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讀書心得體會 >

目送讀書心得體會_目送讀後感怎麼寫(精選7篇)

目送讀書心得體會_目送讀後感怎麼寫(精選7篇)

目送讀書心得體會_目送讀後感怎麼寫 篇1

父女母子之間的緣分,是將你和他手上繫了一根線,他的漸行漸遠不能拉動你,卻有了一絲痛楚,是牽掛,是回憶,是生的意義。

目送讀書心得體會_目送讀後感怎麼寫(精選7篇)

其實很多時候不是我們去看父母的背影,更多的時候,是我們承受愛我們的人追逐的目光。承受他們不捨得,不放心的,滿眼的目送。但我們從小到大隻管一個人離開,從未回頭張望過。

記憶最深的一次,每次回老家,出去玩的時候:總會看見奶奶一臉不捨的神情,雙手急促纏着圍裙,那時的我總以為:

又不是不會回來,擔心什麼。便一臉不耐煩走開了。卻不曾想這卻是最後一次見面。奶奶因為摔了一跤,不幸走了。我十分傷心當生命裏最關心的人走了,我們才知道我們失去了最珍貴的東西,再也找不回來了都不再會有人為你留戀,為你掛牽,為你等待。就算有千萬次的回頭,會有誰人在一直目送着我的離開,哪怕轉了彎仍捨不得收回目光。

再多的遺憾都只不過是生命的過程,我們只能往前走,用現在來填補過去的空白和傷口。帶着愛與釋懷與生命的和解。

小時候,每當遇到兩難時候。我們總是喜歡問爸爸媽媽:你説我選哪一個好?我們總是喜歡把問題丟給父母,當我們長大了,父母老了。我們必須學會一個人面對,然後去解決。

昨兒女的要明白,在父母的有生之年裏,讓他們的眼睛多落點在我們的臉龐上,而不是含淚看我們漸行漸遠,做父母的也要知道,孩子不是你的附屬品,有些路,只能一人走,你給孩子的只是些精神上安慰與支持,讓他自己體會孤獨,挫折,失敗等種種坎坷。這才是真正的愛。因為有些事,只能一人過。有些關,只能一人過。

所謂的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的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見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目送讀書心得體會_目送讀後感怎麼寫 篇2

龍應台的《目送》是一部對親情和周邊人物的感悟散文。特別喜歡她寫的親情,抒情、真切、含蓄,併為之深深感動。《目送》是全書的首篇,描寫的是目送孩子的成長,目送父親的遠去。第二篇《雨兒》寫患老年痴呆症的年邁母親,母女情感真心實意,讓人感動,第三篇《十七歲》寫的是青春期兒子的“獨立”,還有《愛情》、《明白》、《胭脂》、《為誰》等等,這些都是寫父親的逝,寫母親的老,寫兒子的離,把個人生命中最私密、最深埋、最不可言喻的‘傷逝’和‘舍’”銘刻在心,訴諸文字,處處是感同深受的親情滋味,篇篇有讓人沉吟難忘的人生情景。

古人云:四十不惑。人過四十後,經歷過許多次的生老病死的場面,再讀《目送》這類親情散文,感悟很多,特別是《目送》中的:“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人在生命的路途中,很多時候都是這樣:平靜中透露着的哀痛,讓人不甘又無奈。永遠記得兒子在第一次拿到學習成績單時的情景,手拿獎狀,在人羣中急切地尋找我地樣子,那時的我就是他的天;大學四年,每次打電話時,即便是在腳骨折卧牀時,他的聲音是歡快的語調,第一句話永遠都是“媽媽,我很好!”我很感謝兒子的孝順,但心裏也明白,兒子長大了,能自己擔待所有的傷痛,對父母的依戀會越來越少,每每想到這,那種酸楚而又心存喜悦的無奈,瞬間會填滿我整個胸膛。

讀《目送》會我又一次地感受到送父親走時的那種撕心裂肺的哀痛,也會想到了每次回家看母親時,母親那歡愉的目光和不停叨嘮的話語。世間大小小起起落落的事,最後還是沉寂於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目送》所描寫的都是人們所經歷的,所以能引起人們的共鳴。

