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讀書心得體會 >

《目送》讀書心得體會600字(精選20篇)

《目送》讀書心得體會600字(精選20篇)

《目送》讀書心得體會600字 篇1

它,是一本適合三代人共讀的人生之書。

《目送》讀書心得體會600字(精選20篇)

《目送》收錄的七十三篇散文,寫了父親的逝世,母親的老去,兒子的成長單飛,朋友親人的離散牽掛,兄弟的重逢攜手……整個寒假,我雖然只讀了其中二十六篇,卻已經深深感動。同名主打篇《目送》,給我的感受最深。

這篇文章分成兩個段落,第一段作為母親,龍應台敍述了兒子華安從第一天上國小起到中學、直至出國上大學十多年間的幾個感人片段,她一次次目送孩子的背影離去,一次次目送他成長。第二段,龍應台作為女兒,追憶自己成長的歲月中,與父親的一次次別離:總是目送父親的背影漸行漸遠,直到有一天,在殯儀館熊熊爐火裏永遠地消逝……所以她説:“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由此,我想到自己。當我第一次踏進國小的校門時,也曾一次次回頭注視父母離去的背影;當爸爸或者媽媽出差離家時,我也曾趴在窗口,目送他們的背影消失在小區的拐角。

當我第一次離開父母遠赴甘肅黃羊川,參加南京電視台的那次拍攝活動時;當我邁入南外大門,參加人生第一次入學考試時,我也都能感到背後目送我的那兩雙熱切的眼神……對於13歲的我來説,人生才剛剛起步,還不能完全體會龍應台“目送”中飽含的深意;但是我想,那些路我一定會走,那些目送背影的瞬間我一定也都會經歷。只是我希望以後,自己也能有龍應台的那顆感動的心,那支感恩的筆。

《目送》讀書心得體會600字 篇2

雨一直在下,我的思緒也隨着雨絲漫天飛舞,在這樣的時節,這樣的雨天,好像最適合聽着音樂讀一本好書,於是我和着輕音樂在網上漫步,不經意間又一次看到了龍應台這個名字,這個名字最初映入我眼簾的時候我覺得它應該與女人無關!

但是當她的作品引領我細細品味時,我才知道她是一位來自中國台灣的女作家,她的文字像涓涓細流般,靜靜的流淌。沒有過多華麗的辭藻卻能深入讀者的心靈,她的文字平實卻有着深深的寓意。似是和一位故交娓娓的講述着自己的經歷......

今天我是第二次讀《目送》了,確切的説是第一次認真的讀, 這是一篇讀後讓我有些酸楚和失落的文章,龍應台在文章裏的每一種感覺都撕扯着我的心,讓我感同身受。

《目送》 由父親的逝世、母親的蒼老、兒子的離開、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共行,寫出失敗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寫出纏綿不捨和絕然的虛無。

當我讀到“ 我送他到機場,告別時,照例擁抱,我的頭只能貼到他的胸口, 好像抱住了長頸鹿的腳。他很明顯地在勉強忍受母親的深情。”時,我的心有種難以言喻的痛楚!當讀到“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頭一瞥。 但是他沒有,一次都沒有。”我的心再一次被刺痛,“即使同車,他戴上耳機 .... 只一個人聽音樂。”我們含辛茹苦養大的孩子對我們是如此的排斥與冷漠!

於是“我慢慢、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

任誰看到這樣的文字,都不免在心裏發出一個共鳴的震顫,這讓我想起現實中的自己,現在我們總在抱怨孩子粘人,總希望能讓自己多一點自由的空間,少一點孩子的糾纏,可是隨着歲月的流逝,當孩子一天天長大,我們想要跟她們親近都將成為一種奢望了。

我們的現在就是孩子的將來,今天上午我還在跟表妹埋怨老媽太過嘮叨,我都三十好幾了還管三管四的。 從上學到工作再到成家,我不知道留給了母親多少落寞,我每次都匆匆的離家,留給父母的只有背影!當車輪啟動我目視前方,完全忽略了身後那深情的目光!每一次離家,母親都會把我送到車上,幫我找好座位,而我卻只留下淡淡的一句:“媽,你快回去吧”,但每次媽媽都會固執的等到車子啟動,直到我完全脱離她的視線......

《目送》讀書心得體會600字 篇3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的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的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她的背影漸行漸遠。”每當我讀到這句話時,心中總會不禁地一顫。

這句話是出自作家龍應台《目送》中的一句話,也是文章中最感人至深,催人淚下的一句話,這句話也許正説到了光大辛勞父母的心底裏,一些懂事明理的孩子也許也能夠體會到這句話的真正含義。聽了這句話,明顯地就能夠感受到寫話人的辛酸與無奈,也只有親身經歷過,才會發出這種發自內心的感歎。作者所感受到的,不僅僅是看着子女的背影漸行漸遠的無奈,也是看這長輩父母逐漸老去的辛酸。人到這時,已不再渴望得到什麼,只是希望能和父母子女如往常一般親密無間。時間流逝,父母都慢慢老去,子女們也不願再依偎在自己的懷抱中,而是自己要去遠行,隨着自己年齡的不斷增長,身邊的人事物也都不斷地在離自己遠去。正是因為作者對生活的觀察細緻入微,所以《目送》不僅僅是作者對自己生活的一個體會評價回顧與反省,更是説透了許多人埋藏在心底裏的真切感受,是廣大人們生活的真實寫照。

