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讀書心得體會 >

中學生圍城的閲讀心得體會(精選20篇)

中學生圍城的閲讀心得體會(精選20篇)

學生圍城的閲讀心得體會 篇1

書讀過了,覺得是本好書,但也説不出是哪裏好了。沒結婚的人看《圍城》也許是為了瞭解城堡裏的另一個世界,結了婚的人看《圍城》也許是為了尋一個解脱。但我看《圍城》,卻找不到目的。我為什麼要看《圍城》,因為它是錢鍾書的作品?因為它是名家之作?一開始,我自己就迷糊了。

中學生圍城的閲讀心得體會(精選20篇)

創作離不開經歷。不瞭解錢鍾書,也沒有禁過城堡,就像一個門外漢霧裏看花,不清不楚的,怕是看到了形卻沒找着神。圍城裏和圍城外的世界都太精彩了。那些屬於學生時代的混沌與浪漫,那些追求愛情的執着與瘋狂,那些工作中的心計與假裝,那些婚姻的平淡與瑣碎……所有的這一切都讓《圍城》變得很豐富。

方鴻漸,作為故事的主人公,似乎許多的事都通過他的眼睛來表達這個世界。他的形象很鮮明,骨子裏透着封建文人的腐朽氣味,臉上卻硬掛着西式新派的風範。他活着沒有打算,在隨波逐流中浮沉。買了假的文憑,卻又擔心受怕。接受了鮑小姐的誘惑,卻又花大把錢塞住船員的嘴巴。他對愛情有所追求,真切地迷戀唐曉芙,卻又懦弱猶豫,徘徊在幾個女人之中。就像趙辛楣所説的,他並不讓人討厭,只是全無用處。

曉芙是全書提及的女性角色中最正面的一個,她開朗活潑,聰明謙虛,敢愛敢恨。像這樣的女子,恐怕錢先生也是捨不得讓她嫁給方鴻漸。試想一下,要是讓這樣的女子在複雜陳腐的大家庭中操持家計,與懦弱無能的丈夫為家庭生計爭吵不休,該是讓讀者多麼揪心的事情啊!所以錢先生很絕妙地安排了孫柔嘉的出現,她的個性並不鮮明,但卻是婚姻中最能接受的一種。不聰明也不笨,不富裕也不貧窮,不特別但有主見。她沒有心意,但有所打算,所以她千方百計地嫁給了方鴻漸。婚姻,是一個女人最大的幸與不幸。狂熱的戀愛對於婚姻來説也許太奢侈,如果緣分不敲你的門,你也只好選擇路過你窗台的那個人。孫柔嘉是既可笑又可憐。作為一個受過高等教育的女性,她煞費苦心只為嫁給這樣一個人,或許是她一生中最大的失敗。但是在舊中國,學歷於女性只是脂粉,充充門面。歲月過去了,有再厚的脂粉也掩蓋不了逝去的青春,也抵不過旁人的蜚語。與其落得像蘇文紈一樣,徒有高傲的外表,內心卻孤獨渴望婚姻,最後還被人拒絕,草草嫁人。不知道是報復方鴻漸,還是在報復自己。她在年月催發前平淡地嫁作他人婦,也屬無奈,可憐啊!

等到有一天我也走進了這座城堡,我會再次翻看這本書,重新體會……

中學生圍城的閲讀心得體會 篇2

《圍城》是一部現代文學經典小説,説的是有關男女婚姻的事,書中最經典的就是那句“婚姻就像一座圍城,城裏的人想出來,城外的人想進去。第一次瞭解《圍城》,知道有這麼一本書,知道中國文學史上有位叫錢鍾書的作家,是大哥推薦了錢鍾書的《圍城》,其他的就不怎麼記得了。不知那時是因為什麼原因竟然未讀。現在想來真是可惜啊!説到錢鍾書,我覺得有點對不起他老人家,因為我一直把他和錢學森搞混淆。現在想起來覺得當時是多麼的幼稚和無知,一位是當代着名的學者,作家,而一位是”導彈之父“,着名科學家。

我一向不太喜歡讀長篇小説,這也許跟我的性格有關係,總覺得太長了,沒耐心看下去,平時也只看些短篇或微型小説。這可能與我經常喜歡寫些東西有關,我寫的最多的莫過於一些心情雜文了。我想當初,如果多看些書,尤其是那些經典名着,那時我的作文修為可能更高一些。我一直不看長篇小説,直到這個暑假,恰好妹妹從學校帶了本《圍城》,我空閒之餘就拜讀起幾年前本該早就讀了的《圍城》,並一口氣讀完了。其實上網的時候,曾看過《圍城》,那時也只是在上網時斷斷續續讀過,不過不知怎麼,也不知為什麼,後來就沒有讀下去,所以直到這個暑假我不算真正讀過一部小説。

儘管以前也曾翻閲過大仲馬的《基督山伯爵》、如梭的《懺悔錄》、錢鍾書的《圍城》,但我以為這個暑假所讀的《圍城》,才是我真正意義上讀的第一部長篇小説。

中學生圍城的閲讀心得體會 篇3

讀《圍城》,跟讀一般的小説感覺很不一樣。總覺得大師的作品吧肯定是生硬晦澀,至少是我很難讀懂的,要想讀懂,也要擺上好幾本字典在旁邊,才能有讀下去的勇氣,《圍城》不是這樣,它通俗得可以,從身邊瑣事娓娓道來,總有那麼一處是撞擊到你塵世的靈魂。本來覺得40年份的作品,是太公太婆輩的事了,想要找到一絲與現實相關的東西無異於到秦始皇的墓裏挖計算機。誰知道讀的時候,它竟多次引起我的共鳴,很多的事情就象是發生在身邊,人物的心情,就像是從自己記憶中掏出來的東西,貼切的讓人吃驚!彷彿去看心理病的人被人一下戳中了心事一樣,有幾分不可思議,又有幾分難堪,卻有幾分爽快!

