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教師心得體會 >

教學實踐心得3篇

教學實踐心得3篇

數學課程標準中提出:有效的教學活動是學生與教師的統一,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下面是本站為大家帶來的教學實踐心得,希望可以幫助大家。

教學實踐心得3篇
教學實踐心得範文1:

從國中的體育教學一下子轉到國小的體育教學中,我發現國小生們非常可愛,但也有很多不如意的地方,最讓我不適應是以下幾個方面:

1、國小生的課堂紀律:國小生的課堂紀律非常差,尤其是剛從幼兒園畢業的國小一年級的學生,根本沒有什麼紀律可言,上課期間,絕大部分同學也都是在説笑打鬧,跟沒有上課一樣,紀律保持一般不超過5分鐘就又開始亂起來了,而且在上課的過程當中我總是要花1/4的時間去處理一些雞毛蒜皮的事情,例如:“老師那個同學罵我”、“老師那個同學打我”、“老師我要尿尿”等等,他們的這些行為,讓我這個從事國中教學已四年的教師哭笑不得,他們實在是“太可愛了”。

2、國小生的行為習慣:國小生們的行為習慣也非常差,上課不知道出來上體育課,前兩個星期上體育課都是讓老師去班裏叫才知道上體育課,老師排好的隊形等下次上課時跟沒有排隊是一個樣子的,還得讓老師重新整理,根本就記不住自己的位置所在;在上課期間總有很多學生要求上廁所和回教室喝水之類的事情,“可愛至極”。

3、國小生的教學進度:我教的是國小一年級的學生,所以教廣播操是我義不容辭的事情,也是學生們入學以來體育方面的頭等大事,教廣播操對我來説那就是小菜一碟的事情,經過兩個星期的教學以後我發現我的想法是錯誤的,廣播操的進度非常的緩慢,而且在非常慢的進度中,還是有1/3的學生學不會,我的教學進度無法進行,教學難度也隨之上升,我總是想盡一切方法費盡一切心思讓學生們能學會,可是無論我怎麼費勁怎麼努力還是達不到理想的效果,可能是我教國中的大孩子教習慣了,可能是我該改變觀念了,無論怎樣我認為國小生比國中生好教的想法落空了。

雖然初到國小有很多的不如意,但我相信自己的實力,能很好很快的適應這裏的一切,很好的帶好這些可愛的學生。

教學實踐心得範文2:

數學課程標準中提出:有效的教學活動是學生與教師的統一,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學生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認真聽講、積極思考、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課堂上認真聽講學生幾乎都能做到,積極思考多數學生也能投入,可學生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索環節還存在很多的不足和惰性。

數學的學習不同於語文、英語課程,數學課需要學生思維的提升,動手能力顯得格外重要,學生主動思索探究問題能力是必不可少的。教學實踐中發現我們的 “懶”學生很多,課堂教學中不願動手操作、不願動腦思考的學生大有人在,許多學生的學習惰性很強,怎樣讓我們的學生在數學學習中不再“懶”,怎樣讓我們的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積極思考,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果呢?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1、密切聯繫生活。

著名的數學家華羅庚説過:“人們對數學產生乾燥無味的印象,原因之一就是脱離實際。”因此在數學課堂教學中要儘可能的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感到學習內容與生活很貼近,從而消除學生的乏味感,以積極的心態投入到學習中去。如在教學“噸的認識”時,先通過學生猜一猜老師和同桌的體重是多少的活動,大家都説出了數字和單位(千克),接着師以為什麼不用克作單位引入課件示出:鯊魚、恐龍、藍鯨的體重,用千克不方便所以出現了“噸”,為了加深學生對噸與千克之間的聯繫,便讓學生搬一袋重50千克的大米去感受,還通過學生觀察周圍生活環境中的路標、橋頭指示牌的照片,有5T、3T、8T等,使學生感受到“噸”在生活中是有很重要作用的,同時也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桌還交流了在買東西過程中要用到“噸”、“千克”,這就更好的將生活與教學聯繫起來了。

2、合理應用多媒體。

多媒體教學是現在課堂教學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蘇教版國小數學教材中對於概念教學的總結、計算法則的歸納,都沒有明確的強調,教師課堂上口頭的歸納、強調,還是隻能引起一部分學生的注意,個別不專心的學生根本就忽略了,為了加深學生對這類知識的理解記憶,就充分發揮多媒體教學設備,例:蘇教版四年級上冊數學第三單元《除法和加、減法的混合運算》,學生列式出80÷10+12、12+80÷10,嘗試計算出結果後我強調了計算順序,同時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在屏幕上出示:算式中有除法和加法,應先算除法。學生經歷了除法和加法混合運算的探究過程,此時對計算方法做了完整的表述,有助學生進一步理解、加深除法和加法混合運算順序。下一個問題是除法和減法的混合運算:18-80÷10。學生在已有知識經驗基礎上獨立嘗試計算,用自己的語言敍述出計算順序,學生們都能用自己不完整的語言説出想法,隨機我在屏幕上出示:算式中有除法和減法,應先算除法。在拓展了幾道計算後我在屏幕上出示了:算式中有乘、除法和加、減法,應先算乘、除法。這一句話概括了本節課的重點,幫助學生形成完整的知識結構,進一步加深學生對除法和加、減法的混合運算的理解和應用,強化了只是難點,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

