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心得體會精選 >

師愛心得體會(通用7篇)

師愛心得體會(通用7篇)

師愛心得體會 篇1

《師愛的智慧》深深地吸引我一口氣把內容看我,並且邊看邊做筆記40多歲的老師了,也是深受“蠟炬成灰淚始幹”的奉獻精神影響過一代人,20年前是帶着一顆愛心走上教育工作崗位的,教書育人的神聖使命感讓我不敢倦怠。尤其是對學困生付出的更多,常常是課上講過課下講,放學後還要單獨補,總覺得不讓每個孩子掉隊就是愛孩子,愛班級。雖然成績上去了,但是孩子們見了我繞着走,對我的付出一點都不領情,似乎還充滿了敵意。

師愛心得體會(通用7篇)

當時覺得孩子小,長大了走上工作崗位,懂得知識的重要性了就會想起我這個國小教師的好。一天天,一年年的這樣的教育教學工作讓我感覺學生一批不如一批,越來越不聽話,越來越不好管,我因此感到了倦怠。雖然也曾經反思過自己,但是總找不到倦怠的真正原因,總是把原因放在學生和家長方面。直到學習了《師愛的智慧》這門課,讀到最後我才真正的明白了:我對學生的愛是強制性的,沒有考慮到學生身心需求,為了成績,沒有考慮到學生的發展不均衡是必然存在的。我的愛沒有使學生感到快樂,反而是壓力,他們每天在這種愛的壓力下學習、生活,進而把這種消極的愛的壓力轉移到家長那裏,家長也會對自己的孩子失去信心,影響到家庭的和諧與快樂。

教師付出的是快樂,收穫的就是快樂;教師付出的積極的情感,收穫的就是積極的情感;教師能從學生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學生就會在處理事情的時候來換位思考問題。

“教師要善於把平凡的教學轉化為精彩,把煩惱的事物轉化為快樂。這樣教師在施愛的過程中,也會感到巨大的快樂與滿足”。師愛的智慧》像一根火柴,重新燃起了我內心尚未泯滅的對教育事業的熱愛。我相信自己會用智慧施愛。

本人通過聆聽專家《師愛的智慧》的講座,課程中“師愛是無私的愛,是智慧的愛”這一觀點。深深的觸動了我。

作為教師,我們無疑是深愛着自己的學生的。然而,很多的時候,我們總是在抱怨,我們那樣的辛苦那樣的勞累那樣的甘於清貧那樣的不計名利,而學生們面對我們的良苦用心卻似乎總是無動於衷。其實,這一切的尷尬都只因我們對學生的愛過於武斷、包辦與專制。對學生,愛是立場,愛的智慧則是境界。

大家都知道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經説過: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這是對教師最好的形容。既然做了教師就要熱愛這個行業,並願意為教師這個職業奉獻終身。我們只有“想”做好,才“能”做好。沒有對職業的愛,就更談不上對學生的愛。母愛般的引導,全力付出,不圖回報,全心全意,是每個孩子迫切的需要。在我們班裏一些經常發生的小事令人深思。放學了,孩子的家長種種原因遲到沒來接孩子,我每次都把孩子叫在身邊,放下課堂上的嚴肅,悉心的交談,與他們一起等。

師愛心得體會 篇2

通過學習《師愛的智慧》一課的學習,不管是聽專家講座還是看書學習,其實我們好多老師往往都有一個同感,別人做過的,我們未必沒有做過,但是別人為什麼比我們成功?其實原因很簡單,別人堅持下來了,而我們自己常常不能,所以説,將簡單的事每天認真做到就是不簡單,將公認容易的事每天認真做好就是不容易,所以我們除了學習別人的經驗,還要堅持不懈,因為持之以恆其實就是最大的成功。孩子在成長中犯錯是難免的,如何正確地面對犯錯誤的孩子?正確的態度是包容,具體的做法是提醒。著名教育專家鄭潔也曾説過“如果孩子一生中犯一百個錯誤,我寧願讓孩子在學校犯下九十九個錯誤。”可見,老師包容學生,就要允許學生犯錯誤,包容學生的錯誤,並找準時機,幫助學生改正錯誤。要記住:老師手中的兩大武器一是寬容,二是等待。