想到這裏,我便回想起了童年時生活的一些細節點滴。記得很小的時候爸爸媽媽新年帶我回家去老家看望外婆,臨走時,外婆顯得非常的不捨,不停地擦拭眼角旁的淚水,當時的我當然是不明事理,對此不以為然,如今再去後悔,為時已晚。平時上學每當我臨走時,母親眼中總顯一絲不捨之情,可我卻不當回事,咣噹一聲把門一關,而平時母親去上班與親切地説聲再見,我卻只是勉強附和一聲罷了,絲毫沒有一絲敬意,回憶起這些,我更加能夠理解作者寫這句話時的真實感受。

快趁我們年輕之時,好好珍惜我們所擁有的,別再等到身邊的人都離自己漸行漸遠時,才追悔莫及。同時,我們也要知道父母總會老去,離我們遠去,子女也不可能永遠陪伴在自己身邊。作者説的一點也沒有錯,“有些路,只能一個人走”,這是真真切切的感受啊。

《目送》讀書心得體會600字 篇4

雨一直在下,我的思緒也隨着雨絲漫天飛舞,在這樣的時節,這樣的雨天,好像最適合聽着音樂讀一本好書,於是我和着輕音樂在網上漫步,不經意間又一次看到了龍應台這個名字,這個名字最初映入我眼簾的時候我覺得它應該與女人無關!

但是當她的作品引領我細細品味時,我才知道她是一位來自中國台灣的女作家,她的文字像涓涓細流般,靜靜的流淌。沒有過多華麗的辭藻卻能深入讀者的心靈,她的文字平實卻有着深深的寓意。似是和一位故交娓娓的講述着自己的經歷......

今天我是第二次讀《目送》了,確切的説是第一次認真的讀, 這是一篇讀後讓我有些酸楚和失落的文章,龍應台在文章裏的每一種感覺都撕扯着我的心,讓我感同身受。

《目送》 由父親的逝世、母親的蒼老、兒子的離開、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共行,寫出失敗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寫出纏綿不捨和絕然的虛無。

當我讀到“ 我送他到機場,告別時,照例擁抱,我的頭只能貼到他的胸口, 好像抱住了長頸鹿的腳。他很明顯地在勉強忍受母親的深情。”時,我的心有種難以言喻的痛楚!當讀到“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頭一瞥。 但是他沒有,一次都沒有。”我的心再一次被刺痛,“即使同車,他戴上耳機 .... 只一個人聽音樂。”我們含辛茹苦養大的孩子對我們是如此的排斥與冷漠!

於是“我慢慢、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

任誰看到這樣的文字,都不免在心裏發出一個共鳴的震顫,這讓我想起現實中的自己,現在我們總在抱怨孩子粘人,總希望能讓自己多一點自由的空間,少一點孩子的糾纏,可是隨着歲月的流逝,當孩子一天天長大,我們想要跟她們親近都將成為一種奢望了。

我們的現在就是孩子的將來,今天上午我還在跟表妹埋怨老媽太過嘮叨,我都三十好幾了還管三管四的。 從上學到工作再到成家,我不知道留給了母親多少落寞,我每次都匆匆的離家,留給父母的只有背影!當車輪啟動我目視前方,完全忽略了身後那深情的目光!每一次離家,母親都會把我送到車上,幫我找好座位,而我卻只留下淡淡的一句:“媽,你快回去吧”,但每次媽媽都會固執的等到車子啟動,直到我完全脱離她的視線......

感謝龍應台的這篇散文,是她讓我讀懂了老人內心的淒涼與無奈!是她讓我知道在以後的日子裏應該怎樣去對待我的親人,愛人和孩子!怎樣讓我們的人生少一些不必要的遺憾!

《目送》讀書心得體會600字 篇5

我讀了龍應台所寫的《目送》以後,有一些感想,我覺得除了第一篇《目送》和最後一篇《魂歸》跟“目送”有些關係,其餘都很雜亂,幾乎與“目送”沒有關係,所以,大致內容我也概括不出來。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一篇,他講的是龍應台目送她的孩子——華安國小到大學,然後作者的父親住院還有火葬。“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這段讓人心酸和感動的文字説了:年幼的孩子長大到成人,讓她牽掛、讓她失落、讓她懂得怎麼放手。和她父親的去世,在火葬場最後一次目送他——父親的時候,明擺她和他的緣分也就終止了。

原來,龍應台的“落寞”與兒子、父親有關。兒子逐漸得長大,離“我”愈來愈遠,機場龍應台目送兒子的背影一寸一寸地往前挪,直到消失。兒子都不願意回頭看“我”一眼,感到非常失落。當龍應台大學教授的那一天,父親開車送“我”,但是父親並沒有把“我”送到大學的大門口,而停在側門的巷邊,因為他認為,這種廉價的小貨車不是送大學教授的的車子。父親生病住院,“我”每個禮拜都去看父親。有一次,龍應台幫父親清理排泄物,結果讓自己的裙子也沾上了糞便。父親對“我”對我的愛和“我”對父親的愧歉都告訴了“我”:不必追。

在《目送》這本書的第八篇:《母親節》裏,有一段有趣兒的文字,是一些對話,我一邊看,一邊想,貌似我和母親也有過這類的的對話……

最讓人感動的是最後一篇文章《魂歸》,它説了龍應台的父親死了,村民們説,根據家鄉的習俗,兒女不能親手埋了父母,但是,但是作者——龍應台和她的母親卻説:“最後一次接觸父親的機會,我們不會以任何理由給任何別人代勞。”這一天清晨,“父親”上山了,當司儀長長地唱“拜”時,“我”和“我”的母親深深地跪下,眼淚決堤。

