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心得體會精選 >

課改心得體會(4篇)

課改心得體會(4篇)

本文目錄2019課改心得體會語文新課改心得體會新課改英語心得體會新課改培訓學習心得體會

11月19日,我們xx區100多位老師在教育中心郭主任的帶領下,赴山西xx,學習xx課改經驗,同時聽了候城中學教導主任和xx教研室主任張xx的課改講座,體會很深。

課改心得體會(4篇)

20日,兵分兩路,我們國小組去的是xx實驗國小。走進校園,給人的感覺是書香味極弄,校園散發着書香氣息,校園到處是激勵學生的板報,校園文化做得很好。我聽了兩節數學課,上課教師和學生的互動,小組交流,展示點播猶如輕車熟路,最讓我吃驚的是幾千人的學校,大課間學生井然有序,做操也個個精神煥發。課改,改的不僅僅是課堂,讓學生的各方面都有了意想不到的變化。20日下午聽了xx中學教導主任的講座,21日,聽了張主任的講座。對我印象深刻的是張主任的講座,《深化課改突破瓶頸,構建優質素養課堂》,強調的是素養,重點是突破。八個瓶頸,張主任的突破瓶頸的方法,個個精彩,使人浮想聯翩。本次張主任的講座早些時候就有所接觸,當時感覺挺新奇、也挺茫然;時隔很長一段時間,再次去聆聽,讓我意外的是竟有如此不同的感受,多年工作積澱已讓我能以更加成熟的心態和理性的思維去審視課改。

為什麼要課改?張主任分析的是那麼真實、那麼邏輯。切身體會,因為我們就是被“滿堂灌” 的教育模式毒害的一代,能力、口才、思維被曾經的“滿堂灌”套上了枷鎖,以至於大把大把的畢業生畢業後找不到工作、融入不到社會。作為“受害者”、作為教師為了不讓下代孩子重蹈覆轍,我們應該有責任和使命去改變當前的教育現狀。這將成為我課改之路的最大動力,相信認識到這一點我將會更加主動地去面對未來的工作。

幾年的校本課改,讓我已不再迷茫。上一年學習太古課改,小組建設和小組評價初見成效,但是還不夠完善,張主任突破八個瓶頸,給我找到了方法,因此本學年仍需紮實;而教師的講、學生的學這些“軟件”要怎樣開發才更高效、更科學,這將是一個更大的挑戰。

學的經驗,對於我們學生人數不多的學校來説,我們將着重從兩個方面入手,爭取不負此行:1結學生的年齡和學生少特點,改進小組評價方式;,本學期重點思考如何改進;考慮怎樣的評價能使優秀小組“此起彼伏”。2,對於教師,加強自身業務學習,深挖教材,吃透教材,備好每一節課,取出教材精華,奉獻給學生。爭取每一節課都達到高效課堂,力做一名優秀教師。

語文新課改心得體會2019課改心得體會(2篇) | 返回目錄

這一學期我任教七年級語文,有幸參與新課改的實踐。通過自己的努力適應和多方取經,我感覺到實施新課改,既沒有想像中的一帆風順,也沒有想像中的一籌莫展。在自己一學期的實踐和反思中,我有些看法和體會。

一、要變“用一本教科書教”為“用多本教科書教”。

我以前不管是讀書不是教書,總是認為老師是教課本,學生是學課本,老師是通過教課本教給學生知識,學生是通過學課本掌握所學知識。課本是“經”,老師和學生都是課本忠實的追隨者,這就導致上語文課對教材的每一篇課文教師都是不厭其煩的,詳詳細細、認認真真、方方面面的講解。做到以本為本、以綱為綱,但脱離生活實際,學生沒有興趣。

在新課改的實踐中,我逐步感受到在教學中要教多本書,教科書是一本書、老師是一本書、學生是一本書、生活是一本書……

新課程觀認為“課程不僅是知識,同時也是經驗,是活動。課程不僅是文本課程,更是體驗課程。課程不再只是知識的載體,而是教師和學生共同探求新知識的過程。課程是由教材、教師與學生、教學情景、教學環境構成的一種生態系統。”

比如對一篇課文的理解,如果由你教師根據參考書的答案講出,那學生只能得到一種理解,甚至根本不理解。若能由同學之間討論,師生共同交流,調動學生自己的生活經歷和情感體驗,那麼學生的理解不但是多方面的,而且也深刻得多。我在上《羚羊木雕》結合最後兩段提出這樣一個問題:這篇課文用“我”的心理活動來結尾,你應該怎樣理解?結果學生在交流中就有很多看法,雖然有的是感性的認識,但都是很有道理的。大家在討論中相互學習,互相啟示對方。