讀《目送》總有想流淚的感覺,為逝去的或正在遠去的親情,挽留不住的是匆匆的生命腳步,能留下的就是記憶;讀《目送》懂得了對於生命,最好的態度不是挽留,而是珍惜;

讀《目送》有些更深的感悟:再多的遺憾不捨都不過是生命的過程,我們只能往前走,用現在來填補過去的空白和傷口,帶着愛和釋懷與生命和解。

目送讀書心得體會_目送讀後感怎麼寫 篇3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這是龍應台在她最近出版的一部書《目送》中的一段。龍應台,這支亞洲最犀利的一支筆,也會有最柔軟和難以言盡的時候。在此之前我讀過她的《孩子,你慢慢來》、《親愛的安德烈》,都是用盡了深沉和喜悦的筆鋒,寫盡了一個母親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點滴驚歎和感慨。而《目送》卻是思考着生與死的人生大問題,在寫父親的逝去、母親的垂老、兒子的遠離、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共進的同時還寫失意、失敗、脆弱和放手,這是一本生死筆記,深邃、憂傷、美麗。

其實,《目送》只是這本書中的開篇。開頭作者是寫自己在孩子第一天上學時看着他慢慢地一步一回頭地走進校門,消失在自己的視野中;再到孩子十六歲時在機場目送他離開;當孩子慢慢地不再粘着父母,不再願意和父母齊頭並進的時候,這個做母親的人,慢慢地獨自咀嚼着這份落寞,慢慢地眼前出現了另一個背影,這個背影也是落寞的。在被淚水濕潤而模糊了的視線裏,我們都看到了那個背影,是被長大了的我們無意時怠慢了的父母的背影。,他們從不打攪我們,總是在離我們十步之遙的地方緩慢前行,是為了看我們是否安全,是確保我們在無助的時候能第一個出現在我們的面前,是在看到我們歡樂時他們也能偷着樂„„是的,養兒方知父母恩。在我們目送着孩子遠離了自己的視野時,才知道這樣的滋味父母已經嘗過了很多遍。

於是,我讀到了那段驚心動魄的話。一下子,眼淚就像決堤了一樣再也不能收住。我一遍一遍地讀着這段話,那“不必追”三個字狠狠地刺痛着我的眼睛。孩子所去的方向是燦爛的未來,而那個背影要去的地方卻是無盡的黑暗。我知道,花開總有花落的時候,但,真到了那天,情何以堪?熟悉的老屋卻沒有了最親的人,庭前花開卻失去了駐足欣賞的人,你的喜悦再也無人分享,世界上再也不會有人知道你額前的傷疤出自何時來自何處,你,可以這樣想象嗎?

感謝龍應台的《目送》,讓我們下定決心再對父母好一點,再好一點。窮盡我所有,愛他們,因為我們是爸媽最親愛最疼愛的孩子!

目送讀書心得體會_目送讀後感怎麼寫 篇4

這是最美好的年代,這是最糟糕的年代。這是智慧的年頭,這是愚昧的年頭。這是信仰的時期,這是懷疑的時期。這是光明的季節,這是黑暗的季節。這是希望之春,這是失望之冬。我們的前途擁有一切,我們的前途一無所有。我們正走向天堂,我們也正值下地獄。

復活在我,生命也在我。那些信我的人,雖然死了,也必復活;那些活着而信我的人,必定永遠不死。

我現在做的,是我一生中做過的最好、最最好的事情;我即將得到的,是我一生中得到過的最安寧、最最安寧的休息。

不要着急,最好的總會在最不經意的時候出現。縱使傷心,也不要愁眉不展,因為你不知道誰會愛上你的笑容。對於世界而言,你是一個人,而對於某個人,你是他的整個世界。

我原以為悔恨之情決不會再來責備我,可是自從認識了你,它卻又在咬噬着我的心,我又聽到了我以為再也聽不到的催我奮發向上的耳語聲。我有了一些模模糊糊的想法,要重新振作,重新開始,克服懶散和放浪形骸的惡習,重整旗鼓。然而,這是一場夢,完全是一場夢,到頭來一無所有,只留下做夢人還在原地躺着。不過,我希望你知道,這夢是因你引起的。