我認為常給孩子微笑,讓孩子感知愛,微笑能給學生帶來親切感。燦爛的笑容,可以贏得學生的愛戴,給學生心裏留下持久的影響。當我們想激發學生的鬥志,當我們想與學生進行情感交流,不妨輕輕一展笑容,就勝過千言萬語,在教育學生時,千萬不要吝嗇你的微笑。聯繫平時的工作實際,工作時一定要講究方式方法,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時刻把學生當小助手,一切與學生有關的事都和他們商量,儘量採納他們合理的建議;與他們共處時,時刻注意自己的表情和説話的語氣,多一些笑容,多一些表揚,多一些鼓勵。多給孩子理解,建立良好師生關係。當代學生尤其渴望理解,只有真正理解被愛者的困難,願望與要求,對學生的教育才能更加有效。

對一些我們所認為的“屢教不改”的學生。我們可能更適合去採取冷處理的方式,一如既往的關心他,要求他,給他緩衝的時間以反思自己的言行。同時,與其家長交換對這位學生的意見和看法,以引起家長的重視,促使其深刻地反思自己的言行及對子女的負面影響,分析孩子思想形成的諸種因素,共同制定幫助、解決的措施,並及時和孩子進行交流,達到思想、情感上的一致。在處理學生的錯誤時,一定要使自己心靜下來,一定不能急躁,更不要打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師愛心得體會 篇3

關於“師愛”的話題很多,經典論述也很多,人們不厭其煩地談論着“愛”,“愛”成了教師工作中的永恆主題。

其實,對於教師而言,愛不是目的,只是手段。教師只有以責任為支點,通過愛的槓桿將文化信息傳遞給學生,去撬動學生進步的車輪,促進學生健康成長,這才是目的。而槓桿的撬動是需要智慧的,師愛的智慧在於如何去愛,如何把握愛。

一、愛生如人

愛生如人即像愛人一樣愛學生。把學生當人看,而不是“盛裝知識的容器”,不是“為某一特定社會作好準備”更不是“自己晉職升遷的台階”。學生就是他自己,有自身獨特的生命內涵和成長過程,是一個值得敬畏的獨特生命個體。基於這一認識,我們需要秉持教育就是“生長”的理念,教師承載“園丁”的職能。“生長”是一種自在自發的過程,強調的是人的自然性。為此,教育必須遵循兒童的自然生長秩序,為兒童發展其固有的本性提供自由的環境;作為“園丁”的教師,則應視學生為獨立的、有尊嚴的人,尊重他們的人格和差異,“因材施教”,並以愛為槓桿,把人類社會生活、交往的基本規範傳遞給學生,使他們更好地適應和融入人類生活,“學會做人”!

二、愛生如生

愛生如生即像愛學生一樣愛學生。學生是未成年人,教育不要“凌節而施”,不要“埋怨學生的無知”,更不要抱怨“學生的犯錯”。因為“未完成性”和“不確定性”是未成年人最大的特質。基於這一認識,我們需要秉持教育就是“發展”的理念,教師承載“先知先覺”的功能。“發展”注重學生主動性的激活和內在潛力的挖掘,強調未來願景的可控性。知識的無限性和人類時間尤其是學生學習時間的有限性,要求我們教育在遵循人的身心發展規律的前提下,建構終身教育體制,創建學習型社會,樹立終生學習理念。作為“先知先覺”的教師,則應深刻理解自身承載的社會責任,視學生的“無知”為自然,正確理解“犯錯也是學生成長的一種方式”,以愛為槓桿,把知識的積累及智能的開發對個人發展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性傳遞給學生,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和技巧,尤其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使學生“學會學習”!

