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讀書心得體會 >

儒林外史讀書心得800字(通用29篇)

儒林外史讀書心得800字(通用29篇)

儒林外史讀書心得800字 篇1

識《儒林外史》看完之後不覺驚異於作者的獨具匠心,卻沒有領略導作者的真正用心,直到翻開《儒林外史》瀏覽了整個故事之後。

儒林外史讀書心得800字(通用29篇)

《范進中舉》講的是五十四歲的老童生范進終於考上舉人,歡喜至瘋,最後被平日最怕的老丈人胡屠户一巴掌打清醒的故事。非常簡單的故事,但縱觀全文事實上卻並不是那麼簡單。

中舉從范進身上來看是好事,苦考了三十四年終於出頭,從他發瘋來看足以看出那時的讀書人對功名痴情一片,像周進哭號着為秀才名分磕頭撞板。但他們的痴情並不是為了道德理論上的治國之經,而是純粹的個人升官發財。還有范進中舉前後判若兩人,中舉前萎縮地向老丈人低頭稱事,中舉後便有了老爺大人們的官腔。甚至在為母親守喪時,在打秋風的筵席上大吃大喝。而他僅僅是中舉,不出兩個月,什麼房產、田地、金銀、奴役,不請自來。范進是千萬得中讀書人的代表之一,封建政府用他們的榮華為不得中的讀書人做榜樣,加深科舉對他們的毒害。

中舉對胡屠户來説,也是意義非凡。對范進中舉前要打要罵由着性子來,一旦中舉後,因范進發瘋讓他打范進一巴掌,他卻説:(范進)雖是我女婿,如今做了老爺,就是天上的星宿。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如此便把一個勢利小人的嘴臉清晰的勾畫了出來,胡屠户就是那些滿腦子也是功名,中了科舉餘毒的市井小人的化身。

今時代不同了,我們生活的時代很少有人提及科舉這類的話,也沒有了書中迂腐的現象。但是,我們常常看見家中老人為了讓下下代的認凌晨排隊報課外班,諸多考生因為會考大學聯考日以繼夜讀書,有些考上的扔書慶賀,有些考不上的跳樓自殺。沒有人為了什麼秀才、舉人磕頭撞板,卻有人為碩士、博士不擇手段。很多人拿着文憑大吃大喝。不知以後是否還會有一本儒林次史來諷刺這個時代的制度。

儒林外史讀書心得800字 篇2

説起《儒林外史》,多數人可能沒有對《西遊記》、《水滸傳》等名著熟悉。但是它卻能給我們別樣的體味。作者吳敬梓塑造了芸芸眾生的生活百態,刻畫了眾多被生活,科舉所迫害的讀書人。

“功名富貴無憑據,費勁心情,總把流水誤。濁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謝何知處。”真是一朝春盡眾生老,只留白髮恨餘生。可以肯定的是,那時的讀書人應該是懷着朝聖的心情,踏上漫漫征途,也是我們這個時代的青年無法理解的。

康乾盛世留給我們的不只是繁華與無盡的夜夜笙歌,《儒林外史》真實的描繪了康乾時期知識分子生活的浮沉,境遇的順逆,功名的得失,仕途的跌宕,情操的高尚與卑微,理想的萌芽與破滅,讓我充分體味道世事真如一場大夢,同時科舉制度的腐朽與整個封建道德的虛偽也盡在眼前。范進一朝中舉,便瘋瘋癲癲,跌跌撞撞的進入了一個不屬於自己的世界,飄零亦可憐,可靈魂走丟了,又去哪裏找尋。

其實最令我深刻的便是臨死還對燃着的燈芯念念不忘的嚴監生,枯槁的面容,嶙峋的十指,急切的眼神,全為那搖晃得小小燭芯。是什麼讓他對金錢守之如瓶,他對自己這樣不快與提心吊膽的人生是否後悔?答案因人而異,若是他並未生在繁華地,只知道過着簡單的小生活,心境是否又不同?可時代,又是時代,讓人墮落,讓人走入無出口的迷宮,大多數人只能兜兜轉轉,揮霍一生,即使是他們認為的一生;有些人卻會跳過圍牆,體味大浪淘沙的快意人生《儒林外史》讀後感400字以上(5篇)讀後感、觀後感。《儒林外史》中當然也有許多對瀟灑隱士的描寫,他們只望蒼天,蔑視權貴;他們心無雜念,醉心尋常,也為現在深陷浮華的我們以警醒。

寶玉説過:“女兒是水做的骨肉,我見了,便覺清爽

”可《儒林外史》中也深刻描寫了科舉制度的另一大禍害,那就是成為封建禮教的幫兇,因夫死,而受父母逼迫絕食殉情的女子,現在我們看來,多麼不可思議啊。當我們還在抱怨戀人不懂風花雪月,還在苦惱婚姻不幸福時,我們還是應該感歎自己生活在這樣一個自由幸福的時代吧!

總是羨慕“無故尋仇覓恨,有時似傻如狂。”的不羈生活,科舉造就了一個時代的輝煌,也留下不可磨滅的悲劇。科舉下所謂的大多數“才子”也許一生都無法體會誰念西風獨自涼的蕭瑟心境,無法感受辛苦最憐天上月,依稀如環,夕夕都成玦的肝腸寸斷,無法恣享老夫聊發少年狂的快意。《儒林外史》帶我走進千奇百怪的多態社會,讓我明白人性的美與醜,複雜與簡單,為我指點迷津,希望它也能為大家帶深思。

望我們的世界少些烏雲蔽日,希望《儒林外史》能把我們從紙醉金迷的名利場中拉回來,希望書中人物滑稽的舉動不僅帶來笑聲,更有內心無盡的深思。

儒林外史讀書心得800字 篇3

《儒林外史》為我們塑造了一個個生動鮮活卻又令人含淚去笑的人物形象,既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儒林羣醜圖,又寫下了文運衰落、文人有厄的痛史,而在這眾多的人物中,匡超人的形象別具意義。

匡超人是作者筆下的一個否定性人物,然而其實匡超人以前並不是這樣。少年時期的匡超人手腳勤快,心地善良,事親孝順,漂泊在外時牽掛父親,在兄長面前也很謙卑,懂得細心照料卧病在牀的老父。然而漸漸地他卻再也不是原來的自己:中了秀才後的勢利;狠心逼妻回鄉;潘三被捕後的翻臉無情;在牛布衣和馮琢庵面前的吹牛撒謊等等。其實在作者客觀的描寫中,我們看到了一個真實可感的匡超人,他以前的善良樸實令人欣賞,而他的墮落則既令人惋惜又令人憎惡。

那麼又是什麼原因使匡超人發生了改變?

其實,匡超人人物性格的形成、他的變質,一方面是社會原因,受社會環境的影響,造成這種悲劇的是封建的社會制度,作者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八股取士的科舉制度,以及勢力的社會風氣;另一方面,又有其自身的因素。對"功名富貴"的追求是匡超人墮落的重要原因。當盡孝與科舉功名道路之間只能選擇一個時,匡超人選擇的是後者。此時的他已初露勢利之心。

總之,匡超人自身的內因和外因交互作用,形成了匡超人這個典型人物。他的變質墮落不僅是他個人的悲劇,而且更具有社會性和時代性,更是全社會、全時代的悲劇。

儒林外史讀書心得800字 篇4

功名富貴無憑據,費盡心情,總把流光誤。濁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謝知何處。”這是《儒林外史》開頭的幾句。可以説,這也是整本書的靈魂所在。在五年級的語文課本中,有一篇課文《臨死前的嚴監生》選自《儒林外史》。教學中需要了解這篇課文的出處及相關的背景介紹,在給學生佈置讀名著的任務時,我也隨之認真讀了讀。這次的讀書帶有教學任務去讀,在讀中的思考也是圍繞着教學中出現的相關細節。因為這節課在學校上語文研究課,對這部著作只是粗淺的瞭解。

在假期中,完全以一種放鬆的心情再次品讀,感受頗深。對於這部清代封建小説,魯迅曾有過如此的評價。“如集諸碎錦,合為帖子,雖非巨幅,而時見珍異。”對於此,但卻也深有同感。“學而優則仕”,正是這句話害了一批又一批的讀書人。他們把讀書當成敲門磚——“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圓如意,書中自有美嬌娘……”。為了金錢,為了財富,他們可以廢寢忘食地讀書,可以從黑髮考到白髮蒼蒼:八十歲才中了狀元的樑灝,花白鬍子還是“小友”的周進,考了幾十年一朝中榜,歡喜瘋了的范進……儒林中為了功名利祿,消得人憔悴,衣帶漸寬終不悔的又何止這幾個?魯迅先生稱封建禮教為吃人的禮教,稱封建科舉制度為害人的制度。

讀書,其實強調的是一個漫長的求知過程。王國維説得很好,讀書分為三個境界:一是立志,二是奮鬥,三是成功。而儒林中的那些一心只為功名者,第一步——立志,就走錯了。在我看來,讀書就是人在不斷汲取精神食糧的過程。其中最關鍵的在於吸收,然後再轉化為自身的力量。這與一日三餐的功效是一致的:吃飯,吸收營養,再促進自身生長。只可惜,儒林中的某些學子們只注重“食”,即數十年如一日地讀書,卻忽視了吸收。讀書對他們來説,只是一個敲開榮華富貴之門的工具。一旦達到目的,這個工具也就毫無價值了。這些人,即使讀一輩子也不會有半點知識吸收轉化成自身力量。當然,“世人皆醉我獨醒,舉世渾濁我獨清”的人在儒林中也不是沒有。王冕就是其中的一個。他從小就因為家境貧寒而為鄰人放牛。在牛背上,他仍舊博覽羣書,更自學成為了畫花卉的名筆。但王冕性情不同,不求官爵。能在功名面前,心如止水,不為所動,也只有王冕這些儒林中的鳳毛鱗角了。

