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讀書心得體會 >

《鄉土中國》讀書心得和感想(精選14篇)

《鄉土中國》讀書心得和感想(精選14篇)

《鄉土中國》讀書心得和感想 篇1

韓寒的一句著名的語錄是這樣的:“世界上有兩種邏輯,一種是邏輯,一種是中國邏輯。”我看到這句話的不僅覺得中國人的思維方式有時另我們自己都感到費解。確實,每個國家都有着一套自己獨有的文化體系,表現在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中。中國的人情社會,即對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處世方式讓注重平等的西方人感到困惑。而西方人的一視同仁也讓中國人覺得有些缺乏人情味。作為中國人,我對中國特有的社會現象感到熟悉,但有時也會心生疑惑,為何中國人會有這些特點?

《鄉土中國》讀書心得和感想(精選14篇)

《鄉土中國》描繪出了中國基層傳統社會裏的一種特具的、支配着生活各個方面的體系。因為是初次閲讀,我對於書中的內容真正理解的不太多,某些觀點也是讓我覺得似懂非懂。但本書描繪的體系解答了我對中國一些社會現象的困惑,現代社會與傳統社會、中過於西方的那些文化社會差異在我看來也更容易理解了。

中國的人情社會有時也會令人感到苦惱。走出社會靠人脈,辦事注重人情關係,這些現象時常讓我對將來走出社會參與社會競爭感到一絲壓力,光靠個人的奮鬥還不足以使自己在社會競爭中處於有利地位,有時也會感歎中國人為什麼無法像西方人那樣公平地靠個人實力競爭。《鄉土中國》的《差序格局》、《維繫着私人的道德》兩文中,作者費孝通先生論述了中西社會格局的差異,並從這差異出發解釋了中國人與西方人對待他人的不同道德觀念。費孝通先生認為,中國人與他人發生不好關係,是以自己為中心,如波紋般一圈一圈向外層推出,不同的人處於不同的圈子內,與中心的關係密切程度當然不同。因而,中國人無法對與自己關係密切程度處於不同圈子的人一視同仁。而西方人的觀念中,個人是依託自己屬於的團體而與這個團體內的人發生相互聯繫的。同時他們信奉“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因而他們認為對每個人一視同仁是理所當然的。相比之下,中國人對待他人時更注重關係的親疏程度,所以就會對於自己關係更密切的人給予更多關照。

人情社會有時令人傷腦筋,但不得不承認從另一方面來説它又是合理的。“親親相隱”和“大義滅親”這兩種行為相比,大多數人更認同“親親相隱”且實際行為也偏向於此。我認為“大義滅親”是殘酷的,人的私心使人在感情上很難做到真正的平等對待親人與陌生人。法律中有專門的迴避制度,當被審判的人與自己有着親密關係使,審判人員及其他相關人員必須迴避,從而保證公平也保證司法人員免受“法理親情衝突”的困擾。

由於我學習的是法學專業,《鄉土中國》裏的《無訴》一文令我印象深刻。學習法律後,有了法律信仰,便相信是維護社會穩定的最好規範。讀《無訴》一文,文章的第一句“在鄉土社會裏,一説起‘訴師’,大家就會聯想到‘挑撥是非’之類的惡行。”便令我意外。一直把法律的發展看做是社會進步的發展,卻不知傳統社會中自有一套約束人們行為的“禮”。不同於今天的掌握法律需要專門的訓練,鄉土社會中的“禮”是每個人都熟習的一種道德。克己復禮,人們靠內在的良心來約束自己的行為,而法律依靠的更多的是國家強制力。由此看來,“禮”在鄉土社會具有相當的合理性。

雖然鄉土社會的“禮”具有合理性,但它對於現代社會來説是不適合的。從費孝通先生在書中表達的一些觀點中可以知道,傳統的社會以一個個小鄉村為單位組成的。鄉村的流動性很小,人們彼此熟識,因而變動性也小,人們之間靠經驗形成相處的規則也為彼此熟識。這套規則世世代代穩定地流傳下來且被認同。因此,年紀越大的人由於有更豐富的經驗,所以對於這套規則更熟悉。當有衝突發生時,往往年紀大,有威望的人當起仲裁者,給衝突雙方評理。由於人們對規則的認同與對年長者的信任,這些裁決往往足以另他們信服,從而他們可以不採取“法”來解決問題。

現代社會是一個具有高度流動性的社會,我們每天都將接觸各種不同的人,用費孝通先生的話説,“現代社會是個陌生人組成的社會”。於是鄉土社會的“禮”起着越來越小的作用,取而代之的是更加複雜的法律。打官司如今是很常見的事情。法律是適應這個時代發展產物。在我看來,當今社會的普通人一般很難做到像鄉土社會的人們信仰“禮”一樣信仰法律。因為“禮”在鄉土社會的人們看來是被實踐檢驗過的適合社會的規則,也是時代相傳的人們理應熟記的規則。而在當今中國,法治的發展歷史還太過短暫,法律暫時還不能做到像“禮”一樣深入人心,為人所信仰。但我也相信,隨着法治社會的不斷髮展、健全,法治取得良好成果並獲得人們的認同時,法律的基本原則不斷為人所認知時,法律信仰將在社會樹立,整個社會變得更加有序。