雖然我看得是“電子書”,有一些重複的,我不知道是故意重複還是無意重複

《目送》讀書心得體會600字 篇6

作為父母的子女,作為子女的父母。彼此的身份,是在一次又一次的目送中完成轉化,只第一次的目送是成長,最後一次的目送卻是永別。大概這就是生命和生活的本真。

《目送》一書中寫了父親的牽掛,母親的老去,兒子的成長,朋友兄弟的牽掛。其中主打篇《目送》給我的感受最深。這篇文章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作為母親,龍應台敍述了兒子華安從國小到中學,直至出國上大學十幾年間的幾個感人片段,他一次一次目送孩子的背影遠去,一次一次目送他成長。第二部分,龍應台作為女兒,追憶自己成長歲月中,與父親的一次次別離。直到有一天,在殯儀館熊熊爐火裏消逝。所以她説:"我慢慢的、慢慢的瞭解到,所為父母子女一場,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

冥冥之中,緣分將一個個孩子送到父母身旁,讓魚兒親吻大海,讓鳥兒擁抱天空。可是既然有相遇,也就避免不了別離。我們始終無法阻止自然規律的輪迴,父母牽着孩子的小手一步步從時光深處走來,一個身影漸漸挺拔,兩個身影漸漸彎曲。最後無論誰先放手,孩子也免不了獨自成長的命運,有些路最終只能一個人走。龍應台説:"所謂父母,就是那些不斷對着背影既歡喜又悲傷,想追回擁抱卻又不敢伸張的人。”子女離開家時是歡快的,因為他們對未來世界有着憧憬與期待,然而他們的父母卻是難過的,每一個孩子都是父母的寶貝,要離開家的時候,父母心裏滿是對孩子的不捨、牽掛和擔憂,時光最終將父母和孩子隔成兩岸。作為子女,不應該讓父母和自己漸行漸遠;作為父母,也應該給孩子自己體會人生百態。

身為子女的我們,總是在顧着自己飛,總是顧不上回頭看看爸媽目送我們的深切眼神,總是來不及停下腳步等等他們。在我們的忽視中,他們的腰身不再那麼挺拔,他們的鬢角早已生出白髮,他們的手邊多了那些瓶瓶罐罐的各種藥......而我們好像已經對被愛與接受習以為常。這本書也體現了關愛與孝順,父母是我們這輩子最親近的人,也是無論我們變成什麼樣子也不會放棄我們的人。我們應該感恩父母,他們用青春養育了我們,帶着一顆感恩的心,感謝父母的養育之恩,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在父母生日時獻上一句祝福和一張卡片,在父母勞累後為他們揉揉肩,捶捶背。幫母親洗碗、掃地、疊衣服。與父母多説説知心話,多交流,有事就要讓父母知道,不要讓他們擔心。要用心去體會父母的艱辛和不易,為了我們他們多麼辛苦,要用心去傾聽。

目送,當我們目送時光的背影漸行漸遠,只要我們曾經踏實走過,即使有遺憾,也不必苛責。

《目送》讀書心得體會600字 篇7

201x年的暑假即將結束,在這個假期中我認識到了很多,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母親”這個詞。

《目送》,這本其妙的書。淡淡的文字,平淡的語調,細膩的感受,完全沒有華麗的影子,也沒什麼大悲大喜。但卻能讓人很認真地讀下去,在無形間淨化着我們那被塵埃腐蝕的心靈。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多麼樸實的文字,卻觸動了我內心最脆弱的地方。

仔細想想,好像也真的是這樣。年幼時的我們,總是走在最前面的那一個,向着朝陽邁去,而順着我們的背影一直倒退回去就會發現,在那個最隱蔽的角落裏,總有一個或兩個人,他們的眼神,從我們出現在這世界上時,就從未離開過。他們或許期待,或許渴望我們的一回眸,一絲觀注,但我們一直沒給過。即便如此,每一次看他們的眼神時,那裏總是帶着説不清的深情與期盼。

隨着時間的流逝,也許我們也成為那個望背影的人時,才會真切的體會到父母那份痛楚與沉默。小時候父母把我們當孩子,父母老了我們把他們當成孩子。那時,我們可能會懊悔,懊悔曾經的無知,但時間不留給我們一點機會,我們想告訴自己的孩子這一切的感受,可被時間悄聲無息地擋住了。時間讓我們變了,讓我們懂得了一切,也讓我們失去了很多。

不管是時間也好,親情、愛情、友情也好,該經歷的會經歷,該遺失的會遺失。生命是一條無法迴轉的軌道,我們必須按照這軌道上的路標走,經歷生老病死,悲歡離合。有些感受只能一個人體會,有些眼淚只能一個人掉,有些痛苦只能一個人承擔,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真的只能一個人走。明白了這些,才算是真真正正的成長了吧。

《目送》這個光陰歲月的故事是屬於別人的,但我們每個人都一樣,在時光消逝中成長度過,我們的皮膚會由光滑到粗糙,我們的背影會由高大到佝僂,我們曾經擁有的也都會一一消失。這看起來是一場永恆的遺憾,但我們卻能從這一次次的目送中提煉出最純淨的心靈,最温馨的回憶。

龍應台的文字是我最欣賞的,它如清晨的雨露,清新朝氣,如黑暗的火焰,温暖明亮,帶給我一種很平靜的感覺。在這喧囂雜亂的社會中讀着她的書,我的世界竟也莫名的變得安靜了......

