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教師心得體會 >

古詩教學心得3篇

古詩教學心得3篇

古詩教學,有助於提高學生對祖國曆史和文化的認識,增強文化素養;有助於發展學生健全的人格。下面是本站帶來的古詩教學心得,歡迎大家閲讀。

古詩教學心得3篇

古詩教學心得一:

中國古典文學作品歷史悠久,令世人矚目,這是人類精神文明寶庫中極為燦爛的一個組成部分,那些流傳千古、膾炙人口的文學作品,充盈着精華與瑰寶。深邃的哲理、優美的詩情、雋永的文字像黃鐘大呂在現代社會中奏出悦耳的旋律,這一切正是青少年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頭活水。

正因為如此,新課改以來,我們語文教師紛紛投入到古詩文教學這塊陣地中,利用古代美文的薰陶優勢,大量誦讀、積累古詩文,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感受、體會、移植詩人的思想精華,使語文素養得到綜合提高。

通過培訓和多年來的語文教學,在古詩文教學方面,我也有一二心得,現交流如下:

1、營造氛圍,培養興趣。

俗語説: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個人如果對某件事情發生了強烈的興趣,他才會參與它,熱愛它,學習古詩文也同樣如此。為了讓學生對古詩文的學習產生興趣,我在班級佈置上別出心裁,專門列出一個“每週古詩文專欄”,定時更換欄目內容,學生記誦,積累其中的內容並且定時檢查;再者是在班級文學社的手抄報內,設制古詩文專刊,總結歸納學生每日記誦的古詩文,以供學生傳閲、學習。“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師自身的古詩文功底對學生來説,也是一個好的激勵。教師的出口成詩、字字珠璣是對學生最好的薰陶和感染,這種人格魅力,會促使、激發學生努力學習、自覺積累。

因而,我在教學的百忙之餘,見縫插針,蒐集了《古代文學作品選》、〈〈唐詩三百首〉〉、〈〈宋詞〉〉、〈〈千家詩〉〉等古文作品,一方面自己記誦、積累;另一方面更是激勵學生學詩、背誦,並且在年級以內設立“超師獎“,在學期末與學生進行比背古詩文,這樣在比、背中造成一種聲勢,學生的積極性空前高漲,興趣也就培養了起來。

2、以點代面,多方積累。

笛卡爾曾説:世界上最有價值的知識是方法的知識。有了學習古詩文的興趣還不行,還要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文學素養的形成是個漫長的過程,底藴內涵是靠日久天長的積累和打磨培養出來的,因而,學習古詩文時積累是至關重要的。我受唐代詩人李賀“錦囊妙句”典故的啟發,我也引導學生隨時隨地作積累,小卡片、鉛筆頭隨身攜帶,在電視、歌曲、閒聊中獲得的佳詞錦句都可以積累下來,整理之後背誦下來,讓他真正的成為自己的知識。

另外,在課堂教學時多方遷移和拓展也可積累。可由一首詩延伸與其主題相同的、內容相關的、或同一詩歌流派的其他詩,也可以是同一詩人的不同作品,由這樣的拓展可以是學生了解更多的知識,交給積累的方法。還可以由教材中的課文,如《香菱學詩》這樣的文章,相應拓展到名著中的古詩文積累,像《紅樓夢》就是一個古詩文學習的典範,曹雪芹在這部名著裏撰寫的僅詩詞就200餘首,還有其它的銘文、悼文等,總計300多,引導學生積累、記誦。這樣就形成了以課堂為基礎、課內外相結合的教學體系,讓課內學習與課外積累,相互促進,讓學生在多層次、多方位的閲讀、積累、感悟中,獲得良好的語文素養,做到淨化學生的靈魂,滋潤學生的心智。

3、以讀促寫,讀寫雙行

學生在積累古詩文的過程中,提高了自身的語文素養,他們把言簡意賅、靈活秀美的古詩文,引用或活用在自己的作文中,使他們的文章增色添彩,底藴豐厚,文采斐然。教師也在成功與喜悦中收穫着從教的快樂與幸福。譬如學生在作文《詩歌,它走進了我的心中》中,就曾有這樣的抒寫:“比如李太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比如李商隱的‘秋陰不散霜日晚,留得枯荷聽雨聲’,比如劉禹錫的‘人生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比如王昌齡的‘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每次讓我品讀,心靈都如初讀一般悸動,每次都別有一番滋味心頭”……學生之所以對詩歌能有如此之深的感悟,就是因為他們對詩歌那種強烈的愛好和多方面的積累、記誦。

