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讀書心得體會 >

目送讀書心得600字(精選24篇)

目送讀書心得600字(精選24篇)

目送讀書心得600字 篇1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的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的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她的背影漸行漸遠。”每當我讀到這句話時,心中總會不禁地一顫。

目送讀書心得600字(精選24篇)

這句話是出自作家龍應台《目送》中的一句話,也是文章中最感人至深,催人淚下的一句話,這句話也許正説到了光大辛勞父母的心底裏,一些懂事明理的孩子也許也能夠體會到這句話的真正含義。聽了這句話,明顯地就能夠感受到寫話人的辛酸與無奈,也只有親身經歷過,才會發出這種發自內心的感歎。作者所感受到的,不僅僅是看着子女的背影漸行漸遠的無奈,也是看這長輩父母逐漸老去的辛酸。人到這時,已不再渴望得到什麼,只是希望能和父母子女如往常一般親密無間。時間流逝,父母都慢慢老去,子女們也不願再依偎在自己的懷抱中,而是自己要去遠行,隨着自己年齡的不斷增長,身邊的人事物也都不斷地在離自己遠去。正是因為作者對生活的觀察細緻入微,所以《目送》不僅僅是作者對自己生活的一個體會評價回顧與反省,更是説透了許多人埋藏在心底裏的真切感受,是廣大人們生活的真實寫照。

想到這裏,我便回想起了童年時生活的一些細節點滴。記得很小的時候爸爸媽媽新年帶我回家去老家看望外婆,臨走時,外婆顯得非常的不捨,不停地擦拭眼角旁的淚水,當時的我當然是不明事理,對此不以為然,如今再去後悔,為時已晚。平時上學每當我臨走時,母親眼中總顯一絲不捨之情,可我卻不當回事,咣噹一聲把門一關,而平時母親去上班與親切地説聲再見,我卻只是勉強附和一聲罷了,絲毫沒有一絲敬意,回憶起這些,我更加能夠理解作者寫這句話時的真實感受。

快趁我們年輕之時,好好珍惜我們所擁有的,別再等到身邊的人都離自己漸行漸遠時,才追悔莫及。同時,我們也要知道父母總會老去,離我們遠去,子女也不可能永遠陪伴在自己身邊。作者説的一點也沒有錯,“有些路,只能一個人走”,這是真真切切的感受啊。

目送讀書心得600字 篇2

“所謂的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人到中年,當你讀到這段話的時候,你的心會不會劇烈的顫動一下?

這是中國台灣女作家龍應台《目送》中扉頁上的一段話,説得既令人心酸又無奈,步入中年,擁有年輕時所向往、所追求的一切,名利、地位、資本,但是平靜下來才發現父親已經遠去、母親也在慢慢的老去、兒子們掙脱自己的保護要遠行、朋友們在曲終之際漸漸散去、兄弟姐妹各自經營着自己的生活,在別人眼中擁有一切的“我”卻無力將他們一一挽留,環顧四周,惟有任憑他們漸行漸遠,默默“目送”。有沒有在這裏找到你的影子,這裏的“我”又是多少個我們的寫照?這本書與其説是龍應台女士對自己生活的回顧與反省,倒不如説是照出了我們每個人的成長曆程,照出了我們生活中所忽略的最珍貴的事物。

其實,很多時候不是我們去看父母的背影,更多的時候是我們承受愛我們的人追逐的目光,承受他們不捨的,他們不放心的,滿眼的目送。但我們從小到大隻管着一心離開,從未回頭張望過。

印象最深的是以前回老家,每次走時,我昂頭在前面大步流星,偶爾回首,總看見奶奶撩着圍裙的一角不停地擦拭着眼睛。那時很不以為然,又不是再也不見,幹嘛就像最後一次般傷感。但是,真的有一天就成了最後一次。你不管怎樣離開,都不再會有人為你留戀,為你掛牽,為你等待。就算有千萬次的回頭,會有誰人在一直目送着我的離開,哪怕轉了彎仍捨不得收回目光?我們的這一生,被父母目送着,然後我們會目送着我們的孩子蹦跳着離開。但是我們都很難去回頭張望,只因我們知道那份可以依靠的愛一直堅實地存在着。

做兒女的要明白,在父母的有生之年,讓他們的眼睛多點落在我們的面孔上,而不是含淚看着我們漸行漸遠。做父母的也要明白,孩子不是你的附屬物,“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你能給孩子的只是精神上的慰藉和支持,讓他(她)自己體會孤獨、挫折、失敗等種種坎坷,這才是真正的愛,因為“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

目送讀書心得600字 篇3

《目送》之於我來説就像是一抹清新的淡綠,淡得那麼不起眼,無形之中卻又一種那麼深的魔力吸引着我拿起它,接着我便一口氣讀完了它。關於《目送》我有太多的話想説,因為它的明媚、深邃、憂傷,它的美麗。

《目送》就像是一本生死筆記,他寫了父親的逝去,母親的老去,兒子的離去,朋友的牽以及兄弟相攜。他的筆觸極盡幽微就像是那燭光冷照的山壁一般。慢慢地我明白了目送其實不僅僅是眼睛的目送,還有幾許心靈層面上的東西。

我慢似乎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

這段話發自龍應台的肺腑。我想,無論是誰,看到這段動人心絃的文字,心都會怔住。作為父母的子女,作為子女的父母,彼此的身份,是在一生之中一次又一次的目送中完成轉換。龍應台説這就是生活和生命的本真。

回想以往,更多的時候,是爸爸媽媽,在目送着我們一步一步走遠,背影一點一點模糊。

暑假,我參加了夏令營。雖然要離開家半個月,我卻沒有絲毫傷感,反而開心地手舞足蹈。我幾乎是數着日子盼着那天的到來,沒有半點即將要離開父母應當有的難過與憂愁。盼着,盼着,那一天終於姍姍來遲,我也終於踏上了夏令營的旅程。這天,我大步流星地走在前面,完全忽視了父母以及他們不捨得眼神。我與我的新朋友興奮地討論着這次活動,不知為什麼感受到兩道熾熱的目光凝望着我的背影,彷彿要看穿我,卻又那麼柔和。或許,是爸爸媽媽吧。或許,他們在等待着我的回頭,哪怕是僅僅一瞥吧。可是,我一次都沒有。快要到寢室了,我急忙從媽媽手中拿回書包,閃入門內,倏忽不見。父母該離開了,顯得有些落寞不捨,我並沒有發現那麼。現在,我慢慢地、慢慢地意識到,他們的落寞與不捨,或許與我的背影有關吧。或許,這轉瞬即逝的半個月,在他們眼中卻是如同半個世紀之久。

