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心得體會精選 >

關於論語為政篇心得體會(精選14篇)

關於論語為政篇心得體會(精選14篇)

關於論語為政篇心得體會 篇1

(1)講孔子主張仁德政治,實行政德管理,百姓就會像眾星圍繞北斗一樣,而天子就能垂拱而治天下。

關於論語為政篇心得體會(精選14篇)

(2)講孔子認為詩經三百來篇,用一句話把它概括起來,就是思想沒有邪念。(就是詩經是可讀可學的。)

(3)講孔子認為統治者靠政令和刑罰來統治,人民將會集中精力去避免政令與法律的處罰,而將變得沒有道德和厚顏無恥,如果用仁德來加以引志,那麼人民就會懂得羞恥,而使自己的人格符合道德原則,使自的行為完合符合正義的規範。

(4)孔子講述了自己實踐道德人生的歷程。

三十而立,孔子説他十五歲的時候便立志建立自己的學説,到了三十歲就建立了,就是道德禮儀。

四十不惑,經過十年對學説的傳播教化,已不疑惑了。

五十而知天命,再經過十年,就知天命之始終。

六十而順耳,再經過十年,耳聞其言而知其微旨,就是順耳了。

七十而從心所欲,再經過十年,能夠從心所欲,無非法,即不違背規矩。

(5)孔子對孝涵義的回答,回答孟孫,就是違背,回答樊遲説不違背就是:父母活着,按照禮儀孝敬父母,死後,按照禮儀安葬父母,祭祀父母。

(6)講孔子回答孟武伯請教孝道,對父母,只擔心他們的疾病。(共也方面不要管得太多)

(7)講孔子回答子游請教孝道,現在奉行孝道的人,只是能夠奉養,如只講奉養,就同犬馬畜生沒有區別了。

(8)講孔子回答子夏請教孝道,(學生對老師應盡的責任),孔子認為這是一個令許多人迷惑難解的問題,有了事學生多替他們操勞,有了酒水飯食給老師,難道認為這是行孝了嗎?

(9)孔子對顏回的評價,好像愚鈍,其實並不是愚蠢。

(10)講孔子認為,審視他們的所作所為,觀注他們的所從所來,考察他的所安所居,人那裏能隱藏呢。

(11)講孔子認為温習已經學過的知識,就能領會新的知識,也就可以作為師長了。(温故知新是一個很的句子)

(12)孔子認為賢人君子不是一個器物。凡是器物都是具有一定的用途,而真正的君子不執着一用,而是無所不用,無所不通,才能應用無窮。

(13)講孔子回答子貢什麼是君子,孔子説先去實踐自己的話,成就以後,再去講説。為什麼孔子這麼回答,因為人類在交往中,所呈現出來的就是一言一行兩種,真正的君子應是言行一致。

(14)孔子講君子與小人的區別,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以道義團結人,而不互相勾結人。

(15)孔子講學與思的關係,他説,學習但卻不去思考就會迷惘。(不思就不知其義)思考但去不去學習,就會疲殆。(不學沒有內容。)

(16)講孔子反對異端邪説。因為人們都來攻擊異端邪説對他人思想行為所造成的有害影響也就可以結束了。

(17)孔子講誠實得知慧。孔對子路的教誨: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真正的智慧就在這裏。可見達到智慧的途徑很簡單,就是一個誠實。

(18)孔子教子張學習怎樣去求得祿位,多聽道理,保留疑問,謹慎談論其他的話,就會減少過錯,多看情況不幹險事,謹慎去做其他的事,就會減少後悔,説話很少過錯,做事很少後悔,祿位就在這裏。

(19)魯哀公向孔子請教,怎樣去做,百姓才會信服?孔子答,要舉用正直置於邪曲之上,反之百姓就會不服。

(20)季康子向孔子請教,要怎麼做才能使百姓恭敬忠誠而又上進?孔子答,能莊重地對待他們,就會恭敬,教敬慈善,就會忠誠,表彰先進然後教會能力差的,就會上進。

(21)有人問孔子為什麼不去從政做官?孔子答:尚書説過,孝敬,只有孝敬才能友愛兄長小弟,施行在家政之中,這也是治理政事,何必一定要去從政做官。

(22)孔子講信用,他説一個人沒有信用他是怎樣的?這正如大車小車沒有具有行走所必要的工具怎麼能正常運行一樣。

(23)子張請教孔子,十個世代可以知道嗎?孔子答,即使百個世代,也可以知道。(要懂歷史)

