乏閃爍智慧、藴含精深思想的語句。所以,它不愧為儒家學派最重要的經典著作,至於“《論語》之在中國,猶如《聖經》之在西方”、“半部《論語》治天下”等相關讚譽,並非沒有根據。

讀《論語》,各方面的收穫太多了,三言兩語是講不清的。這倒頗像該書語言簡練而精髓不斷的特點。俗話説,文能會人,讀着《論語》,孔子的偉大形象就像是穿越了兩千年的時光隧道,栩栩如生地立在你的眼前:一位身懷各種謀生技能、又對生命、政治、教育有深隧洞見的能人;一個不因自己地位的卑微而隨波逐流,不停反省自己去偽存真,終生提醒自己除惡向善的高尚賢人(我覺得稱為“聖人”還是誇大了點);一個平生沒有一部自己的著作,僅憑着學生們記錄他言行的《論語》就讓後人受用終生,並因之敬仰和傳誦的奇人;一個自強不息,處於亂世而不放棄追求,用自己的心血和生命來殉人生的理想的教育家、思想家。他的言行廣闊地論述了孝道、治學、治國、為政,為歷代君王所推崇,漢武帝因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得以在中華大地生根發芽,長久而深遠地影響着中國的歷史。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孔子思想和儒家學説與人類文化長河中的其他現象一樣,雖歷經滄桑,卻總是生命之樹常青,不斷創造着人類文化的奇蹟。所有的一切,皆得益於多才多藝的孔子紮根於民族文化又立足於個人所創造出來的大智慧。

讀《論語》,不外乎在讀孔子的“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等思想。當然,這期間要辯證地看待這些學説,棄其糟粕,取其精華;要獨立思考一些自古以來有爭議的處世交友論調,比如“中庸之道”,比如“無友不如己者”。而且,我們還會發現,當今許多為人、治學、從政的原則都出自古老的《論語》。譬如:父母在,不遠遊。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道不同,不相為謀;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政者,正也……啊,太多了,不勝枚舉。於是乎,對孔子及其弟子又多了幾份敬仰之情。

論語讀書心得1000字 篇6

《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説需要的那種快樂生活。主要講述了天地人之道、心靈之道、處事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書中每一個故事都告訴了我們許多人生的哲理和處事做人的道理。

于丹老師帶我們超越時空,把一位兩千年前的聖人引領到了眾人眼前與今人對話。孔子沒有聖賢的架勢,樸素平和、平易近人,時時傳遞一種樸素、温暖的生活態度。她把深奧的道理講的淺顯易懂,真正走進了我們的心裏。

“該放下時且放下,你寬容別人,其實是給自己留下來一片海闊天空。”對於我來説,大的就是工作中,小的就是家庭中,同志之間、夫妻之間,一些生活中的瑣事,抑鬱於胸。“胸懷無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就渺小了。”面對人生的遺憾,我們要在最短的時間內接收下來,不要糾纏在裏面,一遍又一遍地問天問地,這樣只能加重你的痛苦。

于丹老師在論語心得中講了一個故事:一座寺廟裏供着一個花崗巖雕刻得非常精緻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來佛像前膜拜。而通往這座佛像的台階也是跟它採自同一座山體的花崗巖砌成,台階不服氣地對佛像提抗議:我們本是兄弟,憑什麼人們採着我們去膜拜你?你有什麼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説,因為你只經過了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崗位,而我經過了千刀萬剮才成佛。

我讀後眼前一亮,我們過去總是喜歡與他人相比,為什麼你我一起參加工作,你今天如此輝煌?往往比的都是自己的缺失和他人的所得,而忽視了他人付出的努力、做出的貢獻、肩負的責任、承受的壓力。想得到他人所得背後的付出,千刀萬剮與四刀相比相差何其大,這樣比起來我的內心就平和多了,怨氣自然就少了。你有你的快樂,我有我的開心,知足常樂!

