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心得體會精選 >

《論語》國中閲讀心得體會(精選9篇)

《論語》國中閲讀心得體會(精選9篇)

《論語》國中閲讀心得體會 篇1

我不知古人所説的“半本《論語》治天下”是否用了誇張的手法,但從中我們可以看出《論語》威力非同一般。它對我們的影響是那麼的深,即使今天,它的印象裏還不小,因為《論語》的條條框框早就滲進了我們祖先的骨髓之中。

《論語》國中閲讀心得體會(精選9篇)

還記得國小二年級時首次背《論語》中的內容,有“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温故而知新”“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説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等。當時僅限於背誦而已,要説有什麼理解,當首推“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説乎”了,因為當時認為朋及親戚和朋友,而父母的朋友和家裏的親戚來,很多時候都會給我帶點零食或玩具什麼的,這個當然要樂了。加之當時我也有了自己的小朋友,便認定它就是真理。對“温故而知新”和“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的理解,當時您要是讓給説一下,我倒是能背一大堆,但從心底裏真是不明白——一本語文書就那麼幾個字,你再怎麼翻,也不會蹦出一個新的生字來,怎麼温古,怎麼知新啊?什麼叫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都是知道啊?當然隨着對通假字的認識,這個解釋就沒了,但理解嘛,還是用困難的。

不理解不代表我不能去賣弄,當時去父親跟前背誦,背完後順便賣弄了起來,把自己的理解大講特講,不料父親卻用我背的東西給我反講了起來。當然我是迷迷糊糊聽完的,因為我還是不理解。

二八年級之後的一年,不知是語文書被詩詞給佔了還是我忘了,腦中沒有《論語》的記憶。四年級一篇魯迅的《孔乙己》又讓它回到了我的視線。那時的影響是什麼之乎者也的東西都出自於它,書呆子也出自於它。便從感情上有點小討厭孔子和《論語》了。

對《論語》的感情,很對時候像對父母的感情,總在變化,而且是隨着年齡和閲歷的增長而變化。國小時自我意識不是那麼的強,所以對《論語》的感情也是隨着書本而變化。等上了國中,學了古代史算是對《論語》有了初步的認識,覺得一本書能被那麼久的當做行為準則,的卻不易。加上國中語文書上又有了大篇章的《論語》內容,對它的理解算是又深入了一點吧。但總得來説還是以做人出事準則為準。

等到了高中,終於有機會讀了全本《論語》,由於大學聯考的緣故,讀的不是很認真,所以讀完後能記住的還是那麼幾句,也談不上有什麼理解。

本學期,相對於高中有了更多時間去看書,所以便又找到《論語》看了一下。

《論語》整本書以孔子教導學生時對話的言語記錄為主,也有一部分孔子學生如顏回,曾參,子路等人的言語記錄。章節內容比較雜亂,每一篇不會固定講什麼。每一篇的篇名都是由本篇第一句話而來,如“學而篇”就是由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得來的。雖説章節雜亂,但在書中處處見仁,時時見禮,義也多多,情也不少。

孔子對人的尊崇,是甚於於一切的,比如他説“人而不仁,如樂何,人而不仁,如禮何?”“苟志於人矣,無惡也”。同時他對仁的講解,也有許多不同,這點主要是踐行了他因材施教理念,如他對司馬牛和樊遲子宮就給出了不同的説法。《論語》中關於仁和禮的研究實在太多,也太高深,我實在沒法繼續説下去,所以這裏我選了一個小點來説明一下——它就是《論語》中的情。

