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讀書心得體會 >

千年一歎讀書心得體會(精選12篇)

千年一歎讀書心得體會(精選12篇)

千年一歎讀書心得體會 篇1

十六年前,餘秋雨老師和鳳凰衞視的工作人員們一起踏上了探訪人類文明的荊棘之路,感受千年文明的起落興衰。十六年後,在父親的推薦下,我閲讀了這本書。拿起這本父親曾經在多年前讀過的書,一陣時間的滄桑感不禁飄過。十六年很長,從二〇〇〇年到現在,我們生活的變化翻天覆地;十六年很短,和那些曾經繁盛了幾千年的文明相比,這只是一粒塵沙。好像已經習慣了按年月度日,餘秋雨老師一行人的旅途四個月有餘,乍一看不算太長,但他用這一本厚厚的文字把一步步思忖着文明的旅程融進了時間這條蒼老的長河。

千年一歎讀書心得體會(精選12篇)

翻開書,父親當年的圈圈點點映入眼簾,這是對這次行程最好的註釋。起初我並未對這次旅程有特別深刻的理解與印象,只是覺得這次活動很有創意很新穎,但卻對餘秋雨老師為什麼參加這次活動而感到不解,為什麼一個人會不辭辛勞,不顧危險,用行車這種方式完成對文化遺蹟的考察?隨着閲讀的深入,我逐漸深深地體會到,這是因為一個文化學者的責任與良知。在書上我又似乎找到了一些答案:

撫摸歷史,撫摸文明,就是在鼓勵自己。

去探索古代文明消亡或傳承的原因,去比較古代文明和年輕文明的相似與異同,去更好地理解中華文明經歷五千年風雨滄桑卻仍舊煥發生命力的奇蹟。

這樣應該會對歷史和文化有所敬畏與反思,應該會對當下和自身有所瞭然。餘秋雨老師在自序中的一段話我很喜歡:“與筆端相比,我更看重腳步;與文章相比,我更關注生命;與精細相比,我更傾情糙糲。”好像又是專門説給年輕人聽的。忽然想到了“玄奘之路——戈壁挑戰賽”,這是一場按照當年玄奘西行取經的路線徒步穿越戈壁的比賽,全長好幾百公里,和餘秋雨老師的行程有點像。又忽然想到了央視記錄頻道的一段廣告詞:

路為紙,地成冊,行作筆,心當墨。

希臘——夢醒時分

遊記的第一站便是希臘。一提到希臘,首先映入腦海的可能是熊熊燃燒的聖火,波光粼粼的愛琴海,還有氣勢恢宏的巴特農神殿了。餘秋雨老師對它們的描寫已非常細緻,在此就不贅述了。關於奧林匹亞的敍述我倒很感興趣。

古代運動會發源於希臘的奧林匹亞,這裏還保留着競技場的遺蹟,雖然老舊,但置身其中仍能感受到當時的壯觀與輝煌。為什麼運動會會發源於這裏?因為在希臘文明中,“健康是他們的宗教”,“把智力健康,肢體健康發揮到極致再結合在一起,才是他們有關人的完整的理想。”這也正是中華文明沒有做到的地方。我們把太多的精力投入在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上,很少關注個人的發展與完善。既然這是文化遺留下來的不足,我們是不是可以試着從自身去改變一下呢?有很多問題不是沒有辦法實施,而是沒有辦法清楚地認識。

希臘很美,真的很美,但我們現在看到的希臘早已是經過痛苦沉澱過的美,這種痛苦包含着希臘人和希臘文明被統治和侵略的血與淚,美得乾淨,美得悠閒。如果把古代希臘比喻成一場夢,那麼現在的希臘便是夢醒之後眼中的光芒。餘秋雨老師關於雅典城邦衰落的評論膾炙人口:“文明之所以成為文明,是它與周際的生態相比較而言的。因此,它註定要與野蠻和愚昧為鄰。如果兩個方面屬於不同的政治勢力,必定時時起戰火;如果兩個方面屬於同一個政治範圍,必定天天有內耗。由此想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和孝文帝改革,很有道理。

希臘遊記中臨近末尾的一篇很讓人感動,標題為“我一定復活”。講的是希臘的一個組織,幾個教授向全世界遊客呼籲把巴特農神殿中的精華雕刻從大英博物館中請回來。還有希臘一位已故文化部長的話:“我希望巴特農文物能在我死之前回到希臘,如果在我死後回來,我一定復活。”讀完之後稍有點憂傷,捫心自問:我們的文化自覺與文化尊嚴還在嗎?

埃及——一直神祕下去

餘秋雨老師關於埃及寫了很多思考與感悟,就來寫寫自己感興趣的那一部分吧。

埃及的代表是金子塔,很多金字塔至少建於四千年前。歷經了四千多年的風雨洗禮,金字塔不僅巋然不動,而且石方之間連一個薄刀片划進的細縫都沒有。這樣的世界奇觀,卻因為史書和文字的消失,沒有辦法被解讀。偌大的金字塔只能寂寞地坐在原地,接受着人們的讚譽和惋惜。

曾經輝煌一時的埃及文明,希臘文明的源頭,有令世人震驚的眾多遺蹟,竟然就這樣消失了。“所謂文明的斷殘首先不是古代城郭的廢弛,而是一大片黑黝黝的古文字完全不知何意。”中華文明在歷經了歲月的沖刷後頑強地存活了下來,“文明如果追求神祕和封閉,結果只能故步自封,終於難以為繼。”“中華文明之大,相當一部分取決於它的普及企圖和傳播力量。”文明傳承的載體可以是書本,可以是建築,可以是故事,但最根本的媒介還是人,在一代又一代人中繼承,創新,發展。由此聯想到現在討論的“西化”問題。中華文明向來包容,吸收了如佛教等眾多外來文化,發展至今,文化交流不應成為一種障礙。但很多人憑着自己對文化的一知半解,用西方的觀點對中國文化指手畫腳,有些可悲。我認為文化的交流應該建立在已經掌握一種文化精髓的基礎之上,這樣的交流才能取長補短,也不至於丟棄了自己的觀點。為什麼很多人做不到這一點呢?因為浮躁。新事物這麼多,新思想這麼多,而現在的社會如同跑步機一般容不得人們有半點的喘息和思考,在激烈的競爭中人們倒也變得“單純”起來,凡事利己就好,就像在二〇〇四年新聞調查中的一個煤礦老闆,哪裏會把環境放在眼裏中。一想到現在還有許多濃濃黑煙從工廠的煙囱中冒出,就覺得一絲哀傷。

以色列——綠洲的國度

一説到以色列,耶路撒冷必須要提到。作為三大宗教聖地的耶路撒冷承載了太多。災難一次次降臨在它頭上,它就這樣不斷被摧毀,重建,摧毀,重建,直到現在這個蒼老的模樣。但以色列給我印象最深的不是耶路撒冷,因為這裏有太多我不知道的歷史與故事,而是以色列這個國家。

以色列四周都是沙漠,但以色列人卻在這些寸草不生的沙漠中種出了蔬菜,水果,不僅自足,還大量出口歐洲,用的正是滴灌技術。塵黃的沙漠硬是被裝點得五顏六色。餘秋雨老師稱這是“向自然爭奪”。當時以色列和巴勒斯坦關係非常緊張,經常發生流血事件,寸土必爭,但這些和“向自然爭奪”相比,是不是過於渺小了些?人類誕生才多久,就在自然面前彼此爭鬥,你死我活。而自然呢?只是笑笑,在它看來只不過幾天的時間,連勝利者的蹤影都會消失。一個成熟的文明不應該是這樣。就像餘秋雨老師所説:“當人們終於懂得,籠罩荒原的不應該是戰火而應該是暖棚,播撒沙漠的不應該是鮮血而應該是清泉,一切就走上正路了。”

不要流血。但不得不説遇刺身亡的以色列拉賓——一位呼喚和平的老人。餘秋雨老師和他的妻子在悼念牆上用漢字寫了三遍“和平”。這樣的虔誠與氣度讓我敬佩,這樣的文明讓我自豪。

但願全世界的文明,無論是過去,現在,還是將來,都能如此。

約旦——在縫隙中生存

約旦和以色列相同,也是一個沙漠上的國家,但它百分之八十是不毛之地,僅靠着約旦河旁的公路維持着脆弱而堅強的生命。地理上的劣勢使約旦別無選擇,只能在貧困中掙扎。但即便如此,約旦幾乎所有人都在緬懷一位國王——侯賽因,他用自己高超的政治智慧給約旦人民帶來了和平與安康,並在國際社會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家家有本難唸的經,對於不同文明而言更是如此。每種文明所處的生態不同,面對的問題和解決方案都不盡相同。作為中華文明子民的我們,不必太過擔心像約旦那樣沒有選擇的問題,相反我覺得我們應該學會珍惜目前所用有的。又突然想到,不論是什麼形式的侵略,都是把一種文明強加在另一種文明的頭上,結果呢?大多兩敗俱傷或者勝利方也沒撈到多少好處。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是兩千多年前先秦諸子告訴我們的哲學。

那麼文明也應該一樣,心存感激,尊重他人。

伊拉克——可憐與無知

如果説希臘文明閃耀着光輝,那麼比它還早綻放的便是埃及文明,比埃及文明還早的則是兩河流域的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兩河之一的底格里斯河便流經伊拉克。按理説伊拉克所在地區的歷史久遠,應當有所繼承和發展,但事實恰好相反,這裏全都是被槍炮毀滅過的痕跡,包括文化。文明消亡的表現之一便是權力和利益凌駕於文明之上,成為統治人民的工具,人民的思想也變得麻木,只有服從與仇恨。這裏當然有國外強權政治的影響,但那些吃得肥頭大耳,住在和盧浮宮差不多奢華的總統府的官員們,他們的責任呢?在這片國土上,我看到了文明被所謂的“文明”裹挾,卻只有哀歎的份。希望這種事情不要再發生於任何一個國家。

快要離境時,餘秋雨老師採訪一個十四歲的女孩問:“你是不是也像大人們一樣討厭美國?”女孩用流利的英語説:“人民不討厭,政治討厭。它沒有理由強加給別人。”“那你為什麼還學英語?”“語言是文化,不一定屬於政治。”理性的光芒就這樣綻放在了世界上最危險的地區上的一個十四歲小女孩身上,而且是那樣璀璨奪目。想想平日裏看新聞評論時,作為文明從未斷裂過的中華民族的一員,理性又在哪裏?