所以老師在教學當中要善於捕捉課程資源,不僅僅是課本,其實你身邊的一切都可以是傳授知識的載體。

二、要變“課前備課”為“終身備課”。

教學的知識對老師來説是已知的,對學生來説大多是未知,這話一點不錯。但如果教師在上課前對每一個問題的答案都是準備得非常細緻周到,我想也不是什麼好事。第一,它為教師擠佔學生思考交流的時間而滔滔不絕的講説提供了條件和可能;第二,它會潛在地鉗制學生的發散思維,讓學生不自覺的以教師為中心,跟着你的思路走。我曾經有一段時間,課前認真備課,翻閲了大量的參考書,對上課中的任何一個問題了如指掌,甚至語言的表述都非常符合參考答案的特色。結果是上課時雖然展示了老師的風采,自我感覺不錯,可學生總是一臉的茫然。我當時真是不明白,為什麼投入的時間與產出的效果不成正比呢?

現在,我以為教學,特別是語文教學,教師的文學知識要豐富,語文素養要豐厚——這就要靠終身的學習和積累,需要教師的終身備課。在課堂教學中老師的知識在系統性和框架上要起到高屋建瓴的導向作用,但對具體的問題教師無需作細緻的準備。這樣,既能保證上課中教師“導”的作用,又能使得師生面對同一問題處於同一起跑線上,利於師生共同參與交流,利於學生的理解分析。所以教師要改變以往的課前細緻備課為終身備課。

三、要變“教師的自我感覺良好”為“注重學生的興趣體驗”。

我們老師在上課時大多關注的是這堂課我上得好不好,我的要求學生有沒有達到,我的講解學生有沒有理解。其實,教師都太注重自我的感覺,而沒有考慮學生的興趣體驗。我在上語文興趣課時,結合學生頭天晚上看的電視來指導學生如何欣賞電視和寫作影評,在上的過程當中我的自我感覺不錯。可是到了第二次上興趣課時,來的學生很少;我感到納悶,一打聽,才知道上次講的學生聽不懂。後來我琢磨了半天,明白七年級的學生哪會欣賞電視和寫作影評呢。於是,我再上另一堂的興趣小組課時,還是結合上次看的那部電視,指導學生寫觀後感。這樣一來,學生就能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來暢談感想了,學生的興趣激發了,學生有話可説了。

記得我班上有位叫宏偉的同學,他在兩個星期內寫的兩篇作文讓我吃了一驚,其中一篇作文只寫了半頁,並在最後註明“我實在是寫不出來!”另一篇作文可就洋洋灑灑地寫了十一頁,並且很有質量。在寫作前,我都對其進行了寫作指導,可為什麼就會有如此差別呢?原來是第一篇作文的題材學生很陌生,而第二篇是要求學生想像探險經歷,現在的學生這類動畫片看得多,寫起來就得心應手,該同學寫的《侏羅紀探險》真是可以當劇本了。

所以我們語文老師不管在上什麼課,都不能只關注自己的感受,而是要注重學生的興趣體驗,要設身處地的為學生考慮,站在學生的角度來上課。

四、要變“師必賢於弟子的觀念”為“弟子不必不如師的觀念”。

唐代散文家韓愈所説的“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這一觀點,我認為應該作為參與新課改實踐的老師的基本理念之一。教師不應該是,也不可能是知識的權威,教師應該是學生學習的夥伴和引路人。教師和學生在探求知識上應該是平等的,如果把教師權威化,那隻能造成學生對教師的依賴和盲從以及限制他們思維。我曾讀過這樣一篇微型小説,小説中的主人公是位中學語文老師,他有良好的背景——畢業於北師大,獲文學碩士,真是學富五車,才高八斗。可是他在上課範讀古文時常會讀錯文和句讀,以致招來同學們的訕笑。原來他是故意出錯,目的是不要讓學生把自己權威化、神聖化。如果説小説沒有説服力的話,那就看看我經歷的事情吧!我在評講本學期第六單元試卷中寫的《小鵪鶉》閲讀題時,有一題目問到“文中的‘我’是一個怎樣的孩子?”我的講解是“他是一個富有同情心、富有愛心和珍愛生命的小孩。”馬上就有一個學生提出異議——都去打獵了,還珍愛生命?我們暫且不去討論打獵和珍愛生命是否矛盾,但學生的這一提議就能説明她在想這一個問題的時候能夠從另一個角度去思考,比我想得全面。

