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讀書心得體會 >

《明朝那些事兒》心得體會1500字(精選7篇)

《明朝那些事兒》心得體會1500字(精選7篇)

《明朝那些事兒》心得體會1500字 篇1

我是一名六年級的小學生,或許是緣於家庭環境的影響吧,我從小就喜歡歷史。父親收藏的《二十四史》經常被擺在案頭,可學術研究性的歷史總讓我在閲讀時感到有些枯燥乏味。一個偶然的機會,媽媽給我帶回一套書——《明朝那些事兒》,我拿起其中的第一部《洪武大帝》讀了起來。讀着讀着我就被這部書深深地吸引了,我彷彿遇到了久違的知音,一口氣讀完了七部長卷。了那段日子我真是如飢似渴,廢寢忘食,一遍讀完仍然感到意猶未盡,又再讀了一遍。

《明朝那些事兒》心得體會1500字(精選7篇)

作者從元末明初的農民軍隊反抗蒙元統治者開始,一直寫到崇禎走向那棵歪脖樹。期間以史料為基礎,以年代與具體人物為寫作背景,有條不紊地記述了從公元1344年到公元1644年大明王朝三百年風風雨雨與是非興衰。

讀了《明朝那些事兒》後,我不僅瞭解了這段歷史,還從這部書幽默風趣背後也讀出了一個道理。在書中出現的,無不是當時風口浪尖上的人物,可他們當中,有死而後已的忠良,也有王振、魏忠賢之類的佞臣。魏忠賢在身後留下千古罵名,為世人所不齒,可他當時卻是風光無限,權傾一時,羨慕、嫉妒者不計其數。然而,當年那位奮起反抗魏忠賢卻被害死的正直大臣楊繼盛,卻為世人所讚歎、仰慕,流芳百世。在當時,楊繼盛不過是階下囚罷了,指不定還有人在嘲笑於他。由此可以看出好人不一定會和徐階、張居正一樣得志,壞人卻常與王振一般猖狂。不要羨慕別人,只要自己沒有錯,身正不怕影子斜,那些詆譭的話,大可不必計較,凡是歷史自有公斷。

通過讀《明朝那些事兒》,我發現作者的文筆也十分了得,文中記述的王侯將相,在他筆下似乎活了:歷盡磨難,矢志不移,終於一統天下的朱元璋;足智多謀的劉伯温;才高八斗、謹慎低調的宋濂;勇猛善戰、忠肝義膽的徐達、常遇春;權傾一時、風光無限,死後卻遺臭萬年的魏忠賢;耿直忠貞,“要留清白在人間的”于謙······“當年明月”將帝王將相的心術、韜略刻畫得惟妙惟肖。讀了這本書,我不僅學到了他們的智慧,還提高了自己的文學素養,一舉多得。

讀《明朝那事兒》令我如飲甘霖,回味無窮,那種感覺真好。

(家長感言)孩子從小喜歡讀歷史方面的書,一套《上下五千年》雖然圖文並茂,但僅是提綱式的簡介,缺乏情節,《二十四史》又顯得艱深乏味,這套《明朝那些事》共七本,碼起來足有十多釐米厚。本擔心孩子看不了這麼多,沒想到孩子產生了濃厚的閲讀興趣,幾乎是手不釋卷。和他爸交流起書中的故事情節那叫一個眉飛色舞,聲音也一下子高了八度。為了不被男人們鄙視,我也認真地把這套書看了。

正所謂閲讀改變人生,細心觀察不難發現,孩子變了,這套書在孩子心靈深處烙下了深深的痕跡。首先,孩子視野更開闊了,對是非、忠奸、善惡的認識和評判能力提高了,其次孩子的表達能力有明顯提高,從他的言談及老師的反饋中得到證實。更提高了他的閲讀水平,隨後也看了些“明月派”的模仿作,他的評價是良莠不齊。總之,開卷有益吧。

書中除了正經的歷史,但幽默是在每一行中都能體會到的。其中令我覺得最經典的黑色幽默:“……如果你有幸拿到兩張鐵?唬?倒也不一定是好事。特別是第一版‘開國輔運’,因為據有關部門統計,拿到這張鐵?壞娜?80%以上都會有朱元璋同志額外附送一張陰曹地府的觀光遊覽?弧4送饊乇鶿得鰨旱コ唐保?適用於全家老小,可反覆使用多次,不限人數。”除了幽默的調侃,還凸顯出朱元璋當時滅臣人數之多。這就是《明朝那些事兒》,能將歷史如此簡潔明瞭,幽默生動的娓娓道來,一篇偉大的着作。能將歷史寫成如此,已是一種創世之舉。

