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學習心得體會 >

古詩學習心得體會(通用5篇)

古詩學習心得體會(通用5篇)

古詩學習心得體會 篇1

我從四個方面談學習詩詞的個人體會:

古詩學習心得體會(通用5篇)

一.詩詞的格律

首先,在形式上,比較注重聲韻之美與對仗之美,由此產生了詩詞格律的規範要求。它涉及中國文體學、音韻學、詞學、音樂學等多方面的學科,是中國古人對形式美高度關注後的產物。我們如果寫格律詩,既然標了律絕,就要遵守格律詩的規格要求,不守規矩,不成方圓。

有的人説,格律不可以過分遵守,差不多則可,我不太明白,差不多是什麼意思?當然,一個字或詞在無法用其他字詞更換的時候,我們要注重立意方面,不可以因辭害意,如崔顥的《黃鶴樓》李白的《靜夜思》等。以前,我也在這方面不太注意,後來,寫完一首詩以後,自己反覆讀,才真正感覺到了抑揚頓挫的美,有的詩,寫完了,如果不遵循平仄韻律,讀着拗口,沒有此起彼伏的感覺,這些大家以後試着去切身感覺一下吧。

所以我們儘可能去遵守格律上的要求,符合格律,不要因此而誤導初學者,寫一些不倫不類的格律詩,不過也可以不標律絕,古風也有好的詩詞,像《詩經》等也是一大寶典。要學好格律,首先要知道中華新韻,平水韻,格律詩詞的替,粘,對,這裏的內容很多,雖然不是很深奧,也需要下一些功夫,特別是學水韻,入聲字的認識相對麻煩一些,這裏就不一一講解了。

二,詩詞的煉字

詩詞鑑賞從要從語言入手,鑑賞詩詞的煉字猶為重要。煉字的本質在於煉意。可以抓住“字與意”這個綱,從注意詞語的特殊用法,體會詩人煉字是如何抓住景物特徵的,體會詩人賦予所描繪景物的情趣、情感和詩意,體會詩人主觀情感的外化,體會煉字創造的意境的和諧美和注意虛詞的運用對情感的強化等角度進行鑑賞。

説到詩詞煉字,大家都可能想到賈島寫詩詞“推敲”。想想到煉字的重要。

例如:暮江吟白居易

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

可憐九月九年級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殘陽照射在江面上,詩人不説“照”而説“鋪”,有什麼表達效果?

這是因為太陽已經接近地平線,幾乎是貼着地面照射過來的,的確像“鋪”在江面上,體現出詩人用詞的準確、形象;同時,用“鋪”字還寫出了秋天夕陽的柔和和江面的平靜,給人安閒、舒適的感覺。要想寫出好的詩詞,煉字猶為重要。

三,詩詞的佈局

也就是詩人常説的“起承轉合”,其實,詩詞的寫作和我們講一個故事,寫一篇小説散文是一樣的,起因,經過,結果。在佈局操作中追求場景環環相扣的流動與前後呼應的互動,曲折靈活的轉換與自然有機的貫通;局部組接曲折流變、靈轉暢達,整體架構充盈飽滿、一體渾成,充分體現古典詩詞“婉曲迴環”的結構形態特徵,絕句創作尤為遵循。不是東一句西一句,一些華麗辭藻的堆砌,有的人的詩詞,讀了好多遍,不明白説什麼了,零零亂亂,一會兒春,一會兒夏的,看着都是一些美麗的辭藻沒有順序的堆在一起,讓人看了無味。

例子:李白《秋浦歌》之十四:

“爐火照天地,紅星亂紫煙。

赧朗明月夜,歌曲動寒川。”

《李太白全集》注曰:“秋浦有銀有銅,此篇蓋詠熔鑄之景也。”即狀寫秋夜冶煉情景,寓意謳歌生命創造之美。起句“爐火照天地”,系全景空間意象組合,爐火熊熊燃燒,映紅天地,夜幕遠眺,景色壯觀,境界開闊;第二句“紅星亂紫煙”,中近景承接,動態視覺折射紫煙飄繞,火星跳躍,色調濃烈,境界奇幻;第三句“赧朗明月夜”,將“赧朗”、“明月”、“夜”三個意象組接,構成靜態時間意象組合體,巧妙轉接,從空間意象轉為時間意象,與前句之意達到“相避”,亦將動態美並存於靜態美,與前句之意達到“相應”,從而完美演繹“相避相應”之規範。