閃打雷劈不用很長時間,你可知道,積聚成雷電要多長時間。

內心的情緒總是要透過人體的外表流露出來的。

雖説路途遙遠,但已經上路,正在走來。告訴你,它決不會後退,也不會停下。

我原以為悔恨之情決不會再來責備我,可是自從認識了你,它卻又在咬噬着我的心,我又聽到了我以為再也聽不到的催我奮發向上的耳語聲。我有了一些模模糊糊的想法,要重新振作,重新開始,克服懶散和放浪形骸的惡習,重整旗鼓。然而,這是一場夢,完全是一場夢,到頭來一無所有,只留下做夢人還在原地躺着。不過,我希望你知道,這夢是因你引起的。

親密無間的愛,也像疏遠的隔閡一樣,會讓人猜不透,而且前者更是神祕莫測,難以捉摸。

就連打架也沒有這種舞蹈可怕,簡直是種墮落的耍鬧本是天真爛漫的,最後變成這麼邪惡殘暴本來是一種健康的娛樂,現在卻成了使血液沸騰、神志昏亂、心硬如鐵的手段。其中雖然也有一些優美的動作,但反而使它變得更加醜惡,這説明一切原本善良美好的東西,也會扭曲變質。

這是一個最繁華的時代,這是一個最蕭條的時代,我們永遠在時代的夾縫裏徘徊、掙扎、踟躕獨行,天上地下人間更彷彿找不到一個立足之地。

每當演出一場非常引人入勝的戲劇,眾目所矚的主角臉上一出現特別強烈的表情,觀眾馬上會不自覺地加以模仿。

太陽悲悲切切、切切悲悲地冉冉升起,它所照見的景物,再也沒有比這個人更悲慘的了。他富有才華,情感高尚,卻沒有施展才華、流露感情的機會,不能有所作為,也無力謀取自己的幸福。他深知自己的癥結所在,卻聽天由命,任憑自己年復一年地虛度光陰,消耗殆盡。

愛你的人如果沒有按你所希望的方式來愛你,那並不代表他們沒有全心全意地愛你。

雙城指的是英國和倫敦,法國大革命期間斷頭台是善惡幻化成的無情巨獸,吞噬着所有人,無論好壞。法律形同虛設,人們打着自由的口號濫殺無辜,前一秒被無罪釋放,後一秒就要被拉上斷頭台。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仍然有真正意義上的英雄所在,卡頓為了心愛之人的幸福願意付出生命,聰明睿智,有勇有謀,善良天真卻不幼稚,始終剋制着自己的愛!他高尚的靈魂是亙古不變的光,也許愛只是駐留在一個人心中的依靠和力量,無關回報,重要的只是為所愛的人付出帶來的滿足。

目送讀書心得體會_目送讀後感怎麼寫 篇5

“耶穌説,復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儘管死了,也一定會復活。所有活着信我的人,一定永生。”

——《聖經新約約翰福音》

可以毫不誇張地説,《雙城記》是第一部真正打動我的小説。那個行為不端、前途黯淡的律師西德尼卡頓,亦是深深撼動了我。本着對愛情的忠貞,毅然決然的奔赴死亡,那種崇高,使他成為本作中最為濃墨重彩的一筆。

卡頓最開始的出場,説實話,是令人厭惡的。試想一下,一個自暴自棄、自甘墮落的窮酸律師,怎麼能使別人對他產生好感?!但是在狄更斯的娓娓敍述下,再次呈現在我面前的是一位才華橫溢的落魄青年,懷抱着難以想象的對愛情的義無反顧。也就是在他對露西小姐傾訴心腸後,我對卡頓的感情產生了極大的變 化。

“我可以獲取的最好的幫助,馬奈特小姐,再這兒已經獲得了。叫我在未來沒落的殘生至死不忘,我以前對你吐露過我的全部心聲,除了你之外,這地球上不會再有人聽到了。”

如此真實的肺腑之言,卻透露着刻骨的無奈和悲哀。正如同遇見露西之前的卡頓,被盯上枷鎖的命運似乎決定了他的一生。但也像他所説一樣,露西的出現喚醒了卡頓往昔的夢想,點燃了愛的火種。這火光後來一直領着他向前,即便是走向斷頭台,他也無怨無悔。因為,在卡頓心裏,為愛而作的犧牲是不需要計較的,就算為愛獻出生命也是高尚的。

