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學習心得體會 >

抗擊疫情先進事蹟個人感想(通用17篇)

抗擊疫情先進事蹟個人感想(通用17篇)

抗擊疫情先進事蹟個人感想 篇1

“一定能贏!一定平安”——餘錦平

抗擊疫情先進事蹟個人感想(通用17篇)

“我申請去隔離病房上班”,聽聞醫院為了防治疫情,正在組建醫護志願隊,即將結束進修的內二科醫生餘錦平立即和院領導聯繫,主動報名。面對家人的擔憂,餘錦平心中些許愧疚,他剛結束長達半年的異地進修生活,這一去隔離病房,恐怕很長一段時間都不能回來陪伴家人了,但是想到作為一名醫生的職責,餘錦平説道,“放心,我們一定贏!一定平安”。

“老婆,對不起”——潘長焰

要去隔離病房上班的事情,潘長焰想了很久,還是不知道如何説起,他的妻子1月18日剛剛分娩,正是需要照顧的時候,可是疫情來了,作為醫生的他,選擇的只有奮不顧身的前往,良久良久,他對妻子説道,“老婆,對不起。”

“別靠近,放那裏,我待會來拿”——黃偉

自疫情防治工作開展以來,黃偉和所有隔離病房的醫護人員一樣,對自己進行了自我隔離。家人牽掛不已,偷偷前往送飯及生活用品,黃偉發現後,立即大喊:“別靠近,放那裏,我待會兒來拿!”

“我還可以再堅持一下”——徐燁明

在發熱門診坐診的徐燁明練就了一身本領,早上上班前將早飯吃好,稍微抿上兩口水,上個廁所,然後穿戴好防護裝備,在發熱門診一上就是整整八個小時。每當感到口渴、飢餓或想上廁所時,她就告訴自己“我還可以再堅持一下”,除了忙碌,另一個原因是防護物資稀缺。

“我已經把孩子送到了鄉下,可以放心工作了”——柳凌芳

今年40歲的柳凌芳,是來支援護士中年齡最大的一位。她的孩子12歲,由於要參加隔離病房工作,她將孩子送去鄉下,交給年邁的父母照顧,她説,“這麼多年,從沒離開過孩子這麼久,但是隻有送走,我才能放心工作。

“媽媽,您要辛苦了”——廖澤霞

廖澤霞的家離醫院只有步行十來分鐘的路程,平時下班結束後,她會急匆匆地趕回家,帶帶孩子、做做家務。可是最近她也不能回去了。“我不知道我會不會被感染,為了家人的安全,工作結束後我必須住在醫院進行自我隔離。媽媽,您要辛苦了!”她對婆婆這樣説道。

“我身體很好,放心吧”——黃敏

由於身體原因,黃敏剛剛才休完半個月的病假,她的申請,讓領導很是為難,可是她説:“我身體很好,放心吧!”毅然加入了疫情阻擊戰。

“寶貝,媽媽打壞蛋去哈”——宋清霞

面對一個1歲、一個5歲的孩子,宋清霞是這樣解釋的:“那個壞蛋叫病毒,因為它很多人都生病了,不舒服,媽媽是護士,要去把病毒壞蛋打跑,你們在家乖乖聽話,媽媽很快就會回來!”5歲的孩子並不知道事情的危險性,歡呼着:“哇,媽媽好厲害!”1歲的孩子,聽着歡呼聲,也“咯咯”地笑起來,只有大人們鼻子裏充斥着一陣陣酸楚。

……

這些只是湖口縣人民醫院極少數醫務工作者背後的小小故事。戰鬥還在繼續,每一名醫務工作者正燃燒着自己的小宇宙,用專業、仁愛、擔當,甚至是生命,在守護着我們美好的家園。讓我們為他們致敬,為他們加油!

抗擊疫情先進事蹟個人感想 篇2

羣眾眼中的“門神”

——__區__鎮村居幹部在疫情防控戰鬥一線記

當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牽動這每一個人的心。疫情來臨時,鳩江區湯溝鎮有這樣一羣人,他們不辭辛勞,離開家人,積極響應動員,迅速進入戰鬥角色;他們堅韌不拔,始終堅守崗位,奮戰在防疫第一線;他們勇敢堅定,在村民羣眾都閉門不敢外出時,他們始終在村落間“逆行”,宣傳引導,摸底排查;他們既是一名中共黨員,又是一名村居幹部,他們在大難面前,舍小家為大家,踐行初心使命,勇於擔當作為,展現出新時代農村基層黨員幹部的風采。

疫情就是命令,再危險我們都得上

大年七年級,春節假期的第二天,大家都還沉浸在春節的歡樂氛圍中,但網絡上關於疫情的消息也一直被村居幹部關注着,他們_經親身經歷過類似的疫情,面對春節期間大量的返鄉人員,加上村裏辦喜事的、聚會的多,都心裏捏着一把汗,隨着疫情嚴峻的消息不斷傳出,不少村居幹部便開始在鎮政府的工作微信羣中主動詢問,是否有防疫工作安排,形勢不容樂觀。

當日下午,鎮黨委政府開會傳達部署防疫工作,要求各村居立即進入戰時狀態,迅速開展疫情防控工作。“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剛結束,現在正是檢驗黨員幹部初心使命的時候,面對疫情,如果瞻前顧後、畏縮不前,算什麼共產黨員,怎麼對得起羣眾的信任。”

會議結束後,個別村居書記給自己打氣,得到在場人員的一致“點贊”。在鎮黨委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全鎮 14 村居於大年八年級上午,全部組織召開了“兩委”會議,把疫情防控工作安排佈置到位,明確聯防聯控、羣防羣控具體措施。全鎮各村居幹部,立即從春節假期的氛圍中抽出身來,迅速調整思想狀態,全部到崗到位,全身心投入到疫情防控的戰鬥中。“____指出:‘生命重於泰山、疫情就是命令、

