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心得體會精選 >

中華傳統文化的思考與感悟(通用17篇)

中華傳統文化的思考與感悟(通用17篇)

中華傳統文化的思考與感悟 篇1

當今世界全球化已是一個不可阻擋的趨勢,當全球化給我們帶來好處與便利時,文化與文化之間的衝擊也破壞着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和諧。面對各國文化作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繼承者的我們應對外來文化有着取其精華,棄其糟粕的態度。

中華傳統文化的思考與感悟(通用17篇)

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團結奮進的不竭精神動力,是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更是世界文化大花園中的一朵璀璨的奇葩。但隨着西方文化浪潮的侵入。中國人心中的民族文化開始逐漸失去顏色。節日文化的入侵深深的侵染了人們的思想。我過的七夕節從古至今流傳了幾千年但現在卻被西方人稱為情人節的節日所代替。每當這時,商場中、大街上各種這樣打折出售的廣告牌上都是情人節這幾個字。可見七夕節早已淡出了人們的視野,國民對待本國文化的態度冷漠,對別國的文化卻充滿了熱情,這致使中國人民喪失了民族文化的價值觀念,這對中國文化的發展道路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所以我們要增強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提高人們對傳統文化的熱情。

曾經散落到街頭的傳統小吃已成過往雲煙,最熱的肯德基、麥當勞這些“洋房”頂替了小吃原來的地位,國外的名牌服飾也成為年輕人爭相攀比的目標,國產品牌幾乎無人問津。如潮水般湧來的文化,已經滲透到了中國的大街小巷,曾今對傳統文化那種刻骨銘心的感覺正在漸行漸遠,那種魂牽夢繞的情節正在煙消雲散。幾千年來中華文明雖歷經滄桑飽受磨難卻綿延不絕,歷久彌新,如今卻面臨着破壞與毀滅,這是國人的不幸,但同時也給我們敲響了警鐘,一個高速發展的大國如果喪失了民族文化那將是何等的可悲與可怕。

我們不能再重複歷史,不能再像百年前那樣成為一個任人宰割的肥羊,我們既要守住自己的文化,也要大力弘揚優秀中華文化,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讓世界都開滿中華文化之花,就像孔子學院在世界各地開辦一樣,傳播着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用獨特的中華文化去感染世界,讓世界都瞭解中國,讓中華文化在他們心中生根發芽。西方文化的浪潮能撲向我們,那中國文化的風暴必將刮向西方。

中華文化是世界古代文明中唯一沒有中斷而發展至今的偉大文化。它需要我們的保護與發揚,但同時面對外來文化我們也必須持有取其精華棄其糟粕的態度這樣才能讓中華文化繼續揚帆遠航!

中華傳統文化的思考與感悟 篇2

祖國曆史浩若煙海,華夏文明燦爛輝煌。一代代人的經驗,積澱成這偉大的傳統文化。

——題記

今天,我看了一段“聖德教育,改變命運”的紀錄片,看完後,我百感交集……。

紀錄片的內容是這樣的:故事一開始就以世界各地的災難引出“想要救現在的世界,必須回到兩千多年前的中國的觀點,專家認為:只有代表中國精神和靈魂的傳統文化才能改變現狀,端正人們的價值觀。而這偉大的傳統文化,在西文的影響和侵蝕下,幾乎要後繼無人了。所以我們要領悟“儒佛道”的核心思想,並在現實生活中付諸行動,弘揚偉大的傳統文化,讓中華文化經久不息。

看完後,一個個“仁、義、禮、智、信”的字眼還在我腦海中久久迴盪。

現在社會上有部分人的潛意識是西方的文化更先進,於是不斷地“洋化”,甚至比西方人還要西人,比如説:那些崇尚所謂的自由而脱光衣服遊行的蕩婦;那些為了賺錢而使用地溝油的奸商;那些為了推銷汽車而一絲不掛的車模;那些為了贏得一台電腦而脱衣服的女性等等。如果説這是求“自由”、為了錢,就不顧羞恥;那什麼又是尊嚴呢?有部分人認為古代的東西聽不懂、不理解就是糟粕,誰又能説不是這些人見識短淺呢!

我認為古代的文化十分偉大,不然漢語怎麼成為世界上最偉大的語言!就比如説“聖”字古代的寫法由“耳、口、土”組成,“耳”代表要擅於聽聞、觀察,擅於發現;“口”代表要傳播倫理教育;一個類似站在地上的彎腰的人代表要結合實際,腳達實地,付諸行動。

我們不能讓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消失於我們這一代,我們要繼承中華民族的精神,宣講優秀的古文明,弘揚中國傳統文化。

中華傳統文化的思考與感悟 篇3

1900年5月26日,王道士在清除洞窟中的積沙時無意的發現了一個隱藏的洞穴,洞內滿藏着古物,從此,敦煌莫高窟出土了。當他發現後找周圍的官員,官員們雖然知道洞窟的價值,但卻因為運輸和費用而擱置起來。

文中有這樣的一段話給我以很深的感觸:

“歐美的學者,漢學家、考古家、冒險家不遠萬里風餐露宿朝敦煌趕來,他們願意變賣自己的全部財產,充作偷運一兩件文物回去的路費,他們願意吃苦,願意冒着葬身沙漠的危險,甚至做好了被打,被殺的準備,朝這個剛剛打開的洞窟趕來。”

外國人尚知如此對待中國的文物,而與此同時的中國人、中國政府、中國官員卻無動於衷。王圓籙王道士更是以令人難以想像的低價大批大批的將文物賣給外國人,他的確是敦煌石窟的罪人。

今天,我們在痛恨王道士的同時,難道不應該反省自己對待中國文化的態度嗎?

就以這次歷史老師留下的作業為例,的確沒有引起我足夠的重視。我以為這並不重要,但在昨天晚上老師教育以後,我認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的確我不做作業不僅是對自己不負責,對老師不尊重,再往深處説更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蔑視,對中國的不屑……我不敢正視我自己,現在我到底還有多少老祖宗留下來的東西。

不僅我個人如此,整個社會亦如此。隨着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洋事物、洋思想、洋觀念湧入中國大地,衝擊着古老的東方文化,改變着中國人的意識、觀念。中國能否在這樣的衝擊下保持自己特有的文化理念,傳統的中國文明。當今我們痛恨韓國用中國節日申遺,但我們為中國的文化又做了什麼?

保持中國傳統文明的長河,靠你,靠我,靠大家。

中華傳統文化的思考與感悟 篇4

文字之所以比煙花更璀璨,是因為,我們可以看着它在光滑的紙頁間靜靜旋舞,演繹出永恆,淺唱低吟出歲月的旋律。

——題記

大風泱泱,大潮滂滂,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我們的血脈中流淌的是中華民族賜予的光榮。長江、黃河交織成幾千年歷史的經緯,我們的文明,以文字為載體的中華文明,便這樣地衝出了歷史的變遷,綿延了中華九百六十多萬平方千米的土地,橫跨了千年的時空,為我們世代所傳承、發揚。

從傳説的“倉頡造字”開始,文字歷經了幾千年的風霜,經歷歲月風風雨雨的洗禮。文字構成的漢語,更是我們的民族之魂。漢語它可以很豪邁,很大氣,亦可以很精緻,很婉約。它可以寫出“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蘇式感慨,演繹着“一蓑煙雨任平生”的灑脱;亦能傳達“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的李式風情,慨歎着人生“花自飄零水自流”的哀怨。

中國文化,千年風韻,文字夾帶着紙墨的香氣,被深深保存在歷史的長河中。中國文人素來就有一份悲天憫人的救世情懷,千秋萬古,世事浮沉不會使文人骨氣和情懷泯滅,卻只能激發文人的悲愴和責任。厚重文化漸漸被冷落,又有多少人會在意其背後的點點滴滴?在漂迫流浪中,餘秋雨演繹了一次文化的苦旅;在煙雨迷霧中,餘秋雨用平淡卻又璀璨的文字再現了中國文人的情懷和辛酸。漂泊流浪,煙雨平生。中國的文化,落在山重水複中,是歷史的多情造就中國千年的內涵。文字穿過時間,越過空間,碧水驚秋,黃雲凝暮,在廣褒的中華大地上,穿山越水,踏雪飛鴻。漢字,她承載了中華兒女的魂!

