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讀書心得體會 >

新三字經讀書心得體會(精選27篇)

新三字經讀書心得體會(精選27篇)

新三字經讀書心得體會 篇1

中國古代教育十分重視兒童啟蒙與大眾啟蒙,其重點放在最基本的識字和基礎道德與常識方面。從人的成長而言,中國歷史上兩部最重要的啟蒙讀本,功莫大焉。

新三字經讀書心得體會(精選27篇)

這兩部啟蒙讀本,一是南朝梁武帝蕭衍下令編寫的四字一句對偶押韻的文字課本《千字文》,後來被用作學童發矇啟智的基礎性課本。歷朝以來,改編續寫的《千字文》版本及註釋本,多達數十種。1854年,太平天國公佈由洪秀全親自編撰的《千字文》,成為中國歷史上獨一無二的宣傳農民革命的啟蒙讀本。

二是南宋末年由王應麟(一説區適子)編撰的《三字經》,被作為大眾文化的普及讀本為社會廣泛採用。《三字經》自南宋末年成書後,明清以來,學者們對其續有增補。作為一本中國傳統文化集大成時代產生的大眾啟蒙讀物,它一直與中國封建時代文化精選本《千字文》並稱於世。比較而言,宋明以來至中國舊民主革命前,這部讀本實際上比《千字文》的名氣更大,影響也更大。

《三字經》產生於程朱理學盛行的時代,其內容周而賅,舉凡天文、地理、人事、史實、修身、齊家之理,無不涉及;其體例簡而全,三言詩,押韻歌,共356句,1068字,適於童蒙庶人誦讀記憶。長期以來,儘管舊《三字經》確含有部分封建文化糟粕,但它在中國大眾文化教育領域,以其周全、淺近、普世和經典的文化知識和道德教誨,以它的文學色彩和音韻特點,親近並哺育了一代代中國人。

新中國成立後,在相當長的時期內,舊《三字經》因內容總體特徵被判定為“宣揚封建禮教”(見商務印書館1983年修訂版《辭源》),而被打入另冊。在新時期,又因其非白話的古文體以及由此產生的閲讀傳播障礙,而被“敬而遠之”,其中所藴含的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部分,實際上被世人忽視了,無疑這是十分可惜的。

令人欣喜和欽佩的是,在中國走進新時代、步入新世紀的今天,在打造和重建中華文化軟實力、創建和諧社會的今天,在我們這個經濟超常規發展、物質生活空前滿足、精神生活日漸空虛,社會大眾對道德良知重建與和諧社會高度期盼的時刻,由高佔祥同志多年嘔心瀝血、精心編撰修改而成,並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新三字經》於去年問世,並陸續推出了《新三字經》的成人版和學生版,其學生版被教育部列為“全國中國小圖書館推薦圖書”,總髮行量已高達40餘萬冊。今年11月,《新三字經》動漫版圖書和視頻光盤推出,在剛剛舉辦的第十屆深圳讀書月上,被列為推薦圖書受到熱捧。剛剛空運抵達深圳書城的百本動漫版《新三字經》,被讀者一搶而空,作者親臨現場簽名長達一個多小時。

《新三字經》堪稱中國新世紀公民道德教育的經典。它在當代中國構建和諧社會、實現科學發展,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

新三字經讀書心得體會 篇2

最近看了一本名叫《新三字經》的書,令我感觸很深。

仔細看過後,其中我最喜歡的句子是:“學與思,琢與磨,知與行,相交錯。成於勤,毀於惰,荒於嬉,敗於奢。省吾身,思己過,言必行,行必果。敗與勝,非天命,得與失,乃互生。”“學與思,琢與磨,知與行,相交錯。”意思是説只有把學習與思考結合起來,我們才能收到真實的效果。我們既要重視行動,也要重視認知,兩相促進,才能塑造健全人格。牛頓就是經過反覆的思考,發現了“萬有引力”,居里夫人也是經過觀察,然後反覆思考,再試驗,才發現了“鐳”,所以我們要學會思考。

“成於勤,毀於惰,荒於嬉,敗於奢。”是説學業和事業的成功要靠刻苦勤奮。人不能過度的追求享受,否則就會敗在自己的手中。韓愈的《進學解》裏説:“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強調了勤奮思考的重要性。許多人的失敗是因為懶,一個人過於貪玩、貪圖安逸,就會自己荒廢自己。只有勤奮才能獲得成功。

“省吾身,思己過,言必行,行必果。”是説:每天反省自己、思考自己的過錯是種自我修養的方法,講究誠信,説了的話就一定要做。“吾日三省吾身”這句話出自《論語·學而第一》:“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意思是説,曾子每天從三個方面反省自己:為別人出主意辦事有沒有不忠實的地方?與朋友交往有沒有不講信用的地方?老師傳授的知識和技藝是否温習了?還有一句話叫“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強調人説話要算數,要有信用。孔子認為,君子以言過其實,説了不做為恥辱,為人應言行一致,説到做到。

“敗與勝,非天命,得與失,乃互生。”自己的成功與失敗不是天註定,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人生的所得與所失是相互聯繫、相互依存的,我們在“得”與“失”之間作自我調節,使自己的心態保持平衡。

《新三字經》令我愛不釋手,能讓我們學會生活,學會做人,學會學習,真是一本好書!

新三字經讀書心得體會 篇3

威廉·薩默賽特·毛姆的小説《月亮和六便士》,是一本關於夢想與追尋的書,小説講的是,一個英國證券交易所的經紀人斯特里克蘭德,本已有牢靠的職業和地位、美滿的家庭,但卻迷戀上繪畫,像“被魔鬼附了體”,突然棄家出走,到巴黎去追求繪畫的理想。他的行徑沒有人能夠理解。他在巴黎不僅肉體受着貧窮和飢餓煎熬,貧病交加,躺在小閣樓裏奄奄一息,若不是朋友相救,幾乎一命嗚呼。而且為了尋找表現手法,精神亦在忍受痛苦折磨。經過一番離奇的遭遇後,他最後離開文明世界,遠遁到與世隔絕的塔希提島上。他終於找到靈魂的寧靜和適合自己藝術氣質的氛圍。他同一個土著女子同居,創作出一幅又一幅使後世震驚的傑作。在他染上麻風病雙目失明之前,曾在自己住房四壁畫了一幅表現伊甸園的偉大作品。但在逝世之前,他卻命令土著女子在他死後把這幅畫作付之一炬。

這樣一個一心追求藝術、不通人性世故的怪才,全世界都在追逐着夢想,斯特里克蘭德卻在追逐他的噩運,更準確的説是一個被夢想俘虜的人在追逐自己的噩運。別人的人生是在不斷做加法,他卻在做減法。人的每一種身份都是一種自我綁架,唯有失去是通向自由之途。所以斯特里克蘭德拒絕再做“丈夫”、“爸爸”、“朋友”、“同事”、“英國人”,他甩掉一個一個身份,如同脱去一層一層衣服,最後一抬腳,赤身裸體踏進內心召喚的冰窟窿裏去。小説裏的那個“我”問他:“難道你不愛你的孩子們嗎”?他説:“我對他們沒有特殊感情”;“我”再問他:“難道你連愛情都不需要嗎”,他説:“愛情只會干擾我畫畫”。別人也許會同情他的窮困潦倒,他拿起畫筆時,卻覺得自己是一個君王。 這樣的人當然可惡。他的眼裏只有自己,沒有別人,自私,沒有責任心,不屑和“社會”發生任何關係。但他又很無辜,因為他的眼裏豈止沒有別人,甚至沒有自己。他不是選擇了夢想,而是被夢想擊中。用他自己的話來説,“我必須畫畫,就像溺水的人必須掙扎”。如果説他與別人有什麼不同,就是他比別人更服從宿命。夢想多麼妖冶,多麼鋒利,人們在驚慌中四處逃竄,逃向功名,或者利祿,或者求功名利祿而不得的怨恨。但是斯特里克蘭德拒絕成為“人們”裏面的那個“們”。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抬頭看見了月亮。

