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讀書心得體會 >

讀《看不見的城市》心得感悟(精選3篇)

讀《看不見的城市》心得感悟(精選3篇)

讀《看不見的城市》心得感悟 篇1

《看不見的城市》是過完年後我認真讀完的第二本書,第一本是凱利·麥格尼格爾的《自控力》,順便也推薦一下,個人認為相當不錯。

讀《看不見的城市》心得感悟(精選3篇)

雖然説看不見的城市我是認真讀的,不過因為這本書並不算長,其實也只花了兩個工作日的摸魚時間而已。

這本書並沒有太深的劇情,設定上是四處流浪的幻想旅行家馬可波羅與晚年性情憂鬱的忽必烈大汗的對話故事,整體上基本是碎片式的城市設定雜糅,結構很鬆散,讀起來有種荒誕的略帶神經質的浪漫主義情懷。

總共九章講述了五十五個城市,每個城市都是用女性名命名的,城市的描述大多瑣碎細節而充滿幻想元素。可以猜測,與其説作者想描述城市,不如説很可能他是在寫他遇到過的女人。

書中馬可和忽必烈的對話也可以看做是閲讀的方式線索,大汗把馬可描述的城市分解成不同的元素再拼好,他認為他描述了那麼多個離奇又荒誕的城市的標誌和細節,卻其實只是在説銅一個城市。所有分解出的元素都可以用來篩選搭配出一個新的城市。他認為馬可一直在為過去而旅行,不論描述了多少個城市,都只是在講述自己心中那一個城市的不同方面。他永遠在回憶而已。

而作者本身的意圖呢?我覺得很接近塔羅牌這樣一個事物。五十五個城市可以看做不同的塔羅牌,本身有一定的含義和理解。而當你抽到那一張時,解讀的方式只能由你而來。他希望讀者從那些抽象而神祕主義的五十五個象徵中解讀出符合自己的含義吧。人確實只能去讚賞並理解於自身經歷中有共鳴的部分。“決定故事的,不是講話的聲音而是傾聽的耳朵“。

作者還似乎想描述一種脱離物質的形式,或者脱離形式的物質,而正是這構成了書內荒誕的浪漫。

『馬可·波羅講一條橋,描述它的每一塊石頭。

"可是,支住橋的是哪一塊石頭?"忽必烈可汗問。

"支住橋的不是任何一塊石頭,"馬可回答,"而是石塊形成的橋拱。"

忽必烈可汗默默想了一會,又問:"你何必講石頭呢?我只關心橋拱。"

波羅回答:"沒有石頭就沒有橋拱了。"』

講完了具體的內容輪廓,我想説説裏面我喜歡的一些細節和單個的城市設定。五十五個城市中,單就描述本身我最喜歡的以下兩個個城市。

『城市和慾望之五

從那裏出發,六日七夜之後你便會抵達佐貝德,滿披月色的白色城市,它的街道糾纏得

像一團毛線。傳説城是這樣建造起來的:一些不同國籍的男子,做了完全相同的一個夢。他們看見一個女子晚上跑過一座不知名的城;他們只看見她的背影,披着長頭髮,裸着身體。

他們在夢裏追趕她。他們轉彎抹角追趕,可是每個人結果都失去她的蹤跡。醒過來之後,他們便出發找尋那座城,城沒有找到,人卻走在一起;他們決定建造夢境裏的城。每個人根據自己在夢裏的經歷鋪設街道,在失去女子蹤跡的地方,安排有異境的空間和牆壁,使她再也不能脱身。

這就是佐貝德城,他們住下來,等待夢境再現。在他們之中,誰都沒有再遇到那個女子。城的街道就是他們每日工作的地方,跟夢裏的追逐已經拉不上關係。説實話,夢早就給忘掉了。

陸續還有別些男子從別些國家來,他們都做過同樣的夢,而且看得出佐貝德的街道有點像夢裏的街道,因此,他們改變了拱廊和樓梯的位置,使它們更接近追趕女子的路線,並且在她失蹤的地方堵塞所有的出路。剛來的旅客想不通,那些人受到什麼吸引,會走進佐貝德這個陷講,這個醜陋的城。』