時間正踏着宇宙的秩序疾步而來,我們親愛的父母終究會掛上一個共同的名字——老人。春來秋去,光陰荏苒。過不了幾年,他們的發會白,牙將掉,臉上會呈現出皺紋。

父母早已和我們牽扯起情緒,纏繞成關係,氤氲成感情,和我們打成一個死結,如影之隨行。

趁着父母還在,好好愛他們,好好回報他們,好好珍惜他們。如果真的有那麼一天,他們的背影漸行漸遠離我們遠去後,不要那時才後悔當初沒有好好愛,好好回報,好好珍惜。

所以,現在,回首,向目送你的生命感恩,向你終要目送的生命問好。

目送讀書心得600字 篇4

隨着年齡漸長,我與父母之間,不知從什麼時候起,不再僅僅是依賴,不再僅僅是聽從,不再僅僅是長幼。我開始抑制不住對父母的各種各樣的不耐煩,有時甚至是憤怒。

有一天,我發現,我站在我的世界裏,父母親站在他們的世界裏,我們各自懷揣着各自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卻解釋不了對方的世界。突然想到了一位中國台灣作家龍應台,便來到書架,拿出《目送》,又翻上一翻。書中華安和兒子一起去散步,兒子表現出的“成熟”,和對母親對東西的大驚小怪的“厭惡”的樣子;十六歲的兒子,去美國做交換生,機場勉強和母親的擁抱和離別時沒有回頭的樣子;不願與同路的母親一起走,走在一起,只是把自己關在耳機裏的樣子,當兒子給龍應台做飯時,説,你學會了,以後要做給自己吃的樣子……像極了自己。

也許這就是新一代人與父母輩的人之間建立起的關係,不僅僅是依賴,和被依賴的關係。這之中,多少有了些夥伴的意味。從這個角度講,被依賴的即是送別時漸行漸遠的一方,而依賴着的則留在原地落寞觀望的一方。也許這就是所有的母子,最後的結果,孩個子的獨立就是漸行漸遠的背影。 曾經一次,龍應台在遠遠的地方,目送着父親進到了醫院的門,然後門被關上,父親就消失在了拐角處。如今,最後一次目送父親,父親被送進五米處的火爐裏,再也沒有出來了。他開始明白 。

這一輩子,父女的關係,在那一個背影,結束了。不過那一份,情,他永遠忘不了。這也是龍應台在每一次看到和父親相似的人,都會想到父親的原因。失憶的母親,不記得,龍應台是他的女兒。只是把他當做好心的路人。只有一直覺得這個“路人”和他的女兒很像而已。他們還在樂此不彼的玩着化粧遊戲,也不會覺得無聊。他們分開的時候,也會不捨。因為終歸他們還是母女。他們此生的緣分還沒有以背影來散盡。

目送讀書心得600字 篇5

人生三書之三“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是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目送》

讀完這本時,心中甚是感動,也有幾分悲傷。讀完別人年逾半百的感悟,不禁想起已是古稀之年的阿公。感歎時間的老去,埋怨自己過慢的成功速度。至今都沒敢打一通電話,不孝子孫形容自己都不為過。並非不想念,只因為每天只關心他寶貝孫女工作,害怕他過多的期待會讓他更加失望。於是在承受無形的壓力的同時也只好選擇逃避。所以慢慢的失去了交流,缺少了陪伴。

世界上只有父母才會對自己不求回報的付出,對於阿爸爸阿媽媽也是同樣害怕自己無法完成他們的期待。害怕自己成功的速度趕不上他們老去的速度,所以希望努力變成你餘生的代名詞。

對於“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倒是沒有太多感觸,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從小習慣了一個人做決定,一個人拿主意,所以,所以覺得自己的獨立是與生俱來的天賦。偶爾也會獨立到心疼自己,獨立到孤獨。

可是阿,社會在一步步逼你快速成長,所以就算是一個人也得學會茁壯成長呀!

人生三書,忍不住想到自己的從前往後。從前,無畏成長。往後,也希望帶着善良勇往直前。麪包和愛情都會有!

目送讀書心得600字 篇6

《目送》中一共有散文七十二篇,主要是對親情和作者周邊人物的感悟,寫孩子的成長,父母的老去,各種真實的情感。

已是不惑之年,再來讀《目送》,頗有共鳴感,經歷的事情多了,感悟也多了。我最喜歡《目送》中的一句話是:“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路的另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訴你:不必追。”這讓我想起孩子第一次上幼兒園時自己走向教室那小小的身影,上一年級時那大大的書包幾乎能把孩子帶到,到現在,孩子卻不願依賴你了,獨立,她成了少年。

想起自己的父母,他們是多少次這樣目送孩子的離去。父母的日漸老去,我對父母的依戀依舊繼續着。歲月的流逝匆匆,心裏更加深深地體會着父母情,子女情,父母子女這世世代代的輪迴,上蒼早已安排好了一切,沒有人能改變上蒼的決定。而我們能做的,僅僅是陪着父母老去,陪着父母,一直走下去……

目送讀書心得600字 篇7

這是一個關於光陰的故事,我們每個人都在時光的洪流中漸漸長大,我們眼前的背影從高大到佝僂,自己也慢慢地變成了別人眼裏的背影。

翻開《目送》,一本記錄龍應台生活點滴的散文。她用優美的文字記錄了自己作為一個母親在對待日益成長的孩子時所遭遇的種種困惑和小小的失落;記錄了自己作為一個女兒在面對日益蒼老的父母時耐心温柔的守候;記錄了自己作為一個敏感細膩的女子在面朝大海、耳聞杜鵑時感受到的傷感和彷徨。她用最細膩柔軟的筆觸,寫盡了幽微處動人心絃的種種感悟。讀起來,連呼吸也充滿了與之共鳴的渴望。