讀完這本書,我的腦子定格在查爾斯的最後時光。一個太平洋孤島的叢林深處,一間簡陋土屋裏,那位因麻風病而毀容的老人,坐在自己描畫的滿牆壁畫中,聆聽波濤洶湧的顏色——對,那時他已經失明,只能聆聽顏色,金色是高音,黑色是低音,白色是微風,紅色是尖叫。我承認,此情此景不能喚起我絲毫的憐憫,因為心中唯有敬畏——駭然與敬畏。我想這就是傳説中的寧靜。我想這就是傳説中的勝利。雖不信神,我想這就是那個人們應當在胸前劃一個十字架説“阿門”的情景。

他的頭腦裏只惦記一件事,彷彿生來就是為這件事而來。他為了能做到渴望的這件事,可以拋棄一切,完全出自內在的激情和熱情,有種“時不我待”的契機,如若不去做這事就會感到時時不安與惶恐,完全沒法生存及生活下去。可以説,他的整個身心全都被這件事給拽住了,就像他給自己挖了一個洞,有東西拉着他下去,不受自己思想控制。你可以説他“六親不認”、“太自私了”,但他確實是在做自己認為值得的事情,一件一生未完成的重要事情。他厭倦自己的碌碌無為、按部就班,當別人問他是否會想以前,他笑笑,“我不想過去。對我來説,最重要的是永恆的現在。”

原來,這世界上有一種人,活着只為追求真理,而這真理就是那些自己認可並喜歡的事情。而心心念念做喜歡的事情,什麼時候啟程都不晚,也許某時像有人指引一般,讓你靠近,明白自己來到這世上真正的意義。

斯特里克蘭德的人生只能作為理解他作品的一個入口,卻不具任何普遍意義上的借鑑價值。相對而言書中真正聰明的倒是二流畫家戴爾克?施特略夫,他知道自己不具開創性的繪畫才能,便專心畫畫餬口。他有自己的畫室,過着舒適安逸的生活,也具有極高的藝術鑑賞力。他完全明白創作的痛苦,“在美被創造出以後,它也不是為了叫每個人都能認出來的。

要想認識它,一個人必須重複藝術家經歷過的一番冒險。”當然,故事裏他低估了斯特里克蘭德的天才的破壞力,但這只是情節的偶然,不是施特略夫的必然。

施特略夫雖然藝術才能極其平庸,他自己本身只能畫些庸俗的題材,水平很一般。但是他能欣賞思特里克蘭德的天才,感受到思畫中藴含的藝術之美,即使這種藝術之美還未能被當時的主流審美情趣接受。出於對美本能的嚮往,他無私地資助思,幫助他。他雖然是個平庸的畫家,但是在為人上卻有偉大之處。他自己無法創造美,但是他那種欣賞美的才能以及對人的熱忱正直,讓他變得偉大而不平庸。這是普通人而能偉大的典型例子。我很喜歡他,因為我覺得這是才智普通的人能做到的最高境界了。才能是天賦,不是由自己決定的,但是性情和品味確實可以通過後天的努力達到的。

施特略夫曾説過的一段話:“為什麼你認為美——世界上最寶貴的財富——會同沙灘上的石頭一樣,一個漫不經心的過路人隨隨便便地就能夠撿起來?美是一種美妙、奇異的東西,藝術家只有通過靈魂的痛苦折磨才能從宇宙的混沌中創造出來。在美被創造出以後,它也不是為了叫每個人都能認出來的。要想認識它,一個人必須重複藝術家經歷過的一番冒險。”毛姆讓施特略夫這樣一個毫無才能的畫家來講這句話,表現出一種特別的張力。一個平凡普通的人,如何超越平庸呢?就是要有勇氣去感受體會想象那些天才所經歷的思想折磨啊!

斯特里克蘭德和施特略夫這兩種人生,一個是偉大的不幸,另一個是平庸的幸福,如果一個人能夠選擇的話,我想大多數人會選擇後者,卻在選擇的同時又都對遙遠的偉大趨之若鶩,不斷幻想非凡的蒞臨。但要知道,“偉大”實在是一條靈魂的不歸路. 如果狠不下心來傷人傷己,那還是施特略夫的路走得更容易些。但即使是施特略夫,因為理解了美,意識到了天才的可貴,也不得不忍受無窮的屈辱與折磨來完成他的理想主義。到最後,真正的理想與結果根本無關,就好象斯特里克蘭德必須畫畫,哪怕失明;而他畫畫這件事卻與畫根本無關。

月亮和六便士,理想與現實。正像毛姆説的那樣,如果你忙於在地上尋找那六便士,你便不會抬頭看天,也便錯失了那月亮。”月亮”是美好而遙遠的,就像人們追尋的夢想,但追尋的過程也許孤苦,甚至最後會一無所得;‘六便士’象徵着世俗、瑣碎的生活,但也有其存在價值。你的要的究竟是‘月亮’還是‘六便士’?

新三字經讀書心得體會 篇4

《阿Q正傳》是魯迅先生的著名作品之一,也是五四文化革命時期的優秀作品。那是個激情似火的年代,重讀《阿Q正傳》好象也讓我回到了那個年代,阿Q的形象也深刻印記在我的腦海中。

以前的我以為,阿Q是個卑賤的,又可悲的中國農民,正如那時代的中國人民一樣,是封建思想的產物,應該被時代所拋棄。被別人打時,他自我安慰想:“是兒子打老子。”這不正是那個時代的最好寫照嗎?那時的人們不會想我們為什麼會落後,我們為什麼要被帝國主義侵略,想的只是以前,曾經,我們的祖先多麼的風光~~~~~~~

如今,細細解讀《阿Q正傳》又讓我認識到了很多以前不曾想到過的地方。阿Q一個被那個時代所拋棄的人,他既高傲卻又卑賤,在別人瞧不起他的同時,他卻又瞧不起自認為比自己還低賤的人-----王胡、小D。阿Q是悲哀的。阿Q並不懶惰,他靠自己的勞動獲得食物;阿Q也有夢想,他想有一個女人,有一個家;阿Q想有名聲、有地位,但他在別人的心中永遠是卑賤、微不足道~~~~~~~~~

這正如我們現在的社會,每個人都在為生活而忙忙碌碌,巨大的壓力侵蝕着我們每一個人,我們沒有本事,沒有手藝,沒有知識就不能在這個社會上生存。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達爾文的《進化論》殘酷的説明了這一切。現在的我們,需要的正是阿Q的這種精神勝利法,在遇到挫折時,我們能自我安慰,自我振作。很多的人就是不能進行自我精神的解放,從而選擇了自殺來結束自己的生命。這樣的人是生活的弱者,他們不能勇敢地面對自己,社會淘汰了他們。我們應該學會阿Q的那種精神,讓我們更好的適應生活。

新三字經讀書心得體會 篇5

《駱駝王子》講述的是駱駝王子小時候在大駱駝們過度的寵愛、呵護、哺養之下慢慢長大。但是當夥伴們遭遇危險時,它就躲到一旁冷眼旁觀;當弱者遇見到困難時,它卻是表現出冷漠和拒絕;當遇到比它還小的駱駝時,它卻霸佔温暖的地方,以大欺小,讓小駱駝在外面受苦。駱駝王子變成了膽小王子,變成了冷漠王子,變成了欺人太甚的王子,它從一隻稀有高貴的駱駝王子淪落成一隻任人指使、出賣苦力的家駱駝。

看完這本書,我心想:我們也是從小在爸爸媽媽的寵愛之下長大的,如果我們不磨鍊自己的本領,老是依賴父母,或許,駱駝王子的今天就是我們的明天。從現在開始,我們要不斷努力,學會關愛他人,學會擔當責任,學會自強自立,學會奮勇爭先,做一個頂天立地的男子漢。