『城市和天空之三

除了木板圍牆、帆布屏障、足台、鐵架、繩索吊着或者鋸木架承着的木板、梯子和高架橋之外,到莎克拉來的旅客只能看見城的小部分。如果你問,"莎克拉的建築工程為什麼總不能完成呢?"市民就會一邊繼續抬起一袋袋的材料、垂下水平錘、上下揮動長刷子,一邊回答説:"這麼着,朽敗就不可能開始。"如果你追問他們是不是害怕一旦拆掉足台,城就會完全倒塌,他們會趕緊低聲説,"不僅僅是城哩。"

假使有人不滿意這些答案而窺望圍牆的裂縫,就會看見起重機吊着別些起重機、足台圍着別些足台、樑柱架起別些樑柱。"你們的建設有什麼意義呢?"他問。"除非它是一個城,否則建設中的城有什麼目的呢?你們的計劃、藍圖在哪裏呢?"

"今天的工作幹完之後,我們會讓你看的;現在我們不能停下來,"他們廁答。工作在日落時停止,黑暗籠罩着工地。天上佈滿星星。"藍圖就在那裏,"他們説。

語言描述上的美。

而最具荒誕的浪漫感的是所有標記都與常識相反的城市海柏蒂亞,如果要離開,需要攀上城堡最高的尖塔,去守候駛過的船隻。“可是船會不會駛過呢?沒有一種語言是絕對不騙人的。”最後來説一點很有趣的不知道其他看這本書的人會不會注意到的小細節,書內只要出現連續的名詞重複,前後兩句名詞的順序就絕對沒有一致過。比如

『如果有人説一聲——例如"狼"、"姊妹"、"寶藏"、"戰役"、"疥癬"、"戀人"——其餘每個人就得講一段狼、姊妹、寶藏、疥癬、戀人或者戰役的故事。』

這裏戰役 疥癬 戀人的前後順序變動了。

以及『它是我未曾踏足的許多城市之一,我只憑名字想像它們:鬱費列茜亞、奧黛爾、瑪嘉拉、葛圖莉亞。

……中間略……

我腦海裏仍然保留着許多未曾見過也永不會看到的城市,它們的名字附帶一種形貌、或者想像的形貌的片斷或一瞥:葛圖莉亞、奧黛爾、鬱費列茜亞、瑪嘉拉。』

這裏城市的名字順序前後也變動了。

書中的這種小細節讓我很感興趣,究竟是作者想根據這個來暗示書內的章節也是錯序的,還是有更深的文字遊戲呢,我並不清楚。

講完這些,那麼回到最初,幾天前是因為看到有人説這本書和奇諾之旅很相似才看的,雖然才開始看就覺得完全不是一個氣質。看不見的城市是永遠在用描述城市的細節來回憶過去,奇諾之旅是在用描述城市來確定未來的道路,畢竟是曾經差點被起名叫做“明日的奇諾的奇諾之旅(Kino no kino no Kino's Journey)”的作品。

於是就説到這裏。

讀《看不見的城市》心得感悟 篇2

無意中在網上看到這樣一段話,“一個人在荒野馳騁太久,他會嚮往一座城市,伊西多拉就是他的夢中之城。這裏的建築有着鑲滿海螺和貝殼的旋梯,盛產精緻的望遠鏡與小提琴。每當在夢中他仍會想起這城市的一切,但是,當他嚮往時,他是英俊之年,而他到達時,他已是白髮老朽。他與所有老人一樣,坐在高高的白牆邊凝視着走過的少年。慾望卻早已成為回憶。”剎那間,彷彿靈魂的那根弦被撥動了,於是立即找出這本書來細細品味。

這部書的作者卡爾維諾有着獨特的創作風格:過去與現在相結合,內心世界與外部世界相結合,幻想與現實相結合。對於卡爾維諾來説,支配客觀世界的規律有它的隨意性、破碎性和偶然性,所以他的小説的每篇故事都是重新發掘一種邏輯的結構,而作者的每一種思想就是每一篇故事的開端。所以卡爾維諾曾説過:“我與一個哲學家截然不同,我只是一個遵循故事內在邏輯的作家。”《看不見的城市》則是卡爾維諾風格的典型代表。 它不是情節誘人的小説,亦不是感情激烈的詩歌,感覺上就像是一本日記,記錄下作者心情和思考。卻又不是精緻飄逸的散文。《看不見的城市》的特殊之處在於,你無法為這本書描繪一張清晰的閲讀地圖。 五十五個城市,每個都有屬於自己的一小段篇章,這五十五座城市在篇章的編排上以一種幾何式的錯落的美感,互相插入對方的序列裏,在一個城市序列結束之前,另一個城市序列早已不動聲色地悄然插入。在目錄頁上我們僅能體會到幾何之美,而在閲讀過程中,城市與城市間貌似毫不關聯,但卻生生不息,環扣一環。而且篇章間的聯繫也以這種方式巧妙地切碎,並且在一定章節之間,插入整本書的大背景——引入馬可波羅與忽必烈汗的對話,有時是思考,有時是提引,有時是歸結,有時是與前後文無干的自説自話。這更增加了這本迷宮書的撲朔迷離。

