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經驗交流材料 >

翻譯經驗總結

翻譯經驗總結

翻譯,是指在準確通順的基礎上,把一種語言信息轉變成另一種語言信息的活動。下面是本站小編整理翻譯經驗總結的範文,歡迎閲讀!

翻譯經驗總結

翻譯經驗總結篇一

考研英語翻譯一直是我們在英語複習中最重視的其中之一,如何做到翻譯準確,完整,通順,是唯一可以參照的標準。很多時候我們在翻譯的時候都會比較熱衷於原文的語序和內容。但是卻往往因為原文的束縛而使得翻譯無法真正的通順起來,今天考研網校就為大家介紹一下如何將譯文以最通順的形式翻譯。

首先,我們應該儘可能的掌握歷年考研翻譯常考詞組和短語。這就要求大家至少要把近十年的真題中出現的(包括劃線句子以及上下文中的)詞組都認真總結一遍,進行重複性的記憶。在平時的複習備考中,考生應該有意識的系統複習總結最常考的語法點,包括時態、語態、從句、特殊句型、結構及用法、句子的完整性及一致性等,多分析長難句,在實際運用中檢查和掌握基礎的語法知識,提高實際英語應用水平,以不變應萬變。另外,大家還需要對考研閲讀文章裏面的長難句進行一個重點的突破。長難句往往由於句子結構比較複雜、句子和句子之間的邏輯關係比較複雜,所以導致我們同學在讀文章的時候很多時候造成了理解障礙,甚至理解錯誤,從而直接影響大家對題目的選擇和判斷。所以訓練自身對於長難句句子結構的分析和解讀能力是我們提大學聯考研閲讀做題正確率的根本保證。

其次,要掌握英、漢語言差異。考研的翻譯是英譯漢,即在一篇長度大約400個單詞左右的文章中,劃出五個句子,要求我們用準確的漢語翻譯,即:原語言為英語,目標語言為漢語,所以我們一定要弄清楚英、漢語言差異,諸如漢語習慣用主動,英語習慣被動;漢語是動態語言善用動詞詞組,英語是靜態語言善用介詞詞組和名詞詞組;漢語習慣用簡短句子,英語習慣用複雜句等等,針對這些語言特點我們都要銘記於心,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做到翻譯的“信”、“達”、 “雅”。

最後,要學會總結歷年常考句型及特殊結構,掌握翻譯技巧。研究近十年真題,總結出題類型,我們發現出題頻率從高到低依次為:定語從句、狀語從句、被動語態、名詞性從句以及一些特殊結構,像比較結構、否定結構、代詞和非謂語動詞的翻譯。總結考點還要掌握必要的翻譯技巧和翻譯步驟,只有這樣我們在應對翻譯時才能得心應手。

英語二在形式和句式上,要求翻譯150詞左右的一個或幾個段落,較英語(一)翻譯五個劃線句子,連貫性強,使得理解更容易;由於英語(二)的翻譯部分屬於段落翻譯,而英語這門語言的在行文的上具有長短相間的特點,這便降低了英語(二)翻譯部分整體上的難度,使得句式不像在英語(一)中那樣,五句話句句長難句。在體裁上,考查考生理解所給英語材料並將其譯成漢語的能力,內容上較為生活化,涉及很多生活領域中的知識,對於考生來説,更加易於理解和把握。在分值上,滿分為15分,根據文章相關部分的具體情況分配。

相對於英語(一)翻譯部分考察要求,主要在於表達方面。英語表述邏輯和漢語有差別,在翻譯過程中進行語言轉換時,需要藉助翻譯技巧。常見的句子翻譯技巧很多,包括長句化短,語序的調整,被動語態以及各類從句的翻譯等。考生們只需要滿足大綱中提供的六字翻譯標準,即“準確、完整、通順”。如果説理解是在原文中選義的過程,那麼表達就是在譯文中選詞的過程,即在譯文中尋找最恰當的表達方法。

希望同學們順利通過複習,取得考研考試的勝利!

翻譯經驗總結篇二

學習英語,從國中到現在,也接近十年了,過程裏,雖經常遇到英漢和漢英對照,但每每總是偏於一邊,要麼注重英語表達,要麼只為看懂中文譯文。兩者合而為一,把一種語言轉換成另一種,在過程裏去推敲一字一句的表述和意思,這在以前幾乎是很少的事。

迷糊接觸翻譯也就短短的三月左右,十幾個星期,短短的時間段裏似乎明白了些什麼,學到些什麼技巧,但往往拿起一篇文章,又總難下筆翻譯。總會因為一兩個詞而犯難,或者明知一篇文章的主要意思,卻不能用漢語很好的表達出來。 傅雷先生曾説過:“翻譯重在實踐。” 一回生,二回熟,日積月累,第一手經驗多了,做起來便得心應手,翻譯能力也就有所提高。正是因為我練習太少,專研太少,翻譯也就僅僅只停留在了表層階段,深入不了。或許就是因為這樣的原因,我翻譯出的東西,總是字不正腔不圓,和標準譯文有很大的差距,詞句的表達上,既沒有很好的尊重到原著的思想,也沒有能體現出漢語表達上的優美和準確。很多情況下,還會出現斷章取義,望文生義,詞不達句。