對於封建社會中科舉制度和官場的黑暗,儒林的墮落。作者感到非常的感歎和痛心。但作者同時也感到了自己做為一個民間學士,勢單力薄的無奈。對此他不能抵抗,他只能選擇歎息多餘激情澎湃的鬥爭。吳敬梓用他的一枝老筆寫盡了幾百年儒林人士的悲痛歎息,寫盡了作者一個一輩子盼望期許的盛世儒林。作者希望他能激起,所有正直文人的內心共鳴,重尋儒林的那條正潔古路。吳敬梓的《儒林外史》的確堪稱經典。

一卷《儒林外史》,道盡了百年士林的風雲雨雪,辛酸苦歎。

儒林外史讀書心得800字 篇5

在驚歎中國科舉制度的完備,尤其是防範舞蔽的處理之精妙時,頭腦裏不由自主地冒出“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説法來,接連又想到“他律”和“防不勝防”。

前些日子,一位搞管理的朋友感歎説,不知道什麼緣故國外量化工作時間的做法到了國內竟變成了整人的工具。又説,中國的管理困境總無非“一抓就死,一放就亂”。

不只管理現狀如此,教育也一樣。尋求心理援助的孩子當中,很多人都是在父母過於嚴苛的管控下出問題的,管控過度導致他們行為被動,做事拖沓,非理性地對抗父母《儒林外史》讀後感400字以上(5篇)《儒林外史》讀後感400字以上(5篇)。是控制,還是放手?這在父母那裏成為了兩難問題,繼續嚴加管控,怕把人管死,放手不管,又怕孩子“一路下滑不可收拾”。

要追究以上困境的原因,不得不説到我們的文化設計。傳統文化一貫從外在樹立標準,用外在力量要求和約束人的行為,本質上屬於他律式的文化。這種永無止境的修身要求要麼讓人不自信(成為奴才),要麼使人自以為是(自封主子),整個的文化氛圍缺乏個性和尊嚴。在這樣的環境中,人們自身以外的任何人都不放心,管控者和被管控者彼此周旋、相互應付,陽奉陰違成為普遍的社會人格狀態,誰都不可信。這樣一來,人既無誠信,嚴加管控便順理成章,管控者和被管控者的相互算計就此沒完沒了,人性越發墮落。

文明的設計應導向使人自律,應以尊重他人、承認他人權利為前提,應該相信每個人有獨立思考的、對自己負責的能力,承認個人擁有除法律限制之外的一切自由,相信人只要擁有人格尊嚴就會變得正直,併產生公平公正之心。

要想讓人養成自律的品質,需要引導他過精神生活,過有價值的生活,讓他有充分的自主權利,能夠在自由的狀態中過自己的人生,由此,人才能因為自尊和尊重他人的需要而對自己有所要求

在他律的文化形態中,人要學會自律是比較難的,但是,信任和尊重仍然是有效的方式,這就是“當你從背後向我開槍,我依然相信你的槍走火了”這句話的奧義所在。

所以,千萬別再為各種管控技術的嚴密和精巧而沾沾自喜了,學會信任與尊重才是文化發展的正途。

儒林外史讀書心得800字 篇6

《儒林外史》是我國文學史上一部傑出的現實主義長篇諷刺小説,作者吳敬梓在文中借一些追求功名、思想迂腐的文人儒士,極力揭露和批判封建科舉制度的昏暗及大批讀書人靈魂的玷污、人格的墮落。在這部蔑視一意功名富貴的讀書人的著作中,沒有貫穿全書的中心人物和情節,但科舉制度的腐敗這一中心思想卻將各個人物與自成段落的故事串接起來,構成了一幅有內在關聯的民間士林百態圖。

《儒林外史》開篇描寫了諸暨縣一個鄉村少年王冕,因家境貧寒,自小替秦老放牛,但他卻勤奮好學,用每日攢下的點心錢買書看。由於王冕聰明勤勉,又博覽羣書,還畫得一手好荷花,不到二十歲,便成了縣內的名人。他不願意求取功名利祿,縣令登門拜訪,他躲避不見;朱元璋授他諮議參軍之職,他也不接受。王冕怕再有人聘他做官,就逃到會稽山中,過着隱居的生活。像這樣淡泊名利的讀書人,在作者生活的年代真是少之又少,因此作者對王冕大加讚賞。

諷刺鞭笞科舉制度的烏煙瘴氣和只為名利的讀書人才是本書的主旋律。老童生范進科舉考試屢次不中,在家中倍受冷眼,丈人胡屠户更是對他百般呵斥。范進去鄉試,因沒有盤費,與丈人商議,怎料被胡屠户罵了個狗血淋頭,説他是“癩蛤蟆想吃起天鵝肉”,還説他“養活你那老不死的老孃和老婆是正經”,把范進罵得“摸門不着”。到出榜那天,家中正值無米,母親讓范進抱母雞上集市賣了換米。這時傳來范進中舉的喜報,范進從集市上被找了回來,得知消息後,竟然高興得瘋了。還是他的老丈人胡屠户一巴掌打醒了他,治好了瘋病。轉眼的工夫,范進時來運轉,財源廣進,連胡屠户也一反常態,稱他為“文曲星”,稱讚他“才學又高,品貌又好”。這個故事極力諷刺了范進對功名的極度渴望和胡屠户那趨炎附勢、“變色龍”的性格特徵。

在《儒林外史》中,還塑造了很多同范進一樣的鮮活的人物形象,如打着官府旗號讓大家把錢財交公的王惠,再如為功名不擇手段,恩將仇報,拋妻棄子的匡超人……其實他們都是腐朽的科舉制度的受害者呀!

“學而優則仕”這句話泯沒了多少讀書人的良知!正如魯迅先生所説:“機鋒所向,尤在士林”。現實生活中,雖沒有人因中了舉人而瘋瘋癲癲,但卻有人為了考取博士、碩士而不擇手段;雖沒有人仗着學識換來的權勢蠻橫鄉里,但卻有人賣弄自己的知識換取財富。

儒林外史讀書心得800字 篇7

《儒林外史》是我國文學史上一部傑出的現實主義長篇諷刺小説,作者吳敬梓在文中借一些追求功名、思想迂腐的文人儒士,極力揭露和批判封建科舉制度的昏暗及大批讀書人靈魂的玷污、人格的墮落。在這部蔑視一意功名富貴的讀書人的著作中,沒有貫穿全書的中心人物和情節,但科舉制度的貪腐這一中心思想卻將各個人物與自成段落的故事串接起來,構成了一幅有內在關聯的民間士林百態圖。

《儒林外史》開篇描寫了諸暨縣一個鄉村少年王冕,因家境貧寒,自小替秦老放牛,但他卻勤奮好學,用每日攢下的點心錢買書看。由於王冕聰明勤勉,又博覽羣書,還畫得一手好荷花,不到二十歲,便成了縣內的名人。他不願意求取功名利祿,縣令登門拜訪,他躲避不見;朱元璋授他諮議參軍之職,他也不接受。王冕怕再有人聘他做官,就逃到會稽山中,過着隱居的生活。像這樣淡泊名利的讀書人,在作者生活的年代真是少之又少,因此作者對王冕大加讚賞。

諷刺鞭笞科舉制度的烏煙瘴氣和只為名利的讀書人才是本書的主旋律。老童生范進科舉考試屢次不中,在家中倍受冷眼,丈人胡屠户更是對他百般呵斥。范進去鄉試,因沒有盤費,與丈人商議,怎料被胡屠户罵了個狗血淋頭,説他是“癩蛤蟆想吃起天鵝肉”,還説他“養活你那老不死的老孃和老婆是正經”,把范進罵得“摸門不着”。到出榜那天,家中正值無米,母親讓范進抱母雞上集市賣了換米。這時傳來范進中舉的喜報,范進從集市上被找了回來,得知消息後,竟然高興得瘋了。還是他的老丈人胡屠户一巴掌打醒了他,治好了瘋病。轉眼的工夫,范進時來運轉,財源廣進,連胡屠户也一反常態,稱他為“文曲星”,稱讚他“才學又高,品貌又好”。這個故事極力諷刺了范進對功名的極度渴望和胡屠户那趨炎附勢、“變色龍”的性格特徵。

在《儒林外史》中,還塑造了很多同范進一樣的鮮活的人物形象,如打着官府旗號讓大家把錢財交公的王惠,再如為功名不擇手段,恩將仇報,拋妻棄子的匡超人……其實他們都是腐朽的科舉制度的受害者呀!

