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學習心得體會 >

學習張桂梅事蹟的心得體會(精選28篇)

學習張桂梅事蹟的心得體會(精選28篇)

學習張桂梅事蹟的心得體會 篇1

隨着鈴聲響,一位老師拿着話筒喊着:“下來吧,下來吧!”400多名來自山上的孩子,正在為改變自己和家庭的未來,拼盡全力奔赴而來,從視頻中可以看出這些孩子99%還是愛讀書的,因為她們嚐到了不讀書的苦頭。這位老師的初衷是救人的,孩子們越苦讀老師就會越苦教,而這位胸前佩戴黨徽臉上蠟黃的老師就是張桂梅,她紮根貧困山區,全身投入教育事業,卻彰顯出一名普通黨員的高尚人格和精神魅力。

學習張桂梅事蹟的心得體會(精選28篇)

正是瘦骨如柴的張桂梅,奉獻了一生創辦了國內一流的華坪女中。1996年,張桂梅調到雲南華坪女中教書,後來,她患腫瘤後,鄉親們救了她並捐錢,為了報答鄉親們,她能做的就是教書來報答他們的恩情,在20__年創辦了免費華坪女中,剛開始她也遇到了困難,有很多女孩子放棄上學,回到家裏待嫁,張桂梅就去家訪,她要帶這些女孩走出大山,可是這是大山裏的傳統習慣。訪問一兩家就覺得心裏很難過,沒有米了,沒有衣服了,她就去送可就是不聽張桂梅的,可是她沒有放棄,這些孩子不懂知識可以改變命運,這裏的女人也不懂,她知道解決低素質的母親,解決低素質的孩兒,一定得讓孩子讀書。

她牢記立德樹人使命,不忘初心。辦學的願望終於實現了,從剛剛開始她改變了一個女孩子,成績從五分,到考上二本,她是這麼做到的呢?每天晚上都要孩子們有點收穫,要不她就會覺得會白乾,每天陪在女孩子們身邊,女中的老師們平均年齡在30歲,她要求老師們要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只要有學生在,星期六星期天從不休息,這讓顧家的我慚愧。張桂梅頂着社會的壓力和社會的質疑,直到孩子考到670,孩子們的成績離不開張桂梅的付出,她幾乎把所有的時間都給了女高。

她與命運抗爭,對黨忠誠一生。因為長期奔波,身體大不如從前,她説“只要能吃飯就能熬得住只要有一口氣就要站在講台上”,其實張桂梅在剛調來華坪女中的時候,就是有病的,各界都捐錢給他治病,她就想大家都這麼希望她活着,就要好好的活着,活着就不能白活,有些人不明白她這樣做,在她的內心當中,信仰支撐着她,共產黨人的信仰就是拋頭顱,灑熱血,背後強大的信仰力量讓她守護着女高這個大家庭,如果沒有政府,沒有共產黨,也不會有華坪女中,她告訴孩子們要熱愛校園,更要熱愛國家,不管走到哪裏都不能忘了國家,這裏也成了她和孩子們共同的家,這就是她的家國情懷。

作為一名教師,我要學習她那種無私奉獻、不求回報、淡泊名利的崇高境界,作為教育工作者要學習她愛生如子、精心教育學生的品質,學習她遠大抱負和家國情懷。她是與命運之神抗爭的典範,我要時刻以張桂梅同志為榜樣,在教育工作中努力工作奉獻自己。

學習張桂梅事蹟的心得體會 篇2

“爛漫的山花中,我們發現你。自然擊你以風雪,你報之以歌唱。命運置你於危崖,你饋人間以芬芳。無懼碾作塵,無意苦爭春,以怒放的生命,向世界表達倔強。你是崖畔的貴,雪中的梅。”這是感動中國20-年度人物給張桂梅的頒獎詞。實至名歸,因為她是拿命在踐行自己的初心。

在頒授現場,有一個催人淚下的細節——張桂梅被人攙扶着走進人民大會堂,人們清楚地看到她的手上貼滿膏藥。張桂梅為教育事業奉獻了一切。她在發言中動情地説:“只要還有一口氣,我就要站在講台上,傾盡全力、奉獻所有,九死亦無悔!”沒有豪言壯語,卻能直抵人心。

大山沒有窗,山巒遮蔽了夢想的光芒,大山需要窗,他心之所向,素履以往。張桂梅為師以德,志向恆遠,數十年如一日,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人民教師的擔當與奉獻。紮根邊疆教育一線40餘年,推動創建全國第一所全免費女子高中,幫助1800多位山區女孩,用知識改變命運。她重疾纏身,每天吃着多種藥物,卻依然初心不改、矢志不渝。徒步翻山越嶺,走遍山區村寨,將陽光和雨露灑向孩子們的心田,為鄉村女孩插上築夢的翅膀。她勤儉樸實,每天的生活費控制在最低標準,省下的每一分錢都用來資助學生、發展教育事業,他沒有積蓄,卻並不貧窮,知識是他的財富,信仰是她的力量。用紅色的赤誠點燃大山的希望。她以“紅梅傲雪,大愛無疆”的精神,幫助貧困山區的孩子走出大山,幫助他們實現“知識改變命運”。她是孩子口中慈愛又嚴厲的“張媽媽”,是將全部心血傾注在教育事業上的“燃燈校長”。用初心和信仰書寫着一名共產黨員對黨忠誠、為民奉獻、堅韌執着的高尚情懷!

春迎百花夏望月,秋收碩果冬傲雪。人間本多情,我讀懂了你初心不變的教育情懷;生活本多彩,我看到了你甘於奉獻的生命本色!

再高的山也無法禁閉夢想,再遠的路也不能阻隔信仰,張桂梅如夜空中最亮的星,永遠閃爍着希望之光,指引少年乘風破浪!她是時代的傑出楷模,是我心中敬仰的巾幗英雄!

有人不解,沒有子女,沒有財產,張桂梅如此拼命圖的是什麼。用她自己的話説,當聽到學生大學畢業後能為社會作貢獻時,她覺得值了。教書育人的樸素心願,正是支撐她堅持到底的不竭動力,豁出命來也要改變貧困山區女孩的命運。“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像張桂梅一樣的鄉村教師還有很多,一個個感人的故事,宛如一座座燈塔,指引着孩子們前行的方向,激勵着更多教育工作者在前行的路上堅守初心、照亮他人。因為熱愛,我慶幸選擇了教師這份平凡而神聖的工作。躬耕不輟、專注於心,使學生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是我恪守的教育信條。我雖然沒有作出驚天動地的貢獻,但在學生的擁戴、家長的認可、社會的讚譽中感受到了做教育工作的滿足感。見賢思齊,為師以德,初心如磐,篤行致遠。未來的路,我願意牽着學生的手,將無數中國英雄的精神鐫刻在孩子們的心裏,讓孩子們乘着信念的翅膀在祖國的天空中翱翔!

學習張桂梅事蹟的心得體會 篇3

第一次看到麗江華坪女子高中張桂梅校長的事蹟是在20-年11月的學習強國平台上,起初也只是當作一條新聞點開的,但看完後內心被深深的震撼了。我在網上搜索了很多關於張校長的報道,甚至當時就有一種衝動,我要帶女兒去那所學校看一看,看看別人是怎麼學習的,我已經和我家的丫頭説了此事,可惜的是受疫情影響,暫未成行。1月5日,在參加黨員學習時和大家一起再次觀看了張桂梅校長的事蹟,我感覺心情難以平復,必須要寫點什麼。

我們大部分人可能對於貧困這個詞沒有什麼太深的印象,即使年少時家裏生活條件不太好,在父輩的努力下,我們後來的生活也是蒸蒸日上,但在很多地方,貧困仍然存。20__年我曾經去過雲南,當時坐着北京212途經貧困山區的學校時,所看到的場景讓人記憶深刻。當時臨近中午,年長一些的學生用幾塊磚頭支起飯盒用樹枝生火燒飯,做好了再分給年紀小的學生一起吃,他們住的房子即使在白天都是黑乎乎的,孩子們聚在一起,他們睜大了眼睛看着你,那種眼神讓任何人到了那裏都會有一種想法——要把自己身上所帶的能幫到他們的東西都給他們,當電視中的畫面真實的出現在你面前時,真的讓人無法忘懷。但你能給的東西總會用完,用完了又該怎麼辦?