曾經有一個寫手説:因為對愛的執着,卡頓的一生註定是帶上悲劇色-彩的。但是我並不這麼認為,生命的終結並不一定代表着不幸。對於卡頓來説,能為幫助露西而死是一種幸運。這讓一直有強烈自卑感的卡頓第一次直視生活,第一次發掘到了生活的意義,第一次完美的運用自己的智慧拯救了心愛的女孩。我感到欣慰,因為卡頓心中的光明最終透過那層黑雲露了出來。

在臨死之前他用自己的無畏震撼了所有人,甚至是已經瘋狂的法國民眾。此時此刻,卡頓的愛已經不只是對露西的了,這份愛已經昇華成為了“對時代變遷的憧憬和對被壓迫者的關愛”。

“嘈雜的人聲,許多張抬頭注視的面孔,外圍人羣往前湧的腳步聲,一塊往前衝來,彷彿掀起一股滔天惡浪。轉眼間,全部都消失了。二十三。”

看至第十五章/足音消失的時候正值深夜,燈光映照着泛黃的紙張,我伏在桌上哭得昏天黑地,即怨恨狄更斯為什麼如此“狠毒”,又替卡頓能了卻心願而喜悦。伴隨着矛盾的眼淚,我靜靜地讀完了《雙城記》。

其實,並不需要哭泣。

“那天夜裏,整個城市都在議論他,説他是所有上斷頭台的人中表現最為鎮定自若的一個。不少人甚至覺得他表情鄭重的像個聖人。”

卡頓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沒有憂傷和難過,只有平靜。還記得他對露西説的話嗎?“地球上還有這樣一個人,為了讓你喜歡的人平安無事,他樂於付出自己的生命!”這樣一個從一開始就瞭然自己命運的男子,不得不説是一個清醒者!

西德尼卡頓,用我的片面之言是無法説清楚他的。所以,用巴金老人對卡頓的評價結束這篇文章是最好的:

“多年以來,那個為了別人幸福而毅然走上斷頭台的英國人,像一位老朋友時時鞭笞激勵着我,讓我明白怎樣使自己的生命閃光。”

目送讀書心得體會_目送讀後感怎麼寫 篇6

前些日子借了一本超厚的世界名著《雙城記》,看了幾章後,我決定還了它,實在沒意思,而且又看不懂,今天我借了它的減肥版,總算看完它了。書中人物其實很多,但人物的各種關係又是那麼的令我意想不到,主人公是一個曾在巴士底獄當了18年的囚徒馬內特醫生,她的女兒露茜,他的女婿查爾斯…

英國和法國就是所謂的雙城,小説的背景也就是法國__,我是學歷史的,關於法國__我是清楚的,聯繫到小説中,我真想問一下,是真的嗎?小説嘛,多半是虛構的,看完之後,給我的印象是:狠毒的得法熱夫人,無辜的查爾斯,好得無話可説的西得尼`卡登先生,忠心的女僕人普羅斯小姐,熱心腸的賈維斯`勞裏先生…

我對好人總有一種好感,對壞人總有一種厭惡感,不奇怪啊,每個人都這樣,除非他是超級好人,對壞人存有仁慈的心,或者他是超級大壞蛋,對好人總有一種感覺,“他們好虛偽啊!”其實這也不奇怪的,事實就是如此嘛!一羣虛偽的傢伙。得法熱夫婦去找露茜,原以為要幫她的丈夫查爾斯,其實是害了她的丈夫再次入獄,並且最終導致卡登先生的死.我本人覺得卡登先生很講義氣,重感情,他第一次見露茜就愛上她,雖然表白遭到拒絕,但對她的愛仍不改變,最後為了露茜能和她丈夫團聚,為了露茜不再傷心流淚,他去監獄和查爾斯調包了,用自己的命換了露茜的幸福,不能不説他是令我感動的一個人物。