作為史書,它在向我展現歷史的同時,竟也在向我展示這個世界的許多原則,教會我思考。一般的小説,都是在敍述一個一個的故事,讀時熱血澎湃,但讀過後,似乎大腦中就是白紙一張

《明朝那些事兒》心得體會1500字 篇2

被疫情幽禁在史上最長的寒假裏(別問我為啥不出門,原因都知道),在家重温了一遍《明朝那些事兒》。有些感想,今天一併在這裏寫出來,權當和大家分享。(二三段扯淡,想看硬貨的直接第四段起)

不得不説,當年明月筆法不俗,再簡單樸素的事情也一樣能寫的蕩氣迴腸。同時也佩服他的耐心與努力,明朝近三百年的歷史,自始至終的堅持,已實屬不易。正如他所説:寫一本書,開始時三十來歲,寫完還是三十來歲,有趣。

《明朝那些事兒》中,雖有太祖的金戈鐵馬,大漠廝殺;成祖的七下西洋,萬國來朝;于謙的堅守帝都,扶大明於即倒;孫承宗的關寧防線,挽大明與將傾。但我最愛的還是那朝堂上一次次的明爭暗鬥,生死一線。夏言打倒張驄,嚴嵩打倒夏言,徐階打倒嚴嵩,高拱上台,張居正坐莊,端的是精彩萬分。

《明朝那些事兒》説是歷史,不如説是人生,而且是一場五味俱全的人生。舉個例子,明朝言官權力極大,但有一種人是言官絕不會彈劾的,那就是軍事文官。行伍出身,通常不按規矩來,你罵他他砍你。軍事文官中佼佼者如戚繼光,前線打仗一把好手,後方得罪的人倒也不少。為何沒人能罵動他?究其原因,還是時勢造英雄。當時的明朝倭患嚴重,你彈劾了戚繼光誰來抗倭?你上?因此,想要活得舒坦,就要把自己打造成獨一無二的人物。不要怪老天無眼,發現不了你這個人才,一但你能做到獨一無二,自然會有人來請你出山。老話説得好,靠山山倒,靠人人走,唯有靠自己才是正途。

明朝吏治的複雜度絕無僅有,六部作為中央機構監管地方;又有監察科監管六部;吏部負責京察;言官負責舉報;權力大的人官職通常較小以平衡其權力。但這種複雜的吏治機構帶來的卻不是效率和相對民主,而是更低的效率和更強的集權。這證明了一點:越複雜的系統,越有空子可鑽。奧卡姆剃刀原理都懂?“如無必要,勿增實體”,既然更少的機構就能做到同樣的效果,何不減少機構?明末白銀危機,間接導致了明朝的滅亡,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政府機構的宂餘。到了崇禎帝,下決心精簡機構,裁撤人員,拿職級最低的驛卒開刀,沒想到一裁裁出李自成和張獻忠這對“活寶”。(明思宗這個“慘”人)古人説“大道至簡”,誠不欺我。

明與上一個漢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宋,有一個很大的區別,那就是對開國功臣的態度。明朝開國功臣的存活率是中國所有封建王朝中最低的(基本都被殺了)。高調的李善長,胡惟庸等人個個被殺,而較低調的耿炳文(只會守城),湯和(早早交出兵權,稱病在家)等人卻活了下來。這告訴我們,做人不能太張揚,過於張揚容易被針對,還是低調點好。畢竟古話説的好“滿招損,謙受益”。結合我近一段時間裏的成績起伏,不得不信啊。

”萬曆三大徵“中明朝消耗幾百萬輛白銀,但三大徵徵完後卻依然國有餘財,國力強大,這一切幾乎都可以歸功於張居正的治國天賦。萬曆皇帝(和他媽)還是很會用人的,張居正的確是一個有理想,有目標,有能力,有謀略,有抱負的‘五’有青年。而且萬曆對他寄予了充分的信任,這是張居正能成功的首要先決條件。“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萬曆既然有將大半個帝國的最高權力交給張居正的魄力,那自然也會有治理整個明朝的實力。只可惜他比較懶,不然明朝中興於萬曆是絕對有可能的。