在西方文化無休止地湧進街頭巷尾時,在《論語》與《三國》《紅樓夢》被相繼戲説時,在全球化的呼聲下學英語的浪潮正鋪天蓋地時,為什麼我們卻很難尋到一個國學教育機構呢?夢裏花飄落,這不是春的悲傷,而是夏天的果實已經孕育。在漫天飄飛的花瓣裏,光復漢語文明是多麼博大而沉重的民族責任。

淺吟低唱,我聽到她如詩的歌聲;沉思凝望,我嗅到她淡雅的氣息;舉目遙望,我看到她婀娜的身影。樓蘭古國消亡了,瑪雅文化消亡了,古巴比倫文明也亦消亡了。文明的缺失是因為語言的覆滅,語言喪失了載體便漸漸葬於荒漠中乾涸的河牀裏,幽幽地歎息。

中國傳統文化曾經一代傳一代的輝煌到如今的沒落,傳統文化正慢慢淡出人們的視野,讓人不禁遺憾。毛筆,可謂是中華傳統文化文字的代表。沒有毛筆,就沒有那千古絕唱的《離騷》和《史記》,就沒有中國燦爛的文化,然而現在,毛筆已逐漸走向了歷史的博物館。但是與我們隔海相望的日本,卻規定每所學校每週都要開設書法課,每個人都要會寫書法。日本的毛筆是由中國傳過去的,人家都如此重視,而我們呢?這也許是一面鏡子,唐太宗曾説過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從另一方面可以看出我們對待傳統文化漢字的態度。漢語,它絕不是“母語”兩個字那麼簡單。我們的祖先經歷了泛黃的歷史所賦予我們的,是它背後沉沉的文化使命。漢語不是我們文化載體的工具,它是我們任何一個時代都不能失卻的民族骨氣與精髓!

縱觀歷史長河,在眾多文明的誕生與消失、衰落與興盛中,在與我們一同到來的古文明中,中華文明是唯一一個沒有斷層的文明。它就這樣延續至今,而這一切或多或少與我們統一的文字有着關聯吧!我們有孔孟哲學,有百家爭鳴,有杜甫有李白,有唐詩有宋詞有元曲,有四大名著……漢語言文學的博大精深與豐富多彩,我們又怎麼能忘,怎麼敢忘呢?它豈是一個諾貝爾文學獎能承載得起的?

任憑時代如何發展,任憑世界如何變遷,縈繞在我們心頭的仍是那一個個精緻的方塊字,仍是那一句句親切的漢語。體內流動着的華夏民族的血液,不可改變,也不能改變。

“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這是一種深深的哀怨與憂傷。我們不是文化的閉關鎖國者,所以也應尊重我們自己的文化,珍惜祖宗留下的珍寶,保護我們大樹的根基。拯救我們的文化之“根”,也是補救國人的精神內傷!

中華傳統文化的思考與感悟 篇5

學習傳統文化,讓我們的生活和工作更加和諧快樂,這既是我們學習傳統文化的原因,又是這段時間以來我們學習傳統文化的收穫。以前,我們遇事很多時候都是根據自己當時當地的心情、情緒來處理面對的問題。如果我們學了傳統文化,有一顆寬愛地心,我們會在矛盾衝突發生以前有預見性地化解矛盾,無論何時,都可以以一份“共情”的心,從對方的出發點考慮問題,理解對方,從而更有效地溝通思想,解決問題。

《中庸》的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講的是治學求進得道理。一個人要廣泛地多方面學習,詳細地問,慎重地思考,明確地分辨,踏踏實實地行。在工作中,如果我們時時如此,積極主動地工作。那麼,我們的工作該是多麼和諧愜意的一件事。因此,我們要把傳統文化學深,學透,學到我們的骨髓裏,運用到我們的工作中去。

學習傳統文化,對於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入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用傳統文化中藴涵的高尚道德情操,提升精神境界,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社會風尚,不斷提高人們的道德素質和文明程度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學習傳統文化應該體會到以下幾點:學會愛社會,愛祖國和遵紀守法、學會感恩、學會禮儀為先、學會尊重別人、學會廉恥、學會替他人着想、學會與人和諧相處等等。

希望中國的傳統文化越來越深入更多人們的心靈,走向大眾。帶來一個和諧的社會。走向一個美好的未來。

中華傳統文化的思考與感悟 篇6

每個國家都有着自己的傳統文化,中國也不例外。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傳統文化。它其實時時刻刻都在我們身邊,只是我們沒有發現罷了。

中國有着許許多多的傳統節日: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等。今天我就給大家講一講端午節的故事。

在戰國時期,楚國有一個士大夫,名叫屈原。他被楚王流放了。當楚國滅亡時,他心情十分悲痛,於是抱着一塊大石頭跳入了江水之中。

當附近的人聽説了這件事後,一些漁民划着小船去打撈屈原大夫的屍體。一位老中醫將一罐雄黃酒倒入江水之中,説蛟龍怕雄黃酒,倒入雄黃酒,蛟龍就不會傷害屈原大夫了。還有一些居民將米飯用稻葉和五彩絲線包起來,扔進湖裏,這樣,魚蝦們吃飽了,就不會去噬咬屈原大夫的屍體了。就是這些行動,漸漸地演變成後來的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喝雄黃酒的習俗。

所以有些人也説端午節是紀念屈原大詩人的節日。

其實我們的一舉一動中就包含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如:吃飯時握的筷子,就説明了中華民族是用筷子吃飯的。還有我們日常交談中使用的'漢語,也説明了我們中國人是用漢語交談的。

這不,轉眼間又到了我們中國的傳統節日——春節了。家家户户都貼上了春聯和“福”字。我們中華民族貼“福”字時,喜歡把“福”字倒着貼。這是因為:“福到了”與“福倒了”諧音,給人一種喜氣洋洋的感覺。

到了大年三十這一天,人們都聚在一起吃年夜飯、看春晚。

接着,在大年七年級,人們都會互相走訪、問候,這就是所謂的“拜年。”

其實,傳統文化就在我們身邊,只是我們沒有發現罷了。

中華傳統文化的思考與感悟 篇7

“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中華文明五千多年,是人類歷史上唯一未曾中斷的原生文明,具有強大的凝聚力、延續力、包容力,表現出豐富多元、連綿不絕、兼容幷蓄的文化特質。此次有幸觀摩故宮博物院與央視文博探索節目《國家寶藏》聯合主辦的“何以中國”展覽,使我深刻感受到文化的力量,感受到文化自信對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意義。