(24)孔子認為,不是自己的祖先去祭祀,是諂媚,見到大義而不去做,是沒有勇氣。

關於論語為政篇心得體會 篇2

(1)天子要垂拱天下,就要代表人民的利益,實行仁德政治。

這一篇由為政開始。主要談論如出世立身,施展自己的社會職能。政指的是政治,也就是政府治理,君主是天之子。政府也就成了天下萬邦的中心,萬民百姓仰慕肅敬。如果天子能夠代表廣大人民羣眾的利益,實行仁德政治,百姓就會像眾星一樣環繞北斗一樣。而天子則能垂拱而治天下。

(2)孔子講述了自己實踐道德人生的經歷和過程。提出了道德禮教治國的可行性。(解釋孔子的經歷)他從十五歲開始學習禮儀道德。

三十而立是説禮儀道德經過十五年的學習和實踐,已經有了初步的成就,説明從禮儀道德的學習和實踐階段,進入了傳播和教化的時期,有了真正克已復禮的事業,四十而不惑,説明經過十年的傳播和教化,在學中知不足,在教中知困,而且有不足就補充,有困惑就解決,十年之後,便可以教學相長,左右逢源,遊刃有餘,無所困惑了。五十而知天命,是説自己再經過十年地教化傳播,便知道天地自然的命運以及自然所賦予萬物人類的命運,六十而順耳,是説再經過知道天命而作的十年,從而使自己所聽到的一切都覺得順當了。當你明白了一切都是

自然而然的時候,你就不會再執着什麼了,耳朵也就順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説的是凡所行事言語,如同自然中的春夏秋冬一樣,無善無惡,無人無我,沒有規矩,也沒有無規矩,自由自在無不合乎規矩。

(3)孔子對顏回的認識

顏回是孔子的得意弟子,但整日與孔子相對言語,卻從不提出問題,沒有積極的反應,好像大義,什麼都懂,好像愚鈍但並不愚蠢,這種境界就如老子説的大智若愚,由此引發開去,只要你觀察所走的路,再看到他所安心立命的事業,什麼東西都隱瞞不了的。

(4)對温故而知新的解釋

温故而知新,是一個並列句,是説温習探索過去的史實,並且知道新近發生的事情。光知道過去是不成的,因為時代在變化,還要知道新的,既知過去,又知現在,便可以給人做師表了。(師表:給人學習的表率)

(5)孔子説真正的君子不是一個器物。

凡是器物,都是隻具有一定的用途,而真正的君子不執着一用,無所不用,無所不通,才能應用無窮。

針對子貢的實際,孔子提出君子應言行一致,表裏如一,學思同步。

孔子針對子貢的實際,提出真正的君子是先把自已的想法幹出來,然後再説出去,因為人類在交往中所呈現出來的就是兩種,一言一行,有的人言多行少,有的人行多言少,或者只言不行,或都只行不言,任何一種,都不是言行平衡的,既然言行都不可少,那麼真正的君子就是言行等同,先行後言,真正的君子,應該是言行一致,學思同步。言行一致,便能表裏發中。學思同步,就能身心平衡,學即是實踐,思即是理論,理論來自於實踐,實踐昇華出理論,在實踐中昇華理論,用理論指導實踐。實踐理論相統一,才能夠幹出一番事業,成就君子之德。

(6)孔子教子路怎麼才能做到智慧

子路正直憨厚,而且勇敢,所以常跟隨着孔子,也常常受到教育,這次明確教誨子路的,是怎麼才能做到智慧,那就是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知道和就説知道,不知疲乏 的就説不知道,這才是真正的智慧,可見達到智慧的途經很簡單,就是一個誠實啊。有人羣的地方,就有百姓與長官的分別,長官少而重,百姓眾而輕,官不是不可以去做,而是怎麼去做,怎麼去做好的問題。

(7)孔子提出怎樣去做官,怎樣去做好

孔子的看法很簡單,一條是多聽少説,就是説也要謹慎,這樣就不會有什麼後悔了,不懂的東西,或都説是拿不定主意的事情,最好是少説或者不説。另外一條就是多看,多去觀察,凡是危險的事情就不要去做,就是不危險的事情做起來也要謹慎,看得多了,就能夠知道其中的奧妙,觀察細了,就能夠明白其中的關節,做起來就不怕什麼危險了,如果再加上行動謹慎,就不至於成錯事。後悔不迭,當了官可以,但當官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得到那一些奉祿。

(8)怎樣得到百姓的服從和愛護。

哀公發問,官該怎第去當,才能管理好老百姓,治理好天下,孔子的回答很簡單,選拔錄用正直的人罷黜那些邪惡的人,百姓就服從了。選拔錄用邪惡的人,罷黜那些真正剛直的人,百姓就不服從。正直的就應該受到重視,形成風氣,那惡的就應該得到懲罰,嚴勵打擊,如此以來,社會的秩序就正常健康了。 怎樣得到百姓的愛護