伊朗——學會和平與寬容

伊朗也算是一個王朝更迭頻繁的國家,但其中有幾個統治者因寬容仁慈而出名——居魯士和大流士。公元前六世紀的米底王國被來自波斯的居魯士征服。居魯士不僅解放了當初被尼布甲尼撒擄掠來的數萬猶太人,還對各民族的宗教及其尊重。這在當時以殘酷為代名詞的巴比倫實屬罕見的。他的後繼者大流士倡導天下各國應平等往來,和睦相處。他們共同倡導的和平睦鄰關係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縱使時間流去已有千年,這兩位統治者的執政理念被永久的記錄在史冊上。

儘管兩位統治者只是伊朗史上的一瞬,但他們的所作所為卻給伊朗的文明增添了一絲和平寬容的色彩。和平的意義不用強調,寬容也無需贅述,可能是我比較喜歡政治吧,我把二者在政治方面的功效看得比較重。我想起了唐太宗,想起來他對少數民族的和平外交政策,最終的結果非但不是戰爭,反而是“天可汗”這個至高無上的稱號。又想起西方國家宣傳的“中國威脅論”,中國發展起來就一定會和其他國家血刃相見嗎?中華文明的根源主張和平自守,戰爭在人們眼中不是解決問題的途徑。如果一種文明企圖通過暴力手段獲取財富,那麼它最終要麼走向滅亡,要麼被眾多力量所制衡,終究沒有稱雄時的威風凜凜。如果從這個角度看,和平寬容倒成了避免走向毀滅的良藥。

不管於國家還是一個人,和平與寬容都是一種成熟後的道德。

巴基斯坦——發現和玄奘

巴基斯坦什麼最有意思?車。説的確切一點是改裝車,説的形象一點是棺材車。關於對棺材車的記述餘秋雨老師已經寫了很多。讓我好奇的是為什麼這裏的人們熱衷於把車改裝成這個樣子。餘秋雨老師沒有説,卻論證了美與醜的關係。這就給我留下了廣闊的猜測空間。這究竟是當地的貧窮導致的還是文化導致的?如果是貧窮的原因,買輛車已很不容易,更何況改裝還是一大筆費用?如果是文化原因,為什麼在曾經誕生了犍陀羅這一偉大藝術瑰寶的地方,人們的審美觀念會發生如此巨大的轉變?既然人們都願意把錢花在改裝棺材車上,為什麼不願意投資教育呢?赤腳流浪的兒童滿街都是。真不知是礙於面子還是承認了自己的貧窮而引發的心理上的畸形競爭。所有的一切都不得而知。

當然以上的猜測全部是出於我個人的無知,所謂無知者無畏,不知是不是像我這樣。

但貧窮和奇怪的審美在這片土地上變得渺小起來,是因為這裏有法顯和玄奘來過的地方。文明不是流行於一時的景物,而是貫穿在骨子裏的堅強。在現在的探險隊員都認為艱苦危險的路線上,法顯和玄奘兩位僧人進用腳步度量出山的高低,路的長短。

首先驚異於他們是靠什麼挺過了這段旅程。餘秋雨老師曾經説,古代中國走得比較遠的有四種人,一是商人,二是軍人,三是僧人,四是詩人。其中具有明確的文化意圖並能遠行的只有僧人。僧人成了文化傳遞的使者,而鼓勵他們的正是文化本身,換句話説,便是信仰。這就是信仰的力量。

想到許多人説中國人沒有信仰。記得白巖鬆曾經説過,有一億人説他們信仰共產主義,有一億人説他們信仰各種宗教,那剩下的人呢?好像沒有信仰。不知道現在社會上的浮躁和信仰的缺失有沒有關係。如果有的話,就想想法顯和玄奘當年走過的路和他們的心吧。

重新説説這兩位僧人的遠行。正如餘秋雨老師的這句經典的總結:

“一切深層溝通都不能僅靠文字資料,而必須以腳步、目光乃至整個血肉之軀作為船筏。”

印度——矛盾的集合體

印度是佛教的發源地,是一個曾經讓無數僧人神往的地方,但在餘秋雨老師筆下,我感受到的印度,是一個矛盾的集合體。它有童話般美麗、傑出的建築泰姬陵,有曾經領導印度走向民族獨立之路的聖雄甘地,有釋迦牟尼苦心悟道的菩提樹,但是,它也同樣面臨人口爆炸帶來的危機,也遭受着大範圍的整體貧困,也有嚴重的污染和落後的管理……當所有的一切都融合起來,不論古今,不分先後,就形成了現在的印度——一個矛盾的集合體。

但在我看來,現實問題的嚴重性掩蓋了曾經輝煌一時的印度文明,因為沒有一種文明適合生存於這樣的狀況之上。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這也是我認為的任何文明的基礎,不因別的,只因文明最重要的載體還是人。

貧困會給一個國家帶來很多災難,包括物質上的和思想上的。希望印度能夠率先解決人民的貧困問題,這樣以後談民族復興才有希望。

結語——思想的啟示

讀完了,感覺很快。餘秋雨老師的這本書以遊記的形式記錄了整個旅程的險象環生,許多文明的起落興衰,每一篇都以新的視角去觀察,每一篇都藴涵着新的思考,在字裏行間流露着一位文化學者的責任感與使命感。讀來永遠新穎,不會睏倦。

其實這本書的讀後感寫得很費勁。餘秋雨老師在每一篇中的思考都發人深省,足以讓我豁然開朗,每一次都伴隨着原來如此的驚喜和深深的佩服。我就是在這種狀態下完成閲讀的,更像是一次思維的啟迪或掃盲運動吧。要提筆寫,真不知該寫些什麼。但有一點我要感謝餘秋雨老師,他讓我感到了自己還很無知,他告訴我在探索的道路上我還很渺小,他教給我以後要虛懷若谷,不要狂妄自大。讀一本好書,可以讀出人性的一些最基本的東西。

這本書給我印象深刻的地方有很多,其中有兩點我比較感興趣。

一個是文明與權力的關係。一直以來我認為文明滋養了權力,權力只是文明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雖然權力的運作會導致文明的興盛或衰亡,但它們仍然是從屬關係。如果權力導致了文明的毀滅,那麼應該從文明自身找原因。而餘秋雨老師講到:“文明和權力畢竟是兩個秩序系統,至少在古代一直沒有找到協調之路,因此兩方面遲早產生牴牾。兩方面的力量越強,牴牾也越嚴重,而嚴重牴牾的結果必然是嚴重失序。”原來它們之間還可以分得再開一些。不是所有人文災難都是文明的錯。

還有一點就是文化學者的責任。以前我一直以為文化學者的工作大多應該在研究浩如煙海的典籍,有時聯繫中外,貫通古今,解讀文化的深層含義。然而餘秋雨老師以車輪考察各個文明的方式逐漸讓我改變了這一看法。文明需要傳播,文明需要交流,文明需要借鑑,文明需要自省。“人生太短促,要充分理解一種文明已經時間不夠,更何況是多種文明。於是大家都變得匆忙,而匆忙中又最容易受欺,信了一些幾經誤傳的信息作為判斷的基點,既傷害了自己又傷害的文明。因此,應該抓緊時間多走一些路,用步履的辛勞走出受欺的陷阱。”那麼,對於我們,這年輕一代,老祖宗留下的千年遺訓沒有錯: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千年一歎讀書心得體會 篇2

是否文人都懷有比較嚴重的憂患意識?根深蒂固地生長在內心?無時不刻地左右着他們的眼睛與思想?

餘秋雨的《千年一歎》就讓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他的重重歎息。

這是一本日記,記錄了作者隨香港鳳凰衞視親身越野數萬公里考察人類各大文明遺蹟的經歷。十個國家一一走過來,他的震驚傷感表露無遺:“人類文明的巨構崩坍得如此淒涼!”“衰草瓦礫,承載着一個從古到今的災難,一切摧殘都是具體的,一切委屈都是難以表述的!”在撫摸文明遺蹟累累的傷痕後,作者回頭苦思:作為我們的生命基座,中華文明也傷痕累累,卻如何避免了整體性的崩坍?這種避免付出了多大的代價?哪些代價是正面的,哪些代價是負面的?過去的避免能否擔保今後?更重要的是,現在世界上生龍活虎的年輕文明,過多少時間,會不會重複多數古代文明的興亡宿命?作者憂心叩問,是啊,“思亙古如斯又倏忽閃現,誰的驚愕能深究它?”。

由希臘而入,憂傷的情懷已起幕。遠古的愛琴海依舊在,公園前5世紀的遺蹟——石柱只剩下後來者的銘刻,邁錫尼的海倫早已隨戰爭而消逝,空留一個三千三百年前的王城遺址,可惜曾經的千古氣勢已成追憶,幸而,還有一個奧林匹亞,宙斯神殿和希拉神殿依然有聖火的氣息……