對排序方式,卡爾維諾自己在序言中給出瞭解釋。“一本書我相信是某種有開始有結尾的東西。是一個空間,讀者必須進入它,在它裏面走動,也許還會在它裏面迷路,但在某一個時刻,找到一個出口,或許是多個出口,找到一種打開一個走出來的道路的可能性„„我想要這些系列相互交替,相互交織„„” 有人説卡爾維諾一直在書中胡言亂語,而自己看完了也沒有那種驚喜的感覺,但偶爾隨意翻看書中的內容,才發覺這不是一本我一下子能讀透的書。或許衝破迷霧找到出口,是這本書吸引人的地方之一吧。

讀《看不見的城市》心得感悟 篇3

我一直認為自己骨子裏不屬於城市。所以可以想象當那天拿到那套普里什文文集時,我有多激動。一大摞厚厚的泛黃的書,一看就知道經歷了在書店積滿灰塵後又重返庫房的命運。我始終覺得,在年幼時候我曾經或等老了我將要,坐在長滿蒲公英和蒼耳的山坡上讀《鳥兒不驚的地方》或《大自然的日曆》,懷着對那些遼闊而孤獨的靈魂的敬意。

而關於屬不屬於城市這樣的問題,是在有一天走進卡爾維諾的《看不見的城市》,讀到“每到一個新城市,旅行者就會發現一段自己未曾經歷的過去”時,我突然意識到——沒有誰屬於或不屬於城市,我們難以釋懷的是:在任何一個城市,我們都會感覺自己“已經失去”,因為我們總會認為,我們本來是能“曾經擁有”的。

“當馬可•波羅描述他旅途走訪過的城市時,忽必烈汗未必全都相信。”

“在帝王的生活中,總有某個時刻,在為征服的疆域寬廣遼闊而得意自豪之後,帝王又會因意識到自己將很快放棄對這些地域的認識和了解而感到憂傷和寬慰;會有一種空虛的感覺,在黃昏時分襲來,帶着雨後大象的氣味,以及火盆裏漸冷的檀香木灰燼的味道。”

“只有馬可•波羅的報告能讓忽必烈汗穿越註定要坍塌的城牆和塔樓,依稀看到那倖免於白蟻蛀食的精雕細刻的窗格。”

《看不見的城市》以似真亦幻的情節開篇,彷彿兩塊花崗巖相互敲擊後產生的氣味:散發微微熱度,味道怪異,令人迅速上癮。然後,假裝那位威尼斯青年馬可•波羅向元帝國大汗忽必烈作着一系列旅行報告,卡爾維諾開始描述那些並不存在,卻無與倫比的“看不見的城市”。

不求甚解地讀書是件幸福的事。尤其於文學,我向以愉悦為第一要事,儘可能少動腦子地去欣賞。可有些人你繞不過去。卡爾維諾是其中一個。讀卡爾維諾,我不得不思考,哪怕這些思考貽笑大方。畢竟卡爾維諾自己也曾為這本小書難以“成為一本書”而煩惱過——它應該有一個結構,人們必須在其中發現一個情節,一個旅程,一個結論,而他為了達到這點費盡心思。

所以,儘管卡爾維諾終於成功地將眾多迥異的城市進行了類別化和體系化,作為一個虔誠的讀者,我仍然可能在那些形形色色的城市中,無所顧忌地單獨挑出一個我所喜歡的——它可以來自卡爾維諾在這個體系中的任何類別——並權當自己理解了它。

城市與記憶,城市與慾望,城市與符號,城市與貿易,城市與眼睛,城市與名字,城市與死者,城市與天空;輕盈的城市,連綿的城市,隱蔽的城市——這是卡爾維諾在嘗試良多之後確立的體系構造。