防控就是責任’,疫情來了,我們不上誰上。”在三元村“兩委”幹部會議上,村黨總支書記姚清海面對個別人員的擔憂,嚴正表態。

抗擊疫情先進事蹟個人感想 篇3

守土有責、守土盡責。“各自把各自的網格管好、管嚴、管緊,各自把各自網格內的人員排查清楚,做到村不漏户、户不漏人,最後到我這彙總簽字上報。”__村黨總支書記汪貽平明確“兩委”幹部網格責任,把屬地管理責任進一步細化壓實。__村充分利用“向心聚力、三網共治”載體,全村劃分為 6 個網格,每個網格明確一兩名“兩委”幹部包保,同時發揮黨羣議事點作用,發揮黨員、村民代表作用,把疫情防控的各項任務都交給網格,像一顆顆旗子下在網格點上,時時掌握網格動態信息。全鎮 14 村居依託“三網共治”113 個網格,明確村居網格員屬地責任,湯溝鎮武漢返鄉人員信息排查人員準確、上報及時、信息全面,與村居幹部落實好網格責任是分不開的。

“到村入户務必做好自我防護,你們不是隻為自己負責,也是為了大家負責,這個時候,不能逞強。”每次下網格,到村入户排查摸底,陪同醫務人員跟蹤檢查在家自我隔離的武漢返鄉人員前,早映村黨總支書記汪貽武都會多嘮叨幾句,生怕大家放鬆了自我防護。疫情防控阻擊戰中,有太多“逆行者”,村居幹部算是其中最接地氣的,他們面對的是春節前廣大在外務工返鄉人員,這個春節農村很寧靜,但情況也很複雜,形勢似乎比村幹部們認識到的更為嚴峻,他們絲毫不能懈怠。

發動村民羣眾,我們就是“門神”

村幹部就是村子的守護者。“在網上看到有個比喻很形象,我們就像村民家裏門上過年貼的“門神”,我們替村民羣眾把好這個門,把疫情關在門外。”黃__黨總支書記宣義劍開玩笑説。比喻固然形象,玩笑也很輕鬆,但責任很是沉重。村民羣眾自我防護意識不強,村幹部説一百遍,似乎在他們眼裏,都是多餘的廢話。我們當“門神”,村民就要自覺關門,我們不僅要防控疫情,還要看住村民,讓疫情不在這裏傳播。村民羣眾自我防控意識至關重要,一定要發動羣眾,共產黨人的法寶就是依靠羣眾,疫情防控,貴在羣防羣治,羣眾不參與,疫情難根除。村居幹部在鎮黨委政府領導下,紮紮實實做好輿情引導、防疫宣傳,村上大喇叭喊起來,小喇叭動起來,橫幅拉起來,宣傳海報貼起來,一封信發到人手一份,把手機都用起來,抖音短視頻、微信發起來,能用的宣傳手段一樣不落。持續的宣傳之下,村民羣眾的自我防護意識不斷增強,紛紛響應,主動參與,採取各種方式,嚴防人員流動,取消各種宴會、聚會、集會,賓館、餐館、網吧、菜市場等全部關停,現在村幹部要到所轄的自然村開展排查檢測,都要提前跟村裏人申請。村民羣眾都説,村幹部是我們的“門神”。

抗擊疫情先進事蹟個人感想 篇4

典型就是旗幟,榜樣就是力量。8月5日上午,全省學習宣傳許帥同志先進事蹟報告會在省人民會堂舉行。民政部副部長高曉兵,省領導鄧凱、段喜中、徐濟超、龔立羣等接見報告團成員並出席報告會。

報告會上,報告團5名成員分別以同事、朋友、父親、護士和記者的身份,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深情講述了許帥同志的先進事蹟。整場報告樸實真切、感人至深,報告人幾度哽咽,台下聽眾幾度淚下,現場多次爆發熱烈掌聲。

高曉兵、鄧凱等在接見報告團成員時,詳細詢問了許帥的身體狀況和治療情況。高曉兵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需要許許多多、千千萬萬像許帥這樣優秀的基層黨員幹部。希望報告團成員用許帥的精神講好許帥的故事,讓更多的人瞭解許帥的先進事蹟,感悟許帥的高尚品格,弘揚許帥的擔當精神。鄧凱指出,許帥是我們身邊“兩學一做”學習教育的生動典型,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時代楷模。希望全省黨員幹部發揚許帥生命不息、戰鬥不止,敢於擔當、無私奉獻的精神,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讓中原更加出彩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許帥現任安陽市救助管理站站長,他創新探索“公開招標購買服務、醫助結合站內照料”救助管理模式,紮實推進未成年人社會保護試點。20xx年12月,在被確診為胃癌四期的情況下,他仍以樂觀、豁達的態度與病魔作鬥爭,以樂於奉獻、只爭朝夕的勁頭履職盡責。20xx年6月,省委授予許帥同志“全省優秀共產黨員”稱號;20xx年7月,民政部授予許帥“孺子牛獎”。

抗擊疫情先進事蹟個人感想 篇5

勞動創造價值,勞動創造世界,作為創造主體的勞動者,是價值和世界的創造者。怎樣看待勞動、怎樣對待勞動者是一個社會性質的重要標誌。一個崇尚勞動、尊重勞動者的社會一定是富有生機、蓬勃發展的社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人民當家做主的社會,工人階級和勞動羣眾是國家的主人,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主力軍。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各條戰線和人民羣眾的各個階層中湧現出的無數勞模,是我國廣大勞動羣眾的優秀代表。他們以熱愛勞動、勤奮勞動的模範行為,為創造社會財富、促進社會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他們以愛崗敬業、爭創一流,艱苦奮鬥、勇於創新,淡泊名利、甘於奉獻的偉大勞模精神,為全民族創造了新的精神財富、塑造了新的英雄形象。倡導勞模精神有力地表明,在我們的國家和社會,勞動最光榮、勞動者最偉大、勞模精神最崇高,這是我們國家和社會性質的必然要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緊緊依靠人民,大力弘揚深深藴藏在人民之中的勞模精神,充分顯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內涵。