多媒體教學設備還可以豐富課堂教學內容,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在教學“位置與方向”時,藉助課件中的小猴、小熊的説話表明了自己的位置,這樣直觀、動態的的情景吸引了學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為學生創設了多樣化的學習活動場所,使學生在猜一猜誰在第幾排第幾號的活動中確定了找位置的方法。而傳統的示出掛圖教學,老師指圖學生看圖來回答問題直接明瞭,但忽視了學生的自主性學習,聲情並貌的電動化教學既進行了個別自主化學習,又能形成互相協作學習,充分發揮為生主動性,師生在教與學的過程中,及時得到教學的反饋,也實現了教學模式的多樣化。

二、自主活動,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導者。

1、自主探究,激發學生主動學習。

學生的學習是一個參與活動的過程,引導學生在動手操作中感知,親身經歷新的知識的產生、形成的過程,能很有效的調動學生各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培養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例在教學“認識圖形”時,我沒有直接告訴什麼是四邊形和五邊形,先是示出了兩塊地板磚(一塊長方形和一塊正方形),讓學生用手摸一摸,感知到地板磚各有4條邊,也就是四邊形,接着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利用五邊形、六邊形的學具,動手摸一摸,進一步感知了四邊形、五邊形、六邊形的操作,加深了學生對圖形可以從邊的多少上來區別,個別學生還發現桌面、書面也是個四邊形,整個過程中學生是主動的參與和探究,同時又將身邊的物體與課堂中的新知識很好的結合應用,從而提高了學生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2、巧用素材,創設學生活動的氛圍。

依據低年級兒童的心理特點,巧妙的設置活動情景,建立一種亢奮的學習氛圍,是學生能積極參與課堂活動教學的一個重要前提,如在教學“認識乘法”時,學生對幾個相同的數相加可以用乘法計算比較模糊,首先要使學生明白的是“有幾個相加”,教學中我利用班級的學生讓大家一齊來數有幾個2,有一張桌子就坐了兩個學生也就是1個2,數了4張桌子就是有4個2,用乘法列出算式就是4×2或2×4,還讓3個學生站成一排,就讓其餘學生説有幾個幾,學生告訴有1個3,再上來3個學生排好,問學生有幾個幾?學生説有2個3,這樣讓學生來當“幾個幾”,直觀而形象的數一數、想一想,使抽象化的數學轉化的簡單明瞭。還讓學生利用手中的小棒,數一數一堆擺了幾根,擺了幾堆就是幾個幾,學生樂意動手擺,又在擺的過程中思考了有“幾個幾”,還有的學生在擺的過程中交流了自己的想法,這樣的操作學習比老師自己的演示、講解要強的多。

三、及時鼓勵,讓學生嚐到成功的喜悦。

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備課的形成也隨之變化,每節課的課堂總結或課堂反饋都是必不可少的一環,一旦數學課結束了,不同的學生都獲得了不同的成功,及時的鼓勵能給學生帶來對學習的喜悦,也為學好數學培養了情感,每節課留下5分鐘我便問學生:“今天這節課你學會了什麼?你是怎樣學會的?你還有什麼問題要問嗎?你能把你學到的東西給大家説説嗎?”活潑的學生可能會主動的説出自己的想法,個別小膽的學生在同學的帶動下也積極發言了,全班交流着自己的成功之處,使不同水平的學生都有一個展示自己的機會,在交流中完善自己的學習,也為學好數學創造了機會。

四、難易適中,改變數學作業的單一化。

作業是檢測學生課堂學習效果的一個重要手段,也是數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但長期以來的單一、重複性作業習慣影響了學生思維的發展和創新意識的提高,要改變單一的機械作業就要做到:

1、設置有層次的作業。俗話説:“十個手指還不一樣長”,那一個班級裏的學生對作業的需求也是不相同的,作業佈置的簡單了,部分優生就覺得吃不包,學困生正好消化了,作業佈置難度大了,優生有了發展自己的空間,而學困生就不行了。所以作業的佈置不能一概而論,要根據課堂的教學目標設計一些不同層次難度的習題,讓學生們在必練題目基礎上有選擇的解答適合自己的習題,這樣就解決了“吃不飽”和“吃不了”的現象了,也給學生的學習提供了自我發展的機會。