論語讀書心得1000字 篇7

《論語》的交友觀還有很多地方值得挖掘,但有一點好像沒有涉及到——如何處理一個朋友羣的關係。即,幾個人彼此都是朋友,三五成羣。這裏面就不僅存在單純的兩兩交往的問題,還包含更復雜的一對多,多對多的問題。 四、孔子和他的兩個學生

説了這麼多《論語》中的交友觀,由於《論語》主要記載的是孔子的思想,我倒對孔子的朋友產生了興趣。我想孔子應該有很多朋友。單就《論語》來看,我卻只找到兩處。一處是“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以杖叩其脛。闕黨童子將命。或問之曰:‘益者與?’子曰:‘吾見其居於位也,見其與先生並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

”另一處就是上面提到過的“朋友死,無所歸,曰:‘於我殯’。”後者不知從何考證,前者看來只是孔子所“和”之人,並非所“同”之人。孔子有沒有純乎價值認同的“知己”呢?僅看《論語》,似乎沒有。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貢曰:“何為其莫如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憲問)退而求其次,孔子的學生中有沒有人能充當這一角色呢?有時,師生關係也可到達一種朋友關係。我不由自主地注意到了顏回和曾參。

論語讀書心得1000字 篇8

炎炎夏日,看于丹的《心得》看出了一絲清涼,一份釋然,一份感悟。

于丹説:“我不主張從性別看孔子,在我的心目中,孔子只有温度,沒有色彩。”的確,于丹為我們講述的就是這樣一位孔子,鏈接了多彩世界的灰色孔子,孔子用一部《論語》鏈接了東西南北﹑古今中外。但其主題卻很單純,單純到只有時間和空間,只有温度,它傳遞的温度是一種態度,一種説,人家都有兄弟,可是我沒有。於是他的同學子夏就説了一番我認為很有深度的話:“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于丹針對這一句話告訴我們:“對於缺憾,我們可以轉化自己的態度和處事方式。”

人生決不會盡善盡美,而面對缺憾也是一種勇氣。我個人認為我還是有這種勇氣的,因為我覺得,比起我所擁有的,這些缺憾不算什麼,有句話説:“樸素的,温暖的態度。

都説:“半部論語治天下,”我只是通過於丹的講解識得其冰山一角,但我依然把這一角寫下來,因為這見證着我思想高度的一次上升。

人生百年,誰能無憾。《論語》中説,有一次,司馬牛憂傷的人生中應該計算自己得到了些什麼,而不應計較自己失去了什麼。”在汶川地震一週年時,我寫道:“我們多麼幸福,我們還活着,看着冉冉升起的太陽,我們擁有健康的體魄,還可以肆意的奔跑。”所以,珍惜現在所擁有的,面對缺憾和不如意,我們無力改變,但我們可以改變看待這些事情的態度,用積極的心態面對,這樣我們會很快樂,很滿足,進而很幸福。

如果只看重缺憾,這個缺憾將成為一種心理暗示,他會成為你生命中的陰影,影響到你生命的質量。所以我們對於缺憾學會微笑吧!

關於處世之道,于丹也教給了我們很多,她引用了《論語》中的一句話。有人問孔子:“以德報德,何如?”孔子回答:“以直報怨,以德報德。”于丹説:“這是孔夫子教給我們的處世的分寸,提倡的是一種人生效率和人生的尊嚴。孔子不贊成以怨抱怨,如果永遠以一種惡意,怨恨去面對另外的一種不道德,那麼,這個世界將是惡性循環,無休無止。當然孔子也不贊成以德報怨,因為你付出太多的恩德和慈悲,對於已經有負於你的人是種浪費。

于丹這番話讓我對自己做了深刻的反省,在生活中“德”也就是通俗説的寬容是處世的重要因素,我始終摒持這一觀點,然而,久而久之,我發現因為我對什麼事都付之一笑的態度,讓不少同學喜歡拿我開刷,為此我很鬱悶。知道了這些道理以後,我嘗試讓自己懂得一點分寸,也讓別人給我留些空間。

説道這兒,我又想起了我以前的一種想法,壞人是可以用善良和寬容感化的。所以我以前對那些不太好的同學都很寬容和友愛,但隨着年齡的增長,這種想法也在腦中淡化,原以為是長大了,世故了,現在我才明白是他們消磨了我的寬容和耐心。對於有些事,有些人,不值得。現在我的原則是:對於該以德報怨的,我一笑置之,不值得的,我不會浪費力氣。

在於丹的心得裏,還有一部分讓我感受頗深,那便是交友之道。關於這個《論語》中有很多,于丹也講解了很多。但我覺得我最欠缺的於如何與朋友相處融洽。

《論語》中有句話:“言未及之言謂之躁。”于丹解釋説:就是話還沒有説到那裏,你就出來發表意見了,這是我與朋友相處的最大缺點。于丹告訴我説:“大家有公共話題時,一定要眾望所歸,大家在期待一個話題時,再娓娓道來。”這是我很需要學習的。

