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心得體會精選 >

聽論語心得體會(精選20篇)

聽論語心得體會(精選20篇)

聽論語心得體會 篇1

在現代生活中,如何把握為人處世之道?孔子説:過猶不及。在孔子看來,事情做得過頭了和沒有做到位是一樣的效果。那麼如何把握分寸?當遇到不公正的待遇時我們要保持怎樣的心態?面對自己親近的人又該掌握什麼樣的原則?在紛繁複雜的社會關係中又應該怎樣保持良好的人際關係呢?

聽論語心得體會(精選20篇)

弟子問孔子説:老師,以德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一個人已經以德報怨了,那他還拿什麼抱人家的恩德呢?當別人對你好時,你該怎麼辦呢?以德抱怨不可取,但以怨報怨也不可取,因為怨怨相報何時了?還是以直抱怨,以德報德!如果有他人有負與你,對不起你了,用你的正直、耿介對待這件事,但是要用你的恩德,你的慈悲、去回憒真正給你恩德和慈悲的人。用你的公正、率直、耿介、磊落的人格去坦然地面對這一切,即不是德也不是怨。

人生有限,生也有涯。把我們有限的情感,有限的才華用在最應該使用的地方。

當前人的心靈環境荒蕪,自身生命能量浪費,物質繁榮了,但心靈的生態未必隨之改變,變得欣欣向榮。怎樣才能避免心靈資源浪費呢?就是面對一件事要迅速做出判斷,選擇最有價值的方式。

宰我問孔子曰:仁者,雖告之曰,『井有仁焉。』其從之也?就是説如果有一個特別仁義人掉入井中,你會跟着跳下去嗎?子曰:何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為什麼要這樣做呢?君子也許不能避免許多傷害了,可以被別人欺騙了,但自己的心不可迷惘,人不能被自己欺騙了,不可衝動、莽撞行事,做出人生沒有效率傻事。孔子告訴我們,人的行為一定要有分寸,要有原則,把握尺度。

我們在生活中常常有這樣的困惑,父母對孩子關愛得無微不至,為什麼孩子會反感?親密無間的好朋友,為什麼會彼此傷害?費盡心機和領導、同事套近乎,為什麼總是好心不得好報?

是因為過猶不及。你去工作,面對領導,要忠誠,要熱愛領導,這沒有錯;面對朋友要將心比心,甚至是兩肋叉刀的,也沒有錯;但不管是對領導,還是對待朋友,要有分寸嗎?子由曰: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就是説,你跟你的領導關係過於密集,離你自己招致羞辱就不遠了,你與你的朋友關係過於密集,就離你們倆疏遠程度就不遠了。

有一個哲學寓言叫"豪豬的哲學"。説有一羣身上帶刺的豪豬,大家擠住在一起過冬,它們一直有一個困惑,不知道大家在一起保持怎樣的距離最好,離得稍遠一些,冬天冷,不能互相取暖,離的'太近,彼此的刺又扎的慌,多少次磨合後找到最合適、最恰如其分的距離,在彼此不傷害的前提下,保持羣體的温暖。

今天的社會,物質生活是越來約發達了,但人際關係卻越來越冷漠。

子貢問孔子説:什麼樣的朋友是好朋友啊?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務必辱焉。朋友有不對之處就善意地告訴他,如果不聽就不要説了,否則就是自取其辱了。好朋友也有度,因為沒有任何人能給他人一個未來。

無論是朋友還是領導都要保持一定的距離,掌握好稀疏的分寸,那麼對自己親人是不是就可以親密無間嗎?父母和子女之間,丈夫和妻子之間也要保持一定的距離嗎?

現代人交往中有一種非愛行為,就是以愛名義對自己最親近的人進行非愛性的掠奪,這行為往往發生在夫妻之間,戀人之間,母子之間,父女之間,也就是世界上最親近的人之間,以愛的名義進行一種強制性的控制,讓他人按自己的意願去做。英國有一個心理學女博士説:世上的所有的愛是以聚合為最終為目的,只有一種愛是以分離為目的,那就是父母對子女的愛。所以父母真正成功的愛,就是越早讓孩子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從你的生命中分離出去,你的教育就越成功。明白距離和獨立是一種人格的尊重,這種尊重在最親近的人中間也該保有。

《論語》中講的仁愛之心到底是什麼呢?是從一開始就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態度尊重每一個人,稍微留一點的分寸,保留一點的餘地,就像禪宗裏所説一種最好的境界,就是花未全開,月未圓。也就是説花一旦全開,就要凋謝了,月一旦全圓,就要虧損了。而未全開,未全園,就是你內心有所期待,朋友之道、親人之道皆是如此,稍微留一點分寸,海闊天空。

無論對待朋友還是對親人都應該把握一個分寸,適度為最好。那麼對待工作也要有分寸嗎?無論是對待份內還是份外工作,是不是做的越多越好呢?

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一個人不要越俎代庖,在什麼位置上,做好本分,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只要把你應該做的事情做好就可以了。這個社會不缺少錦上添花,缺少雪中送炭。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我也,義之於比。"這是一個多麼坦蕩、磊落的態度,君子對於天下的事,沒有薄厚親疏之分,只有一個標準在前,就是一個字義,按照你的標準去做。

處世之道首要任務就是把握好一個度,否則過猶不及。為人處世更重要的是把握自己的言談舉止要適度。

聽論語心得體會 篇2

《論語》所記載的,是孔夫子從生活中演繹出來的為人處世的經驗和他對弟子的教導。宋代開國宰相趙普曾經標榜説,自己是用半部《論語》治天下,可見古人對《論語》的推崇之極。但是在兩千多年後的現代社會,我們為什麼要請北京師範大學的于丹教授做客《百家講壇》解讀《論語》呢?這部曾被古人譽為治國之本的《論語》,對於我們現代人來説,還具有什麼實際意義嗎?其實,《論語》中許多經典的詞句是我們許多人耳熟能祥的,于丹教授認為,這部曾經統治中國社會思想兩千多年的儒家經典,仍然能為我們現代人構建和諧社會,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提供一份温馨的勸導。

《論語》集中了孔子的人生感悟和思想精華,影響中國社會兩千多年。《論語》的精髓就在於把天之大,地之厚的精華溶化於人的內心,天、地、人就會成為一個完美的整體,人的力量就變得無比強大。即使在當今社會中,我們中國人也常會説,天時、地利、人和是國家興旺,事業成功的基礎,這是不是《論語》的思想精華對我們現代人的啟發呢?