2、以書為本,發展性練習為輔。現在佈置星期天、假期作業時,讓學生從練習幾寫到練習幾,或從第幾題做到第幾題的現象太多了,這樣量大而單一化的練習形式讓很多學生是不樂意的去完成,甚至有此學生用抄一遍的方法來應付這樣的重複練習,所以在學生的練習中設置開放型、發展型的問題是可適量而取的。如在學習了“1—4的乘法口訣”後,練習中出現了用“三四十二”寫出兩道乘法算式的練習,學生都很容易的寫出了3×4=12和4×3=12,再學完了5和6的乘法口訣後,我便給學生留下一道家庭作業:“( )十二”,要求先填( )裏的數,再根據乘法口訣寫出乘法算式,有的學生填了三四十二,寫出的乘法算式就是3×4=12、4×3=12,有的學生填的是二六十二,寫出的乘法算式就是2×6=12、6×2=12,這就出現了不同的填法,當兩種填法呈現在黑板上時,有的學生説我寫了兩種答案,有的學生寫了其中的一種,這樣的練習既鞏固了新知識又很好地新舊知識結合起來,也為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提供了空間,增強了學生挑戰難題的熱情和信心,也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教學實踐心得範文3: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一門與學科課程有着本質區別的新的課程,是我國基礎教育課程體系的結構性突破。對應於分科課程,它是一門綜合課程;對應與學科課程,它是一門經驗課程。概括起來説,綜合實踐活動是基於學生的直接經驗,密切聯繫學生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體現對知識的綜合運用的課程形態。這是一種以學生的經驗與生活為核心的實踐性課程。教師應做到以下幾點:

首先教師角色要發生改變。

我們知道,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下,教師是主角,理所當然是三尺講台的霸主。往往是教師講什麼學生就得聽什麼,教師説什麼學生就得記什麼,一切包辦代替,一切整齊劃一,存在着嚴重的課堂霸權主義。而今課堂要求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問題探究的參與者,合作交流的組織者,質疑問難的先驅者。從此意義上講,教師已不再是以往主宰課堂的“聖賢”,而是學習活動中重要的一員,是與學生共同學習的一份子,充其量也僅僅是首席。因此我們一定要放下至若長尊的架子,以平等、謙虛、和善、熱情的姿態深入到學生中間,同學生一起提出疑問,和學生一道討論分析,幫助學生排憂解難,鼓勵學生知難而進,與學生一塊享受成功的快樂,總結分析的教訓。古語云“親其師,信其道。”應該説於今仍有其深刻的現實意義。只有擺正了師生的位置,才能發揮我們在學生學習過程中的重要作用,避免喧賓奪主。

其次,在新課程實施的過程中,學生的學習方式要發生變革。

新課程理念強調,要從“知識與技能、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來制定並落實教育教學目標。這實際上既高度概況了對教師教的要求,又明確提出了對學生學的要求。因此,新課程“提倡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這種學習方式一開始學生可能會表現出不習慣或不知道怎麼做,切莫就此而罷休,只要堅持下去就一定能步入正軌的。而且這種學習方式一旦深入人心,就會使學生受益終身,而我們教師也會收到一勞永逸的理想教育教學效果。實踐證明,諸如情境教學、話題教學、體驗教學、發現教學等方法對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及合作意識快捷有效。總而言之,要千方百計地給學生多多提供動腦、動口、動手的機會,學生自己能做的就大膽地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做。只要我們敢於放手,就很可能收穫得意外的驚喜。但放手絕不等於放任, 不要忘了自始至終我們都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把握大局、運籌帷幄的重任仍然肩負在我們身上。所以若想不辱使命,我們就必須鬆馳有度、收放適宜。國中學生的可塑性是很強的,而且有着極大的潛能等待開發。因此其接受和適應新事物的速度特別快,只要教師教導有方便很快上路。所以,最忌諱的就是急功近利、淺嘗輒止的浮躁之舉。

最後,新課程理念得以貫徹落實的關鍵在於師生的熱情參與。

因為課堂教學是新課程改革的主陣地,所以説廣大師生才是新課程改革的直接參與者和實施者,在新課改的問題上我們一線教師和同學們是最有發言權的。因此我們沒有理由不以高度的主人翁責任感投入新課改的大潮中去。

要想真心實意地搞改革我們就必須妥善處理以下兩方面的關係。

第一,要構建和諧、融洽的師生關係,實現師生的通力合作。

學生是有血有肉、有情有義的人,誰對他(她)付出真情,他(她)就會對誰付出真意。同樣,哪位老師對他(她)負責,他(她)就會信賴哪位老師。當大部分學生都信賴我們的時候,還何愁改革不成功呢?

