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讀書心得體會 >

醜陋的中國人讀書心得體會(精選16篇)

醜陋的中國人讀書心得體會(精選16篇)

醜陋的中國人讀書心得體會 篇1

中國人的醜陋,如同阿Q精神一樣,基本上是每個中國人都具有的心理特徵。就像我們的臉一樣,具有中國特色。

醜陋的中國人讀書心得體會(精選16篇)

二十年前的書放到現在來寫讀後感,固然有些過時,畢竟滄海桑田,畢竟物是人非,書中的很多言論已經不適合當今社會現狀,但是,還有很多東西沒有改變,畢竟是民族劣根性,畢竟是幾千年遺留下來的“光榮傳統”,不是説改就能改的。更何況,在這二十年中,又有許多新的陋習如“雨後春筍”般“成長”起來。所以,對於21世紀的中國人,《醜陋的中國人》一書仍然具有深刻的教育意義。

中國人之所以醜陋,我認為其根本原因就是太虛偽,太愛面子,以至於幾千年來都沒有勇氣去面對自身的病症,哪怕有向癌症發展的趨勢,卻依然蒙着眼睛自詡為“泱泱大國”、“禮儀之邦”,盡一切可能與手段來掩飾自身的缺陷——你説中國有缺點,是因為你生活的環境不如中國,你嫉妒罷了;或者是你擔心中國崛起了會吞了你們那可憐的小國,所以想在此之前盡一切辦法來打擊我們龍的傳人的信心而已。

什麼宇航員只能看見長城,什麼中華民族是和猶太人並列的世界上最聰明的兩個民族,説實話我聽了真的覺得臉紅。拿這些子虛烏有的東西來自我陶醉,讓自己的虛榮心得到極大的滿足,從而使得自己在自己的世界成為強者。

很多中國人都聽過這麼一個笑話,一對父子在坐公交車,坐了一會孩子悄悄的對他父親説:“爸爸,有人偷錢包。”這位父親急忙小心示意孩子不要説話,就當作什麼都沒有看見。等到下了車,父親突然發現錢包沒了,就責備孩子不注意幫自己看好錢包,可是孩子卻説:“爸爸,我剛才給你説有人偷錢包,你不是不讓我説話麼,那個人偷的就是你的錢包啊!”真是對中國教育制度的絕妙諷刺啊。

在中國,家長從小就教育孩子“見了壞人一定要躲”的理論,致使現在街上小偷技術含量越來越低,因為偷竊的時候,即使被發現也不會有人上前伸張正義,1VS1小偷的勝算還是比較大的,更何況大部分受害者還是女性。

在國內,大家都是中國人,不幫忙就算了,因為畢竟都是“自己人”嘛,沒必要搞得“自相殘殺”麼。那出去了總該團結點了吧,呵呵,那只是個美好的願望罷了。我有一個在英國上學的朋友,她給我説,在英國,她寧願和一個有種族歧視的當地人在一個小組作實驗,也不願和中國人在一個組,因為那樣至少不用擔心因為試驗會涉及到自己未知領域而對方卻寧可試驗失敗也不願透露自己的知識這樣的問題。

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要想在世界立足,好的傳統是必不可少的。德國人殺猶太人是因為他們太聰明瞭,而日本鬼子侵略中國卻是發現中國好欺負。一個日本人是一條蟲,三個日本人是一條龍;一箇中國人是一條龍,三個中國人是一條蟲。自私,猜忌,迂腐。。。 。。。有着這麼多缺點的民族,怎麼前進?就好像是我們那些公路上跑的經過改裝的小貨車,已經嚴重的超負荷了。要想大步前進,就必須甩掉這些包袱。《醜》就像一面鏡子,直接照到了國人的內心深處,那片最醜陋,最黑暗的地方。柏楊老先生,已經為我們開好了處方,接下來怎麼做就要看我們自己的了。要想從根本上剷除中國人的陋習,在以後的生活中,我們只有以《醜》為鑑,時刻審視自己身上是否還有那些醜陋的毛病。有則改之,無則加冕。

醜陋的中國人讀書心得體會相關文章:

4.有關革命的讀書心得體會3篇

醜陋的中國人讀書心得體會 篇2

相信不少人聽到或看到這本書的書名的時候,都會為之一震,因為我們是中國人,我們當然不允許有侮辱性的詞語加在我們的民族名字前。

這本書的作者是“人文大師”柏楊,他的言論與作品在社會各界產生了廣泛爭議,這本書更是飽受爭議,對於這本書,有人贊之、有人罵之、更有人恨之。其原因都是因為柏楊先生在書中一針見血的指出了中國人的缺點與不足,甚至醜陋之處。

記得我在學校看這本書也引起了同學們的非議,大多都是不能接受這麼刺眼的題目與主題。但是就像文中寫的那樣不只有《醜陋的中國人》還有《醜陋的美國人》、《醜陋的日本人》等,但它們受到的待遇卻大為不同。《醜陋的美國人》一書中充滿了對美國外交人員的自大驕傲的抨擊。據説,美國國務院曾對這本書深入研究,認為這是一本“確實刺激思想”的好書,並要求本國每個外交工作人員人手一本,仔細閲讀與反省。而另外兩本書就沒有這麼幸運了,《醜陋的日本人》作者是受《醜陋的美國人》這本書啟發與鼓舞,誤以為此舉也可以讓自己的國民受益,但自己卻遭到了猛烈的批判、圍攻。同樣的,柏楊先生當時也受到了批評。那麼為什麼一類的書遇到了不同的遭遇呢?看來,這是我們遠東文化共同體的“鏡像綜合症”,我們恐懼在鏡中的形象,卻不看自己的原因,反而竭力指責鏡子的低劣,進而打破鏡子,以“愛國主義”與“民族主義”的名義,終止一切自我治療的程序。

在《醜陋的中國人》一書中,柏楊先生以“恨鐵不成鋼”的態度,強烈批判中國人的“髒、亂、吵”、“窩裏鬥”、“不能團結”、“死不認錯”等,指出中國傳統文化中有一種過濾性疾病使我們的子子孫孫受感染,至今也不能痊癒,主要內容是批判中國人的劣根性。

難道這些都不是實話嗎?