雖然對於這本書,我還有許多不太理解的地方。90後的我沒有經歷中國傳統社會,對於中國的一些獨特現象往往熟悉卻不知其因。《鄉土中國》幫助我瞭解到一些未曾體驗過的傳統,總的來説讓我對傳統中國社會的內在體系有了一定的瞭解。

《鄉土中國》讀書心得和感想 篇2

這本書最開始就寫這樣的一句話:“從土裏長出過光榮的歷史,自然也會受到土的束縛,現在很有些飛不上天的樣子。”鄉土中國,並不是説中國的鄉村,也不是説中國鄉村的鄉土性。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這種鄉土性是社會生活方方面面受到得土地的影響。但隨着中國現代化進程的發展,中國的鄉土社會受到衝擊。中國出現很發達的城市,這些城市具有現代社會理性、變化速率大、關係不穩定的特點,可是仍然中國社會的文化是鄉土性的。

一、土裏長出的文化

很早以前我就思考過,為什麼在中國人的觀念中,逆來順受是很自然的。中國人是不太懂反抗的。當自己與別人產生並非無理的矛盾的時候,中國的平凡百姓首先想的是約束自己,以和為貴,所謂“克己”。好比一位母親,看到自己兒子和別人兒子打架,不管是不是自己兒子錯,肯定都是劈頭蓋臉把自己兒子罵一頓。直到看到一篇文章説,因為中國人的祖先是靠天吃飯的,在人們對自然還一無所知的時候,只能崇拜它,順應它。天,直接關係到人們能不能吃飽飯,能不能活過這一歲。深以為然。而這本書給我一個比較完整的答案。中國人的逆來順受來源於祖祖輩輩的順應。這還只是鄉土性的一部分。

我們的文化,我們的習性,很多的根據都可以從土地裏找到。好比説中國人的含蓄和富有人情味。在鄉土社會中,人際交往是不講究效率的,講究的是感情。於是人們的談話很多都是沒有目的的,或者很久很久都無法進入正題,就連工作時也是這樣,它不會像外國人開門見山直來直往。仔細觀察觀察身邊的人,就會發現,這種鄉土性隨處可見。

再想想咱們的文化,不管是追求穩定、保守、安於現狀,還是天人合一、儒道的價值體系,所有的所有都深深的烙下土地的印記。而我們每一個人的身上,都有着泥土的氣息,有着文化的投影。國人“內聖”人格取向,或者一直到近代中國依然是一個家族居住在一起,四世同堂比比皆是,等等。中國人是有根的,他們的根紮在土裏。人就好比是這樹上的葉子,一代一代的調零又新生,可是根沒有變,根還是深深的在泥土裏。

二、鄉土社會在轉型

説是中國正處於一個社會轉型期,現在真正的解到社會轉型的含義,不僅僅是從落後農業國家轉向於先進的工業國家。原本一個“阿波羅”式的社會,顯現出“浮士德”式社會的特徵。我們的鄉土社會在受理性社會的衝擊,我們的鄉土社會在很多方面被瓦解着,那是工業文明帶來的結果。

現在越來越多的家庭,父母和子女分開居住。現在越來越多的人有着所謂的城市綜合症,空虛,沒有安全感,每天和很多人在一起卻覺得自己沒有朋友。現在也有越來越多的人接受西方較活躍的文化和思想觀念。人們的生活不確定因素增多。連百姓也像電子產品一樣更新換代,沒有新的功能,很快被淘汰。以前的人們想着一輩子老死故鄉,現在的人們想着出去闖蕩闖蕩。我們的社會在改變,而且還會有更深層次更潛在的改變。這種改變是先進的文明徵服落後的文明,也是中華文化吸收新的元素,是衝擊是更新也是考驗。

這樣的轉型,説不清楚是城市裏氣氛更濃烈還是農村。無疑城市的不確定性更大。但城市中“生於斯,死於斯”大有人在,也有一家老小四世同堂共居一室。農村中的青少年“走出去”的願望説不定更強烈。我想這樣的社會轉型,是整體的,是這個社會方方面面的改變。原本不管是中國的鄉村還是城市,都是典型的鄉土中國。

三、法治外表下的禮治社會

按照費先生的對禮治的定義,我們的社會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一個禮治社會。可是我們的社會不管從教育體制還是城市規劃、司法體系,很多東西都來自於西方。它們真的適合我們嗎?很多時候能夠感覺到中國在面對這個世界時的手足無措,有時候被欺負,也不知道怎麼辦,只有乾着急。因為,我們的觀念是不一樣的。就算我們大中城市看起來就像世界性的發達城市一樣,我們也有法律也有這樣那樣的現代化得東西。可是它們真的適合我們嗎?

我看着中國的警察換裝換得越來越像美國人,看着中國的快餐店也是一副美國化的神情,看着中國的大學生穿學士服照相,或者奇裝異服過復活節,有時候就會想到中國難道沒有中國自己的一套東西來運用在社會生活中嗎?