-強調:消除貧困、改善民生、逐步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共產黨的重要使命。為了脱貧,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持續向貧困宣戰,並且決心在脱貧攻堅的路上決不落下一個貧困地區、一個貧困羣眾。

張校長紮根雲南從事教育幾十年,她看到了貧困給學生們的求學之路帶來的羈絆,特別是在一些地區,重男輕女的思想仍然存在,女孩子十幾歲就會出嫁,貧困以及守舊的思想中斷了她們的求學之路。“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張校長走的就是以學脱貧之路。辦一所免費學校,這個想法在常人看來近乎瘋狂,先不説別的,我們又有誰敢有這樣的想法。但張桂梅校長不但想了,而且促成了,20__年11月,麗江市委、市政府決定啟建麗江華坪女子高級中學。這所女子高中不僅是一所免費的學校,而且招收的學生不論基礎,不設“門檻”,甚至第一屆的學生有的成績只能考幾分,這樣的成績誰能想到她們通過自己的努力能在三年後的大學聯考中達到綜合上線率100%。雖説社會上難免會對華坪女子高中的學習方式有雜音,但對於山裏的貧困女生來説,只有學習才能讓自己邁入更寬廣的天地,才能讓自己徹底的擺脱貧困。

我們要記住華坪女子高中是一所公辦學校,在這所學校裏求學的同學從沒有忘記對黨和國家的感激,而張桂梅校長是用一名共產黨員的初心和信仰托起了華坪女子高中同學們的“知識改變命運”的夢想。

最後,讓我們一起記住麗江華坪女子高級中學的高三誓詞:我生來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欲於羣峯之巔俯視平庸的溝壑。我生來就是人傑而非草芥,我站在偉人之肩藐視卑微的懦夫!

學習張桂梅事蹟的心得體會 篇4

_指出:“青年時代樹立正確的理想、堅定的信念十分緊要,不僅要樹立,而且要在心中紮根,一輩子都能堅持為之奮鬥。”理想信念是動力源泉,對每個人至關重要,對老師更是靈魂指引。

學習了張桂梅同志的先進事蹟,我的內心久久不能平靜:一個平凡的老師,究竟是什麼精神力量支撐她為貧困山區的孩子們撐起一片藍天?她身患疾病卻堅持將畢業班學生送進考場才去治療,為創辦一所免費女子高中,四處奔波,甚至被人當作騙子辱罵,忍受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心酸……也許答案正如張桂梅同志所説“如果説我有追求,那就是我的事業;如果説我有期盼,那就是我的學生;如果説我有動力,那就是黨和人民!”正因為如此,她毅然選擇了貧困山區的教育事業,並用飽含深情的偉大的“愛”去幫助山區女孩實現人生的夢想!

作為一名基層教育工作者,張桂梅同志始終把教書育人作為自己的人生理想,她心繫羣眾,克服一切困難,投身教育扶貧,她是我們人民教師的驕傲,是我們學習的楷模。

其實,榜樣的力量離我們並不遙遠。前些年,我服務的基層崗位在萬泉中學,孤峯山是這裏的標誌,寒冷和貧困是這片山青柳綠之地的另一張名片,在這裏曾經有過這樣一位校長。為了避免下雨天孩子們的褲腳被浸濕,黨朝暉校長親自搬磚、帶領老師們為孩子們修補路面;為了在寒冷的冬天師生能暖和地上課,他全程配合工人搭建鍋爐、暖氣管,並抄起鐵鍬率先做起司爐工,受霧霾天氣影響,鍋爐不能起燒,他親自為各教室搬熱水箱供學生飲水;為了暑假返校給學生一個整潔的校園,他全副武裝開着割草機成為第一個園丁,拿起刷子把牆面漆白,老師們在他的感染下乾的熱血沸騰;為了畢業班孩子能取得優異成績,他主動承擔九年級語文課,併為師生加油鼓勁,功夫不負有心人,在畢業季學校收到家長送的匾和感謝信……

付出與奉獻也不僅僅是服務山區,而是能在自己的崗位上用愛堅守,做一顆永不生鏽的螺絲釘。後來,縣局領導為了給鄉村學生更好的就學條件建立了示範中學,在這個美麗的校園,也有這樣一位校長。星空作伴的早操有他的身影,行人稀少的夜晚有他的車燈,學習教研有他的深入,運動場上有他的吶喊,會考臨行有他的助威……他曾説:“我們的師生很辛苦,我會一直陪伴大家!”暑假期間,他親自監工塑膠跑道的施工;疫情期間,他帶領教師宣傳防控成為指揮員。在他無私奉獻的感召下,這裏有一批最敬業的老師,不求回報,只比士氣,比付出,比效率。會考分析會上,教研室“示範中學讓五百名學生接受了優質教育,助推萬榮縣會考成績上了一個新台階”的評價,也許是對黃自強校長以及他帶領下的所有示中人最好的激勵!

在時代楷模和身邊榜樣的影響下,我更堅定做一名好教師的理想信念,用心來工作,用心來教學,對標對錶,立足本職工作,在平凡的教師崗位上做好每一件事。

學習張桂梅事蹟的心得體會 篇5

説到奉獻,你會想到誰?是“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的屈原,還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范仲淹?是“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還是“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的陸游?

在當代,又湧現出了這樣一位楷模,她是一位普普通通的人民教師,用真愛點亮了那些無依無靠的孩子的希望之光,譜寫了一曲蕩氣迴腸的愛的奉獻之歌。從教數十年,她愛崗敬業,無私奉獻,不因崗位平凡而漫不經心;從教數十年,她兢兢業業,勤勤懇懇,不因工作繁忙而叫苦叫累;從教數十年,她不忘初心,默默耕耘,全身心投入到教育事業中;從教數十年,即使身患重疾,即使步伐顫顫巍巍,她從未退縮,從未放棄,以驚人的毅力,克服病痛的折磨,始終堅守在三尺講台上。自然擊她以風雪,她報之以歌唱;命運置她於懸崖,她饋人間以芬芳。她是崖畔的桂,雪中的梅,她就是華坪縣民族中學教師張桂梅。

她堅守為人師表、立德樹人,願做一名有温度的“領路人”。

在思想上,她忠誠黨的教育事業,不忘“為黨育人”初心,牢記“為國育才”使命,有強烈的愛國精神和奉獻精神;在工作中,她本着學校利益高於個人利益,堅定個人利益服從學校利益的信念,兢兢業業、勤勤懇懇做工作;在生活裏,她時時刻刻注意自己的言談舉止,以自己的“言”為學生之師,“行”為學生之範,言傳身教,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導之以行。

她信仰以愛之名、用心育人,甘做一名有温度的“暖心人”。

華坪縣的學生,有些是留守兒童,有些是單親家庭長大的孩子,甚至還有些是孤兒。為了做到特殊學生排查到位、困難學生幫扶及時,放學之後,她經常抽空去學生家裏串串門,和家長拉拉家常,聊聊育兒經。一天天的接觸,一户户的走訪,她很快摸清了班裏每位學生的家庭情況,掌握了困難學生的第一手資料,為後續幫扶工作的開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憑着自己對工作的一腔熱血,對學生無微不至的照顧,無兒無女的她成了華坪兒童之家眾多孤兒的媽媽。

她深感教育扶貧、責無旁貸,望做一名有温度的“扶智人”。

_曾説過,扶貧必扶智,讓貧困山區的孩子們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貧開發的重要任務,更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途徑。縱使條件艱苦,她從未打過退堂鼓,沒有資金就奉獻出自己的工資,工資用完了,就四處“化緣”去籌措資金,甚至不惜提前支取自己的喪葬費。路很難走,但她走的很有力量,她無非是想讓她的孩子能夠擺脱貧困,用知識助自己立於高山之巔,於羣峯之巔俯視平庸的溝壑,用學識助自己為人傑,站在偉人之肩藐視卑微的懦夫。

願以寸心報華夏,且將歲月贈山河。作為人民教師,我願以張桂梅老師為楷模,一支粉筆傳授知識,兩袖清風嘔心瀝血,三尺講台立德樹人,四季耕耘無怨無悔,在清貧中收穫純真,在奉獻中享受安樂。

學習張桂梅事蹟的心得體會 篇6

“榮譽不屬於我個人,屬於整個中國”

在袁隆平連連獲獎載譽歸來後,有媒體的記者採訪他時問道:“對於您的貢獻,您自我作何評價”

他平靜地説:“這不是我個人的榮譽,是我們中國的榮譽,我只是一個學科帶頭人,一名代表。我講一個故事:1997年8月,我去墨西哥參加作物遺傳與雜種優勢利用的國際討論會,並被授予先驅科學家榮譽稱號。這次會議有60多個國家的600多位科學家參加,其中12位是中國人。我因為簽證的關係,遲去了兩天,在舉行儀式的頭一天午時才到。我到了後,那12箇中國人喜出望外,説,袁教師你最之後了,我們急死了,你來了之後,我們的地位就提高了。因為在5名被授予先驅科學家稱號的人之中,其餘4名都是美國人。那一刻,我深深體會到,榮譽不屬於我個人,屬於整個中國。”