她,擁有着不凡的驕傲和鋭氣,然而在洶湧的母愛面前,也心甘情願地作出了讓步。在浮華的萬千世界中,她常常這樣反思:“會不會你贏得了全世界,但你卻失去了你的孩子?”因此,她辭去了文化局局長的官職,拋開了博士高官的耀眼光環,重歸學者作家清新淡雅的樸素生活。素雅如她,淡然如她,她明白在虛浮和掌聲過後,在繁華落盡之時,留下的也許只是一份永遠無法彌補的遺憾。她用淳淳的真情,讓孩子感受到温暖細膩的母愛;她的優雅知性,也使孩子擁有了作為一個獨立的人理應得到的尊重和自由。

也許是隨着歲月的增長,人的心也變得容易憂傷罷,曾經視若無睹的東西,不知不覺間也在心裏烙下了深深的印跡。我們開始在乎起父母越來越多的皺紋,也開始擔憂起孩子越走越遠的腳步。 所以,書中的一字一句彷彿踩在我們最柔軟的心房上,讓人流下暖暖的淚來。

人生是一趟旅程,每分每秒,我們的旅伴都可能在前方的轉角消失。有的人懂得珍惜,能與親愛的人相伴走完整個旅程;然而,有的人只顧着留意峭壁上那叢豔麗的花,等突然驚覺四下闃然無聲時,卻早已“山迴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了。

目送讀書心得600字 篇8

《目送》是一本記錄龍應台生活點滴的散文。在這本書中,她用優美的文字記錄了自己做為一個母親在對待日益成長的孩子時所遭遇的困惑和小小的失落;記錄了自己做為一個女兒在面對日益蒼老的父母時耐心温柔的守候;記錄了自己做為一個採訪者所悉心付出的那份親切;記錄了她做為一個敏感細膩的女人在面朝大海耳聞杜鵑時感受到的那份悽楚和傷痛。

翻開這本《目送》,竟然能讓我從頭到尾都保持眼睛酸楚的感覺——彷彿一個飽滿欲滴的石榴果,輕輕擠一擠,眼淚就要往下掉了。

《目送》,七十三篇散文,文字撫過了父母、子女的.親情,知己好友的友情……用那最細膩柔軟的筆觸,寫盡了幽微處最動人心絃的那種.種感覺。讀起來,便連呼吸,也充滿了共鳴的激動。

在面對孩子時,優雅知性的她,和所有平凡的母親一樣,困惑而挫敗。不同的是,她聰明和懂得控制的頭腦,使得她在面對孩子的獨立和疏遠時,懂得用壓抑自我的方法去尊重他們做為一個獨立的人所理應擁有的自由和尊重。而她的驕傲和鋭氣,在洶湧的母愛面前,也只能委屈地選擇讓步。《母親節》,原本以為會是一個温暖感人的故事,沒想到透過安德烈寄來的一封電郵,讓人在一篇既凸顯了母親的瑣碎,又記錄了母親的無奈的幽默小文中,讀到她心底深處那份無從説起的寂寞。

放下書,閉上眼睛,在苦澀的眼淚中,更多的領悟到生與死那一瞬間的界限。無法忍受,卻需要面對的是:到底什麼才是最寶貴的?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目送讀書心得600字 篇9

父女母子之間的緣分,是將你和他手上繫了一根線,他的漸行漸遠不能拉動你,卻有了一絲痛楚,是牽掛,是回憶,是生的意義。

其實很多時候不是我們去看父母的背影,更多的時候,是我們承受愛我們的人追逐的目光。承受他們不捨得,不放心的,滿眼的目送。但我們從小到大隻管一個人離開,從未回頭張望過。

記憶最深的一次,每次回老家,出去玩的時候:總會看見奶奶一臉不捨的神情,雙手急促纏着圍裙,那時的我總以為:

又不是不會回來,擔心什麼。便一臉不耐煩走開了。卻不曾想這卻是最後一次見面。奶奶因為摔了一跤,不幸走了。我十分傷心當生命裏最關心的人走了,我們才知道我們失去了最珍貴的東西,再也找不回來了都不再會有人為你留戀,為你掛牽,為你等待。就算有千萬次的回頭,會有誰人在一直目送着我的離開,哪怕轉了彎仍捨不得收回目光。

再多的遺憾都只不過是生命的過程,我們只能往前走,用現在來填補過去的空白和傷口。帶着愛與釋懷與生命的和解。

小時候,每當遇到兩難時候。我們總是喜歡問爸爸媽媽:你説我選哪一個好?我們總是喜歡把問題丟給父母,當我們長大了,父母老了。我們必須學會一個人面對,然後去解決。

昨兒女的要明白,在父母的有生之年裏,讓他們的眼睛多落點在我們的臉龐上,而不是含淚看我們漸行漸遠,做父母的也要知道,孩子不是你的附屬品,有些路,只能一人走,你給孩子的只是些精神上安慰與支持,讓他自己體會孤獨,挫折,失敗等種.種坎坷。這才是真正的愛。因為有些事,只能一人過。有些關,只能一人過。

所謂的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的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見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目送讀書心得600字 篇10

書的封面是大塊大塊深深淺淺的綠,這是大自然的顏色。時間在流逝,物是人非,只有足下的這片土地沒有變。

每個人的人生都是獨一無二的,即使重來一次也決然不會一模一樣,然而,大千世界裏大家的人生裏我們都曾扮演過一樣的角色,比如人家的孩子,比如人家的父母。

那是一種怎樣微妙的變化,似乎有些東西像註定般輪迴,某個場景排山倒海地從記憶深處浮現,只是我們的角色悄然發生了轉變。

從文字的描述上,龍應台的母親曾經是一個愛美、非常活潑開朗的女人,即便到了年老的時候也是如此,然而歲月還是沒有任何的優待,她像無數老人一樣逐漸忘記了很多事情,丟掉了很多過去,包括女兒。

安德烈的那些心理,龍應台有過,她的父親也有過,你有過,你父母有過,你將來的孩子也會有。人生是連續的,變化是逐漸的,我們是不知道的。我們不知道什麼時候張士豪變成了體育老師,我們不知道什麼時候孟克柔變成了她媽媽,我們不知道我們什麼時候會變化。

“油米柴鹽一肩挑的母親,在她成為母親之前,也是個躲在書房裏的大小姐吧。”總有一天,我們會變成別人的爸爸媽媽,我們會變成別人爸爸媽媽的爸爸媽媽,那時的我們會是怎樣的呢?