如今,中國社會早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鉅變。對於現代人來説,兩千多年前的《論語》所包含的思想是否還能閃爍出智慧的光芒?我們又該如何借用《論語》的智慧,來化解我們心中的浮躁和煩悶?在現代社會複雜的人際關係中,《論語》又會給我們哪些温馨的勸導?我們要學習《論語》心得之一:《天地人之道》。 俗話説:人生不得意事常八九。那麼如果人生有了缺憾之事,如果我們遭遇不得意之時,我們應該採取一種什麼樣的心態來對待生活呢? 《論語》的精華之一心靈之道 ,就是告訴我們,心靈的力量是無窮的!其實每個人的一生中都難免有一些缺憾和不如意的事情。如果你放大這種缺憾和不如意,那你將永遠生活在陰影之中。這種心理暗示的力量之大,將嚴重影響你的生活質量。這就是《論語》之心靈之道 。

聽論語心得體會 篇3

這個暑假看完了《論語》這本書,俗話説半部《論語》治天下,我之前全不知是什麼意思。在略讀了論語後我似乎也有獲益匪淺的感覺。《論語》是根據春秋戰國時期的孔子與他的學生日常言語所撰寫的。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在思想上主張“仁”,在教育上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就是因為有孔子才會有今天的《論語》。《論語》集治國、修身、齊家、平天下於一身,是中國古代文化的精華所在。宋人趙普也曾説過這樣一句話“半部論語治天下”,可見《論語》一書對我們的用處之大了。

我們從小接受的就是儒家的“仁,義,禮,自,信”的倫理教育,從孔融三歲讓梨的尊禮,守禮,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憂患意識,無不顯示着儒家學説對國民成長過程中千絲萬縷的滲透。幾千年來世人仍願意尊奉孔子,把他的話作為座右銘,作為修身養性的準則,我想這與孔子的“直道而事人,何往而不做黜!”的思想有着密切的關係,因為,我們都堅信:明天是正直人的世界!

孔子提倡仁愛,但他並不認為應當以喪失原則的仁愛之心去寬宥所有人的過失。《論語》告訴我們,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態度去尊重每一個人,且彼此之間要留有一點分寸,有一點地。常言道:世界是個大家庭。既然是在“家”裏,就不免人各有志,人各有稟性,正如有愛茶者喜歡龍井,有愛好烏龍茶一樣,不過都是求真的一種心境。“不奪其真香”,“不損其真味”,那麼,還有什麼不可以真心待人,真誠説話,真情做人的道理呢!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説呼?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呼?”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這是教給我們學習方法啊,很多學生學習很努力,但成績不理想,主要是學習方法不對,學習是要“學而時習之,温故而知新”的啊!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這句話教會我如何孝敬父母。而能使我一生受用還有“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就是我的“聖經”,我更會牢記在心。

我在任何時候都能夠用到《論語》,可以是生活上、改正缺點上,珍惜時間上、學習上以及孝敬父母等等,都可以用到《論語》。《論語》的用處可真不小啊!這麼一讀,我就知道為什麼趙普説;“半部《論語》治天下了”,因為《論語》的用處真廣,什麼地方都能用得到。只要讀了一小部分的論語,並且理解了,用上了,就會使人一生都受用不盡。

有時經常聽到有些人怨天怨地,怨自己沒出生在一個好的家庭,怨自己運氣不好,做什麼事都不順。其實這些人生活還是不錯的',只不過看到生活過得比自己好的就心裏不平衡,自己沒本事就怨天怨地怨父母。但真正生活艱苦的人們很少有怨言,而是默默地工作着,生活着,他們用他們的勤勞,他們的質樸,過着普普通通而又充實幸福的生活,他們很滿足自己的生活,他們不去和別人比較什麼,他們覺得自己現在的生活很滿足了,當一個人不去妄想而踏踏實實地生活工作着,他們就很快樂了,也就是知足者常樂。現實就是這樣,出生有貴賤,能力有大小,但生活的快樂不快樂,知不知足就要看每個人自己了,每個人應該有自己的理想,但不是妄想,要自己去努力去付出。妄想是無止境的,生活在妄想裏的人他們對生活是永遠不滿足的,所以他們活得很累,他們要攀比,他們虛榮心強,見不得別人比他們好,他們永不知足,所以註定他們永遠不會快樂。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人生就在於學習,不分貴賤貧富,讓我們學會在簡簡單單的生活中感悟人生、體味快樂吧!

聽論語心得體會 篇4

大家都知道《論語》這本千古名書是孔聖人孔老夫子所寫的。但是不要以為,《論語》是千古名書,就高不可攀了。其實,《論語》就是要告訴我們,怎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

就像《論語》的最前幾句話,“子曰:‘學而實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它正適合我們。第一句是説,“學習了知識,然後按一定的時間去温習它,不是很高興嗎?”這正告訴我們,學習並不像我們所想象的那樣困難,只要你用心了,複習了,自己的心裏是很高興的。後面一句是在講“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處到這裏來,我們的心裏是很快樂的。”在生活中,我們要用慧眼找出與自己志同道合的人。這樣,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中,就會有一個能和自己説説心裏話的夥伴陪伴自己,人生才會快樂。最後一句也就是講“人家不理解我,我卻不怨恨,就是君子。”在自己的生活中,要不斷結交新的朋友。新朋友有時可能因不太瞭解你而誤會你。你沒有生氣,也沒有怨恨,這就是一個君子的作風。

在人們眼裏如聖書一般的《論語》,其實在教我們一個簡單的道理。記住,《論語》的真諦,就是要告訴大家,怎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

聽論語心得體會 篇5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論語》之所以能流傳千古,正是因為它教給了我們許多為人處世的方法和做人的道理。

理想之道

宋朝開國宰相趙普曾經標榜説,自己是以半部《論語》治天下,可見《論語》在古代社會生活和政治生活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以及古人對它的推崇。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我們中國人傳統的道德理想。在《論語》中孔子談到理想時,並不認為志向越高遠就越好,真正重要的是一個人內心的定力與信念。無論你的理想是大是小,實現所有理想的基礎,在於找到心中的真正感受,一個人的內心感受永遠比他外在的成績更重要。

心靈之道

人生百年,孰能無憾?人一生中總會遇到這樣那樣的不如意的事情,也許我們無力改變這個事實,但我們可以改變的是看待這些事情的態度,《論語》告訴我們如何用平和的心態來對待生活中的缺憾與磨難。承認現實生活中的不足之處,並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彌補這種不足,這便是對待生活缺憾的態度,如果一個人不能接受這些遺憾,將會導致什麼後果?一種遺憾,其實可以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遺憾的後果又會是什麼呢?那就如印度詩人泰戈爾所説:“如果你因為錯過太陽而哭泣,那麼你也將錯過星星。”

這個世界上的真理,永遠都是樸素的,就好像太陽每天從東邊升起一樣;就好像春天要播種,秋天要收穫一樣。《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生活。

《論語》是道德和智慧的凝結,它是循循善誘的老師,又是一個坦率、正直、寬容的友人。它是可以映射我們的道德情操、品性休養的一面鏡子,是我們的引路燈,讓我們在生活中找準自己的方向!

