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心得體會精選 >

國小語文整本書閲讀心得體會(精選16篇)

國小語文整本書閲讀心得體會(精選16篇)

國小語文整本書閲讀心得體會 篇1

10月21日—24日參加了崑山名師優課教師培訓中心舉辦的“全國中國小整本書閲讀專題研討會”,可謂受益匪淺。《語文課程標準(修訂稿)》在教學建議部分,做了這樣的表述:“培養學生廣泛的閲讀興趣,擴大閲讀面,增加閲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可見,讀整本書的意義重大。整本書的閲讀超越狹隘的語文課堂教學內容,在相對固定的時間段,讓以兒童為本位的閲讀材料進入語文學習過程,滋養學生心靈,豐富學生精神生活,提升語文教學的人文性。課外閲讀就是最經常的、直接的語文實踐,是學生形成良好語文素養的重要途徑,是新課程改革致力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的需要。讀一本好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談話。愛讀書的孩子們成績不一定最好,但愛讀書的孩子一定是最有發展的孩子。

國小語文整本書閲讀心得體會(精選16篇)

高子陽老師上了一節《親愛的漢修先生》,他先讓學生自由闡述這本書的內容,然後從寫作的角度,讓學生模仿着詩的格式,把自己看到的內容填充進去,形成一首詩。接着他給孩子們示例了一篇讀後感,一位楊賽男同學看了《西遊記》後,給豬八戒寫了一封信,告訴孩子們我們還可以通過給書中的人物寫信,給作者寫信這樣的方式來抒發自己的看書心得,這樣就讓讀後感變得多元化了。課後的講座中,高子陽老師從人的大腦結構強調了大量閲讀的重要性,比較了中國和美國、日本、韓國、中國台灣孩子的閲讀量,認為每個孩子應該每年閲讀50本書,一生閲讀一萬多本書。高老師認為讀了5000本書以上的孩子一定是一個優秀的孩子,我不知道是不是這樣,但我覺得反過來肯定成立,那就是一個優秀的孩子肯定讀了大量的書。高子陽老師還向我們介紹了美國人是怎麼教整本書的。美國中國小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有很多辦法,美國非常注重閲讀和寫作,而閲讀和寫作是很能培養創造性的。讀書以後通常要寫讀後感,僅讀後感的寫作,美國老師就是讓孩子用很多種模式寫。比如,一種是想象自己就是作者,寫一封信給朋友,介紹這本書;一種以書中主角的口吻來寫幾篇日記,通過日記反映出書中的主要內容;還有一種是假設你組織了一個活動,請作者來參加,你作為主持人,向聽眾介紹作者和他的書等等。高子陽在此基礎上,向一線教師提出了這樣的建議:我們有五種寫作是要做的:一是降低寫作恐懼,二是學習獨立的寫作風格,三是整本書中的寫作思想、寫作技巧、寫作知識的教學,四是創意味極濃的大讀後感的寫作,五是給書中人物寫信的教學。

這次崑山行總共聽了四個講座,十一節課(國中四節、國小七節),感覺國小的整本書閲讀比國中推進的更好、更有實效,學生的反應明顯好於國中。與其他省市的教師討論比較後,國中老師都覺得國中閲讀的書由於內容多、難,學生閲讀的時間少,往往讀了後面忘了前面,很難做到前後內容的比較融合的閲讀,而且往往認真讀一遍就已經很不錯了,基本讀三遍以上的就沒有了。有些孩子故事與人物都混淆了,課堂上就變成老師一人在那兒向學生現場傳授書本的內容了。而國小閲讀內容比較短,比較有趣,學生記得牢,所以在老師的引導下往往能上升到一個新的思想高度。真心希望國中的名師能給我們一線語文教師更實際更好操作的建議。

國小語文整本書閲讀心得體會 篇2

縱觀語文教學的歷史,在古代,説某某能寫一手好字,能寫書信,這人的語文素養就好;相反,説某某的語文水平差,往往就説這人斗大的字也識不了一筐。可見古代私塾的語文教學目的是何其簡單。但儘管簡單。卻包含了教會做“人”的基本能力這一亙古不變的道理。因此,語文教學必須以學生為中心,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為學生的將來學習和今後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矗這種基礎,就是讀讀背背、説説寫寫。“能説會道”“出口成章”“下筆成文”不就是對一個人語文水平高的最好評價嗎?當前在語文教學中許多老師受教育部門的統考和評價體制的束縛,還沒有完全擺脱應試教育的模式。國小語文教學較大程度上仍在“講”、“練”、“考”中兜圈子。國小語文教學的目的應該回歸到培養學生的基本素養上來。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才是語文教學返璞歸真的要義所在。

語文新課標明確提出:“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閲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

俗語説:“熟讀唐詩三百首,不能作詩也能吟”,古聖先賢也早就指出了讀書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我們都知道,古代私塾的教學方式再簡單不過了,熟讀成誦,積少成多,然後融會貫通,化為已有。一味的讀,一味的背,在硬性讀背的戒尺下不也培養出了大量儒生?由此可見“讀”在學習語文中還是具有相當的作用的。我們看到有些語文教師卻對“讀”束之高閣,在閲讀教學中去搞新花樣。教師純粹“為講而講”,學生純粹“為學而學”,“方法”看似靈活多樣,課堂也頗顯熱鬧,可學生學完一段時間後實質卻知之甚少,遺忘很快。正如走馬觀花式的旅遊僅是“到此一遊”而已。有位教師在執教一篇遊記時,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採用小導遊的方式讓學生先小組合作學習,然後集體交流,抽學生輪流上台用自己的語言向同學們介紹景點的特點。利用先進的教學媒體,在教學時向學生展示了一幅幅形象直觀的畫面圖,猶如身臨其境,美不勝收,接着又讓學生介紹課前收集的相關信息。整堂課內容充實,模式新穎,學生饒有興趣,也學了很多。表面上學生收穫不少,但是由於缺少了對文本的朗讀,實質的理解還是缺少相當的內涵,尚有部分學生甚至一節課中沒開過口,這顯然無助於課文的內容的解讀。

語文新課標明確提出“要重視朗讀和默讀。讓學生逐步學會精讀、略讀和瀏覽。培養學生廣泛的閲讀興趣,擴大閲讀面,增加閲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鼓勵學生自主選擇閲讀材料。九年課外閲讀總量應在400萬字以上。”讀背無疑是積累語文素養的好方法。現代心理學研究成果表明,記憶力是一切智力的基矗朱熹曾經説過:餘嘗謂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這“三到”是多種分析器官同時參加活動的協同作用。心理學家早有實驗結論:多種分析器官協同作用的效果最好。因此讀背是自悟的前提和基矗只有反覆誦讀才能真正體會課文的意味、情趣和文氣。

當前的語文教學,不管是老牌的“教師講,學生聽”,還是翻新的“教師問,學生答”,或是改革的“教師撥,學生轉”,其總體還是以教師為中心,“喧賓奪主”的情況還是顯而易見。其實,語文教學是引導學生在閲讀中去感受體驗,強調的是學生的自悟探究。蘇霍姆林斯基説:“我深信,只有能夠去激發學生進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自悟”便是學生形成自我教育的途徑。在“讀”的基礎上,“悟”出精髓。因“文”悟“道”,因“道”學“文”。當然,學生的自悟探究,絕不能採取放羊式的自我領悟,必須在老師的引導、師生的討論下進行。自悟探究中要有思維培養,自悟探究中要有語言訓練,自悟探究中要有創新的火花。我會有效結合“345優質高效課堂”教學模式進行教學,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首先,要更新理念,樹立正確的語文教育觀。要把學生從沉重的課業負擔中解放出來,讓學生“少做題,多讀書”,讓學生成為支配課餘時間的主人。教學中要強調“精講”,使學生能在課內完成大部分作業。為此,要關注兒童的經驗和體驗,並以兒童的經驗、體驗為中介,解決語文課程的抽象性、概括性、典型性與兒童生活的具體性、多樣性、獨特性的矛盾。從兒童的經驗世界出發引導兒童進入課文的想象世界、情感世界,以兒童的自我體驗為契機、引發兒童和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的共鳴。既使是學生髮表了一些“異想天開”,有悖於常理的意見,也不要輕易否定。我們常常見到的是,恰恰是學生天真、幼稚毫無忌諱的“童言稚語”,表露了兒童純真的天性,閃爍着智慧的火花。生活即課堂。培養學生具有日常口語交際能力,也只有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實踐,反覆歷練,把生活所得的一點一點累積起來,才會形成一個人的口語交際能力。所以,教師要打破課內課外的界線,樹立大語文觀,生活處處有語文,把口語交際的課堂延伸到學生五彩斑斕的生活之中,關注自然,關注生活,關注社會。

總之,在新的課程、新的學習方式、新的教學氛圍下,需要老師引領學生開闢出一片語文學習生活的新天地,在這片天地裏,教師和學生將共同成長,不斷進步!

國小語文整本書閲讀心得體會 篇3

X年XX月XX日至XX日我們教育界的中國小教師,校長,局領導一行多人去煙台參加了為期X天的第X屆中國小語文“主題閲讀實驗研究”課題研討會,短短的X天時間裏,除了開幕式閉幕式、領導講話的慣例外,我們聽了節主題閲讀示範課。觀看了一場XX國小的第一屆主題詩會。

三天的培訓結束了,説實話,培訓的時候覺得是累的,因為好久沒有全神貫注的坐在那裏,突然間一下子緊繃起來,真有點不適應。但是又不能不説是有收穫的。真是如沐春風,如飲甘泉,獲益匪淺,雖然學習時間很短,但他們帶給我們的震撼卻深遠悠長?使我更加深刻的認識到以後如何進行紮實有效的語文閲讀教學活動,三天的學習信息量非常大,實踐性非常強,使我對新語文主題閲讀有了初步的瞭解,也對語文教學的本質問題有了進一步的認識。現將三天所學所思與大家分享

1、進一步認識了主題閲讀的意義及必要性。課外閲讀已經成為提升學生語文素養的一條重要途徑,但是由於學生閲讀時間有限、沒有良好的讀書習慣、閲讀內容魚龍混雜、教師指導缺乏有效性等主客觀因素的制約,課外閲讀一直缺少抓手和着力點。主題閲讀應運而生。所謂“主題閲讀”,是指圍繞一個主題,在充分重視學生個體經驗的基礎上,通過具有共同主題的多個文本的理會研習和碰撞交融,在重過程的生成理解中,實現文本主題意義建構的一種開放性的閲讀實踐活動。它主x在實際閲讀實踐中,將內容零散、形式單一但卻有着共同主題的閲讀文本重新作一番精心的整合。這裏的主題,可以是思想主題,也可以是知識主題或文化主題。聆聽了劉憲華校長和專家們關於“主題閲讀”的報告及專家點評,我被她“塑造心靈的閲讀”的全新思想所折服,被她“一主兩翼”的課程體系所吸引,為她“以藤串瓜,整體施教”的單元主題閲讀教學法而驚歎——這是一個孩子們真正需要的語文的精神世界,這是一種語文教學的至高境界,這是一場語文教學的新革命!