文章先將《駱駝王子》的故事進行了簡要的概括,並結合實際,談了感想,表明此篇文章的現實意義。

新三字經讀書心得體會 篇6

古人説不爛的一句話: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誠然,在精神世界裏享受美女與財富確實是值得人欣然一動的樂事。

對現如今的我們,有一件很值的偷懶的事情,我們不用費心的去尋思着應該看什麼書,這一點我們的前人給我們提供了近乎無限的財富,上至春秋浩瀚輪廓的《論語》,中有唐代韻律順暢的詩詞歌賦,下有明清天馬行空的小説《西遊》,太多太多的書籍賦予我們不盡的心靈慰藉。不知大家曾有否靜下心來默默的享受過一本書,真真的體會作者構建的真實而又玄幻的世界,雖沒有視覺上震撼的效果,卻留給我們無限的遐想,在任何你執着的地方添磚加瓦,找到自己的專屬空間。

中華的傳承,我們透過一本本的現實小説看透歷史的齒輪刻劃的痕跡。

古代的這片大陸有着濃厚的信仰文化,對佛家和道家的執迷到了絕對的高度,《封神演義》當中體現的更是淋漓盡致,尤其是對生活中無法達到的心願,更是寄希望於神靈,請求獲得庇佑。而對於現在的我們,就現實很多,科學為我們驗證了沒有牛鬼蛇神的存在,而在文化的銜接上就會出現斷層,我們永遠蔑視古人的愚昧,卻同時少了古人那份執着的追求。

《紅樓夢》無疑是中華沉澱最精華的一本書,它不僅僅透過一對年輕愛侶求而不得的悲劇體現一個家族的興盛與衰敗,同時也警預着時代的更迭給老百姓所帶來的疾難與困苦。

現在美好生活也是在一片黑暗與鬥爭結束後才換取的重見光明。《平凡的世界》當中,人心的理想與現實的矛盾也為我們展示了我們不曾體驗到的那種或許是撕心裂肺的痛苦,年代的隔閡,也只能讓我們在書中體悟而已。

而在外國名著當中,我更傾心於《傲慢與偏見》,它也是在伊麗莎白和達西的身份地位有着巨大偏差的情況下,當兩人發覺對對方的真實情感,依然執着着自己的內心,最終終成眷侶的心路成長曆程。

無論國與國的文化有多少的差異,卻永遠少不了愛人之間追求幸福的主題旋律,不管是梁山伯與祝英台,還是羅密歐和朱麗葉,他們都為自己爭取過,就都不會有遺憾。

耶穌曾説:你得不到,是不求;你求也得不到,是妄求。而往往人們就是看不到求與得的本質,在這條不歸路上執着的覓着路。

書中的確有財富,就看你如何對待。

新三字經讀書心得體會 篇7

韓寒作為文壇上一位傑出的青年作家,他成為了許多年輕人的偶像,由他擔任主編的《獨唱團》在還未出版的情況下就已經被廣大文學愛好者搶購,我想正是因為他具有其他作家不曾有的犀利,這才奠基了他在文壇的地位,《獨唱團》正如這本書的名字一樣,是所有人獨唱的一個舞台,但我更寧願理解為這是韓寒在用他自己微博的力量來給所有人一個特別的舞台。

《獨唱團》的第一輯傾注了韓寒太多的心血,他拼命的在為我們想和世界談談的人搭建那個特別的舞台,當我從新華書店捧回那本帶着油墨香味的書時,開篇韓寒寫的幾句話就註定那本書裏必將是個獨唱團,周雲蓬,石康,彭浩翔等等,每一個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老表達自己關於這個社會的感情和想説的話。

韓寒一直是幽默的表達着一個嚴肅的問題,他的語言裏有着自己的幽默。

在書本的最後韓寒在書上寫了篇想和這個世界談談,我想這或許才是韓寒主編這本書的最終目的,在所有人的眼裏,他有着自己的邏輯和思想,他在用自己的力量和世界談談,來表達自己關於生活,關於社會的感想和覺悟。

生活就是一個舞台,無論舞台的繁華還是落寞,每個人都是自己舞台上的主角,而獨唱團則是一羣有着特別思想的舞台,讓人們在上面可以所有人問所有人,正如書裏那個所有人問所有人的欄目一樣,讓我總有種心動的感覺,似乎一下子看見了那本書的生命和靈性。

當從網上聽説《獨唱團》的第二輯胎死腹中時,突然我的某跟神經似乎被什麼東西震了一下,心想獨唱團真的會成為千古絕唱嗎?韓寒搭建的那個獨唱的舞台還會在有嗎?我想不會,只能説我希望不會。

只能在心裏問一句,韓寒還會和這個世界談談嗎?又談些什麼哪?

新三字經讀書心得體會 篇8

《彼得·潘》是一部關於成長的童話,是英國着名小説家,劇作家傑·姆·巴里創作的童話故事。

大概,生活在地球上的人類是永遠拒絕不了長大,老死的現實。之所以不想長大,是因為長大後會有許多要煩惱操心的事。也要承擔照顧一個家庭的責任。如果,當你還是一個孩子時,每天臉上都會露出天真無邪的笑臉,每天都有過着無憂無慮的生活。

不想長大,是每個孩子的願望。當我們還是一個孩子時,心中都有一位值得自己崇拜,自己喜歡的童話人物,我的心中,小彼得是我的偶像。他不僅能幫我們實現不想長大的這個願望而且還會教於我們飛行之術,叫我們魔法,去對付社會上欺壓弱小、謀財害命的壞人。使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

彼得·潘是一個會飛翔。擁有魔力的男孩,是永無島上的主宰者。他在夜間飛行時,身上會發出只有拳頭般大小的光芒。他,有着過人的機智與勇敢。他,天真爛漫而又頑皮,每時每刻都會散發出淘氣的氣息。但是,當危險來臨時,他那臨危不懼的精神,讓我覺得她好像是一個“小大人”似的。彼得那俠義、樂觀、勇於探險的自主精神是值得每個孩子學習的。

文中的三個孩子——文蒂、約翰、邁克爾。生活在一個普通的家庭中。他們的小保姆娜娜是他們生活中的好玩伴。每天都陪他們去上學,在生活中無微不至的照顧着他們。

在這本書中,文蒂、約翰、邁克爾在跟隨着彼得飛往那不易找的地方永無島的路上,又會遇到什麼困難與危險呢?好了,現在,我們就與彼得開始起程,去飛往永無島,解除路上的一切困難,去品嚐這永無島上的精彩的生活!

新三字經讀書心得體會 篇9

《昆蟲記》是法國傑出昆蟲學家法布爾的傳世佳作,亦是一部不朽的着作。它不僅僅是一部文學巨着,也是一部科學百科。

《昆蟲記》,是一部很吸引人的着作。作者用了畢生的精力研究了昆蟲世界,那份執着,那份堅持不懈的精神實在讓我佩服。書中充滿了驚奇,充滿了情趣,經過這本書我明白了另一個世界的奧祕——昆蟲世界的真面目,更讓我發現了大自然中藴含着的各種科學真理。

作者用那生動活潑的行文,簡便詼諧的語調,向我們描述了昆蟲世界中的一幕幕。因為這部科學百科同時也帶有文學色彩,文中的一字一句,都體現了作者的感情,同時也展現了昆蟲的獨一無二的個性。楊柳天牛像個吝嗇鬼,身穿一件似乎缺了布料的短身燕尾禮服;“小甲蟲為它的後代做出無私的奉獻,為兒女操碎了心”;而被毒蜘蛛咬傷的小麻雀,也會“愉快地進食,如果我們餵食動作慢了,他甚至會像嬰兒般哭鬧”。還有,螢火蟲、螞蟻、蜘蛛、蟋蟀、毛毛蟲,燕子、麻雀……林林總總,一個個妙趣橫生的故事,一段段栩栩如生的昆蟲的景況,涵蓋了關於昆蟲的進食、保護自我、交配、養育後代、勞作、狩獵及生死,幾近所有的細節。

作者的精神我很受啟發:我們應當有追求真理的勇氣和毅力,對自我感興趣的事情應當有始有終的去把它做好,相信自我的本事,最大限度地發揮自我的潛能。哪怕你的追求在別人看來是枯燥的,寂寞的,乏味的,只要你有恆心,就必須能夠創造出奇蹟。

《昆蟲記》不僅僅浸溢着對生命的敬畏之情,更藴含着某種精神。那種精神就是求真,即追求真理,探求真相。這就是法布爾精神。學學他的精神吧!雖然我們不必須要像法布爾一樣去探索昆蟲的奧祕,但我們能夠學他的精神,去做好其他事情!