法治那是人家的東西。可是中國現在也説自己是法治國家。不過中國的“法治”還是得和“以德治國”結合起來。這種“以德治國”反映的是什麼?就是“禮治”。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以內,真正人人平等的觀念還是無法在中國人當中樹立起來。現階段的中國,像個怪物,批着老虎的皮,想象自己真的是老虎。

我們可不可以從我們鄉土社會出發,思考鄉土社會進步的道路?這只是一種設想。

如果説法治代替禮治是一種必然,我們要用勢不可擋的經濟發展來轟炸我們的社會文化嗎?在社會的中心片面強調經濟的時候,其他社會矛盾必然無法緩解。發展生產力、提高經濟效益並不能解決問題,也許帶來更多其他方面的恐懼。

關於這本書的一些思考就到這裏淺嘗則止。其實這本書可以思考的問題還有很多很多。後來在課堂的討論上,老師説到,這本書創作於1980年代,當時已經有人發現中國這樣的社會已經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而其中原因又深深根結於中國這上下五千年的土地,費老就將他於之的思考寫下來。到現在,中國的社會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稱之為一個陌生人社會,平等和契約必然代替道德來管理社會。那麼,中國究竟何去何從?

《鄉土中國》讀書心得和感想 篇3

近幾日花了些時間,讀完了費先生的《鄉土中國》倒是頗為感觸,全文內容不多,也就寥寥數萬字罷了。篇幅上倒是比不得某些個“大師”“教授”之流的大作,但是內容上卻是字字珠璣,短短篇幅之間卻是將中國幾千年的鄉土性質闡述得明明白白,不得不佩服先生大才。讀畢後細細想了幾日,總歸動筆寫下這篇書評,如能説清其中百一便是萬幸。

説到鄉土中國,我無疑是親切的,我的幼年是在中國西部一個典型的農村度過,倒是和費先生調查的雲南村落差距不大。還是費先生筆下的典型的血緣村,全村上下幾百人之間多多少少有些血緣關係,常常一個班上合上老師都是一個姓氏,並不奇怪。先生寫下這十數篇文章時正是抗戰,距今大致已有七十餘年之久了,大抵是想看看在經歷了新中國大力發展後的中華鄉村,有無展現出其新貌呢?也是看到先生的認識大抵是在今日也是對我國鄉村振興有着獨到的作用的。

先生在“文字下鄉”中提到,中國鄉村的社會基礎不變,文字下鄉怕是難以推行的,更遑論文字所揹負的文化了,在這裏又必須要提出,先生在文中從未説過鄉土文化較之所謂先進文化的優劣區別,先生本意中,大抵只有一種文化適不適合這樣一片土地,鄉土文化在這片土地上傳承了幾千年了,大抵是適合的,但是無奈外部條件的變化來臨了,我們要做的至多能説是以一種文化去改變另一種文化。並不好説是愚昧或是其他。回到正題,如今的鄉村文字大概算是下鄉了,那麼回看則是社會基礎發生了怎樣的改變呢?使得鄉土社會這樣一個本來不需要文字的社會主動的吸收着文化。

新中國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都知道一個特殊羣體名為“農民工”,民工進城,這是一個文化羣體向另一個文化羣體的交流,什麼支持着民工進城呢?是慾望。進城務工常常能獲得不錯的經濟效益,所以民工需要留在城市,但是兩個文化圈子的隔閡是巨大的阻力,所以當他們教育孩子時,文字是必不可少一環。這是生存的必須。況且與那些年月不同,鄉村被真正的有效管理,識字無疑是必須的。所以我們看得到文字首先打破了鄉村的壁壘,是慾望的巨大作用。

前面説到了教育,在如今的鄉村,確實有些像如費先生幾十年前所見到的一般,存在着長老權力,但是現在無疑是分化了,弱化了。校園辦進了鄉村,於是乎我們看得到的教化權力一分為二,一方面是學院老師的現代化教育,但是鄉村的孩子們又會受到長輩的管教,前面提到過,我們的社會有一個特殊的羣體——農民工。其伴生物是:留守兒童。留守兒童誰來帶呢?年邁的爺爺奶奶罷了抑或是外公外婆。傳統的祖輩,與孫兒們的差異無疑是極大的,他們中的大多數往往都識字不多,為數不多的幾個字或許還是當年掃盲運動的遺留。孫兒們的疑惑他們解決不了,甚至他們的許多做法在接受了現代教育的孫輩看來,是錯誤的愚昧的。就拿我來説,我算是幸運的一部分,因為我的母親選擇留在農村照顧我兄弟二人的學習,但是在與奶奶爺爺的交流時,仍是不免有許多矛盾。長老們説的話是錯的,那又如何對年輕的一輩起到教育與約束呢?所以鄉土上的長老權力不可避免地被削弱,但是長老,或者説長輩的權力還是存在的,這是我們文明的重要遺產,不可磨滅的印記。

當下的鄉土社會無疑是弱化了,許多它的烙印被磨除,但是它畢竟還存在,而且鄉土的破壞無疑是帶來了一些十分嚴重的問題,當代大多數人的觀點是鄉土文明必須消亡,中國的現代化才能推進,而且我們也的確是這麼做了,但是呢?出現了需許多嚴重的問題。就比如我曾提到的留守兒童,再比如當今鄉村的消亡問題,都是急需注意的問題。

