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教育心得體會 >

我的教育心讀書心得(精選13篇)

我的教育心讀書心得(精選13篇)

我的教育心讀書心得 篇1

陶行知先生曾這樣大聲疾呼:“……在現狀下,尤須進行六大解放,把學習的基本自由還給學生:一、解放他的頭腦,使他能想;二、解放他的雙手,使他能幹;三、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四、解放他的嘴,使他能談;五、解放他的空間,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會去取得更豐富的學問;六、解放他的時間,不把他的功課表填滿,不逼迫他趕考,不和家長聯合起來在功課上夾攻,要給他一些空閒時間消化所學,並且學一點他自己渴望要學的學問,幹一點他自己高興乾的事情。”

我的教育心讀書心得(精選13篇)

陶行知先生呼喚過,“我們希望今後辦教育的人要打破偵探的技術,丟開判官的面具。他們應當與學生共生活、共甘苦,做他們的朋友,幫助學生在積極活動上行走。”

“人只曉得先生感化學生鍛鍊學生,而不知學生彼此感化鍛鍊和感化鍛鍊先生力量之大。”

蘇霍姆林斯基也曾這樣告誡青年教師:“只有當教師在共同活動中做孩子們的朋友、志同道合者和同志時,才會產生真正的精神上的一致性。……不要去強人的靈魂,要去細心關注每個孩子的自然發展規律,關注他們的特性、意向和需求。”“誰也不覺得您是先生,您便成了真正的先生。”

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產生,有賴於教師創設民主、寬容的教學氣氛。我們應使每個學生都具有心理上的安全感,從而在沒有外界壓力的氣氛中充分展開認識活動,所以説,師生之間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學習的平等和諧關係,是發展(注意:我這裏説的是“發展”而不是“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重要前提。

思想源於思考。同樣是教了20xx年書,有的老師可能相當於只教了一年,因為他不斷地重複自己,只有實踐而沒有思考;而有的老師則真是教了20xx年,因為他在不斷思考中,每一年乃至每一天都不簡單參莎‘的路。思考,積累成思想;而思想,形成教育者的教學個性。

我始終認為,作為“知識分子”的教師應該是一個思想觸覺十分靈敏的人;追求真理,崇尚科學,獨立思考,應該是每一個教育者堅定的人生信念。作為思想者的教師,在踏踏實實地做好每一件具體教育工作的同時,我們還應該讓思考的火炬照亮我們實踐的每一個環節:備課的時候,能不能先拋開教參用自己的心靈直接與作者對話?閲讀教學的課堂上,能不能在講清楚“考試重點”之後,與學生談談自己獨到的見解?作文教學,能不能在作文的命題和批改等方面除了研究大學聯考作文動態,也多琢磨學生的寫作心理?面對無法避開的題海,能不能動一番腦筋進行篩選和提煉?每上完一堂課,能不能通過寫教學手記對其得失進行一下反思?面對每一個學生,能不能在關注他們表面上的學習態度、學習方法和學習成績的同時,更研究一下他們的心靈?此外,我們在認真上好每一堂課的同時,能不能關注一下語文界、教育界、整個社會乃至天下的風雲變幻?我們在尊重並繼承古今中外一切優秀教育理論與傳統的同時,能不能以追求科學、堅持真理的膽識,辨析其中可能存在的錯誤之處?甚至對一些似乎已有定論的教育結論,我們能根據新的實際情況、新的理論予以重新的認識與研究?….

當代“平民教育”的含義至少應該有這樣幾層含義。第一層含義是“面向每一個人的教育”。在全國氾濫成災的“應試教育”,本質上也是面向少數人的,它面向的是一小部分學習優勝的學生,而使大多數人成為教育的失敗者。第二層含義是指“面向弱勢羣體的教育”。在任何社會和不同的發展階段,都有處於低層和邊緣、需要特別關注的階層和羣體。在今天的中國,也存在着各種處於邊緣地位、需要特別關懷和照顧的弱勢羣體,如農村貧困地區的教育、農民工及其子女的教育等,幼兒教育、殘障兒童的教育也是突出的“短板”,需要予以特殊的關注。第三層含義是指“平民化的教育”。平民教育是以培養合格公民為宗旨的公共教育,在本質上就應該是來自生活、聯繫實際,因而是清澈明淨、樸實無華的。

做一個好孩子,讓家長幸福;做一個好學生,讓老師幸福;做一個好夥伴,讓同學幸福;做一個好少年,讓社會幸福;做一個好教師,讓學生幸福;做一個好校長,讓師生幸福;做一名好公民,讓祖國幸福!

每學年開學第一天,全校老師都要向孩子們舉手宣哲——

我是光榮的人民教師,肩負民族的希望,胸懷祖國的未來,手捧孩子的明天。面對國旗,面對學生,我宣誓:我立志把心靈獻給學生,用人格引領人格,讓智慧點燃智慧;以民主、平等的態度對待每一位學生;呵護生命,尊重個性,激發創造;發展德智體,弘揚真善美;做學生愛戴的師長和真誠的朋友;為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我將通過每一天平凡的工作,培養健壯、善良、正直、睿智的現代公民,履行一名知識分子推動中國文明進步的神聖使命!

“科學質量觀”。第一,追求可持續的質量。既要重視學習成績,更要重視人格塑造、能力培養和全面素質的提高。[既要為學生的升學服務,也要為學生終生服務。

第二,追求整體的質量。面向每一個孩子,着眼於每一個學生在原有基上最好的發展。我們追求的教育,應該是面對每一個孩子,全面實施素質培養的教育,造就合格公民的教育,是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夠得到他能達到的最好的發展的教育。無數“每一個”的成功,便匯成我們“整體”優異的質量。

第三,追求和諧的質量。以人格教育為核心,學生的德智體美各方面不一定是均衡發展,但一定要協調發展。這裏的“全面發展”,指的是教育要關注學生的各方面的成長,而不是説每個學生在每個方面都必須得到同等程度的提升。

第四,追求方法、過程與結果相統一的質量。努力追求方法科學、過程快樂、結果理想,讓孩子現在就幸福。很多時候客觀上就是引導老師們“只要目的,不擇手段”“只管眼前,不管將來”。

法國現任總統薩科奇在20xx年致全體法國教師的信中寫道:“教育就是試圖調和兩種相反的運動,一是幫助每個兒童找到自己的路,一是促進每個兒童走上人們所相信的真、善、美之路。”

我的新教育實驗的七大行動。

第一,營造書香校園。就是通過創設濃郁的讀書環境與氛圍,推薦優秀的閲讀書目,開展形式多樣的閲讀活動,培養師生強烈的閲讀興趣和閲讀習慣,使閲讀成為伴隨人終生的生活方式,從而為建設書香社會奠定基礎。

第二,師生共寫隨筆。對於教師而言,寫帶動的是閲讀,是思考,是實踐。對於學生而言,日記可以記錄成長的痕跡、反思自己的行為、提高寫作能力。

第三,聆聽窗外聲音。要求教師和學生都要學會聆聽窗外的聲音,學會關心窗外的事情;通過種形式的活動,豐富校園生活;充分利用教育資源,激發學生形成多元的觀,培養他們創造的激情,提高廣大師生的人生境界,提升學校的辦學水平。