講完個例,再講講整體。明朝朝廷裏的人又可以略分成兩類,小人如曹操,“寧我負天下人,毋天下人負我”。賢人如孔孟,“寧天下人負我,毋我負天下人”。兩端都不佔便宜,小人如徐珵,自己挖坑自己跳;賢人如海瑞,過於偏激,非黑即白;兩端均衡,如張居正。隨機應變而不兩面三刀,朋而不黨,勾而不連,近君子時行君子,近小人時亦小人。剛柔並濟,智勇雙全,此乃國士。旁人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固然可惡,可厭,甚至使人心生憎恨,而以君子之腹容小人之心更是養虎遺患,姑息養奸,後患無窮!

就扯到這兒吧,強推大家讀一讀《明朝這些事兒》這本書,當年明月是個好作家,説不定也能當一名優秀的史學家。

《明朝那些事兒》心得體會1500字 篇3

《明朝那些事兒》的體裁到底是什麼,作者自己也不知道,不是小説,不是史書,但無論如何,它確實是一部好看的歷史,它讓我們知道,歷史原來很精彩。

曾有人在博客上給這本書寫過這樣的推介語:文章以通俗小説的方式、用瑞士表匠的耐心、德國製造工人的嚴謹、法國釀酒師的情懷、美國喜劇演員的幽默……當年明月經過六個月左右的構思,把長達320xx年曆史的明朝畫卷展現在讀者的面前,以當下人的運筆方式、語言形式、創作格式,將明朝歷史娓娓道來,用輕鬆獨特的心態、幽默的筆觸,幫助讀者更好地瞭解明代歷史。

這部書從朱元璋講起,直至明朝滅亡,對明朝17個皇帝和其他王宮權貴甚至是一些小人物的命運進行了全景的展示。不僅以小説的創作手法,對人物的心理活動予以分析,讓人物形象立體豐滿;還通過對當時經濟政治制度的評述,使歷史畫面更加鮮活。在全書的結尾,作者加入了自己的人生觀點,讓人思考什麼是理想,什麼是謀略,什麼是豪傑。藉以提醒我們要對歷史有敬畏之心,同時也對未來充滿希望和追求。《明朝那些事兒》裏的一樁樁歷史事件,在作者的筆下鮮活靈動,書中的歷史人物有追求、有苦惱、有狡猾、有良善,他們有時隱忍、有時妥協、有時猶豫不決、有時斬釘截鐵,這一切是史書中讀不到的韻味與靈動,紮實的歷史中滲透着玩世不恭的情懷,卻又形容和判定得恰如其分。有時甚至可以在這些人物身上看到自己,也會不自覺地將自己帶入歷史的角色中去思考,會被他們的智慧所折服,會為他們的命運感到揪心和遺憾,也想為他們的堅定和勇敢鼓掌歡呼。

整部作品的成功離不開作者紮實的史料收集能力,資料來源包括《明實錄》《明通鑑》《明史》《明史紀事本末》等二十餘種明代史料和筆記雜談,作者對於這些傳統意義上的史書進行了整理和重新編排,為讀者呈現出了精彩的歷史。但是不得不説,語言魅力也是成功的一個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用一種講故事的方式,將每一件事進行梳理,用簡單的描述為讀者撥出頭緒,在尊重歷史的基礎上也作出過一些猜測,也讓讀者一起思考,進行參與,將歷史故事化,這應該就是《明朝那些事兒》好看的祕密吧。

同樣地,在新聞寫作中,故事化的新聞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因為它適應新聞娛樂化、平民化和貼近生活的需要,這種寫作方式大大提高了新聞可讀性。平面化和現場感不強是紙質媒體的缺憾,而故事化新聞寫作引用了文學的表現手法,使得平面化的新聞報道變得豐滿而立體,極大地豐富了新聞報道的魅力。在新聞寫作中運用寫故事的方式,將新聞事件向讀者娓娓道來,更能夠引發讀者的興趣,達到更好的傳播效果,獲得更大的社會影響力。但新聞與文學是兩種截然不同的體裁,要求也不一樣,過度追求新聞故事化也會帶來一些問題,它追求曲折情節的特點容易引發人為安排、主觀介入過多等不良後果,同時,新聞的故事化可能會屏蔽部分缺乏曲折情節但影響重大的社會事件,也可能會出現追求情節而損害新聞真實性的行為,這是不利於新聞事業發展的。

