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心得體會精選 >

《邊城》美文鑑賞(精選5篇)

《邊城》美文鑑賞(精選5篇)

《邊城》美文鑑賞 篇1

《邊城》:虛渺的理想國

《邊城》美文鑑賞(精選5篇)

前幾日偶然和妹妹談起沈從文先生的《邊城》,妹妹説,翠翠的命運好苦啊,爺爺死了,只剩下她一個人,然後故作哭狀。因為考試的緣故,我正在學習這篇小説。算起來它對我並不陌生,高中的時候就已經拜讀過,並且看過電影版的《邊城》。不過那時年紀小,又怎能理會出其中的意境呢。現在明白了,尤其是那個結尾,悲哀的讓人睡不着覺。突然妹妹問我,翠翠最後嫁給誰了?我當時差點兒沒有鑽到桌子底下,令我大跌眼鏡。

《邊城》創作於1934年4月19日,正如沈從文先生所説的那樣:我所要表現得是一種“人生形式”,一種優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主意不再領導讀者去桃園旅行,卻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個小城小市中幾個凡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牽連在一處時,個人應得的一份哀樂,為人類“愛”字做一度恰如其分的説明。”

從邏輯學的角度而言,沈從文先生的創作動機與其創作結果是相一致的。讀完《邊城》,我們被其中洋溢的人情美和人性美所感動,讓我們去尋找內心那唯一存在過的善良。然而,讓我們再次回首1934年的那一段歷史吧。那是一段戰亂叢生的時代,外有日寇橫行,內有國名黨政府的反動統治,還有中共的厲兵秣馬,尤其在湘西一帶,更是民不聊生,處在水深火熱之中。所以我們看到一個由沈從文先生為我們精心打造的一劑麻醉藥,這劑麻醉藥讓人們浮想聯翩,陷入深深地感動之中,為我們創造了一個虛渺的理想國。

《邊城》中人物的活動背景是湘西一個小山城茶峒。小説中的茶峒即真實又帶有想象和象徵的意味,不僅有令人神往的湘西風光,又有情趣盎然的鄉野風俗,加上當地人古樸的風習,醇厚的人性,帶有地域性的傳統道德觀念,一起構成了一個其獨特的理想世界。

西方的哲學家柏拉圖曾寫過一本《理想國》,為我們描寫了一個理想的國家的結構及政權組織等等。當然這是西方人的視角。換做東方人則有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東西方文化的不同,使理想國有了不同的表現形式,但是有一點是一樣的,就是秩序。任何理想中的世界都離不開秩序的桎梏,在《邊城》中這種秩序的影子無處不在,每個人各安其業,無慾無爭。例如老船伕在溪邊搖了一輩子的船,從來沒有考慮過這份工作對於他的意義,“只是靜靜地很忠實的在那裏活下去”。還有在爺爺死後,翠翠也繼承了工作,繼續搖船度日,等待一個可能回來或是永遠不會來的人。

這樣的理想國度人人嚮往之,尤其是在《邊城》中的人性美和人情美。在這個世界裏,不論是祖孫、父子關係,還是作為戀人、鄰里往來,都和平相處,或者相親相愛。掌水碼頭的船總順順,在當地算是一個頭麪人物,卻無論對本地人還是外地人都慷慨好義,通情達理。順順的兩個兒子天保和儺送,也從父親那裏學到了勇氣和正義,刻苦耐勞,坦誠熱情。當兄弟兩都喜歡上翠翠時,以當地的傳統方式,通過對歌表白各自的感情。在這樣一個充滿人性美和人情美的世界裏,我們只能看到一羣温順的羊,即那是羊的社會。每一個人都有着羊一般的奉獻精神,這是在沈從文先生的鞭子所造出來的一個温順的世界。