2、主題閲讀的特點是以單元為單位組織教學,而不是一篇課文一篇課文地去教。單元主題好比一根藤,文章好比藤上的瓜,以“藤”串“瓜”,進行整體設計。主題單元教學必須吃透教材,整合教材,找出單元課文的相通點,找出學習方法的共性,制定出適合學生高效學習的學案。在精讀課文中教師引導學生摸索出學習方法,然後在略讀課文中運用這種學習方法,學生自主高效地學習、交流。

3、主題閲讀以讀為主,從讀中領悟文章中的精髓。從不同形式,不同聲調,不同理解去領悟作者在這篇文章中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正如陸恕老師所説的“一讀解千愁”。

4、語文教學要有語文味。在課堂上,學生對語言的學習、訓練要紮實有效;採用合適的、不同形式的讀,使語文課堂書生琅琅;課中課後注重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積累和運用。“主題閲讀”提倡“三少三多”,即少提問,多讀書;少講解,多讀書;少做題,多讀書。這樣的教學思想讓《語文課程標準》倡導的“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有了充分的落實,從而保障了學生課外閲讀量的有效完成,讓我看到了國小語文教育的曙光。在“主題閲讀”的課堂上,我們聽不到老師繁瑣的講解,瑣碎的提問,聽到最多的是學生朗朗的讀書聲,看到最多的是學生專注的自學。有主題的閲讀與隨意讀,不求甚解的讀。的確,主題閲讀“一主兩翼”的課程體系和“單元主題教學法”在潛移默化中如春風化雨般對學生進行着心靈與思想的塑造。我想,這也正是“主題閲讀”能夠成為“深度閲讀”和“心靈閲讀”的根本所在。我堅信,這樣的課程能夠紮實、快速、有效地提高閲讀教學的質量。

觀摩了十幾節“主題閲讀”展示課,課堂上師生聲情並茂的誦讀,讓我深刻感受到了何謂“口誦心為”。在與“主題閲讀”近距離接觸後,我才真正感受到主題閲讀“情感誦讀”的魅力。

5、語文教學以讀為本。朗讀能發展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情感。學生朗讀能力逐步提高,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就會逐步加深。新課標在目標定位中指出: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應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朗讀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實踐經驗也告訴我們,朗讀是學生領略課文藴涵情感的途徑,學生富有感情的朗讀本身就是對語言文字有敏鋭感覺的表現。閲讀教學中,教師要重視指導有感情地讀,讀出音韻,讀出意境,讀出情味。

總之,通過參加本次活動,我的`收穫頗多,在以後的教學活動中,我將帶領我的團隊更加努力,認真做到語文教學體現以語言訓練為中心,特別加強語言的運用。培養學生的語文閲讀能力,提高他們的人文素養。努力轉變教學觀念及方法、策略,提高語文課堂的效率。於永正老師説:從語文教育的角度講,學生的語文素養很大程度上是在閲讀中形成的,三分築基在課內,七分築塔在課外。得閲讀者得天下,成閲讀者成一生——抓住閲讀就抓住了語文的根,得到閲讀之“樂”就得到了語文的魂。這正是校長倡導的“主題閲讀”的宗旨。今天,乘着課程改革的春風,走在迴歸語文教學本色的道路上,心若在,夢就在,昨天所有的榮譽,已變成遙遠的回憶。勤勤苦苦已度過半生,今天重又走入風雨。我不能隨波浮沉,為了我所愛的學生。再苦再難也要堅強,只為那些期待的眼神。心若在夢就在,天地之間還有真愛看成敗人生豪邁,只不過是從頭再來。詩人汪國真在《熱愛生命》中寫到,“我不去想是否能夠成功既然選擇了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我不去想身後會不會襲來寒風冷雨既然目標是地平線留給世界的只能是背影我不去想未來是平坦還是泥濘只要熱愛生命一切,都在意料之中”。心頭的重擔無法釋懷,我相信,我們河曲教育戰線有這樣一班熱衷於主題閲讀的領導集體,有這樣一批痴心追求主題閲讀的教師,我們一定會將“主題閲讀”進行到底,“主題閲讀”也將會在我們河曲生根發芽,遍地開花,我們的語文教學也會破繭成蝶、鳳凰涅槃最終必將結出累累碩果。造福河曲人民。

國小語文整本書閲讀心得體會 篇4

看着課程的題目,我以為整本書閲讀是由王榮生教授講的,原來是嶽乃紅老師講,這樣一位真正的整本書親歷者,做了十幾年整本書閲讀的老師來講,倍感親切和真實,嶽老師主要從整本書閲讀的概念界定、整本書閲讀的意義、整本書閲讀的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實施、課程評價等幾個方面對整本書閲讀做了一個詳細的介紹,這個講座我聽了好幾遍,覺得還是想聽。下面就來説説我的收穫。

一、整本書閲讀對於兒童意義非凡

整本書閲讀是課內單篇閲讀的有益補充,它更多采用瀏覽、略讀等方式閲讀,提高了學生閲讀信息的速度。同時有的書有療愈作用,對學生的心理成長有益。兒童的泛靈特點和喜歡代入的閲讀方式,都使得閲讀是最經濟、有效的提高生活經驗的方式。

二、整本書閲讀有自己的目標體系

整本書閲讀有自己的目標體系,嶽乃紅老師根據自己的實踐和班級情況制定了低中高三個年段的整本書閲讀課程目標,對我有很大的啟發和借鑑意義。我也要通過調查問卷等形式摸清自己班級目前的閲讀現狀,然後制定一個閲讀目標,從課程的高度來關照整本書閲讀。

三、整本書閲讀不同時段有不同課型

嶽乃紅老師提到的整本書閲讀的大致流程是導讀——自讀——交流——延伸,每一個時段都有一定的課型,導課課、自讀課、推進課、交流課等。這些課型都有一定的設計目標,有自己獨特的實施方式。

四、整本書閲讀的評價很重要

嶽乃紅老師提到可以從閲讀的質和量兩個方面來評價,質主要是興趣、習慣、效果等;量則是書目和閲讀時間。評價的方式不宜固定,要豐富多彩。無論採用哪種方式,要銘記一個宗旨:評價是為了讓學生獲得持續的閲讀熱情。

嶽老師基於自己多年的探索,給了我一個很好的引領,我以前也帶領學生閲讀整本書,但是是零散的,沒有系統地實施。聽了這個講座,我也有意識、有信心在自己班級實施整本書閲讀的課程了。

國小語文整本書閲讀心得體會 篇5

基於兒童立場的整本書閲讀導讀課,要引領學生品味文學經典的滋味,筆者將於下文中嘗試談一談國小整本書閲讀課前導讀課的幾種做法,不當之處,敬請指正。

一、激發整本書閲讀的興趣

文學作品通過塑造人物形象來反映社會生活、表達思想,筆者認為在教學中要抓住人物形象的分析,才能對作品所反映的現實有深刻認識。故事中的人物,其性格可推動情節的發展,突出主題。學生一旦對這個人物很感興趣,就一定會迫不及待去閲讀後面的文段了,那麼這種發自內心的渴望就會轉變為讀下去的興趣了。

如湯素蘭著的《笨狼的學校生活》這本書,上課伊始出示主人公“笨狼”的圖片,引導學生説出對“笨狼”的第一印象,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印象?接着從推測入手,出示描寫“鵝太太”的語段,推測“鵝太太”在學校是幹什麼的,是從哪些語句看出來的?再讓學生對比這位“鵝太太校長”和本校校長有什麼不同;然後,猜一猜森林學校除了有趣的校長,還聘請了哪些有趣的老師,並説一説為什麼這些動物會被聘請為老師呢?從而引導學生從書中部分情節推測書本的主要人物。這樣一步步地引起學生對“笨狼”產生興趣,激發閲讀的興趣。

除了對人物形象,教師也可以藉助封面上的圖片、書名設置疑問,激發學生閲讀的興趣,引導學生大致瞭解作者的寫作風格與書的主要內容,建立讀整本書的概念,幫助學生建立獨立的思考動機。

在整本書導讀課中,教師還可以拓展介紹這本書的其他信息,如:作者的寫作背景、內容提要、獲獎情況、媒體的評價以及這本書的特別之處等,使學生對這本書有更全面的瞭解,從而產生更大的閲讀期待。比如:《海底兩萬裏》於1869年11月出版,初版就賣了五萬冊,1997年被拍攝了同名電影和動畫片;《童年河》入選《人民日報》“100本適合孩子閲讀的精品書”第一名,還獲得20__中國童書榜“優秀童書獎”……通過迴歸整體,使學生產生閲讀興趣,從而產生強烈的慾望去閲讀整本書。

二、體驗整本書閲讀的樂趣

整本書的內容很多,學生對事件的因果關聯不可能一下全都明白,如何在短短40分鐘的課堂裏,讓學生更多地瞭解書本的信息,理清人物之間的關係,併產生閲讀興趣呢?材料的取捨就顯得尤為關鍵。

如《長襪子皮皮》這本書閲讀導讀課,通過從皮皮的姓名、語言、打扮、居住的環境感受到皮皮是個“奇怪”“不同尋常”“有意思”“特別”的孩子。為了讓學生更深地感受到皮皮的“特別”,筆者特地選取了《皮皮接待小偷拜訪》這個章節:普通人發現小偷到家裏,肯定會很害怕,要麼不敢聲張,要麼將小偷打得落花流水,而皮皮對待小偷的態度卻令人大吃一驚。他不僅沒有利用自己力氣大的優勢將小偷打跑,反而請他們倆跳逍蒂絮舞,最後還請他們吃夜宵,賞兩個小偷一人一枚金幣。之所以選這個章節與同學一起分享,這個章節描寫皮皮的所作所為極具作者的語言特色,通過引導學生閲讀,瞭解到作者是通過豐富的語言和動作描寫來刻畫人物的形象,使學生慢慢走進人物,感受到“與眾不同”的皮皮,這不僅深化對人物的理解,還讓學生體驗到了閲讀的樂趣。

再比如《笨狼的學校生活》這本書的導讀,選取的章節是《井底之蛙》《三個惹禍的漢字》這兩個章節;《人鴉》選取的是《彩烏鴉傳奇》這個章節。這些章節都是特別有代表性的故事,很好地將主人公的特點呈現出來,從精彩部分入手迴應全書,更好地讓學生體驗到閲讀整本書的樂趣。

三、提高整本書閲讀的能力

“會學知識”比“學會知識”更加重要。在平時的閲讀教學中我們主要是教給學生學習方法,那麼在整本書閲讀中就要讓學生運用這些方法。如:朗讀、默讀、齊讀、略讀和瀏覽的不同要求;如何瞭解故事的主要內容、如何體會人物關係、如何揣摩語言的精妙等等。中高年級的學生完全能夠自己閲讀,教師可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掌握的情況,設計預習單,幫助學生把握文本的主要內容。同時引導學生髮現文本中的細節,讓學生能夠關注到人物的變化。

如趙麗宏的《尼爾斯騎鵝旅行記》這本書的導讀,在閲讀方法上做了如下指導:第一遍讀,仔細讀,從整體上了解小説的主要內容。再讀時,要求帶着問題讀,深入體會其中的玄機。為此,筆者設計了幾個問題:

(1)通過這本書的目錄,你知道尼爾斯去過哪些地方?