卡爾維諾為這些虛構的城市分別起了一個女人的名字,然後用他那鬼斧神工的筆法將它們的外觀與內在以海市蜃樓的形式獻於我們面前——即使找出其中任意一個城市連續讀過三遍,將它視作你的夢中情人,也許你依然會想:不,不是這樣的,這裏面一定還有更多的涵義和意象,讓我再看看,再看看——我就是這樣倍受“折磨”的。

“在夢中的城市裏,他正值青春,而到達伊西多拉城時,他已年老。廣場上有一堵老人牆,老人們坐在那裏看着過往的年輕人;他和這些老人並坐在一起。當初的慾望已是回憶。”

“在那以前,我只知道荒漠和商隊車路,而那個多羅泰亞的早上使我覺得今生今世沒有比這更美好的感受。在後來的歲月裏,我的目光又回頭審視荒漠和商隊車路;而我現在知道,這只是那個早上讓我走進多羅泰亞的許多道路中的一條。”

“我要登程走訪左拉卻是徒勞的:為了讓人更容易記住,左拉被迫永遠靜止不變,於是就蕭條了,崩潰了,消失了。大地已經把她忘卻了。”

“克洛艾,這座最貞潔的城市,時刻都被肉慾推動着。如果男人們和女人們開始實現他們朝露般短暫的夢,每個幽靈都會變成人,上演一段追求、虛偽、誤解、衝突與壓迫的故事,而幻想的旋轉木馬就會停止轉動。”

“總有一天,我在伊帕奇亞的唯一願望將是起身離去。我知道,不該走向海港碼頭,而是必須爬上城堡最高的尖塔,去等候一條路經那裏的船隻。”

“每個城市都從她面對的荒漠獲得自己的形狀;於是,趕駱駝的人和水手所看到的,就是這樣處在沙的荒漠和水的荒漠之間的苔斯皮那。”

“對今日扎伊拉的描述,還應該包含扎伊拉的整個過去。然而,城市不會泄露自己的過去,只會把它像手紋一樣藏起來,它被寫在街巷的角落、窗格的護欄、樓梯的扶手、避雷的天線和旗杆上,每一道印記都是抓撓、鋸銼、刻鑿、猛擊留下的痕跡。”

“宇宙的真正地圖就是埃烏多西亞城,一片不成形狀的污斑,其中有曲折婉蜒的街道,有灰塵中亂成一堆的破房子,有火災,還有黑暗中的尖叫聲。”

“這就是佐貝伊德城,那些人在這裏定居下來,期待着終有一夜夢境再現。但是,無論在夢境還是在清醒時,誰也沒有再見到那個女子。城裏的街巷就是他們每天上班工作要走的路,與夢中的追逐再也沒有什麼關係。久而久之,連夢也被遺忘了。”

“每到一個新城市,旅行者就會發現一段自己未曾經歷的過去:已經不復存在的故我和不再擁有的事物的陌生感,在你所陌生的不屬於你的異地等待着你。”這是真正致命的一句。

我本可以這樣,也可以那樣。我在這個城市做了些什麼,這裏就有我曾經的過去;我沒有在那個城市做過什麼,那裏也有我的過去——未曾經歷,也是一種過去。因為未曾經歷,所以那便成了一種陌生。

我本可以去那個城市的,但我沒有。那年我盤算着將自己的未來交給另外一個城市的可能性。當我將所有的東西裝進三個大箱子後,我未能剋制住另一個自己,我停了下來。我未曾發生的過去,永遠地遺失在了那個我與之爽約的城市——那個陌生的地方有一個我已漸漸陌生的人。

如果卡爾維諾的城市令我想起一個現實的版本,麗江古城是唯一的可能。石板路兩旁的店鋪裏掛滿了閃亮的銀器和淡定的熱情;沿着潺潺流水的方向在街道深處掩藏着幾家古樸的客棧;仍在吱吱作響的烤肉與琥珀色的大杯啤酒一起擺在褐色木頭的桌子上;小紙船被放在溪流之上朝着樹林裏的水潭飄蕩而去……如果,我們此刻從這座小石橋,朝着相反的方向隨意走散,那麼這個晚上,我們是否還可再遇見?

是的,可以。三次。我記得。

回憶散落在夢境裏。我的夢境不是由心靈,就是由偶然而生。

城市遺失在往事裏,我遺失在城市裏。那個已經看不見的城市。

標籤: 感悟 精選 城市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dushu/ze8x0x.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