這本書讀起來很舒服,印得挺漂亮的,看的時候是不是放下,陷入回憶與思考。其實,沒有一個內容或者觀點是全新的,但這絲毫無損它的價值。除了那僅有的思想家或者哲學家,大多數的你我都在經歷差不多的生活思考差不多的東西,然而有些東西我們卻不法如此清晰地表述出來,我們任由它在腦海裏浮現消失,然後忘記我們曾想過什麼。

所以在這本書裏,我看到的是一顆悲憫生活的心,只有熱愛,才能體會。但更重要的,我看到龍應台女士的視野和文筆。文筆不是一種可以輕易模仿的東西,它建築在你的視野和你對生活汲取的養分上,這是一種平淡但充滿魅力的美麗。

書中的很多想法內容很多的你我都能書寫出來,但是那樣的角度和敍述方式卻是我們不可及的。過去的一個多月,當我被忙碌的生活壓得喘不過氣無暇看我喜歡的書時,我很明顯地發現自己的厭惡,我厭惡自己寫出東西的不凝練和索然無味,我厭惡自己困於生活卻在離生活越來越遠。

目送讀書心得600字 篇11

有些時候,我們總認為大人們不可以理解,自己才是正確的;有些時候,我們總認為“親情”只是一句用於不同場合的套話,而從沒有理解過這個詞的真正含義;有些時候,我們總認為親人的愛是天經地義的,從未想過要回報些什麼……

但是,當我讀過龍應台的《目送》後,徹底改變了我曾經的這些幼稚的想法……

“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頭一瞥。但是他沒有,一次都沒有。”當我看到這句話的時候,心猛地一震,繼而湧出一股莫名的傷感——華安的一舉一動都牽動着媽媽的心,可是,他沒有再像小時候那樣不斷的回頭,而是選擇了將背影送給他的媽媽。因為,他已經長大了,有了自己的思想了,他早已淡忘那個依賴母親的小華安了,他不再是那個用怯怯的眼光看周圍的那個小孩子了,是這樣嗎?還是他忘記了?他沒有看到,媽媽的眼神一直都隨着他的行進而移動;他沒有注意到,媽媽的眼神一點點的燃起希望然後又一點點的暗淡下來。

這難道就是作者所説的那個“父女母子一場”的定義嗎?那個被告知“不必追”的那段小路嗎?不,不止這些,還有父女,還有那個張望父親背影的女兒……

記得在作者回中國台灣那天,父親騎了很破的車子送她,將她送到離學校很遠的地方,原因就是車子太破,怕影響女兒的形象。而當時的作者呢?她是這樣寫的“直到車子轉彎看不見了,我還站在那裏,一口皮箱旁“,雖然她知道父親出於好心,不想讓她蒙受陰影,但她是多麼希望父親能把她送進校園啊,懂事的作者知道父親的苦衷,沒有央求,而是默默的理解了父親,望着他漸行漸遠的背影,沒有追。這應該就是親人之間的理解吧,這樣的背影,淒涼且難忘。

“我總是在暮色沉沉中奔向機場”,這句話是那樣的簡單明瞭,但卻是給我了深深的思考:作者為了照顧父親,甚至自己的裙子上都沾上了污跡;為了多陪陪自己的父親,寧可在夕陽西下的時候奔向機場,趕最晚的飛機……這一切,是不是應該讓我們學習呢?

我們總説自己已經長大,可是給親人們做過些什麼呢?我們注意過他們在我們身後的祝福和期盼嗎?我們感受到他們期待的眼神嗎?我們凝視過我們的親人離開的背影嗎?……

不要讓我們的親人也因我們而傷心和失望,不要讓那滿腔的祝福變成沒有主人的青煙,不要讓親人的目光從期盼變成傷感……

想要珍惜這些關愛,就要從點滴之事做起,從理解做起。

目送讀書心得600字 篇12

《目送》中的孩子告別母親,一個人踏上那條每個人必經的道路。在告別的時候,母親目送着孩子漸行漸遠的背影,站在斑駁小路的這一端,看着背影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眼睛裏流露的風霜是歲月留下的痕跡。她捨不得孩子去受苦,去接受歲月的洗禮。母親太懂得這條路上的艱辛,當年的她也向往過,義無反顧過,然而也跌倒過,流淚過,但,不後悔。如今她只能放手,讓孩子自己走,因為——

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

我是準備要一個人踏上征途嗎?

前邊的孩子轉身離開的時候眼中有不捨,有對前方未知事物的畏懼,但更多的是喜悦憧憬和睥睨一切的自信。他面帶微笑邁出了第一步,留給母親一個“不記用追”’的背影。哪怕前方荊棘遍地,被扎得遍體鱗傷,也絕不回頭。

這條路上的艱辛,只有自己懂;這條路上的風景,也只有自己欣賞才能會心一笑,這條路上的果實,只有自己採摘才更覺得甘美,這條路的盡頭,也只有在別人最後的目送中,自己走。

但是,倘若一個人在分岔路口徘徊,在泥濘的土地上摔倒時,有一個人為你指明方向,向你伸出援手,那是何其幸運埃跟一個志同道合的人,在這條路最險峻的地段,互相扶持,互相勉勵,並肩作戰,時刻充滿鬥志;在越過高山,穿過森林,看到勝利曙光時,對酒當歌,一醉方休,分享喜悦。倘若真的遇到這樣的人,就跟他結伴而行吧,畢竟一個人的旅途太過孤獨寂寞,而這條路的盡頭,又是那麼遙不可及。

目送讀書心得600字 篇13

如今的龍應台,在《目送》中,有了更加豐富多變的內涵。

讀完《目送》,忽然想起幾天前車站的一件小事。我在車站等車,身旁是一對等着過馬路的母子。母親在起步的一瞬間握住兒子的手,兒子卻不動,轉頭看她,眉一皺,正要説什麼,不料他此刻的神情被母親盡收眼底,兒子轉過頭,撇撇嘴,輕輕把手從母親手中掙脱,大步向前。母親的身軀一怔,隨即上前。我看到的是,她眸中掩不住的失落。

