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學習心得體會 >

2023感動中國顧誦芬事蹟學習心得(通用30篇)

2023感動中國顧誦芬事蹟學習心得(通用30篇)

2023感動中國顧誦芬事蹟學習心得 篇1

詠世德之駿烈,誦先人之清芬。人如其名,顧誦芬院士投入航空事業70年,在我國航天事業仍處於“一張白紙”的背景下,直接組織、領導和參與了低、中、高三代飛機中的多種飛機氣動佈局和全機的設計,為中國航空事業的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70載風雨兼程,從青絲到白髮,他將畢生獻給了祖國的航天事業,用行動詮釋了一名共產黨員日日行不怕千萬裏的不懈追求。廣大青年幹部應以榜樣為標杆,學習榜樣事蹟,傳承榜樣精神,立志做“請黨放心”的優秀共產黨員。

2023感動中國顧誦芬事蹟學習心得(通用30篇)

信念堅定,傳承一片丹心為祖國的愛國情懷,做青春追夢者。繁霜盡是心頭血,灑向千峯秋葉丹。幼年時,從小小的航模開始立下了“一定要搞出屬於中國人自己的飛機!”的錚錚誓言,從青葱年少到意氣風發再到如今年逾九旬,在一項項難題、一次次試驗中,他一直踐行着自己的誓言,無畏前行,如利劍出鞘般執着而無畏,絲毫不顧高速飛行對身體帶來的影響和潛在的墜機風險,毅然親自帶着望遠鏡、照相機,在萬米高空觀察,拍攝飛機的動態,解決了一個個飛機技術難題,在科研一線上奮鬥不止。他的眼裏有星辰大海的遼闊藍圖,腳下更有不畏征途坎坷的勇氣和毅力,踐行心中不變的理念,保持着迎難而上、不怕艱辛的衝鋒姿態,為航天事業做出了卓越貢獻。信念如磐,一脈相承。作為黨員幹部要以“蕩胸生層雲”的曠達,以“謂我不愧君,青鳥明丹心”的赤誠,凝練堅韌的信念支撐,多打打算盤、算大賬,少打小算盤、算小賬,做到既為一域爭光,又為全局添彩,讓信念照亮前行的路。

2023感動中國顧誦芬事蹟學習心得 篇2

1986年底,顧誦芬調到航空工業部科技委任副主任。儘管離開了飛機設計一線,但是他並沒有放棄對於航空裝備的關注,並且在科技委主要負責預研工作

在此後的工作中,他先後組織負責了戰鬥機主動控制技術(ACT)的預研,並取得成功和推廣應用。1994年,他組織王道蔭、鍾銘鈺和620所、628所的同志一起,經過飛機、發動機、武器、電子等30多位專家討論、審議,形成了對現有軍機提高作戰能力的初步建議,被當時的航空工業總公司採納。1996年,組織和參與了殲7E改進建議的擬定工作,年底形成了報告;組織和參與了殲8D改進的建議擬定工作,形成了建議報告;組織和參與了轟6改進的建議報告擬定,形成了建議報告。

1997年,撰寫了15年軍機發展規劃初稿。

1999年以來,顧誦芬領導科技委飛機專業組開展了大量的研究,涉及民機、大型飛機(包括大型客機和軍、民用運輸機)、轟炸機、高超聲速飛行器、無人機、教練機、輕型多用途戰鬥機、外貿機及CFD技術等。形成的研究報告、諮詢報告和建議書達20多份。為企業的發展提供了指導意見,為航空工業和國家決策提供了依據,促進了飛機技術的發展。

2023感動中國顧誦芬事蹟學習心得 篇3

1961年2月,赫魯曉夫突然寫信,表示願意向中國提供米格-21殲擊機的製造權。作為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新型殲擊機,如果真的能獲得米格-21的製造權,一方面可以解決空軍後繼機種告急的問題,另一方面也可讓我們的飛機設計、製造部門在吃透米格-21殲擊機的各種性能基礎上,設計製造出我們自己的新型殲擊機。

為了集中國防科學研究力量,加快我國國防科學技術研究,黨中央於1960年12月20日批准成立航空研究院,即國防部第六研究院,1961年8月3日,國防部第六研究院第一設計研究所(飛機設計研究所)在瀋陽正式成立。1962年5月,上級下達了關於組織對米格-21進行技術摸底的指示,在所長劉鴻志、副所長徐舜壽、葉正大、總設計師黃志千等領導下,摸透米格-21成為六院一所建所後的第一項重大任務。顧誦芬等一批技術人員開始消化米格-21的資料。

顧誦芬認為,要摸透氣動特性,就應該對來自蘇聯的資料通過風洞試驗加以驗證。他的目標不僅是摸透米格-21這一架飛機的設計,更重要的是要從中探索、總結出高速高空飛機研製、設計、飛行試驗的規律。也正是按照他的建議,技術人員通過米格-21的模型的風洞吹風試驗,發現了米格-21方向穩定性與蘇聯提供資料的數據相差了近10倍。

關於先進戰鬥機的設計,在顧誦芬的腦海裏存留着太多的疑問,摸透米格-21給了他一個機會。回憶起這一段時間的工作時,他講了這樣一句話——“摸透米格-21起了一個做習題對答案的作用”。通過這次對答案,顧誦芬心中更有底了。事實證明,他的想法與思路是對的。他更加堅定地沿着自己確定的方向走了下去。

1964年年初,第一階段摸透米格-21飛機的技術工作勝利結束,六院同意一所在以主要力量繼續進行摸透、仿製米格-21飛機的同時,抽出部分技術力量進行新機方案的探討研究。1964年10月,六院一所召開“米格-21機改進改型預備會議”,唐延傑院長在這次會議上提出“……現在應該把重點轉移到自行設計上去了……從形勢來看,由摸透轉到自行設計也是必要的。”在這次會議上,對於新機的主要戰術技術指標也提出了要求:最大飛行速度馬赫數2.2,升限20千米,高空高速是那個時代主力戰鬥機的顯著技術特徵。

殲8飛機的研製由此開始。1965年1月,上級正式任命黃志千為殲8飛機總設計師,為了幫助黃志千開展工作,成立了技術辦公室,蔣成英、顧誦芬、馮鍾越等擔任副總設計師。而在這之前的1964年6月,顧誦芬已經升任六院一所副總設計師。

不幸的是,殲8飛機剛剛邁出第一步就遭遇了難以想象的艱難。1965年5月23日,黃志千被派往國外考察,為殲8及下一代飛機研製採購測試設備。途中發生空難,一代飛機設計先驅隕落。黃志千因公殉職之後,由王南壽率領的包括蔣成英、顧誦芬、馮鍾越、胡除生在內的技術辦公室臨危受命,接過了總設計師黃志千的重擔。

作為一種全新設計的飛機,殲8飛機的戰術技術指標在得到上級批准後,開始了總體方案的論證工作,而首先要解決的就是採用什麼樣的氣動佈局的問題。面對當時兩側進氣與機頭進氣的爭論,作為殲8飛機氣動力全面工作的負責人,顧誦芬在全面考慮了進氣效率、技術難度、研製時間要求等各種因素之後,主張採用機頭進氣,並得到了當時所裏和六院的支持。殲8在確定採用雙發方案之後,顧誦芬又開始考慮新的問題。兩台發動機靠得很近,噴流的干擾會不會影響飛機的推力性能?“我要氣動室趕緊做噴流乾擾模型,做地面試驗。當時可以在哈軍工的發動機實驗室做這個試驗。最後做了,沒問題。”

方向穩定性是設計超聲速戰鬥機必須滿足的一個重要指標,它是保證高速飛機飛行安全和實現大迎角高機動的重要因素。這個問題也是在摸透米格-21時所遺留下來的,在殲8飛機的設計過程中必須解決這個問題。

顧誦芬在參閲了大量國外有關文獻資料後,經分析研究,首次提出了用時間矢量法試飛測米格-21方向穩定性的方案,並親自推導公式,確定測試參數和試飛方法,然後向試飛員講解試飛中的動作和應注意的問題。經過半個多月的奮戰,終於首次在國內成功測得米格-21在馬赫數為2.0時方向穩定性的大小,也摸清了超聲速戰鬥機在最大飛行馬赫數時應有的方向穩定性數值。此後,顧誦芬又主持解決了殲8縱向穩定性、橫側向穩定性等技術問題。

1965年底,殲8零批飛機試製工作開始。1968年6~7月,殲8試驗機01、02架相繼完成總裝。1969年7月5日,殲8飛機成功實現首飛,也正式宣告我國不能研製高空高速戰鬥機的歷史正式結束。

然而,在後來的試飛試驗中,殲8飛機在速度達到馬赫數0.86時出現了強烈的跨聲速抖振。不解決這個問題,殲8飛機就無法滿足設計之初提出的戰術技術指標,也就無法定型裝備部隊。為了解決這一問題,顧誦芬瞞着家人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乘坐試飛員駕駛的教練機上天,近距離觀察飛機的振動情況。據試飛員鹿鳴東後來回憶:“為徹底解決這一問題,我於1978年,用殲教6飛機帶着顧誦芬同志,親自到空中跟隨殲8機,觀察並拍攝殲8機的飛行流線譜。當時他已是快50歲的人了,他不畏艱險,親自帶着望遠鏡、照相機,觀察拍照飛機的動態,這種無私無畏的精神,深深感動教育了所有參加試飛和研製的人員。”