《目送》讀書心得體會600字 篇8

這個暑假,我讀了中國台灣女作家龍應台的散文集《目送》。這是一本適合感情細膩豐富的人閲讀的好書。

《目送》收錄的七十三篇散文,寫了父親的逝世,母親的老去,兒子的成長單飛,朋友親人的離散牽掛,兄弟的重逢攜手……整個暑假,我花了大量時間,終於讀完了所有的七十三篇,書未讀完時已被深深感動。

同名篇《目送》,給我的感受最深。這篇文章分成兩個段落,第一段作為母親,龍應台敍述了兒子華安從第一天上國小起到中學、直至出國上大學十多年間的幾個感人片段,她一次次目送孩子的背影離去,一次次目送他成長。第二段,龍應台作為女兒,追憶自己成長的歲月中,與父親的一次次別離:總是目送父親的背影漸行漸遠,直到有一天,在殯儀館熊熊爐火裏永遠地消逝……所以她説:“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

由此,我想到自己。當我第一次踏進國小的校門時,也曾一次次回頭注視父母離去的背影;當爸爸或者媽媽出差離家時,我也曾趴在窗口,目送他們的背影消失在小區的拐角。當我第一次離開父母遠赴甘肅黃羊川,參加南京電視台的那次拍攝活動時;當我邁入南外大門,參加人生第一次入學考試時,我也都能感到背後目送我的那兩雙熱切的眼神……

對於13歲的我來説,人生才剛剛起步,還不能完全體會龍應台“目送”中飽含的深意;但是我想,那些路我一定會走,那些目送背影的瞬間我一定也都會經歷。只是我希望以後,自己也能有龍應台的那顆感動的心,那支感恩的筆。

《目送》讀書心得體會600字 篇9

“所謂的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每次讀到這句話內心都會為之一動!

當好朋友送我這本書時,讀了扉頁上這句話,感覺到的是生命的厚重,而內心又有無法言説的心酸和無奈,特別是再次翻開這本書又是兩年後,在這中間多少找到了漸行漸遠的我們自己的影子,那心酸和無奈是我們每個人成長必須經歷的,也將是生命中最為寶貴的東西。

我們目送着遠去的背影,也承受愛我們的人追逐的目光。有時候我們必須走,有時候我們必須去送,走時大可一心離開,而送時我們在那個慢慢的遠去的背影后承受不捨,那種滋味最是心酸。

我的童年時在外祖父家裏度過的,那時每天上學,外祖父每天都會送我到村口,有時走了好遠,一回頭,他都還在那裏。那時怎懂得他的目送中有着擔憂和不捨,我又是多麼容易從他的護送下溜走,到了路口拐個彎就消失在他的視線裏。直到有一天我已經快二十歲,他也從哪個剛剛年過半百的人,進入古稀之年,記得最後一次回去看他,然後我要走,連鬍子都已花白的他拉住我的手不放,而那竟是最後一面,依舊是他看着我的背影離開,從此那頭不再有他的那份牽掛,無論我怎麼回頭,先我而去的最後留給我的依舊只是一個背影。漸漸的我用“生老病死時間常態”看着那些必然先走的人。

上個寒假收假時,老媽在廚房裏切菜,我在廚房裏一邊偷吃東西一邊問老媽,“我就要上學去了,你都不留我?

老媽頭都沒抬説“留得住我就留了,等你工作了我就更難見你們一面了。”這中間有多少無奈和心酸大概老媽早就嘗夠了,乾脆默默無語的看着我們每次離開,看着我們漸行漸遠。正如作者所説的那樣“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你能給孩子的只是精神上的慰藉和支持,讓他(她)自己體會孤獨、挫折、失敗等種種坎坷,這才是真正的愛,因為“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如果我們還能做點什麼,唯有多陪陪他們,讓他們有更多的時間將目光落在我們的臉上,而不是望眼相送。

而還有一個人,我們的一份愛情糾結了好幾年,記得上一次相見後,在碼頭上我拉着她的手,她卻讓我先走,説是要看我離開的樣子,最後在我的堅持下我看着她的裙襬慢慢的消失在我的視線裏,在那一刻我或許明白了愛情。

這世上最令人難過的莫過於我們擁有過卻留不住的幾類人,一是先我們而去的親人,二是青年時我們想愛卻不能再愛的初戀,三是知音成了志向完全不同的人。第一類人讓我們知道親情的可貴,第二類人讓我們明白愛情,第三類讓我們領略真正的友誼。而他們無論多麼可貴,都註定我們要一個人走,走完一個人必需走完的那一段,在那一段旅程中我們要儘管走,不必回頭。

《目送》讀書心得體會600字 篇10

《目送》是一本記錄龍應台生活點滴的散文。在這本書中,她用優美的文字記錄了自己做為一個母親在對待日益成長的孩子時所遭遇的困惑和小小的失落;記錄了自己做為一個女兒在面對日益蒼老的父母時耐心温柔的守候;記錄了自己做為一個採訪者所悉心付出的那份親切;記錄了她做為一個敏感細膩的女人在面朝大海耳聞杜鵑時感受到的那份悽楚和傷痛。

翻開這本《目送》,竟然能讓我從頭到尾都保持眼睛酸楚的感覺——彷彿一個飽滿欲滴的石榴果,輕輕擠一擠,眼淚就要往下掉了。

《目送》,七十三篇散文,文字撫過了父母、子女的親情,知己好友的友情……用那最細膩柔軟的筆觸,寫盡了幽微處最動人心絃的那種種感覺。讀起來,便連呼吸,也充滿了共鳴的激動。

在面對孩子時,優雅知性的她,和所有平凡的母親一樣,困惑而挫敗。不同的是,她聰明和懂得控制的頭腦,使得她在面對孩子的獨立和疏遠時,懂得用壓抑自我的方法去尊重他們做為一個獨立的人所理應擁有的自由和尊重。而她的驕傲和鋭氣,在洶湧的母愛面前,也只能委屈地選擇讓步。《母親節》,原本以為會是一個温暖感人的故事,沒想到透過安德烈寄來的一封電郵,讓人在一篇既凸顯了母親的瑣碎,又記錄了母親的無奈的幽默小文中,讀到她心底深處那份無從説起的寂寞。