在20xx年10月23日晚發生的莫斯科人質劫持事件中,國內新聞媒體為了達到新聞故事化的效果,便使出了渾身解數,對事件過程和細節(即從車臣綁匪綁架人質到俄羅斯特種部隊反擊成功危機解除)極力地描繪渲染,故事成為媒介報道中唱主角的手法。“驚心動魄”“揭祕”“死亡”“生死戀”等頗能渲染氣氛的標題和字眼,自然扣人心絃,但也不免使得新聞報道淺薄化,給原本嚴肅的新聞題材帶來負面的影響。

總的來説,故事化的寫作可以使得文本更加精彩,但要非常注意在不同體裁中的靈活使用,在新聞寫作中更要把握好分寸,在保證新聞真實的基礎上加入一些故事化的寫法,使得能夠引發受眾的興趣和喜愛。

《明朝那些事兒》心得體會1500字 篇4

早在國小,這本書就被同學們傳閲,當時對史事並不怎感興趣,所以不大在意。當推薦書目出現這一本時,便立馬問以前的同學哪本最好看,她説,大結局,悲壯悽慘。

顧名思義,《明朝那些事兒》是以明朝史事為內容,大結局則講述了明朝的最後一位皇帝:朱由檢,史稱崇禎皇帝。

崇禎剛登基,心中有的只是恐懼,因為賤人魏忠賢魏太監。然而在恐慌之中不忘平反亂賊。處事妥當,思前顧後以及強大的政治頭腦使猖狂兩朝的魏太監下了台。

讀到這,不僅欽佩崇禎處事有方,然而在後文中與民軍及清軍的對抗之中,我想説,他用人不周,處事不精,育人不足,不善官兵,過於信人。前後認識反差很大。

可能是我讀得不夠深刻,見解略偏,但私下總結,這應該是崇禎的弱點,最起碼,我認為是。

所以,到最後,明末的大將猛人被用完,死的死,投降的投降,崇禎看淡,無可奈何,留下一句“諸臣誤我”,走向了那棵樹,將自己的生命終結。

自始至終,作者當年明月的筆調是詼諧,詼諧的語句詼諧的筆風,詮釋了整個明朝

我曾想問,為何崇禎如期兢兢業業卻還要遭受亡國之災?為何要將其化成悲劇,示在眾人面前?當年明月告訴我,因為它是歷史。無論你怎樣傷心流淚,怎樣替主人公追悔莫及,它都無法改變,因為它早已隨紅塵而去,因為它既不是觀點也不是議題,它,是事實。它,是歷史。

我明白了。

於是我不再去鬱悶這個結局如何如何悲壯,如何如何悽慘。事實就是如此。

但,為何明知從先帝手中接過的是個爛攤子,他卻還要苦心積慮地收拾下去?頓悟之:當從先帝手中接過攤子後,就意味着崇禎做好了準備,做好了收拾攤子的準備,做好了收拾攤子的準備,做好了肩負責任的準備。是的,就因責任二字。他要為大明江山負責。所以,就算到最後戰況如何慘烈,他仍然勤勤懇懇,任勞任怨,試圖力挽狂瀾,直至兵臨城下,他依舊沒有放棄。明月用他的文章告訴我,他是一個了不起的人。

説道到文章,之前説過它很詼諧,很幽默,而讀者在大笑之中卻能品味出歷史帶來的古韻古味。而且明月時不時加入自身體會,更為深入人心。如一杯清茶,散發着裊裊茶香,淺嘗初試,舌尖感到略微苦澀,但苦澀中夾帶着甘美,沁人心脾。篇末,一讀者説,如此奇文亙古少有,多一字狗尾續貂,少一字意猶未盡。正是如此,讀者能在書中暢快淋漓,受益匪淺。

這樣的文章,讓我認識了那位從古至今爭議頗多的皇帝,書中的崇禎是個失敗者,二百七十四年的江山最終毀於他手。但是,我認為,他做到了皇帝的職責,在位約莫十三年,盡心盡責,平定江山,然而世事難料,儘管崇禎一心想穩住天下,但由於破洞似雪球一般越滾越大,導致悲劇發生。