在弄清了產生振動的原因之後,顧誦芬提出採用局部整流包皮修形方法解決問題,並親自做了整流包皮的修形設計,他與工廠工人師傅一起改裝,經試飛證明此法非常有效,徹底排除了跨聲速抖振現象。

1980年3月,航定委批准殲8白天型設計定型。1986年2月生產定型。1985年7月,殲8全天候型設計定型,前前後後經歷了21個寒暑春秋。對於人的一生來説,21年是一個太長久的概念。殲8飛機的設計團隊雖然遭受了一次次打擊,但顧誦芬和一所的全體設計人員、幹部職工面對危機沒有退縮,從1972年開始,他接過帥印,帶領着這支隊伍挺直了腰板,堅定地沿着崎嶇坎坷的道路前進。

2023感動中國顧誦芬事蹟學習心得 篇4

1979年8月,三機部發出《關於對殲8飛機實現全面技術改裝可能性論證的通知》,要求601所組織力量進行研究,提出一個殲8大改方案,並進行相應的技術可行性論證和性能估算。之後,顧誦芬和601所領導班子毅然調整了方向,以主要精力投入殲8大改。

1981年5月18~26日,三機部在北京主持召開了殲8Ⅱ飛機方案論證會,國防工辦副主任鄒家華在會上宣佈了國務院國防工辦任命顧誦芬為殲8Ⅱ飛機型號總設計師的命令。隨後,三機部下發了《國家重點型號總設計師系統和行政指揮系統名單》,何文治擔任殲8Ⅱ行政總指揮。

此後經過反覆論證,確定了殲8Ⅱ改進的重點是突出低空機動性和超視距作戰,並對與之相應的分系統進行更改。要實現超視距作戰,最主要的是將原機頭進氣改為兩側進氣,以便安裝高性能雷達。殲8Ⅱ飛機作為殲8飛機的改進型,具有全天候攔射攻擊能力。採用兩側進氣,外壓式二元三波系超聲速進氣道設計;換裝增大推力的發動機;改進武器、火控系統和電子設備,火控系統的第一步為雷達和光學瞄準具,第二步為雷達和平顯火控系統。

殲8Ⅱ飛機的研製,是我國首次在型號研製任務中運用現代系統工程管理方法。作為項目總設計師,顧誦芬根據我國航空工業當時體制的實際情況,在創建殲8Ⅱ飛機總設計師系統和相應的一系列工程管理制度等方面提出了他自己的一套思路和辦法,並在初建的幾年中認真檢查和總結經驗,使之成為根據國情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隨後由航空工業部相繼建立了行政指揮、研製經費和工程質量的管理系統,結合我國航空工業和科技的實際現狀,在實踐中不斷修改、完善這些管理制度,也為我國各個飛機廠所在以後設計、研製新一代飛機提供了經驗和借鑑。

作為型號總設計師,顧誦芬在殲8Ⅱ研製過程中,顯現出了出色的協調能力和遠見卓識。在配套發動機的選擇上,當時發動機總師温俊峯向其提出了採用高温渦輪的設想,這樣可以將發動機推力提高到6600千克。這項研製改進得到了顧誦芬的大力支持。這對於渦噴13AⅡ的研製成功是至關重要的。

系統工程理論與方法的應用,使得殲8Ⅱ飛機的研製時間大大縮短。殲8Ⅱ飛機從立項到1984年6月12日完成首飛,前後總計4年時間,創造了新機研製的速度紀錄並且大大節省了研製費用。

1989年,殲8Ⅱ飛機參加了巴黎航展受到世界的矚目。殲8Ⅱ飛機也成為我國第一次在國外以實物的形式展出自行設計的高性能殲擊機。

2023感動中國顧誦芬事蹟學習心得 篇5

他的故事遠不止一架飛機,他用一生的時間見證和書寫了航空救國、航空報國、航空強國。中科院.中國工程院兩院院士、空氣動力學家顧誦芬今天獲得了20__年國家最高科技獎。

顧誦芬和飛機的緣分始於青春。小時候去燕京大學工作的父親搬到了當時的北平。日軍轟炸中國29軍北平營地的記憶至今清晰——滿天壓得人睜不開眼睛的轟炸機從頭頂飛過,投下的炸彈看得一清二楚,玻璃窗被衝擊波震碎。那時,顧誦芬便立志要保衞中國的藍天,將來不再受外國侵略,早早地把航空報國的夢想埋在心裏。

國小畢業後,顧誦芬在上海南洋模範中學就讀。他一直對飛機模型感興趣,父親也從上海開明書店買了一批關於航模製作的書。夢想和興趣堅定了他的方向。高中畢業時,顧誦芬報考了浙江大學、清華大學和交通大學,都被錄取了。最後,他選擇上交通大學航空工程系。

大學四年打下了堅實的專業基礎,養成了嚴謹的科研習慣,學會了探究方法。大二時,顧誦芬修讀了航空工程系教授季文美先生開設的兩門基礎課。在課堂上,季先生只突出基本概念,聯繫工程實際,用實際問題引導學生探究、運算、尋找解決方案。這些訓練為顧誦芬將來成為工程師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一九四九年下半年,國防建設急需理工見長的大學生,不少優秀的交大學生投身於國家工業建設,顧誦芬也登上北上火車投身航空事業。當時新中國成立不久,中國使用的飛機幾乎都是在蘇聯專家的指導下製造的,只能原樣複製,對設計原理一無所知。那時顧誦芬已經意識到,模仿而不是自己設計,就等於命根子在人家手中,我們沒有任何主動權。

1956年,新中國第一個飛機設計室在瀋陽成立。首要任務是設計中國第一架自主設計的噴氣教練機殲1,顧誦芬擔任氣動組組長。沒有任何指導和參考文獻,經驗、技術和設備材料極其匱乏,但他展示了交通大學的技能,一點一點地解決了問題。

當時沒有複印機,就買了描繪紙,三角板,曲線板描繪,花了一個星期基本解決原理問題;後來醫務所廢針管的不鏽鋼細頭焊接在銅管上,然後用薄鐵皮做整流罩做風洞實驗...在這樣一個貧窮的環境下,經過兩年的發展,殲1首飛成功。

從那以後,他先後參與了殲教-1.初教-6.殲8和殲8ⅱ等機型的設計研發,並肩負起殲8和殲8ⅱ總設計師的重任,在那些特殊的歲月裏,顧誦芬和同事們克服了巨大的壓力,克服了無數的困難。殲8戰鬥機首飛,但在隨後的飛行試驗中振動強烈。為了找出問題,作為一名沒有經過特殊訓練的非專業人士,顧誦芬不顧危險和他人勸阻,三次乘坐殲教六,跟隨殲8飛行,直接跟隨試驗飛機觀察氣流。承受着常人難以想象的過載,他終於找到了問題的癥結,解決了殲8跨音速飛行抖震的問題。1985年7月,殲8全天候設計定型,同年10月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別獎。

1986年後,離開飛機設計崗位的顧誦芬將主要精力轉移到飛機主動控制技術的研究上,促進了國產大型飛機的發展。他努力推動新一代大型軍用運輸機運-20的建立。顧誦芬在參加運-20試飛評審時,實際上已經出現了直腸癌的症狀,身體極其虛弱。但在後來的手術住院期間,他還叮囑資料室給他送外文書刊,看到重要資料甚至翻譯好,供學生和年輕技術人員閲讀。

多年來,他仍然關心母校的發展。上海交通大學航空航天學院成立時,作為特班班主任,為首屆36名碩士生開設了第一課。他還擔任上海交通大學航天科技戰略專家委員會主任。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正式出版的《大型飛機出版工程》主編...此外,顧誦芬還積極參與思源校友年度捐贈項目,為校園建設和幫助學生慷慨解囊。

如今,這位風華正茂的航空英雄經常出現在辦公室或會議室。他仍然活躍在第一線,關心祖國航天事業的發展。

2023感動中國顧誦芬事蹟學習心得 篇6

昨天我們看了《感動中國》,裏面所有的人都有自己的品質,最讓我敬佩的是第八位官東。

官東是一個海員,他很有責任感。一天晚上,海上東風做起,天上烏雲彌天,東方之星被擊落,東方之星的輪船落入海中,使船上的所有人都落入海中,海員們立刻出動,官東他不想讓其他隊友去冒險,就像一個人去,他第一次下海,在黑暗中找到了,救上來一個老奶奶,第二次下海的時候,有隊友陪他去,他很不情願,可是官東一下海,就被信號繩纏住,官東為了救人,把信號繩給剪了,把信號聲剪了,就等於把原路返回的機會丟失了,官東為了去救人,從來不想自己的生命,隊友已經救上來人了,只有他還在黑暗中摸索,大家都着急的等待,5分鐘、10分鐘、15分鐘……20分鐘,他的氧氣瓶被卡住,他努力掙扎着,因為氧氣不足,他想立刻上岸可是氧氣瓶太重,所以他把氧氣瓶扔了,憋了一口氣,到了海面。

官東的精神令我敬佩,他為了幫助別人不顧一切、也不想一切代價,捨生取義。我也有這樣的小事。

一天,王志輝向我借筆,我毫不猶豫地説:“我的筆多着呢!我一會借你的,”我什麼也沒想,吃完早飯,他找我來要筆,可是我卻遲遲不肯給,我心想:我給他,他還會給我嗎?轉念又想:他肯定會給我的,不就是一根筆嘛!我還是給了他筆吧。我內心糾結着,最後還是給了。