我認為《昆蟲記》是值得一生閲讀的好書,我想無論是誰,只要認真地閲讀一下《昆蟲記》,讀出滋味,讀出感想,必須能夠明白得更多。

新三字經讀書心得體會 篇10

今日和逸程共讀的是《安的種子》,説實話在定義它適讀年齡的時候糾結了很久。這本書其實逸程已經看的懂了,但是對於媽媽的啟示似乎更多,年幼的寶貝理解故事情節不難,但從中挖出深意的確需要時光的洗練。

這本書講了這樣一個故事,老師父分給本、靜、安每人一顆古老的蓮花種子。“這是幾千年前的蓮花種子,非常珍貴,你們去把它種出來吧。”三位小和尚拿到以後心態各不相同,本想第一個把它種出來!靜想考慮的是怎樣才能種出來呢?安只是覺得我有一顆種子了。

三個和尚對待種子態度也不一樣,本馬上去尋找鋤頭。但是等了很久,種子也沒有發芽。本生氣了,憤怒的刨掉了地,摔斷了鋤頭。

靜想要挑出最好的花盆,小心地呵護種子,把它當成寶貝,種子才發芽就用金罩子罩住它。小幼芽卻因為得不到陽光和氧氣,枯死了。

安處之泰然,到春天,在池塘的一角播下種子,讓他自由成長,在盛夏,只有安的種子開出了蓮花。

種子就是我們的孩子呀,你會怎麼對待他呢?

新三字經讀書心得體會 篇11

我國偉大詩人杜甫説過:“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高爾基也説過:“書是人類的進步階梯。”書,是知識經驗的載體,它記載着古今中外的各類知識,它可以對我們擴大視野、增長見識、豐富積累、提高素質,有着十分積極的意義。

龍堅也許他讀了書罷了,就救了他一家的生命:一個星期日的中午,他的爸爸在家的沙發上看報紙,他和他姐姐在家裏的房間做作業,他媽媽在家裏的廚房做飯。突然,龍堅的媽媽大叫一聲,他們飛奔過去,連忙喊:“快!快!快把鍋端起來,不然煤氣壇會的!”爸爸伸手準備拿鍋,可火太大,手伸不過去,他也束手無策了。這時,龍堅和他姐姐看到這裏,姐姐急忙説:“快潑水!”爸爸立即阻止:“油太多,潑水不是火上加油嘛?”怎麼辦?眼看着火勢越來越兇猛,幾乎要燒到屋頂,説是遲,那時快,龍堅一個箭步飛身上去將鍋蓋往鍋上一撲。嘿!大火馬上熄滅了,全家才鬆了一口氣。事後,龍堅、姐姐、爸爸圍着媽媽問起起火的原因。原來媽媽炒菜前在鍋裏放多了油,就去找碗,想把多餘的油盛出來。沒想到時間一長,鍋裏的油就燒着了。爸爸媽媽見龍堅一下子就撲滅了火,格外高興,還誇獎他聰明,問他從那裏學的。他説是從書上學的。

新三字經讀書心得體會 篇12

我讀書的理由,喜歡。家人都很愛看書讀報,老師、同學和朋友們也很愛看書,經常一起交流讀書的感受,這物以類聚,人以羣分啦!讀書百遍,其義自現,體會是書或一篇文章要讀三次,每次的體會都不同,對文章的理解了。比如説讀課文,要默讀,找出中心句,體會文章的魅力和要傳達的目的。名作名家的優秀作品,更要吸取精華,熟能背誦。隨時勾出好詞好句,體意,推敲意境,在旁邊標註,學以致用。在對話或寫作的恰如其分地脱口而出或是下筆。學識從哪裏來呢?“學而知之”也,要多讀書,讀好書。

我算了算讀的書也有好多了!課內的課外的都有,讀書,讓我領略了萬里長城的雄偉,感受金字塔的神密,看見了北方銀色的世界---美麗的霧淞,見識了古怪精靈的魯西西,體會林黛玉的哀怨,我小狗狗的嗅覺靈敏度是人類的45倍呢……

讀書,是一道亮麗的風景!跟文字,思緒飛揚,讓渺小的我到世界的博大,到生命的鮮活。好書的相伴,平淡的日子了,平凡的心躍動了!

莎士比亞説過:“生活裏沒有了書籍,就像沒有了陽光;智慧裏沒有了書籍就像鳥兒折斷了翅膀。”列寧也曾説過:“書籍是巨大的力量。”“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這是高爾基的一句名言。不管怎麼説,這些名人名言都充分表現了書對人類的重要性。的確,書對人類真是太重要了。沉淪的人可能因一本好書而變得熱愛生活,心裏充滿仇恨的人可能因一本好書而變得無比關心他人,心胸狹窄的人可能因一本好書而變得心胸無比寬廣。作為我們國小生,更應多讀些有益的書籍,這樣不但可以讓我們開闊眼界,增長知識,提高寫作能力,而且可以陶冶我們的情操。

高爾基説過:“我撲在書籍上,就像飢餓的人撲在麪包上。”對,書籍是知識的源頭,是人類的精神食糧。書籍,是嘹望世界的窗口,改造靈魂的工具,打開知識寶庫的鑰匙。讀書,能使人愉快,使人聰明,鼓舞人的思想感情去愛人類,愛和平。努力讀書吧,它是知識的源泉。好讀書的人們,讓我們一起讀好書吧!

新三字經讀書心得體會 篇13

中國自古以來評價一位文人,首先看的並非是成就的大小,而是人品道德的好壞,也就是他的人格。一個品格低劣的文人,即使文字再富有才華,也終歸無用。所以,一個人的人格可以説是他的名氣的骨幹。

蘇東坡所處的時代與現在已有千年之隔,而他的美名依然歷代為人們所稱頌,可謂家喻户曉。他之所以如此,我想也與他的人格魅力不無關係。

蘇東坡的人格雖然複雜多面,然而我認為也可以用“浩然之氣”四個字來概括。所謂浩然正氣,就是正大剛直之氣,也就是人世間的正氣。蘇東坡即具有此種“浩然之氣”,它致大致剛,激烈衝動,不可抑制,這種力量若輔以正義和真理,便在天地之間無所畏懼。

有一個家喻户曉的故事:一天飯後,蘇東坡捧着肚子踱步,問道:“我肚子裏藏些什麼?”侍兒們分別説。滿腹都是文章,都是識見。唯獨他那個聰明美麗的侍妾朝雲説:“學士一肚子不合時宜。”蘇東坡捧腹大笑,連聲稱是。

“不合時宜”正是蘇東坡那堅執性格的體現。

蘇東坡堅執的性格集中表現在了他的宦海生涯之中,那是他性格中最堅硬的一部分,正如暴風雨中的海燕,暴風雨越是猛烈,他就越是要激昂的怒吼,高傲地飛翔。

新三字經讀書心得體會 篇14

唯有教師對學生的愛是無條件的。教師應當在每一個時刻愛你的每一個學生。心情愉快的時候愛孩子,心情沮喪的時候也要愛孩子;精神煥發的時候愛孩子,身心疲憊的時候也要愛孩子;工作順利的時候愛孩子,困難重重的時候也要愛孩子。愛聰明的也愛愚鈍的;愛乖巧的也愛淘氣的;愛長得可愛的也愛長得不可愛的。相反,對於那些貧寒的、身體不好的、學習成績暫時落後的這些處於弱勢境地的孩子,教師不但不能捨棄,而要格外的愛護和關照。因此,教師對學生的愛是神聖的。