埃及,尼羅河、法老、金字塔、太陽神廟……埃及文明是疑問最多的文明,是最難以解讀的文明,因為難以解讀,所以便難以傳承。埃及人對能追溯他們歷史的許多古碑、古籍依然沒有其文字的解讀能力,因而,文明的神祕便無處不在了。所以,作者説“當法老們把自己的遺體做成木乃伊的時候,埃及的歷史也成了木乃伊”,慶幸,中國有個秦始皇,他讓中國的歷史活了下來。

以色列——怨氣聚集的國家。曾經輝煌的所羅門王朝絲毫沒能讓堅強的猶太民族得以安逸地喘息,命運對其尤為不公,那麼多的災難接二連三地降落在他們頭上,驅逐、殺戮、奴役,怎麼也擺脱不了,但這個民族最讓人佩服的地方就是:“為了民族的解放不惜一次次大遷移。而只要落腳,就能迅速創造出一個優於別人的生態。如果這種生態中有被奴役的成分,那麼他們寧肯放棄,選擇流浪”。是啊,多舛的命運已造就了他們堅強的的生存文化,但無論多麼堅強,集合了三大宗教(猶太教、基督和伊斯蘭教)精神重心的耶路撒冷永遠都是他們內心的痛,一面哭牆見證了他們多難的歷史。

巴勒斯坦,有一座世界上最古老的的城市——傑里科古城遺址,一萬年前的驕傲現在只剩下破敗和不安全,唯有幾叢遺落的花,悄悄鮮豔了一萬年。

約旦,美麗神奇的佩特拉山谷中,玫瑰紅宮殿和羅馬競技場還完好無損地存在着,卻只能與清風明月為伴,因為缺少文字所以其寂寞的輝煌顯現的是隱性的文明形態,對它的瞭解只能靠猜測與想象。

伊拉克——敏感的國家,因為有了全人類文明的母親河——底格里斯河而令人嚮往,雖然鐵絲網重重。原想由此探尋巴比倫文明的痕跡,比如早熟的《漢謨拉比》法典,比如殘暴的統治,比如奇異的建築,比如,天文學、數學、醫藥學……然而,在巴格達博物館裏,作者只看見了一屋的空缺,一屋的悲愴,一屋的遺忘,連巴比倫遺蹟也被糟踐成一個低劣的現代模型。

伊朗,歷史上的伊朗被征服的次數很多,所以歷史的遺蹟在征服的過程中被破壞得很徹底,米底王國(伊朗人建立的第一個王國)的首都和居魯士成為作者瞭解伊朗史的開端。伊朗因薩珊王朝而奠定了現代伊朗文化的基礎,此後,伊朗不斷地遭遇到侵略,但是,最後居然在重重的災難中成了伊斯蘭文化的一個重鎮,以獨特而緩慢的步伐,走進了現代。現在的伊朗呈現在作者面前的是一種淡然漠然,有點蒼涼,有點神祕,有點世俗。

巴基斯坦,沒有石柱的斷殘、城堡的倒塌、古都的湮滅,但是“赤腳密如森林”,這個國家呈現在作者面前的是不可掩飾的驚人的整體性貧困。這是另一個意義上的文明淪落。欣慰的是作者在其首都伊斯蘭堡的塔克西拉尋找到了犍陀羅藝術,在那兒,法顯和玄奘曾經的足跡讓他激動萬分,他思考了僧人遠行進行文明之間深層溝通的意義。

印度,嚮往以久的“恆河晨浴”讓作者徹底知道了那與美麗無關,卻是一場人類的悲劇。極端的貧困、極端的混亂、極端的骯髒讓作者早早告別阿育王與菩提樹,逃離了。

尼泊爾,綠色的尼泊爾讓作者的感覺瞬時甦醒。在這兒,作者得以靜靜地反思萬里歷程,為此番的文化考察畫下一個大大的感歎號。

遠征和失序,迷昧與保守是作者思考得來得文明衰落原因。(附:作者為“千禧之旅”所寫歌詞)

千年走一回

千年走一回,山高水又長。車輪滾滾塵飛揚,祖先託我來拜訪。我是崑崙的雲,我是黃河的浪,我是涅槃的鳳凰再飛翔。

法老的陵墓,巴比倫的牆,希臘海濱夜潮起,耶路撒冷秋風涼。我是廢墟的淚,我是隔代的傷,恆河邊的梵鍾在何方?

千年走一回,山高水又長。東方有人長相憶,祖先託我來拜訪。我是屈原的夢,我是李白的唱,我是涅槃的鳳凰再飛翔!

《千年一歎》——我為它的沉重而莫名地歎息。

千年一歎讀書心得體會 篇3

《千年一歎》是餘秋雨先生寫的,“我們甘願在毫無保護機制的險境中去面對這一切,就像脱去手套撫摸它們的傷痕。”這句話是自序中的一段話,從世界各地最後回到中國。這一路走過的並不是什麼現代化的都市,車輪碾過的也僅僅只是一些讓我們感覺似乎很古老的地方。 然而我又看見了希臘給人是藍色的,無論是美麗的愛琴海或是作為希臘象徵的巴特農神殿。但這只是最初感受罷了。柏拉圖,他們滯留在千百年前對人生的思考已無法用現代的詞語形容。希臘的文明是健康的、閒散的,當讀到希臘人的快餐也要一個小時後才能上桌,我不禁感慨了,為這種獨特的生活節奏感到一種有趣。可惜的是,這種文明要衰落了,因為它過於閒散,過於與世無爭。

埃及的土地絕大多數是沙漠彷彿是一種金色的。埃及給人的是神祕的,無論是金字塔、獅身人面像或是木乃伊。讓人們感覺法老們似乎一直所做的只是守着這些東西罷了。如果説希臘的街道還有一絲古今有聯繫的感覺的話,那麼埃及就完全沒有讓人有聯想的興致,彷彿除了數千年前留下的幾座建築便什麼都沒有了。

作為那些古老文明的後代我們又做了些什麼呢,在以色列和巴勒斯坦,戰火一遍一遍的摧殘着那些已經殘剩無幾的建築,在埃及,凱撒的焚書和羅馬教皇的禁異教使得那些能夠揭開金字塔奧祕的古文字無人能讀,在伊拉克,“復原”的巴比倫古城毫無原有的滄桑,無法讓人肅然起敬……因為戰爭,因為時代,因為政治,因為功利,那些原來應該流傳千年的建築、文字都差不多消失殆盡了。那麼,我不禁感到疑惑,幾千年以後,我們的後代又該如何去了解,去探索那些存在千年的文明呢?那些已經無人解讀的文字我們的後輩能夠讀懂嗎?那些老早殘破的建築我們的後輩又能重新複製嗎?

我們至今仍可以學習千年以前的歷史,這可能要歸功於秦始皇早早的就統一了文字,要歸功於幾乎每個朝代都會命人撰寫史書,作者提出了疑問:“作為我們的生命基座,中華文明也傷痕累累,卻如何避免了整體性的崩坍?”是的,盜墓者的層次不窮,每到一個名勝古蹟就會留下“到此一遊”的“見證”,古建築成了發展旅遊業的最好工具,太多太多的商業化元素佔據了那些古舊建築所散發的古老而又吸引人的文明氣息。“更重要的是,現在世界上生龍活虎的年輕文明,過多少時間,會不會重複多數古代文明的興亡宿命?”整部日記,都貫穿着這種疑問。作者可能才想起千年一歎的名字吧!正是這樣長城在哀歎,泰姬陵在哀歎,黃河在哀歎......我們要盡我們所能的去學習去保護那些古老的文明,去教給我的後輩,去告訴他們中華文明千年的歷史,才會有我們光輝的現在。中華文明千年的歷史,是我們民族的傳承。

千年一歎讀後感(五)

《千年一歎》這本書確切來説是一本日記。它記錄了作者餘秋雨在前年之交隨香港鳳凰衞視“千禧之旅”越野車隊跋涉四萬公里的經歷。

餘秋雨是一位出色的作家。他的豫園非常精煉,讀起來流暢、優雅,但貼近生活,思維新穎。他能把新的想法用最簡單的語句表達出來,而且總能被人接受。他曾説過“寫書最大的困難不在立論之勇,不再跋涉之苦,也不再考證之煩,而在於要把深澀嶙峋的思考翠蓮的平易可幹吧玄奧席位的感觸釋放給更大的人羣。這等於用手掌碾碎石塊,用體温焐化堅冰。字字句句都要好為難言的艱辛”。難怪他的文字如此精妙,原來他早有這番感悟。我説,餘秋雨也能算得上是個探險家,因為在這“千禧之旅”的路上,他們遇到許多驚心動魄的事,隨時都威脅着他們的生命。許多短路荒草迷離,戰壕密佈,土匪出沒,在中東的一些國家更是如此。掐一秒不知道後一秒會發生什麼,他們只知道一連串真實的故事:宗教極端分子在疾風中內殺死了幾十個衞國旅客,三十幾個警察剛被販毒集團殺害……

“千禧之旅”的目的實際上是環遊世界的文明古國,領略人類文明的精華和感受異國的風土人情。所以他們選擇了希臘為此次旅行的第一站。路徑除中國外的三大文明古國,埃及、印度、古巴比倫。

而到達希臘時他們所見到的只是狹小、陳舊、道路擁擠和人民閒散。只有從被風化的古代遺址中看到一點文明古國的影子。照我看萊希臘人閒散的昇華方式有許多缺點,社會失去了精氣神,一部分閒散變成了精神貧窮。可見衰落了的古代文明難以與現代結合,最後只能被現代文明遺落。可悲。

説到埃及就不能不提恆河。但恆河清澈的河水,美麗的風景早已不復存在,留下的只是渾濁的河水河岸邊“熱鬧”的景象。上游臨死洗澡,下游刷牙喝水。印度人認為恆河的水是生水,喝一口,有病治病,沒病養生,什麼傳染性皮膚病在水中泡一泡就好,所以的牛皮蘚、蕁麻症的人都用到恆河沐浴。還有的老人自己知道已經不行了,就叫家人把他們抬到恆河邊上,鋪一張席子,躺在地上等昇天。他們説“就算死也要死在恆河邊!”在那些人死後,會有專門的人堆好木堆,把屍體排好隊,一批一批的火化,人就這樣化為一縷輕煙了。

接下來的同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古巴比倫遺址。古巴不必四大文明古國中最神祕的,人民只有聽着空中花園的故事想象城市、街道中繁榮的景象。因為留下的實物遺址已被無情的歲月和貪婪的“黑手”糟蹋得不堪入目,也失去了往日的風光。看着殘破不堪的“牆壁”,不禁有一絲感傷。

相信現在提到印度的化,大家的第一反應會使狹窄的街道中密密麻麻的人頭和印度人對時間概念的缺乏。印度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小的國家,無節制的生育和昇華條天的不斷改善是導致人口暴漲的原因。此外,在印度大多數人的手上是沒有手錶的,因為手錶對他們來説沒有太大用處。電話中説再十分鐘道,轉身就進了巷口的咖啡館裏喝咖啡調侃了,在連三個小時是不稀奇的,連政府官員也是如此。真是不可理喻呀!