《圍城》是錢鍾書先生一生中唯一的一部小説,堪稱中國近、當代小説中的經典之作,這是一部讀來如嚼橄欖回味無窮的奇書。在妙趣橫生,妙喻送出的幽默外表下,深藏着令人低徊輕歎,令少不更事者悵然若失。因此,它是一部以看似超然的調侃語調訴説人生無奈的笑面悲劇。

生活本就是一座圍城,婚姻與事業,學習與娛樂,發展與落後,成功與失敗,都是這座彩城中的一種顏色,每一個人每一件事都是城中的一種元素。當一功人和事因為努力和樂觀而變得美好,當城中的色彩都均勻和諧時,那麼這樣圍城就不再是一種可怕的束縛和壓力,而是一個幸福的樂園。沒有人會試圖離開她,即使是自憐自哀的方鴻浙也會喜歡。假裝醜也會被同化為真善美。也許世界永遠不會變得如此美好,但允許我心中永遠存在這種美好的理想。

中學生圍城的閲讀心得體會 篇4

人生是由一場又一場的別離與相聚組成的,而孩子與父母盡為前者。

十三年前,父母的面孔在我的腦海中一直是淺淺的存在。我與大多數人盡同,生活在一個古樸的小鎮,伴隨着年邁的長者們靜靜地生長在這片土地,在槐樹底下聽盡“南柯一夢,精衞填海”,踏盡小鎮的每一寸土地,尋遍每一處花的存在。這樣的我很幸福,很幸福……但一直有個深深的期盼,去往那光芒萬丈的大城市。並不為了那份繁華的誘惑,只因那份來自父母,從那遙寄過來的愛。

每當那輛從遠方緩緩歸來的車停在那棵槐樹旁時,心中的喜悦就如蜜一般溢出,停滯在我那紅撲撲的小臉上。而這一次我深深地明白他們的歸來是因為有一份離別,一份與“南柯一夢,精衞填海”的離別。深深記着那一天,只有靜與黑籠罩在病房內,每一次機器正常運作的轟鳴聲對於每個人來説都是一份慶幸,只是……

當讀完《目送》後的那個晚上,我的腦海就一直顯現着這個場景久久不見散去。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的拐角處。他那背影彷彿正在説:不必追。”這段話伴隨着燈光打下,我回憶了許久。爺爺奶奶與父母的離別是這般無奈。我們每個人都站在時光軸上,而時光卻把至親的人推開直到我們無法再去眺望……

而真應當“不必追”嗎?我不欣賞這股淒涼,終有一天我與父母也會站在那個十字路口,而我會勇敢回頭站在父母身後,靜靜訴説:你養我長大,我陪你到老!

中學生圍城的閲讀心得體會 篇5

《邊城》的藝術風格,是一首抒情的田園詩,一曲浪漫主義的牧歌。

沈從文執意要把《邊城》寫成“純粹的詩”,主要是出於“懷舊”的主觀抒情並要把它凝結成“詩”。正如他所説:“這一年,我的過去痛苦的掙扎,受壓抑無可安排的鄉下人對於愛情的憧憬,在這個不幸故事上,才得到了排泄和彌補。”

翠翠與儺送的愛情故事成為作者這股內衷隱祕詩情的載體,抒情才是小説的“本事”與目的。所以,作者敍事的筆端,傾瀉着、流動着作者對“愛”與“美”的詩性的謳歌與詠歎,使故事本身成為對“愛”的剪不斷、理還亂的追覓與幻想。為此,作者還在藝術上追求詩意化的表現。

人物描寫方面,以關於動作、對話的白描與韻味發掘翠翠內心豐富的“潛台詞”。如,翠翠只愛儺送,因此明確地向爺爺表示拒絕天保的求親;儺送月夜上山為她唱歌傳情,她在睡夢中身體隨着歌聲漂浮起來,“飛竄過懸崖半腰”,去摘象徵美好愛情的“虎耳草”,追覓着甜蜜幸福的愛情。

情節結構方面,以經緯交織、明暗結合的手法,衍生多變的波瀾,切合、烘托內在的情緒節奏;在鄉土風俗描寫方面,將人物的活動置於一幅幅風俗、風情畫面上,形成了詩情畫意的意境。

如,作者特意在故事中間穿插了對歌、提親、陪嫁、喪葬、賽龍舟等苗族風俗的描寫,構成一道鮮亮的風景線,使《邊城》具有獨異的鄉土文學色彩,再加上幾分童心話語的調色、敍述語言的抒情化等,構成了《邊城》詩一般清新俊逸的風格。

中學生圍城的閲讀心得體會 篇6

《圍城》並不僅僅是一部愛情小説。它的內容是多方面的,它的主題和象徵是多層次的。《圍城》的象徵源自書中人物對話中引用的外國成語,“結婚彷彿金漆的鳥籠,籠子外面的鳥想住進去,籠內的鳥想飛出來;所以結而離,離而結,沒有了局。”又説像“被圍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裏的人想逃出來。”但如果僅僅侷限於婚姻來談“圍城”困境,顯然不是錢鍾書的本意。“圍城”困境是貫穿於人生各個層次的。後來方鴻漸又重提此事,並評論道:“我近來對人生萬事,都有這個感想。”這就是點題之筆。錢鍾書在全書安排了許多變奏,使得“圍城”的象徵意義超越婚姻層次,而形成多聲部的共鳴。

《圍城》從“圍城”這個比喻開始,淋漓盡致地表現了人類的“圍城”困境:不斷的追求和對所追求到的成功的隨之而來的不滿足和厭煩,兩者之間的矛盾和轉換,其間交織着的希望與失望,歡樂與痛苦,執著與動搖——這一切構成的人生萬事。“圍城”困境告訴我們人生追求的結果很可能是虛妄的,這看起來好像很有點悲觀,但骨子裏卻是個嚴肅的追求,熱忱深埋在冷靜之下,一如錢鍾書本人的一生。他揭穿了追求終極理想、終極目的的虛妄,這就有可能使追求的過程不再僅僅成為一種手段,而使它本身的重要意義得以被認識和承認,使我們明白追求與希望的無止境而義無反顧,不再墮入虛無。

但錢鍾書並不是要簡單地演繹這個比喻,他還要下一轉語,不時地消除“圍城”的象徵。錢鍾書的夫人楊絳曾經説,如果讓方鴻漸與理想中的愛人唐曉芙結婚,然後兩人再積愛成怨,以至分手,才真正符合“圍城”的字面原義;錢鍾書在《談藝錄》中批評王國維對《紅樓夢》的誤讀時,也説過類似的話。方鴻漸想進入唐曉芙的圍城卻始終不得其門;蘇文紈曾經以為已經進入了方鴻漸的圍城,其實進入卻等於是在外面,而當她與曹元朗結婚並過上真正的市儈生活時——那種生活在錢鍾書看來是絕對應該逃離的,她卻安之若素;她曾經似乎已經進入了文化的圍城,但她只有在成為發國難財的官倒時,才真正找到了自己安身立命之處,你用槍逼着她也不願意出來的。方鴻漸並不想進入孫柔嘉的生活,可是他糊里糊塗地就進去了;結婚後,他也有想衝出來的衝動,但他是個被動的人,不敢行動,也不會行動。從表面上看,方鴻漸去三閭大學的經歷與“圍城”的比喻是最相吻合的,但實際上,方鴻漸之所以無法在三閭大學如魚得水,是因為他還有一些最基本的知識分子操守,或者説最基本的做人的操守。高鬆年、李梅亭、汪處厚,這些人在那裏捨得出來麼?