放下書,閉上眼睛,在苦澀的眼淚中,更多的領悟到生與死那一瞬間的界限。無法忍受,卻需要面對的是:到底什麼才是最寶貴的?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目送》讀書心得體會600字 篇11

整本書,是對時間的無言,對生命的目送。——龍應台《目送》

在寂寞而困惑的青年少年時光,我希望可以碰到這樣的一本書:

它所展現的,正是眼前我們所經歷的生活。友誼,親情,愛情;生活,學習,娛樂。它最好不要説教意味太重,一定不要有閲讀障礙,內容應該簡潔卻有力,有着直指人心的力量。它當然不能太過簡單、空洞、荒誕、離奇,或者只是單純地講個故事,至少在我閲讀過程中或者閲讀過後,有1種隨時想要再打開重新閲讀一遍的衝動。它讓你忍不住拿起筆,在深深觸動你的句子處來回咀嚼、反覆誦讀,然後謄寫在自己最寶貴的筆記上。它引起你的深深思索。

幸運的,在我高三那段晦澀的歲月,我遇到了這樣的書。  它在我三點一線的生活中,增添了一番色彩。在所有所有空閒的時光,都有它的陪伴,每每手指觸及到它,就有偌大的充實感和滿足感。把它放在枕邊,睡前翻幾遍,嘴角帶着笑意,安然進入甜甜的睡夢中。它是《目送》,一本散文,寫友誼,寫親情,寫失敗的脆弱、失落和放手,寫纏綿不捨和決然的虛無,寫盡幽微,如燭光冷照山壁。它告訴我,要真正的注視一切,必須1個人走路。1個人走路,才是你和風景之間的單獨私會。行雲流水間,萬物映在眼裏。

讀《目送》,你能感悟到個人生命中最私密、最深埋、最不可言喻的“傷逝”與“舍”,1種刻苦銘心的痛。

作者如是説,“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或許,在作者與兒子,作者與爸爸三代人角色扮演中,在消逝的時光中,他們目送1個背影,看着另一人走下去。

在那段青澀的少年歲月,我的父母也只能看着我的背影,看着我獨自走下去。他們心裏冰雪般的透徹:有些事,只能1個人做。有些關,只能1個人過。有些路啊,只能1個人走。在那段迷茫困惑的時光裏,我只能1個人走。可是我知道,他們眼中的擔憂,他們眼中的不捨,他們眼中一逝而過的傷痛,縱然我看不到。

《目送》讀書心得體會600字 篇12

我在車站等車,身旁是一對等着過馬路的母子。母親在起步的一瞬間握住兒子的手,兒子卻不動,轉頭看她,眉一皺,正要説什麼,不料他此刻的神情被母親盡收眼底,兒子轉過頭,撇撇嘴,輕輕把手從母親手中掙脱,大步向前。母親的身軀一怔,隨即上前。我看到的是,她眸中掩不住的失落。

目送着他們的背影,思緒紛飛。

不知從何時起,自己也像那個兒子一樣,不屑父母遞過來的關心。一件外衣是“不冷,拿走拿走”,一杯牛奶是“難喝,不要”,一隻關懷的手,也是不着痕跡地掙開。即使是一個關切的眼神,一句詢問的話語,也總是以無所謂的視線,不耐煩的神情擋回。

也不知從何時起,那個捧着書跑來跑去問東問西的身影被時光沖淡,支離破碎,漸漸清晰的是一個人翻書上網尋求答案的背影。也不再是那個在商店裏一手拿一個顏色的髮夾,歡快地跑到母親身旁詢問哪個漂亮的孩子,在母親給出建議後,仍然猶豫地左看看,右摸摸,狠不下心,抬起一張哭喪的臉請求“媽媽,我選不好,兩個都要行不行?”而是習慣一個人作出抉擇,再一個人承受。也不像兒時受了委屈跑到父親懷中大聲哭泣並且尋求安慰,而是一個人辯解,一個人反擊。

《目送》中的孩子告別母親,一個人踏上那條每個人必經的道路。在告別的時候,母親目送着孩子漸行漸遠的背影,站在斑駁小路的這一端,看着背影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眼睛裏流露的風霜是歲月留下的痕跡。她捨不得孩子去受苦,去接受歲月的洗禮。母親太懂得這條路上的艱辛,當年的她也向往過,義無反顧過,然而也跌倒過,流淚過,但,不後悔。如今她只能放手,讓孩子自己走,因為——

這條路上的艱辛,只有自己懂;這條路上的風景,也只有自己欣賞才能會心一笑,這條路上的果實,只有自己採摘才更覺得甘美,這條路的盡頭,也只有在別人最後的目送中,自己走。

但是,倘若一個人在分岔路口徘徊,在泥濘的土地上摔倒時,有一個人為你指明方向,向你伸出援手,那是何其幸運啊。跟一個志同道合的人,在這條路最險峻的地段,互相扶持,互相勉勵,並肩作戰,時刻充滿鬥志;在越過高山,穿過森林,看到勝利曙光時,對酒當歌,一醉方休,分享喜悦。倘若真的遇到這樣的人,就跟他結伴而行吧,畢竟一個人的旅途太過孤獨寂寞,而這條路的盡頭,又是那麼遙不可及。

《目送》讀書心得體會600字 篇13

《目送》這本書讓我認識了龍應台。這是一本散文集,裏面的七十三篇散文滿滿的都是寫作者對人生的感悟。這本書三代人可以共讀。它的用詞很樸實,沒有多少華麗的詞組。龍應台從一件件極為渺小的事中,悟出了一個個人生道理。《目送》還被譽為二十一世紀的《背影》。