“學而優則仕”這句話泯沒了多少讀書人的良知!正如魯迅先生所説:“機鋒所向,尤在士林”。現實生活中,雖沒有人因中了舉人而瘋瘋癲癲,但卻有人為了考取博士、碩士而不擇手段;雖沒有人仗着學識換來的權勢蠻橫鄉里,但卻有人賣弄自己的知識換取財富。周恩來曾説:“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我們學習不該為了名利,而是為了祖國將來的繁榮富強。

儒林外史讀書心得800字 篇8

這學期,我讀過許多書,但是在這麼多的書中,唯有《儒林外史》使我記憶猶新,書中的故事一直讓我念念不忘。

《儒林外史》是我國一部的古典長篇諷刺小説,它集中了許許多多的人物,通過生動的藝術形象,反映了封建社會末期腐朽黑暗的社會現實,批判了八股科舉制度,揭露了反動統治的罪惡和虛偽。小説作者吳敬梓運用周進、范進等生動的藝術形象,用辛辣的筆觸揭露了統治者的腐朽和虛偽,作為一部傑出的諷刺小説,作品通過集中概括,典型地再現了生活的真實,揭示了他們的不合理,可笑,可鄙,甚至於可惡。

雖然如此,文中也有不少文人雅士,如王冕、蕭雲仙。其中,我最欣賞王冕,因為他小時候家裏窮,上不起學,母親只得讓他去給鄰家放牛。懂事的王冕瞭解家裏的情況,便答應下來。他每天都去放牛,一直到長大之後,他學會了畫荷花,才靠畫畫維持家庭生活,但他一直在為窮人作畫。後來,有一位官府的人請他作畫,他猶豫再三,才勉強答應。之後,有人請他去做官,但他潔身自好,不畏權貴,毅然拒絕了。他時常用梅來比喻自己清正的品質,正如他在《墨梅》一詩中所寫:“吾家洗硯池頭樹,朵朵花開淡墨痕。不要人誇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

我想:王冕那種潔身自好、不畏權貴的品質,不正是我們應該學習的嗎?確實,我們應該向王冕學習,從小體諒父母,體諒家庭的難處。即使自己遇到困難,也要學會堅強。在大富大貴面前,王冕選擇了隱居,而不是去享受,這一點不又是我們該學習的嗎?面對生活中那些無恥的人,我們不應躲開,而要敢於指責;面對身邊有困難的人,我們應多一些鼓勵,多一些愛心。正如“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儒林外史讀書心得800字 篇9

《儒林外史》是我國文學史上一部傑出的現實主義長篇諷刺小説。

作者吳敬梓在文中借一些追求功名、思想迂腐的文人儒士,極力揭露和批判封建科舉制度的昏暗及大批讀書人靈魂的玷污、人格的墮落。在這部蔑視一意功名富貴的讀書人的著作中,沒有貫穿全書的中心人物和情節,但科舉制度的腐敗這一中心思想卻將各個人物與自成段落的故事串接起來,構成了一幅有內在關聯的民間士林百態圖《儒林外史》讀後感400字以上(5篇)。

作者吳敬梓慷慨好施,被族人看成敗家子。他後半生十分潦倒,但是旁人幾次三番找他參加科舉,他都不應。他的書桌下有八股細繩,每根下都有一個臭蟲,一個蚊子,就是“八股臭文”之意。他因為貧困無法取暖,常邀請朋友繞成行走還“歌吟嘯呼,相與應和”,並稱其為“暖足”。

作者讚揚什麼或反對什麼都用作品中的人物語言一一道出。比如因為作者不喜歡做官,所以在第一回“楔子”裏就寫了王冕母親臨死時勸説兒子的話:“做官怕不是榮宗耀祖的!我看見這些做官的都不得有什麼好收場;況你的性情高傲倘若弄出禍來反為不美,我兒可聽我遺言,將來要娶妻生子,守着我的墳墓,不要出去做官,我死了口眼也閉匡超人的父親臨死時也有類似的遺言:“功名到底是身外之物,德行是要緊的”

諷刺鞭笞科舉制度的烏煙瘴氣和只為名利的讀書人是本書的主旋律。書中塑造了很多同范進一樣鮮活的人物形象,如為功名不擇手段,恩將仇報,拋妻棄子的匡超人等。

讀本書感覺同楊絳先生翻譯的法國作家勒薩日的長篇小説《吉爾·布拉斯》有同樣的妙處。它是法國十八世紀一部現實主義小説。作者揭露了社會上可笑可鄙的形形色色,怕觸犯當局,假託為西班牙斐利普三世和斐利普四世兩朝的事。這點和吳敬梓的為人處事有相同之處。

這部小説由主角吉爾·布拉斯敍述自己一生的經歷。他帶着讀者到社會的每一個

階層去經歷一番,暴露了社會的黑暗。

兩部書的故事、語言都生動有趣。當然離不開絳先生翻譯的功勞,小説語言幽默,讓人慾罷不能。

儒林外史讀書心得800字 篇10

《儒林外史》全書以一位正直文人王冕的故事為引子,接着寫了周進、范進中舉的故事。周進是個老童生,一生之中科舉不得意,直混到給商人管帳的地步。在商人的資助下,他捐了個監生,又先後中了舉,成了進士,官至廣東學道。在南海主考時,他拔了五十四歲的老童生范進。范進中舉後,竟發了瘋病,被丈人胡屠户一巴掌打醒。范進中舉後,書中這樣寫:“他笑了一聲,道:‘噫!好了!我中了!’説着,往後一交跌倒,牙關咬緊,不省人事。灌醒過來,竟發了瘋,一邊叫‘我中了!’,一邊往門外飛跑,一腳踹在塘裏,掙起來,頭髮都跌散了,兩手黃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此時竟需要他平日害怕的胡屠夫打他一巴掌,他才清醒過來。”他周圍的人在他考中前後也儼然兩副嘴臉,其中尤以胡屠户表現得最為典型:先前的“現世寶窮鬼”一下子變成了“賢婿老爺”,連“尖嘴猴腮”也頓時變成了“體面的相貌”這個故事揭示了科舉制度對讀書人及整個社會毒害之深。

《儒林外史》之所以廣為流傳,其主要優點有三:其一是小説的諷刺藝術:《儒林外史》諷刺的矛頭雖然直接落在某一個人的身上,卻始終使人感到人身上的罪惡歸根到底是社會的產物,是當時的科舉制度造成的罪惡。比如像周進看見號板一頭撞倒,范進聽見中舉忽然發瘋,馬二先生遊西湖無心賞景,只是大嚼零食,留意於自己所選八股文的銷路,都使人感到是那個社會造成的。其二是《儒林外史》在諷刺上並不排除誇張:像嚴監生臨死為兩根燈草不肯嚥氣,周進撞號板,范進中舉其母快樂得一命嗚呼都是。但作者的誇張並不使人感覺虛假,而是從現實生活中提煉出來的。其三《儒林外史》的結構獨特:它沒有貫穿全書的中心人物和主要情節,而是分別由一個或幾個人物為中心,其他人物作陪襯,組成一個個相對獨立的故事。每個故事隨着有關人物的出現而展開,又隨着有關人物的隱去而結束。

《儒林外史》以封建士大夫的生活和精神狀態為中心,揭露了科舉制度對士人的毒害,進而諷刺了封建官吏的昏聵無能、地主豪紳的貪吝刻薄。附庸風雅的名士的虛偽卑劣,以及整個封建禮教制度的腐朽和不可救藥。

儒林外史讀書心得800字 篇11

最近,我讀了一本書——《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的作者是清代的吳敬梓,他用了很長時間才完成了這部諷刺小説,書中介紹了王冕、范進、杜少卿、周進、沈瓊枝等人物形象,同時揭露了封建科舉制度與封建禮教的黑暗與腐朽。

《儒林外史》中最令人歎息的人物是匡超人(匡迥),他本是一個事親孝順、勤奮好學的人,馬二先生也盡心盡力地幫助他,而匡超人卻掉進了世俗的漩渦,又結識了潘三這樣的壞人,他還幫着潘三幹了兩件壞事,當潘三被抓時,他馬上與潘三斷了聯繫,害怕官府查出自己來,這也是不正義之舉。之後,他不但不學好,反而變得愛吹牛,對事不懂裝懂,匡超人最終得到的是名士牛布衣歧視的一笑。匡超人本來很好,可深受八股文的毒害,又交了壞朋友,落得如此下場。令人感到可惜!

《儒林外史》中最讓我感動的人物是郭孝子,他不怕艱苦,歷盡重重困難千里尋找被迫出家的父親,可父親卻不認他,而他卻默默無聞的供養着父親,最終拿到了父親的遺骨,完成了自己應該做的一樁心事。

郭孝子是天下難得的孝子。我們應該向他學習!

《儒林外史》中最令我敬佩的是奇女子沈瓊枝,她被宋鹽商騙去當妾,自己用了妙計出逃了。在當時的傳統觀念中,女子始終與“弱”子聯繫在一起,但是沈瓊枝卻恰恰相反,她不畏權貴,出逃後,她憑自己的滿腹才情,寫詩文出售,最終討回了自己的清白,與宋家解除了婚約。

《儒林外史》中描寫了很多人物,讀了之後,我感觸萬千,知道了什麼是近墨者黑,知道了什麼是真正的孝子,知道了什麼是真正的勇敢。

儒林外史讀書心得800字 篇12

眾所周知,中國的歷史上有着兩千五百年由封建王朝統治的時期,其中的最後一個朝代——清代,最終將差點江山社稷斷送他人。以前,我一直認為清朝的整體末落是從它的後期開始的,可當我讀完清代吳敬梓的《儒林外史》之後,我的觀點發生了變化:清朝就像一個瀕臨死亡的人,各種各樣的壞社會風氣烏煙瘴氣地籠罩着它,其中之一就有使無數士人喪失淡泊名利意志的科舉考試。

科舉考試是能讓非官宦家庭出身的人升官發財的一種便捷路徑。《儒林外史》一書就是圍繞一些士人與百姓、官宦寫的許多故事,通過故事深刻地諷刺了社會上那些惟利是圖的人與腐化的科舉考試。

整本書以“人生南北多歧路,將相神仙,也要凡人做。百代興亡朝復暮,江風吹倒前朝樹。功名富貴無憑據,費盡心情,總把流光誤。濁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謝知何處。”一詞為開頭,點出了高官厚祿是芸芸眾生的追求,世上沒有幾個人能看得透。

全書分別介紹了很多不同的人物:有淡泊名利的蘧公孫,有憤世嫉俗的兩位婁公子;有自吹自擂的匡超人,有愛財勝命的嚴監生等等。在這些人物中,最令我印象深刻、也最令我佩服的人就是王冕了。王冕作為全書第一章的主人公,也是全書的楔子,堪稱得上是所有士人的楷模:他淡泊名利、寧靜致遠,不被金錢與地位所迷惑。他格守仕途,學識淵博,而又不迂腐。比後文婁三公子、四公子來説更明辨是非,不輕信他人的隻言片語;比文中那些卑鄙齷齪、惟利是圖的偽君子來説,能看的破世事,始終都很正直。