要得到百姓的愛護,就首先得愛護倔們。所以,孔子説,你對百姓莊重嚴肅,那麼百姓就會敬重你,你對他們表現出了孝順父母,慈愛子弟,他們覺得你是一個君子,才會忠誠於你,你選拔錄用賢良的人去教導那些愚昧不好的人,百姓就會努力奮鬥了。

關於論語為政篇心得體會 篇3

仔細讀了李澤厚的《論語今讀》這本書,雖不是大徹大悟,但也觸動心靈。《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説需要的那種快樂生活。主要講述了天地人之道、心靈之道、處事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書中每一個故事都告訴了我們許多人生的哲理和處事做人的道理。

《論語》猶如高山上一顆勁鬆高不可攀,只可仰望而不可觸及。李澤厚把一位兩千年前的聖人引領到了眾人眼前,孔子沒有聖賢的架勢,樸素平和、平易近人,時時傳遞一種樸素、温暖的生活態度。它不是簡單地對經典做出字面上的訓估與註解,而是在“半宗教半哲學”的對話體裏分離出“宗教性道德”和“社會性道德”,前者成為個體的生活意義和人生境界的追求,而後者創化性成為現代政體的形式,由此培育人性情感、重視和把握個體命運之偶然的“文化重建”。

由此,我第一次瞭解物質意義上的幸福生活它僅僅是一個指標。單純依靠物質的極大豐富同樣不能解決心靈的問題。心靈幸福才是真正實在的。“該放下時且放下,你寬容別人,其實是給自己留下來一片海闊天空。”所以我要放下多些煩惱,努力去接近幸福。“胸懷無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就渺小了。”幸福不光靠行動爭取,還需要正確的心理。

關於論語為政篇心得體會 篇4

心靈之道。這章講的是如何用平和的心態來對待生活中的缺憾與苦難。

遺憾後悔是每個人都會面臨的事情,人生難免會有缺憾,沒有缺憾的人生是乏味的是沒有挑戰性的是無法激勵人前進的,而只有有缺憾的人生才是完美的才是完整的。即使命運不發芽,不惋惜千百次的播種,即使花朵結不成果實,不遺憾千百次的凋零,因為沒有比腳再長的道路,沒有比人在高的山峯。

當一個人失敗後,延其繩索找其導火的源頭,後悔自己的一步之遙,後悔自己的擦肩而過,後悔自己的力求完美的事情如今有了遺憾。後悔無濟於事,天下沒有買後悔藥的。如果你因為錯過太陽而哭泣,那麼你也將錯過星星了。就如同也許在這回的大學聯考中你因為一分之差沒能考上自己理想的大學,但並不意味着人生會永遠停留在這一秒,相反你的人生才剛剛開始,不要只是沉積在後悔後悔,後悔自己哪怕如果能再多對一道選擇題呢,也許自己就能考上理想的大學。現在抱着後悔去看待以後的人生是毫無意義的,路是自己走出來的,既然已經有缺憾,那就讓自己的努力去填補那個缺憾,不要讓缺憾的漏洞越來越大,直到無法補救。所謂生命不息,戰鬥不止。

之後在文中又提到了自信心,一個人的自信心從何而來?它是發自內心的淡然與坦然。自信心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建立自信是困境中重新崛起的一種特有的力量。對於凌駕命運之上的人來説,信心是命運的主宰,與其悲歎自己的命運,不如相信自己的力量,與其沉寂在後悔之中,不如增強自己的信心,挑戰未來的人生。所謂“老夫聊法少年狂”這難道不是一種自信的表現嗎?

所謂“三省吾身”于丹説:“能夠反省自己的錯誤並且勇於改正,這就是儒者所提倡的真正的勇敢。”不錯,所謂“知錯能改,善莫大焉”一個人做錯事情並不可怕,可怕的是錯了之後卻不知悔過,還是一味的用一些理由與藉口來推託,這是懦弱的表現。要做一個勇於承認錯誤地勇者,才能化去生命中的遺憾,勇者即表現為面對錯誤勇於承認的勇氣,體現出的是理性制約下內心的自信與鎮定。

我喜歡于丹在文中的一句話:“小人之驕,驕傲的是他外在的氣,而君子之驕,驕傲的是內心的風骨。”不錯,魯迅曾説:“中國人是有骨氣的。”這種脊樑背後的風骨之氣,那種形於天的風然之骨。所謂:“渴,不飲盜泉水;熱,不息惡木陰。”所謂:“富莫富於常知足;貴莫貴於不求人;貧莫貧於無才能;賤莫賤於無骨氣。”傲骨不可侮,傲心不可有,無傲骨則近於鄙夫,有傲心不的為君子。我記得一位學者是這麼説的:“寧守渾噩而黜聰明,留些正氣近天地;寧謝紛華而甘澹泊,遺個清白在乾坤。”風骨也許是為中國人所驕傲的資本吧。

其實這章主要講人生多有不順,要如何去彌補不順,自信心,勇敢的勇氣,風骨的氣節。也許站在不同的角度,結果也有所不同。

我認為人生不過是一場賭博,你的籌碼就是自信,勇敢等等一切能想出的高潔的名詞,如果你連這些都不具備的話,就是失去了籌碼,連籌碼都沒有的你,又何談去堵上一把呢?