第四,培養卓越口才。口才訓練就是開展聽説活動,培養學生具備終生受益的口頭表達能力。學校要讓學生有當眾説話的地方和機會,把話語權還給學生,讓學生思考,讓學生説話,讓學生討論,讓學生爭論,讓學生真正地“説起來”。

第五,建設數碼社區。學校要以“教育在線”網站為平台,以校園網為基礎,整合各種教育資源,培養教師和學生強烈的信息意識和嫻熟的信息交往能力,建設學習型的網絡社區。

第六,構建理想課堂。一般來説,理想的課堂應該創設一種平等、民主、安全、愉悦的課堂氣氛,應該由知識本位、學科本位轉向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真正對知識、能力、態度進行有機整合,因材施教,充分體現課堂的生活性、生命性和發展性。

第七,培育理想家長。學校教育只有和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相結合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學校實施新教育實驗,這需要得到家長的理解、認同和參與,應動員家庭力量也參與到這一實驗過程中來,因此,培育理想的家長尤為重要。

我的教育心讀書心得 篇2

本學期有幸拜讀了著名特級教師李鎮西新書《我的教育心》,該書以自傳體的形式介紹了自己從教三十年的經歷,有成功,有失敗,有歡樂,也有憂慮。讓我們在閲讀的過程中看到了一個真實的立體的李老師的形象,他不是一個完美的人,在教育的過程中他也犯過錯誤,也曾無意中對學生造成了心靈上的傷害,但他是一個追求完美的人,他關心、愛護學生,不斷總結髮現自己的不足,他能把教育中的失誤變成教育財富。

全書中貫穿一個主題:反思、樂趣。

我認為李老師最寶貴的教育財富不僅是他的反思力,更是他永遠保持的一顆純淨的童心。翻開《我的教育心》一書,習慣性地先瀏覽了一遍插圖,於是發現裏面近一半的圖片是李老師與他的學生們“玩”在一起:剛參與工作時與學生在郊外,把語文課搬到油菜花地裏,和學生一起用身體把“一班”二字寫在風雪峨眉山上,和學生在瓦屋山原始森林探險,甚至和學生玩“老鷹捉小雞”、掰手腕……李老師一張充滿童真的笑臉笑得比學生更燦爛。這不是單純的玩樂,這正是李老師的教育,他説:對學生嚴格要求,前提是要和學生建立感情和信任,只要孩子和你有了感情,嬉笑怒罵皆成教育。

有時我們老師也會開玩笑地説,和孩子們的鬥爭又開始了。李老師也有這樣的説法,他認為這是一場持續終生的“戰爭”,敵人當然不是學生,而是我們在教育上遇到的困難。如果真正愛孩子,就在研究他們。對孩子的愛,能夠使一個老師變得聰明起來。因為愛孩子,我們就會想:怎麼才能不辜負孩子的愛呢?那就要把他們教好。怎樣才能把他們教好呢?那就要動腦筋研究教育。每遇到一個難題,就把它當成課題來研究,長期帶着一顆思考的大腦工作,就會有起來越豐富的智慧。要樂於和後進生打交道,這是最好的教育科研,在和他們打交道的過程中,我們積累了教育智慧,同時體驗了教育幸福。

由此可見李老師是個有教育智慧的人,他一直保持着樂觀的、積極的教育狀態,正如李老師所説:每一位老師的一生是一個故事,精彩與否全取決於我們的精神狀態。他試圖通過自己的教育經歷,告訴同行:如果我們僅僅把教育當作一門職業,那將是很累的,而且累得很被感動——為學生累,為家長累,為領導累,為社會累……但如果我們把教育當作一項事業,那麼一切酸甜苦辣都是“自找”的,因而是心甘情願的!

當我閲讀李鎮西老師撰寫的《我的教育心》,教育的幸福方式,依然是反思,卻讓我有了具體的思考。李老師在他的教育教學過程中,給人一種平和的狀態,這樣的工作心態,來源於李老師善於撰寫反思。

李老師的教學工作,同樣有不得不迎接的檢查,同樣有多樣的評比……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面臨着教育學生,完成學校的多種任務的過程。我們學習名師魏書生、朱永新、李鎮西……如此多的名師,教學特色不同,教學方法不一,若是我們一一模仿,最終仿效不成。教育者所需要的是要領悟名師的教育思想。教育教學,萬變不離其中。教師要保持高昂的狀態,不斷調整,在課堂上有條不紊地展現出精彩的一面即可。

李鎮西有寫隨筆的習慣,看到他的一本本著作,就能夠體會日積月累的作用。他的創作,均來自於小事的思考,來自於自己的見解表達。

教師要樂於調整自己的狀態,讓整個教育教學活動充滿生機。教師要樂於從著作中反思點精神類的東西。因為這樣才足以提高自己的業務能力。教師要能夠從緊張的工作中,找出快樂的內容,讓學生髮現學習的快樂。

李老師書中提及“班主任要有童心、愛心和責任心。”説這句話,是極為簡單的事情。如説所作,則需要有對教育的執着與熱情。以往學習教育名家的方法,對於豐富自己的教學有着顯著的作用。“永遠保持現有的純淨的童心,還要有愛心,善於積累智慧。”積累好詞佳句是學生階段有必要去做的事情。我在讀書的時候,習慣於積累我覺得有價值的語言。這些語言看似簡單,細細體會,藴含着哲理。我們隔幾日便取來讀一讀,思考片刻,便覺得又有新的收穫。

樂於反思,收穫樂趣,是我從李老師的書中又一次尋到教學快樂的方法。李老師的書中還提到“這個幸福……是孩子在受教育過程中的一種快樂……不僅僅體驗到學習的快樂,思考的快樂,創造的快樂,成功的快樂,而且還充分體驗到生活的快樂,思考的快樂,來自集體温暖的快樂……”

是的,樂於反思,收穫樂趣;樂於反思,收穫教育的幸福。樂於積累,教育生活平和,又流有緩緩的幸福!

