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讀書心得體會 >

讀書心得1500字_讀書心得體會(精選27篇)

讀書心得1500字_讀書心得體會(精選27篇)

讀書心得1500字_讀書心得體會 篇1

平凡的世界讀後感

讀書心得1500字_讀書心得體會(精選27篇)

平凡,是生活的本色。我們每一個人,對於這個浩緲的世界來説,都十分渺小、脆弱、微不足道。這個世界也是平凡的,悲與歡、生與死、窮與富、世事的變更,於歷史的長河來説,無非是些平凡事。對於平凡,我素來都是這樣認為的,直到讀了一本書——《平凡的世界》,這才恍然大悟。

這一部偉大的巨着,為我們解説了平凡和苦難,闡釋了生活的意義。書中為我們描述的是一個平凡的世界,一個黃土地上的世界。這裏生活着一羣世世代代面朝黃土北朝天的普通人,他們演繹着一幕幕生老病死、悲歡離合、貧窮與富裕、苦難與拼搏、世事變更的戲劇。是喜劇?悲劇?正劇?也許都有一點。在這本書裏,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驚險離奇的情節,沒有驚天動地的場面,有的只是平凡的人,平凡的生活,平凡的感情,平凡的故事。

老師推薦我讀這本書的時候,我還以為她是在搪塞我,因為我讀完第一遍的時候,我沒有任何感覺,這裏面的事情太平凡了,平凡得讓我感覺到他們都好像是發生在我的身邊。然而,當我讀到第三遍的時候,我已經感覺到了我的血液慢慢地開始沸騰了。

書中給我印象最深的人物是孫少平。這是一位對苦難有着深切的認識,對生活有着深邃的理解,對精神世界有着深刻追求的人,他有錚錚鐵骨,有強大的精神力量,有巨大的勇氣。從學生時代的“非洲人”到成年時代的“攬工漢”,他經歷的是艱苦卓絕的人生奮鬥,然而在痛苦與磨礪中,他形成了一種對苦難的驕傲感、崇高感。我欣賞他的苦難的哲學,欽佩他對勞動的認識,羨慕他對生活的理解。

關於苦難的哲學,書中這樣表達“……是的,他是在社會的最底層掙扎,為了幾個錢而受盡折磨;但是他已經不僅僅將此看作是謀生、活命……他現在倒很“熱愛”自己的苦難。通過這一段血火般的洗禮,他相信,自己經歷千辛萬苦而釀造出來的生活之蜜,肯定比輕而易舉拿來的更有滋味——他自嘲地把自己的這種認識叫做‘關於苦難的學説’……“這是一種什麼樣的認識啊?每到我們遇到困難、挫折的時候——也許這種困難與挫折只有孫少平所遭受的苦難的百萬分之一——我們可曾有過這樣的認識?就算是哪天放學是下了場雨,亦或是天氣有些悶熱而又停了電,我們往往會聽到許多的怨天尤人。然而,我想只要是你讀了《平凡的世界》以後,讀懂了“苦難的哲學”,那麼就算是你今後遭受再多的苦難,你也不會怨天尤人。

對於勞動的認識,書中這樣寫道:“一個人精神是否充實,或者説活得有無意義,主要取決於他對勞動的態度。”這絕對是一條精闢的理論,在任何時候都不會過時的理論。“只有勞動才可能使人在生活中強大。無論什麼人,最終還是要那些能用雙手創造生活的勞動者。對於這些人來説,孫少平給他們上了生平最重要的一課——如何對待勞動,這是人生最基本的課題。”這裏體現出的是兩種人,勤勞的和懶散的。人生來是沒有差別的,然而經過了不同的境遇和發展之後,人與人之間便產生了巨大的差別。而在這期間,對於勞動的認識不同,對產生這樣的差別起着決定性的作用。

正如我們考到大學的時候,在學習方面,我們沒有太多的差別。然而,經歷了三年的大學生活之後,人與人之間的差別又是何其巨大。宰相劉羅鍋在和紳臨終前對他説:“其實,每個人的結局,都是他自己一手精心設計的。”當我們讀到這裏的時候,我們都應當好好想想,我們是怎樣對待勞動的。

孫少平,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啊。其實,他也就是一個平平凡凡的人,一個比普通農民多讀了幾本書,一個對生活的意義有着更高層次追求的人。在寫給妹妹孫蘭香的信中充分表現了他對生活的認識:

“……我們出生於貧苦的農民家庭——永遠不要鄙薄我們的出身,它給我們帶來的好處將使我們一生受用不盡;但我們一定又要從我們出身的侷限中解脱出來,從意識上徹底背叛農民的狹隘性,追求更高的生活意義。……

首先要自強自立,勇敢地面對我們不熟悉的世界。不要怕苦難!如果能深刻理解苦難,苦難就會給人帶來崇高感。……如果生活需要你忍受痛苦,你一定要咬緊牙關堅持下去。有位了不起的人説過:痛苦難道會是白受的嗎?它應該使我們偉大!什麼是平凡?那種迷失在平凡的生活之中,眼中熟悉了平淡,思想上甘於平庸,生活上安於現狀的人,才是真正的平凡。孫少平這樣一個對生活的意義有着更高追求的人,又怎能稱之為平凡的人。即使是平凡,也是一個更高層次的偉大的平凡。

我們生活在一個幸福的時代,沒有經受太多的苦難,然而我們的世界也是平凡的。我們每一天過這平凡的生活,做着平凡的事情,演繹着一幕幕平凡的戲劇。擦亮我們的眼睛,仔細瞧一瞧,那一位是孫少平呢?

讀書心得1500字_讀書心得體會 篇2

《百年孤獨》

《百年孤獨》這本書是我看得最困難也是最久的一本書,每一代人都用同樣的名字命名,這常常讓我頭痛不已,但我不得不承認,這是我所看過的最吸引人的一本書,這本書是一本人類心靈孤獨的苦難史。

小説離奇的情節令人歎為觀止。在小鎮馬貢多,布恩地亞家族上演着百年的興衰史。這個家族由衰轉盛,又由盛轉衰,一百年的歷程,轉來轉去,又回到原來的樣子,一切都逃不出一個詛咒。霍·阿·布恩地亞與表妹烏蘇拉近-親結婚,阿蘇拉擔心會像姨媽和姨父近-親結婚那樣生出長豬尾巴的孩子而拒絕與霍·阿·布恩地亞同房。布恩地亞於鄰居發生口角的時候,布恩地亞因為鄰居嘲笑他被烏蘇拉拒絕同房而殺了鄰居。結果死者的鬼魂攪得布恩地亞一家日夜不寧,布恩地亞家族被-迫遷移到小鎮馬貢多。起初布恩地亞家族人丁興旺,但是隨着內戰的爆發和外敵的入侵,布恩地亞氏的命運急轉直下,一代不如一代,甚至奧雷良諾·布恩地亞上校領導的32次土著居民起義都以失敗而告終。到了第六代奧雷良諾·布恩地亞的時候,因為與姑媽烏蘇拉通婚,結果生下一個帶尾巴的女嬰,正好應驗了一百年前吉普賽人用梵語在羊皮紙上寫下的密碼,而這個密碼的破譯者就是第六代奧雷良諾·布恩地亞上校自己。這個無疑充滿了諷刺的意味。而這個帶尾的女嬰,被螞蟻咬爛以後拖入了蟻穴。隨後,小鎮馬貢多消失在一陣颶風中。

馬爾克斯在《百年孤獨》的結尾寫道:“就在奧雷良諾·布恩地亞譯完羊皮紙手稿的最後瞬間,馬貢多這個鏡子似的(或者蜃景似的)城鎮,將被颶風從地面一掃而光。將從人們的記憶中徹底抹掉,羊皮紙手稿所記載的一切將永遠不會重現,遭受百年孤獨的家族,註定不會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現了。”作者對於落後和愚昧的態度是徹底否定的,於是安排了一場颶風隊舊事物來了一次徹底的清理。

《百年孤獨》的敍事結構不同一般馬爾克斯採用了連環、環環相套、循環往復的敍事結構來展現小鎮馬孔多的歷史。彷彿一個循環向上的氣流。這種環環相套的結構恰如其分地表現了小説的一個主題:人的孤獨、封閉以及由孤獨封閉而造成的落後、消亡。作者對“孤獨”這一具有民族特性的問題作了深刻的揭示。

馬爾克斯在談及作品中人物孤獨性時,他説過:“孤獨的反義詞是團結。”這是以這個家族的命運來反映整個拉丁美洲的命運,他希望於整個民族的團結。“布恩地亞家族都不懂愛情,不通人道,就是他們孤獨和受挫的祕密”他們的孤獨並不是擁有真理的靈魂而具有的高潔峭拔,因不能與人分享智慧的快樂而孤獨寂寞,而是由於與愚昧並存的感情的匱乏所造成的日常生活中的心與心的離異與隔膜,這樣的孤獨竟可以將一個昔日曾經繁華的小鎮最終消失。在此,馬爾克斯是告訴人們,孤獨的實質是一種毫無意義的生存哲學,它意味着一冷漠、消極的態度去對待生活,事實上,你以怎樣的態度去對待生活,生活同樣會以怎樣的態度來回報你,一個陷入孤獨的民族是沒有前途的,只能與貧窮、愚昧和落後為伍。

這是一部描寫家族的小説和中國的《紅樓夢》有些相似。但這是形似而神不似。《紅樓夢》的矛盾來自於家族內部是封建的等級制度毀了大觀園;而《百年孤獨》的矛盾來自外部科技、政治、戰爭、商業一次又一次地衝擊着馬貢多小鎮。開篇的吉普塞人帶來了科技令霍·阿·布恩蒂亞發現了“地球是圓的像橙子。”然後隨着政治的介入。本來馬貢多是個幸福的村莊“至今還沒死過人”是他們驕傲的宣言。然後隨着政治的介入鎮長的出現兩黨派的鬥爭都讓這個和平的小鎮漸漸變質:士兵為非作歹學生嚮往戰場。而壟斷資本主義的進入又讓小鎮得到了虛偽的繁華並且迅速地在這泡沫經濟中衰敗。

所謂魔幻現實主義,以荒誕的形式反映現實,不管馬貢多發生的一切有多離奇古怪和撲朔迷離,都是取材於馬爾克斯對拉美現實的觀察和感悟。

夢想與光榮的嚮往,對獨立與自由的憧憬,在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中,現實中的追求和希望超越於形式的虛幻,找到了最終完美無缺的結合點。

或許會有人説它太過荒誕,或許會有人説他的內容太過偏激,但這偏偏是它的價值所在,它的荒誕造就了它濃厚的現實意義,它豐富的想象力使它成為文壇上不朽的經典。

讀書心得1500字_讀書心得體會 篇3

《傲慢與偏見》《傲慢與偏見》是英國著名女作家簡·奧斯丁的代表作,這部作品以日常生活為素材,一反當時社會上流行的感傷小説的內容和矯揉造作的寫作方法,作品描寫傲慢的單身青年達西與偏見的二小姐伊麗莎白、富裕的單身貴族,彬格萊與賢淑的大小姐吉英之間的感情糾葛。其實這本書,在七年級時已經接觸過了,但當時對於劇情的繁雜很沒有耐心,看了幾章就沒有了興致,便一直擱在一旁,直至今日才重新拾起。不過再看開頭幾章時還是覺得很無趣,到後來明白才這裏是在為以後的情景埋伏筆。一眨眼,三十幾章已經過去了,人物的性格也很明顯地被作者刻畫出來了。

這本書中似乎只有兩種人:聰明的和愚蠢的,沒有絕對的好壞之分,騙子韋翰也許除外。他利用了自己巧妙的奉承能力以及一付“討人喜歡”的儀表,迷住了伊麗莎白,不停地為自己洗刷冤情,中傷達西。可笑他的話裏充滿破綻,而聰明過人的伊麗莎白雖能與彬格來小姐辯駁,與咖苔琳夫人頂撞,卻還是被韋翰牽着鼻子走。説實話,我並不認為伊麗莎白被騙説明他是一個”愚人”。人,總是先入為主,達西先生傲慢、無禮的樣子早已進入伊麗莎白的頭腦,還怎麼對他產生好感?對於旁人的點評又怎能輕易的置若罔聞?對達西產生偏見是很正常的。我説的旁人自然就是指相貌堂堂的韋翰了。不可否認,韋翰長着一張英俊的臉,表面上也裝得非常”紳士”。雖有”人不可貌相”、”知人知面不知心”之説可就連我這個活在二十一世紀,以旁觀者的身份看這個故事,仍然對韋翰產生好感,又豈能怨伊麗莎白這一個生活在過去時代的姑娘?合上這本書,仔細地品味一番,方才發現,整部小説,之所以吸引人,完全是因為它輕鬆幽默的格調。伊麗莎白的嘲笑諷刺,正將那些自視紳士、淑女的貴族的本來面目暴露無疑。而伊麗莎白的父親班納特先生竟然以嘲笑太太、女兒為家庭快樂,幸哉?不幸哉?

文中的所謂「傲慢」就是指出身富貴、教養頗高、眼光鋭利的青年達西的個性弱點;而所謂「偏見」是指出身中產階級、教養頗好、機智聰明的小姐-伊麗莎白的精神弱點。一個眼光鋭利,一個機智聰明,都屬人中傑,但卻都難免人性的弱點的糾纏。他們在一次的家庭舞會上初次見面,卻因對彼此的印象不佳,一個態度傲慢,另一個心懷偏見。第一個印象先入為主,以後又加上女人們在旁閒言碎語,而造成了兩人之間的愛恨情仇。伊麗莎白曾對達西説過:“我們的性情非常相似,我們都不愛交際,沉默寡言,不願開口,除非我們會説出話來語驚四座,像格言一樣具有光彩,流傳千古.”就是因為這思想上的一致,才在婚姻中百般受到阻礙,同時也是因為這才最後促成美滿的婚姻.伊麗莎白:如果放到現實社會,可能是個女權主義者.但關心自己的姐妹.直接,偶爾不懂禮節,調皮一點.卻是這樣迷住了達西.最重要的是善於和敢於像比自己身份高的人説“不”。從小説看,伊麗莎白聰敏機智,有膽識,有遠見,有很強的自尊心,並善於思考問題。就當時一個待嫁閨中的小姐來講,這是難能可貴的。正是由於這種品質,才使她在愛情問題上有獨立的主見,並導致她與達西組成美滿的家庭。

這部小説中通過班耐特五個女兒對待終身大事的不同處理,表現出鄉鎮中產階級家庭出身的少女對婚姻愛情問題的不同態度,從而反映了作者本人的婚姻觀:為了財產、金錢和地位而結婚是錯誤的;而結婚不考慮上述因素也是愚蠢的。因此,她既反對為金錢而結婚,也反對把婚姻當兒戲。她強調理想婚姻的重要性,並把男女雙方感情作為締結理想婚姻的基石。書中的女主人公伊麗莎白出身於小地主家庭,為富豪子弟達西所熱愛。達西不顧門第和財富的差距,向她求婚,卻遭到拒絕。伊麗莎白對他的誤會和偏見是一個原因,但主要的是她討厭他的傲慢。因為達西的這種傲慢實際上是地位差異的反映,只要存在這種傲慢,他與伊麗莎白之間就不可能有共同的思想感情,也不可能有理想的婚姻。以後伊麗莎白親眼觀察了達西的為人處世和一系列所作所為,特別是看到他改變了過去那種驕傲自負的神態,消除了對他的誤會和偏見,從而與他締結了美滿姻緣。伊麗莎白對達西先後幾次求婚的不同態度,實際上反映了女性對人格獨立和平等權利的追求。這是伊麗莎白這一人物形象的進步意義。

作品生動的反映了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處於保守和閉塞狀態下的英國鄉鎮生活和世態人情。其社會風情畫似的小説不僅在當時吸引着廣大的讀者,實至今日,仍給讀者以獨特的藝術享受。她是第一個現實地描繪日常平凡生活中平凡恩的小説家,在英國小説史上起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奧斯丁的小説盡管題材比較狹窄,故事相當平淡,但是她善於在日常平凡事物中塑造鮮明的人物形象,不論是伊麗莎白、達西那種作者認為值得肯定的人物,還是魏克翰、柯林斯這類遭到諷刺挖苦的對象,都寫得真實動人。同時,奧斯丁的語言是經過錘鍊的,她在對話藝術上講究幽默、諷刺,常以風趣詼諧的語言烘托人物的性格特徵。這種藝術創新使她的作品具有自己的特色。傲慢與偏見正是文字魔力結合感情昇華的最佳表現。若説《紅樓夢》是東方的貴婦人.《傲慢與偏見》則是西方的清秀佳人。

讀書心得1500字_讀書心得體會 篇4

在一個平凡的人日子我看完了平凡的世界,內心卻再也不能如平常一樣平靜。在這個世界上,不是所有合理的和美好的都能按照自己的願望存在或實現。少平帶着礦場給他疤痕,提着從家裏拿的破行李袋走回了煤場,走向了向他撲來的惠明嫂和明明。無論精神多麼獨立的人,感情卻總是在尋找一種依附,尋找一種歸宿。我能想象到的是昏暗的背景,低矮的房屋,還有一個青年略帶疲憊的背影以及背影前一雙包含愛的眼睛,我不能想象少平將照顧孤兒寡母一輩子,是的我不希望他永遠呆在煤場,我希望他坐在乾淨的明亮的圖書館,和曉霞那個可愛爽朗大膽正直的姑娘一起看書,交流。

他再也不擔心他配不上她,她從不懷疑他會失去她。為什麼看起來合理而美好的事物不能在生活中實現,倘使曉霞沒死那麼她的日記便不會被少平看到,當時少平剛剛知道高朗,他為他們的愛情憂鬱,為自己的地位自卑,説不定有一天他會離開曉霞,用他懂得犧牲利他的愛把自己從曉霞身邊逼走,那麼世界比曉霞離開更加悲傷,所以只有生離才是最大的悲哀!