當下的中國鄉村狀況回到歷史中去不難發現有相似的情況。民國時,中國資本主義在曲折中發展,城市化方興未艾。那時便是有着一批農民離開了土地,進入到城市,成為了工人,但是這樣一批人是難以融入城市的,況且城市中的崗位是難以滿足需求的,但是城市的生活無疑激起了他們的慾望,於是總有人走上了邪路;回到當下,我們的工作崗位是夠了,但是是否能滿足需求呢?回想起九十年代的“嚴打”時期,那又何嘗不是民工進城的必然結果呢?這樣的民工們,鄉土文明的脱離者們,又能否融入這個他們嚮往的城市文明呢?答案是很少。這樣的人最終往往只能回到鄉土中,但是面對長老權力瓦解的鄉土,面對着難以管教的兒女,常常被現實壓垮。

我們是不可能擺脱鄉土的,身為在這片土地上長出的人,鄉土的基因是寫進了我們的DNA的,而鄉土中許許多多的智慧又何嘗不能適用於當下的鄉村振興呢?昔年,閻錫山在山西大力倡導舊道德,清理舊風遺俗,倒是使得山西經濟發展,社會平穩,不失為當時國內的典範。據這樣一個例子只是為了説明,在推進現代化時,不妨從我們的文化出發,與其消亡一種文化不如接納與融合,見識過日本的知道,除了東京都,京都,大阪等大城市以外的鄉村,可以説完全的空心了。鄉村可以説是失去了其生命力。中國絕不能走那樣的老路,中國的鄉村可以説是大有可為的,此次的疫情其實就彰顯了鄉村的作用,鄉村的生產生活並未受到太大影響,而且鄉村吸收許多從城區撤出的市民,大大減輕了城區防疫壓力。

幸運的是,我們可以看到我們的國家正在注意到這個問題,鄉村振興戰略,楓橋經驗,許許多多我們鄉土的智慧應用在了發生變化的農村,而且在形成一個動態的平衡後,宗族的力量又開始發展,但是卻並非是有着錯誤的一面,而是有着協助社會發展一方面積極作用,極大程度的推進了鄉村建設。

我們是土地裏長出的人,鄉土文明從未遠去,當我們學着接納它改造它時,許多問題都迎刃而解。

《鄉土中國》讀書心得和感想 篇4

《活着》這本書是我從國中開始就很喜歡的一本書,那時的我曾經夢想過做一名作家。

作者説,“一位真正的作家永遠只為內心寫作,只有內心才會真實地告訴他,他的自私、他的高尚是多麼突出。內心讓他真實地瞭解自己,一旦瞭解了自己也就瞭解了世界。很多年前我就明白了這個原則,可是要捍衞這個原則必須付出艱辛的勞動和長時期的痛苦,因為內心並非時時刻刻都是散開的,它更多的時候倒是封閉起來,於是只有寫作、不停地寫作才能使內心敞開,才能使自己置身於發現之中,就像日出的光芒照亮了黑暗,靈感這時候才會突然來到。”我自己創作的時候也會有這種感受,寫作時常有“書到用時方恨少”的感覺。

這本書剛剛開始看的時候非常吸引我,我發現它有一種強大的吸引力,辭藻不華麗,語言很接地氣,比喻也恰到好處,行文舒服,不得不讓人讚歎。再説故事情節,跌宕起伏,最後落得只有富貴活着,緩緩透出人生道理。

《活着》裏的福貴就讓我相信,生活是屬於每個人自己的感受,不屬於任何別人的看法。“活着”兩個字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喊叫,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成年後步入社會,我們需要逐步鍛鍊自己的耐受力,一步一個腳印走下去,一點一滴化解壓力,因為所有吃過的苦,終會化成生活饋贈的驚喜,讓你在來日歲月裏,成為底氣十足的自己。

這本書教給我很多,經典之所以是經典,在於它能用最樸實的語言講出人生的真諦。

《鄉土中國》讀書心得和感想 篇5

《茶館》,我不由得想起了小時候外公每次帶我去茶館打牌的情形,在我印象中,茶館就是一個熱鬧而常常籠罩着煙霧的地方。可翻開了書,才發現它並不是僅僅講的是在茶館裏的事,而是以對話劇本的形式講述了一副舊北平社會的浮世繪的黑暗社會,老舍從小小的一個茶館中反映出了整個社會,以小見大。是由茶館中的客人的話中而得。語言樸素卻能體會出許多意味。書雖短小而精緻。把我印象中的茶館的形象完全_,同《駱駝祥子》一樣,老舍也是無情的批判了這個社會—他不讓好人有出路。

書的主人公是王利發,他是他裕泰茶館的老闆,他也是整本書的線索。在第一階段中,拉皮條的為太監娶老婆,暗探遍佈社會,麻木的旗兵無所事事,尋釁打羣架,另一方面是破產的農民賣兒鬻女,愛國的旗人常四爺因幾句牢騷被捕,新興的資本家企圖“實業救國”,王利發左右周旋,企圖使生意興隆。而在第二階段的發展中,惡勢力越來越肆無忌憚,為所欲為,暗探宋恩子、吳祥子的後代子承父業,繼續敲詐勒索,拉皮條的劉麻子的後代青出於藍,依託_要員準備開女招待“拖拉撕”,龐太監的侄子侄媳組成的迷信會道門在社會上稱王稱霸,甚至做着“皇帝”、“娘娘”的美夢,而一些企圖有所作為的良民百姓卻走投無路。

