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心得體會精選 >

感動中國人物心得體會(通用24篇)

感動中國人物心得體會(通用24篇)

感動中國人物心得體會 篇1

張桂梅同志深深紮根邊疆民族貧困地區,全身心地投入到教書育人的崇高事業中。她愛教育,不斷學習先進的教學經驗和方法,總結出一套適合民族貧困山區教育特別的教學方法,教學成績突出;她愛學校,不顧身患多種疾病,以驚人的毅力克服病痛折磨,經常超負荷地工作在教學崗位上;她愛學生,拿出絕大部分工資接濟困難學生,積極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業餘愛好,從各個方面關愛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業餘愛好,從各個方面關愛學生。張桂梅同志用自己的行動,實踐了一名共產黨的崇高理想和追求,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業績。

感動中國人物心得體會(通用24篇)

張桂梅同志是教師的優秀代表,是教師的榜樣。張桂梅同志愛教育,愛學校,愛學生;張桂梅同志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張桂梅同志讓社會滿意,讓家長放心,讓學生成才,認真執行教師職業道德規範,切實加強師德建設,真正做人民滿意的教師。

張桂梅同志立足崗位、開拓進取、勤奮工作、為我國教育事業做出了巨大貢,人們常不解的問她:這樣做有什麼目的,有什麼好處?什麼力量使她這樣堅強?張老師總是笑着説:“如果我有追求,那就是我的事業:如集我有企盼,那就是我的學生;如果我有動力,那就是黨和人民”。她,沒有生育自己的兒女,卻有着世界上最偉大的母愛。那些失去父母的貧苦孩子在她的身上感受到了母愛,分享着人間最美好的親情。她,一位普普通通的人民教師,用真愛點亮了那些無依無靠的孩子們的希望之光,譜寫了一曲感人至深的愛的奉獻之歌。她就是華坪縣民族中學教師兼“兒童之家”福利院院長張桂梅。向傳遞真愛的使者張桂梅學習為主題的“感恩行動”在迅速掀起,成為推動和諧社會建設的強大動力。

通過學習張桂梅先進事蹟以後,我們要更加熱愛和忠誠黨的教育事業,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把培養高素質的建設人才和接班人作為自己義不容辭的職責,甘為園丁,做到教育安心和專心,全心全意為教育事業服務。熱愛本職,踏實工作,不追逐名利。為了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應勤奮學習,刻苦鑽研,及時更新知識,不斷提高教學和科研水平與能力。虛心向有經驗的教師學習教學方法與教學技巧,認真聽取他們的教誨。講好普通話,使用規範字,以認真負責的態度上好每堂課。絕不得過且過和放任遷就學生,而要以又紅又專的高標準要求學生,以滿腔的愛心關心學生,關心學生的成長,積極做好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循循善誘,管教管導,既教書又育人,對學生一視同仁。做到深入學生,為學生排憂解難,為學生多辦實事。

敬業是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人生的價值在於奮鬥、進步與奉獻。兢兢業業做好本職工作是最基本的一條。有人説,偉大的科學發現和重要的崗位,容易調動敬業精神;而一些普普通通的工作,想敬業也敬不起來。道理並非如此。教師們發揚敬業精神,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貢獻,可感召成千上萬人投身到教育事業建設中,推動社會現代化的建設與發展。在平凡的教師崗位上長期能愛崗敬業,創造讓黨和人民滿意的業績,需要我們有堅韌不拔的毅力。

感動中國人物心得體會 篇2

1939年出生的鬱期青已經將近80高齡,從一名江南書生到成為千里跋涉的測繪者,從1956年進隊到1996年退休,40年的測繪生涯,他的足跡踏遍崑崙山、祁連山、天山等各地高山深裏,並隨着1965年底中科院開始組建科學考察隊考察西藏,1966年、1968年、1975年,三次在高原缺氧的環境下全程參與珠穆朗瑪峯的科學考察,和團隊成員成功登上海拔7050米的北坳頂部,首次自主完成珠穆朗瑪峯高程測量,向世界公佈珠峯的精確高程為海拔8848.13米,打破了長期以來為外國壟斷的珠峯科學勘測。

在荒涼的戈壁、浩瀚的沙漠、險峻的高山、蒼茫的荒原,他親身經歷了生死相依的戰友,因雪崩墜崖、沙漠乾渴、突發疾病、土匪襲擊等等原因,為測繪事業獻出年輕美好的生命。長期極高山區的野外作業,他自己也是九死一生,那次珠峯測量從北坳下來,因為又連續爬過幾座雪山,嚴寒缺氧體力透支太多,他從重感冒轉成肺水腫、胸膜炎併發症,體重由141斤下降到70斤,在醫院搶救治療了200多天方奇蹟般地活了下來,卻也從此落下了動脈硬化、胸膜粘連的後遺症。

老先生平時樂觀開朗,很樂於聊天,朋友圈玩得也很熟練,還常常拿出過去的老照片分享給大家看。惟有當我們誇他身體狀態好時,他回了一句“裏面都是問題”後,像是回憶起什麼似的,停頓了一會,勉強笑了笑説,還好。

感動中國人物心得體會 篇3

盧麗安、黃大年、謝海華夫婦、王珏、黃大發、劉鋭、西藏玉麥人、楊科璋、廖俊波、盧永根榮膺感動中國20__年度人物。感動中國讓我們明白,自己的路該怎麼走;感動中國讓我們清楚,人的夢想該如何做。給我的影響很深的是黃大發同志:

他堅定信仰守初心。人生如屋,信仰如柱。他幹在前面、克難攻堅,讓草王壩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用全村羣眾高度認可的實績譜寫了為民奮鬥終身的理想信念。黨員幹部就應做到自覺堅定對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做到對黨和人民事業的無限忠誠,並轉化為幹事創業的磅礴精神力量。做到在任何情況下都堅定跟黨走的信念,決不鬆懈動搖,始終受得住風險和困難考驗,堅守共產黨人的精神家園。

大發面對草王壩村山高地貧、缺水少錢的艱苦環境,沒有認命,沒有叫苦,沒有退卻,他毅然選擇自學技術修渠引水,帶領羣眾脱貧致富。在他的帶領下,草王壩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老黨員黃大發為羣眾能吃上米飯、喝上清泉、過上好日子而事不避難,體現了共產黨人敢於擔當的勇氣、敢於擔責的精神,令人敬佩。當前,我們正處在打贏脱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廣大黨員幹部就應樹立敢於擔當、實幹苦幹的精神,在困難面前不退縮、在矛盾和問題面前不推諉,在實幹中落實好各項工作任務,在實幹中發展難題,用實幹擔當堅守初心、永葆本色。

做艱苦奮鬥的楷模,要將艱苦奮鬥的要求落實在工作上。共產黨員要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堅持胸懷大局、立足本職、鋭意進取、勇於開拓、樂於奉獻。要認真履行《黨章》規定的義務,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熱情,融會貫通在具體工作和實踐之中。要通過身邊活生生的實實在在的投身於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實踐活動,來加深對黨和共產主義事業的認識。要堅持“講黨性、重品行、作表率”,事事處處表露先進性,聚精會神謀發展,一心一意幹事業。做到“平常時刻看得出、關鍵時刻衝得出、危機時刻豁得出”,各項工作跑在前、幹在先,自覺為羣眾作好表率。

感動中國人物心得體會 篇4

近日,黃文秀的先進事蹟感動着全社會,中宣部追授她“時代楷模”稱號。在學習了她的先進事蹟後,我深有感悟。

黃文秀生於1989年,於年在北京師範大學法學碩士畢業。對這樣的她來説,想要投身於一線城市,找一份高薪的工作更加容易。可是她卻沒有選擇這條路。年7月,她成為廣西定向選調生,被分配到百色市委宣傳部工作。年9月至年3月,掛任百色市田陽縣那滿鎮黨委副書記;年3月起擔任百色市樂業縣新化鎮百坭村黨支部第一書記。在碩士畢業後,她毅然選擇了放棄大城市的工作機會,回到家鄉,在脱貧攻堅第一線傾情投入、奉獻自我,用美好青春詮釋了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譜寫了新時代的青春之歌。

試問,有多少人能夠像她這樣,走出去還要回來,在百坭村,她用自己這麼多年的學習成果,施展學識、建設家鄉。扶貧一線的青年幹部更應該學習先進,發揚模範精神,堅持在最艱苦的地方,紮實推進工作。

不僅如此,黃文秀不僅敢於涉險灘、走泥路,更是將羣眾放在第一位。20__年6月16日,黃文秀同志利用週末回田陽縣看望病重手術不久的父親後,因暴雨心繫所駐村羣眾的生命財產安全,連夜開車返回工作崗位,途中遭遇山洪暴發不幸遇難,年僅30歲。可以説,她的青春,全部都奉獻給了脱貧攻堅事業。是真正的用實際行動來詮釋初心。“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這幾個字一定一直牢牢地記在她的腦海裏,她的心裏。

