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教師心得體會 >

高一歷史課改教學心得體會3篇

高一歷史課改教學心得體會3篇

歷史課程改革已走進課堂。從本學期開始,幾個多月的課改實踐,我由衷感到:歷史課變了,變得充滿生機,富有活力。下面是本站帶來的高一歷史課改教學的心得體會,歡迎欣賞閲讀。

高一歷史課改教學心得體會3篇

高一歷史課改教學心得體會一:

自新課程教學實施以來,我們的教學理念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新教材以專題形式的編寫體例、新穎獨特的史學觀點都給我們以耳目一新的感受。但在實際課堂教學中,我們有很多困惑,時常感到一節課的內容難於按時完成,上課往往是忙於趕進度,無法很好地完成新課標所要求的教學任務,學生也抱怨課堂教學內容太多、教學速度太快、知識跨度太大,難以記憶和理解。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新課程本身存在的問題,有學生的學習方法上的問題,也有教師的教學理念問題,但最為關鍵的還是課堂教學的策略定位問題,即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問題。本學期我們在集體備課過程中從以下兩方面不斷反思, 並在教學中不斷實踐。

一、課堂教學目標的有效性

在實行新課改後,高一年級的歷史課堂教學要達到怎樣的教學目標、完成哪些教學任務呢?我們認為關鍵在於擺正高一歷史課堂教學的目標定位問題。在新課程的教學大綱中,有許多教學內容,包括我們以前認定的重點主幹知識,現在都被冠以“瞭解”、“知道”、“感受”、“課外閲讀”等要求,一些章節的教學目標中還有“要求全體學生掌握”、“大部分學生掌握和少數學有餘力的學生掌握”的層次性教學目標。因此,課堂教學目標不能定位太高,要根據新課標的具體要求和高一學生的實際知識水平及實際的教學時間來確定課堂教學的具體目標。如在學習必修1《世界多極化趨勢》一課時,首先明確本課學習內容要點是:“簡述歐洲共同體的形成、日本成為世界經濟大國和中國的振興以及不結盟運動的興起,瞭解世界多極化趨勢在曲折中發展。”其次注意到“簡述”和“瞭解”這兩個不同能力層次目標要求,進而明確“簡述”的是四種政治力量的興起,“瞭解”的是“多極化趨勢”既“發展”又“曲折”的特點,最後根據上下節的課標內容,把本節的時段確定在20世紀5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由此展開本節教學內容的處理和學習探討。在處理簡述四種政治力量的興起是有主次、輕重之分的,歐共體、日本、中國是本課的重點,不結盟運動則相對不是主要的,是可以略講的;而簡述部分則可由學生根據教材和所學的知識自主學習。對歐共體和日本興起的原因可通過合作學習、共同討論得以完成。這樣的目標定位適應學生的認知水平,能有效促進學生在課堂上自主探索,提高課堂學習效率。而事實上高一學生由於學習水平、學習時間、學習目的的限制,不願意也不可能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探索,因此,我們必須全面正確地把握高一歷史課堂教學的目標定位,實施有效的課堂教學目標,這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的基本前提。

二、教學內容的有效性

1.有效地選擇教學範圍

我們認為對高一學生的課堂要求是大致性地瞭解歷史知識的全貌,跨越式地理解重大歷史事件,而不必將知識面拓展得太寬、知識點挖掘得太深。在不違背新課程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根據課時安排,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簡化教學內容,強化基礎知識,突出重點內容,使學生易於接受,提高課堂的學習的實際效果。在必修一專題一中國古代的政治制度裏,分封制和宗法制既是重點,又是難點,我認為在課堂上只需引導學生了解它們的大致情況,掌握它們的主要特點和影響,以便學生集中有限的時間和精力加以落實。而對它們的具體內容、產生原因和發展過程這些繁雜的內容可一筆帶過,甚至不予考慮。否則,即使教師詳細分析了,學生也很難做到持久記憶,不僅沒有實際效果,反而會使學生沖淡對重點內容的掌握。所以在處理課堂教學內容、確定教學範圍時,我們要根據高一年級歷史教學的實際情況,有的放矢地加以選擇,使課堂教學更具實效性。

2.有效地確定教學難度

新教材內容跳越性大、觀點新、理論性強,給高一學生的課堂學習帶來不少的困難。學生經常抱怨記不住,理解不了,運用不上,學習效果很差。這就説明我們的課堂教學內容難度太大,超越了學生的理解能力和認知水平,因此在課堂教學中降低了難度,將重點主幹知識儘可能簡化,一些深奧的難點內容沒有必要挖掘得很深、很細,讓學生了解大體狀況、理解主要含義就可以了。例如,必修一專題一以介紹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為主,我就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只要求學生記住幾個主要王朝的重要政治制度的重點內容,如秦漢王朝開創的中央集權制度,只要求學生掌握皇帝制度、中央官制、郡縣制度的主要職能和歷史影響,而對三公九卿的各個職位的具體職能及其相互關係、西漢初的郡國並行制度等就不作要求。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只讓學生掌握其運行機制及其影響,對它所產生的原因,六部的具體分工及其相互關係不再提起。這樣既可以大大降低課堂教學的難度,便於學生理解和掌握,又可以節約課堂教學時間,提升一節課的教學效率,使課堂教學更具有效性。