我第一遍讀它的時候,還不能理解它,此書短小,且為劇本式的,還被拍成了真正的話劇,我雖未深入去讀,但也能淺薄的感受到當時社會下厚重的歷史畫面。

《鄉土中國》讀書心得和感想 篇6

正如達爾文所説,《物種起源》從頭至尾是一篇"長篇的論爭”,作者為證明不同凡響的立論,列出很多不同尋常的證據,並親力親為,隨貝格爾號軍艦環遊世界,進行探索。他親自做了許多關於物種的實驗,飼養很多生物,注重研究細節。並辯證地運用前人的記錄,結論。

經過五年的探索,他對物種起源問題做出大膽假設,並在好友萊爾和胡克的敦促下,把研究成果總結成為《物種起源》。雖然作者在很短時間內便寫完全書,但書在作者寫出了縝密的思維,充分的考量,權衡。書中涉獵眾多科學領域,作者不為其煩地列舉了許多例子,證明充分,充滿了超越時代的設想,細緻入微的實驗過程,結果,體現出作者巧妙的構思,縝密的理論,治學得嚴謹,博大精深。

達爾文在劍橋大學1831屆近400名畢業生中排名第十,但他謙虛地稱自己不是個好學生。在書中,能讀出作者的謙虛謹慎。

他提及幾十個研究者,並寫出其中大部分人的觀點,研究成果,併發出精闢的見解,從他的洞見與雄辯中感歎發現他的博學。

書中描寫了作者的辯證思考歷程,在瞭解作者的思維方式中,能發現很多被忽略的關鍵細節,也能發現許多獨創性的見解。作者作為一名學富五車的博物學家,在書中論證得遊刃有餘。作者的厚積薄發,可以見到作者對真理的熱。

究竟是達爾文成就了《物種起源》,還是《物種起源》成就了達爾文,無從辨別,但可以確定他們是互為靈魂的。從書中,可以見到達爾文為本書所做的鋪墊之廣博,設想之超前,結論對比之嚴謹。他為獲取真理,完成環球航行,與廣泛的各界學術佼佼者交流,博取眾家之長,辯證地使之成為自己的論據。他在朋友的林地上做實驗,在寬廣的地域上研究生物演化。從北極到居住地,他研究空間範圍非常寬廣,他研究的時間尺度達數億年,研究了許多地層,從眾多現象中發現自然的準則。在書中處處有知識,是對自然的探索,是對自然規則的考量,是對人類的重新定位。能拓寬視野,增長知識,發現科學思想,培養嚴謹態度,養成辯證思考習慣。

《鄉土中國》讀書心得和感想 篇7

茶館,大家嘮家常、談天説地的地方。能想到它竟能折射出一大社會問題!除非有一位具有獨特視角的大師使它“活”起來,否則茶館平庸無奇,永遠不會有更深的意義。而那個人便是老舍――一位語言大師,他用其獨特的視角和手法使整部劇本的語言綻放出生命的炫彩。最使我感到震撼的是:劇本的結尾三個老人在舞台上“撒紙錢”“祭奠自己”,走投無路的王利發懸樑自盡,這是一個很有象徵意味的結局,既是對舊時代的控訴,也是對之唱了一曲“葬歌”,瀰漫着一種陰冷悽慘的氛圍。

看出當時三個舊時代共同表現出的:政局混亂、是非不分、惡人得勢、民不聊生的特點。最使我受益的作品的語言。

一個大茶館就是一個小社會。從社會上層到社會底層,形形色色的人物都在茶館登台亮相,構成了一個展覽式的“浮世繪”。他避開對重大歷史事件的直接描繪,而是描述這些歷史事件在民間的反響,將之化入日常生活之中。

老舍對北平口語與舊北平人物心理的熟稔,使得他能三言兩語就勾勒出一幅生動的人物肖像,製造出內在的衝突。

《茶館》中的情景必然是以當時社會的背景,而當時社會決定了《茶館》中突出的社會矛盾是社會的主要矛盾,這種社會面臨的必然是革命。而我們現在所面臨的社會矛盾是在中國強大的國力、穩定發展的新社會中出現,必然是次要矛盾,是可以解決的。所以中國的發展成就告訴我們對未來應充滿信心!

《鄉土中國》讀書心得和感想 篇8

書,是撒哈拉大沙漠裏寶貴的一彎清泉;是格陵蘭深處罕見的火苗;是阿爾卑斯山裏珍稀的一縷暖陽;是阿富汗的上空不再有戰機的轟鳴;也是美國南北戰爭的輓歌。懷抱着好奇的心理,我買了一本《飄》。

《飄》以美國曆一次大規模內戰——南北戰爭為背景,表現了1816年前後美國亞特蘭大人的社會生活。書中塑造了斯嘉麗,艾希禮,梅蘭,瑞德等人物形象,分別以南北戰爭和他們之間的感情糾葛為線索平行展開故事情節,讓讀者瞭解18世紀60年代美國南方人的習俗禮儀,精神信仰和日常生活等,展現了一幅宏大的歷史畫卷。