以中華文明之“源”,感文化自信之奠基。

源,水之本也。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而文物則是文化奠基和傳承的最好載體,中華文明能綿延至今,是先民們在順應自然、參悟天地之間,將自己對自然的所思所想凝結成一件件器物,又經無數代人的努力,得以流傳至今。中華文化之“源”,不是單一的,是多源頭的,有史前紅山人的“玉龍”,是中華龍文化文明的源泉之一;有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的“玉琮”,良渚人以玉為配飾,以顯示尊貴和財富,而如今的中國人,也對玉情有獨鍾;而到了商周時期,商人於龜甲刻辭,不僅為後人研究商代的社會歷史文化和語言文字提供了珍貴資料,同時也能讓後人一睹早期漢字的風采;而秦始皇時期,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廢分封、行郡縣,建立中央集權、創建三公九卿,為後世建立大一統國家打下了堅實基礎;漢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使儒家學説成為中國封建正統思想,一直延續了兩千多年,對後世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正是這些“源”,才造就瞭如此璀璨綿長的中華文明,為中華文明之河奔流千載、綿延萬方提供不竭動力。

以中華文明之“流”,感文化自信之傳承。

流,集多源之水。現實和歷史都表明,一個拋棄或背叛自己歷史文化的民族,不僅不可能發展起來,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歷史悲劇。而中華民族就是一個善於將多樣民族文化融合並傳承的民族,在中華文明的歷史長河中,各民族共同開疆擴土、共同書寫歷史、共同創造燦爛文化、共同培育偉大精神。我們有喜愛自然主義裝飾的古滇族,有生活在甘、青、川的古老民族羌和氐,還有在大理國時代融合了佛教文化並尊“金翅鳥”為護衞神鳥的北方遊牧民族。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鑑而豐富。海上、陸上絲綢之路的暢通也為中華文明同外部文明的融合創造了良好條件,我們採用中東鈷藍釉料製作出青花瓷、用阿拉伯的“銅胎掐絲琺琅”工藝製作“香薰球”,用源於古印度的“本生故事”描繪莫高窟壁畫《鹿王本生故事圖》,同時我們又將我們瓷器、茶葉、絲綢等出口出去,在絡繹不絕的交流中獲得發展創新的契機與動力。

以中華文明之“匯”,感文化自信之包容。

匯,攏萬流於一處,成百川之淵藪。我們今天所走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從中華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傳承中走出來的。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源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盪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中華民族憑藉着以和為貴、海納百川的包容特質、天下一家的大國氣度,汲百家之長,取萬物之精華,將各族兒女緊密團結在一起,秉持着天下為公之胸懷,凝聚萬眾一心之偉力,共築萬里山河,共護江山萬里。

華夏是歷史也是現在,中國是家邦更是信仰。古人講“萬物有所生,而獨知守其根”。中華文明綿延至今,正是因為有這種根的意識。而作為一名共產黨員,作為一名基層工作人員,我們更應該身體力行,做好中華文化的繼承者和傳播者。社區是社會的基因,將中國傳統文化的諸多精髓融入社區文化之中,成為建設和諧社會的內驅力。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長征,我們應該增強文化自覺、堅定文化自信,積極投身到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建設中,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展示中華文化新氣象、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時刻牢記歷史文化遺產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我們一定要完整地將它交給後人!

中華傳統文化的思考與感悟 篇8

中華傳統美德是中華文化造福人類的寶藏,是全人類的珍貴遺產。禮儀規範是其重要組成部分。傳統的禮儀規範講究提升自我修養,尊老愛幼,尊師重道,談吐高雅,舉止文雅,待人處世合乎道德規範。禮儀是一個民族文明進步程度的標誌。也是一個國家社會風貌的現實反映。 中國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它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活水源泉。民族力量的核心動力。在大學生禮儀教育中,充分重視、吸納中國傳統文化的因素,不僅可以豐富禮儀的人文內涵,而且可以提升學生對禮儀的認識,對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加強大學生思想道德建設,培養高品質的人才,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禮儀,作為人類寶貴的精神財富,是人類文明的延續,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素以“禮儀之邦”著稱於世,並以禮儀文化的歷史悠久及影響深遠為世界所景仰。我國傳統禮儀,即儒家所提倡的“禮”,它所涉及的範圍極其廣泛,包括其典章制度、宗教、法律,以及倫理風範、生活方式、做人本分。隨着歷史的發展進步,我國傳統禮儀在其延續中不斷揚棄和完善,被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禮儀不僅表現為外在的行為方式,如禮貌、禮節、禮賓等,還具有其深層的精神內涵,即思想道德及品格修養。顯然,禮儀上升到一個新的境界,更合乎人性,並更有利於時代的進步。

禮儀是為維護社會秩序而要求人們共同遵守的、符合禮的精神的行為規範和準則。它既表現為外在行為方式,又表現為傳統的民俗習慣。從深層次看,它體現人們的思想道德修養。中國傳統文化,是指中華民族在五千年曆史長河裏不斷髮展、創造而形成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總稱。以儒學為中心的中國傳統文化不僅外顯地體現在民族風俗習慣、飲食建築、生產生活內容甚至各種經典、文獻、制度當中,而且它已經內化成為中華民族所特有的知識結構、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倫理道德和行為規範。我們要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弘揚中華文明,就非要了解“禮”不可,而學習禮儀,也必然離不開中國傳統文化這一豐厚的基石,只有融入傳統文化,才能真正把握禮儀之精神內核。

當今,人類處於一個文明、開放的時代。無疑,一個時代的開放意識愈濃,其社會交往活動愈顯示出它的價值,而作為維護健康和正常社會生活的禮儀規範,則更體現了其不可取代的作用可以斷言,在現代社會,禮儀可以有效的展現施禮者和受禮者的教養、風度與魅力,因而處在社交活動中的個人儀表、儀態及禮貌規範,通常對其交往效果起着一定的制約作用。大量實例證明,一個具有良好禮儀風範的人,無論何時何地,都能以其端莊的儀表風度、得體的言談舉止、高雅的修養品味等,令自身形象生輝,在各種社交場合贏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

作為一名現代的大學生,不免要把中華傳統禮儀的弘揚融入到我們自己的學習生活中去。禮儀教育由來已久,我國曆代教育家都非常重視禮儀教育,孔子認為“不學禮,無以立”。在高校,開設禮儀課程的根本目的就是為了提高學生們的社交能力和人文道德修養。當代大學生在傳統文化的認知和禮儀素養等方面都還存在一些問題,因此,在高校禮儀課中加強傳統文化教育是極為重要和必要的。

大學生對傳統文化認知的不足,促使高校應加強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由於歷史的慣性,一些人仍缺乏對青年人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意義的充分認識,當代大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瞭解還有不少欠缺。據調查表明,不少大學生對中國歷史、哲學和文化遺產知之甚少,這種欠缺不僅影響到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精華的繼承與弘揚,也影響着學生個人的素質與修養,影響着整個社會的精神文明建設,甚至國家的未來發展。這種情況的存在,客觀地提醒我們,在加強對大學生理論知識傳授和實際應用能力培養的同時,也應加強對大學生文化素質的養成教育,其中加強對大學生的傳統文化教育,就是提高大學生文化素質的一個很重要的內容。