我的教育心讀書心得 篇3

讀書是一種幸福,一種樂趣,更是一種享受。有人説,讀一本好書就是和一位大師對話。這句話我以前沒有深入理解過,最近我的理解卻深刻了起來。幾天來我專心閲讀了李鎮西的教育專著《我的教育心》,邊看邊與自己平時的工作相比較,有了感觸,有了共鳴。讀完李鎮西老師的這本書後,我深深地感到自己與名師的差距。和以前一樣,我只看到名師的輝煌,知道名師是那麼出名,可是卻很少去關注他們怎麼成為名師的?很少去關注他們對某一方面的用心。這本專著

在教我如何當一個老師的同時,也教會了我如何做一個有激情會思考的好老師。

一、思想上的轉變

這本書裏沒有套話、空話,講的都很實在,字裏行間是李老師

30年如一日的“教育心”,也就是一顆“童心“。正如李老師在書中講到:“童心”意味着理想、純真、熱情、好奇、良知……一個平庸教師和一個優秀教師的區別可以體現在許多方面,其中之一就是平庸教師的童心會很快隨着時間的退役而泯滅,而優秀教師之所以優秀就是直到最後一次站在講台上,他依然懷着一顆純潔的童心。通過對文章的閲讀,我對教師的角色有了客觀的認識。教師無論從事任何學科,首先想到的自己是一名教育者,其次才是教學工作。在工作中不能就經驗來處理事情,不能只看事情的表面現象,而要深入地考慮自己是否從科學的教育手段來解決問題。從事班主任工作,從事教師工作,能讓自己的教育人生更加完整、更加豐富,能從另外一個角度來促進專業成長。正如我曾經看過的一篇文章中寫道:教育就是反思與行動,愛撫與照料,對話與合作,引導與建構,促進與生長,教育就是互動與相互成全。從閲讀中,我的思想上有了很大的轉變,我有種被提醒被激醒的感覺,而如何將書中理念運用於我們的教學中,我覺得應該從關注學生的情感,尊重每個孩子,從寬鬆、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開始,讓學生只有對自己、對專業學習有積極的情感,儘可能的建立融洽、民主的師生關係,我們的教育才不會失敗。

二、做一個不斷進取專業性的教育者

教師的責任就是教育。教育,就是教書育人。教書育人,必先修身。因此我們每一個做教師的要加強自身修養,提高自身素質。加強業務學習,多學習理論知識,記好筆記,認真寫心得體會。要認真備課、上課,同時要反思自己的教學,對照新課改精神,明確不足,找準差距,爭取提高。海納百川,才有了大海的浩瀚無邊。一個真正優秀的教師,就應該是一個不斷進取的學者,向前輩學習,向優秀者學習,甚至像李老師那樣向我們的孩子學習。“教育在歷史上第一次在為不可知的未來服務,教師和孩子間的代溝從來沒有像今天那麼大,教師第一次不得不拋去因經驗豐富而擺出的架子,虛心向孩子學。這是我們怕見到而不得不見到的一幅圖景。教師此時有‘一桶水’也是不夠用的”。面對我們的孩子,面對他們突然冒出的新花樣、新想法,我們常常會發出感歎:現在的孩子啊,我們常常有無所適從的感覺。這時,你的腦海裏應敲響警鐘:你已經落後於你的孩子了。因此,我們每一個教育者都應該做一個不斷進取專業性的教育者,只有這樣我們在教學中才能遊刃有餘。

三、做一個有思想會思考的教育者

一直堅信巴爾扎克的一句話:“一個有思想的人才真是一個有力量的人!”。的確,生命之所以寶貴,是因為它最終要面對死亡;思想之所以寶貴,是因為它可以讓生命永恆。蘇格拉底也説:“人之所以為人,就是因為他有思想。”。思想是人的靈魂所在,是生命的精髓。教師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更應該成為思想的先行者。人沒有了思想,根本就屬於酒囊飯袋、行屍走肉。教師沒有了思想,就不能稱其為教育者。如果沒有思想,我們有些教師就會幾十年如一日,教學方法死板老套,從來不知道學生在想什麼,他們需要什麼,甚至會武斷地把教育困難的原因單方面歸結在學生身上。孰不知反思是一個教育者不斷進步的動力源泉之一,是一個優秀教師的重要素質的體現。教育不光需要有思想的教育學者,有思想的行政管理者,更需要有成千上萬有思想的一線教師。這具有兩方面的意義:一是用思想去重塑我們的教育行為,“觀念改變,行動改變;行動改變,命運改變”。二是用思想陶冶學子的心靈。只有思想才能滋養豐富的心靈和厚重的人格,在教育世界中,倘若有豐富的思想熠熠生輝,倘若有豐富的思想相互碰撞,淌若有高尚、豐富、獨到、深刻的思想來鼓舞人心,我們的工作,我們的人生,才更有趣味,更有魅力,我們才真正無愧於上蒼給予我們的不可重複,不可替代,無比高貴的生命。

讀書是一種幸福,讀書是一種享受,讀書使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精彩!但光讀書還不夠,還要與實踐相結合。希望我能在實踐中磨練,走出更成穩的腳步 !

我的教育心讀書心得 篇4

《教育中的心理效應》一書,我在暑假期間通讀了一遍,首先最大的體會是:這是一本值得每個教育者一讀的“教育寶典”!此處的“教育者”,包括從事的教育人員,也包括學生的家長。

為了能更深刻地理解書中的觀點,和文章的思想產生共鳴,我瞭解一下作者和作者出版本書的目的,就像與作者面對面地交流。《教育中的心理效應》共分教學中的心理效應、教育中的心理效應、管理中的心理效應三大類,每一大類又分別編排了21、24、19個心理效應。更讓人欣喜的是每一則心理效應它不僅有生動具體的事例,透徹的效應分析,更有根據這一效應,我們在教育中的具體操作。

本書的每篇文章都是以一個經典的實驗、故事或問題情境開始,然後再介紹此規律或效應的心理學背景,接着舉例説明其在教育、教學或管理中的應用。有幾例讓我印象深刻,如:“南風效應”通過一個北風與南風比賽的寓言來説明教師應該有一顆如南風一般温暖的心,讓學生們如沐春風,心存感激;“仰八腳效應”通過三個演講者演講的故事來説明“人非聖賢,孰能無過”,要求教師走下神壇,遠離神位,以一種平常人的姿態走進學生的生活當中,從而更容易被學生接受。需要注意的是“雖然有時出醜未必是一件壞事,相反還可能起到積極作用,但卻不可亂用,只有具有一定的資本的時候,方可謹慎行之”。

還有“第十名現象”,這也是現時教育中一個非常突出的問題。有些教師是存“人性關懷”,但是他們往往把這些關懷集中在某些優秀,聽話,懂事的學生身上,從而使這些學生“萬千寵愛在一身”,在班裏和教師心目中的地位越來越高,但是等他們走進社會,卻在許多方面都不如學習上遠遠的落在後面的學生。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就是因為“學業成績考查學生的主要是兩個方面的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語言能力。而事實上人的潛能是多方面的,如人際溝通能力,領導管理能力,藝術創作能力,動手能力等卻在考試中難以體現出來,這些能力對一個人的成功非常重要。在只重視學業成績的情況下,一些學生儘管成績優秀,但在其學業智力發展時,成功智力的發展卻滯後了,反倒是那些第十名左右學生的學業智力和成功智力一直保持協調、平衡、其成功的概率也高”。這個試驗也告訴我們的教師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的智力成長,根據每一個學生的智力特點實施個性化教育和發展多元化評價,相信每一個學生都能成功。

閲讀這本書絲毫沒有覺得心理學是那樣的嚴肅、學術,反而感覺到這本書充滿了趣味性、科學性和實效性。一篇篇文章讀下來,不僅僅激活了自己先前的知識經驗,還常常會有豁然開朗的感覺。這些看似很玄的心理學知識,卻與我們日常的工作聯繫得是那麼緊密。