教師的愛是重要的。愛,是一切教育的起點。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教師一句熱情的鼓勵,可能成就一個孩子的人生。同樣,教師要毀掉一個孩子,只需要一道冷酷的目光。

教師的愛不求回報。教師對學生的愛是一條單行道,我們放任感覺、情感和行為,源源不斷地流向學生,而不企求任何感激或感恩,不僅是現在也包括將來。

教師的愛是真誠的。真誠的愛,不是虛張聲勢的誇讚,不是勉強擠出的笑容,不是天空中飄忽不定的雲彩。真誠的愛,來自於教師的心底,她是持久的、堅定的,沒有半點做作和敷衍。學生的心像水晶一樣透明,能感受到教師心靈深處發來的信息,一點點的虛情假意都能被敏感地捕捉。

教育工作,是一項常做常新、永無止境的工作,愛也是無止境的,我將一如既往地做下去。

新三字經讀書心得體會 篇15

《家》這本書生動地展示了青年一代的覺醒忽然封建勢力的沒落,是文學史上的里程碑。

覺新是這部小説裏塑造得最成功的一個人物。由於他處在長房長孫的位置,因此,為維護這個四世界同堂大家庭的“和睦相處”,他凡事都採取“不抵抗主義”。他與他的梅表妹有一段美好的戀情,但是在這個封建大家庭裏,婚姻大事是不由得他們作主的。他的父親為他做了親,他沒有反抗,有的只是默默地接受父親為他安排的一切。雖然他的內心十分痛苦,但他不敢説一個“不”字。而後他與妻子瑞鈺成了親。祖父死後,陳姨太以“血光之災”為由,不許瑞鈺在家生孩子,叫覺新送她到城外去。這事對覺新來説猶如晴天霹靂,但他還是接受了,結果封建迷信吞噬了她的生命。而在這之前,他的梅表妹也因為他,鬱鬱寡歡而死。然而對於這一切悲劇的發生,他無力反抗,甘願繼續痛苦地過着“舊式”的生活。

小説中的另一個典型角色覺慧,覺新的弟弟,卻有着與他哥哥完全不同的性格。小説典型地塑造了覺慧這個大膽幼稚的叛逆者的人物形象。他積極參加了學生聯合會組織的的反帝反封建活動,猛烈抨擊封建家庭。在婚姻問題上,他敢於衝破封建等級觀念,毅然和丫頭鳴鳳相愛。對於長輩們裝神弄鬼等迷信行為,他也敢於大膽反抗。最後,他義無返顧地走出了家庭。

《家》還重點描寫了幾個有着不幸遭遇的女子形象——梅、鳴鳳和瑞珏。這三個女子雖然性格不同——梅悒鬱,瑞珏賢慧,鳴鳳善良卻柔中有剛;她們的社會地位也不同,但她們的悲劇結局卻是相同的。作品通過對這幾位女子悲劇遭際的描寫,進一步控訴了封建禮教以及封建道德對弱小、無辜、善良的人們的迫害,強化了全書主旨。

《家》是一部充分體現了巴金創作成就和風格的優秀作品,它充分顯示出了巴金在現代文學小説創作領域中所取得的卓越成就。

新三字經讀書心得體會 篇16

近日閲讀了京華出版社近日出版的《做的黨員》一書。該書摒棄了以前黨建讀物枯燥、平淡的理論説教形式,將黨的理論修養知識寓於生動、形象的故事中,讓廣大的黨員、甚至是普通的羣眾都能看得進、讀得懂、學得會,真正教會黨員“怎麼想、怎麼做、怎麼説、怎麼學”。

本書中的黨員典型,都是以一個個生動的故事和做法,來讓其先進性得以充分展現。通過這些故事,我們可以看到他們並非是不食人間煙火的“高、大、全”人物,而是有着普通人同樣情感的人,只是他們在面臨各種問題和挑戰時,能積極想方法去解決問題,能不斷超越自我去服務人民。這種有血有肉的人物和活靈活現的故事,可以讓我們覺得他們更加親近,也讓我們更容易仿效和學習。

“的黨員怎樣想”,講的是其思想境界;“的黨員怎樣做”,講的是工作能力;“的黨員怎樣説”,講的是説話技巧;“的黨員怎樣學”,講的是學習藝術。這四個方面,缺一不可,循序漸進,照此來學習,可以學得更有效率。

《做的黨員》一書,摒棄“假大空”説教模式,立足機關、學校、企業、事業單位等各條戰線的崗位實際,告訴我們的黨員應該“怎麼想”(思想培養)、“怎麼做”(工作能力)、“怎麼説”(説話技巧)、“怎麼學”(學習提高的藝術),以典型案例和精彩點評,通過平白的語言,詮釋一個困惑了幾十年的大難題:在和平年代和市場經濟環境下,在普普通通的工作崗位上,優秀的黨員是如何做出來的。

特別能貢獻:不只“為人民服務”,還要“全心全意”

每個中國共產黨員,在入黨的第一天就該明白:我們入黨,並不是為了當官發財,而是為人民奉獻一生。

可以説,奉獻就是共產黨員的“代名詞”。不僅如此,我們還應該懂得:“為人民服務”,這只是對每個共產黨員最基本的要求。要成為一個的黨員,還得提一個更高的標準,那就是“全心全意”。

“越能體會奉獻的意義,越能讀懂黨員的含義”

毫無疑問,優秀黨員是一面旗幟,是大家學習的榜樣。但是,一提起“優秀黨員”,不少人又往往將他們與“高、大、全”聯繫起來。這一來,不僅與真實情況脱離,又使人覺得可望不可及,難以學習。

實際上,哪怕秀的共產黨員,也生活在我們身邊,既食人間煙火,也有着和普通人一樣的喜怒哀樂。他們之所以能做得更好,就在於他們在處理問題、面臨選擇時,自覺超越個人情感,將對人民羣眾的服務與奉獻,落實到自己日常的工作與點點滴滴的生活中去。這樣一來,就給我們提供了可以直接學習的標杆,既讓我們受榜樣的激勵而努力向他們看齊,同時只要我們借鑑他們的做法去做,同樣也可以變得優秀。

新三字經讀書心得體會 篇17

《變形記》,以一種絕望的筆調開頭。主人公在一夜好夢結束之後,發現自己變成了一隻大甲蟲。全家都因此惶恐。還不夠絕望嗎?我以為這就是最絕望的事。不單單如此,絕望之中還有孤獨:一個人的孤獨,一家人的惶恐,全人類的絕望。惶恐之後,餘下的辦法只有一個--------接受。習慣了就好。到這裏,在絕望的大山中似乎看到了一塊希望的石頭。淡淡的愛意出現了,妹妹細心的照顧,母親温暖的語言,都讓主人公看到了一陣陣的温暖。主人公也很知自己的情況,默契的陪和着。開篇緊張的節奏漸漸慢了下來,事情又得到了緩解,讓人開始浮想聯翩:也許,哥里高爾還會再變回來的,生活還會恢復原狀。可卡夫卡不這麼認為。我看到的只是光明,而卡夫卡看到的卻是全貌。熟悉,不過是厭倦的第一步,稍稍熟悉之後,無限的厭倦就在前面。終於,經濟上的重負讓這個家疲憊不堪也狼狽不堪,心理上的重負讓哥里高爾越來越多的做出他不該做的事-------絕望終於把他逼瘋了。他想剋制,又無法剋制。理智已經無法戰勝本能。對過去的回憶已經佔據了一切。他雖然擁有甲蟲的外殼,但他還有一顆人類的心,只要他在世界上還存在一刻,他就仍然是個頂天立地的人。他無法忍受別人把他當作噁心的爬蟲,他渴望自己像原來一樣!但是,他又對曾經的生活充滿恐懼。對生活的恐懼又使他有些愛上了現在的狀況。矛盾,是矛盾讓他心力交瘁,是矛盾讓他死在自己房間的地板上。這不是一個簡單的小説人物,哥里高爾,他就是卡夫卡的真實寫照。卡夫卡不僅僅在寫小説,他在寫自己,在寫自己的生活。