中學生圍城的閲讀心得體會 篇7

放假了,我最後能夠每一天自由自在地看課外書了。其中,令我久久不能忘懷的是這本《八十天環遊地球》。

這本書的主人公是一位四十歲左右的先生,名叫福克,是英國上流社會最有風度的紳士。他加入了改良俱樂部,與人打賭,要在80天內環遊地球一圈。有一名探員“費克斯”將一名竊賊誤為福克先生,便跟蹤他環遊地球,給他設下重重難關。但福克先生與僕人路路通渾然不知。他們在印度解救了被迫殉葬的艾娥達夫人;在大西洋上與狂風巨浪作鬥爭;在美國與印第安人打架……福克先生最後在80天內準時到英國,打贏賭約,並娶艾娥達夫人為妻。

看完小説最後一頁合上書,我深深地替福克先生鬆了一口氣,覺得他這一路真是太驚險了!故事裏的人物個個栩栩如生:擁有堅定信念的福克先生,忠實於主人的路路通,温柔的艾娥達,都活靈活現的出此刻我的眼前。每個故事情節都深深地印在我的腦海中,耐人尋味。

回想整篇小説,我深刻的體會到:讓福克先生打贏這場賭局的,不是別的,而是頑強的意志。若沒有如此堅定的意志,當他面臨困難的時候,便會退縮、會躲避、會放下。假如讓我以當時的條件,用80天的時間去環遊地球,也許我用不了40天就會回來——中途放下了。我就不是那種擁有堅強意志的人,遇到比較困難的事,我總會先想到若失敗了可怎樣辦?還是不要去嘗試吧,而不是先思考如何想辦法去克服困難,所以有很多事我就沒有做成功。讀了《八十天環遊地球》之後,我嘗試着把自己腦海深處的意志挖掘出來,用它去戰勝困難,果然,我做事的成功機率就比過去要高,我開始漸漸地走向成功。

正是福克先生這不達目的不罷休的精神,才贏得了賭約,就像發明飛機的萊特兄弟,他們也可能被摔死,但他們需要勇氣嘗試;發明了電燈的愛迪生,他可能被炸死,但他冒險去做。

《八十天環遊地球》給予了我很多人生的寶貴道理,其中印象最深的是:意志能夠戰勝一切,擁有堅定的意志,成功就離你更近了。

中學生圍城的閲讀心得體會 篇8

傳承文化經典,鑄造文化新輝煌——讀《論語》有感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在浩瀚的書海中,輕輕翻開一本油墨暈香的文化典籍,彷彿就能與先賢進行深刻的交流,而與此同時他們的智慧光芒也會讓我們深受啟發。因此,傳承文化經典,鑄造文化新輝煌刻不容緩!

近日,我讀了《論語》一書,書中充滿哲理的句子讓我無時不感受到古人的智慧,感受到那跨越幾千年仍充滿生命力的文字,它們於古時被創作,卻仍深刻地影響着我們現在的現實生活。

正如書中《論語·述爾》有言,“温而厲,威而不猛,恭而不安”。這句話是要求我們要行中庸之道。中庸之道,即要求我們處理事情要保持一種中正平和的態度,要把握好分寸,拿捏好力度,使事情處在一種相對和諧的狀態。這句話深刻地體現了古人的處事哲學,他們懂得度的把握,懂得在一定限度內調節分寸。而這種思想對我們的現實生活更是一種補益。在社會快速發展的今天,人們變得浮躁起來,人們難以保持一種中正平和的狀態去處事,更有甚者,個別人會採取極端手段去達到自己的目的。因此,傳承這種處事風格可以為人們提供一種處事之道,使人們能夠用和諧的態度去解決問題。而像《論語》這樣的文化經典,更是可以在我們現代生活的文化建設中起到強基固本的作用。

文化經典,浸潤着古人的思想光芒,以其特有的文化內涵涵養着我們每個炎黃子孫的心靈,慰藉着我們的靈魂。一個國家若是漠視對文化經典的批判繼承,就會失去對文化創新的根基,而無繼承創新又何來新輝煌?又怎樣堅強地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加強對文化經典的繼承,有助於充分挖掘古人的豐富思想內涵,用其藴含深刻價值的思想指導我們的生活,而同時在對文化經典的繼承中,我們能夠築牢現有文化體系,豐富現有文化內涵,鑄造我們中華文化新輝煌!

文化經典是古人智慧的結晶,是我們應當珍惜的寶貴精神財富。以黨的十九大思想為指導,傳承文化經典,鑄造文化新輝煌,讓我們的民族在新時代煥發新的輝煌!

中學生圍城的閲讀心得體會 篇9

寒假期間,我讀了法國著名作家羅曼·羅蘭《名人傳》中的《貝多芬傳》一章,瞭解了貝多芬坎坷多難的一生。當我看到貝多芬面對着厄運的殘酷打擊而沒有低頭放棄,反而奮發向上,通過自己的不懈努力和堅強意志最終扼住了命運的咽喉,改變了自己的命運的時候,我不禁被深深地感動了。

貝多芬作為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音樂家之一,他不但精通古典音樂,而且還開創了浪漫主義音樂的先河。他的《獻給愛麗絲》、《月光奏鳴曲》、《英雄交響樂》、《命運交響樂》等音樂作品都是人類音樂史上不朽的樂章;而他在雙耳已經完全失聰的狀況下所創作的《第九交響樂》,更是樂壇的巔峯之作,是人類對光明和歡樂的偉大讚歌。

貝多芬出生於德國的一個平民家庭,從小父親對他管教很嚴厲。由於天生的稟賦和後天的勤奮,貝多芬從8歲起就開始登台演出了。成年後,正當風華正茂的貝多芬準備大顯身手攀登音樂高峯時,厄運突然從天降臨,他的雙耳失聰了!這對於一個視音樂為生命的音樂家的打擊該是多麼的大呀!但堅強的貝多芬經受住了這致命的打擊,克服了常人難以想像的重重困難,通過自己勤奮不懈的努力和堅強的意志,最終戰勝了不幸,成為了一個聞名世界的音樂大師,在人類的音樂史上寫下了光輝燦爛的神奇樂章。