以上只是我讀完這本書後的一點感悟,在這裏,我再次推薦同行們看看《教育中的心理效應》這本書,因為教育,應該走在孩子們的心田裏。只有懂得心理學的老師越多,老師和學生出現的“病因”才會越少,教育才能起到水到渠成的功效;只有教育和心理的超鏈接,才能有效地促進人的成長。

我的教育心讀書心得 篇5

《教育漫話》是紳士教育論最系統的代表作,為培養世俗世事人材,是由英國的教育家約翰洛克所提出的,它是教育歷史上的重大轉折。作者從體育、德育、智育三方面論述了自己的教育觀點,內容給人感覺很與眾不同,非常具體實在。讀《教育漫話》可以讓我們聯想到很多現實生活中的例子,對於我們現代教育辦學教學都有很高的啟發和反省。

首先他根據自己的醫學知識,提出了有關兒童身體健康的具體建議,我認為這些建議主要是針對父母而言,因為一個人的健康是建立在兒童時期身體素質的基礎之上的,由此我們也應當認識到學前教育把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聯繫在一起是顯得尤關重要的。作者認為父母在孩子的兒童時期就應當採用最簡單最自然的方式來對待他們,不可把他們培養成温室裏的花朵,雖然那樣他(她)們可以生長的很茂盛,但那樣反而減弱了他們的天生的抵抗力。例如,根據心理上研究,適應現象表現在所有的感覺之中。因此作者提出無論冬夏,兒童的衣着不可過暖,主張每天用冷水洗他的腳,鞋子也應該做的薄,不要帶手套,甚至可以洗冷水浴(冷水浴對於幫助身體衰弱的人恢復健康是很靈驗的,那麼身體比較健康的人用冷水浴的方法去增強和鍛鍊性格也是非常管用的)。

長此以往,身體對於外界的刺激便會有了一定的適應,子女的身體素質也便有了相應的提高。聯繫到我們生活之中,我們常常會聽到:窮人家的孩子不易得小病,根據作者的思維那就解釋的很有道理,因為窮孩子從小便在那樣一中受餓受凍的環境當中生活他們對於自然惡劣變化的抵抗力自然高於衣食富足家孩子的抵抗力。作者在書中非常注重對孩子身體健康有益的細節,他強調不可讓孩子喝酒或烈性飲料;不可給兒童任何藥物去為他防禦疾病;女孩子的衣服不可穿的過緊;卧牀應該是硬的這樣利與身體;然而應該保證兒童充足的睡眠時間(因為睡眠不足,精神萎靡以及由此而來的經常性的周身不適既影響自我感覺也影響智力發展。在書中,作者在對兒童健康方面首先提出兒童應當多吸新鮮空氣,觀察研究發現:如果學生整個夏季呼吸的都是飽含禾本科植物和草地植物的植物殺菌素的空氣,他就不會患受寒疾病例如,咽喉炎,氣管炎,呼吸道黏膜炎等。這一點給予我們深刻的反醒和思考:我國學校尤其是幼兒園及國小所在地方環境是如何的呢?如果環境沒有達到利於兒童成長的標準,那麼是否可能損害學生的生理健康呢?作為家庭,學校,社會的成員應該如何去改善和提高我們的環境(這不僅是兒童健康成長的需要同時也是我們人類生存的關鍵因素)?

其次,作者在書中論述了他認為在紳士教育中最重要的一方面——德育。作者認為在教育兒童的時候,應該避免鞭笞,那樣會使得壞習慣壓抑的越深,爆發的越猛,同時也會使得兒童愛好的事物反遭兒童的厭惡,而且會形成一種奴隸式的教育,養成奴隸式的脾氣;相反在孩子小的時候就應當儘量使的他們的心理能夠感受到名譽和羞辱,當孩子初次犯了錯誤的時候,最好的方法就是教師或者父母在那邪惡的的傾向一出現時應當表示驚愕的態度,或者對他們説“你怎麼會做出這樣的事呢?真的令我失望。”這種暗示性的話語可以引導孩子自己去認識錯誤;然而當孩子出色的完成一件事情的時候老師或者父母可以在眾人面前引為自豪的表揚他(她);這樣一來,孩子便會懂得如何去維護自己的名譽。當然對於這一點父母或者教師不可盲目的表揚他們,那樣也會養成小孩字的虛榮心。

但總的來説,作者的這種教育方法是值得我們借鑑的:責罰和體罰對於兒童來説都是噩夢,我們應該把孩子當成理性的人,用理性的方式去對待他們,教他們用理性的思維去思考問題。作者認要把孩子的幸福奠定在德行與良好的教養上面,而培養他們良好的舉止行為禮儀關鍵在於不斷的去訓練他們使得這些優雅的舉止都養成良好的習慣,培養的成效就在於早早的培養他們,也就是一個人的兒童時期是顯得至關重要的。在這一方面我覺得給我們的啟發就是:有些利於孩子健康成長的好習慣例如,早起早睡我們可以採取一定的措施不斷的去訓練孩子使之養成,但是有些習慣我們還是應當以理性的方式去教育他們,我們要學會和孩子談判。

我的教育心讀書心得 篇6

利用課餘的點滴的時間,我接着閲讀北師大心理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劉儒德的《教育中的心理效應》一書。在劉教授的心理學研究成果的浩瀚海洋中,40到80頁的規律和效應,主要體現為詹森效應、普雷馬克原理、頭腦風暴效應、雞尾酒會效應……其中不少效應令我觸動,讓我學習到新的心理學知識的同時,常常會有豁然開朗的感覺。

在讀這本書時,我感覺它是一面鏡子,讓我反思我的哪些做法是正確的,哪些又是違背教育心理學的。它是一盞指引方向的明燈,告訴我怎樣做才是科學的、正確的、充滿關愛的;我感覺它是神奇的魔術棒,總是帶給我無限的驚喜和期待,那是一種“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

其中,普雷馬克原理就是對我們教師和家長有實效的一個心理效應。普雷馬克最早提出,利用頻率較高的活動來強化頻率較低的活動,從而促進低頻活動的發生。這一原理被稱為普雷馬克原理。由於祖母對付孫子常用這種方法,即“先吃了你的蔬菜,然後你就可以吃甜點。”所以又被稱為祖母原則。説的更明確一點,就是先讓孩子做一些不太喜歡做的事情,然後“柳暗花明”,就可以做他們自己喜歡的事情。

作為一名班主任,我和家長的接觸較多。經常聽到家長的訴苦和抱怨:“孩子不好好學習,總是玩電腦、看手機”、“做作業草草了事,應付工事完後就跑出去了”、“讓孩子做事情,他不搭理你,真是氣死人了”……當時我只是粗暴的建議:“你也可以採取強制措施或是適當地懲罰一下孩子,比如拒絕給他感興趣的東西或是必須完成這件事,不然就怎麼樣!現在,《教育中的心理效應》中的普雷馬克原理告訴我,別忘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宛轉,用高頻活動獎勵低頻活動。所以,在學期的家長會上,我會建議家長根據孩子的具體情況,製作一張“行為矯正表”,讓孩子明白你享受一些權利之前或同時你必須完成相應的任務,否則一切免談。休息日,我也事先和學生們約定一天中他能享受的和他必須做到的事情,效果很不錯。選用學生的最愛作為獎勵的方法可以讓家長和老師省去較多的煩惱呢!