(2)尼爾斯在旅途中還聽説了許多歷史故事,你知道在厄蘭島有哪些動人的傳説嗎?(找、畫、讀文中相關語句)

(3)通過旅行你瞭解到尼爾斯是個怎樣的小男孩?你覺得尼爾斯的旅行過程怎樣?很神奇?兇險?刺激?旅行途中哪個情景令你印象最深刻?……通過組織學生進行整本書的閲讀、交流、探討、分享,可促使學生加深對整本書的理解,提高整本書閲讀的能力。

四、促進整本書閲讀習慣的形成

為了激發學生持久的興趣,提高閲讀能力,要把整本書閲讀引向更深的一個層次。每學期老師或學校可進行讀書交流活動、閲讀評比甚至測試。其形式可以是:

(1)摘抄讀書筆記,從作者到優美詞句,再到精彩故事、體會,做到不動筆墨不讀書。

(2)讀書心得交流會,通過分享讀書心得,促進學生對自己所讀書目進行整理。要知道開展讀書交流活動不是一本書的結束,而是通過交流讓學生體驗還有很多未曾發現的細節。比如讀完《長襪子皮皮》以後,推薦林格倫的另一本書《淘氣包埃米爾》和詹姆斯·巴里的《小飛俠彼德·潘》,讓學生比較埃米爾、彼德·潘和皮皮有什麼相同和不同。閲讀以後,再組織學生進行討論,發現各本書之間的相似之處。閲讀交流後,學生有可能再重讀一遍,從而自己去發現更多可以讀的書,這樣就達到閲讀指導的目的,將閲讀從課堂延伸到課外。

(3)讀書小報製作,讓學生根據所讀書目內容設計與製作讀書小報,充分調動學生的感官,邊讀邊思,不僅能積累優美的詞句、語言並靈活運用。

(4)對課外閲讀取得一定成績的學生,教師要及時地鼓勵,比如評選“閲讀之星”“讀書達人”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悦,並將學生的閲讀心得在學校公眾號中推送。個人的榜樣會激發學校其他孩子的閲讀興趣,營造濃厚的閲讀整本書氛圍。逐步把閲讀整本書融入我們的生活裏,讓讀書成為一種習慣。整本書閲讀導讀課,不僅要引導學生理解文本,更要引導學生愛上閲讀,做一個喜歡閲讀、熱愛經典的人,在閲讀中獲得審美體驗,提高語文素養。讓我們一起在整本書閲讀的道路上,一起努力吧!

國小語文整本書閲讀心得體會 篇6

眾所周知,國小低年級語文教學主要是以識字教學為主,識字教學又是閲讀的基礎,整個國小階段要求學生的識字總量約為3500個,而低年級就要求認識常用漢字1600~1800個,識字量大,內容也較為枯燥。識字教學是低年級語文教學的一大難點,很多老師採用的方法都是讓學生重複書寫,認為這樣可以加強學生的記憶,其實這樣的做法,讓學生不但學習興趣提不起來,而且取得的效果也不好。怎樣才能達到好的識字教學效果呢?筆者結合着自己的教學經驗淺談幾點看法。

一、激發學生識字興趣,培養識字能力

興趣是調動學生積極思維、探求知識的內在動力。有了興趣,學生學習就不會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享受。因此,我們在教學中,也要留意選擇適合兒童年齡特徵的話題和教學方法來激發起學生學習漢字的興趣,使他們樂意去學。對於低年級的孩子,我們永遠都看到他們天真活潑的面孔,活潑好動、合羣、愛結交新朋友。於是根據這一特點,在教學時,可以將生字形象地稱為‘娃娃’、‘小弟弟’、‘小朋友’、‘小客人’等詞語形容它們,讓孩子們有一種親切感。因此,他們在識字的過程中也隨之變成了交朋友或是招呼小客人的過程。親切自然的稱呼自然喚起了學孩子們的留意力,而他們學習的興趣也隨之調動了起來。低年級學生最輕易受感情因素的感染。順應兒

童們的心理,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巧妙創設各種有趣活動的場情,也能使學生有愛好地主動投入到漢字的學習中去。

二、教給學生多種識字方法

在低年級的識字教學中應教給學生多種識字方法,我是這樣做的:在學生學習了基本字、基本筆畫、筆順和常用的偏旁部首之後,上課時首先解決生字的讀音,接着我就問學生:“今天我們要學習這幾個生字,看誰最聰明?自己動腦筋想出最佳的記憶方法,請你告訴大家。”這樣一問,同學們興趣盎然,馬上就開始在大腦中尋找答案,提出了許多不同的記憶方法:“以舊帶新”、“形近字對比”、“同音字”、“基本字加偏旁”、“熟字去偏旁”、“拆部件”、“增減筆畫”。如學習“玉”字,有的説“國”字去掉方框兒,就是玉;有的説“王”字加上一點就是玉;有的説“主”字的點掉在腰間,就變成玉。學習“園”字時,有的説是在“元”字外面加上圍牆“囗”就是“園”,從而明白“校園、公園”是有圍牆的,以區別“元、園”的用法。又如學習“狠、恨”時學生把它們與“跟、很、根”等對比聯繫偏旁部首來記憶;學習“愛”字,學生把它拆成“爫、冖、友”,我配上兒歌“爪字頭,禿寶蓋,小朋友,真可愛”。這樣學生很快就記住了生字。

三、用順口溜、謎語等形象化的語言幫助學生識字

1.用順口溜識字。如在教學“青、清、請、情、晴、睛”這組字時,我編了一句順口溜:“草青青,水清清,請你來,做事情,太陽升,是晴天,看東西用眼睛。”學生讀來順口,又從字義和字型上區分了

這組字。又如“來”字:“橫下點撇再加橫,一豎豎在字中央,左一撇來右一捺,這個來字不會忘。”這樣,學生把順口溜背熟了,就會寫字的筆畫了。這種識字方法,生動有趣,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比單純的讀字抄字的效果好得多。

2.根據字型的特點用謎語識字,更能激發學生的情趣,活躍學生的思維。例如,學習“飄”字時,我用邊説兒歌邊寫字的方法出示生字,“西二小,真輕巧,風一吹,它就飄起來”。孩子們哈哈大笑,很快就記住了“飄”。再如教“坐”字時,我邊板書“坐”字邊説:“兩人在土上,這是什麼字?”學生搖頭。我再問:“你們現在是站着,還是怎麼着?”學生齊聲回答:“坐着”。我説這就是我們要學的“坐”字。然後讓學生再把上面的謎語説一、兩遍,字形與字義就自然而然的掌握和理解了。又如:一點一橫樑,樑下開個窗,大口張着嘴,小口往裏藏。”是什麼字?(高);一口咬掉牛尾巴(告)謎語猜出來了,字也就會寫了。

四、變換形式,讓學生在“遊戲”中識字

要想在整個活動中保持學生有永久的學習漢字的愛好,我們就不能只以單一形式進行,不然就會把剛剛點燃的愛好火花給熄滅。因為心理學研究表明:國小兒童的有意留意時間短,無意留意佔優勢。所以我們根據這一特徵引導學生變換形式,不斷滿足學生的好奇心,是促進學生學習的重要措施。遊戲是每一個孩子都非常喜歡的活動。在課堂中,教師要找準遊戲與教學內容的結合開展遊戲,使學生真正“動”起來,做到既能在玩中學習,又能在玩中思考,更能在玩中創新。如找朋友遊戲:要求學生把一些字找到正確的字進行搭配組成新的詞語。貼樹皮遊戲:出示一幅畫着大樹的畫,樹幹上寫着拼音,請學生把寫有生字的小卡片貼上去,不準貼錯。摘蘋果遊戲:出示一幅畫着大樹的畫,樹上掛着寫有生字的蘋果,學生製作果籃(用卡片拼出生字的正確讀音,正確拼讀)摘下對應的蘋果(生字)。還可以小組競賽,看哪組摘的蘋果多。釣魚遊戲:出示一幅畫着池塘的畫,池塘裏有許多魚(拼音),學生説出對應的生字,組成詞,上台釣魚。也可分男女、小組競賽。

五、利用多媒體課件幫助學生識字

我們都知道,漢字最本質的特點是表意性。雖經歷代的`簡化,漢字的象形意義大大減弱,但仍然保留着象形的痕跡,所以教學中可藉助現代教育技術追本溯源,在自主識字中滲透“字理”,提高識字效率。如在教學“燕子”的“燕”字,利用多媒體課件先出現一隻可愛的小燕子,使學生感知“燕”的外形,如頭部、身體、翅膀、尾巴;然後出示“燕”字的篆體,引導學生對照實物圖,明白篆體“燕”字的某些部位的演變由來;最後,再出示楷體的“燕”字,讓學生觀察、理解楷體,漢字的“燕”字上部分就是燕子的頭部,中間部分的口是燕子的身體,被分開在口字兩旁的“北”是燕子的翅膀,四點底是燕子的尾巴。通過這樣的理解記憶,可以讓學生在想到燕子外形時,就很容易聯想起“燕”字的寫法。這樣的形式符合兒童的興趣特點,也便於能力的遷移,一段時間後,學生在學習會意字、象形字時,也能學着將字形、字義聯繫起來記,從而提高了自主識字的效率。

六、引導學生在生活中識字

“生活處處皆學問”。教師應鼓勵引導學生利用課餘時間,做一位有心人,在生活中多多識字。如可以通過書籍、課外書、影視、廣告、商標、店鋪名稱等識字,有很多字不需要老師教,他們就認識了,例如:“娃哈哈”、“綠茶”、“腦白金”、“中國銀行”、“醫院”等字,這些字是他們在生活中常見的,耳濡目染,自然而然就記住了。這種識字途徑可以提高學生的識字能力,並大量認識並積累課堂以外的字,從而彌補了課堂上的侷限,提高了語文學習的能力。

根據以上所談,並實施於平時的教學中,我深刻地感到這些教學方法不僅可以讓學生掌握了識字方法,理解字義,發展了學生的識字能力,而且極大地激發了學生識字的濃厚興趣和積極性,開發了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使識字不再是一種乏味的機械的記憶,而是一種有趣的活動。

國小語文整本書閲讀心得體會 篇7

《20__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已經出台,出現了很多新的概念,比如語文核心素養、語文學習任務羣、質量標準……這對我們語文老師來講是理念的更新。無論是哪種,我們的孩子學語文,總要從識字、閲讀、習作、口語交際中來學習和運用語文,形成自己的語文能力和語文素養,這就離不開一篇篇課文。所以今天我想談這樣一個話題:用課文教語文。踏踏實實用好每一篇課文,發揮每一篇課文的教學功能與育人價值,孩子們才會愛上語文,學好語文。

我們現行的教材是文選型教材,文質精美。不但具有原先的閲讀價值,而且被賦予了獨特的教學價值,所以語文教學要教課文本身潛藏的語文概念,包括語言文字、讀寫方法、文體思維、審美意識以及價值觀念等。我們要確立用課文教語文的教學理念,才能真正發揮語文教材的教學功能和育人價值。

一、存在問題

在我們的教學實踐當中,經常有三個問題

1、教課文,滑向了泛語文的深淵

第一個問題是教課文。我們經常把課文誤當成教學內容,將課文中的思想內容當成語文教學內容。課文寫什麼,我們就讓學生學什麼,於是就滑向了泛語文的深淵。忘記了語文學科是一門讓學生學習語言文字的課程,是要學習語言運用的方法和原理。

2、做習題,陷入了應試的泥潭

第二個問題是做習題。將課文後面的練習題當成教學內容,只求正確答案,不問讀寫過程,陷入了應試的泥潭,偏重於讓學生做題、刷題,這些都不是我們語文教學的正確導向。

3、講要素,異化成了教知識

第三個問題是講要素。統編教材提出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雙線並行的方式,很多老師在教課文時就圍繞單元的語文要素,學課文中的閲讀要素、寫作要素,然後拎出來一個一個地教,分門別類地講。這樣可能會脱離學生的生活語境和語文實踐的需要,異化成了教知識。

文選型的教材,我們對上述的三個問題要引以為戒,不能教課本,更不能異化成做習題和講要素,那麼我們怎樣正確地運用語文教材去學語文呢?