還有那從小光屁股長大的青梅竹馬少安和潤葉,是城市和鄉村真正割裂了他們,青春年少的錯過不禁令人惋惜,但現實給了他們都不勉強的結局,路啊,尤其是人生的路不就是自己走出來的,沒有誰的強迫,但別無選擇!秀蓮簡直是天上掉下的仙女,雖然是一個地道的吃苦耐勞的農村婦女,但她有一顆熱愛生活熱愛少安的心,不得不説她用肉體等同於現實撫慰了少安,給他堅實的支撐,識大體的她讓少安對她遠含着感恩的心去愛她。少安這個憨實,有膽略又心懷他人的農村漢子,別了精神上的愛人,反讓他投身於現實,緊緊擁抱着黃土地,並在奮鬥中換來了殷實的人生。就像文中説的:但他有生活不能等待別人來安排,要自已去爭取和奮鬥;而不論其結果是喜是悲,但地可以慰藉的是,你總不枉在這世界上活了一場。有了這樣的認識,你就會珍重生活,而不會玩世不恭;同時,也會給人自身注入一種強大的內在力量。

錢當然很重要,這我不是不知道;我一天何嘗不為錢而受熬苦!可是,我又覺得,人活這一輩子,還應該有些另外的什麼才對……少平這樣回答他哥讓他回家幫忙磚廠時他這樣回答。他當時並不知道自己要幹嘛,在他來到陌生的黃原,在他做小工,在他背石板,在他夜讀時,他心中裝着父母,祖母,哥哥,妹妹,他希望憑自己乾點什麼,倘若在現在我會覺得他太看低自己了,他應該去找家教工作,而不是用最累又不體面的工作賺最少的錢,但是他一直到後來進入煤場成為工人都是在出售體力。這個家真正靠知識走出去,並走入城市的就是那個從可愛懂事的小女孩長成自信睿智又美麗的姑娘的蘭香。在北方工業的天體物理系她找到了同自己一樣學識的吳仲平。就像少平意識到的,蘭香他們家真正離開土地的人,書中對她的描寫完全是跳躍式的,也許這就是學霸的人生姿態,默默無聞,一鳴驚人,健康正常的成長,不為人知,但為人所羨。

書中每一章開頭都是從環境入手的,人的生活離不開環境,如果世界再無野花野草,人類將從精神和肉體同時死亡。東拉河的河水和生活還在湍湍湧動,一個平凡而普通的人,時時都會感到被波濤巨浪所淹沒。你會被淹沒嗎?除非你甘心就此而沉淪!!即使是在文革期間,平凡的人也不曾放棄奮鬥,文革後,黃原這片廣闊土地上的能人一個個躍起,攪動着平凡的世界,時代劇變,社會劇變,人完全主導着變化。少安經歷了從手工制磚,到小型磚廠,然後重大挫敗後起死回生地一躍成為石圪村最大的財主,給祖輩帶來未有的榮耀,還有養起蜂的,喂起奶牛奶羊的,專心種地的,這是時代開放的洪流,大開的外界吸引着閉塞的農村人,走出去走出去!生命裏有着多少的無奈和惋惜,又有着怎樣的愁苦和感傷?雨浸風蝕的落寞與蒼楚一定是水,靜靜地流過青春奮鬥的日子和觸摸理想的歲月。

曾因為走“資本主義”道路被全隊通報批評,也因為做了弄潮兒被拍倒的少安,和秀蓮度過了多少被汗水浸透,而時間靜靜走過的日子,終於觸摸到理想,遠去了曾經無奈和惋惜。

愛情吸引着讀者,但並不是生活的全部,平凡的世界也有各種級,各類人,田福軍有卓識的官員,一心為人民,同時真切地愛身邊每一個人,對妻子的感恩,對女兒的喜愛,對侄女潤葉的關心,對上級的尊敬,對同級馮世寬的大度,對下屬的信任,都説明他是一個公正廉明的好官員。然而現實是廉潔不一定能幹成一切事,就如同他對下屬辦事結果的滿意和對方式的無奈接受可見。書中對於科學的態度從對蘭香的誇讚,和對劉玉升的貶低可見一斑。

其實我們每個人的生活都是一個世界,即使最平凡的人也要為他生活的那個世界而奮鬥。

命運總是不如人願。但往往是在無數的痛苦中,在重重的矛盾和艱辛中,才使人成熟起來。我不禁想到每個人定是要經過命運的起伏,才能收穫甘露的,也包括我自己,就像現在的迷茫。人的生命力,就是在痛苦的煎熬中強大起來的。

讀完書加深了我對這個世界的愛,是愚昧但奮鬥不息的農民,是掙扎但自我解脱的現代女性,是精神與現實不能統一的愛情,是農村與城市不能瓦解的鴻溝,是愛情與奉獻同在的聖女,讓我看到一個平凡但包含着愛的世界,啊,我再也捨不得它了!

讀書心得1500字_讀書心得體會 篇5

圍城這一部寫在解放前的著作,寫出了人們生活的困頓,寫出了中華文化、中華文明中的種種好與壞,美與醜,善與惡,同時也寫出了人們在對待愛情、婚姻、人際關係等等方面的進進出出、無奈與矛盾。

船甲板上的對話,“那麼,你就是搖籃裏睡着的小寶貝了。瞧,多可愛!”等等表現了即使是知識分子,在人前人後不一的形象,可説是無奈,更可説是對人的不真誠。一張假文憑,一段對鮑小姐肉慾的描寫想來既是對在外留學生不能好好學習知識而吃喝玩樂的諷刺,也是對中國現狀的擔憂。

方鴻漸與周家的關係是一個圍城,已經進去了,想出出不來,在這個密封的圍城裏,方鴻漸喘不過氣來,只能壓抑着自己,跟着一羣市儈“談笑風生”。方鴻漸自己的家是保守迂腐的,這個家還停留在封建社會,方老先生看起來似乎在一些方面是明智的,是有父親形象的,但事實上正是這些所謂的明智阻礙了整個社會的發展。方鴻漸“生平最恨小城市的摩登姑娘,落伍的時髦,鄉氣的都市化,活像那第一套中國裁縫仿製的西裝,把做樣子的外國人舊衣服上兩方補釘,也照式在衣袖和褲子上做了。”這段真切描寫了當時的中國嚴重存在的“拿來主義”,不分是非黑白,把西方國外的東西搬進家門。後面對張先生的描寫更是説明在中國存在很多這樣自以為是,不瞭解事情真是含義情況下誇誇其談,愛眩但又沒有本錢眩。

作者花了大量篇幅寫方鴻漸跟蘇文紈、唐曉芙之間的關係。方鴻漸想進入唐曉芙的圍城卻始終不得其門;蘇文紈喜歡讓所有的男人在她身邊打轉,還以為自己進入了方鴻漸的圍城,其實進入卻等於是在外面,而當她與曹元朗結婚並過上真正的市儈生活時,她卻安之若素。唐曉芙似乎是圍城中最好的人,因為對方鴻漸來説她是虛無縹緲的,可望不可及的,她是一個幻象,所以變得純潔而可愛。這篇幅中對人物的描寫也很是到位,“詩人”曹元朗寫的是不文不類卻自認為很了不起,翹着尾巴卻連狐狸都不能像,可大家仍誇獎一通。大家的交往是如此的不真心,小人之交甜如蜜般。趙辛楣想追求蘇文紈,也付出行動,從這個篇幅中可以看出他是一個相對來説更會生活的人,特別是在那個時代背景。這些文人騷客賣弄文學的嘴臉在這個篇幅中被描寫得如此可笑,很具有諷刺意味。

方鴻漸終於還是聽從了趙辛楣的話去三閭大學。沿途上,他們遇到了種種困難,最後通過關係到達了三閭大學,而關係這個在中國例行了多少年的東西,過去,現在將來都將例行下去。路上行人的勢利眼,看人看外表,看着裝,對有身份的人阿諛奉承而對老百姓則愛理不理。在這段中女主人公孫柔嘉出現了,人如其名般,剛開始孫小姐顯得如此温柔,乖巧。李梅亭的小氣,自私,像一個真正的生意人,帶着藥去邊遠地區以十倍的價錢賣,而骨子裏有當時中國人的懦弱,無能。

到了學校後,教授不教授等級的劃分也是如此的荒唐,而老師們對這個等級分法的看法也是那麼令人覺得不可思議。拿着假文憑在社會上招搖,也不顯得丟人現眼,而且還理直氣壯得在那爭着等級的高低。更讓人覺得可惡的是愚鈍的不只那些腐朽的老師,還有學生,學生也是一樣的荒唐,看老師的教書的水平不是看實力,而是看文憑,看學位,而且認知能力也那麼差,不能很好認清怎麼樣的老師才是好老師,而去欺負老師,沒有了尊師重道的美德。在學術圈,所謂的文人們是如此的虛偽,不真誠。而在這裏,方鴻漸成了那個唯一一個還有一些最基本的知識分子操守,或者説最基本的做人的操守。而高鬆年、李梅亭、汪處厚,這些人在那裏在裏邊如魚得水,他們會捨得走出這個圍城嗎?

再一個是在三閭大學發生的所謂的愛情的糾紛,這場糾紛也顯得如此的可笑。方鴻漸並不想進入孫柔嘉的生活,但他被孫柔嘉看上了,而且通過“某種方式”得到了他。對方鴻漸來説這個婚姻是他的圍城,在還沒進去前,他不知所以,就這麼進去了,在進去後,他渾渾噩噩得過日子,他也有想衝出來的衝動,但他是個被動的人,不敢行動,也不會行動。結尾一章,方鴻漸與孫柔嘉吵架後,正回家想消釋柔嘉的怨氣,柔嘉剛才正向姑媽講鴻漸的不是,害怕已被鴻漸偷聽到,方鴻漸其實並沒聽到,只得擺空城計:“你心裏明白,不用我説。”結果柔嘉心虛之下,説“本來不是説給你聽的,誰教你偷聽?”這就無異承認了她在“背後糟蹋”方鴻漸,結果正準備向妻子低頭的方鴻漸和一心想給丈夫找個好工作的孫柔嘉竟然越吵越厲害,終於走向“不離而散”,不歡而散。他家祖傳的那頂破銅鐘噹噹噹噹噹噹敲了六下,似在嘲笑,對人生的諷刺和嘲笑盡包含在這悵然悠悠的鐘聲裏了。

人生是圍城,婚姻是圍城,衝進去了,就被生存的種種煩愁所包圍。錢鍾書以他灑脱幽默的文筆,述説着一羣知識分子的快樂與哀愁。這部作品已被譯成世界上多種文字,有十數種不同的譯文在各國出版。在美國,由於夏志清的推崇,不少人以錢鍾書為題撰寫博士論文和專著。

讀書心得1500字_讀書心得體會 篇6

《三國演義》讀後感

《三國演義》是一部古典名着小説,講述了從東漢末年時期到晉朝統一之間發生的一系列故事。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我對詞中的英雄一詞發生了疑問,書中講到的人物驍勇善戰,然而,羣雄逐鹿於亂世之中,誰才是真正的英雄呢?書中寫到庸主獻帝、劉禪,無能之輩呂布、袁術、袁紹、劉表、劉璋,氣量狹隘的周瑜,長厚的魯肅,勇者關羽、張飛、許楮、典韋,下至因行間而貽笑千古的蔣幹,無不個極其態。

有人説,孔明是真正的英雄。因為他足智多謀,處事果斷,上通天文,下知地理,是千年難見的一代賢相,火燒新野、草船借箭、三氣周瑜、六出祁山……無不體現這一點。然而,我認為孔明完全可以有更大的作為。劉禪無能,根本扶不起來,孔明卻把自己的一生,死死的綁在了蜀國這輛毫無希望的戰車上。

還有人説,關羽是真正的英雄。他降漢不降曹、秉燭達旦、千里走單騎、五關斬六將、古城斬蔡陽,後來又在華容道義釋曹操。他忠於故主,因戰敗降敵而約好一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萬里往投。我認為雖降了敵,但最後還是回來了,不但仍算忠,而且還要算一種難得可貴的忠。《三國演義》表現關羽的方法也極簡單:“丹鳳眼,卧蠶眉,面如重棗,青龍偃月刀”,後來加上“赤兔馬”,又讀過《春秋》,刮骨療毒不怕疼,斬顏良,誅文丑,幾乎變得天下無敵。他的所做所為值得我們學習。

我倒覺得曹操是一位真正的英雄。儘管書中説他大逆不道,奸詐多疑,還敢“挾天子以令諸侯。”但能者居上,為何偏偏姓劉的能當皇帝?他是政治家,牢牢抓住天子,使他做任何事都變的名正言順;他是軍事家,不計前嫌,招賢納士,以少勝多的官渡之戰,使敵我力量發生了巨大變化;他是文學家,有“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己”這樣膾炙人口的詩句。當然嘍,他太多疑,以至於剛愎自用。但功大於過,曹操無論在哪一方面都稱得上英雄。

曹操在《三國演義》中被稱為奸雄,可能是因為他的兒子。他説劉備與他是並世英雄,説得劉備都不敢聽,但是他沒有殺劉備,雖劉備正是他的甕中之鼈。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夢也夢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諸葛亮,與其誓不兩立,只要把諸葛亮殺了,東吳的天下就太平了。後來又發現劉備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殺劉備,至少把他留在東吳,東吳的天下也太平了。

為了突出劉備的仁義,他被寫成奸詐之人,但是他的軍事才能仍然沒有抹殺。他在幾年的東征西戰中,佔領了長江以北的大片土地,連少數民族都臣服於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幹的,魏也是三國中最強盛的,他奠定了魏國的基礎,後來晉國才能統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

對於人才的求賢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賞的地方,曹操為了選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據封建德行和門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標準,提出了“唯才是舉”的用人方針,於公元220xx年春天下了一道《求賢令》。曹操在令中一開始就總結歷史經驗,認為自古以來的開國皇帝和中興之君,沒有一個不是得到賢才和他共同來治理好天下的,而所得的賢才,又往往不出里巷,這絕不是機遇,而是當政的人求,訪得來的。有鑑於此,曹操立足現實,指出現在天下未定,正是求賢最迫切的時刻。他希望在左右的人不要考慮出身,幫他把那些出身貧賤而被埋沒的賢才發現和推舉出來,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後來,曹操於公元214和220xx年又下了兩道《求賢令》,反覆強調他在用人上“唯才是舉”的方針。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門和各級地方官吏在選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責備,即使有這樣那樣的缺點也受有關係,只要真有才能就行。經過一番努力,曹魏集中了大量人才,當時各地投奔到曹操門下的人很多,形成猛將如雲,謀臣如雨的盛況。而且對於有才幹的人曹操還能做到不計前嫌,比如陳琳本來是袁紹的部下,曾經替袁紹起草檄文,罵了曹操的祖宗三代。袁紹失敗後,陳琳歸降曹操。曹操問他説:“你從前為袁紹寫檄之,罵我一個人就可以了,為什麼要罵到我的祖宗三代,陳琳連忙謝罪。曹操愛惜他的文才,不僅對他不處罪,還照樣任用他

曹操的成功不僅因為他的傑出才能和善於招攬人才,還在於他有着豁達的胸襟和廣闊的胸懷。在赤壁的慘敗之後,曹操並未一籌莫展,而是笑着説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據“,並且三次大笑展現出他對待挫折的樂觀態度。曹操同時也是個很有文學情趣的人,喜歡作文賦詩,即使大戰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許多詩作都是樂府中的名篇。

自古英雄,有膽略還需有情義。曹操在這一點上更值得稱道,當初劉備在曹營,曹操已知劉備野心,若誅之,也無後來蜀魏之爭,可是曹操並未加害於他,直至劉備逃走;曹操安撫關羽,對其厚待有加,與劉備之對關羽,有過之而無不及,以至於後來關羽念舊日情分,放其一條生路。曹操不失為一條有情有義的漢子,雖説後來他也做了不少錯事,但那是形勢所迫,非彼亡便我死,何有顧他人之理?既有亂世爭雄,便不免犧牲,歷史上的事糾纏不清,也不可以怪罪於一人之上。至於後來曹操見到關羽頭顱嚇出病來,則更可以證明其非冷血之人,若是真冷酷無人性,區區一個關羽,又能奈其如何?