回想着他們的背影,思緒紛飛。

不知從何時起,自己也像那個兒子一樣,不屑父母遞過來的關心。一件外衣是“不冷,拿走拿走”,一杯牛奶是“難喝,不要”,一隻關懷的手,也是不着痕跡地掙開。即使是一個關切的眼神,一句詢問的話語,也總是以無所謂的視線,不耐煩的神情擋回。

也不知從何時起,那個捧着書跑來跑去問東問西的身影被時光沖淡,支離破碎,漸漸清晰的是一個人翻書尋求答案的背影。也不再是那個在商店裏一手拿一個顏色的髮夾,歡快地跑到母親身旁詢問哪個漂亮的孩子,在母親給出建議後,仍然猶豫地左看看,右摸摸,狠不下心,抬起一張哭喪的臉請求“媽媽,我選不好,兩個都要行不行?”而是習慣一個人作出抉擇,再一個人承受。也不像兒時受了委屈跑到父親懷中大聲哭泣並且尋求安慰,則一個人辯解,一個人反擊。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也許是歲月增長,人的心也越來越容易憂傷。曾經視若無睹的東西,在不知不覺中,也在心中烙下了深深印跡。開始在乎起父母越來越多的皺紋,在乎他們的點點滴滴。這是關於光陰的故事,我們每個人都在時光的洪流中漸漸長大,我們眼前的背影從高大到佝僂,自己也就慢慢成了別人眼裏的背影。當我們再不能為過往的遺憾一一買單的時候,彼時的目送就成了眼下的悲涼。

《目送》中的孩子告別母親,一個人踏上那條每個人必經的道路。在告別的時候,母親目送着孩子漸行漸遠的背影,站在斑駁小路的這一端,看着背影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眼睛裏流露的風霜是歲月留下的痕跡。她太懂得這條路上的艱辛,當年的她也向往過,義無反顧過,然而也跌倒過,流淚過,但,不後悔。如今她只能放手,讓孩子自己走,因為——

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

目送讀書心得600字 篇14

它,是一本適合三代人共讀的人生之書。

《目送》收錄的七十三篇散文,寫了父親的逝世,母親的老去,兒子的成長單飛,朋友親人的離散牽掛,兄弟的重逢攜手……整個寒假,我雖然只讀了其中二十六篇,卻已經深深感動。同名主打篇《目送》,給我的感受最深。

這篇文章分成兩個段落,第一段作為母親,龍應台敍述了兒子華安從第一天上國小起到中學、直至出國上大學十多年間的幾個感人片段,她一次次目送孩子的背影離去,一次次目送他成長。第二段,龍應台作為女兒,追憶自己成長的歲月中,與父親的一次次別離:總是目送父親的背影漸行漸遠,直到有一天,在殯儀館熊熊爐火裏永遠地消逝……所以她説:“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由此,我想到自己。當我第一次踏進國小的校門時,也曾一次次回頭注視父母離去的背影;當爸爸或者媽媽出差離家時,我也曾趴在窗口,目送他們的背影消失在小區的拐角。

當我第一次離開父母遠赴甘肅黃羊川,參加南京電視台的那次拍攝活動時;當我邁入南外大門,參加人生第一次入學考試時,我也都能感到背後目送我的那兩雙熱切的眼神……對於13歲的我來説,人生才剛剛起步,還不能完全體會龍應台“目送”中飽含的深意;但是我想,那些路我一定會走,那些目送背影的瞬間我一定也都會經歷。只是我希望以後,自己也能有龍應台的那顆感動的心,那支感恩的筆。

目送讀書心得600字 篇15

日前讀了《目送》一文,主要是寫父親的逝、母親的老、兒子的離、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共行,寫失敗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寫纏綿不捨和絕然的虛無。文中有七十三篇散文。其中有的散文還參插了一些圖片。在這本書中我最欣賞的是我慢慢、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我慢慢、慢慢地意識到,我的落寞,彷佛和另一個背影有關。

讀《目送》一文,讓人有一種頓悟的感覺。其實父母與子女這一生到底是什麼關係,應該如何處理父母-子女關係。作為父母的,都想把孩子的一切都包辦下來,認為可以多為孩子做一點,孩子就會少吃些辛苦,而作為子女要感恩我們的父母,沒有父母,我們就不會有這麼美好的生活,就不可能快樂健康的成長;就像歌曲《常回家看看》那樣,父母不圖兒女為家作多大貢獻,只要兒女在身邊多陪陪他們多照顧他們,他們就會覺得很開心。

在現實生活中作為子女,每天目送父母的容顏老去;作為父母,目送孩子揹着書包上學漸漸遠去的背影;作為老師目送一批批的學生走出校門。其實,就算是讓你追,你也追不上!這就是一代代的人生啊!

目送讀書心得600字 篇16

《目送》是龍應台的一本書。《目送》記錄了作者經歷很多事情寫下的感受,宛妙的文筆讓讀者心曠神怡,幾乎每篇文章都附上了一幅精美的圖片,在它們的幫助下,文章更加有了意境。

本書以目送名,而這本書的第一篇散文就叫做“目送”,在這篇文章裏,作者告訴我們,不論是父母還是子女一場,最終都只能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們的背影漸行漸遠,改變不了的緣分。分離時,只有小小的,無法獨立的孩子才會對持續依賴着的父母戀戀不捨,不斷回頭,而若孩子長大了,就一定會堅決地最求獨立,厭惡家長百般重複沒有文采的嘮叨,我也何嘗不是如此呢。

自大約國小一年級,我就愛上一個人做事,不論是寫作業、彈琴、畫畫,還是去公園、上學校,厭惡家長每隔幾分鐘就走到我的房間門口,使勁地推開門看看並大聲質問我在幹什麼,討厭每一次都被“會有壞人”的藉口限制着無法一個人走出家門。記得小時候每一次被大聲質問,我連頭都不抬地以同樣的分貝:“我都説過一萬遍了不要看見了還問我,就是愛省錢不去眼科醫院看看,倒好意思天天浪費我的心情讓我回話!”