關於論語為政篇心得體會 篇5

《論語》是我國的經典作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着作。古人云:“半部論語治天下。”可見論語在歷代的統治者心目中的地位了。

自從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儒家思想統治中國近20xx年。《論語》當然也就穩坐了20xx年的寶座。直至20世紀初新文化運動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號,《論語》的地位才開始動搖。文化大革命時期深刻的“批林批孔”,更進一步瓦解了儒家思想對人們的束縛,《論語》從此埋沒人間。

《論語》究竟是什麼內容?為什麼他被古人視為經典,而後又成為所謂“封建統治者的工具”呢?懷着這些疑問,我漫步於《論語》的花園,嘗試着去感受其中的奧祕。

粗看《論語》,不過是一本語錄,和《毛主席語錄》沒什麼差別。可細細品來,孔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思想、人生觀、世界觀、教育理念等幾乎都包含在語錄的字裏行間。《論語》裏最常見的詞彙,無非是中庸、君子、禮仁云云。

中庸卻是《論語》裏最容易理解的而最難做到的。中庸指的是“對人處事採取不偏不倚、調和折衷的態度”。這種思想體現了當今北京居民的“忍”文化。對中庸的字面理解就是:惹不起躲得起、始終保持中立。這固然是好的,能避免許多不必要的爭端,但過度的“忍”卻能使一個民族沉睡,古代中國的發展就是一個有力的證據。中庸是儒家的為人之道,體現了儒家學派的軟弱性。

君子是一個意義深刻的詞。從小就聽説什麼“君子動口不動手”、“觀棋不語真君子”等,感覺君子就像個呆呆的人似的。事實上,君子就是孔子他們儒家學派的一種自稱,是理想的“中庸”的人。比如“君子不器”、“先行其言而後從之鬥”,都體現了君子的優良品質。與君子相對的當然就是小人了,小人並非是壞人,只是素質沒有君子高罷了。《論語》花了相當篇幅直截了當的闡明君子和小人的不同點,如“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然而,君子的物質地位往往與小人相差甚遠。毛澤東説過:“小人累君子,君子當存慈悲之心以救小人。”可見君子的物質生活是那麼的悲慘!

禮,表現了孔子對當時社會的不滿。孔子生活在動盪不安的春秋時代,諸侯國不遵守“周禮”,鬧得一團烏煙瘴氣。孔子的禮的核心是“正名”,即“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孔子致力於維護三綱五常,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因此,當魯國大夫季氏“八佾舞於庭”時,孔子憤怒地説:“是可忍也,熟不可忍也?”

仁,是孔子的道德觀,這後來發展成為了他學生孟子的政治主張。孔子認為,“克己復禮為仁”。剋制自己,遵循“禮”,這就便是“仁”了。“仁者愛人”,這裏愛的“人”是指上層社會的王室貴族;尊重朝廷貴族,“不犯上”,也説明孔子對“禮”的尊重。此外,孔子還把“仁”當作“人”的標準:“仁者,人也。”郭沫若在《十批判書》中説過:孔子“這種所謂仁道,很顯然的是順應着奴隸解放的潮流的。這也就是人的發現。”

縱然,《論語》經歷了兩千個春秋,並不能完全適合我們現在的思想,但是它畢竟是經典中的經典。經典永遠不會過期,我們要批判地繼承這些中華傳統文化,讓《論語》為社會主義制度服務。總之,《論語》是我們必讀之經典,我受它的感化甚深。

關於論語為政篇心得體會 篇6

現在是信息社會,什麼東西變化都快,連教材也是如此。從本週開始,我們結束了高中語文必修課程的學習,開始了選修課程的學習。應當説現在的教材編的有特色,能讓使用者學到較為系統的知識。不過説是選修課,但選什麼卻是上面早就定下來了的,並無選擇的自由。本學期我們選修的是《先秦諸子選讀》。該冊書的第一單元是《論語》選讀。《論語》是一部語錄體的散文著作,主要記載孔子的言行,只有一小部分內容記載了幾位弟子的話。前人對《論語》的評價極高,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説。而孔子則是與蘇格拉底、佛陀、耶穌並列的四大聖人之一。孔子的思想是人類的共同財富,今天“孔子學院”已開辦到了很多國家。作為孔子故鄉的中國人,更有必要學習了、瞭解孔子的思想。