看完了各大文明古國,大家現在有何感想。對,他們的確輝煌過,不過是在過去,但是在“同伴”衰落的同時,我們中國卻奇蹟般的存活了下來,並且比較完整的保留了我們的文明。造成他們現狀的原因是他們在古代文明與現代文明發生衝突時沒有及時採取好的應對措施。而中國早幾個世紀之後存活了下來,跟上了現代的節拍,很好地融入了國際。但仍有許多人看不起中國,而我要説的是:他們看不起是他們的事,我們的祖國曆史悠久,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藴,就憑着“當我們的同輩禁不起歲月的磨礪時,我們的祖先仍堅強的走到現在”,我就可以自豪説“中華民族是個非常了不起的民族”!誰説過去的文明古國不能成為今日的世界強國!

千年一歎讀書心得體會 篇4

《千年一歎》是餘秋雨先生寫的,“我們甘願在毫無保護機制的險境中去面對這一切,就像脱去手套撫摸它們的傷痕。”這句話是自序中的一段話,從世界各地最後回到中國。這一路走過的並不是什麼現代化的都市,車輪碾過的也僅僅只是一些讓我們感覺似乎很古老的地方。 然而我又看見了希臘給人是藍色的,無論是美麗的愛琴海或是作為希臘象徵的巴特農神殿。但這只是最初感受罷了。柏拉圖,他們滯留在千百年前對人生的思考已無法用現代的詞語形容。希臘的文明是健康的、閒散的,當讀到希臘人的快餐也要一個小時後才能上桌,我不禁感慨了,為這種獨特的生活節奏感到一種有趣。可惜的是,這種文明要衰落了,因為它過於閒散,過於與世無爭。

埃及的土地絕大多數是沙漠彷彿是一種金色的。埃及給人的是神祕的,無論是金字塔、獅身人面像或是木乃伊。讓人們感覺法老們似乎一直所做的只是守着這些東西罷了。如果説希臘的街道還有一絲古今有聯繫的感覺的話,那麼埃及就完全沒有讓人有聯想的興致,彷彿除了數千年前留下的幾座建築便什麼都沒有了。

作為那些古老文明的後代我們又做了些什麼呢,在以色列和巴勒斯坦,戰火一遍一遍的摧殘着那些已經殘剩無幾的建築,在埃及,凱撒的焚書和羅馬教皇的禁異教使得那些能夠揭開金字塔奧祕的古文字無人能讀,在伊拉克,“復原”的巴比倫古城毫無原有的滄桑,無法讓人肅然起敬……因為戰爭,因為時代,因為政治,因為功利,那些原來應該流傳千年的建築、文字都差不多消失殆盡了。那麼,我不禁感到疑惑,幾千年以後,我們的後代又該如何去了解,去探索那些存在千年的文明呢?那些已經無人解讀的文字我們的後輩能夠讀懂嗎?那些老早殘破的建築我們的後輩又能重新複製嗎?

我們至今仍可以學習千年以前的歷史,這可能要歸功於秦始皇早早的就統一了文字,要歸功於幾乎每個朝代都會命人撰寫史書,作者提出了疑問:“作為我們的生命基座,中華文明也傷痕累累,卻如何避免了整體性的崩坍?”是的,盜墓者的層次不窮,每到一個名勝古蹟就會留下“到此一遊”的“見證”,古建築成了發展旅遊業的最好工具,太多太多的商業化元素佔據了那些古舊建築所散發的古老而又吸引人的文明氣息。“更重要的是,現在世界上生龍活虎的年輕文明,過多少時間,會不會重複多數古代文明的興亡宿命?”整部日記,都貫穿着這種疑問。作者可能才想起千年一歎的名字吧!正是這樣長城在哀歎,泰姬陵在哀歎,黃河在哀歎......我們要盡我們所能的去學習去保護那些古老的文明,去教給我的後輩,去告訴他們中華文明千年的歷史,才會有我們光輝的現在。中華文明千年的歷史,是我們民族的傳承。

千年一歎讀後感(五)

《千年一歎》這本書確切來説是一本日記。它記錄了作者餘秋雨在前年之交隨香港鳳凰衞視“千禧之旅”越野車隊跋涉四萬公里的經歷。

餘秋雨是一位出色的作家。他的豫園非常精煉,讀起來流暢、優雅,但貼近生活,思維新穎。他能把新的想法用最簡單的語句表達出來,而且總能被人接受。他曾説過“寫書最大的困難不在立論之勇,不再跋涉之苦,也不再考證之煩,而在於要把深澀嶙峋的思考翠蓮的平易可幹吧玄奧席位的感觸釋放給更大的人羣。這等於用手掌碾碎石塊,用體温焐化堅冰。字字句句都要好為難言的艱辛”。難怪他的文字如此精妙,原來他早有這番感悟。我説,餘秋雨也能算得上是個探險家,因為在這“千禧之旅”的路上,他們遇到許多驚心動魄的事,隨時都威脅着他們的生命。許多短路荒草迷離,戰壕密佈,土匪出沒,在中東的一些國家更是如此。掐一秒不知道後一秒會發生什麼,他們只知道一連串真實的故事:宗教極端分子在疾風中內殺死了幾十個衞國旅客,三十幾個警察剛被販毒集團殺害……

“千禧之旅”的目的實際上是環遊世界的文明古國,領略人類文明的精華和感受異國的風土人情。所以他們選擇了希臘為此次旅行的第一站。路徑除中國外的三大文明古國,埃及、印度、古巴比倫。

而到達希臘時他們所見到的只是狹小、陳舊、道路擁擠和人民閒散。只有從被風化的古代遺址中看到一點文明古國的影子。照我看萊希臘人閒散的昇華方式有許多缺點,社會失去了精氣神,一部分閒散變成了精神貧窮。可見衰落了的古代文明難以與現代結合,最後只能被現代文明遺落。可悲。

説到埃及就不能不提恆河。但恆河清澈的河水,美麗的風景早已不復存在,留下的只是渾濁的河水河岸邊“熱鬧”的景象。上游臨死洗澡,下游刷牙喝水。印度人認為恆河的水是生水,喝一口,有病治病,沒病養生,什麼傳染性皮膚病在水中泡一泡就好,所以的牛皮蘚、蕁麻症的人都用到恆河沐浴。還有的老人自己知道已經不行了,就叫家人把他們抬到恆河邊上,鋪一張席子,躺在地上等昇天。他們説“就算死也要死在恆河邊!”在那些人死後,會有專門的人堆好木堆,把屍體排好隊,一批一批的火化,人就這樣化為一縷輕煙了。

接下來的同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古巴比倫遺址。古巴不必四大文明古國中最神祕的,人民只有聽着空中花園的故事想象城市、街道中繁榮的景象。因為留下的實物遺址已被無情的歲月和貪婪的“黑手”糟蹋得不堪入目,也失去了往日的風光。看着殘破不堪的“牆壁”,不禁有一絲感傷。

相信現在提到印度的化,大家的第一反應會使狹窄的街道中密密麻麻的人頭和印度人對時間概念的缺乏。印度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小的國家,無節制的生育和昇華條天的不斷改善是導致人口暴漲的原因。此外,在印度大多數人的手上是沒有手錶的,因為手錶對他們來説沒有太大用處。電話中説再十分鐘道,轉身就進了巷口的咖啡館裏喝咖啡調侃了,在連三個小時是不稀奇的,連政府官員也是如此。真是不可理喻呀!

看完了各大文明古國,大家現在有何感想。對,他們的確輝煌過,不過是在過去,但是在“同伴”衰落的同時,我們中國卻奇蹟般的存活了下來,並且比較完整的保留了我們的文明。造成他們現狀的原因是他們在古代文明與現代文明發生衝突時沒有及時採取好的應對措施。而中國早幾個世紀之後存活了下來,跟上了現代的節拍,很好地融入了國際。但仍有許多人看不起中國,而我要説的是:他們看不起是他們的事,我們的祖國曆史悠久,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藴,就憑着“當我們的同輩禁不起歲月的磨礪時,我們的祖先仍堅強的走到現在”,我就可以自豪説“中華民族是個非常了不起的民族”!誰説過去的文明古國不能成為今日的世界強國!

千年一歎讀書心得體會 篇5

是否文人都懷有比較嚴重的憂患意識?根深蒂固地生長在內心?無時不刻地左右着他們的眼睛與思想?