可是現在想想,那時家長的心情其實和龍應台在文章中一樣難過,一樣無奈吧,即使吃力不討好還是一直堅持着“監督”這項任務,家長的心理承受水平真的是很高的,我對他們有了一絲絲的敬佩。不過,現在的我恐怕沒有辦法真的真正理解作者和家長的心情吧。

在本書中,也有提到老人,例如龍應台的父親,被沒收了車鑰匙後再也不乘車出門。後來的病也來源於這件事情,讓龍應台十分後悔。其實我覺得老人,對於某些他所注重的地方是很敏感的。

記得有一次,外婆從上陡門坐車送了些菜過來,正在和老媽説一些煮菜的事情,我從補習班回來,讓弟弟幫我開了門,進了屋。那時我看見外婆和老媽在廚房津津有味地聊着天,看見了也就不好插話,路過客廳時,只和沙發上閒着無事的爺爺奶奶問了聲好。之後,我也沒有把這件事放在心上。可之後不知過了多久外婆和我談心時居然説起這件事,竟對我説那時我看到了她沒有問好,她有多麼生氣多麼傷心,過了這麼久仍然耿耿於懷,並且解釋因為那件事她賭氣再也沒有來過。

我小的時候,是外婆一手拉扯大的,直到後來出了一個什麼事情,我來到母親家居住,所以或許,在外婆的心中,我們的情感是一定要有個什麼表現的。

我們年輕人的觀點,和老一輩,老幾輩的人是不同的,在做一件事情之前,或許在我們年輕一代的人眼裏理由正常不過,但卻讓上輩傷心和不理解,所以,我們要一直保持着互相溝通的習慣,瞭解他們的心裏想法,定期解除誤會,消除矛盾,這是雙贏。

目送讀書心得600字 篇17

我在車站等車,身旁是一對等着過馬路的母子。母親在起步的一瞬間握住兒子的手,兒子卻不動,轉頭看她,眉一皺,正要説什麼,不料他此刻的神情被母親盡收眼底,兒子轉過頭,撇撇嘴,輕輕把手從母親手中掙脱,大步向前。母親的身軀一怔,隨即上前。我看到的是,她眸中掩不住的失落。

目送着他們的背影,思緒紛飛。

不知從何時起,自己也像那個兒子一樣,不屑父母遞過來的關心。一件外衣是“不冷,拿走拿走”,一杯牛奶是“難喝,不要”,一隻關懷的手,也是不着痕跡地掙開。即使是一個關切的眼神,一句詢問的話語,也總是以無所謂的視線,不耐煩的神情擋回。

也不知從何時起,那個捧着書跑來跑去問東問西的身影被時光沖淡,支離破碎,漸漸清晰的是一個人翻書上網尋求答案的背影。也不再是那個在商店裏一手拿一個顏色的髮夾,歡快地跑到母親身旁詢問哪個漂亮的孩子,在母親給出建議後,仍然猶豫地左看看,右摸摸,狠不下心,抬起一張哭喪的臉請求“媽媽,我選不好,兩個都要行不行?”而是習慣一個人作出抉擇,再一個人承受。也不像兒時受了委屈跑到父親懷中大聲哭泣並且尋求安慰,而是一個人辯解,一個人反擊。

《目送》中的孩子告別母親,一個人踏上那條每個人必經的道路。在告別的時候,母親目送着孩子漸行漸遠的背影,站在斑駁小路的這一端,看着背影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眼睛裏流露的風霜是歲月留下的痕跡。她捨不得孩子去受苦,去接受歲月的洗禮。母親太懂得這條路上的艱辛,當年的她也向往過,義無反顧過,然而也跌倒過,流淚過,但,不後悔。如今她只能放手,讓孩子自己走,因為——

這條路上的艱辛,只有自己懂;這條路上的風景,也只有自己欣賞才能會心一笑,這條路上的果實,只有自己採摘才更覺得甘美,這條路的盡頭,也只有在別人最後的目送中,自己走。

但是,倘若一個人在分岔路口徘徊,在泥濘的土地上摔倒時,有一個人為你指明方向,向你伸出援手,那是何其幸運啊。跟一個志同道合的人,在這條路最險峻的地段,互相扶持,互相勉勵,並肩作戰,時刻充滿鬥志;在越過高山,穿過森林,看到勝利曙光時,對酒當歌,一醉方休,分享喜悦。倘若真的遇到這樣的人,就跟他結伴而行吧,畢竟一個人的旅途太過孤獨寂寞,而這條路的盡頭,又是那麼遙不可及。

目送讀書心得600字 篇18

當我合上這本書的時候,窗外的雨已經停了。這讓我不得不想起,在書裏,那位母親輕聲的呼喚——雨兒。我不停地在問自己,誰目送了我,我又目送了誰。隔着一條馬路,當我回頭的時候,是誰在那裏,是誰在哪裏輕聲呼喚我。

人們常常説,三生,可是真的又三生嗎?如果又的話,今生的我在不停地被誰目送,來世我又會目送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真的是如此嗎?許多年過去,當我走上工作崗位的時候,我是否會在拐角處回過頭來,然後笑着對母親説——媽;或者,我是否也會在母親悲傷的目送中消失在拐角處?

我記得小的時候,我常常躺在母親的懷裏,聽母親將她那童年的故事,母親的淚光是啟蒙我的明珠。如今,我們兩人之間卻常常隔着一扇門,我在門裏頭,她在門外。我卻沒有勇氣打開門……父母養育子女,子女孝敬父母,那是責任。年少時,母親目送孩子離去,年老時,孩子目送母親離去。那又是什麼呢?目送着,背影消失裏,只剩下哀傷和寂寞嗎?不,不會的,我相信不會永遠都是目送的。我想,我會打開那扇門的,我依舊可以像兒時那樣,像兒時那樣依偎母親懷裏,儘管母親不再將她童年的故事了。

在這本書的魅力睿智的文字裏,我看見了自己,在歎息作者的哀傷之餘,也深深地體會到母親,我的母親的那麼傷情。我想,許多年之後,等我也是一位母親的時候,是否也會如此,是否也只是目送?

珍惜可以挽留,不是嗎?也許,我現在所做的都只是微不足道的,但是我相信,一句問候,一杯清茶,一個擁抱真的可以讓那落寂消逝。也許,許多年後,我目送着母親離去的時候,我仍然會悲傷、難過,但是,至少不會遺憾,不是嗎?