《目送》中的七十三篇散文,書寫了父親、母親、兒子、朋友和兄弟;記敍了逝、老、離、牽掛和攜手共進。龍應台的文字,時寒氣逼人,如刀光劍影;時温柔婉轉,如微風過麥田。把書中的一個個故事描繪的淋漓盡致。用魯迅的一句詩句來形容,就是“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翻開書,第一篇散文就是《目送》,文章通過寫送華安去機場的事反映了當今子女們排斥父母的現象。“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頭一瞥。但是他沒有,一次都沒有。”讀到這兒,我的腦海裏浮現出一幅幅和父母告別時的畫面。那時,我是否也是這樣的?也許,那時,他們正在心裏悄悄的流淚。“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們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這幾句短短的話語,透露出當時作者內心淡淡的憂傷。父母含辛茹苦培養我們,大半輩子時間都花在我們身上,告別時控制不住的感情,卻被我們排斥、漠視。他們想得到的,不是金錢,不是權利,更不是什麼榮華富貴的東西;他們希望得到一個擁抱,渴望聽到我們説幾句温暖人心的話語,更想得到告別時的回頭一瞥,回眸一笑。這些用金錢買不到的東西,往往是最可貴的。等我們長大以後,告別,也許意味着一兩年都見不到,而不是一兩天。告別時父母內心的不捨之情,或許比較誇張,但我們必須接受,因為他們是辛辛苦苦撫養我們長大的父母。

記得和同學們去三亞玩的那一次,到了機場,和同學們會面後,和爸爸媽媽説了再見,又強忍着聽了幾句媽媽的叮囑,立刻玩了起來。好像監獄裏的犯人被囚禁了十年後獲釋了一樣。“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的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我們在和父母道別時的不耐煩,他們,只能在心裏默默地流淚。我們留給他們的,只有背影。告別時,父母內心深處的不捨、憂傷只能通過目送我們的背影來緩解。

《目送》讀書心得體會600字 篇14

龍應台的《目送》是本難得的好書。在你看完前幾篇,會產生一種感覺——不忍心讀下去,讀完了,就沒得讀了。

龍應台在《目送》中寫的是她個人的情感。寫她與兒子一起逛街時,兒子不願跟她牽手過街,兒子大了,有了疏離感;寫她母親得了老人痴呆症,反反覆覆的問她是誰,寫她與母親逛街,母親的那個愛美樣子;寫她與父親同樣在過街時,要牽她的手,而她已經人在中年,寫她父親最後病重生活不能自理時,由於傭人的疏忽,眼屎黏住了眼。等等。

龍應台的文筆優美而細膩,將這些生活中的點滴娓娓道來,那些情感也如流水般湧出筆端,躍然紙上。只是讓人不禁為之唏噓的是,父母老後的情形。我甚至覺得在美麗文字的背後,龍應台是不是也想到了她老時的情景?由此,你不得不想到自己。

這個社會是需要關懷老年人的。雖都説老人像孩子,但孩子是生命力的象徵,而老,那是英雄遲暮,美人易老時。那是一個成年人不能掌握自身命運的時刻,那是垂垂老去等待死亡的時刻。那時,多少預示了人生的悲愴。或者,説的白一點,人,要有個好死!

我非常喜歡《(不)相信》中所寫的,假如我籠統的隱晦的表達的話,那就是理想主義墮落為現實主義,而轉向實用主義的過程。是理想沿着這一路線演變而歸於世俗的過程。龍應台在文末引用了李叔同的話。我想他是尊重這位弘一大師的。我猜測,她應該非常佩服佛家的圓寂。因為這是將死亡掌握在自己手中而從容面對。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似乎應對那些主動捨棄生命者抱有尊敬之情。正像蘇格拉底所説,“踏上死亡之途”與“繼續存活”,“孰優孰劣”,“只有神明知道”。

當我們對生老病死充滿疑惑時,李叔同在臨終前“悲欣交集”四字絕筆及偈語或許告訴了我們他的人生體驗。

“君子之交,其淡如水,執象而求,咫尺千里。問餘何適,廓爾忘言,華枝春滿,天心月圓。”

《目送》讀書心得體會600字 篇15

這是一本關於親情的書——《目送》,它深深地吸引了我,讓我只能一字一句地讀下去,而且停不下來。它讓人們在無形之間就被它純純的文字打動了。

這是一個關於時間的記載。隨着時間的流逝,當我們也成為那個望背影的人時,才會真切的體會到父母那份痛楚與沉默。小時候父母把我們當孩子,父母老了我們把他們當成孩子。我們會懊悔,懊悔曾經的無知,但時間不留給我們一點機會,我們想告訴自己的孩子這一切的感受,可被時間悄聲無息地擋住了。時間讓我們變了,讓我們懂得了一切,也讓我們失去了很多。

真的是這樣,有些感受只能一個人體會,有些眼淚只能一個人掉,有些痛苦只能一個人承擔,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真的只能一個人走。明白了這些,才算是真真正正的成長了吧。

這是一次關於親情的坦言。“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多麼樸實的文字,卻觸動了我內心最脆弱的地方。

仔細想想,好像也真的是這樣。年幼時的我們,總是走在最前面的那一個,向着朝陽邁去,而順着我們的背影一直倒退回去就會發現,在那個最隱蔽的角落裏,總有一個或兩個人,他們的眼神,從我們出現在這世界上時,就從未離開過。他們或許期待,或許渴望我們的一回眸,一絲觀注,但我們一直沒給過。即便如此,每一次看他們的眼神時,那裏總是帶着説不清的深情與期盼。

這是一個人生命的歷程。不管是時間也好,親情、愛情、友情也好,該經歷的會經歷,該遺失的會遺失。生命是一條無法迴轉的軌道,我們必須按照這軌道上的路標走,經歷生老病死,悲歡離合。《目送》這個光陰歲月的故事是屬於別人的,但我們每個人都一樣,在時光消逝中成長度過,我們的皮膚會由光滑到粗糙,我們的背影會由高大到佝僂,我們曾經擁有的也都會一一消失。這看起來是一場永恆的遺憾,但我們卻能從這一次次的目送中提煉出最純淨的心靈,最温馨的回憶。

《目送》給我的感覺就是清新,淡淡的清新,但是又扣人心絃,讓人無法忘懷。讀完之後就是深深的感悟,深深的思考……我想這本書真的值得大家都去讀一讀,認真讀一讀!