最讓我好笑的一點是:一起買東西,你賣5元,我就賣4元,你賣的低我就買的價格更低,以至於我們的稀土資源以“白菜價”銷售,引得日本與韓國爭相購買。這不是不團結嗎?前幾天看到大陸游客在香港地鐵內吃東西等不太文明的行為被香港本地人大罵的事情,看來連我們自己人也受不了我們的行為,更不要説外國人。我們的“髒、亂、吵”有目共睹,我們“一箇中國人是條龍,三個中國人三條蟲”也是事實,我們因為悠久的面子問題“死不認錯”,就好像樑思成故居被拆除美名其曰“維修性拆除”,讓人不禁讚歎厲害厲害。

不過,人人都是有劣根性的,我相信不光我們中國人有不好的地方,不管英國人、非洲人、俄羅斯人,即使是工作認真的德國人也是有不好的地方和缺點的。關鍵是我們有沒有承認錯誤並改正錯誤、彌補缺點的能力,只要有了這種能力並認真反省與行動,我們儘管是隻有這一個優點其他一點優點也沒有的話,也可以成為優秀的民族。我相信在中國發生的種種不好的社會現象,在國外也發生過,我們有先進的制度,有悠久的文化,為什麼就不能認認真真認清錯誤,認認真真改正錯誤呢?

中國有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我們悠久的文化傳統一直讓我們引以為傲,我們自稱禮儀之邦,我們還是四大文明古國中僅存的一個。我們一直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但我們還要看到自己的不足,認識到自己的劣根性。望大家都放下“愛國主義”,好好閲讀這本書,並反省我們的“醜陋”。

醜陋的中國人讀書心得體會 篇3

想必大家都聽説了下面這則新聞吧:

12月11日,兩名中國乘客在泰國曼谷飛往南京的飛機上,因要開水泡麪,(由於廉價航空不提供免費的開水,提供了的話是要收費的),兩人隨後與空姐發生矛盾,兩名乘客將泡好的方便麪潑到空姐臉上並謾罵、恐嚇和威脅空服人員,並揚言要炸飛機。兩人的無理行為導致全機乘客都跟着一起在飛機飛行一個多小時後又返航泰國。事件發生過程被同機乘客拍下並上傳到網上,此事在網上引起熱議。有人調侃兩人將中國人的臉“丟到天上去了”。

雖然事後有關部門對涉事的人員和旅行社作出了相應的處罰,但是,這一事件的背後,卻引起了我們的反思。因為中國人在國內外航班上吵鬧、打架、與空乘人員發生矛盾被媒體爆光已經不是第一次了。我們不禁要問,我們中國經濟騰飛了,中國人也越來越有錢了,可是有錢之後,為什麼國人的素質卻沒有得到相應的提高,反而處處丟臉呢?

這讓我又想起了此前讀過的中國台灣作家柏楊寫的一本書,名字叫《醜陋的中國人》。柏楊先生在書中就説到了與上述事件有關的一種中國人的心理:“沒有包容性的性格。狹窄的心胸,造成中國人兩個極端,不夠平衡。一方面是絕對自卑,一方面是絕對的自傲。自卑的時候成了奴才;自傲的時候,成了主人!獨獨的,沒有自尊。自卑的時候覺得自己是狗屎;自傲的時候覺得其他人都是狗屎,不屑一顧,變成了一種人格分裂的奇異動物。”這次大鬧亞航的兩名乘客,就是

這種典型的心胸狹窄、缺乏包容,自大自傲的人。以為自己花了錢,就真成上帝了,這種“花錢就是大爺”的心態,讓他們不曉得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言行,無理取鬧,為所欲為,結果又一次嚴重損壞了中國大陸游客的整體形象。

類似的事件,還聽我媽媽説過一個(講述大陸游客隨地吐痰的事件)白楊先生也同樣指出了中國人的“髒、亂、吵”,他説我們的廚房髒亂、家庭髒亂。很多地方,中國人一去,別人就搬走了。因為到處是冰淇淋盒子、拖鞋;小孩子到處亂跑,到處亂畫,空氣裏有潮濕的黴味。中國人聲音大。為什麼呢?因為沒有安全感,所以中國人嗓門特高,覺得聲音大就是理大,只要聲音大,嗓門高,理都跑到我這時裏來了。柏楊説:因為吵、髒、亂自然會影響內心,窗明几淨和又髒又亂,是兩個完全不一樣的世界。

除此之外,《醜陋的中國人》還指出了中國人的窩裏鬥、缺乏同情心,愛看熱鬧,愛瞎起鬨,喜歡講空話、假話等許多中國人身上的陋習。作者以“恨鐵不成鋼”的態度,將傳統文化種種弊端喻之為“醬缸文化”,指出中國傳統文化有一種濾過性疾病,子孫後輩永遠受感染,且持續不斷。 雖然這本書寫於上世紀80年代,但是,三十年後的今天再來讀這本書,看看身邊隨處可見的不文明行為,不得不讓人感到慚愧和焦慮:為什麼我們物質上在不斷進步,精神上卻仍然停滯不前呢?