學習張桂梅事蹟的心得體會 篇7

滕啟剛是一名平凡而又偉大的人民法官。他是一個有情懷的人,對黨的事業無限忠誠,對審判工作無比熱愛。他是一個有激情的人,工作起來廢寢忘食,不顧一切。他是一個有情感的人,以羣眾苦為苦,力求實質性解決問題,對同事如兄長般關愛,對後輩像老師一樣督促進步。他是一個有能力的人,無論在哪個崗位都能幹得有模有樣、風生水起。他是一個有故事的人,熱愛生活,熱愛勞動。

弘揚英模精神,既是政法隊伍教育整頓的重要一環,也是新時代加強政法隊伍建設的必然要求。

在滕啟剛的身上,我們看到了一名人民法官的高尚品格,無私奉獻、廉潔奉公,同時也看到了共產黨員的忠誠信仰、堅守初心,堅持從羣眾中來、到羣眾中去。他以生命踐行使命,將公平正義寫進了自己的人生。

滕啟剛是我們需要學習的榜樣。我們要堅守初心,牢記使命,努力提升工作能力和業務水平,推動政法工作高質量發展。我們要厚植為民情懷,堅持把每一件事關人民羣眾的小事當成大事,把實事辦到羣眾心坎上。我們要堅持法治精神,捍衞司法權威,努力讓人民羣眾在每一起案件辦理、每一件事情處理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義。

學習張桂梅事蹟的心得體會 篇8

把羣眾當親人

“砸鍋賣鐵,也要讓百姓住上新房”

“3年時間,黃書記一共來了我家19次。”鹿原鎮上村村村民張連軍説。

張連軍是九龍工業園縣級集中安置區的第一批居民。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在黃詩燕建議下,他成為安置區的物業工作人員,妻子和女兒也實現了就業。

經摸底發現,炎陵縣20__年有1.49萬户村民的住房存在安全隱患,全部解決需投入6億元,而炎陵當年財政收入僅7億元。連主管的住建局負責人都覺得,這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黃詩燕態度堅決:“砸鍋賣鐵,也要讓百姓住上新房!”

始建於上世紀60年代的縣委大院,陳舊、樸素。為了籌資,老舊的縣委大院一直沒裝修。整合縣裏各項涉農資金,握指成拳。“大家統一認識,不建新大院,把錢花到老百姓最需要的地方。”縣長文專文回憶。

難關終於闖過。全縣1250户貧困户易地搬遷住進新房,2543户貧困户實現安居,6122户土坯房得到改造。

副縣長盤曉文記得,設計易地扶貧搬遷住房時,農民出身的黃詩燕提出,要給羣眾留一塊菜地,一個小雜屋。“為了讓我們住得安心,給每家配了60平方米的菜地。”張連軍説,“什麼事都給老百姓考慮到,這樣的縣委書記,就是羣眾的親人!”

如今,在炎陵,最舊的建築是縣委大院,最漂亮的是學校、醫院。

學習張桂梅事蹟的心得體會 篇9

自新型冠狀病毒爆發以來,醫護人員同人類的“敵人”進行着殊死搏鬥。當我們的生命遭受威脅時,是他們沒日沒夜在一線上作鬥爭,保衞着我們的家園,保護着我們的健康。

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東院區護士單霞,為了避免交叉感染、節約穿防護服的時間,在投入一線工作前,她剃光了及腰長髮。還記得她説“頭髮沒有了可以再長,現在的首要問題是保護好自己的同時,盡力量去救更多人。”

“17年以來,不論是非典,還是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我都堅守在急診一線。”這是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急診科護士童英在除夕之夜寫下的話。

原本計劃春節去旅遊的何德全得知醫院發熱門診醫護人員不足,便主動報名參加支援,何德全説,當年被很多前輩的英勇事蹟感動,報考了臨牀醫學,現在對我而言是實現了學醫的初心……

保爾·柯察金曾經説過:這個世界上最寶貴的就是生命,生命對於每一種生物來説都只有一次。生命是有限的,是短暫的。但那些依舊在前線奮鬥的人,捨己為人,疫情當前,有這麼一羣逆行出征的人,他們或請戰馳援武漢、或在一線聯防聯控、或默默堅守崗位,以無畏的精神請戰沙場,構築疫情防控的銅牆鐵壁,成為這個特殊春節裏靚麗的“風景線”,也正因有了他們,各户人家才得以守護、每份團圓才更加幸福。

逆行出征,他們是默默“做貢獻”、堅守本職崗位的人民羣眾。人民羣眾是抗擊疫情的最廣泛基礎。近日,習近平總書記作出重要指示,要“緊緊依靠人民羣眾堅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冬日雖寒,温暖常在;疫情面前,人人有責。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每個人都是戰士,都需要衝鋒在前。疫情防控正處於關鍵期,無論是環衞工人、運輸司機,還是微公益協會志願者、藍天救援隊,甚至越來越多的單位、團體、個人也紛紛參與到這場戰“疫”中。他們有的在交通運輸、防疫物資加工等戰線上堅守崗位、保障需要;有的協助社區進行疫情監測及排查;有的為村民上門講政策、做疏導、穩情緒……

不僅僅如此,教育部也採取了“停課不停學”的應急措施,老師們紛紛端坐在鏡頭前,開始了他們的“網紅生涯”。對於每位師生來説,這都是一次新的嘗試,每個人都在努力適應,雖然網課效率沒有在學校的高,但我們卻更應該比在學校時更加努力,克服困難,做到自律,不辜負老師的辛苦付出,為自己的未來負責!

“隔離病毒,但絕不會隔離愛。”雖然疫情來勢洶洶,但我們堅信,有這麼一羣最美逆行者衝鋒在一線、戰鬥在一線,我們一定能讓病毒止步於此,我們一定能迎來春暖花開的一天!

學習張桂梅事蹟的心得體會 篇10

鞠躬盡瘁抓脱貧

8年多時間,他走遍了炎陵的每一個村

20__年8月,炎陵縣在湖南省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中第一批脱貧,不少幹部直呼“沒想到”。

“炎陵脱貧摘帽,是我們向20萬老區人民兑現的一個莊嚴承諾。”黃詩燕説。

20__年起,黃詩燕幫扶大源村,幾乎一個月進村一次。“隔三差五就能見黃書記到村裏來!”曾昭華老人説。

道路硬化、電網改造、路燈安裝、自來水,圖書室……幾乎凡是村民提到的生產生活上的困難,黃詩燕都盡力去協調解決。如今,大源村青山環繞,新居白牆黛瓦掩映在綠樹叢中,水泥路直通農家院,果樹遍佈山間,猶如一幅山水畫。這個霞陽鎮最偏遠、最落後的大村,成了遠近有名的風景村。

“山高不如腳背高,路長沒有腳板長。”這是黃詩燕經常説的一句話。湖南海拔最高的山在炎陵,海拔1500米以上的山,炎陵最多。8年多時間,黃詩燕走遍每一個村,翻越了炎陵的每一座山,有的村子多次去。“120個村他都去過,差不多每個月都有一週,他在村裏走訪貧困户。”縣民政局局長吳集會説。

脱貧攻堅傾注了黃詩燕全部心血。大到扶貧產業選擇、重大文件制訂、重要舉措出台,小到貧困户建檔立卡手冊,他逐一梳理、逐一審定。

“黃書記很早提出來,要化繁為簡,把各種表格整合成一本簡潔明瞭的扶貧手冊。”縣委辦副主任陳德望説,“扶貧手冊完成後,從20__年到現在,炎陵一直都在用這本手冊,國家、省裏來評估考核,都説這本冊子做得好。”

20__年—20__年,全縣累計脱貧6647户22907人,54個貧困村全部退出,貧困發生率由16.57%降至0.54%。20__年2月通過脱貧攻堅湖南省檢查驗收,在全省5個同類縣中,貧困發生率最低(0.6%)、羣眾認可度最高(98.49%);當年6月通過脱貧攻堅國家檢查驗收,錯退、漏評“零反饋”。

學習張桂梅事蹟的心得體會 篇11

在科學研究上,袁隆平是一個特別認真特別嚴謹的人,而在日常生活中,他是一個豁達大度非常幽默的人。

人生苦短,活着就應該輕鬆一些,愉快一些,而幽默,就是輕鬆愉快的一劑良藥。富於幽默感的人大多思維敏捷,才華出眾,胸襟開闊,為人隨和。上世紀50年代中期,我與袁隆平在安江便認識,之後又寫過他不少作品,算是老朋友了。有次我與老伴到省雜交水稻研究中心去看望他,臨別時留影紀念,他是一位譽滿全球的大科學家,我自然讓他站在中間。他開玩笑地説:“這不是第三者插足嗎?”我和老伴不禁一笑。

袁隆平的幽默,是一以貫之的。

當年,他在安江農校當老師的時候,一時找不到抹布,就扯着衣袖擦黑板,這一舉動自然引起學生哈哈大笑。袁隆平正色地説:“笑什麼,愛因斯坦還拿美元支票當書籤呢?”