官東是為了朋友而不顧一切的,而我只是一個借筆得一個小事,都沒有像關東一樣,我以後一定會向官東學習,做一個愛幫助別人的人。

2023感動中國顧誦芬事蹟學習心得 篇7

在學習強國的過程中,我觀看了中宣部集中組織宣傳的時代楷模事蹟,包括杜富國、張富清、黃文秀。他們每個人的身上,都有我們值得學習的品質,他們是時代精神的體現,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杜富國,一名掃雷大隊的戰士,在一次排雷的過程中,一句“你退後,讓我來”,他護住了同伴,自己卻失去了雙眼和雙手。這名年輕的戰士,用實際行動告訴我們什麼是有困難自己往前衝。在他的排雷生涯中,他多次把危險留給自己,不畏排雷過程中的不穩定、不安全因素,把安全留給了同伴。他用行動踐行着一名戰士的承諾和無私。

張富清,一名戰鬥英雄。六十多年來,他深藏功與名,卻始終堅持着艱苦樸素的生活作風。1955年,這位正連職軍官,在支援地方經濟建設時,選擇去了偏遠的鄂西山區,在來鳳縣幹了一輩子,把大好的青春奉獻給了祖國和人民。最重要的是,面對以往的赫赫戰功,他沒有宣揚,而是選擇塵封。他總是選擇去祖國最需要的地方,投身到解放和建設的事業中去。

黃文秀,百坭村第一書記,她的生命終結在30歲的美好年華。碩士畢業的黃文秀,放棄了去大城市工作的好機會,投身到為祖國脱貧攻堅的第一線,她的抱負才剛剛開始,還沒來得及一展遠大的志向,就因公殉職。她是我們青年人學習的榜樣,是新時代的開拓者和奉獻者。

這些時代楷模,他們用自己的行動告訴我們,什麼是“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什麼是甘於奉獻,扎身一線;什麼是舍已為人,衝鋒在前;什麼是默默無聞,不驕不躁。他們是時代精神的體現,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在歷史的長河中,他們用自己的行動畫上了多彩的顏色,為我們指明瞭方向,堅定了信念。我們應該學習他們的精神,不僅是口頭上,而更應該是行動上。

2023感動中國顧誦芬事蹟學習心得 篇8

吳天一是青海省心腦血管病專科醫院原研究員,中國工程院院士,我國高原醫學事業的開拓者。他積極響應黨的號召,紮根祖國艱苦邊遠地區,投身高原醫學研究50餘年,提出高原病防治的國際標準,開創“藏族適應生理學”研究,診療救治了上萬名藏族羣眾。

發佈會上介紹,青藏鐵路建設期間,吳天一院士主持制定一系列高原病防治措施和急救方案,創造了鐵路建設工人無一例因高原病致死的奇蹟,被稱為“生命的保護神”。80多歲高齡仍帶着心臟起搏器在海拔4500米以上的高原開展科研工作。

“吳天一院士是新中國第一代少數民族大學生,大學畢業之後到現在60多年,一直工作在青藏高原,推動了我國高原醫學從無到有、由弱變強。”青海省衞生健康委一級巡視員李曉東介紹,_世紀50年代末,吳天一院士和他的妻子響應黨的號召,來到高原建設青海,新中國成立之後,全國各地建設大軍來到青海,吳天一院士發現這些建設者都有不同程度的高原不適症,特別是心慌、頭疼、胸悶等高原反應,痛苦不堪,甚至獻出了寶貴生命。作為一名醫生的他,當時下了一個決心,要攻克高原病,守護高原人民和高原建設者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

“當時高原病在我國醫學研究領域尚屬空白,在超過半個世紀的高原醫學研究的生涯中,不畏艱險、嚴謹治學的求學精神,使吳天一院士成為了一名真正的高原人。”李曉東深情回憶。

紮根在青藏高原投身高原醫學研究,除了堅定和堅守之外,李曉東認為,正是因為吳天一院士為民服務的初心,矢志報國的理想,求實進取的追求和甘於奉獻的品格。在漫長艱辛的奮鬥歷程中,他用腳丈量大地,用心服務人民,用科學報答祖國,用最真實的經歷和最昂揚的精神踐行了一名共產黨員的初心使命,展現了一名高級知識分子赤誠的家國情懷,詮釋了一名醫生敬佑生命、救死扶傷、甘於奉獻、大愛無疆的崇高職業精神。

青海省心腦血管病專科醫院副院長王晉是吳天一院士的學生。他表示,高原醫學研究的核心就是人類如何適應高原低氧環境,吳天一院士帶領的科研團隊,充分利用世界上最優越的高原缺氧天然試驗場所這一難得的地理優勢,常年投身科學研究,60多年來不斷推動高原醫學取得長足的進步和發展。

他説,吳天一院士對我們這一代乃至下一代人的成長都起到了積極的榜樣作用。我們最應該學習的,是他對高原醫學研究的執着和堅守,畢生致力於科學研究、矢志不渝追求真理的探索精神,一生只做一件事的初心和使命。就像吳天一院士所説,年輕一輩生在偉大的時代、偉大的國度,擁有偉大的使命和許多建功立業的機會,更應該珍惜這些機會,投身於偉大的事業中。

2023感動中國顧誦芬事蹟學習心得 篇9

他身着一身紅色運動服,足蹬一雙白色運動鞋。鳴__響過,他在第一道出發,起跑穩健,如一道紅色閃電,劃過海沃德田徑場。9秒99,衝過終點,他緊盯着大屏幕,攥緊雙拳仰天長吼。他就是“中國飛人”蘇炳添。

北京時間20__年5月31日凌晨,在國際田聯鑽石聯賽尤金站男子100米決賽中,他以9秒99的成績奪得季軍,超過日本名將伊東浩司和中國名將張培萌共同保持的10秒整的亞洲本土運動員最好成績,創黃種人百米新歷史。

1989年8月29日,蘇炳添出生在廣東省中山市古鎮的一個普通家庭,幾年後,弟弟也降生在這個家裏。一家四口,日子安穩,其樂融融。

上國中時,蘇炳添的老師喜歡留下成績差一些的同學留堂補課,成績不理想的蘇炳添,幾乎天天被老師留下來“開小灶”,這讓他非常苦惱。為了避開補課,他主動申請加入學校的田徑隊。蘇炳添在體育課上向來都是活躍分子,彈跳力和瞬間爆發力很強,教練楊永強看到他的這些優勢,同意把他帶入田徑隊。

此時的蘇炳添痴迷上了速度,他喜歡騎摩托車,那種風馳電掣的快意讓他感覺非常舒服。但因條件限制,他沒有受過系統專業的訓練,只是在泥巴地裏,跑啊跑啊,像一個追風的少年。20__年11月份,15歲的蘇炳添第一次參加了正規的比賽——中山市中學生田徑比賽。他出人意料地在100米比賽上奪得第一名,成績用秒錶計時是11秒72。因此,他被中山市體校田徑教練寧德寶看中。

進入省隊後,蘇炳添曾萌發了不當運動員的念頭。20__年,他在田徑隊的成績屬於中等,但有一段時間成績老是上不去,甚至出現了下滑,他很痛苦,一度想放棄。

有一天,他坐在賽道旁,看着在賽道上飛跑的身影,心裏五味雜陳。他多麼喜愛奔跑啊,可是現在,他為此猶豫不決。

兩個剛剛訓練完的隊友説笑着坐到他身邊,沒有注意到他隱藏的痛苦,一個説:“今天我比你快了0.01秒。”“不就是0.01秒嗎?有什麼了不起。”另一個回答。

“速度,屬於執着於每個0.01秒的人。我只要每次都比你快0.01秒,我就每次都是贏家……”

隊友的話對蘇炳添觸動很大,是啊,只要堅持,哪怕每次只提高0.01秒,那麼,對自己來説就是勝利的。很快,他調整了心態,在大家的鼓勵和幫助下,成績一點點好起來,並進入了國家隊。

20__年的全國田徑錦標賽上,他以10秒16奪冠,打破了13年前周偉創造的10秒17的全國紀錄,堪稱當時中國第一“飛人”。在隨後的兩年裏,蘇炳添一直稱霸中國男子百米跑道。

俗話説:沒有常勝將軍。20__年,張培萌連續跑出了兩次10秒04和1次10秒整的成績,打破了蘇炳添創造的全國紀錄。並且在遼寧全運會上以10秒08的成績戰勝了蘇炳添,奪取了全運會冠軍。此外,因為張培萌跑出了男子10秒的亞洲黃種人最佳成績,平了伊東浩司的紀錄,而且是在國外進行的世界錦標賽上獲得的,所以也更為引人矚目。這讓蘇炳添感受到了從未有過的壓力。

夜晚,望着無垠的夜空,他想起了一句話:一切可能之事皆不可得,你只有執着地堅持世上看似不可能的事——莫貪念,莫浮躁,莫鬆懈。他告訴自己:一定要堅持!機會總是會眷顧那些有準備的人,速度,屬於執着於每個0.01秒的人。

懷揣着這種不服輸的信念,入黨志願書蘇炳添捅破了這層讓幾代人夢寐以求的“窗户紙”。

蘇炳添的突破具有跨時代的意義。“破十對中國是個里程碑,作為中國第一人,能把自己的名字寫進歷史,我感到非常驕傲。但在未來的路上我還要繼續努力,不要因這個成績而自滿。”蘇炳添在賽後接受採訪時説。作為中國“飛人”,他的未來依然可期。