除了主人公,他的妹妹也是卡夫卡着力表現的人物。不像劣等小説那樣,把他妹妹塑造成一個十全十美的人物。在《變形記》裏,每個人都是普通的,社會基層的小人物。他們都是真實的,有血有肉的小市民。他們的愛是建立在生存和金錢的基礎上的。當自己的生活美滿時,他們會去愛別人,關心別人,照顧別人。但是,一但別人破壞了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夢想時,愛就不副存在了。餘下的,只是血淋淋的冷酷。從主人公妹妹上的變化上,這一點表現的入木三分。這個形象的成功塑造,也看出來卡夫卡不可估量的天賦。

小説的結尾是耐人尋味的。從結尾中,可以看到不止一種感情。哥里高爾在掙扎中死去了,生活又變回了原來的模樣。也許,比原來還要美好,在哥里高爾妹妹的跳躍中,哥里高爾被忘記了。不,這個人就不曾存在,以前的生活,不過是幻覺。在一場鬧劇過後,生活又滑回了原來的軌道。而他,哥里高爾,不過是薩姆沙一家生活中慢慢劃過的一道流星……

新三字經讀書心得體會 篇18

今天,我讀了唐代詩人孟郊的《遊子吟》這首詩,明白了“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的道理,它表達了慈祥的母親對孩子的愛護、關心和牽掛,這博大的母愛就像春天的陽光,區區小草似的兒女之心怎能報答得了。

母親每天為我們洗衣、做飯、輔導功課等,非常辛苦!作為孩子,我們應聽從父母的話,好好學習,天天向上,長大了要報答父母對我們的愛。

新三字經讀書心得體會 篇19

武松打虎這篇文章是《水滸傳》裏第二十三回中的故事。

武松在柴進的家中碰到了宋江,然後一起喝酒,關係很好。過了一些天,武松想回家看看哥哥,就辭別宋江和柴進二人拿着哨棒一人往陽谷方向走去,這一天武松走到陽谷地界,又渴又累,就到一家酒館休息並點了牛肉和酒,店主人給武松倒了三碗酒就不再給他喝了,武松很不高興就和店主人吵,店家説他的酒叫“三碗不過崗”,酒勁很大,再喝會醉倒的,而且最近山上來了一隻老虎,喝了酒更不能過崗了。武松不信,一連喝了十幾碗。武松從酒店出來,才感覺剛才的酒真的很厲害了,然而在店老闆那裏説了大話,不好意思回去,只好搖搖晃晃的往山崗上走去。

到了山上,武松已經醉的走不動了,就在一塊大石板上休息,也不知道過了多久,聽到老虎來了,吧武松嚇了一跳,酒也嚇沒了,老虎看到武松就想吃了他,衝着武松就撲過去,武松一躲,老虎撲空了,武松用手裏的哨棒去打老虎,結果棒子打到了樹枝上,哨棒也斷了,武松乾脆吧斷成兩截的哨棒也仍了,用拳頭和老虎打起來。老虎一撲二掀三掃沒有抓住武松反倒被武松抓住摁到了地上,武松抓住老虎再也不敢鬆手了,就一手抓着另一隻手攥成拳頭使勁往老虎身上頭上打,打到最後武松自己都沒力氣了才敢停下,發現老虎已經死了。

武松真厲害,不過現在不能打老虎了,我們要保護老虎了。

新三字經讀書心得體會 篇20

莎士比亞説:“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的確,書籍能帶給我們無與倫比的樂趣和豐富至極的知識,所以,我們要多讀書,讀好書。

小時候,書籍就給我帶來了樂趣。我喜歡聽故事,每次聽媽媽講故事,都會好奇地想:幾張紙罷了,怎麼會讓媽媽講出那麼多精彩絕倫的故事呢是不是有神奇的魔法呢……於是,我興致勃勃地在燈光下研究起“書”來。很快,我就被書中精美的圖畫和有趣的故事迷住了。我看的如痴如醉:《七色花》使我浮想聯翩;《皇帝的新裝》令我捧腹大笑……小小的我,認識了書這個良師益友。

漸漸地,我從一個小女孩變成了一名國小生,開始獨立閲讀中外民着,投入知識的懷抱:《中華上下五千年》介紹了我國悠遠漫長的歷史;《水滸傳》形象生動地刻畫了一百零八位綠林好漢鋤惡揚善的光輝形象;《紅樓夢》揭示了富貴下的不安……通過書籍,我來到了一個廣闊的世界,成為一株幼苗,努力地汲取書中的營養,茁壯成長。

書,給予人知識,帶給人樂趣。“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等俗語,早已告訴我們籠統的讀書理。記得有一次,老師要求我們寫一篇童話。同學們急的像“熱鍋上的螞蟻—團團轉”而我卻胸有成竹,早就想一展身手了。由於老師説,可以模仿(也就是仿寫),於是,我拿來了語文書,決定模仿一篇課文。我在草稿上構思,先把題目換了,叫《昔日的友誼》吧;再把主人公換了,魚兒和鳥兒;然後修改一下對話;還要添上自編的語句段落;最後,抄到小練筆。一篇童話就新鮮出爐了。後來,我的作文得了“甲+好”,老師在文中表揚道:舊中有新,新中懷舊,更加感人。並作為範文在班上朗讀。你瞧,書籍給我帶來多大的樂趣呀!

書,像一盞永不熄滅的火把,像一縷明媚的陽光,像一葉細小的扁舟,照亮我人生的道路,讓我在智慧的天空了盡情歡笑,在知識的海洋裏隨心所欲地遨遊。

書籍教我品味人生,享受樂趣,而讀書本身就是一個樂趣。

新三字經讀書心得體會 篇21

《百年孤獨》

《百年孤獨》這本書是我看得最困難也是最久的一本書,每一代人都用同樣的名字命名,這常常讓我頭痛不已,但我不得不承認,這是我所看過的最吸引人的一本書,這本書是一本人類心靈孤獨的苦難史。

小説離奇的情節令人歎為觀止。在小鎮馬貢多,布恩地亞家族上演着百年的興衰史。這個家族由衰轉盛,又由盛轉衰,一百年的歷程,轉來轉去,又回到原來的樣子,一切都逃不出一個詛咒。霍·阿·布恩地亞與表妹烏蘇拉近-親結婚,阿蘇拉擔心會像姨媽和姨父近-親結婚那樣生出長豬尾巴的孩子而拒絕與霍·阿·布恩地亞同房。布恩地亞於鄰居發生口角的時候,布恩地亞因為鄰居嘲笑他被烏蘇拉拒絕同房而殺了鄰居。結果死者的鬼魂攪得布恩地亞一家日夜不寧,布恩地亞家族被-迫遷移到小鎮馬貢多。起初布恩地亞家族人丁興旺,但是隨着內戰的爆發和外敵的入侵,布恩地亞氏的命運急轉直下,一代不如一代,甚至奧雷良諾·布恩地亞上校領導的32次土著居民起義都以失敗而告終。到了第六代奧雷良諾·布恩地亞的時候,因為與姑媽烏蘇拉通婚,結果生下一個帶尾巴的女嬰,正好應驗了一百年前吉普賽人用梵語在羊皮紙上寫下的密碼,而這個密碼的破譯者就是第六代奧雷良諾·布恩地亞上校自己。這個無疑充滿了諷刺的意味。而這個帶尾的女嬰,被螞蟻咬爛以後拖入了蟻穴。隨後,小鎮馬貢多消失在一陣颶風中。