目送讀書心得體會_目送讀後感怎麼寫 篇7

《雙城記》是狄更斯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早在創作《雙城記》之前很久,狄更斯就對法國大革命極為關注,反覆研讀英國曆史學家卡萊爾的《法國革命史》與其他學者的有關着作。他對法國大革命的濃厚興趣發端於對當時英國潛伏着的嚴重的社會危機的擔憂。1854年底,他説:“我相信,不滿情緒像這樣冒煙比火燒起來還要壞得多,這特別像法國在第一次革命爆發前的公眾心理,這就有危險,由於千百種原因——如收成不好、貴族階級的專橫與無能把已經緊張的局面最後一次加緊、海外戰爭的失利、國內偶發事件等等——變成那次從未見過的一場可怕的大火。”可見,《雙城記》這部歷史小説的創作動機在於借古諷今,以法國大革命的歷史經驗為借鑑,給英國統治階級敲響警鐘;同時,通過對革命恐怖的極端描寫,也對心懷憤懣、希圖以暴力對抗暴政的人民羣眾提出警告,幻想為社會矛盾日益加深的英國現狀尋找一條出路。

從這個目的出發,小説深刻地揭露了法國大革命前深深激化了的社會矛盾,強烈地抨擊貴族階級的荒淫殘暴,並深切地同情下層人民的苦難。作品尖鋭地指出,人民羣眾的忍耐是有限度的,在貴族階級的殘暴統治下,人民羣眾迫於生計,必然奮起反抗。這種反抗是正義的。小説還描繪了起義人民攻擊巴士底獄等壯觀場景,表現了人民羣眾的偉大力量。然而,作者站在資產階級人道主義的立場上,即反對殘酷壓迫人民的暴政,也反對革命人民反抗暴政的暴力。在狄更斯筆下,整個革命被描寫成一場毀滅一切的巨大災難,它無情地懲罰罪惡的貴族階級,也盲目地殺害無辜的人們。

這部小説塑造了三類人物。一類是以厄弗裏蒙地侯爵兄弟為代表的封建貴族,他們“唯一不可動搖的哲學就是壓迫人”,是作者痛加鞭撻的'對象。另一類是得伐石夫婦等革命羣眾。必須指出的是,他們的形象是被扭曲的。例如得伐石的妻子狄安娜,她出生於被侮辱、被迫害的農家,對封建貴族懷着深仇大恨,作者深切地同情她的悲慘遭遇,革命爆發前後很讚賞她堅強的性格、卓越的才智與非凡的組織領導能力;但當革命進一步深入時,就筆鋒一轉,把她貶斥為一個冷酷、兇狠、狹隘的復仇者。尤其是當她到醫生住所搜捕路茜與小路茜時,更被表現為嗜血成性的狂人。最後,作者讓她死在自己的槍口之下,明確地表示了否定的態度。第三類是理想化人物,是作者心目中以人道主義解決社會矛盾、以博愛戰勝仇恨的榜樣,包括梅尼特父女、代爾納、勞雷與卡爾登等。梅尼特醫生被侯爵兄弟害得家破人亡,對侯爵兄弟懷有深仇大恨,但是為了女兒的愛,可以摒棄宿仇舊恨;代爾納是侯爵兄弟的子侄,他大徹大悟,譴責自己家族的罪惡,拋棄爵位與財產,決心以自己的行動來“贖罪”。這對互相輝映的人物,一個是貴族暴政的受害者,寬容為懷;一個是貴族侯爵的繼承人,主張仁愛。他們中間,更有作為女兒與妻子的路茜。在愛的紐帶的維繫下,他們組成一個互相諒解、感情融洽的幸福家庭。這顯然是作者設想的一條與暴力革命截然相反的解決社會矛盾的出路,是不切實際的。

《雙城記》有其不同於一般歷史小説的地方,它的人物與主要情節都是虛構的。在法國大革命廣闊的真實背景下,作者以虛構人物梅尼特醫生的經歷為主線索,把冤獄、愛情與復仇三個互相獨立而又互相關聯的故事交織在一起,情節錯綜,頭緒紛繁。作者採取倒敍、插敍、伏筆、鋪墊等手法,使小説結構完整嚴密,情節曲折緊張而富有戲劇性,表現了卓越的藝術技巧。《雙城記》風格肅穆、沉鬱,充滿憂憤,但缺少早期作品的幽默。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dushu/4gqr0n.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