袁隆平喜歡自由,散漫的生活。衣服釦子掉了不補,皮鞋髒了不擦油,因此,有人給他取了渾名叫“油榨鬼”。油榨是湖南方言,不整潔的意思。這個渾名是一個叫李效牧的老師取的。李效牧是個快活鬼,那時候興學“蘇聯老大哥”,便給他取了個渾名叫“扁腦殼夫”。有位姓曾的老師寫文章愛帶之乎者也,袁隆平就給他取渾名叫“曾員外”,有位姓曹的老師愛哼京戲,便取渾名“曹孟德”。他們之間不稱呼姓名或某某老師,而是以渾名取樂。

袁隆平才華橫溢,愛好廣泛,拉小提琴、游泳、打排球、跳踢踏舞,還愛打麻將。打麻將不帶“彩”而是鑽桌子,袁隆平輸了照樣鑽。他有時手氣不好,連連失手,鑽了一次又一次。有人説,這回就免了吧!袁隆平不領情,照樣鑽,做為一個工程院院士、着名科學家,打麻將鑽桌子,真是聞所未聞,見所未見,只是現在年歲老了,鑽桌子有困難,改為別的方式,再不鑽桌子了。

吸煙,是目前威脅着我國人民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據統計,全國煙民達三億。對此,袁隆平來個反話正説,總結了抽煙七大好處:友誼的橋樑(人與人交往的媒介);靈感的源泉(激活思維和靈感);寂寞的伴侶(抽煙排除寂寞);“非典”的剋星(煙中含有焦油);痴呆的良藥(煙中含有尼古丁);健康的象徵(如果抽煙的人不想抽煙説明身體不行了);納税的大户(國家一部分税收來自煙民)。袁隆平的一席話,讓人覺得他是在宣揚抽煙有益,錯了,這是他賣關子,最後的結論是:“弊大於益,我不吸煙。”

説起給孩子取名,袁隆平也與眾不同,袁隆平三弟兄,清一色的男子漢,他生了三個兒子,按他的説法是“單一品種”。大兒子小名叫“五一”,二兒子小名叫“五二”,三兒子小名叫“五三”,一、二、三、四,部隊行進的口號,只是老四缺席,到了“三”就劃了個句號。而到孫輩,名字也都是袁隆平取的,大孫女生下來前幾天接連下雨,生下的當天,雨過天晴,故取名“袁有晴”;第二個孫女是農曆“雨水”節那天生的,故取名“袁有清”。袁隆平得意地説:“晴是太陽,清是雨水,有太陽有雨水,萬物茁壯成長。”在給孩子取名上,他沒有忘記農業,也沒忘記“幽”一“默”。

學習張桂梅事蹟的心得體會 篇12

20__年1月,湖北武漢遭遇了“新型冠狀病毒”的狠毒襲擊。在眾多正在為擊滅病 毒而奮勇救人的白衣天使中,我特別留意到了一位八十四歲高齡的、頭髮花白的老 者,他就是我最敬佩的人——鍾南山院士。

“新型冠狀病毒”有着極強的傳染性,染上這種病毒輕則疾病纏身,重則有生命危 險。您臨危受命,被國家任命為這場“戰疫”的統帥。在前往武漢時,您接受記者 採訪時懇切地告誡全國百姓:“沒什麼事,別去武漢。”説完就義無反顧地登上高 鐵。您在高鐵上靠椅稍作休息的照片讓全國人民動容、淚目。到了武漢後,您多次 通過媒體呼籲大家要注意安全,要隔離,自己卻不顧個人的安危投入到這場沒有硝 煙的戰鬥中去。

如今,被確診的感染人數和一天比一天增多,這對參與這場戰鬥的白衣天使們是一 個極大的考驗和威脅。但您沒有退縮,而是 拿出了自己的本領和膽魄擔當起保家衞國的重任。您用行動表現出“捐軀赴國難, 視死忽如歸”的英雄氣概。您身上的白袍就是您的戰衣,您的智慧就是您的寶劍。

您夜以繼日地工作,帶領白衣天使們攻堅克難,為人類的健康而鞠躬盡瘁。在近日 的採訪,您眼中泛着英雄的淚光説:“武漢是一座英雄的城市,是能夠過關 的。”您懸壺濟世的情懷又一次讓國人淚奔。

鍾南山院士,我敬佩您!您不辱使命,帶領着浩浩蕩蕩的醫護隊伍,一起向禍害人類 的“新型冠狀病毒”亮出早已磨得鋒利的寶劍,為武漢、為祖國、為人類無怨無悔 地揮灑着自己的滿腔熱血。

鍾南山院士,我敬佩您!不僅是您,還有像您一樣參與“戰疫”而逆行奔向最危險戰 場的千千萬萬個白衣天使。您們都是最美的中國人,感恩有您們!

學習張桂梅事蹟的心得體會 篇13

20__年6月1日下午,王紅旭同志勇救兩名落水兒童,將生命永遠定格在35歲,用美好青春譜寫了一曲可歌可泣的英雄讚歌。為組織動員我校廣大青年向王紅旭同志學習,校團委組織部分別於6月23日12:30在主校區B103、6月24日12:40在新校區A104開展“範文參考網學習王紅旭同志先進事蹟”主題團日活動。

活動以兩段視頻引入主題,重現英雄壯舉:危急關頭,王紅旭同志置生死於度外,不顧江水湍急,勇保兩名落水兒童性命。王紅旭同志“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堅定信念、“見義勇為·捨己救人”的優秀品德以及“向上向善·無私奉獻”的高尚品德無不感動着在場所有人。隨後,主持人提問大家,邀請大家一起暢談了解的英雄故事,多位同學分享了鍾南山院士逆行武漢、許長峯力保羣眾財產不受損失等感人故事,他們所體現出來的無私奉獻精神與愛國為民精神,值得我們新一代年輕人傳承和發揚。主持人也藉此呼籲大家要崇尚英雄、捍衞英雄、學習英雄、關愛英雄!

通過本次團日活動,希望大家學習王紅旭同志的義舉大愛,那些自發走進江水結成“救命人梯”,和他一起託舉起兩條生命的普通人,也會定格於這座城市的記憶之中。我們相信,對一位英雄的敬意,一定會轉化成更多人的善意;人性的暖流,一定會讓重慶這座城市,越來越美好、越來越有温度、越來越讓人嚮往!

學習張桂梅事蹟的心得體會 篇14

連日來,隨着媒體的廣泛報道,老軍人李文祥的事蹟在中原、在全國各地傳頌,感動、震撼、陶冶着無數受眾的心靈。李文祥的故事,讓我們領略了一種別樣傑出、豐富的人生,讓我們切切實實目睹了革命老前輩的不凡品格。革命戰爭年代,出生入死;和平建設時期又是這樣安貧樂道不問索取;從不炫耀成績,於樸實無華中埋頭實幹……“這就是你們身上體現出來的平凡之中的偉大追求、平靜之中的滿腔熱血、平常之中的極強烈責任感的‘三平’精神!”省委書記盧展工一語中的。

一個沒有精神的時代,註定是一個平庸的時代、一個無所建樹的時代。我們處於一個市場經濟時代,物慾膨脹、極端利己等市場經濟副產品讓一些人迷失了自我,喪失了精神,李文祥的事蹟,對許多人來説顯得十分遙遠、陌生。但人是需要一種精神的,正如一個國家、一個民族需要堅實的脊樑。遠的不説,在我們中原大地上,就誕生了並不斷湧現出一代代為人民拋頭顱、灑熱血的英雄,一批批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志士,一羣羣甘於平凡、埋頭苦幹的“孺子牛”……正是有了他們,中原大地始終浩氣勃發,河南發展始終動力澎湃!

李文祥老人的精神,就是新時期“三平”精神的寫照,是“普普通通、踏踏實實、不畏艱險、俠肝義膽”的河南人的典型,值得大力弘揚、認真學習。浴血奮戰求解放,甘做村官為黎民,我們要學習李文祥心繫人民的情懷。功名利祿面前淡泊,苦難憂患面前挺身,我們要練就李文祥無私奉獻的風骨。位卑未敢忘憂國,即便在最基層的崗位上也做到“守土有責”,報效國家人民,我們要接過李文祥那火熱的責任感。不圖虛名,不慕浮華,只為多幹實事,造福一方,我們要好好傳承李文祥那務實重乾的作風。

中原經濟區如何建?領導幹部作風如何轉?答案不是抽象的理論,它就寓於千百萬優秀中原兒女的實際行動中,寓於他們身上藴涵着的偉大精神中。李文祥身上體現着鮮明的時代精神,他給我們樹立了一面鏡子,一個楷模,一個標杆。

學習張桂梅事蹟的心得體會 篇15

為響應金山區委開展向蔡藴敏同志學習的活動,努力營造全鎮黨員幹部羣眾集中學先進的濃厚氛圍,近日園區開展了學習蔡藴敏同志先進事蹟活動。

蔡藴敏同志“敬業、進取、團隊、奉獻”的精神在園區廣為傳播,她先進事蹟深深地感染了我。在這次學習蔡藴敏同志先進事蹟過程中,我得到了很多啟發,也讓自己深深地思考,決心把蔡藴敏同志當作一面鏡子來對照自己,在今後的歲月裏,我應該如何工作,如何作一份讓同事、領導、客户滿意的答卷。

蔡藴敏同志紮根醫療事業20xx年,她視病人如家人,為病人的痛苦而痛苦,始終把病人的尊嚴放在首位,不斷悉心鑽研學習新技術,用自己全部的熱情和愛心,詮釋着醫者至高之誠的職業精髓,她的事蹟深深感染和震撼着我。

作為一名醫者,蔡藴敏同志能夠把病人當家人一樣對待,把醫療工作作為自己奮鬥終身的事業,身為招商引資工作第一線的我,為何不能把同事、客户當作自己的家人一樣去對待呢?為什麼不能把招商工作當成自己的事業來做呢?