貝多芬以自己的人生歷程告訴了我們這樣一條真理:人只有具備堅強的意志,才能經受住厄運的打擊,才能把握住自己的命運!我們應該以貝多芬為榜樣,在各自的人生道路上憑着堅強的意志和不斷的努力,書寫出屬於自己的輝煌篇章。

中學生閲讀貝多芬傳心得體會優選範文五

《名人傳》由法國作家羅曼羅蘭所著,共分三章:“貝多芬傳”“米開朗琪羅傳”和“列夫托爾斯泰傳”。其中,《貝多芬傳》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貝多芬傳》主要講述了貝多芬出生在一個貧苦家庭,父親急於想開發他的音樂天分,使用暴力逼迫貝多芬練習各種樂器。母親死後,貝多芬成為了一家之主,擔起了對兩個弟弟的教育重擔。後來,貝多芬開始音樂創作。他的耳朵得了嚴重的重聽,身體也得了病。脾氣暴躁的貝多芬又多次遭到了愛情的否決。但他並沒有放棄音樂,最終成為了名人。

在沒讀《貝多芬傳》之前,我一直以為貝多芬出生在一個富足的家庭,過着無憂無慮的生活。沒想到他是這麼不幸。作為一個音樂家,耳朵失聰是多麼痛苦的事啊!除此之外,他還要承受愛情被拒絕的心靈上的煎熬。這些非常人能想象的折磨,並沒有使貝多芬變得自暴自棄,反而使他變得更加堅強:他痛苦,卻不肯屈服於命運;他貧窮,卻始終保持獨立的人格;他孤獨,卻能以一顆熱忱的心愛別人。貝多芬以他頑強的毅力戰勝了一切苦難,贏得了全世界人的歡呼。

有時,我們的災難是由我們引起的,而有時,則是命運無端加給我們的。我們經常會抱怨命運的不公,但我們必須堅信:生命總是在挫折和磨難中成長。

在我以前學游泳的時候,教練是幾個班中最嚴格的,第一天就要我們跳水。我排在隊伍最後面,下不了決心。我本以為不敢跳老師就能放過我,可她竟在我不注意時把我推了下去!毫無防備的我連續喝了幾口水,拼命地在水裏撲騰,最後終於抓住了老師從岸上伸下來的救命稻草——一根竹竿。回到家裏,我又哭又鬧,死活都不敢再去了。可第二天還是被爸媽送了過去。後來,她又準備了一根教棍,用來糾正泳姿。不過值得慶幸的是,在這位魔鬼教練的“折磨”下我很快就學會了游泳,而且不止一種泳姿。現在,游泳已經成了我生活中的一部分。每到週五,我和同學都會在游泳池裏游泳。現在想到原來練習游泳的日子,我覺得我應該感謝我的教練。如果不是她的嚴格要求,我現在也許只是一隻在岸上觀看別人游泳的旱鴨子,更得不到現在的快樂。

每個人都向往快樂的生活,但人的一生中,必定會經歷痛苦。有的人迎難而上,而有的卻激流勇退。不一樣的選擇就會有不一樣的人生之旅。要想讓我們心靈的戈壁荒原開滿鮮花,那麼痛苦必是滋潤土地的養分。讓我們勇往直前,用痛苦換來快樂吧!

中學生圍城的閲讀心得體會 篇10

塞萬提斯是西班牙文學黃金時代的代表作家,他創作的《堂吉訶德》更是開創了歐洲現代長篇小説的先河。由於一生的坎坷磨難,讓他對生活、對世人更多了一份睿智的見解,自《堂吉訶德》問世以來,人們對它的理解和認識不盡相同,或許人們僅僅只為了主人公堂吉訶德的種.種不切實際的空想和瘋子行為發笑,卻不知這裏面暗藏着作者多少心血、多少哲理。塞萬提斯具有深厚的文學底藴,他把對社會各階層的描寫同對社會現實的描寫結合起來,逼真的再現出貴族紳士的專橫跋扈和普通老百姓的辛酸苦辣。

在作品一開始,作者就讓人跌入堂吉訶德真正姓名的迷霧,接着開始描繪瘋瘋癲癲的堂吉訶德的可憐遭遇,他告訴人們,閲讀騎士小説會給人帶來多可怕的影響。比如堂吉訶德在幻想自己作為騎士的意中人杜爾西內亞的時候,將她想象成一位公主、一位至高無上的女王:她的頭髮是金絲,眉毛是天上的霓虹,眼睛是太陽等等,並且在每次殺敵前總是喃喃自語讓她給他力量。還有最搞笑的是他把風車當做三頭六臂的巨人,便騎着瘦馬捨命衝去,結果被掀倒在地不能動彈,他的侍從桑丘告訴他那不是巨人是風車的時候,他仍然辯解説是魔法師把巨人變成風車。看到這些,你會認為那就是一個瘋子。然而,在作者筆下的堂吉訶德還有另外美好的一面,那就是鋤強扶弱、見義勇為的英雄氣概,以及對人類美好未來所持有的堅定不移的信念。

還有一方面讓我讚歎不已的就是作品中有很多詩,特別是十四行詩,雖然是翻譯過來的,仍然很優美、很押韻,很多都是愛情詩,抒發對情人的思念與祝福以及內心的孤獨苦悶等。十四行詩是文藝復興時期很具特色的新詩,以上這些都可以看出“以人為中心”的思想,以及勇於抒發個人思想情感的復興精神。

中學生圍城的閲讀心得體會 篇11

在一篇篇辛辣的諷刺話語中,我彷彿看到了舊時被科舉毒害的懷才不遇的人們對封建頑固禮教的不滿、憤怒的吶喊。

《儒林外史》,中的周進令我印象很深。剛出場時,周進已經六十多歲的老童生。在汶上縣做了三年老師,學生顧小舍人都進學成了秀才,他再無資格繼續教下去,淪落到薛家集觀音庵私塾中來坐館餬口,飽受秀才梅玖和舉人王進的嘲弄和冷遇。不久,他被生活所迫替一羣商人當賬房,飄過貢院,觸景生情。大半生追求功名利祿卻求之不得與所受過的凌的辱夾雜着悲憤的情緒一下子全部發泄出來,化作一廂老淚縱橫,一頭撞在號板上,直僵僵不省人事。讀到那裏,我不禁心感酸楚,周進只是一個代表,世上就以前有多少人被封建禮教毒害,又有多少人去鑽令人費解的深奧古經而耽誤青春,使得人性蕩然無存,尊富鄙貧,社會不得安寧!