當明朝開國皇朱元璋來拜訪他時,他沒有顯得獻媚討好,而是和吳王(朱元璋)促膝談國事;當假名士危素想請他會面時,王冕裝病不出,不因買辦對他使弄權勢進行恐嚇而膽怯。在這一章的最後,王冕指出“貫索犯文昌,一代文人有厄”,又見“忽起一陣怪風,颳得樹木都颼颼的響,水面上的禽鳥格格驚起了許多”“只見天上紛紛有百十個小星,都墜向東南角上去了”,可見此言不虛。後來朱元璋讓人去請王冕當參軍,王冕卻早已料到,已隱居會稽山去了。最終他在會稽山患病逝世,王冕這一生,真可謂問心無愧、兩袖清風地離開了人世。

《儒林外史》就如一把鋒利的解剖刀,真實的解剖了清朝這個垂危的“病人”,以諷刺的手法對清政府的腐敗無能給予了有力的打擊,也對當時的偽君子、假名士嘲諷一番。在全文最後,一首《沁園春》表現了作者對世風澆漓的無奈和傷感。

詩曰:從今後,伴藥爐經卷,自禮空王。

儒林外史讀書心得800字 篇13

《儒林外史》裏的人多有病,有“終日胡混”的病、“見利忘義”的病、“敗壞家財”等,而其中最普遍的一種叫做“痰迷心竅”。第一個得這種病的就是周進,多年不中後他決定跟着親戚去經商,途中看見貢院傷心欲絕,撞到在地,最後眾人灌他水“吐出一口稠痰”才醒過來;第二個是范進,中舉後也失心瘋,最後被岳丈打了一巴掌,“吐出幾口痰來,好了”。范進的母親也因為痰迷心竅死了;如此咳痰的還有第五回裏嚴貢生“喉嚨裏痰響得一進一出”;第六回裏嚴貢生“噦出許多清痰來”;第十一回裏魯編修得的“痰症”並因此而死;第二十回牛布衣也因痰而亡;還有第二十七回裏的王太太;第四十七回五河縣的人説虞華軒有“痰氣”,甚至還有直接叫“痰”的人(唐三痰)。如上所列,周進、范進是多年求舉業而不得卻仍不放棄的人;嚴貢生是個強佔兄弟房屋、訛詐親裏的惡棍;嚴監生是個膽小懦弱、把吝嗇當節約的人;牛布衣與名士交往,自命不凡,寫詩集文集,卻在死後被人篡去身份;魯編修與王太太都是希冀靠女婿、夫婿進舉業而“雞犬升天”的人;虞華軒被本縣人排擠,詬病他是有“痰氣”,作者更是直接給一個無賴取名叫“唐三痰”,他成日無事,不考舉業,嫉妒他的秀才哥哥(他會記下只請他哥吃飯而不請他的人)。

《儒林外史》裏有關“痰”的意向很多,總結下來我們發現這些人多是病態的文人或其親屬,求舉業心切,視舉業如命(其中虞華軒的形象稍微特殊,他是被當時勢力的相鄰視作“有病”文人的)。為什麼要用“痰”這一意象呢?(醫學的角度暫且不論)我們可以發現“痰”是一種喉間之症,文人秀才除了“手寫”,最重要的就是“嘴説”了,我想作者用“痰”來諷刺,除了除了令人噁心之外,還有諷刺這些病態文人之言語的意味;而且在書中,這些文人成日裏最喜歡“品茗”這一活動,聚會、請客、訪友都少不了要泡上一壺茶來宴客,這“茗茶”本是極清淡之物,這些文人成日裏喝,卻喝出了一喉嚨噁心的濃痰,這和他們將聖賢之書讀成了八股舉業似乎有着異曲同工之妙;而且這些文人,大多自命不凡,以為腹中有多少才情未實現如此等等,但真要他們著書立説,發表一點什麼,卻連劉基、蘇軾是誰都不知道。將“胸中萬千丘壑”傾瀉出來一看,不過是一口濃痰而已。

儒林外史讀書心得800字 篇14

似蝴蝶在花叢飛舞,在萬叢中尋找芬芳,美麗的花朵。我在這個假期,尋找着適合的書籍來閲讀,而我閲讀了這本《儒林外史》。作家吳敬梓向我們概述了一篇諷刺意義的小説,諷刺了科舉制度和封建禮教的毒害,當時因熱衷功名富貴而造成的極端虛偽、惡劣的社會風習;刻畫了一個個生動形象,栩栩如生的人物,而不愧被魯迅先生評為"如集諸碎錦,合為帖子,雖非巨幅,而時見珍異。"

"功名富貴無憑據,費盡心情,總把流光誤。濁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謝知何處。"這是儒林外史的開頭,卻是整個文章的中心。當我初讀此書時,第一句看到的便是這句話,當時我卻百思不得其解,並不明白這句話的含義,也不知道《儒林外史》故事與這句話有什麼關係,於是沒有去在意,而看到後面,為了財富,為了金錢,讀書人們可以廢寢忘食地讀書。可以從黑髮垂髫考到白髮蒼蒼:八十歲才中了狀元的樑灝,花白鬍子還是"小友"的周進,考了幾十年一朝中榜,歡喜瘋了的范進……《儒林外史》的這些人為了功名利祿,消得人憔悴。當時那腐朽的封建科舉的害人的制度,迫使着讀書人們為享有巨大特權而誘使他們一心去追求名利。是啊,富貴功名是身外之物,但世人一見了功名,便舍着性命去求它,等得到之後,又味同嚼蠟。自古及今,哪一個能看破?

當然,"世人皆醉我獨醒,舉世渾濁我獨清"的人在儒林中也不是沒有。王冕就是其中的一個。他從小就因為家境貧寒而為鄰人放牛。在牛背上,他仍舊博覽羣書,更自學成為了畫沒骨花卉的名筆。此後,下到平民百姓,上到知縣財主都來索畫。但王冕性情不同,不求官爵。朝廷行文到浙江政司,要徵聘王冕出來做官,他卻隱居在會稽山。後人提到王冕時,常常稱其為王參軍。但王冕何曾做過一日官?能在功名面前,心如止水,不為所動,也只有王冕這些儒林中的鳳毛鱗角了。

讀了之後,我自己都有些迷惑了,讀書為的到底是什麼?現在我們在國小學習、讀書,將來還有國中,高中,大學…學海無涯,但是當別有有時問我:"你讀書學習到底為的什麼呢?"我卻啞口無言。但是我知道,我們可不能一概地去追求名利,金錢,如同過去那腐敗的封建教會一般。想想現在社會,儘管並無過去的迂腐,但是,依舊有那麼多學生為了一些考試夜以繼日地學習,有些考上的興奮至發瘋,有些考不上的甚至跳樓自殺!很多人拿着文憑"大吃大喝",我想這就是《儒林外史》所要諷刺的吧。我們現在是國小生,也許並沒有那樣為了功名而瘋狂地學習,但是,當陷入迷途之後也許就會後悔莫及吧。

我想,當我讀完這本書,我們不僅應該為封建社會的墮落而感到可笑,更應該明確我們讀書的目的。學海無涯苦作舟,在知識的世界裏去探索,而不一概為名利與富貴而讀書。我們應該學習王冕,學習他潔身自好,不畏權貴的品質,學習他在大富大貴面前,選擇隱居而不去享受。在這本書中,我得到了這樣的感悟。

儒林外史讀書心得800字 篇15

李世民曾説過:“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利用假期我讀了《儒林外史》。《儒林外史》是由清代小説家吳敬梓創作的章回體長篇小説。全書共五十六回,約四十萬字,描寫了近兩百個人物。小説假託明代,實際反映的是康乾時期科舉制度下讀書人的功名和生活。

青年作家賈飛評價《儒林外史》:封建社會知識分子升官發財的一本教科書。從中可以看出在封建體制下,知識分子、鄉紳等扭曲的靈魂,同時也控訴科舉對人們的毒害。書中開頭出現王冕,有王冕勤奮自學畫荷花的故事,和不願賣畫給官員的潔身自好。中間出現風四老爹,結尾出現四大奇人。他們全是沒有社會地位、遊離於統治秩序之外的平民百姓。他們的冰清玉潔、古道熱腸、淡泊明志,都與醜態百出的儒林和官場形成鮮明對照。“魯迅對《儒林外史》的人物刻畫有很高的評價,他認為《儒林外史》做到了:“燭幽索隱,物無遁形,凡官師、儒者、名士、山人,間亦有市井細民,皆現身紙上,生態並作,使彼相,如目在前”。而我認為《儒林外史》給人一種意境美,對雨後荷花的描寫深入人心,運用多種人物刻畫的方法,使人物的形象立體、生動、豐滿。隨着文化的高速發展,假論文、假作者和版權糾紛等等問題屢見弊端。此書中也透露出現代文化發展的雛形,二十一回中牛浦郎將自己的名字,加上別人的號出書。如今假廣告、假產品害人不淺。封建社會中一些江湖騙子,如何使用伎倆騙人。《儒林外史》第十四回中有着精彩的描述,馬二先生在祠門口遇到了騙子。騙子一出場給人的印象就不一般,從外表打扮上就迷惑人,接着騙子又從一些側面,假造自己不一般,讓人更加容易相信。對於理財嚴監生與杜少卿也不同,嚴監生擁有百萬資產卻分分計較,彌留之時還顧慮着兩莖燈草;杜少卿揮金如土,全然不在乎金錢上的分毫。

讀史可以明鑑,可以讓你瞭解歷史的興衰,可以知道該怎樣做才能使自己立足於社會。以歷史來告誡自己、鞭策自己,使自己在成功的道路上少走彎路。同時這還可以陶冶我們的情操,增長我們的見識,豐富我們的學識,讓我們成為一個更加完善的人。一起來讀史吧!