有問題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承認問題。白楊先生以一個知識分子的良知和責任感,指出了我們民族的弊病所在,這些弊病很醜陋,但只要我們去發現它、正視它,改造它,最終總能讓它成為美好的東西。如果沒有這種勇氣、覺悟、決心,死要面子,羞羞搭搭,遮遮掩掩,硬是要為自己的醜陋找出美麗的藉口,讓錯誤永遠發揚光大,那從個人到社會還怎樣發展呢? 柏楊在《醜陋的中國人》一書中,不僅毫不留情地指出了中國人的醜陋之所在,還指出了改變我們中國人醜陋形象的途徑。那就是從現在開始每個人想辦法把自己培養成鑑賞家。如果我們每一個人都成為一個好的鑑賞家,我們就能鑑賞自己,鑑賞朋友,懂得區分什麼是真、善、美,什麼是假、醜、惡,並努力讓自己成為真、善、美的人,讓我們的社會成為真、善、美的社會,國家成為真、善、美的國家,當我們走出國門的時候,可以自豪地説:我是中國人! 在這裏,我也推薦大家讀一讀《醜陋的中國人》,對照檢視一下我們自己的日常行為,時時警醒自己:遠離陋習,親近文明,永遠不做“醜陋的中國人”!

醜陋的中國人讀書心得體會 篇4

“我們醜陋是因為不知道自己丑陋”。——柏楊

我認為這句話正是柏楊先生寫出這一本書的原因,“知錯”才能改過!

柏楊先生深切期盼着中國能夠有真正意義上的進步,他嬉笑怒罵、憤世嫉俗,對中國人的劣行猛烈抨擊不留一絲餘地,像個眼疾手快的大夫一針見血地刺穿了病人的病脈,讓中國人的醜陋赤裸裸的暴露於眾人的注視下,所以他本人在恨天恨地恨鐵不成鋼地批判的同時,也遭受到潮水般的批判,引發了長期的爭議和暢銷,也曾經中斷出版。但我想大部分讀過這本書的人都不得不承認,這些“醜陋”大量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中。

中國人總是説:“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而柏楊卻説:“中國人逆來順受,其實並非是因為我們真的有涵養,真的那麼有忍耐力,而是因為我們一怕報復,二怕麻煩。”對權力的恐懼和無知然我們忽略了自己的權利和義務,泛起了維護個人權益。人人如此。自然而然就導致了公權力的擴張和膨脹,什麼都要管,卻大多數都沒有起到預期效果,就像工商管理局認證的註冊資金一樣,只是個花架子。

“我們總覺得只要不徹底牽扯到自身的利益,就可以泰然處之的過着自己所謂的幸福生活,”古代中國農民的造反都是在不起義就要死的情勢下才揭竿為王,而只要統治者把踩在他們臉上的腳稍微放鬆一點,那麼他們就會感恩戴德,大喊仁政。

這麼認為的並非柏楊一個人,王小波説中國人是沉默的大多數,龍應台感慨中國人你為什麼不憤怒,李敖認為中國人早就喪失了俠義和情義,孫觀漢覺得中國人根本就是隻在乎個人利益的一盤散沙。這些人是思想界的先鋒,促使中國人民主意識的覺醒,正是因為有了這些人,才令中國人不時被刺痛一下,不至於一直麻木下去。

中國的民主進程緩慢,被外國詬病,成我們為專制國家,不僅是因為民眾民主意識的缺乏,也因為中國幾千年來幾乎沒有發生根本性變化的官僚體制。官僚制是社會由農業社會走向工業社會的必然要求,曾一度發揮不可替代的積極作用,但其內部依舊內部存在着不可祛除的痼疾,隨着時代的發展變化,這些痼疾不可避免地日漸顯露,成為困擾公共行政的弊病。 韋伯説:“官僚制是民主政體的“奴役式外殼”,是最好的防範非理性的野蠻人復辟的手段。”但在現實中,官僚制下的行政人員往往給人民留下高高在上、脱離羣眾、不切實際、不思進取、保守僵化的官僚主義印象。這個官僚體系就像是一個巨大的機器,其動力(即權力)來源於人民,但人民卻難以對其做出干涉。歐文·休斯説:“在與官僚制組織接觸的過程中,公民面對的是一個龐然大物,它擁有全面的技術和力量,公民僅是這個複雜過程的一個微不足道的參與者”。可以説,官僚制是實現民主政治的一種工具,但這個工具本身就是不民主的。

這時,不民主的官僚體制就需要民主的權力制約機制來制衡,但由於民主意識缺乏以及權力自身的膨脹性等多種原因,我國的權力制約機制並不完善,難以達到預期效果。導致官僚制發展走上了歧途。

而在實際運作中,官僚們出於自身利益的考慮,千方百計的尋求權力的擴張和預算的最大化,結果造成機構龐大臃腫和預算的不斷膨脹。而官僚之間爭奪權力和利益的競爭也會在組織內部形成一個相互傾軋、勾心鬥角的氛圍,造成整個官僚制體系的內耗增加,效率下降,背離組織本身存在的目的。

民眾民主意識的缺乏、傳統觀念的根深蒂固,再加上官僚集團的權力膨脹,以及事不關己的官老爺心態,就造成了王小波、龍應台、李敖、孫觀漢等知識分子所痛恨的稀裏糊塗的膠着局面,也就是柏楊先生説的“醬缸”。關係錯綜複雜,實力盤根錯節,有心改變,卻無從下手。

柏楊先生在出版了《醜陋的中國人》這本備受爭議的書後,又完成了許多抨擊醜惡社會現實的文章和書籍,甚至以84歲高齡出版了《我們要活的有尊嚴》,來論述在“知錯”後,中國人要“怎麼做”,取得了一定效果,其本人被稱為“中國人尊嚴之師”。

但是,隨着的落幕,“醬缸”終於有了打破的期望,衷心希望中國越變越好。

醜陋的中國人讀書心得體會 篇5

中國人是很醜陋的!這不是我看過了這本書之後就附庸着叫囂,環顧四周,看看我們生活的周圍——醜陋,無處不在!