聽論語心得體會 篇6

論語心得——“禮”

説到“禮”字,很自然我們會想到“禮貌”、“禮節”等詞語。“禮”的本義是社會規範和道德標準。在儒家看來,禮是個體生存的根本,正如孔子所説,“不學禮,無以立。”禮,是一切的根本,我們萬事都要以禮為先。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聖明的君主治理國家,他們的大事小事都做得恰當。如果有行不通的地方變為恰當而求恰當,用規矩制度來加以節制。如果一個君主以禮治國,大到國家政治格局不會動盪,小到百姓生活不會出現偷盜之事。正所謂“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閉。是謂大同。”

定公問:“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對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朝,與下大夫言,侃侃如也;與上大夫言,誾誾如也。君在,踧踖如也,與與如也。

君子使用臣子,臣子服侍君主。君主應該以禮來使用臣子,臣子應該忠心的服侍君主。君主應當知人善任,虛心納諫。臣子應當盡心盡力,忠心愛國,為國家大業出謀劃策。臣子上朝時,君主沒有到來,同下大夫説話時應呈現温和而快樂的樣子。同上大夫説話,因呈現出正直而恭敬的樣子。等到君主來的時候,因呈現出恭敬而心中不安的樣子,行步安詳的樣子。這便是君臣之禮,臣對君恭敬,君對臣賞識。共同為國家大業付出,使得天下百姓安居樂業。

鄉人飲酒,杖者出,斯出矣。

行鄉飲酒禮後,要等老年人都出去之後,自己這才出去。這是對長者的尊敬以及對自己行為的約束。不與長者計較,對長者保持尊敬,虛心向長者學習,讓自己品格得以昇華。這便是禮。

雖然我們已經進入二十一世紀,不再是君主制國家。但在那個時代,禮制非常重要。君與民之間的禮,使得百姓安居樂業。君與臣之間的禮,促進國家興旺發達。民與民之間的禮,增進人們之間的感情。然而在這個浮躁的世界,禮已經逐漸淡化,鄰里之間沒有往來,對待親人態度冷漠,對待老者態度敷衍。這都是我們應該修正的行為。我們應該懂禮,用禮,以友好的方式待人,以奉獻的精神報效國家!

聽論語心得體會 篇7

記得有一次在課堂上,數學老師給大家在黑板上出了一道難題,結果出人意料的有好幾個人都在舉手準備發言,我也是其中之一。老師用鼓勵的口氣喊我走上講台進行板書,我可高興壞了,於是像個得勝的一樣大步流星地走了過去,快速的在黑板上寫起來。寫着寫着,自己越來越覺得不是那麼回事,離正確答案還是有些相差,於是我尷尬地停下了手中的粉筆,站在了講台前發愣。就在這時,我的眼前彷彿猛然映現出前一陣讀過的《論語》中的一句話“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之,是知也!”

懂了,我終於徹底地悟得了啥叫“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的確,就像這道數學題一樣,在我們生活着的這個熟悉的世界裏,還有許多不為我們所熟知的領域,我們應該誠實地去面對一切,會就是會,懂就是懂,千萬不能像南郭先生那樣不會裝會,不懂裝懂!如若這樣,我們的飛船還怎麼上天?潛艇還怎麼深入海底?世界著名物理學家、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美籍華人丁肇中在接受中央電視台《東方之子》採訪時,曾對很多問題都表示“不知道”。前一階段又聽説他在為南航師生作學術報告時,面對同學提問又是“三問三不知”,這讓在場的所有同學意外,但不久就贏得全場熱烈的掌聲。其實,丁教授大可不必説“不知道”。比如可以用一些專業性很強的術語糊弄過去,可以説一些不沾邊際的話搪塞過去,甚至還可以委婉地對學生説:“這些問題對於你們來説太深奧,一兩句話解釋不清楚。”但是,這位諾貝爾獎得主卻選擇了最老實、最坦誠的回答方式,而且表情自然、誠懇,沒有明知不説的'矯揉造作,沒有故弄玄虛,也絕沒有“賣關子”。也許,一些人在説“不知道”時往往被看作是孤陋寡聞和無知的表現,但丁先生的“不知道”卻體現着一種做人的謙遜和科學家治學的嚴謹態度,不禁令人肅然起敬。

古人云:“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學問愈深,未知愈重;越是學識淵博,越要虛懷若谷。作為專家、學者,對不知道的東西,我們不僅應當老實地承認“不知道”,而且要敢於説“不知道”。即使是在專業領域內,那種自詡或表現為無所不知的“專家”,不僅其學識而且其人品也都是值得懷疑的。

聽論語心得體會 篇8

歌德曾經説過:“讀一本好書,就彷彿和一位高尚的人談話。”每個人在追求知識、追求真理的人生道路上,有時不免會感到迷茫,我亦是如此。而她就如同擁有了一雙隱形的撥開迷霧的大手,總能引領我衝出一切迷霧,走出一切迷茫和不解……

《論語》一書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感悟一生的種種言行,雖簡短卻總能以一句有一句的話語直扣人心,闡述了許多做人做事的道理。有人説,《論語》是一本十分乏味無趣的書籍,既無小説的通俗易懂,也沒有詩歌的風華韻律,不知從何讀起。我剛開始閲讀的時候也是如此,但之後再深入地閲讀,細細品讀每字每句,就慢慢發現了樂趣。

在《論語》這本書中,給我感悟最深的一句是“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我們是學生,現在的主要任務是學習。我們每天都會學習到一點,每天都要學會積累。在每天晚上睡覺前思考:你今天做得怎麼樣:幫助別人做事有沒有竭盡全力?與朋友交往有沒有誠心相待?老師傳授的知識有沒有用心温習?這所有的一切,都在講一個字——心。