在我心中,他是個成功者,為何?為書中的結束語。

成功只有一個——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過人生。

崇禎做到了。

一朝悟書,一暮思書,思何?思崇禎之年,戰亂不斷,改朝換代,崇禎亦無奈。欲平江山,奈何慘之。餘雖思,可思而不欲多言,仰望夜空,點點星辰歎息,與我一起,為夕歎矣。

《明朝那些事兒》心得體會1500字 篇5

我是在朋友的影響下喜歡上這本書的。歷史本身很精彩,所有的歷史都可以寫得很好看,當年明月做到了,明朝那些事兒無疑於是空前的。 這本書主要講述的是1344年到1644年這三百年間關於明的一些事情,以史料為基礎,以年代和具體人物為主線,並加入了小説的筆法和對人物的心理分析,以及對當時政治經濟制度的一些評價。關於歷史這一塊兒,它一直都擺在哪兒,我就不再贅述,我主要就這本書的特點和在這本書中我看到的想到的東西談一些我自己的想法。 我之所以説明朝那些事兒是空前的,不在於是説它揭露了什麼明朝祕史而對於歷史的研究做出了什麼貢獻,而在於自它以後,就開啟了一個正史平民化和通俗化的時代。以前歷史在人們的眼中,要麼就是一堆故紙堆,要麼就是一羣老學究。可是在當年明月筆下,歷史就是一個個動聽的故事,他把明朝的歷史用或調侃或閒聊的方式記 錄下來,讓我們輕輕鬆鬆讀歷史,舒舒服服品古人。有人説,歷史不可以幽默不可以白話,因為歷史是嚴肅的,這話沒錯,但當年明月也説:“不是歷史幽默,而是我幽默”。所以他較之於其他的歷史學家而言,在嚴謹中更多了一份調侃,在嚴肅中更多了一分可愛。 其次是在這本書中,當年明月不僅僅是在描述歷史是怎樣的,而更注重的是教會我們怎麼看歷史,讓我們掌握歷史的內涵和規律,進而去分析歷史背後所代表的最真實的東西,讓我們主動地去思考歷史進而還原歷史的原貌。並且他還希望通過這本書讓我們瞭解這些發展規律,戰勝未知,對未來做出準確的判斷,讓每一個人都能走上劉伯温、諸葛亮之路。

比如在名將是怎樣煉成中他寫到名將的煉成必須經歷六個坎坷,只有經歷了它們,才能成為真正的名將,名垂千古。比如在地主是怎樣煉成的中寫道:“在封建社會中,農民起義成功後,那些以平分土地為目標的農民領袖都變成了大地主。幾千年來,歷史無非是姓劉的地主趕走姓項的地主,姓李的地主取代姓楊的地主,從無例外。”“每一種主張的背後,都隱藏着某種勢力或者利益的羣體。如房地產商一定説房價會不停的漲,電信公司一定説自己的收費很便宜一樣。而農民的主張只可能是種地或者收租。一位著名的歷史學家説過,農民兩千年的起義只是為了一塊土地。不是農民就是地主!別無選擇!”又比如在丞相是怎樣煉成的中寫道:“由於全國事情太多,而皇帝的精力有限,所以他不得不找一個人來,把一部分權力交給他。” 而這個人就是宰相。“為了更清楚地説明皇帝和丞相之間的權力制衡關係,我們用另一種方式來表述。雙方的關係其實可以用拔河這個運動來形容。皇帝和大臣分別在繩子的一頭,向着自己的方向拉,這項運動並沒有裁判,但卻有一項不成文的規則,那就是不能太過分。雙方的進退都有一定限度。這個限度正是上千年的政治實踐劃定的。在那上千年的皇帝與大臣的博弈中,這一規則在不斷的完善。雙方都知道自己該做什麼,能做什麼,就在這樣的規則中,權力達到了平衡。” 同時在透過紛繁複雜的歷史中,當年明月也一直在尋找着令其感動和震撼的東西,一直在尋找人最原始的情感和最偉大的精神。