憑良心説話,中國人算不上野蠻,比起非洲那些嚴重落後又連年戰亂的國家和民族來説,中國的確是一個“禮儀之邦”!如果中國人都很野蠻的話,這個國家會是個什麼樣子呢?試想一下,沒事兒就來個大混戰,上面河北人跟內蒙古人打成一片,左面西藏人又和新疆人幹上了,再往下一點兒,四川人跟湖南人因為誰吃辣椒更厲害而意見不統一來了個種族大屠殺……其實這只是打個比方,我認為,顯而易見,如果中國人都很野蠻的話,那麼中國就不可能統一,至今仍然四分五裂且各自閉關自守,雖背貼背、胸靠胸,卻老死不相往來。

中國人雖然不算野蠻,但是其醜陋程度可以讓世人歎為觀止!柏楊老先生在這本書中把中國社會形容成一個大醬缸,而那些思想僵化、阻礙社會進步、處處與時代步伐相悖的人被“譽為”:醬缸蛆。我很贊成這樣的叫法,雖然覺得還有些不過癮,但因為沒有找到更能出氣的稱呼,就暫且沿用前輩的叫法吧。

《醜陋的中國人》早在上個世紀80年代就已出版,並形成一股風潮,席捲海峽兩岸、神州大地,稍微有文化的人看過此書後都會相聚在一起熱烈地討論書中所批判的社會現象和文化傳統,但很快這本書又成了禁書。上個世紀80年代我剛剛出生,所以第一次拜讀此書是高中的時候在網上看到了其中最精彩的一篇文章,當時我以為《醜陋的中國人》只是一篇文章,不過看了之後也深受感悟,便保存下來,時而翻閲一番。雖言詞犀利,但收穫頗豐。事隔幾年以後,某日我閒逛一小書店,猛然看見新近出版的此書,毫不猶豫而買之!説實話我不喜歡那些軟綿綿的一看就知道是所謂的“文人”寫的文章,即使是批判性的,那也就像是身上癢得厲害,卻只是輕輕地撓一撓,小打小鬧,不過癮!

我並不是説文章寫得犀利,語言説得激勵,罵人罵得痛快就好。文章不是藥,而只是處方。醫生開出處方,是針對你的病症的,至於你承不承認你有病,去不去開藥,開了藥吃不吃,吃藥堅不堅持……這些都是你自己的事情。如果你是頑症難症,醫生開的只是温補的藥,那麼你吃了也無濟於事,但是如果醫生開的是猛藥很藥,你不吃,不承認自己已併入膏肓,那麼又能怪誰呢?!

醜陋的中國人讀書心得體會 篇6

柏楊在《醜陋的中國人》中,毫不客氣,揭了中國人“短”,初讀很有些受不了,他書中所羅列的國人的諸多陋習,本來批着“外衣”,現在“全暴露”,實在感到接受不了。其實,客觀地説,敢於面隊,才能改正,否則,陋習還是陋習,還會延續。

其實,教育實踐中,也會觀察到孩子們的陋習,例如,偶而我問班裏的孩子:“小朋友,老師喜歡你們嗎?為什麼你們覺得老師喜歡你們?”一個一個説的很多:老師給我們無償補課,老師關心我們,老師教我們畫畫,……“那你們愛老師嗎?”“愛。”聲音拖的很長。“你們是怎樣愛老師的?”一陣寂靜,只有一兩個孩子的聲音:我認真上課……

每天的每天,我們老師為班中每個孩子做着許多零零碎碎的事,這些在孩子看來可能好象是再平常不過的小事,補課、批改作業、管理午餐等,我們也很少聽到一聲簡單的“謝謝”;平時哪個孩子不舒服,我們給他喂水喂藥,卻也從沒聽過一句感激的話語

問題出在哪兒呢?是孩子自己嗎?還是……?在腦海裏我回放了這樣一些鏡頭,鏡頭一:放學了,天黑了,老師仍和孩子等待着晚來接的家長,只見行色匆匆的家長急急喊了一聲孩子的名字,拉起孩子的手又急急走了……鏡頭二:小組長在大家吃完飯後,整理着桌子,一旁幾個孩子慢慢吃着飯,心安理得的看着別人忙這忙那;鏡頭三:肯德基一角,孩子正在美孜孜的享受着他面前的美味,而媽媽則是看着孩子吃的美樣……

我無意想評判誰,只是我也深深知道,學會“愛”和“感恩”對人的一生至關重要。縱觀歷史長河,我們中國的感恩教育源遠流長,中國是個禮儀之邦,自古以來有着“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的古訓。父母養育了我們,我們應該感謝父母;老師教導了我們,我們應該感謝老師;別人幫助了我們,我們應該知恩圖報。我們要從教育孩子主動説“謝謝”開始,教育他們對師長有禮貌,尊重老師,關心理解父母,為父母分憂,要從不起眼的實在小事做起,點點滴滴培養孩子的感恩意識,使他們“吃水不忘打井人”,永不忘記別人的幫助之恩,不忘父母師長的教養之恩。

“感恩”,這對於現在的孩子來説尤其重要。因為這是一種生活態度,是一種品德,如果人與人之間缺乏感恩之心,必然會導致人際關係的冷淡。看今天,我們的孩子浪費糧食,大手大腳、心安理得花父母親的血汗錢,對父母的辛勞從不言謝,對朋友的幫助少有道謝,稍有不如意便大發少爺公主的脾氣,總覺得沒順自己的心、沒了了自己的意。“愛”不應是單方面的,不管是母子之愛、父子之愛、師生之愛或是朋友之愛,都應是雙方互助的。我想説不管是教師,還是父母,在關愛孩子的同時還要教育他們學會關愛他人,學會付出愛心,學會提供幫助。因為,現在的孩子都是家庭的中心,他們只知有自己,不知愛別人,要讓他們學會“感恩”,學會愛別人,其實就是讓他們學會懂得尊重他人,對他人的幫助時時懷有感激之心。讓孩子知道每個人都在享受着別人通過付出,而給自己帶來了快樂、幸福的生活,而只有當孩子們在感謝他人的善行時,第一反應才會出現——“今後自己也應該這樣做”。讓我們和孩子一起學會感恩,一起接受感恩思想的洗禮。因為,感恩可以消解內心所有積怨,感恩可以滌盪世間一切塵埃,感恩是學會做人的支點,感恩讓世界多姿多彩,感恩讓我們更加美麗!