那再看他人:孫權不過仰仗父兄基業,建功甚少;周瑜雖年少有為,但氣度狹小,意氣用事;關羽,太驕傲;張飛,勇有餘而謀不足;呂布,一見利忘義之徒也……

總的來説,讀過這本書之後我大開眼界,而以上幾人也給了我很深的感受,他們很值得我學習。

讀書心得1500字_讀書心得體會 篇7

讀柴靜《看見》有感

《看見》是央視知名記者柴靜的一本記錄自己在央視十年的自傳性的書。這本書記錄了柴靜在央視十年裏經歷的大型新聞事件,像非典,汶川地震等等。原本只是想它用來打發一下閒暇時光,可當我真正拿起這本書品讀起來時,卻意外地收穫了更多的是是對柴靜本人的敬畏,對眾多媒體失職的痛心,更有的是對人類感情的崇敬。

此書,她用坦誠的語言陳述着自己的十年成長路,不斷剖析自己,不斷正視自己的不足,讓我們感受到了有血有肉的作者。她深入一線,“出生入死”給我們帶來的事件真相,她的經歷,她的採訪,常常會觸動我心絃,讓我隨之潸然淚下。

看這本書,總讓我很容易聯繫到自身。從剛開始的“不知天高地厚”説出:“我知道我能達到的高度。”的柴靜;到被工作和現實打擊得一敗塗地的柴靜;再到激勵自己,站起來告別過去,重新出發的柴靜;最後是延續至今——一直完善自身的柴靜。從這些柴靜中,我似乎能看到自己,看到過去,現在,未來的自己。每個人的成長之路都不同,但總會有相似的心跡。我並沒有像柴靜那樣轟轟烈烈的成長過程,也無幸像柴靜那樣有那麼多人為她點燃明燈。事實上,我的成長之路才剛開始。曾經,我很害怕成長,很抗拒成長,因為成長之路沒有那一條是平順的,這條路上都佈滿的荊棘,我害怕我會承受不住,我害怕我會在這如迷宮的路上迷失,在《看見》這本書裏,誠如我所想,我看到了未來的我將要承受的東西,看到了逼迫自己成長的艱難,也看到了破繭成蝶的痛苦,但在最後落入我眼瞼的,是她的成功,或者説是她一步一步蹣跚向前的足跡,又或者説是她不時回首反思的身影。這些都使我的心安靜下來,這些對於我來説都是解渴的甘泉,飽腹的美餐,從她身上我找到了一個能助我順利通過成長之路的工具,使我能坦然的等待和接受現實將要給我的挫折。

透過《看見》,讓我更深層次地瞭解到了柴靜。散文般的敍事風格,細膩婉約的情感表述,都將柴靜的博學多識與紮實的文學功底展露無遺。“非典”事件中的出色表現,更是讓我對於柴靜這樣一位身材嬌小的姑娘,心生敬畏。在所有人都人心惶惶的“非典”時刻,是柴靜主動請纓去到現場瞭解最真實的“非典”,去接近最鮮活的事實。她七次與“非典”患者面對面交談,軟磨硬泡才獲許一個人進入病區權利,她的目的只有一個——讓更多的公民知道真正的“非典”。她以一個新聞人的社會責任約束自己,用真實回報受眾,用真實擊敗流言。她的勇敢和執着給每一位讀者注入養分,讓每一個讀者都能從中反思,自身在社會中的價值和意義。也讓我明白,在自己的崗位上堅守本職,努力工作,為整個社會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便是作為公民對於社會的最基本的回報。

在《看見》中我瞭解了社會最隱私角落的一些事,一些值得我們關注和反思的事。家庭是最小的社會單元,門吱呀一聲關上之後,在這裏人們如何相待,多少決定了一個社會的基本面目。當多年的隱忍與承受終於在那一刻海嘯般爆發時,往往是施暴者結束了生命,被施暴者走向了監獄,從此各自灰暗的人生更加灰暗。我看見了李陽將自己的家庭暴力歸咎於民族文化中的大男子主義,看見了人們對家庭暴力的習以為常。施暴者有時候會後悔但這阻擋不了他們下次的暴力。正如人性裏從來不會只有善與惡,但是惡得不到抑制,就會吞吃別人的恐懼長大。倘若我們的法律能更加完善從而嚴格的制約家庭暴力,或者我們每個人都能夠設身處地地站在別人的角度考慮問題,那麼會不會少一些家庭暴力,少一些因為家庭暴力有心理疾病或走上歧途的孩子。人性中的善會不會變的比惡多一點,至少我們不會助長惡的火焰,從而給善一個生長的環境。

一個以揭露真相為己任的新聞記者,面臨的誘惑與威脅絕不會少,這也是現在各種假報道氾濫真相越埋越深的原因。慶幸的是我們在《看見》中看見了許多真相,在面對金錢與威脅而面不改色的柴靜身上看見了新聞職業人的操守,看到了信仰的力量。只有我們有自己的信仰,有自己的初衷,我們才能堅守自己的道路,不為各種誘惑所擾。

由於年齡和閲歷的侷限,我對《看見》的理解可能達不到它所想要達到的高度,但書中對人性的挖掘、對自己成長的突破讓我受益匪淺。十年前,柴靜説:她關心新聞中的人;十年後,她做到了。她沒有忘了自己為什麼出發。

讀書心得1500字_讀書心得體會 篇8

《居里夫人傳》讀後感

在我隱隱約約的記憶中,有無數偉人的事蹟與我做伴:在課堂中,從書本上總能接觸到他們用勇氣和毅力譜寫的偉大的、里程碑式的璀璨篇章。其中,最令我難以忘懷的無異於那顆光芒四射、璀璨耀眼的巨星——居里夫人。

每當提到這個響噹噹的名字,我的心靈都會為之震撼,理由很簡單,她對全人類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偶然的機會,我得以翻開《居里夫人傳》一書,得以更加細緻的瞭解她那我自認為輝煌的一生。

但是,我可能錯了。

居里夫人的一生充滿了奇異的經歷,但無論如何我不想把它形容成一種輝煌。

我忘不了她的童年生活:她自幼就有着過人的天資,加上適宜的家庭背景,塑造了一個具有令人羨慕優秀的她。可是,命運不願成全這個小女孩:她的祖國被侵佔,受着外族沙皇統治。她的童年充滿了憂患,這也漸漸形成了他理想的初衷。她拼命教書攢錢幫助姐姐,為的是實現自己的願望。終於有一天湊成了可以入學的幾百法郎——終於能自己去巴黎大學求學。

進入了巴黎大學,她一刻也不停歇的求學。她租了一間簡陋的閣樓,那裏幾乎什麼也沒有!傢俱都成了奢侈品。這樣一天天、一年年過去了,她為着探索那她熱愛的科學,忘記了多年來的艱辛,忘記了多次倒在書桌前,忘記了她那日益憔悴的、蒼白的面孔。

太多太多的無奈、太多太多的艱難,可她?用她那堅定固執的灰色雙眼告訴了人們一切——她從未屈服。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多少年背井離鄉的生活,多少年艱苦生活的壓迫,她從未屈服!

這就是她那艱苦的巴黎生活,是最令我感慨的那段艱苦卓絕的巴黎生活。

她邂逅了皮埃爾·居里,她的生活從此變化了,變得更加充滿激情!她的丈夫同樣是位忠於科學研究的“夢想家”。他們有了共同語言,他們的結合是兩顆高尚心靈的碰撞,這碰撞摩擦出耀眼的科學成就。

她發現了鐳以後,更加有激情做科學研究,甚至獲得了第一項諾貝爾獎!

可悲哀的是,她正被鐳為人類帶來的巨大用途捧成名人。

她不願做名人,她對那些成天來騷擾的記者感到厭惡,這不是她要的生活!這不是她要的生活?這與當今的社會景象與人民思想有着極大地反差,更是一種對大紅大紫、閒逸奢侈生活的諷刺啊。

她是個“夢想家”,是個永恆奉獻的人,這一點是我最最看重與欽佩的。她一生淡泊名利,不接受財富,不接受名望,“兩袖清風”。在她心中,總有一個使命叫她完成一項又一項科學研究,讓他不斷嶄新科學的遠景,那是不知從何而來的堅定信念,是一個“夢想家”的原則。

我記得那句“即使人變成了沒有靈魂的軀殼,也必須繼續工作下去”。這是皮埃爾的名言。居里夫人她做到了,她的一生,為工作付出的太多太多。八年屋棚下,她與丈夫搞放射學研究。皮埃爾死後,他又忍住哀慟,用這句話激勵自己,努力工作,勇敢生活。她既挑起一個當母親的責任,又不忘她的科學使命。晚年的她,比原來更加艱苦!親人們一個個要麼遠在他鄉,要麼哀傷離去,她孤單地做着工作,終於又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她依然淡定,她作為一個女性給了那些保守勢力重重一擊。此時又一陣軒然的榮譽大波向她襲來,她沒有被打到,儼然像個風浪中歸來的英雄。她以其雄厚的實力來完成自己看似不可能堅持下去的一生。

他甚至經歷了世界大戰的考驗!但並沒有倒下,真令人驚愕和叫絕!

但總有她倒下的時刻。直到她倒下時,她仍未忘記自己的使命。在這一刻之前,她已預兆到自己生命的終結,似乎可以想象她生前為科學事業做出的輝煌燦爛,她捨得拋棄這一切麼?命運不給她疑遲的機會。

居里夫人走了,完成了她的使命,一個在全世界都刻有深刻印記科學事業,終結了。

她的一生很長很長,很是深奧,很是神祕,我無法一一敍述,但可以細細品味、感悟。我回想到了許許多多瘡痍的畫面:祖國波蘭被沙俄痛苦蹂躪時的無奈、失去姐姐與母親時的悲慟、六年過着家庭女教師生活的艱難、巴黎大學夜以繼求學的勞累、夫婦二人四年屋棚下的簡樸、母親撐起女兒們教育事業的重任、對榮譽波瀾的厭惡……

我不禁想起,居里夫人的時代是在近兩個世紀前的19世紀,而當今的21世紀與其大不相同,那時艱苦卓絕的名人事蹟,載入了現在安逸生活中學生們的教材。我深有感觸,居里夫人如何做到這一切?那真是一個神話!漸漸的想起現在的我,深感自慚形穢!早就沒了居里夫人當年生活的艱苦,但為什麼也沒了為自己的信念而奮鬥的精神呢?那種精神哪去了?迷失了麼?時代的發展啊,社會的進步啊,人民的富有啊,都給我們開了一個大大的玩笑,精神食糧——短缺!

我不希望這社會這樣下去。也可能我的感慨萬千只是空乏議論與無病呻吟,但我還是作為一箇中學生真誠的希望再有人能踏上居里夫人的路,用毅力劈荊斬棘,臨摹這個世界楷模的輝煌,將科學的遠景繼續嶄新下去!

我自己當然想這樣,不隱瞞地説,我與之相差甚遠。設定學習計劃的激情,換來的仍是虎頭蛇尾——它退卻的太快。我現在不敢求像偉大的居里夫人那樣名聲顯赫,只求不違背自己的信念,做自己理想中的事情。每當覺得自己的好行為與居里夫人的信念有幾分相似時,就會有幾分自豪感。但現在,我只求從點滴做起,能在自己的能力範圍下力求完成創造與奉獻。

《居里夫人傳》一書,讀後真是令我感慨萬千,居里夫人的精神也令人難以忘懷。這偉人的一生,絕不白白瀏覽,她在書中記載的一切將是我生活中的楷模,助她重振精神的名言也是我的左右箴言。

讀書心得1500字_讀書心得體會 篇9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看完了《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我的感觸很深。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是前蘇聯著名作家奧四的代表作。書中塑造了保爾柯察金這一堅忍不拔、頑強拼搏的無產階級英雄形象。並以保爾柯察金的生活經歷為線索,展現了蘇聯廣闊的歷史畫面和人民艱苦卓絕的鬥爭生活。寫出蘇聯時期鬥爭的艱苦和那個時代的美好品質—為理想而獻身的精神,鋼鐵般的意志和頑強奮鬥的品質。

我很敬佩保爾的這一點品質,他的確是一個頑強的人,當他負傷不得不退出戰場之時,他仍然在後方不停地為社會的發展做着貢獻。當他被診斷出神經中樞有毛病時,他還是一如既往的想方設法的工作,爭取多為社會做事。最後,他兩腿癱瘓、雙目失明,不得不放棄工作。但他仍然堅決的拿起筆,再次頑強地與命運做起了鬥爭。正如貝多芬所説:“人應該扼住命運的咽喉!”這是很有道理的,人不應該屈服於命運,應該奮鬥終身,頑強拼搏。在小説中,我最欣賞其中的一句話:“人最寶貴的東西是生命。生命對於我們只有一次。一個人的生命應當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的時候,他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愧。”

我認為這話很對,準確地説明了一個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的意義。難道不是這樣嗎?一個人不應虛度年華,也不應碌碌無為。一個人總應該為社會、為大家甚至為自己做一點事,那怕是一點點,也不能虛度此生,才能算得上是在“活着”。

對於我們來説,狼煙滾滾已成為歷史。《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讓我們瞭解了歷史,讓我們銘記許許多多的革命先輩們,認識到今天的幸福來之不易。所以,《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不愧為是一本好書。

小説主人公保爾柯察金早年喪父,12歲被母親送去車站食堂洗碗,飽受苦難。後到發電廠燒火,認識了朱赫來。紅軍撤走後,德軍進攻保爾的家鄉,加上階級鬥爭,人民的日子很艱難。布爾什維克朱赫來被追捕時,暫住保爾家,給他講許多革命道理,對他很有影響。後來,朱赫來被捕,保爾打倒押送兵,放走朱赫來,自己卻入獄。出獄後,他住在冬妮亞家冬妮亞找到保爾的哥哥阿爾焦姆,他讓保爾參加紅軍。一次激戰中,保爾頭部受重傷,但最終死裏逃生。出院後,不宜回前線,便做團的工作,修築鐵路等,以後他參加工業建設和邊防戰鬥,入了黨。由於他多次受傷生病,忘我工作等原因,1972年他幾乎完全癱瘓,雙目失明,他在忍受極大痛苦的情況下,決心幫妻子達雅進步,並開始文學創作,以另一種方式生活。保爾能成為英雄主要在於他的追求和努力的塑造。他從小就有一身正氣,反對以大欺小,以強欺弱,反對官僚主義。他佩服朱澤培加里波第,在朱赫來的教育下,他更加明白他要做的是什麼——就是將個人事業與祖國的需要相結合,做一個能盡一切力量奉獻於祖國的革命者。為了這個理想,他經受住了生活和戰爭的考驗,的確稱得上是一名堅強的革命者。在他的心中,革命事業與祖國的利益高於一切,在任何情況下,他的革命信念總是堅定不移的,所以他才有力戰勝死亡與病痛,將畢生投入事業中。這就是保爾這個革命者的崇高精神,鋼鐵就是在這如同烈火燃燒的鬥爭考驗中煉成的。

從小説中,我們也看到了對待挫折的正確方法。保爾癱瘓失明後,想到自殺,但自殺就等於背叛革命,於是他又極力鼓勵自己振作起來,想辦法活下去。對待挫折,不是逃避,死亡是最愚蠢的辦法,活着就是一種希望,沒有什麼比堅強地活下去更有意義了。在面對挫折時,應該想到目標,你還有多少沒有完成,你應該從痛苦中走出來,重新為它努力奮鬥,理想是永遠不會消失的,即使破壞了,還可以再樹立一個,像保爾那樣的處境,都能摸索出適合自己的生活道路,你為何不可呢?

保爾曾説過:“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每個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應該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的時候,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愧;這樣,在臨死的時候他就能夠説: ‘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獻給了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人類的解放而鬥爭。’”這句話説有了人應該有偉大的理想,有了理想就要行動,行動了就要盡力,盡力了才不會有遺憾,他這種為實現理想而拼搏的恆心、決心與行動實在令人震驚,正是他這種精神讓中老年人懷念,又鞭策了無數年輕人,為千萬青年人樹立了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

在時過境遷的現代社會,人們對事業的追求不再那麼執着了,往往是力不從心,茫然無措或是一蹶不振,人們仍需要從這樣的書中汲取精神。應該説,《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是一本永遠不會過時的好書,保爾是一個永遠的人生強者,一個樂觀主義的勇敢者,他的精神永遠是不變的嚮導。

實現理想並不是件容易之事。不過,你應該明白,理想就像空中的風箏,離你再遙遠,你手中的線總是牽着它,一切盡在你的掌握中,你得從每件小事做起,哪怕只是撿起一顆釘子,為別人倒水,都是實現理想,培養高尚品格的一小步——因為你的事業一定是要奉獻於人的,如果能這樣看待,挫折不也只是一小步麼。

讓我們從現在做起,由小事起步,努力鍛鍊自我,你也會是一塊鋼鐵,相信,你一定有抓住“風箏”的一日。

讀書心得1500字_讀書心得體會 篇10

《三國演義》讀後感

《三國演義》是一部古典名着小説,講述了從東漢末年時期到晉朝統一之間發生的一系列故事。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我對詞中的英雄一詞發生了疑問,書中講到的人物驍勇善戰,然而,羣雄逐鹿於亂世之中,誰才是真正的英雄呢?書中寫到庸主獻帝、劉禪,無能之輩呂布、袁術、袁紹、劉表、劉璋,氣量狹隘的周瑜,長厚的魯肅,勇者關羽、張飛、許楮、典韋,下至因行間而貽笑千古的蔣幹,無不個極其態。

有人説,孔明是真正的英雄。因為他足智多謀,處事果斷,上通天文,下知地理,是千年難見的一代賢相,火燒新野、草船借箭、三氣周瑜、六出祁山……無不體現這一點。然而,我認為孔明完全可以有更大的作為。劉禪無能,根本扶不起來,孔明卻把自己的一生,死死的綁在了蜀國這輛毫無希望的戰車上。

還有人説,關羽是真正的英雄。他降漢不降曹、秉燭達旦、千里走單騎、五關斬六將、古城斬蔡陽,後來又在華容道義釋曹操。他忠於故主,因戰敗降敵而約好一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萬里往投。我認為雖降了敵,但最後還是回來了,不但仍算忠,而且還要算一種難得可貴的忠。《三國演義》表現關羽的方法也極簡單:“丹鳳眼,卧蠶眉,面如重棗,青龍偃月刀”,後來加上“赤兔馬”,又讀過《春秋》,刮骨療毒不怕疼,斬顏良,誅文丑,幾乎變得天下無敵。他的所做所為值得我們學習。

我倒覺得曹操是一位真正的英雄。儘管書中説他大逆不道,奸詐多疑,還敢“挾天子以令諸侯。”但能者居上,為何偏偏姓劉的能當皇帝?他是政治家,牢牢抓住天子,使他做任何事都變的名正言順;他是軍事家,不計前嫌,招賢納士,以少勝多的官渡之戰,使敵我力量發生了巨大變化;他是文學家,有“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己”這樣膾炙人口的詩句。當然嘍,他太多疑,以至於剛愎自用。但功大於過,曹操無論在哪一方面都稱得上英雄。