馬爾克斯在《百年孤獨》的結尾寫道:“就在奧雷良諾·布恩地亞譯完羊皮紙手稿的最後瞬間,馬貢多這個鏡子似的(或者蜃景似的)城鎮,將被颶風從地面一掃而光。將從人們的記憶中徹底抹掉,羊皮紙手稿所記載的一切將永遠不會重現,遭受百年孤獨的家族,註定不會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現了。”作者對於落後和愚昧的態度是徹底否定的,於是安排了一場颶風隊舊事物來了一次徹底的清理。

《百年孤獨》的敍事結構不同一般馬爾克斯採用了連環、環環相套、循環往復的敍事結構來展現小鎮馬孔多的歷史。彷彿一個循環向上的氣流。這種環環相套的結構恰如其分地表現了小説的一個主題:人的孤獨、封閉以及由孤獨封閉而造成的落後、消亡。作者對“孤獨”這一具有民族特性的問題作了深刻的揭示。

馬爾克斯在談及作品中人物孤獨性時,他説過:“孤獨的反義詞是團結。”這是以這個家族的命運來反映整個拉丁美洲的命運,他希望於整個民族的團結。“布恩地亞家族都不懂愛情,不通人道,就是他們孤獨和受挫的祕密”他們的孤獨並不是擁有真理的靈魂而具有的高潔峭拔,因不能與人分享智慧的快樂而孤獨寂寞,而是由於與愚昧並存的感情的匱乏所造成的日常生活中的心與心的離異與隔膜,這樣的孤獨竟可以將一個昔日曾經繁華的小鎮最終消失。在此,馬爾克斯是告訴人們,孤獨的實質是一種毫無意義的生存哲學,它意味着一冷漠、消極的態度去對待生活,事實上,你以怎樣的態度去對待生活,生活同樣會以怎樣的態度來回報你,一個陷入孤獨的民族是沒有前途的,只能與貧窮、愚昧和落後為伍。

這是一部描寫家族的小説和中國的《紅樓夢》有些相似。但這是形似而神不似。《紅樓夢》的矛盾來自於家族內部是封建的等級制度毀了大觀園;而《百年孤獨》的矛盾來自外部科技、政治、戰爭、商業一次又一次地衝擊着馬貢多小鎮。開篇的吉普塞人帶來了科技令霍·阿·布恩蒂亞發現了“地球是圓的像橙子。”然後隨着政治的介入。本來馬貢多是個幸福的村莊“至今還沒死過人”是他們驕傲的宣言。然後隨着政治的介入鎮長的出現兩黨派的鬥爭都讓這個和平的小鎮漸漸變質:士兵為非作歹學生嚮往戰場。而壟斷資本主義的進入又讓小鎮得到了虛偽的繁華並且迅速地在這泡沫經濟中衰敗。

所謂魔幻現實主義,以荒誕的形式反映現實,不管馬貢多發生的一切有多離奇古怪和撲朔迷離,都是取材於馬爾克斯對拉美現實的觀察和感悟。

夢想與光榮的嚮往,對獨立與自由的憧憬,在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中,現實中的追求和希望超越於形式的虛幻,找到了最終完美無缺的結合點。

或許會有人説它太過荒誕,或許會有人説他的內容太過偏激,但這偏偏是它的價值所在,它的荒誕造就了它濃厚的現實意義,它豐富的想象力使它成為文壇上不朽的經典。

新三字經讀書心得體會 篇22

俗話説得好:“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在寒假中,我確實找到了一個黃金屋――《伊索寓言》。

《伊索寓言》它至少給予我三種收穫:第一,這是一本古老的書,讀了可以增進我們對於現代文明的驕傲;第二,它是一本兒童讀物,看了愈覺得我們是成人了,已超越一些以前幼稚的見解;第三,這部書以非凡的智慧和哲思,以動物為主角的擬人手法,將寓言故事的哲思傳播到世界的各個角落。

《伊索寓言》中的伊索是一位傳説中的人物,他生活在公元前六世紀左右的小亞細亞。這部傳奇的古書,它,每篇篇幅不長,卻短小精悍,寓含哲理,獨立成章。它,形式不拘,字裏行間卻閃耀着智慧的火花,讓人深思、深度。它,寓意深刻,對後世產生深遠影響,廣為流傳。

下面我推薦幾篇自身受益的小故事與大家分享:

《撒謊的人》:有個窮人患病,很嚴重,他乞求神明救他一命,許願敬獻一百牲畜。眾神想考驗他,很快讓他康復,他病癒後卻沒兑現諾言,而是用麪粉做了一百頭牛放在祭壇焚化。神明決定給他一個教訓,就託夢矇騙他去海邊,可以找到一千塊錢。他相信了非常高興飛跑到海邊,遇到海盜,被擄走賣了一千元。

故事中的窮人欺騙了神明,同樣也受到了神明的矇騙,這個故事告訴我生活中做人做事都要信守承諾,否則,必會受到同等的報應。

《燒炭人和漂布人》:燒炭人在一所房子做生意,看見漂布人在他旁邊來住,就高興地勸他搬過來與自己同住,説這樣彼此更親近、更方便、更省錢。可漂布人拒絕了,説“絕對不可能,要知道,凡是我漂白的東西,你都會把他們弄黑”。

這則寓言告訴我,不同類的人難相處。性質不同,秉性難以相合。正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也。

《母雞和燕子》:母雞發現了一個蛇蛋,小心翼翼地孵化,細心地給它啄開蛋殼。燕子看見後,説:“傻瓜,你為什麼要孵化這壞蛋呢?它一長大首先就會首先就會傷害你。”

這故事是説,儘管人們仁至義盡,本性惡劣的人也不會變好。即使蛇現在還不能做壞事,可是等蛇長大了,它那惡劣的本性終究會使它去做壞事的。在生活中,應該善惡分明,不要對壞人仁慈、對壞事縱容,姑息養奸就是對自己的殘忍。

寓言是一個魔袋,雖然很小,卻能拿出很多東西;寓言是一個魔豆,雖然很小,卻能長成參天大樹;寓言是一個魔杖,雖然很短,卻能變出很多寶物……寓言很美,美在簡潔,美在內涵,美在語句。

《伊索寓言》讓我時刻提醒自己:不應該害怕困難,具有和困難作鬥爭的勇氣和信心;應該豁達而睿智的生活;在成功的喜悦面前也要懂得感恩;時時自律,永遠做一個清醒的人!

新三字經讀書心得體會 篇23

我和媽媽剛剛親子共讀完了《山海經》青少版,這是一部充滿奇幻色彩、百科全書式的古典名著,有些地方誇張的手法,讓我想起了《吹牛大王歷險記》,但風格截然不同。

《山海經》從女媧補天、神農氏炎帝、精衞填海、軒轅氏黃帝、羿射九日、大禹治水等等神話故事一直講到啟建立夏朝,故事一個比一個神奇,一個比一個精彩。書中還描寫了分佈於東西南北中的名山大川和名山大川中的奇異動植物以及當時被稱為海內、海外的許多周邊古國或部落的奇特風土人情。

讓我感受最深的是:當黃帝勢力日漸強大超過炎帝,炎帝戰敗,他的部下蚩尤要找黃帝報仇時,炎帝説:“我出生入死就是為了讓百姓過上好日子,而不是在戰爭中讓百姓犧牲。”這充分説明炎帝是個很關愛百姓的好首領。

讓我感到奇特的是:北部山川中有一種魚,長了一個頭,八個身子,真奇怪;還有一種鳥,長了一個頭,三隻眼,四隻翅膀,三隻尾巴,稀奇吧!