我們教人育人,現在就從感恩開始吧!

醜陋的中國人讀書心得體會 篇7

張居正在歷史上以鐵腕著名。黃仁宇先生認為他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依靠自己的勤奮和人事關係安排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然而改革卻遠遠超過了盤根錯節的文官集團可以接受改革的範圍,過大的威脅到了既得利益者而導致了最終的失敗。

張居正的確很快,但是不見得他沒有意識到自己太快。只是現實沒有給他放慢的機會。萬曆年幼尚有他改革的機會,一待萬曆成年,有了自己的見解與看法,他的種種措施很有可能化為泡影。

他必須在短短十幾年內獲得成功。書中一章取名為“世上再無張居正”,倒是反映出作者對張居正的些許惋惜之情。如果多那麼幾個張居正,前赴後繼般努力進行變革,張居正也不需要那麼急切,可以按部就班理清各種複雜交錯的社會關係,將整個社會推上正軌。

只可惜,儒家的中和色彩排斥着這種人的存在。

醜陋的中國人讀書心得體會 篇8

每個同學都有自己的愛好,有的愛好運動,有的愛好玩耍,還有的愛好交朋友,我的愛好是讀書。

我愛讀書是從小養成的,是我媽媽幫我培養的。在我小的時候,媽媽愛讀書學習,所以每當媽媽有空閒看書的時候,我也會拿起一本書來看。

讀書讓我能學到課本以外的知識,也能讓我懂很多的道理,還會讓我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讀書對我的學習也有很大的幫助。

在我讀書的時候,我會用一個小本子記下小問題,如“公雞為什麼會打鳴?”。語文老師還教我們要把書中的好詞好句摘抄下來,經常的讀。這樣可以用在我的作文當中。我還會記下書中不明白的問題,去問老師、媽媽、還有同學,從他們身上我也可以學習更多的東西。

讀書對我的學習很有幫助,我愛讀書,也愛學習,所以我在學前班到現在學習成績一直都很好,每次都考雙百。但媽媽説我不能驕傲,所以我會更加努力。

我在玩耍之後會讀書,在做完作業之後會讀書,在吃過飯之後會讀書,在生氣之後會讀書。讀書會讓我忘掉一些事情,也會讓我感到快樂。媽媽常説我鑽到書裏了,那我就是一隻快樂的書蟲了!

我愛讀書,讀書是我的快樂!讓我們一起來讀書。

醜陋的中國人讀書心得體會 篇9

圖書漂流活動時我們學軍國小一年一度的讀書活動,每年活動都很好玩。今年更特別,因為我為收銀員特別準備了一套藍色史迪奇的連體衣。

星期五,我們雨荷小隊的同學剛吃完飯就迫不及待地到操場上佈置書攤了,還沒有佈置好同學們就已經來了,我也等不及了,就留下收銀員張振陽一人,就去買書了。

獨自一人逛了半個操場,只買到了兩本書。我停下腳步,望了望整個操場,發現籃球場邊的一個書攤人特別多,就想過去看看,等我走近書攤卻發現書攤被同學們裏三層外三層地圍了個水泄不通,根本什麼都看不見,到底是什麼吸引了那麼多人?我一定要進去看看,於是我就擠進去,擠進去才發現怪不得有那麼多人,原來銷售員戴着聖誕帽,嘴裏喊着:“買書送聖誕帽”的廣告,我特別想拿到一頂聖誕帽於是就決定買幾本書,嘿,還真有我喜歡的《皮皮魯》系列,我也不管三七二十一了,一步踩到書攤中間,拿上了書,付了錢。

等我擠出人羣看到操場上有和幾個聖誕老人,好像給同學們發禮物,我也特別開心,邊看邊往下一個書攤走去。

醜陋的中國人讀書心得體會 篇10

《傲慢與偏見》《傲慢與偏見》是英國著名女作家簡·奧斯丁的代表作,這部作品以日常生活為素材,一反當時社會上流行的感傷小説的內容和矯揉造作的寫作方法,作品描寫傲慢的單身青年達西與偏見的二小姐伊麗莎白、富裕的單身貴族,彬格萊與賢淑的大小姐吉英之間的感情糾葛。其實這本書,在七年級時已經接觸過了,但當時對於劇情的繁雜很沒有耐心,看了幾章就沒有了興致,便一直擱在一旁,直至今日才重新拾起。不過再看開頭幾章時還是覺得很無趣,到後來明白才這裏是在為以後的情景埋伏筆。一眨眼,三十幾章已經過去了,人物的性格也很明顯地被作者刻畫出來了。

這本書中似乎只有兩種人:聰明的和愚蠢的,沒有絕對的好壞之分,騙子韋翰也許除外。他利用了自己巧妙的奉承能力以及一付“討人喜歡”的儀表,迷住了伊麗莎白,不停地為自己洗刷冤情,中傷達西。可笑他的話裏充滿破綻,而聰明過人的伊麗莎白雖能與彬格來小姐辯駁,與咖苔琳夫人頂撞,卻還是被韋翰牽着鼻子走。説實話,我並不認為伊麗莎白被騙説明他是一個”愚人”。人,總是先入為主,達西先生傲慢、無禮的樣子早已進入伊麗莎白的頭腦,還怎麼對他產生好感?對於旁人的點評又怎能輕易的置若罔聞?對達西產生偏見是很正常的。我説的旁人自然就是指相貌堂堂的韋翰了。不可否認,韋翰長着一張英俊的臉,表面上也裝得非常”紳士”。雖有”人不可貌相”、”知人知面不知心”之説可就連我這個活在二十一世紀,以旁觀者的身份看這個故事,仍然對韋翰產生好感,又豈能怨伊麗莎白這一個生活在過去時代的姑娘?合上這本書,仔細地品味一番,方才發現,整部小説,之所以吸引人,完全是因為它輕鬆幽默的格調。伊麗莎白的嘲笑諷刺,正將那些自視紳士、淑女的貴族的本來面目暴露無疑。而伊麗莎白的父親班納特先生竟然以嘲笑太太、女兒為家庭快樂,幸哉?不幸哉?