曹操在《三國演義》中被稱為奸雄,可能是因為他的兒子。他説劉備與他是並世英雄,説得劉備都不敢聽,但是他沒有殺劉備,雖劉備正是他的甕中之鼈。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夢也夢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諸葛亮,與其誓不兩立,只要把諸葛亮殺了,東吳的天下就太平了。後來又發現劉備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殺劉備,至少把他留在東吳,東吳的天下也太平了。

為了突出劉備的仁義,他被寫成奸詐之人,但是他的軍事才能仍然沒有抹殺。他在幾年的東征西戰中,佔領了長江以北的大片土地,連少數民族都臣服於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幹的,魏也是三國中最強盛的,他奠定了魏國的基礎,後來晉國才能統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

對於人才的求賢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賞的地方,曹操為了選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據封建德行和門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標準,提出了“唯才是舉”的用人方針,於公元210年春天下了一道《求賢令》。曹操在令中一開始就總結歷史經驗,認為自古以來的開國皇帝和中興之君,沒有一個不是得到賢才和他共同來治理好天下的,而所得的賢才,又往往不出里巷,這絕不是機遇,而是當政的人求,訪得來的。有鑑於此,曹操立足現實,指出現在天下未定,正是求賢最迫切的時刻。他希望在左右的人不要考慮出身,幫他把那些出身貧賤而被埋沒的賢才發現和推舉出來,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後來,曹操於公元214和217年又下了兩道《求賢令》,反覆強調他在用人上“唯才是舉”的方針。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門和各級地方官吏在選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責備,即使有這樣那樣的缺點也受有關係,只要真有才能就行。經過一番努力,曹魏集中了大量人才,當時各地投奔到曹操門下的人很多,形成猛將如雲,謀臣如雨的盛況。而且對於有才幹的人曹操還能做到不計前嫌,比如陳琳本來是袁紹的部下,曾經替袁紹起草檄文,罵了曹操的祖宗三代。袁紹失敗後,陳琳歸降曹操。曹操問他説:“你從前為袁紹寫檄之,罵我一個人就可以了,為什麼要罵到我的祖宗三代,陳琳連忙謝罪。曹操愛惜他的文才,不僅對他不處罪,還照樣任用他

曹操的成功不僅因為他的傑出才能和善於招攬人才,還在於他有着豁達的胸襟和廣闊的胸懷。在赤壁的慘敗之後,曹操並未一籌莫展,而是笑着説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據“,並且三次大笑展現出他對待挫折的樂觀態度。曹操同時也是個很有文學情趣的人,喜歡作文賦詩,即使大戰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許多詩作都是樂府中的名篇。

自古英雄,有膽略還需有情義。曹操在這一點上更值得稱道,當初劉備在曹營,曹操已知劉備野心,若誅之,也無後來蜀魏之爭,可是曹操並未加害於他,直至劉備逃走;曹操安撫關羽,對其厚待有加,與劉備之對關羽,有過之而無不及,以至於後來關羽念舊日情分,放其一條生路。曹操不失為一條有情有義的漢子,雖説後來他也做了不少錯事,但那是形勢所迫,非彼亡便我死,何有顧他人之理?既有亂世爭雄,便不免犧牲,歷史上的事糾纏不清,也不可以怪罪於一人之上。至於後來曹操見到關羽頭顱嚇出病來,則更可以證明其非冷血之人,若是真冷酷無人性,區區一個關羽,又能奈其如何?

那再看他人:孫權不過仰仗父兄基業,建功甚少;周瑜雖年少有為,但氣度狹小,意氣用事;關羽,太驕傲;張飛,勇有餘而謀不足;呂布,一見利忘義之徒也……

總的來説,讀過這本書之後我大開眼界,而以上幾人也給了我很深的感受,他們很值得我學習。

讀書心得1500字_讀書心得體會 篇11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看完了《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我的感觸很深。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是前蘇聯著名作家奧四的代表作。書中塑造了保爾柯察金這一堅忍不拔、頑強拼搏的無產階級英雄形象。並以保爾柯察金的生活經歷為線索,展現了蘇聯廣闊的歷史畫面和人民艱苦卓絕的鬥爭生活。寫出蘇聯時期鬥爭的艱苦和那個時代的美好品質—為理想而獻身的精神,鋼鐵般的意志和頑強奮鬥的品質。

我很敬佩保爾的這一點品質,他的確是一個頑強的人,當他負傷不得不退出戰場之時,他仍然在後方不停地為社會的發展做着貢獻。當他被診斷出神經中樞有毛病時,他還是一如既往的想方設法的工作,爭取多為社會做事。最後,他兩腿癱瘓、雙目失明,不得不放棄工作。但他仍然堅決的拿起筆,再次頑強地與命運做起了鬥爭。正如貝多芬所説:“人應該扼住命運的咽喉!”這是很有道理的,人不應該屈服於命運,應該奮鬥終身,頑強拼搏。在小説中,我最欣賞其中的一句話:“人最寶貴的東西是生命。生命對於我們只有一次。一個人的生命應當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的時候,他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愧。”

我認為這話很對,準確地説明了一個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的意義。難道不是這樣嗎?一個人不應虛度年華,也不應碌碌無為。一個人總應該為社會、為大家甚至為自己做一點事,那怕是一點點,也不能虛度此生,才能算得上是在“活着”。

對於我們來説,狼煙滾滾已成為歷史。《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讓我們瞭解了歷史,讓我們銘記許許多多的革命先輩們,認識到今天的幸福來之不易。所以,《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不愧為是一本好書。

小説主人公保爾柯察金早年喪父,12歲被母親送去車站食堂洗碗,飽受苦難。後到發電廠燒火,認識了朱赫來。紅軍撤走後,德軍進攻保爾的家鄉,加上階級鬥爭,人民的日子很艱難。布爾什維克朱赫來被追捕時,暫住保爾家,給他講許多革命道理,對他很有影響。後來,朱赫來被捕,保爾打倒押送兵,放走朱赫來,自己卻入獄。出獄後,他住在冬妮亞家冬妮亞找到保爾的哥哥阿爾焦姆,他讓保爾參加紅軍。一次激戰中,保爾頭部受重傷,但最終死裏逃生。出院後,不宜回前線,便做團的工作,修築鐵路等,以後他參加工業建設和邊防戰鬥,入了黨。由於他多次受傷生病,忘我工作等原因,1972年他幾乎完全癱瘓,雙目失明,他在忍受極大痛苦的情況下,決心幫妻子達雅進步,並開始文學創作,以另一種方式生活。保爾能成為英雄主要在於他的追求和努力的塑造。他從小就有一身正氣,反對以大欺小,以強欺弱,反對官僚主義。他佩服朱澤培加里波第,在朱赫來的教育下,他更加明白他要做的是什麼——就是將個人事業與祖國的需要相結合,做一個能盡一切力量奉獻於祖國的革命者。為了這個理想,他經受住了生活和戰爭的考驗,的確稱得上是一名堅強的革命者。在他的心中,革命事業與祖國的利益高於一切,在任何情況下,他的革命信念總是堅定不移的,所以他才有力戰勝死亡與病痛,將畢生投入事業中。這就是保爾這個革命者的崇高精神,鋼鐵就是在這如同烈火燃燒的鬥爭考驗中煉成的。

從小説中,我們也看到了對待挫折的正確方法。保爾癱瘓失明後,想到自殺,但自殺就等於背叛革命,於是他又極力鼓勵自己振作起來,想辦法活下去。對待挫折,不是逃避,死亡是最愚蠢的辦法,活着就是一種希望,沒有什麼比堅強地活下去更有意義了。在面對挫折時,應該想到目標,你還有多少沒有完成,你應該從痛苦中走出來,重新為它努力奮鬥,理想是永遠不會消失的,即使破壞了,還可以再樹立一個,像保爾那樣的處境,都能摸索出適合自己的生活道路,你為何不可呢?

保爾曾説過:“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每個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應該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的時候,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愧;這樣,在臨死的時候他就能夠説: ‘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獻給了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人類的解放而鬥爭。’”這句話説有了人應該有偉大的理想,有了理想就要行動,行動了就要盡力,盡力了才不會有遺憾,他這種為實現理想而拼搏的恆心、決心與行動實在令人震驚,正是他這種精神讓中老年人懷念,又鞭策了無數年輕人,為千萬青年人樹立了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

在時過境遷的現代社會,人們對事業的追求不再那麼執着了,往往是力不從心,茫然無措或是一蹶不振,人們仍需要從這樣的書中汲取精神。應該説,《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是一本永遠不會過時的好書,保爾是一個永遠的人生強者,一個樂觀主義的勇敢者,他的精神永遠是不變的嚮導。

實現理想並不是件容易之事。不過,你應該明白,理想就像空中的風箏,離你再遙遠,你手中的線總是牽着它,一切盡在你的掌握中,你得從每件小事做起,哪怕只是撿起一顆釘子,為別人倒水,都是實現理想,培養高尚品格的一小步——因為你的事業一定是要奉獻於人的,如果能這樣看待,挫折不也只是一小步麼。

讓我們從現在做起,由小事起步,努力鍛鍊自我,你也會是一塊鋼鐵,相信,你一定有抓住“風箏”的一日。

讀書心得1500字_讀書心得體會 篇12

我讀了錢鍾書的長篇小説《圍城》,讓我感覺頗多,在這裏我想這樣概括我的這些感受,如“婚姻圍城”,“職業圍城”,“心理圍城”和“人生圍城”等,這些都是人們都會討論的。首先我先介紹一下《圍城》的內容簡介。《圍城》講了這樣一個故事:主人公方鴻漸海外"遊學"數年,回國前花了幾十塊美金到一個愛爾蘭人處弄得一紙假文憑騙過父親與"岳父"。真才實學的蘇文紈喜歡他,而他喜歡美麗純真的唐曉芙,最後由於他與這對錶姐妹之間的種種誤會,暫且離開了上海,稀裏糊塗地與同在三閭大學教書的孫柔嘉結了婚。婚後,方鴻漸對一直喜歡蘇文紈的摯友趙辛楣説:"若是你真娶了蘇小姐,會覺得也不過爾爾。"這也算是他在婚姻城堡中的感悟吧。這以後和孫柔嘉又在婚姻的“圍城”裏,過着好像與外界隔絕的生活,因為好像生活中只有他們自己,他們將婚姻當做了一座圍城,想出來的和想進出的都很難。人生是圍城,婚姻是圍城。錢鍾書的小説《圍城》是一幅栩栩如生的世井百態圖。錢鍾書先生將自己的語言天才併入極其淵博的知識,再添加上一些諷刺主義的幽默調料,以一書而定江山。

第一,是絕大多數人看了《圍城》之後的最大感受,那就是婚姻就是圍城。其實第一次看《圍城》的時候是同學推薦的,那時候我才19歲,看完之後也不太懂得故事的大致情節講了些什麼內容。現在再次翻閲此書,感覺有些不同了。主人公方鴻漸一個留洋的“海歸”博士生出身的他對唐小芙一往情深,但由於蘇的從中摻和,使得這段愛情宣佈破產。後來在教書過程中遇見了孫柔嘉,並最後與她結婚,但是婚後的生活並不很幸福。這樣一個故事如果發生在當代,也只能夠説明主人公的婚姻生活和經歷很不美滿和順暢。但在我看來,方鴻漸是一個很被動的男人,首先他在對於唐曉芙的愛情上就顯得很被動,如果説一個主動的人,如果説真心愛對方的話,就應該不用去管那些流言蜚語,但我們在生活中往往做不到這一點,就是因為我們太在乎別人是怎麼看的。雖然這樣的想法很單純,但是也很美好,為什麼我們會被那些惡意的話所中傷,為什麼我們不活的快樂一些,忘記過去的煩惱。

所以我們在婚姻愛情上應該主動出擊,男生尤其如此,女生也不必太過矜持,遇見喜歡的應該追到底為止。其次,我覺得婚姻是應該建立在兩個人互相信任的基礎之上的。如果連最起碼的信任都沒有,我會覺得這樣的婚姻從一開始就是個錯誤,包括婚姻的前奏-----愛情也是一樣的,都應該建立在信任的基礎之上。唐小姐對於方鴻漸就應該信任,無論蘇小姐説了些什麼;方鴻漸和孫柔嘉也應該彼此信任,才不會對對方產生這麼大的誤會。另外,我覺得我們現在對於婚姻和愛情要求的過多了,其實愛情和婚姻都是最浪漫和最純真的東西。在浪漫的法國,十幾歲的孩子被問最多的是“你今天和女孩子説話了沒”,“你交女朋友了沒”,這好像在中國會覺得很不可思議,因為中國的孩子從小就被教育要怎麼這麼樣都是被動的形成了太多的不成文的規矩,如在學校裏,特別是國中或者是高中,禁止學生談戀愛等等過激的行為。最近還在網上看到一些關於擇偶的標準,如“寶馬轎車加上豪宅”,“非富二代不嫁”,這些是物質上的要求,還有在相貌上的,學歷上的等等有太多的要求,其實這些都形成了我們現代社會中關於愛情和婚姻過“圍牆”,也正是由於有這些限制範圍的存在,才導致現在未婚人羣的驟增,這是我從《圍城》這本書中體會到的一點點淺薄的內容,暫且當做讀後感吧。

第二,《圍城》的象徵源自書中人物對話中引用的外國成語,“結婚彷彿金漆的鳥籠,籠子外面的鳥想住進去,籠內的鳥想飛出來;所以結而離,離而結,沒有了局。”又説像“被圍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裏的人想逃出來。”但如果僅僅侷限於婚姻來談“圍城”困境,顯然不是錢鍾書的本意。《圍城》並不僅僅是一部愛情小説。它的內容是多方面的,它的主題和象徵是多層次的。“圍城”困境是貫穿於人生各個層次的。後來方鴻漸又重提此事,並評論道:“我近來對人生萬事,都有這個感想。”這就是點題之筆。錢鍾書在全書安排了許多變奏,使得“圍城”的象徵意義超越婚姻層次,而形成多聲部的共鳴。《圍城》被很多人譽為現代的《儒林外史》,是因為錢鍾書在這部小説中淋漓盡致地諷刺了知識分子。這種諷刺基於時代的和人性的的原因,也基於錢鍾書個體的原因。這就讓我想起了這幾年普遍存在的一種現象------假文憑現象,説真的,我對於這件事感觸頗深,首先我們應該對這種現象的存在報以一種寬容的態度,因為當下的社會競爭實在太大,造成要想找到一份合適的工作都變得是一種“妄想”,巨大的壓力在這些人的身上,致使他們失去理智而去弄一些假文憑來矇混過關。當然最主要的還是應該歸因於自身,一個人活着並不應該過於在注重那些虛浮的外在,而更應該注重自身內在的修養,自信是最吸引人的魅力,我相信只要有信心,無論你在哪行哪業,都能夠乾得很精彩。這些內容扯得有些遠了,但是正是我的感受。作為一名當代的知識分子,我們更應該修正自身,而不總是將原因怪罪與外界。

第三.但《圍城》中的諷刺更多的是基於對人性的解剖。如李梅亭偷吃烤地瓜、陸子瀟以國防部、外交部信封唬人、范小姐用不通的英文假冒作者贈書給自己等等,又如結尾一章,方鴻漸與孫柔嘉吵架後,正回家想消釋柔嘉的怨氣,柔嘉剛才正向姑媽講鴻漸的不是,害怕已被鴻漸偷聽到,方鴻漸其實並沒聽到,只得擺空城計:“你心裏明白,不用我説。”結果柔嘉心虛之下,説“本來不是説給你聽的,誰教你偷聽?”這就無異承認了她在“背後糟蹋”方鴻漸,結果正準備向妻子低頭的方鴻漸和一心想給丈夫找個好工作的孫柔嘉竟然越吵越厲害,終於走向“不離而散”,不歡而散。我們捫心自問,做過這些事的似乎不止這些人,有時也包括自己。卡內基的《人性的弱點》中也是如此評論人們自身的人性缺陷。所以通過對此書的瞭解,我覺得在現實生活中,我們要想避免出現這些人性的弱點,就應該瞭解自己,正確的對待客觀環境。

讀書心得1500字_讀書心得體會 篇13

《居里夫人傳》讀後感

在我隱隱約約的記憶中,有無數偉人的事蹟與我做伴:在課堂中,從書本上總能接觸到他們用勇氣和毅力譜寫的偉大的、里程碑式的璀璨篇章。其中,最令我難以忘懷的無異於那顆光芒四射、璀璨耀眼的巨星——居里夫人。

每當提到這個響噹噹的名字,我的心靈都會為之震撼,理由很簡單,她對全人類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偶然的機會,我得以翻開《居里夫人傳》一書,得以更加細緻的瞭解她那我自認為輝煌的一生。

但是,我可能錯了。

居里夫人的一生充滿了奇異的經歷,但無論如何我不想把它形容成一種輝煌。

我忘不了她的童年生活:她自幼就有着過人的天資,加上適宜的家庭背景,塑造了一個具有令人羨慕優秀的她。可是,命運不願成全這個小女孩:她的祖國被侵佔,受着外族沙皇統治。她的童年充滿了憂患,這也漸漸形成了他理想的初衷。她拼命教書攢錢幫助姐姐,為的是實現自己的願望。終於有一天湊成了可以入學的幾百法郎——終於能自己去巴黎大學求學。

進入了巴黎大學,她一刻也不停歇的求學。她租了一間簡陋的閣樓,那裏幾乎什麼也沒有!傢俱都成了奢侈品。這樣一天天、一年年過去了,她為着探索那她熱愛的科學,忘記了多年來的艱辛,忘記了多次倒在書桌前,忘記了她那日益憔悴的、蒼白的面孔。

太多太多的無奈、太多太多的艱難,可她?用她那堅定固執的灰色雙眼告訴了人們一切——她從未屈服。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多少年背井離鄉的生活,多少年艱苦生活的壓迫,她從未屈服!