子路在論語中和孔子的對話不少,雖然孔子對他的評價不如顏回他們好,如孔子説“由好勇過我無所取材”。但師徒之情確實值得我們去學習。

《論語》中有這樣一個記載“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行。子路愠,見曰‘:君子亦有窮乎?’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在老師落寞的時候還能跟着老師,而且能夠把心中不快當面告訴老師的人,恐怕也就是子路了,讓顏回去肯定是不行的,孔老夫子也説了回是終日不違的的嘛!若是如此,便也就算了,畢竟子路實在老師落寞的時候去給老師發脾氣嘛!但後面他在老師發達的時候又去找老師麻煩了。書中這樣記載“子見南子,子路不説,夫子矢之曰:‘餘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南子是當時衞靈公的夫人,把持朝政。孔子見了她,子路就不高興了,因為他認為老師的行為與他的言行不符。當然,孔子為了表明清白,只好用發誓這一最具威力的方法了,於是他便不斷的説“餘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意思是我做了不正當的話就讓天來討厭我吧。今天我們是可以隨便發誓而不怕誓言兑現,可孔子那個年代是怕的啊。這是多麼好的師生關係。今天誰還敢去説

自己的老師行為不當啊,至少為了可憐的學分也不會。又有幾個老師為了表明自己的清白對着一個自己的學生去做發誓那樣的是呢?當然,當着媒體他肯定會,作秀嘛。

總之《論語》還是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當然很有我們值得作為一個經驗而避開的地方,因能力有限,就不從大處着手,到此為止就行了。

《論語》國中閲讀心得體會 篇2

每年暑假,媽媽都會給我補習很多課,比如説:數學、語文、英語。可是,今年暑假只給我報了個小靈童國學班,學的是兩千多年前的《論語》,我開始以為沒有什麼用,可是學了之後,我才知道它的重要性。

《論語》這本書,是根據孔子和他的學生的對話來編寫的。老師教書的方法也很特別,以蓋笑臉讓我們互相比較,在競爭中學習。老師並不強求我們背誦,只是讓我們大聲朗讀,用多種形式去讀,所以,我們心裏沒有壓力,感覺很輕鬆。所以,在不知不覺中,許多內容就能熟讀背誦了。在課堂上,老師常常會選出一些與我們學習、生活密切相關的句子,讓我們獨立思考,可以相互討論,然後講講意思,最後老師進行點評、補充、總結。

我性格比較內向,在國學班學習一段時間後,大家都説我變得開朗多了。上課的時候,我們經常進行一分鐘演講,我感覺這對提升我們的記憶能力、理解能力和演講能力很有幫助。我上台也由非常緊張到比較自如,不再像以前那麼膽怯了。下課的時候老師會帶我們玩一些健身小遊戲。

《論語》裏好學的顏回,我最喜歡,因為回也聞一以知十,就是説顏回能夠舉一反三。如果同學們都能做到這樣,學習肯定會容易得多。這本書裏的許多道理、方法,對以後的學習一定會有幫助,所以,我覺得學習《論語》非常好。

《論語》國中閲讀心得體會 篇3

泱泱古國,孕育了五千年唯我無雙的華夏文明。而孝文化,更是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中獨特標識的一脈,積澱着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道德追求。時代是倉促的,並且在迅速地向前推進,弘揚孝道,繼承中華傳統文化,是當代發展進程的一個重要課題。

早在《論語》中,孔子便提出了許多關於孝道的名句:父在,觀其志;父歿,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遵從父志,以父親的道德品行來引導自己,即使在父親去世後也不改“父之道”,這便是“孝”;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父母的年齡不可以不知道,一方面以他們高壽,自己長大了高興,另一方面又以他們年事已高,需要人照顧而憂懼。由此可見,孝是自古以來中國人恪守於心的傳統美德,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發自內心深處愛的情感表達,實現家庭和睦,社會安定,人民和諧。因此,孝是道德的基礎,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本。

在當代,隨着城市化的迅速發展,越來越多的人外出務工,背井離鄉,只剩“空巢老人”獨居在貧窮落後的農村,那日日夜夜的思念、期盼,都化作無奈的歎息和渾濁的眼淚,沉重地在土地上生根發芽。這是否該喚醒我們內心深埋已久的孝道,常回家看看?

