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心得體會精選 >

《曾國藩傳》心得體會(通用5篇)

《曾國藩傳》心得體會(通用5篇)

《曾國藩傳》心得體會 篇1

曾國藩,晚清時期一個傳奇式人物,建湘軍、平長毛、興洋務,由一介書生成為官居一品,漢人中最高官位大學士,與其為人處事的方式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

《曾國藩傳》心得體會(通用5篇)

一、修身律己。曾國藩治學以修身,他尊崇且鑽研程朱理學,早年拜鏡海先生門下,學習儒家思想,信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論。他官拜高位,但生活很簡樸,堅持喝家鄉的綠茶,堅持使用簡陋的木箱,湘軍攻克金陵,官員大肆掠奪財物,作為湘軍統帥,他不斂財,未攫取一絲一毫。

二、善於用人。曾國藩深知天下之大,事變至殷,絕非一手一足所能維持,必須舉天下之才會於一,乃可平天下興國家的道理,因而他把發現人才,獎掖人才,培育人才,重用人才作為自己分內的任務。對於戰事,作為文人,他知之甚少,他發現重用了一批如鮑超、羅澤南、彭雪麟、楊載福等人,幫他攻城克寨,與他共鑄輝煌。曾國藩身邊有許多幕僚出身卑微,大多是在毛遂自薦時被曾國藩相中,許多人年紀輕輕,而曾國藩都以禮相待,平等相見。曾國藩在於太平軍和捻軍作戰時,許多方略、計謀都來源於普通的幕僚,在屢次官場上險象環生時,這些門客出謀劃策,渡曾國藩於危難之中。

三、謹言慎行。曾國藩行事謹慎,懂得審時度勢,遇事總會上下琢磨,前後思量。他深知皇上對漢人猜忌甚多,如要建立一支曾家軍,從皇上到朝野滿人都不會放心,他通過深思熟慮保奏塔齊布,擺在自己之上,來消除皇上及朝野滿人的顧慮。在立下平定太平天國大功後,曾國藩手握二十萬湘軍,且位高權重,他恐皇上與滿朝猜忌,一再要求歸回以完晚節,在未獲准以後又大裁湘軍,藉以消除皇上的猜忌。在對待肅順上,他深知權臣手腕,雖皇室肅順對曾國藩愛惜有加,並多次提攜,但他也意識到肅順雖大權在握,卻樹敵太多,以後會遭不測,顧私下不予忘來,正是他的妥善處置,後來肅順雖被扳倒,但曾國藩依然受到重用。

四、顧全大局。在儒家“義理”思想的影響下,曾國藩忠於皇室。在處理天津教案事件中,他為了顧全大局,委曲求全,使自己多年苦心經營的名譽一落千丈。天津教案是中西方文化的衝突,教士的蠻橫,國人的抵制,導致國人燒教堂,殺死10餘名教士。外國列強,大兵壓境,在天津海面陳列戰艦,稍處理不慎就會引起戰火,而以當時中國的國力,斷難與其對抗,唯有委曲求全,曾國藩權衡利弊,最終採取不與列強開戰,接受列強提出的,賠禮道歉、懲治兇手等條件,但這種做法激起了民眾和一部分官員的抵制,使他苦心經營的聲譽毀於一旦。但為了顧全大局,他唯有外慚清議,內疚神明。

五、善思求新。晚清時期,西方列強接踵而至,不斷破壞中國的主權和領土的安全,曾國藩親眼目睹了“輪船之速,洋炮之遠”在中國橫行無忌。他也希望中國能有自己的堅船利炮,他主張全面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以圖強國御辱。曾國藩創辦了江南機器製造總局,開始仿製西式槍炮。當他發現製造器械的設備陳舊,專門派人到國外購置“制器之器”。但他又意識到洋人的技術日新月異,層出不窮,若不系統的接受一整套關於天文歷算理化方面的教育,接觸到造炮製船的各種現場,就不能學到西洋的學問之精髓,不能造出最先進的船炮。於是他奏請朝廷,選派一批優秀的孩童出國留學,學成後回來報效國家,並最終促成了這批孩童成行,為國家造就了一批人才。

《曾國藩傳》心得體會 篇2

初讀《曾國藩傳》前,覺得曾國藩只是個眾人皆知、無人不曉的“賣國賊”,勾不起我的閲讀興趣。但翻閲數頁之後,似乎有點愛不釋手了。

從國家和民族角度而言,曾國藩的確是個置民族的安危、人民利益不顧,屈服於西方列強對華政策而又竭力維護清王朝封建統治的“賣國賊”。對於其一生的罪惡我覺得不應該歸咎於他個人品質,而具有歷史性和社會性,由他出身的半殖民地條件下的地主階級決定的。從個人角度而言,我覺得曾國藩是個修養頗高,有頭腦、有遠見和有謀略的人物。