儒林外史讀書心得800字 篇16

《儒林外史》是我國古典文學名著,其作者吳敬梓。吳敬梓出生在康乾盛世的官宦人家,世代為地方旺族,家世顯赫,祖父吳旦是個監生,伯叔祖吳晟、吳昺皆進士及第。

《儒林外史》的藝術成就主要在於:第一,突破傳統説書體小説的敍事模式,進入文人書面化創作;第二,通過獨特、鮮明的諷刺藝術成就反諷藝術的巔峯之作;第三,創造了新的小説結構形式——以思想貫穿的連環短篇結構。

《儒林外史》是我國文學史上諷刺藝術達到最高峯的一部鉅著,也是一面封建社會的照妖鏡。它通過對封建文人、官僚豪紳、市井無賴等各類人物的真實生動的描寫,並涉及當時的政治制度、倫理道德、社會風氣等,讓人深刻地認識當時的封建社會。

説到讀史,有必要説説讀史的境界,在此借用佛教中的三種境界:“看山就是山,看水就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讀史的境界或許會因人而異,但大概不會偏離這三層意思:第一層境界是隻看到歷史的表象,“看山就是山,看水就是水”;第二層境界是能透過歷史表象看到當時社會的本質,“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層境界是通過對歷史的瞭解從而提煉出能為當今社會所用的意識並運用於當今社會,“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閒齋老人説《儒林外史》“讀之者無論是何人品,無不可取以自鏡”,此僅為讀《儒林外史》的第一層境界;透過《儒林外史》深刻認識當時的封建社會統治者大興文字獄,設博學宏詞科以作誘餌,考八股、開科舉以牢籠士人,以理學統治思想等方法來對付知識分子,其中,尤以科舉制為害最深,影響最廣,使許多知識分子墮入追求利祿的圈套,成為統治者的玩偶、學而無用的市儈,此為讀《儒林外史》的第二層境界;《儒林外史》中反映的是當時封建社會的客觀現實,但士子們醉心制藝,熱衷功名利祿的習尚,看不清當時的社會現實,則純屬當時人們的主觀意識問題,吳敬梓是“世人皆醉我獨醒”,他深切期盼能喚醒世人,或者説得更偉大些,他想醫治社會、拯救世人。如果這當真是吳敬梓寫作《儒林外史》的目的的話,則他的思想意識很值得當今社會有責任心的人所借用,此當為讀《儒林外史》的第三層境界的首要內容。當今社會有責任心的人應當如吳敬梓那般,用明晰的眼光與準確的判斷力,認識社會、認識事物,準確表現與揭露社會,瞭解社會與事物的本質,掌握社會與事物發展的規律,分清是非,引人愛俗、樂俗,或者因為憂世傷俗,奮而醫世救俗,從而促進社會進步與發展,切不可以一己私利的眼光看待社會、看待事物,憤世嫉俗,蠱惑他人棄俗、反俗,讓人誤入歧途,更不可以擾亂社會謀取個人私利為目的做出反人民、危害人民,反社會、危害社會的事情。

儒林外史讀書心得800字 篇17

《儒林外史》這部小説任用詼諧幽默而又筆觸尖鋭的文字描述元末明初的一段考場官場趣事。故事的主人公多為民間士林人士。通過對許多民間正直儒士的傾贊和對腐朽政客的鞭棘表達了作者對現實生活的不滿,和對改變如此灰暗世界的期望。小説開篇描寫了浙江諸暨縣的一個村子裏有一個少年叫王冕,因家境貧寒,他從小替人放牛,聰明穎悟,勤奮好學,他畫的荷花惟妙惟肖,呼之欲出,並且他博覽羣書,才華橫溢。他不願意接交朋友,更不願意求取功名利祿。縣令登門拜訪,他躲避不見;朱元璋授他“諮議參軍”的職務,他也不接受,心甘情願的逃往會稽山中,去過隱姓埋名的生活。

本書中更生動地批判了科舉制度造就了一批社會蛀蟲,他們毒害着整個社會。如温州府的樂清縣有一農家子弟叫匡超人,他本來樸實敦厚。為了贍養父母,他外出做小買賣,流落杭州。後來遇上了選印八股文的馬二先生。馬二先生贈給他十兩銀子,勸他讀書上進。匡超人回家後,一面做小買賣,一面用功讀八股文,很快他就得到了李知縣的賞識,被提拔考上了秀才。為追求更高的功名利祿,他更加刻苦學寫八股文。不料知縣出了事,為避免被牽累,他逃到到杭州。在這裏,他結識了冒充名士的頭巾店老闆景蘭江和衙門裏當吏員的潘三爺,學會了代人應考、包攬訟詞的本領。又因馬二先生的關係,他成了八股文的“選家”,並吹噓印出了95本八股文選本,人人爭着購買,五省讀書的人,家家都在書案上供着“先儒匡子之神位”。不久,那個曾提拔過他的李知縣被平了反,升為京官,匡超人也就跟着去了京城,為了巴結權貴,他拋妻棄子去做了恩師的外甥女婿,他的妻子在貧困潦倒中死在家鄉。這時,幫助過他的潘三爺入了獄,匡超人怕影響自己的名聲和前程,竟同潘三爺斷絕了關係,甚至看也不肯去看一下。對曾經幫助過他的馬二先生他不僅不感恩圖報,還妄加誹謗嘲笑,完全墮落成了出賣靈魂的衣冠禽獸。

書中還列舉了“范進中舉”的事例:明朝老童生范進科舉考試屢試不中,直到54歲才考中秀才,後又考取進士。范進中舉之前在家裏倍受冷眼,妻子對他呼西喚東,老丈人對他更是百般呵斥。當范進一家正在為揭不開鍋,等着賣雞換米而發愁時,傳來范進中舉的喜報,范進從集上被找了回來,知道喜訊後,他高興得發了瘋。好在他的老丈人胡屠户給了他一耳光,才打醒了他,治好了這場瘋病。轉眼功夫,范進時來運轉,不僅有了錢、米、房子,而且奴僕、丫環也有了。范進母親見此歡喜得一下子胸口接不上氣,竟一命歸了西天。胡屠户也一反常態。

一卷《儒林外史》,道盡了百年士林的風雲雨雪,辛酸苦歎。

儒林外史讀書心得800字 篇18

記得還是二十多年以前,那是一個鶯飛草長、鳥語花香的暮春天氣,風和日麗,惠風和暢,我們一行文學愛好者來到了安徽全椒,前往瞻仰“吳敬梓紀念館”。

位於全椒縣城城郊的“吳敬梓紀念館”頗具規模,古色古香,雕樑畫棟,青瓦白牆。吳敬梓的塑像矗立在大院中,深邃的目光凝視着遠方,給人以睿智沉穩的感覺。當步入展覽廳,給我留下特別深刻印象的是,展櫃內陳列着多種版本和多國文字的《儒林外史》。吳敬梓所撰寫的小説《儒林外史》,竟然被翻譯成英、法、德、意、俄、日等多國文字而在世界上廣為傳播。由此,足見《儒林外史》的影響力有多麼巨大和深遠。在沒有來到全椒之前,對於這一點,我是不敢想象的。

《儒林外史》是一部我所喜歡閲讀的古代小説。初次接觸該書,是在青年時代。沒有想到的是,已經過去了四五十年,如今已是年逾六旬的我,依然對此書愛不釋手,經常翻閲不已,咀嚼品味,感慨良多。

《儒林外史》深刻揭露了科舉制度對封建知識分子的毒害 和腐蝕。真可謂入木三分,鞭辟入裏。“范進中舉”就是其中一個典型的例子。讀了這節膾炙人口的描述,在忍俊不禁的同時,不免心生淒涼之感。沒有想到封建時代的科舉八股對文人的侵蝕竟是如此之深。范進原本是一個落魄書生,苦讀數載,不見出頭之日。有朝一日中了舉人,極度興奮之際,竟被一口痰迷了心竅,在大街上拍手頓足高叫“中了!中了!”瘋瘋癲癲,傻傻冒冒,出盡了洋相。後來,被殺豬匠的丈人狠狠打了一巴掌,方才清醒過來,恢復了理智。他的丈人老兒卻因此後悔不已,説是用沾滿豬油的手打了文曲星是會遭報應的!

《儒林外史》對封建文人吝嗇、貪鄙、自私自利本性的揭露也是不遺餘力、力透紙背的。嚴監生臨死前伸出兩根手指,就是不肯嚥氣。他的舅老爺問他,是不是還有二百兩銀子沒有説出藏匿的地方?他搖搖頭。他的親弟弟問他,是不是還有二十畝地契沒有交代?他也搖搖頭。只有他的小妾知道他的心思,問他是不是油燈燈盞裏面點了兩根燈芯太費油了?他終於點了點頭,待小妾剪滅一根燈芯以後,他方才撒手人寰,駕鶴西去。嚴貢生坐船回家時,船家因腹中飢餓,吃了幾塊他放在船艙中的雲片糕。他硬賴人家吃了他價值連城的高級補品,大罵而特罵,高低不肯罷休,非要送官處理。結果被他賴去了船錢,方才罵罵咧咧上岸去了。

吳敬梓在《儒林外史》中也描寫了他心中理想的知識分子形象。王冕在他的筆下,就是一個嶔崎磊落的人。王冕是放牛娃出身。他發奮努力,勤奮好學。利用放牛間隙,在湖岸邊寫生繪畫。經過不懈的努力和刻苦的磨練,他畫出的荷花栩栩如生,活靈活現,深得大家喜愛。左鄰右舍都願意掏錢買他的畫,王冕因此也有了打理日子的本錢。後來,王冕終於成為一代名人。這與他勤勤懇懇刻苦耐勞的品質是分不開的。我切切記得,關於王冕的章節選入了我們中學時代的課本。所以,給我留下的印象特別深刻,至今不忘。