總之, 新教材教學中,我們教師的教學理念需要不斷更新。我們在加強自身教學理論學習和專業素養的同時,也加強了集體備課,從而達到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

高一歷史課改教學心得體會二:

近年來,我省全面展開了以素質教育為核心的新課程改革。就歷史學科而言,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歷史教師要以提高學生的素質為教學理念,讓教師成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受到了學生學習不主動、教學資源匱乏等諸多因素的制約,極大地影響了課程改革的效果。這就要求教師積極研究新情況,探索新方法,解決新問題。

關鍵詞:新課程 歷史教學 新問題

20xx年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進入最後階段,隨即我省開始全面實施新課程。我作為一名高一的歷史課教師,經過近一個學期的探索,結合自身近幾年來的教學實踐,現就教學過程中遇到的有關問題及新課標下的歷史教學的新對策談一些膚淺的看法。

1.歷史專業知識基礎薄弱。在我們滄州地區,國中社會課按照國家標準開設,但由於會考時開卷考試,而且長期以來形成的思維定式,認為歷史是副科,所佔分數又沒有數學、語文、英語等科目那麼多,這就造成大多數的鄉鎮中學平時從未重視過歷史課,從而忽視了歷史課的正常教學,歷史只作為副科而存在。所以,學生的基礎相對來説比較薄弱。給新課程的教學進度帶來影響,教學任務難以完成。

2.專題學習帶來的困惑。在課程結構上,新課改採取了“模塊+專題”的形式。應該説在國中有了較為系統的學習的基礎上,高中再以歷史專題的方式,把歷史內容加以整合,探究歷史發展過程中的線索性和規律性,這樣既可以避免歷史基礎的重複學習,還能轉換認識問題的角度,適當地提高歷史學習的難度,培養學生史實結合的能力,從而實現歷史教育的社會功能。但是,這種假設嚴重地脱離了國中學生不重視歷史甚至不學歷史的現實情況,使初高中歷史銜接出現斷層,給高中歷史教學帶來很大問題,也帶來很多的困惑。

3.在思想上,學生對歷史學習極不重視。長期以來,歷史作為副科沒有得到學生的重視,還有一部分人認為學習歷史毫無用處,歷史講述的是已經過去的、無法精確驗證的歷史現象,它既不能創造社會價值,也不能帶來社會價值,忽視了歷史教育的社會功能。這些習慣和看法影響到學生,就使學生在思想上對歷史學習極不重視。

4.學生無法獲得有效的信息。現在,在大學聯考指揮棒下,我省多數學校都實行封閉式教學。學生缺乏獲得信息的途徑,網吧不能進,學校圖書館的資料有限;物理、化學、生物、數學、語文、英語又擠佔了學生大量的時間,學生課餘根本沒有時間去預習、複習乃至收集資料等等,從而導致教學時間嚴重不足,教學任務難以完成。

針對以上問題,筆者經過近半年的不斷學習,不斷嘗試,注重改進新課改、新特點下的教學方式,摸索出了一些解決問題的新對策。

1.改變授課方式,以互動方式為主,營造和諧融洽課堂氛圍。課堂教學是推進素質教育的主渠道,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直接影響着課堂教學質量和學生的發展水平。因此,要實施素質教育,確保課程教材改革順利進行,就必須改變廣大教師習以為常的課堂教學方式,通過探究式課堂教學活動等途徑為學生構建開放的學習環境,提供多渠道獲取知識、應用知識的實踐機會,使學生逐漸形成主動參與、探究發現、交流合作和師生互動的學習方式,讓課堂教學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2.靈活運用課程資源和多樣化、現代化的教育技術,探索形式多樣的學習方式。在多媒體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探索多種課堂學習方式。如情景教學法,以多媒體展示情景資料、圖片或播放視頻讓學生融入到歷史情景中去,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學生的思維,實現教學目的。上課時運用探究式教學法,教師選擇適當的教學材料,創設新穎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質疑探究的慾望,鼓勵學生對學習材料進行自主質疑,對歷史問題進行獨立思考,引導學生尋求新的發現,獲得新的認識。通過不斷激發學生探究學習的興趣,逐漸養成自主質疑的思維品質,最終實現學習方式的轉變以提高學生的素質。

3.要善於運用教材來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課堂教學是提高教學質量的主要陣地和途徑,鑽研教材、優化教學方案則直接關係到課堂教學的效果。引導學生吃透教材,把握教材的基本內容及其內在聯繫,形成科學的有層次的符合教學要求的歷史知識網絡,揭示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和客觀規律,以培養學生獨立思維能力。