他的一生經歷大致可以分成七個階段:躋身六曹、創建湘軍、坐困江西、決戰安慶、攻陷天京、剿捻失敗和抑鬱而死,可謂有起有伏,人生變數無窮,讀之頗有感觸。

首先,曾國藩精通古文,廣泛獵讀,在學術上向很多當時有名人士請教,這些不僅增長了個人方面的見識,也大大提高了個人聲望。曾國藩能如此順利成為二品官,一方面是由於自身勤奮好學和聰明能幹,另一方面是由於受到穆彰阿的垂青和舉薦。也許是這一切對於曾國藩來説太順利了,造就了他當初鋒芒畢露、自恃清高的性格,使他在坐困江西期間處處碰壁、受到地方官員的百般排擠和刁難。

其次,曾國藩經過一年的大徹大悟再度出山,受命為欽差大臣和兩江總督,為其大展夙志提供了舞台。其實曾國藩受命為兩江總督是清政府為形勢所逼,迫不得已,由於清政府所依靠鎮壓太平天國的江南大營就在此時潰敗,只能依靠曾國藩集團所創建的湘軍來鎮壓太平天國了。由此我們不難看出機會永遠垂青於有準備的人。

再次,湘軍攻陷天京以後,曾國藩自剪羽翼,釋清廷疑忌,自保末路,足見其經驗豐富,政治嗅覺之靈敏,審事詳明,處事果斷。

最後,曾國藩是個愛才如命,求才若渴的賢人。行軍打仗,每到一地,必廣為訪案,凡具一技之長者,必設法延至,收為己用;聞有德才併兼者,更不惜重金,馳書禮聘。他還能虛心納言,鼓勵眾幕僚直言敢諫,故能收到集思廣益的效果。他在事業上能夠取得如此成功,與其有很大的關係。

讀此書不僅讓我對曾國藩有了更為全面、細緻的瞭解,從中受到不少啟迪,而且加深了我對近代清朝歷史的認識,同時引起我對那拉氏——慈禧太后的興趣。

《曾國藩傳》心得體會 篇3

曾國藩,湖南湘鄉人,生於清代嘉慶十六年(1811年),卒於同治十一年(1872年),諡號文正,因稱曾文正公,是中國近代史上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

儒家講“三立”,“立德”居第一位,然後才是“立功”、“立言”。曾國藩在修身立德方面,一向篤學力行,老而不懈,尤其注重教育子弟,認為家族興旺不在積銀兩、置田產,而在出賢子弟。他在政事繁勞、軍務緊張之際,總共寫出了一千六百多封、近百萬字的家書。其內容涉及社會生活、人際交往、家教家訓等各個方面。讀《曾國藩家書》,不僅讓我學到了許多家教家訓,而且也讓我增長了不少有關治家、治學、修身、立志、從政等方面的知識。

儒家認為“孝”是治天下的根本,並由此派生出“悌”和“友”。深受理學薰陶的曾國藩將此列入修身的準則,同時作為家庭團結興旺的凝聚力。在他看來,榮華富貴的仕宦人家好景難長,優越的家庭條件是使子孫滋生驕佚的温牀,只有謹樸耕讀、孝順友愛之家才會興旺發達,前程遠大。曾國藩在給弟弟的.信中寫道“凡一家之中,勤敬二字能守得幾分,未有不興,若全無一分,未有不敗。和字能守得幾分,未有不興,不和未有不敗者。”教導弟弟們,對長輩要敬愛兼至,平輩之間要和睦相處,在晚輩面前要做出榜樣,人人恪守和、勤、敬三字,樹立良好的家風家教。要求子侄輩除讀書之外還要室內和下田勞動,並且認為這是極好之事。兄弟情如手足,必將患難與共,同御外侮,所以必須團結和睦,互相庇護,相互扶植,休慼與共,“兄以弟得壞名為憂,弟以兄得好名為快。兄不能使弟盡道得令名是兄之罪,弟不能使兄盡道得令名是弟之罪。”

時代不同了,今天的人們不必再拘守君臣父子之類的綱常信條,而應該還“孝友”之本來面目,賦予其嶄新的意義。一個孝順父母的人,往往也是一個胸懷四海,追求美善、篤敬事業的人,一個友愛兄弟的人,難以想象他不是襟懷坦白、肝膽相照、善於合作的人。