個人都會有私心,關鍵取決於你是否跟着心走,會不會為了一點私心而去欺騙自己,違背自己的內心。

這是發生在我身上的一個真實的案例。在一個烈日炎炎的下午,我坐在座位上思考着一道很難的數學題。臉上的汗水隨着臉頰一顆一顆地流下,滴在了純白的草稿本上,印下了足跡,似乎在證明我付出了多少努力。想着想着,我靈光一閃,給圖形加上了兩條輔助線,就輕輕鬆鬆地把難題給解出來了。之後,我裝出來一副解難題的樣子。看着同學們在低頭苦思的樣子,暗想:待會兒有人問我會不會的時候我就直接説不懂吧,這樣就我一個人會解這題,老師一定會誇我的。想到這裏,我不禁暗暗地笑了。過了一會兒,一個平時跟我十分要好的同學問我會不會那道難題。不能告訴她!可是她是我的好朋友啊,但是説了,就不會被誇了。對!就説不會吧。我剛要説出口,可好像有什麼東西卡在喉嚨裏,怎麼也説不出口。一抬頭,就對上了她那充滿真誠和渴望的目光。那一刻,我開始猶豫不決了。她平時經常幫我解決問題,有什麼好東西也會和我一起分享,我不能那麼自私!“我來教你吧。”這話一説出口,我的心情也跟着愉悦了,還看到了她眼裏的歡喜。之後,又有陸續幾名同學來詢問,我也都耐心地給他們講解。那一次,我徹底地明白了什麼是快樂。朋友間的真誠相待是我在《論語》中學到的的一課。

從古至今,有多少文人墨客讚美《論語》,我喜歡這本書。《論語》的點滴,每一頁紙,每一個字總能直抒我的內心。“凡事應跟隨內心深處最真實的你而去努力”是我在書中上得的一課;“隨心”是我在《論語》中最深的記憶!

聽論語心得體會 篇9

從孔子談起,自他成名後,人們都尊稱他為萬世師表,殊不知他在三歲時父親便去世了,他還因此常常受到族人的歧視。在那個時代,既沒有造紙術,也沒有印刷術,流傳的著作全靠傳抄,倘若自己想保留別人的作品,就必須一字一字地刻在竹片上。而孔子對書籍的熱愛不淺,當時的《易經》便是孔子刻的,所以他經常翻閲,以至於結實的牛皮繩都斷了好幾次。倘若沒有遠大志向,不熱愛自己的事業,孔子怎會以如此堅強的毅力支撐自己前行?

“夫英雄者,胸有大志”。范仲淹幼年不幸,他出身貧寒,年少時只能跑到寺院中的一間僧房中讀書。每天晚上,他都用糙米煮好一盆稀飯,等到第二天凝成凍後,用刀劃成四塊,早上兩塊,晚上兩塊。生活如此艱苦,他卻毫無怨言,專於研讀,終有所成,還為後人留下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名句,深受讚譽。

現在看來,至少名人少年多立志這句話並沒有錯。然而經歷了挫敗後,對“弘毅”的覺悟或許更加深刻。

聽論語心得體會 篇10

《論語》的交友觀還有很多地方值得挖掘,但有一點好像沒有涉及到——如何處理一個朋友羣的關係。即,幾個人彼此都是朋友,三五成羣。這裏面就不僅存在單純的兩兩交往的問題,還包含更復雜的一對多,多對多的問題。四、孔子和他的兩個學生説了這麼多《論語》中的交友觀,由於《論語》主要記載的是孔子的思想,我倒對孔子的朋友產生了興趣。我想孔子應該有很多朋友。

單就《論語》來看,我卻只找到兩處。一處是“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以杖叩其脛。闕黨童子將命。或問之曰:‘益者與?’子曰:‘吾見其居於位也,見其與先生並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另一處就是上面提到過的“朋友死,無所歸,曰:‘於我殯’。”後者不知從何考證,前者看來只是孔子所“和”之人,並非所“同”之人。

孔子有沒有純乎價值認同的“知己”呢?僅看《論語》,似乎沒有。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貢曰:“何為其莫如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憲問)退而求其次,孔子的學生中有沒有人能充當這一角色呢?有時,師生關係也可到達一種朋友關係。我不由自主地注意到了顏回和曾參。從前,我之所以讀一本書是因為它來到了我的手邊,而書的主人又有耐心等待我一口氣或分幾天讀完它。後來,知道了有公共圖書館這等讀書的好地方,我也懶得去翻書目卡片,只是在開放閲覽室書架上隨手抓一本我能讀得進去的書。

再後來,通過網絡,也約略知道近來新出的哪幾本書是值得一讀的,可我也往往只關注自己感興趣的,偶爾在瀏覽的網頁上碰到一兩本好書也都是大概的翻翻,很少有時間和心情靜下心來看,相逢或相違全憑運氣。所以,我讀《論語》也只是因為選了《中西經典選讀》這門課,於是從圖書館借了這本書。

人們常掛在嘴邊的話,我竟然不知出於《論語》。像“父母在,不遠遊。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道不同,不相為謀,任重而道遠,死而後已,朽木不可雕也。三十而立……”我讀《論語》這部書,當然不是想從中覓得修身、齊家的孔門祕傳。我只是在這部書中認識了一個迂闊率性、明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孔子,一個多才多藝、誨人不倦的孔子,一個食不厭精、懂得生活樂趣的孔子。學貫中西的學者們常把孔子和古希臘哲人蘇格拉底相提並論。

蘇格拉底是被雅典_政權處死的,據説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歡孔子的直言不諱:“道不行,乖桴浮於海”,這同樣是一種自由精神。打開《論語》去讀,像是穿越幾千年的時光隧道,看到羣雄逐鹿,爭霸天下的春秋時期,產生了孔子一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論述了孝道、治學、治國、為政,為歷代君王所推崇,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論不一定與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相吻合,但對於影響了幾千年的中國文化的經書,是有必要一讀的。孔子講究孝道,孝成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今天的人們卻在褪色,對其講孝是非常必要的,讓他們明白孝是為人之本。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説;“當他父親在世的時候,要觀察他的志向;在他父親死後,要考察他的行為;若是他對他父親的教誨長期不加改變,這樣的人可以説是盡到孝了。”這裏講了什麼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雖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會上做事,或是_或是搶劫,觸犯法律,使父母擔心、憂心,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強,具有良好的品德,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發點。所以為父母提供豐厚的物質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夠按照父母的意願、教誨行事做人,對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治學方面,孔子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知之為不知,不知為不知,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師,博學而篤志,切問近而思”。不正是一種謙虛、嚴謹、實事求是,鍥而不捨的治學態度嗎?治學的方法他講究温“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他覺得學而實習之不亦説乎。”