“弟子不必不如師”,如果不信,那就請不信的你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突然拋出一幅對聯的上句,要求師生一起對出下句。我想,對得最快、最好的不一定就是老師。

以上就是我在這一學的語文新課改教學當中得到的淺見。

新課改英語心得體會2019課改心得體會(3篇) | 返回目錄

新課程所藴涵的思想可用平等、個性、開放、多元來概括。平等,即:學生享受平等;個性,即:讓每個學生的個性獲得充分發展,培養多彩的人格;開放指教材的開放性;多元,提倡教材、教學方式、評價內容、評價方式、方法的多元。它強調承認差異、尊重差異,由原來關注學科知識轉向關注人的發展,也就是以人為本,民主教育思想。其特點是交給學生通向社會的鑰匙。其真諦是不僅滿足一般學生的發展,還有利於優秀學生脱穎而出,有利於教育質量的真正提高,更有利於每一所學校辦出特色,獲得成功。

這裏還特別指出,以學生為主體的特徵是:讓學生儘可能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去發現獲得知識;允許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及語言去學習、去表達;要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經驗。而對於課堂教學目標,除了預先設定的預設目標外,還有生成目標。所謂生成目標就是在師生互動中產生的問題及問題的解決。它已被納入課堂評價體系,成為一節課的亮點,它是學習的頓悟、靈感的萌發、情感的迸發。《中國教育報》記者李建平還指出:教學不應是一個不變的程式,而是一個隨機應變的模塊,當我們把課堂還給學生,我們應循着認識的曲線、思維的張弛、情感的波瀾隨時調整教學環節,重要的是是否完成教學任務、學生的思維是否被真正激活、課堂裏有沒有充滿學生成長的氣息。

在英語教學方面,英語教學方式的探討成了我們共同關注的話題。大家知道:未來的文盲不是那些不識的人,而是那些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所以“learn how to learn”成了21 世紀的重大課題。

首先,作為一個語言學習者應有的學習策略是:一個積極的參與者,在有可能的環境大膽説英語;一個有收集分析處理信息能力的人,善於自學,會使用工具書;一個不怕輸的人不怕挫折和失敗,堅信錯誤會在練習中減少;一個敢於實踐的學習者。知識只有通過實踐才能轉化為技能。

作為一個教師,課前的準備:首先要過學生關,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感知、體驗、參與和合作等方式,實現任務的目標,感受成功,這是一種以人為本,以應用為動力,以應用為目的,以應用為核心的教學途徑,它為學生提供了更大的實踐空間,能更好的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重組教材中的知識點,形成知識鏈,構成知識網。把散亂的知識,語言,語法變簡單,有序;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設計教案。有助於上好不同類型的課:課文,閲讀,寫作,聽説,複習等

和諧的課堂很重要:教師要創設比較真實的語言情景,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通過交際練習獲得語言能力;以學生為中心,教師是助學者;良好的師生關係是教學的重要保證;引導學生“樂學”“巧學”“會學”“善學”,充分體現自己的主導作用。

英語課程改革:在課程實施原則中主要提出七個要點:1)英語教學應以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為宗旨。2)教學中要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3)教學過程要突出語言的實踐性,培養學生綜合運用英語的能力。4)創設良好的課堂語言環境,儘量使用英語進行教學。5)積極開展課外活動,發展學生語言學習興趣。6)充分利用現代化教育資源,開拓學習渠道。7)建立旨在促進素質教育的評價體系,客觀、公正、全面地評價學校、教師和學生。

現在我們英語提倡“任務型教學”模式,即:task-based learning(tbl),簡單地講,它是讓學生用所學知識在模擬真實的環境中完成一項交際任務。因為我們知道:language is for doing things.