學習了她的事蹟後,對我產生了非常大的感觸。“我志願加入中國共產黨……”這句話應該是一份使命一份責任,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更應該時刻走在最前線,無論是基層黨員還是領導幹部,都應該向榜樣看齊,向典型學習,學習黃文秀同志,注重在基層一線發現問題、分析研究問題、主動解決問題,攻堅克難、擔當作為,不負青春。我們要發揚黨的優良作風,不和組織講條件,不給組織添麻煩,努力克服各種困難,奉獻在邊疆,奉獻在基層。

黃文秀説過,“每天很辛苦,但很快樂”。正是因為她把個人的追求融入到了黨的理想之中,才會因為理想的更遠大而快樂和自豪。她是我們青年的榜樣,是激勵我們為黨和人民的事業勇於擔當作為的楷模。不忘初心,牢記使命。

感動中國人物心得體會 篇5

奮戰96小時,出警411次,輾轉5個鄉鎮,行程600餘公里,解救和疏散羣眾2655人。這是安徽省合肥市廬江縣消防救援大隊政治教導員陳陸交出的抗洪答卷,而他年輕的生命也永遠停留在7月22日的滾滾洪流中。

陳陸,男,漢族,1984年2月出生,籍貫江蘇江都,出生於安徽合肥,大學本科學歷,20__年12月參加消防工作,20__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大隊級正職、一級指揮員消防救援銜,生前任安徽省合肥市廬江縣消防救援大隊黨委書記、政治教導員。

面對水與火、生與死的嚴峻考驗,陳陸用生命註解人民至上——20__年,因參加汶川抗震救災表現突出,他被合肥市人民政府評為“抗震救災先進個人”;20__年,所在大隊因參加抗洪搶險任務成績突出,被安徽省公安廳榮記集體三等功,他被被安徽省公安廳評為“優秀人民警察”;20__年7月22日,合肥市廬江縣石大圩漫堤決口,導致4個村莊、5.8平方公里被淹,約6500人被洪水圍困,陳陸乘坐橡皮艇往返搜救被困羣眾,在營救過程中決口突然擴大,所乘橡皮艇被捲入激流漩渦側翻,陳陸英勇犧牲,年僅36歲……陳陸同志犧牲後,共青團安徽省委、安徽省青聯追授“安徽青年五四獎章”,應急管理部批准他為烈士並追記一等功,應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追授他為“全國消防救援隊伍優秀共產黨員”,安徽省總工會追授他“安徽省五一勞動獎章”。

“哪有什麼歲月靜好,只不過是有人替我們負重前行”。陳陸在黨和人民最需要的時候和地方忠誠履職,救民於水火、助民於危難,用生命踐行了“對黨忠誠、紀律嚴明、赴湯蹈火、竭誠為民”的錚錚誓言。我們要向陳陸同志學習,立足本職崗位,克服“不容易”、挑戰“不可能”,在風吹雨打中練就擔當的“寬肩膀”和成事的“真本領”,用實際行動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努力奮鬥。

感動中國人物心得體會 篇6

學習了張桂梅同志的先進事蹟,我的內心久久不能平靜:她是一個平凡的女人,膝下無子,但被評為“全國百名優秀母親”、“中國好人”,被幾百個孩子親切的稱呼為“媽媽”;她疾病纏身,但她誓死與病魔抗爭,堅持把畢業班的學生送進考場;她放棄優越環境,選擇了艱苦,因為她覺得“艱苦的地方更需要我。”她為創辦一所免費女子高中,四處奔走,忍受了常人難以想象的辛酸……

究竟是什麼樣的一種精神力量在支撐張桂梅同志為貧困山區的孩子們撐起了一片藍天,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奇蹟。我想是因為她心中始終牢記“我是一名中國共產黨黨員!”正因為如此,張桂梅同志對黨無限忠誠和熱愛,她牢記初心使命,心甘情願為民奉獻一輩子。也正因為如此,她毅然決然選擇了貧困山區教育事業,用她飽含深情的偉大的“愛”去幫助貧困山區女孩實現人生的夢想!張桂梅同志踐行初心使命,以責任擔當實現了人生的超越。正如張桂梅同志所説:“如果説我有追求,那就是我的事業;如果説我有期盼,那就是我的學生;如果説我有動力,那就是黨和人民!”

我想,作為一名基層教育工作者的張桂梅同志,她始終把教書育人、立德樹人作為自己的人生理想和奮鬥目標。她心繫困難羣眾,投身教育扶貧,克服一切困難的精神,詮釋了一名共產黨員的初心和使命,是我們人民教師的驕傲;她信念堅定、對黨忠誠、在黨愛黨、在黨為黨,是我們基層共產黨員的驕傲。

的確,我們要走羣眾路線,就必須情繫羣眾、一心為民;我們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就要全心全意為人民。落地落實、做事做實。張桂梅同志,始終衝在最前線,敢與時間賽跑,敢和病魔抗爭,竭盡全力幫助一批又一批貧困山區的孩子走出大山,託舉起他們的希望和夢想。

作為新時代的人民教師,我們也一樣紮根山區農村,面對的一樣是貧困的孩子,他們也一樣想改變自己的命運,但的出路就是學知識、學科學,我們一定要接過老教師們艱苦奮鬥優良傳統,用心來工作,用心來教書。記住,這裏—更需要我們!

感動中國人物心得體會 篇7

黃文秀同志年從北京師範大學碩士畢業後回到家鄉百色,奮戰脱貧攻堅第一線,到樂業縣百坭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帶領全村88户418名貧困羣眾脱貧,全村貧困發生率下降20%以上。20__年6月17日凌晨,黃文秀從百色返回樂業途中遭遇山洪不幸遇難,獻出了年僅30歲的寶貴生命。

黃文秀同志,用她短暫而又璀璨的一生,忘小我,成大我,踐行了我們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

黃文秀碩士畢業後,本可以留在條件更好的地方和單位工作,享受着更好的待遇。可她卻選擇了回到家鄉,回到村裏,為鄉親們服務,她在白坭村第一書記的崗位上,從一名扶貧新手迅速成長為扶貧能手,投身到脱貧攻堅的偉大事業中,愛崗敬業,奉獻青春。彰顯了共產黨員的崇高思想品質,體現了共產黨員大公無私的革命精神。

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我們要學習她勇於擔當,甘於奉獻,無私奉獻的精神,她在脱貧攻堅第一線傾情投入,投身到脱貧攻堅偉大事業中,敬業愛崗,心繫羣眾,帶領羣眾脱貧致富;我們要學習她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當好人民勤務員,切實為羣眾排憂解難,以昂揚的精神狀態和奮鬥姿態,做好一個共產黨員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我們要學習她積極向上的工作熱情,勇於擔當上級賦予的職責和使命,始終堅持高標準、嚴要求,在各個方面發揮先鋒模範作用。

黃文秀的先進事蹟,是在給黨員幹部豎起一面精神旗幟,鼓勵大家要將個人的成長之路與祖國的建設發展之路緊密結合起來,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在奮鬥的路上幹出一番新天地。黃文秀是新時代共產黨員楷模,是我們共產黨員學習的榜樣,我們要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譜寫更加輝煌的篇章,用自己的努力,答好新時代為民服務的答卷。

感動中國人物心得體會 篇8

不計報酬,不論生死”!“召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能勝”!“隨時聽從命令,絕不退縮”!一封封來自各地相關單位、組織的請戰書猶如最響亮的戰鬥號角,吹響了對於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戰“疫”衝鋒。

本該是家人團聚,可是包括武漢在內的各地醫務工作者卻擋在疫情之前,在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築起護佑人民健康的堅固長城。不僅僅是醫務工作者,“逆行者”還有很多各行各業的人們:

武漢快遞小哥汪勇就是其中之一,他瞞着家人、堅持在深夜義務接送金銀潭醫院抗疫一線醫護人員的事蹟感動了無數人。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他卻謙虛地自稱“組局者”:隨着支援武漢的醫療隊逐漸增多,他意識到個人力量有限,便通過朋友圈發佈消息招募志願者,聯繫摩拜、青桔單車,對接滴滴,合力解決醫護人員的出行問題。當發現醫護人員吃飯不便時,汪勇又馬不停蹄地繼續“組局”,尋找合適的餐廳和便利店向支援團隊和滴滴車主提供用餐,解決“吃飯難”。此外,為保障醫護人員日常生活,他又找專人購買羽絨服等保暖衣物拿給一線人員……