如今,孝道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和諧”相承接,使其具有了鮮明的時代性。弘揚孝文化,促進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和諧相處,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促進國家精神文明層面的建設,讓孝文化積澱為中華民族的內在氣質。

《論語》國中閲讀心得體會 篇4

《論語》既是通俗的,也是典雅的。常讀常新。

攬《論語》全貌,我們不難發現夫子是那樣的可親可敬,童真的爛漫和深刻的哲思天成一體,堅毅的性格與隨和的態度共伴一生,嬉笑怒罵無不真摯自然。

《論語·八佾(音義)篇》所載:儀封人請見,曰:“君子之至於斯也,吾未嘗不得見也。”從者見之。出曰:“二三子,何患於喪乎?天下之無道也久已,天將以夫子為木鐸(古代木舌銅質的吊鐘)。”這段話大致的意思是,“儀地的一個官員想(通過夫子學生的介紹)見夫子,他説,凡大德之人來到此地,我還從來沒有未見到的。學生就把這個官員引見給夫子(注:可以肯定他們談的很投機),官員出來後説,你們這些弟子啊,何必整天哭喪着臉,天下遺失道統已經很久了,夫子是上天派來向世人敲響警鐘的!”

當年的夫子和我們當下一樣,都處在社會的大轉型時期,面對“禮崩樂壞”時局,大家都在痛心扼腕。但以一己之力向時代發出吶喊,惟夫子一人。

我常為《論語》開篇三問而擊節——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初讀此文,頗有疑。問自己,學習怎麼能是一件快樂的事情呢?乾巴巴的書本啃到何時?朋友來了好好招待,噢,還説的過去吧……如果別人不瞭解、不理解甚至誤解了我的良苦用心,我還要當做沒事人一樣,這可能嗎

重讀這段話,甘似飴。原來,在古代“學”和“習”是兩種功課,古人稱理論知識的受教掌握為“學”,生活實踐的訓練體驗為“習”,二者缺一不可,不僅學得理論,更要反覆練習運用於實踐,“習”的古義是鳥的羽毛,當鳥兒學會飛翔,自由遨遊在天空,那是一種怎樣的快樂啊?!

夫子説,“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又説,“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古之六藝,乃“禮、樂、射、御、書、數”,何止是光啃那些乾巴巴的書本。夫子的時代還沒有線裝書,“有教無類”的思想,首倡私庠之濫觴,使王公貴胄之學走入尋常百姓之中,學其藝、觀其性、察其道,在反覆的教習中,感悟、俯拾人生的味道,那是一種怎樣的快樂啊?!

同樣,“朋”和“友”古義裏也是兩個概念,“同門曰朋,同志為友”,當志同道合的同窗師兄弟相聚在一起“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探尋世間的真理,學問的要義,這何嘗不是一種快樂……

“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澄懷觀道,玉宇清明。再來體會“人不知而不愠”,不會在為“誤解”而陷入煩惱執着,夫子還言道:“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這樣一個推己及人的胸懷,不正是夫子文質彬彬、謙謙君子的真實寫照嗎?!

再讀此篇,淡如水。這三問,好似人生三境,反覆玩誦每每都有收穫,好比“詩無達詁”,意猶未盡,經過歲月的磨洗,人性之真、人性之美、人性的淡泊,愈發凸顯了。

夫子是可愛的——諷其弟子宰予(白天睡大覺)“糞土之牆,不可圬(音烏,塗飾之意)也”;他是美食家“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還是音樂發燒友(在齊國聽到《韶》樂)“三月不知肉味”;也是位十足的書呆子“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夫子是現實的——他教子説話辦事“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他直指人心“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為了生存,自述“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做過魯國的司法部長(大司寇),直抒自己的法治理想“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更有窮途落魄時,路人的哂笑“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孰為夫子?”

夫子更是中華先民在追求美好理想過程中實現人格昇華的典範——“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民之於仁也,甚於水火。水火,吾見蹈而死者矣,未見蹈仁而死者也”,他初衷不改,一路前行,一次次振聾發聵的呼喚和追問,化作中華民族獨有的深入骨髓的精神氣質,以“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氣概,壯言壯志壯行,終成“萬世師表”,為後世景仰!