《聖經〃啟示錄》中説道天國裏被七道印嚴封的書卷,一個大力天使大聲説:誰配打開封印呢?天上、人間、地下沒有誰能夠打開書卷。這時候,走過來的是羔羊,看上去像是被屠殺過的羔羊,從寶座上的的主的手裏接過書卷。即刻,獅面的牛面的鷹面得人面的活物以及眾長老都跪在了羔羊面前,並齊聲頌唱:你配拿起書卷拆開七印,因為你曾被殺〃〃〃〃〃〃善、美、安詳、隨羣、犧牲〃〃〃羔羊跪乳,是至孝,知禮;羣而不黨是,是君子的忠義,之仁德。它誘使無辜者替世人贖罪、獻祭,成為一個最先聆聽神諭並傳遞福音的使者,因而是一個幸福的使者。

獲得上帝是羊羣的福祉,獲得羊羣是上帝的福祉。《邊城》中的人物是沈從文先生獻給道德祭壇的替罪羊,它鼓勵人們尋找不幸的替代,受難的替代,將罪孽轉嫁給無辜者。在《邊城》中,作者賦予他筆下的所有人以一種諄諄質樸的人性、遵從古禮的美德、無慾無爭的人生。作者嚮往“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厭惡所謂的“現代文明”,痛恨黑暗的現實,於是在他的作品中構築了一個理想世界。為了構築這個理想世界,作者犧牲了人的社會秩序,為我們鑄造了一個羊的社會——温順,犧牲,替罪。

在這樣的理想世界中,即使是放到當代社會也是具有十足的諷刺意味的。人物的性格之美,人與人之間的人情之美,為我們闡釋了一個社會理想,一個我們內心的善良的參照物。現在原來的茶峒鎮改名

為“邊城鎮”,沈從文的家鄉鳳凰城變成了旅遊勝地,與其説是去找昔日的掠影,不如説去追尋逝去的人性之美。恰恰説明我們現代社會所缺失的人性正在悄然而逝,物慾橫流,精神空虛是現代人的真實生活的寫照。

《邊城》中的主人公翠翠是一個處在青春期萌動的少女,也是沈從文嚮往的優美人性與人生的化身與極致。“翠翠在風日裏長養着,把皮膚變得黑黑的,觸目為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澈如水晶,自然即長養她且教育她。為人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隻小獸物。”這樣極美的化身,別説天保和儺送,就是讀者也會心生嚮往。尤其在最後,翠翠懷着對祖父的傷悼之情和對戀人的思念,守着渡口,雖有失落,但仍抱着期待。“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翠翠對於愛情的態度,描繪了人世間這一純潔美好的感情。

翠翠是沈從文先生獻給道德祭壇的一隻無辜的替罪羊,也是獻給自己的替罪羊。作者把替罪羊的所有的美好人性在翠翠身上得到了體現,這無疑又是一個理想世界中的一個理想的人,這個理想的人物抓住了我們人性的痛楚,讓我們隨着她的喜怒哀樂而喜怒哀樂,為着她的人生的結局悠然不眠。在電影《邊城》中,爺爺死了,當有人喊過渡時,翠翠大聲的喊道:“爺爺死了,爺爺死了〃〃〃〃〃〃〃”我們看到那雙清澈的眼睛裏透出了無限的悲哀,惹人心憐。不禁想到也許翠翠就會一個人了,悲哉!