春秋時期是社會大變革的時期。生活在春秋晚期的孔子,經歷了社會變革的大動盪,“禮崩樂壞”是那個時代的特點。如何使動盪的社會變得有“序”,變得更好,各家各派各抒己見。孔子開出的藥方是以“禮”治理天下。孔子的“禮”,是對人的思想感情和行為,對人際關係以及社會秩序的一整套規範。它既要求個體社會成員具有某種內在與外在的合理性,又要求社會羣體也具有某種合理性。為達此目的,他主張“仁”,要求人們“克己復禮”,即剋制自己,使自己的視、聽、言、行都符合禮的規定。孔子積極向別人宣揚自己的主張,更是躬行自己的主張。孔子明知自己的主張無法實現,但還是執着地去追求。他從不會因為環境的險惡因為別人的不理解別人的反對而放棄自己的追求。孔子的偉大,既在於他的思想,更在於他的實踐。

我們可以從《論語》選讀的第一篇課文中,看到當時的惡劣環境,看到孔子的執着。儀封人(儀這個地方的長官)説:“二三子何患於喪乎?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你們幾位何必為沒有官位而發愁呢?天下無道已經很久了,上天將以孔夫子為聖人來號令天下。)(桀溺)説:“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誰以易之?”(天下到處都是像洪水一樣混亂的情形,你與誰改變它。)楚狂接輿歌而過孔子,曰:“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楚國的狂人接輿唱着歌從孔子的車旁走過,他唱道:“鳳凰啊,鳳凰啊,你的德運怎麼這麼衰弱呢?過去的已經無可挽回,未來的還來得及改正。算了吧,算了吧。今天的執政者危乎其危。)以上三人中,一個是國家中級公務員,一個是農夫(隱士),一個是佯狂者,他們無一不認為天下大勢已去,混亂不堪,從政危險。可見,孔子所處的環境惡劣。而且,三人中,除了那個公務員理解孔子外,隱士連指下路的幫助都不肯給,楚狂連句話也不肯跟孔子講。但孔子不為所動,堅定地走自己的路。

在社會快速發展的今天,社會上也出現了一些不盡如人意的事。孔子的思想與實踐應當會給社會和諧帶來積極的影響。前人半部《論語》可以治理好國家,今人呢,一部夠了麼?

生活幸福,社會和諧,任何時候都是人們嚮往的!

關於論語為政篇心得體會 篇7

“半部《論語》平天下!”孔子那睿智閃光的語言光照古今!不必説一代偉人毛澤東,一代梟雄蔣介石,對它情有獨鍾,就連後世的文人墨客、平常百姓受其深遠的影響也不勝枚舉!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這句話的道理是:別人不瞭解我,我卻不怨恨,這不正是君子的品德嗎?孔子説的這句深刻而又藴含哲理的話,告訴(用詞不準,建議改為:不外乎告誡)人們修養是如此的重要。修養好像花兒在寂靜中開放,成功的果子在光明裏結實。

前蘇聯華西列夫斯基當了三十年的參謀長。在別人眼裏,他似乎沒有什麼特長,但為什麼會當了三十年的參謀長而立於不敗之地呢?

因為司令部在集合開會時,他總會第一個到,然後走到地圖前,用手指着敵人應在什麼地方出現,我軍現在在哪?如何擋住敵人的去路,而將他們一網打盡?他在那似乎總是在自言自語,到會的人都説他什麼都不懂,卻在那自言自語一定是發瘋了。

華西列夫斯基聽到大家的非議後並沒有生氣,依舊在那裏想着大事……開會時讓他發言,他一會説這兒,一會説那兒,雲裏霧裏,在坐開會的人都聽得稀裏糊塗,斯大林來回踱着步子慢條斯理地説道:“坐下吧,我親愛的華西列夫斯基同志,你不要説了,還是讓我來説吧!”斯大林把戰爭形勢分析得頭頭是道,讓人聽了不由得心服口服。

原來,聰明的華西里夫斯基早在開會前的自言自語,就已經把重要的信息,神不知鬼不覺地傳到了在屋子裏來回踱步、吸煙、思考的斯大林的耳朵裏,他不怨恨別人對自己的不瞭解,這不重要。只要斯大林明白就可以了!

就因為華西列夫斯基對別人的指責不願恨,才沒有使自己在政壇上樹敵過多,又得到了領袖的賞識,才當了三十年的參謀長,成就了他光輝的的一生!修養是每個人不可缺少的,只要你永遠擁有它,你的人生就會擁有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關於論語為政篇心得體會 篇8

這兩天一直在看于丹的《論語》心得之心靈篇!