“所謂英雄者,敢為人之所不敢為,敢當人之所不敢當。所謂英雄者,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於將傾。所謂英雄者,堅強剛毅,屢敗屢戰。如此之人,方可稱為英雄!但是在我看來,真正的英雄絕不限於此。要成為英雄,必須先學會畏懼。”“所謂英雄,其實是一羣心懷畏懼的人。因為畏懼並不是消極的,事實上,它是一個人真正強大的開始,也是成為英雄的起點。不懂得畏懼的人不知道什麼是困難,也無法戰勝困難。只有懂得畏懼的人,才能喚起自己的力量。只有懂得畏懼的人,才有勇氣去戰勝畏懼。懂得畏懼的可怕,還能超越它,征服它,最終成為它的主人的人,就是英雄。”“明知不能成功,明知必死無疑,依然慷慨而行。一般説來這種行為有着很多稱呼,比如愚蠢、不自量力、飛蛾撲火等等,而在西方人的眼中,這更是一種不可思議的違反邏輯的行為。而在中國古老的哲學中,這種行為有着一個 恰如其當的名稱: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我深信,這正是我們這個偉大民族的魂魄。” 如於謙、楊漣之類是也。而人間真情則如馬皇后、錢皇后是也。

“歷史並不幽默,幽默的只是我而已。”無論我們對歷史如何的唏噓,它總是在哪裏。歷史總會沿着它既定的軌跡走下去,你我最後總是被歷史的車輪壓得粉身碎骨,無影無蹤。那麼如何在我們有限的生命活出無限的價值,文章最後通過徐霞客的故事告訴了我們:成功只有一個——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過人生。

《明朝那些事兒》心得體會1500字 篇6

如此偉大的王朝,必然是由無數偉大的人物和事件構建的。《明朝那些事》講述的歷史事件和人物,不僅精彩好看,耐人尋味,許多故事更讓人蕩氣迴腸、心生敬仰,不能忘懷,打動我的不僅是故事本身的起伏與曲折,更有故事背後藴含的彌足珍貴的崇高信仰和堅不可摧的強大精神力量。它使我感悟到,國家的強盛,民族的復興,需要一大批氣節操守好、意志品質優、進取意識強、多思又善為的有膽、有識、有智的之士去拼搏、去推動、去堅守、去發展,這既關乎國家的命運,也影響我們個人事業的發展與成就。接下來,我將對本書帶給我的思考和啟示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

是堅守信仰、嚴以修身是做人之基。孟子曰: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書中介紹的義利取捨分明的典型代表張居正和海瑞。張居正擔任內閣首輔大臣期間,內廷、外廷也都是他的支持者,天子又剛剛十歲,可以説大權獨攬,完全可以作威作福,前呼後擁,舒舒坦坦地過一輩子,但他卻沒有為求安逸而放棄天下為公的理想追求。為了改變因吏治腐敗,財政拮据等問題導致的明朝由盛而衰、積貧積弱局面,卻甘願冒着失去榮華富貴、得罪無數權貴、甚至家破人亡的風險,毫不猶豫、費盡心思的去發動挽救王朝統治危機的改革運動。歷史證明,沒有張居正的改革,就不會有一條鞭法、考成法的誕生,更不會有那帑藏充盈,國最完備的萬曆中興的盛世。因為改革,他使大明王朝延享國壽數十年,也因為改革,張居正死後遭到皇族和權貴們的清算,權位盡毀,全家被抄,長子慘死,次子充軍。張居正的這種舍小我而取大義,利歸天下的情懷與選擇告訴我們,良知和理想不因歲月而遺忘,不因富貴而逝去,不因權勢而凋亡《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20xx字左右《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20xx字左右。書中描寫海瑞更是這樣,海瑞年過四十歲才中得舉人,得到的又是一個小小教員的職位,但他並沒有因九品芝麻官的尷尬處境而自怨自艾,也沒有因為年齡較大失去鬥志而隨波逐流。在做教員期間,他勤懇任勞,對待學生認真負責。後因教學成績良好,升為主治一方的縣令,在此期間,他帶頭廉潔自律,以身作則,除朝廷俸祿以外,不多拿一針一線。他廢除陳規,禁止官吏收取火耗、餘糧等損害百姓利益的陋習,在招致縣衙一些官吏罷工抵抗的情況下他也毫不妥協,沒有文書就自己寫,沒有人管治安就自己巡邏,沒有人審案就自己審,不辭勤勞,日復一日。憑着這份剛直與清廉,使地方官風為之一清,百姓生活安居樂業。後因政績斐然調往京城,歷任户部主事,兵部主事,官至都察院右都御史(當時最高檢察機關,類似於現在的中央紀檢委副書記)《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20xx字左右文章《明朝那。從當年不入流的小吏,到官居二品的大員,地位的變化真可謂是翻天覆地,然而海瑞卻還是海瑞,這得來不易的高官厚祿絲毫沒有成為他清廉的牽絆,海瑞在京為官期間,敢於碰硬,力主嚴懲貪污腐敗,無論內閣大臣還是皇親國戚,只要犯法就嚴懲不貸,他的富貴面前不貪戀,真理面前不退讓,大節面前不失尊的氣節因此而聞達天下,深受百姓愛戴,被奉為“海清天”。