4.改變教師教學理念,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新課改下教學不再是教師對學生單項的“培養”,教師也由以前課堂上的“主演”轉變為“導演”,組織引導學生的課堂活動。這就對教師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教師必須優化教學過程,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使學生學會學習,成為真正的學習主體。教師應為學生獲取、分析、信息和發現、解決問題創造機會和條件。這是一項長期而又艱鉅的任務,也是搞好課改的關鍵。

總之,高中歷史課改已如火如荼展開,歷史課改對每一位高中歷史教師來説,既是機遇,也是挑戰,新課改成功與否與每一位教師關係密切。我們唯有把握機遇,迎接挑戰,在教學中不斷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勇於面對新課改的潮流,才能使歷史課煥發新活力,更好地為社會發展服務。

高一歷史課改教學心得體會三:

1、更新觀念,提高認識

學校教育要成為“活的教育”,成為真正培養人的教育,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對人的發展起促進作用的教育。所以,面對新課改、面對新教材,更新觀念,提高認識,是當務之急。如果還是一味地認為學習歷史就是為了考試,那就違背了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如今,歷史新教材的教學要求已不僅僅停留在考試的層次上,更多地是要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聯繫歷史,分析當今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發生的某些事件的前因後果的能力,努力提高學生的素質,而不再是培養只會考試的“書呆子”了。

2、更新備課方式

根據新課程改革的要求,結合歷史新教材的特點,我們在備課時充分利用一些可以利用的素材進行備課,這些素材已不僅僅是傳統意義上的教材、教參和輔導資料了,更多的是利用網絡資源,因為網絡上的素材非常豐富。同時,教師的備課還可以備一些學生的活動,某些課中,可以調動學生開展學習活動來進行自主學習和探究。高一歷史集備組曾用過如下方法進行備課,(一)課前調查學生在本節課上希望學到什麼知識,他們對本節課的哪些內容特別感興趣。(二)利用互聯網絡,查找一些和教學內容有關的,學生感興趣的材料。(三)改變以往手抄式備課為電子備課,這樣不但提高了備課效率,也提高了備課質量。(四)加強集體備課,優化個人備課。備課組全體成員定期或不定期的集中在一起,對將要教的內容進行集體討論,如:教學目標該如何制定,根據不同層次學生的情況,制定出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本課重點是什麼,如何突破;難點是什麼,如何排除;本課怎樣導入效果較好,一開始就能激起學生對本課的學習興趣;教學內容該怎樣教才能收到較好的效果;課後檢測應怎樣編寫,編寫哪些類型的題;在本課中,該給學生制定怎樣的活動方案,等等。通過集體備課,得出本節課的施教框架,然後教師再根據個人和所教班級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集體備課基礎上的二次備課。這樣,備出來的一節課,既充分實現了教學目標,也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從而體現了新課標要求的“活”字。

3、更新課堂教學的方法

新課程改革和新教材對課堂教學方法極為重視,明確提出要教師轉變角色,教師已不再單純是知識的傳播者了,教師更多的應該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與學生一起討論問題的合作者、探究者。學生的學習也要充分體現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和合作學習的理念。這些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方法在“填鴨式”的課堂上是不可能存在的。所以,當今的教師應該多學習現代教育理論和現代教育技術,更新課堂教學的方法,努力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利用現代教育技術進行教學和在課堂教學中假設活動情境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也是我們目前使用過的兩種較好的方法。

①利用現代教育技術進行課堂教學

教師通過製作多媒體課件,集圖像和聲音於一體,模擬展示當時的歷史情景。這樣讓學生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然後由感而發,認識歷史、感受歷史和分析歷史,從而記住歷史。這就是現代教育技術在歷史課堂教學中發揮的巨大作用,使課堂變得更加形象生動,通俗易懂,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極大地提高了歷史課堂教學的效率。

②課堂教學過程中,創設活動情境

常用的課堂活動形式,如:分組討論、分組辯論、小組蒐集資料競賽、課堂表演及其它課堂活動形式。有時,還可以把幾種活動形式結合起來使用,那樣效果更佳。例如:在教授人民版高中歷史(必修)第一冊、專題一的第二課“走向‘大一統’的秦漢政治”時,就設計了一個活動內容。一場對是採用郡縣制還是分封制的朝議的模擬表演。通過活動,不但讓學生學到了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自己動手蒐集資料並作出分析、判斷的能力和口頭表達的能力,加強了學生團隊協作精神的培養,激發學生對歷史的學習興趣,改變了學生對歷史課枯燥無味的看法,有效地提高了課堂教學的質量。

4、更新教學評價機制

為適應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在當前形勢下,我們正在更新教學評價機制,客觀、公正、全面地評價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我們更加註重對過程的評價;在評價標準上,不僅僅侷限於學生學業成績,更多的注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在評價方法上,既注重量的評價,又注重質的評價。通過全方位、深層次地評價,使得教師的教學積極性得以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得以激發,從而使得新教材的教學工作得以順利開展。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jiaoshi/pglm3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