看完三遍,我理解最深刻的就是: 每個人的人生都會有這樣那樣的遺憾,我們不能老是去抱怨遺憾,老是去追究為什麼會這樣子? 化解遺憾最好最好的方式有兩步: 1, 承認這個遺憾 2 用心地去儘可能彌補。 我覺得非常有意義,至少我個人一直都存在這種現象,大學畢業到現在6年的時間,我付出了很多,所以自已老覺得現在的我不應該是這個樣子。 很不甘心,不滿足自己的現狀。 而正是因為這樣,我一直籠罩在自我困擾的小籠子中,搞得自己整天擔心這個擔心那個,做事沒有激情,老想着一步登天,但現實又沒有條件。。。 簡直真的變成了一個憂鬱小子。。。

雖然我現在沒有成就,沒有車,沒有房,沒有錢!但我不能再沒有身心狀態下去了。。否則就真的一直這樣沉倫下去了。。

學會放開自己!看淡自己!看輕塵世間的物是人非,真是不一般的“境 界” 啊。

不管啥,我現在要做的是,從心底改變我自己對自己的認識,改變那種老是揹着千斤重走路的狀態,恢復四年前的那種勇無不勝的狀態,心神狀態!

承認遺憾並盡力去儘可能地彌補遺憾!

不禁想起一句名言: 如果因為失去月亮而哭泣,你也會失去星星! 不能讓遺憾成為一輩子的陰影! 生命沒有遺憾,只有經歷!

關於論語為政篇心得體會 篇9

《論語》是我們從國中時就已經開始接觸的一本生活道德哲理的書。以前剛接觸那些“之乎者也”之類的詞覺得枯燥乏味急了,當時即使老師給我們進行了具體的講解,我們也是一知半解的,除了死記硬背還真是什麼都沒有學到。可是當我上了大學之後在圖書館裏看到這本書就不經意間翻了起來,隨便一兩句都覺得很有生活的哲理。不管是在生活上、學習上、交友上、為人處事上,還是孝順父母方面等等都給了我們明確的指示。

看到《論語》這本書就像看到初秋時期的羣雄逐鹿,爭霸天下的場景。孔子,一個20xx多年的學者,他的思想、教育理論、教育方法、他的言行在今天看來依然是那麼先進,那麼貼切。何以想象,就是如此的一個薄薄的小書,卻統治了中國近二十個世紀,徹底改變了中國的歷史呢

從辯論的角度看,孔子肯定是輸了,而且輸得心服口服。可是假如從生活的角度看。孔子又是贏家,是大贏家。這是歷史證實了的,不是我説的。也許,真理本不是辯出的,而是做出的。孔子何以獲勝,辯論為何不出這樣的道理,我不知道,但我知道孔子説了些什麼,他説的是做人的道理,生活的道理,生存的哲學!假如你是人,你生活在一個羣體中,不論你做什麼:你去幹革命,做領導,開公司,或是你去當土匪,做強盜,當惡霸。假如你想做強,作大,你就必須相信孔子説的,從這個角度説,孔子的道理,是永恆的真理!當然有些真理也還是需要人們不斷去改善它,讓它更加符合社會的進步與發展。

關於論語為政篇心得體會 篇10

隨着中國近代社會的到來,各種西方學説陸續傳入中國,形成了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強烈衝擊,甚至連長期在中國思想界佔統治地位的儒家思想也不能倖免。五四運動曾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號,文革期間“批孔”思潮也曾盛極一時,而在現在,我們也可以不時地聽到“新儒家”等給傳統儒學重新定位的概念。然而,在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今天,如何看待儒學的現代意義,成為一個思想界爭論不休的問題。“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在學習了半個學期的《中華元典導讀》課和閲讀了《論語》這部書後,我認為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從儒學的根,即孔子的《論語》説起。《論語》大概包括的以下幾種思想,即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以下分別加以介紹。

仁:愛人。孔子思想體系的理論核心。它是孔子社會政治、倫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標準,也反映他的哲學觀點,對後世影響亦甚深遠。仁體現在教育思想和實踐上是“有教無類”,春秋時代學在官府,孔子首開私學,弟子不問出身貴賤敏鈍,均可來受教。仁體現在政治上是強調“德冶”,德冶的基本精神實質是泛愛眾和博施濟眾,孔子把仁引入禮中,變傳統“禮治”為“德治”,他並沒有否定“禮治”,他的“德治”無疑是對“禮治”的繼承和改造。愛人既為仁的實質和基本內容,而此種愛人又是推己及人,由親親而擴大到泛眾。

義:原指“宜”,即行為適合於“禮”。孔子以“義”作為評判人們的思想、行為的道德原則。

禮:孔子及儒家的政治與倫理範疇。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禮”作為中國封建社會的道德規範和生活準則,對中華民族精神素質的培養起了重要作用,但隨着社會的變革和發展,特別是封建社會後期,它越來越成為束縛人們思想、行為的繩索,影響了社會的進步和發展......