結句“歌曲動寒川”,順靜態意象組合“赧朗明月夜”推演而出,昂揚放歌,寒川激盪,使靜態聽覺承接更為深邃遙遠。全詩從“起”“承”二句空間性的動態視覺表現遞換為“轉”“合”二句時間性的靜態聽覺表現,視聽應合與動靜應合相組接,造境婉轉幽眇,跌宕深沉,充分體現出絕句婉曲流轉的結構特色。

詩詞是一環緊扣一環的。

剛剛學習詩詞,大部分容易犯佈局比較亂的的毛病,湊句的毛病,現在回過頭來看看,才能感覺到。也就如你講一個故事,無論順序還是倒序,都有有次序的講給別人聽。詩詞的佈局有好多種方法,再深的,我就不講了。

四,詩詞的立意,這是寫詩詞最主要的

立意,又稱命意。詩詞的立意,是指詩人在構思過程中,根據想要表現的情思、景緻、事物、事件等題材,確立作品要表達的主旨、要揭示的生活真諦。台北的林正三先生在其《詩學概要》中説:“命意即先於心中醖釀出所欲表達之詩意,如作畫必始於構圖,心中先有丘壑,始能形諸筆墨。”

立意決定詩詞的命脈,好的詩詞,立意一定要高,詩詞是雅的文化寶典,所以立意要高雅,現在看到有一些詩詞,讀了題目,就讓人臉紅的詩詞,讀了半天,也不知所云,我認為不可取,雖然詩詞是發自心裏的聲音,但是這樣的聲音需要發出來讓人欣賞嗎?當然這裏説的高雅也不是故弄玄虛,之乎者也,讓人看不懂,用一些冷僻的字詞。

詩人要胸懷大志,大氣磅礴,為國為民,如李白的“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傳世警句,之所以能成為千古絕唱,流傳千年經久不衰,主要是因為詩人面對當時世風不濟、賢能受貶或國破朝亡、或死或降的境遇,道出了很多人想説説不出的、飽含激情和正氣的感歎,立意準且高。歷朝歷代也有很多為投合政要或迎合世俗而歌功頌德或釋放不滿的詩作,而流傳下來的卻甚少,其關鍵原因則是立意不準、不高、不深。但也不是唱高調,寫一些老幹體的口號類詩詞,沒有實質性的內容,這也是做詩詞不提倡的。而是也可以小見大,通過一個點,來擴大成面。一首好的詩詞作品,往往給人以開闊、豁達、大氣,且激情澎湃、產生共鳴、百讀不厭之感,其主要引發人們共鳴的關鍵是立意的高度和角度的選取。

然而要做到詩詞的立意深遠並非易事。要善於觀察、想象、揣摩、提煉、昇華,善於撲捉稍縱即逝的時空等等,這些都與作者自身的修養有關。其中,學習立意的有關知識,掌握必要的表達技巧,是十分必要的。

現在有的詩詞,寫了許多景語,最後沒有綰結詩詞總體要表達的意思,也就是中心思想,其實,寫景主要是為中心思想服務的,不是讓作者作畫,我們初學者往往會出現這樣的毛病,這是大家必須注意的。

總之,我的體會是:詩詞要在立意,佈局,煉字,格律下功夫,做到,立意要高,佈局合理,用字準確,格律合轍,詩詞是詩人心裏聲音的飛揚,不是平仄句,也不是一些華麗辭藻的堆砌。

古詩學習心得體會 篇2

古詩文的培訓讓我們受到了這種傳統文化的薰陶,讓我們這羣新時代的學生浸潤在濃濃的民族精神之中。我們從優秀古典詩文中攝取着精神的玉露甘泉,滋潤心靈,培養起對真、善、美的熱愛,領悟人生的真諦。還能拓展我們的知識面,培養對文學的興趣愛好,打下紮實的文學功底,陶冶我們的情操和審美情趣。

比如從屈原的《天問》中,我們能體驗上下求索與質疑的精神;從“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西出陽關無故人”中品嚐永恆的孤獨感;從“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中領略大丈夫的萬丈豪情;從“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去接近人類的奉獻精神;從“悠然見南山”“海上明月共潮生”感受人對自然的憧憬與和諧。可以説,詩歌是人類某種寶貴的情緒、情感在瞬間的靈光閃現。人們讀詩,正是通過對瞬間的把握,以補充自己情感經驗的不足,或引起心靈的共鳴,從而體驗到某種人生情緒的極致。