三、愛生如子

愛生如子即像愛自己的孩子一樣愛學生。把學生當自己的孩子,我們的工作便不再是“飯碗”,不再是“事業”,而是“良心工程”。基於這一認識,我們需要秉持教育就是“培養”的理念,教師承載“父輩”的功能。“培養”的教育是父母對孩子的細心“呵護”,辛勤“養育”,全身心的投入;作為“父輩”的教師,此時的愛既有慈祥也有嚴厲,有嬌寵更有期待,著名作家魏巍筆下的教師就是如此。我們要重點培養學生的獨立意識、自立和自理能力。“生存”是普天之下所有父母對孩子的第一企望,每一位家長把孩子送到學校,他們首先關心的決不是孩子的學習,而是健康。因此,我們決不要以“學習”為藉口去傷害孩子的“健康”,因為,那不是孩子和家長所要的,更不是社會所希望的。教師要以愛為槓桿,嚴慈相濟,精心呵護,把生活的技能和常識傳遞給學生,使他們“學會生存”。

四、愛生如友

愛生如友即像愛朋友一樣愛學生。把學生當朋友,就不要處處時時“師道尊嚴”,不要“規訓”學生,更不要“命令”。基於這一認識,我們需要秉持教育就是“合作”的理念,教師承載“夥伴”的功能。“合作”要求教育奉行民主管理、公平競爭。作為“合作伙伴”的教師,要通過民主協商來管理班級,要和學生建立深厚的友誼;要讓學生認識自然的多樣性和相互依存性,理解人與自然共生共存的天理;要教會學生正確認識自己,瞭解他人,樹立人人平等的價值觀;懂得集體的生存價值,合作共贏的重要性。學生要學會肯定別人、尊重別人、欣賞別人;學會正確的自我調節,找到自己在集體中的位置和角色。教師要以愛為槓桿,把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愛、相互幫助、相互體諒、相互支持的合作精神傳遞給學生,使他們“學會共處”。

五、愛生如己

愛生如己像愛自己一樣愛學生。把他人當自己,就是要設身處地地為他人着想,心理學上叫“換位思考”,其妙處自不待言。把學生當自己,我們就會理解學生的“自利性”,尊重成長中的個人意願與主觀能動性。

基於這一認識,我們需要秉持教育就是“生成”的理念,教師則承載“重要他人”的功能。“生成”表示兒童的成長是作為主體的人與對象性客體相互作用的結果,相信人成長過程中的偶然性和隨機性。“生成”教育要求激發學生自身的成長需求,主動發展;要教會學生在紛繁複雜的世界裏學會選擇,選擇他們自己的生活,選擇他們自己的道路,選擇他們自己的事業。作為“重要他人”的教師,要愛崗敬業,以身示範,把創業精神和創業技能傳遞給學生,使他們“學會做事”!

師愛的內涵如此豐富,意義如此深遠,唯有用智慧將這份愛編碼,用精密的訊號,通過暢通的渠道,才能讓學生用心去正確解讀。沒有智慧的愛會演化成一種蒼白的愛,沒有智慧的愛,在傳遞的過程中會被曲解,導致溺愛甚至錯愛,智慧的愛則是深沉的愛,是博愛、大愛,教師惟有用智慧去撬動愛的槓桿,才能真正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大愛無言,卻深沉凝重,它要用責任和精神作依託;大愛無聲,卻馨香遠播,它需用汗水與淚水來澆灌;大愛無形,卻有跡可循,它要用理論與實踐作支撐。智慧的師愛永遠是教育廣深的根基,有了這樣的根基,攀登起來才會身輕步健,才會凌絕頂而覽眾山。

師愛心得體會 篇4

我們知道學生都有一個共同特徵,那就是“向師性”,尤其是國小生,對老師會有一種特殊的依賴。這時,孩子就會要求老師像父母那樣關心照顧他們,體貼愛護他們。他們的一舉一動,都渴望能夠得到老師的讚許和肯定。而老師的一言一行,就算是你關注的一瞥、信任的點點頭,在孩子眼裏都是一種鼓勵,都是一種愛,會讓孩子產生温暖的幸福感。這就要求教師要用自己的真誠,熱情來對待他的每一位學生。

“親其師,而信其道”而“學其理”。這個道理相信大家也都知道,一個學生對一個老師的感情直接影響着這名學生對老師所任教的這門學科是否感興趣。喜歡這位老師就喜歡他的課,積極回答他所提出的問題,認識完成他佈置的作業,努力提高這門學科的成績。那麼究竟學生喜歡怎樣的老師呢?我想學生的答案一定是,他喜歡愛他的老師。