二、課文功能

王榮生教授在《語文課程基礎》這本理論書中指出:課程內容,教材內容,教學內容是三個不同的內容。義務階段的語文課程標準明確規定了語文課程的內容主題以及組織和呈現方式,它是結構化的。以往的語文課程標準沒有課程,只有課程目標,用課程內容來“規定教什麼”是一個難題。教材內容就是“用什麼來教”,現在我們是用課文來教。課文不完全是教學內容。課文中的一些語文元素才是真正的教學內容,是需要語文老師通過解讀文本來進行發現、凝練以及確定的。理清了課文與教學內容的關聯,才能準確地定位課文的教學功能和用課文教語文的實踐路徑。

1、立足例子“舉三反一”

“舉三反一”就是在一篇篇課文裏藏着的語言文字運用規律,是通過多個例子來揭示的。你讀了很多篇課文,才知道原來文章是這樣運用文字來表達的。比如説我們讀古詩,通過讀了許多五言、七言律詩,體會古詩的音律節奏是什麼。語文學習也是通過一篇篇文章,歸納類似的語言現象,發現其中的語言運用規律,這叫“舉三反一”。“舉三反一”是兒童學習語文的基本邏輯,孩子認識事物都是這樣的。比如貓,通過看到大貓、小貓,各種顏色的不同的貓,在一隻只貓的接觸過程中,自然而然地進行抽象思維概括,最終確定這就是貓。學習語文與數學等理科不一樣,數學等理科是先有一個公式,原理講清楚透徹,然後學生運用這個原理去解決問題,這叫“舉一”。但是語文學科沒有這樣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它只有兒童語文經驗的積累,“舉三”是豐富兒童的語文經驗,“反一”是生長於個體的語文知識。所以我們提倡要多讀文質兼美的文章,學生自然對這些規律性的東西就有了自己的認知和領悟。

2、用好例子“觸類旁通”

不同的文體有不同的讀法,因為不同的文體背後有不同的思維。比如詩歌是以想象、聯想為主導的思維方式,那麼詩歌閲讀一定要用形象思維,才能辨別什麼是詩的語言,讀出詩歌的語言韻味;而議論文或者説明文是理性的邏輯思維,那麼在閲讀時就要運用理性的有條理的邏輯思維來閲讀。小説的閲讀重點是故事情節,所以需要預測與推理,才能從情節與細節中讀出人物的性格、作者的用意;散文重在情感的體驗與還原,才能從人、事、景物的描寫中讀懂作者的心思、作者的情感。所以“觸類旁通”就是要把課文的例子進行分類,一類一類地讀,發揮好例子的類化學習功能,觸類旁通,學生就越讀越會讀。

3、超越例子“熟能生巧”

語文學習要重視例子,但是不能停留於例子。例子不是學習的終點,而是學習的起點,讓學生從讀與寫兩個方面進行拓展。

一方面沿着課文的例子要讀開去,越讀越廣泛。比如讀《刷子李》不過癮,你就可以讀《俗世奇人》這本書,既豐富了精神世界,也熟練了閲讀技能。另一方面是照着課文的例子寫,運用例子中的寫作方法進行仿寫,甚至創編。比如你讀了課文,也可以像馮驥才先生一樣,將生活中特點很鮮明的人物寫下來,既提高了認知能力,又提升了寫作水平。這就是超越例子,熟能生巧。

三、教學要義

教材中的課文都是按照單元的方式來編排的,有的是按照課文的題材組合的,也就是內容;有的是按照文體組合;還有的是按照讀寫要素來組合的,比如閲讀策略單元和寫作單元。我們要充分發揮課文的教學功能,從單篇課文入手,緊扣教學的關鍵點來教,不求完整,但求充分。抓住單篇課文中最有價值的關鍵點,集中讓孩子學充分、學透徹,同時也要看到單元的訓練點。當我們的關注點是着眼於孩子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而不是應試時,就會發現孩子一個單元學一點,學生的整體語文讀寫能力就是完整的。

1、對準“這一類”

一篇文章的教學內容,找到相應的教學核心目標,圍繞這一類課文的文體特點與讀寫要素確定單篇課文的內容落點以及教學的實踐,然後可以嘗試將單元幾篇課文的教學的順序重新排列。

比如五年級上冊第6單元中三篇課文都是講父母之愛的,都是運用典型場景和細節來表達感情,單元閲讀要素是“體會場景和細節中的情感”。我們根據這個要素就可以確定每篇課文的教學落點。《慈母情深》的落點在“母親掏錢給我買書”的場景,用反覆的手法聚焦母親“直起背,掏出錢,彎下腰”三個細節,進而表達情感。《父愛之舟》的落點在父親為“我”做的一切生活小事,聚焦在那隻小漁船,用了象徵手法。而《“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落點是父母對“我”寫詩的不同態度,用了對比手法。三篇課文的細節和寫作的方法是不一樣的。把握每篇課文的落點,然後教學按照由易到難,從讀到寫的學習邏輯,再來重構單元教學。

2、參透“這一篇”

每篇課文的教學落點怎樣準確把握呢?

有三個方法:第一個方法是由表及裏。由字面的意思到字面背後的含義,需要學生去理解作者的真實意圖和思想感情。第二個方法叫由意及言。課文的語言形式及文本結構對學生來講是陌生的,教學的要義就是要學生揣摩作者遣詞造句的方法、謀篇佈局的策略,領會語言的魅力,所以語言與結構、語言與形式是語文教學需要着力的兩個教學支點。第三個方法叫由文及人。“文”是課本,“人”就是我們讀到的作者。學生通過讀文章,和作者進行心靈的對話。例如老舍先生《貓》當中的小腳印,在他眼中是一朵朵小梅花,透過這篇文章看到作家的生活情趣,我們要像老舍先生一樣來去愛生活,生活才會更加美好。

3、上好“這一課”

教學要義第三條就是上好這一課,需要抓住三個點。

一堂課首先要確定起點,即確定學生閲讀這篇課文之前,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語文經驗,準確把握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因為孩子的起點都不相同,所以我們要把握我們的共性。

第二個,確定目標。這篇課文70-80%的內容學生可能知道,那麼接下來的20-30%內容,老師究竟讓孩子怎麼關注、怎樣理解,難點在哪裏,突破點在哪裏?學完後,語文能力、觀念,還有品格等方面,學生可能有哪些變化,老師怎樣才能夠把握這種提升?這叫終點。

第三個,確定關鍵點,即學生學習這一課可能會遇到的學習障礙。比如讀不懂的地方、體會不到的地方、感受不了的地方,我們要提供支持,可以設置階梯式的問題、提供輔助性的資料、代表性的範文,等等。教育的意義,就在於讓學生從不懂到懂,從不會到會,每一課都應該讓學生有所變化。

四、因文而教

因文而教,什麼意思呢?課文是一篇一篇的,我們要思考怎樣針對這一篇課文,來教好語文,讓學生學好語文。我們可以轉換一個角度,這個“文”按照我們學生遇到的門類來進行學習。

(一)第一類:長文短教

在教材當中,安排了一些字數比較多,內容比較複雜的文章,給學生的閲讀帶來了一種考驗,那麼這篇文章怎麼教呢?怎麼讓學生學得更好呢?

1、長文的三大考驗:速度;記性;整體把握能力

第一個是考驗學生的速度,很多學生讀書速度比較慢,這個目的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有規定每分鐘大概300字,那一篇3000字的文章,大概要在10分鐘之內完成。第二個考驗記性。第三個考驗學生的整體把握能力。

2、長文的閲讀策略:

(1)跳過不重要的生字詞,猜讀。

(2)忘記前面的一些內容,回讀。

這個在教材中它用它泡泡的方式呈現了,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策略。

(3)讀完一個部分停一停,緩讀。

你讀完一個章節,你停下來想一想這個章節,寫了什麼,這叫緩讀。

(4)讀完一段列個小標題,標讀。

列小標題,一段一個小標題,這個是我們教材當中提出來的一個策略,你要列一個小標題,用一個短句或者一個短語來標註,這樣你就能夠留下閲讀的痕跡,它可以幫助你理解,幫助你記憶。

(5)讀完全文和別人交流,議讀。

這是一種理解,可以從多個點思考。

3、《小英雄雨來》教學設計

一篇長文,我們如何進行教學設計呢?可以設計哪些活動長文短教?我們以《小英雄雨來(節選)》為例,這篇文章很長,三千兩百多字,那這篇文章怎麼分析?

第一個活動,列一串標題。這裏每讀一段,停一下,想一想寫了什麼,然後自己用一個標示把它表示出來,要讀得懂、記得住。這篇課文第一個部分是“雨來水性好”,第二個部分“雨來上夜校”,第三個部分“雨來掩護李大叔”,第四個部分“雨來被鬼子拷打”……每讀完一個部分,列一個標題,當然每個孩子唸的標題不一樣,然後我們老師就要比較哪一個孩子的標題更準確。我們讀過《小英雄雨來》這一部小説,原文也有一個一個的標題,也就是小説的目錄,這個小説的目錄和我們學生在閲讀中概括每一個部分的標題,有什麼區別呢?小説的小標題非常吸引人,讓人一看這個小標題就產生一種好奇心,急着想去了解發生了什麼事,作者列的標題為的是吸引讀者,而學生閲讀這部小説裏的小標題是為了幫助他理解、把握這篇小説的主要內容。所以目的不同,所列的標題也有所不同,每個孩子可以根據自己對文本內容的理解、線索的把握來列標題,並非只有一個標題。第二個活動,講一個故事。把標題連起來講完整、講連貫、講生動,要注意的是標題和標題之間,怎樣才能夠連貫起來。不但要注意內容的連貫,還要注意語言表達的連貫,這是考驗我們學生整體把握的能力,以及語法表述的能力。《小英雄雨來》根據小標題,要被提示的是重要事件中的關鍵點,即課文中的出現的那句話“我是中國人,我們是中國人,我們愛自己的祖國”這句話,這是雨來能成為小英雄的精神的支柱,所以這句話是不能丟的。在概括的時候,可以省略掉很多其他內容,但是關鍵語句、關鍵細節不能省,否則主題、思想就不深刻,沒有靈魂了。第三個活動,提一個問題。哪些事證明雨來是個小英雄?這個問題從頭到尾每一個部分都涉及到。在這個過程中完善對雨來是個小英雄的理解,這樣雨來的形象就把握得更準確、更豐滿,在這個基礎上我們還可以讓孩子思考什麼是英雄?從雨來這個小英雄再到知識英雄這個話題,那麼孩子就從《小英雄雨來》讀下去,不同的英雄、不同的故事卻有相同之處,那就是作為英雄的本色了,這樣一句話就能串起來了,能夠加速學生閲讀理解能力的提升。

(二)第二類:難文易教

維果斯基提出學生學習有兩種水平,一種是已有的水平,一種是可能的發展水平,兩者之間的距離就其實是最近發展的區域。

1、難文的三種類型

難文是課文的理解難度高於學生的最近發展區,需要給學生提供更多的支持。

難文有三類:第一類文言文,第二類含義深刻的散文,第三類議論文。如最難的課文——魯迅先生的《好的故事》,對學生來説有三大挑戰,第一個挑戰是文白相間,因為此文章的寫作年代是文言文到白話文的一個過渡階段,所以有些語句裏面夾雜了文言文,甚至有文言文的語言句式,生澀難懂。第二個挑戰是背景複雜,《野草》完成於1924年到1926年,此時正處於魯迅人生的低潮期和革命動盪期。第三個挑戰是用意隱晦,文章中運用了大量象徵的手法,通過做的夢表達對現實的抨擊,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2、難文的教學策略