在吳敬梓紀念館細細觀賞,瀏覽徜徉。我注視着吳敬梓高大的塑像,心中默唸,這位文學前輩給後人留下了多多少少耐人尋味的人物形象啊!給人以啟示,予人以深思。

儒林外史讀書心得800字 篇19

我以前很少看小説,總覺得小説無非是以情節取勝,沒有什麼大不了的,只要我想我也會寫出跌宕起伏的懸念的。我自己還是很喜歡優美的風花雪月,對於天馬行空的感傷也有興趣。這次是閒來無聊翻了一下《儒林外史》,就有一種儒林外沒有史的感覺。

對於吳敬梓的這部大作,歷史給予了很高的評價,但我也有一點自己的觀點。看這本書的時候總有一點累的感覺,他跟別的小説不一樣,要非常用心的去看,要不然過了幾章之後你就會發現裏面的故事已經是物是人非了,對於這點我很糾結,因為我同時有兩點觀點了。

我一開始就覺得這有點流水賬的感覺,一個人就寫一個小故事,很像一個短篇小説集,而不是長篇小説。這個人的故事説完了,就找個藉口,比如説乘船遇到故人,回家遇到新知,緊接着那個人就會從下個故事中完全的小事,蒸發的乾乾淨淨,好像沒有發生過一樣。但是這些人的關係會在下個或者下下個故事中被運用,這就會讓人沒辦法接受啦。不過,這麼多小故事組成的這本書,説明作者的人生閲歷非常豐富,在展現芸芸眾生相時的資料也是很齊全的,

小説在一開始就講王冕的故事,作者從這裏入手,是有很大的深意的。通過在後面的各位書生故事的閲讀,與王冕的一生對比就會顯示出作者的諷刺。王冕一生受盡磨難,勤奮苦讀,才造就他的博學多才,卻終生不入仕途。與其他的書生諸如嚴監生,范進之類形成鮮明的對比。雖然他們有的夜很苦讀,但大多數是那些市井無賴製備,就是換了一身衣服搖身一變就成了秀才,卻還是總寫雞鳴狗盜,偷雞摸狗的勾當,作者並沒有過多的寫書生們之間的政治鬥爭來顯示他們之間的勾心鬥角,確實通過一些小事,或者是一些搞笑的事情來解釋他們的小丑形象的,諷刺學校過非常明顯。

讀了這本書,我可以説只學到了一點,就是換個角度來寫東西,任何事物都有機棉,如果就死站在一個角度就永遠不會有那種橫看成嶺側成峯感受。

儒林外史讀書心得800字 篇20

《范進中舉》講的是五十四歲的老童生范進終於考上舉人,歡喜至瘋,最後被平日最怕的老丈人胡屠户一巴掌打清醒的故事。非常簡單的故事,但縱觀全文事實上卻並不是那麼簡單。

中舉從范進身上來看是好事,苦考了三十四年終於出頭,從他發瘋來看足以看出那時的讀書人對功名痴情一片,像周進哭號着為秀才名分磕頭撞板。但他們的痴情並不是為了道德理論上的治國之經,而是純粹的個人升官發財。還有范進中舉前後判若兩人,中舉前萎縮地向老丈人低頭稱事,中舉後便有了老爺大人們的官腔。甚至在為母親守喪時,在打秋風的筵席上大吃大喝。而他僅僅是中舉,不出兩個月,什麼房產、田地、金銀、奴役,不請自來。范進是千萬得中讀書人的代表之一,封建政府用他們的榮華為不得中的讀書人做榜樣,加深科舉對他們的毒害。

中舉對胡屠户來説,也是意義非凡。對范進中舉前要打要罵由着性子來,一旦中舉後,因范進發瘋讓他打范進一巴掌,他卻説:“(范進)雖是我女婿,如今做了老爺,就是天上的星宿。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如此便把一個勢利小人的嘴臉清晰的勾畫了出來,胡屠户就是那些滿腦子也是功名,中了科舉餘毒的市井小人的化身。

還有那些鄉紳,都在第一時間忙不迭的為范進送金送銀,正是他們為政府傳播科舉毒推波助瀾。跳出范進的故事,作者詳細描寫了臨死伸着兩指頭,唯恐兩個燈芯廢油的嚴監生和強搶人豬,用雲片糕當藥訛詐船家的嚴貢生兄弟倆作為代表。

綜上所述的人物,無一不受科舉的毒害。事實上不只這些人。還有舉着科舉飯碗的名士們,還有科場屢屢落敗的如看西湖風景都要擠出幾句經典的馬二先生之類的人。還有佛門弟 子,一聽胡屠户為女婿范進母親做法師,屁滾尿流地馬上安排起來。甚至是賈寶玉最最推崇女子亦是如此。魯小姐受其父影響只認八股文,什麼都以八股文馬首是瞻,自己終日練習八股,後來因為丈夫對科舉毫無興趣,終日長歎。書中充斥着諷刺味,辛辣尖刻,這與作者生活背景很有聯繫。

作者吳敬梓慷慨好施,被族人看成敗家子。他後半生十分潦倒,但是旁人幾次三番找他參加科舉,他都不應。他的書桌下有八股細繩,每根下都有一個臭蟲,一個蚊子,就是“八股臭文”之意。因為貧困無法取暖,他常邀請朋友繞成行走還“歌吟嘯呼,相與應和”,並稱其為“暖足”。這樣的背景下,無怪乎書中描寫如此地耐人尋味了。

如今時代不同了,我們生活的時代很少有人提及科舉這類的話,也沒有了書中迂腐的現象。但是,我們常常看見家中老人為了讓下下代的認凌晨排隊報課外班,諸多考生因為會考大學聯考日以繼夜讀書,有些考上的扔書慶賀,有些考不上的跳樓自 殺。沒有人為了什麼“秀才”、“舉人”磕頭撞板,卻有人為“碩士”、“博士”不擇手段。很多人拿着文憑大吃大喝。不知以後是否還會有一本“儒林次史”來諷刺這個時代的制度。

儒林外史讀書心得800字 篇21

前段時間,我讀了《儒林外史》這本書,它是作家吳敬梓的代表作。在這部小説裏吳敬梓用諷刺的手法,描寫了封建社會讀書人對功名的追求,以及他們的生活狀況。書中所描述的人物形象十分的生動。有愛才如命的嚴監生;有苦讀詩書的鮑文璽;有打秋風的張鄉紳……而我印象最深的是愛才如命的嚴監生。

嚴監生是一個家財萬貫,田地、房產、僕人眾多的財主,卻格外的“節約”。家裏一斤肉都捨不得買,有時候家中的孩子實在忍不住了就拿一兩錢買熟肉來給孩子解饞,生病了也捨不得抓藥,還經常剋扣僕人的工資……書中有這樣一個片段《臨死前的嚴監生》,記敍了嚴監生臨終前因燈盞點了兩莖燈草,伸着兩根指頭不斷氣,直到趙氏挑掉了一莖,才一命嗚呼的故事刻畫了愛財勝過生命的守財奴的形象。相信大家都看不慣這樣愛財如命的人。

像嚴監生捨不得點兩莖燈草的事在我們現實生活中就沒有嗎?當然有。如我們不會在一間房子裏同時打開兩盞燈,因為一盞就夠亮的了,又何必多開一盞呢?只是我們現代人將這樣的行為稱為節約。

其實在我看來,嚴監生的“勤儉節約”還是值得我們學習的。現在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經常到外面去吃大餐,吃不完的也不打包。這本就是一個浪費。現在的小孩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父母都會給他們買很多,很貴的玩具,衣服也都是買名牌的,而且穿幾次就不要了……這多浪費啊!誰家的錢都不是大風颳來的,都是要辛苦掙,所以我們應該節約點,把錢花在該花的地,但節約並不等於吝嗇。

嚴監生的愛財如命固然可恨,但他的“節約”值得我學習。

儒林外史讀書心得800字 篇22

今天我和媽媽共讀了一本新書,名字叫《儒林外史》。我問媽媽什麼是儒林外史啊?媽媽説,儒林主要是指古時候的讀書人,《儒林外史》這本書,主要就是描述科舉制度下讀書人在生活中發生的故事。我似懂非懂中聽到故事中竟然有一位我很熟悉的人名“王冕”。原來,這本書裏還有我在課本里學到過的大畫家王冕的故事呢。

王冕七歲時父親過世,他的媽媽給人縫補衣服掙些小錢來維持家裏生活供他讀書。他十歲的一天,媽媽把他叫到跟前説:“家裏只靠我縫補衣服掙得錢已經難以供你讀書了,給你在隔壁秦家尋了一個放牛的活兒,每月可以得幾錢銀子,還有現成的飯吃,明天你就過去吧。”王冕聽了以後,非常懂事的同意了。從此他就天天早出晚歸,替秦家放牛。平時牛兒吃草他就在湖邊看看用自己掙來的錢買的書。有一天,他放牛時碰巧遇見一場陣雨,大雨過後天空透出一片日光把湖面照的通紅,湖裏有十來枝荷花,荷葉上水珠滾來滾去,景色非常美。王冕看了心想:“要是誰能把這美景畫入畫中就好了,可惜身邊沒有畫家。”又一想:“天下哪有學不會的事情,我何不自己畫他幾枝?”從此以後他放牛掙來的錢就不買書了,換成胭脂鉛粉之類,開始學畫荷花。初時畫的不好,畫到三個月之後,那荷花精神顏色無一不像,只多着一張紙,就像是湖裏長的;又像才從湖裏摘下來貼在紙上的。後來,有人見他畫的好,紛紛拿錢來買。他掙了錢買些好東好西,孝敬母親。一傳兩,兩傳三,在整個諸暨縣城都出了名。到了十七八歲,他就不在秦家放牛了,每日畫幾筆畫,讀古人的詩文,漸漸的不愁吃穿,不到二十歲就已經把天文、地理、經史上的大學問,無一不貫通了。