2月26日,國家郵政局印發通知,決定授予順豐速運武漢分公司快遞員汪勇同志“最美快遞員”特別獎,並號召全行業向汪勇學習,凝聚起全行業投身疫情防控鬥爭的強大力量。

汪勇的行動,給醫務人員送去了關愛。疫情當前,白衣戰士是火線上的中流砥柱。每天高負荷工作,他們承受了巨大的體力消耗,有時卻顧不上一日三餐。守護他們,便是守護戰鬥力。為醫務人員解除後顧之憂,讓他們能持續健康、心無旁騖地投入戰鬥,是全社會的責任。

要向汪勇同志學習,學習汪勇同志愛崗履責、恪盡職守的敬業精神,協作互助、投身實踐的志願精神,開拓創新、擔當有為的時代精神,友善無私、助人為樂的奉獻精神,見賢思齊、激發鬥志、真抓實幹,勇當先鋒、敢打頭陣、不畏犧牲,凝聚起全行業投身疫情防控鬥爭的強大力量。

感動中國人物心得體會 篇9

仰望星空,我們能看見兩個“北斗”。一個有7顆星,已在宇宙間存在億萬年之久,自古以來為人類指位定向;一個有30顆星,從無到有誕生髮展不過26年,在浩渺太空卻能為人類提供精確到10米的定位。

前者名為“北斗七星”,是自然的饋贈;後者名為“北斗三號全球衞星導航系統”,是一項由中國航天人創造的奇蹟。

作為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北斗三號工程副總設計師、衞星首席總設計師,每談及此,謝軍總是有諸多感慨。

1982年,謝軍從國防科技大學畢業,分配至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504所工作,從這裏踏上航天之路。

一張藍圖繪到底。1983年,中國科學院院士陳芳允提出了利用兩顆地球同步軌道衞星進行定位導航的設想,即雙星定位設想,由此開啟了篳路藍縷般的偉大征程。

1994年,北斗一號衞星系統工程建設正式啟動。20__年,2顆北斗一號衞星成功發射,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擁有自主衞星導航系統的國家。北斗一號系統採用有源定位體制,可為中國用户提供定位、授時和短報文通信服務,系統設計建設符合當時中國國情,充分體現了“快、好、省”的原則。

20__年,當北斗二號衞星系統工程正式啟動時,謝軍也正式走上了北斗二號導航衞星總設計師的崗位。於謝軍而言,這是一個全新的崗位,也意味着一份全新的使命和職責。

相較北斗一號,北斗二號系統要在兼容北斗一號系統技術體制基礎上,增加無源定位體制,為亞太地區用户提供定位、測速、授時和短報文通信服務。

謝軍坦言,儘管研發之路困難重重,荊棘載途,但他和團隊從未輕言放棄,始終攻堅克難,逆流而上。

在謝軍記憶中,20__年是北斗二號的一個重要節點。“為了保證國內申請的寶貴的頻率資源,我們克服困難,在4月14日成功發射了北斗二號第一顆導航衞星。”謝軍説。

首戰告捷,也正式拉開了北斗二號組網建設的序幕。

從那之後,北斗二號進入了組網建設快車道。20__年,成功發射了5顆北斗二號衞星;20__年4月,建成“3GEO+3IGSO”基本系統;20__年12月,14顆衞星正式組網運行,北斗二號系統提供正式運行服務。

謝軍表示,到20__年,我國已成功發射20顆北斗二號衞星,走出了獨具特色的衞星導航系統發展之路,“這是一種獨特的混合星座體制,亞太地區精度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混合星座系統優點明顯,是利用高軌衞星固定對一些區域提供服務,同時,中圓軌道衞星對全球提供服務。”謝軍説。

步步鏗鏘,步步有力。

就在北斗二號建設如火如荼的20__年,北斗三號系統建設啟動。謝軍認為,這是北斗系統邁向世界一流、全面比肩GPS的關鍵一步。

“衞星上天不能隨便動,一動就相當於座標值在變,需要精準控制、精準測量,這就涉及到關鍵器件原子鐘。”謝軍説,在北斗導航衞星上,高精度原子鐘至關重要。

而最初,北斗導航衞星上使用的原子鐘依賴於進口,既受制於人,又不能完全保證質量,影響導航服務。

時間精度是衞星導航的命門,天地間時間越同步、誤差越小,定位精度就越高。深思熟慮之後,謝軍下決心讓星載原子鐘國產化,走自主研發之路,“一定要讓重要的核心關鍵技術牢牢掌握在自己手裏”。

一念既定,再難再苦也要迎難而上,快馬加鞭。

道阻且長,行則將至。謝軍坦言,星載原子鐘的研發非常難。

應用於北斗導航衞星上的銣原子鐘,通過微波場激勵銣燈泡中的銣原子來回運動產生固定的頻率,所發出頻率在經過濾光泡將不穩定的噪聲濾掉後進入吸收泡,最後通過光電探測器生成光檢信號。

“高精度的時間頻率信號,決定着星地之間的時間服務精度,原子鐘對於空間環境要求非常高。”謝軍説。

為了達到理想的上星使用效果,謝軍帶領研發團隊進行攻關、試驗,他們在整星上專門設計了温控小艙,以極高的控温精度,保障原子鐘空間温度環境。

有時,為了一個問題,團隊成員也會爭得面紅耳赤,哪怕歸零,也要回溯問題所在。

就是在這樣嚴慎細實的研製過程中,我國自主研發的銣原子鐘裝在了北斗導航衞星上。

謝軍説,從20__年還存在於圖紙上的“想象”,到如今大量應用於北斗導航衞星上的高精度成品,回頭想想,這一路走來不容易,然而其過程卻正是新時代北斗精神的深刻體現。

自主創新、開放融合、萬眾一心、追求卓越,這就是新時代北斗精神。

首獲佔“頻”之勝、攻克無“鍾”之困、消除缺“芯”之憂、布“站”之難。如今,中國的北斗導航系統已達到國際一流水平,在北斗二號衞星上國產化比例不到80%,在北斗三號衞星上已實現100%。

謝軍説,“我們在全球範圍內提供優於10米的導航,根據實測結果,水平定位精度達到1.6米,高程定位精度達到4.4米,重點區域甚至更為精確,授時精度10個納秒。”

在謝軍看來,這就是自主創新、追求卓越最為淋漓盡致的體現。

今年6月23日,是謝軍航天生涯中無法忘懷的一個重要日子。

那天清晨,謝軍早早就站在了西昌衞星發射場發射塔架前,望着眼前的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心情既激動又平靜。

這天9時43分,北斗系統第五十五顆導航衞星,暨北斗三號最後一顆全球組網衞星點火發射,翱翔太空。

在衞星發射27分鐘後,星箭完成分離,衞星兩側太陽翼順利展開。那一刻,謝軍緊繃的心終於鬆弛了下來。

謝軍説,北斗衞星導航系統收官之星遨遊太空,是幾代航天人、北斗人為之奮鬥的目標最終實現的里程碑。

26年來,參與北斗系統研製建設的全體人員迎難而上、敢打硬仗、接續奮鬥,發揚“兩彈一星”精神,培育了新時代北斗精神,要傳承好、弘揚好。要推廣北斗系統應用,做好確保系統穩定運行等後續各項工作,為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感動中國人物心得體會 篇10

一個絕壁中的“天坑村”,一條懸崖上的“天路”。

20多年來,全國各大媒體對下莊人戰天鬥地、絕壁開路的事蹟進行了多次報道,“下莊精神”曾鼓舞了不少偏遠貧困地區的羣眾。

20__年新一輪脱貧攻堅戰打響,巫山縣委縣政府利用幫扶資金對這條絕壁天路進行了硬化,並將路面寬度拓寬至4.5米。隨着交通的改善,越來越多的城裏遊客將私家車開到了下莊村,慕名前來尋訪下莊“天路”,感受“下莊精神”。

雖然已卸任村支書,但毛相林依舊閒不下來。這一次,他又萌發了打造民宿村落,發展鄉村旅遊的念頭。

“下莊村地靠五里坡自然保護區,生態資源豐富,若能將村民家的農房改造成鄉間民宿,將遊客留下來,就能實現農旅融合的效益疊加。”毛相林盤算着。

可是,農房改造需要資金,村民們沒看到效益,都擔心這是“賠本生意”。

於是,毛相林帶頭將自家房屋簡單改造,辦起了村裏第一家農家民宿。“你看,以前白色的外牆被我塗黃後,更有鄉村風味,室內用木條吊頂,凸顯原生態氣息……”毛相林領着記者在改造後的民宿中穿來穿去,興奮地介紹自己的設計理念。

去年紅葉節期間,毛相林的農家民宿平均每天能接待上百名客人,短短一個月,就為他帶來上萬元收入。

有了老支書帶頭示範,村民們積極性高漲。令人欣喜的是,今年初,縣裏也決定投入資金,幫助下莊村民實施民宿改造計劃。目前,下莊村已改造19棟34户民宿,二期72棟88户民宿改造也已納入規劃,很快將啟動建設。