汲取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豐富禮儀教學的內涵。在高校禮儀教育中融人中國傳統文化內容,不是讓學生們簡單、機械地因襲傳統,我們應本着辯證的態度,對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如傳統儒家文化中維護封建皇權與宗法等級制的思想,“三綱五常”、“三從四德”等封建倫理道德觀念,存理滅欲、義利對立的價值取向等,都已落後,就要拋棄。而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部分,諸如自強不息、謙和好禮、見利思義、篤實寬厚、修己慎獨、誠信知報等則有着獨特的價值和永恆的魅力,值得繼承和發揚。要善於從傳統文化中尋找現代禮儀的精神源頭,在學習的過程中獲得更多的知識與內涵的豐富。如禮儀的規範要求人們在社會交往中要有禮有節,友善相處,求得“人和”;要顧全大局,化解矛盾,求得“和諧”。因此,在進行禮儀學習時,就要正確地理解禮儀規範的目的和作用,認識禮儀規範中藴含的一些傳統文化思想,幫助理解和諧是一種秩序,協作是一種美德,學會合作共事,協調關係。共同發展;保持寬容的心態。把禮儀作為增進感情的催化劑,互相尊重、友愛,從而牢固樹立團結和諧的思想觀念。在禮儀學習中批判地繼承傳統文化,可以更好地弘揚傳統文化之精髓,使禮儀學習擺脱實用和功利性,將現代與傳統更科學地結合起來,從中汲取力量,進一步完善創新。

宣揚傳統文化的崇德理念,着力塑造內外兼修的美好形象。“德輝動於內”,“禮發諸外”。禮儀不僅僅是一種外在形式,禮儀學習的最終目的,是教會我們做文明人,學會自尊和敬人,塑造內外兼修的美好形象。藉助中國傳統文化的力量,可以避免學生因接受外來文化、功利思想等影響,而走向片面性、表面化,忽視對中國傳統美德的認知。中國傳統文化區別於其他民族文化最主要的特徵就是以崇尚道德為首要價值取向。儒家認為道德教化和人格修養才是人生之要件,同時,強調通過“內自省”、“外慎獨”的方式加強個人道德修養,成為品德高尚的人。這與禮儀教育的目標是一致的。在禮儀教學中,我們應重視宣傳中國傳統文化的崇德理念,用以養成學生自制與整飭的良好習慣,培養良好的道德修養。稷下學宮的《弟子職》是中國教育史上最早的學規,它從尊師敬長到敬德修業,從課堂紀律到課後複習,從飲食起居到衣着儀表,都對學生提出丫明確的要求,這對當代大學生禮儀習慣、美好形象和高尚品德的形成都有着積極的作用。

總之,通過在中國傳統文化課中加強中國傳統禮儀的薰陶,可以在精神上提升大學生的內涵與境界,讓我們自覺養成文明得體的行為舉止,不斷提高道德素養,真正塑造成為適應社會和時代需要的德才兼備的人才。

中華傳統文化的思考與感悟 篇9

中國傳統文化認為: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用之於企業則寓意着“基業長青”。如何實現公司的永續經營和基業長青?只有靠文化。三流企業賣產品,二流企業賣服務,一流企業賣文化。在當今世界逐漸趨向一體化的背景下,產品、技術、服務、品質等都將走向國際化,唯獨公司個性鮮明的企業文化不會被同化。企業文化對公司長期經營業績的提高具有直接的促進作用。一個企業要想發展壯大並走向繁榮,首先必須擁有一套完整的理念作為一切政策和行動的準則。

企業文化由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和物質文化組成,如果把公司的企業文化比作一顆大樹,則精神文化就是大樹之根,制度文化就是大樹的樹幹,行為文化就是大樹的樹枝,物質文化就是大樹的樹葉,而大樹結出的碩果則是公司的業績。企業文化從本質上體現出公司領導人的價值觀和精神追求,精神文化是企業文化的精髓和歸宿,它包含核心理念(公司願景、公司使命、公司精神、公司核心價值觀)和基本理念(經營理念、管理理念)二個方面的內容。

其中公司願景指明瞭公司未來的發展方向,公司使命指出了公司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公司精神展現了職員工做事做人的心理模式,公司核心價值觀規範了職員工做事做人的基本準則,經營理念表明了公司在未來三、五年的經營戰略、經營思路、業務模式等,管理理念向全體職員工昭示了公司在管理過程中所秉持的關於人才、領導、團隊、制度、溝通、員工成長等方面的基本理念和原則,這些對公司的長遠穩定與發展非常重要。

而中國傳統文化在營造與構建公司企業文化的過程中發揮着重要的助推作用。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體是儒、道、釋(佛)三家的思想與文化體系,三家的道德觀都以“孝悌”、“忠恕”為理論中心和精神旨歸,從而延伸出人與人及人與社會之間基本的倫理觀念和道德準則。因為它們都是從基本的人性出發去考慮與解決問題,所以,對公司的企業文化、員工激勵、管理藝術、價值理念體系、管控適度的制度體系、團隊績效、心智模式、用人標準、管理思維與境界等的建設、改善與提高具有現實的促進作用。

比如中國傳統文化對改善管理者的心智模式與管理境界具有現實意義,公司的中高層管理者是公司管理成功的關鍵,他們的管理境界、管理理念、管理方法、管理水平的高低將直接影響公司適格人才的培養,也必將影響公司的業績。“性格決定命運,氣度影響格局”,比如一個思想與心胸狹隘的管理者是很難培養出知識、技能與心態俱佳的部屬,更不可能在選人、用人、育人與留人方面培養與使用“德才兼備”的一流人才,長此以往,勢必影響到團隊、部門和公司的業績。因為不能做到“人盡其才,才盡其用”,優秀的人才如果不能給其用武之地就會流失併成為競爭對手。而中國傳統文化在提高管理者的管理境界方面提供了借鑑,如其主張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等思想與主張,都要求管理者須以身作則,成為部門人員的導師以“包容萬物”的良性心態去教化和感化員工使之成為公司需要的人才,優秀的管理者要具備把頑劣之徒變成優秀人才的信心、耐心、能力和勇氣。同時,優秀的管理者也必須是有信仰的,要把對公司的責任、信念與追求成功的渴望變成自己的信仰,向員工灌輸與宣導公司發展與成功的信心、理念與價值觀,要對全體職員工進行徹底的“洗臉、洗手”,“洗臉”要求管理者身為公司的一員,必須帶頭帶領員工維護公司的榮譽與形象;要求管理者必須帶頭帶領員工接受、融入、遵循並堅信公司的企業文化及核心價值觀;“洗手”要求管理者必須堅持並做到兩袖清風、先公後私,不因私廢公。這樣,才能團結並引領全體職員工成為對公司忠誠、負責、奉獻的有用之才!

綜上所述,中國傳統文化對公司的發展具有現實意義,需要引起公司各級管理者的重視,計劃針對公司各層次的管理者及職員工開展培訓,對於中高層管理者開展專門培訓課程,主要培訓中國傳統文化對企業管理的作用,以改善其心智模式,提高其管理境界與管理水平;對基層人員主要加強《弟子規》及中國傳統文化的宣導與薰陶,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其做人做事的責任心與道德觀念。

以上,就是我在參加中國傳統文化培訓後一點不成熟的思考,敬請批評指正,謝謝!