英語方面的自主學習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改錯記錄、單元總結、課後錄音、合作寫作、課外閲讀、課外聽力、收集課外內容(單詞)、書法練習、口語練習

當然,我們每個人可選擇符合教師本人和學生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方式。

另外,對於目前校本課程的開發,北大附中的張麗萍老師有些好的做法,如:英文歌曲選修,美國文化選修,英文短劇表演,英文寫作等。其實我們也可做適當嘗試。

總之,面對課改,我們教師應:學習新的教育理念並不停地進行終身學習;注重知識的更新與多元文化素養的培養;運用多媒體知識;恰當地選擇和調整教育教學策略,設計恰當的儘量真實的語言情景和豐富多樣的語言實踐活動,吸引學生主動參與語言實踐活動;提高口語水平;儘可能變換教學方式;聯繫課堂內容,開展小組活動;要具備對自己的教學行為進行及時的反思和改進的能力,不斷研究、創造、發展、豐富英語教學方法;給予特殊學生以特殊關心;更新老師與學生,老師與家長的關係的定位。

新課改培訓學習心得體會2019課改心得體會(4篇) | 返回目錄

4天時間裏,從一場場精彩的講座中,我更進一步瞭解和掌握了新課改的發展方向和目標,反思了以往工作中的不足。一些對教育教學工作很有見解的專家們以鮮活的實例和豐富的知識內涵及精湛的理論闡述,使我的教育教學觀念進一步得到更新,真是受益非淺。下面是我通過培訓獲得的幾個方面的體會:

一、沒有學生的主動參與,就沒有成功的課堂教學。

新課程倡導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性學習,都是以學生的積極參與為前提,沒有學生的積極參與,就不可能有自主、探究、合作學習。實踐證明,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參與的深度與廣度,直接影響着課堂教學的效果。每一個學生都發言就是參與嗎?專家的觀點是:“應該説,站起來發言是參與,但從表面上看,是一種行為的參與,關鍵要看學生的思維是否活躍,學生所回答的問題、提出的問題,是否建立在第一個問題的基礎之上,每一個學生的發言是否會引起其他學生的思考;要看參與是不是主動、積極,是不是學生的自我需要;要看學生交往的狀態,思維的狀態,不能滿足於學生都在發言,而要看學生有沒有獨立的思考。”

簡單的問答式,一問一答,學生好像忙得不亦樂乎,但實際上學生的思維仍在同一水平上重複;一些課表面上看熱熱鬧鬧,學生能準確地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但很少有學生提出自己的見解;表面上看是師生互動,實際上是用提問的方式“灌”,直到讓學生認同教師事先設計好的答案。師生、生生沒有真正地互動起來,是非常值得注意的一個問題。

那麼,怎樣調動學生的“思維參與”呢?專家認為,應當創設情景,巧妙地提出問題,引發學生心理上的認知衝突,使學生處於一種“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狀態。同時,教師要放權給學生,給他們想、做、説的機會,讓他們討論、質疑、交流,圍繞某一個問題展開辯論。教師應當給學生時間和權利,讓學生充分進行思考,給學生充分表達自己思維的機會,讓學生放開説,並且讓儘可能多的學生説。條件具備了,學生自然就會興奮,參與的積極性就會高起來,參與度也會大大提高。只有積極、主動、興奮地參與學習過程,個體才能得到發展。

二、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當好組織者。

教師要充分信任學生,相信學生完全有學習的能力。把機會交給學生。俯下身子看學生的生活,平等參與學生的研究。教師把探究的機會交給學生,學生就能充分展示自己學習的過程,教師也就可以自如地開展教學活動。新課程實施的靈活性大,讓教師覺得難以駕馭教學行為,課堂教學中表現為過多的焦慮和不安。原因是教學過程中,教師面對學生精彩紛呈的學習活動,還不習慣參與學生的學習過程,觀察和探究學生的學習方式,及時瞭解他們的認知情況,學生的需要沒有真正地被關注。

三、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做一個成功的引路人

一堂新課開始,教師可通過新課導入的設計、學習氛圍的創設,教材所藴含的興趣教學因素、課堂內外的各種資源來喚起學生對新知識的興趣,讓學生產生學習的意願和動力。然後,教給學生探索、發現的方法,讓學生會探索、會發現。教師除了必須把學生自學作為課堂教學的重要步驟外,還需精心設計每一次自學的目標、內容,同時加強自學方法的指導。

總之,在學校的教育改革中,作為一名新課改的實施者,我們應積極投身於新課改的發展之中,成為新課標實施的引領者,與全體教師共同致力於新課標的研究與探索中,共同尋求適應現代教學改革的心路,切實以新觀念、新思路、新方法投入教學,適應現代教學改革需要,切實發揮新課標在新時期教學改革中的科學性、引領性,使學生在新課改中獲得能力的提高。

標籤: 心得體會 課改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jingxuan/3k77yg.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