餘秋雨的《千年一歎》就讓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他的重重歎息。

這是一本日記,記錄了作者隨香港鳳凰衞視親身越野數萬公里考察人類各大文明遺蹟的經歷。十個國家一一走過來,他的震驚傷感表露無遺:“人類文明的巨構崩坍得如此淒涼!”“衰草瓦礫,承載着一個從古到今的災難,一切摧殘都是具體的,一切委屈都是難以表述的!”在撫摸文明遺蹟累累的傷痕後,作者回頭苦思:作為我們的生命基座,中華文明也傷痕累累,卻如何避免了整體性的崩坍?這種避免付出了多大的代價?哪些代價是正面的,哪些代價是負面的?過去的避免能否擔保今後?更重要的是,現在世界上生龍活虎的年輕文明,過多少時間,會不會重複多數古代文明的興亡宿命?作者憂心叩問,是啊,“思亙古如斯又倏忽閃現,誰的驚愕能深究它?”。

由希臘而入,憂傷的情懷已起幕。遠古的愛琴海依舊在,公園前5世紀的遺蹟——石柱只剩下後來者的銘刻,邁錫尼的海倫早已隨戰爭而消逝,空留一個三千三百年前的王城遺址,可惜曾經的千古氣勢已成追憶,幸而,還有一個奧林匹亞,宙斯神殿和希拉神殿依然有聖火的氣息……

埃及,尼羅河、法老、金字塔、太陽神廟……埃及文明是疑問最多的文明,是最難以解讀的文明,因為難以解讀,所以便難以傳承。埃及人對能追溯他們歷史的許多古碑、古籍依然沒有其文字的解讀能力,因而,文明的神祕便無處不在了。所以,作者説“當法老們把自己的遺體做成木乃伊的時候,埃及的歷史也成了木乃伊”,慶幸,中國有個秦始皇,他讓中國的歷史活了下來。

以色列——怨氣聚集的國家。曾經輝煌的所羅門王朝絲毫沒能讓堅強的猶太民族得以安逸地喘息,命運對其尤為不公,那麼多的災難接二連三地降落在他們頭上,驅逐、殺戮、奴役,怎麼也擺脱不了,但這個民族最讓人佩服的地方就是:“為了民族的解放不惜一次次大遷移。而只要落腳,就能迅速創造出一個優於別人的生態。如果這種生態中有被奴役的成分,那麼他們寧肯放棄,選擇流浪”。是啊,多舛的命運已造就了他們堅強的的生存文化,但無論多麼堅強,集合了三大宗教(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精神重心的耶路撒冷永遠都是他們內心的痛,一面哭牆見證了他們多難的歷史。

巴勒斯坦,有一座世界上最古老的的城市——傑里科古城遺址,一萬年前的驕傲現在只剩下破敗和不安全,唯有幾叢遺落的花,悄悄鮮豔了一萬年。

約旦,美麗神奇的佩特拉山谷中,玫瑰紅宮殿和羅馬競技場還完好無損地存在着,卻只能與清風明月為伴,因為缺少文字所以其寂寞的輝煌顯現的是隱性的文明形態,對它的瞭解只能靠猜測與想象。

伊拉克——敏感的國家,因為有了全人類文明的母親河——底格里斯河而令人嚮往,雖然鐵絲網重重。原想由此探尋巴比倫文明的痕跡,比如早熟的《漢謨拉比》法典,比如殘暴的統治,比如奇異的建築,比如,天文學、數學、醫藥學……然而,在巴格達博物館裏,作者只看見了一屋的空缺,一屋的悲愴,一屋的遺忘,連巴比倫遺蹟也被糟踐成一個低劣的現代模型。

伊朗,歷史上的伊朗被征服的次數很多,所以歷史的遺蹟在征服的過程中被破壞得很徹底,米底王國(伊朗人建立的第一個王國)的首都和居魯士成為作者瞭解伊朗史的開端。伊朗因薩珊王朝而奠定了現代伊朗文化的基礎,此後,伊朗不斷地遭遇到侵略,但是,最後居然在重重的災難中成了伊斯蘭文化的一個重鎮,以獨特而緩慢的步伐,走進了現代。現在的伊朗呈現在作者面前的是一種淡然漠然,有點蒼涼,有點神祕,有點世俗。

巴基斯坦,沒有石柱的斷殘、城堡的倒塌、古都的湮滅,但是“赤腳密如森林”,這個國家呈現在作者面前的是不可掩飾的驚人的整體性貧困。這是另一個意義上的文明淪落。欣慰的是作者在其首都伊斯蘭堡的塔克西拉尋找到了犍陀羅藝術,在那兒,法顯和玄奘曾經的足跡讓他激動萬分,他思考了僧人遠行進行文明之間深層溝通的意義。

印度,嚮往以久的“恆河晨浴”讓作者徹底知道了那與美麗無關,卻是一場人類的悲劇。極端的貧困、極端的混亂、極端的骯髒讓作者早早告別阿育王與菩提樹,逃離了。

尼泊爾,綠色的尼泊爾讓作者的感覺瞬時甦醒。在這兒,作者得以靜靜地反思萬里歷程,為此番的文化考察畫下一個大大的感歎號。

遠征和失序,迷昧與保守是作者思考得來得文明衰落原因。(附:作者為“千禧之旅”所寫歌詞)

千年走一回

千年走一回,山高水又長。車輪滾滾塵飛揚,祖先託我來拜訪。我是崑崙的雲,我是黃河的浪,我是涅槃的鳳凰再飛翔。

法老的陵墓,巴比倫的牆,希臘海濱夜潮起,耶路撒冷秋風涼。我是廢墟的淚,我是隔代的傷,恆河邊的梵鍾在何方?

千年走一回,山高水又長。東方有人長相憶,祖先託我來拜訪。我是屈原的夢,我是李白的唱,我是涅槃的鳳凰再飛翔!

《千年一歎》——我為它的沉重而莫名地歎息。

千年一歎讀書心得體會 篇6

十六年前,餘秋雨老師和鳳凰衞視的工作人員們一起踏上了探訪人類文明的荊棘之路,感受千年文明的起落興衰。十六年後,在父親的推薦下,我閲讀了這本書。拿起這本父親曾經在多年前讀過的書,一陣時間的滄桑感不禁飄過。十六年很長,從二〇〇〇年到現在,我們生活的變化翻天覆地;十六年很短,和那些曾經繁盛了幾千年的文明相比,這只是一粒塵沙。好像已經習慣了按年月度日,餘秋雨老師一行人的旅途四個月有餘,乍一看不算太長,但他用這一本厚厚的文字把一步步思忖着文明的旅程融進了時間這條蒼老的長河。

翻開書,父親當年的圈圈點點映入眼簾,這是對這次行程最好的註釋。起初我並未對這次旅程有特別深刻的理解與印象,只是覺得這次活動很有創意很新穎,但卻對餘秋雨老師為什麼參加這次活動而感到不解,為什麼一個人會不辭辛勞,不顧危險,用行車這種方式完成對文化遺蹟的考察?隨着閲讀的深入,我逐漸深深地體會到,這是因為一個文化學者的責任與良知。在書上我又似乎找到了一些答案:

撫摸歷史,撫摸文明,就是在鼓勵自己。

去探索古代文明消亡或傳承的原因,去比較古代文明和年輕文明的相似與異同,去更好地理解中華文明經歷五千年風雨滄桑卻仍舊煥發生命力的奇蹟。

這樣應該會對歷史和文化有所敬畏與反思,應該會對當下和自身有所瞭然。餘秋雨老師在自序中的一段話我很喜歡:“與筆端相比,我更看重腳步;與文章相比,我更關注生命;與精細相比,我更傾情糙糲。”好像又是專門説給年輕人聽的。忽然想到了“玄奘之路——戈壁挑戰賽”,這是一場按照當年玄奘西行取經的路線徒步穿越戈壁的比賽,全長好幾百公里,和餘秋雨老師的行程有點像。又忽然想到了央視記錄頻道的一段廣告詞:

路為紙,地成冊,行作筆,心當墨。

希臘——夢醒時分

遊記的第一站便是希臘。一提到希臘,首先映入腦海的可能是熊熊燃燒的聖火,波光粼粼的愛琴海,還有氣勢恢宏的巴特農神殿了。餘秋雨老師對它們的描寫已非常細緻,在此就不贅述了。關於奧林匹亞的敍述我倒很感興趣。

古代運動會發源於希臘的奧林匹亞,這裏還保留着競技場的遺蹟,雖然老舊,但置身其中仍能感受到當時的壯觀與輝煌。為什麼運動會會發源於這裏?因為在希臘文明中,“健康是他們的宗教”,“把智力健康,肢體健康發揮到極致再結合在一起,才是他們有關人的完整的理想。”這也正是中華文明沒有做到的地方。我們把太多的精力投入在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上,很少關注個人的發展與完善。既然這是文化遺留下來的不足,我們是不是可以試着從自身去改變一下呢?有很多問題不是沒有辦法實施,而是沒有辦法清楚地認識。

希臘很美,真的很美,但我們現在看到的希臘早已是經過痛苦沉澱過的美,這種痛苦包含着希臘人和希臘文明被統治和侵略的血與淚,美得乾淨,美得悠閒。如果把古代希臘比喻成一場夢,那麼現在的希臘便是夢醒之後眼中的光芒。餘秋雨老師關於雅典城邦衰落的評論膾炙人口:“文明之所以成為文明,是它與周際的生態相比較而言的。因此,它註定要與野蠻和愚昧為鄰。如果兩個方面屬於不同的政治勢力,必定時時起戰火;如果兩個方面屬於同一個政治範圍,必定天天有內耗。由此想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和孝文帝改革,很有道理。

希臘遊記中臨近末尾的一篇很讓人感動,標題為“我一定復活”。講的是希臘的一個組織,幾個教授向全世界遊客呼籲把巴特農神殿中的精華雕刻從大英博物館中請回來。還有希臘一位已故文化部長的話:“我希望巴特農文物能在我死之前回到希臘,如果在我死後回來,我一定復活。”讀完之後稍有點憂傷,捫心自問:我們的文化自覺與文化尊嚴還在嗎?