當然,在我的教學實踐中,我嘗試將普雷馬克原理應用於新知識的學習與鞏固。對於新知識的學習與掌握,學生一下子接受是比較困難的,所以我就將難以接受的大目標或是知識體系分解成一個個學生容易接受的小目標去要求學生,並用普雷馬克原理去恰到好處地激勵,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比如讓學生在規定時間完成識記生字、背誦課文時,我先讓學生在規定時間內正確識記少量的生字,讀熟課文,再在規定時間內給學生增加一定數量或難度,並適時給以合理的激勵。在這樣的氛圍中,學生的學習變得更輕鬆、愉快,學習的效果比我一開始就提出一個高目標要好得多、有效得多。

在課堂上,我時不時普雷馬克原理拿來用一下,結果總是有着巨大的收穫。在這一系列豁然開朗後,我更加躍躍欲試,迫切地繼續探究我還不瞭解的規律和效應。我體會到只有重視科學理論的指導,掌握一定的教育藝術,教育的芳草地裏才有花紅柳綠,才煥發春天的盎然。我解讀着這部“教育字典”,從這位良師益友身上,我汲取着智慧的營養、教育的技巧,我不斷進步着,走向超越的高台。

我的教育心讀書心得 篇7

寒假裏,我讀了教育學者尹建莉的《最美的教育最簡單》 。起初,我以為這是一本寫給學齡前孩子家長的書,對它有些意興闌珊,為了開學能交出一份讀書心得,又不得不繼續讀下去。讀完書,發現封面上有一首紀伯倫的《你的孩子》 :你的孩子不屬於你,它們是生命的渴望,是生命自己的兒女。經由你生,與你相伴,卻有自己獨立的軌跡~~詩把我重新領進書中,細細咀嚼,頗有感觸,無論是作為母親還是一名教育工作者,書中自有我們可取之處。

讓每一個人都感到自己重要。這一點是我從書中得到的最深感悟。孩子是單純,稚嫩,有着獨特人格的羣體,他們需要關心,呵護,幫助,更需要尊重。 管理管理,只有管沒有理,是不能叫做管理的。每一個被管理者都是活生生的個體,你不把被管理者放在應有的位置上尊重他們,理解他們,甚至熱愛他們,你的管理就不會有太大的成效。教育的一項重要目標就是讓孩子具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無論是作為家長還是教師,我們都應該瞭解,尊重孩子,對他們的過錯不要妄加責罵,挖苦,嘲諷,而應寬容,理解,呵護。作為一名國小班主任,在教育管理工作中,我們面隊的是一羣沒有多大自控能力的孩子,正是這些孩子們對世事似懂非懂的時候,因此,在我們進行管理時,對每一位學生的尊重就成了一個重要的前提。其實,不管是多大的孩子,他都需要尊重,讓每一孩子參與到管理中來,讓他們都感到自己重要,這會使我們的教育事半功倍。只有樹立了這樣的思想,拋棄以權壓人的傳統理念,才能使我們的教育煥發生命的活力,實現真正自由呼吸的教育。

給孩子信任和自由。還有什麼比信任孩子更能讓孩子內心昇華起自我的榮耀感和愉悦感,當我們每天都質疑、否定孩子的動作、思想、言行的時候,孩子怎麼能自信,這樣的質疑其實就是在剝奪孩子成長的力量,自己設定一個"法則",孩子為了取悦我們,終身糾結困頓其中,而失去了自我發展的動力。作者倡導給孩子自由,她在書中這樣寫道:“給孩子自由,不是對他們放任不管,而是意味着你必須給孩子’三權: 選擇權,嘗試權,犯錯誤權。一個人,首先是個自由的人,才可能成為一個自覺的人。”是啊,雖然我們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卻不要總把自己認為正確的觀點灌輸給孩子,這樣就是取代孩子成為他靈魂的主人。簡單説,時刻記得自己和孩子是平等的,不要高高在上的教導與訓誡。對於孩子合理合份的要求,要慷慨地給予,不要質疑孩子的動機,處處為難,甚至指責"奢侈"、"虛榮",讓孩子以"乞討"的姿態出現,真正把自由交給孩子。

“你是生命之弓,孩子是生命之矢,幸福而謙卑地彎身吧,把羽箭般的孩子射向遠方,送往無際的未來。愛——是孩子的飛翔,也是你強健沉穩的姿態。”再次以紀伯倫的詩結束我的文章,與大家共勉。

我的教育心讀書心得 篇8

假期中借閲了尹建莉的書《最美的教育最簡單》,這是我品讀她的第二本書,第一本是在幾年前的一次家長會前夕,突發奇想想與家長交流一下家庭教育的科學性與藝術性問題,有針對性的到書店挑選了《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一書,讀後如沐春風,家長會過後好多家長紛紛借閲,並通過飛信、QQ等進行了熱情交流。現今再次手捧尹老師的潛心之作,頓覺倍感親切,深感此書理論紮實可靠、案例詳實可操作,讀來令人信服,當真是萬千家長和孩子的福音。靜心品味,浮現於眼前的是我們該送給孩子的三個禮物:

最深情的禮物——無條件的愛

孩子6歲之前的人格已經基本形成,尤其3歲之前是建立安全感非常重要的時期,這個時候孩子還沒有和外界建立清晰的認知,他最依賴的人就是母親,母親即世界,世界即母親,母親對待他的態度,就是這個世界和他自己對待自我的態度。這個時期,母親和孩子怎麼親密都不為過,及時迴應孩子的情感需求、允許他親自動手、動腳嘗試這個世界,允許犯錯,親自照顧他的衣食起居,以孩子的需求為中心。很多人説這樣會慣壞孩子,其實這是一種誤解,這正是父母之愛應該有的深度,讓小嬰孩時刻感知到自己是被呼應的,他對這個世界自然是感覺安全的,自我認知也得到強化。如果這個時刻錯失了,孩子終生內心都有一處深深的“心靈黑洞”,那種不安全感會深深影響日後的人際交往。愛之深,情之切,很多父母往往陶醉在這種“給予”的幸福中,殊不知他們又進入另一個極端,變成了“替代”父母,剝奪孩子鍛鍊的機會,替他決策人生的交友、學習、遊玩等事項,這就是“溺愛”,本質是父母愛自己的“偉大”與“奉獻”。無條件的愛就是不因為孩子是什麼,是否聽話,是否滿足我們的要求而去愛他,而是尊重他的本來面目,允許他按照意願發展自己的人生,我們只需用目光温情相送。 最豐盛的饋贈——不羈絆和自由