目送讀書心得600字 篇19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這是龍應台在她最近出版的一部書《目送》中的一段。龍應台,這支亞洲最犀利的一支筆,也會有最柔軟和難以言盡的時候。在此之前我讀過她的《孩子,你慢慢來》、《親愛的安德烈》,都是用盡了深沉和喜悦的筆鋒,寫盡了一個母親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點滴驚歎和感慨。而《目送》卻是思考着生與死的人生大問題,在寫父親的逝去、母親的垂老、兒子的遠離、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共進的同時還寫失意、失敗、脆弱和放手,這是一本生死筆記,深邃、憂傷、美麗。

其實,《目送》只是這本書中的開篇。開頭作者是寫自己在孩子第一天上學時看着他慢慢地一步一回頭地走進校門,消失在自己的視野中;再到孩子十六歲時在機場目送他離開;當孩子慢慢地不再粘着父母,不再願意和父母齊頭並進的時候,這個做母親的人,慢慢地獨自咀嚼着這份落寞,慢慢地眼前出現了另一個背影,這個背影也是落寞的。在被淚水濕潤而模糊了的視線裏,我們都看到了那個背影,是被長大了的我們無意時怠慢了的父母的背影。他們從不打攪我們,總是在離我們十步之遙的地方緩慢前行,是為了看我們是否安全,是確保我們在無助的時候能第一個出現在我們的面前,是在看到我們歡樂時他們也能偷着樂……是的,養兒方知父母恩。在我們目送着孩子遠離了自己的視野時,才知道這樣的滋味父母已經嘗過了很多遍。

於是,我讀到了那段驚心動魄的話。一下子,眼淚就像決堤了一樣再也不能收住。我一遍一遍地讀着這段話,那“不必追”三個字狠狠地刺痛着我的眼睛。孩子所去的方向是燦爛的未來,而那個背影要去的地方卻是無盡的黑暗。我知道,花開總有花落的時候,但,真到了那天,情何以堪?熟悉的老屋卻沒有了最親的人,庭前花開卻失去了駐足欣賞的人,你的喜悦再也無人分享,世界上再也不會有人知道你額前的傷疤出自何時來自何處,你,可以這樣想象嗎?

感謝龍應台的《目送》,讓我們下定決心再對父母好一點,再好一點。窮盡我所有,愛他們,因為我們是爸媽最親愛最疼愛的孩子!

目送讀書心得600字 篇20

人生是由一場又一場的別離與相聚組成的,而孩子與父母盡為前者。

十三年前,父母的面孔在我的腦海中一直是淺淺的存在。我與大多數人盡同,生活在一個古樸的小鎮,伴隨着年邁的長者們靜靜地生長在這片土地,在槐樹底下聽盡“南柯一夢,精衞填海”,踏盡小鎮的每一寸土地,尋遍每一處花的存在。這樣的我很幸福,很幸福……但一直有個深深的期盼,去往那光芒萬丈的大城市。並不為了那份繁華的誘惑,只因那份來自父母,從那遙寄過來的愛。

每當那輛從遠方緩緩歸來的車停在那棵槐樹旁時,心中的喜悦就如蜜一般溢出,停滯在我那紅撲撲的小臉上。而這一次我深深地明白他們的歸來是因為有一份離別,一份與“南柯一夢,精衞填海”的離別。深深記着那一天,只有靜與黑籠罩在病房內,每一次機器正常運作的轟鳴聲對於每個人來説都是一份慶幸,只是……

當讀完《目送》後的那個晚上,我的腦海就一直顯現着這個場景久久不見散去。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的拐角處。他那背影彷彿正在説:不必追。”這段話伴隨着燈光打下,我回憶了許久。爺爺奶奶與父母的離別是這般無奈。我們每個人都站在時光軸上,而時光卻把至親的人推開直到我們無法再去眺望……

而真應當“不必追”嗎?我不欣賞這股淒涼,終有一天我與父母也會站在那個十字路口,而我會勇敢回頭站在父母身後,靜靜訴説:你養我長大,我陪你到老!

評語:整篇文章,作者通過閲讀《目送》深有感觸,從而聯想到了自己,不禁發出感慨:時光把真摯的親情給越抹越淡。“不必追”實則是“要追”,作者運用反問加深了自身的情感,也給予讀者以思考。最後作者用“你養我長大,我陪你到老”這簡短的幾個字作為文章結尾,不僅有力地總結了全文,更昇華了文章主題。

目送讀書心得600字 篇21

“對時間的無言,對生命的目送”——在我看來這是作者人到中年之後對自己生活的回顧與反省之後的頓悟,但也照出了我們每個人的成長曆程,我覺得人生遺憾的不是不斷的告別,而是離開之前沒有好好珍惜,離開時沒有來得及好好的告別。

“所謂的父母子女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這是《目送》扉頁上的一段話,説的讓人心酸又無奈,而這之外我卻讀到了一種深深地孤獨。

人步入中年,擁有年輕時所向往所追求的一切,名利,地位,資本,但是平靜下來才發現父親已經遠去,母親也在慢慢老去,兒子們掙脱自己的保護要遠行,朋友們在曲終之際漸漸散去,兄弟姐妹各自經營着自己的生活,在別人眼中擁有一切的“我”卻無力將她們一一挽留,環顧四周,唯有任憑他們漸行漸遠,默默“目送”。

目送讀書心得600字 篇22

讀完目送,對其印最深的莫過於書本封面的那一句話“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在我看來,這是一本記錄着作者生活的書,夾敍夾議。成長、親情、故鄉都融入其中。

整本書,我都讀到了一種情感“不必追”。這也是最觸動我內心的。

其中的一篇“雨兒”描述的是作者的母親,母親因為年紀大了,對一些東西的記憶已經模糊,但她卻深深地記得她的“雨兒”。在口中一直呢喃着,“雨兒你在哪裏?”母親雖然身體容顏已老,但她對女兒的愛卻一直如此的深。作為女兒的作者,給母親拍了一張母親第一次坐捷運時的照片。她突然感悟到了“她看着我,微笑了,我這才注意到,她穿着黑衣白領,像一箇中學的女生”母親曾經也年輕過,也會有着自己的嚮往,但是她卻將她的一生奉獻給了她的五個兒女。