中華傳統文化的思考與感悟 篇10

如何科學把握中華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是當前理論界、學術界探討的一個重要課題。解決好這一課題,有助於實現中華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弄清楚傳統文化傳承演進一般規律

歷史是不能割裂的。一個民族的傳統文化總以某種方式影響着當代人的生活,同時也為當代人所傳承並在傳承中演進。弄清楚傳統文化傳承演進的一般規律,是科學把握中華傳統文化當代價值的一個認識前提。

文化的演進有自身規律。新舊文化在歷史交替中有傳承、有創新,有些內容古已有之,有些內容則是新形成的。我國古人將文化傳承演進概括為“損”與“益”兩個方面:“損”指的是放棄,即將不合時宜的因素剔除;“益”指的是增加,即補充與時俱進、符合現實需要的新要素、新內容。由舊及新、新中有舊,是文化傳承的常態和基本軌跡。傳統文化畢竟是過去的文化、歷史上的東西,不是當代文化的所有內容在古代都能找到現成的資源或根據。時移世異,今天的時代與過去的時代已大不相同,簡單把過去的文化移植到當今社會是不切實際的。

同時應看到,傳統文化和價值觀的不同部分與當今社會的密切程度也是不盡相同的。文化傳承中的一個普遍現象是:越是貼近日常生活的文化內容,越是“接地氣”的價值觀,其傳承時間就越久、傳播範圍就越廣,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所發揮的作用就越明顯;越是高高在上的文化內容,越是“貴族化”的價值觀,其傳承的時間和範圍越是受到限制。如傳統文化中維護封建等級制度的“三綱”,隨着封建社會的滅亡很快退出了歷史舞台;而維繫一般社會關係的價值規範,如仁愛、誠信、正義、和合、敬業、孝悌等,則會長期延續下來併發揮作用,構成民族文化的精神基因。

弄清楚中華傳統文化的當代適用性

弄清楚中華傳統文化在當代的適用性,通俗地講,就是弄清楚中華傳統文化在當代中國究竟能發揮哪些作用、解決什麼問題。

中華傳統文化在當代社會中發揮作用的領域比較廣泛,解決的問題也因人、因時、因地而異。當前人們所熱議的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實質上是指傳統倫理或精神文化在今天的作用。從這個視角來考察,中華傳統文化對當代中國社會的作用突出表現為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涵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涵豐富、寓意深刻,可詮釋、印證和豐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倡導的價值追求、做人之道、道德精神、君子人格等,對於匡正社會風氣和教化民眾有着重要作用。

但毋庸諱言,在當代中國,有許多問題是中華傳統文化不能解決的。如當今中國的發展道路、制度建設、改革方案等問題,以及“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都不能從中華傳統文化中找到現成答案,中華傳統文化解決不了如此現代的問題。

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黨的十八大提出了以“三個倡導”為基本內容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其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是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個人層面的價值準則,三者相輔相成、融為一體,既體現了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吸收了人類文明發展的有益成果,又繼承和弘揚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和理念。可以説,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要求,大都能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找到豐厚資源或元素,甚至可以找到源頭。

在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過程中,應堅持實事求是,區分不同情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像富強、文明、和諧、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等價值目標和價值規範,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有豐厚的資源和理論依據。例如,富強思想在我國古已有之,富國強兵是我國曆代有作為的政治家所追求的基本目標。愛國思想在中華傳統文化中根深蒂固,資源十分豐厚,幾乎是五千年中華文明的一個永恆主題,最能激起人們的內在情感。民族英雄、愛國志士會被人們永久紀念,“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位卑未敢忘憂國”等思想已深入中國人的骨髓,成為中國人的精神基因。但像民主、平等、自由等價值理念和價值取向,在中華傳統文化中就比較缺乏,它們在很大程度上是近、現代社會的精神產物。如民主思想在傳統文化中一直不佔主流:傳統文化主要服務和維護封建等級制度,難以有現代民主的因素。我國古代的“民本”“民貴君輕”理念,以及“重法愛民”、載舟覆舟等思想包含重視人民羣眾作用的因素,但主要是從維護封建統治的角度立論的,遠非現代意義上的民主思想。

此外,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吸收和借鑑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優秀成分,視野可以更寬闊一些。應進一步挖掘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優秀內涵,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更加完善,更具有中國風格和中華民族特色。如中華傳統文化強調天下、社稷、國家至上,重視精神氣節和人的尊嚴,重視個人修養,重視家庭倫理,重視學習等;儒家不僅提出和論證了系統化的社會價值理念和道德規範,而且探索和確立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修身原則與方法。這些思想元素在中華傳統文化中源遠流長,已植根於中國人的內心,浸透於中國人的日常生活,深刻影響着中國人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成為百姓日用而不覺的生活習俗,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是獨一無二的。將這些思想元素經過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後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可以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更加生動活潑、更能深入人心、更好發揮作用。

中華傳統文化的思考與感悟 篇11

國學大師南懷謹先生常説:“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亡國都不怕,最可怕的是一個國家和民族自己的根本文化亡掉了,這就會淪為萬劫不復,永遠不會翻身。”

1988年,世界各國的諾貝爾獎得主在巴黎集會,會後發表了共同宣言:“人類要在二十一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回到兩千五百三十年前,中國的‘孔子’那裏去找智慧。”由此可見,很多真正有智慧的人都認識到,必須努力發揚中華傳統文化,才能引領人類走上一條通往明天的和諧發展的光明大道。

學習傳統文化,就要從孔子那裏學起。

今天我們所要推廣的《弟子規》,就是孔子思想的一種具體化。《弟子規》原名《訓蒙文》,是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所作。李毓秀是個教書先生,《訓蒙文》是他根據自己的教學經驗編寫的一本兒童蒙學讀物。後來,這本書被清朝學者賈存仁修訂改編,並改名為《弟子規》,一直流傳至今。

《弟子規》全書以《論語·學而》第六則“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為全書的中心思想,採用三字一句、兩句一韻的韻文形式,分五部分編纂成書,具體列舉出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學應有的禮儀與應守的規範。

在道德行為規範嚴重缺失的今天,出現了太多令人痛心疾首的現象,孩子們的表現讓我們為祖國未來的發展感到憂慮,所以在學生中、在家庭中、在社會上大力推行《弟子規》,將德育生活化,成了當務之急,這也是讓世風好轉的必要的保證。

今天,我們在學校裏,應該怎樣推行《弟子規》呢?

推行中華傳統文化的老師告訴我們,首先要誦讀和理解。學生要誦讀,老師也應該誦讀。

前人告訴我們:讀誦之法,必須讀得清楚、看得清楚、聽得清楚,不可急躁貪快,則妄念漸少,以至於無。縱然會背,仍應“看文而讀”。因為背誦多滑口誦過;看文而讀,則一字一句,悉知旨趣。據説,孔子讀《易經》至韋編三絕——穿竹簡的熟牛皮繩,磨斷過三次,由此可知其所讀遍數之多。通過誦讀和講解,瞭解《弟子規》對我們各方面的要求,這是我們去踐行的前提和基礎。

第二、在平時的學習和生活中,對學生時時處處進行提醒,讓他們遇事進行反思,能按照《弟子規》的要求來做。

“人之初,性本善”,人人心中其實都有向善的一面,我們要把這種潛在的東西挖掘出來,讓他們經過不斷地踐行和反思,使正確的做法內化在他們的心中,並使之成為他一生所遵循的處事原則。

第三、老師要以身作則,為學生樹立德育榜樣,給學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在《説文》裏,“教”字的解釋為“上所施下所效也。”這就告訴我們家長、老師以身作則的重要作用。學習傳統文化,推行《弟子規》,離不開老師們的言傳身教,否則,一切就會流於形式,書中的要求就不能深入到學生內心,不能內化為學生的習慣和品質。推行《弟子規》已初見成效的吉林松花江中學的王琦老師曾在報告中反覆強調:學習《弟子規》一定要重實質,不要只重形式。所以,老師應該對聖賢的要求懷着一顆虔誠之心,認真去踐行,這樣才能真正帶動學生去做。