明清以來,科舉取士的制度日趨腐朽弊陋,壓抑人才,浪費青春,貽害匪淺。曾國藩參加科舉還算順利,但他卻明確認識到“此中誤人終身多矣”。他期望於弟弟們的,不在於科名的有無,而是孝悌為瑞,文章不朽,要真才實學,不圖科舉虛名。這些真知灼見,體現了他務大、務遠、務實的思想作風。

他還在信中跟弟弟們講治學修身之道,妙語連珠,感染力強,例如“師友夾持,雖懦夫亦有立志”,“為學譬如熬肉”,“用功譬如掘井”,“但取名師之益,無受損友之損”,均十分貼切深刻。

儒家提倡“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其中“修身”是起點,是基矗曾國藩在他給弟弟的家書中講道“蓋世人讀書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恆。有志則斷不甘為下流。有識則知學問無盡,不敢以一得知足,如河伯之觀海,如井蛙之窺天,皆無識者也。有恆則斷無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這些都是有關“修身”的道理和方法,他認為人成材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恆,做到言有矩,動有法,並且開列了自己修身養性的課程,每天都糾正過失,增長知識和技能,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他不但自己這樣做,而且也希望自己的弟弟們能夠仿效。

滿招損,謙受益,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這歷來是人們的準則。凡驕傲者,總是拿自己的長處與別人的短處相比,因而沾沾自喜,不求上進。或者覺得自己懷才不遇,牢騷滿腹。這些都是影響進步的因素。曾國藩在信中通過總結正反兩方面的教訓,諄諄告誡弟弟們力除傲氣,力戒自滿,對後人也同樣會有深刻的教益。

立志是成材的一個最重要的因素。凡成材者,都是有志者;凡平庸者,都是無志或志短者。要在事業上取得卓越的成就,就要樹立遠大志向,同時還須具備堅強的性格。曾國藩自辦理軍務以來,既要對付強大的太平軍,又受到地方實力的排斥、攻擊和朝廷的不信任,但他卻能從大局出發,“忍辱包羞,屈心抑志”,用一個“忍”字訣應付險惡的環境,在與太平軍的戰事中取得了最後的勝利,在中國近代史上創造了奇蹟。

自古以來官場險惡,伴君如伴虎,為官者大都苟合取容,投機鑽營,耿直不阿者可謂鳳毛麟角。而曾國藩則敢於在新君即位之際力矯時弊,直言進諫,將個人得失禍福置之度外,公而忘私,國而忘家,一切升官得差之念毫不掛於意中,其精神確實難能可貴。

時代在發展,人們的思想觀念也在不斷更新。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們應該繼續讀《曾國藩家書》,知榮明恥、懲惡揚善,努力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營造一個良好的政治、思想、經濟等環境氛圍,共同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新中國!

《曾國藩傳》心得體會 篇4

《曾國藩傳》有感近日讀《曾國藩傳》頗有感觸,特別是對曾國藩前半生的治學精神很是佩服,我覺得此種精神可用"呆子"哲學來形容,中國近代史任務傳記讀後感《曾國藩傳》有感。曾國藩前半生的治學可謂書呆子。此種精神我思之為當今中國少有之精神,因為雙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的人被認為是百無一用的呆子,但是我認為只有先做呆子才能之後做聰明人。

一位日本老科學家講過這樣一個道理"要想成為一個科學家,必須要聰明。"在某種意義上,的確是這樣。另一方面科學家的腦袋還必須笨,在某種意義上講也是對的。乍一看,這是兩個截然相反的命題,實際上,它表現出一個事物對立統一的兩個不同側面,正所謂"呆子"哲學。我想,曾國藩的治學就是"呆子"哲學的樣板。如果不是太平天國時期的戰爭,他可能會成為中國最後一個理子大師。

處於眾説紛紜:可能性交織的岔路口時,為了不把應該選擇的道路選錯,必須具有洞察未來的內察能力和直觀能力,在這個意義上講,做人或更甚者做科學家必須聰明,但是要想從平常被人認為極普遍明瞭的事物中,從那些連平常所説的腦袋笨的人也容易明瞭的日常小事中,找出它的不可思議的疑點,問個為什麼,並極力闡明其原委,也是非常重要的,缺之不可的。在這點上有所作為的人必須是比普通腦袋笨的人更顯得腦袋不開竅的死心眼的人。