做了父母的我們,總是想教孩子這個,指導那個,殊不知孩子有無限的可能,如果操作不當,孩子終生在我們劃定的圈圈裏打轉,無法發展、成就自己的人生。雖然“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可是如果為了某一個規則和事件,整天呵斥、糾結、改正,父母和孩子之間豈不成了“貓抓老鼠”,那孩子的某一個缺點恰恰得到強化,孩子怎麼能跟我們敞開心扉,彼此形成對立衝突關係。生命可以很輕鬆,比如一件很小的事情,可以大化小,小化了,如果揪住不放,孩子每天就戰戰兢兢,整天花費能量在考察你的目光上,沒有時間和精力發展自己。放平心態,孩子是普通人,開心、快樂、自由、健康最重要,其他的都是驚喜,沒有必要為了面子、權威意識、規則,而讓雙方糾纏不清,彼此敵對,這就失去了生命的意義。書中提到,近期有專家發現,自閉症孩子很多都出生在高知識分子家庭,從小父母就寄予厚望,要麼父母忙於事業學業,將孩子託付給長輩,喪失了最寶貴的親子時刻,要麼從小對孩子各種“嚴

格要求”,代價就是失去了親密的關係和內心的自由。著名教育學家孫雲曉説過,親子教育的前提就是親子關係,沒有好的依戀關係,父母只靠權威管教孩子,終有一天將發生巨大的叛逆,也有可能孩子的自由意志被深深壓制,終身陷入自我封閉的枷鎖中,人生的幸福大打折扣。我去年暑假突然接到一個孩子母親的電話,哭訴孩子跳樓自殺了,驚出我一身冷汗。冷靜之後才知道原來是一場虛驚。孩子父親生意失意,債台高築,常年外出打拼但從沒放棄對孩子的厚望,無形中給了孩子莫大的心理壓力,孩子在日記中説到了自己的那份孤獨和恐懼,輕生的念頭有過多次了,第三次轉學的時候她甚至連續十幾天吃不下飯睡不好覺,那時就感覺活着太累了。誰能想到,一個十幾歲的成績優秀的女孩子,心理會有如此難以承受之重。孩子母親過後哭着告訴我,父母每次吵架都能感受到孩子眼中的那份膽怯和無望,只是沒想到孩子會動了輕生的念頭。值得慶幸的是,在孩子即將從十五樓跳下去的時候,她想起了一些讓她留戀這世間的人和事。她想起了病中的媽媽,想起了老師和同學,想起了那些讓她渴望展現自我的一系列活動。在一節笑對煩惱的心理輔導活動課上,我説,當你真有一天有了那處在黑房子裏的感覺時,請你記住,打開窗户,讓陽光透進來;開啟心門,讓自己走出去。把一切交給時間,明天永遠充滿希望!在一次數學競賽活動後,我為每一個獲獎的學生花七元錢買了一個潔淨無瑕的玻璃杯,並對他們説,請你們記住,要把美好的自己當做一個完整無缺潔白無瑕的杯子,好好呵護,你們每一個人都是這個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你最棒,永遠別放棄自己!現在想來,留意每一個孩子的情緒變化,讓每一個孩子都能自由自在的享受美好童年,是何等價值連城。不經意間,也許,你就成就了一顆幼苗,甚至是一顆參天大樹。讓我們認識到孩子身心和諧發展的重要性,別讓意外發生在蓓蕾初開的季節。

最平等的溝通——來自心靈深處的信任

還有什麼比信任孩子更能讓孩子內心昇華起自我的榮耀感和愉悦感,當我們每天都質疑、否定孩子的動作、思想、言行的時候,孩子怎麼能自信,這樣的質疑其實就是在剝奪孩子成長的力量,自己設定一個“法則”,孩子為了取悦父母,終身糾結困頓其中,而失去了自我發展的動力。雖然我們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卻不要總把自己認為正確的觀點灌輸給孩子,這樣就是取代孩子成為他靈魂的主人。簡單説,時刻記得自己和孩子是平等的,不要以父母的身份自居,高高在上的教導與訓誡,一旦失去了這種平等,孩子就很難和父母交心。對於孩子合理合份的要求,要慷慨地給予,不要質疑孩子的動機,處處為難,甚至指責“奢侈”、“虛榮”,讓孩子以“乞討”的姿態出現,更不能在孩子有求父母的時候,趁機換條件,只會讓孩子自尊心受挫,失去對父母的信任和依賴。

最美的往往是最簡單的,我們只需擁有一顆平常心,信任孩子,修煉自己,孩子有無限的人生可能,祝福每個孩子都生活在愛和自由之中,也讓我們在最簡單的教育生活中盡享那份幸福與安寧。

我的教育心讀書心得 篇9

假期裏有幸拜讀了朱永新主編的《教育的奇蹟》一書,受益匪淺。我不知疲倦地欣賞着這本神奇的“奇蹟”帶給我的新生力量!

《教育的奇蹟》這本書裏面的故事讓我震撼、引人深思。書中的故事讓我懂得教育不是為了選拔天才,更不是把人分成天才和傻子。上帝讓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的時候,都賦予每個人一個成功的機遇,成功的可能。

當我們真正領略了教育的真實意義,也就不再懷疑這些功成名就的天才的成功必將是一種必然!

《教育的奇蹟》主要講的是一些當代名人曾經是父母、老師眼中的“差等生”、“笨小孩”、“問題孩子”、”殘疾孩子”等,但是,他們後來卻成功了:牛頓是被人瞧不起的“差等生”、愛迪生是不受老師歡迎的“糊塗蟲”、達爾文是愛“説謊”的“討厭鬼”、愛因斯坦是連續考試不及格的“愚笨兒”,這些不好的“頭銜”根本沒有影響他們成才。這是為什麼?顯然,是教育在起作用。

書中還寫到了世界上唯一的一名弱智指揮——周舟。他是一個先天性智殘孩子。舟舟是不幸的,舟舟又是幸運的。作為他的父母,從未把他當成殘疾兒童,用自己的愛心和耐心來培養兒子的智力。利用他超常的音樂天賦,不斷培養和給予他鍛鍊的機會。作為一個智障孩子,舟舟是幸福的。上帝關閉了他智慧的大門,卻開啟了他指揮的殿堂。看來“教育”不僅僅是教師的職責,更多是家人的責任!總之,無論是來自哪一個人的有效教育,它都能不同程度上創造真正的奇蹟。而這一個個奇蹟的背後,無時無刻不在顯示人性的愛!是愛,各種各樣的真愛,讓這一切成為了可能!