這就是她那艱苦的巴黎生活,是最令我感慨的那段艱苦卓絕的巴黎生活。

她邂逅了皮埃爾·居里,她的生活從此變化了,變得更加充滿激情!她的丈夫同樣是位忠於科學研究的“夢想家”。他們有了共同語言,他們的結合是兩顆高尚心靈的碰撞,這碰撞摩擦出耀眼的科學成就。

她發現了鐳以後,更加有激情做科學研究,甚至獲得了第一項諾貝爾獎!

可悲哀的是,她正被鐳為人類帶來的巨大用途捧成名人。

她不願做名人,她對那些成天來騷擾的記者感到厭惡,這不是她要的生活!這不是她要的生活?這與當今的社會景象與人民思想有着極大地反差,更是一種對大紅大紫、閒逸奢侈生活的諷刺啊。

她是個“夢想家”,是個永恆奉獻的人,這一點是我最最看重與欽佩的。她一生淡泊名利,不接受財富,不接受名望,“兩袖清風”。在她心中,總有一個使命叫她完成一項又一項科學研究,讓他不斷嶄新科學的遠景,那是不知從何而來的堅定信念,是一個“夢想家”的原則。

我記得那句“即使人變成了沒有靈魂的軀殼,也必須繼續工作下去”。這是皮埃爾的名言。居里夫人她做到了,她的一生,為工作付出的太多太多。八年屋棚下,她與丈夫搞放射學研究。皮埃爾死後,他又忍住哀慟,用這句話激勵自己,努力工作,勇敢生活。她既挑起一個當母親的責任,又不忘她的科學使命。晚年的她,比原來更加艱苦!親人們一個個要麼遠在他鄉,要麼哀傷離去,她孤單地做着工作,終於又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她依然淡定,她作為一個女性給了那些保守勢力重重一擊。此時又一陣軒然的榮譽大波向她襲來,她沒有被打到,儼然像個風浪中歸來的英雄。她以其雄厚的實力來完成自己看似不可能堅持下去的一生。

他甚至經歷了世界大戰的考驗!但並沒有倒下,真令人驚愕和叫絕!

但總有她倒下的時刻。直到她倒下時,她仍未忘記自己的使命。在這一刻之前,她已預兆到自己生命的終結,似乎可以想象她生前為科學事業做出的輝煌燦爛,她捨得拋棄這一切麼?命運不給她疑遲的機會。

居里夫人走了,完成了她的使命,一個在全世界都刻有深刻印記科學事業,終結了。

她的一生很長很長,很是深奧,很是神祕,我無法一一敍述,但可以細細品味、感悟。我回想到了許許多多瘡痍的畫面:祖國波蘭被沙俄痛苦蹂躪時的無奈、失去姐姐與母親時的悲慟、六年過着家庭女教師生活的艱難、巴黎大學夜以繼求學的勞累、夫婦二人四年屋棚下的簡樸、母親撐起女兒們教育事業的重任、對榮譽波瀾的厭惡……

我不禁想起,居里夫人的時代是在近兩個世紀前的19世紀,而當今的21世紀與其大不相同,那時艱苦卓絕的名人事蹟,載入了現在安逸生活中學生們的教材。我深有感觸,居里夫人如何做到這一切?那真是一個神話!漸漸的想起現在的我,深感自慚形穢!早就沒了居里夫人當年生活的艱苦,但為什麼也沒了為自己的信念而奮鬥的精神呢?那種精神哪去了?迷失了麼?時代的發展啊,社會的進步啊,人民的富有啊,都給我們開了一個大大的玩笑,精神食糧——短缺!

我不希望這社會這樣下去。也可能我的感慨萬千只是空乏議論與無病呻吟,但我還是作為一箇中學生真誠的希望再有人能踏上居里夫人的路,用毅力劈荊斬棘,臨摹這個世界楷模的輝煌,將科學的遠景繼續嶄新下去!

我自己當然想這樣,不隱瞞地説,我與之相差甚遠。設定學習計劃的激情,換來的仍是虎頭蛇尾——它退卻的太快。我現在不敢求像偉大的居里夫人那樣名聲顯赫,只求不違背自己的信念,做自己理想中的事情。每當覺得自己的好行為與居里夫人的信念有幾分相似時,就會有幾分自豪感。但現在,我只求從點滴做起,能在自己的能力範圍下力求完成創造與奉獻。

《居里夫人傳》一書,讀後真是令我感慨萬千,居里夫人的精神也令人難以忘懷。這偉人的一生,絕不白白瀏覽,她在書中記載的一切將是我生活中的楷模,助她重振精神的名言也是我的左右箴言。

讀書心得1500字_讀書心得體會 篇14

平凡的世界讀後感

平凡,是生活的本色。我們每一個人,對於這個浩緲的世界來説,都十分渺小、脆弱、微不足道。這個世界也是平凡的,悲與歡、生與死、窮與富、世事的變更,於歷史的長河來説,無非是些平凡事。對於平凡,我素來都是這樣認為的,直到讀了一本書——《平凡的世界》,這才恍然大悟。

這一部偉大的巨着,為我們解説了平凡和苦難,闡釋了生活的意義。書中為我們描述的是一個平凡的世界,一個黃土地上的世界。這裏生活着一羣世世代代面朝黃土北朝天的普通人,他們演繹着一幕幕生老病死、悲歡離合、貧窮與富裕、苦難與拼搏、世事變更的戲劇。是喜劇?悲劇?正劇?也許都有一點。在這本書裏,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驚險離奇的情節,沒有驚天動地的場面,有的只是平凡的人,平凡的生活,平凡的感情,平凡的故事。

老師推薦我讀這本書的時候,我還以為她是在搪塞我,因為我讀完第一遍的時候,我沒有任何感覺,這裏面的事情太平凡了,平凡得讓我感覺到他們都好像是發生在我的身邊。然而,當我讀到第三遍的時候,我已經感覺到了我的血液慢慢地開始沸騰了。

書中給我印象最深的人物是孫少平。這是一位對苦難有着深切的認識,對生活有着深邃的理解,對精神世界有着深刻追求的人,他有錚錚鐵骨,有強大的精神力量,有巨大的勇氣。從學生時代的“非洲人”到成年時代的“攬工漢”,他經歷的是艱苦卓絕的人生奮鬥,然而在痛苦與磨礪中,他形成了一種對苦難的驕傲感、崇高感。我欣賞他的苦難的哲學,欽佩他對勞動的認識,羨慕他對生活的理解。

關於苦難的哲學,書中這樣表達“……是的,他是在社會的最底層掙扎,為了幾個錢而受盡折磨;但是他已經不僅僅將此看作是謀生、活命……他現在倒很“熱愛”自己的苦難。通過這一段血火般的洗禮,他相信,自己經歷千辛萬苦而釀造出來的生活之蜜,肯定比輕而易舉拿來的更有滋味——他自嘲地把自己的這種認識叫做‘關於苦難的學説’……“這是一種什麼樣的認識啊?每到我們遇到困難、挫折的時候——也許這種困難與挫折只有孫少平所遭受的苦難的百萬分之一——我們可曾有過這樣的認識?就算是哪天放學是下了場雨,亦或是天氣有些悶熱而又停了電,我們往往會聽到許多的怨天尤人。然而,我想只要是你讀了《平凡的世界》以後,讀懂了“苦難的哲學”,那麼就算是你今後遭受再多的苦難,你也不會怨天尤人。

對於勞動的認識,書中這樣寫道:“一個人精神是否充實,或者説活得有無意義,主要取決於他對勞動的態度。”這絕對是一條精闢的理論,在任何時候都不會過時的理論。“只有勞動才可能使人在生活中強大。無論什麼人,最終還是要那些能用雙手創造生活的勞動者。對於這些人來説,孫少平給他們上了生平最重要的一課——如何對待勞動,這是人生最基本的課題。”這裏體現出的是兩種人,勤勞的和懶散的。人生來是沒有差別的,然而經過了不同的境遇和發展之後,人與人之間便產生了巨大的差別。而在這期間,對於勞動的認識不同,對產生這樣的差別起着決定性的作用。

正如我們考到大學的時候,在學習方面,我們沒有太多的差別。然而,經歷了三年的大學生活之後,人與人之間的差別又是何其巨大。宰相劉羅鍋在和紳臨終前對他説:“其實,每個人的結局,都是他自己一手精心設計的。”當我們讀到這裏的時候,我們都應當好好想想,我們是怎樣對待勞動的。

孫少平,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啊。其實,他也就是一個平平凡凡的人,一個比普通農民多讀了幾本書,一個對生活的意義有着更高層次追求的人。在寫給妹妹孫蘭香的信中充分表現了他對生活的認識:

“……我們出生於貧苦的農民家庭——永遠不要鄙薄我們的出身,它給我們帶來的好處將使我們一生受用不盡;但我們一定又要從我們出身的侷限中解脱出來,從意識上徹底背叛農民的狹隘性,追求更高的生活意義。……

首先要自強自立,勇敢地面對我們不熟悉的世界。不要怕苦難!如果能深刻理解苦難,苦難就會給人帶來崇高感。……如果生活需要你忍受痛苦,你一定要咬緊牙關堅持下去。有位了不起的人説過:痛苦難道會是白受的嗎?它應該使我們偉大!什麼是平凡?那種迷失在平凡的生活之中,眼中熟悉了平淡,思想上甘於平庸,生活上安於現狀的人,才是真正的平凡。孫少平這樣一個對生活的意義有着更高追求的人,又怎能稱之為平凡的人。即使是平凡,也是一個更高層次的偉大的平凡。

我們生活在一個幸福的時代,沒有經受太多的苦難,然而我們的世界也是平凡的。我們每一天過這平凡的生活,做着平凡的事情,演繹着一幕幕平凡的戲劇。擦亮我們的眼睛,仔細瞧一瞧,那一位是孫少平呢?

讀書心得1500字_讀書心得體會 篇15

《簡愛》

《簡愛》是一部帶有自轉色彩的小説,它告訴人們一個人生的真諦。《簡愛》的作者夏洛蒂勃朗特温柔,清純,喜歡追求一些美好的東西,儘管她家境貧窮,從小失去了母愛,再加上她身材矮小,容貌不出眾,但也許就是這樣一種靈魂深處的自卑,反映在她的性格上就是一種非常敏感的自尊。她描寫的簡愛也是一個不美的,矮小的女人,但是她有着極其強烈的自尊心。

簡愛生存在一個寄人籬下的環境,從小就承受着與同齡人不一樣的待遇,姨媽的嫌棄,表姐的蔑視,表哥的侮辱和毒打。也許正是因為這一切,換回了簡愛無限的信心和堅強不屈的性格,一種可戰勝的內在人格力量。 她堅定不移地去追求一種光明的,聖潔的,美好的生活。 在羅切斯特的面前,她從不因為自己是一個地位低賤的家庭教師而感到自卑,反而認為他們是平等的。也正因為她的正直,高尚,純潔,心靈沒有受到世俗社會的污染,使得羅切斯特為之震撼,並把她看作了一個可以和自己在精神上平等交談的人,並且深深愛上了她。 而當他們結婚的那一天,簡愛知道了羅切斯特已有妻子時,她覺得自己必須要離開,她雖然講,“我要遵從上帝頒發世人認可的法律,我要堅守住我在清醒時而不是像現在這樣瘋狂時所接受的原則”。但是從內心講,更深一層的是簡愛意識到自己受到了欺騙,她的自尊心受到了戲弄,因為她深愛着羅切斯特。但簡愛做出了一個非常理性的決定。在這樣一種愛情力量包圍之下,在富裕的生活誘-惑之下,她依然要堅持自己作為個人的尊嚴,這是簡愛最具有精神魅力的地方。

小説設計了一個很光明的結尾--雖然羅切斯特的莊園毀了,他自己也成了一個殘廢,但正是這樣一個條件,使簡愛不再在尊嚴與愛之間矛盾,而同時獲得自己的尊嚴和真愛。 在當今社會,人們都瘋狂地為了金錢和地位而淹沒愛情。在窮與富之間選擇富,而在愛與不愛之間選擇不愛。很少有人會像簡愛這樣為愛情為人格拋棄所有,而且義無反顧。

《簡愛》所展現給我們的正是一種返樸歸真,是一種追求全心付出的愛情,還有作為一個人應有的尊嚴。它猶如一杯冰水,淨化每一個人的心靈。《簡愛》是英國文學史上的一部經典傳世之作,它成功地塑造了英國文學史中第一個對愛情、生活、社會以及宗教都採取了獨立自主的積極進取態度和敢於鬥爭、敢於爭取自由平等地位的女性形象。

大凡喜愛外國文學作品的女性,都喜歡讀夏洛蒂的《簡愛》。如果我們認為夏洛蒂僅僅只為寫這段纏綿的愛情而寫《簡愛》。我想,錯了。作者也是一位女性,生活在波動變化着的英國19世紀中葉,那時思想有着一個嶄新的開始。而在《簡愛》裏滲透最多的也就是這種思想——女性的獨立意識。讓我們試想一下,如果簡愛的獨立,早已被扼殺在寄人籬下的童年生活裏;如果她沒有那份獨立,她早已和有妻女的羅切斯特生活在一起,開始有金錢,有地位的新生活;如果她沒有那份純潔,我們現在手中的《簡愛》也不再是令人感動的流淚的經典。所以,我開始去想,為什麼《簡愛》讓我們感動,愛不釋手——就是她獨立的性格,令人心動的人格魅力。

然而,我們不禁要問,僅這一步就能獨立嗎 我認為,不會的。畢竟女性的獨立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種徹底的勇氣,就像簡愛當年毅然離開羅切斯特一樣,需要“風瀟瀟兮易水寒,壯土一去兮不復返”的豪邁和膽量。我想,這應該才是最關鍵的一步,也應該是走向獨立的決定性的一步。而夏洛蒂筆下的簡愛卻把她倔強的性格,獨立的個性留給我們一個感動。所以她是成功的,幸福的女性。

簡愛已作為獨立女性的經典,我希望陽光下,鮮花裏有更多的簡愛走出來,不管是貧窮,還是富有;不管是美貌,還是相貌平庸,都有美好的心靈和充實的心胸,都能以獨立的人格和堅強的個性生活。

讀書心得1500字_讀書心得體會 篇16

《平凡的世界》

許多人都喜歡用“平凡”這個詞來描述自己,用它的反義詞——“偉大”來形容他人。的確,在茫茫的人海中,我們每個人只是海中的一朵小浪花,看似渺小,但並不代表不重要。路遙的《平凡的世界》正是通過一羣平凡的小人物,全景式地描寫了中國現代城鄉生活,以孫少平等人位為代表,刻畫了社會各階層普通人們在複雜的矛盾糾葛裏所展現人物形象,人生的自尊、自強與自信,人生的奮鬥與拼搏,挫折與追求,痛苦與歡樂,紛繁地交織,讀來令人蕩氣迴腸。

我很喜歡路遙的出發點――平凡的世界。他的世界是平凡的,這只是黃土高原上幾千幾萬座村落中的一座。從小處着眼,作者刻畫出一個個普通人物平凡的人生旅程,襯托日新月異的時代變遷,反映人們的思想,給人以親近,給人以啟迪。但路遙卻在平凡中看到了他的主人公的不平凡。比如説孫少平,我認為孫少平這個人物是全篇文字的主線,通過他的成長和成熟的經歷,展現給大家面前的是那個時代整整一代人對生活的憧憬與無奈。他受過了高中教育,他經過自學達到可與大學生進行思想探討的程度。作者賦予了這個人物各種優良的品質,包括並不好高騖遠。貧窮曾讓許多有理想的人們意志消亡,可在逆境中人們的自卑與懦弱我們沒有理由去嘲笑它,相反我們要用另外一種眼光去學會欣賞。那種戰勝自我,重塑信心的渴望中所表現出自卑裏的堅強讓我敬畏,因為那也是一種精神。戰勝困難,擺脱束縛,讓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如何的體會生活中間的親情、友情、愛情,學會生活,懂得珍惜,對於我們這一代人,也是一種警醒。在路遙的世界中出現的都是平凡的人物,正是在這些平凡的人物裏他描寫着人性中的善與美,醜與惡。在他的世界裏,人的最大的優點就是認識到自己是平凡的。這點從孫少平身上得到最突出的體現。他認識到了平凡,也選擇了平凡。

當我費力的打開第一頁的時候,就被一個雨雪描寫的場面給吸引住了:“…系濛濛的雨絲夾着一星半點雪花,正紛紛玲玲的飄灑着…”我喜歡景物描寫,給人美的享受,這可能是這本書給我的第一感受,春天到夏天,夏天到秋天,秋天到冬天,冬天又到春天,過度的非常自然,跨越了近XX年的季節變化,相同的季節不同的手法描寫,讓我大覽宏圖。

最讓我賞識的是,從這些平凡人的故事中,作者給我們引發了一個深刻的道理,那就是我們怎麼去生活,和我們對生活的態度和思考,書中多次提到對人生的贛台,這可能是這本書的深邃所在,也是這本書的精華。

如果能深刻理解苦難,苦難就會給人帶來崇高感。……如果生活需要你忍受痛苦,你一定要咬緊牙關堅持下去。有位了不起的人説過:痛苦難道會是白受的嗎?它應該使我們偉大!什麼是平凡?那種迷失在平凡的生活之中,眼中熟悉了平淡,思想上甘於平庸,生活上安於現狀的人,才是真正的平凡。