(1)詞句熟讀:陌生的詞語、句式

多熟讀是一個非常簡單而有效的方法。越是難的課本越是要做到熟讀。

(2)資料鏈接:寫作背景;生活經驗;名家解讀

第一點:借用寫作背景。《好的故事》的寫作背景很複雜,將時代背景呈現出來,孩子們就能理解了。第二點:藉助生活經驗。生活中我們也有彷徨苦悶的時候,與文章共情就能遷移理解。第三點:藉助名家解讀。實在讀不懂的地方看看水平高的專家名家解讀,我們可能就會受到啟發。

(3)問題支架

怎樣讓學生將難文學得透且簡單?就要藉助問題來幫助學生學習。

比如魯迅先生《好的故事》提三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好的故事其實沒有故事,只有一個夢,你哪裏看出來這是個夢?此問題引導學生把握整篇文章的結構。一開始他在讀書,後來做夢,最後夢醒。第二個問題是這是一個怎樣的夢?魯迅先生夢中所寫的兩段文字都是描述一路看到的美景,不同點在於最前面那幅畫的底色是青色的,而後面這幅畫的底色是紅色的,紅色的這個畫面更美,更有衝擊力。孩子們學過很多寫景的散文,有很多類似的閲讀經驗,能幫助他們理解。第三個問題是為什麼要寫這個夢?孩子不一定讀得懂,這時需要補充寫作背景,提供名家解讀激活生活經驗。讓孩子們自己來談為什麼要寫這個夢?揣摩一下魯迅先生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心境如何?他實際上是想表達什麼?他為什麼不直接表達而是藉助夢境?這樣的層層追問,就讓孩子的思維的逐層深入,讓孩子們充分理解消化一篇篇難文。

以問促讀,讓學生形成理解思路,這個思路與作者的構思相契合,達到難文不難。

(三)第三類:羣文類教

1、羣文的三個層次

(1)單元組文

教材有些是按照人文主題來組文,有些是按照語文要素來組文。

(2)一篇帶多篇

選擇課本相關的多篇文章,進行了延伸的閲讀或者延伸到整本書。

(3)主題探究的多個文本

即圍繞問題解決而選擇相關的文本材料,包括非連續性文本,跨學科文章等等。在我們義務教育階段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的任務羣圍繞學習主題來進行,全文的主題一般都是圍繞解決問題的需要進行探究,從單篇到羣文再到整本書,使學生閲讀思域不斷擴展,使學生閲讀能力不斷進階,促進學生閲讀能力人文素養的整體提升。閲讀教學不能停留在單篇教學的咬文嚼字上,而應該是多篇閲讀的觸類旁通。

2、羣文的三個挑戰

(1)速讀能力

(2)整合思維

因為羣文閲讀除了讀得多讀得快以外,還要求有一定的廣度和深度,需要圍繞議題來分析或者解決問題,從多個文本中進行思考,整體把握融合理解。所以整合性的思維方式不僅是閲讀思維方式的變化與深化,更是創造性批判性閲讀思維的境界,所以整合思維不是做加法而是做乘法,促進學生思維的容量思維方法,思維品質的提升。整合思維對學生來講是一大挑戰。

(3)遷移水平

羣文教學的範疇一般都在特定議題下創設開啟引導學生自主閲讀發現自我實現,從一篇當中尋找閲讀或者寫作的方法,然後再遷移到第二篇、第三篇閲讀寫作當中。

羣文類教的核心理念就是內化,一個方面是從多個單元的學習中發現規律性的方法,實現舉三反一。另一方面是運用單篇中獲得的讀寫方法學會閲讀這一類的文本,實現舉一反三。最為關鍵的是舉三反一和舉一反三,這兩方面是在實際中相互轉化,彼此促進、螺旋上升。

3、羣文的教學策略

(1)議題統籌

羣文閲讀可以圍繞一個共通的問題,一個大概念進行整體設計。把單篇課文中的關鍵點進行整合。議題具有聚合功能,統整功能。如圍繞”愛的體會與表達“主題整合了《慈母情深》、《父愛之舟》、《“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這三篇課文。

(2)分層遞進

形成有層次有梯度的閲讀的階梯,比如將《貓》、《母雞》、《白鵝》三篇課文整合逐層遞進體會對動物的情感。在這組羣文中,老舍寫貓的性格古怪,既老實又貪玩,既膽小又勇猛,既温柔可親又冷漠無情。看似不討人喜歡,其實作者這是通過正話反説來表達對貓的喜愛。《母雞》一文中,老舍説我非常討厭母雞,這是為讚揚後文母雞作為母親負責、慈愛、勇敢、辛苦做鋪墊。豐子愷先生的《白鵝》是明貶實褒。這三篇文章都是將情感藏在反語中,學習這三篇文章,抓住這個特點就找到了路徑,破譯了作者表達對動物情感的一個祕密。

(3)遷移運用

在圍繞“愛的體會與表達”主題後有一個習作是《我想對您説》。可以安排以下三個活動:

第一個是“愛”的細節。從一個眼神,一句話,一個背影等等尋找“愛”的細節,體會愛的深意。再回憶父母愛自己的細節,選擇印象最深的一個用兩三句話寫下來,表達你對父母的愛的感應。

第二個是“愛”的回放。回放“愛”的事件或者場景,重現那個感人的細節,可以回放一個事件,也可以回放兩個、三個事件,重複出現那個“愛”的細節。

第三個是“愛”的理解。就“愛”的細節發表你的看法,比如説母親經常掛在口頭上的一句話,看似很囉嗦,但是處處體現母親對孩子的愛,沒有母親的嘮叨也就難以體會到作為孩子的幸福。在細節中理解“愛”,有理有據有分寸。尋找“愛”的細節到表達對“愛”的理解,這一篇作文遷移了這三篇文章,現在我們把它整合了,這叫綜合思維,並且在一次習作當中來綜合運用,這就是遷移運用的活動設計。

(四)第四類:例文慢教

教材當中出現長文、難文,還出現羣文,還有一類我們要注意的是例文。

1、例文的兩種指向

不是每篇課文都是例文,我們所講的例文是統編教材當中特別的單元,如閲讀策略單元、習作單元。

閲讀單元和習作單元當中的例文教學,重在這兩例文所列的閲讀要素或者寫作要素,關於寫的原理性知識、實用性方法與指導性策略,所以例文需要時間慢慢地理解消化,更需要時間來遷移運用,所以我們提出的一個教學要求叫既要讀的透,更要用得熟。例文要讀得透,讀學理方法策略,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不能一直含糊其辭。所謂用得熟就是從單向運用到綜合應用。不能生搬硬套,真正的要化為我們學生的語文能力、語文素養。所以記住“讀得透、用得熟”這是我們例文慢教的基本目標。

2、例文的教學要義

一是概念理解,二是方法運用,三是圖式建構。

(1)概念理解

每個例文單元(策略單元或者習作單元當中)都會提出一些關鍵性的概念——語文大概念,其實我們統編教材已經呈現了一種概念:在我們學生語文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來的語文知識。而且在後期的學習當中,它還能夠不斷進行豐富拓展延伸。這些基本概念就像我們一棵樹的樹根,在這個樹根上面它會能夠生長出枝幹、生長出枝條、生長出葉子,枝繁葉茂。所以對大概念,我的理解是在我們教材當中實際上是有的。

第一個就是新概念,是在我們這個閲讀當中提出來的。

比如説《牛和鵝》當中提出的批註,批註是一個新的概念。不是在邊上隨便寫寫就是批註。批註首先是要理解、要發現、要見解,沒有發現和見解就不叫批註,甚至是批判性的閲讀、意見,所以批註的內涵很豐富的。但是我們在教學當中,如果把它簡單化——在閲讀一段文字邊上寫下你的閲讀看法,這個就簡單簡單化了。目前對這個概念應該由淺入深,應該做一個系統化的一個教學,否則我以為像這種閲讀策略對孩子來講僅僅是知道而已,他不會後續的學習當中持續的運用這一個策略來幫助學生的學習,比如批註。我們為什麼要在中高年級,通過自覺地應用批註來預習呢,養成了有批註的良好閲讀習慣呢?我看很多學生都沒有啊,因為我們老師對批註這個概念窄化了,簡單化了。四年級、五年級的批註和六年級的批註,它的內涵是不斷豐富的對吧,所以六年級要不要應用批註,當然要,批判性閲讀啊,更重要的是批課文的表達方式,甚至作者的構思技巧,這種東西你讓孩子做,孩子的閲讀理解力,那當然不可同日而語了。所以新改我們要把它單列出來進行解讀,不要簡單化。

第二個是——近概念。

什麼叫“近概念”?就是相同的、類似的概念。我們要注意區分。比如我們這個教學當中出現“想象”“預測”“推測”,這三個概念初看都差不多的,都要想的。想象要想的,預測也要想的,推測也要想的,但是“想”的思維方式是不一樣的。想象是什麼?甚至和“聯想”也有區別。這些都要結合具體的課文範例,讓學生反覆地比較,這就是方法。最後原理性的東西要搞清楚,就像孩子學數學,小數、分數、整數、正數、負數,都是數,一定要把它搞清楚的。語文經常會出現似是而非的問題。想象,怎麼才能想象?有些孩子就不會想。老師有沒有教?沒有教,就是隻説“你去想象吧”。從什麼去想開去啊?怎樣想才能有創意呀?從來不教。預測怎麼預測,推測怎麼推測?推測是一個邏輯思維。依據在哪裏,往哪個方向推?其中有沒有因果關係?我們對概念的辨析缺乏足夠的科學依據。所以語文概念理解很重要。

第三個概念——大概念,我今天不展開,因為大概念有爭議,大概念就是支撐學科學習的基礎性概念、基本性概念,它是生長性的,這個不是我們隨便説説的。大概念統領的單元整體設計,大概念怎麼來的?這是學理的考證。所以概念理解,我舉出新概念、近概念和大概念。這是例文教學第一個。

(2)方法運用

關於方法運用,方法怎麼用?要把握方法的實質。比如學習提問,絕不是説隨便問的,是從課題、字詞、用意、表達方式等等,要有結構化。那麼孩子對提問要有完整準確的把握,而不是點點滴滴的經驗,這個就是方法,它一定是結構化的。

第二就是表述。這個方法怎麼運用,什麼時候運用,用到的度,什麼時候不能用,什麼時候能用?方法要有使用的條件的。

第三個要梳理方法之間的邏輯關聯。我們語文學習有很多方法,提出了很多閲讀策略,我們孩子拿到新的課文基本沒策略,為什麼?他不知道方法。每個不同的閲讀方法背後是閲讀思維、文體思維,文體有不同的思維、不同的思維有不同的學法。邏輯鏈條沒有建立起來,所以方法才不會用。更重要的是這些方法之間有共通之處,方法是可以連成整體的,一篇課文它有多種方法的。我們老師經常是教一種方法,之後他體會這篇課文只用這一種方法。你換一種方法、換一條思路,這才能讓孩子越學越聰明。

