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讀書心得體會 >

儒林外史讀書心得(精選29篇)

儒林外史讀書心得(精選29篇)

儒林外史讀書心得 篇1

今天,我讀了一本諷刺小説,那就是在清代遠近聞名的《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讀書心得(精選29篇)

《儒林外史》主要説了在舊時代時,各類人士對功名富貴的不同表現。描寫了一些深受八股科舉制度毒害的儒生形象,反映了當時不良的世俗風氣。

在《儒林外史》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吝嗇鬼—嚴監生。他是一個膽小而有錢的人。他最令人深刻的那件事就是嚴監生疾終正寢。這件事充分表現嚴監生吝嗇,愛錢如命,我覺得這樣的人不值得我們去學習。相反,我們在生活中學會大方,如果不大方,下場就是和嚴監生一樣。而嚴監生的另外一件事——悼念亡妻中知道,嚴監生吝嗇到連給親人花一點錢都不肯,充分得體現出嚴監生愛錢如命。而《儒林外史》開篇詞中一個生於鄉村的王冕,因家裏沒錢,就去放牛。但他喜歡讀書,所以每天賺的錢都去買書看。最後功夫不負有心人,成了縣內的名人,許多人聘他做官,他都不接受,他逃到山中,過着隱居的生活。説明他討厭做官的昏晦的生活。

在生活中,也有這樣的人。我們經常在電視上看到一些官員為了錢和權力,不顧人民利益,而做一些損人不利己的事,最終和嚴監生的下場一樣。這些現實的事情告訴我們做人不能貪小便宜,要大方,不能愛錢如命。

《儒林外史》教會了我要大方,不能貪小便宜。

儒林外史讀書心得 篇2

似蝴蝶在花叢飛舞,在萬叢中尋找芬芳,美麗的花朵。我在這個假期,尋找着適合的書籍來閲讀,而我閲讀了這本《儒林外史》。作家吳敬梓向我們概述了一篇諷刺意義的小説,諷刺了科舉制度和封建禮教的毒害,當時因熱衷功名富貴而造成的極端虛偽、惡劣的社會風習;刻畫了一個個生動形象,栩栩如生的人物,而不愧被魯迅先生評為"如集諸碎錦,合為帖子,雖非巨幅,而時見珍異。"

"功名富貴無憑據,費盡心情,總把流光誤。濁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謝知何處。"這是儒林外史的開頭,卻是整個文章的中心。當我初讀此書時,第一句看到的便是這句話,當時我卻百思不得其解,並不明白這句話的含義,也不知道《儒林外史》故事與這句話有什麼關係,於是沒有去在意,而看到後面,為了財富,為了金錢,讀書人們可以廢寢忘食地讀書。可以從黑髮垂髫考到白髮蒼蒼:八十歲才中了狀元的樑灝,花白鬍子還是"小友"的周進,考了幾十年一朝中榜,歡喜瘋了的范進……《儒林外史》的這些人為了功名利祿,消得人憔悴。當時那腐朽的封建科舉的害人的制度,迫使着讀書人們為享有巨大特權而誘使他們一心去追求名利。是啊,富貴功名是身外之物,但世人一見了功名,便舍着性命去求它,等得到之後,又味同嚼蠟。自古及今,哪一個能看破?

當然,"世人皆醉我獨醒,舉世渾濁我獨清"的人在儒林中也不是沒有。王冕就是其中的一個。他從小就因為家境貧寒而為鄰人放牛。在牛背上,他仍舊博覽羣書,更自學成為了畫沒骨花卉的名筆。此後,下到平民百姓,上到知縣財主都來索畫。但王冕性情不同,不求官爵。朝廷行文到浙江政司,要徵聘王冕出來做官,他卻隱居在會稽山。後人提到王冕時,常常稱其為王參軍。但王冕何曾做過一日官?能在功名面前,心如止水,不為所動,也只有王冕這些儒林中的鳳毛鱗角了。

讀了之後,我自己都有些迷惑了,讀書為的到底是什麼?現在我們在國小學習、讀書,將來還有國中,高中,大學…學海無涯,但是當別有有時問我:"你讀書學習到底為的什麼呢?"我卻啞口無言。但是我知道,我們可不能一概地去追求名利,金錢,如同過去那腐敗的封建教會一般。想想現在社會,儘管並無過去的迂腐,但是,依舊有那麼多學生為了一些考試夜以繼日地學習,有些考上的興奮至發瘋,有些考不上的甚至跳樓自殺!很多人拿着文憑"大吃大喝",我想這就是《儒林外史》所要諷刺的吧。我們現在是國小生,也許並沒有那樣為了功名而瘋狂地學習,但是,當陷入迷途之後也許就會後悔莫及吧。

我想,當我讀完這本書,我們不僅應該為封建社會的墮落而感到可笑,更應該明確我們讀書的目的。學海無涯苦作舟,在知識的世界裏去探索,而不一概為名利與富貴而讀書。我們應該學習王冕,學習他潔身自好,不畏權貴的品質,學習他在大富大貴面前,選擇隱居而不去享受。在這本書中,我得到了這樣的感悟。

儒林外史讀書心得 篇3

看過《儒林外史》的人一定知道,這是一部很有教益的八大名著之一,書中的第一回,寫的就是王冕。乘着暑假大有時間可以自學課外知識之機,我有幸的能在爸爸的書櫃中借讀了這一本名蓍。王冕,浙江諸暨人,七歲喪父,從此,與母親相依為命,靠着母親為人做點針線掙點小錢和自己為人放牛維持生計。一個從小酷愛讀書的他,終因家裏貧窮,而不能上學,於是,王冕一邊放牛一邊想方設法偷偷地跑去學堂站在窗外聽課,還用自己放牛積攢的一點小錢買來書本。

一次,他在放牛的時候,看見河裏鮮豔的荷花正盛開着,生來好學的王冕心裏有了一種突發的奇想:如果我能把荷花用筆畫出來,那該多好啊!於是,他把剩下的一點小錢,不買書了,只買一些鉛粉之類的物品,開始學畫荷花,功夫不負有心人,日子長了,他不僅畫得像了,還把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那種特有的高貴品質畫了出來,人們見他畫得好,許多有錢的人家,紛紛地到他那裏買畫,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由於他的畫賣得好,他的家境也漸漸地不愁吃、不愁穿了……

看了書中第一回王冕酷愛讀書,自學成才的事蹟,使我感觸很深,也許因為我和王冕同是諸暨“老鄉”,心中便有了一種特有的親切感和自豪感,正因為這樣,書中的第一回我至少是從頭到尾,反來複去地看了四、五遍。古人尚且可以在這樣的學習環境下成才,想想我們現在的生活條件,好吃好穿好住,需要什麼學習用品,只要向父母開一聲口,還不就是呼之即來,比比古人王冕小時候的生活條件,不禁使我感到了一種莫大的愧疚感。要説諸暨的“耕讀之家”,讀了《儒林外史》第一回,我把歷史追溯到了元代,而王冕就是其中的一個耕讀之家的典範,身為諸暨人的我,為何不能成為一個無愧於古人、無愧於王冕的耕讀之人呢?

儒林外史讀書心得 篇4

在五年級上學期的語文課本中,有一篇“少年王冕”,它出自吳敬梓的《儒林外史》,這是一本古典長篇諷刺小説,正是我喜歡的書型之一,所以,我立即買了一本。果然名不虛傳,剛讀完兩三篇就讓我愛不釋手了。

書中的《范進中舉》一文,深深地吸引了我。它主要講述了范進在自己的持續努力和周進的幫助下,相繼中了相公與老爺的故事。54歲的范進在考相公時巧遇學識淵博並且富有同情心的學道周進。他一看范進的考卷非常生氣;二看,覺得還有玩味之處;三看,不禁拍案讚歎“真乃千古至文也”。於是周進將范進錄為第一名,范進在54歲終於進學,做了相公!後來,他又瞞着老丈人胡屠户去考鄉試,結果又高中舉人,但是出人意料的結果卻讓他喜極而瘋……

“范進中舉”這篇故事深刻地揭露了八股科舉制度對古代文人的摧殘,《儒林外史》正是通過這樣一個個生動的藝術形象反映了封建社會末期,腐朽黑暗的社會現實,批判了八股科舉制度,揭露了當時殘酷的法律和統治者的腐敗無能與虛偽。