我們在沈從文的理想世界了徜徉,跟着他一起升起對於故鄉的無限的眷戀,醉心於湘西的風景與風俗畫中。

也許我們不能營造出這樣的現實世界,但是我們可以追尋內心的善良去建造自己的心靈的茶峒小鎮。

《邊城》美文鑑賞 篇2

有人説,《邊城》是一支湘西山村生活的牧歌,是一曲真摯、熱烈的愛情讚歌,是一首用小説形式寫成的無韻之詩,是一幅用水墨繪就的水彩畫,散發着人情純樸之美,自然風景之美。這本書向我們講述了一個動人的、悽美的愛情故事,有淳樸摯人的翠翠,憨厚無比的天保,幽默可愛的儺送。他們之間那純潔的愛情令人嚮往。禁不住就想一問:愛情是什麼?是荷花,還是藍色妖姬,抑或兩者皆然?喜歡像荷花一樣的愛情——純潔、高尚。就像《邊城》中,呈獻給讀者的便是那像荷花一樣的愛情,天保對翠翠的愛——無怨無悔,翠翠的儺送的愛——痴痴的等待,亦是儺送對翠翠的愛——深深地埋藏在心底,都是那麼的真摯、純潔、毫無雜質,像荷花一般“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使人神往。

喜歡像單枝的藍色妖姬一樣的愛情——相守是一種承諾。如:司馬相如與卓文君的愛情。第一次相見,一見傾心,司馬相如以一首《鳳求凰》贏得卓文君的芳心,無論生活多麼的艱難困苦,他們依舊不離不棄,堅守愛的諾言,終於守得雲開見月明,司馬相如得以重用,在之後的生活中,卓文君以一首《白頭吟》喚回司馬相如的真心,得到最後的相守,正如《白頭吟>;;中所寫的那樣”願得一心人,白頭不相離“那般,相守到老。

我想最美的愛情不過是到了老年時,依舊很相愛的人在一起。在那夕陽西下時,相互依偎着欣賞那夕陽的美景,一生一世一雙人。愛情是什麼?我想我的心中已有答案了。

《邊城》美文鑑賞 篇3

沐浴着行動教學理念,和着學生全面發展的'春風,我校的活動如雨後春筍般興起來了。每一個活動都打開了學生的心窗,放飛了學生的心靈。我也不例外,情不自禁地加了語文讀書分享活動。每次語文實踐活動,眼看着同學們一個一個上台表演,甚至還獲獎,我心中充滿了無限嚮往。老實説:“幾天後還有一場讀書競賽,願意參賽的舉下手。”我終於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舉起了手。一個熟悉而又陌生的名字從老師口裏流出,傳入我的耳朵,一時間,我心裏既高興喜悦,又緊張害怕但細想一下我必須放手一搏了。

俗話説“台上三分鐘,台下十年功。”我選取的是《青銅葵花》這部小説,青銅與葵花,從陌生到熟悉,摯愛到極愛,反映在他們身上的愛到極致,同事,苦到極苦,也正是在愛與苦的交織中,出現了無數感人真情:蘆花鞋,冰項鍊。為了真實再現情節,我還運用了大量的幻燈片,深情告白的歌曲,用來加至感人的效果可把我累的天昏地暗,我才小憩一會。

大顯身手的時刻到了,經過這麼多天的準備,縱然我信心十足,可心裏還是有一絲緊張。輪到我了,我抬頭一看,旁邊的老師向我投來鼓勵的目光,自我鼓勵一下,走上講台,可緊張充滿了全身,我努力剋制,漸漸恢復自信。打開幻燈片,一邊朗誦,一邊轉換幻燈片。當我讀到青銅坐等葵花回來,眼前出現幻覺,並努力喊出“葵花”兩字時,響起了真情告白的音樂,我陶醉了,我彷彿就是青銅,那個啞巴哥哥喊出了自己摯愛妹妹的名字時,我淚流滿面。這時台下響起經久不息的掌聲,並不住的點頭。頓時,我和同學老師完全融合在一起了……這次充滿真情的心靈之旅,不僅讓我經受了真情的洗禮,而且更讓我感受到語文實踐活動的魅力。這次活動,使我更自信,更勇敢,更精彩。

《邊城》美文鑑賞 篇4

中華民族擁有幾千年的燦爛文化,國人不斷從厚重的中華傳統文化中汲取精神食糧,從中感悟到中華民族團結奮進、和-諧友善、包容寬厚、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感悟到仁愛小弟、誠信報恩、精忠愛國,勤儉樸實,互助友愛的傳統美德。本學期我校深入開展了經典誦讀活動。一學期來,我校以經典誦讀活動為載體,積極構建學習型校園,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教育特色。