“下一步,我們還將引入旅遊公司,打造‘下莊古道’‘雞冠嶺’等旅遊景點,並與巫山縣博物館合作,在村委會廣場打造一個‘下莊精神陳列館’,將‘下莊精神’融入到旅遊開發中,讓鄉村旅遊更有內涵……”如今,毛相林已很少吟唱那首古老的歌謠。站在“天路”的盡頭,他心裏還有着一籮筐打算。

感動中國人物心得體會 篇11

昨晚,“感動中國20__年度人物頒獎盛典”在中央廣播電視總枱綜合頻道播出,南昌萬佐成、熊庚香夫婦獲評“感動中國20__年度人物”。

《感動中國》對萬佐成、熊庚香夫婦的頒獎辭是:“微弱的燈,照亮寒夜的路人;火紅的灶,氤氲出親情的味道。這陋巷中的廚房,烹煮焦慮和苦澀,端出温暖和芬芳。慣看了悲歡離合,你們總是默默準備好炭火”。

萬佐成和熊庚香在江西省腫瘤醫院附近經營一間露天廚房。最初,老兩口在腫瘤醫院旁的小巷裏經營油條攤位。每當收攤時,總有患者家屬前來借鍋灶炒菜,夫婦倆從不拒絕。隨着越來越多的人求助,萬佐成和妻子就買了十多套廚具和煤球爐,多的時候,一天有近三百人來炒菜。因為設備大家共用,所以這個廚房被親切地稱為“抗癌廚房”。

為了讓“抗癌廚房”能維持下去,萬佐成夫婦開始收一點成本錢,炒菜收0.5元,後來,煤球漲價、電費漲價,兩人難以支撐,炒1個菜就收1元,維持收支平衡。

即便是春節期間,這裏也不打烊。今年大年三十,這條小巷和平時一樣擠滿了癌症患者和家屬,這個已經開了18年的愛心廚房,今年還為患者和家屬準備了免費的年夜飯。

萬佐成夫婦的初心十分簡單:“能讓病人吃得好一些,家屬的遺憾也能少一些”。他們還經常開導、幫助病人,讓大夥感受到家的温暖。

感動中國人物心得體會 篇12

輾轉5個鄉鎮,奮戰96小時,出警411次,歷程600餘公里,成功轉移和救出被困羣眾2665人。一個個數字如陳陸迎戰洪水時激起的朵朵浪花,折射出新時代消防救援隊伍對黨忠誠、紀律嚴明、赴湯蹈火、竭誠為民的形象風采。

面對濁浪滾滾的洪水,是進是退;本已疲憊不堪的身軀,是戰是休;回望羣眾的殷殷期盼,是留是走……陳陸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前者。在人民羣眾生命財產安全受到嚴重威脅的危急關頭,陳陸快速反應,連續作戰,36歲的年輕生命被永遠定格在抗洪搶險途中。

陳陸短暫而閃耀的人生,為我們標定了前行的座標,點亮了奮進的燈塔,樹起了光輝的榜樣。向英雄學習、向先進看齊,就是學習陳陸忠誠於黨的堅定信念、竭誠為民的崇高品質、赴湯蹈火的英雄氣概、愛崗敬業的奉獻精神,以更加飽滿的熱情、更加旺盛的鬥志,投入到救民於水火、助民於危難的崇高事業中。

以陳陸為榜樣,學習他對黨忠誠、信念堅定的政治品格。黨中央對防汛救災各項工作高度關注,強調要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盡努力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在廬江防汛救災中,陳陸積極響應黨中央號召,時刻衝鋒在第一線、戰鬥在最前沿,哪怕已經連續奮戰了96小時,哪怕被洪水浸泡得全身浮腫,他依然初心如磐,自覺扛起如山重任,向着人民羣眾最需要的地方逆水而行,直至生命的最後一刻。以對黨和人民的無限忠誠,履行使命、恪盡職守,用實際行動彰顯了共產黨員無私奉獻的高尚情操,將火紅的黨旗和鮮豔的隊旗牢牢插在抗洪陣地上。

以陳陸為榜樣,學習他赴湯蹈火、英勇頑強的英雄氣概。加入消防救援隊伍以來,陳陸參加滅火救援戰鬥1500餘次,曾奮戰兩晝夜抗擊特大冰凍雨雪災害,也曾千里馳援四川汶川抗震救災。在此次防汛救災中,他多次請纓打頭陣、當先鋒,執行生前最後一次任務中,主動要求上首艇,為後面的救援隊伍開路。作為教導員,他有着清晰的使命自覺和責任擔當,有他參與的任務都是急難險重,但他越是艱險越向前。在他的感染下,指戰員個個勇敢、人人爭先,始終衝在抗洪搶險的最前沿。在他犧牲後,他那種身先士卒的精神依然激勵着廣大消防指戰員在防汛一線再立新功。

以陳陸為榜樣,學習他牢記宗旨、竭誠為民的真摯情懷。面對被洪水圍困的羣眾,陳陸始終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把人民放在心中位置,不顧個人安危和身體疲勞,義無反顧帶領指戰員營救轉移災區羣眾。作為基層大隊主官,他帶領大隊不斷提高消防執法水平,滿腔熱忱地為羣眾服務,堅持為民辦好事、辦實事。籌建鄉鎮消防救援站,為沿街商業門面、弱勢羣體居住場所等安裝獨立式煙感報警器,千方百計為貧困户拓展銷路……他用一點一滴的行動傳遞黨和政府的温暖,時時刻刻維護人民羣眾的利益。

以陳陸為榜樣,學習他紮根基層、擔當奉獻的精神品質。在合肥支隊紀保科工作僅一年,陳陸便主動提出到基層去,並服從組織安排,到了防火形勢最為嚴峻複雜的廬江縣。到任之後,陳陸始終以黨員標準要求自己,以身作則、率先垂範,與基層指戰員同甘共苦、並肩戰鬥,以自身的過硬作風感染帶動部屬,帶出了過硬的班子和隊伍。改制後,陳陸本可轉業,但他説自己喜歡基層,熱愛消防事業,而且羣眾家門口的消防站還未建設完成,便毅然選擇留下,繼續在火熱的一線傾情投入、奉獻自我。在防汛救災的關鍵時刻,陳陸堅守崗位,寸步不離。自己的手術一推再推,家人的團聚一盼再盼,陳陸卻一直堅守在抗洪一線,與基層指戰員肩並肩、同作戰,在人民羣眾最需要的時候衝鋒在前。

偉大時代呼喚偉大精神,崇高事業需要榜樣引領。陳陸的一生已在人民心中築起了一座精神的豐碑,激勵我們紮紮實實幹事業、兢兢業業作奉獻,只爭朝夕、不負韶華,在每一次救援、每一次值守中體現責任擔當,在平凡的崗位上譜寫“應急人”的奉獻之歌,將個體生命融入應急管理改革發展大局,為維護社會公共安全、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感動中國人物心得體會 篇13

1948年春,葉嘉瑩離開北平南下結婚,之後便再沒機會見到顧隨。葉嘉瑩在懷念顧隨的文章中這樣寫道:“(離開北平)三十年來我的一個的願望,便是想有一日得重謁先生於故都……”然而直到1974年葉嘉瑩第一次回國探親,她才得知顧隨早於1960年在天津病逝。

關於婚姻,對於很多女人來説可能是人生的全部或者説絕大部分,但是對於葉嘉瑩來説,只是不願提起的一小段往事,儘管她不願提起,然而這段婚姻還是給她帶來了太多的不幸,1948年,葉嘉瑩在上海和趙鍾孫結婚,對於這段婚姻沒有愛情的基礎,婚後也沒有產生任何的愛情,兩人的結合不過是葉嘉瑩一時錯誤的選擇,這一錯,便錯了一生。

婚後兩人沒有住所,借住在大姑姐家,生下大女兒後,初為人母的快樂還未來得及享受,丈夫就因思想問題入了獄,剛剛安下的家也被抄了個乾淨,葉嘉瑩後來也連母帶子的被抓入獄,後來她找到警察局長寫了自白書出來,帶着四個月大的孩子居無定所,借住在朋友家的過道上,晚上不敢早睡,白天不敢晚起,過着食不果腹的生活。

為了生活她到處去找工作,同時去很多所學校任教,夜以繼日的像個機器一樣工作,勉強能夠養活女兒和自己,丈夫出獄後,葉嘉瑩還未來得及歡喜,另一個陰影立馬籠罩上來,丈夫性情大變樣,心理扭曲,對葉嘉瑩多次實施家暴,在千難萬險中都堅強的走過來的葉嘉瑩,看見自己遍體鱗傷的那一刻陷入了絕望,她多次產生了自殺的想法,卻為了孩子不得不活下去。

隨着在教育界的成就越來越大,對詩詞的研究愈加深刻,葉嘉瑩的教學事業也逐步上升,由中學轉到中國台灣大學任教,後來作為交換教師去了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任教,受到了很多外國詩詞愛好者的喜歡。