《儒林外史》讀書心得七

初識《儒林外史》是在看京劇《范進中舉》之後。看完之後不覺驚異於作者的獨具匠心,卻沒有領略導作者的真正用心,直到翻開《儒林外史》瀏覽了整個故事之後。

《范進中舉》講的是五十四歲的老童生范進終於考上舉人,歡喜至瘋,最後被平日最怕的老丈人胡屠户一巴掌打清醒的故事。非常簡單的故事,但縱觀全文事實上卻並不是那麼簡單。

中舉從范進身上來看是好事,苦考了三十四年終於出頭,從他發瘋來看足以看出那時的讀書人對功名痴情一片,像周進哭號着為秀才名分磕頭撞板。但他們的痴情並不是為了道德理論上的治國之經,而是純粹的個人升官發財。還有范進中舉前後判若兩人,中舉前萎縮地向老丈人低頭稱事,中舉後便有了老爺大人們的官腔。甚至在為母親守喪時,在打秋風的筵席上大吃大喝。而他僅僅是中舉,不出兩個月,什麼房產、田地、金銀、奴役,不請自來。范進是千萬得中讀書人的代表之一,封建政府用他們的榮華為不得中的讀書人做榜樣,加深科舉對他們的毒害。中舉對胡屠户來説,也是意義非凡。對范進中舉前要打要罵由着性子來,一旦中舉後,因范進發瘋讓他打范進一巴掌,他卻説:“(范進)雖是我女婿,如今做了老爺,就是天上的星宿。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如此便把一個勢利小人的嘴臉清晰的勾畫了出來,胡屠户就是那些滿腦子也是功名,中了科舉餘毒的市井小人的化身。還有那些鄉紳,都在第一時間忙不迭的為范進送金送銀,正是他們為政府傳播科舉毒推波助瀾。跳出范進的故事,作者詳細描寫了臨死伸着兩指頭,唯恐兩個燈芯廢油的嚴監生和強搶人豬,用雲片糕當藥訛詐船家的嚴貢生兄弟倆作為代表。

綜上所述的人物,無一不受科舉的毒害。事實上不只這些人。還有舉着科舉飯碗的名士們,還有科場屢屢落敗的如看西湖風景都要擠出幾句經典的馬二先生之類的人。還有佛門弟子,一聽胡屠户為女婿范進母親做法師,屁滾尿流地馬上安排起來。甚至是賈寶玉最最推崇女子亦是如此。魯小姐受其父影響只認八股文,什麼都以八股文馬首是瞻,自己終日練習八股,後來因為丈夫對科舉毫無興趣,終日長歎。書中充斥着諷刺味,辛辣尖刻,這與作者生活背景很有聯繫。

作者吳敬梓慷慨好施,被族人看成敗家子。他後半生十分潦倒,但是旁人幾次三番找他參加科舉,他都不應。他的書桌下有八股細繩,每根下都有一個臭蟲,一個蚊子,就是“八股臭文”之意。因為貧困無法取暖,他常邀請朋友繞成行走還“歌吟嘯呼,相與應和”,並稱其為“暖足”。這樣的背景下,無怪乎書中描寫如此地耐人尋味了。

如今時代不同了,我們生活的時代很少有人提及科舉這類的話,也沒有了書中迂腐的現象。但是,我們常常看見家中老人為了讓下下代的認凌晨排隊報課外班,諸多考生因為會考大學聯考日以繼夜讀書,有些考上的扔書慶賀,有些考不上的跳樓自殺。沒有人為了什麼“秀才”、“舉人”磕頭撞板,卻有人為“碩士”、“博士”不擇手段。很多人拿着文憑大吃大喝。不知以後是否還會有一本“儒林次史”來諷刺這個時代的制度。

儒林外史讀書心得 篇5

我以前很少看小説,總覺得小説無非是以情節取勝,沒有什麼大不了的,只要我想我也會寫出跌宕起伏的懸念的。我自己還是很喜歡優美的風花雪月,對於天馬行空的感傷也有興趣。這次是閒來無聊翻了一下《儒林外史》,就有一種儒林外沒有史的感覺。

對於吳敬梓的這部大作,歷史給予了很高的評價,但我也有一點自己的觀點。看這本書的時候總有一點累的感覺,他跟別的小説不一樣,要非常用心的去看,要不然過了幾章之後你就會發現裏面的故事已經是物是人非了,對於這點我很糾結,因為我同時有兩點觀點了。

我一開始就覺得這有點流水賬的感覺,一個人就寫一個小故事,很像一個短篇小説集,而不是長篇小説。這個人的故事説完了,就找個藉口,比如説乘船遇到故人,回家遇到新知,緊接着那個人就會從下個故事中完全的小事,蒸發的乾乾淨淨,好像沒有發生過一樣。但是這些人的關係會在下個或者下下個故事中被運用,這就會讓人沒辦法接受啦。不過,這麼多小故事組成的這本書,説明作者的人生閲歷非常豐富,在展現芸芸眾生相時的資料也是很齊全的,

小説在一開始就講王冕的故事,作者從這裏入手,是有很大的深意的。通過在後面的各位書生故事的閲讀,與王冕的一生對比就會顯示出作者的諷刺。王冕一生受盡磨難,勤奮苦讀,才造就他的博學多才,卻終生不入仕途。與其他的書生諸如嚴監生,范進之類形成鮮明的對比。雖然他們有的夜很苦讀,但大多數是那些市井無賴製備,就是換了一身衣服搖身一變就成了秀才,卻還是總寫雞鳴狗盜,偷雞摸狗的勾當,作者並沒有過多的寫書生們之間的政治鬥爭來顯示他們之間的勾心鬥角,確實通過一些小事,或者是一些搞笑的事情來解釋他們的小丑形象的,諷刺學校過非常明顯。

讀了這本書,我可以説只學到了一點,就是換個角度來寫東西,任何事物都有機棉,如果就死站在一個角度就永遠不會有那種橫看成嶺側成峯感受。

儒林外史讀書心得 篇6

《儒林外史》為我們塑造了一個個生動鮮活卻又令人含淚去笑的人物形象,既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儒林羣醜圖,又寫下了文運衰落、文人有厄的痛史,而在這眾多的人物中,匡超人的形象別具意義。

匡超人是作者筆下的一個否定性人物,然而其實匡超人以前並不是這樣。少年時期的匡超人手腳勤快,心地善良,事親孝順,漂泊在外時牽掛父親,在兄長面前也很謙卑,懂得細心照料卧病在牀的老父。然而漸漸地他卻再也不是原來的自己:中了秀才後的勢利;狠心逼妻回鄉;潘三被捕後的翻臉無情;在牛布衣和馮琢庵面前的吹牛撒謊等等。其實在作者客觀的描寫中,我們看到了一個真實可感的匡超人,他以前的善良樸實令人欣賞,而他的墮落則既令人惋惜又令人憎惡。

那麼又是什麼原因使匡超人發生了改變?

其實,匡超人人物性格的形成、他的變質,一方面是社會原因,受社會環境的影響,造成這種悲劇的是封建的社會制度, 作者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八股取士的科舉制度,以及勢力的社會風氣;另一方面,又有其自身的因素。對"功名富貴"的追求是匡超人墮落的重要原因。當盡孝與科舉功名道路之間只能選擇一個時,匡超人選擇的是後者。此時的他已初露勢利之心。

總之,匡超人自身的內因和外因交互作用,形成了匡超人這個典型人物。他的變質墮落不僅是他個人的悲劇,而且更具有社會性和時代性,更是全社會、全時代的悲劇。

儒林外史讀書心得 篇7

翻到《儒林外史》第一回,便看到了放牛娃王冕自學畫荷花成才的故事,想想國小教材上《王冕學畫》的典故恐怕就出自這裏,這不禁讓我增添了幾分熟悉親切之感。讀完第一回,得知王冕聰慧好學,憑藉自己的技能和才幹孝順母親、自食其力,當他得知朝廷要他出來做官時,他帶上母親連夜逃到了會稽山。因為他知道一個人無論出身怎樣,一旦入朝為官便是身不由己,不能有自己的思想和活動,只能是一具朝廷的提線木偶。王冕自始至終沒有邁進科舉的大門,不為功名利祿所累,最終成為了一個瀟灑磊落的人。

《儒林外史》這本書不僅有豐富深刻的思想,還有卓越獨特的藝術風格。通篇貫穿了諷刺藝術的技巧,它的語言藝術、文學藝術都是堪稱一流的。

儒林外史讀書心得 篇8

李世民曾説過:“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利用假期我讀了《儒林外史》。《儒林外史》是由清代小説家吳敬梓創作的章回體長篇小説。全書共五十六回,約四十萬字,描寫了近兩百個人物。小説假託明代,實際反映的是康乾時期科舉制度下讀書人的功名和生活。