二是懂得責任、勇於擔當是立業之要。在這方面,書中描寫的為國家的存亡將自己生死置之度外的于謙對我影響最大。也許這個名字大家比較陌生,但我認為這是一個可與岳飛相媲美的明朝民族英雄。由於他的傳奇,使大明王朝國壽二百載!故事説的是,明朝建立的第八十一年,蒙古軍隊大舉進兵明境,明皇帝朱祁鎮被俘,中央六部66名大臣全部被殺,京城20萬最精鋭的主力軍隊全軍覆沒,首都北京的門户大開,明朝面臨着320xx年前北宋滅亡時幾乎相同的境遇,亡國滅種之禍,似乎不可避免,史稱土木堡之變。面對恐懼、慌亂不已的時局,面對皇室成員和大臣們在商議南遷、投降的氛圍,這位從小以文天祥為偶像,官拜兵部左侍郎的于謙站了出來,在朝堂上發出了“言南遷者,可斬”的吶喊!他抱着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於將傾的決心與信念,開始了數月殘酷、艱險卓絕的北京保衞戰。為使混亂的朝堂恢復穩定,他不懼將來全家被殺頭的危險,毅然另立新皇;為使軍隊恢復戰力,他廣開糧倉,實行連坐之法,使眾將士奮勇殺敵;為了消除恐懼,他親守城牆,立下城在人在的誓言,使朝野上下萬眾一心!在這場決定歷史命運的戰爭中,于謙創造了一個力挽狂瀾的奇蹟,將一盤散沙、行將崩潰轉為眾志成城、堅如磐石,將滿天陰雲、兵臨城下轉為雲開霧散、破敵千里,大明帝國終於轉危為安,最終擊敗了來犯的蒙古軍隊,保住了帝國的北部領土,取得了最後的勝利。于謙的故事讓我明白責任和擔當就是當風險與危難來臨時,勇於舍小我,顧大家,即使個人陷入生命險境也要衝鋒到底。他那首千古流傳的《石灰吟》寫到: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身若等閒,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這既是他一生真實的寫照,更是我輩學習的楷模!另外,書中描述的明朝末代皇帝崇禎的敬業精神也讓我心生敬意。崇禎登基時,留給他的是一個衰敗不堪的爛攤子,他多次談到命數、氣數,經常對人哀歎:大明天下,奈何亡於朕手。他知道他的努力無法換來幸福的結局,但他依然全力以赴、夜以繼日、勤勤懇懇、任勞任怨,不到長城心不死,撞了南牆不回頭,直到最後結局到來,依然沒有放棄,直到兵臨城下的那一天,依然沒有放棄,從這個角度看,崇禎也是個了不起的人。

《明朝那些事兒》心得體會1500字 篇7

一提到歷史,似乎在人們的印象當中都是一個枯燥乏味的東西。要將原本一眼一板、循規蹈矩,而且語言深刻難以體會的歷史用生動有趣的白話文來體現,《明朝那些事兒》正是讓我們學習歷史的一條捷徑。

《明朝那些事兒》共着七本,雖然只拜讀了前兩本,卻已經讓我受益無窮、愛不釋手。

第一部可分為三部分:明朝的誕生,開國治國,叔侄反目。如果用一個詞來概括第一部,那就是“奮鬥”。無論是朱元璋,還是朱棣,都是經過許多生生死死,在冒死的拼搏奮鬥下打下的江山,是用無數條生命鋪出走向皇位的路。那麼就先從朱元璋的一生説起吧。