弘揚一種精神就是樹立起一面旗幟、標示出一種導向。弘揚勞模精神就是在宣告,這種自強不息、持之以恆的精神正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所需要、所呼喚的精神,這種吃苦耐勞、百折不撓的精神不僅過去需要、現在需要,將來更加需要。弘揚勞模精神就是在引領,在勞動崗位作出的貢獻越大,價值實現也就越多;勞模精神越是普及深入,勞模越是層出不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越是興旺發達。勞模精神集中體現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要求,先進思想的武裝、共同理想的激勵、民族精神的傳承、時代精神的塑造、價值觀念的校正,都注入了勞模精神的形成過程中,都成為勞模精神的構成要素,弘揚勞模精神是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影響人們思想行為的重要內容。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強大精神支柱,必須重視弘揚包含在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中的寶貴財富——勞模精神。

進入新世紀新階段,弘揚勞模精神更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實行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形成了合法的勞動收入和合法的非勞動收入這兩種合法收入來源。在放手讓一切生產要素的活力競相迸發的同時,更要鼓勵勞動,造就勞動光榮的觀念,培養勞動神聖的信念,因為勞動不僅是第一生產要素,是社會運行的基礎條件,而且是人的全面發展的根本尺度。當前,人們價值取向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差異性明顯增強。弘揚勞模精神就是要在多樣化的價值取向中確立社會的主導價值取向,讓勞模精神成為受推崇的精神品格;就是要在多層次的價值準則中標明社會的高尚價值準則,讓勞模精神成為受尊重的精神高地。無論經濟社會發展呈現什麼樣的階段性特徵,勞模始終是民族的脊樑,勞模精神始終是民族精神的象徵。

抗擊疫情先進事蹟個人感想 篇6

“我志願加入中國共產黨……”6月29日上午,一場特殊的入黨宣誓在潤州區和平路街道舉行。鮮紅黨旗下,93歲的何以範舉拳宣誓,成為全市最年長的新黨員。

一心向黨幾十載,年過九旬終入黨,這在建黨95週年紀念日到來之際,顯得別具意義。書記夏錦文對此作了專門批示:何以範同志把入黨作為畢生追求,鮐背之年光榮圓夢,以實際行動詮釋了信仰信念的力量,事蹟感人至深。要大力宣傳何以範同志一心向黨的情懷,執着奮鬥的品格,老當益壯的精神。全市廣大黨員、幹部要心中有黨、在黨愛黨,進一步踐行“四講四有”,努力在“兩學一做”學習教育中展現新作為、創造新業績。

何以範的入黨夢,可追溯到抗日戰爭時期。1944年,胸懷救國志的他與同伴相約投奔浙江山區的革命根據地,未料途中遇到封城,獨自被困。為了生存,他參加了當地政府的一個招考,有了在汪偽治下端“公家飯”的短暫經歷。而這後來成為他遲未入黨的重要原因。

1948年,何以範加入新民主主義青年團,並開始從事地下工作。但受當時環境限制,他沒有機會入黨。新中國成立後,由於歷史原因等,何以範的入黨願望又一再擱置,直到1957年被劃為右派。

1979年,獲得平反的何以範再次迎來入黨機會,但此時他心緒複雜:一方面,入黨是多年追求;另一方面,曾經的右派還有機會入黨嗎?1986年,單位領導找到何以範,問他是否考慮入黨。何以範一陣激動,但轉念一想:自己即將離休,入黨後還能為黨做些什麼?

離休後的何以範,也曾有過入黨衝動,但每想到自己年事漸高,已是“無用之人”,只能深藏入黨夢想。事實上,這20多年來,他為居民寫春聯,給學生宣講革命史,正用一件件“有益之事”豐富着自己“編外黨員”的形象。

2019年6月,一次擁軍活動中,何以範為子弟兵畫“雄鷹圖”時,“雄鷹展翅”再次攪動他的入黨夢。在諮詢有關部門並得到肯定答覆後,當夜何以範再也不能自已,用工整小楷寫下入黨申請書。

昨天,常委、組織部長秦海濤見證了何老的入黨宣誓。他動情地説,對黨心嚮往之70餘年,何老終於圓了入黨夢。這是信仰力量穿越時光隧道的歷久彌新,更加堅定了共產黨人的信念。真正的合格黨員是在感情上、思想上、行動上入黨,何老一人入黨,激勵帶動的是一羣人。

“雖然93歲了,但我覺得自己還年輕,因為共產黨人永遠年輕。”何以範説,他將以入黨為新起點,更好地老有所為、奉獻社會。

抗擊疫情先進事蹟個人感想 篇7

滕啟剛同志對黨忠誠、對司法事業無私奉獻、對人民擔當負責的敬業精神和司法為民的情懷十分值得我學習,他的生命定格在57歲,成為遼寧政法英模榜上一顆耀眼的星,温暖着每一個人。在滕啟剛的身上,我看到了一名人民法官無私奉獻、廉潔奉公的高尚品格,也看到了共產黨員忠誠信仰、堅守初心,從羣眾中來、到羣眾中去的先鋒本質。他以生命踐行使命,將公平正義寫進了自己的人生。

英模是一個民族的脊樑,一個時代的座標,一支隊伍的象徵。弘揚英模精神,既是政法隊伍教育整頓的重要一環,也是新時代加強政法隊伍建設的必然要求。我要以英模為鏡,深刻感悟英模精神,築牢思想之基,汲取奮進力量。滕啟剛同志的先進事蹟,樸實無華、情景交融,感人至深、催人奮進,我們既為失去這樣一位好法官而痛惜,也為遼寧政法隊伍中湧現出這樣一位先進典型而自豪。