讓我感到好笑的是:南部山川中有一種魚,身體象蛇一樣,腦袋卻象人,吃了它的肉人可以長命百歲。

通過讀這本書讓我對“鳳凰涅槃”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書中説鳳凰是南方羣山中的一種象徵吉祥的鳥,鳳凰死後會周身燃起大火,然後在烈火中獲得重生,並獲得較之以前更強的生命力,這就是“鳳凰涅槃”。鳳凰只有在天下太平時才會出現,並且只在梧桐樹上棲息,怪不得生活中人們常説“家有梧桐樹引來金鳳凰”呢。

《山海經》是一部古典文學名著,建議大家有時間都來讀讀,一定會有收穫。

新三字經讀書心得體會 篇24

今天我又讀了一本書,書名是《海蒂》。主人公是一個小女孩。

故事是這樣的:主人公海蒂是一個天真,活潑,並心地善良的小女孩。一天她的姐姐迪蒂帶着五、六歲的小海蒂來到了一個叫德費裏的小村莊。她們是要來幹什麼的呢?原來海蒂的姐姐迪蒂為了自己能安心創下一番事業,把海蒂暫時交給一個叫阿爾姆的大叔。阿爾姆大叔是一個非常孤單的人。

但在海蒂的種種行動中,阿爾姆大叔重新點燃了自己的生活,重新做人,不再孤單,友善的對待每一個人。最後人們都説阿爾姆叔叔是一個非常友善的人,每個人也開始用友善的眼光去望着阿爾姆大叔。使阿爾姆大叔不再孤獨,他的小屋也不再空空蕩蕩。也正是小海蒂的心幫助下,容易生病也腳不能走路的貴族小姐克拉拉也鼓起了生活的勇氣。一點一點的嘗試走路,最終擺脱了輪椅。也擁有了健康。

我看到了海蒂熱大自然:不管是對人,還是對動物,都同等對待。那些動物都很喜歡海蒂。看到海蒂總是爭先恐後的向海蒂湧來。從這個片段中我知道了:你想讓別人尊重你,有個前提:那就是你也要尊重他。現在人類隨意宰殺各種動物,是動物見到人類會到處逃竄。儘管有些人很尊重動物,但畢竟只是少數。人類一邊口口聲聲説是我們動物的朋友,一邊殘忍的獵殺動物。讓動物見到人類怎能不逃?我們要像海蒂一樣保護動物,愛護大自然。

我們要做像海蒂一樣的人!

新三字經讀書心得體會 篇25

週末閒來無事在家,不知道該做些什麼。於是只有在網絡中打發時間,可是逛來逛去也不知道該如何選擇,最終還是在欣賞了舞曲後選擇了讀書。讀書,那又該如何選擇呢?這還真是有些為難,選擇你感興趣的書吧,太長也不想去看,這樣沒有目標還真是讓人着急,終於我選擇了一本好書《一生要讀知的100本中國名書》。看了它的總序也頗有體會。

我對讀書的理解就是它可以給人注入新鮮血液,也可以頭腦靈活,增長各方面的知識等。但是在讀書層次境界上卻從未思考過。看到這本書才知道原來讀書分為以下幾方面:一是被書所讀,即是不知道為什麼而讀;二是讀書僅僅侷限於書,為讀書而讀書;三是讀書不侷限於書,而是成為清理思想和新思想誕生的前奏。在與書相伴的讀與思中,撲捉那稍縱即逝的思緒,領悟那“生有涯而知無涯”的意味,將生命飄逝與學問累積相反相成的聯結起來,這樣是何其的讓人感到快樂。

新三字經讀書心得體會 篇26

巴金筆下的《家》描述了一個五四時期封建的大公館裏。在這個大家庭裏,有個三兄弟,姓高,名叫覺新,覺民,覺慧。高老太爺是這個家庭的。三兄弟都有着創新的的精神。

大哥覺新是一個忍受者,他雖然有着新思想。他是這個大家庭的長孫,就是因為這個緣故,他被剝奪了學業與愛情。待父親去世之後,家裏的重擔子都落到了他的身上。他只能默默地忍受着,忍受着家庭裏任何命運的不公,忍受着自己心愛的梅表姐默默的守寡而不能陪伴在她的身邊,忍受着爺爺的任性妄為……他只是一個忍受者,僅僅只是一個忍受者。

和覺新比起來,覺民就比較開放多了。他和弟弟覺新一起接受西方文化知識的薰陶,有着先進的思想、昂揚的鬥志,是新時代的新青年。不久後,覺民愛上了張太太家的女兒,琴。琴是高家親戚裏面最美麗、最活潑的姑娘,她也是一個有着理想、有着抱負的勇敢的新青年。覺民白天忙着功課,晚上按時去琴那裏教書。

覺慧是這三兄弟中批判與反抗意識的一個人,也是當時社會進步青年的典型代表。他是一個“人道主義者”,平等地對待各個階層的人。

最後覺新終於領悟到了是舊的制度、禮教和迷信奪去了他的青春、他的幸福和他的前途。他意識到了這一點,而他又不能夠抵抗這一切,他只有絕望,只有痛苦,他就此醒悟了,同二弟覺民一起,助三弟覺慧終於逃離了這個家,使他們被束縛着的家,到上海去一面求學一面從事進步的革命工作。

我認為覺新,覺民和覺慧就是現在社會中三個不同的人羣。覺新就相當於社會中剛剛畢業求職的大學生們,他們不停地去聘職,而他們只能聽公司老闆的命令。對於這些,他們只能默默地承受,他們不敢對老闆傾訴,也不敢反抗,他們就像覺新,在這個大公館裏面,不敢説話,不敢反抗。覺民覺民就像現實中的中年人,非常穩重,成熟。而三弟覺慧就像衝動的青年,不顧後患地去追求。這樣雖好,但是不顧後患未免表現得太沖動了。

《家》是巴金的著作,是《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讓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封建社會中舊制度的無情,它給我的印象很深。

巴金説:“我不要單給我們的家庭寫一部特殊的歷史,我所要寫的應該是一般的封建大家庭的歷史,這裏面的主人公應該是我們在那些家庭裏常常見到的,我要寫這種家庭怎樣必然地走上崩潰的路,走到它自己親手掘成的墓穴。我要寫包含在那裏面的傾軋、鬥爭和悲劇。我要寫一些可愛的年輕的生命怎樣在那裏面受苦、掙扎、而終於不免滅亡……我寫《家》的動機也就在這裏。”

新三字經讀書心得體會 篇27

什麼是愛?如何去愛?這個問題無疑是一個最簡單而又是最難的問題。

《偷影子的人》正是這樣一本小説,作者用温柔風趣的寫作風格,將親情、愛情、友情為讀者娓娓道來。小説講述的是一個老是受班上同學欺負的瘦弱男孩,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發現自己擁有一種特殊能力:他能“偷別人的影子”,從而能看見他人心事,傾聽人們心中不願意説出口的祕密。他開始成為需要幫助者的心靈夥伴,為每個偷來的影子點亮生命的小小光芒。

令我印象最深的,莫過於男孩的母親。她的丈夫,也就是男孩的父親,在男孩童年時代背叛了這個家庭,與另一個女人重新組建了家庭,從此這個家庭不再有父親一詞的存在。起初,她無法承受對此帶來的打擊,卻又知道自己不得不走出這悲傷的陰霾,她無法逃避甚至改變這殘酷的現實,為了她,為了她的孩子,都必須要振作起來。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她總是偷偷的抹着眼淚。花綻放又凋零,她總是疲備的回到家裏。在這已是要支離破碎的家庭裏,盡力彌補着孩子內心父親這個位置的空缺。歲月靜好,卻又總是不依不饒的離去,經歷了歲月的蹉跎,她已是一個白髮蒼蒼的老人。為了讓孩子不失去她,他隱藏了男孩父親在離開後給男孩寄來的信件。為了不影響兒子平靜的生活,在一個靜謐的夜晚悄然離去。

這嘗不是一種愛?一種母親對孩子無私的愛?漫長的人生路途中,愛就在你的不經意間默默綻放。愛,無法觸及之,卻能感之。愛,不一定令你潸然淚下,確實內心最柔軟的部分。愛,就在你的身邊,無處不在,只等待你去發現。不要認為你缺愛,當你回眸發現,你就是最幸福的。

《偷影子的人》是一本送給所有缺愛或在愛中迷失的人們的小説,願人們都能互相傳遞愛,感受愛,相信愛並且珍惜愛,讓愛成為點亮他人困境的光芒,讓愛動起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dushu/vvyeo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