既然師愛對學生有着那麼深遠的影響,那麼怎樣把我們的愛傳遞給學生呢?怎麼做才能讓學生真真切切的感受到老師的愛呢?這就是“施愛”的智慧。

俗話説:“知之深,愛之切。”只有真正地瞭解學生,才能更好的熱愛學生。瞭解學生不僅僅是要了解他們的思想品德、文明行為、志向、智力、能力、性格、興趣、特長、身體等等情況,更要了解他們的精神狀態,體會他們的思想和內心感受,觸動他們的心靈。如果不能夠方方面面深入地瞭解,那麼就無法走入學生的內心世界,也就不能按照學生內心世界的特點去找到合適的教育途徑、教育方法,那也就沒有盡到教師的責任,也就不是對學生真正的愛了。

只要你有心,其實“瞭解學生,信任學生,真誠地對待學生”並不難做到。現在很多老師都認為自己做到了對學生的愛,但是是不是面向了每一個學生呢?

教師的愛不是偏愛,要無選擇的、公正地、無例外地愛每一個學生。教師要善於控制自己的情感,不能對優秀的學生偏愛,對後進的學生另眼相待。教師對優秀生要嚴格要求,對後進生則要給予更多的關懷。所以説,“平等關愛學生”是施愛的重要原則。

師愛的智慧當然並不僅僅只有了解、信任、真誠,公平這幾點,值得我們研究的內容還有很多很多,相信大家都在不斷地努力之中。

師愛心得體會 篇5

毛毛細雨點滴入土,最能滋潤幼嫩的禾苗茁壯成長;人微體察,循循善誘,最能誘導純樸的學生積極向上。用粗暴的態度斥責學生的不文明行為非但不能達到預期的目的,反而給學生作了一次不文明的示範。要鼓勵同學們用自己的腳去踏出一條新路子,要自己動腦筋去巡探知識的海洋。怎樣才能全面培養他們?我的感受是,愛的力量無窮。

法國教育家盧梭説過:“凡是教師缺乏愛的地方,無論品格還是智慧,都不能充分自由地發展,只有真心實意地愛學生,才能精雕細刻地塑造他們的靈魂”。我記得有一學期,我讓同學們練書法,一名同學新買的字貼第二天卻不翼而飛,這不能不懷疑自班同學,我讓丟字貼的同學在課堂上説了字貼的顏色、價格,什麼時間在什麼地方買的,如誰見後還給她本人或交給老師,等一兩天沒信息,第三天我上文具店買了一本同樣的字貼,在課堂上當着同學的面,讓丟字貼的同學認領,她拿到字貼高興地説:“謝謝老師、謝謝同學”。就在此時我發現一名女生(她的同桌)低頭不語,事隔三天她的同桌給寄來一封信,信中説到:“老師,今天晚上我插上卧室的門在給您寫信,老師您真偉大!

幾天來,我總躲着同學走,吃不下飯,睡不好覺,上課什麼也聽不進去。等着您破案後的嚴厲批評,我真後悔不該拿同學的字貼,沒想到您的做法出乎我的意料,你在上週五上語文課的時候,把字貼還給了a,頓時我心潮翻滾,坐立不安,淚水在眼眶裏打轉,因為字貼在我書包裏,你卻説找到了,當時我眼含眼水不敢抬頭,好象全班同學都在用眼睛注視着我,我想您一定用自己的錢為她買了一本,我的心情不能平靜。您的做法保護了我的聲譽,我真不知説什麼好,現在我把買字貼的錢和這封信一併寄去,謝謝您——我尊敬的老師!”我收到信後找到這同學説:“老師瞭解你,知道你家裏困難,錢還給你,望你好好學習”。這位同學拿住錢,咬着嘴脣,流着眼淚,望着我……可見,良性刺激充滿情感、激勵與期待。