現在我們主要的方向都是在英譯漢上,這首先遇到的一個問題就是透徹地理解原文。看一篇東西,可以有不同的目的。若為獲取信息,抓住大意就可以了。若是為了消遣,那就可以看懂多少算多少。若是為了翻譯,那就非透徹理解原文不可。有時似乎覺得懂了,但翻譯起來還是不知如何下手,究其原因,可能仍是未能真正理解原文。

如果是自己嘗試着研究一篇譯文的時候,要麼可以先不看譯文,自己先根據原文翻譯一遍,然後拿自己的譯文和名家的譯文相比較,從差距中就可以看出自己的弱點和問題,然後有針對性地克服自己的缺點,提高翻譯能力,定會收到較好的效果。要麼就是將原文和譯文對照研究,從中得到啟發。或者也可以研究不同的譯文。有些作品經不同的人翻譯,便出現了不同的譯本,而且都是很好的譯本。對比才能知道不足,對比才能選擇正確的方向。

在這幾次的翻譯練習中,我會時不時的因為一些看似簡單容易的單詞而難住,感覺我知道的意思放在文章此處,上下文卻無法銜接,語義不對。這種情況,如果是換在寫作的時候,往往可以把它迴避掉,換個詞,甚至換句話,但在翻譯上卻不成。找不到合適的表達,這句話就偏離了原本的意思。所以一詞多義往往得弄清楚原文的意思,再選用適當的詞語來表達。這也就要求了我要能熟悉的瞭解一些常用詞的多重意思,還有在不同語境下的搭配及使用。但這本身就是一個長久的積累過程,以前學習的過程裏積累的少了,現在能拿出來用的東西顯得越發的少。“感覺是靠不住的”,這是語法老師常常提到的一句話。還有一句話,“亂猜是不準確的”。所以每次的譯文,總是存在這樣那樣的不足和缺漏。

除此外,同樣是因為練習少了,詞彙量不夠,中英文之間的轉換還很生硬,所以每次翻譯總會消耗掉很多的時間來完成很少的一部分內容,速度上遠遠達不到正常的水準,往往是大家都過半了,我還在停留於三分之一處。咬文嚼字,卻不是因為要細細斟酌,而是耗費了大量的時間翻閲字典查找詞意。

再則,漸漸的也懂得了翻譯裏面的一些方法和規則。有了這些方法和規則的幫助,翻譯的速度和質量也有所提高。英語一般避免重複,代稱用得多,不但名詞可以用代詞來替代,動詞、形容詞也有相應的詞來替代。漢語則不怕重複,實稱用得多。這就相應的,感覺漢語比英語表達要顯得略微的繁重。英語往往把目的狀語或其他成分放在句首,然後再出主語,主語與動詞靠得較近。漢語則往往先出主語。英語的主語部分可以很長,其中包括幾個介詞引導的短語作定語,漢語往往用分句來表達,或者獨立成句……這些體會,無論是英譯漢,還是漢譯英,都是有幫助的。

翻譯一篇文章,過程裏雖然比較痛苦,但當文章翻譯好後,那種喜悦和興奮之情總是壓不住的。往往會因為自己的翻譯而滿心歡喜。這是兩種語言的融匯,兩種文化之間的碰撞。

在傳播文化的過程中,人類以不同的方式相互交流,才使得不同民族之間逐漸變得熟悉,才使得不同的意識形態得以相互理解和補充。在這悠久的文化傳播過程中,不論以哪種方式,無論進展如何,文化這一特殊的現象,至今已成為其中的一個重要紐帶;同時,在這紛繁的交流過程中,文化以其獨特的魅力影響着世界上不同的國家和種族。所反映文化的載體文字,也以其獨特的方式傳遞着古老的,源遠流長的人類文明,而翻譯,就是為了讓各個名族之間的交流變得更加的緊密,讓世界變得更加的多元化和統一化。

語言不僅是人類思想感情表達與交流的工具,而且是文化的組成部分,是文化的載體。翻譯的實質是將一種語言轉換成另一種語言,其目的在於把原語的全部信息輸入譯語,同時取得最大限度的等值效果。這也就是要求譯者主要尊重原著的信息和思想。只有在尊重的基礎上,才能完美的展示出原文所要傳遞的思想和境界。也正因為這些,讓翻譯顯得格外的意義非凡。

翻譯經驗總結篇三

翻譯,是指在準確通順的基礎上,把一種語言信息轉變成另一種語言信息的活動。這個過程從邏輯上可以分為兩個階段:首先,必須從源語言中譯碼含義,然後把信息重新編碼成目標語言。所有的這兩步都要求對語言語義學的知識以及對語言使用者文化的瞭解。除了要保留原有的意思外,一個好的翻譯,對於目標語言的使用者來説,應該要能像是以母語使用者説或寫得那般流暢,並要符合翻譯的習慣。