2023感動中國顧誦芬事蹟學習心得 篇10

她是一位普普通通的人民教師,用真愛點亮了那些無依無靠的孩子們的希望之光,譜寫了一曲感人至深的愛的奉獻之歌。她就是華坪縣民族中學教師兼“兒童之家”福利院院長張桂梅。張桂梅同志參加工作30多年來,愛崗敬業,無私奉獻,深深紮根於邊疆民族貧困地區,全身心地投入到教書育人的崇高事業中;她身患多種疾病,卻常常超負荷地工作,以驚人的毅力克服病痛的折磨,始終堅守在三尺講台上;憑着對教育事業的熱愛,不斷學習先進的教學經驗和教學方法,精心研究,積極探索教育規律和民族教育發展的新模式,因材施教,進行素質教育,總結出一套適合民族貧困山區教育特點的教學方法,教學成績突出;她給沒有學費的學生墊交學費,帶患病的學生去看病,天冷了給他們添置衣被,把母親般的慈愛全部獻給學生和孤兒;她不僅生活上關心學生,而且積極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和健康的業餘愛好,從各個方面無微不至地關愛他們。

張桂梅同志是邊疆民族貧困地區教師的優秀代表。她的先進模範事蹟,充分體現了一名共產黨員的崇高思想境界和高尚道德情操,充分體現了她對黨和人民教育事業的無比熱愛和忠誠。我們學習她,首先是對黨和人民的忠誠。作為一個黨員,張老師放棄了進條件好的學校任教的機會,選擇了條件較差的學校,一身病痛的張老師教學上幾十年兢兢業業,除了住院沒向學校請個一天病事假,教學成績突出,她説:“為了民族貧困山區的教育,即使倒在講台上,長眠於華坪的沃土之中,也無怨無悔”。吃苦在前,那裏最需要就到那裏,無私奉獻,張老師為我們樹立了榜樣。

我要學習她愛生如子,精心教育學生,輔導學生;;學習她淡泊名利、無私奉獻、不求回報的崇高境界;學習她熱愛生活、艱苦奮鬥、樂觀向上的優良作風;學習她愛崗敬業、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的高尚品德。作為一名彝良的職高教師,我要牢記使命,教書育人。以張桂梅同志為榜樣,立足崗位,開拓進取,努力做好本職工作,為黨和國家培養更多的有用人才而奮鬥。

2023感動中國顧誦芬事蹟學習心得 篇11

“感動中國”年度人物頒獎晚會,就像早春約會在中央電視台如期播出。通過投票等多種方式在全國範圍內評出年度人物事蹟,在晚會現場陸續與觀眾見面,分別用他們不同親身經歷講述了感動中國真實故事,用感動力量再次喚醒了心靈春天。

感動是人類最直接一種情感。生活中總會有那麼一些人,時時感動着我們。他們是宋兆普、黃大年、王鈺、鄧迎香他們是一個人,他們是一羣人;他們是一種精神代表,他們在用一種心靈力量,喚醒沉睡春天。

我們常説,好人就在身邊。“感動中國”人物也都來自我們身邊。它傳遞出了中國人好人觀,行善觀。“勿以善小而不為”,積小善者必成大德。在生活裏,我們感動中國觀後感與往年一樣,感動中國總影響着千千萬萬中國人。在這些感動人物中有國之大器精英,也有百姓草根凡人,但卻都以不同偉大事蹟感動着這個民族人民。又是一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頒獎晚會,我內心再一次受到了激烈撞擊與神聖洗禮,在感動與眼淚交織背後,我收穫不僅僅是文字上樸實與感動,更多是內心中無法言喻那份震撼與動容。

作為幼兒園教師,我對感動中國中是教師職業感動人物也會有更多感觸。莫振高就是一位打心眼裏佩服和尊敬人物。他是學生口中“莫爸爸”“校長爸爸”,是廣西都安高中原校長。都安是全國貧困縣,這個大山裏瑤鄉,有着眾多因貧困上不起學孩子。莫振高將“讓瑤鄉兒女走向世界”作為自己座右銘,任教三十多年來跑遍每一位貧困生家,將瞭解情況一一記錄在冊,並用自己微薄工資資助了近300名學生,圓了他們大學夢。

然而,自己工資畢竟只是杯水車薪。面對數量眾多貧困學生,這位從未向別人伸手“莫爸爸”走上了“化緣”之路。他利用休息時間,來到全國各地機關、企事業單位,做演講、做動員,只為通過社會力量,幫助更多瑤鄉兒女走出大山。就這樣,莫振高一共籌集了3000多萬元善款,讓1.8萬貧困學子圓了大學夢。最後因積勞成疾,莫振高於3月9日突發心臟病去世。他“化緣”之路改變了數以萬計貧困孩子命運。就是這樣一位平凡老師用生命譜寫出了人民教師關榮與偉大,讓我們看到了國人一種從物質至上到精神至上轉變。

2023感動中國顧誦芬事蹟學習心得 篇12

向榜樣學習,堅定信仰,忠誠於黨。堅定的信仰是共產黨人的思想靈魂和精神支柱,是指路明燈和動力源泉,也是黨員幹部堅定理想信念、抵禦各種誘惑的決定性因素。正是這堅如磐石的精神之鈣,才鑄就了無數革命先烈的錚錚鐵骨,鑄就了新中國不屈的脊樑。然而,隨着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受社會上不良風氣影響,我們一些黨員幹部信仰缺失、信念動搖、精神懈怠,面對各種各樣的誘惑,面對事業上的困難挫折,面對所謂“成功人士”,忘記了入黨的初衷,忘記了為人民服務的誓言,只記住了自己所謂的不如別人,覺得不如別人混得好,不如別人生活好,不如別人有地位,不如別人有面子,種種的對比,使對待工作缺乏熱情,對待事業缺乏信心。堅定信仰,就有力量,這點在支月英身上體現的更為直接。堅定信仰,讓道路更明確、思想更端正,永懷赤子之心,堅信黨的路線、綱領不動搖,用“四個自信”武裝自己的思想意識,凝聚成強大的信仰之力,推動黨和國家的建設不斷前進。

向榜樣學習,立足本職,愛崗敬業。測繪行業是一個集體,強調的是團隊精神,每一名同志都在其中擔負着自己的職責。任何一個崗位上的疏忽大意都有可能影響到單位的正常運轉,甚至會給集體和國家造成重大的損失。有的人老是抱怨自己的工作崗位不好乾不出成績,想換好單位好崗位,可是卻從來不捫心自問,到底有沒有一心撲到自己的崗位中去,有沒有不斷的學習提高讓自己能把本職工作幹好幹精。支月英連續36年如一日堅守在大山深處,用自己的行動告訴我們,只要有高度的責任心和始終如一的恆心,即使在最平凡的崗位上,也能幹出不平凡的業績來。向榜樣學習,甘於奉獻,無悔青春。支月英紮根深山36年,為了山村教育無私奉獻艱辛付出,這樣的奉獻精神同我們測繪行業薪火相傳的測繪精神是一致的。“熱愛祖國、忠誠事業、艱苦奮鬥、無私奉獻”的測繪精神是我們測繪地理信息行業獨有的文化內涵,是測繪人在日復一日的辛勤工作中踐行的行為準則,提煉的精神成果。作為經常出野外工作的我們也時常能感受到那一份遠離家鄉、遠離塵世的`孤寂。當面對繁華的誘惑,面對親情的炙烤時,我們要向榜樣學習,牢記自己肩上的神聖使命,不求回報,默默奉獻,用自己無私的付出換來單位的進步,換來大眾的便利,換來社會的快速發展,我們的個人價值也在其中得到了最大的體現。

榜樣的力量無窮大,它就像一盞明燈為我們照亮了前進的道路,在今後的工作生活中,我們要嚴格要求自己學榜樣、趕榜樣、當榜樣,要反思不足,改正不足,把自己的思想當成一把生鏽的刀,把支月英的精神當成磨刀石,反覆砥礪,讓我們的思想更純潔,更堅定。同時,堅守平凡的方位,努力學習、加強創新,以服務羣眾和擔當作為使命,不忘初心,繼續前進。

2023感動中國顧誦芬事蹟學習心得 篇13

説到鍾南山爺爺,沒有人不懷有敬愛之心。因為他有一腔赤子熱誠,一身高超醫術,一片赤膽忠心,他被民間稱為“民族脊樑”。

我本不認為“逆行”是一個褒義詞,逆的反義詞是順,“順”才是人們喜歡的詞,明知道不可為而為之,前方有危險,還要向前衝,誰喜歡呢?但鍾南山爺爺是個例外!

新冠病毒十分可怕,如果被不幸染上,病毒就會慢慢吃掉你的肺,沒有肺就不能呼吸,最後人就會缺氧而死,目前還沒有可以預防、治療新型冠狀病毒的藥物。鍾南山爺爺説:“如果沒有什麼事,這段時間就呆在家裏,不要出門,更不要去武漢。”

在武漢陷入危難時刻,在國家面臨危險時刻,總需要勇往直前的逆行者,84歲高齡的鐘南山爺爺不顧個人安危,奔波武漢,在一線奮戰,以他的身份和年齡,都不用親自忙碌,但他不怕,“逆行”一下子成了熱詞,讓人感動,讓人追捧。他工作了一天後在地鐵餐車上疲備地睡着了。

鍾南山爺爺説:“把最重的病人送到我這來。”從前是這樣,今天還是這樣。這是怎樣的情懷?這不正是名族的大義,國家的脊樑才有的仁愛之心嗎?

