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讀書心得體會 >

餘華著作《活着》讀書心得(精選12篇)

餘華著作《活着》讀書心得(精選12篇)

餘華著作《活着》讀書心得 篇1

在空閒時,我還是喜歡看書。看的書很雜,除了課本書籍之外,名著小説都看,不刻意拘束於單一的形式。而一般只是略讀。而當看到《活着》這本書時,最多想到的還是葛優演的電影,關於徐福貴跌宕的人生。

餘華著作《活着》讀書心得(精選12篇)

《活着》講述的就是一個叫徐福貴的老人一生的故事,作者餘華用平實的敍述手法,平靜地敍述了歷經世間滄桑和磨難的老人的現實生活。看完後,不覺悲涼,悲哀,悲傷起來。似乎時間所有的苦難都他經歷了。不禁自問:活着的意義何在?

司馬遷説有的人活着比泰山重,有的人活着比鵝毛輕;雷鋒説,活着是為了讓別人生活得更好;保爾柯察金説為了人民的解放而活。但對於徐福貴而言活着的理念在於:“人只要活着,窮也不怕。”他覺得人活着的意義並非只是富貴,更應該懂得生活,學會勞作,為一家人而活着。那樣即使日子過的又苦又累,心裏卻踏實了。妄想可以嘗試把家從小雞變成鵝,鵝變成羊,羊變成牛,使自己窮苦的家變得重新發達起來。而在他被抓入伍,受恩回家的那一刻,足見他活着的意義只是為了家人,對家庭的牽掛便成了他活着的理由。我們可以想象,如果他選擇留下,或死於戰場,或者厚祿。但像他這種無文化無社會主義理想的舊社會底層人民羣眾而言是終究不會選擇留下的。當解放了以後,他看到佔他家地的龍二被槍斃,家珍的話使他明白:只要一家人天天在一起,也就不在乎什麼福分了!

而即便是這麼一個看似尋常的幸福,他竟也不能夠擁有。先是兒子獻血,糊塗送命;女兒難產而亡;妻子病重身亡;女婿被水泥板壓成肉醬;外孫被豆子撐死!而他只能感歎:“往後的日子我只能一個人過了,我總想着自己日子也不長了,誰知一過又過了這麼些年......這輩子想起來也是很快就過來了,過的平平常常;做人還是平常點好,爭這個爭那個,爭來爭去賠了自己的命。”想想現實中的我們,還在爭麼?肯定是的啊!試問誰能真正放下呢?

書看完了,覺得異常壓抑!活着到底有什麼意義?也許無所謂活着,塵世的苦難,活着的人總得承受,在命運面前,只有忍耐,忍耐孤獨,忍耐不幸,甚至是死亡。《活着》並不是要告訴我們應該怎樣活着,只是在陳述活着這樣一個事實,套用徐福貴夫婦對春生的話來説:活着,好好活着,我們只能等待被時間和命運遺棄,而沒有權利拋棄生命。在命運面前,也許不能不感歎人類的無力!改變不了活着的事實,就改變活着的態度吧!只要活着,總有希望,態度也許至少可以是可以改變活着的狀態,或者好,或者差,只是在生命的鏡頭至少可以告訴自己,我們活過,也曾努力過。

餘華著作《活着》讀書心得 篇2

在還未看內容時我曾做過這樣的猜想:小説既然取名為活着,那必然是表現主人公在經歷萬難後仍然堅強的活着。帶着這猜疑我細細品讀餘華的《活着》,讀完之後讓我倒吸一口冷氣。雖為活着,但卻讓我不斷地看着鮮活的生命在這個活着的故事中一個個死去。

《活着》這本書太過沉重,它超出了我的承受底線,那些曾經鮮活,最終變的死寂的生命卻已深深的映在我的心上。本書作者餘華用冷靜的令人發怵的筆調記述着這個故事。

在我看來餘華是冷漠無情的,他何以讓那麼善良的妻子,那麼聰明伶俐的兒子乃至更多人相繼離福貴遠去。只留下我內心無聲的歎息和淚水。

福貴的兒子有慶是第一個突然死去的。“有慶不會在這條路上跑來了。”他的母親説。大多數人應該在這個時候心痛不已。有慶對生活充滿無限的嚮往和希冀,即使貧苦艱難的生活,即使福貴簡單而粗暴的教育方式,他都那麼的熱愛生活,熱愛生命。他愛他的兩隻小羊,為了割草和上學每天來回奔命。所以當他在父親面前拿了長跑第一名的時候,我衷心的笑了,因為我似乎看見了有慶的希望。可是令我無法接受的是有慶的突然死去。就像今天我們知道的許多社會底層的人們一樣,有慶的死冤枉而荒謬。由於血型與臨盆的縣長夫人相同,被逼着去獻血,他竟因為抽血過多而夭亡的。