青年作家賈飛評價《儒林外史》:封建社會知識分子升官發財的一本教科書。從中可以看出在封建體制下,知識分子、鄉紳等扭曲的靈魂,同時也控訴科舉對人們的毒害。書中開頭出現王冕,有王冕勤奮自學畫荷花的故事,和不願賣畫給官員的潔身自好。中間出現風四老爹,結尾出現四大奇人。他們全是沒有社會地位、遊離於統治秩序之外的平民百姓。他們的冰清玉潔、古道熱腸、淡泊明志,都與醜態百出的儒林和官場形成鮮明對照。“魯迅對《儒林外史》的人物刻畫有很高的評價,他認為《儒林外史》做到了:“燭幽索隱,物無遁形,凡官師、儒者、名士、山人,間亦有市井細民,皆現身紙上,生態並作,使彼相,如目在前”。而我認為《儒林外史》給人一種意境美,對雨後荷花的描寫深入人心,運用多種人物刻畫的方法,使人物的形象立體、生動、豐滿。隨着文化的高速發展,假論文、假作者和版權糾紛等等問題屢見弊端。此書中也透露出現代文化發展的雛形,二十一回中牛浦郎將自己的名字,加上別人的號出書。如今假廣告、假產品害人不淺。封建社會中一些江湖騙子,如何使用伎倆騙人。《儒林外史》第十四回中有着精彩的描述,馬二先生在祠門口遇到了騙子。騙子一出場給人的印象就不一般,從外表打扮上就迷惑人,接着騙子又從一些側面,假造自己不一般,讓人更加容易相信。對於理財嚴監生與杜少卿也不同,嚴監生擁有百萬資產卻分分計較,彌留之時還顧慮着兩莖燈草;杜少卿揮金如土,全然不在乎金錢上的分毫。

讀史可以明鑑,可以讓你瞭解歷史的興衰,可以知道該怎樣做才能使自己立足於社會。以歷史來告誡自己、鞭策自己,使自己在成功的道路上少走彎路。同時這還可以陶冶我們的情操,增長我們的見識,豐富我們的學識,讓我們成為一個更加完善的人。一起來讀史吧!

儒林外史讀書心得 篇9

吳敬梓的《儒林外史》是一部十分有代表意義的長篇諷刺小説,作者以細膩的筆法、真摯的情感真實的再現了康乾時期科舉制度下讀書人的羣像,並生動的描繪出了吃人的科舉、禮教以及腐敗的失態。

《儒林外史》是吳敬梓的成名之作。全文主要講了對科舉制度的嚴厲批判。作者深刻揭露了科舉制度扭曲、腐蝕文人靈魂的罪惡,並用許多事例來證明了這一觀點。

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寫王冕的那一章。主要寫了:王冕到隔壁秦家去放牛,還帶了幾本書去看,一陣大雨過後,湖中的荷花甚是好看,於是他開始畫荷花;一開始畫得並不好,最後越畫越好,最後以畫荷花為生,奉養母親。王冕堅持不懈使我大受啟發,使我想到了上學期所學的一篇課文,名叫《滴水穿石的啟示》,講了水滴以持之以恆,堅持不懈的精神滴穿了石頭。它給予我們的啟示是:目標專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恆而不半途而廢,就一定能實現我們美好的理想。我在生活中也要有這種堅持不懈,持之以恆的精神,努力做好每一件事,即使它在別人眼裏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我也要努力做好它。

儒林外史讀書心得 篇10

最近我讀了《儒林外史》這本書,我頗為喜歡。為什麼喜歡這本書呢?原因還是很多的!

《儒林外史》是中國四大諷刺小説之一,我之所以喜歡這本書還是緣於它給了人一種真實的感覺,在《儒林外史》的眾多人物大都有真人真事的影子。但作者卻又巧妙的把故事推向了前朝,避開了統制者殘酷的文字獄,這是很有勇氣的。並且對於這本書的主題閒齋老人的《儒林外史序》又講的非常清楚:“其書以功名富貴為一篇之骨。有心豔功名富貴而媚人下人者;有倚仗功名富貴而驕人鬧人者;有假託無意功名富貴自以為高被人看破恥笑者;乃終以辭卻功名富貴,品第最上一層為中流砥柱。”全書正是以反對科舉和功名富貴為中心抨擊當時的官僚制度,人倫關係以及整個社會風尚的,這是它獨特的亮點。

還有這本書中作者的創作意圖,人物形象都是清晰的,作者讚揚什麼反對什麼都用作品中的人物語言一一道了出來,一點也不做作。因為作者不喜歡做官所以在第一回“楔子”裏就寫了王冕母親臨死時勸説兒子的話:“做官怕不是榮宗耀祖的!我看見這些做官的都不得有什麼好收場;況你的性情高傲倘若弄出禍來反為不美,我兒可聽我遺言,將來要娶妻生子,守着我的墳墓,不要出去做官我死了口眼也閉。”而匡超人的父親臨死時也有類似的遺言:“功名到底是身外之物,德行是要緊的。”這些都體現出作者的坦蕩。

關於這本書的主旨是通過一個個的小故事講述出來的:比如王冕棄官隱居,匡超人的背棄遺訓混官場,周進對於仕途的情有獨鍾,范進中舉等等。我比較佩服王冕的身處誘惑時表現出來的堅定。唾棄匡超人、周進、范進等人的不知廉恥。

王冕是個農民出身的放牛娃,他憑藉聰明好學,不僅精通經史子集,還自學得到了畫荷花的絕招,但從來沒有邁進科舉的軌道,從不被功名富貴所連累,憑藉着自己的知識和技能孝敬母親自食其力,當他得知朝廷要他出來做官時,他卻連夜逃到了會稽山隱居。因為他知道任何一個人,無論是什麼出身,一旦身登官位就身不由己了。不能有自己的思想與活動,只能做一名沒有靈魂的奴才了。他最終成了一個磊落瀟灑的人。

匡超人是一個敦厚朴實的貧苦孩子出身,由於對於仕途的追求背棄了父親的遺訓,一心貪圖功名不顧德行變成一個毒辣涼薄趨炎附勢的統制者的打手,終生痛苦沒了人樣。六十多歲的周進,因為未曾進學不得不卑躬屈節,忍着新進學的梅三相公的嘲笑,還替前朝新中的王舉人掃了一早晨的垃圾,到後來連教館的職位也給丟了,只得給商人記賬,還哭的死去活來最後商人給他捐了個監生,他竟沒了尊嚴爬到地上給他們磕頭説他們是在生父母做牛做馬也要報答。要知道那時商人地位何等低下而周進不顧一切卻恭維他們是多麼可笑。還有范進,他是連考二十多次都不中的老童生,後來終於上榜了,發榜的那天家裏連米都沒了就抱着正下蛋的母雞到集上去賣了,當他的知中舉後拍手大笑歡喜的瘋了,直到捱了丈人胡屠户的耳光才清醒過來,後來平步登天,還有許多人來奉承他,轉眼間房屋田產、奴僕丫鬟什麼都有了。

這裏的許多故事講述了清朝科舉制度貪腐、八股文考試弊端百出,可以請人幫考,可以,可以冒名頂替,書中也有這樣的描寫。當安東向升為安慶知府後,他到察院去考察童生時,看到那些童生有代筆的,有傳考卷的,有丟紙團、扔磚頭的,擠眉弄眼的,無所不為,甚至還有一個童生,借者出去方便的機會,走到土牆根前,竟把土牆挖了個洞,伸手要到外頭去接文章。這樣的環境能出什麼樣的人才官吏,又怎麼能使清政府千秋萬代呢,這裏體現出了清滅亡的實質漏洞。

在這本書中作者筆下的人物無論是孝子還是逆子,無論是升官者還是罷官者,無論是翰林學士還是侍讀,都寫得形象逼真,美醜可見。這本書的語言也是很有藝術的,經常三言兩語就使人物“窮形盡相”。沒有藝術的語言便不是文學,文學應該是語言藝術的寶塔。它的任何部位都應閃爍着語言藝術的光澤,《儒林外傳》全然達到了這一標準。這本書的藝術結構很獨創,沒有貫穿始終的事件,沒有貫穿始終的人物,但卻有貫穿始終的思想。用功名富貴引出不同的各類人物,藉以否定了那時的科舉社會制度,並且批判了政府。

《儒林外史》不僅有豐富的深刻的思想,還有卓越獨特的藝術風格,通篇貫穿了“諷刺”藝術的技巧,它的諷刺藝術幾乎達到了超及古人,後無來者的地步。所以我更加喜歡這本書,它的語言藝術、文學藝術都是堪稱一流的。相信這本文學經典會一直傳承下去!