同時孔子認為“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可見學習的重要性,治學是仁信的基礎。“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這是《論語》六則中給我感觸最深的兩則。前一則是説幾個人走在一起,那麼其中必定有可以當老師的人;後一則告訴我們敏捷而努力地學習,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這兩句話雖然出自兩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義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包含着一個廣泛的道理:能者為師。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觸的人甚多,而每個人都有一定的優點,值得我們去學習,亦可成為我們良師益友。就説我們班上的吧。在這個近80人的班集體裏,就有籃球上的猛將、繪畫巧匠、書法好手、象棋大師。

有的是上曉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滿腦子的數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們身邊的這些平凡的人學習,就像置身於萬綠叢中的小苗吸收着豐富的養分。高山,是那樣地雄偉,綿延;大海是那樣地壯麗無邊,山之所以高,是因為它從不排斥每一塊小石;海之所以闊,是因為它積極地聚集好一點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懷和大海的淵博,就必須善於從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們點滴之長——“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一個幾歲的小朋友當然不如四十開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樣沒有史學家的見識廣博……但是正是這樣的“不恥下問”而造就了許多偉人。

聽論語心得體會 篇11

中國傳統的道德理想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做一切事情的根基,修身是放在第一位的。

從《詩經》到《易經》從《左傳》到《史記》都能如此説,但要找到一本能夠長遠地影響中國發展進程以及對中國人的精神品性有着千絲萬縷的滲透的書,恐怕也只有儒家的經典之作——《論語》。

孔子的至理名言,比不上老子的意味深長,比不上莊子的逍遙灑脱,卻是一劑樸素的靈丹妙藥,短短几句,往往就能使人受益一輩子。

在開篇的“天地人之道”裏作者首先提到的就是人。

相之於天地的永恆,人的生命是何其短暫,孔老夫子從各個角度,各種層面不斷地教誨我們,怎樣使自己有限的生命變得更有質量。

處世:“以真報怨,以德報德,率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

交友:“事君數,斯辱矣。

朋友數,斯疏矣。

是對我們的忠實勸告,並提醒我們廣交益友,不交損友,

對待事業:“恥其言而過其行”君子是最有行動能力、最有人格魅力的人、並且君子的力量永遠是行動的力量、不是語言的力量。

作為一部優秀的語錄體散文集,它以言簡意賅、含蓄雋永的語言,記述了孔子的言論。

《論語》中所記孔子循循善誘的教誨之言,或簡單應答,點到即止;或啟發論辯,侃侃而談;富於變化,娓娓動人。

給我印象最深的幾則,莫過於“子欲居九夷。

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

第一則説孔子想住九夷那蠻荒之地去,大家覺得奇怪,就去問他怎麼去住那麼落後的鬼地方呢?他卻答“君子住在那,又怎麼會閉塞落後呢?”此話又説到了兩個方面,一是君子不回在乎外界環境的好壞,畢竟自身內心的清淨重要於外界環境的清淨。

二是人改變環境,還是環境改變人,有一則小故事説把胡蘿蔔放到開水裏,胡蘿蔔變軟了,把雞蛋放水裏,蛋清蛋黃都凝固了,把咖啡豆磨碎了放開水裏,水就成咖啡了,這足以説明三種對於外界環境的態度,是“窮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

直到被環境慢慢改變還是與環境對抗,亦或者是如咖啡豆一般的改變環境,孔子正是説,君子能到九夷去像咖啡豆一般的改變環境,那裏就不會閉塞落後了。

對於第二則,我有切身體會,以前,我有一個朋友是廣東番禺人,一次和他閒聊時,我突然憶起魯迅的《故事新編》中的一篇曾提到,禺是古代對一種猴子的稱呼,後來我查了詞典,也的確如此,而番字的另一音番有外國的意思,於是我故作神祕的問他是否知道番禺在古語中的意思,然後又拿出詞典,一邊笑着一邊查給他看,他的臉色便慢慢的難看起來,我卻自顧自的補充道“你們番禺人就都成外國猴子了”話沒説完,他勃然大怒,扭頭就走。

後來我也覺得是自己沒考慮他人的感受,沒做到“慎於言”,便向他道了歉。

至於第三則,我每到一個新的班級就會有這樣的感受,每一個看似不起眼的同學,都可能有自己的幾個獨門“絕技”有籃球猛將,堪稱喬丹第二,有數學天才,堪稱華羅庚再世,有科學愛好者,大有創造超越《相對論》的《絕對論》的雄心壯志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想像大海一般的淵博,就得學會向身邊的人學習一點一滴的精華,如此的好學精神,才造就了孔子那樣的偉人。

小小的一本語錄體書籍,從治國,到為政,再到做人,無不有詳細的思想與感悟,宋朝的宰相趙普曾稱,他以半部《論語》治天下,現在我們普通人也能説,我們以一本《論語》治人生。

聽論語心得體會 篇12

孔子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儒家的創始人之一,他所堅持的儒家不僅僅在春秋戰國時期廣為流傳,孔子的言行更是被其弟子們編成一部書,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流傳至今。

然而,起初我卻對孔子有着極大的成見,認為他是一個腐朽的老頭子,只因為孔子曾經説過:“惟小人與女子難養也”。我對這一句話感到憤憤不平,認為孔子歧視女性,還時常想着孔子的母親不也是女人麼,當讀到孔子的文章時,便和同學用惡毒的話來數落孔子,直到現在,我才明白是自己誤會了孔子,孔子所説的:“小人與女子難養也。”並沒有歧視女性的意思。而古時候的語言文字和現在的語言文字是有很大的區別的。我真應該要學好文言文,以免再出現同樣的笑話來,我也明白了不能夠只因為個人的片面觀點去評價一個人的好壞,而是要根據長久的觀察才能看出一個人的品質優劣。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説;“當他父親在世的時候,要觀察他的志向;在他父親死後,要考察他的行為;若是他對他父親的教誨長期不加改變,這樣的人可以説是盡到孝了。”這裏講了什麼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雖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會上做事,或是貪污或是搶劫,觸犯法律,使父母擔心、憂心,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強,具有良好的品德,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發點。所以為父母提供豐厚的物質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夠按照父母的意願、教誨行事做人,對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包含着一個廣泛的道理:能者為師。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觸的人甚多,而每個人都有一定的優點,值得我們去學習,亦可成為我們良師益友。就説我們班上的吧。在這個近80人的班集體裏,就有籃球上的猛將、繪畫巧匠、書法好手、象棋大師。有的是上曉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滿腦子的數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們身邊的這些平凡的人學習,就像置身於萬綠叢中的小苗吸收着豐富的養分。。高山,是那樣地雄偉,綿延;大海是那樣地壯麗無邊,山之所以高,是因為它從不排斥每一塊小石;海之所以闊,是因為它積極地聚集好一點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懷和大海的淵博,就必須善於從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們點滴之長。

