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經驗交流材料 >

中學生家庭教育經驗發言材料

中學生家庭教育經驗發言材料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來賓、家長朋友們:

中學生家庭教育經驗發言材料

大家上午好!

首先感謝x中給了我這樣一個機會,能讓我站在這裏和大家共同探討、分享家庭教育這個話題,我感到十分榮幸。眾所周知,學生的成長和發展離不開家庭、學校、社會的合力作用。同時,家庭教育也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我想結合當前的課程改革,結合我個人做家長的體會,就這樣一個題目與在座的諸位探討交流,有些想法也不見得正確,歡迎大家批評指正。

許多家長已經瞭解到,我國目前正在進行建國後的第八輪課程改革,本輪課程改革是在新的時代背景下開展的。21世紀最鮮明的時代特徵是:知識經濟加速到來,科學技術迅猛發展,國際競爭日趨激烈。面對這樣一個時代背景,面對新課程、新理念,我們的家庭、學校應該共同思考的問題是:我們應該為當下的社會,甚至為未來尚未存在的社會培養什麼樣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或者説,我們的孩子能依靠什麼素質來應對未來?當然,家長也非常關注大學聯考,同時我們也應認識到,大學聯考作為課程的一種評價方式(當然也具有選拔功能),要體現新課程的導向和理念。所以,家長同樣要關注當下的新課程改革,及時轉變角色,進而“家校合力”,共同助推孩子的成長和發展。

一、不做生活保姆,要做精神領袖和人格導師

即家長不應僅在物質方面滿足孩子,還要關注他們的精神成長。

1、要與孩子民主、平等地進行溝通和交流,做朋友式的家長。首先,家長要和孩子多多進行溝通和交流,因為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瞭解孩子,只有這樣也才能讓他們感覺到家長在關注他們。我們經常説:“知子莫如父(或母)”,但是,我們的家長都真的瞭解自己的孩子嗎?我們經常聽到、看到一些家長在孩子出現狀況後後悔:“孩子怎麼會這樣?”瞭解需要溝通,如果沒有和孩子的溝通,我們憑什麼説最瞭解他們?其次,交流的方式應是民主、平等的,因為只有這樣才能為孩子營造一個寬鬆愉悦的成長環境,這種環境才能為孩子減輕壓力,從而有助於培養他們樂觀、自信的品格。

2、要真正的愛孩子,要講求愛的藝術。有的家長會説,自己的孩子當然自己愛了,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傳統教育思想中“恨鐵不成鋼”“棍棒之下出孝子”等陳腐觀念催生了多少家庭悲劇!

真正的愛是一種信任,是一種尊重,是一種鞭策,是一種觸及靈魂的教育過程。真正愛孩子,就要保護孩子的激情和夢想,對孩子要學會欣賞和激勵,不能動輒撕碎孩子的尊嚴,刺傷孩子的心靈。

曾經有一個小孩,在外面玩的時候,看見天上的月亮,就對媽媽説,我長大了要跑到那個上面去。媽媽説,好啊,寶貝,別忘了,媽媽在家等着你回家。這個孩子叫阿姆斯特朗——人類第一個登上月球的人。

他要是在中國,許多家長恐怕會罵他異想天開。

當然,有時我們也需要嚴父或厲母,但是,我們要嚴中有愛、嚴而有信、嚴而有度。

3、要培養孩子完滿的人格。首先,家長不能作反面教材,正人先正己,要防止“5+2=0”的現象(其中也有社會因素)。其次,家長要認識到:人格才是最高的學位。教育界有一句話:我們給子孫留下什麼樣的世界,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們給這個世界留下了什麼樣的子孫。我們必須明確:才幹的不足可以由完滿的人格來彌補,但人格的不足無法由才幹來彌補。一個孩子從家長和老師那裏如果學會了勤勞善良、自強不息、堅韌不拔、好學博愛、以禮待人、誠實守信、認真做事,那麼即便他的學習成績不好,也只是暫時的,將來他一定會生活得非常充實與幸福,甚至大有作為。

二、不做錯誤包庇者,要做公平、公正的場外監督

首先,家長要正確認識和評價自己的孩子。家長應全面準確地瞭解和掌握孩子的智力水平、意志品質、在校的學習狀況和遵守紀律等方面的情況。錯誤的和不準確的認識都會影響家庭教育的方向,甚至影響孩子的學習成績或今後的發展。正確認識孩子也是與學校、老師溝通的前提。

其次,在孩子出現問題後,家長要積極配合學校和老師。有這樣一個比喻,老師好比醫生,父母好比護士,醫生開藥後,護士的護理就顯得尤為重要。學校教育永遠離不開正確的家庭教育,假如沒有良好、正確、合理的家庭教育相配合,再好的教師、再好的學校也不可能產生好的教育效果。家庭教育的失敗,往往導致學校教育事倍功半。

有時,孩子對家長説的話並不一定是真實可信的,但有的家長會認為自己的孩子不會錯,要錯是老師的錯,甚至到校無理取鬧,這些做法都無益於孩子的成長。在孩子出現問題或老師的處理出現問題時,家長應主動與班主任或任課老師溝通,瞭解真實情況,統一意見和看法,或通過與老師的溝通,互相配合,及時把一些苗頭性的問題消滅在萌芽之中。