關於論語為政篇心得體會 篇11

孔子,春秋戰國時期之文人,其作《論語》流芳百世,流傳至今,幾乎無人不知,無鬼不曉。

《論語》,封面精緻,外殼鵝黃,厚厚的,正上方用宋體寫着“論語”二字,下面寫着“孔子的智慧”幾個字,並配有一幅山水畫,讓人一眼就喜歡上了這本書。翻開書頁,一股油墨香味撲鼻而來,啊!這本書我已經心儀很久了,還是媽媽特意從書店買來的呢!

這本書中字字珠璣,其中我認為最精闢的是:“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悦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兩句話。

第一句話的意思是:“孔子説:“時常温習學過的知識,這難道不快樂嗎?有朋友從遠方來做客,這難道不開心嗎?別人不知道我有學問,而我不介意因為學習是為了自己,這難道不是一個君子嗎?””告訴了我們:“常常保持愉快的心情,做任何事就可以得心應手。如果別人對你有誤會時,不要生氣或難過,只要你做的是對的,別人終究會明白的。”

第二句話的意思是:“孔子説:“三個人一起行走,除了我之外的兩個人,一定都有值得我學習的地方。我選擇他們的優點來學習,如果是缺點的話,就把它當成一面鏡子,看看自己有沒有一樣的缺點,如果有就要立刻改過來。””告訴了我們:“朋友或同學當中,每個人都有優缺點,重要的是,我們能不能學習別人的長處和改正自己的缺點。”這兩句話寫得真好,我們大家也要好好讀讀哦!

《論語》,孔子智慧之精華,他告訴了我們怎樣做人,怎樣處事。做人,就應該要不能只修飾外貌,更重要的是內心的修養;做人,就應該要對所有的人都要以愛心對待,也要多親近有仁德的人;做人,就應該要假若發現了自己的任何缺點和過失,必須得勇於改過,不能故意不改,並裝作沒發現;做人,就應該要本着正大光明的態度來做事,這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論語》,孔子,傳頌千秋萬代……

關於論語為政篇心得體會 篇12

讀了《于丹〈論語〉心得》,讓我領略到的是一種智慧,是對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確對待,一種處理領導關係、同事關係的心態,是一種融入在現在社會中的理性道德。讀到於此,想到曾經讀過的《菜根譚》,兩者皆有:

風斜雨急處,立得腳定。

花濃柳豔處,着得眼高。

路危徑險處,回得頭早。

正所謂“性定菜根香”。

書中有一段對於理想與現實關係的分析,很是經典。“神於天,聖於地。”既有一片理想主義的天空,可以自由翱翔,而不妥協於現實世界很多的規則和障礙;又有腳踏實地的能力,能夠在這個大地上區進行他行為的拓展。只有理想而沒有土地的人,是夢想主義者不是理想主義者;只有土地而沒有天空的人,是務實主義者而不是現實主義者。”我們常常會聽到有人抱怨社會不公,抱怨處世艱難。其實,與其怨天尤人,不如反躬自省。如果我們真的能做到把握分寸,謹言慎行,禮行天下,修身養性,我們會少很多煩惱,就自然會懂得為人處世之道。懷着樂觀和積極的心態,把握好與人交往的分寸,讓自己成為一個使他人快樂的人,讓自己快樂的心成為陽光般的能源,去輻射他人,温暖他人,讓家人朋友乃至於更廣闊的社會,從自己身上獲得一點欣慰的理由。

在教學工作中,我們不應該總是抱怨沒有時間,抱怨事情太多,我應當在自己所教學的這門學科中,使學校教科書裏包含的那點科學基礎知識,成為入門的常識。在科學知識的大海里,我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裏那點基礎知識,應當只是滄海一粟。明白了這些道理,一切抱怨都拋到了一邊。書中所舉的那個歷史教師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證明。他的成功之處就是用他的終身的時間在擴大自己的知識海洋,持之以恆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教師的時間問題是與教育過程的一系列因素密切相關的。教師進行勞動和創造的時間好比一條大河,要靠許多小的溪流來滋養它。怎樣使這些小溪永遠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斷的流水,這是我們安排時間時應該首先考慮清楚的!