儒林外史讀書心得 篇11

《儒林外史》乃清代文人吳敬梓所作,以“諷刺”為主感,表現,反映了明清兩代儒生的功名生活,也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會制度下,文人的心理觀念的腐朽及科舉,禮教和腐敗事態。至今仍非常具有警世意義。

既然寫讀後感,就必寫作者經歷,以之結合,才可感而寫。作者吳敬梓,一個厭惡世俗,憤度全倫的清代文人,身在官場的他,更是看透了不知多少沉浮,多少糾葛,也由此着作了《儒林外史》,此書以故事的形式,塑造鮮活人物,其故事人物的刻畫代表了作者對封建事態的一定看法。魯迅先生曾評價此書表述的委婉,犀利卻直白,不失為現實主義文學的經典,可見此書的成功。

讀儒史,讓我看到了古代封建王朝的頑固不化,吃人,害人。但更多的是讓我思考現在的中國。現在的中國早不是如以前一般;現在的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是高舉列寧馬克思主義,以人民為本的國家;現在的中國更是為中華民族崛起而奮鬥,為實現“中國夢”而努力,這令我們中華兒女感到無比驕傲。但在我們前進的路上,總還是有一些絆腳石,例如:貪污腐敗之風不減,法律體制尚未較為完善,諸多政府機構缺乏監察,環境惡化等等,都是我們需要耐心,細緻,認真解決的問題。

“趁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就讓我們行動起來,盡己之力,為建設強大,民主,美麗的中國作出貢獻。

儒林外史讀書心得 篇12

李世民曾説過:“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利用假期我讀了《儒林外史》。《儒林外史》是由清代小説家吳敬梓創作的章回體長篇小説。全書共五十六回,約四十萬字,描寫了近兩百個人物。小説假託明代,實際反映的是康乾時期科舉制度下讀書人的功名和生活。

青年作家賈飛評價《儒林外史》:封建社會知識分子升官發財的一本教科書。從中可以看出在封建體制下,知識分子、鄉紳等扭曲的靈魂,同時也控訴科舉對人們的毒害。書中開頭出現王冕,有王冕勤奮自學畫荷花的故事,和不願賣畫給官員的潔身自好。中間出現風四老爹,結尾出現四大奇人。他們全是沒有社會地位、遊離於統治秩序之外的平民百姓。他們的冰清玉潔、古道熱腸、淡泊明志,都與醜態百出的儒林和官場形成鮮明對照。“魯迅對《儒林外史》的人物刻畫有很高的評價,他認為《儒林外史》做到了:“燭幽索隱,物無遁形,凡官師、儒者、名士、山人,間亦有市井細民,皆現身紙上,生態並作,使彼相,如目在前”。而我認為《儒林外史》給人一種意境美,對雨後荷花的描寫深入人心,運用多種人物刻畫的方法,使人物的形象立體、生動、豐滿。隨着文化的高速發展,假論文、假作者和版權糾紛等等問題屢見弊端。此書中也透露出現代文化發展的雛形,二十一回中牛浦郎將自己的名字,加上別人的號出書。如今假廣告、假產品害人不淺。封建社會中一些江湖騙子,如何使用伎倆騙人。《儒林外史》第十四回中有着精彩的描述,馬二先生在祠門口遇到了騙子。騙子一出場給人的印象就不一般,從外表打扮上就迷惑人,接着騙子又從一些側面,假造自己不一般,讓人更加容易相信。對於理財嚴監生與杜少卿也不同,嚴監生擁有百萬資產卻分分計較,彌留之時還顧慮着兩莖燈草;杜少卿揮金如土,全然不在乎金錢上的分毫。

讀史可以明鑑,可以讓你瞭解歷史的興衰,可以知道該怎樣做才能使自己立足於社會。以歷史來告誡自己、鞭策自己,使自己在成功的道路上少走彎路。同時這還可以陶冶我們的情操,增長我們的見識,豐富我們的學識,讓我們成為一個更加完善的人。一起來讀史吧!

儒林外史讀書心得 篇13

功名富貴無憑據,費盡心情,總把流光誤。濁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謝知何處。”這是《儒林外史》開頭的幾句。可以説,這也是整本書的靈魂所在。在五年級的語文課本中,有一篇課文《臨死前的嚴監生》選自《儒林外史》。教學中需要了解這篇課文的出處及相關的背景介紹,在給學生布置讀名著的任務時,我也隨之認真讀了讀。這次的讀書帶有教學任務去讀,在讀中的思考也是圍繞着教學中出現的相關細節。因為這節課在學校上語文研究課,對這部著作只是粗淺的瞭解。

在假期中,完全以一種放鬆的心情再次品讀,感受頗深。對於這部清代封建小説,魯迅曾有過如此的評價。“如集諸碎錦,合為帖子,雖非巨幅,而時見珍異。”對於此,但卻也深有同感。“學而優則仕”,正是這句話害了一批又一批的讀書人。他們把讀書當成敲門磚——“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圓如意,書中自有美嬌娘……”。為了金錢,為了財富,他們可以廢寢忘食地讀書,可以從黑髮考到白髮蒼蒼:八十歲才中了狀元的樑灝,花白鬍子還是“小友”的周進,考了幾十年一朝中榜,歡喜瘋了的范進……儒林中為了功名利祿,消得人憔悴,衣帶漸寬終不悔的又何止這幾個?魯迅先生稱封建禮教為吃人的禮教,稱封建科舉制度為害人的制度。

讀書,其實強調的是一個漫長的求知過程。王國維説得很好,讀書分為三個境界:一是立志,二是奮鬥,三是成功。而儒林中的那些一心只為功名者,第一步——立志,就走錯了。在我看來,讀書就是人在不斷汲取精神食糧的過程。其中最關鍵的在於吸收,然後再轉化為自身的力量。這與一日三餐的功效是一致的:吃飯,吸收營養,再促進自身生長。只可惜,儒林中的某些學子們只注重“食”,即數十年如一日地讀書,卻忽視了吸收。讀書對他們來説,只是一個敲開榮華富貴之門的工具。一旦達到目的,這個工具也就毫無價值了。這些人,即使讀一輩子也不會有半點知識吸收轉化成自身力量。當然,“世人皆醉我獨醒,舉世渾濁我獨清”的人在儒林中也不是沒有。王冕就是其中的一個。他從小就因為家境貧寒而為鄰人放牛。在牛背上,他仍舊博覽羣書,更自學成為了畫花卉的名筆。但王冕性情不同,不求官爵。能在功名面前,心如止水,不為所動,也只有王冕這些儒林中的鳳毛鱗角了。

對於封建社會中科舉制度和官場的黑暗,儒林的墮落。作者感到非常的感歎和痛心。但作者同時也感到了自己做為一個民間學士,勢單力薄的無奈。對此他不能抵抗,他只能選擇歎息多餘激情澎湃的鬥爭。吳敬梓用他的一枝老筆寫盡了幾百年儒林人士的悲痛歎息,寫盡了作者一個一輩子盼望期許的盛世儒林。作者希望他能激起,所有正直文人的內心共鳴,重尋儒林的那條正潔古路。吳敬梓的《儒林外史》的確堪稱經典。

一卷《儒林外史》,道盡了百年士林的風雲雨雪,辛酸苦歎。

儒林外史讀書心得 篇14

在五年級上學期的語文課本中,有一篇“少年王冕”,它出自吳敬梓的《儒林外史》,這是一本古典長篇諷刺小説,正是我喜歡的書型之一,所以,我立即買了一本。果然名不虛傳,剛讀完兩三篇就讓我愛不釋手了。

書中的《范進中舉》一文,深深地吸引了我。它主要講述了范進在自己的持續努力與周進的幫助下,相繼中了相公與老爺的故事。54歲的范進在考相公時巧遇學識淵博並且富有同情心的學道周進。他一看范進的考卷非常生氣;二看,覺得還有玩味之處;三看,不禁拍案讚歎“真乃千古至文也”。於是周進將范進錄為第一名,范進在54歲終於進學,做了相公!後來,他又瞞着老丈人胡屠户去考鄉試,結果又高中舉人,但是出人意料的結果卻讓他喜極而瘋……

“范進中舉”這篇故事深刻地揭露了八股科舉制度對古代文人的摧殘,《儒林外史》正是通過這樣一個個生動的藝術形象反映了封建社會末期,腐朽黑暗的社會現實,批判了八股科舉制度,揭露了當時殘酷的法律與統治者的腐敗無能與虛偽。

儒林外史讀書心得 篇15

在驚歎中國科舉制度的完備,尤其是防範舞蔽的處理之精妙時,頭腦裏不由自主地冒出“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説法來,接連又想到“他律”和“防不勝防”。

前些日子,一位搞管理的朋友感歎説,不知道什麼緣故國外量化工作時間的做法到了國內竟變成了整人的工具。又説,中國的管理困境總無非“一抓就死,一放就亂”。

不只管理現狀如此,教育也一樣。尋求心理援助的孩子當中,很多人都是在父母過於嚴苛的管控下出問題的,管控過度導致他們行為被動,做事拖沓,非理性地對抗父母《儒林外史》讀後感400字以上(5篇)《儒林外史》讀後感400字以上(5篇)。是控制,還是放手?這在父母那裏成為了兩難問題,繼續嚴加管控,怕把人管死,放手不管,又怕孩子“一路下滑不可收拾”。