一、加強領導,統一思想,形成共識。

我們把經典誦讀作為學生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途徑和抓手,作為提高學生道德情操、文明習慣的重要工程。學校制定了《誦讀經典詩文活動方案》。在方案中,既有學校的總目標,又有各年級的分目標。對於各年級經典誦讀的內容,我們根據學生的實際,作了相應的規定。而在經典誦讀的實施策略上,我們依據學生的身心特點,作了如下要求:着眼“薰陶”,注重“感悟”即以激發興趣、內化行為、陶冶情操為目標。雖提倡探究但不求甚解,只求朗朗上口,熟讀成誦、耳熟能詳。承認個體差異,不求程度整齊劃一。教師在操作中只有鼓勵,沒有責備。引導學生學習要從易到難、從少到多、循序漸進、積少成多。

二、科學安排,營造氛圍。突出以“經典詩文誦讀”為特色的校園文化建設和佈置,突出傳統文化氣息,注重厚德載物、大氣沉靜的校園文化建設。

1、利用櫥窗、走廊、牆壁等空間和角落,或用印製的精美詩文圖畫,或用學生親筆書畫的名言佳句,或用孩子們充滿靈性的“詩配畫”加以裝飾。

2、在班級黑板報上,都刊出一些經典詩文,並提供歷史背景材料和詩詞析義,供學生閲讀、賞析、評比、積累。

3、各校的教室環境佈置要求體現班級特色,除了詩畫、詩文,每個班級都可以開闢詩園,內容或是學生閲讀古詩文的活動成果,或是古詩書法展、讀後感,或手抄報等。

三、開展活動,保證實效。

1、課前一吟,熟讀成誦。倡導見縫插針,積少成多的誦讀方法,充分利用每一節課前五分鐘時間,開展“課前一吟”活動,做到讀而常吟,“學而時習之”。

2、每週一節誦讀課,教師認真備課,分門別類精心講授經典詩文、加大積累容量。

3、舉辦誦詩比賽,激發熱情。各校利用每週的`班會活動時間以個人、小組或班級為單位進行誦詩競賽,其內容設計豐富,有的是各種角度的歸類對詩,有的是詩句接龍,有的是你問我答,有的是對歌競賽,有的是遊戲表演。

4、組織學生根據經典詩文進行編寫手抄報活動。

四、科學評價,促進提高。

1、每天利用校園廣播系統,早操後進行“清晨經典誦讀5分鐘”,讓學生在傾聽中感受經典詩文的魅力;午間“經典詩文欣賞一刻鐘”,陶冶學生心智。

2、早讀前5分鐘和下午上課前5分鐘上,全校師生同誦經典,感受經典詩文的獨特神韻。

3、組織經典誦讀比賽,促使學生多讀書,多蒐集資料,瞭解的詩文方面的知識、名篇佳句等,學校每週評出優秀班級和個人,並給予表彰獎勵。

總之,通過開展誦讀經典活動,學生的語言文字表達能力提高了,誦讀經典在不知不覺中已成為師生學習生活中的一份樂趣,是學校文化建設和人文教育重要組成部分,是傳承優秀民族文化的一個亮點。我們將繼續努力,把誦讀經典詩文活動推向深入。