第四,發動家長協助我們踐行《弟子規》活動的開展。

孔子説:“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所以孝是規範孩子行為和思想的根本。“百善孝為先”,我們要從孝入手教育和引導孩子。文化中心的老師給我們講了個道理,也是事實:家長們自己也許在孝方面做得並不好,但他們一定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孝敬自己。所以推行《弟子規》一定能得到所有家長的支持與協助。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影響最深遠的老師,如果我們在校內由我們以身作則影響孩子,提醒孩子,在家裏有家長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督促孩子,協助我們的工作,試想,我們的工作肯定又有了一重保障,而且我們還會由孩子、家長將影響輻射開來,使我們工作的效果大大加強,範圍不斷擴大,這正是我們所要追求的。

《禮記·學記》中説:“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今天,家庭中、學校裏、社會上有太多讓我們覺得不好的現象,那麼我們這些教育孩子的教師,就有責任改變這種現象,讓家庭更和睦,讓人與人之間更和諧,讓我們的祖國明天更美好。

踐行《弟子規》,從我們做起,從現在做起。

中華傳統文化的思考與感悟 篇12

中華傳統文化漢字漢字,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文化的結晶。點,橫,豎,撇,捺,每一筆都至關重要。作為一箇中國人,我們應該寫一手中國字。小時候吧,用鉛筆寫字,我不是班級中寫字好的。那是我經常抱怨:這可惡的漢字這麼難寫。長大一些覺的這想法似乎有些大逆不道,況且用上了鋼筆,字歪的不那麼厲害,也就不那麼討厭了。現在,我愛漢字,雖然我的字仍舊歪歪扭扭不好看,雖然老師已經讓用可擦及中性,但是我仍舊喜歡用鋼筆,因為鋼筆可以練字。漢字在整整一天都和我們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聯繫。早晨起來讀着課文,我愛課本上的漢字。中午,打開練習冊,做着題,我愛練習冊上的漢字。晚上,打開電視,我愛電視上的漢字。整整一天,我都愛漢字!

追遂漢字,從甲骨文,金文,小篆到隸書,楷書,草書,行書,有8000多年的歷史。至於漢字的個數,沒有人細細的統計,但是可以從古代的調查中看出問題。從秦朝的《倉頡》、《博學》開始,一共有3300字。有人統計過十三經(《易經》、《尚書》、《左傳》、《公羊傳》、《論語》、《孟子》等十三部典籍),全部字數為589283個字。漢字在時代的不斷變化中也在不斷變化,這種變化大致可以分為改革和自然流變。漢字的變化好像路的變化一樣,路是人們走出來的;路走出來後,人們隔一段時間就得修繕一次;修繕之後,路又漸漸發生一些變化,如變寬、變直、損毀,或者出現新的分支,需要再次修繕。此外,隨着時代的發展,以前的路漸漸不能滿足時代發展的需要,需要建設新的道路,如鐵路、高速公路等等。從繁體字到簡體字,漢字經歷了多少蜕變啊!

我愛漢字。因為它飄逸,它整齊。我愛漢字。因為它輕盈,它歡快。我愛漢字。因為它就像中國人,堅韌不拔,端端正正,因為它是中國千百年來的文化精髓。作為一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我們不但要牢記歷史的恥辱,更要感謝祖先為我們創造了漢字。做一箇中國人寫一手中國字!

中華傳統文化的思考與感悟 篇13

聽完馬主任的講課後,讓我受益匪淺,尤其是在講到《弟子規》《入則孝》這一篇時,我不禁深感慚愧,我能為父母做到的卻很少,真是太不孝了,當父母多嘮叨幾句時“氣涼了,多穿點衣服,別感冒了”我會很不耐煩的回答知道了。殊不知父母是為了我們好,應該恭敬的聆聽。

我們的父母為我們操碎了心,也付出了很多。他們累了,需要一把椅子坐坐;他們渴了,需要一杯清茶解渴;他們的心疲倦了,需要一顆真誠感恩之心去安慰。我們再也不要覺得,父母為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應該的;我們更不要對父母的艱辛付出和無限關愛,視而不見,無動於衷,甚至怨氣連天

孝敬父母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我們從呱呱墜地的那時起,父母便給予了我們愛,在愛的哺育下,成長,成才。這份愛是我們必須回報的,孝敬父母是我們應該做的,在現實生活中,有些兒女做的很不雅觀,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從不關心體貼父母,甚至有些子女從不記得父母的生日及其愛好,他們的行為的確令人有些傷痛,孝敬父母其實很簡單,一句虛寒問暖的問候,當父母身處困境時,應鼓勵他們。當他們摔倒在地上時,用雙手親切的扶起。當父母忙碌時,應主動幫助他們,去幫他們分解壓力;當父母心灰意冷時,應勸告他們應鼓起勇氣去面對。生活本應該是這樣,許多事是無法改變的。父母是我們生活的一半,如果父母是一朵荷葉,那麼荷葉裏包裹的便是我們,我們應該孝敬父母,用真誠而又熱情的愛去孝敬他們。感恩是有意義的。愛讓這個世界不停旋轉。父母的付出遠遠比山高、比海深,而做為我們,只知飯來張口,衣來伸手。讓我們變得自私自利,忘記了曾經父母的付出。學會去感激別人是自己的一份良心,一份孝心,因為如此才會有和睦,有快樂,有彼此間的敬重。懷着一顆感恩的心,去看待社會,看待父母,看待親朋,你將會發現自己是多麼快樂,放開你的胸懷,讓霏霏細雨洗刷你心靈的污染。學會感恩,因為這會使世界更美好,使生活更加充實。

我相信,只要我們對父母擁有一顆感恩之心,我們就一定能做得更好。雖然我們為父母做的事情很小,但父母一定能感受到我們對他們在生活中一點一滴的愛與感恩。定會被我們的感恩行為所感動。百善孝為先,孝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是民族歷史的佳話。讓我們用實際行動去感化父母,孝順父母從現在做起,從自己做起,孝敬我們的長輩。讓我們對着爸爸媽媽大聲説:爸爸媽媽你們辛苦了,我愛你們!

孝心無價,作為炎黃子孫的我們要時刻謹記做人要先做到孝,要把我們的傳統美德發揚光大。

中華傳統文化的思考與感悟 篇14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臨江仙》或許讓那古老的“鐵血丹心”的生活隨着歷史的車輪滾滾而去,但負載着中華民族燦爛的傳統文化是否意味着隨着歷史的車輪滾滾而去呢?

“萬里長城永不倒,千里黃河水滔滔”,萬里長城迄今為止已有千年的歷史,經歷千年的風風雨雨,它仍挺直的矗立在中華大地上,它是中華民族的象徵,孕育着無數中華兒女;它是民族危難時的保護傘,以堅固的身軀抵禦外敵;它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明珠,不愧讓毛澤東發出“不到長城非好漢”的感歎!何為中華文化之根?凝聚着不屈、頑強、百折不撓的長城,無不體現着中華文化,何不展現中華文化之根?

“莫道筷箸小,日日伴君餐。千年生苦史,盡在雙筷間”上圓下方即為筷,作為中國人飯桌上必不可少的餐具,它普通而又常見,滲透在生活的每一個角落,承載美味,與人人共享生活的美妙,它藴含中華文化、藴含“精”“美”“情”“禮”“天圓地方”,何不展現中華文化之根?