1966年,葉嘉瑩帶着兩個女兒來到哈佛做交流者,她打算回國把父親接到美國,在美國定居,不料遭到阻擊,無法返回美國,只得去加拿大,再把女兒丈夫都接到加拿大,在加拿大那段時間,葉嘉瑩一個人承受了很多壓力,幾乎要把她壓垮。

首先是語言關,加拿大的UBC大學要求葉嘉瑩用英文給學生們講授中國古典詩詞,雖然之前在美國的時候已經接觸了英語,但是要用它來授課談何容易,但是為了生計,她只得答應下來;

第二個是生計,改居家拿大是突然之舉,兩個女兒要從美國接來加拿大,父親也要接來加拿大,丈夫也要來加拿大,於是葉嘉瑩獨自一人到處找合適的房子,添傢俱和生活用品,這些繁雜的工作在對於一個身在異國他鄉的弱女子來説,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第三是家庭關係,錯的人永遠不能指望他會改變,儘管葉嘉瑩無數次的容忍,寬容,沉默,丈夫既無用又大男子主義的惡劣性情絲毫都不知收斂,家內家外什麼都做不好,那大男子主義的虛榮心和存在感怎麼捍衞?那就家暴好了,通過對妻子發威來顯示做丈夫權威的作風。這讓葉嘉瑩身心俱疲,她把所有的苦悶都寫進了詩裏:

異國霜紅又滿枝,飄零今更甚年時。初心已負原難白,獨木危傾強自支。忍吏為家甘受辱,寄人非故剩堪悲。行前一卜言真驗,留向天涯哭水湄。

獨木危傾強自支,多麼無助,多麼無力又多麼無可奈何呀!

因為在授課方式和學術成就得到了UBC大學的肯定,不到半年時間,葉嘉瑩就被授予了終生聘約,本以為一生的苦難已經結束,不料人生的痛苦還在後面,

1971年,父親因病去世,葉嘉瑩悲痛萬分,從此葉嘉瑩的人生就沒有了來處,寫下一首輓詩《父歿》後,開啟了自己的歐洲之行。

老父天涯歿,餘生海外懸。更無根可託,空有淚如泉。昆弟今雖在,鄉書遠莫傳。植碑芳草碧,何日是歸年。

好不容易走出了痛失慈父的痛苦,好景不長,1976年春天,她的大女兒又出事了。在送母親去機場參加亞洲學會回來的路上,夫婦倆開車經過一個十字路口時出了車禍,雙雙身亡。

女兒的驟然離去,讓葉嘉瑩的人生猝不及防,她把自己關在屋子裏不見任何人,她知道:

人與人的理解談何容易,哪裏有什麼感同身受。那切膚之痛旁人是無法想象的。因此,所有勸慰的話都是那麼的乏力。既然如此,就不要浪費別人的時間和精力。她寧願自己忍!

她寫下了一首又一首的哭女詩,在她人生最痛苦之際,又是詩歌給了她光明和安慰,或許是一個人一生要經歷的災難也是有限的,葉嘉瑩之後的人生倒是沒有什麼大災大難了,該經歷的都經歷了,再有什麼也只是一陣小風罷了。

1990年,葉嘉瑩從UBC大學光榮地退休了。得知葉嘉瑩退休後,國內不少大學,包括南開大學、復旦大學、南京大學都先後向她拋出了橄欖枝。但葉嘉瑩思來想去還是決定留在南開大學。

南開大學決定建立一箇中華古典文化研究所,由葉嘉瑩擔任研究所所長,葉嘉瑩開始雷厲風行的去海外籌款,還把自己在美國領到的九十多萬人民幣退休金捐贈出來,設立了“駝庵獎學金”和“永言學術基金”。她由衷地希望領到獎學金的同學,所看到的不僅是這一點微薄的金錢,而是透過“駝庵”的名稱,瞭解到薪火相傳的重要意義和責任。

南開大學也對這個一生漂泊,半世艱辛的老先生做出了回報,為葉嘉瑩先生在南開大學校園裏修建了一座以她的號為名的四合院式的書院——迦陵學舍,以此作為葉嘉瑩的歸宿,庭院種滿了蓮花,蓮心不死,先生永在!

感動中國人物心得體會 篇14

仰望星空,我們能看見兩個“北斗”。一個有7顆星,已在宇宙間存在億萬年之久,自古以來為人類指位定向;一個有30顆星,從無到有誕生髮展不過26年,在浩渺太空卻能為人類提供精確到10米的定位。

前者名為“北斗七星”,是自然的饋贈;後者名為“北斗三號全球衞星導航系統”,是一項由中國航天人創造的奇蹟。

作為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北斗三號工程副總設計師、衞星首席總設計師,每談及此,謝軍總是有諸多感慨。

1982年,謝軍從國防科技大學畢業,分配至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504所工作,從這裏踏上航天之路。

一張藍圖繪到底。1983年,中國科學院院士陳芳允提出了利用兩顆地球同步軌道衞星進行定位導航的設想,即雙星定位設想,由此開啟了篳路藍縷般的偉大征程。

1994年,北斗一號衞星系統工程建設正式啟動。20__年,2顆北斗一號衞星成功發射,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擁有自主衞星導航系統的國家。北斗一號系統採用有源定位體制,可為中國用户提供定位、授時和短報文通信服務,系統設計建設符合當時中國國情,充分體現了“快、好、省”的原則。

20__年,當北斗二號衞星系統工程正式啟動時,謝軍也正式走上了北斗二號導航衞星總設計師的崗位。於謝軍而言,這是一個全新的崗位,也意味着一份全新的使命和職責。

相較北斗一號,北斗二號系統要在兼容北斗一號系統技術體制基礎上,增加無源定位體制,為亞太地區用户提供定位、測速、授時和短報文通信服務。

謝軍坦言,儘管研發之路困難重重,荊棘載途,但他和團隊從未輕言放棄,始終攻堅克難,逆流而上。

在謝軍記憶中,20__年是北斗二號的一個重要節點。“為了保證國內申請的寶貴的頻率資源,我們克服困難,在4月14日成功發射了北斗二號第一顆導航衞星。”謝軍説。

首戰告捷,也正式拉開了北斗二號組網建設的序幕。

從那之後,北斗二號進入了組網建設快車道。20__年,成功發射了5顆北斗二號衞星;20__年4月,建成“3GEO+3IGSO”基本系統;20__年12月,14顆衞星正式組網運行,北斗二號系統提供正式運行服務。

謝軍表示,到20__年,我國已成功發射20顆北斗二號衞星,走出了獨具特色的衞星導航系統發展之路,“這是一種獨特的混合星座體制,亞太地區精度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混合星座系統優點明顯,是利用高軌衞星固定對一些區域提供服務,同時,中圓軌道衞星對全球提供服務。”謝軍説。

步步鏗鏘,步步有力。

就在北斗二號建設如火如荼的20__年,北斗三號系統建設啟動。謝軍認為,這是北斗系統邁向世界一流、全面比肩GPS的關鍵一步。

“衞星上天不能隨便動,一動就相當於座標值在變,需要精準控制、精準測量,這就涉及到關鍵器件原子鐘。”謝軍説,在北斗導航衞星上,高精度原子鐘至關重要。

而最初,北斗導航衞星上使用的原子鐘依賴於進口,既受制於人,又不能完全保證質量,影響導航服務。

時間精度是衞星導航的命門,天地間時間越同步、誤差越小,定位精度就越高。深思熟慮之後,謝軍下決心讓星載原子鐘國產化,走自主研發之路,“一定要讓重要的核心關鍵技術牢牢掌握在自己手裏”。

一念既定,再難再苦也要迎難而上,快馬加鞭。

道阻且長,行則將至。謝軍坦言,星載原子鐘的研發非常難。

應用於北斗導航衞星上的銣原子鐘,通過微波場激勵銣燈泡中的銣原子來回運動產生固定的頻率,所發出頻率在經過濾光泡將不穩定的噪聲濾掉後進入吸收泡,最後通過光電探測器生成光檢信號。

“高精度的時間頻率信號,決定着星地之間的時間服務精度,原子鐘對於空間環境要求非常高。”謝軍説。

為了達到理想的上星使用效果,謝軍帶領研發團隊進行攻關、試驗,他們在整星上專門設計了温控小艙,以極高的控温精度,保障原子鐘空間温度環境。

有時,為了一個問題,團隊成員也會爭得面紅耳赤,哪怕歸零,也要回溯問題所在。

就是在這樣嚴慎細實的研製過程中,我國自主研發的銣原子鐘裝在了北斗導航衞星上。

謝軍説,從20__年還存在於圖紙上的“想象”,到如今大量應用於北斗導航衞星上的高精度成品,回頭想想,這一路走來不容易,然而其過程卻正是新時代北斗精神的深刻體現。

自主創新、開放融合、萬眾一心、追求卓越,這就是新時代北斗精神。

首獲佔“頻”之勝、攻克無“鍾”之困、消除缺“芯”之憂。如今,中國的北斗導航系統已達到國際一流水平,在北斗二號衞星上國產化比例不到80%,在北斗三號衞星上已實現100%。