一切就像一個巨大的詛咒。女兒,妻子,女婿,外孫,最後福貴只剩下自己。和一頭也叫做福貴的老牛。

因為遠離那些動盪的年月,因為並未真正有過艱難和困頓,這個故事讓年青的我不禁有些戰慄。全書籠罩着“欲哭無淚的壓抑”。只是闔上書本之時,內心似乎多了一些超越世俗慾望和紛爭的平靜。現實生活的無情與殘忍,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寬廣;而活着,縱使要擔當更多難以承受的苦痛,我們依然要堅忍,頑強。這或許就是生命的力量,這或許就是活着的呼喚。

餘華這麼説他寫作的緣起——“我聽到了一首美國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經歷了一生的苦難,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對待世界,沒有一句抱怨的話。這首歌深深打動了我,我決定寫下一篇這樣的小説,就是這篇《活着》。”

“活着,在我們中國的語言裏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叫喊,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

所以在那些悲傷的情節之間,福貴仍然在死亡的伴隨下活着,述説苦難的時候,眼睛裏流出了奇妙的神色,分不清是悲痛欲絕,還是倖免於難的麻木。正如我們終會明白,無論現在我們經歷的是何等的幸福喜悦,抑或是何等的艱辛苦難,只要活着,再多的苦與累終究會被時間一一磨去稜角,或許在那時我們已經記不得有多苦有多累。

人們總説人猶如那樹葉,抽芽、舒展、枯黃、飄落,終究腐爛在泥土裏。但我想這不應該是我們懼怕和擔憂的,樹葉的美還在於襯托鮮花的嬌豔,我們的一生終究還有過程的美麗。

像福貴那樣活着,像那頭老牛那樣活着。儘管有些蒼涼的意味,但終究品味着生活的酸甜苦辣,但終究還有福貴活着惦念着他死去的親人。活着就是一種幸福。

這本書於我看來揭示了一種高尚:那是對一切事物理解之後的超然,對善惡一視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世界。正如主角福貴貴,一生坎坷多折,經歷了家境的破落,經歷了國共的戰鬥,經歷了-的動亂,經歷了所有親人先後離他而去的苦痛,最後與一頭與他同名的老牛相依為命,默默的活着,無牽無掛的活着,在死亡的陪伴下活着,為了活着而活着。我想餘華最想告訴讀者的是:活着給人以一種力量,一種使人堅強去面對一切的力量;一種支持人無論遭受怎樣的打擊,都堅持生存下去的力量,一種隱藏在人們骨子裏的一種力量。

餘華著作《活着》讀書心得 篇3

讀完《活着》這本書,我哭了好幾次,淚水打濕了一大片枕巾。第一個讓我流淚的地方是有慶給他老師輸血時被活活抽死的地方。多麼懂事、可愛的小孩,每天上學前、放學後都去割草放羊,羊就是他的另一半,而且還那麼孝順好學!這不僅讓我想起了我的童年生活。我的童年也是和羊一塊長大的。那麼是什麼原因造成有慶被活活愁死的悲劇呢?我想可能是這個社會現實造成的吧!作為當時的醫生,能救活縣長夫人是能得到好多好處的,而救不活卻可能招來禍患!而一個平常農家孩子的命能值幾個錢?臭死了大不了賠幾個錢!

在他們看來有慶的命就像一隻羊、一頭豬,用得上已經很好了!這不僅有讓我想起了幾年前看的一篇報道。同坐一輛車的農民和工程師一塊出車禍死亡,工程時被補償了幾十萬,而農民卻只有5000!難道工程師的命是命,農民的命就不是命了嗎?為什麼會有如此大的差距?為什麼要分等級?為什麼法律上寫着平等公平,而一邊又做出違背自己諾言的事?我並不是崇洋媚外的人,可在許多方面我們的確應該向西方國家學習!

縱觀全文,當富貴的父母、兒子、女兒、妻子、女婿和外孫相繼一個個去世時,他還活着!但它的活着比死更難,活着在那時需要膽量和勇氣!因為只要你活着就要承擔責任履行義務,忍受貧困生活與精神的折磨!面對貧困的生活與親人去世的事實,我敢説有90%的人會失去活下去的勇氣,會像縣長春生一樣選擇死亡。其實她那點打擊相比富貴又算得了什麼?