同時,《飄》也是一部南北戰爭時期美國南方的輓歌,它對戰爭進行了控訴,並深刻剖析了人性。在人物刻畫方面,瑪格麗特既突出了主要人物的鮮明個性,又將不同人物進行對比。主人公斯嘉麗是全書的靈魂人物,她出身於農場主家庭,美麗熱情,敢愛敢恨。這一點與我很像。在戰火硝煙中,在經歷了情感與家庭的變故後,她漸漸成長為一個勇敢堅強,積極生活的人。斯嘉麗的第三任丈夫瑞德出身於南方貴族。性格叛逆,頭腦精明,他善於審時度勢,對社會發展的趨勢和走向和走向有清醒的認知,因此靠戰爭囤積了大量的財產,是個自私自利但極富冒險精神的人。

而斯嘉麗的“情敵”梅蘭,柔弱善良,恪守道德戒律。面對殘酷的戰爭,她表現的也很堅強,這種堅強與斯嘉麗相比,表現得更為傳統,內斂。梅蘭的丈夫——斯嘉麗一直深愛着的艾希禮是沒落的南方貴族,在戰爭結束後一蹶不振,失去了生活動力的方向,沉浸在對過去美好的回憶中,代表了向時代妥協、敷衍過活的舊時代人物。

這四個人物的感情糾葛、命運走向緊密相連,在經歷時代的變革後,勇者一往直前,而弱者徒留悲歎。作者將小説中人物各自的性格、人生觀都表現得淋漓盡致。幾位主人公最後的命運結局各不相同,或讓人悲傷,或讓人遺憾,或讓人欣慰……

這讓我想到了我過往的許多坎坷,每次都是快扛不住了,結果都是一咬牙,想着:反正人生還這麼漫長,跨過去不就好了,以後想想或許還很有趣呢!而這,也是我為什麼喜歡《飄》的原因,它能給予我許多鼓勵與幫助。

在歷史的大背景下,所謂的永恆只是幻想,只有變通才是生存之道。不管是生活還是情感,都有可能風雲突變,一切繁華和幸福都將成為過往雲煙,但無論如何,生活不會停滯,一切永遠向着前方——正如小説主人公斯嘉麗所説“明天又是新的一天”,未來總是讓人充滿希望和力量。

《鄉土中國》讀書心得和感想 篇9

這周,我讀完了《堂吉訶德》這本書,書中有很多讓人哭笑不得的事情。

《堂吉訶德》的主人公本名叫阿隆索。吉哈那,因為要當騎士,就給自己取名叫堂吉訶德。他有一個侍從叫桑丘。

剛開始讀一二章的時候,我覺得堂吉訶德一點也不像騎士,倒像一個滑稽的瘋子,竟然和風車搏鬥。他的侍從桑丘也很笨。隨着閲讀的深入,我漸漸發現,堂吉訶德一些可笑的行為同時也表現了他的勇敢和善良。

有一天,堂吉訶德和桑丘來到了黑山,上山的路上,他們發現一個裝有金幣和襯衫的盒子,他們決定找到失主,將失物歸還。後來他們又遇到了一頭死騾和鞍轡,他們再次為鞍轡尋找失主。我們應該學習這種拾金不昧的精神,哪怕再普通的東西也要歸還失主。

堂吉訶德臨終前才醒悟:自己一生都太盲目,沒有找到正確的奮鬥目標。在生活中也有很多這樣的事情。比如,有些家長想讓孩子去國外讀書,他們的孩子成績優異,且對所去學校做了充分了解,最後學有所成。也有一些家長只為讓孩子出國而出國,對目標學校並不瞭解,只為跟風,見別人去自己也要去,至於學到了什麼就不得而知了。

我今後首先要樹立正確的人生目標,就國小而言,我要努力學好各門功課,考上重點國中。同時我也要學習堂吉訶德拾金不昧、勇往直前的精神,不能受到一點挫折就放棄。我要做一個心懷夢想,腳踏實地,為目標堅持不懈的國小生。

《鄉土中國》讀書心得和感想 篇10

《史記》既是一部史學著作,又是一部偉大的文學著作。《史記》中對古代優秀人物的頌揚,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高尚情操。

作為炎黃子孫的我們是榮幸的,這是一個有着優秀傳統的神祕國度,這是一個物華天寶的泱泱大國,這是一個人傑地靈的文明古國。先賢給我們留下了浩如煙海的古文典籍,作為後世子孫的我們在茫茫書海中尋覓古賢人的蹤跡,感慨曾經的驚心動魄,思量曾經的紛紛擾擾,而作為華夏兒女的我在品讀《史記》之後,也真切地感受到3500多年曆史中充塞的豪邁、悲壯與辛酸。不過在“少年不識愁滋味”的同時更體會到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劉邦違背鴻溝和約終究成為其一生難以拭去的污點,他終究是個不顧手足之情的劊子手。於他,項羽不過就是宂長而虛渺的過渡之夢。夢醒之時,天下盡在咫尺。於我,他終只是個鳥盡弓藏、為權勢而活的梟雄。

看《史記》就彷彿在和一個歷史學家面對面的談話。深深的被他那準確到位的語言所打動。在不知不覺中也增長了必要的歷史知識,豐富了頭腦。《史記》是一本既生動有趣又能增長知識的值得一看的好書。