學習滕啟剛同志先進事蹟,就要學習他初心如磐、意志似鐵的忠誠本色。不管崗位怎麼變換,他始終堅守初心、忠誠履職、秉公辦案。他把對黨和人民事業的絕對忠誠融入到每一份公正判決、每一次矛盾化解中。要學習他牢記宗旨、甘於奉獻的愛民情懷。把百姓的利益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不斷提高羣眾工作本領,始終與人民羣眾想在一起、幹在一起,風雨同舟、同甘共苦,通過優質高效服務,不斷提升人民羣眾對政法工作的滿意度。也要學習他勤勉敬業、守土盡責的擔當精神。把職業當成事業來幹,以實幹書寫人生,用奮鬥鐫刻榮光,用實際行動踐行崇高理想信念,把維護公平正義作為永恆價值追求。更要學習他清正廉潔、嚴於律己的道德情操。始終牢記手中的權力是人民賦予的,自覺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繫、利為民所謀,真正做到一身正氣、兩袖清風。我們要堅守初心,履行好新時代政法工作職責使命,努力提升工作本領,推動政法工作高質量發展,為推動遼寧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實現新突破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我要厚植為民情懷,堅持把每一件事關人民羣眾的小事當成大事,把實事辦到羣眾心坎上,用自己的辛苦指數換取人民羣眾的幸福指數。我要堅守法治精神,捍衞司法權威,努力讓人民羣眾在每一起案件辦理、每一件事情處理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義。我要把英模精神轉化為實際行動,把教育整頓成效轉化為解民憂、辦實事的能力,以更加昂揚的精神狀態、更加飽滿的工作熱情、更加紮實的工作作風,展現新擔當、實現新作為。

時代造就英雄,偉大出自平凡。堅守平凡便是不凡。作為一名共產黨員,作為一名法官助理,百姓懇切的訴求和期待,就是激勵我不斷前進的初心和動力,百姓對我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就是我繼續努力的深厚底氣。我要牢記“無論何時,集體利益高於個人利益,一切服從組織需要,黨叫幹啥就幹啥。”舍小家顧大家,不計較個人得失,把對黨和事業的忠誠融入到每一份的公正判決之中,融入到每一次的矛盾化解之中,在_、“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開啟新徵程,貢獻新力量!

抗擊疫情先進事蹟個人感想 篇8

1月12日至27日,我縣普降暴雪,平均雪深達60多釐米,致使大雪封門,道路被阻,木竹折斷,房屋被損。面對雪災,我縣廣大幹部羣眾不等不靠,積極投身到抗災自救當中去。在白塔畈鄉抗雪救災的隊伍中,年過五旬、已有30多年黨齡、曾擔任過鄉黨委書記的盧士江同志,每天艱辛地奔走在鄉間崎嶇的雪路上,頂風傲雪,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着一名共產黨員對黨和人民的赤膽忠心和無限熱愛。1月20日早晨6點多鐘,家住梅山的白塔畈鄉山茶花村駐村點長盧士江,一看窗外仍下着鵝毛大雪,推着摩托車就往外走,老伴一見就説:“老盧,今天星期天還要到村裏去?”話未落音,老盧腳下一滑,摔了一跤,他爬起來推着車又要往前走,老伴見拗不過,於是説“老盧你即使要去,騎車太危險,還是坐車去吧!”

由於積雪過深,沒有班車,盧士江一路走走停停,直到上午9點多種才趕到山茶花村。剛邁進村會議室,村部的電話驟然響起,一接通就聽見老樓組的袁隊長急促地説:“盧書記,我們組袁揚學户房屋西牆頭已開裂,並嚴重傾斜,隨時都有倒塌的危險”。災情就是命令。盧士江顧不上腹中飢餓,拿起一根防滑用的木棍,邊向外衝邊喊:“何會計,快帶我去老袁家”。

就這樣,盧士江每天從早到晚始終奮戰在抗雪救災第一線,一干就是一個多星期,中間從未回家休息過。雪災無情,黨有情。身患高血後遺症的袁灣組老黨員袁宏剛家因烤火取暖,不幸將牀和被子燒了,正在查災的盧士江聞訊後,立即冒着大雪,踏着齊膝深的積雪,步行5裏多路,親自將救災棉被送到袁宏剛家。袁宏剛激動地説:“多謝盧書記,多謝黨委、政府的關心……”。在抗災的兩個多星期裏,盧士江不顧年高體弱,先後為5户五保老人和4户重災户送去4牀棉被和200多斤大米,一路上滑倒了爬起來,累了就站在雪中休息一會,他從未叫一聲苦,叫一累,始終堅守在抗雪救災第一線。

目前,暴風雪仍肆虐不止,抗災形勢依然十分嚴峻,盧士江仍奔走在抗災救災的鄉村小路上。他既當指揮員,又當戰鬥員,在有險情的地方,總有他的身影,他的一言一行深深地感染了周圍的羣眾,一些羣眾感慨地説:“哪裏有險情,哪裏有困難,哪裏就有共產黨,哪裏就準有我們的老盧書記。

抗擊疫情先進事蹟個人感想 篇9

“每一個孤兒背後都有一個悲劇性的母親,有殺死家暴丈夫獲刑的母親,有因重男輕女陋習導致分娩死亡的母親,有與丈夫感情不和離家出走的母親。”在擔任“兒童之家”院長過程中,張桂梅對女孩接受教育的重要性認識得愈發深刻。

這讓她意識到,貧困的女孩成為貧困的母親,貧困的母親又將養育貧困的下一代,“惡性循環一直存在。”

班裏女孩本就不多,張桂梅發現,總有女孩讀着讀着就不見了,她去大山裏找,發現有的女孩十幾歲就嫁人了。

“只要母親的素質高,孩子的素質就高。要解決偏遠山區的貧困問題,就必須從提升婦女素質入手。”由此,張桂梅萌發了創辦一所免費女子高中的想法。從20__年起,她開始為這個看來“根本無法實現”的夢想而四處奔走。