所以方法運用一要把握實質,二要精準表述,第三要梳理。

(3)圖示建構

這裏有一個新詞叫圖示。圖示這個詞是外國人講的,其實我們講的是認知結構或者叫心智模式。

比如閲讀小説《跳水》,孩子們很感興趣,但是他關注的是小説的情境,讀到小説的情境就夠了嗎?這是浮在表面上的東西。我們要追問一個問題——為什麼這篇小説的情節如此吸引你?或者再追問,作者是怎麼構思出這麼扣人心絃的小事情,他怎麼創造出這本小説的?如果你能夠追問到這個點上,那麼就觸及到了作家構思小説的認知模式,或者叫心智模式。小説《跳水》的模式是什麼?很簡單,先製造一個危機,這個小孩子明明在甲板上,最後怎麼上去的?它製造出了一個猴子,猴子孩子,孩子就追猴子,追猴子以後就陷入困境。邏輯線條就是這麼構思起來。發現了這個構思,我也可以設計一個危機。比如兩個小朋友是好朋友,一個小朋友把另外一個小朋友推下河了。兩個小朋友好好地在一起玩,怎麼把他推下河了?這時候就要製造危機。這叫構思情節。這就是心智模式、認知圖式。小説《跳水》,先造一個危機,但是後來這個危機解除了。他的第二個構思——如何解決危機。危機怎麼解決?猴子不可能解決危機,孩子自己能不能解決危機,前面故事情節當中出現的猴子、孩子、水手都無法解決孩子陷入危機的這個困境。這個孩子只有一條路了,死路一條,這時候要解決這個問題、要化險為夷,一定要出現一個人物——船長。船長是什麼人物?是英雄。當出現一個危機無法解決的時候,一定要出現一個英雄。這是小説逆轉意外,讓閲讀更扣人心絃。所以船長拿着槍對着孩子説,可以跳到水裏,不跳就打死他。船長英雄體現在哪裏?第一是快,第二是準,第三是狠。心智模式就是構造英雄形象的思維模式。掌握心智模式,也可以構思出一個英雄。所以學生閲讀小説一定要讀到這個層面,我們的孩子才真正成長。心智成長了,超越了語文能力。這就是例文教學的要義,把握三點:概念理解、方法運用和圖示建構。

3、例文的教學策略

我們簡單的列一下例文教學策略。

第一個策略叫由個而類,由一個個例來涉及到這一類文章怎麼閲讀,有點羣文閲讀的意味,這裏我就不再贅述。

第二個叫由仿而變,例文當中所列的讀的方法在實踐當中轉化。第一個階段叫模仿,就像做練習題一樣。第二個階段叫熟練,做語文練習和數學不一樣。數學一道例題掌握一個方法,然後做三道習題,練熟了,再給你練習三道變式題,你就去運用,那麼這個原理、公式就能成為自己的東西。語文經常是這樣,只有一道題,練完就結束了,根本沒有掌握。我的建議是模仿+熟練+變式練習。

第三個叫讀寫互逆,就是如何寫的方法,讀與寫相互可以轉換的。在策略教學當中,學生學到了提問。寫作當中要不要提問?當然要提問。《難忘的一節課》用提問的方法能不能來構思寫作?當然可以。難忘的一節課,什麼課?這節課是什麼時候發生的?難忘在哪裏?為什麼是難忘的?這些問題就能夠把這篇文章基本的構思思路推薦出來了,所以讀寫是互逆的。

最後一個叫由人及己。例文教學裏的例子是作家的,人家寫的文章,但是讀者要讀到自己。例文所涉及到的閲讀和寫作的方法策略,一定要和我們孩子已有的閲讀方法和策略進行勾連。這個方法對我們來講是不是新方法,新在哪裏?與我們已有的方法相比,哪裏是相似的,哪裏是不同的?

所以我們提出三條:激活已有的讀寫經驗;體驗新方法與我們已有經驗之間的差距;嘗試運用新方法改造自己的經驗。這樣,例文才能真正發揮例子的功能,才能根據這一篇形成對一類的學習經驗。

所以對於語文書例文單元(閲讀策略單元和寫作單元),我們老師的教學節奏要稍微慢一點,多花點時間讓孩子把例文中閲讀和寫作的原理、方法慢慢領悟,逐步運用。這個時間應該留給孩子。

今天講用課文教語文,針對教材中的長文、難文、羣文、例文這四種類型,我們談了學生面臨的挑戰,以及我們這四類文章的教學策略。每位老師要真正把握這每篇課文的教學價值,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實現用課文教語文。要更進一步用於發展人,我們教語文不止就到此為止。教語文的目的是為了發展學生的能力,所以一定要以學生為本,不是以課文為本,從課文轉向以人為本,這是我們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一個重大的理念轉型。後續我們再來探討在任務羣視野中,如何充分發揮教材的課文育人功能,設計出適合學生學習的任務單元和課文的學習任務。

國小語文整本書閲讀心得體會 篇8

國小語文教師是教學程序的實施者,實驗教材的操作者,課堂教學的引導者,新課程標準的推行者,是對新一代的發展具有最廣泛影響的人物。因此,要想成為一名稱職的國小語文教師,除了教師要端正心態,尊重工作,敬業樂業,從心底感到對學生進行教育是一種幸福。作為教師首先要忠誠和熱愛教育事業,這是工作的動力,還必須提高自己的教師職業素質,熟練掌握教學技能。教師應具備一定的科研能力和綜合素養,不斷地更新知識,與時俱進,用先進的教學手段實施課堂教學,提高效率。教學技能是指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為完成教學任務,促使學生有效學習的教學行為方式的總和。我在新的學期開學之前,觀看一些國小語文教學技能課堂錄像片段,頗有了一些體會。

一、教育觀念有了新的認識。

這三天的學習教學技能,讓我越來越覺得自己知識的狹隘與不足,知識更新太緩慢,由於平時忙於上課教學,對教學學的研究探索的意識不強,在教學中固守已有的教學經驗和直覺,缺乏與外界的交流,觀念比較保守,教學方法略顯老化,儘管有機會出去參加教研活動、公開課等,但時間有限,不能很好地吸收一些先進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理念。這次觀看一些教師的教學片段為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學習的平台,在這裏,讓我感受了名師的風采,聆聽了精彩的授課,也更新了教學觀念。他們的教學方法,深深地吸引着我,他們的教學技能既有理論的深度,又有具體實踐的指導價值。新的理念、新的思想、新的課堂,通過這些教師的演繹,是那樣的精彩紛呈,讓人激動萬分。這一次的學習,我體會到了要不斷地學習別人的長處,提高自己的教學技能。

二、學習技能可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課堂教學是教學的主陣地,課堂教學是教育教學工作中的一個重要環節,課堂效率既是教學的生命線。教師的教學技能和課堂教學效果有着密切的聯繫。教師只有認真學習才能提高自己的教學技能。在課堂教學中,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為了我們的教學技能得以發揮,為了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我們應從備教材、備教學方法、創設課堂教學情境和準確把握課堂教學節奏這幾個方面入手來提高自己課堂教學效率。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主導,應精心準備、認真分析教材,並結合學生實際和現實中與生物教學有關的例子,對教學進程進行精心編排,設計中堅持在課堂上以學生為主,全方位、多渠道為學生創造學習條件,營造氛圍,努力使課堂充滿活力,讓學生在教師設計的環節引導下,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主動性,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發展她們的發散思維,順利完成教學任務,讓學生確實學到了知識並提升了能力。高效課堂的實現,依賴以教師的教學技能。

三、要有善於反思,提高教學技能。

反思是教師的一塊“自留地”,只有不斷耕耘,才能檢討自己的教育理念與行為,不斷追問“我的教學方法正確嗎?”“我的課堂教學有效嗎?”不斷總結自己的工作得失,不斷深化自己的認識,不斷修正自己的策略,從而獲得持續的專業成長。如果一個教師僅僅滿足於獲得經驗而不對經驗進行深入的思考,那他就不可能在原有的基礎上再有發展;教師專業發展所要求的大量知識和實踐智慧,只有靠教師自己在日常教學實踐中不斷反思、探索和創造才能獲得。另外,課下還應及時收集反饋信息,並及時結合自己的反思,不斷優化。只有這樣教師才能不斷地提高教學技能,上好每一節課,實現高效課堂,完成教學任務。

這次培訓無論是從思想上,還是專業上,對我而言,都是一個很大的提高在教育的過程中教師是引導者,是課堂實效性的決定因素。教師必須要有紮實的語文學科知識和綜合知識為教育教學提供堅實的基礎。再次,教師應具備一定的科研能力和綜合素養,不斷地更新知識,與時俱進,用先進的教學手段實施課堂教學,提高效率。這一次的教學技能的學習,為我們教師的健康成長又一次指明瞭方向,為了我們的教育,為了我們的學生,也為了我們自己,教師應時時加強自己的理論素養和專業技能的學習和提高,一切從實際出發,切實擔負起教師應盡的責任和義務。

國小語文整本書閲讀心得體會 篇9

xx國小語文教學培訓學習心得體會 8月2日至4日,我縣組織了國小語文骨幹教師暑期培訓,我幸運地參加了這次培訓活動。培訓內容全面而細緻,深刻而生動。從縣教研室x老師的《如何搞好網絡大集體備課》到x老師的《依託集體備課》;從x老師的《國小語文課標的目的和認識》到x老師的外出學習彙報《關於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從優質課堂觀摩《給予樹》到《揠苗助長》、《“鳳辣子”初見林黛玉》。通過這次培訓讓我瞭解了很多,學到了很多,不但開闊了眼界,真是受益匪淺。雖然學習的時間只有短短的三天,但在朱建淑老師的合理安排和精心指導下,我們每位教師都感覺收穫不少,下面將我這幾天的心得體會總結如下:

一、系統學習網絡大集體備課,促進教研網絡化、現代代。

縣教研室朱老師教我們如何加入網絡教研平台,協作組等,讓我們學到了一手好活,並對集體備課有了更全面的認識。我認為網絡教研是新時期教育發展的趨勢,教師要想跟上時代的潮流與時俱進,必然要與網絡進行親密接觸。而教師要想在專業方面有所提高,必然要參加教研活動。網絡教研是一種以網絡為手段開展教研工作的新方式,網絡能給予我們無窮的信息和資源,網絡能使我們的教育資源得到共享。構建高效課堂的根本保障是課堂教學,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備課是否充分,是否有效。網絡大集體備課是把備課的方式由機械重複備課向積累優化式備課轉變,個人封閉式備課向合作開放式備課轉變,文本式向電子式備課轉變,為教師減負增效。

二、學會不斷反思,在反思中成長進步。

在培訓期間,我們觀摩了優質課堂《給予樹》、《揠苗助長》和蔣軍晶老師的《“鳳辣子”初見林黛玉》,使我們能夠切實提高教育教學的能力和水平。特別是蔣老師的《“鳳辣子”初見林黛玉》到現在還記憶猶新,蔣老師對於《紅樓夢》的深刻解讀,對人物王熙鳳的性格把握是那樣準確。教學中,他耐心引導學生通過鳳辣子的衣着、言行來理解人物的內心,他適時點撥,語言風趣,課堂上不時發出陣陣笑聲。在愉快的學習中,學生最終明白了鳳辣子的真正目的不是關心林黛玉,而是討好賈母、炫耀自己的地位。從中可見蔣老師的教學功底之深厚,是我們應該學習的。

通過本次培訓,豐富了我的教育思想,開闊了我的眼界和工作思路,提升了我的教育理念和思想境界,更激發了我教好語文的熱情和信心,我會不斷學習,不斷反思,一路前行。

國小語文整本書閲讀心得體會 篇10

蘇霍姆林斯基説:“如果集體生活還沒有成為獲取精神營養的源泉,那麼他的心靈也不會產生其它精神需要,他的精神世界必然是空虛的毫無生氣的。”“無限相信書的教育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諦之一。”近代科學研究表明,讀書是對人的潛能的綜合開發,讀書就是獲得豐富的能源,使人的潛能和素質得到最充分的發展。由此,開拓廣泛的閲讀空間,多方面、多角度的培養學生的閲讀能力,提高閲讀質量,以適應現代化社會的需要是一個非常值得研究探討的問題。作為語文教師應從多角度入手,着重培養學生的獨立閲讀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結合自身多年的語文教學經驗,就如何提高學生閲讀能力,我從以下七個方面談談自己的一些體會。