讀到這兒,我想,學習精通一樣手藝或者一門學問,除了興趣以外關鍵還要學會堅持,只有持之以恆的練習,本領才能越來越好。

儒林外史讀書心得800字 篇23

《儒林外史》是我國文學史上一部傑出的現實主義長篇諷刺小説,作者吳敬梓在文中借一些追求功名、思想迂腐的文人儒士,極力揭露和批判封建科舉制度的昏暗及大批讀書人靈魂的玷污、人格的墮落。在這部蔑視一意功名富貴的讀書人的著作中,沒有貫穿全書的中心人物和情節,但科舉制度的腐敗這一中心思想卻將各個人物與自成段落的故事串接起來,構成了一幅有內在關聯的民間士林百態圖。

《儒林外史》開篇描寫了諸暨縣一個鄉村少年王冕,因家境貧寒,自小替秦老放牛,但他卻勤奮好學,用每日攢下的點心錢買書看。由於王冕聰明勤勉,又博覽羣書,還畫得一手好荷花,不到二十歲,便成了縣內的名人。他不願意求取功名利祿,縣令登門拜訪,他躲避不見;朱元璋授他諮議參軍之職,他也不接受。王冕怕再有人聘他做官,就逃到會稽山中,過着隱居的生活。像這樣淡泊名利的讀書人,在作者生活的年代真是少之又少,因此作者對王冕大加讚賞。諷刺鞭笞科舉制度的烏煙瘴氣和只為名利的讀書人才是本書的主旋律。老童生范進科舉考試屢次不中,在家中倍受冷眼,丈人胡屠户更是對他百般呵斥。范進去鄉試,因沒有盤費,與丈人商議,怎料被胡屠户罵了個狗血淋頭,説他是“癩蛤蟆想吃起天鵝肉”,還説他“養活你那老不死的老孃和老婆是正經”,把范進罵得“摸門不着”。到出榜那天,家中正值無米,母親讓范進抱母雞上集市賣了換米。這時傳來范進中舉的喜報,范進從集市上被找了回來,得知消息後,竟然高興得瘋了。還是他的老丈人胡屠户一巴掌打醒了他,治好了瘋病。轉眼的工夫,范進時來運轉,財源廣進,連胡屠户也一反常態,稱他為“文曲星”,稱讚他“才學又高,品貌又好”。這個故事極力諷刺了范進對功名的極度渴望和胡屠户那趨炎附勢、“變色龍”的性格特徵。

在《儒林外史》中,還塑造了很多同范進一樣的鮮活的人物形象,如打着官府旗號讓大家把錢財交公的王惠,再如為功名不擇手段,恩將仇報,拋妻棄子的匡超人……其實他們都是腐朽的科舉制度的受害者呀!“學而優則仕”這句話泯沒了多少讀書人的良知!正如魯迅先生所説:“機鋒所向,尤在士林”。現實生活中,雖沒有人因中了舉人而瘋瘋癲癲,但卻有人為了考取博士、碩士而不擇手段;雖沒有人仗着學識換來的權勢蠻橫鄉里,但卻有人賣弄自己的知識換取財富。周恩來曾説:“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我們學習不該為了名利,而是為了祖國將來的繁榮富強。

儒林外史讀書心得800字 篇24

功名富貴無憑據,費盡心情,總把流光誤。濁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謝知何處。”這是《儒林外史》開頭的幾句。可以説,這也是整本書的靈魂所在。

這些話雖然已是老生常談,可真正能明白人的又有幾個?“學而優則仕”,正是這句話害了一批又一批的讀書人。他們把讀書當成敲門磚――“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圓如意,書中自有美嬌娘……”。為了金錢,為了財富,他們可以廢寢忘食地讀書,可以從黑髮垂髫考到白髮蒼蒼:八十歲才中了狀元的樑灝,花白鬍子還是“小友”的周進,考了幾十年一朝中榜,歡喜瘋了的范進……儒林中為了功名利祿,消得人憔悴,衣帶漸寬終不悔的又何止這幾個?魯迅先生稱封建禮教為吃人的禮教,那麼稱封建科舉制度為害人的制度也不為過了。

讀書,其實強調的是一個漫長的求知過程。王國維説得很好,讀書分為三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西樓,望盡天涯路”這是立志。“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這是奮鬥。“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這才是最後的成功。而儒林中的那些一心只為功名者,第一步――立志,就走錯了。在我看來,讀書就是人在不斷汲取精神食糧的過程。其中最關鍵的在於吸收,然後再轉化為自身的力量。這與一日三餐的功效是一致的:吃飯,吸收營養,再促進自身生長。只可惜,儒林中的某些學子們只注重“食”,即數十年如一日地讀書,卻忽視了吸收。讀書對他們來説,只是一個敲開榮華富貴之門的工具。一旦達到目的,這個工具也就毫無價值了。這些人,即使讀一輩子書,也不會有半點知識吸收轉化成自身力量。這些書,除了造成他們的“營養不良”,別無他用。

當然,“世人皆醉我獨醒,舉世渾濁我獨清”的人在儒林中也不是沒有。王冕就是其中的一個。他從小就因為家境貧寒而為鄰人放牛。在牛背上,他仍舊博覽羣書,更自學成為了畫沒骨花卉的名筆。此後,下到平民百姓,上到知縣財主都來索畫。但王冕性情不同,不求官爵。朝廷行文到浙江政司,要徵聘王冕出來做官,他卻隱居在會稽山。後人提到王冕時,常常稱其為王參軍。但王冕何曾做過一日官?能在功名面前,心如止水,不為所動,也只有王冕這些儒林中的鳳毛鱗角了。

幾百年後的今天,捧起《儒林外史》細細品讀。時而為當時士人名流的庸俗可笑而歎息,時而又為貪官污吏的卑鄙醜惡而憤怒。吳敬梓以其幽默詼諧的語言,把封建社會科舉制度的腐朽黑暗面刻畫的入木三分。難怪後人有“慎勿讀《儒林外史》,讀竟乃覺日用酬酢之間,無往而非《儒林外史》”之歎。

餘嘗讀吳文木之《儒林外史》,其書儒者之種.種,光怪陸離,眾生百態,不一而足,或吝嗇,或迂腐,或勢利,或恬淡,或渾雅,比比皆是也。

吝嗇者如嚴監生之屬,迂腐者如馬純上之類,勢利者則五河縣人之流也,恬淡者如莊徵君,渾雅者如虞博士,文木老人皆述之以筆,其歷歷者如在目矣。

儒林外史讀書心得800字 篇25

我本是出於好奇,才翻開了這本厚厚的書——《儒林外史》。一頁一頁地翻看起來,嗅到一股誘人的書香味,不知道是書的年代太久,還是故事本身就有着非凡的價值……

書看了一半,我已是心潮澎湃。我不明白,這究竟是一個怎樣的社會,竟使得吳敬梓——一個出生“科第仕官多顯者”的家庭的子弟,去如此憤然地抨擊與諷刺。這本書就像一份無言的控訴,一下接着一下,震人心魄啊!

再慢慢往後看,我有些懂了。舊社會締造了一羣可恥甚至可鄙的儒生,他們滿口“之乎者也”,又無真才實學,醉心功名,堅信“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他們期待有朝一日能金榜題名,名揚天下,光宗耀祖,那一切的功名利祿就會唾手可得。由於這種極端的野蠻的瘋狂的追求,導致了官場的黑暗齷齪,許多讀書人的心靈被扭曲,甚至變態。這不得不令人可悲可歎。在讀第三回的《范進中舉》時,文中對於范進岳父——胡屠夫的描寫是惟妙惟肖,在范進中舉前後,胡屠夫的態度簡直是天壤之別:“范進因沒有盤纏,走去同丈人商議,被胡屠户一口啐在臉上,罵了一個狗血噴頭……”“胡屠户站在一邊,不覺那隻手隱隱的疼將起來,自己看時,把個巴掌仰着再也彎不過來。自己心裏懊惱道:‘果然天上文曲星是打不得的!而今菩薩計較起來了。’想一想,更疼的狠了,連忙向郎中討了個膏藥貼着。”這些市儈之徒見風使舵、勢利小人之形可見一斑。

可是若論錯,歸根究底卻不在他們身上,他們的苦苦追求本身沒有錯,是黑暗的社會,是封建科舉制度給了他們“信念”、“理想”,讓他們到死都認為“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是腐朽、虛偽的封建統治者為了鞏固自己的政權,開創了八股文科舉,這可讓多少有志之士寧可“處江湖之遠”亦不願“居廟堂之高”。對於人才的摧殘,確實令人扼腕歎息啊!