要追究以上困境的原因,不得不説到我們的文化設計。傳統文化一貫從外在樹立標準,用外在力量要求和約束人的行為,本質上屬於他律式的文化。這種永無止境的修身要求要麼讓人不自信(成為奴才),要麼使人自以為是(自封主子),整個的文化氛圍缺乏個性和尊嚴。在這樣的環境中,人們自身以外的任何人都不放心,管控者和被管控者彼此周旋、相互應付,陽奉陰違成為普遍的社會人格狀態,誰都不可信。這樣一來,人既無誠信,嚴加管控便順理成章,管控者和被管控者的相互算計就此沒完沒了,人性越發墮落。

文明的設計應導向使人自律,應以尊重他人、承認他人權利為前提,應該相信每個人有獨立思考的、對自己負責的能力,承認個人擁有除法律限制之外的一切自由,相信人只要擁有人格尊嚴就會變得正直,併產生公平公正之心。

要想讓人養成自律的品質,需要引導他過精神生活,過有價值的生活,讓他有充分的自主權利,能夠在自由的狀態中過自己的人生,由此,人才能因為自尊和尊重他人的需要而對自己有所要求

在他律的文化形態中,人要學會自律是比較難的,但是,信任和尊重仍然是有效的方式,這就是“當你從背後向我開槍,我依然相信你的槍走火了”這句話的奧義所在。

所以,千萬別再為各種管控技術的嚴密和精巧而沾沾自喜了,學會信任與尊重才是文化發展的正途。

儒林外史讀書心得 篇16

識《儒林外史》看完之後不覺驚異於作者的獨具匠心,卻沒有領略導作者的真正用心,直到翻開《儒林外史》瀏覽了整個故事之後。

《范進中舉》講的是五十四歲的老童生范進終於考上舉人,歡喜至瘋,最後被平日最怕的老丈人胡屠户一巴掌打清醒的故事。非常簡單的故事,但縱觀全文事實上卻並不是那麼簡單。

中舉從范進身上來看是好事,苦考了三十四年終於出頭,從他發瘋來看足以看出那時的讀書人對功名痴情一片,像周進哭號着為秀才名分磕頭撞板。但他們的痴情並不是為了道德理論上的治國之經,而是純粹的個人升官發財。還有范進中舉前後判若兩人,中舉前萎縮地向老丈人低頭稱事,中舉後便有了老爺大人們的官腔。甚至在為母親守喪時,在打秋風的筵席上大吃大喝。而他僅僅是中舉,不出兩個月,什麼房產、田地、金銀、奴役,不請自來。范進是千萬得中讀書人的代表之一,封建政府用他們的榮華為不得中的讀書人做榜樣,加深科舉對他們的毒害。

中舉對胡屠户來説,也是意義非凡。對范進中舉前要打要罵由着性子來,一旦中舉後,因范進發瘋讓他打范進一巴掌,他卻説:(范進)雖是我女婿,如今做了老爺,就是天上的星宿。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如此便把一個勢利小人的嘴臉清晰的勾畫了出來,胡屠户就是那些滿腦子也是功名,中了科舉餘毒的市井小人的化身。

今時代不同了,我們生活的時代很少有人提及科舉這類的話,也沒有了書中迂腐的現象。但是,我們常常看見家中老人為了讓下下代的認凌晨排隊報課外班,諸多考生因為會考大學聯考日以繼夜讀書,有些考上的扔書慶賀,有些考不上的跳樓自殺。沒有人為了什麼秀才、舉人磕頭撞板,卻有人為碩士、博士不擇手段。很多人拿着文憑大吃大喝。不知以後是否還會有一本儒林次史來諷刺這個時代的制度。

儒林外史讀書心得 篇17

眾所周知,中國的歷史上有着兩千五百年由封建王朝統治的時期,其中的最後一個朝代——清代,最終將差點江山社稷斷送他人。以前,我一直認為清朝的整體末落是從它的後期開始的,可當我讀完清代吳敬梓的《儒林外史》之後,我的觀點發生了變化:清朝就像一個瀕臨死亡的人,各種各樣的壞社會風氣烏煙瘴氣地籠罩着它,其中之一就有使無數士人喪失淡泊名利意志的科舉考試。

科舉考試是能讓非官宦家庭出身的人升官發財的一種便捷路徑。《儒林外史》一書就是圍繞一些士人與百姓、官宦寫的許多故事,通過故事深刻地諷刺了社會上那些惟利是圖的人與腐化的科舉考試。

整本書以“人生南北多歧路,將相神仙,也要凡人做。百代興亡朝復暮,江風吹倒前朝樹。功名富貴無憑據,費盡心情,總把流光誤。濁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謝知何處。”一詞為開頭,點出了高官厚祿是芸芸眾生的追求,世上沒有幾個人能看得透。

全書分別介紹了很多不同的人物:有淡泊名利的蘧公孫,有憤世嫉俗的兩位婁公子;有自吹自擂的匡超人,有愛財勝命的嚴監生等等。在這些人物中,最令我印象深刻、也最令我佩服的人就是王冕了。王冕作為全書第一章的主人公,也是全書的楔子,堪稱得上是所有士人的楷模:他淡泊名利、寧靜致遠,不被金錢與地位所迷惑。他格守仕途,學識淵博,而又不迂腐。比後文婁三公子、四公子來説更明辨是非,不輕信他人的隻言片語;比文中那些卑鄙齷齪、惟利是圖的偽君子來説,能看的破世事,始終都很正直。

當明朝開國皇朱元璋來拜訪他時,他沒有顯得獻媚討好,而是和吳王(朱元璋)促膝談國事;當假名士危素想請他會面時,王冕裝病不出,不因買辦對他使弄權勢進行恐嚇而膽怯。在這一章的最後,王冕指出“貫索犯文昌,一代文人有厄”,又見“忽起一陣怪風,颳得樹木都颼颼的響,水面上的禽鳥格格驚起了許多”“只見天上紛紛有百十個小星,都墜向東南角上去了”,可見此言不虛。後來朱元璋讓人去請王冕當參軍,王冕卻早已料到,已隱居會稽山去了。最終他在會稽山患病逝世,王冕這一生,真可謂問心無愧、兩袖清風地離開了人世。

《儒林外史》就如一把鋒利的解剖刀,真實的解剖了清朝這個垂危的“病人”,以諷刺的手法對清政府的腐敗無能給予了有力的打擊,也對當時的偽君子、假名士嘲諷一番。在全文最後,一首《沁園春》表現了作者對世風澆漓的無奈和傷感。

詩曰:從今後,伴藥爐經卷,自禮空王。

儒林外史讀書心得 篇18

《儒林外史》毫無疑問是一部值得深究的諷刺小説,眾多名人對它評價都甚高,比如説魯迅先生,他只用“偉大”形容過兩部書,一部是《史記》,另一部便是《儒林外史》。吳敬梓之所以能寫出這麼偉大的作品與他的生活經歷分不開。他的親生父親把他給了他叔叔吳霖起,成年的時候他隨着父親到各處做官,因此有機會了解到--不為人知的內幕,這對他作品中揭示--的腐朽有很重要的作用。

23歲的時候他的父親去世了,作為一個官宦子弟家的嗣子,對於家裏的財產基本沒有爭奪的權利,於是他就眼睜睜的看着那一羣虛偽的親族為爭奪家產撕破臉皮,他徹底看清道德的醜惡本質,那些表面衣冠楚楚的晉紳在金錢面前還是揭開了虛偽的面紗。這個生活經歷對他日後的創作又是一個積累。

儒林外史讀書心得 篇19

《儒林外史》裏的人多有病,有“終日胡混”的病、“見利忘義”的病、“敗壞家財”等,而其中最普遍的一種叫做“痰迷心竅”。第一個得這種病的就是周進,多年不中後他決定跟着親戚去經商,途中看見貢院傷心欲絕,撞到在地,最後眾人灌他水“吐出一口稠痰”才醒過來;第二個是范進,中舉後也失心瘋,最後被岳丈打了一巴掌,“吐出幾口痰來,好了”。范進的母親也因為痰迷心竅死了;如此咳痰的還有第五回裏嚴貢生“喉嚨裏痰響得一進一出”;第六回裏嚴貢生“噦出許多清痰來”;第十一回裏魯編修得的“痰症”並因此而死;第二十回牛布衣也因痰而亡;還有第二十七回裏的王太太;第四十七回五河縣的人説虞華軒有“痰氣”,甚至還有直接叫“痰”的人(唐三痰)。如上所列,周進、范進是多年求舉業而不得卻仍不放棄的人;嚴貢生是個強佔兄弟房屋、訛詐親裏的惡棍;嚴監生是個膽小懦弱、把吝嗇當節約的人;牛布衣與名士交往,自命不凡,寫詩集文集,卻在死後被人篡去身份;魯編修與王太太都是希冀靠女婿、夫婿進舉業而“雞犬升天”的人;虞華軒被本縣人排擠,詬病他是有“痰氣”,作者更是直接給一個無賴取名叫“唐三痰”,他成日無事,不考舉業,嫉妒他的秀才哥哥(他會記下只請他哥吃飯而不請他的人)。