對於“學習困難的“學生,他們的學習是很緩慢地感知、理解和識記所學教材的學生,他們一樣東西還沒懂另一樣東西就要學了,這邊剛學會,那邊又忘了。如今,我也試着用賞識的眼光來看待我的學生,不用分數的高低來作為衡量一個學生的唯一的標準。我試着從課堂的點滴中來發現學生點滴的進步,併為他的進步欣喜。當然,我會將我的欣喜化為語言、化為動作來讓他知道,使他明白:“別人能行,我也能行。”我試着讓我的學生始終能看到自己的進步,“不要有任何一天使學生花費了力氣而看不到成果”。我要時時刻刻讓當年我眼中所謂的“差生”體會到成功的快樂,並讓快樂延續着。

古人云:“開卷有益”。常讀書和常思考,會使我們勇於和善於對自己的教育教學作出嚴格的反省和內省,既不憚於正視自己之短,又要努力探究補救途徑,更要擅於總結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經驗,從中提煉出可供借鑑的精華。

關於論語為政篇心得體會 篇13

論語讀後感 《論語》是孔子弟子及後人記述孔子言行的語錄體著作,寫成於戰國初期(公元前475年前後)。《論語》記述了孔子的社會政治思想、哲學思想、倫理思想、教育思想等各方面,甚至記載了他的生活習慣和細節。《論語》成書時間大約在春秋、戰國之際,最後的編定者是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漢代以後,被奉為儒家經典,後來成為歷代文人必讀的教科書。全書大體是孔子弟子及其後人所記,是研究孔子的基本資料。

歷代研究《論語》的書籍很多,現存的主要有三國何晏的《論語集解》,南宋朱熹的《論語集註》是儒家學派對《論語》的代表作。

《論語》在西漢時有三種不同的本子,即《魯論語》、《齊論語》和《古論語》。今本《論語》,系東漢鄭玄混合各本而成,共二十篇。全書記錄孔子談話、答弟子問及弟子間相互談論,多方面表現了孔子的思想和學説,故《論語》成為後人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資料。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魯國人。中國春秋末期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是我國古代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他對我國思想文化的發展有巨大和深遠的影響。

中國最古的散文小品,應可遠溯自《論語》。普通把《論語》作經書看,認為是聖人之言,不以文學論。但以文學眼光看來,《論語》一書的文學價值很高。

關於論語為政篇心得體會 篇14

孔子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儒家的創始人之一,他所堅持的儒家不僅僅在春秋戰國時期廣為流傳,孔子的言行更是被其弟子們編成一部書,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流傳至今。

然而,起初我卻對孔子有着極大的成見,認為他是一個腐朽的老頭子,只因為孔子曾經説過:“惟小人與女子難養也”。我對這一句話感到憤憤不平,認為孔子歧視女性,還時常想着孔子的母親不也是女人麼,當讀到孔子的文章時,便和同學用惡毒的話來數落孔子,直到現在,我才明白是自己誤會了孔子,孔子所説的:“小人與女子難養也。”並沒有歧視女性的意思。而古時候的語言文字和現在的語言文字是有很大的區別的。我真應該要學好文言文,以免再出現同樣的笑話來,我也明白了不能夠只因為個人的片面觀點去評價一個人的好壞,而是要根據長久的觀察才能看出一個人的品質優劣。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説;“當他父親在世的時候,要觀察他的志向;在他父親死後,要考察他的行為;若是他對他父親的教誨長期不加改變,這樣的人可以説是盡到孝了。”這裏講了什麼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雖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會上做事,或是貪污或是搶劫,觸犯法律,使父母擔心、憂心,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強,具有良好的品德,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發點。所以為父母提供豐厚的物質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夠按照父母的意願、教誨行事做人,對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包含着一個廣泛的道理:能者為師。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觸的人甚多,而每個人都有一定的優點,值得我們去學習,亦可成為我們良師益友。就説我們班上的吧。在這個近80人的班集體裏,就有籃球上的猛將、繪畫巧匠、書法好手、象棋大師。有的是上曉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滿腦子的數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們身邊的這些平凡的人學習,就像置身於萬綠叢中的小苗吸收着豐富的養分。。高山,是那樣地雄偉,綿延;大海是那樣地壯麗無邊,山之所以高,是因為它從不排斥每一塊小石;海之所以闊,是因為它積極地聚集好一點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懷和大海的淵博,就必須善於從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們點滴之長。

今天還能啟發我們的心智嗎?還能對我們今天的心靈產生觸動嗎?北京師範大學于丹授緊扣21世紀人類面臨的心靈困惑,結合其深厚的古典修養,運用女性特有的細膩情感,從中國人的宇宙觀、心靈觀、處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養之道、理想和人生觀等七個方面,從獨特的個性視角出發來解讀《論語》。全書以白話詮釋經典,以經典詮釋智慧,以智慧詮釋人生,以人生詮釋人性,以人性安頓人心。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jingxuan/rppon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