謝軍説,“我們在全球範圍內提供優於10米的導航,根據實測結果,水平定位精度達到1.6米,高程定位精度達到4.4米,重點區域甚至更為精確,授時精度10個納秒。”

在謝軍看來,這就是自主創新、追求卓越最為淋漓盡致的體現。

今年6月23日,是謝軍航天生涯中無法忘懷的一個重要日子。

那天清晨,謝軍早早就站在了西昌衞星發射場發射塔架前,望着眼前的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心情既激動又平靜。

這天9時43分,北斗系統第五十五顆導航衞星,暨北斗三號最後一顆全球組網衞星點火發射,翱翔太空。

在衞星發射27分鐘後,星箭完成分離,衞星兩側太陽翼順利展開。那一刻,謝軍緊繃的心終於鬆弛了下來。

謝軍説,北斗衞星導航系統收官之星遨遊太空,是幾代航天人、北斗人為之奮鬥的目標最終實現的里程碑。

對謝軍而言,北斗衞星導航系統就是實現中國航天夢的重要體現、重要一站。38年航天路,16年北斗路,謝軍感慨最多的是來路漫漫的不易、無數航天人為之奮鬥的可敬,以及今朝回首的淡然與自信。

在這條道路上,26年春夏秋冬,400多家單位、30餘萬名科研人員萬眾一心,將自己融入進中國北斗事業的浩大工程中,不計小我,成就大我。

“我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謝軍説,如今,更多的年輕北斗人成為這個征途上的主力軍,他們更有活力、更有幹勁,也更有對航天強國夢的熱忱和期許。

據悉,“挑戰杯·大講堂”是第十二屆“挑戰杯”中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八項大賽活動之一,由共青團中央、教育部、中國科協、全國學聯、黑龍江省人民政府聯合主辦,中國青年網、東北林業大學聯合承辦,中國建設銀行、阿里巴巴釘釘、抖音合作支持。大講堂,大咖零距離。接下來活動將繼續邀請行業領軍人物、社會知名人士、業界知名學者通過直播分享人生經歷與行業經驗,引領廣大學子立足當下、展望未來,充分了解科技前沿、把握時代脈搏。

感動中國人物心得體會 篇15

我們全班在老師的帶領下觀看了《感動中國20x頒獎晚會》,看完後,我的內心久久不能平靜,這裏面的每一個人都讓我流淚,其中最讓我感動的是沈克泉和申昌健父子。

他們都是普普通通的農民,但他們卻有着偉大的夢想——研發雜交油菜,一個沒有文化的農民搞科研這是多麼不符常理,也是不可能實現的事情。可是,他們沒有放棄,沈克泉老人為了搞研究購買了大量的書籍,他白天在地裏勞動,晚上挑燈夜讀,有時一讀就是一夜,我想起了我自己,在學習上我從來沒有這樣刻苦的精神,很多任務完不成的時候,我總是給自己找理由,找藉口,面對老人,我是多麼的羞愧難當啊!

功夫不負有心人,雖歷經失敗,但是為了夢想決不放棄,他們成功了,研發出了最優良的雜交油菜,這是多麼不可思議的事情,可是他們用自己的努力證明了只要努力就會成功!夢想因為堅持而美麗!

從他們身上我明白了很多,我們每個人必須有目標,有夢想。沒有夢想,就如同站在十字路口,不知何去何從,白白的浪費時間;而有了夢想還需要有毅力有恆心,在朝着夢想前進的路途中有很多的坎坷和困難,我們不能因此而半途而廢,我們要為自己的夢想而不懈努力。就如我,我每天上學,但是我從未想過我上學是為了什麼,從未考慮過我的理想是什麼,只是一天一天的打發着過,這是多麼可怕的事情啊!我現在學會了思考,我的夢想是什麼?

我該如何去實現我的夢想呢?仔細想想,我熱愛科學,那麼成為科學家就是我的夢想,可是,在實現夢想的路上,我卻做不到持之以恆,做任何事情都是半途而廢,而現在我從他們父子身上明白了很多,我要克服自身的惰性,努力學習,再一次點燃我的科學夢,為了這個夢想而堅持不懈。

是啊!夢想並不是科幻的,成功其實離我們並不遙遠,但成功只會青睞那些有目標、堅持目標的人,夢想因堅持而美麗!我想,我應該是那一個人,那一個讓成功對我微笑的人。

感動中國人物心得體會 篇16

古稀之年的周秀芳,遠赴貴州、湖南支教,匯聚市民愛心送到貧困山區,並精準幫扶漵浦、延邊產業脱貧。她用大愛情懷為山區孩子點燃希望之燈,也為貧困協作搭建愛心之橋。在湖南漵浦支教幫困4年多,周秀芳及其愛心團隊捐建的希望國小已有29所,400多名貧困生得到結對幫扶,累計捐款物達3400萬元。

支教期間,她曾一次次去學生家裏走訪,有次在途中摔倒,險些喪命,被救後,家人勸她放棄,她説:“如果我倒下來,你們就把我埋在學校旁邊的土地上。”她牽線促成寧波與漵浦教學結對。20__年11月,鄞州區在漵浦建立支教基地,發動優秀教師去漵浦支教,漵浦縣選派中國小校長、年輕老師來寧波“取經”,培養“種子”教師。她將全國各地的愛心源源不斷匯聚到大山深處。

為幫助山區真正擺脱貧窮,周秀芳以支教為支點,通過勞動力轉移、產業扶貧等方式進行幫扶,在鄞州區政府的幫助和支持下,她建起了愛心工作室、愛心幫扶基金會,在延邊州和龍市成立了周秀芳愛心驛站,引導集聚社會幫扶資源,完成128名貧困學生結對助學。今年7月1日,她創設的滬杭甬(鄞州區)研學實踐基地揭牌成立。

周秀芳的事蹟在浙江、湖南等地引起強烈反響,《光明日報》、新華社、人民網、央廣、《浙江日報》等幾十家主流媒體對此進行了報道,湖南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杜家毫,浙江省委副書記、寧波市委書記鄭柵潔等領導都對她的事蹟作出批示。

周秀芳曾先後獲得“中國好人”、全國脱貧攻堅奉獻獎、第七屆全國道德模範等榮譽。

感動中國人物心得體會 篇17

女排奪冠了!這久違的一刻,我們淚流滿面。

缺乏大賽經驗、傷病困擾團隊、整體實力不佔優……一支不被看好的球隊,一羣年輕的姑娘,在小組賽不利的情況下不斷逆襲,面對一支支世界勁旅,一球一球地搶,一分一分地拼,硬是把對手逼向死角拼出勝利,走上奧運最高領獎台,這驚心動魄的一幕幕,讓每個觀戰的國人熱血沸騰、熱淚盈眶。

中國女排奪冠,比一些項目奪金更能觸動我們的淚點,最重要的就是那曾令無數人感動和敬佩的女排精神。上世紀80年代中國女排勇奪“五連冠”後,無私奉獻、團結協作、艱苦創業、自強不息的女排精神,激勵了一代代中國人團結奮進、為國爭光。

時光荏苒,斗轉星移。經歷了10多年的低谷,中國女排卧薪嚐膽,在郎平主帥的帶領下再現傳奇,人們無不讚歎——女排精神又回來了!

面對如潮讚譽,郎平卻説,中國的女排精神一直都在,這就是女排精神的傳承。她説:“女排精神與輸贏無關,不是説贏了就有女排精神,輸了就沒有。要看到這些隊員努力的過程。”

的確,時至今日,我們總願用女排精神來褒獎一代又一代取得輝煌成績的女排姑娘,贏球説是女排精神的迴歸,輸球便説缺乏女排精神,彷彿欠佳的戰績會給女排精神失了色、抹了黑。這種將女排精神與比賽勝負捆綁在一起的功利心態,不僅漠視了姑娘們的付出,也對女排精神造成了傷害。

比賽總有勝負,賽場上本來就是實力的比拼、精神和意志力的對決。技不如人的情況下,選手們通過無所畏懼、勇爭一流的拼搏精神實現爆冷,也正是競技體育的魅力所在。

今天,我們越來越明白這一道理,“唯金牌論”的光環也已逐漸散去,我們已經懂得不必以勝敗論英雄,只要運動健兒勇於戰勝自我、超越自我,即使沒有奪金摘銀也值得尊敬和讚揚。同樣,我們也不應以勝負輸贏論及精神。真正的精神,應該是一種態度、一種意志、一種傳承。它是永不言棄的拼搏、追求卓越的執著、心無旁騖的專注。正如郎平所講:“女排精神不是贏得冠軍,而是有時候知道不會贏,也竭盡全力。”

締造於上世紀80年代的女排精神,不僅成為了中國體育的一面旗幟,更因契合時代需要,成為改革開放初期整個國家鋭意進取的精神動力。近年來,女排精神漸漸受冷,有人説女排精神過時了,那個靠拼搏精神取勝的時代過去了。這無疑是對女排精神的曲解和誤讀。

20__年,重新執掌中國女排的郎平在《人民日報》發表署名文章《奮鬥精神永不過時》,文中稱:“在實現自己夢想過程中,會遇到很多困難,應發揚永不放棄的精神去戰勝它。只有具備這種為夢想而努力拼搏的精神,才能在各自的領域裏取得成就。”兩年後的今天,中國女排再次傲視羣雄,重返世界之巔,憑藉的不正是這種對夢想的不懈追求、永不過時的奮鬥精神,和對這種精神一直以來的堅守和傳承嗎?