作為一個英語專業的學生,作為一個“學藝不精”的學生,我其實剛開始是非常懼怕它的,認為翻譯非常頭疼,就跟一個理科生對文言文是又敬又畏的態度。不過後來接觸了之後,發現我的排斥情緒也沒有那麼嚴重,就是覺得它涵蓋的內容方方面面,太博大精深了。 翻譯有四種翻譯方法和十種翻譯技巧。四種翻譯方法分別是直譯、意譯、歸化和異化。十種技巧是:重複法(repetition), 增譯法(amplification)、省略法(omission)、詞類轉換法(conversion)、詞序轉換法(inversion)、拆譯法(division)、合譯法(combination)、正説反譯和反説正譯法(negation)、語態變換法(voice changes)、引申法(extension)和句子成分轉移法。當然僅知道這些還不夠。近年來,研究翻譯的人多了起來,各種出版物也多了起來,介紹翻譯理論、翻譯技巧、翻譯方法、翻譯經驗,吸引着初學翻譯的人的眼球。這些出版物既然都是研究的成果,都會給人以啟迪。但對一個譯者來説,最重要的不是通曉多少種翻譯理論,掌握多少條翻譯技巧,而是不斷提高自己的語言水平。最後決定譯文質量高低的是譯者使用語言的能力。一位有經驗的譯者,可能説不出多少翻譯理論和技巧,他靠的是自己在語言方面的造詣,他能告訴你的是怎樣學好語言。就如周熙良教授所説:“一個搞翻譯的人對語言不感興趣,翻譯水平是不大會提高的。”

在各門課程之中,我覺得翻譯最便於自學了。我們作為年輕的學習者總希望當面向名家請教,或聽他們演講,或與他們交談,若能單獨見面就更好了。但這樣的機會是非常難得的。其實向名家學習,隨時都能做到。那就是不要求面授,而是去自學,去研究名家的譯文。可以採用以下三種方法。

第一種方法:先不看譯文,自己先根據原文翻譯一遍,然後拿自己的譯文和名家的譯文相比較,從差距中就可以看出自己的弱點和問題,然後有針對性地克服自己的缺點,提高翻譯能力,定會收到較好的效果.

第二種方法:研究譯文。將原文和譯文對照研究,從中得到啟發。

周煕良教授是我非常崇敬的一位譯者,他不僅從事文學翻譯,而且喜歡討論翻譯問題,發表看法。幾年前,我拿原文對照着看,他譯的英國作家高爾茲華綏所著《福爾賽之家》。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這樣一段話:

Those privileged to be present at a family festival of the Frosts have seen that charming and instructive sight — an upper middle-class family in full plumage.

譯文是:

碰到福爾賽家有喜慶的事情,那些有資格去參加的人都曾看見過那派中上層人家的興盛氣象,不但看了開心,也增長見識。

原文charming and instructive是定語,和sight搭配,但譯成漢語,若想保留這樣的搭配是很困難的。譯文把原文的定語放到後面去處理,語言就順了。當然,放到後面,就不一定是定語了。 第三種方法:研究不同的譯文。有些作品經不同的人翻譯,便出現了不同的譯本,而且都是很好的譯本。例如《紅樓夢》,近年來就出版了兩個譯本,一個是國內出版的楊憲益和他的夫人戴乃迭的譯本,取名A Dream of Mansions, 另一個是英國出版的David Hawkes的譯本,取名

The Story of the Stone。這兩個譯本都很好, 不少人做了對比研究。

更為可貴的是原譯者提供的修訂譯文。把修訂後的譯文和原譯文比較一下,看譯者是怎樣修改自己的譯文的,往往可以看出許多問題。

魯迅的短篇小説“孔乙己”是這樣開始的:

魯鎮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別處不同的:都是當街一個曲尺形的大櫃枱,櫃裏面預備着熱水,可以隨時温酒。

這段話,在楊憲益先生和戴乃迭先生譯的Lu Sun Selected Works(1956,1980)裏是這樣譯的:

The layout of Lushun’s taverns is unique. In each, facing you as you enter is a bar in the shape of a carpenter’s square where hot water is kept ready for warming rice wine.

後來,在這兩位譯者譯的Selected Stories of Lu Shun(1960,1972)裏,這段話就改為:

The wine shops in Lichen are not like those in other parts of China. They all have a right-angled counter facing the street, where hot water is kept ready for warming wine。

為什麼這樣修改,譯者沒有説,我們也無法詢問,只能自己揣摩。全段講的是魯鎮的酒店,第二個譯文的wine shops作定語,一下子就把讀本的注意力集中到“酒店”身上,下文也好安排。因此,比第一個譯文以layout做主語為好。至少我們可以看出,原文以“格局”為主語,譯文用layout不如用wine shops做主語好。認識到這一點,我們在做翻譯時也就不必拘泥於原文的句子結構了。

翻譯的工作是一種腦力與體力工作的結合,很多人都覺得翻譯工作是機械的,但是其實要想翻譯出一部好的作品,譯者的二次創作功底、知識儲備、文字的駕馭能力都要有一定的保證。我想,如果我們年輕人想做好翻譯工作,自身學習一定要持久的進行下去,不僅僅是提高自己的翻譯質量,同時,也能為知識的傳播和文化的交流做出自己的貢獻。

標籤: 經驗總結 翻譯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jingyan/ev48q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