所以,我們要改變我們的教學理念,那就是無限相信學生的潛力。人的潛力是巨大的,要相信每一個人都應該而且可能做得最優秀,做得最卓越。公平對待所有的學生。其實越是成績不好的孩子,他們更需要老師的關懷與愛護,他們的心更敏感。很多學生之所以會越來越差跟他在學校老師對他的關心夠不夠,受到老師的漠視有着很大的關係。對待學生,特別是國小生,我們應該有親切的語言,温暖的笑容和恰當的包容,孩子的成長過程需要我們的包容與鼓勵,多點包容,多點鼓勵,孩子的進步就會很大很快。

作為一名教師, 特別是國小教師,我們要明白對孩子們的影響是非常大的。首先,不要用成人的眼光看孩子,和成人相比,孩子的思想是不定向的,他們不受束縛,無章可循,無法可依,心上很少受概念的約束。因此,他們不可能去認真思索一個問題,注意力也不可能長久地集中在某一件事物上。這反而使孩子能無拘無束地想他們所想,超出成人的想象,創造出令人驚異的場景。善於教育的老師,往往能夠順孩子的天性,不斷誘導,把孩子培養成才,而不會按照自已的意志強迫兒童改變自已的天性。對孩子的教育,應該從孩子的實際情況出發。不同能力,不同個性的孩子,在教育方法上也應該有所區別,因人而異,因材施教。發展孩子的特長,要從孩子的實際情況出發,不能隨心所欲,更不能強制孩子服從家長的意願,而是要因勢利導,揚長避短。再次,多為孩子喝彩,不要像防壞人一樣防孩子。孩子有優點也有缺點,這是肯定的.在與孩子的交流中。父母和老師一定要避免使用一些不良的語言和態度,而應該多為孩子喝彩,多對孩子進行鼓勵,父母和老師也不要把孩子當成壞人一樣的防着、管着、而是應該信任孩子、讚賞孩子。

本書要告訴我們的道理是,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父母和老師。雖然不是絕對,但也父母和老師的教育會對孩子起着絕對的作用。老師、家長們應該學習各種教育理論,幫助孩子成長,而不是一味地給孩子過高的壓力,強迫孩子去成長。希望就在眼前,祕密就在身邊,打開此書,悉心閲讀,你會發現——天才就在身邊!

我的教育心讀書心得 篇10

生本教育體系的理念就是:“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它是一種能讓師生產生快樂的“靈丹妙藥”,從而讓學生喜歡學習,教師喜歡教育教學工作。郭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中説:“快樂的感受是人更好學習的情感基礎。快樂的日子使人聰明,使人產生心理的興奮和生理的活躍。在興奮中,他會獲得最高的學習效率和最好的學習效果。”當一種教育為孩子、家庭、學校、社會帶來了快樂與幸福的時候,我們還有什麼理由來反對它呢?

奧修把這樣一句話稱為偉大的禱文:“當鞋子合腳時,腳就被忘記了”。這段表述生本教育的話,給予了我深深的啟迪:腳被忘記,也可以説是腳處於“忘我”狀態,忘我地工作,工作得非常好。反之,如果鞋子不合腳,腳疼了,腳就被時時記起,就走得不好了。今天,如同給腳提供合適的鞋,我們需要提供給兒童適合的教育,當教育適合兒童時,我們也就可以看到兒童忘記了自己在學習,忘記了自己是在課堂上,甚至忘記了自己,這時人的內部自然起作用了,兒童的學習熱情和學習效率空前提高了。所謂適合兒童的教育,就是生本教育。我們只要給了兒童生本教育,他們就會忘我地活動和遊戲,也就是進行忘我的學習,這是一種忘我的境界。作為教育者,我們要創造適合兒童的教育,而不是選擇適合教育的兒童。

這樣的課堂不要怕走向杜威的“兒童中心論”,生本教育改革是在東方文化背景下進行的,“東方講究系統的、秩序的儒家文化傳統,這種作為背景的文化,是不可能也不必要抹去的,它會頑強地表現出來,成為教育改革的潛在的穩定的甚至是制衡的力量。由此,我們朝着生本的方向進和體系性的較為徹底的改革,亂不到哪裏去,反而會在獨特的文化背景下結出豐花碩果。”《新基礎教育改革不是“哥白尼式的革命”》中也強調了這樣的觀點,“基礎教育改革不是一場哥白尼式的革命,它不是簡單的將傳統教育與現代教育徹底分離,而是取長補短、相互融合和與時俱進的過程”。美國素來就比較強調兒童個性,推進兒童中心教育當然也是必要的,但卻可能產生較多的問題;然而,“在我們傳統的文化氛圍之中的生本教育改革,如同晴空之見雲霓,會產生優勢互補的效應”。

韓愈也説:“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在生本課堂的討論中,教師會遇到學生提出的許許多多的問題,可能會經常面臨難以回答的情況。這是十分正常的現象。學生能詰難老師,能提出別開生面的問題,乃是我們教學的成功。

書中還談到了生本教育的方法論,即“先做後學、先會後學,先學後教、以學定教、不教而教”。江蘇洋思中學聞名遐邇的“先學後教、當堂訓練”的教學模式與生本教育的方法有異曲同工之妙,不知該校蔡林森校長是否讀過這本書或聆聽過郭教授的報告?洋思中學取得了巨大成功,生本教育也取得了重大成果,應該説,不同地域、不同背景的教育實踐取得了同樣令人矚目的成績,充分體現了這種理念和教育體系的強大生命力。

反思我們的教育習慣,有太多的“以師為本、目中無生”,也有太多似是而非的“看似以生為本、實則以師為本”的例證。包括學校內部的某些彙報課,包括我自己的某些教研課,當然也包括某些帶頭人、特級上的示範公開課,或多或少過於強調教師對文本的解讀。我不由得想起我們“課程資源開發”小組研究的“核心課程資源——教材的適應性應用策略的研究”子課題,分明也是在適應教師適應學生等角度改變、替換、拓展、重構、自主開發教材,原來一切的適應就是為了學生更自主高效快樂地學習。但願我們在實踐“生本教育”的過程中少走彎路,在彷徨中探索,在摸索中奮進,也在反思中不斷落實和提升我們的“生本”理念。

我的教育心讀書心得 篇11

閲讀了《教育走向生本》後,我受益非淺。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自己的一些體會與感受。

生本教育的理念是由郭思樂教授首先提出並倡導實施的,是針對過去教育教學中方便老師的教學或者説滿堂灌的教學方式而提出的一種新的教育教學理念。從教材到教學方式、從教師到學生一整個體系顛覆了以往依靠老師、以老師為中心的傳統。倡導以學生為本,激揚生命的主旨。這一體系在全國範圍已經實施了20年,而我校在20xx年在學校領導的倡導下開始實施。一開始對生本的認識是非常模糊的,在教學過程中根本無法放開手腳,怕學生這不懂那不懂,又怕學生不能接收,通過生本理論的一些培訓和觀摩成功老師所獲得的經驗,對生本教學的方式增強了信心,逐步的把生本教學的模式搬到自己的課堂中來。

