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學習心得體會 >

中學美術課心得

中學美術課心得

美術課是普通中學的一門基礎文化課,是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即美育的主要途徑。美育是社會主義教育的組成部分之一,是培養德、智、體、美、勞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新人的不可缺少的環節。美術課作為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的主要手段和途徑在中學教育中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中學美術課心得

首先,它通過審美教育提高學生對美的感受能力、鑑賞能力和藝術創造能力,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

馬克思歷來十分重視青年一代的審美教育,要求他們不但要掌握科學,而且要懂得藝術。認為藝術不僅能幫助人們認識世界,而且能鼓舞人們改造世界,去創造美好生活。他曾説過,社會的進步就是人類對美的追求的結晶。

審美教育對人們的潛移默化的作用歷來被許多有識之士所認識。我國著名的藝術教育家豐子愷先生曾這樣説過:“能用作畫一般的心來處理生活、對付人生,則生活美化、人世和平。”此為藝術的最大效用。眾所周知,美的事物在生活中處處都有,但並不是每個人都能感受和欣賞的,因為人們認識美、發現美和鑑賞美的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要通過學習、培養、訓練才能逐步得到、逐步增強的。雖説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但各人對美的內涵的認識卻大相徑庭,審美的情趣和品位更因人而異,甚至相距千里。要增加審美素養,就必須接受美的教育和薰陶,不斷積累和昇華對美的體驗。

中學生的心理和生理正處於發育階段,屬於從少年向青年過渡時期,他們求知慾強,可塑性大,通過美術課對他們進行系統的美術知識教育和技能訓練,對於提高他們的審美修養、審美感受能力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由於美術是直觀形象的視覺藝術,它的鮮明生動的造型、富有情趣的色彩和直觀感人的藝術特徵,較適合青少年身心發展的特點,因而它更能引起學生興趣,起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良好的審美教育對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乃至一生都具有積極的影響。

美術的審美教育作用早在古代就被人們所認識。我國在西周和春秋時期,教育制度已比較完備,在教育內容上,主要科目都有德、行、藝的內容,實際上包含了德、智、體、美幾方面的內容。封建社會晚期,美術雖然未被列為必修課,但“琴、棋、書、畫”卻一直作為士大夫階段—知識分子在文化素養方面自我完善的內容之一。但是,文化大革命期間,審美教育沒人敢提,愛美追求幾乎成了資產階級的專利。那時,中學生美術課得不到應有的重視,中學生美術教育事業發展緩慢,甚至出現了倒退。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中學美術教育事業也和其他各項事業一樣得到了重視,獲得了長足的發展。審美教育作為中學生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得到了人們的一致認識,中學美術課得到了全面恢復,被國家教委列為普通中學的必修課。

從人類生理和心理髮展的角度看,人們對美的需求是在精神上尋求心理平衡和自我實現的必然,它是人類生活的一種需要。人們要在生活中不斷地發展美、追求美、更好地創造美,就必然需要不斷地提高對美的感受能力、鑑賞能力和創造能力,從而充實、豐富和完善自己。中學美術課的審美教育作用正在於此,它的這一作用是中學其他課程所難以替代的。

第二,中學美術課通過審美教育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並促進其智力的發展。

中學美術課對中學生進行審美教育,提高他們對真、善、美與假、惡、醜的辨別能力,陶冶其道德情操,很自然地與“五講四美三熱愛”的政治教育融為一體,這無疑對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具有積極意義和作用。

比如有不少青年學生,由於缺乏文化素養和藝術鑑賞能力,他們對人體繪畫作品和裸體撲克、淫穢畫區別不清,容易把美當作醜,把醜當作美,有的人由於受到淫穢品的毒害而走上犯罪道路。通過美術課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和藝術鑑賞能力,可以使他們認識到:人體繪畫作品是為了突出表現人的形體美和人的內在活力,是對人自身的讚美和對生命的歌頌,它是一種健康的具有積極審美價值的藝術品,能給人以美的享受;而裸體撲克和淫穢畫刊宣揚的是低級趣味、尋求感官刺激,它們用純自然主義的手法甚至變態下流的方法故意宣泄性慾、褻瀆情愛,引導人們走向墮落。學生通過接受這種審美教育,有了辨別美醜的能力,就能自覺抵制淫穢品的侵襲,增強自身的免疫力;同時也能用正確的態度和方法欣賞人體美術作品,昇華自己的審美情感。這種審美教育可能會比講抽象的道理或硬性制止學生看淫穢品的效果更好。