周進道:“若得如此,便是重生的父母,我周進變驢變馬也要報效!”爬到地下就磕了幾個頭。可見他已深陷科舉毒害中,不得自拔。這就是一種社會“濃厚”的風氣。

自此,周進的人生陡然發生了喜劇性變化。如果説從前的沉淪落魄受盡冷眼,此後可謂春風得意一帆風順。中舉人,中進士,做御史,做學道,一路升到了國子監司業。他節節高升的仕途更加顯現出世態醜陋,這是對整個士人階層和市民社會的批判。

周進用錢買來了監生,讀一個叫范進的老童生的文章。正因無事可做,便多讀了幾遍,這才領悟到文章玄機多,變化妙,再加上遭遇與自己甚是相似,就立刻產生共鳴。從字裏行間也體現出對考場監生的諷刺:他們囫圇吞棗,漫不經心,不識人才。

其實,從辛辣的諷刺中,我還讀到了欣慰的一點,就是已經有人開始意識到危害,並且想要革命去改變現狀,這是思想的昇華。

中學生圍城的閲讀心得體會 篇12

讀《堂吉訶德》讓我馬上聯想到了魯迅先生筆下的阿Q。他們有着共通的人物性格特點,也有着深層的諷刺意味。堂吉訶德是那麼的“自以為事”他認為正確的事情絕不會聽別人説的。

阿Q也是這樣的一個人。他們都有着許多荒謬讓人不能理解的行為。他們所處的時代並不相同,但是揭示的道理卻驚奇地相似,他們都渴望得到“勝利”。堂吉訶德希望做一個正真的、出色的騎士,阿Q總是希望做別人的“爺爺”。

他們身上都有一份自尊自大的心理。另外有一點他們更是神似兩兄弟,就是“精神勝利法”。 堂吉訶德的精神勝利法用得比阿Q還出神入化,被人打得趴地上的時候堂吉訶德也如此囉嗦:“是我一時衝動,和下等人動起手來,嚴重違反了騎士制度,上天以此作為懲罰,這都是我的錯……”但是這句話並非像阿Q一樣是羞恥之甚而自圓其説,而是他在經歷中摸索出的所謂“騎士道真理”。

所以阿Q只是逞一時口舌之快感,連他自己都懶得去信自己説了什麼。而堂吉訶德就是硬要結個真理的套子讓自己勇敢上吊。其實這兩個角色的相似是必然的。因為兩部作品的目的都是一個“批判當時的社會現實”。前者是揭示騎士社會的荒淫無度,後者揭示的是封建社會的愚味無知。他們都是普通人民的掙扎,也是作者對社會現象不滿而締造的武器。

意猶未盡,卻書盡言畢,《堂吉訶德》這本外國名著用它的魅力深深吸引着我,雖然“似懂非懂”,可是真真假假並不是閲讀的初衷,享受了閲讀中的思考,享受了閲讀帶來的體會,就算“懂”與“不懂”也再沒有多少關係。《堂吉訶德》也正是讓人在這個“似懂非懂”的過程中體會和感受,從而明白了、知道了。以上就是我對《堂吉訶德》這部作品的一些感受,希望以後還能賞讀更多優秀的作品,提高自身的修養與品味。

中學生圍城的閲讀心得體會 篇13

《圍城》我是先看電視劇,後來有斷斷續續讀一些片段(這本書情節連續性不強,確實可以跳着讀),最近才—口氣從頭到尾將整本書讀完。讀完以後,對這本書又有了些新的認識。

有的報道説,方鴻漸就是作者的化身,甚至有的人還懷疑作者的博士單位是否也是虛構的。但無論如何,方鴻漸是個典型的知識分子形象這句話是無容置疑的。但正因為他是知識分子,而且是那種帶着玩世不恭的態度處世又有點良心的知識分子,才構成了他一生的第一圈“圍城”。他希望做個大人物,這樣的性格,似乎就決定了他的一生。

方鴻漸的第二圈“圍”就是給他帶來多災多難的假學位。方鴻漸到底是個知識分子,在買假文憑之前,他也問問良心,他為自己起了的藉口:“父親是科舉中人,要看‘報條’,丈人是商人,要看契據。”以他自己的口氣,就是“説了謊話,還要講良心。”説謊就説謊嘛,講了良心這謊話就變得不倫不類了。既然講良心,就乾脆別買學位了。既然都不講良心了,就乾脆把學位發揚光大吧?害得自己當個副教授忍氣吞聲的,兩頭不着岸。

方鴻漸一生的第三圈“圍城”,我想沒有人會反對,是他在處理感情問題時候的玩世態度。也許從第—,圈“圍城”建立時,就決定了會有第二圈圍城,就決定了會有第三圈圍城了。在那個到處是“小人物”的時代,做個大人物並不是每個人都有能耐的。可是他還是希望做個大人物,買文憑時,希望自己能夠使家翁感覺光耀門楣;買了文憑,又覺得有損道德。要知道,社會上只有兩種人能夠混得好。

—種是真正大寫的入,他們有他們獨特的才能,他們有他們高尚的情操。他們是因為他們近乎模範的舉止,才贏得別人的尊重。而另—種,則是完全相反的。他們用旁門左道,説謊時,能夠令自己都騙過來。他們深有沉浮,他們的行為舉止有時真是沒有良心可言。而社會上更多的,是後者,從古到今都是如此。袁世凱用了多少手段才當上大總統?乾隆是如何登上皇位的?就連現在的企業在商場上競爭,也用盡手段,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中學生圍城的閲讀心得體會 篇14

我剛接觸《儒林外史》,是因為國小的一篇節選課文《臨死前的嚴監生》。

語文老師把嚴監生和葛朗台相提並舉,並告知我們《儒林外史》“是一部傑出的長篇諷刺小説”,嚴監生就是其中一個具有濃厚諷刺韻味的例子。

當時我只覺得吳敬梓的諷刺寫法的確入木三分,為了油燈裏燃着的兩根燈油而不肯斷氣的細節鮮明而生動。

後來又學了《范進中舉》,他中舉後發瘋的醜態更是被作者描寫地細緻嫻熟酣暢淋漓,忍不住重讀了一遍《儒林外史》。給我最深印象的不是王冕杜少卿,還是——被數人誤解的嚴監生。

嚴監生怎麼會是吝嗇鬼!

