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心得體會精選 >

觀省數學評優課的點滴體會

觀省數學評優課的點滴體會

11月9日~10日,風和日麗。我和武進區其他13位老師一行來到淮安,觀摩了全省國小數學評優課比賽。三天的觀摩學習,緊湊而充實。回想起XX年的淮安之行,這次收穫更多的是思想的洗禮,心靈的啟迪。讓我飽嘗了一次好吃又營養的“精神大餐”,真是感慨良多。

觀省數學評優課的點滴體會

課前交流:猶如一劑強心針

這次學習,我留心了比賽選手的課前交流。一直以來,我們借班上課,特別注意去備好教學預案,甚至把課上出現的種種可能都設計的非常周密,可以説把百分百的精力和注意力都集中在了課堂,但教學效果有時候還總是與自己的期望有差距。是什麼原因呢?由這次優課評比觀摩活動我悟出了一個道理-一堂成功的課,離不開成功的課前交流。良好的課堂氣氛可以成為啟迪智慧的鑰匙,這次上課的幾位老師都深諳此道,他們的課前談話,是那麼的親切,那麼的自然,而且談話的內容又和授課內容息息相關,或埋下伏筆,或設置懸念,或緩解氣氛……,由此可以看出,課前談話交流十分重要,這短短几分鐘,不僅是教師教學機智的體現,還是教師知識儲備和人格魅力的展現,這樣的交流猶如一劑強心針,浸潤了學生的心田。回顧所聽的13節課,大致可分以下幾類:

一、介紹型

13位選手中有四位老師採用這種方式,也就是先做自我介紹,然後讓學生圍繞老師談談他們感興趣的話題,再讓學生作自我介紹,從一連串的交流中撫平孩子的心態,指導學生如何使用話筒。其實,與人交往的“第一印象”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在初次見面時,成功的把自己介紹給學生,使學生能夠接納自己,才是成功上好一節課的前提。與教師有關的信息是學生最感興趣的話題,不管是老師的姓名,還是教師的形象,他們都有強烈的好奇心。如果學生一旦對老師產生“好感”,而被老師的獨特魅力所吸引的話,那麼老師接下來的教學自然會水到渠成。

二、激勵型

沭陽的一位選手選擇交流方式很特別,他向學生這樣介紹:今天有很多攝像機給我們錄像,真像在拍電影,在這部電影裏,你準備當什麼角色呢?學生異口同聲説主角,老師故意質疑道:那我呢?學生回擊説:配角,師:那想要做好主角該怎麼做呢?生:……師:好!那我就做個最佳男配角吧!全場大笑,僵硬的氣氛得以緩解。

這位老師創造了一個每人都希望自己是勇敢的人的教學情境。一句表揚,一句激勵,寥寥數語,學生的情緒一下子被感染,從而激發了學生的自豪感和上進心。就這樣,形成了一個平等、和諧、輕鬆、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這也為課的開始奠定了基調。

三、交待型

所謂交待也就是向學生説清楚課堂的要求。一位選手因為課堂上他要採取四人圍坐一起小組合作的教學方式,在課前他這樣交待:

師:往下看,發現什麼?(人可真多啊!)這麼多的老師來聽課,我們該怎麼辦?

生;回答時聲音要響亮。

師:對,聲音響亮;但現在只有2個話筒,怎麼辦?

生:誰説話時,把話筒傳過去。

接着交待:①上課要小組合作的時候,分4人一小組,並徵求大家這樣是否可行;(是)

②小組要有組長、記錄員等,你們有嗎?(有)

③還要每小組有兩塊橡皮、一把直尺、兩支筆都有嗎?(有)

④並讓學生用半分鐘的時間商量每人在小組裏該做什麼。(學生商量)

這位老師在課前不厭其煩的交待了上課時每人該做些什麼以及注意點,特別是要學生用“半分鐘的時間商量每人在小組裏該做什麼”更是值得我們學習。這樣的交待,一方面保證保證上課順利、流暢的進行下去的;另一方面,也使得學生知道在上課時自己該做什麼有了一個明確的方向,從而增強了課堂教學效果。

四、遊戲型

愛玩遊戲是孩子們的天性,每個國小生都喜歡做遊戲的。所以在課前採用遊戲調和氣氛也是一種不錯的選擇,不過遊戲的內容一定要適度、要精心挑選,否則會讓孩子過於興奮,當鈴聲響起時無法進入上課狀態。本次比賽的選手,他們選擇的遊戲都與本課的知識有關,這樣,既能通過它來調節課堂氣氛,消除緊張情緒,增進師生的友誼。同時它也能為新知打下伏筆,在教學時還能起到回顧的作用。