收穫之一:學生學習的興趣得到了增強

以往所任教的同等類型的班級,如何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一直是困擾自己的一大課題。在對這屆學生的生本實踐中,通過課堂上讓學生多動手,積極發言,到有的時候放手讓學生來講題,學生的興趣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和提高。以往所教的同等類型的班級,在一開始七年級的時候,很多同學興趣還是比較高的,可是隨着學習難度的逐步深入,由於長期的被動接受,很大一部分同學的學習熱情逐漸消失,特別是八年級的分化時期感到尤為頭疼。而在本次生本實踐的過程中,我欣喜的發現,學生不但順利的渡過了分化期,而且很大一部分同學學習的積極性還有提高的趨勢。課堂上,結合具體的題目,通過一些同學講解,另外的一些同學糾錯,老師通過真誠的表揚結合小組與個人的計分的方式,讓學生興趣得到了很好的發展,在找出他人錯誤的過程中,學生學習能力和興趣自然而然的得到了提高。一開始進校的時候,本班與同類班級相比,有着明顯的差距,經過一年的實踐,在及格人數上就基本持平,進入八年級以來,在及格人數和平均分方面都成功的超越了同類班級,不過在優生方面還是有一定的差距的。我相信,堅持不懈的運用生本教育教學的理念與方法,經過老師和同學的努力,今後一定能夠取得更大的進步。

收穫之二:學生的信心得到了提高

我校的學生基本都來自於農村,淳樸是他們的優點,可是很大一部分同學在學習的過程中,不能充分的放開自己的思維與活力,以往的課堂上,更多的是看到他們的拘謹、束手束腳,在很多孩子的理念裏,課堂上專心聽老師的講解的學生絕對是好學生。可以看出很多學生也是以此為標準來要求自己的。導致學生逐步養成被動接受的習慣,當被動接受已經成為習慣,課堂上要再想他們專注的接受40分鐘或者是45分鐘,與心理學上的認知規律是相悖的。這直接導致學生成績的下降,伴隨着的就是學習上越來越沒有信心,進入惡性循環。通過生本教學模式的引入,小組之間、組員之間有了更多的交流與溝通,學生獲取知識的方式與途徑拓寬了,老師把更多的課堂時間交給了學生,學生在課堂上説得更多了,做得更多了,學生之間的競爭、小組之間的競爭使他們更加大膽的投入到課堂之中。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我驚喜的發現,一些平時不愛發言的同學,膽小的同學也能在課堂之中大膽的表達自己的想法與見解,特別是這個時候往往能夠得到其他同學自發的掌聲,讓我感到,學生的可塑性其實是出乎了我的意料。反思以往的教學,保守的的確是自己而不是學生。小組合作學習的模式下,學生之間產生了督促與幫助,事實證明,學生之間的督促有時比老師對學生的督促還要管用。課堂上,小組與小組的競爭、學生與學生的競爭,發展了學生的表達能力,表達能力的提高,使得學生的信心也得到了提高。這與新課標中要發展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完全是契合的。

當然,參與生本教育教學實踐這條路應該還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我應該加強理論學習與大膽實踐,相信今後的教學過程中一定能有更多更大的收穫。

我的教育心讀書心得 篇12

法國教育家保羅·朗格朗的《終身教育引論》詳細論述了終身教育思想,並提出實施終身教育的一系列原則和建議,讀後感覺受益匪淺 。

書中説:“教育和訓練的過程並不隨學校學習的結束而結束,而是應該貫穿於生命的全過程。”、“終身教育的基本含義就是指人在其一生的不同發展階段都要接受不同形式不同內容的教育。”使我聯想到我們學校的實際情況。近幾年來,陸續調入我們學校的老師大都沒有從事過特殊教育,工作崗位的轉換,教育對象的特殊性,都要求我們儘快充實特殊教育專業知識。只有不斷學習、廣泛涉獵才能適應社會發展,迎接各種挑戰。今後還應該加強校本校訓和繼續教育,要把各項工作落到實處,讓老師們切實受益。

我的教育心讀書心得 篇13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教師的責任是從教之本,是立身之本,重於泰山!

很小的時候,我總喜歡踮着腳尖模仿老師纖秀的筆跡,和那優雅的舉手投足;長大了,我夢想着像老師那樣妙語連珠,擁有迷人的魔力;後來,我如願以償地成為了一名-教師,常聽人説“教育是塊大蛋糕”,我膚淺地慶幸自己的追求,以為“安逸”和“舒適”是未來生活的代名詞。直到讀了王宏-老師著的《新教育風暴》後,我才明白教育之路漫漫,此蛋糕亦非彼蛋糕也。

王老師用犀利的目光發現當今教育存在的種種問題,展開鞭辟入裏的哲學思考,直陳弊端,提出具有尖鋭挑戰-的質疑,發出了教育必須轉型的聲聲吶喊。書中的無數事實-,曾經的教育已無法承載歷史的車輪前行,帶給社會太多的痛心與棘手。當下的我們,為什麼還要沿着以往的步伐,將學生禁錮在傳統守舊的知識框架之內,不敢越雷池半步?為什麼還要讓那百分之九十九的學生陪着那百分之一的所謂優生拼命苦讀,而喪失個-?為什麼我們能清醒地看到素質教育的優勢卻總在應試教育的邊緣徘徊,不捨離去?……難道我們所追求的就是讓多數的孩子失去自信?難道我們的初衷就是想讓這多數學生扮演陪讀的角-,讓他們揹負着壓力艱難地前行?難道我們的-苦付出就是想換來孩子們對祖國文字的無盡厭惡?

不,學校不是工廠,我們不是在批量生產毫無生命與靈-的工業產品,我們面對的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他們嚮往快樂,嚮往自由,嚮往自信,嚮往成功,他們是祖國的未來與希望,明日的太陽將由他們托起。作為老師的我們,是否能滿足他們,成就他們,為他們的人生畫上一層亮麗的底-?

我羨慕書中寫到的那些孩子,他們能師從於王能智老師,擁有我們也曾未享受過的學習生活,他們能衝破傳統的樊籬,走出教室,走向社會大課堂,探究那一個個實用的課題,盡情吮吸着知識的營養,讓自己的羽翼真正豐滿;我羨慕浙-的教育者能衝破重重障礙,在新課程領域找到了一片新天地;我羨慕現在的孩子或許在不久的將來就能普照到的燦爛陽光……我們的童年,遺憾也好,失落也罷,已成過去;在我們眼前的,有無數個孩子的童年正等待着我們牽引,我們能否把他們的遺憾與失落降低到最低限度呢?或許目前我們能力有限,暫時腳步還不能到達,但目光能及;如果被多年的塵埃矇蔽雙眼,也應心嚮往之。

真理就是這樣越辯越明的。不容置疑,實現課程整合,挖掘出每一個孩子的潛能,真正用愛心悉心澆灌,引導他們在-的基礎上走向成才之路,為祖國的發展奉獻出每一份綿薄之力,共同推動發展的巨輪前行,這才是真正的教育大蛋糕。

當今社會,一個國家國力的強弱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育水平的高低,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進步則國進步,而影響教育水平的一大重要因素就是教師。新教育的風暴已吹響了號角,變則興,不變則廢。站在時代浪尖上的我們,豈能袖手旁觀?讓我們一起,肩並着肩,手挽着手,在探究中摸索,在摸索中向前,走出屬於我們自己的康莊大道。就讓這新教育的風暴來得更猛烈些吧!

標籤: 讀書 精選 教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jiaoyu/mqke90.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