今天還能啟發我們的心智嗎?還能對我們今天的心靈產生觸動嗎?北京師範大學于丹授緊扣21世紀人類面臨的心靈困惑,結合其深厚的古典修養,運用女性特有的細膩情感,從中國人的宇宙觀、心靈觀、處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養之道、理想和人生觀等七個方面,從獨特的個性視角出發來解讀《論語》。全書以白話詮釋經典,以經典詮釋智慧,以智慧詮釋人生,以人生詮釋人性,以人性安頓人心。

聽論語心得體會 篇13

《論語》中的許多哲理近乎常識,卻仍然深沉,世俗中有高遠,平凡中見偉大,這就是以孔子為代表的中國文化精神。讀《論語》,就好像是穿越千年和孔子對話,讓我明白了:要重視個人對家庭、國家、社會和歷史的價值!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就是教育我們要在學習生活中吧“學”和“思”結合起來,勤勉治學,才能學有所成。就如後世程子對其的解釋:“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五者,廢其一,非學也。”

子曰:“魚失水則死,水失魚猶為水也。”以此教育君王要施行仁政,得道才能多助,要懂得民心所向。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以”,“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這是一種多麼難得的對學生和真理孜孜不倦追求的品格!

一部《論語》讓我感悟良多,裏面的很多道理和精神都值得我們後人的借鑑。尤其是其中的“中庸之道”更是與今天所提倡的和諧社會相契合。儒學的那種品德和功能,是可以成為人們安身立命、精神皈依的歸宿的。正如《論語 雍也》中所提到的“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聽論語心得體會 篇14

《論語》是我國經典讀物,涵藴了我國的文化經典。俗話説“半部論語治天下”論語用精短的語言告訴我們怎樣和朋友交往、怎樣孝敬父母、怎樣解決事情、怎樣……。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是在説:“孝順父母,順從長兄,而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這樣的人是很少見的。不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而喜歡造反的人,是沒有的。君子專心致力於根本的事務,根本建立了,治國做人的原則也就有了。孝順父母,順從長兄,這就是“仁”的根本。“義”是在仁的基礎上理解的,即:一個人在社會中要做到為人所想,去幫助別人“禮”讓我想到孔子的一句名言“克己復禮”!大家要是都謙讓一點,不就好了嗎?“智”我覺得就是知人之言為智!也就是明白別人的道理,使自己更好的向前發展!其實,我們現在都是在學習前人給我們留下的經驗!我們只有瞭解了其中的道理,才會明白自己在社會上的意義!當然對身邊人的意見應該是選擇好的,有利於個人和社會發展接受!“信”是我們一直在提倡的誠信。從我們的先祖開始就提倡“信”,而當今社會有時卻缺失了傳統文化的美德!所以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學習、發揚《論語》中的道理。這樣我們才能做一個“少年君子”

我們要想真正的建立和諧的社會,沒有仁義禮智信不行的!希望我們的國家越來越美好,社會越來越和諧!

聽論語心得體會 篇15

今天心血來潮,翻了翻給女兒買的課外優秀讀物《論語》。

當看到下面這一條頗受啟發。

子張學幹祿。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

這句話翻譯為現代文就是:

子張向孔子請教如何求官職得俸祿的辦法。孔子説:多聽聽別人的意見,有疑問就保留,謹慎地説出無疑問、有把握的事,就能減少錯誤;多看看,保留疑問,謹慎地實行無疑問的事,就能減少後悔。説話少出錯,做事少後悔,官職俸祿的機會就在其中了。

想想自己,從事學校中層領導幾年了,活沒少幹,事沒少做,成績也沒少出。可是人際關係及上下級關係處得就是不怎麼樣。有時候總結原因是自己沒有能力,有時候埋怨自己不會處事。有人説,做得多就錯得多。當今天看了孔子教導弟子的話之後,我才知道,工作只憑熱情是不夠的,人要善於傾聽和觀察。人長着眼睛和耳朵是做什麼的呢?絕對不是擺設,眼睛和耳朵是大腦的前鋒偵探,大腦司令部根據先鋒反饋的消息再指揮嘴或手等做出語言或行動。

耳朵的作用就是多聞闕疑,多方面聽取意見,然後經過大腦的全面思考和正確判斷,確定無疑問有把握的方案,再謹言,而無把握的方案,就可以棄之不言,謂其餘。

眼睛的作用就是多見闕殆,多方面瞭解借鑑曾經出現過的類似的有過失和問題的事件,反饋給大腦司令部作出分析和反思,確定無疑問的路子,再慎行,而無把握的路子,或者經別人驗證不可行的路子,就成為其餘之列了。

孔子説,只有這樣,你説錯話,做錯事的機率會很少,你後悔的次數也很少,這樣就祿在其中矣。

看孔子的取捨觀多有道理,人就是要善於借鑑利前車之覆做後車之鑑。正所謂前事不忘,後事之師,要善於聽取眾人的意見而做出明智的選擇。這樣才會不做或少做後悔事。

讀到下面這句時,也感到汗顏。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倪(換車字旁音為倪),小車無軏,(音為越)其何以行之哉?

熟話説,一諾千金。反省自己行事,有些事情是沒有講信用的。首先那次去易三國小,説好了,把投稿地址發給那個國小的教導主任的,可是回來之後,把那個郵箱和電話不知道放哪兒了,找不到了,所以一直也沒有發。心裏很是愧疚。可是等後來找到郵箱的時候,那個投稿地址的文件又不知道放哪兒了。這件事情上,我覺得很愧疚。一定得做到。

再想到那次佈置學校教師學生做手工製作的事情,有的班級做得很認真,像此類的活動,一定要評比,給予一個公正的評價,可是由於自己工作拖拉,沒有認真的評選,也沒有及時地總結,打擊了教師工作的積極性。

以後對此類事情要引起重視。必須明確規定方案的前提下再去做,讓別人知道做的結局怎麼樣,有佈置有檢查,才能落到實效。

聽論語心得體會 篇16

星期一早上通過學習於丹教授的《論語》心得,讓我學習了很多為人處世的方法,做人的規矩、道理,這些辦法通過於丹的白語化,用許多淺顯的故事,而變得懂俗易懂,看起來很樸素的語言,但在原則中透着一些變通,更簡單的説:它告訴我們的是為人處世的原則。