其中還有一句:“言及之而不言。”也就是我們通常説的話説一半,這是我很討厭的一種行為,但在我身上也找的到蹤跡,這也是我需要克服的一種行為。

最後一種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了,換位思考的相處方式是交往中必不可少的。我覺得會不會換位思考是你人緣好壞的關鍵。這也是一種品質,一種素養。

于丹説《論語》是最樸素,最温暖的簡單道理,于丹也用最樸素的言語為我們講解了孔夫子歷經杏壇講經、雪宮施教﹑泰山登臨﹑齊國聞韶中悟出的《論語》。

而我也用及其樸素的語言寫下了我的點點感悟,與其説是感悟,倒不如説是啟發。比起于丹,我體味的太少太少,談起《論語》我也只能説一知半解,但于丹説:“道不遠人,讓我們在聖賢的光輝下學會成長。”

在漫漫的此人生路上,我會慢慢去感悟這些“每個人心中有而口中無”的簡單道理,樹立積極的人生態度。用這些温暖的簡單的道理連接我五彩的一生。

感謝《論語》!感謝于丹!

論語讀書心得1000字 篇9

《論語》中的許多哲理近乎常識,卻仍然深沉,世俗中有高遠,平凡中見偉大,這就是以孔子為代表的中國文化精神。讀《論語》,就好像是穿越千年和孔子對話,讓我明白了:要重視個人對家庭、國家、社會和歷史的價值!

老子是以“柔”為主的辯證法,孔子則是以“中”為基點,法家和兵家提倡“剛”,這是中國文化的三足。讀了《論語》之後,我更欣賞孔子的“中庸”之道和“仁”的精神。正所謂孔曰成仁,孟曰取義,作為儒學經典讀物《論語》可謂是把這一精神闡釋的淋漓盡致。孔子曾説:“墨家兼愛,是無父也;揚子無我,是無君也,無父無君,是禽獸也”,這句話雖有失偏頗,但是卻讓我明白了,只有把個人放在社會的倫理體系裏面,個人價值才能真正得到體現,個人的人格才能得到彰顯。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就是教育我們要在學習生活中吧“學”和“思”結合起來,勤勉治學,才能學有所成。就如後世程子對其的解釋:“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五者,廢其一,非學也。”

子曰:“魚失水則死,水失魚猶為水也。”以此教育君王要施行仁政,得道才能多助,要懂得民心所向。對於政治來講,要想成功的治理國家需要什麼?答案是得民心,若想得民心最好的方法是什麼?只有仁。這一點儒家的選擇是很正確的。

子曰:“君子不器”。這是我非常喜歡的一句話。人並不是被控制的工具或機器,而是有自己獨特的個性和鮮明的思想特徵。人應該充分發揮自己潛在的才能,才能使個性獲得全面的發展。孔子自己後來也實踐了這一點,他後來收門徒三千,有教無類,可謂是一個偉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以”,“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這是一種多麼難得的對學生和真理孜孜不倦追求的品格!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在今天這個浮躁而喧囂,熙熙攘攘皆為利往的社會裏,這種精神又是多麼的難得!

一部《論語》讓我感悟良多,裏面的很多道理和精神都值得我們後人的借鑑。尤其是其中的“中庸之道”更是與今天所提倡的和諧社會相契合。儒學的那種品德和功能,是可以成為人們安身立命、精神皈依的歸宿的。正如《論語?雍也》中所提到的“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論語讀書心得1000字 篇10

傳承文化經典,鑄造文化新輝煌——讀《論語》有感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在浩瀚的書海中,輕輕翻開一本油墨暈香的文化典籍,彷彿就能與先賢進行深刻的交流,而與此同時他們的智慧光芒也會讓我們深受啟發。因此,傳承文化經典,鑄造文化新輝煌刻不容緩!