鍾南山爺爺之所以受到大家的信任,不僅在於他捨身忘我的戰鬥精神,還在於他勇於説出真相,敢於告訴大家事實。他的逆行,改寫了“非典”的結局,他的逆行正在一步步逼倒“新冠病毒”。他説:“在困難面前不能扯淡。”他的心中,有信念。

他承認自己也會錯,發現錯了,但他會保持冷靜,遵守科學精神,敢於糾正。這比那些明知道自己錯了,還諱莫如深,咬牙嘴硬的專家,不知道要高出多少!錯了,就要承認並改正,這是國小生都知道的道理。

84歲的鐘南山爺爺,有院士的擔當,有戰士的勇猛,有國士的威嚴,他有滿腔責任為國為民,才讓國人為之肅然起敬。

2023感動中國顧誦芬事蹟學習心得 篇14

近日,湖北來鳳縣95歲老黨員、戰鬥英雄張富清,入黨71年來,不忘初心,對黨絕對忠誠,在艱苦山區奉獻了畢生精力的故事廣為人知,感動了無數人。張富清轟轟烈烈戰鬥,平平淡淡生活,盡顯淡泊名利、無我無私的英雄境界。

他用自己的樸實純粹、淡泊名利書寫了精彩人生。“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戰爭年代,他英勇無畏,槍林彈雨中立下赫赫戰功;建設時期,他主動紮根偏遠山區一心為民;離休之後,他從不居功,不向組織提任何條件……他把老百姓對黨和國家的期望,都化作默默灑下的汗水。為黨分憂、為國奉獻、為民服務,是張富清始終如一的堅守。他用紮根山鄉的選擇和兢兢業業的付出,交出了一名老兵、一名黨員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宗旨的赤誠答卷。

他用自己的樸實純粹、淡泊名利立起了共產黨人的精神標杆。張富清的一生,從沒有一刻躺在功勞簿上。在部隊,張富清保家衞國;到地方,張富清為民造福。糧食局、三胡區、卯洞公社、外貿局、建設銀行……從轉業到離休,數十年如一日,張富清就像一塊磚,哪裏需要就往哪裏搬。更難能可貴的是,他認為,做這些,只是共產黨員的本分,根本不值得誇耀和“顯擺”。軍功章,他壓進了箱底,就連對至親好友都不曾提及。60多年來,張富清刻意塵封功績的選擇,彰顯了一名共產黨員的名利觀、榮譽觀與責任觀。

“無私,然後能至公;至公,然後以天下為心矣。”為黨分憂、為國奉獻、為民服務,是張富清始終如一的堅守。英雄無言,他的光輝經歷卻擲地有聲。張富清平凡而偉大、普通又崇高的人生故事,一輩子初心不改、本色不變的感人事蹟,猶如一座樸實巍峨的精神豐碑,照亮了我們前行的路。

2023感動中國顧誦芬事蹟學習心得 篇15

我覺得,正是這xx屆又xx屆感動中國的人物,還有那千千萬萬雖然沒被頒獎,卻擁有着同獲獎者一樣品格或成就的人們,讓我們這個社會變得更加温暖,讓我們可以活得更有尊嚴、更有安全感,讓這個社會變得更加美好,更加充滿了希望。

讓孩子們看感動中國頒獎盛典,不僅僅是為了積累寫作文的素材,應該讓他們明白,我們為什麼要有這樣的頒獎盛典?讓他們寫下內心真正的感動,讓孩子們的心靈從此種下一顆美好的種子,種下一顆善良、勇敢、無畏、追求真善美的種子,在以後的日子裏萌芽生長、開花結果。

當一個人具備了助人為樂的美德,有了甘心服務他人的品格,有了奉獻社會的責任,有了為國為民的信念,那麼,他的心胸將更加廣闊,他的境界將更加高遠,他未來的成就將更加不可限量。

因為找到了生命意義的人,明確了自身價值所在的人,會更有力量,會更有自律,會更懂得提升自我,因為唯有如此,才能實現自身價值,完成自己確定的使命。

如果你覺得我以上説的都是口號,如果以為都是空洞的説教,那我很遺憾。我希望每一個家長,儘可能引導着孩子向着更高遠的目標進發,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

感動中國,感動你我,讓我們記下他們的名字,也記下他們的豐功偉績,更重要的是,讓更多的人向着更好的自己開啟嶄新的路。

2023感動中國顧誦芬事蹟學習心得 篇16

張順東、李國秀夫妻倆都是一級殘疾。丈夫右手和雙腳先後截肢,只剩下一隻左手;妻子生下來就沒有手,只有一雙腳。在常人眼裏,他們並不適合組建家庭。

“當初,我到她家提親時,她哥哥不同意,她本人也不同意,怕兩個殘疾人在一起無法生活。”張順東説,他並沒有放棄,最終以真誠打動了她,組建了這個特殊的家庭。

結婚後,他們經歷了短暫的甜蜜,但生活中的各種困難相繼而來。家裏貧窮、住房破舊,感覺“日子過得像爬大山一樣難,兩人想死的心都曾有過,覺得自己的命實在是太苦了”。

隨着兩個孩子的出生,一家人生活更是雪上加霜。李國秀常常流着淚説:“我這一生最大的虧欠,就是不能給孩子一個擁抱。別人家的孩子都是用雙手抱大的,而我家的兩個孩子是用雙腳抱大的。”

“我是你的手,你是我的腳”

家中有小是個寶,兒女是全家人的希望。“決不能把貧困傳給下一代,再苦再難也要供孩子讀書。”

不論天陰還是下雨,常常是別人還沒有起牀,夫妻倆就上山找豬草,下地種莊稼。

“靠養牲口、種莊稼增加收入,是我們靠自己努力能夠做到的。”張順東説,妻子雖然沒有雙手,但她的腳像手一樣靈活、有力,煮飯、喂牲口、針線活等家務,她樣樣能幹;除草、收花生、種紅薯等農活,她樣樣在行。

夫妻同心,黃土也能變成金。面對困難,張順東總鼓勵妻子説:“我是你的手,你是我的腳,沒有什麼坎過不去。”夫妻倆就這樣相互扶持着走過了一個個春夏秋冬。

春天,他在山溝山窪圍水,她在稻田裏用腳插秧;夏天,他修枝打杈,她在地裏除草;秋天,他用一隻手掰包穀,她揹着籃子站在地裏接着;冬天,他劈柴、生火,她縫補衣服、教孩子讀書。

“生得再平凡,也是限量版。”張順東説,身體殘疾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直面生活、改變命運。所以,在自身奮力拼搏苦幹的同時,他還擔任殘疾人聯絡員,為村裏的87户97名殘疾人提供聯絡服務。他堅信,一根草頂一顆露水珠,只要自立自強、奮發向上,每個人都會像小草一樣活下來,殘疾人一樣能夠脱貧奔小康,過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2023感動中國顧誦芬事蹟學習心得 篇17

感動中國是一個不一樣的節目,它能讓我們知道那些英雄故事,每一篇故事都催人淚下,觸動着我們的心靈,其中最讓我感動的是陳斌強。

陳斌強,一個偉大的老師,因為母親得老年痴呆症走失尋回後,所以他決定將母親綁在身後,騎着電瓶車每週往返於30公里的山路中,照顧母親5年如一日。他的事蹟經過廣泛傳播之後,學校決定將陳斌強工作地點從鄉鎮調到縣城。

看到了他的故事,我的眼眶裏已經有淚水在打轉了,我很佩服他對媽媽的一份孝心,雖然有諸多不便,但他還是一心一意,堅持一直揹着母親上下班,他説過一句讓我印象最深的話“孩子是可以等的,可是我媽媽,卻沒有時間等了。”讓我頓時潸然淚下,我也在心裏暗暗下決心:長大了,一定要好好地孝敬爸爸媽媽,他們為我們付出的太多了。看完後,我又在網上看了關於他的新聞,他在QQ空間裏這樣寫道:“不過是一個兒子孝順母親,世間最普通的事兒,怎麼就能引起那麼大的轟動?想來,也許是很多子女雖心裏裝着父母,卻由於種種原因,不能在父母身邊盡孝,所以心存愧疚的緣故吧?”

張麗莉,一個關愛學生、無私奉獻的好老師,她愛孩子勝過愛自己。20__年5月8日,張麗莉在失控的汽車衝向學生時,一把推開了兩個學生,自己卻被車輪碾軋,造成全身多處骨折,雙腿高位截肢,現已逐漸康復。

我很感動,這時候我想起了一句名言“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這句話説的沒有錯,張麗莉老師的班上有一位同學,他超級不喜歡語文,張麗莉就特意在課堂上讓他朗讀課文,並當着全班同學的面微笑着誇他“聲音有磁性,很好聽”。一段時間之後,那名同學的語文學習成績明顯提高。我覺得她很了不起,這時我只能用兩個詞來形容她“臨危不懼、捨己救人”。

感動中國,感動我們的心!