同時還可以讓古詩文成為學生作文的載體,讓學生嘗試作文訓練,即使使學生既深刻地把握了古詩文的內涵,又鍛鍊了文筆,這樣做到以讀促寫,讀中學寫,以寫促寫的讀寫統一。如在學習《三峽》一文時,為考查學生是否達到文貴自得這種境界,讓學生通過聯想和想像改寫成遊記,可使用第一或第二人稱,學生動筆前讓學生反覆吟誦,使學生感悟聯想,然後再進行創作。在學習古詩文時還可以進行同類文對比,在類比中感悟,體會作者的感情。例如,在學習《答謝中書》和《小石潭記》兩篇文章時,通過類比聯繫,讓學生寫出心得體會,使學生的思想感情獲得了又一次的昇華,課堂教學的思想教育再一次得到體現。有些古詩文還可以改成劇本,如《石壕吏》等這樣情節性比較強的古詩文,可以通過課本劇的形式來表現,在編、寫、演的過程中,使學生的語文素養得到提高。

4、創造機會搭建展示平台

有了展示平台,才能使學生學以致用,學有所用。因而,我在教學中曾多次給學生創造機會,搭建展示的平台。開展古詩文朗誦活動,古詩文積累大賽,古詩文積累彙報等。在這些活動中,學生表演的形式繁多,有詩詞配樂朗誦、詩詞賞析、詩文演唱、改編劇本、反串《長恨歌》等,真是讓人耳目一新,在這些活動中,充分展現了學生的古詩文積累功底。

梁啟超曾説,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強則國強,要從根本上提高全民族的素質,必須從青少年抓起。經典古詩文字句凝練,音韻優美,詞彙豐富,意境深邃,思想深刻,雖經歷滄桑,卻深深紮根在人們心中。誦讀、積累、運用古詩文,對於塑造青少年的靈魂,培養他們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具有無與倫比的作用。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在今後的語文教學中,我還要再接再厲,繼續研究古詩文的教學。

古詩教學心得二:

古詩教學,有助於提高學生對祖國曆史和文化的認識,增強文化素養;有助於發展學生健全的人格。

那麼,在教學中,怎麼引導學生體會古詩的思想感情呢?

一、結合寫作背景,挖掘主旨。

詩必有感而發,優秀的詩作都是詩人感情被現實生活激發點燃後抒寫的。由於作者所處的時代、社會生活及個人際遇、經歷、創作意圖、個性氣質不同,詩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也不一樣。

白居易元和年間被貶為江州司馬,寫了千古絕唱《琵琶行》,抒發的是“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慨之情;而李白的作品《夢遊天姥吟留別》則反映了詩人在長安受排擠被放逐後東遊齊魯時追求自由的心情。這一類詩歌教學,需要比較詳細地介紹寫作背景,引導學生理解詩歌的內容,把握詩人的感情脈絡。

二、抓住詩眼,挖掘詩的內涵。

教學中要抓住重點詞句,圍繞重點詞句分析詩歌的思想感情。如李商隱的《無題》詩,詩眼就在“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抓住這兩句誘導,可以提挈全篇,領悟詩人忠貞不渝的感情;如文天祥的《過零丁洋》,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極其完美地表達了詩人捨生取義、以死明志的決心,充分體現了他的民族氣節。

三、引導學生髮揮想像,體會詩的意境。

古詩中的思想感情一般表現得比較含蓄。教學時,必須啟發學生逐句逐段地進入詩中所描寫的意象中去感受,去體味詩人的思想感情。怎樣才能進入意境呢?這就要教師根據學生的生活實際和社會現象,引發學生體驗、感受、聯想和想像,從而拉近古代和現代的距離,賦予古詩文以新的生命力,如魚之江海中,自有無窮樂趣,而後發現情致理趣所在。如“古道西風瘦馬”、“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等都是富有情致理趣的句子,都可用來激發學生審美的興趣,從而引導他們一步步地深入到詩人的內心世界。