近日,我讀了《論語》一書,書中充滿哲理的句子讓我無時不感受到古人的智慧,感受到那跨越幾千年仍充滿生命力的文字,它們於古時被創作,卻仍深刻地影響着我們現在的現實生活。

正如書中《論語·述爾》有言,“温而厲,威而不猛,恭而不安”。這句話是要求我們要行中庸之道。中庸之道,即要求我們處理事情要保持一種中正平和的態度,要把握好分寸,拿捏好力度,使事情處在一種相對和諧的狀態。這句話深刻地體現了古人的處事哲學,他們懂得度的把握,懂得在一定限度內調節分寸。而這種思想對我們的現實生活更是一種補益。在社會快速發展的今天,人們變得浮躁起來,人們難以保持一種中正平和的狀態去處事,更有甚者,個別人會採取極端手段去達到自己的目的。因此,傳承這種處事風格可以為人們提供一種處事之道,使人們能夠用和諧的態度去解決問題。而像《論語》這樣的文化經典,更是可以在我們現代生活的文化建設中起到強基固本的作用。

文化經典,浸潤着古人的思想光芒,以其特有的文化內涵涵養着我們每個炎黃子孫的心靈,慰藉着我們的靈魂。一個國家若是漠視對文化經典的批判繼承,就會失去對文化創新的根基,而無繼承創新又何來新輝煌?又怎樣堅強地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加強對文化經典的繼承,有助於充分挖掘古人的豐富思想內涵,用其藴含深刻價值的思想指導我們的生活,而同時在對文化經典的繼承中,我們能夠築牢現有文化體系,豐富現有文化內涵,鑄造我們中華文化新輝煌!

論語讀書心得1000字 篇11

孔子曾經説過:“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這句話出自《論語》,意思是:君子,飲食不求飽足,居住不貪圖舒適,工作勤勞而敏捷,説話卻小心謹慎,向有道德的人看齊從而匡正自己,這樣就可以説是學好了。我讀了這段論語,懂得了我們做事不要太在意客觀條件,而要看重自己的努力。接下來,我就來説説發生在我身上的兩件小事。

記得有一次,我在寫作業。那項作業本來是用鉛筆做的,可是,我卻用水筆寫。爸爸看見了,就讓我換成鉛筆寫。我一向喜歡水筆,因為水筆寫起來感覺很潤滑,不會像鉛筆一樣寫起來咯吱咯吱的。所以,我的心情很不好,越寫越輕,字也越寫越醜。爸爸就在我身邊看着,見我態度很不好,覺得很奇怪,就問:“你怎麼了,字寫得不是很好啊!”我就回答説:“因為我不喜歡鉛筆這種咯吱咯吱的感覺,所以我字就寫不好了。”爸爸聽了,對我説:“好好(我的小名),《論語》裏説過的,你用什麼筆寫字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想不想寫好字。”聽了爸爸這句話,我深受啟發,於是拿起鉛筆認真的寫起來,那些字也變的好看起來。

《論語》不光對我學習上有過啟發,就連運動上也會帶給我啟發。就拿跳繩來説吧,有一次,我看見班上跳繩最厲害的人,發現他用的跳繩是超輕版的,以為他跳的快是因為繩子好,於是就讓爸爸也給我買了一根超輕跳繩。結果,發現自己也沒多跳幾個。我想到了《論語》裏説過:要注重事情的本質,而不要太在意外界條件。於是我每天早上都練習跳繩,跳的越來越快了。

通過這兩件事,讓我知道了,凡事必須關注結果,並通過自己的努力去達到,而不要太在意那些不重要的事情,因為你改變不了你的環境,但是你能夠改變你自己。《論語》真是我們的好老師啊!

論語讀書心得1000字 篇12

《論語》是孔子智慧凝成的結晶,它使我們深深感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博大與精深,體會到了中華文化的深邃之美。

五年級時候,我開始讀《論語》。論語中的經典句子讓我受益匪淺。寫作時,我常常把在《論語》中誦讀過的經典句子運用到我的作文中來。比如要寫珍惜時間的句子時,我馬上想到了這一句:“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描繪學習的快樂時光,“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馬上出現在我的腦海裏。

而在整本《論語》當中,孔子對“孝”闡述最使我難忘。孔子非常重視父母子女間的感情交流,並強調子女對父母的尊敬、愛戴和贍養。孔子認為孝不能停留在物質奉養上,他認為僅是物質上的奉養是不夠的,還得在感情上對父母表示真誠的尊敬和愛戴。在《論語》中他説:“今之孝者,是為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這是教導我們:百善孝為先,如果對父母在感情上不尊敬和愛戴的話,僅是物質上的奉養,否則與動物有什麼區別?古代的黃香就做得很好,他小小年紀就會在寒冷的冬天裏,為父親温暖被子。這看似一個普通的行為,其實包含着黃香對父親深深的愛。