《邊城》美文鑑賞 篇5

雨,宇宙間的精靈,掙脱了雲層的羈絆,洋洋灑灑地飄落於大地。於靜寂的夜,悄悄滋潤萬物,將沉睡中的大地驚醒。四季輪換,四時景色的變換,也帶來了雨聲那不同的景緻。春天的雨聲總是那麼悄然無聲的,“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淅淅瀝瀝的,似乎怕驚醒在春夢中酣睡的萬事萬物;夏天的雨則顯得那麼的急躁,“雨足桔槔聲暫歇,翠蛙瓜豆已成行”,帶給人們一個驚喜後就匆匆離別;而秋天的雨卻是那麼的纏綿,似一位怨婦幽幽怨怨地流淌着她的眼淚,就如詩中所定的“秋陰不散霞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留給人一絲纏綿,帶給人一腔悲憤。最令人切記的當時冬天的冷雨,夾雜着狂嘯的北風,硬梆梆地砸着地上的一切,發着絕望的聲音,使人感到雨的滄涼。我愛站在河邊聽雨。在斜斜的細雨中,不帶一件雨具,任由那蒙朧細雨拂在身上。風斜斜地吹拂,雨細細地飄灑。雨絲掉入河中,就如小孩子回到母親的身邊,“嗖”地鑽進懷抱就不見了,快得令人聽不到一絲聲音,只有那陣陣的漣漪還在昭示着它曾經到來。而細雨拂在臉上,就如春風拂面的感覺,涼涼的,好像孩子親吻在你臉上。蒙朧細雨中,張志和那副“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的詩情畫意也就躍然眼前,而自己的心聲也彷彿正在和雨聲一起跳動。這副消遙閒散、飄逸脱俗又有誰堪得?

其實,聽雨最好的時候還是在黑夜中。遠離了白日的塵世喧囂,把自己湧入黑暗中,點燃一支青煙,只有那忽明忽暗的煙火伴隨在你身邊。這時,你就會感到一切都會逃避得無影無蹤,四周一片靜寂,靜寂得可以聽到自己的心跳。此時如有細雨飄落,便能清晰地聽到它擊打在樹葉上、窗台上的`聲音,這是沉沉的。然後雨滴便從窗台和樹葉上如玉珠般劃落,和大地親吻後砰然而碎,發出清脆的碎裂聲。如果用心去聽,似乎還能感受到它在和小草附耳細語,在和樹葉兒傾情歌唱。一切都被那顆寂靜的心靈所感受到,然後那顆心也開始和雨聲輕聲訴説,世界變得很靜,心境也變得異常的遼闊。聽雨的時間一長,也似乎真的能感愛到雨的心語。最解人的還是三月小雨。就如詩中所寫的“天街小雨潤如酥”,在輕輕地叩問着人的心扉,滋潤着世上的一切;而最令人悲傷的當是那秋雨聲,“冷雨幽窗不可聽”,令人感到一種“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雨愁”的悲傷。而那雨打芭蕉的聲音總是顯得那麼低沉,有時又那麼的激昂,難怪鑑湖女俠秋瑾也發出了“秋風秋雨愁煞人”的無奈感慨。不經意間,我恍然發覺那雨原是無聲的。它或如細絲、或如玉珠從天上靜靜地掉落,我所聽到的不過是那雨擊打樹葉、窗台的聲音。但我想我還是聽到了雨聲,它正滴嗒滴嗒地從天上落下,它正呼呼地在空中飄蕩。我真的聽到了雨聲,那雨聲正在我的心中流淌,擊打着我的心扉。正如一首小詩:

乍別行雲,悄依曲巷,憑風送入朦朧。 樓頭江畔,何處不相逢。 為問歸期堪許?恐負了、暖燭春盅。 更無奈,空牀夢憶,舊裳付誰縫。

瀟瀟還瀝瀝。亂嘶龍騎,暫駐行宮。 漫剩得、夜鈴響徹悲風。 離亂共誰堪説。一聲聲、細雨梧桐。 淒涼甚,重門須閉,今古斷腸同。

感悟:

這是一篇描寫雨的文章,語言優美,用詞準確,描寫細膩。在作者筆下四季的雨各具特點,三月的雨更是有了生命,彷彿能理解人的喜怒哀樂。文末的詩句不僅總結了全詩,還給文章增添了許多文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jingxuan/o378z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