所謂腦袋聰明的人可以説他們如同腿腳快的遊客,雖然他們可以捷足先登的到達他人尚未涉足之地,可恐怕會遺漏路旁,腦袋笨的人猶如走路慢的人,一直漫步在後,往往毫不費力的.把珍寶捧在手中,腦袋聰明的人正是因為他們的推測,可以縱觀路上的所有難關險阻,至少也是有這種預感的,所以常常容易挫傷自己的進取的勇氣。腦袋笨的人,由於他的前途籠罩了一層雲霧,反而持樂觀態度,即使遇到難關,他會格外的努力,擺脱困境。腦袋聰明的人,會過於信任自己的腦力。

其結果,當自然顯示給他們的現象與自己想的不一致時,大概會這樣想:是不是自然錯了。另外當出現結果與自己想的相同時,恐怕會把這件要緊的事忘掉,反覆琢磨自己所思考出的結果,是不是由於別的原因而偶爾產生的呢?一開始就斷定行不通的嘗試,好容易才明白那事做不成的時候可是他也抓住了一些並不是行不通的其他線索。這些線索也是那些一開始就不敢進行嘗試的人無法接觸到的。正如無數所謂的聰明人執迷於永動機的道理。

腦袋聰明的人適合作批評家卻難成為見諸行動的人,讀後感《中國近代史任務傳記讀後感《曾國藩傳》有感》。對於腦袋笨的人來説,別人的工作總是顯得卓越出色,同時也感到大人物的工作也似乎可以做到,因此,很自然地刺激着自己的上進心。腦袋聰明,而且又自命不凡的人即使能為人之師卻難成大家難為大師。記得一個很有影響力的企業家曾經説過:"哦手下成功的認識沒有聰明人,大多是些能夠堅持不懈的呆子。"是啊,他手下的經理有些只是國中畢業有些曾經是他的汽車司機,可以説不是或者不盡然是聰明才智使他們成功的,我想最重要的是那份堅持。聰明的腦袋容易苛求,但所謂的呆子卻會和適宜的裝傻充楞。正如蘇東坡所説的難得糊塗。

我覺得難得糊塗的境界就是一種呆子的處世哲學。人生中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有明確的答案,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用好壞來區分的。當遇到不能改變或者對自己無害而有損的事情的時候,能裝糊塗,扮呆子確實也是一種很高的境界的。所謂的呆子哲學的精髓就是能對生活中的有些事情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當你對人生的有些不好的事情視而不見,充耳不聞的時候,往往它卻向好的方向發展。着也許就是無心插柳,柳成蔭的道理。這個道理在曾國藩身上很好的體現了出來。他能夠在後期的官場如魚得水就是因為把難得糊塗的呆子哲學發揮的淋漓盡致的結果。事實上作為一代宰相就必修能夠藏污納垢,否則將不能成為真正的全國的管家。這個道理其實在生活中也有很多體現。正如官場一樣,和周圍的人一起生活也要學會糊塗。

最典型的就是有些夫妻之間的矛盾是因為一方的視而不見而化解的。在如今的物質世界裏人們把自己的利益看的空前的重,不允許任何人傷害自己的利益。這也無可厚非,但是過了就是淺視地表現了,糊塗一次也許更好。這就是我從曾國藩身上所瞭解到的"呆子"哲學。改進建議:看得出來她有認真地看這本書,並且對此有深刻地認識。從曾國藩身上悟出了很多的道理,但是邏輯性不夠強,應該把悟出的道理分納歸類,這樣看起來更有條理性。

讀曾國藩 心得體會5

期中我讀了《曾國藩家書》這本書,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歷史人物,被稱為晚清“第一名臣”。他整頓吏治、倡導科學,其所著的《曾國藩家書》隨想而至,在平淡家常事中藴含着真知良言。

曾國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體現在他寫給孩子以及親友的家書中。曾國藩的家書,共有330多封,是歷史上家書保存下來最多的一個。全書分為治家類、修身類、勸學類、交友類等10大類。曾國藩家族,向來治家極嚴,也很有章法。曾國藩受家風薰陶,對子弟也要求極嚴,並諄諄加以教誨。如在教子弟讀書、做學問、勤勞、儉樸、自立、有恆、修身等方面,都繼承和發揚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讀書

曾國藩一向強調讀書的重要性,認為讀書可以改變一個人的氣質,他在致諸弟的信中反覆提到讀書的重要性和讀書的方法。教育兒子和兄弟子侄讀書要勤勉,安於居家苦學,堅持早起,擁有恆心。

在講到怎樣讀書時,他在一封信中寫到“蓋士人讀書,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恆。有志則斷不甘為下流,有識則學問無盡,不甘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觀海,如井蛙之看天,皆無識也。有恆則斷無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他勉勵兄弟自立課程,還為他們設立了課程表,從早到晚,從讀到寫,從史到經,從讀書到修身養性,詳細至極。