聯繫到具體工作中,“敬業、進取、團隊、奉獻”是核心精神。作為一名招商人員,要捨得放棄安逸的生活,捨得放棄休息日,把更多的心思和精力投入到工作上去;對待工作兢兢業業,工作中碰到困難要勇於突破不放棄;團隊中不以自我為中心,注重團隊的進步和力量;當私事與公事牴觸時,要懂得捨棄和奉獻。

記得有一位哲人曾經説過,“如果一個人能夠把工作當成事業來做,那麼他已經成功了一半”。蔡藴敏同志之所以能成為今天大家學習的楷模,就是因為她把工作當事業在做,她熱愛工作就像熱愛生命一樣。

作為經濟園區的一名招商人員,我會以蔡藴敏同志為學習的榜樣,在平凡的崗位上敬業、進取,為園區的發展奉獻自己所有的力量!

學習張桂梅事蹟的心得體會 篇16

6月1日,是王紅旭老師家人永難遺忘的一天。就在這天,本該陪3歲孩子開開心心過節的王紅旭老師,因救兩名落水兒童不幸遇難。

事發地點在重慶大渡口萬發碼頭長江段,一對兄妹(一人六歲,一人五歲)意外落水。在此危急關頭,重慶育才國小的王紅旭老師飛奔入水,行動十分果斷,沒有一絲猶豫。

最終兩個孩子被救了起來,但體力不支的王老師卻被湍急的江水捲走,永遠地離開了他深愛的人間。

意外無情,人間有愛。

當發現兩名兒童意外落水後,周圍的羣眾迅速自發開展了救援行動。大家手拉手,築起了一道守護生命的 人牆 。

而在“人牆”最外延的正是王紅旭老師。大家緊緊拉住彼此的手,在滾滾江水中站穩。接着,從王紅旭老師手中傳遞出一個女孩,人牆立刻接力,大家一個一個地傳遞着生命,將女孩託舉到安全地帶。

接着,王紅旭老師又救起了那個男孩。

兩個孩子脱離了危險,然而人羣還沒來得及慶祝,王紅旭老師就因體力不支被江水捲走。

救援工作一直持續到6月2日下午,在距離落水點三十多米的江中,救援人員發現了王紅旭老師,但他已經沒有生命特徵了。

事發現場的人回憶説,如果王紅旭老師放棄救小男孩,他一定能活下來,但他一直沒有放棄救人。

王紅旭老師母親回憶起當時的場景不禁痛哭失聲,她説,在最後關頭,他自己都快沒有體力了的時候,他還不忘把兩個孩子往岸上推。

這已經不是王紅旭第一次救人了,早在上大學時,他就曾經救過落水者。

在大家眼中,他是一個熱心助人、有活力的好老師,工作負責認真,待人友善。當他離去的噩耗傳回學校時,全校師生都陷入了悲痛中。

6月3日,晚上八點,王紅旭的告別儀式在重慶市大渡口區寶山堂殯儀館舉行。數千名羣眾自發前來悼念,人們靜默地送別着這位捨己救人的英雄。

捨身有義古渡英傑救幼童,江水無情育才園丁鑄大愛 ,低垂着的輓聯讓悼念廳氛圍更加肅穆。

在江邊,也有羣眾悼念,獻花寄託哀思。

同時,重慶市委宣傳部、重慶市文明辦追授王紅旭為“重慶好人”。

據瞭解,王紅旭老師是家中獨子,還有個剛滿三歲的孩子。

他救起了別人的孩子,但他也是自己父母的孩子、他也有自己的孩子啊!

他的父母妻兒要怎樣面對這幕慘劇?我們實在難以想象,他的家人正在遭受着多大的痛苦,要花多長時間才能走出悲痛。

我們無意去責怪任何人,這是一場誰都不希望發生的悲劇。

但是在悲痛之餘,仍要提醒大家,特別是在暑假即將來臨的當下,身為家長一定要提高安全意識,讓孩子遠離危險,防止意外。

學習張桂梅事蹟的心得體會 篇17

利用假期,我觀看了電影《楊善洲》,被他的事蹟一次次打動一次次落淚。在網上閲讀了《楊善洲的故事》。這位優秀的共產黨員的高大形象深深感染着我。反思自己:作為一名黨員教師自己今後該如何向他那樣守住一方淨土,甘為人民的孺子牛哪?

學習他們愛國愛黨,無私奉獻的精神。

學習他們,就是要像他們那樣,樹立一名黨員就是一面旗幟的理念,堅定理想信念,牢記黨的宗旨,始終對黨的事業無限忠誠,楊善洲同志擔任保山地、縣主要領導長達三十餘年,但從未為妻子孩子撈上一冊“農轉非”的户口本,沒有給家裏蓋上一間像樣的房子。他常對家裏人説:過日子,吃處有個鍋,睡處有個“窩”就行。他把價值3億元的林場無償移交給施甸縣政府,縣裏要獎勵他10萬元,他堅決不要;市委、市政府獎勵他20萬元,他又把大部分作為捐資助學等捐獻了出去。向楊善洲同志學習,就是要像他那樣,加強思想道德修養,不圖名、不求利、不謀私,守得住清貧,耐得住寂寞,一塵不染,堅持以德立身、以公處事、以廉樹威,永葆共產黨人的浩然正氣。

學習楊善洲同志艱苦樸素、苦幹實幹的優良作風。

楊善洲同志穿着樸素的服裝走上各級領導崗位,仍以普通羣眾的心態往來其間,以赤誠之心對待羣眾。向楊善洲同志學習,就要像他那樣,弘揚黨的優良傳統,以一團火的激情,腳踏實地,撲下身子,努力創造出無愧於時代和人民要求的業績,我以後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一定要更加愛自己的事業,熱愛學生,瞭解尊重學生,時刻把學校放在心上,把工作放在心上,把學生放在心上,把教師的成長和進步放在心上。體察他們的內心世界,關注他們在學習、生活等方面的健康發展,對本職工作兢兢業業,不講條件,不打折扣的完成工作任務。

學習楊善洲同志生命不息、奮鬥不止的革命精神。

盛年時期,他廢寢忘食,夙興夜寐,忘我工作;年事已高仍然老驥伏櫪,志在千里,退休後把植樹造林作為為黨為人民服務的又一新起點。出於對他幾十年卓著成績的褒獎和關心,省委曾讓他到昆明居住,併到省人大會工作,但他婉言謝絕,把“我要回家鄉施甸種樹,為家鄉百姓造一片綠”一句話説得鏗鏘有力。向楊善洲同志學習,就要像他那樣,永葆鍥而不捨的精神,活到老學到老、拼搏到老、奉獻到老,把畢生獻給黨和人民的事業。

像他那樣有一顆知足的心,給自己的幸福畫一條最淺的底線,給自己的人生追求定一個崇高的目標。不斷提升自身,從點滴工作、從平常的生活中感悟幸福的能力;懷一顆感恩之心,認真黨的事業自己的這份職業來之不易,多思考思考自己的成長經歷,想想更多人對自己的期待,做到滴水之恩湧泉相報;有一顆奉獻之心,明確只有在為人民服務過程中通過為他人創造幸福才能讓自己真正幸福,也才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

作為教師,我們的教師的每一個動作,每一個笑容便都帶着教育的符號。我們走在校園裏,不經意地撿起一塊垃圾;面對學生進步時會心的微笑;説到不正之風的厲色聲討;見到正義之舉時的由衷讚歎……所有這些普普通通的生活細節,都會潛移默化的給學生以正面的影響,這就有求我們教師必須具有良好的道德修養。通過學習楊善洲的事蹟,自己更加認識到,在今後的教育生涯中還要不斷提高對教師道德的再認識,用更高的標準要求自己,規範自己,在不斷地更新自我中成長淨化,努力做學生和教師的典範。