朱元璋從苦難的童年——從一個放牛娃開始。長大後在饑荒之下家破人亡,之得入寺為僧,維持生計,卻被人指謀反,無奈之下“逼上梁山”,加入了起義軍對抗元朝。朱元璋在起義軍中充分發揮了自己的軍事才能,先後擊敗強大的對手——陳友諒、張士誠和元朝。在鄱陽湖與陳友諒的“無敵軍艦”殊死一搏,在易守難攻的“第一堅城”平江與張士誠鬥智鬥勇,最終將自己最大的敵人——元朝擊敗,北伐肅清北元獲得全盤勝利。

朱元璋用他的座右銘:“你的就是我的,我的還是我的。”,將天下征服。他一直盡心盡力,想要管理好國家,打擊、杜絕貪污腐敗,用殘酷的刑罰令人望而生畏,但在他死後明朝卻成為歷史上貪污最嚴重的朝代之一。為了保證天下永遠在他的手中,同時也為自己的下一代鋪路,勞心勞力,將後代所有的事都先做好,以防不測——奪去兵權、斬殺許多開國功臣。但歷史這個不被人力左右的編導,卻讓朱元璋嘔心瀝血鋪好的路在百年內盡殆。終究,皇位還是被自己的兒子——朱棣從孫子朱允?傻氖稚隙嶙吡恕?

如此,即使你機關算盡,但還是不能改變未來這個不可抗拒的結果,未來是不能被人所操控的,總會有一些讓你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卻無法避免,命運之神總是出人意料。接下來的這個人,他在父親朱元璋的基礎上,雖然謀權篡位奪了侄子朱允?傻幕飾唬?但還是將大明發揚光大,成為萬國朝拜的“帝國”,對明朝的影響也是十分深遠,他就是雙面人——朱棣。

他有着兩副截然不同的面孔:仁慈和善——與老百姓在一起時,為他們主持正義,愛民如子;殘暴嗜殺——殘忍荼毒一切不服從他的人。他野心勃勃,戰功顯赫,長期在名將常遇春、徐達、傅友德等名將中長大,對戰爭和死亡早就司空見慣,自然而然成為了一個驍勇善戰的軍事家。因為自己是並非是朱元璋的將來接班人的培養對象,對於朱元璋對太子朱標及其兒子朱允?傻鈉?愛而變得冷酷,對死後朱元璋傳位給侄子朱允?扇疵揮寫?給他而心存憤恨,在明朝第一陰謀家——一個名叫道衍的和尚的引誘下,終於走上造反這條不歸路上。朱棣固然殘暴,但也是在他的統治之下,將明朝的發展推向了巔峯。鄭和七下西洋,用友好和強盛將大明帝國的名字傳遍世界。

朱棣後的兩任繼承人也選的不錯,可惜統治的時間都很短,朱高熾和其子朱瞻基一共只統治了十一載,雖然沒有朱棣和朱元璋的驚天動地,但在這十一載中,卻是明朝的黃金時期,兩人合稱“仁宣”。書中有令後人敬佩的、寧死不屈的錚錚傲骨,如鐵鉉、方孝孺,雖然都只是一介書生,一個文臣,但在朱棣的暴行之下,仍不屈服,心中懷中對正義的信念,無所畏懼。這不禁震撼了我:堅強的意志和勇敢的決心是無可戰勝的,執着的信念與不滅的正義才是最強大的武器。

書中除了正經的歷史,但幽默是在每一行中都能體會到的。其中令我覺得最經典的黑色幽默:“……如果你有幸拿到兩張鐵?唬?倒也不一定是好事。特別是第一版‘開國輔運’,因為據有關部門統計,拿到這張鐵?壞娜?80%以上都會有朱元璋同志額外附送一張陰曹地府的觀光遊覽?弧4送饊乇鶿得鰨旱コ唐保?適用於全家老小,可反覆使用多次,不限人數。”除了幽默的調侃,還凸顯出朱元璋當時滅臣人數之多。這就是《明朝那些事兒》,能將歷史如此簡潔明瞭,幽默生動的娓娓道來,一篇偉大的着作。能將歷史寫成如此,已是一種創世之舉。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dushu/r37pov.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