一、營造閲讀氛圍,激發閲讀興趣。

我國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經説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同樣的,學生有了閲讀興趣,才能從內心深處對閲讀產生主動需要。

二、指導閲讀實踐,培養閲讀習慣

葉聖陶先生曾説:“養成良好習慣必須實踐。換句話説,那不僅是知識方面的事,心裏知道怎樣怎樣,未必就養成好習慣,必須怎樣怎樣去做,才可以養成好習慣”。國小生由於閲讀習慣差導致閲讀效率低。對他們閲讀習慣的矯正可以從兩方面進行:

首先,教師應培養學生認真閲讀的習慣。在閲讀時,教師應明確要求:讀書時,要逐字逐句地讀,遇到不認識的字要查字典寫上拼音,遇到不理解的詞語要查字典理解等。

其次,教師應培養學生在閲讀時動手做標記或批註的習慣,如在閲讀過程中遇到好詞佳句進行圈劃,遇到不懂的地方做批註。這樣,能幫助他們集中注意力,促進他們邊讀邊思考。

三、重視課堂教學,提高閲讀能力。

1、讀懂。

讀懂,即具備基本的閲讀能力。學生基本閲讀能力的形成,在於教師的指導和有針對性的訓練。 “帶領學生從文章走個來回。”就是説,首先把語言文字弄清楚,從而進入文章的思想內容,再從思想內容走出來,進一步理解語言文字是怎樣組織運用的。從整體思考也指明閲讀是一個“整體——局部——整體”、“語言——思想——語言”的反覆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主體,教師任務是使學生讀的更好,最終能夠自己去讀。

課程教學過程中可以採取邊讀邊思考的辦法。讀有多種辦法,有誦讀、朗讀、默讀、個別讀、齊讀、範讀等等。不管是那種讀法,教師都要提出要求,讓學生邊讀邊思考,讀一遍就要一遍的收穫,而不是一味的讓學生去讀。

2、會讀。

會讀,即初步形成正確的閲讀的策略:初步學會瀏覽、略讀、精讀的方法,初步具有整體上把握自己閲讀方向、正確運用閲讀策略的能力。就教學而言,精讀是主體,略讀是補充;但就效果而言,精讀是準備,略讀才是應用。具體地説是:會用精讀的方法,正確而又創見地理解閲讀材料,從而達到自己的閲讀的目的。精讀,就是對文章逐句誦讀,仔細揣摩,領會要旨的一種閲讀方法。精讀有利於透徹理解文章的內容和形勢,有助於提高閲讀的深度。精讀訓練的要求是:

(1)、規定閲讀的方向。即精讀前確定精讀的主要問題。

(2)、指點閲讀的程序。一般都應該按“整體感知——局部分析——整體綜合”這三個邏輯步驟訓練學生精讀,使之理解課文。

(3)、指點閲讀的方法。包括運用基礎知識指導讀解的方法和運用閲讀思考剖析讀物的方法。指點閲讀的常規。如:查檢、參考、圈點、批註等。

3、學會精讀。

閲讀是一種與作者心靈溝通的過程,多閲讀,可以豐富學生的大腦,美化學生的心靈。閲讀分為精讀和略讀,略讀是粗略的讀,為的是博採,精讀要讀透讀懂,精讀和略讀相輔相成。針對國小生讀書不用心,所得甚少的現狀,我在班級中專門設立了閲讀賞析課,目的就是為了指導學生學會精讀。引導學生從作品的語言表達和思想內涵去分析、積累、背誦,培養學精讀感悟的能力。讓學生做到讀書與思考同步,即讀有所思,思有所悟,悟有所得。

4、學會選擇讀書。

知識如煙波浩淼的大海,書多如沙礫,寮如繁星。在此中間有一部分書需要精心研讀,有一部分書要遠離(內容不健康地書)。讀一本好書就像與一位高尚的人交談,讀一本壞書比不閲讀還糟糕,因此,對於國小生課內外讀什麼書,語文教師要做精心的指導。根據新課標要求的國小生各年齡段閲讀書的篇目,採取了向學生推薦和向家長列書目清單介紹的方法,讓學生和家長有選擇性的購買、閲讀書籍,以提高學生閲讀的質量,擴大閲讀的視野。

總之,閲讀是我們人類的一個新的生活領域,是人類發展的一種重要的精神資源。我們在培養國小生閲讀能力的同時,更應注意學生興趣的激發,注意閲讀方法的指導,並重視閲讀效果,給予正面的引導,使學生從小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促進學生在德、智、體、美、勞各方面健康、和諧、全面發展。

國小語文整本書閲讀心得體會 篇11

一、閲讀訓練與作文教學相結合

閲讀能力的培養和訓練是作文成功的最近通道。閲讀能力是指學生積極涉獵書海,不斷接受文化薰陶,主動培養審美情趣,為作文大量儲備知識的能力。一個學生缺乏閲讀能力或者説這種能力低下,知識心理就發育不全,很難激發作文興趣。大文學家杜甫曾深有體會地説:“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一個人如果生活經驗欠缺,書本知識貧乏,寫作時必然腹空筆澀。茅盾先生曾説:“一個作家閲讀古今中外的名著而能深刻領會其構思、剪裁、塑造形象的好處,並且每讀一遍會有新的心得,這就意味着他的欣賞力在一步步提高;而欣賞力的步步提高反過來會提高表現能力。”。實踐告訴我們,大量閲讀古今中外文學名著,閲讀其他相關書籍。既可以繼續擴大學生的生活視野,擴寬知識面,又可以引發學生的寫作慾望,提高鑑賞能力,還可以逐步豐富他們的語言、詞彙、寫作素材,領會和掌握一些基本的寫作規律。“積學以儲寶,酌理以富才。”國小生閲讀能力的培養與提高,是一項時間長,見效相對緩慢的工作,需要師生雙方的長期共同合作,積極參與。教師要有耐心和毅力來培養我們的學生。

二、注重平時積累

作文也像語文基礎知識、閲讀一樣需要積累,比如好詞、句、精彩片段等。

根據課文內容來積累。“重視文本”也是新課標的要求,而且很多課文的思考練習中都出現“背誦自己喜歡的自然段,摘抄好詞、佳句”這樣的練習,讓學生在背誦時感受語言文字的優美,摘抄中積累材料。如果學生能掌握一些好詞佳句就為寫作做好了鋪墊,能夠讓他們有詞可用、有話可説。

通過寫日記來積累。堅持寫日記是積累材料的是最好方式,也是練筆的最佳途徑。由於日記的內容很廣,可寫昕到的、可寫看到的、也可寫想到的。總之,自己的喜怒哀樂都可無拘無柬地表達出來。這樣就讓學生有一個自由表達的空間,也能夠寫真實的事情。

三、培養學生的自我修改的能力

國小語文教材是以培養和發展語言能力和思維能力為中心,以培養自學自得、自作自改的能力為目標,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達到大面積提高國小生聽説讀寫的能力為目的。這是新時期素質教育的體現,指出了作文的能力培訓的一條途徑。“自改”作文,既能培養學生的自學精神,又能提高學生的作文能力。在多年的國小語文作文教學中,筆者一直嘗試讓學生參與作文評改。學生把自己的作文看幾遍,通讀幾遍後,看它是否順口,以發現錯漏之處,並自己進行修改,以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四、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

頭痛於作文的學生,則是作文還提不起他們的興趣。興趣是寫好作文的起點。作文教學要取得一定成效,語文教師必須千方百計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讓學生變被動學寫為主動學寫,逐步使他們樂寫。

以上幾點,既相對獨立,又相互依賴,相互制約。只要我們切實抓好各個環節,努力創造條件,在實踐中加強學生作文能力的培養,就能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國小語文整本書閲讀心得體會 篇12

xx年12月3— 5日,我非常榮幸的在沂南縣教育體育局朱老師的帶領下,參加了全國教育學會國小語文閲讀教學觀摩活動。感謝領導給我這次學習的機會,使我走近名師,

讓我聆聽名師的教誨,一睹名師的風彩。兩天的觀摩研討讓我收穫頗多。

12月4日開幕式開始,臨沂市的崔寶平副局長、教科研主任宋玉良,分別作了精彩發言,開幕式結束後虞大明作報告— “漫談新課程背景下語文教學熱點問題”, 虞校長那富有幽默風趣的開場白,令在座的久久難以忘懷。尤其是他的教學評價的激勵性——課堂教學評價,讓我學到了很多教育的機智。讓我明白麪對聰明但會想鬼點子與老師做對的孩子時應如何巧妙地以牙還牙,幽默地處理。讓學生在笑聲中明白自身錯誤;面對孩子犯下錯誤時,應巧妙的為孩子搭建一個台階,讓孩子再犯錯之後,輕鬆下台。虞校長的課更是充滿大師級的智慧,讓學生在輕鬆愉悦的課堂情境中自主探究文本,體會 園子的特點,感悟作者自由快樂的童年,憑藉拓展閲讀和啟迪談話,激活學生用自己的方式書寫美好童年使之永恆的慾望和動力。

武瓊的精彩報告讓我感受到一種生命的活力。在印象中退休的教師應老氣橫秋、滿臉寫滿滄桑,沒想到武老師卻是個活力四射的老太太,無論是在她的精彩報告中還是《七律長征》中都讓人感受到她的活力四射,講到動情處不忘向上揚揚手 。在一個多小時的課堂上讓我學到了很多也思考了很多。

王振會老師執教的《稱讚》也讓我感受很深。王老師在課堂上那種鎮定自若的神態,甜甜的笑臉、甜美的聲音一下子把我們帶入童話的世界裏。她設計的小刺蝟和小獾 的對話指導學生朗讀時包含温情又富有童趣。王老師在學生回答問題是帶着真誠的笑容,用真誠的話語去稱讚學生,讓學生體會到被稱讚的快樂;再設計寫生字這一環節時王老師對同學書寫的優點進行稱讚,培養學生髮現同學優點樂於稱讚別人的心態。

支玉恆老先生久聞其名,期間也看過他老人家的講課光碟,就沒見其人,今天近距離的一 睹支老的風采真是萬分激動與榮幸。

總而言之,再次感謝領導給我們邀請到小語會這麼多名家,聆聽名家精彩的報告,讓我們走近名師課堂,這對我們今後的教學有很深的幫助,我們將以名師為榜樣,不斷吸收他們的精華,勤懇耕耘,不斷探索收穫明天的希望。

國小語文整本書閲讀心得體會 篇13

一、多法並用,感受詩境

1、抓重點詞

為了幫助學生理解詩意,我抓住重點詞語“籬落疏疏”、“一徑深”、“未成陰”等,採用圖文對照讀、回憶舊知想一想、出謀劃策畫一畫等多種方式,把古詩意境通過學生學習體驗活動變成具體的圖景,從而讓學生體會菜園的美麗、恬靜,感受花叢追蝶的快樂。同時,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古詩解讀能力,激發了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

2、以讀為本

為了增強教學效果,激發學生朗讀的情感,感受到大自然的壯美,體會到詩人的思想感情,我千方百計創設情景,營造氛圍,使學生置身於大自然中。我引導學生先看圖,説説圖意,感受美。