埃及——一直神祕下去

餘秋雨老師關於埃及寫了很多思考與感悟,就來寫寫自己感興趣的那一部分吧。

埃及的代表是金子塔,很多金字塔至少建於四千年前。歷經了四千多年的風雨洗禮,金字塔不僅巋然不動,而且石方之間連一個薄刀片划進的細縫都沒有。這樣的世界奇觀,卻因為史書和文字的消失,沒有辦法被解讀。偌大的金字塔只能寂寞地坐在原地,接受着人們的讚譽和惋惜。

曾經輝煌一時的埃及文明,希臘文明的源頭,有令世人震驚的眾多遺蹟,竟然就這樣消失了。“所謂文明的斷殘首先不是古代城郭的廢弛,而是一大片黑黝黝的古文字完全不知何意。”中華文明在歷經了歲月的沖刷後頑強地存活了下來,“文明如果追求神祕和封閉,結果只能故步自封,終於難以為繼。”“中華文明之大,相當一部分取決於它的普及企圖和傳播力量。”文明傳承的載體可以是書本,可以是建築,可以是故事,但最根本的媒介還是人,在一代又一代人中繼承,創新,發展。由此聯想到現在討論的“西化”問題。中華文明向來包容,吸收了如佛教等眾多外來文化,發展至今,文化交流不應成為一種障礙。但很多人憑着自己對文化的一知半解,用西方的觀點對中國文化指手畫腳,有些可悲。我認為文化的交流應該建立在已經掌握一種文化精髓的基礎之上,這樣的交流才能取長補短,也不至於丟棄了自己的觀點。為什麼很多人做不到這一點呢?因為浮躁。新事物這麼多,新思想這麼多,而現在的社會如同跑步機一般容不得人們有半點的喘息和思考,在激烈的競爭中人們倒也變得“單純”起來,凡事利己就好,就像在二〇〇四年新聞調查中的一個煤礦老闆,哪裏會把環境放在眼裏中。一想到現在還有許多濃濃黑煙從工廠的煙囱中冒出,就覺得一絲哀傷。

以色列——綠洲的國度

一説到以色列,耶路撒冷必須要提到。作為三大宗教聖地的耶路撒冷承載了太多。災難一次次降臨在它頭上,它就這樣不斷被摧毀,重建,摧毀,重建,直到現在這個蒼老的模樣。但以色列給我印象最深的不是耶路撒冷,因為這裏有太多我不知道的歷史與故事,而是以色列這個國家。

以色列四周都是沙漠,但以色列人卻在這些寸草不生的沙漠中種出了蔬菜,水果,不僅自足,還大量出口歐洲,用的正是滴灌技術。塵黃的沙漠硬是被裝點得五顏六色。餘秋雨老師稱這是“向自然爭奪”。當時以色列和巴勒斯坦關係非常緊張,經常發生流血事件,寸土必爭,但這些和“向自然爭奪”相比,是不是過於渺小了些?人類誕生才多久,就在自然面前彼此爭鬥,你死我活。而自然呢?只是笑笑,在它看來只不過幾天的時間,連勝利者的蹤影都會消失。一個成熟的文明不應該是這樣。就像餘秋雨老師所説:“當人們終於懂得,籠罩荒原的不應該是戰火而應該是暖棚,播撒沙漠的不應該是鮮血而應該是清泉,一切就走上正路了。”

不要流血。但不得不説遇刺身亡的以色列拉賓——一位呼喚和平的老人。餘秋雨老師和他的妻子在悼念牆上用漢字寫了三遍“和平”。這樣的虔誠與氣度讓我敬佩,這樣的文明讓我自豪。

但願全世界的文明,無論是過去,現在,還是將來,都能如此。

約旦——在縫隙中生存

約旦和以色列相同,也是一個沙漠上的國家,但它百分之八十是不毛之地,僅靠着約旦河旁的公路維持着脆弱而堅強的生命。地理上的劣勢使約旦別無選擇,只能在貧困中掙扎。但即便如此,約旦幾乎所有人都在緬懷一位國王——侯賽因,他用自己高超的政治智慧給約旦人民帶來了和平與安康,並在國際社會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家家有本難唸的經,對於不同文明而言更是如此。每種文明所處的生態不同,面對的問題和解決方案都不盡相同。作為中華文明子民的我們,不必太過擔心像約旦那樣沒有選擇的問題,相反我覺得我們應該學會珍惜目前所用有的。又突然想到,不論是什麼形式的侵略,都是把一種文明強加在另一種文明的頭上,結果呢?大多兩敗俱傷或者勝利方也沒撈到多少好處。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是兩千多年前先秦諸子告訴我們的哲學。

那麼文明也應該一樣,心存感激,尊重他人。

伊拉克——可憐與無知

如果説希臘文明閃耀着光輝,那麼比它還早綻放的便是埃及文明,比埃及文明還早的則是兩河流域的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兩河之一的底格里斯河便流經伊拉克。按理説伊拉克所在地區的歷史久遠,應當有所繼承和發展,但事實恰好相反,這裏全都是被槍炮毀滅過的痕跡,包括文化。文明消亡的表現之一便是權力和利益凌駕於文明之上,成為統治人民的工具,人民的思想也變得麻木,只有服從與仇恨。這裏當然有國外強權政治的影響,但那些吃得肥頭大耳,住在和盧浮宮差不多奢華的總統府的官員們,他們的責任呢?在這片國土上,我看到了文明被所謂的“文明”裹挾,卻只有哀歎的份。希望這種事情不要再發生於任何一個國家。

快要離境時,餘秋雨老師採訪一個十四歲的女孩問:“你是不是也像大人們一樣討厭美國?”女孩用流利的英語説:“人民不討厭,政治討厭。它沒有理由強加給別人。”“那你為什麼還學英語?”“語言是文化,不一定屬於政治。”理性的光芒就這樣綻放在了世界上最危險的地區上的一個十四歲小女孩身上,而且是那樣璀璨奪目。想想平日裏看新聞評論時,作為文明從未斷裂過的中華民族的一員,理性又在哪裏?

伊朗——學會和平與寬容

伊朗也算是一個王朝更迭頻繁的國家,但其中有幾個統治者因寬容仁慈而出名——居魯士和大流士。公元前六世紀的米底王國被來自波斯的居魯士征服。居魯士不僅解放了當初被尼布甲尼撒擄掠來的數萬猶太人,還對各民族的宗教及其尊重。這在當時以殘酷為代名詞的巴比倫實屬罕見的。他的後繼者大流士倡導天下各國應平等往來,和睦相處。他們共同倡導的和平睦鄰關係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縱使時間流去已有千年,這兩位統治者的執政理念被永久的記錄在史冊上。

儘管兩位統治者只是伊朗史上的一瞬,但他們的所作所為卻給伊朗的文明增添了一絲和平寬容的色彩。和平的意義不用強調,寬容也無需贅述,可能是我比較喜歡政治吧,我把二者在政治方面的功效看得比較重。我想起了唐太宗,想起來他對少數民族的和平外交政策,最終的結果非但不是戰爭,反而是“天可汗”這個至高無上的稱號。又想起西方國家宣傳的“中國威脅論”,中國發展起來就一定會和其他國家血刃相見嗎?中華文明的根源主張和平自守,戰爭在人們眼中不是解決問題的途徑。如果一種文明企圖通過暴力手段獲取財富,那麼它最終要麼走向滅亡,要麼被眾多力量所制衡,終究沒有稱雄時的威風凜凜。如果從這個角度看,和平寬容倒成了避免走向毀滅的良藥。

不管於國家還是一個人,和平與寬容都是一種成熟後的道德。

巴基斯坦——發現和玄奘

巴基斯坦什麼最有意思?車。説的確切一點是改裝車,説的形象一點是棺材車。關於對棺材車的記述餘秋雨老師已經寫了很多。讓我好奇的是為什麼這裏的人們熱衷於把車改裝成這個樣子。餘秋雨老師沒有説,卻論證了美與醜的關係。這就給我留下了廣闊的猜測空間。這究竟是當地的貧窮導致的還是文化導致的?如果是貧窮的原因,買輛車已很不容易,更何況改裝還是一大筆費用?如果是文化原因,為什麼在曾經誕生了犍陀羅這一偉大藝術瑰寶的地方,人們的審美觀念會發生如此巨大的轉變?既然人們都願意把錢花在改裝棺材車上,為什麼不願意投資教育呢?赤腳流浪的兒童滿街都是。真不知是礙於面子還是承認了自己的貧窮而引發的心理上的畸形競爭。所有的一切都不得而知。

當然以上的猜測全部是出於我個人的無知,所謂無知者無畏,不知是不是像我這樣。

但貧窮和奇怪的審美在這片土地上變得渺小起來,是因為這裏有法顯和玄奘來過的地方。文明不是流行於一時的景物,而是貫穿在骨子裏的堅強。在現在的探險隊員都認為艱苦危險的路線上,法顯和玄奘兩位僧人進用腳步度量出山的高低,路的長短。

首先驚異於他們是靠什麼挺過了這段旅程。餘秋雨老師曾經説,古代中國走得比較遠的有四種人,一是商人,二是軍人,三是僧人,四是詩人。其中具有明確的文化意圖並能遠行的只有僧人。僧人成了文化傳遞的使者,而鼓勵他們的正是文化本身,換句話説,便是信仰。這就是信仰的力量。