相信與不相信,作者在書中闡述了這個問題。她寫道“曾經相信的,隨着時間和經歷會變得不相信。而曾經不相信的,現在會變得相信了”曾經相信過正義,後來知道,原來完全可以存在兩種正義。曾經相信過理想主義者,後來知道,理想主義者往往禁不起權利的測試。而有一些,作者二十幾歲時不相信的,現在卻相信了,比如説,她曾經不相信“船到橋頭自然直”現在相信了,曾經不相信“性格決定命運”現在相信了。這讓我有了思考。人生是要由經歷才會成長嗎?結合自己的實際,作者説得很正確,一切皆因成長。

在讀目送時,我也能深深地感受到作者對她兒子華安的愛,她説“鈴聲一響,頓時人影交錯,奔往不同的方向,但是在那麼多穿梭紛亂的人羣裏,我無比清楚的看着自己孩子的背影”作者作為一個母親,看着自己的兒子成長,追隨着兒子的背影,有一天他會發覺自己的兒子長大了,有了自己的世界觀。但母親的愛永存。在此同時,作者也意識到小時候也有着父親在注視着自己的背影。人生就是一場場目送與凝望。

目送讀書心得600字 篇23

《目送》這本書讓我認識了龍應台。這是一本散文集,裏面的七十三篇散文滿滿的都是寫作者對人生的感悟。這本書三代人可以共讀。它的用詞很樸實,沒有多少華麗的詞組。龍應台從一件件極為渺小的事中,悟出了一個個人生道理。《目送》還被譽為二十一世紀的《背影》。

《目送》中的七十三篇散文,書寫了父親、母親、兒子、朋友和兄弟;記敍了逝、老、離、牽掛和攜手共進。龍應台的文字,時寒氣逼人,如刀光劍影;時温柔婉轉,如微風過麥田。把書中的一個個故事描繪的淋漓盡致。用魯迅的一句詩句來形容,就是“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翻開書,第一篇散文就是《目送》,文章通過寫送華安去機場的事反映了當今子女們排斥父母的現象。“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頭一瞥。但是他沒有,一次都沒有。”讀到這兒,我的腦海裏浮現出一幅幅和父母告別時的畫面。那時,我是否也是這樣的?也許,那時,他們正在心裏悄悄的流淚。“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們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這幾句短短的話語,透露出當時作者內心淡淡的憂傷。父母含辛茹苦培養我們,大半輩子時間都花在我們身上,告別時控制不住的感情,卻被我們排斥、漠視。他們想得到的,不是金錢,不是權利,更不是什麼榮華富貴的東西;他們希望得到一個擁抱,渴望聽到我們説幾句温暖人心的話語,更想得到告別時的回頭一瞥,回眸一笑。這些用金錢買不到的東西,往往是最可貴的。等我們長大以後,告別,也許意味着一兩年都見不到,而不是一兩天。告別時父母內心的不捨之情,或許比較誇張,但我們必須接受,因為他們是辛辛苦苦撫養我們長大的父母。

記得和同學們去三亞玩的那一次,到了機場,和同學們會面後,和爸爸媽媽説了再見,又強忍着聽了幾句媽媽的叮囑,立刻玩了起來。好像監獄裏的犯人被囚禁了十年後獲釋了一樣。“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的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我們在和父母道別時的不耐煩,他們,只能在心裏默默地流淚。我們留給他們的,只有背影。告別時,父母內心深處的不捨、憂傷只能通過目送我們的背影來緩解。

處在叛逆期的我們,渴望自由的飛翔,不想再想温室裏的花朵一樣。離開父母的同時,也許,心裏正在暗暗的竊喜:終於可以自由生活了!但是,不論我們走到海角天涯,遇到困難時,第一個想到的,一定是父母;最掛念我們的,也一定是父母。告別時給他們的回頭一瞥,回眸一笑,就能讓他們一顆懸掛的心立馬放下,對我們一萬個放心。

告別時,我們不能讓父母目送我們的背影漸行漸遠,我們要用行動告訴他們,我們在外面不會有事的,讓他們對我們的出行一萬個放心。不管怎樣,請做到:勿留背影!

目送讀書心得600字 篇24

品讀目送時,不知不覺地就會進入到文章中,隨着作者的腳步感受人間的真情。她寫的文章既有女兒般的柔情、細膩,可又不失堅強。讀來就如同作者正守着一杯茗茶,與你徐徐道來生活中細小甚至微不足道,但是又無時無刻不觸動你心絃的故事。親情,友情……

文章第一個故事,是寫作者送兒子去上學。可是如今兒子早已長大,思想也開始成熟。不再是那個若干年以前拉着媽媽的手,怯生生地用兩顆純潔的眼眸小心地試探着這個陌生世界的孩子了。而如今兒子也只是勉強忍受母親的柔情,不再如同剛上國小時,一步三回頭地不捨得望着母親。在兒子過安檢時,只給這個為他操勞了一生的母親留下了他那清瘦的背影。

可當年,作者正值兒子這個年齡,讓父親送到學校時,也一樣的最後留給父親的僅是一個背影罷了。文章最後寫到:不必追。這句簡短但又富含着深意的一句話,如同一塊硬物,觸到了內心最柔軟的地方。它是對生命成長的一種尊重,是對生命即將消逝的一種尊重。更是一種對待生命的高度理性。

母親,這是一個再熟悉不過的字眼。是母親陪着我們成長,包容我們的過錯。也是母親在我們最累的時候安慰,陪伴着我們。

作者的母親已經老去,神志也開始不那麼清楚,可是唯一不變的就是對兒女的愛。就好像她寧願忘記自己是誰,也一定要記住兒女的面孔和名字。即使再心碌,也不要忘記回家看看。因為家裏還有兩個孤獨的身影,正痴痴地等着你回家和他們説説話。老人只要兒女能在身邊,還有什麼可想的呢?

《目送》以最能打動人心的故事,走入我們的生活。給我們以人生的啟迪。告訴我們要獨立,要堅強。因為: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

標籤: 目送 讀書 精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dushu/zedn3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