中國人的精神世界與文化生活已打下《論語》等儒學經典深深的烙印,許多耳熟能詳、膾炙人口的成語多出於此,如見賢思齊、循循善誘、克己復禮、見義勇為、任重道遠、温故知新、禍起蕭牆、當仁不讓……

許多名言、警句更是至今發散着智慧的光芒,如“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這些成語、箴言辭簡而意深,作為我們思想和行動的指南非常適宜。

夫子就是這樣一位讓“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的深邃而又質樸的人。往事越千年,重拾國學經典,重樹文化自信,中華兒女有足夠的智慧與底藴實現自己的百年復興夢!再讀《論語》,木鐸鏗鏗,聲猶在耳——

這是一位慈悲老人的諄諄教誨,頁頁叮嚀。這是中華民族跨越千年的精神浩歎……

《論語》國中閲讀心得體會 篇5

暑假裏,我被一本叫《海底兩萬裏》的書深深地吸引了。這本書是法國小説家、預言家——凡爾納的豪情傑作。凡爾納1828年出生於法國南特,被稱為“科幻小説之父”,代表作品有《海底兩萬裏》、《八十天環遊地球》、《地底旅行》等。

這是一本神奇的科幻小説:接二連三的海難事件震驚了全世界,阿龍納斯教授和助手康塞爾、魚叉王尼德﹒蘭參加了追捕“海怪”的行動,結果意外地爬到了“海怪”的身上,發現所謂的“海怪”其實是潛水艇。他們別無選擇,只好跟着“鸚鵡螺”號潛艇的船長尼摩一起周遊各大洋,開始了一段段驚心動魄的海底之旅:遇上土着人、南極冒險、血戰章魚、海底復仇……

看完這本書後,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阿龍納斯,一位熱愛海洋、知識淵博的教授,到“鸚鵡螺”號上後,他把那些奇特又罕見的動物、植物全部記錄到筆記本中,回到陸地上後公諸於世,真令人敬佩啊!康賽爾,教授身邊忠誠的僕人,他們共同經歷了幾十萬公里的海底航行,飽覽了很多壯麗的景觀,他們共患難,同艱辛,成了真正的朋友。“魚叉王”尼德﹒蘭是一名勇敢、優秀的叉鯨手,百發百中,在危機時刻拯救了教授和康賽爾。尼摩船長是一位海洋的“隱者”,勇敢而智慧,帶領水手們成功從南極脱險,勇鬥鯊魚,血戰章魚,無人能敵,但一直隱居大海,很少露面。

《海底兩萬裏》不僅讓我認識了這些勇敢、執着、真誠、陰鬱的人,也讓我遊覽了太平洋、印度洋、紅海等七大洋,欣賞到奇幻美妙的海底世界。《海底兩萬裏》富含地理、生物等知識,既是一本引人入勝的科幻小説,又是一本富含海洋知識的百科全書。同學們,開來看吧!

《論語》國中閲讀心得體會 篇6

今年暑假裏,我讀了一本名叫《順着一條土路尋找父親》的書。

這本書的作者是現代作家鐵馬,原名曹濱,江西湖口人。這本書是一本散文集,記錄了作者少年時期印象中的人和事,注重對事物的挖掘,也融入了一些小説和戲劇的元素,使他的散文與傳統的散文相比更具特色。

在這本散文集中,有很明顯的一類是寫人物命運的,如:《細爺爺》、《半個叔叔》、《何會計》、《女理髮師》、《樓下的女人》等等。從這些散文中,我瞭解了人物曲折的命運路線。他們都是很平凡的人物,是草根,是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但就是從這些平凡的人物中,我讀出了人性的光輝,而這卻是不平凡的。在這些散文中,我感受到了人生的酸甜苦辣、悲歡離合,但更多的是人性的温暖。如在《甫枝》一文中,甫枝悲慘的命運被作者刻畫的淋漓盡致,文章最後,作者寫道:我不知道那暖暖的陽光裏,有哪一縷是屬於甫枝的。給讀者以無限的想象。從這些散文中,我並沒有感受到作者對命運的憤恨,作者注重描寫人性的光芒。如《帶着鄉情上路》一文中,鄉親們那樸實無華的特點,在那送行的熱情中可被發現。使讀者麻木的心靈感受到一縷温暖的陽光。