而現實生活中,受到打擊挫折如工作不順利、大學聯考落榜、愛人趨勢等而選擇死亡的有多少人!他們不知道或者才是勇氣、才是勝利!他們的命不只屬於他們自己,還有父母等等!他們在這個世上還有未盡完的責任與義務!福貴親手埋葬了六個至親至愛的人。不知是命運對他的特別眷顧或是另一種懲罰,他活了下來。在歷經了那麼多另人難以想象的苦難之後,他學會了忍受,忍受生活的重壓。他只是很單純地為了活着而活着。

記得有那樣一句話:生活就是人生的田地,每一個被播種的苦難都會長成為一個希望,他們就是我們的雙手。不管身上承受着什麼,不管脖子上套着什麼,不管肩上負載着什麼!

所以或者是一種幸福也是一種煎熬!但不管怎樣,生命只有一次,生命是寶貴的!我們要像富貴一樣,不管發生什麼,都要堅強的———活着!

餘華著作《活着》讀書心得 篇4

《活着》是一本有生命、有感染力的書。我深深記得初讀《活着》的感受,從初始的悠然到其後的凝重,翻動書頁的手指愈漸遲疑,我感到心中似乎有一種隱祕的期待——呼喚着一個轉折,一個讓主角福貴走向幸福的轉折,然而,我失望了,作者是那麼的殘忍與吝嗇,我幾乎是一路心痛地讀到最終。當我滿心酸楚地合上書頁,猛然望見封面一襲鮮血般的暗紅:刺目一如長長傷口上的血淋淋,卻又宛如生命勃勃的湧動……我的淚直直地落下來了。

從一個少爺吃喝嫖賭到最終敗壞家業,淪落到為餬口而下地,他摯愛的親人一個一個地逝去——老母病死、幼子因抽血猝死、妻子得病先他而去、聾啞女兒鳳霞難產而終、女婿被鋼板所夾意外慘死,只留下一個小小的孫子苦根,竟也在那個飢餓的年代裏,活活噎死。他佈滿老繭的粗糙的黝黑的手掩埋了所有的親人與淚水,最終只孑然一身與牛相依。他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隨下活着,這應是一個杯具吧。然而他淡淡地講述着,沒有大悲大慟,這個被厄運磨礪了一生的人居然嘿嘿地笑着。

這種生命的韌性似乎講述着人生絕望的不存在。福貴的人生,彷彿是一株盤剝的冬筍——一層層褪去人生的虛華、一層層撕扯掉人生幸福的依靠,一層層摧毀着人的堅強。可到最終,白嫩嫩的,卻剩下一個人最柔軟、最純淨的人的秉性,只剩下人生存在的唯一的理由——活着,為了活着而活着。活着,執着地活着——已成為一個唯一能描述福貴的形容,也是對福貴的最好的肯定與頌讚。

餘華著作《活着》讀書心得 篇5

書是很久以前讀的,筆記是很久以前寫的,卻是很久以後的現在寫的,也忘記了很多細節,但感覺還是有的。

最先出場的是鮑小姐。鮑小姐性格潑辣,生活放蕩,視財如命,愛她醜陋平凡,毫無亮點的未婚夫,迂執但我去未免不替他可憐,只知道用金錢養她的男人,若長得英俊瀟灑還可以牽住她的心幾分鐘,否則,頭上還不知道被這樣的女人叩幾頂綠帽子,也難怪她會如此放蕩。

與此同時,蘇文紈也出場了,這個人可是一個了不起的人物,剛開始,我還在為他心疼,覺着他是庸俗中的一隻清秀,可慢慢的被他的一些小細節吸引,他為什麼表面上誇讚小孩,背後用手帕擦小孩碰過的手?不久,她便原形畢露,原來她是外表高雅,內心俗不可耐的人。從總體來看,他喜歡上主人公方鴻漸,但卻毀掉她的人生,破壞它與唐小姐之間的感情,不給孫小姐好臉色。而且總喜歡看喜歡她的人爭來爭去。哎!他可真是個壞姑娘,讀書筆記上是這麼寫的。

她最嫁給一個有錢的胖子,蘇文紈也是一個俗女子,她卻不想鮑小姐潑辣,日後的生活,怕是無聊得很。

這裏是看了一半寫的評語,她的婚後生活可一點不無聊,腦子裏的生意經唸的可出奇的好,在上海的“貴姓”(儘管不合適,也暫且這麼叫吧,畢竟有很多共同點呢)圈中,賣各種小東西賺錢。如果沒有出生在這樣的環境中,她還會這麼庸俗嗎,還會很得令人咬牙切齒嗎?時代造英雄,環境影響人的一生。