文中的所謂「傲慢」就是指出身富貴、教養頗高、眼光鋭利的青年達西的個性弱點;而所謂「偏見」是指出身中產階級、教養頗好、機智聰明的小姐-伊麗莎白的精神弱點。一個眼光鋭利,一個機智聰明,都屬人中傑,但卻都難免人性的弱點的糾纏。他們在一次的家庭舞會上初次見面,卻因對彼此的印象不佳,一個態度傲慢,另一個心懷偏見。第一個印象先入為主,以後又加上女人們在旁閒言碎語,而造成了兩人之間的愛恨情仇。伊麗莎白曾對達西説過:“我們的性情非常相似,我們都不愛交際,沉默寡言,不願開口,除非我們會説出話來語驚四座,像格言一樣具有光彩,流傳千古.”就是因為這思想上的一致,才在婚姻中百般受到阻礙,同時也是因為這才最後促成美滿的婚姻.伊麗莎白:如果放到現實社會,可能是個女權主義者.但關心自己的姐妹.直接,偶爾不懂禮節,調皮一點.卻是這樣迷住了達西.最重要的是善於和敢於像比自己身份高的人説“不”。從小説看,伊麗莎白聰敏機智,有膽識,有遠見,有很強的自尊心,並善於思考問題。就當時一個待嫁閨中的小姐來講,這是難能可貴的。正是由於這種品質,才使她在愛情問題上有獨立的主見,並導致她與達西組成美滿的家庭。

這部小説中通過班耐特五個女兒對待終身大事的不同處理,表現出鄉鎮中產階級家庭出身的少女對婚姻愛情問題的不同態度,從而反映了作者本人的婚姻觀:為了財產、金錢和地位而結婚是錯誤的;而結婚不考慮上述因素也是愚蠢的。因此,她既反對為金錢而結婚,也反對把婚姻當兒戲。她強調理想婚姻的重要性,並把男女雙方感情作為締結理想婚姻的基石。書中的女主人公伊麗莎白出身於小地主家庭,為富豪子弟達西所熱愛。達西不顧門第和財富的差距,向她求婚,卻遭到拒絕。伊麗莎白對他的誤會和偏見是一個原因,但主要的是她討厭他的傲慢。因為達西的這種傲慢實際上是地位差異的反映,只要存在這種傲慢,他與伊麗莎白之間就不可能有共同的思想感情,也不可能有理想的婚姻。以後伊麗莎白親眼觀察了達西的為人處世和一系列所作所為,特別是看到他改變了過去那種驕傲自負的神態,消除了對他的誤會和偏見,從而與他締結了美滿姻緣。伊麗莎白對達西先後幾次求婚的不同態度,實際上反映了女性對人格獨立和平等權利的追求。這是伊麗莎白這一人物形象的進步意義。

作品生動的反映了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處於保守和閉塞狀態下的英國鄉鎮生活和世態人情。其社會風情畫似的小説不僅在當時吸引着廣大的讀者,實至今日,仍給讀者以獨特的藝術享受。她是第一個現實地描繪日常平凡生活中平凡恩的小説家,在英國小説史上起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奧斯丁的小説盡管題材比較狹窄,故事相當平淡,但是她善於在日常平凡事物中塑造鮮明的人物形象,不論是伊麗莎白、達西那種作者認為值得肯定的人物,還是魏克翰、柯林斯這類遭到諷刺挖苦的對象,都寫得真實動人。同時,奧斯丁的語言是經過錘鍊的,她在對話藝術上講究幽默、諷刺,常以風趣詼諧的語言烘托人物的性格特徵。這種藝術創新使她的作品具有自己的特色。傲慢與偏見正是文字魔力結合感情昇華的最佳表現。若説《紅樓夢》是東方的貴婦人.《傲慢與偏見》則是西方的清秀佳人。

醜陋的中國人讀書心得體會 篇11

有一個傳説,説的是有那麼一隻鳥兒,它一生只唱一次,那歌聲比世上所有一切生靈的歌聲都更加優美動聽。從離開巢窩的那一刻起,它就在尋找着荊棘樹,直到如願以償,才歇息下來。然後,它把自己的身體扎進最長,最尖的荊棘上,便在那荒蠻的枝條之間放開了歌喉。在奄奄一息的時刻,它超脱了自身的痛苦,而那歌聲竟然使雲雀和夜鶯都黯然失色。這是一曲無比美好的歌,曲終而命竭。然而,整個世界都在靜靜地諦聽着,上帝也在蒼穹中微笑。因為最美好的東西只能用最深痛的巨創來換取……這就是荊棘鳥的傳説。

這是這本書的開頭。當我看到這個開頭的時候,我就知道,它已深深的吸引了我,也打動了我。

這本書的卻是一個悲劇,但卻也悽美。這本書是一部澳大利亞的家世小説,以女主人公梅吉與神父拉爾夫的愛情糾葛為主線,描寫了克利裏一家三代人的故事,時間跨度長達半個多世紀之久。

他們彼此相愛,卻不能在一起。因為權力麼,地位麼?男人總是想要得更多,但是當愛情與榮譽不能兼得,便義無反顧的選擇榮譽,而無奈捨棄愛的人,即使內心會痛苦,但他們無法做到放棄理想。