他對妻子王氏的兩個兄弟出手闊綽,他哥哥嚴貢生惹了官司,是他出錢打點周旋……看完第五十五回,我認為嚴監生非但不吝嗇,反而慷慨大方得很。就因為節選片段裏臨死前那兩個指頭,我們便認為他是古今中外數一數二的“吝嗇鬼”,豈不冤枉了嚴監生?“那燈盞裏點的是兩莖燈草,不放心,恐費了油”,這也可以看做是節約吧?

嚴監生並不吝嗇,真正吝嗇的是他的哥哥嚴貢生。嚴貢生為了賴掉船家的船錢,佯裝暈病,把普通的雲片糕説成是治療暈病的靈丹妙藥,故意讓船家吃下去,反要船家陪他銀子。他甚至還在嚴監生死後強佔嚴監生的偌大家產,那嘴臉真讓人不知下何結論。

臨死前恐費了燈油不肯斷氣的嚴監生,和天天大魚大肉坐吃山空的嚴貢生,到底誰更吝嗇?我以為吝嗇是指對待別人而言,若一個人嚴於律己寬於待人,哪裏能説是吝嗇呢?

還有范進。

范進沒什麼文化這點我承認,但在那“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時代,范進的生活除了中舉沒有任何東西可以改變。因此明知科舉是獨木橋,也要捨命去擠,哪怕被洶湧的河水淹沒,也義無反顧。因為一旦過了河,便是康莊大道,從此一生無憂。

嚴監生也好,范進也好,當然算不得什麼雅人高士,或蠅營或苟且,過活罷了。“狂狷名士,逃婚才女,名門基友,冒牌詩人,號哭童生,中舉范進,騙財俠客,獨居隱士……”彼時的儒林,每個人都被這滾滾濁流裹挾着向前,大部分人就是儒林通行的性格,嫌貧愛富追名逐利。

但想想現在,我們大概就是如此。世上並無桃花源,那麼在俗世裏做個俗人,便是大多數人的宿命了。

毫無疑問,在儒林之中尚有一股清流存在。開篇王冕自不必説,杜少卿也是作着墨較多的。我查過吳敬梓生平,發現他本人幾乎與杜少卿如出一轍。客居秦淮河畔,仗義疏財,辭官不就。吳敬梓是在杜少卿身上寄寓着自己的人生理想吧——萬貫家財散盡,功名富貴不求,可這是鮮少人能做到的。

在《儒林外史》裏,九十多個人紛紛登場又紛紛離去,他的描寫冷靜客觀,就像一個旁觀者,冷眼看着這芸芸眾生。

於是我想吳敬梓寫《儒林外史》並非全為了諷刺,也是實錄這儒林眾生相。“出生科舉世家,自幼博覽羣書,家道中落,數次科考,目睹官場鬥爭險惡,親歷家族爭產風波”,以這樣的人生經歷,假以十年的光陰,來完成一部《儒林外史》。

我也曾以為當官一定貪贓,而為富一定不仁。後來讀完《儒林外史》,也知道在紅塵之中每個人都有不得已處,於是學會了自省,也學會了寬容。人生在世,出淤泥而不染很難,舉世皆濁我獨清更難。

楊絳説“人生實苦”,所以既為俗世凡人,且愛這俗世凡塵。要知道這世間,正如《緣緣堂隨筆》中所説的那樣:“有明之處必有暗,明多之時暗亦多,戲濃之時愁亦重。”

所以,既有王冕杜少卿,也有范進嚴監生。

中學生圍城的閲讀心得體會 篇15

貝多芬,相信很多人都知道,他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音樂家之一,他所創作的《第九交響曲》,是樂壇的巔峯之作,使人們聽了之後,無不讚歎的歌曲。但是,自從我讀了《貝多芬傳》這本書之後,我認識到,不只是貝多芬的歌曲令我們讚揚,更為可貴的是,他那堅持不懈的精神。

《貝多芬傳》從貝多芬不幸的童年開始,詳述了貝多芬坎坷多難的一生。貝多芬出生於德國一個平民家庭,父親管教嚴厲。由於天生的稟賦和後天的努力,貝多芬從8歲起就登台演出。成年後,貝多芬風華正茂。然而,厄運突然從天而降,他的雙耳失聰了!但堅強地貝多芬經受住打擊,最終戰勝了不幸。

貝多芬,多少人在讚頌他!他是音樂家最傑出的榜樣,儘管他處在一個無聲的世界中,可他卻能譜寫出一個又一個悦耳動聽的音符,演奏出一首又一首令人歌頌的生命樂章!

貝多芬身上所散發出來的具有強大感染力的勇氣,是無人能敵的,是命運也不可抵抗的!貝多芬,一個耳聾的音樂家,一個被命運捉弄的人,一個用痛苦換來歡樂的英雄!

一生備受疾病、貧困和情感折磨的貝多芬,一直在不斷與命運抗爭,保持着對音樂的激情。他不是知難而退,而是越挫越勇!他用自己頑強的毅力戰勝了命運!

有哪種勝利能與貝多芬的這場勝利相比?這種勝利是用精神力量換來的!是不同凡響的!一個窮困潦倒、殘疾而孤獨的人,一個世界從未給予過歡樂,卻創造了歡樂,並奉獻給了全世界!

中學生圍城的閲讀心得體會 篇16

沈從文先生的《邊城》充滿了濃濃的鄉土風味,為我們展現了一種別樣的風情,雖然文字平淡不飾雕琢,但那一幅幅的美好畫面,早已使我沉迷。

《邊城》講了湘西小鎮上一對渡船爺孫相依為命的故事。雖然文章表面上平靜,平凡卻掩飾不住一抹淡淡的憂傷和淒涼。主人公小姑娘翠翠那朦朧沒有結局,可悲的愛情故事一直貫穿全文,或許是年齡與閲歷不夠,我無法繼續深入品味,但是更觸動我心絃的是當地人的淳樸。

不用説,那片水鄉的生活自然清貧,艱苦。但是沈先生筆下的人物卻一個比一個樂觀,淳樸。那些可愛淳樸的鄉親們令我記憶深刻。順順慷慨救濟他人。老渡者不收渡船錢。老渡者不幸逝世,鄉親們自發的幫忙……這一幅又一幅感人的畫面,總使我不時心頭一熱。