《目送》讀書心得體會600字 篇16

在一個月前,我們開始了《目送》一書的閲讀。

這本書,深邃、憂傷而又美麗。它藴含了作者行走人間幾十載所看到的,所聽到的,所感悟到的一切。而我最喜歡的散文,莫過於《目送》與《回家》了。

在《目送》中,作者描寫了兒子華安與父親。隨着時光的飛逝,兒子在慢慢地長大。而他對“我”的態度卻也在慢慢地變化。華安從一開始對周圍的膽怯,對母親的依賴,到長大後“勉強忍受母親的深情”中我感到了一種不可名狀的蒼涼。在父親的逝中,“我”目送着他,掠開了雨濕了前額的頭髮,深深,深深的凝望,希望記得這最後一次的目送。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龍應台在寫下這段文字的時候,究竟是帶着怎樣一種心態去寫的呢?在一場又一場的目送中,她看着親朋好友的背影漸行漸遠,夕陽灑下泛着紅暈的光,空蕩蕩的小路上,又只剩下了她一個人……這是何等的淒涼!

如果説,《目送》寫的是“人”的悲歡離合,那麼《回家》寫的就是“家”的物是人非。

作者帶着母親與三個兄弟準備回“家”。在火車上,母親十分惶惑、不安與迷茫。儘管她心裏明白,曾經的“家”已經只不過是一座空蕩蕩的房子,可她依舊不願相信,真正的“家”已經不在了。

母親要回的家,不是任何一個有郵遞區號、郵差找得到的家。她要回的“家”,是一段時光,在那個時光的籠罩裏,年幼的孩子正在追逐笑鬧,廚房裏正傳來煎魚的滋滋香氣,丈夫正從她身後捂着她的臉要她猜是誰,門外有人高喊“限時掛號拿印章來”。

可這段時光已經消逝了。

時光匆匆,物是人非。“媽媽是那個搭了‘時光機器’來到這裏,卻再也找不到回程車的旅人”龍應台如此寫道。

《目送》不僅僅是一本散文集,更是一本深邃的生死筆記。時光匆匆,時間就像是一個曾與你相識的人。在茫茫人海中,你瞥見了他的背影,想伸手挽留時,卻發現他早已消失在了人海的盡頭。而你的眼中,卻多了一分滄桑,少了一絲稚氣……

《目送》讀書心得體會600字 篇17

雨一直在下,我的思緒也隨着雨絲漫天飛舞,在這樣的時節,這樣的雨天,好像最適合聽着音樂讀一本好書,於是我和着輕音樂在網上漫步,不經意間又一次看到了龍應台這個名字,這個名字最初映入我眼簾的時候我覺得它應該與女人無關!

但是當她的作品引領我細細品味時,我才知道她是一位來自中國台灣的女作家,她的文字像涓涓細流般,靜靜的流淌。沒有過多華麗的辭藻卻能深入讀者的心靈,她的文字平實卻有着深深的寓意。似是和一位故交娓娓的講述着自己的經歷......

今天我是第二次讀《目送》了,確切的説是第一次認真的讀, 這是一篇讀後讓我有些酸楚和失落的文章,龍應台在文章裏的每一種感覺都撕扯着我的心,讓我感同身受。

《目送》 由父親的逝世、母親的蒼老、兒子的離開、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共行,寫出失敗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寫出纏綿不捨和絕然的虛無。

當我讀到“ 我送他到機場,告別時,照例擁抱,我的頭只能貼到他的胸口, 好像抱住了長頸鹿的腳。他很明顯地在勉強忍受母親的深情。”時,我的心有種難以言喻的痛楚!當讀到“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頭一瞥。 但是他沒有,一次都沒有。”我的心再一次被刺痛,“即使同車,他戴上耳機 .... 只一個人聽音樂。”我們含辛茹苦養大的孩子對我們是如此的排斥與冷漠!

於是“我慢慢、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

任誰看到這樣的文字,都不免在心裏發出一個共鳴的震顫,這讓我想起現實中的自己,現在我們總在抱怨孩子粘人,總希望能讓自己多一點自由的空間,少一點孩子的糾纏,可是隨着歲月的流逝,當孩子一天天長大,我們想要跟她們親近都將成為一種奢望了。

我們的現在就是孩子的將來,今天上午我還在跟表妹埋怨老媽太過嘮叨,我都三十好幾了還管三管四的。 從上學到工作再到成家,我不知道留給了母親多少落寞,我每次都匆匆的離家,留給父母的只有背影!當車輪啟動我目視前方,完全忽略了身後那深情的目光!每一次離家,母親都會把我送到車上,幫我找好座位,而我卻只留下淡淡的一句:“媽,你快回去吧”,但每次媽媽都會固執的等到車子啟動,直到我完全脱離她的視線......

感謝龍應台的這篇散文,是她讓我讀懂了老人內心的淒涼與無奈!是她讓我知道在以後的日子裏應該怎樣去對待我的親人,愛人和孩子!怎樣讓我們的人生少一些不必要的遺憾!