第二,要合理安排時間,努力協調工作和學習的矛盾。

面對新課程改革,我們每個人要充實新知識、樹立新理念。為了適應新課程改革,就得學習,而學習的最佳途徑是踏踏實實地搞教育科研。每位教師、教育工作者都能以對民族未來高度負責的態度積極投身於新課程改革,再苦再累都會克服。

針對綜合實踐活動的性質、特點,從落實素質教育的重點—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目標,以優化課程結構為手段,在學生中開展了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探索與實踐,下面談幾點個人的看法:

一、創新思路 充分體現綜合活動的課程特點

綜合實踐活動既不同於學科課程,也不同於一般的課程,還有別於原來的活動課程,其最顯著的特點就是綜合性、實踐性、地方性和時代性。如何體現這些特點呢?為此,我在課程內容的選擇、呈現方式和課程形態的定位等方面進行了創新。首先在課程內容的選擇方面,努力做到三個“一”,一是選擇那些能體現多學科知識的綜合運用並能促進學生多方面發展的課題,以體現綜合實踐活動的綜合性;二是選擇那些貼近學生現實生活和學習實際、容易引起學生思考和探究興趣的課題,以體現綜合實踐活動的時代性;三是選擇那些能反映當地歷史和文化傳統、反映現階段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成就或問題的課題,以體現綜合實踐活動的地方性。其次,在課程內容的表現方式方面,不象學科教材那樣直接的、大量的呈現知識、結論和觀點,而是採用“想一想”、“做一做”、“讀一讀”、“説一説”、“寫一寫”“試一試”等小欄目的形式呈現課程內容,並留出適當的空間讓學生自己去填寫,這就為學生涉及了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體現了課程的實踐性,同時也為課程的生成性預留了充足的空間。

二、開發綜合實踐活動 有利於課程內容的自我更新

針對當地的地理環境和經濟發展實際,應抓住機遇,深入挖掘文化內涵,將其納入綜合實踐活動的課程的開發體系,形成了獨具地方特色的模式。如成立了人文地理社會實踐調查小組。調查範圍:一是人文地理景觀,歷史淵源;二是風土人情,英模名人;三是工業、農業的環境資源。此項活動,能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增強了學生的環保意識和社會交際能力,為將來走向社會打下基礎。

在教學改革實踐中,我逐步認識到,傳統的單一學科課程過分強調共性全“優”,而忽視了人的發展的不可避免的不平衡性,忽視了學生個性愛好的發展。綜合實踐活動課恰恰彌補了單一學科課程的不足,他以利於激發學生興趣愛好,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使每個學生在不同的起跑線上都能得到發展。

比如,在數學教學中進行大膽嘗試,增加了大量的活動內容,通過動手、動腦,培養了學生動手操作的技能,發展他們的形象思維和創新能力。因綜合實踐活動的課程開發以挖掘社區教育資源為依託,所確定的課題和選用背景材料都源於學生的生活實際,源於當地歷史文化傳統和社會經濟發展的現狀,因此具有明顯的時代性和地域性。這些課題雖然不很“經典”,但卻很“鮮活”,在時空上離學生近,因此很容易引起學生學習和探究的積極性。

三、探索科學的綜合實踐活動評價方法 加大活動強度

綜合實踐活動課評價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教學起着調控的作用,因貫穿於教學的全過程。教師一方面要對教育學雙邊活動進行評價,另一方面要注意給學生評價的機會,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自主探索、自主體驗。

1、注重綜合實踐活動過程的評價

綜合實踐活動的目的是為了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教師進行評價時要儘可能全面的評價學生每一方面的發展,既關注結果,又關注得出的結果的思維過程。除了評價活動結果,還對學生參與活動的興趣度、自我調控力,克服困難的精神等進行評價,以教師的評價帶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促使學生在活動過程中充分的動起來。

2、“學生主動參與”“活動教育”的核心。教師應創造多種評價機會,讓學生參與評價。一方面讓學生及時發現、糾正錯誤,肯定優點,品嚐到實踐活動的樂趣;另一方面讓學生在評價別人的同時反觀自身、展示自身。這不僅僅是學生主動參與的體現,更重要的時學生在評價過程中獨立思考、用於評判、主動發展,展現裏,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熱愛家鄉、熱愛大自然的情感,也是興趣小組深深植根於當地實際的沃土中,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改革和發展注入了活力。對學生特長的培養及發展產生極其深遠的影響。“思維活動的過程,是更深層的實踐活動。

總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開展,拓展了學生的視野,使學生的智力水平、動手能力、交際能力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標籤: 教學 實踐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jiaoshi/0g66n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