經過一代代中國女排的傳承和發揚,今天,新一代中國女排正以新的姿態展示和豐富着新時期的女排精神。除了頑強拼搏、為國爭光的集體主義精神,這其中還有求新求變的不斷創新、開放包容的博採眾長、淡定自若的成熟心態等閃爍着科學化、職業化、國際化光芒的科學精神。這些都將成為中國女排新的瑰寶。

歲月輪迴,精神永駐。新時期女排精神所藴含的深刻意義、所煥發出的持久魅力,已成為融入各項事業中的寶貴精神財富。經濟發展新常態下,推動煙草行業持續健康發展,需要大力學習弘揚女排精神。

當前,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加大,“四大難題”日益凸顯,行業發展面臨着嚴峻複雜的形勢和前所未有的困難,迫切需要我們學習弘揚百折不撓的女排精神,堅定信心、奮勇拼搏,勇敢面對困難與挑戰,匯聚起磅礴的力量,在實現行業“十三五”“兩個略高於”發展目標的道路上砥礪前行。

要學習女排百折不撓、永不言敗的拼搏精神,越是在困難面前,越保持昂揚向上、奮發有為的精氣神,“一分一分咬牙頂”,以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克難關、創佳績。學習女排團結奮鬥、共創佳績的協作精神,統一思想認識,發揮集體力量,共謀發展之策,同做添磚加瓦之事,聚焦各項目標任務,努力實現行業“十三五”良好開局。學習女排腳踏實地、苦幹實幹、追求卓越的專注精神,努力發揮潛能,激發創造激情,保持戰略定力,努力把挑戰變機遇、壓力變動力,將行業“十三五”宏偉藍圖變為現實。學習女排與時俱進、勇於開拓的創新精神,用發展的眼光、科學的舉措、創新的手段,打造發展新引擎,培育發展新的增長點,不斷提升行業發展質量和效益。

時代精神是綿延不絕的文化血脈,是發展創新的興業之魂。讓我們以歷久彌新的女排精神為激勵,不斷夯實發展基礎,深化改革創新,努力實現煙草行業更高質量更高水平更可持續的發展。

感動中國人物心得體會 篇18

王婭生命之路雖行至終點,但她的奉獻精神卻仍在延伸。

受到王婭捐獻遺體的感召,很多人也加入到奉獻愛心的行列中。這幾天,不少市民致電市紅十字會人體器官捐獻管理中心,詢問辦理遺體捐獻、器官捐獻的流程、報名條件等相關事宜。該管理中心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自20xx年起,市紅十字會已連續8年在位於薊州區元寶山莊生命紀念公園的“奉獻”碑前舉行緬懷公祭活動。今年,“奉獻”碑將會鐫刻上一個新的名字——王婭。

王婭退休於國網天津電力檢修公司,她的感人事蹟在廣大職工中引起了熱烈的迴響。記者獲悉,公司將追授王婭“感動檢修”人物特別獎,並開展學習王婭精神的系列活動,以王婭事蹟為主題開設“道德講堂”,與甘肅興華青少年助學基金會共同開展“重走王婭捐資助學之路”活動,組織員工赴甘肅捐資助學,參與公益事業。

在王婭居住的西青區,王婭的事蹟將被創作成形式多樣的文藝作品,西青區還將開展“學習王婭精神,傳承榜樣力量”基層巡展等活動,組織全區幹部羣眾參與愛心公益活動,傳播人間大愛。

感動中國人物心得體會 篇19

“56年前,我是一名中學生,我唱學習雷鋒的歌曲,還在舞台上女扮男裝演雷鋒,更重要的是,從那時起, 56年中我一直都在努力盡自己所能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領獎之後,記者連線周秀芳時,她説。

對於再次進京領獎,周秀芳的感言一如既往:“我感謝所有默默在幫助那些貧困學子的好人們,我是代表你們在領獎。在‘義鄉鄞州’和‘厚德甬城’熱土上,千百年來助人為樂的優良傳統我們必須繼續發揚光大。”

對於雷鋒精神,周秀芳有着深刻的理解與生動的實踐:“雷鋒精神最令我感動的就是那‘雷鋒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車’,無論何時何地,在何種情況下,他都會伸出手去幫助別人,那種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精神,在當代也非常具有傳承的意義。”

20多年前,周秀芳每月工資只有80多元,她卻把一筆300元獎金捐給了結對的貧困學生。而在漫長的歲月裏,學生、鄰居有什麼事,她都會立刻去幫助他們。

就在25日下午,回家時,忽然下起了雨,周秀芳發現小區裏有好幾户晾曬着被子等衣物,立刻挨家挨户地去按門鈴,提醒他們下雨了。“按下門鈴,説的也就是一兩句話,鄰居們經提醒後,都表示感謝,學雷鋒,就應該從這樣的舉手之勞做起。”周秀芳説。

此次進京領獎,周秀芳表示,她對雷鋒精神又有了更深的體會:“信念的能量,大愛的胸懷,忘我的精神,進取的鋭氣,這是雷鋒精神的真實寫照,我希望今後能繼續和甬城好人、廣大志願者一起,幫助他人的同時,提升自己,完善自己。”

感動中國人物心得體會 篇20

百色市凌雲縣遭遇強降雨,持續暴雨引發山洪,黃文秀在抗洪救災途中不幸遇難。黃文秀從北京師範大學碩士畢業之後,回到家鄉百色支援建設,成為廣西百色樂業縣新化鎮百坭村的第一書記。

聽完黃文秀同志先進事蹟的報導,我心中久久不能平靜。現代社會發展的節奏太快,快到很多人已經忘記了自己的初心,甚至不知初心為何。科學家、建築師、軍人一個個為家為國且高尚神聖的職業一直是我們在孩童時代的理想,而隨著年紀的增長,思維以及認知的具化,理想漸漸成為考一所好大學、找一份好工作、經濟獨立、獨善其身.......所有生活的零碎,都不再能夠拼湊得起最初夢想的藍圖。也許是因為對這個世界的認知越來越淺薄,也許是因為認識到了自己的渺小,也許是對於人生的意義、人生的價值的認知超越不了“小我”。而黃文秀的事蹟,正是能夠讓我們在感動、感慨的同時,從這些情感碰撞中再去找到自己的初心,用榜樣的力量盪滌靈魂、砥礪初心、呼喚擔當。

每每學習榜樣的先進事蹟時,帶給我們的都是無數的震撼和感動,伴隨的也必定有犧牲和死亡,緬懷悼念後我們要擦乾眼淚,努力繼承烈士們無畏艱難險阻,流血犧牲,愛黨愛國愛人民的偉大遺志。

感動中國人物心得體會 篇21

每個人的兒時都會有一個夢—“軍人夢”,每個青年幹部都想成為一種人—“焦裕祿”,作為青年幹部,我也有過軍人夢,現在焦裕祿也是我的追求,那麼,如何才能真正地成為我們的榜樣,甚至讓自己成為其他幹部的榜樣,從張富清同志的身上可以找到答案。

一是忠誠於國家。張福清同志在部隊保家衞國,為了國家和人民浴血奮戰、視死如歸,為解放戰爭的勝利貢獻了巨大力量,他英勇無畏、衷心為國的精神是我們學習的榜樣,永不磨滅。作為新時代的青年幹部,我們要有張富清的忠誠,堅持政治站位,堅定“四個自信”,不做政治上的搖擺人、“兩面人”,忠誠於黨,忠誠於國家和人民,聽從黨和國家的號召,危險時刻不畏懼、不退縮,英勇向前,時刻準備為國家和人民犧牲一切。