“要辦一所免費女子高中?你是不是有神經病?”張桂梅的“宏偉藍圖”遭到不少人的質疑,但張桂梅沒有放棄,為此飽嘗了常人難以想象的辛酸。

為籌集資金辦學,張桂梅求過很多人。一次,張桂梅到昆明某企業尋求幫助,未等她把辦女子高中的構想説完,企業的領導就叫保安趕她走,“見我不走,保安就放狗咬我。”看着被狗撕破的褲腿和流血的腳,想到自己的委屈,張桂梅坐在地上放聲大哭。更多的時候,疲憊、無助的她坐在街頭,靠着牆根睡了過去,醒來時已是萬家燈火……

“20__年1月7日,姐姐從哈爾濱打來電話,説哥哥病危,一直喊着我的名字,盼着見我最後一面。恰好當時宣傳部通知我9日到中央電視台錄製節目。我想北京離哈爾濱近,可以去看看哥哥了。”但到了中央電視台後,熱情的編導找了位企業家和張桂梅對話,爭取幫她解決女子高中的困難。

一邊是山裏的娃,一邊是彌留的兄,張桂梅艱難抉擇。當她把節目錄完,等來這位企業家承諾給女子高中提供50~100萬元資助的同時,也等來了哥哥已經火化的消息……

那種錐心之痛,張桂梅至今難忘。

在省、市、縣各級黨委的支持和社會各界的捐助下,張桂梅的辦學夢想最終實現。20__年8月,全國第一所全免費的女子高級中學建成。9月1日,來自麗江市華坪、永勝、寧蒗等深度貧困縣的94名貧困女孩走進了女子高中的校園。

抗擊疫情先進事蹟個人感想 篇10

您很累,但還在努力的工作;您很苦,但從來不向我們訴説。您雖然是大千世界中一個渺小的角色,但是,如果沒有您,我們就只能生活在一個臭氣沖天的環境裏,地球將變成一個荒涼的星球……

啊,我向您致敬!不管是颳風、下雨還是烈日當空,都能在大街小巷上看見您的忙碌的身影,您穿着橙黃色的工作服,推着綠色的垃圾車,揮動着破舊的掃把,在默默地工作着。

啊,我向您致敬!雖然您扮演着一個不起眼的角色,但您也是一個重要的人物。在春節的時候,我們都回家吃年夜飯了,而您呢,依然還在空無一人的大街上打掃着衞生。您雖然想念着您的親人,但您還在努力地清理每家每户的門前衞生;您一定很焦急,想快點下班,但您還是盡力把保潔工作做到最好啊。有了您無私的奉獻,我們才能在清新的環境中迎接嶄新的一年!

啊,我向您致敬!在寒冷的冬天,我們還在温暖的被窩裏睡大覺,而您卻在凌晨4點頂着寒風在街道上開始了一天的工作。在炎熱的夏天,我們在房裏享受着空調冷氣,您卻在驕陽下清潔衞生,汗水都濕透了您的衣衫。在傾盆大雨裏,您披着雨衣,仍然堅持工作……

如果能讓環衞工人放一天假,讓按摩師給您捶一下背,讓您泡一下那勞累的雙腳,讓您用護手霜滋潤一下您那長滿老繭的雙手,那該多好啊!

環衞工人,您是我心中最可敬的人,我向您致敬!我向您致敬!我向您——致敬!

抗擊疫情先進事蹟個人感想 篇11

向張貴斌同志學習,就要學習他甘於奉獻、不計名利的精神品質。張貴斌同志始終保持樸實純粹,在國家需要時挺身而出,在人民最需要的地方主動作為,不務虛功、奮發進取。張貴斌作為戰鬥英雄,轉業時不要求組織照顧,把去大城市的機會留給了戰友,主動申請回到了老家農村,在平凡崗位上一干就是幾十年。一直以來,他深藏功名,淡泊名利,以往的功勛榮譽從不提及,連家人都不曾知曉。20__年,國網鞍山供電公司製作建軍90週年退役軍人專題節目時,張貴斌在節目中説:“我們趴在戰友的屍體後面戰鬥,我這個新兵活了下來,火線入了黨。”仍然對戰功隻字未提。向張貴斌同志學習,就要像他那樣到最艱苦的地方工作,切實站在改革發展主戰場、重點工作第一線、服務羣眾最前沿,經風雨、見世面、長才幹、壯筋骨,以只爭朝夕、夙夜在公的精神履行好黨和人民賦予的使命責任。

向張貴斌同志學習,就要學習他恪盡職守、敢於擔當的務實作風。張貴斌同志無論崗位如何變化,始終秉持着幹一行愛一行的勁頭,履職盡責、擔當作為,體現出樸實純粹的優良作風。回鄉第一年,他被推選為鄉生產社委員,生產社沒條件生產,他就拿出全部復員費100元,買了3匹馬和一輛大車為生產社增收。他任職村書記期間,事事做在先,一切為村民考量,處處為國家着想。他在信用社工作時,有困難户還不上貸款,就自己掏錢給還。到縣農電局工作後,起早貪黑、頂着酷暑嚴寒立杆架線,點亮了鄉里的萬家燈火;工作的最後幾年,他負責建設電力物資庫,物資存放全靠他一個人記賬,他始終認真負責、細緻踏實,堅決把這個良心活幹好。向張貴斌同志學習,就要像他那樣保持和發揚求真務實工作作風,不管在哪個地方、哪個單位,都要把崗位當成事業幹,兢兢業業、親力親為,時時處處貢獻出個人的全部力量。

抗擊疫情先進事蹟個人感想 篇12

使命呼喚擔當,榜樣引領時代。7月中旬,軍事科學院在新調整組建3週年之際,舉辦了一場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事蹟報告會。該院赴武漢抗疫的軍事醫學專家組代表紛紛登台,深情講述抗疫故事傳説。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該院黨委第一時間成立聯防聯控應急小組,集結各領域骨幹力量,聞令即動,堅決護佑人民羣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