詩,是隨感而發的,唐前的詩人就是這樣,比如説陶淵明。且那古典詩經,雖然説也有祭祀時故意歌頌的詩,但是總體還是古代勞動人民因生活感受而寫的居多。詩是激情的流露,太功利的人不會有詩歌。詩是童心的專利,對世對事對人沒有好奇心,沒有強烈的關懷,沒有一片赤誠,就不會有真正的詩歌。所以寫詩,都是為了喚起一種美好的情感,

古詩學習心得體會 篇3

“所謂美人者:以花為容,以鳥為聲,以月為神,以柳為態,以玉為骨,以冰雪為肌,以秋水為姿,以詩詞為心”。上課伊始,這段文字就出現在了屏幕上,一下子就抓住了大家的眼球,引來一片讚歎之聲。於是,懷着這種美好的情愫,我們在老師的引領下,徜徉於“詞海”之中,瞭解少女懷春時“陌上誰家年少足風流?妾擬將身嫁與一生休,縱被無情棄,不能羞”的熾熱情懷;體會少婦“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的離愁別怨;感受牛郎織女“兩情若是長相久,又豈在朝朝暮暮”的無奈與豁達……

不知不覺中,一上午的時間悄然而逝,大家都方興未艾。老師選的內容美,講解美,讓我們體會到詩詞之美。上這樣的課,使人如沐春風,感謝邵老師。

課上完了,“以詩詞為心”這幾個字深深的烙進了我的心裏。是啊,古人都知道,真正的美女要有豐富的內涵,更何況我們這些和古人眼中美女相差甚遠的女人?容顏易老,金錢易散,但如果我們用學識來裝點自己的生命,不斷提升自己的素養,就會在這個浮躁喧囂的世界中洗盡鉛華,尋找到一方精神上的淨土,獲得內心的寧靜。

從今天開始,努力做一個有“詩詞之心”的女子,從容、優雅的生活。這樣的女子才能靜下心來,努力提升自己,努力引導學生在古代文化中自由地徜徉,傳播祖國傳統文化的精髓——詩詞。

古詩學習心得體會 篇4

學習了古詩以後,學生大多數能夠準確地背誦下來,但是對詩意的理解情況不夠理想,這就要求我在以後的教學中,要注意以下幾點:

1、要充分地利用書上的插圖來講解詩意,讓學生比較形象直觀地感受到詩歌中所描寫的獨特的意境。

2、對一些適合表演的內容,要適當地讓學生自己演一演,這樣學生學起來會更積極,更主動。

3、可以讓學生練習把詩的內容改寫成兒歌,學生對詩的理解情況就能更一目瞭然地展示在教師的面前。

其中,我特別欣賞第1和第2種做法。

《山行》教後記:石徑、比花還要紅的楓葉這些對學生來説可能很難理解,幸好,我們新教材安排的插圖是那樣的逼真、形象。因此,在課堂上,我就要求學生自己先對照插圖自己來理解詩句,然後在具體分析的時候,若學生碰到難點,再從觀察插圖中去理解。結果反映,學生根據插圖明白了很多,對詩的意境也更加理解了。

《贈汪倫》詩是李白乘舟欲去,好友汪倫前來相送,深深的友誼感動了李白。李白有感而發寫下此詩送給汪倫。“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好一幅朋友間依依惜別的感人場景,這段的學習我就通過讓學生來演一演。當學生上來一個演李白,一個演汪倫踏拍起歌、揮袖道別,我想他們也一定在努力體會其中的情感吧。

對於古詩的教學是難點,我想在一次又一次的教學和摸索中,我也一定能找到一條屬於自己的教學之路。

古詩學習心得體會 篇5

這首詩表面是在寫景,實際上寫的是朱熹對讀書的感悟,詩人在讀書時心情舒暢,心中突然有了感悟,於是拿筆寫了下來。

前兩句“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是一個比喻句,將書比作“半畝方塘”,將讀書時的感受比作“天光雲影共徘徊”,整體上是説,半畝見方的池塘像鏡子一樣清澈明淨,天光和雲影倒映在池塘裏,隨着池塘裏的水波不停地晃動,好像是人在徘徊。後兩句“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為什麼池塘裏的水這麼清澈呢?是因為有活水不斷地從源頭流進來,實際是説,為什麼讀書讓人有這樣愉快的感受?是因為讀書的人不斷地將自己的思考和想法融入書中的內容,不斷地受到啟發的緣故啊。

詩人運用巧妙自然的比喻,寫出了讀書的愉快感受。全詩讀起來朗朗上口,給人帶來很大的啟發。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xuexi/rwlzr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