相較之下,雖然我們住在大城市中,繁華喧囂、燈紅酒綠的生活卻掩蓋不了鄰里間冷漠,冰冷的鋼筋混凝土,如巨大的牢籠,隔絕了人們太多的交流。在冰冷而喧囂的都市裏,真情彷彿已在人們匆匆的腳步裏慢慢的流逝了。《邊城》中的那如世外桃源般的淨土,也越發令我向往起來,雖然日子清貧,但是那裏卻有着一種令我安適的東西——愛。

每次讀完《邊城》,眼前總會浮起那木製的吊腳樓,搖曳的紅燈籠,窄窄的渡船,亭亭的白塔,忍不住想去尋覓那一幅又一幅如畫般久遠的歲月,去結識那純樸的鄉親們,去享受那寧靜平凡的生活。

再讀《邊城》,我心中湧起了一種莫明的感動,或許一個人要是真心深愛着自己的故鄉的話,一定是讀懂了它的艱辛,依然無怨無悔與它長相私守。沈先生的文字並不是華麗的,一如他筆下的湘西那秀美的風光,湘西的父老鄉親們,自然淳樸,美到極致。亦正是如此,他的文字才給人以一種舒適安詳的感覺。

《邊城》的每一句話,一抹笑,一回眸,都能觸動人們內心最柔軟的地方。難怪有人説,《邊城》是一首最動人的情歌。

中學生圍城的閲讀心得體會 篇17

《貝多芬傳》是法國着名作家羅曼蘭《名人傳》中的一部傳記。它創作於二十世紀初期,無論在當時還是在後世都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在這部傳記中,羅曼羅蘭着力刻畫了貝多芬為追求真善美而長期忍受苦難的心路歷程。從貝多芬身上,我們能學到了許多崇高的精神,特別使我佩服的是他那種頑強地與命運抗爭的精神。貝多芬全名叫“路德維希貝多芬”。

貝多芬的童年是痛苦的。人生對他來説就好像是一場悲慘而殘暴的鬥爭。父親急於想開發他的音樂天分,使用暴力迫使貝多芬練習各種樂器。當他稍長大一些,惡運又一次降臨到了貝多芬的頭上:他失去了最親愛的母親。貝多芬悲痛欲絕,只有寫信向朋友哭訴。貝多芬的一生是悲慘的,也是多災多難的,但他為什麼還能成功呢?為什麼正常人做不到的事,他卻能做到呢?這引起了我的深思。我認為,貝多芬之所以成功,是因為它有着超與凡人的毅力和奮鬥精神。面對困難,他絲毫無懼。這就是他成功的祕訣。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遇到困難時,經常想到的就是請求他人的幫助,而不是直面困難,下定決心一定要解決。而貝多芬,因為脾氣古怪,沒有人願意與他做朋友。所以,他面對困難,只能單槍匹馬,奮力應戰。雖然很孤獨,卻學會了別人學不到的東西:只要給自己無限的勇氣,再可怕的敵人也可以打敗。

苦難中長大的貝多芬也是幸運的。法國大革命爆發之時,貝多芬曾遇見莫扎特,並相互交流。接着,又拜海頓為師。後來,貝多芬開始嶄露頭角。就在貝多芬初次嚐到成功的甜蜜的時候,痛苦又一次降臨。慢慢地,貝多芬耳朵的聽覺越來越衰退,他的內臟也受着劇烈的痛苦的折磨。但他還是瞞着所有人,直到他再也不能隱瞞了,才寫信給韋格勒醫生和阿曼達牧師這兩位好友。貝多芬耳聾的程度是逐漸增加的,但沒有完全聾,可以説,幾乎貝多芬所有的作品都是耳聾後寫的。人們在貝多芬那青春洋溢的臉上看到了天才的目光:從那目光里人們又可以看到他悲慘的命運。之後的歲月裏,性格過於自由暴躁的貝多芬也不止一次的遭到了愛情的否絕。在遭受這些肉體痛苦之時,貝多芬又必須承受着另一種痛苦。不但如此,他的身體也“背叛”了他,先後得了肺病、關節炎、黃熱病、結膜炎等等。

身體一天不如一天。儘管此,但他從未放棄過音樂。要知道面對這麼大的困難,貝多芬卻毫不動搖,這需要用多大的勇氣和毅力啊!生命的沸騰掀起了音樂的終曲。貝多芬渴望幸福,他不願相信自己的不幸是不可醫治的,他渴望治癒,他渴求愛情,他充滿着希望。貝多芬與命運抗爭,最終成為名人。貝多芬在寫給弟弟們的信中曾説過:“只有道德才能使人幸福,而不是金錢。”本書的作者羅曼蘭告訴我們一些道理:只有克服苦難的壯烈的悲劇,才能幫助我們擔受殘酷的命運,努力向前。同時,悲慘的命運和痛苦的考驗不僅降臨在普通人的身上,同樣也降臨在偉人的身上。當我們遭受挫折的時候,應該想到這些忍受並戰勝痛苦的榜樣,不再怨天尤人,要堅定自己的信仰。

中學生圍城的閲讀心得體會 篇18

這學期,我讀過許多書,但是在這麼多的書中,唯有《儒林外史》使我記憶猶新,書中的故事一直讓我念念不忘。

《儒林外史》是一部長篇諷刺小説,他描寫了許許多多的人物,並通過用生動的形象,去反映了末期社會上的不好風氣,同時也揭露了當時反動統治的罪惡,還揭露了一些讀書人的卑鄙手段和作為,可以説是可笑,可鄙,甚至於惡急的地步。

雖然《儒林外史》是一部諷刺小説,講了一些腐朽之士,但是文中也講了一些文雅令人佩服之士,如王冕,蕭雲仙等等,其中我最佩服王冕,因為因為他小時候家裏窮,上不起學,母親只得讓他去給鄰家放牛。懂事的王冕瞭解家裏的情況,便答應下來。他每天都去放牛,一直到長大之後,他學會了畫荷花,才靠畫畫維持家庭生活,但他一直在為窮人作畫。後來,有一位官府的人請他作畫,他猶豫再三,才勉強答應。……就是他這種孝順,懂事,潔身自好,不畏權貴的精神,就如他在《墨梅》中所説:“吾家洗硯池頭樹,朵朵花開淡墨痕。不要人誇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

