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教育心得體會 >

勞動教育班會的心得體會範文(精選3篇)

勞動教育班會的心得體會範文(精選3篇)

勞動教育班會的心得體會範文 篇1

為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勞動意識、提升勞動技能,培育德、智、體、美、勞“五育並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接班人和建設者,土橋國小圍繞日常生活開展了系列豐富多彩的勞動教育主題教育活動。

勞動教育班會的心得體會範文(精選3篇)

活動一:爭做家庭小幫手;同學們在家裏完成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如清洗紅領巾、整理房間、炒菜等。在勞動的過程中,進一步培養了學生熱愛勞動、自立自強的品質。

活動二:開展愛國主義大掃除活動;同學們在老師的指導下,全面打掃教室及衞生責任區等各個角落衞生死角。在勞動過程中,讓同學們切身體會到了勞動是艱辛的、也是最光榮的,展現了同學們陽光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

活動三:認識農作物;各班利用班會課向學生們介紹了班級菜園蔬菜的`生長情況,讓學生們認識、瞭解了蔬菜。課後學生們在老師的指導下,根據班級菜園種植的農作物,為班級菜園製作並繪製農作物生長繪畫。

活動四:種植園實踐活動;各班組織學生對班級菜園進行除草、澆水等活動,從“課本”到“生活”,從而加深學生對勞動認識。

活動五:撰寫勞動心得;同學們在參加各類勞動後,撰寫自己的勞動心得體會。

學校通過系列的勞動教育活動,引導學生養成愛勞動的好習慣,在實踐中感受勞動的辛苦,體驗勞動的樂趣,在勞動中實現價值,享受生活。充分體會到了勞動的`光榮感以及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並在活動中激發了動手實踐的能力,增強了勞動意識,樹立了正確的勞動觀念、養成了良好勞動習慣。

勞動教育班會的心得體會範文 篇2

五月份是忙碌而又充實的一個月,當“滿目金黃香百里,一方春色醉千山”的景色過去的時候,也到了油菜籽收穫的日子。在唐主任、陸主任的帶領下,中、小兩部的部分男教師、生活老師開始割油菜、攤場、壓場、起場、揚場,最終圓滿的完成了此次勞動任務。聽起來是很簡單,但操作起來是很有學問,有技術含量的,鐮刀怎麼割?木叉怎麼怎麼叉?木鍬怎麼揚?對於我這樣從小生活在城裏,沒接觸過的人來説一切都是那麼新穎、不禁感歎古人是何等的智慧造出了這樣的工具。每次參加學校組織的勞動,總會讓我學習到很多田園知識、認識一些勞動工具,使我受益匪淺。

臨近月底,學校給各班分配了“種植園”,做了廣告牌、按照各班菜地的大小,分發了西瓜籽和甜瓜籽。班主任帶領學生-----開荒、曬地、播種、澆水、施肥,每位學生都樂在其中,都在盼望着自己班的種下的瓜籽能夠生根發芽。那麼學校這麼做的意義在哪裏呢?難道是怕學校裏的地荒廢了?

我想,學校這麼之所以這麼做,是因為現在的學生匱乏“農耕教育”,特別是像我這樣從小到大沒接觸過田園生活的人,從小嬌生慣養,習慣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小麥和韭菜都傻傻都分不清。雖然時代在發展、科技在進步,但中華民族吃苦耐勞的精神、堅韌不拔的品質不可隨意丟棄,特別是今天的學生承載着明天的希望,更不可缺少“勞動教育”。學生在學校不能僅僅學習基礎的文化素質,還應該需要學習和鍛鍊各種體力、能力,在體力勞動中學會吃苦耐勞、堅韌不拔、樂觀向上的精神。讓學生在學習之餘,在學校的菜園裏從事一些簡單的勞動,既能活動身體,培養勞動的熱情,又可以增強學生的責任心,對學生的身體和心理的健康成長百益無一害。

其次通過這樣的實踐活動,可以為學生獲取許多課本上學不到的東西,別看只是一個簡簡單單的種瓜,包含的知識卻是方方面面的。如果沒有韓燈佔、袁建軍兩位老師教我,我到現在都不知道瓜應該怎麼種,挖多深的土,留多少空,什麼時候澆水,所以説學校的分配的“種植園”為學生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學習、鍛鍊的.機會,也讓我明白了“勞動創造了人本身”這個道理。

雖然,各班的“種植園”還沒有發芽,勞動實踐也剛剛起步,但我們堅信,在戴校長的關心和支持下,在全體師生的共同努力下,我們匯賢中學的方方面面都會越來越好。

勞動教育班會的心得體會範文 篇3

紀錄片中,“大國工匠”都是奮鬥在生產一線的傑出勞動者,他們精湛的技藝和積極探求的`精神,令人歎為觀止。

精湛的技術加上敬業奉獻、精益求精的精神,這就是人們常常稱道的“德技雙馨”,由此兩能,技術創新,做大做強,就有了根基和資本。央視播出的《大國工匠》反映的是普通職工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的不平凡業績,讓人敬畏和感動的“德技雙馨”的真人真故事,沒有半點誇張,平時的敍述就是歲月裏無限追求的`刻錄。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筆者從《大國工匠》中看到了平凡的崗位中迸發出來的勞動精神,勞動之美。對於廣大觀眾來説,《大國工匠》早已經不是一個陌生的名字。尤其電視中的一些故事、人物,讓我們的記憶穿越時空,彷彿就在昨天,這些平凡崗位上的勞動者,有我們老一輩勞模的精神再現,也有當今高科技建設者的勞動創造,這些可歌可泣的人物,不僅在平凡的工作中,更在精彩的藝術畫面中,通過電視紀錄片這個載體,我們共同感受到了共和國通過勞動,改變國家民族命運的一個個歷程。

有的人能在牛皮紙一樣薄的鋼板上焊接而不出現一點漏點,有的人能將密封精度控制到頭髮絲的五十分之一,這不是神話故事裏的神奇力量,而是航天科技集團一院火箭總裝廠高級技師高鳳林身上最普通的工作經驗。他繪火箭焊心臟,是發動機焊接的第一人。0.16毫米,是火箭發動機上一個焊點的寬度;0.1秒,是完成焊接允許的時間誤差,如此高難度的焊接技術,不管反覆看幾次,都不禁讓人感歎這究竟是技能還是藝術。技術與藝術,精神與工作,有時候就在這樣的歲月裏刻成了美美與共的極致。

李政道博士説過:“越往前走,技術就精神化。”《大國工匠》中播出的這八名工匠,是奮鬥在生產第一線的傑出勞動者的代表,他們以聰明才智、敬業勤勉,書寫着一線勞動者的不平凡,他們為我們的時代、為我們的社會做出突出的貢獻,譜寫了“德技雙馨”的大美,無不令人歎服。望我們的新聞媒體能夠借鑑《大國工匠》的成功經驗,把更多的鏡頭、畫面、時段和版面留給廣大職工和一線勞動者,講好勞動者的故事,展示勞動者的風采,從而讓更多的勞動變成創造,讓技術變成藝術,讓勞動成為一個個“匠心築夢”的旅程。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jiaoyu/pz4g4x.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