《目送》讀書心得體會600字 篇18

偶然機遇之下,看到了《目送》這本書,我深有感觸。

“所謂的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當我讀到這段話的時候,我的心劇烈的顫動一下。

這是中國台灣女作家龍應台《目送》中扉頁上的一段話,説得既令人心酸又無奈,雖然我們還未曾到達那個年齡,但是卻能感受到那種無奈的心情。步入中年,擁有年輕時所向往、所追求的一切,名利、地位、資本,但是平靜下來才發現父親已經遠去、母親也在慢慢的老去、兒子們掙脱自己的保護要遠行、朋友們在曲終之際漸漸散去、兄弟姐妹各自經營着自己的生活,在別人眼中擁有一切的“我”卻無力將他們一一挽留,環顧四周,惟有任憑他們漸行漸遠,默默“目送”。有沒有在這裏找到你的影子,這裏的“我”又是多少個我們的寫照?這本書與其説是龍應台女士對自己生活的回顧與反省,倒不如説是照出了我們每個人的成長曆程,照出了我們生活中所忽略的最珍貴的事物。

其實,很多時候不是我們去看父母的背影,更多的時候是我們承受愛我們的人追逐的目光,承受他們不捨的,他們不放心的,滿眼的目送。但我們從小到大隻管着一心離開,從未回頭張望過。但當時間到達那個點時,就算有千萬次的回頭,會有誰在一直目送着我的離開,哪怕轉了彎仍捨不得收回目光?我們的這一生,被父母目送着,然後我們會目送着我們的孩子蹦跳着離開。但是我們都很難去回頭張望,只因我們知道那份可以依靠的愛一直堅實地存在着。

如今的我們享受着父母的愛,卻理所當然,或許還有些不以為然,所以我們要明白,在父母的有生之年,讓他們的眼睛多點落在我們的面孔上,而不是含淚看着我們漸行漸遠。

《目送》讀書心得體會600字 篇19

我覺得除了第一篇《目送》和最後一篇《魂歸》跟“目送”有些關係,其餘都很雜亂,幾乎與“目送”沒有關係,所以,大致內容我也概括不出來。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一篇,他講的是龍應台目送她的孩子——華安國小到大學,然後作者的父親住院還有火葬。“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這段讓人心酸和感動的文字説了:年幼的孩子長大到成人,讓她牽掛、讓她失落、讓她懂得怎麼放手。和她父親的去世,在火葬場最後一次目送他——父親的時候,明擺她和他的緣分也就終止了。

原來,龍應台的“落寞”與兒子、父親有關。兒子逐漸得長大,離“我”愈來愈遠,機場龍應台目送兒子的背影一寸一寸地往前挪,直到消失。兒子都不願意回頭看“我”一眼,感到非常失落。當龍應台大學教授的那一天,父親開車送“我”,但是父親並沒有把“我”送到大學的大門口,而停在側門的巷邊,因為他認為,這種廉價的小貨車不是送大學教授的的車子。父親生病住院,“我”每個禮拜都去看父親。有一次,龍應台幫父親清理排泄物,結果讓自己的裙子也沾上了糞便。父親對“我”對我的愛和“我”對父親的愧歉都告訴了“我”:不必追。

在《目送》這本書的第八篇:《母親節》裏,有一段有趣兒的文字,是一些對話,我一邊看,一邊想,貌似我和母親也有過這類的的對話……

最讓人感動的是最後一篇文章《魂歸》,它説了龍應台的父親死了,村民們説,根據家鄉的習俗,兒女不能親手埋了父母,但是,但是作者——龍應台和她的母親卻説:“最後一次接觸父親的機會,我們不會以任何理由給任何別人代勞。”這一天清晨,“父親”上山了,當司儀長長地唱“拜”時,“我”和“我”的母親深深地跪下,眼淚決堤。

《目送》讀書心得體會600字 篇20

“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這是《目送》裏的一個經典語句。

《目送》是中國台灣作家龍應台的散文集,寫了父親的病逝,母親的老去,兒子的離開,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共行。

讀《目送》,最令人感動的是龍應台寫“兒子的離”這部分內容。我們是否曾和文中的“兒子”一樣,從兒時的依賴轉為最終的疏離和排斥?但你可知,在你每次拒絕母親伸出來的雙手時,她是多麼的痛心和悲傷。

或許,隨着年歲的增長,你變得逐漸追求獨立,對於母親每天的叮囑與關切,你開始不耐煩,開始拒絕,並毅然轉身,但你可能不知道,每每你給她一個自以為瀟灑的背影時,她那雙目送你的眼裏卻藴含無盡的傷痛;當你拒絕她為你特地準備的夜宵時,你可能不知道,她只能對着那雙滿是燙傷疤痕的手發呆。

你不清楚,你也不會了解,當你與兄弟朋友在外面野時,她可能正在家裏撫摸着你兒時依偎在她懷裏的那張照片發呆,可能在一遍遍地熱着飯菜,倚着門框等你回家。

她會失望會傷心你的改變,但她不會放棄,因為你是她的責任,是她一生的責任!就像龍應台一樣,對於兒子的離,她給予的只有目送,她知道,不能太約束兒子,她只能給予兒子鼓勵,護送他的成長。

我們也在父母的呵護下成長,現在也正是父母“目送”我們,最為我們操心的時候,雖然你的一聲“爸、媽”便是他們的責任,但作為子女,如果懂得父母為我們無私無怨的“目送”,那無論在什麼時候,我們就不應該也不要讓他們一直目送着我們的背影,請轉過頭,看着歲月裏他們日漸蒼老的容顏,迴應他們一個温暖的笑容。

請大家都讀一讀龍應台的《目送》吧,學會理解,學會感恩,不要等到“子欲養而親不待”時,悔之已晚。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dushu/7g8gxq.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