書中有這樣一段話,讓我平靜的心情突然泛起漣漪:“回憶就是這樣的:即使是那些充滿深情厚愛的回憶也概莫能外,好像腦子裏有一種無意識的癒合過程,儘管我們曾痛下決心永勿忘,但它依然能使創傷彌合。”每個人心中都會有這樣一個人吧,也許是受了傷害離開,也許是生離死別。曾經以為的天長地久,曾經一輩子的約定,曾經覺得終生難忘的人兒,曾經在心中生生割開的深深溝壑。卻都在時間的遷移中,沖刷得乾淨,即使再努力的鐫刻,也會被時間沖淡,再深的溝壑,也會由時間填滿。

醜陋的中國人讀書心得體會 篇12

梭羅的《瓦爾登湖》,以春、夏、秋、冬四季為線,串聯起他在瓦爾登湖畔進行經濟實驗的始末,留給讀者無盡的想像和羨慕。張愛玲曾經在介紹梭羅的生平與作品時説,梭羅所以在瓦爾登湖進行經濟實驗,是要證明一項理論:人可以活得更簡單,更從容,不必為着追求物質文明的發達,而喪失了人是萬物之靈的崇高地位。作者在《瓦爾登湖》中,以瓦爾登湖為中心,輻射到周圍眾多地方,描寫了他“以獸為鄰”,在“豆田”耕種,與“村子”中的人交往等諸多生活細節,最後作者又以“春”結尾,為我們開啟了嶄新生活的篇章。梭羅的目的達到了,他在“結束語”一篇中,這樣説到:“我很高興認識了我的方位”。

梭羅的散文清新淡雅,像春天吹過的清風,拂綠了我們乾渴的心田。梭羅生活的地方是瓦爾登湖及其周遭地區,但他細膩精緻的筆調,卻把我們帶到了更為廣闊的天地。他談“瓦爾登湖周圍的鳥”,談“更高的規律”他認為,從一個特殊的意義上説,他們是自然的一部分。他從個人的農事勞作中提升到更高的人類法則,令我們視野開闊,高屋建瓴。

在《瓦爾登湖》中,許多段落值得一品再品,讓人陶醉。他在描寫“湖”時這樣寫到:“湖是一道風景中最美麗、最富表情的姿容。它是大地的眼睛。湖邊長在水中的樹木猶如纖細的睫毛,是湖岸的飾邊。而四周鬱鬱葱葱的羣山和懸崖是他垂懸的眉毛。”如此富有詩意和浪漫的描述,令我們讀者也情不自禁地喜愛上了瓦爾登湖。

在整部《瓦爾登湖》中,自然—直是他寫作的背景,以大地為席,以蒼穹為蓋,梭羅在廣闊的天地中像農夫一樣耕種、收穫,他很高興,他説:古老的詩歌和神話至少表明,農事是一門神聖的藝術。把滋養和撫育我們的農事當做一門藝術來雕琢,對梭羅來説,這豈不是正中其下懷嗎?在從事農耕的過程中,梭羅仍不忘“閲讀”。即使在19世紀梭羅也感慨道:他們深信一本《聖經》的智慧就足夠了,餘生便在簡易讀物裏荒廢天賦、單調地生活。在商品大潮的洶湧翻滾下,現代人的心靈像扁舟入海,漂浮不定。物質的豐裕,精神的赤貧。我們的胃囊一再填充,而精神的領地卻時時荒蕪着。讀讀梭羅吧。他會把你帶入一個我們所拋棄而對我們來説又異常重要的自然的境界。學學梭羅吧:崇尚簡單,發掘人性。聽聽梭羅的忠告:多餘的財富只能買到多餘的東西。靈魂的必需品,金錢一樣也買不到。這樣的忠告如梵音,於我們無異於醍醐灌頂。

徐遲説:“這是一本寂寞的書,恬靜的書,智慧的書。”讓我們暫且避開鬧市、遠離塵囂,追隨着梭羅的足跡,去品位寂寞,感受恬靜,聆聽大師的哲音。

醜陋的中國人讀書心得體會 篇13

讀了劉亮程的《一個人的村莊》被他具有靈性和才華的文字深深陶醉。

劉亮程文字的美在於他的純粹,他的文字歌頌大自然,帶有純淨的詩意的美,他的文字中,看不到戰火和硝煙,不到歌舞和繁華,只有村莊和河流,似乎一個人走在大地上,太陽照着你,風永遠吹着。

一個優秀的抒情的詩人,永恆主題就是對某樣美好的事物的反覆歌頌,那樣飽含深情的反覆歌頌落葉、露珠、小蟲……只因這一切來源於熱愛 。 。劉亮程作品的永恆主題就是村莊。他筆下的村莊,似乎賦予了生命,他文字敍述所帶來的美感遠遠超越了村莊本身。村莊生活是很苦的,但劉亮程告訴我們:當你懷一顆感恩的、一顆詩意的、對生活無限熱愛的心,你就會感受到其中那份簡簡單單的快樂。

劉亮程《一個人的村莊》是屬於他自己的,他靜靜的講述着自己的生活,講述着自己的美學理念,講述着自己的理想生活和思想境界。而我,在世界上一個微小角落生活着的人,只能從心裏無比嚮往。