方鴻漸,懶散,追名利,懦弱,膽小,還有一點良知,但卻完全不懂世態炎涼的人,方鴻漸是悲劇的時代產物,卻也是“極品之極品”壞到不能再壞了。也許在此環境中,方鴻漸只能如此吧!身為主人公,他的生活卻是最悲催的,能混他這樣的主人公怕是不多吧,在我讀過的書中,也只有阿Q可以和他媲美了。方鴻漸出國留學的的學費是他的岳父給出的,但他的博士文憑卻是他買的。他沒有在國外努力勤奮的學習,而是荒廢學業,四處遊玩,回國後醜態百出。只能在岳父的銀行中幹一點事情。之後,遇到唐小姐。

唐小姐,天真但不失聰慧,心中喜歡方鴻漸,卻因為蘇小姐的攪和,失了面子,將他趕走,兩人皆失姻緣,真不知方鴻漸為何會喜歡他。

這段話也是讀書筆記中的一段,看來説還要看完,人也要慢慢懂。唐小姐可真是一股清流在渾濁的流水,難怪方鴻漸會喜歡她。看來我也要改一下我沒看到最後便下結論的壞毛病,在這裏為你平反了,唐小姐。

裏面的人想出來,外面的人想進去。掏出上海那座圍城,又落進大學那座城,卻始終沒有逃出愛情那座城。

由於蘇小姐的一系列行動,方鴻漸被逼走了,他逃往內陸,去一所新開的大學做教授。這一路他結識了孫小姐,還和“死對頭”(至少趙辛楣是那麼認為)趙辛楣成了摯友,先來説孫小姐吧,看讀書筆記:

孫小姐目前看來是單純的,耐苦的,脆弱的,有着中國傳統女人的性子,卻不會突破,記憶猶新的是他被學生氣的哭鼻子,彷彿還沒長大一樣,內心卻不像一個小孩子,略微帶一點心計,似對方鴻漸有意。等待它的命運會是怎樣的呢?

他用盡心機和方鴻漸在一起。恐嚇,威脅,逼迫,充分利用她的一切。真叫人意想不到她如此柔弱的外表下,竟隱藏着如此獨立的心。

趙辛楣,文中我最喜歡的人物。他愛慕蘇小姐,不能自拔,但還是沒有追到蘇小姐與方鴻漸離開上海去內地教書。

趙辛楣這個人有趣的很,在其中我以為最好,任何困難的時候都會想到他。

餘華著作《活着》讀書心得 篇6

葉聖陶先生是我國著名的教育家,也是我崇拜的偶像。二十世紀60年代,葉老非常明確的提出了“凡為教,目的在達到不需要教”的著名觀點。因此我的教育教學實踐也是力求做到這一點。

這大半年的時間裏,我重新閲讀了葉聖陶的教育著作,又有新的感受。“我以為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 教師之為教,不在全盤授予,而在相機誘導。” “一個學校的教師都能為人師表,有好的品德,就會影響學生,帶動學生,使整個學校形成一個好校風,這樣就有利於學生的德、智、體全面發展,對學生的成長大有益處”。葉老的這些話語,真可謂高瞻遠矚,體現出了教育民主的光輝,也與當今的新課改理念和精神合拍。

“我以為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葉老提出了作為教師的作用和一個好老師的標準。在傳統的語文教學中,教師按事先制定好的策略實施教學活動,以完成知識教學任務為最終目標,這種方式漠視學生的能動性和個性差異,語文教師扮演的是“主角”,是“統治者”的角色,培養出來的學生是“流水線上的標準化產品”,缺少個性和靈氣。先生的觀點是,強調以學生髮展為本,教學活動的目標是促進學生的發展,是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以舉一反三。

目前新課程理念要要求教師要自覺地將角色轉變為“服務者”。就是要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創設情境,為學生的探究學習提供空間,為促進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創造條件,在和諧、寬鬆的環境中啟發學生的思維,誘發學生的求知慾和積極向上的情感,充分張揚學生的個性,挖掘學生的潛力,使每個學生和學生的每個方面都得到發展。這一教育精髓,葉老早就在他的著作中體現了。

“一個學校的教師都能為人師表,有好的品德,就會影響學生,帶動學生,使整個學校形成一個好校風,這樣就有利於學生的德、智、體全面發展,對學生的成長大有益處”。葉老的這一席話,就是強調教師應該具有人格魅力,有師德規範。

師德,是教師工作的精髓,可以用“師愛為魂,學高為師,身正為範”概括其內涵。教師的思想感情、道德情操和學術品格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教師要求學生為祖國而學,自己必須為祖國而教;教師要求學生要有事業心、熱愛自己的專業,自己必須熱愛教育事業、愛崗敬業;教師要求學生關心他人,自己必須關心他人,愛護學生。現代教育是“育人”,而非“制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是被動、消極地接受教育,而是主動地學習、觀察與思考。基於以上認識,在教學過程中,我們一方面以言教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目標和學習目的,樹立認真刻苦的學習精神和嚴格的學習紀律,更主要的是用教師的職業道德和校風校紀規範自己,真正做到以身作則,率先垂範。只有當你不斷地致力於自我教育時,你才能教育好別人。而在敢於擔當培養一個人的任務以前,自己就必須造成一個人,自己就必須是一個值得推崇的模範。