《鄉土中國》讀書心得和感想 篇11

生命是個永恆的話題,人們不斷討論生的意義,而作家餘華直接以《活着》為題,以中國特有的年代,特有的人的方式來展示他心中的話。

與書名《活着》的深沉不同,書一開始描寫一箇舊社會的地主家的兒子福貴,他嗜賭成性,遊手好閒,“這樣的人死了也罷了吧,他的生命有什麼意義呢”,我心中暗想。不出所料,他很快輸光了家裏所有的財產,在父親臨終的話下,他開始重新做人,而悲劇從此在他的生活裏漸次上演。

他進城為母親買藥被抓了壯丁,在戰場上失去了難得的朋友。幾經輾轉回到家,母親已死,妻子含辛茹苦養大孩子,可女兒卻是啞巴。接着妻子病倒,女兒含淚送人,唯一指望的兒子因給人輸血失血而死,女兒在生孩子時死了,女婿又在工地事故中喪生,最後的親人苦根竟因吃豆子撐死……如果説世上真有因果報應的話,那麼福貴一定是最好的體現。

面對無數次的“天崩地裂”,福貴的反應卻令人驚歎。他並非擁有處變不驚的能力,而是有着超脱凡人的韌性。傾家蕩產,他還有老婆孩子和一小片田地;被抓壯丁,他心裏堅定着回家的念頭;妻兒死去他還有啞女兒和孝順女婿;他倆死了還有未諳人事的孫子等他撫養;最後連孫子都離開了他,他就放十塊錢在枕頭下讓人替他收屍,終日以黃牛為伴!從令人憎恨的紈絝子弟,到讓人淚流的悲慘農民再到受讀者心生敬畏的老者,作者筆下的福貴的一生展示了人的生命的韌勁究竟多大。

我認為他是面對苦難時我們的好榜樣,可以稱其為生命的不倒翁。任憑殘酷生活的拳打腳踢,他總能找到活着的重心,讓自己擺回最合適的位置,就算命運殘酷的像一把鐵錘,將他最後一點的盼望也砸得粉碎,他也要捧起一抔土將它小心埋好,讓自己死後的骨灰能與之相伴。

餘華以《活着》為題,卻專注描寫一個小人物的故事,演奏的是壯麗生命詩篇,卻以琵琶輕輕彈唱,激起的是深沉的生命鼓點,卻像哄孩子一樣温柔拍打。正是這樣以平淡的口吻訴説着一個平凡人的平凡故事,給人以最樸實、最厚重的生命力量。

活着,在苦難中靜靜綻放。

《鄉土中國》讀書心得和感想 篇12

《史記》是我國西漢時的歷史學家司馬遷寫的,裏面詳細記錄了從五帝到漢武帝時期,三千多年間發生的歷史事件。讀《史記》,我知道了“大舜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堯舜禪讓”、“劉邦約法三章”等歷史故事的真實情況。我還知道了“指鹿為馬”、“完璧歸趙”等寓意深刻的成語典故都源於《史記》的記載。讀完《史記》,一個個歷史事件好像在我的眼前發生過,歷歷在目,讓我驚歎不已,好像穿越千年。

讀《史記》讓我感動的還有司馬遷的精神,他為了完成《史記》,在監獄中忍辱負重,嘔心瀝血,用了十三年的時間,寫下了五十二萬字的輝煌鉅著,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歷史寶庫。這讓我知道,一個人要想成功不容易,不管你想做什麼樣的人,都要有堅持不懈的精神,必須不怕吃苦,必須努力學習,只有這樣才能成功。

今天,我生活在和諧、美麗、富強的時代,我要好好學習,學好本領,長大為祖國做貢獻。

《鄉土中國》讀書心得和感想 篇13

15歲時,我讀了《飄》,覺得自己遇見了最令人心動、震撼和欽佩的女性人物,覺得自己看到了世界上最蕩氣迴腸的愛情。在我逐漸成長的五六年裏,這本書給我帶來了太多勇氣和堅持。而現在我打着字,腦海裏卻是郝思嘉站在塔拉的土地上,大聲的向上天宣誓“願上帝做我的見證,北方佬打不倒我,他們不會讓我屈服的,我一定會渡過難關,畢竟,明天又是新的一天了”。 

第一遍讀《飄》,讀到愛情。也許我們每一個人都在希求着心有靈犀。他會在她想要突破束縛時助她一臂之力,會給她帶各種各樣的禮物,會尖鋭而又清晰的指出她心中所想,會在她不顧戰火拼命回家時給予她力量,這是白瑞德對郝思嘉從未表達過也説不出口的深情。讀書時,我會惱怒郝思嘉的傻,明明身邊有如此瞭解適合自己的愛人,卻視而不見,追求着一份得不到也不屬於自己的愛情,但其實她又何嘗不是我們大多數人的縮影。然而我依然羨慕她欽佩她,羨慕她遇見到一個心有靈犀的人,欽佩她在知道自己所愛而白瑞德卻要離去時,她勇敢而又不失尊嚴的挽回。她會抬起額頭對自己説“畢竟明天又是新的一天了。”這是那麼無所畏懼,滿含希望。書中的另一份愛情是艾希禮與梅蘭妮的真摯之戀。思想上,他們契合。生活中,他們彼此支持。也許他們的愛情是我們所期望的,相濡以沫,歸於平凡。 