不過,孔子對“孝”的最高的要求是立身。孔子認為:“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這句話告訴了我們子女在父母生前按照父母的意願行事,在父母死後繼承他們的遺志,這才是真正的孝道。而周武王和周公旦繼承文王的遺志討滅了商紂王,因此孔子讚揚他們的行為是真正的孝道。

孔子對孝順的要求深深地震撼着我的心靈,我不禁想到了自己的平時的所作所為,與古人比起來,我差遠了。雖然我還沒有到贍養父母的年齡,但是我在精神上也沒有做到孝順父母。很多時候我都會耍性子,因為一點小事情和爸爸頂嘴。學了《論語》後,我進一步認識到這真是很不孝順的行為,自己的行為也有所改變。父母都説我變乖了,看來《論語》的力量真大哦!

讓我們熱愛經典吧!與經典同行,與聖賢為友!

論語讀書心得1000字 篇13

眾所周知《論語》乃儒家的經典著作之一,記載了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及其言行的語錄,傳承了中華民族思想的精髓,彰顯了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偉大文化,主要教導人們如何做人,如何處事,講究的是一個“仁”字。對於如何去做才為“仁”呢?孔聖的回答是“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簡言之就是,能夠自己去主動實踐禮的規範就是人生的征途,一旦做到言行符合禮了,天下就會讚許你為仁人了。

讀聖賢書,立君子品,做有德人,幾千年的中華文化沉澱在一本散發着油墨書香的《論語》中,任憑歷史的風吹雨打,它仍然以一種獨特的姿態屹立在那像陽光播散我心中知識的種子,像雨露滋潤我向善的靈魂,《論語》一部能夠發人深思的經典,一部能啟迪人心的絕唱,一部能盪滌靈魂的盛宴。

俗話説“百善孝為先,”孔子也是講究孝道的,孝成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今天的人們卻在退色,對其講孝是非常必要的,讓他們明白孝是為人之本。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父之道,可謂孝也,”還有事父母能竭其力等,既孔子説:當他父親在世的時候,要觀察他的志向,在他父親死後,要考察他的行為,若是他對他父親的教誨長期不改,這樣的人可謂盡孝了。這裏講了孝是什麼,同“孝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雖然是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會上做事,或是,搶劫觸犯法律,使父母擔心,憂心,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強,具有良好的品德,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發點,所以只給父母提供豐富的物質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夠按照父母的意思,教誨,行事做人,才對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孔子也是很講究學的,在他的《論語》中就有學而篇,“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告訴我們“學”與“思”之間的相輔相成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告訴我們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樣的學習態度才會進步,“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告訴我們其實學習也是吧一件十分快樂的事,重要的是把握好自己的心態。“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告訴我們要謙虛,嚴謹,實事求是,鍥而不捨的治學。“温故而知新”告訴我們學了就要重新在複習一篇才能學習更多新的東西。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孔子對於每個人的看待都是公正的,生活中的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優點,他的閃光點,每個人都有我們值得學習的地方,這也是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的真諦,可能你文化課不行,但體育方面卻有與眾不同的天賦。可能你體育方面不行,但音樂方面卻有着獨特的靈感。可能你音樂方面不感冒,但書法上卻有着驚人的造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點,我們要善於去發現,同時更要去發現別人的優點,然後加以學習利用。

子曰“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居敬興簡,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我想也是對人們的一種警告吧!君子喜歡錢財無可厚非,但也要取之有道嘛,君住的地方從簡,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教導我們做人不能太貪心,同時也要崇尚節約吧!敏於事而慎於言,當然也是告訴我們對事物要敏感,但卻要慎言之,教導我們要為人謹慎,俗話説:“禍從口出”嘛,所以平時生活中,我們也許少説話,多做事,才是明智之舉。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論語》陽貨)孔子對他的學生説:“你看,蒼天在上,靜穆無言,而四季在輪轉,萬物滋生,天而要説話嗎?”《論語》的終極傳遞就是一種態度,是一種樸素的、温暖的生活態度。孔夫子正是以此來影響他的弟子。子曰:“魚失水則死,水失魚猶為水也。”以此教育君王要施行仁政,得道才能多助,要懂得民心所向。子曰:“朝聞道,夕死可以”,“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這是一種多難得的對學生和真理孜孜不倦追的品格!