在這本書中有許多記敍作者與父親之間的文章,如《順着一條土路尋找父親》、《時光裏的父親》等。作者用平實的語言,刻畫了父親的慈愛、嚴格、苛刻、堅強。酷暑時節在田間勞作、拾起孫子掉落的飯粒、接兵車啟動時眼裏噙滿了淚水……這不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中國父親的形象嗎?讓我感受到了一個樸實善良的父親對後代們深深的愛。“這個深秋的早晨,我的父親和母親對兒子的思念和牽掛,被那濃重的塵埃和秋霜打濕!”這是《秋霜打濕的牽掛》的結尾。也讓我感受到一對平凡的父母對兒子的不平凡的愛。

在每一篇散文中,鐵馬先生的語言質樸而易懂,平實而簡潔。他寫的都是日常生活中的事情,抒發的都是日常生活的情感。還有一些地方出現了家鄉的方言,如:“釘鋼”、“捨己”等,讓我有一種親切的感覺。在整本書中,作者的心痛、作者的無奈、作者的喜悦都被清晰的表現出來。作者也對生活的熱愛,對生活的理解、對生活的感悟讓我熱淚盈眶。

鐵馬先生的這本散文集深深打動了我,他嘹亮的喊出了自己內心的聲音,而我也領悟到了許多。

《論語》國中閲讀心得體會 篇7

讀了《水滸傳》後,的感受就是書中的英雄們的豪情壯義,忠義兩全。《水滸傳》一書記敍了以宋江為首的108條好漢從被逼無奈聚義梁山泊,到被朝廷招安,再到為宋大破遼兵,最後遭_人謀害的英雄故事。讀完全書,在我腦海中印下了兩個字:忠、義。

一個“忠”字就包含了對自己的國家、親人、朋友的盡心竭力,鞠躬盡瘁。宋江在重重威逼利誘之下,仍然只效忠於自己的國家,可謂是忠心耿耿;林沖的妻子在林沖被逼上梁山之後,面對高俅之子的調戲、凌 辱寧死不屈,最後上吊自 殺,這也是忠的表現。

“義”字包含了很多內容,108個好漢為兄弟赴湯蹈火,兩肋插刀,這就是義;為人民、國家鋤暴安良、出生入死也是義。在108個英雄中,我認為最能做到“義”的是一個黑大漢,他雖生性魯莽,性情暴躁,經常為小事與他人發生衝突,但是他路見不平就拔“斧”相助的精神,令那些喪盡天良的惡人們聞風喪膽。他有些野,一身魯莽莊稼漢和無業遊民的習氣,動不動就發火,遇事不問青紅皂白,總是一説二罵三打,結果不是吃虧就是後悔,但是卻有“富貴不能_,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氣概。最重要的是他身上有一種英雄氣概,有一種願意為兄弟兩肋插刀的仗義,他這一點讓我尤其感動。

當前,我們青少年最主要的任務就是把我們的祖國建設得更加繁榮昌盛。因此,這也是我們民族大義的根本所在,所以我們也應該有義氣,擁有強烈的正義感,為了正義,為了真理能奮不顧身。

《論語》國中閲讀心得體會 篇8

我利用了寒假來讀《海底兩萬裏》這本書,其中我認為最精彩的片段是海底的寶藏,下面我就簡要地講述這個片段。

二月十八日,凡而納、朋友們和船長離開了地中海,越過直布羅陀海峽的出口,來到了大西洋,才終於浮出了海面,大家又可以到甲板上散步了。可朋友尼德。蘭要求逃跑,因為一八六六年在海遇上了“怪物”,法拉古先生駕駛着“林肯”號船和凡而納一起去捉“怪物”,結果卻到了這個“怪物”的裏面,沒想到是一艘船,可他們卻一心想着“林肯”號,所以就想逃跑。