自古就有《論語》治天下之説,中國的統治者也有很多人用此治理天下,在今天這個日新月異,競爭激烈的社會中,現實生活中的處處不合時宜,讓每個人都難免會感到有缺憾事和不如意感,也許我們無力去改變事實,但是通過《論語》的解讀,可以改變我們看待這些事情的態度,告訴我們如何用平和的心態來對待生活之中的缺憾和苦難,如何在工作中把這種缺憾轉化為動力和力量,把工作做得更好更實。人生百年,孰能無憾?人這一生中總會遇到這樣那樣不如意的事情。人首先要能夠正確面對人生的遺憾,要在最短的時間內接受下來,不要糾纏在裏面,一遍一遍地問天問地,這樣只能加重你的苦痛,還要儘可能地用自己所可以做的事情去彌補這個遺憾。

我們都要建立一個大的座標,讓我們從自知之明去建立心靈的智慧,在我們每一天忙碌的間歇裏面,給自己一點點心靈的儀式。其實在今天這樣一個後工業文明的社會裏,于丹的論語講説傳遞出的是這樣一種温柔的思想力量,淡定的、清明的理念,它鼓勵了我們對內心的關照,讓我們有理由相信我們的理想是有根的。于丹教授在論語中講了一個小故事:説一條街上有三家賣布的店,第一家掛了一塊牌説:“是全市最好的布”,第二家店老闆看到了,心裏就在想我要比

他更好,於是想了一塊牌:“説是全國最好的布”,第三家店老闆則掛的是:“這條街最好的布”。於是第三家老闆生意最好,聽完後,我就明白了一個事理,凡事要從眼前着眼,不要好高騖遠。

無論是孔子的《論語》還是于丹的講解,都是説做人的境界,君子是大家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標準,君子的力量始於人格與內心。如果一個人在當今的社會中,反省自己的行為,而能夠不後悔、不愧疚,要使自己做過的每件事都禁得住推敲,實在是極不容易的事情。我們無法左右外在的世界,只有讓自己的內心選擇能力強大,明白如何取捨,一個人內心對自己要求嚴格一點,對別人就會厚道一點,平時大家老説做人要厚道,厚道並不是窩囊,而是它可以包容和悲憫別人的過錯,可以設身處地站在別人的立場上想問題,因此只有給予才會帶給你最終的歡愉,不是説:贈人玫瑰,手有餘香嘛!做人無論成功與否,能做到“不怨天,不尤人”才是君子之度。做一個最好的自己,按照自己的社會定位,從身邊做起,讓自己成為內心完善的人。論語是道德與智慧的凝結,它是一個循循善誘的教師,又是一個正直、坦率、寬容的友人,由它可以映射着我們的道德情操、品性修養的鏡子,讓我們在生活中找準自己的方向。我想無論是古賢聖人還是于丹所想表達的意義在於,以簡約的語言點出人生大道,讓那種古典的精神力量在現代的規則下融合成為一種有效的成分,讓我們每一個人真正建立起有效率、有價值的人

聽論語心得體會 篇17

其次,我們要同正直的人、信實的人和見聞廣博的人交朋友,不同諂媚的人、背後毀謗的人和誇誇其談的人交朋友。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季氏)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公冶長)我將孔子這六類人的對舉看作是對第一條標準的具體化,也是交朋友的道德底線。我覺得以上這兩條標準非常符合孔子對“仁”的追求。從“恭、寬、信、敏、惠”這些“仁”的細目來看,“仁”在某種程度上就是道德品質的高度概括。孔子一生努力實踐“仁”德,在交友方面也滲入了他的這一標準。直、諒和多聞分別從立身、對人和學識三個方面對選擇朋友提出了一個簡明而又完備的要求。

第三,孔子中庸的思想在交友觀上也有體現。子曰:“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子路)我們要儘可能地與言行合乎中庸的人相交,可這畢竟非常理想化,反映在現實中我們既要結交激進者,也要結交狷介者,優勢互補。這樣,我們就可避免偏執。

聽論語心得體會 篇18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是一部記錄古代着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其中不少言論頗具哲理,閃爍着智慧的光芒……

《論語十則》主要講兩大方面:一是講學習方法和學習態度;二是講有關於思想修養方面的。《論語》使我懂得如何處世待人,教給了我正確的學習方法和學習態度。

其中有幾句論語,我受益非淺。

“温故而知新。”這句話講的是學習方法,它的意思是:温習舊知識後,就會有新的發現,新的體會。我對這句話有較深的體會:我時常會拿起國小時的課本來複習,每次複習後,就會比以前有更深的理解,更深的體會,有時還能發現一些以前不曾注意的新的知識,由此可見覆習的重要性,何樂而不為呢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話講的是處世之道。意思是:自己所討厭的事,就不要施加到別人的身上。不是嗎?自己不喜歡的事或物,怎麼可以強施到別人身上呢?舉個例子吧:開學時,__要發新課本給同學,如果她/他發現有一本課本缺了個角或有破損,就馬上發給了別人,這就是錯誤的做法。我們應該學習魯迅先生,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如果人人都能學習魯迅先生,這世間該多麼的美好,多麼的和諧啊!

“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這句話的意思是:寒冷的冬天,才會知道松柏是最後落葉的。讀了這句話,可想而知,松柏是多麼堅韌不拔,是那麼經得起惡劣環境的考驗。我們不正需要這種精神嗎?不論在如何惡劣的環境中,都應該堅強不屈,高風亮節!抗戰英烈吉鴻昌,面對着敵人的酷刑,毫不畏懼,大義凜然;烈士羅學瓚在獄中堅強不屈,同敵人進行了堅決的鬥爭;共產黨員賈起面對國民黨的嚴刑拷打,但他沉着冷靜,英勇不屈,嚴守黨的祕密……這些烈士,他們這種堅強不屈的品格,是多麼令人肅然起敬!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免不了要碰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和挫折,但是我們決不能退縮,應該堅強面對,鼓起勇氣戰勝困難,勇往直前!