二是忠誠於人民。到地方,張富清同志把為人民服務放在第一位,兢兢業業為人民造福,他是另一個真實的焦裕祿,是另一個真實的孔繁森,是人民的好公僕,國家的好乾部,是我們廣大幹部學習的榜樣。作為新時代的幹部,我們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堅持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培育“一枝一葉總關情”的“為民”情懷,不慕名利,一心為民,想羣眾所想,急羣眾所急,時刻把人民需要放在心頭,落在工作,切實擔負起人民羣眾脱貧致富的責任,做好新時代的張富清。

作為黨員幹部,網紅不是我們的榜樣,物質財富不是我們的追求,我們有自己該有的學習榜樣,那就是焦裕祿、張富清等人,做為新時代的幹部,做人就要做張富清。

感動中國人物心得體會 篇22

説到體育,大家的第一反應就是一些耳熟能詳的運動員,如蘇炳添,孫楊,張繼科……大家一定是某一位體育明星粉絲吧!我的偶像就是以速度著稱,號稱“亞洲飛人”的——蘇炳添。

蘇炳添,中國男子短跑運動員,中國國家田徑隊隊員,是中國田徑的主力軍。男子60米、100米亞洲紀錄保持者,號稱“亞洲飛人”。20__年2月6日,蘇炳添以6秒43奪得國際田聯世界室內巡迴賽男子60米冠軍,並刷新亞洲紀錄。

同學們,你們知道今天的兩大體育盛事嗎?想必大家都已經知道了,那就是20__年俄羅斯世界盃和雅加達亞運會。

蘇炳添在雅加達亞運會中有一張精彩絕倫的比賽——男子100米決賽。

比賽開始了,蘇炳添風馳電制,如箭離弦般地衝向終點。他拼盡全力,因為他知道,自已揹負着使命,有13億雙眼睛在盯着他,為了金牌,為了自己和國家的榮譽,衝啊!蘇炳添,你可以的,你是“亞洲飛人”。果然,蘇炳添以9秒92的成績,獲得了雅加達亞運會男子100米冠軍,並刷新了亞洲紀錄,他是我們國家的驕傲。

自從這場比賽之後,我更徹徹底底地迷上了蘇炳添,成了“蘇粉”。我愛“亞洲飛人”蘇炳添。

感動中國人物心得體會 篇23

他的故事遠不止一架飛機,他用一生的時間見證和書寫了航空救國、航空報國、航空強國。中科院.中國工程院兩院院士、空氣動力學家顧誦芬今天獲得了20__年國家最高科技獎。

顧誦芬和飛機的緣分始於青春。小時候去燕京大學工作的父親搬到了當時的北平。日軍轟炸中國29軍北平營地的記憶至今清晰——滿天壓得人睜不開眼睛的轟炸機從頭頂飛過,投下的炸彈看得一清二楚,玻璃窗被衝擊波震碎。那時,顧誦芬便立志要保衞中國的藍天,將來不再受外國侵略,早早地把航空報國的夢想埋在心裏。

國小畢業後,顧誦芬在上海南洋模範中學就讀。他一直對飛機模型感興趣,父親也從上海開明書店買了一批關於航模製作的書。夢想和興趣堅定了他的方向。高中畢業時,顧誦芬報考了浙江大學、清華大學和交通大學,都被錄取了。最後,他選擇上交通大學航空工程系。

大學四年打下了堅實的專業基礎,養成了嚴謹的科研習慣,學會了探究方法。大二時,顧誦芬修讀了航空工程系教授季文美先生開設的兩門基礎課。在課堂上,季先生只突出基本概念,聯繫工程實際,用實際問題引導學生探究、運算、尋找解決方案。這些訓練為顧誦芬將來成為工程師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一九四九年下半年,國防建設急需理工見長的大學生,不少優秀的交大學生投身於國家工業建設,顧誦芬也登上北上火車投身航空事業。當時新中國成立不久,中國使用的飛機幾乎都是在蘇聯專家的指導下製造的,只能原樣複製,對設計原理一無所知。那時顧誦芬已經意識到,模仿而不是自己設計,就等於命根子在人家手中,我們沒有任何主動權。

1956年,新中國第一個飛機設計室在瀋陽成立。首要任務是設計中國第一架自主設計的噴氣教練機殲1,顧誦芬擔任氣動組組長。沒有任何指導和參考文獻,經驗、技術和設備材料極其匱乏,但他展示了交通大學的技能,一點一點地解決了問題。

當時沒有複印機,就買了描繪紙,三角板,曲線板描繪,花了一個星期基本解決原理問題;後來醫務所廢針管的不鏽鋼細頭焊接在銅管上,然後用薄鐵皮做整流罩做風洞實驗...在這樣一個貧窮的環境下,經過兩年的發展,殲1首飛成功。

從那以後,他先後參與了殲教-1.初教-6.殲8和殲8ⅱ等機型的設計研發,並肩負起殲8和殲8ⅱ總設計師的重任,在那些特殊的歲月裏,顧誦芬和同事們克服了巨大的壓力,克服了無數的困難。殲8戰鬥機首飛,但在隨後的飛行試驗中振動強烈。為了找出問題,作為一名沒有經過特殊訓練的非專業人士,顧誦芬不顧危險和他人勸阻,三次乘坐殲教六,跟隨殲8飛行,直接跟隨試驗飛機觀察氣流。承受着常人難以想象的過載,他終於找到了問題的癥結,解決了殲8跨音速飛行抖震的問題。1985年7月,殲8全天候設計定型,同年10月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別獎。

1986年後,離開飛機設計崗位的顧誦芬將主要精力轉移到飛機主動控制技術的研究上,促進了國產大型飛機的發展。他努力推動新一代大型軍用運輸機運-20的建立。顧誦芬在參加運-20試飛評審時,實際上已經出現了直腸癌的症狀,身體極其虛弱。但在後來的手術住院期間,他還叮囑資料室給他送外文書刊,看到重要資料甚至翻譯好,供學生和年輕技術人員閲讀。

多年來,他仍然關心母校的發展。上海交通大學航空航天學院成立時,作為特班班主任,為首屆36名碩士生開設了第一課。他還擔任上海交通大學航天科技戰略專家委員會主任。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正式出版的《大型飛機出版工程》主編...此外,顧誦芬還積極參與思源校友年度捐贈項目,為校園建設和幫助學生慷慨解囊。

如今,這位風華正茂的航空英雄經常出現在辦公室或會議室。他仍然活躍在第一線,關心祖國航天事業的發展。

感動中國人物心得體會 篇24

北京時間20__年2月3日,中國女排 美女隊長惠若琪(小惠)正式宣告退役。原因還是心臟問題。

27歲的她,到現在為止已經有過兩次心臟手術經歷。記得第一手術後,躺在病房的他,看着窗外的飛鳥,內心難掩淒涼,以後恐怕無法再像以前一樣奔跑在賽場了。

“等你們打到前四名,我就回來了”,面對來看望、安慰她的教練和夥伴,她不露弱態。吹個牛,鼓舞別人,也鼓舞自己。

然而吹牛和勵志有一種不同,那就是前者主要的姿態是吹,而後者通常會有行動。手術效果、恢復訓練都很不錯,但是,心臟問題,在20__年即將出戰女排世界盃的前夕,再度爆發。

她哭着對郎平説,“追求夢想的道路可能要到此為止了” 。郎平説,別放棄希望,一定要爭取,我們需要你。

希望,爭取,需要,温暖強大了那顆受傷的心。惠若琪第二次要進入手術室之前,還面帶微笑安慰着其他人。

等到看到隊友奪得女排世界盃冠軍的時候,她心裏有喜悦也有失落。正如20__年的她,心裏有忐忑也有感動。兩次手術讓她自己都覺得有些邊緣,感動的是教練和夥伴仍然信任她。

等到20__的巴西奧運會賽場,女排打的很不順利,在小組賽以0:3不敵塞爾維亞,1:3不敵美國形成逆風局,而任由這個勢態發展下去,真的要洗洗睡睡了。遠在巴西客場作戰,光是賽場周圍密密麻麻的吶喊聲,就能讓逆風的形式兇險一倍!

女排開會時,惠若琪跟大家説,如果大家還不提起精神用盡全力去拼,明天那場比賽可能就是我們最後一次能給彼此保護了。

第二天的賽場,“最後一次”,“彼此”,“保護”,“在一起”,這些字眼兒展現出了神奇的魔力,大家的狀態跟之前不一樣了。不僅是場上的,場下的隊員也是如此。接受採訪的袁心玥説,她們想憑自己的一己之力對抗整個賽場觀眾席上的,巴西兩萬人。她們當時大聲助威的時候,在旁邊擦地都以白眼迴應,意思是你們能不能不喊了。

正是在這種互相激勵的狀態下,我們認為,那個被稱為女排精神的東西,被喚醒了。“勵人”所理解的女排精神是,不到最後一刻決不放棄,只要有一線希望,就拼盡全力!有了這種精神,什麼事做不好?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jingxuan/grn69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