很多人讓孩子讀書的目的是為了讓孩子走上仕途,但曾國藩卻不願孩子做官。他在寫給兒子紀鴻的信中曰:“餘不願為大官,但願為讀書明理之君子。勤儉自持,習勞習苦,可以處樂,可以處約,此君子也。”

很多人家長讓孩子讀書是為了讓孩子通過考試入“仕途”,為自己和家人長臉面,謀福利。殊不知,我們的讀書理念培養出了很多有文化沒有教養的自私自利的人,只注重學習分數忽略做人的教育使很多孩子喪失了自我約束的能力,不能不説這已經成為社會的悲哀。

待人

幫助鄰里族人是曾氏家族的傳統門風。

儘管曾國藩在京生活曾一度很窘迫,靠借錢度日過年,但仍舊寄錢給族人以資助。在談到為什麼接濟親戚族人時,曾國藩寫到“家中之債,今雖不還,後尚可還,贈人之舉,今若不為,後必悔之!”“君子之處順境,兢兢焉常覺天之過厚於我,我當以所餘補人之不足,君子處薔境,亦兢兢常覺天之厚於我,非果厚也,以為較之尤薔者,而我固已厚矣。古人所謂境地須看不如我者,此之謂也。”道光年間,曾國藩越四級而超升,託叔父將黃金十兩兑錢送與最親最苦之人。節儉用度,置義田以濟貧民,捐銀修祠堂。

曾國藩在家書中教育子女和諸弟過日子要能勤能儉,略有結餘,有人做官“侍鄰里不可不略鬆,而家裏不可不守舊”。與眼下很多為富不仁,到處顯擺甚至胡作非為的官宦子弟與富家子弟的行為相比,是何等的天上地下!

交友

俗話説:“千金難買是朋友,朋友多了好走路”,曾國藩十分注重交友待人的原則,尤其是他的“八交九不交”值得我們學習。

八教是指與以下八種人交朋友:勝己者;

盛德者;

去圍着;

肯吃虧者;

直言者;

志趣廣大者;

惠在當厄者;

體人者。九不交是指避免與以下九種人交友:志不同者;

諛人者;

恩怨顛倒者,全無性情者;

愚人;

落井下石者;

德薄者;

好佔便宜者。

曾國藩在京為官,從不肯輕受人惠,情願別人佔他的便宜,斷不肯佔別人的便宜,在《家書中》,他多次告誡子侄親近良友、對待朋友必信必誠、患難與共勿留遺憾、勿與權貴相交、不可輕取人才等。

《曾國藩家書》是曾國藩寫給父母兄弟的,也是寫給後世之人的,閲讀《曾國藩家書》我們可見賢思齊,慎獨內省,立德、立行、立言,修身養性,培育子女,樹可世代薪火相傳的家風。

《曾國藩傳》心得體會 篇5

著名錶演藝術家英若成小的時候,很想看看家人對他有多麼重視,吃飯的時候就躲到衣櫃裏,他希望看到大家焦急找他的結果,然而讓他大失所望的是,誰也沒有注意到他的缺席,等大家吃完飯,他才從櫃子裏爬出來吃那些“殘羹剩飯”,從此他發誓:一定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要,否則你會大失所望的。

這就是我從曾國藩身上所瞭解到的“呆子”哲學。

曾國藩,這位中國文化的集大成者,按照中國士大夫的聖人標準,立德、立功、立言,他在每一個領域都達到了一般人難以企及的高度,被封為近代最後一個聖人,在他身上有許多值得我們借鑑的品質和修養。我從中發現了為人處世的祕訣之二是做事要“慎獨”。

“慎獨”用今天的話説就是在一個人獨處時能夠真誠的面對自己的內心,去除內心的惡念,培養自己的善念,這樣就能問心無愧,對得住天地良心,飯能吃得香,覚睡得安穩,故能心安理得,心態平和,是可笑對蒼天,下可孝對父母,中可和對同事。對工作、對朋友、對親人只一個“誠”字,不欺暗室,不陽奉陰違,做到心口如一。其實我們為人處事要的不就是“以誠相待”嗎!

我從中發現了為人處世的祕訣之三是為人要“主敬”。

“主敬”就是外表整齊嚴肅,內心純淨專一,接待貴賓和參加活動,都是主敬的具體表現,古人常講君子應訥於言而敏於行,與主敬異曲同工,人在遇到危急生死存亡時刻都會高度集中精神,然後就會化險為夷。主敬是指一種厚重,專注,嚴肅認真的精神狀態,曾國藩經常要求他兒子曾紀澤説話要慢,走路要慢,舉止要莊重,通過這些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jingxuan/pqr6w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