《儒林外史》裏有關“痰”的意向很多,總結下來我們發現這些人多是病態的文人或其親屬,求舉業心切,視舉業如命(其中虞華軒的形象稍微特殊,他是被當時勢力的相鄰視作“有病”文人的)。為什麼要用“痰”這一意象呢?(醫學的角度暫且不論)我們可以發現“痰”是一種喉間之症,文人秀才除了“手寫”,最重要的就是“嘴説”了,我想作者用“痰”來諷刺,除了除了令人噁心之外,還有諷刺這些病態文人之言語的意味;而且在書中,這些文人成日裏最喜歡“品茗”這一活動,聚會、請客、訪友都少不了要泡上一壺茶來宴客,這“茗茶”本是極清淡之物,這些文人成日裏喝,卻喝出了一喉嚨噁心的濃痰,這和他們將聖賢之書讀成了八股舉業似乎有着異曲同工之妙;而且這些文人,大多自命不凡,以為腹中有多少才情未實現如此等等,但真要他們著書立説,發表一點什麼,卻連劉基、蘇軾是誰都不知道。將“胸中萬千丘壑”傾瀉出來一看,不過是一口濃痰而已。

儒林外史讀書心得 篇20

這學期,我讀過許多書,但是在這麼多的書中,唯有《儒林外史》使我記憶猶新,書中的故事一直讓我念念不忘。

《儒林外史》是我國一部的古典長篇諷刺小説,它集中了許許多多的人物,通過生動的藝術形象,反映了封建社會末期腐朽黑暗的社會現實,批判了八股科舉制度,揭露了反動統治的罪惡和虛偽。小説作者吳敬梓運用周進、范進等生動的藝術形象,用辛辣的筆觸揭露了統治者的腐朽和虛偽,作為一部傑出的諷刺小説,作品通過集中概括,典型地再現了生活的真實,揭示了他們的不合理,可笑,可鄙,甚至於可惡。

雖然如此,文中也有不少文人雅士,如王冕、蕭雲仙。其中,我最欣賞王冕,因為他小時候家裏窮,上不起學,母親只得讓他去給鄰家放牛。懂事的王冕瞭解家裏的情況,便答應下來。他每天都去放牛,一直到長大之後,他學會了畫荷花,才靠畫畫維持家庭生活,但他一直在為窮人作畫。後來,有一位官府的人請他作畫,他猶豫再三,才勉強答應。之後,有人請他去做官,但他潔身自好,不畏權貴,毅然拒絕了。他時常用梅來比喻自己清正的品質,正如他在《墨梅》一詩中所寫:“吾家洗硯池頭樹,朵朵花開淡墨痕。不要人誇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

我想:王冕那種潔身自好、不畏權貴的品質,不正是我們應該學習的嗎?確實,我們應該向王冕學習,從小體諒父母,體諒家庭的難處。即使自己遇到困難,也要學會堅強。在大富大貴面前,王冕選擇了隱居,而不是去享受,這一點不又是我們該學習的嗎?面對生活中那些無恥的人,我們不應躲開,而要敢於指責;面對身邊有困難的人,我們應多一些鼓勵,多一些愛心。正如“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儒林外史讀書心得 篇21

我讀了《儒林外史》這本書,我頗為喜歡。《儒林外史》是一本好書,是一本值得細細品味的書,我不得不驚歎作者的巧奪天工,作者的寫作手法,那些生動的人物,發人深省的故事,喜歡這本書的原因有很多!我來跟大家一一介紹一下我喜歡這本書的理由吧!

《儒林外史》是中國四大諷刺小説之一,我之所以喜歡這本書還是緣於它給了人一種真實的感覺,在《儒林外史》的眾多人物大都有真人真事的影子。但是作者卻又巧妙的把故事推向了前朝,避開了統制者殘酷的文字獄,這是很有勇氣的。並且對於這本書的主題閒齋老人的《儒林外史序》又講的非常清楚:“其書以功名富貴為一篇之骨。有心豔功名富貴而媚人下人者;有倚仗功名富貴而驕人鬧人者;有假託無意功名富貴自以為高被人看破恥笑者;乃終以辭卻功名富貴,品第最上一層為中流砥柱。”全書正是以反對科舉與功名富貴為中心抨擊當時的官僚制度,人倫關係以及整個社會風尚的,這是它獨特的亮點。

還有這本書中作者的創作意圖,人物形象都是清晰的,作者讚揚什麼反對什麼都用作品中的人物語言一一道了出來,一點也不做作。因為作者不喜歡做官所以在第一回“楔子”裏就寫了王冕母親臨死時勸説兒子的話:“做官怕不是榮宗耀祖的!我看見這些做官的都不得有什麼好收場;況你的性情高傲倘若弄出禍來反為不美,我兒可聽我遺言,將來要娶妻生子,守着我的墳墓,不要出去做官我死了口眼也閉。”而匡超人的父親臨死時也有類似的遺言:“功名到底是身外之物,德行是要緊的。”這些都體現出作者的坦蕩。

關於這本書的主旨是通過一個個的小故事講述出來的:比如王冕棄官隱居,匡超人的背棄遺訓混官場,周進對於仕途的情有獨鍾,范進中舉等等。我比較佩服王冕的身處誘惑時表現出來的堅定。唾棄匡超人、周進、范進等人的不知廉恥。

王冕是個農民出身的放牛娃,他憑藉聰明好學,不僅精通經史子集,還自學得到了畫荷花的絕招,但是從來沒有邁進科舉的軌道,從不被功名富貴所連累,憑藉着自己的知識與技能孝敬母親自食其力,當他得知朝廷要他出來做官時,他卻連夜逃到了會稽山隱居。因為他知道任何一個人,無論是什麼出身,一旦身登官位就身不由己了。不能有自己的思想與活動,只能做一名沒有靈魂的奴才了。他最終成了一個磊落瀟灑的人。

匡超人是一個敦厚朴實的貧苦孩子出身,由於對於仕途的追求背棄了父親的遺訓,一心貪圖功名不顧德行變成一個毒辣涼薄趨炎附勢的統制者的打手,終生痛苦沒了人樣。六十多歲的周進,因為未曾進學不得不卑躬屈節,忍着新進學的梅三相公的嘲笑,還替前朝新中的王舉人掃了一早晨的垃圾,到後來連教館的職位也給丟了,只得給商人記賬,還哭的死去活來最後商人給他捐了個監生,他竟沒了尊嚴爬到地上給他們磕頭説他們是在生父母做牛做馬也要報答。要知道那時商人地位何等低下而周進不顧一切卻恭維他們是多麼可笑。還有范進,他是連考二十多次都不中的老童生,後來終於上榜了,發榜的那天家裏連米都沒了就抱着正下蛋的母雞到集上去賣了,當他的知中舉後拍手大笑歡喜的瘋了,直到捱了丈人胡屠户的耳光才清醒過來,後來平步登天,還有許多人來奉承他,轉眼間房屋田產、奴僕丫鬟什麼都有了。

這裏的許多故事講述了清朝科舉制度腐敗、八股文考試弊端百出,可以請人代替考試,可以行賄,可以冒名頂替,書中也有這樣的描寫。當安東向升為安慶知府後,他到察院去考察童生時,看到那些童生有代筆的,有傳考卷的,有丟紙團、扔磚頭的,擠眉弄眼的,無所不為,甚至還有一個童生,借者出去方便的機會,走到土牆根前,竟把土牆挖了個洞,伸手要到外頭去接文章。這樣的環境能出什麼樣的人才官吏,又怎麼能使清政府千秋萬代呢,這裏體現出了清滅亡的實質漏洞。

在這本書中作者筆下的人物無論是孝子還是逆子,無論是升官者還是罷官者,無論是翰林學士還是侍讀,都寫得形象逼真,美醜可見。這本書的語言也是很有藝術的,經常三言兩語就使人物“窮形盡相”。沒有藝術的語言便不是文學,文學應該是語言藝術的寶塔。它的任何部位都應閃爍着語言藝術的光澤,《儒林外傳》全然達到了這一標準。這本書的藝術結構很獨創,沒有貫穿始終的事件,沒有貫穿始終的人物,但是卻有貫穿始終的思想。用功名富貴引出不同的各類人物,藉以否定了那時的科舉社會制度,並且批判了政府。

《儒林外史》不僅有豐富的深刻的思想,還有卓越獨特的藝術風格,通篇貫穿了“諷刺”藝術的技巧,它的諷刺藝術幾乎達到了超及古人,後無來者的地步。所以我更加喜歡這本書,它的語言藝術、文學藝術都是堪稱一流的。相信這本文學經典會一直傳承下去!