四、反覆吟詠,從感性意象到達理性領悟。

學習古詩必須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的認識過程。首先要使學生對詩歌充分感知,通過誦讀,在頭腦中想像,逐步形成詩歌所表達的整體形象。“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道理就在於此。感知階段過後,則要使情景完美統一,達到情景交融的境界,上升到對詩歌的理性認識。

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兼及寫景與記事兩個方面,前十句重在詠雪,後十句重在送別,但送別又始終不脱離雪景。全詩用了四個“雪”字:送別前的雪,餞行時的雪,送別時的雪,送別後的雪。一幅幅鮮明的畫面,猶如電影的遠鏡頭、中鏡頭、特寫鏡頭,交替使用,錯綜多變,波瀾起伏,點染出塞外風光的綺麗,為讀者熔鑄了美好的意境。為了啟發學生想像,不妨設計如下提問:“北風捲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一下子抓住了什麼特點?一個“卷”字刻畫了什麼景象?一個“折”字使我們看到了什麼情景?一個“即”字則又道出詩人怎樣的心情?一連串的問題,打開了學生想像的翅膀,使他們看到了一幅邊地漫天大雪的壯麗景象……通過這些形象,感性認識就由此及彼上升到了理性認識。教師可根據詩中的“胡裘”、“錦衾”、“角弓”、“鐵衣”皆軍幕中實有事物,展開問題提問:詩中是通過胡裘、錦衾這些高級禦寒品似乎失去防寒作用,角弓被凍硬以至無法控制,都護的鐵衣冷得難以着身來表現邊地的奇寒的,這樣寫有什麼好處?説明了什麼?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對詩中的描寫加以補充擴展,漸入詩的意境,從對自然景物的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悟出哲理。

顯然,以上幾種方法不是相互孤立的。每一首古詩的教學都要綜合應用多種方法,學生才會理解接受。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要根據實際情況,尋求最佳的教學思路,多角度、多層次地鑑賞,有的放矢,讓學生髮現作品的審美價值,從中悟出詩歌所藴涵的思想感情。

古詩教學心得三:

古詩是我國燦爛傳統文化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它們大都具有如下特點:語言優美精煉、想象豐富新奇、韻律朗朗上口、情感動人心魄、哲理深刻入微,給我們留下深刻印象,一輩子都難以忘掉。

那麼,如何讓孩子們領略古詩的美,讓孩子們通過古詩的學習,進而受到傳統文化的薰陶呢?在教學的實際操作中,我們的老師往往陷入兩難的境地:講多了,破壞了古詩的整體意境美;講少了,我們的孩子們又難以逾越理解的障礙。下面我談談自己在古詩審美教學中所做的一些嘗試:

一、反覆吟誦,感受形象美。

通過反覆吟誦來體會文章的美感。”只有經過充分地、反覆地誦讀,設身處境地進入詩的境界,細緻感受其中的形象美,才能深入地領略作品中的情致和趣味,從而獲得審美的愉悦。

二、深入理解,體驗情趣美。

古詩的語言凝鍊含蓄,耐人尋味,經常是“言有盡而意無窮”。古詩語言簡潔所帶來的一些特點,比如詞序倒置、成分省略、語句濃縮、意思跳躍等,都構成了孩子們學古詩的障礙。先讓孩子們理解重點詞的意思,進而理解整行詩、整句詩、整首詩的意思。解釋時,只要將意思説通即可,不必按字的順序來解釋。通過深入理解,古詩中的情趣美也就不難體會出來。

三、多方遷移,領悟意趣美。

我們在古詩教學中有時也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那我們何不讓孩子們對內容做回味、做遷移呢?

1、將古詩改寫成短文。

在孩子們領悟了古詩描繪的那種美的意境之後,讓孩子們將古詩改寫成短文。當然在改寫之前,還要提醒孩子們詩的內容,除了古詩所描繪的內容外,還可以做合理的想象。改寫是對孩子們一種美的薰陶,還培養了他們的想象力,促使他們進一步理解古詩內容。

2、鏈接課外閲讀。

古人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這是古人寫作的祕訣。每學好一首詩,就要求孩子們去找同一類的詩,這樣可以培養孩子們的自學能力。

我們老師,應該充分利用古詩的“意趣美”這一內藴力,催動孩子們在學習活動中,產生最佳的審美效果。

標籤: 古詩 教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jiaoshi/gpyl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