想到許多人説中國人沒有信仰。記得白巖鬆曾經説過,有一億人説他們信仰共產主義,有一億人説他們信仰各種宗教,那剩下的人呢?好像沒有信仰。不知道現在社會上的浮躁和信仰的缺失有沒有關係。如果有的話,就想想法顯和玄奘當年走過的路和他們的心吧。

重新説説這兩位僧人的遠行。正如餘秋雨老師的這句經典的總結:

“一切深層溝通都不能僅靠文字資料,而必須以腳步、目光乃至整個血肉之軀作為船筏。”

印度——矛盾的集合體

印度是佛教的發源地,是一個曾經讓無數僧人神往的地方,但在餘秋雨老師筆下,我感受到的印度,是一個矛盾的集合體。它有童話般美麗、傑出的建築泰姬陵,有曾經領導印度走向民族獨立之路的聖雄甘地,有釋迦牟尼苦心悟道的菩提樹,但是,它也同樣面臨人口爆炸帶來的危機,也遭受着大範圍的整體貧困,也有嚴重的污染和落後的管理……當所有的一切都融合起來,不論古今,不分先後,就形成了現在的印度——一個矛盾的集合體。

但在我看來,現實問題的嚴重性掩蓋了曾經輝煌一時的印度文明,因為沒有一種文明適合生存於這樣的狀況之上。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這也是我認為的任何文明的基礎,不因別的,只因文明最重要的載體還是人。

貧困會給一個國家帶來很多災難,包括物質上的和思想上的。希望印度能夠率先解決人民的貧困問題,這樣以後談民族復興才有希望。

結語——思想的啟示

讀完了,感覺很快。餘秋雨老師的這本書以遊記的形式記錄了整個旅程的險象環生,許多文明的起落興衰,每一篇都以新的視角去觀察,每一篇都藴涵着新的思考,在字裏行間流露着一位文化學者的責任感與使命感。讀來永遠新穎,不會睏倦。

其實這本書的讀後感寫得很費勁。餘秋雨老師在每一篇中的思考都發人深省,足以讓我豁然開朗,每一次都伴隨着原來如此的驚喜和深深的佩服。我就是在這種狀態下完成閲讀的,更像是一次思維的啟迪或掃盲運動吧。要提筆寫,真不知該寫些什麼。但有一點我要感謝餘秋雨老師,他讓我感到了自己還很無知,他告訴我在探索的道路上我還很渺小,他教給我以後要虛懷若谷,不要狂妄自大。讀一本好書,可以讀出人性的一些最基本的東西。

這本書給我印象深刻的地方有很多,其中有兩點我比較感興趣。

一個是文明與權力的關係。一直以來我認為文明滋養了權力,權力只是文明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雖然權力的運作會導致文明的興盛或衰亡,但它們仍然是從屬關係。如果權力導致了文明的毀滅,那麼應該從文明自身找原因。而餘秋雨老師講到:“文明和權力畢竟是兩個秩序系統,至少在古代一直沒有找到協調之路,因此兩方面遲早產生牴牾。兩方面的力量越強,牴牾也越嚴重,而嚴重牴牾的結果必然是嚴重失序。”原來它們之間還可以分得再開一些。不是所有人文災難都是文明的錯。

還有一點就是文化學者的責任。以前我一直以為文化學者的工作大多應該在研究浩如煙海的典籍,有時聯繫中外,貫通古今,解讀文化的深層含義。然而餘秋雨老師以車輪考察各個文明的方式逐漸讓我改變了這一看法。文明需要傳播,文明需要交流,文明需要借鑑,文明需要自省。“人生太短促,要充分理解一種文明已經時間不夠,更何況是多種文明。於是大家都變得匆忙,而匆忙中又最容易受欺,信了一些幾經誤傳的信息作為判斷的基點,既傷害了自己又傷害的文明。因此,應該抓緊時間多走一些路,用步履的辛勞走出受欺的陷阱。”那麼,對於我們,這年輕一代,老祖宗留下的千年遺訓沒有錯: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千年一歎讀書心得體會 篇7

一開始,看到文章的標題叫作“超人”,感覺非常得匪夷所思。很好奇善良又充滿愛心的冰心奶奶怎麼會寫這一類的文章。

小説在開篇就寫到“何彬是一個冷心腸的青年”,這一句話,就斷然地對何彬的性格下了一個簡單明瞭的定義。然後大肆渲染了何彬的“冷心腸”,介紹了何彬的生活環境與特點:他住在一座很多人同居的大樓裏,這一特寫放大了何彬與眾不同的一面,即他冷漠孤獨、不近人情、不輕易與人打交道、從來不會寄出和收到一封信、不愛任何有生氣的東西,屋裏如同山洞一般陰冷。何彬甚至還認為“世界是虛空的,認識是無意識的,人和人、人和宇宙、人和萬物都不過如同演劇一般,上了台是父子母女,親密的不得了,下了台,摘了假面具,便各自散了。哭一場也是這麼回事,笑一場也是這麼回事,與其互相關聯,不如互相遺棄,愛和憐憫都是惡。”看到這裏,我開始有點納悶,這就是“超人”?在我們腦海裏,超人不就是那種可以拯救世界,幫助人類的那種人嗎?

看完全文後,讓我明白,文中“超人”其實是當時社會下的一些典型青年知識分子。因為五四運動,並沒有給人真正的精神寄託,使得他們沒有了意識,沒有了目標,沒有理想,開始對人生產生消極的一面。

文章的最後,何彬被感化了。“世界上的母親和母親都是好朋友,世界上的兒子和兒子也都是好朋友,都是互相牽連,不是互相遺棄的”。這使我懂得,無論時代的現實多麼的黑暗,多麼的殘酷,無論人偽裝的多麼的無情,最終都敵不過愛的力量。母愛,人與人之間的大愛,都會帶着這樣悲觀的超人走過荒蕪的沙丘,來到愛的天堂。

原來,世界上並沒有真正的“超人”存在,人都是需要愛的。

千年一歎讀書心得體會 篇8

書籍使我變成了一幸福的忍,使我的生活變成簡單而舒適的詩,這句話是高爾基説的。我喜歡讀書,因為讀書能夠懂得很多道理,增長人的知識,所以我喜歡讀書。

我最喜歡讀不一樣的卡梅拉。故事講的是生活中肯定還有比睡覺跟好玩的事情!大小卡梅拉們一向抱有這樣的信念。他們執着的追求哪些種羣中認為不可想象的事情。

去看海,去摘星星去尋找失落的太陽一路上處處坎坷歷經很難,但總是逢凶化吉,化險為夷。他們用自我的聰明機智,勇敢戰勝困難,最後還能收穫超乎想象的回報和異乎尋常的果實。我們能夠把不一樣的卡梅拉作一種象徵,一種成長路上必不可少的伴侶。

我想去看海中的卡梅拉是一位與眾不一樣,有好奇心的小雞,她善於幻想,敢於嘗試別人不敢想的事。她為了去看美麗的大海在黑夜裏勇敢的前進,她那可憐的小腳都已經快沒有知覺了,仍在堅持。最後,她最後看到了一望無際的大海。我能打敗怪獸,雞舍鬧饑荒時,卡梅利多帶領小雞去找食物,發現食物被大怪獸偷走,他用自我的聰明機智和勇氣打敗怪獸,享受自我的食物。

讀了不一樣的卡梅拉使我的生活學習變得更愉快更簡單;使我懂得了想要把事情做好,遇到困難動腦筋想辦法解決,要有信心,必須要堅持到底,決不輕易放下,堅持就是勝利的道理。

我們要學習他們的勇敢機智,團結夥伴,堅持不懈的精神。小朋友們快來看一看吧!那裏邊的故事很精彩。

千年一歎讀書心得體會 篇9

寒假的時候,朋友介紹了考琳·麥卡洛寫的《荊棘鳥》這本書讓我看,斷斷續續的看了很久,直到最近幾天才把它看完......

世界上有這麼一隻鳥兒,它一生只唱一次歌,它用它畢生的時間去尋找一根最漂亮,最茁壯的荊棘,等到它找到了,就把自己重重的壓上去,讓荊棘刺穿它寬闊的胸膛,在那一霎,它放聲高歌,伴着自己的痛苦與歡樂,和着自己的幸福和滿足,慢慢的,慢慢的,鳥兒開始流血,但它卻絲毫沒有停止唱歌的意思,歌聲反而更加的悽婉動聽……

這隻鳥兒就叫做荊棘鳥。

它的歌聲讓所有會歌唱的鳥自慚形穢,一向自比歌王的雲雀和夜鶯,在它的歌聲面前也黯然失色。不久,鳥兒的血流盡了,一曲最美妙的歌聲也戛然而止。然而,整個世界都在靜靜地諦聽着,上帝也在蒼穹中微笑着。所有聽到歌聲的人和鳥兒都在向荊棘鳥致最後的敬意,因為大家都知道,最美好的東西,只有用深痛巨創才能換取

讀完這個故事,我一直都在沉思:荊棘鳥是知道的,它尋找荊棘樹,就意味着尋找死亡,就意味着生命的結束,就意味着承受連生命都承受不了的痛苦。但是,它還知道,只有承受經歷這個無比巨大的痛苦,才能唱出最美妙的歌聲。

我在想,我願意做那個荊棘鳥嗎?我如果是那個荊棘鳥,我肯去尋找荊棘樹嗎?找到了荊棘樹,我肯落在最尖最長的荊棘樹上嗎?