可這一切像老天預算好的一樣,當凡而納實行逃跑計劃,準備逃跑時,不料,被船長看見了,船居然在海底停了下來,這時船長笑着對凡而納説:“你對西班牙瞭解嗎?”凡而納心不在焉地説:“有些瞭解”。於是,船長把凡而納領進客廳,對凡而納講解起來。“一七零二年,西班牙艦隊在法國海軍大將夏都。雷諾的保護下,運載大批掠奪來的財寶回國,船隊原來預定進入加的斯海港,可是當夏都。雷諾得知這是英國海軍經常出沒的海域後,便決定改航駛向法國。不料,卻遭到了西班牙艦隊司令官的強烈反對。西班牙司令官要求艦隊仍然徑直航向西班牙港口,如果無法進入加的斯港,就前往西班牙的維哥灣。然而不幸的是,船及後來在維哥灣遭到了英國艦隊的攻擊。夏都。雷諾的艦隊雖居於劣勢,但他奮戰不懈,後來眼看大勢已去,為避免財寶落入他人之手,夏都。雷諾下令在船底鑿開一洞,將所有財寶沉入海底。

正巧,位於現在的維哥灣海底,船長正命令船員打撈財寶,當然船長已經成為了富翁,但是他卻沒有這樣做,他卻把金銀財寶捐給了窮苦的人。

同時,我明白了,一個人不能自私、自利,因為世界上有那麼多受苦受難的人正等待有人伸出援助之手。所以我們要把財富給那些真正需要幫助的人。

《論語》國中閲讀心得體會 篇9

從登上鸚鵡螺號那一刻開始,阿隆納斯、康賽爾、尼德·蘭就成為了關係密不可分的鐵三角。他們在職業、學識、身份等方面都懸殊巨大,但命運讓他們相遇,出生入死的經歷讓他們成為朋友:他們共同謀劃逃跑,在南極遇險時,康賽爾將最後一絲空氣留給阿隆納斯,遇到儒艮時,尼德·蘭挺身而出。

雖然阿隆納斯、康賽爾、尼德·蘭這三個人物都他們的優缺點:阿隆納斯正直、好學,但也有學者的通病;康賽爾平和、冷靜,但只學不思,略顯死板;尼德·蘭勇敢無畏,但衝動。但是這三個人都能包容對方。

書中的鐵三角生活在十九世紀。那是科技並不發達,人們對大自然的探索在剛起步不久;他們關係卻親密,反觀現在的我們生活在二十一世紀,社會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科技越來越發達,生存也越來越容易,可為了自己,人們漸漸失去了許多東西:先是人與人之間最基本的信任,後來是友誼,再後來就是親戚間的親密。人們都對友誼失去了信心,包括我——陽光穿過層層樹葉,射下銅錢大小的光斑。年幼的我們在綠蔭下打鬧,清脆的笑聲讓每個人心情愉悦。不知是怎麼回事,所有孩子都對我不理不睬,他們都離開了,只留我一人坐在台階上——包括我的朋友。我坐在台階上,抱着膝蓋,呆呆地望着他們離去的身影,看他們嬉戲打鬧,臉上洋溢着歡樂與興奮,他們笑着,跳着,慢慢的消失在我的視線內。我突然覺得空氣安靜下來了,只有死的安靜與風兒的哭聲。我依舊望着他們消失的方向,心中也前所未有的安靜,只是空落落的。懵懵懂懂的我突然明白了什麼是“友誼”。

人們正一點點剝奪世上所有美好的情感,人們失去了信任、友誼,是什麼奴役着人們?是什麼造成了這一切?是自私,是冷漠,是人們自己。

現在,鐵三角還存在嗎?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jingxuan/k0lykn.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