“教師是蠟燭”,肯定了教師的奉獻與給予,它體現了教師行業的無私奉獻精神;而事實上,教師作為蠟燭,不僅要照亮別人,也要照亮自己;在照亮別人的同時,自己也要光彩照人。“教師是園丁”,“園丁”比喻教育學生就像是培育花朵,需要經常地、定時地澆水、施肥、鬆土。我覺得與其把教師比喻為園丁,不如比喻為太陽。太陽是一個充盈的、熱情的、開朗的、充滿了光和熱的載體。可以為學生的發展播下光和熱,使學生變得強健有力,自強自立,完成自身生命的追求。“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這一隱喻包含了十分豐富而複雜的內涵。一方面它表明教師從事的是一個非常崇高的事業,目的是塑造學生的靈魂。因此教師的職責是育人,注重學生的心靈發展,而不僅僅是向學生灌輸知識和能力。教育從某種意義上説,既是一門技術又是一門藝術,教師的工作不能完全被規範,必須給予一定的想象和創造的空間。教育是活生生的生命與生命之間的對話,學生在與教師和其他學生的交往中會生成新型的人格,而不是沒有生命的,事先被規定好規格的產品。學生是具有靈性的人,教育者的責任就是 “喚醒”、“激發”和“昇華”學生的靈魂。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名家的著作我們是常讀常新,願以此共勉。

餘華著作《活着》讀書心得 篇7

天空似乎突然黯淡下來,周圍的一切都扭曲了。安妮的日記沉重的讓我無法呼吸,似乎可以感覺到硝煙無情地壓迫着心臟,每一滴血的流動都讓我疼痛刺骨。

可惡的納粹,竟理所當然地認為自己是無可比擬的優秀種族!殘酷地掠人國土、屠戮生命、踐踏靈魂,甚至連孩子都不放過,這就是優秀種族之所為!他們的罪行罄竹難書!

納粹的無道,殘酷地剪斷了安妮充滿幻想的翅膀,花季年華的她再也無法實現自己的夢想,帶着無比的恐懼和遺憾化作煙塵。

我不得不開始思考,戰爭到底有什麼意義?人為什麼無法和平相處?為什麼直至現在戰爭的硝煙仍然存在?我絞盡腦汁,卻無法作出解釋來説服自己。或許是人的渴望吧!倘若沒有人性中的野心勃勃,你爭我奪,天空將會無比蔚藍。

這些深奧的問題使我窒息。人類歷血與火的戰爭屢屢爆發,鮮血讓歷史變得沉重。到底是誰的錯?領袖?我無法判斷。但我深知在這個世界上,有一個叫和平的人,正在那裏慵懶地躺着,睜着朦朧的雙眼窺視着,我相信他有一天定會覺醒,站出來,用犀利的目光盯着“戰爭,刺穿他,成為世界的主宰。我堅信,世界有朝一日定會鑄劍為犁,消滅戰爭,讓硝煙徹底消失,世界再不會有安妮似的悲劇,和平將綻放迷人光彩。

餘華著作《活着》讀書心得 篇8

生命有限,世事無常。《活着》中的主人公福貴,經歷了太多生死離別。暮年的他只有老牛陪伴,卻能安詳地站在盛夏的陽光中,享受大樹好乘涼。哼出:“皇帝招我做女婿,路遠迢迢我不去”的歌謠。閲讀《活着》對於我來説是一次難忘的精神旅行。福貴,最初是個地主家的闊少爺。家裏有錢、母親溺愛、妻子賢惠,而他整日風流瀟灑以吃喝嫖賭為主。終於在一次和人賭博時被人設局,輸光自己的家產變成一無所有的窮光。

當他艱難的回到家中把這個消息告訴家人時,這次他爹沒有打他也沒有罵他,只是帶着幾近哭腔告訴他賭債也是債,給他籌錢讓他去城裏還債。他有生以來第一次出力,還是挑着銅錢去還賭債,肩膀磨出了血,腳也磨破了,他第一次感受到了勞作做的辛苦。他突然明白了父親為什麼不用銀元,而要用銅板去還債。他知道了每一個銅板的來之不易。可又有什麼用呢,家裏現在再也沒有錢了。