興趣乃學習之本,學生只有對某種事物感興趣才能有效調動其內在的動力,教師在教育過程中,所擁有的最崇高的價值就是“師愛”。有了師愛,校園內就會充滿生機、祥各與歡樂,學生如沐春風、如浴雨露。老師安於其位,敬於其業,融洽的師生關係,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毅力,增強了學生對喜歡、愛戴崇拜的教師所教學科的極大熱情,還能使教師的要求較好地得到落實,教育亦易取得較好的效果。所以,強化師愛的作用,可以預防也能較好地克服學習疲勞。我有一段親身體會,記得我上中學的時候,偶爾作文寫得不錯,沒想到老師在評語中寫了一段鼓勵的話,還把它當作範文讀給全年級所有班給的同學聽,我感到欣慰,從那時起,我真覺得自己挺會寫作文的,那個作文本,我一直保存到了現在,可見,學生從老師的鼓勵中得到的力量是遠遠超出人們想象的。

學生對所學學科的興趣、愛好及刻苦認真的態度,常常受老師的影響和啟發,教師優良的工作作風,高尚的職業道德,嚴謹的治學態度,高超的教學藝術以及對學生的關懷和期望,使學生產生尊重敬佩感,同時也會產生某種追隨感,在教學中所產生的魅力,甚至可以改變學生的道路,鼓舞其一生。

師愛心得體會 篇6

全員培訓是對教師職業道德的一次集訓,是教師心靈的一次洗禮,是思想素質和教學能力的又一次充電,全員培訓,既是教師的收心會,也是新學期的一次動員會。

全員培訓的必修課第一篇就是《師德與師愛》,蘇小平教授從張麗莉三篇演講到兩篇作文題,以及諸多和學生互動的情景,反映出張麗莉之所以能捨身救學生,不是偶然。是具有高尚師德和偉大師愛的具體體現。聽後感觸很深。

記得剛剛走上講台的時候,常常回憶起自己上國小時的情景,那時自己會因為喜歡一位老師而喜歡一門功課,同樣,也曾因討厭一位老師而討厭那門課的學習。我想一個被學生喜歡的教師,其教育效果總是超出一般的教師。本次師德學習體會最深的體會就是教育是愛的共鳴,是心與心的呼應,教師只有用愛去關心學生,才能教育好學生,才能使教育發揮最大限度的作用。

師德是師愛的靈魂。教師對學生的愛,是師德的核心。在一定程度上,熱愛學生就是熱愛教育事業,熱愛學生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讓學生體會到教師的愛就更困難了,教師對學生的愛是神聖的。這種愛是教師教育學生的感情基礎,學生一旦體會到這種感情,就會“親其師”,從而就“信其道”,也正是在這個過程中,教育實現了其根本的功能。 有的人認為自己的任務只是“授業”,這是很片面的。殊不知傳道、授業、解惑是密切聯繫,同步實施的任務。教書育人是黨和人民賦予教師的光榮職責,要完成這個光榮而神聖的重任,必須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質和崇高的精神境界。這應視為教師修養的首要問題。正人先正己,教育者必先受教育。可見,為人師表必先修養鍛鍊自己的品德,才能夠成為學生的表率。用自己崇高的理想,堅定的信念,高尚的情操,模範的行為潛移默化地去感染學生、陶冶學生,使學生有純正的心靈。

“昨天的孩子,課本是他們的世界;今天的孩子,世界是他們的課本”,身處課改大潮中的一名普通教師,該以什麼樣的態度來面對今天的教育?我想,我應該快樂地迎接每一天,以正確的態度面對自己的事業,面對自己的工作,面對自己的學生,全身心去研究課程、教材、學生、教法等,讓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得以提升,做到德才兼備,讓每一課的知識變得如此生動有趣,並培養學生的能力。抓住“課改”帶來的發展機遇,樹立較強的科研意識,走進新課程,刻苦鑽研課堂教學藝術,爭做善於吸收的學習型教師,善於研究的反思型教師,敢於探索的創新型教師。

總而言之,通過師德學習,我認識到加強師德修養對自己教育教學工作的推動作用。我相信自己在今後的教育生涯中一定會不斷提高對教師道德的再認識,規範自己的行為,隨着時代的前進,不斷地更新自我,以身作則,率先垂範,真正做到寓德於教,為人師表。