這是一個喧囂浮躁、道德危機的時代,每一個還擁有夢想並在追夢的人們都該再重温《平凡的世界》,它會讓你懂得:儘管命運是那樣的不公,儘管社會有那麼多的不公,可只要你能夠不屈不撓、艱苦奮鬥、勇往直前終能獲得最後的成功。每一個正在虛度生命的人們都該讀《平凡的世界》,它會讓你懂得珍惜。

其中穿插兩個字交錯複雜的愛情故事。孫少平是幸福的,因為有田曉霞的出現。即使他們最終不能到一起,他們都是幸福的。這也是孫少平平凡生活中的不平凡一點,他遇到了田曉霞。然而,現實生活中能有多少人能找到自己的真愛呢?對於很多人來説,孫少平的愛情是讓人羨慕的。少安是平凡世界裏面寫的最成功的人物,我是這麼認為的。真的是把人物形象刻畫到了極致。我甚至感覺少安就是身邊的某一位人。他小時候因為無錢讀書而退學,他與潤葉的愛情是那麼的讓人惋惜。是的,沒有浪漫。少安,他所作的一切都是為了這個家。對於家他沒有一點點的自私。為了家裏能夠維持下去,他放棄了潤葉。儘管書中説他對潤葉是一種兄妹之情,但是我們不會忘記他接到潤葉給他告白信時他的那種喜悦,甚至抓狂。潤葉這麼好的人,少安沒有理由不喜歡。只是我們的少安責任心太強,他在潛意識李認為自己給不了愛人幸福,因此他不敢去談愛情。他只有婚姻,沒有愛情。他的老婆必須是能夠與他一起撐起這個家的。再説到少安的事業,可以這麼説,少安是一個很精明很勤勞並且思想很先進的人。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中能夠發家致富並不超出我們的意料,他的經歷卻是幾經坎坷,幾度起伏。多麼的現實啊,付出才會收穫。有得當然有失,事業上如日中天時他的妻子卻病入膏肓。這又是平凡的世界一大絕筆。

《平凡的世界》對我的影響也許我現在還無法預測,有一點時肯定的,它給予我一種來自靈魂的震撼。它改變了青春時期的我。我的思想,我的行為,我的態度。真的事無法言語,只記得那段時間自己好像很麻木,就像回到了那個時代,內心充滿着各種幻想。我開始變得多愁善感了,我感覺世界事多麼的美好。

生活沒有如果,他們的命運告訴了我們。我們每個人的命運都受制於這個時代。我們不能完完全全的決定着自己的命運,我們要做的是怎樣讓我們更幸福。有遠大的理想很好,想平凡的生活也好,這只是我們追求幸福的一種途徑。

讀書心得1500字_讀書心得體會 篇17

我與書還真是有緣,從幼年時的懵懂,到青春期的叛逆,再到長大後的和解,我和他一直有着剪不斷的聯繫。他有時像夥伴,有時像敵人,有時像戀人,現在更像親人一樣,陪我度過了20多個春秋。

在我剛出生那會兒,文質彬彬的外婆就對我母親説,這孩子有讀書的相,以後前途不用愁。確實我從小就顯示出了愛書的特質,三四歲時就能背出好多首唐詩,剛上國小就喜歡買很多書,加入了貝塔斯曼、小布老虎等多個書友會,和那些只知道玩耍的同齡小孩截然不同。小舅看我家堆得滿滿的兩書櫃,還送給我一本大部頭的《基督山伯爵》。其實,那時的我對於大家口中的各類名著是看不懂的,一開始我還硬着頭皮看,努力去琢磨其中的精妙,但卻總是徒勞,大有“少年不自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説愁”的吃力感。於是我放棄了對經典的鑽研,轉而投入到死磕教科書和教輔材料的大軍之中。

大學聯考結束後雖然感覺考得很差勁,但仍有輕鬆之感,毫無猶豫並近乎泄憤地把所有的教科書都賣了。當時母親還責怪我説,你咋把書都賣了?你要考的不好還得復讀呢!我心裏咯噔了一下,但搪塞她幾句,這事兒也就不了了之了。上大學後哪知道我誤打誤撞進了中文系,讀書又成了必不可少的功課。我不得不重拾經典,試着去理解《紅樓夢》、《水滸傳》、《罪與罰》等等這些作品,用老師教給的方法去做文學評論。那時我的成績雖名列前茅,但是讀書成了我的負擔,一個為了拿高分、得獎學金而不得不去做的苦差事,在這其中我很難找到樂趣,只能感受到痛苦和折磨,但又無計可施。好不容易熬到研究生畢業,我又一次毅然決然地把它們丟棄,拉到跳蚤市場上賤賣。當這些書都以平均一本五元的價格售賣一空時,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解脱。我在心中興奮地大叫,“見鬼去吧,晦澀聱牙的名著,我這輩子再也不想看到你們了!”

現在工作已有一年有餘的我,又重新與書籍達成了和解,因為我發現我離不開他。過了叛逆不羈的歲月,尤其是在看完鬨鬧的娛樂節目之後,腦袋嗡嗡夜深人靜時總是引發我對書籍的無限想念。於是,我又開始了近乎瘋狂地囤書。當然,我如今還是不看文學書,但我終於可以不帶功利心地展開歷史、政治、法律、社會等的書卷,酣暢淋漓地閲讀起來。我愛看這些書中嚴肅的論述,邏輯清晰抽絲剝繭地揭示人類社會的方方面面。而這些書其實就成了我的文學書,當看到歷史長河中國家、集體、個人命運的跌宕起伏時,我常常扼腕長歎,有時還竟潸然落淚。

人生一世,説短也短,説長也長。在8小時工作日之外,我很少逛街,不去旅遊,也越來越少看電視,這獨處的時間怎麼打發着實是個問題。我很慶幸,又找回了書籍這個伴侶,他沒有怨我怪我,而是豁達地敞開懷抱,讓我在他的庇護下褪去浮躁,靜下心來悦讀人生百態,即便客居他鄉,即便囊中羞澀,我卻再也不孤單寂寞,可以內心充盈地生活下去。

讀書心得1500字_讀書心得體會 篇18

詩境一樣。一樣,我們茫然無措。直到的,我自己走,自己選擇。

茫茫人海,逝者如斯。我取木成筏遨遊人世,不禁產生莫名的感歎:人生幾何?

也許,一個炎熱的天氣,一個空曠的操場,一羣訓練的學生,會演繹出好戲。也許他們會為一個微不足道的細節而爭吵,為齊步走時,喊口號‘1’時邁哪條腿而爭吵。又也許矛盾會激化,團隊的隊長與隊員之間產生了分歧。隊員的主張正確,隊長也不錯。按常理講人是不會輕易否定自己的。人羣之中,我行我素,結果更多的是爭吵和混亂的氣氛。

誰都不願意自己的想法被否定,誰不會心悦誠服糾正自己同時承認他人。也許因為虛榮,因為面子,也許因為別的什麼。

人是獨立的個體。有些事自己更情願堅持自己的觀點,自己的思考。廣闊天地有許多不同的人在同一個天地,同一個時間,同一個機會,參與回答同樣的問題,卻做着不同的選擇。

曾經作為希臘著名的哲學家第歐根尼也在做不同‘選擇’:他一生都與其他的人背道而馳,到處狡辯,甚至連柏拉圖也無奈於這個發瘋的蘇格拉底。劇場散戲時他往裏擠,還説:“我的一生都在做這件事。”人們都在為亞歷山大開路,崇拜亞歷山大。他卻言:“請不要擋住我的陽光。”心的自由和開放是第歐根尼一生的寫照。也許這是一個稀有的例子。因為無論怎樣,特殊人都是在追求着自己的信仰,走着不同的路,同時又與大眾信仰相抵。崇尚了其他信念,便是犯了大錯,會被唾罵,被視為邪惡,醜態和另類。譏笑攻擊便接踵而來,直到你不在堅持或你屈服了的時候……

有些人就願意追求大眾,它是一個真正的與‘人民羣眾’同在的人,他相信眾人並願意沉淪於服從權威。有了服從者便有主宰者,為了維護自己的權威,所以才會有封建的迷信,所以才會有那歷史社會遺留下的刑具和宗教的火盆。因為絕對的正確和錯誤由他們來定。當地一長滿的泥牆於青苔遍佈的石階訴説的一代代王朝的幽暗與光明大起大落,天氣的祥和陰霾。一天天的過渡,一年年的發展。

現代的年代可以用雙城記開卷語來描寫,人的大腦的發育,人心的深邃的思考,這個複雜而又簡單的人所描繪的社會!

這美好的年代卻糟糕混亂和欺騙不退,反而愈演愈烈,那個信仰美德的日子,善良的手連向的心卻在懷疑,我們面前有素質,快樂,人道,全民,卻有一半是跟風。着我們發現了好的路,走走着卻又換了方向。

同樣,相反!

當我在做選擇題時會思考:世界上有沒有完美的答案,一個永不改變的真理,一個能遵循一生的格言。

因為白天也有綠陰,深夜也有燈火通明。生命有許多可能不可太絕對。但當我的思想出現扭曲,想法出現偏折信念動搖時,我們不坐以待斃,沉溺自我,要有更為敏鋭的目光,提起勇氣然後選擇變化或挑戰未來。

夕陽在山,小山在迷霧茫茫中,朦朧眯着雙眼。窺探着忙碌的人。紅綠的交替,人海的攢動在餘輝的照耀下懶懶地劃來劃去。我奔跑,停滯,回首。是徘徊,還是直走,或者停留?

詩境一樣。一樣,我們茫然無措。直到的,我自己走,自己選擇。

選擇,只有兩個。對或錯。只有兩個。

讀書心得1500字_讀書心得體會 篇19

有一些好書曾讓我感動,有一些片段曾讓我銘記,有一些深刻曾讓我思索。《愛的教育》就是這樣的一本書。

首先《愛的教育》的書名使我思考,在這紛飛的世界裏,愛究竟是什麼?它的力量究竟有多大,竟使人們寧願葬送自己的生命來挽救愛?帶着這個問題,我與這個意大利國小生一起長途跋涉,去探尋一個未知的答案。一個四年級國小生在一個學年十個月中所記的日記,包含了同學之間的愛,姐弟之間的愛,子女與父母間的愛,師生之間的愛,對祖國的愛,這一切的一切,使人讀之,尤如在愛的懷抱中成長。在這當中,我找到了答案。雖然並不像想象的那樣特殊,但真的讓人覺得很温暖。愛比珍珠更寶貴,比糖果更甜蜜,比水晶更晶瑩,比羣星更璀璨,愛是一種感覺,是一種令人快樂,人人都想要而又用金錢買不到的感覺。愛能夠將心中的恨化為勇氣,它使你微笑地面對生活,使你倔強地反抗命運;它是還魂的仙草,給罪人新生;他是慈愛的母親,喚浪子回頭;它既是一種獲得,又是一種犧牲。但,一份耕耘一份收穫,命運不會讓你白白付出,它會用人間最珍貴的愛來回報你。

愛,像空氣,每天在我們身邊,因為它無影無形,所以常常會被我們所忽略。可是我們的生活不能缺少它,其實它的意義已經融入生命,成為了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就如親子之愛,如此平凡,但很多人都無法感覺到。安利科有一本與父母共同讀寫的日記。而現在很多學生的日記上還掛着一把小鎖,為什麼呢?我思考着。最簡單的東西往往最容易忽略。人類是那麼偉大,難道竟不習慣人間最平凡的親情嗎?《愛的教育》一書中描寫了一羣充滿活力,積極要求上進,如陽光般燦爛的少年。他們有的家庭貧困,有的身有殘疾,當然也有一些是沐浴在幸福中的。他們從出身到性格都有迥異之外,但他們身上卻都有着一種共同的東西—對自己的祖國意大利的深深的愛,對親友的真摯之情。這是我們所比不上的,同時也是令人羨慕的。這裏面不能忽視的是每個月老師讀給那羣少年聽的“精神講話”,這一個個小故事,不僅使書中的人物受到薰陶,就連我也被其中所體現出的強烈的情感所震撼,引起了我深深的沉思。而面對現在的教育,愛應該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礎,而不是為孩子的錯誤找理由,但為什麼仍有父母溺愛自己的孩子呢?當投入熱情,不在乎它將持續多久的時候,這種情懷已昇華為一種愛,一種對於生活的愛。讀了《愛的教育》,我走入安利科的生活,目睹了他們是怎樣學習,生活,怎樣去愛。在感動中,我發現愛中包含着對於生活的追求,同時這份心情,也將我在成長道路上碰到的痛恨,化為了戰勝困難的勇氣。這是我獲得的意外收穫。

讀書

有時候,當我們遇到挫折時,常常會怨天尤人,就好像全世界都在跟我們作對一樣,甚至抱怨這世上沒有人愛自已,有的想更悲觀,則會自殺,表示他的抗議,這多可悲呀!有句話是這麼説的:“世界上最大的幸福就是堅信有人愛我們。”其實,如果我們能夠靜下心來,細細品味我們周圍的一切,一定會發現,在這個世界上,居然有那麼多人疼我、愛我、幫助我、我多幸福呀!當你能夠感受那份極為普通的愛的時候,相信你一定不會吝惜付出你的愛心給一些需要幫助的人,是不是?送人玫瑰,手有餘香,不是嗎?在《愛的教育》中,把愛比成很多東西,確是是這樣但又不僅僅是這些。我想,“愛是什麼”不會有明確的答案。但我知道“愛”是沒有限制的。小到萍水相逢的人們的一個微笑……大到捐獻骨髓,獻血,幫助希望工程……雖然如同空氣般的愛有時會被“污染”,甚至“消失”,但這一切,都是值得珍惜的。所以希望更多的人去感受一下樸實語言中深厚的愛,我想這部好小説將會把這種美好的感受帶給更多更多的人。

從別的歲月裏飄進我生命中的雲朵,不再落下雨滴,也不再颳起風雪,只把那融入大自然的愛的色彩,揮灑於我蔚藍的天空。四季的風吹動着歲月的風鈴,奏響迷人的戀曲,如流星般劃過天際,彷彿一首純真的抒情詩、一支幽婉的小夜曲,盪漾在我心頭。我感激上帝,謝謝他將我變成人類,這樣我才有機會,體驗愛的生活。

朋友們、請你帶着一顆聖潔的愛心,投入到全世界中。你會發現: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明天。請乘上“愛”的小舟,走完屬於你自己的愛的人生。

讀書心得1500字_讀書心得體會 篇20

一,旨在從其他商場那裏奪得部分市場份額,消費者在選擇相同條件下的商品時,摒棄業務人員在大家庭時已經形成的思維模式。由於商業經營的多方面因素,防治污染以保護生態。超市要將生鮮食品逐漸過渡到自行生產、以市場開發取代市場佔有、處理。就像《零售聖經》中説的,是指企業在營銷中要重視保護地球資源環境。現代商場大多采用連鎖經營的形式,總結出經驗,我才發現時間變了,所寫出營銷創新中的一個縮影,要求我們去不斷學習並探究;品牌最終銷售也是最重要的一個環節、政府機構和社會組織相互作用的過程、售中,並形成一個完整的作業流程、強化親切服務之情感營銷

在物質文明已高度發達的今天,但僅限於表面,再加上環保包裝,從而滿足消費者的綠色需求;為自身的發展建築強大的後盾、細化鮮度管理之綠色營銷

綠色營銷,都符合環保標準,而且是有情感有思想的活物,《7-11零售聖經(7-11便利店零售制勝的68個細節)》這本書很好的總結了7-11在零售管理上的成功之處。食品要在選擇產品。

我在大家庭超市休閒炒貨部實習時,產品/,而且這個結論也得到大多數同事的認同。雖然我們也在禁止白色垃圾,營銷人員必須打破舊框框,各地的風土人情各有特色,使顧客覺得買回來的不只是商品,保證為顧客提供放心商品,再配上一枝玫瑰、超千萬品牌,要建立一套完整的回收。創造市場的策略是一個劃分策略,形成與之相適應的企業文化。

二,正是連鎖經營的簡單化,是7-11便利店的成功祕訣,結合自己經歷、精神的愉悦。

無論你是否是零售從業人員。在這種情況下,興隆企業想長久,逐漸培養超百萬、競爭對手。例如,採取創造市場的策略,認為企業營銷活動是企業與消費者。隨着中國市場與國際市場的接軌。這一點對於區域店,把“無廢無污”和“無任何不良成份”及“無任何副作用”貫穿於整個營銷活動之中、多元化發展、營銷方法的創新

1,商場之間所售的各種商品和勞務在品質上已不再具有太大差別,使一種防火制度變成一句問候。由於奶粉全面漲價。

做到真正站在顧客心理的角度想問題。在日本7-11的綠色經營戰略裏,贏得消費者的信賴和偏愛,綠色營銷是指在綠色消費的驅動下,尤其是標準化的特徵,採用廣告;離不開充足的資金儲備支持、生產技術,綠色服務最薄弱的環節是廢棄物的處理及資源的回收利用。進而擴大市場份額,但往往是你一句“您慢走、促銷、小型便利店尤為重要;商場內不允許顧客吸煙、營銷觀念創新及競爭觀念創新

2,很重要的一條評判標準,我們不得不把促銷重點放在休閒食品上、信息流管理系統及員工培訓管理系統,此時消費者得到的不光是商品,掌握了終端零售。這樣做在現如今的市場中不具備有效的競爭力,其核心是正確處理企業與這些個人和組織的關係,要嚴格把關。情感產品指通過感性設計賦予商品一定的情感、鮮度管理。讓消費者在滿足購買慾望的同時,還要在商場門前設計休息椅。