2023感動中國顧誦芬事蹟學習心得 篇18

愛是一種付出,一種幸福,愛是神聖不可分割的東西。愛有廣泛的寓意。愛令人內心無比温暖。

愛是一種付出,在感動中國的十大人物評選中。有一位老人名叫林俊德,他給我們留下的第一印象是在醫院的病牀上,行動困難。可是他是一位制核人員,他有堅強的毅力,一種不怕苦,不怕死的精神令人歎服,他在臨死前也要完成核試驗。他説“我雖然時間不長,但是我也要完成自己該做的我一定不能給後人留下麻煩”。這是他説的一番話,他的這番話打動了在場的所有人,所有人都煽然落淚他是我們心中的制核英雄他只能用一句話來形容“縱死終令汗竹香”。

愛是一種幸福,有一種愛叫做幸福,有一種愛叫做母愛,有一種精神叫做堅持不懈,永不言棄。一位中學的語文教師,他是一位家喻户曉的孝子,母親心中的好兒子,他用他的堅持不懈一反無常的照顧一位老年痴呆症的母親,他從沒有叫苦叫累,他也沒有因此而耽誤他的工作,同樣,他的這種精神也只能用一句話來形容“孝更絕倫足可訡”。

愛是神聖高尚的東西,有這麼一位剛從北京大學畢業的大學生,被分到農村工作,他的職業是教書,他在這裏用愛教會了孩子們該怎樣去愛。原本二十八歲之前的她是她工作結束的時間,可是當她走到離教室不遠的山坡上的時候,她的身後卻發生了令她意想不到的事情,那就是動聽的讀書聲,正是這悦耳的讀書聲把她的心徹底留在了這裏,留在了這貧窮的山村。

此後,她與同學產生了一種親如母女的關係,同時她用她的特有的一種精神拯救了她的學生,也讓她在高位截癱,他就是最美鄉村女教師——張麗莉。她的這種精神被譽為“冰雪為容玉作胎。

他們都用自己的心點亮了別人,點亮了世界。奉獻了自己,使全世界充滿温暖。

蒲公英的生命在風中延續,荷葉的生命在愛中延續,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

2023感動中國顧誦芬事蹟學習心得 篇19

今晚,我觀看了感動中國十大人物頒獎典禮。在這十位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張桂梅了。

12年來,張桂梅同志為1804名學生圓了“夢”,她是大山裏當之無愧的“圓夢者”。我們要以張桂梅同志為榜樣,爭做“圓夢者”。

要有“圓夢”的赤誠心。她是學生們心裏的“張媽媽”。“世上只有媽媽好”,正是張桂梅同志把孩子們視為己出,才有了這樣深沉的愛。這背後是一顆黨員的赤誠之心,把對黨的忠誠化作對人民最真實的愛。用心用情為人民服務的具體表現是把羣眾當親人和家人。在為民實踐中,我們要有這樣的自覺和態度,讓羣眾少跑腿,自己腳下多沾泥,堅實步子;讓羣眾多開口,自己少插話,耐住性子;讓羣眾少為難,自己多辛苦,厚實裏子。要跨前一步,主動為羣眾的就業、醫療、養老、住房等關切提早謀劃,及早落實,多一些“暖心包”“温馨袋”,少一些消極應付,把忠誠和熱愛融入到為民的點滴之中,融入到為民的“圓夢”之中。

要有“圓夢”的硬本領。張桂梅同志帶領華坪女中每年都能取得優異的成績。打鐵還需自身硬,為民還要有能力。“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要化解這一矛盾,沒有本領是不行的。斗轉星移,“能”要與“時”進,要更強,這樣遇事才不會一籌莫展,而能迎刃而解。一方面,我們要加強學習,向羣眾學,向先進學,向優秀學,尤其要深入學習理論知識,充分發揮好黨的理論指導實踐的優勢。另一方面,我們要加緊到為民的事上去練。積極到艱苦邊遠地區和基層一線去,在具體事務的“練”中不斷錘鍊意志,總結經驗,提升能力。孰能生巧,幹得越多,經驗就越豐富,短板就能補得越齊,本事就越高強。

要有“圓夢”的無我境。張桂梅同志以學校為家,把培養學生作為一生追求。即使學生們離開了校園,成家立業,她也時刻關注着她們的人生和成長。無我無私,白璧無瑕。在為民“圓夢”的路上,我們要涵養這樣的境界,要以百分之百的堅定、百分之百的力量、百分之百的奮進,全心全意、不留餘地為民做好每樁事,幹好每茬活,答好每張發展卷。為民無止境,一些民生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多做“夯根基、打基礎、管長遠”的潛績。面對這樣的事業,我們更要踏踏實實、無怨無悔、久久為功地埋頭苦幹,把追求潛績作為內心為民擔當的“基石”。有這樣的“基石”,我們就能去除浮躁之氣,真正行穩致遠。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讓人民羣眾生活更美好,就是圓了人民羣眾的夢,也是圓了每個黨員幹部的夢。

2023感動中國顧誦芬事蹟學習心得 篇20

今晚,我觀看了感動中國十大人物頒獎典禮。在這次頒獎典禮中,有為了中華民族付出了一切的科學家于敏;有為了山區孩子的前途而放棄優越條件去艱苦的地方教學的朱敏才、孫儷那夫婦;有堅持做好事30年的炎黃張紀清;有跟聽力障礙的兒子同桌20xx年的母親;也有為了新疆的和平不畏犧牲的警察木拉提等等,其中令我印象最深而又讓我最感動的是警察木拉提和炎黃張紀清。

木拉提是一民警察,這是一個光榮的職業,同時也是一個極其危險的職業,木拉提跟他的同事們每天有任務,每天都不分晝夜地工作。因為他們在新疆,眾所周知,新疆是恐怖根據地,所以有很多恐怖以及各種各樣的壞人,每年都有許多無辜百姓受到傷害,但因為木拉提以及他的隊伍,使得老百姓能在這裏安居樂業,雖然木拉提他們很可能在某次任務中殉職,但他們依然不畏犧牲不分白天黑夜地工作,木拉提的許多戰友都因為執行危險任務而犧牲離開了我們,但木拉提依然為了和平與恐怖勇敢戰鬥着。

還有一位也令我非常感動的人物炎黃,炎黃的真名叫張紀清,是一名普通的老百姓,他為孤兒院,學校,災區捐贈了許多資金,每次捐款都以炎黃的化名填匯款單。他原本有三百平米的房子,可他為了捐款,賣了房子,住在70平米的屋子裏,默默地堅持做好事。因為他每次捐款都用化名炎黃,人們找了他三十年,直到20xx年因為他在銀行匯捐款時摔倒被送去醫院,人們看到他撒落地上的匯款單才知道他就是默默做了三十年善事的炎黃。

三十年來,他一共捐了幾十萬元。當主持人問他每次捐款時都怎麼想,他卻説:捐款只是一個小事,很多人在捐,只是我捐的時間長了一點而已。他讓我倍受感動的地方是他做了三十年的好事卻從不留名,其實他的真名是張紀清,正如主持人給予他的頒獎詞:是一個善良的背影,匯入茫茫人海。你用中國人熟悉的兩個字,掩蓋半生的祕密,你是紅塵中的隱者,平凡的老人,樸素的心願,清貧的生活,高貴的心靈。炎黃不是一個名字,是一脈香火,你為我們點燃。

看完頒獎典禮,我內心久久不能平靜,他們都是如此平凡的人,卻又那麼偉大,他們值得我們敬佩,我們都應該學習他們,我們每個人都應該為社會貢獻出應有的一份力量!

2023感動中國顧誦芬事蹟學習心得 篇21

吳天一院士在青藏高原工作和生活60多年,從他身上折射出來的就是堅定和堅守。吳院士是我們新中國第一代少數民族大學生,大學畢業之後到現在60多年,一直工作在青藏高原,推動了我國高原醫學從無到有、由弱變強。_世紀50年代末,吳院士和他的妻子響應黨的號召,來到高原建設青海,新中國成立之後,全國各地五湖四海建設大軍來到青海建設青海,吳院士發現這些建設者都不同程度的有高原不適症,特別是心慌、頭疼、胸悶等高原反應而痛苦不堪,甚至獻出了寶貴生命。作為一名醫生的他,當時他下了一個決心,説我要攻克高原病,我要守護高原人民和高原建設者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這個決定他矢志不渝,正如他個人所言:“我一生只做一件事,高原醫學研究。”這是他的初心,也是他一生的價值追求。

當時高原病在我國醫學研究領域還尚屬空白,在超過半個世紀的高原醫學研究的生涯中,吳院士常年與高山、冰川、雪地、草地為伴,遭遇過多次的車禍,他本人也有14處骨折,兩次與死神擦肩而過。剛才短片裏他也説到,耳朵鼓膜曾經被擊穿,40多歲的時候就罹患白內障,這60年來他不僅走遍了青藏高原的大部分地區,還在安第斯山、洛磯山、天山、帕米爾和喜馬拉雅等地進行了長期的綜合考察和探索,不畏艱險、嚴謹治學的求學精神,使他成為了一名真正的高原人。可能大家也注意到了,吳院士的民族是塔吉克族,所以他大學畢業後回到了新疆,又來到了青海。20世紀80年代,吳院士父母、妹妹都去了美國,而且定居在美國,美國科羅拉多大學和玻利維亞高原所都曾邀請他去那裏工作,但他毅然放棄了美國綠卡。他説我的一生要奉獻於青藏高原。20__年,青海玉樹發生了7.1級的強烈地震,年逾古稀的吳院士,不顧同事和家人的勸阻,帶領醫療隊連夜奔赴災區。他説,這是世界最高海拔地區的地震,我們要以共產黨員的精神戰勝高原地震災害,在災區他往返救治點,指導搶救高原病患者,輾轉醫療點講解高原病防治救援知識,深入臨時居住點宣傳防病科普知識,並在震後全面總結面向國際介紹高原醫學救援的經驗。吳院士就高原醫學知識宣傳、防治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

但是吳院士為什麼要紮根在青藏高原投身高原醫學研究?