由此可見,審美教育能使人心理健康、樂觀向上,精神生活更充實、更豐富,有助於良好的道德品質的形成。除此之外,中學美術課通過審美教育對智力發展也起着促進作用。美術課通過具體形象如線條、色彩、形體、結構、空間等繪畫語言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記憶、想象和創造能力,而這些能力正是智力的主要因素。豐富有趣的美術常識以及與之相關的歷史知識、民族風俗等內容又大大增加了學生頭腦中的知識容量,對發展智力大有裨益。

第三,中學美術課通過對學生進行美術知識教育和美術技能訓練,有益於將來的社會工作

隨着人類社會的發展,美術在社會中的作用越來越大,用途越來越廣,與人的生活聯繫越來越密切,除了繪畫、雕塑這些觀賞性藝術屬於純美術之外,生活中許多方面都與美術有關。譬如,要蓋一幢大樓,設計時必須考慮大樓的外觀,要考慮大樓的造型、色彩與周圍環境的協調,而造型、色彩就屬於美術範疇。大樓的設計者除了具備力學知識、土木建築結構知識外,還應具備一定的美術知識和審美修養,否則就難以成為一個真正優秀的建築設計師。再如紡織業,從面料的花樣設計到成衣的款式設計和色彩搭配,無一不與美術密切相關。過去我們的紡織品由於美術設計不夠重視、產品顏色單調、款式陳舊,難以滿足人們的審美要求。儘管我們的產品質量很好,但由於設計單一,因而在國際市場上缺乏競爭力。現在由於我們重視了美術設計,使產品以新穎的設計、優雅的款式和眾多的花色品種在國際市場上贏得了信譽,為國家創造了大量外匯。

其他方面如商品包裝業、廣告業、日用工業、室內裝飾等都與美術有密切的聯繫,都需要從事這些行業的人具有一定的美術知識和技能,具有較高的審美修養。廣大中學生今後將走向社會,成為各行各業的生力軍,他們在中學美術課中掌握一定的美術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具備一定的美術修養,對今後工作將有積極的作用和重要的邦助。

總之,美術課是普通中學的一門基礎文化課,是中學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美術教育,培養學生的審美觀念、藝術的創造能力,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乃至將來步入社會參加工作,都有着至關重要的作用。

以人文景觀為素材,進行多種形式的鄉土美術教學。

1、運用拍攝錄像、照片蒐集和整理人文景觀中的鄉土美術,結合鄉土美術教材,通過放映錄像、圖片展示、多媒體電腦圖形設計,文字資料介紹等方式向學生介紹鄉土美術。

2、組織學生以生態遊的方式,開展鄉土美術教育。把美術課堂移到野外,在遊玩中,觀察感受人文景觀、自然風光之美。要求學生在實地蒐集美術資料,寫生和記日記,把親身體會寫下來。以培養學生考察研究鄉土美術的興趣,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3、把鄉土美術教育與校園文化建設結合起來,開展形式豐富的校園文化活動,進行全面的素質教育。《全國學校藝術教育總體規劃》的藝術教育指導思想指出:要變“應試教育”為素質教育,面向全體學生,把鄉土美術教育與校園文化建設結合起來,開展各種展覽活動,如“鄉土景觀風景寫生作品展”,“攝影作品展” ,“家鄉美書畫展”等,還可以與其他學科聯繫共同開展校園文化活動。如與歷史地理科結合,實地考察採集資料,然後進行演講比賽、徵文比賽等活動。使學科橫向聯繫,從而全面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提高審美素質。

鄉土美術教育是一個多元化的教學體系,它的學科跨度大、容量廣,操作性強,是一門值得深入研究的課題。由於多元化教育是美術與設計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所以在向學生開展地方鄉土美術教學的同時,讓學生接觸不同地域、社區的美術文化,瞭解當地的人文歷史,自然環境,風土人情,認識社會,瞭解社會與經濟文化的發展,培養多元化人才以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需求。

評判課堂教學方法的優劣,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所謂“幸福的家庭大多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美術欣賞課亦然,不成功的課堂教學往往各有各的誤區。

一、“專業課”與“故事會”