學習張桂梅事蹟的心得體會 篇18

20__年6月25日,炎陵縣迎來第三十任縣委書記黃詩燕。

從市委副祕書長、市委辦主任派下來,別人説他是“鍍金”,黃詩燕卻不理會。驕陽似火,他戴上一頂草帽就下鄉了。

山路泥濘,60多公里山路,車走了3個多小時,到了離縣城最遠的策源鄉梨樹洲村,這裏地處湖南第一高峯酃峯下,是當時全株洲唯一的“無電村”。村幹部訴苦:全村25户80餘人,年人均純收入僅1000餘元。

山多地少,出路在哪?黃詩燕提出,農業發展重點抓好生態特色產業;用好生態山水自然資源,發展全域旅遊;以特色種養產業和旅遊產業推動精準扶貧。

在村裏調研,黃詩燕看到不少老鄉家裏種了黃桃,但經濟效益卻不好。學農出身的黃詩燕發現,這裏海拔高、氣温低、空氣濕、多沙土,種農作物十種九不收,長出來的黃桃卻很甜。

在黃詩燕倡議下,炎陵縣成立了黃桃產業辦、黃桃協會。從20__年開始,縣裏組織的有關黃桃大大小小的活動,黃詩燕不知參加了多少場。黃桃大會,主動站台;江浙推銷,主動帶隊。他提議將當地黃桃統一定名為“炎陵黃桃”,並申請國家地理標識產品,打響了品牌。

有人善意提醒,縣委書記公開為產品代言,會不會引來非議?他坦然説:“為老百姓脱貧站台,我怕什麼!”

終於,黃桃從炎陵的深山溝,走向全國各地。目前,當地種植8萬多畝,20__年產值11億元,黃桃有關收入佔全縣農民農林牧漁業收入的40%;近六成貧困人口靠種植黃桃實現穩定脱貧。

學習張桂梅事蹟的心得體會 篇19

為了進一步發揚王紅旭同志不畏艱險、舍小家為大家的英雄精神。學校按照區教育局的工作部署,積極開展了向王紅旭同志學習活動。

20__年6月1日,在重慶大渡口萬發碼頭長江段,面對兩名兒童(一人五歲,一人六歲)意外落水,重慶育才國小王紅旭老師丟下自己3歲的孩子,奮不顧身跳進長江進行施救。很快水裏的異常也引起路邊羣眾的汪意,大家齊心協力一起幫忙救人。大家通過手牽手的接力方式,成功協助王紅旭老師把兩名兒童從水中救起,經檢查,兩名兒童生命都沒有大礙,可是王紅旭老師因為救起1名女童並將其遞給共同施救的同伴,轉身繼續營救另1名被衝入江中的男童過程中,迴游途中體力嚴重不支,瞬間被捲入江中,不幸罹難,生命永遠定格在了35歲。

王紅旭同志出身教育世家,一家三代均為老師。在教學工作中注重培養學生健全人格和強健體魄,他始終把學生放在第一位,關心關愛學生,及時為學生排憂解難,是學生的良師益友,深受學生喜愛。20__年以來帶領校田徑隊取得優異成績深受學生和同事的好評。王紅旭老師一腔赤誠愛黨愛教,以生命託舉生命、以大我彰顯大愛的事蹟感人至深。通過對王紅旭老師先進事蹟的學習,我被王紅旭老師在危難時刻捨己救人、用生命託舉生命的大愛精神深深感動着。王紅旭老師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和英勇壯舉詮釋了“四有”好老師的深刻內涵,讓我們深刻的感受到了人性的光輝、

作為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師,我要以王紅旭老師為榜樣,將王洪旭老師留給世間的“愛”謹記心間,將這份“愛”傳承,並用這份“愛”温暖我教育的每一位學子,王洪旭老師雖然隨着冰冷的江水永遠的離開了我們,但是他愛的火焰將永遠不滅,照亮教育系統每一位老師前行的路,引導中華大地每一位莘莘學子不斷前行。我亦將立足本職工作,堅定理想信念,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在平凡的崗位上做不平凡的教育事業。提升自身政治素養和師德素養,以實際行動,心懷大我,無私奉獻,做德才兼備的新時代好老師。

學習張桂梅事蹟的心得體會 篇20

通過學習滕啟剛的先進事蹟,我認識到他在完成職業所賦予的職責與使命中,肩負起了作為法官應有的擔當。我深刻體會到向英模學習必須要落實工作中的每一個環節。

不管多忙,現場永遠是滕啟剛的衝鋒陣地,接到案件,他會第一時間到現場去調查,查清案件事實。我要學習他對案件的“較真”,對真相的執着追求。

見賢思齊、奮發努力。我要向先進看齊,以先進為榜樣,身處行政崗位,要以“螺絲釘”的精神,沉下心,耐得住寂寞,把忠誠擔當鐫刻進日復一日的瑣碎工作中,將默默奉獻書寫在平凡崗位裏,以紮實可靠的作風,以奮鬥拼搏的姿態,主動投身到遼河法院高質量發展的'進程中,貢獻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學習張桂梅事蹟的心得體會 篇21

1949年8月,19歲的袁隆平高中畢業,他決定離開南京,勵志回重慶去讀農學院。到了西南農學院,他更是過得自在,期間只有一次輝煌:救過一個人。他編的考分歌謠在班上流傳:"三分好,三分好;不貪黑,不起早;不留級,不補考。"

1953年8月畢業,全班同學都被分到了全國各地,最遠的是到新疆去研究哈密瓜。袁隆平到湖南省農業廳報到後,就坐着燒木炭的汽車一路顛簸,到了離黔陽縣城安江鎮4公里外的安江農校。

這一呆,就是20__年。

這個從大城市來的年輕老師上的課讓學生喜歡。"他上課上得好,下課還跟學生玩,"當年的學生回憶説,"他不講究那麼多,黑板寫滿了,他把手一縮,抓起袖子就擦。"

試驗逃過劫難

1960年7月,袁隆平曾經在學校試驗田裏發現了一株"天然雜交稻",鶴立雞羣,穗大粒大。但是,第二年,"大水稻"的種子播下去,結果,高的高,矮的矮,產量都很低。

但是,這株天然雜交稻啟發了他:用人工雜交的辦法,可以培植高產的雜交稻。

勾腰駝背埋在稻田裏的袁隆平,在1964年和1965年找到了6株雄性不育稻株。

在60個瓦缽裏面倒騰了兩年,培育成功"雄性不育系"後,1966年2月,在中國科學院的院刊《科學通報》上,他發表了第一篇論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

這是中科院《科學通報》在"_"停刊前的最後一期。恰好給國家科委九局的一個領導看到了,就發函下來,要求湖南省科委和安江農校支持袁隆平的試驗。

"_"開始不久,"白專典型"袁隆平未能倖免,他的幾十個"資產階級的罈罈罐罐"被"徹底砸爛",撿回來的幾兜秧苗就悄悄藏在學校後面的臭水溝裏。

就在要被抓進"牛棚"的時候,工作組卻從學校檔案裏面找到了那封公函。

袁隆平因此化險為夷,反倒成了保護對象。更令他驚訝的是,省科委還將"水稻雄性不育"列入科研課題,撥給他科研經費600元,兩名"社隊來社隊去"的學生也被同意留校當他的助手。

但秧苗卻再次被毀。1968年5月的一天,試驗田被人踩得稀爛,秧苗被拔光。從田埂邊的污泥裏,他又撿回了5根半埋着的秧苗。讓助手尹華奇感到驚訝的是,袁隆平繼續幹活,絲毫沒有追究是誰幹的,"他是那種摔摔打打都不記痛的"。

開放的科研

從這年10月,袁隆平他們開始到氣候炎熱的雲南和海南去南繁。

遍尋資料,他發現海南的野生稻資源最多,所以,1970年秋天,幾個人的科研小組又到了海南島崖縣的南紅農場。

這時候剛好《人民日報》發表《農業學大寨》評論,後來袁隆平得意地説,"在外面搞科研,成了“逍遙派”,兩頭都不管。"

南紅農場技術員馮克珊上了袁隆平的課,就意識到農場附近的"假禾",很可能就是他們要找的野生稻。它們一大叢匍匐着,穗粒又小又少,一碰就掉,看起來就像野草。他約了袁老師的助手李必湖一起去辨認,然後挖回了一兜雄花異常、花葯細瘦沒開裂的稻穗。

這株被取名"野敗"的野生稻後來成了所有雜交稻的母本。

1971年初,國家科委和農業部又組織了一個全國性協作組。3月下旬,全國18個科研單位的一百多名農業科技人員都來到了南紅農場。

此時"野敗"的雜交第一代正在抽穗,還沒有人知道其科研價值,但袁隆乎卻毫無保留,把"野敗"材料分送給大家做實驗。

"他這個人做什麼都很坦蕩,最恨那種保守、自私的做法,"湖南農學院教師羅孝和也是1970年才進入這個科研小組的,他發現,袁隆平從來不搞"山頭","只要表現出對課題感興趣,他就歡迎,給外單位的講課也一點都不保留"。