縱觀以上師生交流的幾種方式,可謂是各師各法,各有不同,但相同的是老師都在給學生創造説的機會。讓他們習慣在大場合下表達、用話筒敢説話,這樣課堂上學生才不會怯場,教學過程才能進行得更順利。

巧妙的設計:好似一線穿珠

能登上省級比賽的舞台,各個都是教學精英,每節課的教學預案設計都是無可挑剔的。其中,通師二附的吳鼕鼕老師演繹的《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一課,在如何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方面,很值得我們大家學習。

1.重視動手操作

在傳統的長方體教學中,一般會讓學生直接觀察長方體物體,從而認識長方體的各種特徵,但這樣的認識對於學生來講,留給他的是一個長方體的物體,而不是一個幾何形體。讓我們看看吳老師的課堂,他是先從認識長方體的“零部件”開始的:通過一個雖然簡單但卻是學生感興趣的“切土豆”這樣一個活動,學生自主、自然地認識了平滑的“面”、兩個面相交形成的“稜”、三條稜相交形成的“頂點”。我想,有了這樣一個真切的體驗,長方體的面、稜、頂點這幾要素會深深地印在學生的腦海中,而且一定不是三個孤零零的元素,而是一個動態形成的過程:説到稜就不僅僅是一條邊,而是兩個面相交後出現的,説到頂點就不僅僅是一個點,而是三條稜支撐而成的,這樣的認識多深刻,它對於學生在後面形成長方體的空間認識奠定了一個非常好的基礎。接下去的課堂還有一幕:在認識長方體稜的特點時,吳老師不是讓學生先簡簡單單觀察一個長方體物體,然後引着學生去找稜的特點,他是創設了一個小組活動:選擇合適的小棒去搭建一個長方體框架。學生通過動手操作,發現相對的四條稜所用的小棒根數是一樣的,很自然地體會到了相對的稜長度相等這個特點,這樣的體驗留給學生的就是一個清晰的表象,而不僅僅是記住了這樣一個結論。

2.重視表象積累

學生形成的空間觀念應該是“整體的、深刻的、概括的”,即一旦需要提取這一觀念就應該是鮮明的形象,而且是總體的簡約的出現。《數學課程標準》也指出“能從較複雜的圖形中分解出基本的圖形,由幾何圖形想象出實物的形狀”,分解圖形、想象實物就要學生具有豐富的想象能力,這些想象既有助於學生空間觀念的建立,又有助於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所以,在積累了許多長方體的表象特徵後,吳老師並不是簡單地運用這些特徵進行相關的計算練習,而是安排了幾個有意思的小活動:1.逐次擦去稜,想象長方體,直至留下三要素:長寬高;2.根據長寬高想象長方體的6個面,選擇合適的長方形配面,領悟面的特徵;3.根據已知的長、寬、高,想象這是一個什麼物體;4.根據一些數據猜想生活中的物體。我想,在經歷了這幾次空間想象之後,長方體最終在學生腦海中形成的一定是一個既清晰又簡約的形象。

3.重視聯繫生活

空間感的形成源於學生的生活經驗,學生的空間知識來自豐富的現實原型,與現實生活關係非常密切。學生的生活實際是理解和發展空間觀念的寶貴資源。培養空間觀念要將視野拓寬到生活空間,充分利用學生生活中的事物,引導學生探索圖形的特徵,豐富空間與圖形的經驗。吳鼕鼕老師的《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一課設計了這樣一個練習:

1、一個物體的長、寬、高分別是10米、2.5米、3米,這個物體是( ) a教室 b公共汽車 c家用冰箱

2、一 個物體的長、寬、高分別是6釐米、6釐米、6釐米,這個物體是( ) a魔方 b數學書 c文具盒

3、一個物體的長、寬、高分別是24釐米,17釐米和2釐米這個物體是( ) a魔方 b數學書 c文具盒

4、一個物體的長、寬、高分別是24釐米,17釐米和0.1毫米這個物體是( )?

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表象是對感知過的事物不在面前,而在頭腦中再現出來的形象,吳老師在這裏將長方體與正方體的認識與我們的生活實際緊密結合起來,用生活經驗支撐對數學概念的理解,這一處理真是令人叫絕。細細品味吳老師的課,好似春雨“潤物細無聲”,細膩、自然,又如一壺好茶,濃醇獨特,意趣盎然。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jingxuan/dgpq4l.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