儒林外史讀書心得 篇22

在五年級的語文課本中,有一篇“少年王冕”,這篇課文出自吳敬梓的長篇諷刺小説《儒林外史》,這正是我喜歡的書型之一,所以,我忍不住買了一本。果然名不虛傳,剛讀完兩三篇就讓我愛不釋手了。

書中的《范進中舉》一文,深深地吸引了我。它主要講述了范進在自己的持續努力和周進的幫助下,相繼中了相公與老爺的故事。54歲的范進在考相公時巧遇學識淵博並且富有同情心的學道周進。他一看范進的考卷非常生氣;二看,覺得還有玩味之處;三看,不禁拍案讚歎“真乃千古至文也”。於是周進將范進錄為第一名,范進在54歲終於進學,做了相公!後來,他又瞞着老丈人胡屠户去考鄉試,結果又高中舉人,但是出人意料的結果卻讓他喜極而瘋……

“范進中舉”這篇故事深刻地揭露了八股科舉制度對古代文人的摧殘,《儒林外史》正是通過這樣一個個生動的藝術形象反映了封建社會末期,腐朽黑暗的社會現實,批判了八股科舉制度,揭露了當時殘酷的法律和統治者的腐敗無能與虛偽。

儒林外史讀書心得 篇23

在五年級上學期的語文課本中,有一篇“少年王冕”,它出自吳敬梓的《儒林外史》,這是一本古典長篇諷刺小説,正是我喜歡的書型之一,所以,我立即買了一本。果然名不虛傳,剛讀完兩三篇就讓我愛不釋手了。

書中的《范進中舉》一文,深深地吸引了我。它主要講述了范進在自己的持續努力和周進的幫助下,相繼中了相公與老爺的故事。54歲的范進在考相公時巧遇學識淵博並且富有同情心的學道周進。他一看范進的考卷非常生氣;二看,覺得還有玩味之處;三看,不禁拍案讚歎“真乃千古至文也”。於是周進將范進錄為第一名,范進在54歲終於進學,做了相公!後來,他又瞞着老丈人胡屠户去考鄉試,結果又高中舉人,但是出人意料的結果卻讓他喜極而瘋……

“范進中舉”這篇故事深刻地揭露了八股科舉制度對古代文人的摧殘,《儒林外史》正是通過這樣一個個生動的藝術形象反映了封建社會末期,腐朽黑暗的社會現實,批判了八股科舉制度,揭露了當時殘酷的法律和統治者的腐敗無能與虛偽。

儒林外史讀書心得 篇24

《儒林外史》是我國文學史上一部傑出的現實主義長篇諷刺小説,作者吳敬梓在文中借一些追求功名、思想迂腐的文人儒士,極力揭露和批判封建科舉制度的昏暗及大批讀書人靈魂的玷污、人格的墮落。在這部蔑視一意功名富貴的讀書人的著作中,沒有貫穿全書的中心人物和情節,但科舉制度的腐敗這一中心思想卻將各個人物與自成段落的故事串接起來,構成了一幅有內在關聯的民間士林百態圖。

《儒林外史》開篇描寫了諸暨縣一個鄉村少年王冕,因家境貧寒,自小替秦老放牛,但他卻勤奮好學,用每日攢下的點心錢買書看。由於王冕聰明勤勉,又博覽羣書,還畫得一手好荷花,不到二十歲,便成了縣內的名人。他不願意求取功名利祿,縣令登門拜訪,他躲避不見;朱元璋授他諮議參軍之職,他也不接受。王冕怕再有人聘他做官,就逃到會稽山中,過着隱居的生活。像這樣淡泊名利的讀書人,在作者生活的年代真是少之又少,因此作者對王冕大加讚賞。

諷刺鞭笞科舉制度的烏煙瘴氣和只為名利的讀書人才是本書的主旋律。老童生范進科舉考試屢次不中,在家中倍受冷眼,丈人胡屠户更是對他百般呵斥。范進去鄉試,因沒有盤費,與丈人商議,怎料被胡屠户罵了個狗血淋頭,説他是“癩蛤蟆想吃起天鵝肉”,還説他“養活你那老不死的老孃和老婆是正經”,把范進罵得“摸門不着”。到出榜那天,家中正值無米,母親讓范進抱母雞上集市賣了換米。這時傳來范進中舉的喜報,范進從集市上被找了回來,得知消息後,竟然高興得瘋了。還是他的老丈人胡屠户一巴掌打醒了他,治好了瘋病。轉眼的工夫,范進時來運轉,財源廣進,連胡屠户也一反常態,稱他為“文曲星”,稱讚他“才學又高,品貌又好”。這個故事極力諷刺了范進對功名的極度渴望和胡屠户那趨炎附勢、“變色龍”的性格特徵。

在《儒林外史》中,還塑造了很多同范進一樣的鮮活的人物形象,如打着官府旗號讓大家把錢財交公的王惠,再如為功名不擇手段,恩將仇報,拋妻棄子的匡超人……其實他們都是腐朽的科舉制度的受害者呀!

“學而優則仕”這句話泯沒了多少讀書人的良知!正如魯迅先生所説:“機鋒所向,尤在士林”。現實生活中,雖沒有人因中了舉人而瘋瘋癲癲,但卻有人為了考取博士、碩士而不擇手段;雖沒有人仗着學識換來的權勢蠻橫鄉里,但卻有人賣弄自己的知識換取財富。

儒林外史讀書心得 篇25

在五年級上學期的語文課本中,有一篇“少年王冕”,它出自吳敬梓的《儒林外史》,這是一本古典長篇諷刺小説,正是我喜歡的書型之一,所以,我立即買了一本。果然名不虛傳,剛讀完兩三篇就讓我愛不釋手了。

書中的《范進中舉》一文,深深地吸引了我。它主要講述了范進在自己的持續努力和周進的幫助下,相繼中了相公與老爺的故事。54歲的范進在考相公時巧遇學識淵博並且富有同情心的學道周進。他一看范進的考卷非常生氣;二看,覺得還有玩味之處;三看,不禁拍案讚歎“真乃千古至文也”。於是周進將范進錄為第一名,范進在54歲終於進學,做了相公!後來,他又瞞着老丈人胡屠户去考鄉試,結果又高中舉人,但是出人意料的結果卻讓他喜極而瘋……

“范進中舉”這篇故事深刻地揭露了八股科舉制度對古代文人的摧殘,《儒林外史》正是通過這樣一個個生動的藝術形象反映了封建社會末期,腐朽黑暗的社會現實,批判了八股科舉制度,揭露了當時殘酷的法律和統治者的腐敗無能與虛偽。

儒林外史讀書心得 篇26

最近,我讀了一本書——《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的作者是清代的吳敬梓,他用了很長時間才完成了這部諷刺小説,書中介紹了王冕、范進、杜少卿、周進、沈瓊枝等人物形象,同時揭露了封建科舉制度與封建禮教的黑暗與腐朽。

《儒林外史》中最令人歎息的人物是匡超人(匡迥),他本是一個事親孝順、勤奮好學的人,馬二先生也盡心盡力地幫助他,而匡超人卻掉進了世俗的漩渦,又結識了潘三這樣的壞人,他還幫着潘三幹了兩件壞事,當潘三被抓時,他馬上與潘三斷了聯繫,害怕官府查出自己來,這也是不正義之舉。之後,他不但不學好,反而變得愛吹牛,對事不懂裝懂,匡超人最終得到的是名士牛布衣歧視的一笑。匡超人本來很好,可深受八股文的毒害,又交了壞朋友,落得如此下場。令人感到可惜!

《儒林外史》中最讓我感動的人物是郭孝子,他不怕艱苦,歷盡重重困難千里尋找被迫出家的父親,可父親卻不認他,而他卻默默無聞的供養着父親,最終拿到了父親的遺骨,完成了自己應該做的一樁心事。

郭孝子是天下難得的孝子。我們應該向他學習!