他這幾種品德不正是咱們給學習的嗎?從小體諒母親和家庭的難處和細想,遇到困難時,應該堅強起來,不應該貪圖富貴,對那些無恥的人,應該敢於去職責教導。面對有困難的人,應該去幫助他們給予鼓勵和愛心給他們。正所説“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這本書十分精彩,我把這本書推薦給大家,希望大家也來讀讀這本書。

中學生圍城的閲讀心得體會 篇19

下班路上,忽來大雨,匆忙趕路之際,手機聲響,原來是父親來電,“你帶了傘了嗎?要不要給你送一把過來?”尋常的問題,卻輕輕易易地擊中內心的一隅。

初為人母,相比小女兒時更能體會家庭、父母、孩子、朋友之於人生的意義,愈加變得害怕“斷、舍、離”,拜讀龍應台的散文集《目送》,竟生出強烈的代入感,一路跟着遊走在女兒和母親雙重角色間,經歷父親的逝、母親的老、兒子的離,一次又一次目送的“背影”直戳內心的痛點,讀罷全書最後《魂歸》一文時淚已滿了面。

龍應台説,此書是“對時間的無言,對生命的目送”。不知道什麼時候父母走路的步子開始慢了,不知道什麼時候呀呀學語的小兒有了自己的主張,從被目送到目送,人生何嘗不是一場輪迴,在時間面前,我們在原地等待目送,還是在彼此擁有的當下做該做、能做、想做的事,已近花甲之年的龍應台為我們上了一堂“最基本、最重大的課”。

中學生圍城的閲讀心得體會 篇20

《八十天環遊地球》是法國著名科幻作家儒勒凡爾納的一部科幻小説。不過,我並不認為這部小説是科幻題材,儘管小説內容是作者幻想出來的,但並沒有多少科學預測內容,而是當時就能實現的。不管算什麼題材吧,這部小説還是很有趣的,塑造了幾個性格鮮明的人物,故事情節曲折又富有想象力,筆調也有很多葛優式幽默。最有價值的是向讀者展示了歐、非、亞、美四大洲許多國家的地理知識和風土人情以及各國曆史。

作者塑造的男主人公福克先生是一位典型的英國紳士,他思維嚴謹,性格古板,不苟言笑,視榮譽為生命,而且正直善良,樂於助人,富有犧牲精神。同時,作者也宣揚了金錢萬能的思想。福克在旅行途中遇到了很多困難,都通過大把撒錢而輕鬆搞定,有錢走遍天下顯然是資本主義社會的一條鐵律。不過在最後,通過愛爾達夫人面對福克瀕臨破產的狀況卻依然向他表達自己的愛慕之情,表明了作者的另一種觀念,金錢誠可貴,愛情價更高。

我感覺作者塑造的福克先生和愛爾達夫人這對情侶有點像《基督山伯爵》裏的基督山和海蒂夫人。女方都是男方從死亡中拯救出來的一個美貌而又充滿異域風情的女子。兩個男人也有許多相似之處,只是福克先生一直都是個嚴肅冷靜不苟言笑的英國紳士,而基督山是法國人,年輕時也是性格活潑熱愛生活,只是經歷了牢獄之災後才變得深沉而威嚴,內心深處既有大恨又有大愛。兩個人還特別善於花錢,能把錢花到刀刃上。

書中還塑造了兩個人物,僕人路路通和偵探費克斯。路路通是個法國人,有着法國人活潑佻達的性格,多才多藝,對主人忠心耿耿。凡爾納是個法國人,他把自己同胞設置為一個僕人,説明心胸很豁達,平等觀念很強。在其他很多著名作家寫的小説裏,僕人都被設計為黑人,説明他們潛意識中還是認為人有高低貴賤之分的。至於費克斯,作者一方面隱晦的嘲笑了他的自以為是和貪婪,另一方面也通過他的執着歌頌了英國人特別是執法者骨子裏那種對法律的敬畏和法律意識的強烈,這一點在中國文學作品中比較缺乏,這跟中國國情及歷史文化有關。

福克先生環遊地球時經歷了很多國家,作者通過對他旅程的描述展示了這些國家奇異的風土人情和歷史文化。

作者眼裏的印度,有幾分像今天的非洲,原始而落後,有些地方甚至像原始部落,既有美麗的鄉野風景,也有現代化設施,鐵路旁邊就經常遇見各種野生動物,而婆羅門教則像邪教。作者描繪了工業化造成的環境污染,顯示了他對保護環境的超前意識。有個情節展示了古代印度和現代印度的一個共同特徵,就是好吹牛,鐵路沒通卻説通了,結果把旅客坑的不要不要的。

福克沒有到中國,只是經過了香港,而香港雖然是英國殖民地,但殖民時間尚淺,中國風情還比較濃郁。我感覺作者對中國人更多的是鄙視和憐憫,認為中國人落後,特別描寫了中國人嚴重吸鴉片的現象,對此我很無奈,因為那時的中國就是落後愚昧,連我都瞧不起,何況一個外國人呢。不過,作者斥責了英國人靠販賣鴉片賺的錢是污穢錢,顯示了作者的正義感。書中説中國人八十歲以上的可以穿代表皇家顏色的黃衣服則屬於瞎扯,説明作者對中國瞭解確實太少。

作者對日本顯然很有好感,描寫日本的風土人情充滿了樂趣。那時日本已經開始搞明治維新,對外門户開放,雖然還沒有發生甲午戰爭,但正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景象。

作者對美國顯然非常熟悉,用的篇幅也多,大量描寫美國的地理風貌。不過,作者對美國的所謂民主制度並不感冒,通過一件小事進行了辛辣的諷刺。他們經過舊金山時,遇上兩個隊伍在遊行,兩個隊伍各自支持一派,雙方遇到一起後先是開始喊口號,然後就開打,打得不亦樂乎,連旁邊看熱鬧的福克一行人也被殃及,衣服撕的稀爛。他們原以為是在選舉總統什麼大人物的,一打聽才知道,只不過是城市要選舉一個治安法官,又叫和平法官。通過互相鬥毆破壞治安來選舉治安法官,這個諷刺太辛辣了。

不過,書中也通過對美國人修鐵路的描述,歌頌了美國人的實幹精神,在修路過程既沒有文牘主義也沒有官僚主義,很快就把鐵路修成了。也不知現在的美國是否還是如此?我看到書中描述美國鐵路的速度,不禁啞然失笑,那時鐵路的平均時速不到20英里,也就是32公里,跟現在的高鐵比,簡直是蝸牛爬行。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dushu/yje0n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