我不敢説,但是,我知道有人願意做荊棘鳥,而且像荊棘鳥一樣給我們留下了最美好的歌聲。

千年一歎讀書心得體會 篇10

近來讀了大仲馬的長篇小説《基督山伯爵》,從去圖書館借到這本書的一瞬間突然想起自己很久以前買過這本書,只是從未打開,但那本只有一冊,而眼前是厚厚的上下冊。想來那應該是改編本,看了幾頁就看不下去,眼前的厚度確實心裏一驚——打開後卻發現從第一章就是大段對白,很容易讀了下來。

情節動人,語言形象鮮明,讓人止不住一路讀下去。然而當故事發展到法利亞神甫出現,突然感覺變了——之前章節的連貫一氣呵成,在法利亞神甫出現後,尤其是兩人相遇後對他種種神通的介紹,突然有點不願接受。分明是小説,分明知道是浪漫主義小説,分明也感受到了作品的豐富想象力和緊湊誘人的情節,可是還是忍不住想:如果在現實社會裏這根本不可能,怎麼會就有這種“神人”,怎麼會就那麼快學到那麼多淵博的知識,不幸的人沒那麼幸運就會遇到救兵,成為偉大的人,一切順利的執行下去。不得不又一邊提醒自己,這是小説,不等同於現實。

看下去。不得不佩服作者充沛的活力,豐富的象形,故事讓人不自覺聯想到中國武俠裏一人誤打誤撞遇到一個神祕莫測的老人,並虔心以待,豈料這人竟是武俠高手,並在這高手死前獲得幫助得到獨門祕籍和他全部內力,於是成為眾人景仰、年輕有為而風度翩翩温文爾雅的高手,君子。甚至涉及的地點景物更加廣博,自然科學與人文知識的交錯更具有廣闊視野,於是一邊為之讚歎覺得這一切迷人同時卻會在心裏暗暗想,不真實。

原來曾經喜歡的英雄,恩怨分明、善惡有報都已經漸行漸遠。更確切的説,現在觀念裏仍這樣的期待,卻不再如以前“好人”、“壞人”涇渭分明,更沒有滿腔熱血和憤怒,不會大嚷着“那些都是壞人,讓他們都去毀滅吧”。因此對於大仲馬文中恩怨報應、熱烈的感情會羨慕,也帶着幾分讚賞,卻不會真的進入到內心了。

是一點點成長,成為所謂的現實吧。知道人應當帶有美好期待,擁有想象能力,擁有除了物質世界外的豐富精神生活,不能那麼“俗”。可就是美麗的期待也是有限度的,會參照“可實現性”來設定,此外不過是關於生活,即使被好友罵做“太理想化”的想法也不過是遠離喧囂吵鬧,隨心所欲的享有自己追求的快樂自由,而不是這種跌宕起伏,需要毅力與智慧堅持的傳奇故事,甚至覺得這更加“不靠譜”。

千年一歎讀書心得體會 篇11

今天我讀了《漁童》這篇故事,這篇文章主要講的是從前有一個老漁翁,每天辛勤打魚,日子十分貧苦。在一年夏天,老漁翁從河裏打上了一個白玉魚盆,上面繪製着美麗的圖案,還有畫了個漁童!在拿回家之後,在晚上竟發生了奇特的事件:一個漁童釣了一隻小金魚,小金魚濺出的水變成了金豆豆!老漁翁用這些金豆豆修船,買漁網。有一次,老漁翁來街上買東西,一個洋毛子問他哪來的金豆豆,老漁翁一五一十的説啦出來,洋毛子聽了,想把它據為己有,他找到縣官幫忙,老漁翁不但不給,盛怒之下還將魚盆摔個粉碎,漁童便從盆中跳了出來,立刻變得又高又大,他懲罰了洋毛子和縣官之後,跳回了碎了的盆裏,盆子還原了!

看完這本書之後,我很討厭洋毛子和那兩個人。不屬於自己的東西可不能説是自己的!有付出,就會有收穫!

千年一歎讀書心得體會 篇12

很久以前朋友就跟我推薦過《何以笙簫默》,一直推脱沒有時間,直至今日才抽出點時間一閲。其實哪裏是沒有時間,是沒有耐性而已。可以説,入大學以來,幾乎不讀書了。經常是從圖書館抱回一大摞書,期限到了以後在原封不動的還回去。

曾經是多麼的嚮往大學,不只一位老師提到過,大學是他人生中最美好的一段日子。閒時我閲讀各種小説,言情小説尤其對大學有各種美好的描述,讓人嚮往不已。剛來的兩個月,我確實是這麼覺得,這才是生活,這才是屬於自己的自由。週末三五好友相邀而聚,社團活動中激揚文字,課後時間想怎麼玩怎麼玩。然而浮華的背後卻是無盡的蒼白,空虛。我想要的到底是什麼?隨後的一年,有些荒廢,有些麻木,有些無奈。於是開始懷疑所謂的大學究竟是什麼?我來這是要幹什麼?是為財富,是為權勢,還是社會名望?

所幸,經過一年半的探索,在這個寒假之中找到了我的答案。答案來自於書中,也來自一次偶然的社會實踐。實踐本就是認識世界的唯一方法。(要知道馬克思所謂的實踐不只第一手實踐。通過書籍、口耳相傳等方式習得的他人經驗也屬於實踐,這是二手實踐而已。)於是重新拾起了看書的習慣,樑高祖説,“三日不讀謝玄詩,即覺口臭。” 實際上惴惴不安的原因不正是對未來的缺乏信心嗎?信心來自於書籍,來自於前人積累百世的思想經驗。

這些天的思考使我終於明白,大學確實是一個美好的地方,是一個適宜於學習的地方,是一個讓幼稚少年成長的地方,儘管這成長使人傷痕累累。但是,在別的地方就不用成長了嗎?哪一代的青年人好過過?

《何以笙簫默》是顧漫的一本小書,寥寥十萬餘字。是一法學系才子和一原本活潑調皮女孩子的故事。文筆細膩質感,不着筆墨間勾畫出那種旖旎浪漫,卻又不失生活氣息,顯得質樸真實。這是與《烈火如歌》並稱的兩本當紅網絡小説。恰巧明曉溪的《烈火如歌》國中時曾經讀過,還記得書籍背面讀者評語裏有句話——這是一本讓人幸福的手心出汗的書。“幸福到手心出汗”當時我也是這種感覺。時逢少年,意氣風發,以為世間之事無所謂鬱鬱不平,非黑即白,非對即錯,如此而已。才子佳人,珠聯璧合,承天之意,應時之和。

恰好與今日再《讀何以笙簫默》做出強烈對比,頓生感慨,文筆情節好雖好,但不甚符實際。才子不多,為何讓趙笙默撞到了何以琛?佳人不少,為何何以琛就選了趙笙默?簡單的分析一下即知,此類小説面向羣體大都是青春期少女至未成家女性,對愛情懷有美好浪漫的幻想。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悦己者容。這種小説滿足了女性對愛情浪漫美好的嚮往。

同樣對於男性,有一種小説如今大行其道。稱為玄幻小説,筆者恰好浸淫多年,是筆者為數不多的消遣之一。主角或是天賦異稟,或有機緣奇遇,或是帶着先進思想穿越回古代。反正不論如何最後總能笑傲江湖,建立不世功名。醉卧美人膝,醒掌天下權。這當然是每個男人所追求的願望。這些小説迎合了男人虛榮的心理。現實慘淡,虛幻中尋求慰藉。除開有些作者文筆非凡、才思橫溢,文章中尚帶些詩詞歌賦,人生哲思,可以説無甚作用。

文學藝術可以陶情冶性,社會哲學可以安邦定國。

今天是三月二十日,恰逢春分。春分者,晝夜平分之意,此時太陽直射赤道,春暖花開,鶯飛草長。然而長春的天氣似乎不遵從這些節令,午後的陽光明媚,穿透雲層。路旁整個冬天未曾變化的積雪終於開始消融,土地變得濕潤泥濘,屋檐下的融冰開始滴答作響,長春隨處可見的松柏依舊是那副直挺遒勁的風采。窗前的温潤的陽光照射到臉上,悵然感慨:現世安穩,歲月靜好。喜歡少遊一句詞,梅英疏淡,冰澌溶泄,東風暗換年華。

不經意間,東風已暗換幾度年華。記得一個朋友大學聯考完畢後在日誌裏懷念高中:我來的時候,小池裏開滿了蓮花,要走的時候,樹杈上長滿了青桃。前者開在夏末,後者生在在夏初。而我的青春啊,就在這夏末與夏初之間,像是被輪迴遺忘在一中的校園。

記得我來的時候,是夏末,楊柳依依、芳草蔓蔓,噴泉上映着七彩的虹光;只是不知道我走那天會是一種怎樣的光景。畢竟,大學,我曾經經歷過。

瞻彼淇奧,綠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如切如磋者,道學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捨本而逐末,是亦不可以己乎。

晚上修習中國哲學史,遇到一位老師,對我的思想很有啟發,堅定了我的信念。盡心盡力而已,不求有功,但求無悔。文天祥在宋朝淪落以後堅持抗金而後被捕,元人威逼利誘無所不用其極竟不能使其投誠,文公著詩《過零丁洋》千古流傳,然而再其臨死之前還有一首《絕命詞》令人扼腕歎息:“孔曰成仁,孟曰取義。為其仁至,所以義盡。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矣。”

晚上跟父親聊天,所幸父親雖不理解,但是信任我。還提到一些我容易忽視的問題,初時欲出言反駁,但事後一想卻是一針見血。有這樣的支持我的父親母親我也足以自豪。

此時寢室內飲酒若干,氣血翻湧,有些上頭。嘗慕於太白斗酒十千詩百篇,非有太白之才,但逐太白之意。拉雜這些了這麼多,不知所謂,算是意識流吧。

最後在寫一句話吧,這是父親的教誨。 stay hungry,stay foolish。 求知若飢,虛心若愚。忌年少氣盛,忌心高氣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dushu/wl403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