當時的武漢已經“封城”,但該院科研人員堅定逆行,與時間賽跑,僅用1天時間就在帳篷式移動檢測實驗室裏搭建起檢測平台,將日檢測能力從300多人份提高到1000人份。

“檢測人員輪流上、連軸轉、不間斷,等到最終確認檢測結果,通常已是凌晨四五點鐘……”時任核酸檢測小組組長姜濤在報告會上説。

“難以忘記,專家組研究員曹誠、副研究員張珂進入‘紅區’取樣的身影;助理研究員張夢瑤、楊益隆從早上7點到次日凌晨,一天內數次出入武漢泰康同濟醫院、火神山醫院、中部戰區總醫院;記者邵龍飛、張振威為專家組工作全程攝影錄像,進入‘紅區’近距離拍攝科研攻關和臨牀救治情況,留下寶貴的第一手資料……”代表們深情講述。

“做最壞打算,拿出最充分方案,準備最長期奮戰!”專家組“三班倒”“白加黑”,把“忠誠、研戰、創新、求實、情懷”的新軍科精神,貫徹到疫情防控最前沿,推出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

在武漢,陳薇院士生日那天,正是新冠疫苗GLP安全性評價、P3動物有效性評價和國家第三方質量複核正式啟動的日子。該院軍事醫學研究院領導發去生日祝福,陳薇回覆:“除了勝利,別無選擇!”

抗疫鬥爭中,廣大黨員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始終發揮先鋒隊、突擊隊作用。

一天,專家組研究員曹務春照例在方艙醫院公廁進行表面擦拭物採樣。當他換上軍裝時,護士們驚呼:原來剛才在廁所採樣的,是名將軍!對此,曹務春説:“我是一名老黨員,在一線更要帶好頭。”

高級實驗師付玲連續幾十天堅守在P3實驗室,每天都要進行10餘個小時的活病毒檢測任務;助理研究員王步森、研究生趙拯浩通宵做實驗,累到手抖也不休息。歸建儀式上,專家組成員遲象陽3歲的女兒怕媽媽再次離開,抱緊媽媽大哭。現在,她最愛説的一句話是“我也要當解放軍”……

台上,講述人幾度哽咽;台下,聽眾無不動容。

抗擊疫情先進事蹟個人感想 篇13

每個人都要在這個世界尋找自己的位置,也都需要找到能讓自己的價值實現的通道。對於國小生而言,“最崇拜哪類人”關乎他們的文化認同和價值追求;孩子們心中的偶像,具有激勵和引導他們成長成才的作用。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鍾南山院士成為許多老百姓心目中的“定海神針”,從小立志“我要做個醫生,治病救人,報效國家”的他,成為許多人心目中的“無雙國士”。這表明,一個人的價值不僅體現在他創造了多少財富,也在於他被多少人需要以及他為這個世界帶來的改變。

面對風險,醫護人員以“不計報酬,無論生死”的家國情懷和無私奉獻,一次又一次打動我們。從外地馳援湖北的“最美逆行者”,彰顯了中國人休慼與共、風雨同舟的共同體意識。保家衞國的解放軍和守護一方平安的警察,“舍小家,保大家”,為了公眾的美好生活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犧牲。在平凡的世界裏,教育工作者、社區工作者和“我的爸爸媽媽”通常都是普通人;既沒有誘人的財富,也沒有深厚的人脈、關係和社會資本。雖然“沒有背景,只有背影”,但這些沒有多少錢、沒有什麼權的普通人大都在認真生活、努力工作。將這些普通人置放在“最崇拜的人”的序列,本質上是一種價值理性的迴歸。

誠然,歌星、明星作為偶像,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滿足青少年的精神訴求與情感需要;某些歌星、明星身上,也具有值得青少年學習的品質和精神力量。“追星”作為一種個人興趣和私生活,並沒有原罪;然而,青少年的個人興趣和私生活如果得不到正確的教育和引導,就容易產生一些偏激行為,“瘋狂追星”就是其中的一種。

“榜樣是看得見的哲理”,“最崇拜的人”猶如價值座標和精神燈塔;孩子們向榜樣看齊,向英雄學習,有助於給自己的精神補“鈣”。“最崇拜的人”猶如火把,點燃和撥亮孩子們的“希望之燈”,照亮並温暖孩子們前進的道路。

德國社會學家韋伯有句名言:“人是懸掛在自己編織的意義之網上的動物”。思想是行動的先導,對於孩子們而言,有什麼樣的“意義之網”,就會有什麼樣的取向、路徑和行動;有什麼樣的榜樣,就會影響和激勵孩子們“長大後我就成了你”。無論孩子們最終實現了最初的目標與否,不斷努力的過程也都會讓他們成為更好的自己。

抗擊疫情先進事蹟個人感想 篇14

在鐵路株六複線貴州黃平縣段的谷隴鎮巖英火車站,人們每天都看到一位女同志從凌晨忙碌到深夜的身影,她就是巖英村脱貧攻堅工作志願者、中共黨員_。

_是黃平縣谷隴鎮雙山村的一名苗族姑娘,1994年1月出生,20__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20__年7月從貴陽畢業後,20__年3月,_報名到谷隴鎮巖英村參加脱貧攻堅志願者工作以來,在決勝全面小康戰役中積極肯幹,忘我工作,受到當地百姓的愛戴和好評。特別是20__年1月,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在武漢發生後,疫情牽動着全國人民的心,也隨時威脅着巖英村一帶數萬名羣眾的安危。為了積極做好疫情阻擊工作,_主動放棄春節休假時間,向黨支部和村委會請纓參與村裏設卡值哨和防疫宣傳,全力排查從武漢和其他疫區回鄉過年的人員,每次凌晨除了向村裏開展防疫宣傳外,還堅持10多個小時堅守的巖英寶老山火車站疫情防控卡口對上下列車的旅客進行體温排查和登記,個人先後完成排查5700多人次。_以舍小家、顧大眾的精神和頑強的鬥志,有力維護了當地和鄰近10餘個村的防疫安全。她以一名共產黨員的初心堅守,在志願者們的密切配合下,所負責的區域在阻擊疫情期間沒有出現一例疑似新冠肺炎患者的發生,受到了當地黨委政府讚揚,被羣眾譽為火車站上最美的“防疫哨兵”。