隨着個人收入的不斷增加,我國是一個文化多元化的國家,營銷的創新賣點還有很多、生態環境良好之間的關係:不但要在商場內擺放顧客休息椅,只要工作是與零售終端有關係的,如我集團的互助金政策等等,故企業形象對連鎖商業企業的經營更為重要,請允許我替您存包、親切服務”這十六字方針看起來簡單,固定客户有限,這早已被認可,不能再把消費單純的劃入經濟學的範疇,以勸其熄滅香煙。

7-11便利店的“商品齊全。

其次是綠色服務,而目前大部分商場旨在滿足人們日常生活的需要。指商品在售前、分銷商,僅僅是我看了《零售聖經》後、回收廢舊電池等做了努力……

讀書心得1500字_讀書心得體會 篇21

恩格斯曾這樣説:“封建的中世紀終結和古代新紀元的開始,是以一位大人物為標記的。這位人物就是意大利詩人但丁。”

《神曲》是但丁最巨大的作品,但丁畢生的教訓包含戀情、政治、人生觀、宗教觀、宇宙觀均反應其中。《神曲》的外殼固然是宗教的,但詩中所寫的見聞,大都以事實為題材。詩人與亡靈唸叨的是國度的興衰,聽他們傾訴本人的悲苦哀怨,揭穿他們的醜行劣俗。

《神曲》共分三篇:地獄、淨界、天堂,每一部分由33章組成,加上最前面的序章,全書共100章。基礎情節架構看似簡略:一天,但丁在森林中迷路,危急之際,羅馬詩人維其略受貝亞德之拜託,率領但丁穿過地獄、淨界。這段旅程中,但丁看到了有些功臣在地獄因生前不同之罪過而遭遇不同的處分,另一些罪人則在淨界裏盡力洗除自己的罪孽,後來貝亞德呈現,接替維其略的嚮導位置,在迫使但丁對自己的差錯作一番告白後,親身領導但丁遊歷天國,但丁最後終於見到上帝。在但丁的筆下,《神曲》中的地獄是意大利現實情形的映射,天堂是人類幻想到達的淨界,煉獄則是人類從現實走向淨界時所必需閲歷的苦難。但丁盼望人能意識本身的罪行,改過自新,去達到感性天堂的淨界。和很多中古文學作品一樣,《神曲》除了字面的意思外,還有寓言的意。“從字面説,《神曲》的主題是逝世後靈魂的狀態;從寓言上説,主題就是人憑自在意志去行善行惡,理當受到公平的賞罰。”然而但丁自己也提到“全詩和其中各局部不是為思辨而設的,而是為可能的行動而設的;假如某些章節的探討方式是思維的方法,目標不在思辨,而在實際行為”這裏斷定了他寫《神曲》是為了影響人的實際舉動,就由於如斯因此存在強烈的政治偏向。在〈地獄〉、〈淨界〉、〈天堂〉三篇中,詩人在作品中普遍地、深入地揭露了當時的政治和社會現實。他一方面感慨意大利的決裂和局面凌亂,悲歎“意大利是奴隸”、“是苦難的旅舍”、“不再是各省的女主,而是一個倡寮”、“意大利各城市充斥了暴君”;他也嚴格譴責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盧道夫一世和阿爾伯特一世只願在德國裁減權勢,竟不來意大利行使天子的權力,“放任帝國的花園荒涼”;尤其對教會的揭露跟批評尤其尖利。他震怒地叱責教皇販賣聖職的罪惡,“你們的貪心使世界陷入悲慘的地步,把好人踩在腳下,把壞人選拔起來。”其代表人物就是龐尼菲斯八世,因而但丁多處揭露他的罪行,並借犯販賣聖幟罪的教皇尼古拉三世的靈魂之口,當龐尼菲斯八世還在世時,就發佈他必定要入地獄。

《神曲》對現實的揭露方式,個別是透過人物形象進行的。揭露者和被揭露者的對象大都是透過歷史上或當代的有名人物。如用號稱第一代教皇的聖彼得揭露教廷的腐朽;用法國卡佩王朝的始祖休卡佩檢舉腓力四世和其它後裔的罪行;用教皇尼古拉三世揭露他自己和他的後繼者龐尼菲斯八世和克力門特五世的罪行。因為但丁信任,只有通過著名的人物和事件,才幹感動人心,促使改造早日實現。也因此《神曲》所塑造的各類型人物,大都性情赫然,栩栩如生,構成一座豐盛多姿的人物畫廊,這在中古文學中是無與倫此的。對於《神曲》的造詣評論部門。

有人認為《神曲》的兩大因素便是愛情與政治,但丁的最大寫作念頭亦在歌唱貝亞德而作的。但是咱們透過《神曲》的細節所表現的高度技能來看,它的重要成績還在於高度概括和綜合性。但丁看到祖國絢麗的河山,接觸社會各國階層,加深了愛國思維,豐碩了生活經驗,視線從佛羅倫斯擴展到意大利全國乃至全部基督教世界。他看到意大利和整個歐洲處於紛爭、混亂的狀況,摸索了禍亂的本源和撥亂反正的道路,意識到自己擔當着揭露現實,喚醒人心,給意大利指出政治上,道德上振興之路的歷史使命。以為自己作為一個詩人,就要通過創作一部有宏大沾染力的作品,能力實現此一使命。因此這部作品把詩人內在的生涯經驗、宗教熱忱、愛國思惟和政治文明方面的重大問題;把歷史的和現實的、古典的和基督教的因素融會為一個協調的整體,在這一點上,《神曲》確切是十分勝利的。難怪艾略特在他的〈但丁論〉中聲稱“但丁與莎士比亞平分了現代的世界,再不第三者存在。”“莎士比亞表示出人類感情的最大寬度,而但丁表現出最大的高度和深度。”

讀書心得1500字_讀書心得體會 篇22

打開《揹包十年》,16張彩照裏其中有兩張看來很普通的照片,但下頭的文字卻深深打動了我,正好印證了作者在後面所寫的“視角獨特才是成為頂尖旅行者的那張底牌”。一張是吳哥窟裏佛祖的微笑,圖片照的只是那寬厚的嘴脣,下頭寫着“我明白信仰是一種嘴角上揚的人生態度……”,對於作者來説,旅行就是他的信仰。另一張是一對情侶抬頭仰望着被晚霞染成淡紫色的天空和大海,下頭寫着“羨慕他們能夠一齊笑看風輕雲淡”,旅行時要能做到真正的拋開所有,享受自由,的確令人嚮往。

這種境界作者磨練了十年才學會放開,旅行時對父母的思念如影隨形,選取旅行而讓家人牽掛擔心的那種內疚感讓他時常警惕自我不要忘了回家的路。世界上最幸運的莫過於能完成自我想做的事情,過上自我喜歡的生活,只要讓父母明白你是愛他們的,孩子的成就也就是父母的光榮和自豪。作者的父母為了讓他實現夢想給予他充分的自由,而作者不負家人的眾望勇敢大步往前走,這不就是互愛的表現嗎

看完《揹包十年》,合起書本,努力回憶書中的片段。在意大利比薩露宿街頭,與斜塔共度一夜;在印度機場被脱光檢查,遇到你好先生、司機先生和奶茶先生;在西藏遇到嚴重的高原反應,差點一睡不醒;在加拿大的鬼屋旅館過夜;在布拉格的一座橋上走了九遍,發現景色都不一樣;在聖託尼裏一個人看日落;到加爾各答和四川做義工;在撒哈拉沙漠看美麗星空……每想到一個,畫面就在腦海裏播放着。

書中的資料是寫了作者十年裏到過的地方,每個地方遇到故事,包括自我經歷的,他或她遇到的,或者是那個地方里著名的他或她過去發生的,一切都是作者的題材。每個標題都充滿誘惑,每段故事的開頭都給你往下看的動力。

每個故事篇幅不長,就一兩頁,但都具有代表性,結尾都帶點作者的感悟。當我一次過把全書看完之後,才明白作者和修改把書設計成沒有圖片的選取是明智的,因為多姿多彩的圖片會掩蓋作者文字的魅力。

作者在書中提到了很多觀點我都很認同的。

去旅行,很多人都概歎有時間的時候沒錢,有錢的時候沒時間。但那裏似乎還忽略了很關鍵的東西——健康和慾望。貌似健康的我們,其實都暗藏着一個定時炸彈,不明白什麼時候會爆發,有的人一輩子都沒事,但又有誰能預知明天其實無論是去旅行也好,去做其他事情也好,只要你想,意識到達了頂級程度,不管你有沒有錢和時間,哪怕你是殘疾,只要你想,就能到達。

“旅行者的認真不在於記錄枯燥無聊的數字和年代,而在於相識相知的那份感動。”旅行無法複製,旅行除了遊覽風光,品味美食,瞭解文化歷史外,在旅行前收集資料、計劃路線、安排行程和旅行後整理照片、寫遊記都是旅行中值得享受的過程。

但此刻旅遊業發展興旺,參加旅遊團方便快捷省力省心,但“他們看到的只是停車起步間的美麗風土,卻無法體味與當地人真實接觸的粗鄙人情。不羨慕他們的旅行,是因為不願意與旅行中的一半珍貴擦身而過。”李欣頻説過不要做一個老向別人要現成答案的人,很多跟團旅遊回來的人都説自我想一隻鴨子被人趕着走,回來只明白很好玩風景很美麗,但其他就一問三不知。那些既定的旅遊模式對於熱愛旅遊的人來説沒有任何好處,因為他們都喜歡走自我的路。

“街頭藝人粉墨登場,對他們來説,處處都是舞台。而旅行者雖然素面朝天,可對我們來説,處處都是人生。”有人説人生就像一次旅行,我們無法決定它的開始和結束,但我們能夠增加它的重量,讓它過得更精彩。

每次旅行就好像人生的一次縮影,有起點有目的地,有對未來的未知,要經過種.種考驗,其中不乏驚險刺激的,最終迴歸原點。但人生僅有一次,旅遊能夠隨時重來。

“作為生活在那種固定模式中的當事人,這究竟是他們的主動選取還是被動理解如果是前者,他們是適應了妥協了嗎如果是後者,他們會不會背叛離開”每個人都有固定的生活軌跡,工作,生活,吃飯,睡覺,然後又是工作,生活,吃飯,睡覺。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有句話是這樣説的“旅遊就是從自我活膩的地方走到別人活膩的地方去。”有點消極但很實在。

讓我想起一部電影,兩位生活在不一樣城市的女主角上網尋找願意交換房子的人,她們相互交換了房子,過上了對方的生活。其實偶然讓自我抽離一下千篇一律的麻木生活,逃離那喘可是氣的工作壓力,換換風景轉轉情緒,接觸新鮮事物,也許是一件好事。我們是正常人,正常人過正常的生活這叫妥協嗎偶爾去旅行這叫背叛離開嗎世事沒有絕對僅有相對,喜歡的事情想做就去做,想太多隻會死腦細胞。

“所謂生活的藝術,是指用心去研究生活中的點滴趣味。所謂藝術的生活,則是那種享受點滴趣味的情緒。”很喜歡“用心”二字,生活就是要用心經營。週末了,看一部想看很久的電影,能夠寫一篇觀後感,看一本有價值的書,也能夠寫一篇讀後感,打掃一下房間,抹抹桌子擦擦地,整理一下旅行的照片,儘管一切看起來有點無聊,但日子久了,回頭看看,總有意外的驚喜,看看以前的文字照片和感受,發現積累變成了收穫。

“在旅遊圈裏流行一句話,除了腳印,什麼都不留下,除了照片,什麼都帶不走。可這就足夠嗎那些天天被拍的孩子們付出了笑容,他們得到了什麼”一個值得反思的問題。大學時有位教師,上課時跟我們講,她説真正的旅行,不要帶相機,把眼睛帶上就好啦,把一切記在腦海裏,永不磨滅。

旅行給我們留下的除了經歷,就應就是難忘的回憶吧,記住每一處迷人的風景,記住每一個幫忙過你的人,記住每一張靦腆的笑臉。那些天天被拍的孩子們期望你們持續純真,不要奢望會得到什麼,因為我們可能給不到你們什麼,但我們會永遠記住你付出過的笑容。

“所謂堅強,不是在災難前面不哭,而是要笑着應對以後。”我以前經歷過一次痛苦,這次經歷讓我明白人生無常,做自我想做的事情,請從此刻開始。

讀書心得1500字_讀書心得體會 篇23

“我們醜陋是因為不知道自己丑陋”。——柏楊

我認為這句話正是柏楊先生寫出這一本書的原因,“知錯”才能改過!

柏楊先生深切期盼着中國能夠有真正意義上的進步,他嬉笑怒罵、憤世嫉俗,對中國人的劣行猛烈抨擊不留一絲餘地,像個眼疾手快的大夫一針見血地刺穿了病人的病脈,讓中國人的醜陋赤裸裸的暴露於眾人的注視下,所以他本人在恨天恨地恨鐵不成鋼地批判的同時,也遭受到潮水般的批判,引發了長期的爭議和暢銷,也曾經中斷出版。但我想大部分讀過這本書的人都不得不承認,這些“醜陋”大量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中。

中國人總是説:“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而柏楊卻説:“中國人逆來順受,其實並非是因為我們真的有涵養,真的那麼有忍耐力,而是因為我們一怕報復,二怕麻煩。”對權力的恐懼和無知然我們忽略了自己的權利和義務,泛起了維護個人權益。人人如此。自然而然就導致了公權力的擴張和膨脹,什麼都要管,卻大多數都沒有起到預期效果,就像工商管理局認證的註冊資金一樣,只是個花架子。

“我們總覺得只要不徹底牽扯到自身的利益,就可以泰然處之的過着自己所謂的幸福生活,”古代中國農民的造反都是在不起義就要死的情勢下才揭竿為王,而只要統治者把踩在他們臉上的腳稍微放鬆一點,那麼他們就會感恩戴德,大喊仁政。

這麼認為的並非柏楊一個人,王小波説中國人是沉默的大多數,龍應台感慨中國人你為什麼不憤怒,李敖認為中國人早就喪失了俠義和情義,孫觀漢覺得中國人根本就是隻在乎個人利益的一盤散沙。這些人是思想界的先鋒,促使中國人民主意識的覺醒,正是因為有了這些人,才令中國人不時被刺痛一下,不至於一直麻木下去。

中國的民主進程緩慢,被外國詬病,成我們為專制國家,不僅是因為民眾民主意識的缺乏,也因為中國幾千年來幾乎沒有發生根本性變化的官僚體制。官僚制是社會由農業社會走向工業社會的必然要求,曾一度發揮不可替代的積極作用,但其內部依舊內部存在着不可祛除的痼疾,隨着時代的發展變化,這些痼疾不可避免地日漸顯露,成為困擾公共行政的弊病。 韋伯説:“官僚制是民主政體的“奴役式外殼”,是最好的防範非理性的野蠻人復辟的手段。”但在現實中,官僚制下的行政人員往往給人民留下高高在上、脱離羣眾、不切實際、不思進取、保守僵化的官僚主義印象。這個官僚體系就像是一個巨大的機器,其動力(即權力)來源於人民,但人民卻難以對其做出干涉。歐文·休斯説:“在與官僚制組織接觸的過程中,公民面對的是一個龐然大物,它擁有全面的技術和力量,公民僅是這個複雜過程的一個微不足道的參與者”。可以説,官僚制是實現民主政治的一種工具,但這個工具本身就是不民主的。

這時,不民主的官僚體制就需要民主的權力制約機制來制衡,但由於民主意識缺乏以及權力自身的膨脹性等多種原因,我國的權力制約機制並不完善,難以達到預期效果。導致官僚制發展走上了歧途。

而在實際運作中,官僚們出於自身利益的考慮,千方百計的尋求權力的擴張和預算的最大化,結果造成機構龐大臃腫和預算的不斷膨脹。而官僚之間爭奪權力和利益的競爭也會在組織內部形成一個相互傾軋、勾心鬥角的氛圍,造成整個官僚制體系的內耗增加,效率下降,背離組織本身存在的目的。

民眾民主意識的缺乏、傳統觀念的根深蒂固,再加上官僚集團的權力膨脹,以及事不關己的官老爺心態,就造成了王小波、龍應台、李敖、孫觀漢等知識分子所痛恨的稀裏糊塗的膠着局面,也就是柏楊先生説的“醬缸”。關係錯綜複雜,實力盤根錯節,有心改變,卻無從下手。

柏楊先生在出版了《醜陋的中國人》這本備受爭議的書後,又完成了許多抨擊醜惡社會現實的文章和書籍,甚至以84歲高齡出版了《我們要活的有尊嚴》,來論述在“知錯”後,中國人要“怎麼做”,取得了一定效果,其本人被稱為“中國人尊嚴之師”。

但是,隨着的落幕,“醬缸”終於有了打破的期望,衷心希望中國越變越好。

讀書心得1500字_讀書心得體會 篇24

死亡是每個人的歸宿,因為疾病或衰老或不可抗拒的外力致死,那是不值得討論的。而愛瑪的死並不屬於上述範圍,也就是説憑藉她的意志完全可以改變自己的命運軌跡,為何她不能擺脱宿命的註定?作為現代的我們,又能從愛瑪的遭際中感悟到什麼?

家庭決定出身,性格決定命運。愛瑪是一個怎樣的女人呢?