父親是在他們搬去茅屋住後不久被活活氣死了,母親在窮困潦倒中病倒,福貴在去給母親抓藥的途中被抓了壯丁,妻子家珍一邊打聽福貴的下落,一邊下田幹活,艱難的養活兩個子女。幾年後,當他幾經波折回到家時,母親早已病逝。女兒鳳霞因發高燒成了成了聾啞人。在生活磨難的一次次打壓下,這位曾今的地主少爺不僅沒有被打垮反而成了家裏的頂樑柱,為了生計,學起了幹農活,他白天在地裏幹活,晚上藉着月光還在地裏幹活。鋤頭、鐮刀劃破了手腳,泥巴成了最好的藥。

厄運的陰影一直追隨着他的腳步,在艱難困苦的生活中,兒子有慶助人為樂,血被抽乾而死。妻子家珍因患軟骨病而死,女兒鳳霞產後敗血而死,女婿二喜因工傷而亡,外孫苦根因吃豆子而撐死。不知是命運對他特殊的照顧還是對他的懲罰,讓他一人孤獨的活了下來。初讀《活着》我認為一家人的苦難都是因為他造成的,再讀《活着》時,我為生活在那個時代的社會底層窮苦人民感到不幸。福貴的悲慘命運,我不知道是應該歸結於那個時代,還是要歸結於他自己。對於一個經歷了從雲端跌入谷底的人,我被福貴那顆追求光明的心而感動,無論生活帶給他什麼,他都可以一一“忍受”,只是單純的活着。歲月的年輪在他的額頭刻下一道道歲月的痕跡,這位歷經滄桑的老人用他的人生經歷告訴我們,無論命運是多麼的殘酷,悲劇多麼沉重,只有活着的意志才是人生唯一不能被剝奪的東西。沒有比活着更艱難的事,也沒有比活着更美好的事。只有活着才能感知生命賦予我們的一切,才有機會去細品人間甘甜。大學聯考的勢利,感情的不順、生活的小坎坷……這些又都算的了什麼?一切都會被時間的長河給沖淡。

好好活着,善待身邊的每一個人!

好好活着,做好身邊的每一件事!

餘華著作《活着》讀書心得 篇9

葉聖陶先生是我國著名的教育家,也是我崇拜的偶像。二十世紀60年代,葉老非常明確的提出了“凡為教,目的在達到不需要教”的著名觀點。因此我的教育教學實踐也是力求做到這一點。

這大半年的時間裏,我重新閲讀了葉聖陶的教育著作,又有新的感受。“我以為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 教師之為教,不在全盤授予,而在相機誘導。” “一個學校的教師都能為人師表,有好的品德,就會影響學生,帶動學生,使整個學校形成一個好校風,這樣就有利於學生的德、智、體全面發展,對學生的成長大有益處”。葉老的這些話語,真可謂高瞻遠矚,體現出了教育民主的光輝,也與當今的新課改理念和精神合拍。

“我以為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葉老提出了作為教師的作用和一個好老師的標準。在傳統的語文教學中,教師按事先制定好的策略實施教學活動,以完成知識教學任務為最終目標,這種方式漠視學生的能動性和個性差異,語文教師扮演的是“主角”,是“統治者”的角色,培養出來的學生是“流水線上的標準化產品”,缺少個性和靈氣。先生的觀點是,強調以學生髮展為本,教學活動的目標是促進學生的發展,是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以舉一反三。

目前新課程理念要要求教師要自覺地將角色轉變為“服務者”。就是要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創設情境,為學生的探究學習提供空間,為促進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創造條件,在和諧、寬鬆的環境中啟發學生的思維,誘發學生的求知慾和積極向上的情感,充分張揚學生的個性,挖掘學生的潛力,使每個學生和學生的每個方面都得到發展。這一教育精髓,葉老早就在他的著作中體現了。

“一個學校的教師都能為人師表,有好的品德,就會影響學生,帶動學生,使整個學校形成一個好校風,這樣就有利於學生的德、智、體全面發展,對學生的成長大有益處”。葉老的這一席話,就是強調教師應該具有人格魅力,有師德規範。

師德,是教師工作的精髓,可以用“師愛為魂,學高為師,身正為範”概括其內涵。教師的思想感情、道德情操和學術品格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教師要求學生為祖國而學,自己必須為祖國而教;教師要求學生要有事業心、熱愛自己的專業,自己必須熱愛教育事業、愛崗敬業;教師要求學生關心他人,自己必須關心他人,愛護學生。現代教育是“育人”,而非“制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是被動、消極地接受教育,而是主動地學習、觀察與思考。基於以上認識,在教學過程中,我們一方面以言教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目標和學習目的,樹立認真刻苦的學習精神和嚴格的學習紀律,更主要的是用教師的職業道德和校風校紀規範自己,真正做到以身作則,率先垂範。只有當你不斷地致力於自我教育時,你才能教育好別人。而在敢於擔當培養一個人的任務以前,自己就必須造成一個人,自己就必須是一個值得推崇的模範。