《儒林外史》雖然寫的是明朝的科舉、官場,但是它對於當今社會仍有其價值。社會在前進,但仍有不少人信奉“拜金主義”,物慾橫流,一生都在追求名利,為達目的不擇手段。歷史就是明鏡,而古典小説則是歷史的縮影。讀了這本書,我不僅為其寫實的風格以及精妙的人物刻畫所折服,從小説中體現出來的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也深深影響了我。

儒林外史讀書心得800字 篇26

至到夜裏凌晨一點,終於把《儒林外史》讀完啦!為啥要用“終於”呢?因為這書是我高一第一個學期買的,買回來的時候翻過幾頁就被我放下了。直至到大學報到的那一天被我塞進行李裏邊帶到大學裏,在期間讀到四十幾回,又棄了。然後到今年3月初,那時候在找工作,有大把的空閒時間,於是又重新拾起,雖然最終比原定的倆星期要看完的時間晚了差不多一個月,但是還是看完了。我很歡喜。

看完一本書,總要寫一些字才行的。下面是不像讀後感的讀後感吧。

説真的,整書讀下來我也不是很明白清楚。但是能感覺到濃濃的諷刺我味兒。就是因為書中到處都是諷刺的,所以讀到後面,我都搞不清楚哪些是讚揚哪些是批判了。書中人物很多,開始的時候以為他們沒聯繫,但後來繞了一圈兒,他們又聚在一起。

《儒林外史》是我文學史上一部傑出的現實主義長篇諷刺小説,作者吳敬梓在文中借一些追求功名、思想迂腐的文人儒士,極力揭露和批判封建科舉制度的昏暗及大批讀書人靈魂的玷污、人格的墮落。在這部蔑視一意功名富貴的讀書人的着作中,沒有貫穿全書的中心人物和情節,但科舉制度的腐敗這一中心思想卻將各個人物與自成段落的串接起來,構成了一幅有內在關聯的民間士林百態圖。

讀了《儒林外史》我才知道。原來古時的文人可以那樣的迂腐,就比如説書中第四十八回徽州府烈婦殉夫泰伯祠遺賢感舊中的那個王玉輝,他的三女婿死了,他女兒要殉夫。他聽後不勸反而對親家説:“親家,我仔細想來,我這小女要殉節的真切,倒也由着她行吧。自古心意去難然後又對他女兒説:“我兒,這是青史上留名的事,我難道反攔阻你?你竟是這樣做吧。我今日就回家去,叫你母親來和你作別。”這人腦袋裏長的是豬油還是漿糊啊,尼瑪,後來他大笑的説“死的好!死的好!”(好吧,其實這不是書中最典型的例子,只是我想説説這個而已)

然後,我又才知道。那時的人,沒錢的時候是可以很理直氣壯的跑去人家那裏説沒錢了,借倆錢來花花這樣子的。好神奇,更神奇的是那些被問到的人還大義凜然的借了,還要做出一副感懷傷時,啥啥啥啥的樣子。恩,這一個一杜少卿最典型。無論什麼人來向他討好處,只要報出他老爹的名兒,無論隔着八輩子也好,繞了八九十圈兒也好,都是能成功的。最後他也散盡家財啦。不過我也挺佩服他的,自己都沒錢了,還拿自己的東西出去當了來給錢別人。 後來他沒錢的時候也沒見多少受過他惠的人來幫襯他啊。從杜少卿奇葩可以看出“不是自己努力賺的錢啊,它花起來就是不心疼。”

再然後,就是,那時的科舉制度真心腐敗。

這書其實就是講一幫不學無術的世家子弟和一大幫的迂腐的、清高的、趨炎附勢的文人聚在一起吟詩作對啊,賞花觀月啊,吃酒玩樂啊,討論科舉啊的事情。嗯,大概就是這樣。隨便説説。

儒林外史讀書心得800字 篇27

假期裏,我從書店裏買來了一本《儒林外史》。

記得裏面有一篇寫的極好:嚴監生大限將至,全家老小都圍在他的牀邊,但他卻遲遲不肯閉眼,並且用手指做出了“二”的手型。全家老小都開始猜測這個“二”是什麼意思。大侄子猜是因為還有兩個人未到,嚴監生搖了搖頭;二侄子猜是因為有兩筆銀子藏着在,要告訴他們,嚴監生又搖了搖頭;奶媽猜是因為有兩位舅爺不在眼前,在想念他們,嚴監生還是搖了搖頭。趙氏走到嚴監生的牀前,説道:“老爺,別人説的都不相干,只有我曉得你的意思,你是為那燈盞裏面點的是兩莖燈草,不放心,恐費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莖就是。”説完走過去,挑掉一莖燈草。這一段嚴重的諷刺了那些吝嗇鬼。

趙本山在小品《不差錢》裏面説的好:人世間最痛苦的事就是人死了,錢還沒有花完。要那麼多錢有什麼用?用錢就能買到全世界嗎?顯然不能!雖然錢很重要,但是一個人的品質比錢要重要的多。你就算有一千萬又能怎麼樣?一個人一輩子空守着你這堆財產?但如果你能用這些錢去幫助一些需要幫助的人,那麼你的錢就是用到了正確的地方。

如果你身無分文,但是卻有個好的品質。那麼你等於有了一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金礦。只要你是金子,無論是在哪都一定會發光,一定會遇見你的伯樂。

東西,一個人拿着永遠不會覺得快樂,只有和大家一起分享,才能真正感到樂趣。

所以,就算是做一個身無分無但有一個好品質的窮死鬼,也絕不做一個身纏萬貫的守財奴。

儒林外史讀書心得800字 篇28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所有的付出都渴望回報。

科舉制度?它本來是一個為了選取更多人才,讓讀書人公平競爭才存在的平台。可是它始終抵不過世俗的污染,它變成了大家不再熟悉的樣子,變得不再公平,而是權貴們發表個人喜好的舞台。那時的人們都説“百無一用是書生”可是就算是這樣依舊有很多人不顧一切的踏上這條不歸路,他們把自己所有的希望都寄託在中舉上,即使這可能是一場永遠沒有回報的付出,他們這一路走來真的不容易,在通過科舉考試的路上,有太多的艱辛和汗水,是我們無法體會的,但是在《儒林外史》裏有這樣一羣書生,他們不服輸有着堅強的意志,勇敢的追逐着自己的夢想。

范進呢就是一個最典型的例子,別人都是十年寒窗,可他呢用了五十年的時間,每天都在學習,好像在他的世界裏就只有學習和中舉這兩件事,就再無其他。可是他的苦讀也是建立在家人的奮鬥上的,在他讀書的時候,他的親人們過着連米飯都吃不上的日子,他從一頭黑髮讀到兩鬢斑白,可是科舉制度它沒有感情,也許你的文章寫得很好,但是每個考官他們都有不一樣的愛好,也許這次你的文章寫得符合這個考官的胃口,那麼成功的可能就會是你,但是范進他從來都沒有想過,他是拿着自己的一輩子在跟科舉制度做鬥爭,如果輸了,那苦日子就會是遙遙無期的,在他沒有成功之前,所有人都瞧不起他,即使是低身下氣的去求別人,也不一定會得到好臉色。也許在考場上你的文采高於他人,但是沒有賞識你的伯樂,或許更多的會是貪慾錢財的貪官,范進他考了五十年,失敗了無數次,每一次考試他都是在和命運做鬥爭,成功了就是無限風光,“一人得到雞犬升天”,好在范進他還是幸運的,在人生這場漫長的賭注裏,他終於贏了,他中舉了,本來這是一個令人高興的事情,可是范進他卻瘋了,可能在常人眼裏這是一件很怪異的事情,可是也就在於你能看到多少真相,中舉後瘋了這是多麼荒唐的事情,就恰恰透露出了,科舉制度對這個時代的影響之大,它毀了很多人的人生,很多個本該幸福的家庭,它是這個時代的敗筆。科舉制度,八股取士,它們鉗制了人們的思想,使人們成為了學習的機器,那樣麻木,沒有夢想。

所以啊,不管遇到多少困難,都要堅強點,耐心點,總有一天,你承受過的痛苦會有助於你,生活從來不會刻意虧欠誰,它給你一塊陰影,必會在不遠地方撒下陽光。

總有一天,你會站在最亮的地方,活成自己最渴望的樣子。

儒林外史讀書心得800字 篇29

李世民曾説過:“夫以銅為鏡,能夠正衣冠,以史為鏡,能夠知興替,以人為鏡,能夠知得失。”利用假期我讀了《儒林外史》。《儒林外史》是由清代小説家吳敬梓創作的章回體長篇小説。全書共五十六回,約四十萬字,描述了近兩百個人物。小説假託明代,實際反映的是康乾時期科舉制度下讀書人的功名和生活。

青年作家賈飛評價《儒林外史》:封建社會知識分子升官發財的一本教科書。從中能夠看出在封建體制下,知識分子、鄉紳等扭曲的靈魂,同時也控訴科舉對人們的毒害。書中開頭出現王冕,有王冕勤奮自學畫荷花的故事,和不願賣畫給官員的潔身自好。中間出現風四老爹,結尾出現四大奇人。他們全是沒有社會地位、遊離於統治秩序之外的平民百姓。他們的冰清玉潔、古道熱腸、淡泊明志,都與醜態百出的儒林和官場構成鮮明對照。“魯迅對《儒林外史》的人物刻畫有很高的評價,他認為《儒林外史》做到了:“燭幽索隱,物無遁形,凡官師、儒者、名士、山人,間亦有市井細民,皆現身紙上,生態並作,使彼相,如目在前”。而我認為《儒林外史》給人一種意境美,對雨後荷花的描述深入人心,運用多種人物刻畫的方法,使人物的形象立體、生動、豐滿。隨着文化的高速發展,假論文、假作者和版權糾紛等等問題屢見弊端。此書中也透露出現代文化發展的雛形,二十一回中牛浦郎將自我的名字,加上別人的號出書。如今假廣告、假產品害人不淺。封建社會中一些江湖騙子,如何使用伎倆騙人。《儒林外史》第十四回中有着精彩的描述,馬二先生在祠門口遇到了騙子。騙子一出場給人的印象就不一般,從外表打扮上就迷惑人,之後騙子又從一

些側面,假造自我不一般,讓人更加容易相信。對於理財嚴監生與杜少卿也不一樣,嚴監生擁有百萬資產卻分分計較,彌留之時還顧慮着兩莖燈草;杜少卿揮金如土,全然不在乎金錢上的分毫。

讀史能夠明鑑,能夠讓你瞭解歷史的興衰,能夠明白該怎樣做才能使自我立足於社會。以歷史來告誡自我、鞭策自我,使自我在成功的道路上少走彎路。同時這還能夠陶冶我們的情操,增長我們的見識,豐富我們的學識,讓我們成為一個更加完善的人。一齊來讀史吧!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dushu/9yem4r.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