聽論語心得體會 篇19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讀論語心得體會。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子曰:攻乎異端,斯害也已。子曰:由,誨汝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先説對人的分類與判斷,我們學論語的目的之一是為了培養我們的價值觀,價值觀就包括了什麼是君子,什麼是小人。在這一節課,我的到的對君子與小人的分辨是這樣的:君子是有價值觀、原則與思維方式的,所以學習任何知識都會學得比較好,因為掌握了方法,所以君子可以做各種各樣的事沒有侷限(君子不器)。君子也是二元以上思維,所以與人交往的時候堅持自己的原則但不去攻擊別人(君子周而不比,和而不同,在學術上的另談),君子先做事然後再説自己做的事,這樣既不會有空話(先行其言,而後從之,這也能用在判斷事上)。

小人呢?沒有自己的原則、價值觀與思維方式,也是一元或元都不元的思維,只能掌握有限的數量較少的知識,並且因為沒有思維體系把知識串聯起來,所以能做的事是固定的,像一個器具只能做相對於君子來説是少得多的事情(“小人器也”君子不器。當然,君子不願意學某些東西或者有些東西不學另當別論),因為沒有自己的原則,所以喜歡搞當面一套背後一套,經常變臉,跟誰在一起都好,你好我好大家好。(小人比而不周,同而不和)。

温故而知新也是一種思,但是要結合學,否則光學不思,就會迷惑,如我在上文舉的愚人的例子,典型的只學不思,甚至我懷疑是否學了(學而不思則罔)?如果一天到晚胡思亂想呢?這種是非常危險的,因為如果想到了歪路上,什麼事都做得出來,因為沒有學(思而不學則殆)。

近日,岔河中學的張校長來我校做了一次報告,他所在的學校推行國學文化,張校長本人對《論語》研究頗深,我也靜心讀起了《論語》。

俗話説得好:半部《論語》治天下。《論語》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可謂舉足輕重,其文化影響與政治地位都是其他學術無法相比的。因此,《論語》成了中國曆代文人墨客、先賢政要的必讀科目。可以説,大凡是中國人沒有不知道《論語》的。對於《論語》的解説也很廣泛,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這是我第一次完整的讀《論語》。真是不讀不知道,讀過才知道孔子着實偉大。他的遠見卓識不僅在當時影響巨大,就是對幾千年後的我們也深有啟迪,有着燭照千秋的意義。

孔子作為一代巨人,他首先是一位教育家,所以言語間總圍繞着“教育”這一主題,離不開“育人”兩字。大家知道,儒家學説的中心思想可以概括為“仁、義、禮、智、信”。我認為,這五個字既可以作為教育人的至高境界,也可以看作評價一個人好與壞的標準。你教出來的學生如果能達到“仁義禮智信”,你就是成功的教育;一個人如果能作到“仁義禮智信”,他就是一個好人,心得體會《讀論語心得體會》。所謂“仁”,就是愛人,要有一顆愛心。仁是做人的基礎,有愛心的人才能做好事情。作為一名教師,更要有一顆博愛之心、恆愛之心,有愛才有教育,愛是教育永恆的主題。所謂“義”“禮”是説做人要有一定的行為準則,要符合一定的社會規範。用今天的話來説,就是要遵守紀律、法律和道德的約束,這與我們對學生進行的禮儀常規教育、社會公德教育其實是吻合的。“智”就是知識、智慧。人要通過不斷的學習,更新知識,培養智慧。作到“活到老,學到老。”身為教者,更需要經常讀書學習,通過讀書完成知識的更新,篩濾舊有,活化新知,積澱學養,才能更好地擔當起教書育人的重任。“信”就是做人要誠信。

我是一名教師,所以我更關心《論語》中關於教學的言論。孔子在治學上非常嚴謹,他強調學習要堅持不懈、持之以恆,要“學而不厭”,“敏而好學”,“博學而篤志”;學習態度要老實,“知之為不知,不知為不知”;要學會謙虛,學會“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師”。他認為“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可見,孔子對學習非常重視。他還特別講究治學的方法,強調學習要“温故而知新”,學與思相結合,“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重視啟發式教育,“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教育方法要因人而異,因材施教。

讀書的這段時間裏,我就像是穿越了幾千年的時光隧道,來到了羣雄逐鹿,爭霸天下的春秋時期,和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面對面的對話。我從中認識了一個迂闊率性、明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孔子,一個博學多才、誨人不倦的孔子,一個食不厭精、懂得生活樂趣的孔子。他的言行論述了孝道、治學、治國、為政,為歷代君王所推崇,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他的思想言論不一定與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完全吻合,但其中的一些真知卓見,對我們深有啟迪,可謂高屋建瓴,燭照千秋。

聽論語心得體會 篇20

最近,我認真拜讀了于丹的《論語》心得這本書,心靈受到極大的觸動。她以白話詮釋經典,以經典詮釋智慧,把兩千多年前的論語用一個現代人對社會,對生活,對人生的感悟演繹出來,從而告訴大家,怎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生活。

書中説:“每個人的一生中都難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許我們無力改變這個事實,而我們可以改變的是看待這些事情的態度。”是的,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風順,關鍵是我們用怎樣的心態來對待生活中的缺憾與苦難。于丹又説:“人首先要能夠正確面對人生的遺憾,不要糾纏在裏面,一便便地問天問地,這樣只能加重你的痛苦。”

一種遺憾,可以被放的很大很大,放大遺憾的後果是什麼呢?那就將如印度詩哲泰戈爾所説:“如果你因為錯過太陽而哭泣,那麼你也將錯過星星了。”因此,面對生活中的一些不順心的事,我們如果多想一次,多説一次,就會多一次痛苦的體驗,何不少去想它呢?

人們常説: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好的朋友是良師,他潛移默化地影響你的思想行動,令你覺得快樂幸福,生活處處充滿陽光。好的朋友不見得時時刻刻陪伴在身邊,卻可以在你需要的時候默默地站在你身邊。也許僅僅是一個眼神,一句話語,一種態度,一份默契。那麼如何可以結交到好的朋友?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友直就是要為人正直,要坦蕩要剛正不阿,一個人不能有諂媚之色,要有一種朗朗人格,在這個世界上頂天立地,他的人格可以映效你的人格,可以在你怯懦的時候給你勇氣; 可以在你猶豫不前的時候給你一種果斷,這是一種好朋友.友諒,也就是寬容的朋友.其實寬容有的時候也是一種美德,他是這個世界上最深沉的美德之一,我們會發現,當我們不小心犯了過錯或者對他人造成傷害的時候,,有時候過分的苛責和批評,都不如寬容的力量來得恆久.“該放下時且放下,你寬容別人,其實是給自己留下一片海闊天空。”因此,寬容的朋友,是我們在失落時需要的關懷,是黑暗中所需要的光明。友多聞,就是見多時廣,學識淵博的朋友。當你在這個社會上感到猶豫彷徨有所躊躇的時候,就去和廣見博識的朋友聊聊,讓他為你做一個參考,來幫助自己做出選擇。這時,你會有一種如釋重負的感覺,心靈也跟着放鬆下來。

與友寬容,與同事寬容,與親人寬容,與生活中一切給予寬容,播種樂觀豁達的處世態度。我想收穫的就是一種熠熠生輝,一種和諧的美。寬容是人生的哲學,但更是一種境界吧!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jingxuan/n3kyg4.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