“教師是蠟燭”,肯定了教師的奉獻與給予,它體現了教師行業的無私奉獻精神;而事實上,教師作為蠟燭,不僅要照亮別人,也要照亮自己;在照亮別人的同時,自己也要光彩照人。“教師是園丁”,“園丁”比喻教育學生就像是培育花朵,需要經常地、定時地澆水、施肥、鬆土。我覺得與其把教師比喻為園丁,不如比喻為太陽。太陽是一個充盈的、熱情的、開朗的、充滿了光和熱的載體。可以為學生的發展播下光和熱,使學生變得強健有力,自強自立,完成自身生命的追求。“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這一隱喻包含了十分豐富而複雜的內涵。一方面它表明教師從事的是一個非常崇高的事業,目的是塑造學生的靈魂。因此教師的職責是育人,注重學生的心靈發展,而不僅僅是向學生灌輸知識和能力。教育從某種意義上説,既是一門技術又是一門藝術,教師的工作不能完全被規範,必須給予一定的想象和創造的空間。教育是活生生的生命與生命之間的對話,學生在與教師和其他學生的交往中會生成新型的人格,而不是沒有生命的,事先被規定好規格的產品。學生是具有靈性的人,教育者的責任就是 “喚醒”、“激發”和“昇華”學生的靈魂。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名家的著作我們是常讀常新,願以此共勉。

餘華著作《活着》讀書心得 篇10

前幾月,聽聞大學隔壁班的一個女孩子跳樓自殺了,研究生還未畢業。具體原因也不好去揣度了,留給大家一陣唏噓,而自己又重新思考了一下活着的意義。

最近拜讀了餘華的作品《活着》,作者認為:人是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餘華認為作家的使命不是發泄,不是控訴或者揭露,他應該向人們展示高尚。而他所説的高尚不是那種單純的美好,而是對一切事物理解之後的超然,對善與惡一視同仁,用同情的眼光看待世界。所以他以異常冷靜地筆觸描述了福貴老人的一生,告訴我們活着就是活着。

翻開血紅的封面,主人翁一幕幕生活畫面清晰呈現在腦海裏,合上書本已成記憶。福貴生於富貴家庭,年輕時放浪不羈,將家產揮霍一空,成為普通佃户。後被強徵入伍,九死一生逃回老家。在那樣的年代,生存不容易,福貴眼見着自己的親人一個個死去,最後只剩自己和一條老牛。老牛是他因同情從屠夫手中買下來的,這印證了那句話:眼因流多淚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飽經憂患而愈益温厚。

福貴承受住了難以承受的苦難,垂垂暮年與老牛相伴,和老牛唸叨着親人的名字,唱着歌謠:少年去遊蕩,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在我看來,生命是載體,而生活是內容。不管我們一生要肩負多少責任,或者經歷多少磨難,再或者享受多少輝煌,都是由生命來承擔。無論何時何地,都不能看輕生命,同時還應該積極樂觀地去面對那些或好或壞的事情。

餘華著作《活着》讀書心得 篇11

生活是一座大圍城,人一出生就困頓其中,小時候也許我們不知道,因為圍城夠大,城牆都離你太遠了。但是隨着時間的推移你會遇到三座城,它們叫做家庭、事業和婚姻,然後一生便過完了。

有的人在圍城中終日無趣,一輩子都只想着怎樣才能逃出來,最後蹉跎了一生,因為,其實根本沒有人能逃出最大的那座城,如果你出來了,要麼成仙了,要麼輪迴了。但有的人在城裏活得風生水起,生命之花燦爛無比。

説説《圍城》裏的方鴻漸吧,很顯然的一點,他是典型蹉跎了一生,瘋狂從幾座城逃來逃去的人,懦弱無比,遇到困難只知道換個環境重新開始,可是這樣只能一直走下坡路,只能讓心越來越暗淡。遇到困難又怎麼樣,為什麼總要逃避,為什麼不試一試呢,就算碰釘子又怎麼樣,沒有碰釘子的人生還叫什麼人生!