然後讓學生自讀自悟,聯繫看圖,感悟圖文相通之處,從圖悟文,把課文與圖意融為一體,啟發學生思考和想象,加深對詩句的領會、理解。與此同時,我以讀為本,把讀和理解、讀與想象等有機結合,並不斷提高讀的要求,讓學生邊讀邊思考,學習理解地讀,投入感情地讀;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在誦中生情,在吟中入境。在一次一次地朗讀中,使學生在讀中感受詩詞的想象力,領悟到祖國語言文字的凝鍊。

二、創設情景,昇華感情

從一年級到現在,我班學生已經積累了40多首古詩,孩子很希望有個展示的機會。時值春天大好時機,我想,何不收集幾張圖片來讓學生看看美好的春光,説説此時此刻想到的詩句,況且也能促進本課情感目標的達成。果然,孩子們的情緒很高,不僅能對着圖片恰如其分地説出詩句,還能發出由衷的讚歎:“春天真美啊!我愛春天!”“春天真是個魔術師,把大地裝扮得這麼美麗。”“這真是‘春色滿園關不住’!”我知道我成功了,因為孩子的靈性在閃耀了,孩子的情感在噴發了。

當然,也有不足之處:

1、預設欠充分

課堂具有動態生成的特點,並且這種生成並不是無法捉摸的。只要預設充分,精彩菜會湧現。如:在設計教案時,我意識到“籬落疏疏”是個教學難點,準備用圖片、板畫、擴詞來解決。在兩次試教中,學生都能一點就通,難點突破不再是個難題了。但在這次教學中,情況出人意料,學生竟理解為“籬笆很密”。我想如果開始能收集一張“密不可鑽的籬笆”圖片比較一下,詩意就顯而易見了。

2、方法欠鞏固

在理解詩意之前,我讓學生回顧了以前理解詩意的方法,接着就讓學生學習今天的“邊看插圖邊讀詩”的方法來理解這首詩,最後就不了了之了。我想如果能把新舊方法並用,也許難點就會迎刃而解了;如果能在理解詩意中,強化新方法,也許學生的學習能力就會提高更快;如果能在拓展説詩中,引導學生感悟圖文相通的妙處,也許學生的感悟理解就會更深刻。

期待更精彩的課堂到來。

國小語文整本書閲讀心得體會 篇14

識字寫字是一項長期而又重要的教學任務,要養成好的寫字習慣是非常不容易的,學生習慣的形成是不斷積累、螺旋上升的過程。所以我經常給家長髮校訊通,向家長宣傳學生良好寫字習慣培養的重要性,要求家長積極配合,與老師通力協作,齊抓共管,共同培養學生良好的寫字習慣。

為了培養學生良好的寫字習慣,我在平時的課堂板書、批改作業中都注意書寫的規範性,展示給學生的是一個個端正、規範的漢字。對於學生來説,他們看到的是一個個活生生的寫字“標本”,從而使他們潛移默化地受到了,現將自己的具體做法與大家分享:

一、培養正確的寫字姿勢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低年級要養成正確的寫字姿勢和良好的寫字習慣,書寫規範,端正,整潔。在每學期的第一節課上,我總是先教學生執筆方法,並將書寫姿勢的要領“頭正、身直、臂開、足平”八個字和“一尺、一拳、一寸”三個一端端正正寫在黑板上,然後逐個講解並示範,讓學生記住並一個個指導、指正,讓他們掌握正確的書寫姿勢。

雖然在實際的教學中難免會遇到一些不盡人意的情況;如學生自控能力較差,不一會兒就發生執筆錯誤等,但我們可以用上我們的耐心為其指正,並在教學中注重對學生的,給其鼓勵心增強他們的自信心,讓他們對寫字越來越感興趣,這樣寫字教學才能更好地開展下去。

二、重視基本筆畫練習。

漢字是由最基本的橫、豎、撇、捺、點、提、折、鈎八種筆劃組成的。因此,寫好一個字,就要寫好它的每一個基本筆劃。而每一個筆劃都須經歷起筆、運筆、收筆三個過程。我從開課的第一天就注重對學生進行嚴格的筆劃指導,教他們如何起筆、行筆、收筆。雖然他們有時不能理解,但對以後的學習有着潛移默化的作用。例如教學“豎”畫時,我給學生編了形象的:寫豎畫,仔細分,有垂露,有懸針,用力垂直向下伸。垂露圓,懸針尖,豎畫都是走直線。再如教“撇”畫時教材上只講了撇畫的幾種形式,至於怎樣才能寫好,學生還是弄不清楚,我就又了寫撇畫的口訣:寫撇畫都一樣,長短彎斜要適當,起筆重,收筆輕,收筆都要撇出尖,仔細觀察才漂亮。從一開始就讓學生練就紮實的基本功,為今後的寫字教學打下良好的基礎。

三、勞逸結合,激發興趣。

學研究表明:國小生的注意力不穩定、不持久,且常與興趣密切相關。生動、具體、新穎的事物,較易引起他們的興趣和注意,而對於比較抽象的概念、定理,他們則不感興趣,因而不易長時間地集中注意力。我在教學時結合國小生的年齡特徵,既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要關注學生注意力的“集中度”。在教學中努力注意教學方法和形式的變化,從而引起孩子們的注意,當然也應注意課間的休息。在教學中我也不斷創設有效的教學環境增強學生們的興趣,設計一些,讓學生們寓教於樂,從玩中學會寫字。如在教學“回家”一詞時,我引導學生們想象:“回家”寶寶玩累了,誰可以把他倆送回家呀?激發起學生的熱情,然後指出要字時要注意的要領,哪個筆畫先,要在田字格的哪起筆等,讓學生把這兩個字“擺放”正確,讓漢字寶寶舒舒服服的,這樣一來,學生的熱情便會一觸即發,寫起字來也會認認真真的。

四、正確評價,樹立自信。

當學生沒有鑑賞能力時,主要是的評價。在批改作業時,應主要以鼓勵為主,儘量尋找學生的閃光點,大到一個字,小到一個筆畫,都適當給其肯定,如果哪個孩子有了進步,就在班上表揚,特別是班裏字寫得不好的孩子,更要給其充分的關注。只有這樣才能更加有效地提高他們的寫字熱情。我還經常在班裏開展寫字評比活動,讓學生多多參與,並將好的作品展示在班裏作為宣傳,樹立他們寫好字的自信心,激發他們的寫字慾望。

總之,寫字教學是一項長期而持久的工作,更是一門新的教學藝術,只有遵循規律,在實踐中不斷探索,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順利實現寫字教學目標。幾年的寫字教學,讓我與學生共同成長了,我一定會在將來的工作中再接再勵爭取更大的進步。

國小語文整本書閲讀心得體會 篇15

在這一次的繼續教育學校中,我認真的學習了《上好課——國小語文》的課程,作為一名,從事國小語文教育30年的教師,可以説從來都沒有真正的梳理一下語文教學的方法和技巧。在結束了課程學習以後我感覺自己受益匪淺,結合自身的經驗我認為國小語文教學的重點應該是以夯實基礎為目的——為學生以後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教學過程中要注重方式方法切忌成人化、繁瑣化、套路化,要以風趣的方式,授學生以“漁”而不應是“魚”。學習與生活相結合,教學生學會將生活中德口頭語言轉化為書面語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語文課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決定了它在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重要地位。國小語文教學針對的一般都是12歲以下的學生,所以我們要寓繁於簡,寓教於樂,真正做到科學施教,育人為先。如果説要老師將所有的漢字的字、詞、音、意都教給學生是不可能做到的,中國的漢字博大精深同一個字放在不同的語境中就會有不同的意思。所以我們要注意在課堂上的互動,注意我們的教學方法,科學的方法將事半功倍,比如説:我們在教學生學習生字的時候不應該只是讓他們記住這個漢字的讀音,我們可以教會他們用形聲,會意將漢字分類以便記憶和理解。對於一些難以記住的漢字甚至可以用字謎的方式加深他們的印象舉例:“魯”我們可以出字謎為“頭在水中遨遊,尾在天上發光,要問它為何字,去到孔子故鄉。”這樣學生就會很快記住它,並且增加了孔子為魯國人的課外知識。

當然,語文的教學也不應完全放在課堂上,我們應該教會學生在生活中發現知識和理解知識的能力,比如讓學生養成,寫日記的好習慣——不能強迫。記錄日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不但可以培養學生的習作能力,更能使他們對生活中一些常用的口頭語和書面語的轉化做到得心應手。強化對書本知識的理解。並鼓勵他們在寫日記是對自己不會的字要主動查字典,主動了解吸收。

以上就是我的一點粗淺的看法,還很不成熟,希望大家批評指正,我會認真聽取,改正錯誤的認識。給自己以後的教學帶來更好的效果。

國小語文整本書閲讀心得體會 篇16

這個學期,一貫欠交作業或基本不交作業的趙雲坤,國慶長假過後不僅作業次次獲優,而且還連續獲了幾個“A”+,並得到老師獎勵的本子。這都歸功於“温馨”的作業批語!

因為有個別學生的作業有拖拉和不交現象,我想了好多法子,但效果甚微。自從運用“温馨”的作業批語即“批改+評語+獎勵”的方法,每次批改作業都根據學生的性格特點和智力差異,寫出富有針對性的評語,沒想到效果還不錯。聽,“老師批改的作業,暖人。”周思雨説;看,只要你隨手翻開她的作業本,就看到這樣的評語:“你的作業清潔整齊,字寫得真漂亮,説明你下了一定功夫。我多想每天都能欣賞到你那清潔而又漂亮的字跡啊!”“你很聰明,什麼事都做得棒,老師為你的進步感到高興,希望你繼續努力把作業做好!”、“有進步,作業做得比以前棒多了!”、“你的進步很大,老師知道只要你認真去做,再大的困難也能克服!”……

一次語文課上,我發現班上有個學生注意力不集中。課後,我瞭解到原來是她的父母離了婚,對她的心理產生了影響。於是,我在她的作業本上寫道:“你很懂事,知道為家裏分擔憂愁,但你現在的任務是學習,要是你父母知道你現在的學習情況,會多傷心啊!”我又找她談了一次心。後來,她擺脱了生活的陰影,學習進步很快,還當上了課代表呢。

這種讓作業本“説話”的辦法,改變了傳統的作業批改辦法,拉近了與學生的距離,更重要的是使單純的學生鞏固知識的作業過程變成了知識與品德並育的過程。

“你的作業裏藏着幾處不該有的錯誤,老師相信你一定能找出來,試試!”“多漂亮的字呀,要是再仔細點就好了!”、“愛動腦筋的你肯定還有高招!”“你字跡工整、清爽,老師看你的作業猶如欣賞一道美麗的風景線!”……如今,像這樣具有針對性的過程指導評語,充滿了學生的作業本,給予了學生一種神奇的動力。原來厭煩做作業的,現在喜歡做作業了;原來做作業粗心大意的,現在變得一絲不苟了;原來覺得做作業枯燥無味的,現在覺得不但有“趣”還會有“獎”;原來感覺做作業毫無意義的,現在覺得做作業不僅能得到老師的有益指導,還能感受到老師濃濃的愛意。

[反思]:無聲的關愛

教師可以通過改變作業批改這一形式,與學生進行無聲的交談,靜靜地給學生以關愛。利用批改作業之機給學生以温馨和關懷,點燃學生頭腦中的智慧之光和思想火花,將傳授知識和培養學生的健全人格、良好品性緊密結合在教師的教學常規中,這本身就是一種教育創新。

教師對學生作業的評價不但要像一把尺子,使學生通過它來衡量自己知識的掌握情況,找出自己的進步和不足;教師的評價更要像一把鑰匙,開啟學生的心扉,喚起他們更深層次的思考與體驗,促進知識的內化和昇華。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jingxuan/jl4ev4.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