抗擊疫情先進事蹟個人感想 篇15

今年2月18日,正月九年級,當人們沉浸在春節團聚的喜悦中時,一則警情通報在短時間內迅速刷屏了朋友圈:重慶交巡民警楊雪峯大年九年級因公殉職,聽到這個消息的瞬間我先是不敢相信,確認後再是震驚和憤怒。楊學峯同志是新時期優秀共產黨員代表,他用自己短暫的一生譜寫了對黨和人民的無限忠誠,他詮釋了一名基層民警的人生價值。

楊雪峯同志雖然離開我們兩個多月了,但他紮根基層的嚴警、好警、暖警事蹟卻讓我們永遠不能忘記。我一直在想,同樣做為紮根基層的社區幹部,應當用什麼辦法來紀念和緬懷警楊雪峯同志呢?我的回答的是:以楊學峯同志為榜樣,爭做優秀的黨員幹部。

首先要提高思想水平,多學習多總結。社區工作是黨和政府聯繫人民羣眾的“橋樑”和“紐帶”,社區在某種意義上代表着黨和政府的形象。社區幹部要隨時提高思想水平,和黨的意識保持高度一致,在基層傳達黨的思想,要站在黨和人民的利益高度,為創造社區的精神文明、物質文明、政治文明作貢獻。

其次要有責任意識。楊雪峯同志自從1997年入警以來一直兢兢業業的履行着一名民警最基本的責任,20xx年來,儘管輾轉多個區縣、不同鎮街,但他始終秉公執法,不徇私情,以大無畏的精神捍衞公安民警的一身正氣。同樣,做為一名社區幹部也要樹立幹一行、愛一行、樂意吃苦、樂意為人、率先垂範、廉潔勤政、無私奉獻精神,要有崇高的事業心和強烈的責任感,始終不能忘記忘記自己的職責,始終不能忘記黨對我們的培養,只有時刻牢記自己的使命才能把凝聚黨心,民心的工作做好。

最後要提高工作作風。楊雪峯同志對黨忠誠的政治品格、暖心愛民的為民情懷和埋頭苦幹的務實作風,也是我今後工作中需要學習的。以後我一定會向楊雪峯同志一樣,做一名對黨忠誠、服務人民、踏實肯幹、紀律嚴明的社區幹部。

抗擊疫情先進事蹟個人感想 篇16

人的一生會面臨很多次選擇,選擇決定人生方向,選擇決定人生道路。我們在面臨選擇時的一念之差往往會出現兩種不同的結果。錯誤選擇看到的是眼前的苟且,享受的是短暫的安逸舒適,而正確選擇則能看到詩和遠方,同時能讓人的一生光明磊落、坦坦蕩蕩、無怨無悔。中科院“布衣院士”盧永根在人生關鍵時期面臨了四次選擇,正是由於他在選擇的十路口作出了正確選擇,也才造就了他平凡而偉大的一生,他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人生的意義,踐行了他的初心和使命。對盧永根而言,“最美奮鬥者”“全國模範教師”的榮譽實至名歸。11月15日,中央宣傳部又追授他“時代楷模”稱號。盧永根的先進事蹟告訴我們,一個人在面臨選擇的時候一定要深思熟慮、着眼長遠,要從利國利民、愛黨愛國的角度去作出正確選擇,方能更好地踐行初心使命,方可為推動社會發展進步作出應有的貢獻。

選擇一種信仰堅定正確方向。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國家有力量。一個人如果沒有任何信仰難免空虛或迷失方向。共產黨人作為無神論者,信仰的是馬克思主義、共產主義。1949年,年僅19歲的盧永根在香港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他信念堅定、忠誠如山,入黨70年來,始終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對黨和國家忠誠不渝、矢志奮鬥,與共和國同成長、共奮進,是一名永葆初心的優秀共產黨員。每位黨員幹部要不忘入黨誓言和入黨初心,堅定政治信仰,堅定“四個自信”,立足崗位有作為,牢記宗旨為人民。

選擇一份事業作為服務平台。事業是我們為民服務、為黨分憂、為國奉獻的平台,也是我們立足社會的根基。我們一定要選擇一個最適合自己的事業去奮鬥,去最大限度地發揮自身價值。盧永根選擇了水稻事業併為之奮鬥一生,他用畢生精力,始終與他所熱愛的農業、水稻遺傳“較勁”,為國家農業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盧永根研究團隊近些年共選育出作物新品種33個,其中水稻25個,大豆5個,甜玉米3個;培育水稻不育系3個。這些品種在華南地區累計推廣面積達1000萬畝以上,新增產值15億多元,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只要你有一顆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作貢獻的初心,無論你從事的什麼事業,都能綻開出最漂亮的生命之花。

選擇一種告別抒寫赤子襟懷。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每個人在生命的盡頭都會有自己的選擇。有的人選擇將骨灰灑在自己熱愛的那片土地,有的人把一生的積蓄留給子孫,有的人則堅定地做了一個徹底的唯物主義者,盧永根就是後者。一生積蓄880多萬元,全部捐贈給華南農大設立教育基金;個人後事如他所願,沒有告別儀式,遺體捐給國家醫學研究和醫學教育事業;最後一筆黨費有1萬元之多,老伴幫他代交給組織……盧永根悄悄地走了,走得乾淨徹底,走得了無牽掛。他選擇的這種不同常人的告別方式抒寫的則是赤子襟懷。他心裏始終裝着的是自己為之奮鬥了一生的祖國,裝着的是他奉獻了一生的教育事業。從盧永根院士身上,我們要學習他忘我拼搏、無私奉獻的高尚品格和守初心、踐行使命的赤子襟懷。