我想正是因為他為民服務的初心,矢志報國的理想,求實進取的追求和甘於奉獻的品格。在漫長艱辛的奮鬥歷程中,他用腳丈量大地,用心服務人民,用科學報答祖國,用最真實的經歷和最昂揚的精神踐行了一名共產黨員的初心使命,展現了一名高級知識分子赤誠的家國情懷,詮釋了一名醫生敬佑生命、救死扶傷、甘於奉獻、大愛無疆的崇高的職業精神。

2023感動中國顧誦芬事蹟學習心得 篇22

在中國,我們常常會提倡德藝雙馨,中國對於品德是十分重視的,同時還究竟“忠”和“孝”。這也是楊振寧之前被一些根本不知情的人所詬病的地方,他們説楊振寧老了才知道回國養老,沒有對國家做出貢獻。那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真的不是!

在1971年,楊振寧在報紙上看到,美國“禁止國家”的名單當中劃去了中國。於是,他立馬申請回國,成為了第一位訪華的學者。回國後,國家領導人接近了他,還和他談了很久很久。從那之後,幾乎每年他都要回國,並且成為了中國溝通的橋樑。

上世紀70年代的中國正處在特殊時期,很多家庭還在温飽線上掙扎。而楊振寧呢?他拒絕了馬里蘭大學提供的高薪職位,把美國唯一的房產賣掉,捐給了中國的科學和教育事業,同時把清華大學給他的工資收入也全部捐掉了。甚至後來清華大學給他住所,他也只要居住權,而沒有要所有權。

除此之外,他從80年代起,就開始在中國旅居,利用自己的影響力,籌集資金給各大高校建造頂級的實驗室,建立高等研究院,其中清華高等研究院現在已經是世界頂級的研究機構。

同時,他還為國家在海外招募大量頂級的科研人才,比如:現在清華著名的姚班“計算機科學實驗班”,是由圖靈獎獲得者姚期智建立,為國家培養了大量的頂級計算機人才。

無論是招募人才,還是募集資金建立一流實驗室、高等研究院,甚至是發起設立給科學家頒獎的各類組織,他50多年如一日地堅持着,同時也沒有放棄學術研究。他還幫助清華建立起了凝聚態物理系,在研究條件不足的情況下,始終如一地堅守在科研的第一線,並發表了多項成果。

而另一件讓他進入公眾視野的事情就是反對對撞機,實際上,他在剛回國時,就被邀請去探討中國是否應該建立對撞機的事宜。比如,在1972年,當時參與會議的科學家中,只有楊振寧一直在反對建造對撞機。

他認為,當時中國很貧窮,能花錢建造的對撞機都是西方國家十多年前淘汰的技術水平,即便是建造了也得不到什麼巨大的成果,不如省下這些錢去發展計算機、芯片半導體、生物、機械工程方面的領域。

楊振寧還有很多不為人知的貢獻,很難用一篇文章全部書寫完。20__年度的“求是終身成就獎”頒給了他。20__年9月22日,在清華大學,由清華大學、中國物理學會、香港中文大學聯合主辦的楊振寧先生學術思想研討會――賀楊先生百年華誕,國家也特意為這位偉大科學家送上了生日祝福。

2023感動中國顧誦芬事蹟學習心得 篇23

又是一個收穫的季節,祖國母親即將迎來六十歲華誕。六十年間,中華兒女孜孜不倦;六十年間,華夏大地翻天覆地;六十年間,社會主義蒸蒸日上。一路走來,祖國母親始終以一種嶄新勇敢的姿態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始終以頑強的毅力和不懈的努力來告訴世人,中華民族是一定能繁榮富強的。您聚集了當今世界上最多最廣最大的人氣,和平與發展是您熱切表達的心聲!您不卑不亢、不躁不驚,坦蕩豁達、深邃閒靜,不管風吹雨打昂首闊步於新世紀的大道!

還記得60年前剛建國時,各行各業百廢待興的爛攤子嗎?從建國初期的滿目瘡痍到擁有躋身世界500強的企業,中國的經濟乘風破浪,勇往直前。建國的六十年是農業結構調整成績卓然的六十年,是工業突飛猛進成為世界工廠的六十年,是科技日新月異從仿製到引領的六十年,是國防力量不斷增強維護祖國統一的六十年,更是人民生活多姿多彩日益富庶的六十年。

金秋十月,喜迎國慶。在這個普天同慶的節日裏,也為電建一公司走過51年的風風雨雨而驕傲。黑夜裏的萬家燈火,有我們辛勤員工的一份功勞。人們的歡聲笑語中,我們能體會到自豪。不曾忘記,每個員工在現場忙碌的身影,高空、高壓的危險,他們沒有懼怕;不曾忘記,每個員工與親人告別的場境,一年四季的奔波,他們沒有怨言。這就是電建一公司員工的精神——為了祖國的進步,為了人民的利益,他們甘願付出自己的一切。12六十年的建國曆程,表達了中國這個東方大國和平崛起的信心,向世界展示了中國的精彩與繁榮;六十年的建國曆程,摘掉了中國“東亞病夫”的帽子,贏得了世界的喝彩。在祖國經濟的發展歷程中,每一個人、每一個企業都貢獻着自己的一份力量。正是這數十億力量的匯聚,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不再是夢想,中國人民必將迎來明天更加美好的陽光。

2023感動中國顧誦芬事蹟學習心得 篇25

女排姑娘們的成就,靠的不僅是拼搏精神,更是每一項技術環節的紮實和到位。而在每一場比賽之後,郎平都會謙虛地總結球隊的不足,表示要學習對手的優點。這絕不是故作姿態,保持學習的心態,正是郎平和這支球隊能不斷進步的原因之一。由此可見,幫助中國女排在賽場上不斷取得勝利的,是高超的專業技能和積極的學習態度。回過頭來看,這麼多年,男足和男籃不是不想“拼”,而是“拼”不出來。每每在關鍵時刻,基本功的不紮實、準備工作的粗糙,總會讓他們感到力不從心。所以,學習女排精神,光靠喊口號可不行。時代在變,對女排精神的理解和詮釋,當然也該與時俱進。在競爭越發激烈的當代體育領域,中國女排為何總能再現輝煌、帶來驚喜?科學的訓練比賽、專注的職業態度,都是應該被補充到女排精神裏的內容。無論如何,真正熱愛、關心中國女排的人們,更應該多去賽場為這些可愛的姑娘搖旗吶喊,帶動球市的發展。當然,時代在變,女排精神的底色不會變。對我們每一位普通人來説,學習女排精神,不該只是放在嘴邊,而應勤勤懇懇地做好本職工作、踏踏實實地提升專業技能。唯有如此,女排精神才能一代代傳承下去。

2023感動中國顧誦芬事蹟學習心得 篇26

周秀芳,20__“感動湖南人物”,懷化市第四屆“十大道德模範”。她已古稀,卻甘於奉獻,支教扶貧,募款建十校。

20__ 年,為了實現自己的“支教夢”,從浙江省寧波市江東區李惠利國小退休的周秀芳放棄高薪返聘機會,來到漵浦縣北斗溪鎮支教。兩年裏,她籌款300餘萬元,讓一個又一個愛心學校在漵浦的大山深處拔地而起。

“我永遠不會忘記第一次到桐林國小考察的情景。當時正下着雪,30 多個孩子擠在教室裏,小臉凍得發紅,渾身瑟瑟發抖。”回憶起20__ 年3 月在北斗溪鎮桐林國小看到的那一幕, 周秀芳説,她看到的是永遠也忘不了的情景:教室是用茅草棚搭建起來的, 沒有玻璃窗, 沒有水泥磚頭,孩子們蜷縮在火盆旁,聽着一位拄着枴杖、口音濃厚的老先生講課,這也是桐林國小唯一的老師。

見此情景, 周秀芳當即決定,留在北斗溪鎮支教。

漫漫助學之路,並沒有想象的那麼簡單。來回學校的路坡陡彎急,有恐高症的周秀芳上下山坐車都要閉着眼睛;山上的學校是茅草棚子,四面透風,古稀之年的她身體明顯吃不消;山裏的學生住得分散,走訪一個學生要走半天路,每天她都累癱在學校……

勞累、艱辛,並沒有阻擋住周秀芳前進的腳步。“聽着活潑可愛的孩子叫我一聲‘周奶奶’,我覺得再苦再累也是幸福的。”周秀芳説,就這樣,她留在了桐林國小。

僅僅支教,並不能完全改變孩子們的境遇。為此,周秀芳將在漵浦的所見所聞做成幻燈片,發到微信朋友圈裏,希望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大山裏的孩子們。周秀芳早年的學生、愛心人士張剛在朋友圈看到愛心召集後,專程從上海趕到北斗溪鎮去看望周秀芳。