人多力量大,很快,在用上千個品種與"野敗"進行上萬次回交轉育後,結果,湖南組和江西組、福建組都培育出了幾個優良的不育系和保持系。

1974年,袁隆平育成中國第一個強優勢組合"南優2號"。經試驗種植,兩季水稻產量都比常規水稻增產30%以上。

隨後,他又設計了父本與母本分壟間種的栽培模式,還創造出用竹竿"趕花粉"的土辦法,將種子產量從畝產5。5公斤提高到40公斤以上。

1976年是很特別的一年。稻田邊的廣播裏,不時播出周恩來逝世、唐山大地震等大事件。稻田裏面,稀稀疏疏的雜交水稻卻長出了粗壯飽滿的顆粒。這年,全國大面積試種,208萬畝雜交水稻,增產熱?吭?20%以上_。

雜交稻面積開始急速推廣,到1998年,全國有一半的稻田都在栽種雜交稻。

他經常跟人説起他曾經做過兩次的夢:田裏的水稻長得像高梁一樣高,稻穗像掃帚一樣長,顆粒像玉米一樣大,他和助手們走累了,就在稻子下面聊天乘涼。

剛開始,周圍人呵呵的笑,時間長了,才發現他滿腦殼就惦記這個事情。他把身邊英語好的年輕助手都儘量送出國去深造,為的是他的第二個理想:要讓雜交水稻推廣出去,"造福全世界"。

他的助手廖伏明感慨説,"袁老師又有追求又能自在,是個幸福的人。"

學習張桂梅事蹟的心得體會 篇22

袁隆平,一個幾乎家喻户曉的名字。這位世界“水稻之父”創造的奇蹟倍受全世界人民的矚目,也造福了全世界。

袁隆平生於1930年9月1日。上世紀60年代初,他目睹了農民們糧食短缺的現狀,於是決心改良水稻品種,探索科技興農之路。在他的科研團隊一次次努力下,終於發明出了水稻新品種——雜交水稻。

袁隆平的精神是令我們敬佩和感動的。在當時,這種設想是需要勇氣的。因為要沿着當時被批判的孟德爾、摩爾根遺傳基因和染色體學説進行探索。但袁隆平不怕困難,決心改良品種。並且袁隆平不迷信權威,按照米丘林、李森科的經典理論,水稻作為自花授粉的植物沒有雜交優勢,實驗沒有任何意義。袁隆平卻要親自試驗,用自己的雙手和大腦,開拓出一條新的科技之路。這條路從一開始,就困難重重,但科技創新精神和報效祖國的精神一直激勵着他堅持不懈地努力,他下定決心一定要和飢餓和災荒作鬥爭,解決農民們的温飽問題。袁隆平以他持之以恆、堅持不懈的意志和精神克服了重重困難,終於發明了新一代水稻品種——雜交水稻!

袁隆平的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和效仿的,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我們也要有這種態度。比如遇到難題時,我們要堅持不懈地鑽研,練鋼琴時,要知難而進……我認為,不論做什麼事情,只要認定要做了,就要奔着目標前進,永不後退。而且我們也要有袁隆平先生報效祖國的精神,要從小好好學習,長大後立志成為國家的棟樑。

學習張桂梅事蹟的心得體會 篇23

在鐵路街道安順社區,有一位老黨員李文祥,在街坊鄰居間他熱心友善,在社區黨員中他率先垂範。他把雷鋒精神語錄落實到生活的點滴之間,他把“兩學一做”學習教育作為自己的行動指南。今年已是78歲高齡的他這樣説道:“既然選擇了加入中國共產黨,那這一輩子都要堅持做一名合格黨員。”

忠誠擔當 做好支部書記

李文祥現任職鐵路街道安順社區黨總支副書記,説起這一職務,他覺得自己肩上責任很重:“既然大家這麼信任我,我不能讓大家失望。做為有着50多年黨齡的老黨員,事事都該嚴格要求自己。”在他的日記本上,他記錄了每天發生的大事小情,裏面有他自己的工作總結,也有生活感悟。更多的是計劃每天需要做的日記,讓自己不要虛度光陰。自“兩學一做”學習教育開展以來,他每天堅持翻閲相關材料,認真做好學習筆記,通過收聽收看廣播電視,加強自身理論學習。同時,為了幫助社區裏的老黨員共同加強學習,他會定期組織老黨員召開學習交流會,大家共同交流學習心得。針對行動不便的老黨員,李文祥會主動去家中,進行交流,帶去報紙雜誌,讓他們共同學習。在今年“七一”,李文祥為社區羣眾講了一堂生動的黨課。

執著奉獻 服務身邊羣眾

“兩學一做”,基礎在學,關鍵在做。多年來,李文祥的鄰里有什麼事情都習慣找這位熱心腸的李大爺。小區的下水井蓋損壞了,他及時打電話給相關部門,進行更換;自己住的單元牆壁粉刷,70多歲的他從一樓打掃到六樓;雖然自己已年過古稀,但是社區裏有行動不便的老年人需要辦理醫療保險等事宜時,他樓上樓下幫着跑了一個禮拜。20xx年,他給街道貧困户捐贈衣物3大袋;20xx年春節,他得知永安五區有位百歲老人,於是他送去了200元的慰問金。生活簡樸的李文祥,多年來總是會為困難羣眾捐款捐物,盡綿薄之力幫助他人。就是這樣點滴的付出,讓他的生活充實而有意義。“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樣一句話,成了一盞明燈,照亮了他走過的路。他把善意和愛心融入自己的生活,讓自己的一言一行傳遞出一份使命擔當。在創城的路上,我們看到了他的身影;在服務羣眾的路上,我們看到了他的腳步;在踐行合格黨員的路上,我們看到了他的堅定。

嚴於律己 培育良好家風

李文祥共有4個孩子,全部都是黨員。用他的話説,自己家也能算是個小的支部了。因而,平時的家庭會議就變成了民主生活會。批評與自我批評是他們會議的主題。從國家大事到自家小事,從工作學習到教育子女,李文祥在嚴於律己的同時,也嚴格要求自己的孩子。“黨員帶動樹立良好家風,也是社會和諧的重要組成部分。”退休以前,他恪盡職守。1992年11月,李文祥在值班時,發現鐵路路基兩邊都是從火車上掉下來的玉米、高粱、小麥等散裝糧食,車廂的縫隙造成了很大的浪費。於是,他多次給《人民日報》、《人民鐵道報》投稿並拍照取證,反映此問題。引起了相關部門的重視。做好本職工作是他給子女提出的最基本的要求。在家庭教育中,他把對自己的嚴格要求延伸到子女身上,他把對黨的忠誠和熱愛,延伸到生活當中。因而,他成了安順社區的雷鋒,他也成為大家眼中的優秀的共產黨員。

50餘年的時間,入黨時的誓言還縈繞耳畔;半百的歲月,錘鍊了李文祥作為共產黨員的理想信念,同時也鞭策、鼓舞了他心繫羣眾與工作,事無鉅細皆是情的十足幹勁。這就是一名普通共產黨員的情懷。

學習張桂梅事蹟的心得體會 篇24

海闌干百丈冰,愁雲慘淡萬里凝。

20__年的春節,祖國的上空烏雲密佈,大地一片肅殺與冰凍。我聽不到往年鞭炮的炸裂,也看不見大人們的笑臉。每一個跳動的數字都讓我不寒而慄,這段時間我一直關注着新聞,也一直關注着您......

84歲的您,滿頭銀髮,一絲不苟,鏡片的背後是您堅定的目光和剛毅的臉,看了就叫人肅然起敬,爸爸説,“國士”也!

這個春節疫情肆虐,不外出,不瞎逛,安安靜靜地讀一本好書,不給大人們添亂,我想,這也就是我唯一能做的。

這個寒假我重讀《小王子》,一直認為這是一本膚淺的書,這次重讀,我從字裏行間讀出了它的深刻,明白了它是一本優秀的哲學童話名著。名著的價值就在於,每個人都可以從各個角度解讀,每個人都可找到故事中自己的影子或啟示。

再讀《小王子》,我讀出了四個字“協同成長”,在我的生命裏,父親就是我的小王子,我就是他可愛的小狐狸,我真心的感謝父親的馴養,父親的陪伴!

20__年2月4日,立春,而張家口的春天格外的寒冷。這天,我沒有睡懶覺,早早的起來和爸爸一起剪“春”字,一朵、兩朵、三朵、四朵....。一朵朵鮮紅的“春”字,就像一朵朵嬌豔的紅梅,落在了我的書桌上,也落在了我的心裏。

我雙手合十,在心中默唸,立春,願陽光驅散陰霾,還我一個春暖花開的中國,還我一個櫻花燦爛的武漢,還我一個明媚的張垣!當我再次睜開眼睛的時候,雙眼噙滿了淚水......