師愛心得體會 篇7

通過這次培訓和自己在教學中的親身體會,從事教學工作的我覺得作為一名現代教師,師德與師愛是一切工作的根本,在教學工作中尤為重要。教師愛崗敬業,必須通過熱愛學生來體現;教師職業道德規範中其他方面的要求也必須圍繞着更好地為學生服務來展開。 學生不僅從教師那裏得到知識和營養,而且獲得了愛護與支持,有這種愛護和支持,儘管學習是一種艱辛的、必須復出大量體力和腦力的勞動,學生也會全力以赴的去學習。“愛是教育的基礎”,這種愛是神聖的。這種愛是教師教育學生的感情基礎,學生一旦體會到這種感情,就會“親其師”,從而“信其道”,也正是在這個過程中,教育實現了其根本的功能。

那麼我們如何去體現這種更好的師愛呢?

首先關心學生,瞭解學生。我們要關心瞭解學生不僅要從學習生活中關心,更重要的是需要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況,從學生的心理特性入手,來更好的關心愛護學生。

作為教師就需要熱愛學生,不能嫌棄和歧視,而要以我們的師愛,給他們以真誠的愛,引導他們上進。要善於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合理的給予表揚,讓他們對自己充滿信心,對學習充滿信心,對未來充滿信心。

其次,尊重學生,信任學生。現在的學生,對人對事都有獨到的見解,而且個性極強,自尊心極強。他們不容許傷害他們的自尊心,不管是老師還是家長,基於此,對學生的教育應該注意適當的方法。

第一,平等友好的對待學生。教師在教育過程中應以朋友式的態度平等的對待學生,不能自視高人一等,粗暴的對待學生。特別是高職學生,他們有自卑心理同時又有很強的自尊心,簡單粗暴的對待學生會深深傷害到他們的自尊,並且使他們更加自卑。教師只有全身心平等友好的接近他們,才能幫他們克服缺點,引導他們走向成熟。

第二,理解和信任學生。教師與學生在年齡、社會閲歷、知識水平方面都存在着差別。教師只有善於理解和信任學生,才能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在學生遇到困難、挫折時,教師應給予同情、理解和幫助,絕不能採取冷漠和教條的態度。要信任學生,對學生沒有根據地無端懷疑,是不尊重學生的表現。你要把學生塑造成什麼樣的人,首先要相信他能成為什麼樣的人。在教育工作中,教師對學生的信任,是對學生上進的一種暗示和激勵。

有人説得好:“沒有不會學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尊重學生就是最好的教育手段,一個懂得尊重學生的老師,才是一個合格的老師。

第三,嚴格要求學生。愛而不嚴不是真正的愛,嚴格要求也是師愛的另一種表現。高職學生由於基礎較差,學習方法等原因導致學習效果不佳,但是不能由於他們的這種原因就對他們不嚴格要求,而放任自流。對學生要“執教以嚴”,才能“嚴師出高徒”。嚴格要求學生,就是要求教師要按照現行教學方針和教學大綱的要求,嚴格訓練和教導每個學生。教師對學生的嚴格要求,體現在日常細小的教育和教育工作中,批改作業、課內外輔導和實習實訓等,都要注意對學生進行嚴格的訓練和教導,使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和作風。此外嚴格要求學生,還要教師掌握合理、適度的分寸,做到嚴慈相濟、嚴中見愛。

最後,要公平對待學生。教師應公平地、全面地關心和愛護每個學生。不論外貌,性格或性格差異,也不論學生優劣,教師都應一視同仁,不偏愛,不歧視。

縱觀上述所言,教師應當有高尚的職業道德、精深的專業知識、廣博的綜合知識和嫻熟的教育技能,要以關懷、親切的態度與學生溝通,教師應當走進學生的心靈。作為教師,都願意與有道德的人接近和交往,當然也願意接近有道德的學生。作為學生, 也都願意與有道德的人接近和交往,當然也願意接近愛他們的教師。所以,要做一個讓教師和同學都願意接近的學生,或者要做一個讓教師和學生都願意接近的教師。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jingxuan/dw0ld6.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