一部《論語》讓我感悟良多,裏面的很多道理和精神都值得我們後人的借鑑。尤其是其中的“中庸之道”更是與所提倡的和諧社會相契合。儒學的品德和功能,是可以成為人們安身立命、精神皈依的歸宿的。正如《論語雍也》中所提到的“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論語》一部彙集了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大作,其中不少語句為歷代沿用,已成為格言或成語,如:“吾日三省吾身”,見義勇為,既往不咎,不恥下問,三思而後行,舉一反三,任重而道遠,欲速則不達等。有些片段,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頗具抒情意味,《論語》教了我們學習方法,學習態度,如“學而時習之”,“温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另外還教了我們許多“修身做人,為人處事的態度,如:“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賢也。”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等。儒家的思想可以修身齊家甚至在國家強盛之時還可以治國,可儒家的思想永遠不可能平天下。而我們所要做的是理解論語的真諦,傳承中華文化。《論語》是道德與智慧的凝結,是中華文明的匯聚,是一位諄諄教導的老師教會了我們為人處事的道理,更是引領我麼向上的階梯。

論語讀書心得1000字 篇14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儒家學派的創始人,經典傳世之作《論語》,包羅萬象,令人無一不回味無窮,否則,何以留芳千古,為世人所稱道呢?

《論語》之所以稱得上是經典,是因為它將中國的國寶級別的人物——孔丘,所言所行完完全全的記錄了下來,真正的講述了中國千年以來所傳承的正統學派的真諦,而且,其中大部分還被現代華夏兒女所沿用着,不失為歷經風霜而留其真諦。

孔子的政治主張是“禮”和“仁”的學説。他生活於春秋大變革時代,他反對以政、刑來強迫人民服從。他所説的“禮”,是一種政治秩序,他所説的“仁”,是最高的道德規範,當然,這種仁和禮是有上下、尊卑、貴賤、等級之分的。動盪不安的春秋時代,諸侯為了爭霸,是講究實力,着眼於利的,所以未能採納孔子“仁”的政治主張,孔子也沒有被重用。孔子師徒顛沛流離20xx年周遊列國,於公元前484年(魯哀公十一年)返回魯國,這時孔子已是白髮蒼蒼的68歲的老人了。但孔子用他晚年的精力,集中整理古籍——“六經”。

孔子所謂“禮”,其核心是“正名”。在孔子看來,周禮最重要的原則是尊尊與親親。為了貫徹親親和尊尊的原則,孔子提出“正名”的主張,他説:“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論語·子路》)所以,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論語·顏淵》)作為“正名”的具體內容。就是説,為君者要使自己符合於君道,為臣者要符合於臣道,為父者要符合於父道,為子者要符合於子道。在等級森嚴的奴隸制社會裏,上下尊卑的關係是靠“禮”來維持的。因此,孔子對於不按自己名分行事的人和事進行批評。如他批評魯國大夫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熟不可忍也?”(《論語·八佾》)魯國的三桓在祭祖時,唱起天子祭祀“相維闢公,天子穆穆”的《雍》詩,也受到孔子的指責。

孔子道德思想的範疇,主要是“仁”。孔子主張“仁”,在《論語》中有多重涵義。一是“仁者愛人”;二是“克己復禮為仁”;三是“仁者人也”。郭沫若在《十批判書》中説過:孔子“這種所謂仁道,很顯然的是順應着奴隸解放的潮流的。這也就是人的發現。”孔子主張“仁”,孟子重視“義”,所以,孔子的“殺身成仁” (《論語·衞靈公》)與他的繼承人孟子的“捨生取義”(《孟子·告子上》),對後世志士仁人的影響極為深遠。

《論語》講學: 《論語》首先就告訴我們一件事情,學習。 學,不為人生中的一件大事,人若是隻懂得嘴尖皮厚腹中空的話,蠻不講理,一無是處,那麼,這個人就在這個世界上只起到了綠葉的作用——襯托紅花。《論語》首先就告訴我們一個鐵錚錚的事實,人要學習。 首先要有興趣,再者就需要恰當的方法,最後,需要的就是持之以恆的動力。