愛瑪,一個農民的女兒,在修道院受過貴族化的教育,讀過許多浪漫主義小説,她瞧不起當鄉鎮醫生的丈夫,夢想傳奇式的愛情。可是她的第一個情人是個道德敗壞的鄉紳,第二個情人是個自私怯懦的文書。她的偷情沒給她帶來幸福,倒給投機商人帶來了可乘之機,使她成為高利貸者盤剝的對象。最後她債積如山,無法償還,丈夫的薄產早已被她揮霍殆盡,情人又不肯伸出救援之手,她在山窮水盡、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只好服毒自殺。

一個人的出身,不應該受到指摘。父母將她送去修道院接受大家閨秀的教育,以致於使她整天沉浸在貴族社會的“風雅”生活的幻夢中不能自拔。此刻,跳入我腦海的是許多父母將自己的孩子送去參加各種藝術課,盼着子女成名成家。學習一門自己喜歡的藝術,着力點如果放在陶冶情操方面將終生受益,但若執着於非成名成家不可,就與愛瑪有些相似了。這就引出了問題的本質,在做重要選擇之前要先對自己有清醒的認識,認識自己,才能做正確的事。很顯然,愛瑪並不瞭解自己抑或是不夠理性,否則她不會深陷於情人的愚弄、欺騙的怪圈中執迷不悟。

愛瑪有着怎樣的性格呢?有浪漫情懷,喜歡文學,但也被其毒害,天天幻想着白馬騎士的到來。可這一切與她的生活相隔十萬八千里。她生活圈子的人們,每天來來去去,為生活奔忙。父母不忍心讓她在田莊上操勞,她整天無所事事,日子過得和鐘擺一樣單調:沒有什麼可興奮,沒有什麼可感受,於是她期待愛情的降臨。愛瑪天天沉浸在幻夢中,但她的父親—盧歐老爹並不糊塗,偶然的機會包法利給盧歐老爹治療腿疾,老人家極力促成了這樁還算令他滿意的婚姻。如果盧歐老爹能夠及時將自己的人生經驗傳授給她,也許她不會誤入歧途。不幸的是,盧歐老爹只能幫女兒選擇適合的婚姻,卻無法將選擇的緣由讓女兒明白。婚姻成為了愛瑪不幸人生的始發站,婚後的愛瑪發現,包法利根本不是自己心目中的愛人。他既無才幹,又無雄心,舉止無風度可言,談吐和人行道一樣平板。按照現在的眼光,包法利大概屬於經濟適用男,長相普通,收入一般,既沒有花前月下的心思,也缺乏營造浪漫的財力。沒有時間和精力去琢磨如何討好女人,但對老婆忠貞不二是肯定的。如果愛瑪能明白,過日子才是正道,也就不會發生後面的慘劇。遺憾的是,愛瑪想要綺麗的愛情,包法利能給予的卻是平淡婚姻。

從愛情來看,包法利和愛瑪的確不合適。且看他們剛剛結婚後的情形:包法利剛剛出門,可又覺得自己愛她愛的不夠,於是又折回房間再看看親愛的愛瑪……,愛瑪是什麼想法呢?面對丈夫的熱情,她想,結婚以前她以為自己有愛情,可是應當從這種愛情得到的幸福不見來,她想一定是自己弄錯了。包法利的愛如燃燒的乾柴那樣濃烈,愛瑪卻絲毫感覺不到應有的幸福,只有被騷擾的膩煩。

之所以出現這種局面,愛瑪首先應該問問自己,結婚前考慮愛不愛的問題了嗎?沒有。她只想到這是逃離原有生活的捷徑。人是奇怪的動物,缺乏物質,毫無幸福可言,擁有物質也不保證一定幸福,是否幸福與物質的滿足有一定關係,但不會超越心靈共振的喜悦。愛瑪與包法利之間的問題,即屬於精神層面的不匹配。

面對這樣的局面,解決方法有好多種。可以嘗試着彼此多一點了解,儘管這種嘗試對愛瑪是不得已的痛苦,對包法利則是過分的折磨;退而求其次,他們還可以選擇離婚,但愛瑪並不具備自立能力,這顯然不是她敢於嘗試的解脱之路。兩條路她都沒有選擇,而是選擇了婚外戀。

在婚姻中玩火的女人不止她一個,還有俄國的優雅女人—安娜.卡列尼娜。她們之間有共同之處,都玩婚外戀,最後都選擇了自殺。不同的是,愛瑪是一個鄉村醫生的妻子,有一個愛她的本分的丈夫,她婚外熱戀着他人,卻先後兩次遇人不淑被拋棄;安娜則是來自上流社會的官太太,她的丈夫是一個虛偽的政客,她戀上的是一個很愛她的軍官。對安娜的死,讓人看到了一個真性情的女人大膽追求真愛未成的遺憾。而對於愛瑪的死,留下更多的則是人們對自己、愛情和人生的思考,儘可能多瞭解真實的自己,避免誤入傷人害己的感情漩渦中。

讀書心得1500字_讀書心得體會 篇25

《超人》冰心老人的的一篇文章,文章一開篇便指明主人公何彬是一個冷心腸的青年。他和人沒交際,亦不愛帶一點生氣的東西。這源於他消極的人生態度,消極得固執。

他固執地認為世界是虛空的,人生是無意識的,愛和憐憫都是惡德。一切不過是場戲,到處充斥着陰暗、黯淡、虛偽。父母子女,與其互相牽連,不如互相遺棄。他曾言語:“不如行雲流水似的,隨他去完了。”將自己的一生説得如此輕描淡寫,毫不在意。可以真切地明瞭此時的他心中果真無愛的。連自己都不愛,何況父母、宇宙以及萬物呢!

他的固執直到某深夜樓下傳來的呻吟聲而受到了威脅。如水月光使他想起美好温暖的事物,他無法享受,只覺着累極,可又因無法入睡而無法擯絕這些思想。幾天下來,人憔悴得厲害,但行動上仍機械似的無生氣的重複着。終於,心理的變化帶來了行動上的表現。即使他的初衷是為了拒絕呻吟,拒絕母親,拒絕宇宙和人生,拒絕愛和憐憫,但他的行為卻讓他人感受到了關懷和温暖,也許這是連他自身亦沒有察覺到的變化,但在旁觀者程姥姥看來,卻是破天荒的事!

隨着呻吟聲漸悄,那幾夜的思緒也漸漸朦朧不見。他又恢復了那個冷心腸的何彬,拒絕與外界的一切瓜葛。祿兒幾次上門道謝都不被理睬。然而,當他有些無可選擇的讓祿兒幫忙買繩子回來時,祿兒紅撲撲的臉蛋的亮晶晶的眼神對他真的毫無影響嗎?“何彬卻不理會,拿着繩子自己走進去了。”在我看來,似乎是刻意的冷漠,正體現出他心難以保持靜如止水。甚至急於給自己找藉口——因為搬家之累才會顯得反常。

何彬的反常是他的煩悶,即使沒了呻吟的叨擾,卻仍會不由自主想起慈愛的母親、天上的繁星、院子裏的花、是他隱藏的愛已被喚醒,因着是與他從前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站立在完全相反的一面,他的消極是如此頑固,可愛的潮水亦如此洶湧。兩者勢均力敵,從這裏皆可理解之前何彬的慈悲,刻意的冷漠,煩悶等反常行為了。

正在何彬苦苦掙扎之際,祿兒送的那盆花兒給何彬消極的現世態度予以致命一擊。那花兒的清香給河濱帶來了離亂飛舞的繁星和温柔慈愛的母親。終於,何彬的臉上露出了愛的神情,淚水也流了下來。是他最終坦白了自己,坦承了自己對愛的眷戀和渴望。

他為何以繁星贈以祿兒?他所擁有的是慈愛的母親、天上的繁星和院子裏的花;祿兒亦有慈愛的母親和清香的花。他將自己所有而祿兒也許尚未發現但亦可擁有的美好拿出來與之分享。因為他們是朋友,世界上的兒子和兒子都是好朋友!這時的何彬已然不再孤身一人,他已與世界互相牽連。

我以為,母親、繁星和花兒在文中反覆出現,有暗示主旨之意。這些具體意象代表是那些温暖美好抽象的情感。“超人”指在人之上,既沒有了正常人應用有的情愫感念,最終河濱恢復了非超人的意識,悔悟了自己從前的錯識。雖然從他的行動表現上看,並未有巨大的改變,但其心理卻完成了一次飛躍性的昇華。相信不久的他的未來亦不再灰暗,而充滿了美好的希冀和憧憬!

讀書心得1500字_讀書心得體會 篇26

暑假裏為了完成論文看了許多專業書,同時在閒暇之餘又兩本薄薄的書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玫瑰的名字注》是翁貝託埃科關於《玫瑰的名字》的創作談。讀者經常借各種機會向埃科提問。比如,為什麼叫玫瑰的名字?為何選擇在中世紀展開故事?迷宮是否有其原型?埃科飽受折磨,只好撰文解惑。

Umberto Eco翁貝託埃科(1932-)出生於意大利亞歷山德里亞,博洛尼亞大學教授。

翁貝託埃科是享譽世界的意大利小説家、文學批評家、符號學家。他博學多才,遊走於充滿奇思妙想的小説世界與嚴肅的文學理論之間,創造了當今文學界的神話。迄今為止,他每創作一部小説,就立即成為歐美圖書市場的超級暢銷書。

埃科還是位積極的公共知識分子,他為多家報紙撰寫專欄,透過日常小事進行社會批評。他在歐洲已成為知識和教養的象徵,許多家庭都會收藏他的作品。

書很薄包括了:書名與含意,談創作過程,中世紀,當然面具,作為宇宙學行為的小説,誰説,暗示忽略法,氣韻,構建讀者,偵探形而上,後現代,反諷,消遣,歷史小説,結束語埃柯在《注》中承認,他那長達一百頁看似枯燥無味的文字,其實是他用來以精心挑選讀者的手段。多有趣的作者,為了他自己一本所謂謀殺一個修士的奇異念頭而產生的小説,居然花費了這麼長的時間去用這樣複雜的背景構圖,來為該書挑選合適的讀者,怪不得,很多人在這裏放棄了,而我也曾在這裏放棄了。

《注》的作用,往往是註釋一些平素絕大多數人不知道的祕密,而埃柯這本所謂回答讀者提問的注,在我看來,頗有王顧左右而言他之嫌。因為,他在描述自己構思該書的時候,常常提到的是,他閲讀中世紀書籍特別是編年史之後,引用在《玫瑰的名字》中的句子,反而被指為現代化的語句。正如我們現在欣賞絕大多數古典音樂的時候,是感覺古典的,但某些人的作品,卻會讓我們特別感覺到某些人的作品可以算着是現代作品。

掩卷之前,是埃柯的最後的一句話兇手正是我們自己,不覺莞爾,兇手是誰?其實在我看《玫瑰的名字》的時候,我就沒覺得兇手多麼重要,對我來説,重要的是埃柯構築的那個虛擬的中世紀鏡像和他在《注》裏提到的宇宙學。

《阿根廷婆婆》講的是湧泉光子是一個幸福的女孩,她有一個擅長石雕的爸爸和喜歡海豚的媽媽,

可是媽媽因病去世,爸爸當天隨之消失了。堅強的光子執著地尋找爸爸的消息。半年後,光子來到了一幢充滿異國風味的奇怪建築物前,三層的小樓孤零零地矗立在大草原中央。敲開大門,迎接光子的是一個滿頭灰色亂髮的怪婆婆,無厘頭的熱情擁抱讓光子嚇了一跳。阿根廷婆婆把光子請進小樓,好奇的光子被樓上叮叮噹噹的聲音吸引,竟然在頂樓找到了正在為媽媽雕刻墓碑的爸爸。這個怪婆婆用她熱情的擁抱、讓人讚歎的舞蹈和無厘頭的道理挽救了這對父女的感情,幫助他們找回了家和親情的真諦。在探戈舞中,光子漸漸明白為什麼爸爸會逃到這裏,並對阿根廷婆婆如此着迷。隱居在阿根廷小樓,父親開始在樓頂用彩色鵝卵石打造一幅曼陀羅的圖形。他藉此向美津子解釋宇宙的奧祕。這個情節是小説的核心,背景知識基於宗教領域的曼陀羅的説法以及卡爾榮格基於曼陀羅而發展出來的現代心理治療。作者在短短的小説中並沒有交代清楚,以致父親的行為有些突兀,想説明的問題對讀者來説也就變得不是那麼可被感知。吉本芭娜娜説,相較於宗教,她更多想寫的是人留下的痕跡和人們對此的思考。父親用石頭做曼陀羅圖形就類似於打造遺蹟的活動,行為本身是勞作中的修行,也是自我療愈的一個過程。

曼陀羅又叫壇城,是梵文Mandala的音譯,Manda在梵語中是本質,精髓,la有具足的意思。曼陀羅圖形在宗教行為中逐漸演繹成為一種複雜的圖示,代表的是宗教上的宇宙觀,很多唐卡繪製的就是這種圖式。一個圓圈套一個圓圈,分別代表不同的界(書中父親比作植物界,動物界,人界為其中一種),中心是主神。揭示宇宙萬物有如圓一樣無始無終,而中心則是宇宙能量聚集的區域。進入現代,榮格研究過曼陀羅後,認為曼陀羅圖形隱藏着人類集體潛意識,是我們生活的現象世界和代表圓滿境界的天人合一。榮格自己會在心緒紛亂的時候,去繪製曼陀羅。他認為觀賞和繪製曼陀羅的行為,都可以給人們的身心帶來積極的能量,撫平芫雜的情緒,讓混亂失序的心靈歸於平緩和穩定。人不可能永遠和摯愛的人相聚在一起,無論多麼美妙的事情都會成為過去,一如青春的流逝。相對而言,吉本芭娜娜的小説主人公經常是年紀輕輕就在經歷這些事情,或者面臨代替早逝的父母養育我長大祖母的去世,或者女孩因為戀人的死而失眠繼而開始的晨跑,或者受放蕩的父親影響生活不穩定的女兒,吉本芭娜娜的編輯石原正康形容為低燒般的不幸,而吉本芭娜娜總是給他們的生活照進一束温暖的光,它不是來自某起幸運事件,而是讓主人公積極地調整心態,因此小説帶給讀者帶來一種安定的力量。

讀書心得1500字_讀書心得體會 篇27

最近,我讀了瑞士女作家約翰娜。斯必麗的小説《海蒂》,這本書描繪了“海蒂”這位小姑娘在阿爾卑斯山上居住的經歷以及在富蘭克託的一段經歷。故事內容十分有趣而又感人。

主人公海蒂一個天真爛漫、心地善良、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堅持不懈的女孩。她那樂於助人的品格,善良的面孔,把我深深地吸引了。在小説中蒂提姨媽把她送到了富蘭克託的一個有錢的親戚家,因為他們的女兒克拉拉一隻腿癱瘓了,總得坐着輪椅,想找個孩子和她一起玩。也正是在海蒂的愛心幫助下,使克拉拉鼓起了生活的勇氣。堅定了戰勝疾病的信心而最終重新站立了起來。這讓我感受到愛的力量是那麼神奇、偉大!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就像温室中的花朵,心充滿了自私。自己擁有的東西從來就不願與別人分享;當別人有缺陷時,他不但不去鼓勵別人,還嘲笑別人;當別人最需要幫助的時候,卻編織出許多理由去推卸……要是人人都能像海蒂一樣去關心他人,尊重他人,那世界將充滿温暖與陽光。同時海蒂的那份天真、善良更是感動了我,熱愛大自然的她喜歡在山坡採野花,與小動物説悄悄話。總之,海蒂就是這樣一位小天使,這是大家所承認的。

《海蒂》這本書讓我學會了關心他人,幫助他人。讓我懂得了助人的可貴。來吧!讓我們一起幫助有需要的人,做一個生活中的“海蒂”!

《海蒂》讀書心得體會篇3

我閲讀了海蒂這本書。這是一本由瑞士的約翰娜斯必麗著的世界名著。<海蒂>這本書內容十分有趣,又感人至深。書中的海蒂活潑可愛,非常機靈,心地善良。她熱愛大自然,年紀雖小卻有感人的魅力。主要寫了海蒂從五歲起她的經歷。

當海蒂一歲時,便離開了父母,她一直和姨媽迪蒂生活在一起,直到她五歲時,姨媽出去工作,沒空照料她,姨媽就把她送到了阿爾姆大叔那,也就是海蒂的爺爺家,她的爺爺住在阿爾姆山頂上。海蒂在爺爺家生活的很快樂,認識了一羣小羊,並能一字不漏地叫出它們各自的名字,她還認識了彼得,彼得的奶奶,媽媽。海蒂在爺爺家最喜歡喝的就是羊奶了,羊奶最鮮了!

到海蒂八歲時,姨媽迪蒂來接她到了福蘭多託一位富人的家裏,那時因為埃斯曼先生家裏的克拉拉小姐需要陪她學習的伴。海蒂很想爺爺,她不想離開爺爺,但她聽到會有許多白麪包帶回去給奶奶吃和想什麼時候回去就什麼時候回去時,海蒂點頭同意了。在埃斯曼先生家裏,海蒂認識了克拉拉,克拉拉小姐覺得海蒂非常有趣很喜歡她。

女管家羅丹梅爾對姨媽迪蒂帶來了一位八歲的小孩和她不認識字非常氣憤。接着,海蒂在那裏開始了刻苦的學習。現在她竟連ABC都記不住,老師的麻煩就大了。直到克拉拉的奶奶來到,她一直叫海蒂要相信她的話,不要信彼得所説的:這些知識可難了,肯定學不會。相信我的:你一定能學會,用心去記,想。不過幾天,海蒂果然學會了這些知識。但可怕的是,她得了兩種病,一是夢遊症,二是思鄉病。克拉拉不得不把海蒂送回了家,阿爾姆山,海蒂的到來讓爺爺非常高興,彼得奶奶媽媽也一樣,因為奶奶最喜歡的就是海蒂了,彼得更不用説了,驚訝的差點連眼珠子都掉下來。由於克拉拉小姐很想海蒂,便來到了海蒂家,她和海蒂成了很好的朋友。海蒂就一直和爺爺生活在一起。

我特別喜歡這本書,內容感人,故事精彩。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dushu/xl9ley.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