醜陋的中國人讀書心得體會 篇14

《變形記》,以一種絕望的筆調開頭。主人公在一夜好夢結束之後,發現自己變成了一隻大甲蟲。全家都因此惶恐。還不夠絕望嗎?我以為這就是最絕望的事。不單單如此,絕望之中還有孤獨:一個人的孤獨,一家人的惶恐,全人類的絕望。惶恐之後,餘下的辦法只有一個--------接受。習慣了就好。到這裏,在絕望的大山中似乎看到了一塊希望的石頭。淡淡的愛意出現了,妹妹細心的照顧,母親温暖的語言,都讓主人公看到了一陣陣的温暖。主人公也很知自己的情況,默契的陪和着。開篇緊張的節奏漸漸慢了下來,事情又得到了緩解,讓人開始浮想聯翩:也許,哥里高爾還會再變回來的,生活還會恢復原狀。可卡夫卡不這麼認為。我看到的只是光明,而卡夫卡看到的卻是全貌。熟悉,不過是厭倦的第一步,稍稍熟悉之後,無限的厭倦就在前面。終於,經濟上的重負讓這個家疲憊不堪也狼狽不堪,心理上的重負讓哥里高爾越來越多的做出他不該做的事-------絕望終於把他逼瘋了。他想剋制,又無法剋制。理智已經無法戰勝本能。對過去的回憶已經佔據了一切。他雖然擁有甲蟲的外殼,但他還有一顆人類的心,只要他在世界上還存在一刻,他就仍然是個頂天立地的人。他無法忍受別人把他當作噁心的爬蟲,他渴望自己像原來一樣!但是,他又對曾經的生活充滿恐懼。對生活的恐懼又使他有些愛上了現在的狀況。矛盾,是矛盾讓他心力交瘁,是矛盾讓他死在自己房間的地板上。這不是一個簡單的小説人物,哥里高爾,他就是卡夫卡的真實寫照。卡夫卡不僅僅在寫小説,他在寫自己,在寫自己的生活。

除了主人公,他的妹妹也是卡夫卡着力表現的人物。不像劣等小説那樣,把他妹妹塑造成一個十全十美的人物。在《變形記》裏,每個人都是普通的,社會基層的小人物。他們都是真實的,有血有肉的小市民。他們的愛是建立在生存和金錢的基礎上的。當自己的生活美滿時,他們會去愛別人,關心別人,照顧別人。但是,一但別人破壞了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夢想時,愛就不副存在了。餘下的,只是血淋淋的冷酷。從主人公妹妹上的變化上,這一點表現的入木三分。這個形象的成功塑造,也看出來卡夫卡不可估量的天賦。

小説的結尾是耐人尋味的。從結尾中,可以看到不止一種感情。哥里高爾在掙扎中死去了,生活又變回了原來的模樣。也許,比原來還要美好,在哥里高爾妹妹的跳躍中,哥里高爾被忘記了。不,這個人就不曾存在,以前的生活,不過是幻覺。在一場鬧劇過後,生活又滑回了原來的軌道。而他,哥里高爾,不過是薩姆沙一家生活中慢慢劃過的一道流星……

醜陋的中國人讀書心得體會 篇15

玫瑰園的教訓,重大投資之前,千萬別隻低頭看項目,更要抬頭看一眼風向,千萬別跟趨勢為敵。九幾年做房地產的每個人都是舉步維艱,艱難活下來的,在20xx年之後才迎來了大發展,但堅持不下來的就只能變成先烈。

但真的找到了風口卻完全不知道正確的起飛姿勢,結果充當了反面教材,後面的人看到他們被吹死的慘狀後,才總結什麼是不能做的,把不能做的反過來做也就成了應該做的。所以從這個角度講,瀛海威是悲催的,他在互聯網的歷史上就承擔了這麼一個提供負面典型的功能。當然瀛海威也不是個案,實際上在互聯網的江湖裏,搶跑的往往成了先烈,比如ICQ沒做成,OICQ到做成了,ebay沒在中國幹下去,但阿里巴巴卻成為了巨頭,楊致遠的雅虎雖然開啟了互聯網的時代,但卻屢屢被後面的小兄弟碾壓,敗走中國市場,最後連美國也玩不下去了。論做機頂盒,陳天橋是鼻祖,但卻被無情的幹掉。從那以後,盛大諸事不順。網易比騰訊早了好幾年先搞出了微信,但卻被三大運營商聯合封殺,就連雷軍的米聊也比微信要早個把月,但卻在增長期殘酷的被打敗。所以跟隨是一門技術,別老説人家抄襲,能把前浪拍死在沙灘上,這也是本事。

仰融千算萬算都是防止別人從他手裏把華晨和金盃搶走,但他卻從來沒算過,有人可能寧可砸壞他的金盃,也不讓這棵搖錢樹長到別人的院子裏面去。他們的盤算是,長到別人院子裏面,我就半毛錢拿不到,如果把它砸個稀爛,至少還能分點賣廢品的錢。這個事情在中國的商業史上不止一次的出現,當年健力寶和三水縣的股權之爭,其實就是這個心態。他們不會把國家的利益以及黨和人民的利益放在前面,更別説什麼民族工業了。在他們眼裏所有的利益,只有一個歸屬那就必須是自己。

醜陋的中國人讀書心得體會 篇16

《把夢留住》讀書筆記,這是廈大志願者葉楠寧夏西海固一年支教紀實~優秀的作品能讓讀者的情緒跟着作者走,時喜時悲~很平常的場景,在作者筆下卻寫出了不同的韻味,可見文學功底之深厚~有些困難,有些貧窮是你無法想象的,謝謝國家還有勇氣讓我們看到這些落後的東西,我本可以容忍黑暗,如果我不曾見過太陽……

作者是一個幽默樂觀的人,很多幽默的語調,似曾相識,卻漸漸遠離,看來還得珍惜~很多時候也許平凡的做法才是理智的合適的,但是瘋狂的行動才能留下美好的記憶,而不是碌碌無為的一生~相對於温飽需求,精神需求更需解決,支教工作更多是支援精神糧食,給他們帶來太陽,感受到温暖,心存希望,把夢留住~是否要有個更好的道別呢?我無從議論,因為自己面對離別,也常是靜靜的等待到來,並不比作者做得好~

許多的同學們在讀完《把夢留住》一書之後,開始認真考慮投入西部支教和西部建設的洪流之中,或者投身於社區志願者的愛心之旅,我也考慮了,雖然不是開始也不夠認真,但也比之前的想法進步了不少,有時候一點善舉,卻改變別人的一生……讀了這本書感悟還是不少的,謝謝作者,推薦看~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dushu/z6ymo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