“蜀人貴芹芽膾,雜鳩肉為之”美食一向是中國人所喜愛的,各色菜餚,展現博大而又精深的中華美食文化。於古,有着東城肉名揚四方;至今,有着《舌源碼》系列的美食席捲潮流,也亦有着家常小菜展中華文化;中國人一向對美食有所考究,在中國不同地方菜餚也展現着不同的地域文化。淮揚菜作為國宴上的主菜,在G20峯會上,向世界展現中華美食的魅力。無論古今,中華美食都包含着人民對生活的希希望,對中華文化的展現,將中華美食深植於中華文化的根中。

無論古今,都有不同的人事物展現中華文化,都深深地根植於中華文化這棵參天大樹的根上。在沙漠中有一種植物叫“沙漠玫瑰”,它沒有根,卻能在乾枯後吸水而保持原有的模樣,為什麼?因為他有“根”,堅強的信念、永恆的追求,沉穩的意志便是他的根。落葉歸根,心力交瘁的它們仍然回到他所熱愛的那片土地。而我們亦是如此,無論走多遠,飛多高,根植在我們血液中,中華文化亦不會變。無論身處何方,我們始終記住“根”是什麼,因為我們同是華夏子孫。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中華優秀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是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的根;沒有根就不會長出參天大樹,沒有文化的根,就不會有社會的文明,中華文化的輝煌。

中華文化重在弘揚,重在培養,繼承傳統文化是弘揚和培育民族文化的永恆動力,傳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堅定中華文化立場,堅定不移的守好偉大而又精深的中華文化,守住孕育我們的中華文化之根。

泱泱華夏,赫赫文明,仁風遠播,大化固行。中華文化走過千年,經久不衰,熠熠生輝。

中華傳統文化的思考與感悟 篇15

對於傳統文化,我最開始以為就是學生時代學習的“之乎者也”,但當我真正接觸時我才感受到它的魅力之大。剛開始,看到董事長、汪總、秦總等其他各位領導學完傳統文化後的變化,我內心非常期待這次傳統文化學習的,但是呢,聽説6天的課程壓縮到4天、特別是看到作息時間表的時候,我就產生了抗拒心理,抗拒的原因有兩個:一是我覺得中華傳統文化本來就博大精深,4天的時間能學到什麼東西,用老師的話説就是如果把傳統文化比作一個人,那麼在我看來四天的學習可能連這個人腳趾甲裏面的灰都比不上;二是我覺得在科技高度發達的當今社會,花精力去學習幾千年的封建文化“古董”,就是在浪費生命,跟不上時代潮流的步伐,只是重蹈封建思想覆轍。懷着較勁找茬的心態呢,我就開始了四天的培訓,但是結果卻讓我又恨又喜,恨是因為相見恨晚,喜是因為如夢初醒。四天的封閉學習使我這顆浮躁的心得到了沉澱和洗禮,也給我的心靈也帶來了很大的震撼,更重要的是讓我明白了兩點,也是我這次學習傳統文化的收穫,非常非常重要的兩點:1、知道我以前錯哪了;2、知道我以後怎麼做了?那麼先我就談談我的第一個如夢初醒:

我的第一個如夢初醒就是對孝、忠、禮的重新概念:

很多人都説孝那誰不知道啊?以前呢,我也是覺得我非常懂孝,就覺得自己挺孝順父母的,有時發工資了給爸媽打點錢,有時他們需要什麼東西的時候,網上給他們一買郵回去,或者回去的時候買點吃的、用的,從小到大也非常聽我爸我媽的話,爸爸媽媽讓去幹的活也都會去做,而且我這個人不抽煙,不酗酒,不賭錢,自我感覺也沒有好吃懶惰的惡習,我總覺得在同齡人中做的挺好了。但是學習了傳統文化以後,我覺得我就是老師口中所説的那個妖怪。我想起了我20多年從來沒有給我爸我媽洗過一次腳;想起了我高中的時候,在學校打架鬥毆、晚上去網吧上網玩遊戲;想起了我大學時拿着父母的血汗錢渾渾噩噩的活了四年;想起了自己那第一次和我爸抬槓、吵架;想起了我媽每一次嘮叨的時候,我總是很不耐煩。從來沒有注意到我媽眼角的魚尾紋越來越深,皮膚也不再像以前一樣那麼好;我爸的腰不知何時已經直不起來了,眼睛也不再像以前那樣有光芒。儘管我很不願意承認,但是我卻不得不承認:他們真的老了。

課堂上肖老師説孝順父母就是想父母之所想,給父母之所需,所以我對孝的理解就是做好以下三點:

1。孝就是愛惜自己。古人云: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我記得小時候,經常喜歡下河洗澡,因為安康河特別多,但是我媽不讓我去,只有她去河裏洗衣服時才帶上我,有一次我就偷偷去了,結果第二天着涼生病了,起都起不來,整個身體都是軟的,難受的我直哭,那時我媽就做我牀邊也哭,她就坐那邊哭邊説:難受也沒辦法啊,如果我能替你難受就好了。就是這句話我記得特別深。所以説身體是父母給的,不是我們自己的,那是咱們行孝的工具,如果咱們抽煙、喝酒、打架、違法犯罪、和別人生氣等等做出一些不愛護自己的身體的行為,使身體有絲毫損傷,讓父母擔心,這就是不孝。

2。孝就是養父母之身、父母之心、父母之志。養父母之身就要關心爸爸媽媽的冷暖、温飽,要時時刻刻去關懷爸爸媽媽的身體,年紀大了所以平常要多叮嚀他們不可以吃太鹹,不可以吃太油,要多吃蔬菜水果等等,每年能帶他們去醫院檢查一次身體,抽時間應該去研究一些正確的養生之道,讓爸爸媽媽的晚年生活可以不用藥物來度過。養父母之心就是恆順爸爸媽媽的心,就是要時時能夠關注到爸爸媽媽的心情,主動陪爸爸媽媽吃頓飯,做點家務事,聊聊天,讓爸爸媽媽不再為咱們操心,這就是養父母之心。養父母之志呢?就是做子女的給爸爸媽媽增添了光彩,為家族光宗耀祖,讓爸媽臉上有面子,因為在爸爸媽媽的眼中,他們一生的成就就是看見咱們有出息,這就是養父母之志。所以,我們在企業一定要好好上班、努力工作,只有拿到成果,才有能力養父母之身、之心、之志。3。孝就是不能等。有人説,那就等我拿到成果、功成名就、衣錦還鄉的時候,再去孝順父母,其實不然。在我上大學時,我加入了青年志願者協會,有一次我們社團組織去敬老院看望孤寡老人,那時候因為我們社團經費不怎麼多,就買了一些水果、米、面、油等日常用品去,一行三十多人就去了敬老院,最開始我以為那些都是無人贍養的老人,去了之在和老人交談過程中,我才發現其實他們大部分都是有兒女,但是由於兒女太忙所以只能委託敬老院,有的老人已經連續好幾年沒有看見子女。我們給老人們剝香蕉、喂水果、演節目、幫忙做飯。。。。臨走時,那些老人們眼裏含着淚花把我們送了很遠很遠,我在想他們的兒女就算是億萬富也不過如此吧,這個在我QQ空間都有照片……所以説其實孝是隨時隨地存在着的,也許是偶爾的洗一次腳,也許是偶爾身邊陪伴的身影,也許是一個問寒問暖的電話,不見得贈與爸爸媽媽錢財萬貫就是孝順,也不見得給他們買一個幾十塊錢的小禮物就是不孝,雖然他們嘴上説亂花錢,其實他們心裏是特別的高興,最重要的是我們在行動,爸爸媽媽年紀越來越大,也越來越嘮叨,但是我們