第二遍讀《飄》,讀到戰爭。作者從描述南方種植園經濟沒落的視角,帶我們領略着戰爭中的悲歡離合。南方的每一個家庭,每一個人都為戰爭的開始歡呼着、興奮着。他們捍衞着自己的信仰、自己的經濟模式,為了南部聯盟的勝利,每一對父母都面帶笑容的歡送孩子上戰場,卻在公佈死亡名單時呆若木雞,滿含淚水。戰爭前,他們歡呼;戰爭中,他們振奮悲傷;戰爭後,他們頹喪仇視。即使最後戰敗,我卻能感受到他們堅守信仰的團結之氣。 

第三遍讀《飄》,讀到人性。郝思嘉很自私,自私到為了維護塔拉而撒謊騙人,勾引自己妹妹的未婚夫。她很虛偽,即使她討厭北方佬卻為了金錢而與他們打交道。她愛慕着自己好朋友的丈夫,表面上與她交好,其實心裏討厭得要死,可我卻依然喜歡她、欽佩她。她從天真爛漫的公主變成家裏的唯一支撐。她自私,卻為了保護家人和捍衞家園而不惜一切。她虛偽,可因着對所愛之人的承諾,在戰火紛亂的城市中,對情敵不離不棄,放棄可以離去的機會。戰爭後的郝思嘉越來越不在乎別人的看法,她永遠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並且徹底解放天性,勇敢去追求。當他人還在為戰爭的失敗而頹廢憂傷時,她早已奔跑在未來,在紛亂的戰爭中只有她遺世獨立,讓戰爭成為她的陪襯。梅蘭妮很善良,所有人都敬佩她,願意圍繞在她的周圍。她體貼周到,能顧及到任何人的感受,她擁有所有女性渴望擁有的品質。她默默支持着自己的丈夫,也默默堅守着自己的信仰,而最令我感動的,是她真心對待郝思嘉。她把郝思嘉當做自己的親姐妹,不僅是因為她的救命之恩,也是被郝思嘉的人格魅力所折服,當郝思嘉殺死了一個北方佬時,她會站在她身旁鼓勵她、支持她;當其他人在她面前説郝思嘉的壞話時,她會像個復仇小女神一樣,再不和那個人來往。她會為了郝思嘉而違背自己的丈夫,會為了郝思嘉而和周圍的人鬥爭。正如郝思嘉領悟到的“我得為她説句話,你需要的時候,她總會在你身邊。”而當梅蘭妮死去時,她才知道梅蘭妮對自己有多麼重要。 

第四遍讀《飄》,讀到郝思嘉周圍的人都離她而去。她的愛人離她而去,她的孩子遠去天堂,她最好的朋友也歸於安寧。就好像年輕時我們無所畏懼,只拼命執着於心中所求。得到後,驀然回首,卻發現能陪你走到最後的,只有孤勇的自己。可郝思嘉就是郝思嘉,她不後悔不害怕,最後她還是對自己説着那句百試不爽的話“我不能再想了,畢竟,明天又是新的一天了。”她坐在樓梯上,腦海裏出現父親對她説的“難道塔拉不值得你去付出所有,世界上唯有土地是永恆、珍貴的。”她知道自己要回塔拉,那是她力量的源泉,在那裏,她會重新擁有力量。 

畢竟,明天還是新的一天。

我總會偶爾翻翻這本書,想從她身上獲取力量。她那麼堅強、無畏、熱情而又充滿生命力。她想要什麼,就去追求,似乎沒有什麼能打敗她。雖然她自私虛偽但卻充滿責任感,她帶給我太多感動,我總會想到她倔強的背影,總會想到她的那句“畢竟,明天又是新的一天了。”

《鄉土中國》讀書心得和感想 篇14

在寒假裏我讀了由兒童作家楊紅櫻寫的《女生日記》。

《女生日記》是一本校園小説,講述了主人公六年級從女孩成長為一名少女的有趣的過程,詳細描寫了她心理的微妙變化。作者以生命意識關照生活,把女孩子渴望長大又害怕長大的矛盾心情刻畫的入木三分,充分展示了當代少年兒童成長的快樂和煩惱。

讀了這本書,我不禁佩服主人公冉冬陽遇事要用智慧解決的精神,她能為了朋友、為了友情兩肋插刀,是個很有責任心的女孩。我要向她學習,學習她的勇敢、善良,能為朋友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學習她能公正處事,不受老師的迷惑,保持自我。她是我的榜樣,很值得我好好學習。

讀了這本書,我明白了友誼是不能用任何物品來衡量的,我不會為了某樣物品去盜取他人的友情,而是以心換心與別人交朋友。也不會因為別人學習好而去討好她,與她交朋友。我會一心一意地對待我的朋友,因為喜歡她的優點,我努力向她學習;因為喜歡她的優點,我儘量包容她的不完美;因為喜歡她的優點,我要幫助她改正自己的缺點……

讀了這本書,我明白應該如何去交朋友,如何和朋友一起成長。同學們也看看這本書吧,你一定會受益良多的。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dushu/rpeyw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