分析美術作品,特別是繪畫作品,構圖、造型、色彩、筆觸、肌理這些是重要途徑。但如果在欣賞課中對着一羣沒有受過專業訓練的學生,一講構圖就必談“三角形、s形”,一講色彩就必分析“環境色、光源色”,甚至對着光溜溜的印刷品大談“色層厚薄、肌理豐富”,這種“專業課”可能只有美術專業的學生才會聽得津津有味。即使教師分析得頭頭是道,無懈可擊,學生也只會聽得雲裏霧裏,索然無味。這種忽視學生實際接受水平的教法説得難聽點就是“對牛彈琴”。久而久之,美術作品在學生眼裏變得深不可測,高不可攀。必然會大大挫傷學生的積極性,從而影響教學效果。與此相反,有的教師低估了高中生以自己的眼光分析、鑑賞甚至批評美術作品的能力,在教學過程中對藝術家的生平津津樂道,甚至以一些祕聞軼事來招徠笑聲,譁眾取寵。分析作品卻三言兩語,一筆帶過。這種主次不分,不求質量,只求熱鬧的“故事會”式教學只是讓學生走近了作品,而並沒有進行剖析,學生當然無法發表對作品的見解,也無從獲得欣賞作品的能力。 “專業課”型的失誤,在初涉教壇的教師中最常見,這種想當然的“專業慣性思維”缺乏紮根的基礎,由於其模式化的分析也限制了學生通過其他途徑來欣賞作品。“故事會”式的失誤,是對學生能力的低估,也是對學生學習惰性的一種遷就,它雖然開闊了學生的眼界,卻無助於尖鋭洞察力與犀利分析力的形成,使作品分析流於表象而無法觸及實質。

二、“標準答案”與“模糊區域”

有些教師在作品分析中往往堅持課本或自己認同的一種觀點,通過不斷的暗示、誘導,使學生拋棄自己的觀點,而步入教師鋪設的標準軌道,這無疑是給作品貼上了標籤,也影響了學生創造能力的培養與發揮。美術欣賞課是門特殊的學科,頗有點“紙上談兵”的味道。既然是欣賞課,欣賞的過程中必然有爭論。任何一件美術作品在不同的人看來可能有不同的評價,即使是同一個人,對同一件美術作品在不同時間、不同環境、不同形式的展現中也可能會有不同的評價。而“標準答案”型的教學方法已經在與美術欣賞課相似的語文教學中遭到質疑,因此在美術欣賞課中應堅決拋棄。與此同時,美術欣賞課也有一片“模糊區域”,教師在分析諸如抽象作品、意象作品、印象派、後印象派等流派作品時往往束手無策。用什麼方法來構建通向這些作品的橋樑呢?是美術史為這些風格流派所下的概念定義,還是課本上簡單籠統的描述?是藝術家生平中的怪異舉止,還是拍賣行中創下的驚人天價?甚至幼兒班小朋友也能畫的言不由衷的調侃?如果教師把這些作為構建橋樑的主要材料,這座“橋”多半是建不起來的,學生就不可能有達到“彼岸”的可能。“標準答案”與“模糊區域”在教學中的出現,是教師自身藝術觀念的迷失。前者缺乏寬闊的包容心,後者缺乏深邃的洞察力,而學生本來隨欣賞而來的鮮活的思維、獨到的見解也由於得不到支持而逐漸冷落,甚至銷聲匿跡了。三、多媒體的誤導 多媒體搬進教室,確實讓人嚇了一跳。看着銀幕上的字又蹦又跳,又會唱又會伴奏,課堂教學一下子有了新的面貌,許多教師以為找到了欣賞課的捷徑。實事求是的説,多媒體技術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他容量大,表現力豐富,操作方便。如果應用得當,不失為教學中較好的輔助方法。但多媒體只是一種技術,它無論多少先進,評判它在課堂教學中所起的作用的標準只有一條:即教師如何合理運用,以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有些教師製作的多媒體課件可以用事無鉅細來形容:本來寫在黑板上的板書都已事先刻錄在內;一些要提問的問題也被精心設置在內,並配上回應學生回答的音響效果;映在銀幕上的文字也以各種方式變換着自己的形狀與顏色……於是,教師只要鼠標輕點,教學過程便在銀幕上演。許多教師認為製作一個課件是一件一勞永逸的事。但在華麗的銀幕背後,教師可能忽略了一個重要現象——一個不變的課件是並不適合不同班級同樣使用的。因為學生特點、教學情景是不同的。教師如果忽視具體情況,整堂課其實是被多媒體牽着鼻子走,教學活動其實也就成了為多媒體的存在而存在,從而偏離了教學目的。對多媒體認識上的誤區是一個時髦的誤區,也是一個難以割捨的情結。但我們在初學畫時便明白一個簡單的道理:一張畫上某個精彩的細節或漂亮的顏色,只有在符合整體時,它才是合理的,有生命的,這個道理也同樣適合於多媒體在教學中的作用。鑑別誤區是為了堅持正確的方向,堅持因材施材、因需施教,最終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標籤: 美術課 中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xuexi/48lw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