千萬不要嫌他們煩躁,陪他們説説話,聊家長裏短,他們會感覺到自己是被需要的。就像歌曲裏唱的“我願用我一切,換你歲月長留”,不所以留下人生的遺憾就是的孝。

有人説,你説的第二點和第三點就是自相矛盾,既説是努力工作才有能力孝養父母,又説是孝不能等,要多陪陪他們。其實這兩者一點也不衝突,為什麼這麼説呢,古話説“物極必反”,而且咱們中國的“陰陽五行説”裏也特別講究的就是兩個字—平衡,這個平衡也就是所謂的道,春夏秋冬四季交替是道,太陽東昇西落也是道,火車脱離軌道就會車毀人亡,飛機脱離軌道就會迷失方向道就是在正確的道路上做正確的事,凡事都要把握一個度,所以説盡孝既要努力工作,又不能等。

那麼孝、忠、禮三者又有什麼關聯呢?孝道分為大、中、小三類,小孝養之父母,中孝報效國家,大孝敬之天地宇宙。所以在家行孝、在企業盡忠、在社會有禮,這才是所謂真正的孝道。

我的第二個如夢初醒就是對工作的重新定義:

對於剛剛畢業一年的我來説,不知何時已經忘記畢業時的豪言壯志,更在蹉跎歲月中泯滅的曾經書生意氣、揮斥方遒。記得剛進入蓮花時,自己把未來的規劃做過無數次推敲與肯定,卻從來沒有想到會被時間這個小人吞噬了一切,在我的每一個筆記本的第一頁我都會寫一句話“我不是在幹工作,我是在幹事業”但是結果卻恰恰相反。

我的第三個如夢初醒就是對義工的重新概念:

我的第四個如夢初醒就是對自己的重新定位:

四天的學習正本清源,智慧煥發,四天的學習心懷感恩,棄惡揚善,四天的學習反躬自省,明示人生,四天的學習雖然疲憊辛苦,但是卻碩果累累。有人問我,你到底收穫了多少,其實我自己也説不清楚,我敢説的就是:知道我以前錯哪了,知道我以後怎麼做了!學習完傳統文化後,我喜歡把我收穫的成果,比作紀檢委,為什麼這麼説呢,因為在以後的人生中,我所做的每一件事,在我

自己的內心會給它一個最準確的判斷:它是對,還是錯。而我需要做的就是身體力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為世俗所奴役,把知道和做到之間的落差降到最低,努力做到知行合一!再次感恩企業、感恩華學恩學、感恩老師、感恩義工、感恩學長。

中華傳統文化的思考與感悟 篇16

在我們椒江有許多文化牆,烈士山腳下就有一處。在那幽靜的小路旁是一排圖字結合的文化牆。

在大年初五的早上,我和爸爸吃過飯,一起來到烈士山腳下參觀文化牆。我們來到了山腳的小路上,映入眼簾的是《千字文》三個大字,接下來是千字文的簡介,我從介紹中知道了《千字文》是周興嗣所編的,《千字文》是四言長詩,首尾連貫,以“天地玄黃,宇宙洪荒”開頭“謂語助者,焉哉乎也”結尾。全文250句,每四字一句,字不重複,據句押韻,前後貫通,內容有條不絮的介紹了天文、自然、修身養性、人倫首理、地理、歷史、農耕、祭祀、園藝、飲食起居等各方面。

《千字文》前四句是“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日月盈,辰宿列張。”説的是天是青黑色的,地是黃色的,宇宙形成於混沌矇昧的狀態中。太陽正了又斜,月亮圓了又缺,星辰佈滿在無邊的太空中的`天文現象。接下來是有關自然地理的“雲騰致雨,露結為霜。金生麗水,玉出昆岡。”説的是雲氣上升遇冷就形成了雨,夜裏露水遇冷就形成霜。黃金產地在金沙江,玉石產在崑崙山岡。有修身養性的“德建名立,行端表正。空谷傳聲,虛堂習聽。”説的是養成了好的道德就會有好的名聲:就如同形體端莊了,儀表就正直了一樣。空曠的山谷口呼喊聲傳得遠,寬敞的廳堂裏説話聲非常清晰。還有關人倫道理的“罔談彼短,靡恃已長。信使可覆,器欲難量。”説的是不要談論別人的短處,也不要依仗自己有長處就不思進取。誠實的話要經得起考驗。

我一邊走一邊看使我受益匪淺,學到了許多的知識,懂得了很多的做人道理。我要向他們學習,繼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

中華傳統文化的思考與感悟 篇17

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古聖先賢留給我們的這些東西有助於我們走好人生的路途,有助提高個人思想道德修養。在學習傳統文化《弟子規》的過程中,使我受益非淺。其中有些道理很簡單,但就是沒有真正去體會其中的道理。因為在學習《弟子規》之後才真正的懂得。《弟子規》增長了我的智慧,震撼了我的心靈。

做人要懂得感恩。佛法裏説人有四種恩德必須報答:父母、師長、國家和眾生。對一個人而言,應報答的最大恩情是父母的養育之恩。感恩父母對很多人來説,感觸最深切。“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行孝需越早越好。父母給了我們生命,撫育我們成長,供我們讀書,教我們做人的道理;長大後,離開了他們,他們在家鄉仍然是無盡的惦念。

父母已逐漸老去,有一天一定會離我們而去,盡孝的時日無多,作為子女,應該做得越多越好,讓他們盡享天倫之樂。我自己深有體會,父母親養育了十個子女,母親因操勞過度,得了肝癌,在患病期間,還早早起來為我燒粥做飯,怕我上班遲到,怕我勞累,為我做好準備。在彌留之際,還竭盡全力為子女操勞,多給子女一份愛。因為母親的病確診的晚,當我做子女的得知噩耗時,都來不及怎樣去回報母親的愛,報答母親的恩,只有搶着時間多陪一下母親,短短的十五天母親離我而去,留給子女的是自責、後悔、遺憾,而這份遺憾永遠無法彌補。之後,我的兄弟姐妹吸取了這慘痛的教訓,把對母親的思念化作怎樣照顧好父親的行動,日後的生活中,捨不得得罪父親,父親的冷暖、愛好、健康都在子女的言語、行動中得到體現。現在,父親已進高齡,由於子女的尊重、珍惜,身體、精神都很好。

這個暑假,我問父親想到北京玩嗎?(因為村裏有的老人去玩過了)父親説:“想到廣西桂林看看你舅舅、舅媽。”就這樣,雖然自己家經濟不是那麼寬裕,還是帶老爸去桂林玩了一星期,帶老爸到桂林的景點看看,這可樂壞了老爸。看到桂林的奇石山峯、巖洞,老人家讚不絕口,看到“劉三姐印象”,老爸懷疑是神仙下凡,我告訴老爸是人工合成的,老爸説,現在人真聰明,科技發展真快。一趟訪親旅遊,給老爸長了見識,了卻一樁心願。我一家人也感到很高興,能陪陪老爸走走。

鮮花感恩雨露,因為雨露滋潤它成長;蒼鷹感恩長空,因為長空讓它飛翔;高山感恩大地,因為大地讓它高聳;我們應感恩我們的祖先,因為他們打開我們智慧的大門,讓我們享受的到傳統文化帶給我們好處。在這個世上,父母是最無私愛我們的,他們的愛讓我們的人生陽光普照。孝敬父母要趁早。

標籤: 感悟 通用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jingxuan/wlmd6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