“房子的門都關不住,風一刮裏面冷得刺骨。並且房子看上去隨時都有倒塌的危險。晚上四處都是黑咕隆咚的,看着都害怕。”採訪中, 張剛告訴記者, 那一刻,他震驚了。

於是當即決定,捐資30 餘萬元重建桐林國小,並配齊學校的教學設施。

20__ 年4 月份,桐林弘盛希望國小開始動工了。作為支教老師的周秀芳,一邊教書,一邊監督建設進展。

“老師的大愛情懷深深感染着我,我一定要把這種精神傳遞下去。”回去後,張剛把所見所聞告訴身邊好友。大夥一致決定,再在北斗溪鎮捐款建一所希望國小。

20__ 年9 月,這兩所三層樓高的希望國小全部建成,學生們全部搬進了新校舍。

周秀芳支教的故事,感染着一批又一批人。

愛的火焰,在漵浦已燃起燎原之勢。在兩年多的支教時間裏, 周秀芳愛心團隊先後籌集302 萬元愛心款,在北斗溪鎮牽線建成了10 所高標準的村級希望國小。1700 多名孩子搬進新教室,穿上新校服,背上新書包,有了新文具。愛心人士還結對幫扶212 名貧困生上學,將直至其大學畢業,累計資助已達400 餘萬元。

愛心零距離,温情天下傳。古稀奶奶周秀芳,用她的大愛情懷,在異鄉漵浦,為大山裏的孩子們點燃了希望之燈。

2023感動中國顧誦芬事蹟學習心得 篇27

2月18日晚,在央視播出的“感動中國20xx年度人物”頒獎盛典上,3位來自四川的候選人入選“感動中國20xx年度人物”,他們是危急時刻安全降落的英雄機長劉傳健、雪域郵路上的忠誠信使其美多吉和堅守扶貧一線的基層幹部張渠偉。(2月19日四川日報)

在“感動中國20xx年度人物”的現場,來自四川的3位候選人無疑是惹人注目的,相較於英雄機長劉傳健和雪域郵路上的忠誠信使其美多吉而言,堅守扶貧一線的基層幹部張渠偉卻更讓人側目。

在扶貧的路上,如同張渠偉一樣的扶貧幹部非常多,可以説這一份殊榮的獲得不僅僅是他自己,更是為更多堅守一線、奮鬥在一線的扶貧幹部獲得,這是對他們在基層一線扶貧攻堅工作的肯定,是對他們在自己平凡崗位上的堅守而點贊。

其實,不管是英雄機長劉傳健還是雪域郵路上的忠誠信使其美多吉,亦或者是堅守扶貧一線的基層幹部張渠偉,他們的身上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始終把服務羣眾、造福羣眾當成自己的首要工作,能夠讓自己紮根在“羣眾之中”,才能夠接地氣,通民氣,順民意。

世界上不是缺少偉大,而是缺乏發現偉大的眼睛。很多時候我們覺得他們的工作很普通,甚至已經成為一種習慣,但是當那些點滴匯聚成河,匯聚成海的時候,我們才感歎“繡花功夫”的精湛和偉大,正是平時功夫的積累,才能在關鍵的時候讓人意外,讓人感動。

事實上,堅守扶貧一線的基層幹部張渠偉只是基層幹部的一個“縮影”,也是眾多行業中的一個“縮影”,在這個“縮影”裏我們看到的是“心繫於民”的真誠,看到的是“一心為民”的真心,正是有了這種愛民至深,為民至誠的情懷,才能夠在自己的崗位上不斷地“深耕”。

感動我們的不是一剎那的芳華,而是那些點滴沁入人心的温暖,感動我們的不是他們嘴上説着多麼“漂亮”的話,而是他們在羣眾需要的時候幹着多麼“漂亮”的事,在“感動中國”中我們被觸及的是淚點,更是觸動我們心絃的為民之心。

“感動中國”給了我們更多感動的瞬間,也給了我們前進的方向,在未來的路上,期盼有更多的“扶貧式幹部”能夠繼續感動中國,感動你我,讓奮鬥成為幸福生活最美的聲音。

2023感動中國顧誦芬事蹟學習心得 篇28

我覺得,正是這一屆又一屆感動中國的人物,還有那千千萬萬雖然沒被頒獎,卻擁有着同獲獎者一樣品格或成就的人們,讓我們這個社會變得更加温暖,讓我們可以活得更有尊嚴、更有安全感,讓這個社會變得更加美好,更加充滿了希望。

讓孩子們看感動中國頒獎盛典,不僅僅是為了積累寫作文的素材,應該讓他們明白,我們為什麼要有這樣的頒獎盛典?讓他們寫下內心真正的感動,讓孩子們的心靈從此種下一顆美好的種子,種下一顆善良、勇敢、無畏、追求真善美的種子,在以後的日子裏萌芽生長、開花結果。

當一個人具備了助人為樂的美德,有了甘心服務他人的品格,有了奉獻社會的責任,有了為國為民的信念,那麼,他的心胸將更加廣闊,他的境界將更加高遠,他未來的成就將更加不可限量。

因為找到了生命意義的人,明確了自身價值所在的人,會更有力量,會更有自律,會更懂得提升自我,因為唯有如此,才能實現自身價值,完成自己確定的使命。

如果你覺得我以上説的都是口號,如果以為都是空洞的説教,那我很遺憾。我希望每一個家長,儘可能引導着孩子向着更高遠的目標進發,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

感動中國,感動你我,讓我們記下他們的名字,也記下他們的豐功偉績,更重要的是,讓更多的人向着更好的自己開啟嶄新的路。

2023感動中國顧誦芬事蹟學習心得 篇29

《感動中國》晚會1月20日在北京錄製,馬旭的頒獎詞由策劃劉凱根據集體討論的意見執筆撰寫。

對於馬旭,我們強調以最樸實的形式來表現,既不拔高也不刻意地塑造。我們就是非常樸實地把她的事蹟呈現出來,不説大話、空話、套話。

感動中國製片人朱波(中)和白巖鬆、敬一丹商量給馬旭頒獎環節 “感動中國”欄目組提供

白巖鬆和敬一丹20xx年來一直是《感動中國》的主持人,今年敬一丹已經退休了,很少主持節目,但是對於《感動中國》她非常認真。這次,正在照顧生病母親的她,專程從外地飛回來主持節目。白巖鬆和敬一丹的主持詞都由他們自己親筆撰寫。他們説,雖然每年主持很多節目,但《感動中國》一直是他們最期待、最看重的節目。他們的主持詞、現場採訪,全部都是他們獨立完成的,他們不希望策劃團隊代勞協助。欄目組每個人都是這樣,為《感動中國》傾盡全力,以一種神聖的心態來參與節目製作,傾盡各人專業能力的最大限度來完成每一個環節。

和馬旭面對面:老人的質樸、倔強讓節目組成員落淚

2023感動中國顧誦芬事蹟學習心得 篇30

20xx年,王婭偶然看到清華大學教授趙家和成立基金會,捐助甘肅貧苦學子的報道,深受感動。隨後,王婭很快將6000元助學金打入興華青少年助學基金會賬户。這樣的舉動讓基金會理事長陳章武記住了這位普通的天津電力退休女工。

甘肅省平涼市靈台縣一中的高一學生白雲成為王婭的捐助對象。20xx年3月,央視《朗讀者》節目紀念趙家和教授的錄製現場,陳章武第一次見到了王婭,王婭也第一次見到她資助的學生白雲。

陳章武回憶説:“那天在拍攝現場,我想請王婭女士作為愛心人士的代表上台出鏡,可她堅決不同意。王婭女士跟我講,見到那些孩子她就心滿意足了,不要讓孩子們有什麼精神負擔。”

20xx年初,王婭計劃着再拿出一筆錢,多捐助幾個孩子。然而20xx年3月份,王婭被查出患有胰腺癌。病魔來勢洶洶,當年6月,王婭又萌生捐出唯一一套房產、資助更多西部貧困學子的想法,來幫助更多的孩子。忍受着癌症的病痛折磨,王婭跟隨基金會踏上了甘肅家訪之路,只有她自己深知,對於她來説那也是最後一次出遠門了。當時他們去了學校和學生家裏家訪,看到了受捐助學生精神面貌煥然一新,學習勁頭特別足,王婭特別高興,渾然忘記了自己的病痛。

20xx年2月18日下午,西青區華亭麗園居委會的同志和王婭生前兩位好友來到王婭家,開門進屋,屋裏和以前一樣,用梯子做成的輸液架、許久沒騎的自行車、牆角還堆着準備給貧困學生寄去的衣物……一切都像在等待着王婭的歸來。書櫃裏擺着兩張打開的榮譽證書,分別是市文明辦授予的“天津好人”榮譽稱號和市婦聯授予的天津市三八紅旗手榮譽稱號。在王婭摯友陳海蘭收拾遺物的時候,發現客廳茶几上放着一個沒有拆開的大信封,上面印着“甘肅省靈台縣第一中學”的字樣。在大家同意後,拆開了這個信封,裏面是7封來自受王婭資助學生的信件。7名孩子在信裏寫了各自的近況,訴説着對王婭的感謝、思念和祝福之情。“親愛的王奶奶,您是無私的人,是太陽、是雨露,光芒照耀着大地,滋潤着我的心田,您用您的畢生心血來資助中國的貧困學生,這份恩情我此生難忘。此後,我定將用您資助的錢,好好努力學習,回報祖國、回報社會,決不辜負您的善心,我也會將您高尚的品質發揚光大!”一位名叫馮亞娟的同學在信中動情地寫道。“親愛的王奶奶,我一直記得您的話,要努力使自己活得有意義,在生活中也儘可能幫助別人。”信的落款是“您遠在西寧的孩子白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xuexi/4jz3m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