父親説,鍾南山爺爺是“國士”。國之士,棟樑也,勇士也!再戰肺炎,84歲的您依然堅毅不屈,依然老當益壯。國之士也,可以託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不亦重乎?不亦遠乎?

向鍾爺爺致敬,這是我寫給您的一封信,一封您收不到的信,因為我已經把它永遠地存封在了我的時間膠囊裏,時刻的讀一讀,時刻的看一看,我今天所寫下的文字。

於是,在日記裏寫道,20__年2月7日,晴,張家口萬里無雲。

學習張桂梅事蹟的心得體會 篇25

滕啟剛是遼寧省鞍山市千山區人民法院行政審判庭庭長,先後獲得全國法院“優秀直播法官”“遼寧省人民滿意政法幹警”等30餘項榮譽。20__.6.4積勞成疾去世,被遼寧省委宣傳部追授“遼寧時代楷模”榮譽稱號。

滕啟剛的“滕氏調解法”讓羣眾感受到司法温度。他把法庭搬到農民家炕頭,盤腿坐在炕上從拉家常話開始。他把自己的電話對外公開,隨時接受羣眾諮詢、傾聽他們的訴求。他用心去調解、用情去疏導、用法去解疑,讓法律以柔軟方式走進羣眾生活。

作為一個法律人,滕啟剛尊重法律敬畏法律,公平已經刻進了他的生命。為了幫助受害人尋找證據,他買來8倍放大鏡,頭貼着屏幕一幀幀察看視頻,最終用鐵一樣的證據維護了公正。他嚴格區分經濟糾紛和刑事犯罪界限、敢於做出無罪判決,給予了當事人堅持到底的勇氣與決心。

滕啟剛對百姓有深厚感情,他以共產黨員無私奉獻精神把黨的温暖傳遞給百姓。他對待羣眾像自己的女兒,哪怕妻子下崗成為小販,也沒有向組織提過任何要求。

滕啟剛用他的一生踐行了共產黨員的初心,他為千山羣眾送去了黨的温暖,讓他們感受到了司法温度,得到了公平正義。我們年輕的黨員幹部也要向他學習,深入基層,致力於鄉村振興,踐行共產黨員的初心和使命,為中華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

學習張桂梅事蹟的心得體會 篇26

2月26日我們觀看了中央電視台楊善洲先進事蹟報告會的實況錄像,心裏久久難以平靜。5位講述者從不同的角度對楊善洲和他的先進事蹟進行了生動的講述,句句感人,字字情真,讓我禁不住熱淚盈眶。楊善洲同志留給我們的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是值得每一個共產黨員學習的崇高品質與奉獻精神。作為新時期的一名共產黨員、一名公務員,我們更要認真地仔細地學習,在心裏建起屬於自己的“共產黨人的精神家園”。

一、學習他鞠躬盡瘁、不懈奮鬥的革命精神

向楊善洲同志學習,要求我們立足本職崗位,腳踏實地,不斷豐富知識,開拓視野,提高綜合素質。在實踐中開拓創新、努力奮鬥,不斷磨練自己意志。

二、要學習他堅定信念、對黨忠誠的政治品格堅定的理想信念,是共產黨員的立身之本、成事之基、動力之源。楊善洲同志正是懷着對黨的忠誠、對家鄉和人民羣眾的無比熱愛,把全部精力人民.我們要像楊善洲同志那樣,忠誠於黨的事業,堅定共產主義信仰 本 和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讓共產黨人的理想信念在心靈深處牢牢紮根。

三、學習他牢記宗旨、一心為民的公僕情懷.楊善洲始終堅持黨和人民的利益高於一切,用實際行動完美詮釋了共產黨員和人民公僕的深刻含義。他光明磊落,心裏裝滿黨和人民的利益,唯獨沒有自己,就像一滴平凡的水,卻折射出萬丈光芒。我們要時刻提醒自己是一名共產黨員、一名人民公僕,在工作中認認真真的為老幹部服好務。

四、學習他艱苦奮鬥、勤儉節約的優良作風.楊善洲同志一輩子節衣縮食、生活簡樸,兩袖清風,清正廉潔,從不以職務之便為家人和身邊工作人員謀取任何私利。

我們要認認真真、仔仔細細的的做好身邊每一件事情,為國家和社會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貢獻.

學習張桂梅事蹟的心得體會 篇27

懷着崇敬的心情認真地學習了楊善洲老書記先進事蹟的點點滴滴,楊善洲同志從保山地委書記的崗位上退下來後,主動放棄進省城安享晚年的機會,紮根施甸大亮山艱苦創業,義務植樹造林,一干就是20xx年,建成了面積8萬畝、價值1億多元、完全成材後價值可達3億元的林場,最後將林場無償移交國家,他的這些光榮事蹟讓我深有感觸。俗話説,做好事做實事並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做實事。通過學習楊善洲同志的先進事蹟,讓我看到了一位真正共產黨人的鬥志和情操。

楊善洲同志一生以黨的事業為重,以人民的利益為重,對黨忠誠,對人民忠誠,具有崇高的理想和堅定的信念,幾十年來,對黨的事業兢兢業業,恪盡職守。他30歲擔任縣級領導,39歲擔任地委副書記,50歲擔任地委書記,60歲退休後放棄舒適的晚年生活,毅然奔赴深山植樹造林,當荒山變成林海後,又無償將價值超過3億元的大亮山林場移交給當地政府。

學習楊善洲同志,就要學習他用畢生精力踐行一名共產黨員的錚錚誓言,忠貞不渝地堅守共產黨人的精神家園,一輩子不為權力所累、不為地位所累、不為名利所累、不為私情所累,始終保持清正廉潔的公僕本色。學習楊善洲同志,就要學習他艱苦樸素、苦幹實幹的優良作風。學習楊善洲同志,就要學習他無私奉獻、淡泊名利、先人後己的高尚情操。學習楊善洲同志,就要學習他生命不息、奮鬥不止的革命精神。

縱觀楊善洲同志的一生,感觸最深的是:他具有堅定的政治信念,有一心為民、紮根於民的公僕情懷,有鞠躬盡瘁、不懈奮鬥的崇高境界,有大公無私、談泊名利、樂於奉獻的獻身精神。這一切都是這位老共產黨員給我們留下的精神財富,對我們是一種無形的鞭策。

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們黨和國家的事業正處在社會變革和轉軌變型的環境中,新矛盾、新問題不斷出現,意識形態出現多元化,誘惑也不斷增多,部分人抵擋不住誘惑,信念開始動搖。此時,我們黨推出這位忠以報國、誠以修身、勤儉自強、信以立業、德才兼備的時代楷模,很及時,也很有必要。

我們共產黨員要認真學習楊善洲同志的先進事蹟,緬懷先進人物,更要傳承和發揚他的信仰追求,並以此為標準來調整和找準自己的人生航向。我們以楊善洲同志為榜樣,從自己做起,從現在做起,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利益觀,以更加昂揚的精神狀態、更加紮實的工作作風,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作為一名老幹部工作者,我們應以老幹部的利益為重,在為老幹部服務中真心“樹兒女形象”,以老幹部滿意作為第一標準,忠於黨,忠於人民,忠於老幹部的事業,自覺地推動和諧社會建設,推進老幹部工作的發展。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當好參謀助理。做到承上啟下、上下級及各個部門的協調工作。管理好活動中心的文檔、圖書等工作,抓好宣傳通訊報道工作,認真做好各項活動的策劃、組織、安排、疏導工作,做到凡事心中有數,儘量做到讓老幹部滿意,局領導放心。團結同志一道努力,關心愛護年輕的同事,做好傳幫帶工作,為黨的事業站好最後一班崗。把楊善洲的先進事蹟內化於心、外踐於行,用紮實的工作、敬業的精神、創新的勇氣和堅定的信念來譜寫一曲共產黨員的生命之歌!不愧於共產黨員這一光榮稱號,不負使命!

學習張桂梅事蹟的心得體會 篇28

作為法院幹警,要像滕啟剛同志那樣服務羣眾、忠誠組織、執著事業,始終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鋭意進取的幹事激情、清正廉潔的政治本色。

我將堅持以人民滿意作為法院工作的最高標準,認真恪守為人民服務的信念。通過一言一行、一舉一動,提高法院工作在人民羣眾中的認可度、滿意度。

事有千件,貴在實幹。要使滕啟剛精神內化於心、外化於行、落到實處,就一定要以滕啟剛精神為根本要求,緊密聯繫思想實際,聯繫工作實際,聯繫生活實際,切實做到從一點一滴做起,從嚴從實要求自己,做法治道路上的“燃燈者”。學習借鑑“楓橋經驗”,整合社會資源,以我院“行政爭議協調化解中心”為平台,加強行政案件訴源治理,實質性化解行政爭議。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xuexi/jlroq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