《論語》講孝: 孝道,在中國古代至今天都佔有着不可動搖的地位,而在這部着作之中,也毫無疑問的佔據了主導的地位,人不孝則非正人君子,此類人鮮矣,《論語》大概一半左右都牽扯到了這個“孝”字,正因如此,後被公認為百家之正統的儒家學派把孝道推廣的非常廣泛,鞏固了孝道在人們心中的地位。

《論語》講政:政治,自古以來一直才是世界上真正佔據主要地位的事,論語中對待政治,主講一個子——仁。對於政治來講,要想成功的治理國家需要什麼?答案是得民心,若想得民心最好的方法是什麼?只有仁。這一點儒家的選擇是很正確的,但不知為何,儒家的政道並未被自古以來的各大王朝用於主要政道,實是一件痛苦之事。《論語》是一部語錄體散文,記敍了千年以前我國大學者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成為我國的四書五經之一,其經典語句被我們流傳至今,可為宗矣。《論語》其實並不僅僅的記錄了孔子以人的言行,還有許多的是他弟子的言行,他的弟子無一不亦包攬羣書,通曉古今,人品正道,更有天賦異稟的弟子,在我眼中,他們的成就決不亞於孔子。

《論語》講友: 人存世上,什麼是最不可缺少的?朋友!這一點論語中就講述了許多,交友儒雅,友人高尚,就是一種激勵自己向上的方法,《論語》講交的朋友要比自己強,這樣才可以讓自己奮發向上,成為人中之龍。

儒家思想正是這種思想的代表,凡事不可偏激,也不可太淡薄,所以我們正需要一個態度去對待這些無法分化的特別明確的事情,那就是中庸之道。

《論語》作為我國文學藝術的瑰寶,對於我們來講實在是太重要了,對於它,世人也抱着神聖的態度去品讀,也是我們華夏五千年曆史的一大見證,也是歷史上不可動搖的一部分,被世人所稱道,《論語》不朽!

這僅僅是我這一段時間的小小見解,談的不一定全面,也不夠具體,可能也有一些偏及。但我在日後一定會按照論語所教的去做,謙虛謹慎,三人行,則必有我師焉。平時我會時常温故論語的,我從內心喜歡它。

論語讀書心得1000字 篇15

“半部《論語》平天下!”孔子那睿智閃光的語言光照古今!不必説一代偉人毛澤東,一代梟雄蔣介石,對它情有獨鍾,就連後世的文人墨客、平常百姓受其深遠的影響也不勝枚舉!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這句話的道理是:別人不瞭解我,我卻不怨恨,這不正是君子的品德嗎?孔子説的這句深刻而又藴含哲理的話,告訴(用詞不準,建議改為:不外乎告誡)人們修養是如此的重要。修養好像花兒在寂靜中開放,成功的果子在光明裏結實。

前蘇聯華西列夫斯基當了三十年的參謀長。在別人眼裏,他似乎沒有什麼特長,但為什麼會當了三十年的參謀長而立於不敗之地呢?

因為司令部在集合開會時,他總會第一個到,然後走到地圖前,用手指着敵人應在什麼地方出現,我軍現在在哪?如何擋住敵人的去路,而將他們一網打盡?他在那似乎總是在自言自語,到會的人都説他什麼都不懂,卻在那自言自語一定是發瘋了。

華西列夫斯基聽到大家的非議後並沒有生氣,依舊在那裏想着大事……開會時讓他發言,他一會説這兒,一會説那兒,雲裏霧裏,在坐開會的人都聽得稀裏糊塗,斯大林來回踱着步子慢條斯理地説道:“坐下吧,我親愛的華西列夫斯基同志,你不要説了,還是讓我來説吧!”斯大林把戰爭形勢分析得頭頭是道,讓人聽了不由得心服口服。

原來,聰明的華西里夫斯基早在開會前的自言自語,就已經把重要的信息,神不知鬼不覺地傳到了在屋子裏來回踱步、吸煙、思考的斯大林的耳朵裏,他不怨恨別人對自己的不瞭解,這不重要。只要斯大林明白就可以了!

就因為華西列夫斯基對別人的指責不願恨,才沒有使自己在政壇上樹敵過多,又得到了領袖的賞識,才當了三十年的參謀長,成就了他光輝的的一生!修養是每個人不可缺少的,只要你永遠擁有它,你的人生就會擁有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標籤: 論語 讀書 精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dushu/nmkzm4.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