三、不做唯分數論者,要做學生全面發展的引導者

1、要正確地看待學生的分數。新課程倡導要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家長們必須明確,全面發展不等於均衡發展,更不等於門門課優秀。另外,學生死記硬背得來的80分和主動探究得來的80分,即使同樣的分數,但對於學生的意義是不同的。隨着時代的變化,人才的標準也在變化,分數不能決定一切,高分未必高能,只有素質綜合、全面發展,有較強的適應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學生才能適應未來社會的競爭和挑戰。

2、要引導學生全面發展。什麼是全面發展,人們的意見不一。有研究者認為,最基本的三個方面是:一是能力,一是身體,一是人品。其中能力是基礎,體質是支撐,人品決定了他將來能否出人頭地。

前些年,有教育專家研究“15名現象”----即在班級排名15名左右的孩子,發展潛力是最大的。為什麼?因為這些孩子雖然不是考試尖子,但也不太落後,不一味受到分數的束縛,比較注重全面發展。

四、不做陪讀者,要做學生學習的指導者

1、要指導孩子學會學習。當然,此項任務的主要承擔着應是學校和老師,但家長也應該有此方面的責任。新課程一個重要理念就是,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其核心就是讓學生學會學習。這也是知識經濟時代的要求,知識經濟時代的基本特徵是:信息海量,知識更新快,今天學到的知識明天可能就會過時。所以,從這個角度講,會學比學會更重要,要讓學生學會

學習,我認為以下幾個方面是重要的:其一,學習要主動,要學會自主學習,要養成良好的習慣;其二,要探尋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方法比知識更重要;其三,要善於尋找和把握新舊知識的關聯;其四,要使知識系統化;其五,要有創新性思維品質。

2、要培養學生的個性和創造精神。家長應該認識到,由於先天素質和學習生活環境的不同,孩子的個性和能力也存在差異,從這個角度講,我們期望所有的孩子都考上“985”、“211”是不現實的。我們應該承認並尊重這種差異,珍視這種差異。個性是創新的前提,要培養學生的個性和創造精神,就要保護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慾,要激發孩子的想象力,要肯定孩子學習、生活中的“標新立異”或“異想天開”,讓他們能夠發揮特長,激發他們的創新熱情,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

現在推行的自主招生制度,是對以往大學聯考選拔的一種補充,是對學有所長但也所偏的學生的一個福音,但還是名額有限(5%),也不徹底,像錢鍾書、吳晗這樣的人才還是不能錄取。

五、不做學生職業的包辦者,要做輔助規劃師

在新的課程標準中,第一次以政府文件的形式對高中階段的“人生規劃”教育提出了目標要求。可是,很多學生只有升學目標,卻沒有對自己的人生和將來的職業進行規劃。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經常看到,許多家長或老師包辦了孩子的職業規劃,而這種“亂點鴛鴦譜”的包辦或代替,最終受損的其實是孩子的職業生涯。進入高二後,學生可能會呈現出兩個明顯的特徵:一是在學習上兩極分化日益明顯;二是面臨大學聯考的焦慮感開始呈現。因此,如何幫助孩子實行人生規劃教育,是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面臨的新任務。

1、要引導孩子認識為什麼需要人生規劃。要讓他們清楚,生命對每個人都只有一次,誰都不可能重新來過。“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生命是有限的,如果不進行有效的規劃,勢必會造成時間和生命的浪費。《禮記·中庸》中有云:“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一個明確的計劃與準備,否則難以收穫良好的結果,人生也同樣如此。

2、通過開展人生規劃與職業指導教育,要幫助學生更加理性地認識自己,並初步學會對自己的人生進行規劃,可以使學生更好地認清就業形勢,瞭解個人的職業傾向性,並對自己將來要從事的職業進行理性選擇。此外,高中生人生規劃關注的焦點並不僅僅是幫助高中學生科學合理地選擇文理科及填報合適的大學聯考志願,而是更加關注學生對自我的瞭解,學生的潛能得以最大的開發,生命價值和意義得以最大的彰顯,事業和生活的成功得以最大的實現等方面。

3、要引導孩子正確認識大學聯考。在一些家長觀念裏,名校即人生頂峯、重點即高就業率、高分即高能,但反觀我們的周圍,不盡然吧?我們不排斥以優異的大學聯考成績進入重點大學至關重要,幾乎也可以説能影響人的一生,但我們不能把此種説法推向極端,這是一種唯學歷至上的片面教育觀。

從大學聯考本身而言,很多孩子可能會有這樣的想法,大學聯考就是要把我們的將來分出個高低,要把我們刻意分出三六九等。這也許是大學聯考的一個結果,但絕不是大學聯考的目的。大學聯考是對一個孩子18年成長曆程所形成的綜合素質的一種檢驗,一種評價。大學聯考説白了就是:讓你去你該去的地方。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也是明智的。我認為,經歷大學聯考其實就是為了讓孩子更好地成長,但那種純應試的教育違背了現代教育的本意,其直接後果是對孩子的身心造成摧殘。從大學聯考命題的角度看,越來越重視對學生綜合素養的考查。因此,從這個角度説,大學聯考不是追求一張張入學通知書,而是要鍛造能適應社會發展與個人成長需要的主動發展的人。

教育是心靈的對話,是思想的啟迪,是靈魂的滌盪,是人性的沐浴,是人格的喚醒,是希望的激發。讓我們家校攜手合力,為孩子健康、全面的發展各盡其責吧!

謝謝大家!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jingyan/pyxzx.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