先説説在家庭這座城裏吧,方鴻漸實在太聽從家裏人安排了,老家淪陷後,失了身份和地位,連錢財也沒了,他聽從了父親的安排去成不了婚的岳丈家裏做事,雖然在戰爭年代有事做是還不錯的,不用計較什麼人給的,但是住在人家家裏就顯得憋屈了,更何況還有一個丈母孃擠兑,他卻懦弱的很,什麼都沒做,只知道逃。後來方鴻漸娶了孫柔嘉,一心只想着自己家裏人,只知道回去小房子時哄哄孫柔嘉,不知道幫她在家裏人面前説上一輛句話。若不是孫柔嘉這樣做事情計後果打算盤的女人,估計妯娌之爭、婆媳之爭早鬧得不可開交,連婚也結不成。在家庭這座城裏他活得並不痛快,於是他逃走了,逃去了三閭大學。

戰爭時期的大學裏,各老師都不計較學生的好壞,只計較有得教沒得教,成日裏勾心鬥角的事情少不了。方鴻漸呢,鬥得累,以至於頓生一股清高,覺得來三閭大學就是一個錯誤,連最後的垂死掙扎都不願做,犯了一個錯誤被校長擠兑了就帶着所謂的志氣和孫柔嘉走了。你看,他又走了,他又從事業這座城裏逃走了,沒有一絲成就。

再説説婚姻的城,方鴻漸起初在船上和鮑小姐胡鬧,讓我都覺得方鴻漸品質甚為低下。再和蘇小姐搞曖昧,只因他自己的懦弱不敢拒絕,明明已經心有所屬,卻總是拖着不與她説自己其實並不愛他,就這樣忍心看着孫小姐浪費年華。後來又和真心相愛的唐小姐擦身而過,卻也不去問個仔細,一傷心之下去了三閭大學,哪知道這是一個過錯啊,明明原本能成就一段好姻緣的。最後與孫小姐草率了事,草率到讓我懷疑是不是這段印刷不全呢,我想他也只想尋個了結,因此在婚姻這座城,也活得完全沒有滋味。

書的末尾是方鴻漸與孫柔嘉大吵之後離家出走去投靠好兄弟趙辛楣。你看,他又從婚姻這座城裏逃出來又去追求事業了。我想他一定會再逃的。我們如果像方鴻漸一樣逃來逃去,無疑走到最後,我們什麼事也沒做成,我們誰也不是,我們的人生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因此,不論遇到什麼困難,如果只想逃避而不是想方設法去試一試,那只有下坡路能走。像在打仗的時候,一場戰爭開始了,如果你想辦法去打了,你有可能會輸,有可能會贏,有可能會得到,有可能會失去,但是如果你永遠只知道和解、賠地、割款,那你永遠只能失去。我們要在自己的城裏活得風生水起,給自己的人生一個意義。

餘華著作《活着》讀書心得 篇12

應對死亡,最痛苦的不是離去的人,而是被迫承受這一切的生者——他們不僅僅肩上多了一份職責,而且身邊少了一個一同承擔的人。

福貴正是這樣一個可悲的生者,他的一生其實是幾萬萬人的縮影,中國近百年來經歷的所有苦難都在他身上清晰地投射出來,他有着傳奇般的人生,但你絕對不會期望擁有那樣的傳奇。

福貴當年是個二世祖,每日揮霍家裏的積蓄,不知哪修來的福氣討了個賢惠的好老婆,是米行的千金,可福貴依舊吃喝嫖賭,不僅僅輸光了家產,還氣死了爹,老婆連同肚子裏的孩子也被孃家接走了,只剩下他和年老的娘、年幼的女兒鳳霞相依,這時的福貴才第一次體會到了生活的艱辛,萬幸的是,家珍在產下福貴的第二子之後帶着兒子有慶回到了他身邊。然而福無雙至,禍不單行。福貴在為病重的母親抓藥的途中被國民黨抓了壯丁,後被解放軍所俘虜,回到家鄉他才知道母親已經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帶大了一雙兒女,但女兒不幸聾啞,兒子雖機靈活潑,之後也正因縣長夫人輸血而意外死去。

之後福貴經歷大躍進、自然災害,鳳霞和其丈夫先後死去,鳳霞產下的一子苦根也沒有逃過命運的魔爪,最後只剩下福貴一個人,和一頭與他同名的牛作伴,其中寓意深遠,頗有些孑然一身的蕭瑟。夕陽的餘暉裏,已然垂暮的老人駕着牛漸遠,沙啞的歌聲在土地的盡頭緩緩升起——“少年去遊蕩,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合上這本沉重的藍皮書,淚已濕眼眶,讓我感慨萬千的不止是主人公經歷的種種悲慘,更正因他經歷了這麼多,卻依然卑微地活下來,他所承擔的已遠遠超出普通人能夠想象的範圍。

應對死亡,最痛苦的不是離去的人,而是被迫承受這一切的生者——他們不僅僅肩上多了一份職責,而且身邊少了一個一同承擔的人。但是,正正因如此,生者才要更堅定的生活,那是正因他們揹負的,不僅僅僅是自己的明天。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dushu/qwnxg9.html
專題