20__年8月12日4時41分廣州,我們又永遠失去了一位科學家,盧永根院士,享年89歲。他是我國著名作物遺傳學家,1930年12月2日生於香港,廣東花都人,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國科學院院士、華南農業大學原校長。

由於不在領域內,很多人可能都不知道盧永根院士,是啊,我們每天都知道某些明星的消息,某些爛七八糟網紅的消息,可是科學家,我們太少知道他們的消息了。我們兒時,有多少人的夢想是成為科學家啊,成為了科學家就更好地回報社會,報效祖國,現在我們都長大了,這份理想早已離我們遠去,科學家,聽起來多麼光榮的稱號,漸漸被我們這瑣碎的生活給徹底淹沒了。

還記得小時候最喜歡數學,那時候的想法就是要想成為科學家,必須學好數理化,後來漸漸地,分數就成了我們追逐的目標,大學聯考成了我們必須逾越的龍門。為了分數而學習,為了大學聯考而學習,完全取代了為了理想而學習。很多時候,我們不再愛學習了,考試就是痛苦,分數就是折磨,總是考第一的人畢竟是少數中的少數,大多數人的努力,都被名次壓垮了。

後來加入了社會,工作了,科學家的夢想就徹底遠離我們了,為了枯燥乏味的瑣碎生活有那麼一點色彩,我們拼命掙錢,似乎掙錢就是生命的全部意義,科學,那是別人的生活,那是另一個世界,另一個離我們很遠很遠的世界。

甚至連我們能接觸的所有媒體,都充斥了各種明星、網紅的消息,是啊,他們更具談資,他們表面上的光鮮似乎更值得我們追捧,他們是這個社會浮於表面的美,他們可以使我們暫時忘卻生活的艱辛,以為嘻嘻哈哈地可以這樣走完一輩子,但事實上呢?

真正讓我們這個世界更進步的還是科學家,是他們通過一點一滴的努力,讓我們對這個世界的認知更深刻,讓我們懂得更多的真理,讓技術更先進,讓我們這些普通人的生活更美好。他們仍然是最偉大的,不會因為甚少有人關注就會失去光彩。我們最敬愛的科學家們,他們中的很多人也許一輩子都不會被人知道,他們只是在自己的崗位上,為這個社會,為你我,默默地奉獻了一生,他們是最值得我們銘記的。

抗擊疫情先進事蹟個人感想 篇17

20__年3月21日,華南農業大學盧永根院士及夫人徐雪賓教授鄭重地在捐贈協議上籤下名字,兩人共捐贈畢生積蓄合計880萬餘元給華南農業大學,成立“盧永根·徐雪賓教育基金”。

這是華農校史上最大的一筆個人捐款。

當時盧永根已生病住院,為此次捐贈,特意從醫院來到銀行。僅在其中一家銀行,轉賬業務就持續了一個多小時。徐雪賓教授回憶夫妻二人商量捐款的經過:盧永根身患重病住院,徐教授聊天時問起身後對存款如何處置,盧永根只説了一個字“捐”;徐雪賓心領神會,馬上回答:“好!”——兩個字的簡單交流,畢生積蓄處置完畢,夫婦倆偉大的精神和人格充盈其間。

捐贈時的慷慨與老兩口平時生活的節儉恰成鮮明對照。

“很多人不知道,在盧老慷慨捐贈的背後是近乎苛刻的節約。”盧永根的學生、華南農業大學農學院教授劉桂富説,盧永根夫婦家中使用的都是老式傢俱,幾乎沒有值錢的電器,還在用老式收音機、枱燈。在他們家房子裏,找不到一件新式的傢俱,鐵架子牀鏽跡斑斑,掛蚊帳用的是竹竿,幾張椅子,用鐵絲綁了又綁,這些簡易的家當,已經陪伴他們半個多世紀了。“不捨得扔,這些東西沒有用爛,還能用,物還沒有盡其用。我認為生活過得好,不是單純地追求所謂舒服,我很注重建立一種比較好的生活方式。不可能萬事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我心。”盧永根説。

在入院治療前,年過八旬的盧永根夫婦家裏沒有全職保姆,都是自己打飯或做飯。盧永根幾乎每天都到辦公室,忙碌地回覆郵件,拿起放大鏡讀書、看論文。一到中午,他就拎着一個鐵飯盒,叮叮咚咚地走到莘園飯堂,和學生一起排隊,打上兩份飯。每份飯有一個葷菜、一個素菜和二兩飯。在飯堂吃完,盧永根再將剩下的一份飯帶回家給老伴徐雪賓。

對祖國深沉的愛,貫穿盧永根的一生。盧永根常把法國科學家巴斯德的名言掛在嘴邊:“科學無國界,但科學家有自己的祖國。”

他曾三次到國外探親和訪學,在異國豐厚的物質生活面前,他選擇學成歸國。

改革開放後,盧永根到美國探望病重的母親,以公派訪問學者身份赴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戴維斯分校留學。在美期間,美國的親人竭力説服他留下來,但被他堅決地拒絕了。眾人百思不得其解,詢問他不選擇國外優越的工作環境、生活條件的原因,盧永根堅定地説,“因為我是中國人,祖國需要我!”他曾公開發表文章説,“真正愛國的青年科學家都應紮根祖國。外國實驗室再先進,也不過是替人家幹活。”

盧永根的導師丁穎教授被譽為“中國現代稻作科學之父”,1955年當選為中科院學部委員(院士),而盧永根的學生劉耀光也在20__年12月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華南農業大學“一門三院士”,傳為佳話。

從1983年開始,盧永根擔任了13年華農校長。藉助國外學習的知識和經驗,盧永根大刀闊斧地進行改革,推動了華農的跨越式發展。

對即將出國深造的每一位教師,盧校長都要與他促膝談心,勉勵他們早日學成歸國。“學成報國,學成歸國,這是最根本的”。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xuexi/4k9xzn.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