《儒林外史》中最令我敬佩的是奇女子沈瓊枝,她被宋鹽商騙去當妾,自己用了妙計出逃了。在當時的傳統觀念中,女子始終與“弱”子聯繫在一起,但是沈瓊枝卻恰恰相反,她不畏權貴,出逃後,她憑自己的滿腹才情,寫詩文出售,最終討回了自己的清白,與宋家解除了婚約。

《儒林外史》中描寫了很多人物,讀了之後,我感觸萬千,知道了什麼是近墨者黑,知道了什麼是真正的孝子,知道了什麼是真正的勇敢。

儒林外史讀書心得 篇27

本章是我個人印象最深的一篇,這篇講的是一個叫周進的老先生,因含窗苦讀幾十年來卻連個秀才也沒中上而感到非常傷心,進入貢院後又想到梅三相的挖苦諷刺和王舉人的目中無人,更感到萬分悲痛,悲痛之餘便撞號板撞得口吐鮮血,四位商人得知了他的不幸遭遇給予了很大的幫助,在四位商人的幫助下考中了進士錄取了第三甲,當了御史。

在文章前部分從周進的不幸遭遇,特別是王舉人的目中無人和申祥甫的挑撥人心,煸風點火,也預示了下文周進的悲痛之舉。文中生動細緻地寫出了周進撞號時的動作——遍地打滾、哀號不已兩詞也體現了人物當時的心理活動。

從周進姐夫金有餘一句“他是很有才學,可是運氣不好。”也揭露了當時官府腐敗,反映了當時封建社會末期腐朽黑暗的社會現實,批判了八股科舉制度抵制了人的靈巧頭腦,控制考生們的思考,真正的人才得不到重用,讓他們變得呆板,不善於變通,以此壓迫人民。

後來周進考中了官,申祥甫又回過頭來巴結,可見此人是多麼的現實與陰險。但商人的出手相助之仗義壯舉也是書中的光明之處。想想生活在現代的我們是多麼幸運啊,只要你是個人才哪怕只有一技之長也會有你充分發揮的地方,不會出現周進這種懷才不遇的事情。

所以我們更要珍惜現在,努力學習,取得好的成績才能更好地發揮自己的才幹。

儒林外史讀書心得 篇28

似蝴蝶在花叢飛舞,在萬叢中尋找芬芳,美麗的花朵。我在這個假期,尋找着適合的書籍來閲讀,而我閲讀了這本《儒林外史》。作家吳敬梓向我們概述了一篇諷刺意義的小説,諷刺了科舉制度和封建禮教的毒害,當時因熱衷功名富貴而造成的極端虛偽、惡劣的社會風習;刻畫了一個個生動形象,栩栩如生的人物,而不愧被魯迅先生評為"如集諸碎錦,合為帖子,雖非巨幅,而時見珍異。"

"功名富貴無憑據,費盡心情,總把流光誤。濁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謝知何處。"這是儒林外史的開頭,卻是整個文章的中心。當我初讀此書時,第一句看到的便是這句話,當時我卻百思不得其解,並不明白這句話的含義,也不知道《儒林外史》故事與這句話有什麼關係,於是沒有去在意,而看到後面,為了財富,為了金錢,讀書人們可以廢寢忘食地讀書。可以從黑髮垂髫考到白髮蒼蒼:八十歲才中了狀元的樑灝,花白鬍子還是"小友"的周進,考了幾十年一朝中榜,歡喜瘋了的范進……《儒林外史》的這些人為了功名利祿,消得人憔悴。當時那腐朽的封建科舉的害人的制度,迫使着讀書人們為享有巨大特權而誘使他們一心去追求名利。是啊,富貴功名是身外之物,但世人一見了功名,便舍着性命去求它,等得到之後,又味同嚼蠟。自古及今,哪一個能看破?

當然,"世人皆醉我獨醒,舉世渾濁我獨清"的人在儒林中也不是沒有。王冕就是其中的一個。他從小就因為家境貧寒而為鄰人放牛。在牛背上,他仍舊博覽羣書,更自學成為了畫沒骨花卉的名筆。此後,下到平民百姓,上到知縣財主都來索畫。但王冕性情不同,不求官爵。朝廷行文到浙江政司,要徵聘王冕出來做官,他卻隱居在會稽山。後人提到王冕時,常常稱其為王參軍。但王冕何曾做過一日官?能在功名面前,心如止水,不為所動,也只有王冕這些儒林中的鳳毛鱗角了。

讀了之後,我自己都有些迷惑了,讀書為的到底是什麼?現在我們在國小學習、讀書,將來還有國中,高中,大學…學海無涯,但是當別有有時問我:"你讀書學習到底為的什麼呢?"我卻啞口無言。但是我知道,我們可不能一概地去追求名利,金錢,如同過去那腐敗的封建教會一般。想想現在社會,儘管並無過去的迂腐,但是,依舊有那麼多學生為了一些考試夜以繼日地學習,有些考上的興奮至發瘋,有些考不上的甚至跳樓自殺!很多人拿着文憑"大吃大喝",我想這就是《儒林外史》所要諷刺的吧。我們現在是國小生,也許並沒有那樣為了功名而瘋狂地學習,但是,當陷入迷途之後也許就會後悔莫及吧。

我想,當我讀完這本書,我們不僅應該為封建社會的墮落而感到可笑,更應該明確我們讀書的目的。學海無涯苦作舟,在知識的世界裏去探索,而不一概為名利與富貴而讀書。我們應該學習王冕,學習他潔身自好,不畏權貴的品質,學習他在大富大貴面前,選擇隱居而不去享受。在這本書中,我得到了這樣的感悟。

儒林外史讀書心得 篇29

説起《儒林外史》,多數人可能沒有對《西遊記》、《水滸傳》等名著熟悉。但是它卻能給我們別樣的體味。作者吳敬梓塑造了芸芸眾生的生活百態,刻畫了眾多被生活,科舉所迫害的讀書人。

“功名富貴無憑據,費勁心情,總把流水誤。濁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謝何知處。”真是一朝春盡眾生老,只留白髮恨餘生。可以肯定的是,那時的讀書人應該是懷着朝聖的心情,踏上漫漫征途,也是我們這個時代的青年無法理解的。

康乾盛世留給我們的不只是繁華與無盡的夜夜笙歌,《儒林外史》真實的描繪了康乾時期知識分子生活的浮沉,境遇的順逆,功名的得失,仕途的跌宕,情操的高尚與卑微,理想的萌芽與破滅,讓我充分體味道世事真如一場大夢,同時科舉制度的腐朽與整個封建道德的虛偽也盡在眼前。范進一朝中舉,便瘋瘋癲癲,跌跌撞撞的進入了一個不屬於自己的世界,飄零亦可憐,可靈魂走丟了,又去哪裏找尋。

其實最令我深刻的便是臨死還對燃着的燈芯念念不忘的嚴監生,枯槁的面容,嶙峋的十指,急切的眼神,全為那搖晃得小小燭芯。是什麼讓他對金錢守之如瓶,他對自己這樣不快與提心吊膽的人生是否後悔?答案因人而異,若是他並未生在繁華地,只知道過着簡單的小生活,心境是否又不同?可時代,又是時代,讓人墮落,讓人走入無出口的迷宮,大多數人只能兜兜轉轉,揮霍一生,即使是他們認為的一生;有些人卻會跳過圍牆,體味大浪淘沙的快意人生《儒林外史》讀後感400字以上(5篇)讀後感、觀後感。《儒林外史》中當然也有許多對瀟灑隱士的描寫,他們只望蒼天,蔑視權貴;他們心無雜念,醉心尋常,也為現在深陷浮華的我們以警醒。

寶玉説過:“女兒是水做的骨肉,我見了,便覺清爽

”可《儒林外史》中也深刻描寫了科舉制度的另一大禍害,那就是成為封建禮教的幫兇,因夫死,而受父母逼迫絕食殉情的女子,現在我們看來,多麼不可思議啊。當我們還在抱怨戀人不懂風花雪月,還在苦惱婚姻不幸福時,我們還是應該感歎自己生活在這樣一個自由幸福的時代吧!

總是羨慕“無故尋仇覓恨,有時似傻如狂。”的不羈生活,科舉造就了一個時代的輝煌,也留下不可磨滅的悲劇。科舉下所謂的大多數“才子”也許一生都無法體會誰念西風獨自涼的蕭瑟心境,無法感受辛苦最憐天上月,依稀如環,夕夕都成玦的肝腸寸斷,無法恣享老夫聊發少年狂的快意。《儒林外史》帶我走進千奇百怪的多態社會,讓我明白人性的美與醜,複雜與簡單,為我指點迷津,希望它也能為大家帶深思。

望我們的世界少些烏雲蔽日,希望《儒林外史》能把我們從紙醉金迷的名利場中拉回來,希望書中人物滑稽的舉動不僅帶來笑聲,更有內心無盡的深思。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dushu/zjd6z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